在线客服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篇1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篇2

2.管理不当

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本质原因是管理失误。安全隐患的产生是事物的不安全与企业管理的失误共同造成的,除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外,主观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人为操作失误,把过失都归结于操作员工,同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制度、管理等问题。事故的发生并不固定在操作的某一道程序,某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的长短与是否发生事故不成正比,或者说没有太大的关系。管理者的素质也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之一。目前,企业管理一直实行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者很少考虑未发生的问题,往往把时间花在解决已发生事件上面,这种事后检查工作,对安全事故无法起到预防作用。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事故一般都是发生在生产现场,生产现场的情况具有多变性,所以无法杜绝问题的发生,不安全因素不固定,解决了发生的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况,若强行按经验主义办事,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对生产安全的管理,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而不是把重心放在事后处理。

二、以人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思想的意义

1.以人为本是加强员工管理的要求

以人为本,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措施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在企业内部应形成一种“重视安全,远离危险”的集体意识。每个员工都应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这样企业在生产中才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

2.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企业要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确保企业环境的稳定、安全。员工违规操作、疏忽大意等情况一直存在,这些都是安全事故的“导火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将不可估量,扰乱企业的正常运营,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安全生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确保企业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3.以人为本是企业现实的要求

从目前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看,违规违章指挥操作对生产安全的威胁较大,尤其是在煤炭企业,其自然条件相对来说较艰苦,但9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操作不当造成的。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员工违规操作是因为自觉意识不强,不重视企业的各项生产规章制度,未正确认识到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生产的培训,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

1.提高员工的素质

员工素质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职业技能,员工的精神文化水平与企业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企业的每个员工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不同的教育,所以员工的素质必然参差不齐。成长过程的差别,导致每个员工的个人能力不同。企业不仅在招聘时要坚持招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对员工素质的培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员工的高素质也能体现企业的高素质。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其素质,还要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使其意识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一份子。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离不开员工,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进行户外拓展训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企业应坚持做一个学习型企业,与时俱进。在培养员工素质时,应把员工培养成学习型员工,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员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提高企业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2.建立考核制度

企业管理重点在于考核制度的建立。建立一个科学、健全、有效的考核制度,才能有效的管理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若考核制度设置有缺陷,则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最终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考核制度必须确保绝对公平,并且必须设置激励这一项,所有的工作标准必须仔细列出,设置合适的奖惩机制。制度并不由管理者单方面制定,要让企业的员工共同参与,进行公开的讨论,让每个员工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制度的制定是双向选择、互相商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制定制度后严格执行,尤其是在奖惩制度方面,更应公开公正,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为了保障每个员工的利益,企业应制定相关业绩考核制度,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业绩考核与每个员工都有关,所以考核制度应多听取每个员工的建议。不断完善业绩考核制度,把按劳分配制度与绩效结合起来,让制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员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完善企业的竞争机制,实现员工内部的良性竞争,制定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考核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健快速发展。

篇3

焦化设备是生产相关焦化产品的必不可少的专业机器设备,所以在设备的安全管理这一方面,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

(1)购买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购买相关的机器设备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需要购买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经过提前的估计与预算,那么买进的设备很有可能不符合或者没有达到自己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需要的相关配置。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在产品的质量上难以保证,还很有可能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况。如果长期在这样的一个生产环境中持续工作,工人们很有可能承受不了工作压力而消极怠工。这样的后果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进行设备购买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由相关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数据做出相关的判断,依照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应设备的买入。

(2)使用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设备投入使用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安全问题的预防与检测。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一旦进行使用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磨损,刚开始这些磨损对产品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如果我们对其视而不见,不对机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保养与安全管理,那么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一定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对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保养方面,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企业需要培养相应的人员对机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在制定的机器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安全计划期间,需要保证有足够的机器设备可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生产,不能为了保养维修机器而进行大范围的停工。这样的做法不仅得不偿失,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小的困扰,让竞争对手抢得有利机会,使自己的企业陷于困境。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记住并不是机器设备一旦进行保养就可以长期进行使用。任何产品都是有其自身的使用寿命,如果不顾规律强制使用已经不能继续工作的机器设备,不仅在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上达不到相应的行业标准,更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这样的后果是十分惨重的。

2.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分配

在焦化企业进行生产最重要的便是安全问题。为此,除了贯彻全方位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保证人人都有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人们的安全。企业需要抽出一个特定的时间对工人们进行安全教育,让工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再进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分配就可以更好的让大家接受而不是以往的各种推脱拒绝。在对相关的安全负责人进行培训时,需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安全问题并非儿戏,需要他们打起精神认真对待。他们需要在工人们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时进行安全隐患的发现与排除,要在第一时间里发现问题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篇4

1.生产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要求。制度是学习型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保证,对标准化的制度要求很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管理业务、生产过程、生产操作、数据资料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促使生产和管理的有序化。学习型企业要求的制度标准化,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各种规章条例、作业标准,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条件下,进行作业操作。

2.生产管理组织的“以零件生产为核心”要求。“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是在以零件为单位对生产中编制计划、设计工艺、生产组织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在形式下的生产,企业各个生产阶段内部及其各阶段之间生产物流的单位是一致的,即均以零件为单位。以传统的“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形式相比,“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克服了生产物流之间的脱节现象,促使了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之间信息的流通,保证生产的有序发展。

3.生产管理结构的个性化要求。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满足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发展为基础,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对产品品种、价格、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因此,学习型企业逐步舍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的产品结构模式,建立起了个性化服务、小批量的结构方式。

4.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以“拉动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所谓“拉动式”是指对企业各环节的生产,进行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一切松弛点,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方式下的生产管理,保障了能以最高效的速度和质量给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降低储存率,实现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化发展。

5.生产管理手段的技术化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企业经营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CAD、CAM、MRP、CAPP、FMS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和生产的效率。同时CIMS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经营策划、生产制造和营销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并灵活的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以学习型企业模式下,才能实现生产与经营、管理与制造的一体化发展。

三、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策略

1.处理好生产准备、操作及控制系统的关系。学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了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操作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因此,在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处理好这三个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保障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2.处理好企业制度、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学习型企业的发展,过度的注重了制度创新,而忽视了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这对学习型企业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政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技术来研发新的产品和生产方法,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企业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学习型企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其他企业有效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以供企业和个人的学习,提高企业的经济活跃度。因此,企业在引进其他优秀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对那些资金雄厚、计算机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引用ERP模式;对一些制造业企业可以先引进JIT思想,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继续推行ERP模式。

篇5

在企业发展中,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企业安全意识薄弱。尤其在很多低危害性的化工企业或者企业内的底层员工,还严重的缺乏安全意识,他们的安全意识依旧比较薄弱,在工作的过程中,这些工作人员通常都会将上级领导所交代的事项忽略,例如,在工作中,很多低层工作人员常常不会穿戴防护用品,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检修的事项,他们也不会在所规定的检修时间内完成检修,通常都拖延检修工作,使检修周期延长,并且在进行高危作业时,工作人员为了避免工作繁琐,习惯性违章,不按规定和要求进行作业。也有很多小化工企业的管理层,包括主要负责人,他们把安全生产“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就是不放在心里”,只顾着追求眼前的利益,很少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资金,如,在企业内部不配备消防设备和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很多时候都缺少安全人员进行管理,员工在进入企业内工作以后,企业也不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工作方面的培训,使很多工作人员缺少安全意识。

1.2安全生产缺少健全的制度进行管理

在很多化工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共性问题。很多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以及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安全责任并不明确。有的化工企业有安全生产制度,但是这些安全生产制度严重缺少针对性,与本企业内的实际情况不符,很多时候,这些企业内的制度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抄袭的,仅仅是一个摆设,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1.3化工企业的生产现场存有很多的安全隐患

很多化工企业在生产现场上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首先,很多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在布局上不够合理,物件的摆放也占据了很多的用地,缺少充足的安全空间,更加没有一定的控制设备,导致生产现场的安全间距不足,同时,还存有消防通道被堵的现象。其次,由于化工企业的生产时间通常都比较长,导致出现了化工企业设备老化,还有严重的被腐蚀的迹象,也有个别的设备已经无法在正常的工作,应该进行一定的更换,但是化工企业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更换。也有的化工企业,在设备维护方面工作不完善,严重缺少安全控制装置。最后,很多化工企业严重的缺少紧急停车和自动连锁及安全报警装置,发生事故后不能有效减小事故和有效报警,例如,具有高危险性的涉及到氯化、硝化等工艺生产方面没有安全报警装置。

2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隐患的有效解决措施分析

2.1抓住安全生产是关键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已经成为了共识。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如果缺少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出现事故是必然的。为此,在生产的过程中,无论是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还是底层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抓住安全生产,将安全生产作为化工企业的生产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为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保障,才能够保证企业长久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化工企业当中,要大力的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对员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事故警示教育等。与此同时,化工企业还需要经常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传播安全教育知识,确保员工能够通过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的实施,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从员工的思想上有效的消除员工的安全隐患,“变不懂安全为懂安全,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保证在工作的过程中,员工能够坚守自己的那份责任,管好自己,为化工企业生产提供一个安全生产的环境,实现在化工企业工作中“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伤害”的理想型生产理念。

2.2完善化工企业内安全生产制度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制度的存在是保证企业展开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企业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制度,才能够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保证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为此,化工企业在生产运行当中,要严格的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在企业内部制定一套设计内容广泛、生产安全细致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等制度。用这些制度去保证化工企业安全运行,维护工作员工的生命安全,切实的实现制度与责任,将其挂到岗位上,并提醒岗位人员要认真的贯彻落实,用制度去规范化工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与思维,真正的做到以法治厂,以制度管人。让使员工在日常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等。

2.3经常检查排查,加大安全投入,消除生产现场隐患

在化工企业生产中,要真正的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对化工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公司至少每月度化工生产企业的施工现场检查一次,安全主管部门至少每周检查一次,车间至少每日对施工设备等检查一次。同时,公司还应进行普检、抽检、专检等工作;还要安排主管领导以及安全员市场进行巡逻检查、监督检等;化工企业车间也应经常自检、互检;班组还要在上班的时候与下班的时候进行检查,并做好安全交接班的工作。并且,各个部门在检查的过程中还要做好检查记录,一旦有问题存在,那么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发确保能够将责任与义务真正的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检查排查隐患是手段,最终治理隐患才是企业检查的真正目的。一旦在排查过程中发展由隐患存在,那么必须要进行一部分的投资,将这些隐患消除,禁止为了节省企业生产投资而使得机械设备带病运行。长期以来,化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整改现场隐患难度都很大,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甚至需要企业停产整改。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安全投入,使企业实现本质安全。

篇6

(二)质量观更优。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中一定量的次品被看作是必然,100%的最优被认为是不可能。而在精益化生产管理中认为生产者可以很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是绝对可行的,并且具有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特点,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的次品带来的浪费是完全可行的。

(三)对员工的态度更人性化。在精益化生产管理理念中,个人对于生产的过程具有着重大的干预作用,可以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大的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同时在这种管理理念中非常的重视协调,对于员工的评价都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而言,具有巨大的公平公正性。

二、精益化生产管理理念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存在的问题

自日本丰田企业在上世纪提出了精益化概念之后,这一管理理念就被快速的应用到现实的管理生活之中,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成为了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理念认识不足及现实条件限制等原因,现实中的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现场凌乱杂乱。在现在的机械生产车间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及管理的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的管理者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对于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生产材料乱放、生产产品不能放置在规定的范围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的影响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不符合精益化生产管理的需要。

(二)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生产效率不足。在现代的机械生产车间中,大多数的员工都不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而是从社会上招聘的劳动职工,他们对于专业性的技术没有充分的了解,也不能及时的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使大部分的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是被动的工作,没有主动创造的意识,也不能对于生产中出现的专业化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

(三)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笼,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压力。机械制造企业是一个前期投入浩大的大型制造企业,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恰当采买材料、不合理的商品生产导致库存积压繁重,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得到回笼,这就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问题,同时也不符合精益化管理细致规划的原则。

三、如何做好机械制造企业中的精益化生产管理工作

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生产速度,提升企业品质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已经日渐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方式,从目前来看,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建立“精益”企业文化内涵,发动全员进行参与。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企业中,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方式的实行并不是简单的依靠管理者就能够轻松的实现的,而必须要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之中,才能使这种管理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精益化生产规定写入企业的文化要求之中,使广大的员工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平。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实施精益化管理,就必须要全面的建立健全机械制造的生产管理体系,层层分工、职责明确,把每一项责任落实到生产的个人或班组之中。将每一个个人及班组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之上,这样就可以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大大的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有效运用,如在企业中推行物联网、ERP、OA协同办公、PDM、条形码、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三)建立高柔性的生产系统,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建立一个高柔性的生产系统,就必须保证企业的组成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从而使其能够完美的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及时的组织多样的产品生产,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通过5S方式改善现场管理水平,排除无效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所谓的5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通过5S的管理方式可以很好的避免很多的质量问题,优化生产流程和工序,使生产过程达到最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规定的生产目标。同时在标准化的作业过程中,生产的程序被合理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无效劳动,从而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篇7

1.2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高

相当一部分煤化工企业长期雇佣临时工来降低劳动成本,这些人大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指导,这些都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漏洞,进而导致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2煤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共识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对“人”的尊重,是煤化工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代表,在现代社会里,人是一切管理的根本,也是管理的根本目标。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安全,这也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煤化工企业的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要通过煤化工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认知加以强化,使每位煤化工企业的人员都能主动实践和配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这样才能从意识上和认知上实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更好地凝聚煤化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为煤化工企业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安全和管理的基础支撑。

2.2加强对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强调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认为安全隐患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和具体操作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强化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要结合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风险分析,将安全意识全面地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细节之中。现代安全生产教育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使教育工作更能贴近煤化工生产的实际,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安全行为的养成和建立。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要具有动态性,要以各种手段来进行,通过更为生动和结合实际的手段来提高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的生命力。同时要在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中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将“要我做到安全”转变为“我要做到安全”,这样就可以更为主动地、积极地预防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

2.3做好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工作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安全风险评估,就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企业安全问题的事先控制,进而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结合煤化工行业的特点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人员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细致、系统地评估,进而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动防护和积极治理的方案,进而确保煤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真正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点和实质落实到企业的各方面,重点与细节之中,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成效。

篇8

1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县级供电企业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管理层级原因,加之改革发生职能转变等,还客观存在一些问题,短期内无法全面消除。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一样,危险点多、风险很大,虽然基本上能够实现有效控制,但总是令人放心不下。

1.1安全管理职责更重了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之后,电力企业实行了政企分开。企业化管理、商业化运营以及社会休分工、集团化建设,电力企业不再具备行使政府管理电力的职能。从本质上讲,供电企业除了自身的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要履行好国企社会责任,从投资建设至日常管理与供电服务,集工作职责于一身,最重要的是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如果安全搞不好,一切都等于“0”。1.2安全管理范围更广了35kV及以下的电力设施、相应所有用户,都属于县级供电企业常管理和供电服务范围,而用户产权分界点是电表出线。所以,县级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范围更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增加了,安全风险控制就更加困难、更要用心。

1.3相应的技术要求更高了

在未进行改革之前,计划经济环境是当时的主要环境,电网电技术不够发达,线路陈旧,供电紧张,停电现象经常发生,产当时的一种习以为常。而在当前,你用电我用心,四个服务不讲价,因而供电质量和连续性已有基本保障,即使偶尔停电也要先公告、保证在公示的停电时间之内复电。很多用户是不能中断供电的,所以双电源、自备电源、分布电源进入电网,输电、变电和配网开始实现自动化,电网技术要求高精尖,工艺更加复杂,缺陷、故障和事故处理难度也随之增加,相应的管理与工作技术、技能须更加提高、增强。

1.4管理仍旧存在不到位

安全生产管理者的履职能力欠缺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从调查和工作现状上看,现在的县级供电公司的管理人员中,还有安全管理人员不熟知业内“门道”,也不会看“执闹”,有人几乎仍然没有很强的责任感。对单位实际的生产情况不清楚,没有进行正确分析,而出现问题时,只会责怪、抱怨,认为是员工素质低下、电网薄弱,尽找客观原因,或到“朝中”找人去“摆平”,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和存在的问题。也存在工作作风不扎实的现象。比如有的人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够严谨,在管理中,没有深入,不会找寻问题的根源,安全管理工作思路了不清,没有全面严格执行闭环的安生生产和供电服务工作流程。

1.5基础依然较薄弱

①县级供电企业,电网维护到“最后一公里”,供电服务至用户最末端,典型的点多、线长、面广、量大。首先,电网结构不够合理者还不少,尤其是边远区域网络、设备成旧,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②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稳定,离不开管理与监督,还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生产维护与供电服务中存在的与安全有关的问题。③企业的安全监督体系有待建全,监督与保障职能还没有完全很好的发挥作用。④人员配置不够科学,不能放手进行管理,业务能力有短板,工作未能很好的展开。简单的说,就是在很多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体系”部分功能是空架子,没从根本上理顺机制,人岗不对应,企业的管理方式依然太过单一,职责分工不够明确。⑤相应专业员没有很好、系统的培训,结构性缺员引起安全工作上的实质性缺位。

2提高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相应措施

电力企业一直遵循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人的智慧,采用人防、物防加技防的措施,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2.1基础管理是安全工作的前提

加强安全基础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①加大安全工作“软件”和“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健全组织、强化监督、完善制度和加大安全检查整改力度,落实专人负责相关方面的工作,查出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②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安全生产管理宾行实实在在的考核与激励。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使员工技术能力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引导,以思想引领为先导,重视安全思想工作,把各项指标、方针落到实处。再者,安全环境的创造很重要。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守安全,时时保安全”的良好环境,真正使安全文化思想有效落地。③要提升安全供用电工作的科学含量。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a.加强对供电企业安全工作的预警和监控,防患于未然,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b.需要用科学的原理、科学的思维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不允许存在侥幸心理,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c.要把供电服务工作和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结合起来,把安全工作渗透到社会责作中,供电一方,造福一方。

2.2机制建设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安全生产过程管控,按照“分级管理,限期整改”的原则,发现和整改存在隐患,形成机有效的工作机制,否则安全工作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2.3目标管理是安全生产的核心

供电企业的安全指标,就是人身伤害、设备损环和大面积停电“三零”目标。县级供电企业要保证安全目标这现,就要根据目标,授予所管理的部门和单位相应的权利,层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要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在工作中,要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措施进行过程控制,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使实现目标的整个流程可以层层推进,这个目标就只会越离越远,实现不了。

2.4有效投入是电网安全的保障

网络是电能的传输通道,人是电网中最强的生产力。要做好县级供电企业的安全工作,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就是两项工作:①解决好电网建设与改造的问题,要不断加大投入,做好、实基础配网,建设坚强电网、特高压、智能电网。②不惜代价投入人力资源,要能发现人,培养人,用好人;专业要求高的方面要引进人才,留得住人才;要能拓宽渠道让员工成长、成才;要想方设法,通过技能比武、劳动竞赛、QC小组活动等有效形式,提升全员素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和供电服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基础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加过程控制,并结合加大电网建设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刘德满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恩施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篇9

2.产品仓库积压严重。

产品仓库积压严重,也是机械机械生产企业管理所存在的重要问题。产品仓库积压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较为盲目,企业虽然在经营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对市场展开了分析和评估,并且了解到市场的需求量,但是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现状出发,没有对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合理分析,在产品生产制造结束之后,由于产品性能、环保性能以及其他问题的影响,使得产品无法及时地流入市场,从而导致库存积压问题的发生。同时,部分客户发出生产订单后,企业由于生产故障以及生产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提供充足产品,客户则以生产周期过长而取消产品订单,从而导致产品滞销,企业库存由此而增加。此外,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企业生产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也会导致产品生产计划受到影响,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完成生产活动,产品只能积压到仓库。

3.生产成本高。

生产成本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关键,生产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经济效益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目前,我国多数机械生产企业都是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管理,企业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期等工作非常不到位,导致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依据,最终使得企业生产居高不下,企业的经营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机械生产企业管理者逐渐加强了对生产成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使得生产成本流于形式,生产成本的控制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4.生产管理范畴过大。

对于现代机械生产企业而言,企业不仅仅需要开展产品的生产活动,同时需要开展销售和售后等工作,而随着企业生产管理范畴的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生产管理面临更多挑战。企业的生产管理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企业的生产管理涵盖了企业从原材采购、库存、生产到销售和售后的全过程,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1.生产计划科学安排。

首先,机械生产企业必须要从生产计划方面入手,着力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生产活动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秩序。在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企业必须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科学性,即企业的生产计划必须要以产品零部件生产数量为单位进行下达,将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单位相统一,这样讲能够更好地确保实际生产数量。同时,企业生产计划必须要合理,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围绕企业的实际现状出发,如市场情况、企业生产能力等因素,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企业必须要针对市场的变化和波动,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生产计划,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损失。

2.降低库存。

企业库存积压问题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但会导致企业库存管理成本的增加,还会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并对企业正常的影响秩序造成影响。从企业库存积压原因出发,可以看出控制企业库存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必须要做好客户的选择和筛选,以确保订单的顺利落实,避免违约问题的发生。同时,企业必须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以防止由于盲目生产而导致的产品滞销。此外,企业需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杜绝产品质量所导致的库存压力。

3.合理管控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的控制是机械生产企业必须要予以认真关注的话题。企业要实现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管理观念,加强对先进管理人才的引入,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科学、专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其次,企业必须要做好相关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工作,使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依据,并依靠预算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以加强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保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

4.缩小生产管理范畴。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生产管理的范围正在不断的扩大,企业生产管理内容涵盖到了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售后等诸多方面,这使得企业生产管理负担不断加重,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的提升陷入更为尴尬的困境。为此,企业为提升生产管理质量,必须要加强对生产管理内容的分析和归类,将生产管理中部分内容剥离,企业首先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以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实施。

篇10

2.精益制造的重要性

2.1精益制造可以有效防止生产资源浪费

精益生产的宗旨就是彻底杜绝浪费,永远追求效率。精益生产的核心和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永无止境。精益生产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精益生产方式的考核指标主要是零库存和对市场变化的最快反映,它对过量生产、闲置的库存、不必要的工序、各种等待、材料的移动、产品的缺陷等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精益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日本国因为生产资料的紧缺、人力的不足等原因,通过减少各种浪费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而我国不同于日本,我国地大物博,生产资料充足,采购成本较低,劳动力廉价,各种因素形成了我国企业铺张浪费的现象,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浪费,并且很少有企业形成生产链,对废弃的生产资料不利用、不开发,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在工种的配置上,也缺乏一专多能的人才,粗线条管理、粗放形生产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盈利空间越压越小,这也是国内企业很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精益生产方式后,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工作法以及生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2精益制造可以促使团队实现最佳的优化整合

工人是企业生产的独立细胞,班组是企业生产的最小单元,只有把各个独立细胞激发出最佳的活力,并组合成最佳的结构单元,才能实现企业生产制造的最好结果。传统生产方式中强调的是职工独立作战的能力,提倡的是职工个体生产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生产方式突出的是个体的能力,而不注重团队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在一个生产团队中,优劣的差距拉得较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精益生产方式突出了团队工作法,通过对团队中的每个员工进行培养,从而使团队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技能保持平衡,从而消除团队中的短板,实现团队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并通过对团队定期的考核来优化人员结构,突出团队人员的协作精神和一职多能,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3精益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抵制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精益生产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是组织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要实现精益生产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是组织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它排斥人治,崇尚规则意识。规则包括程序和制度,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从监督、控制为主的角色向服务、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实施精益生产的目的是基于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组织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综合需要;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通过训练达到组织成员素质提升的方式实现。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精益生产的时代己经到来。精益生产就是企业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过程,也是企业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管理理论,它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和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

3.现代企业精益制造的生产流程

3.1产品制造产品是制造业的生命,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核心。在产品制造时,首先要做好前期开发工作,包括分析市场需求、确定工作原理、进行概念设计、模块化、标准化、建立产品族结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按照精益生产理论,即要质量过硬,又要避免浪费。其次是产品配置设计,包括定制产品结构、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准确的交货期等。最后,对新产品建模,包括特性参数分析、建立产品模型、建立过程模型和建立产品档案。

3.2计划管理一个团队只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明确的分工是不会发挥最大的效力的。计划管理就是要细化生产制造分工,使各个生产环节能够紧密衔接,从而发挥团队生产的最大效力。在产品生产制造前,企业就要对生产流程进行计划管理。对产品设计的计划管理,产品设计计划管理时要对产品特性、成本、工艺等进行计划。对产品制造的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工期、人力、生产资料、验收和封装等进行计划,让各生产环节明确各自的职责时限。生产风险计划管理,原材料的供应物流、工期的时间期限、产品的质量特性等方面均容易发生意外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风险响应机制,留有预选方案,在遇有特殊情况时能够果断应对。另外,计划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保证生产线的运转流畅,更重要的功能是保证产品质量,为此,制造企业必须把计划管理做为精益制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计划合理、管理科学、提升质量。

3.3设备管理设备质量是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高质量的设备才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应包括设备的检修、运用、操作和维护等四个方面内容。在设备检修上,企业要建立定期检修机制,企业应配置设备检修专管部门,对各类操作设备性能、运作原理进行全方位培训,保证设备永恒处于高效率、高质量运行状态。在设备运用上,要让生产人员对设备输入和输出常态进行确认,发现输出或输入不正常现象时要及时报告,避免生产人员盲目生产。在设备操作上,要制作设备操作流程图,在设备机械的操作平台上张贴,对危险性高的设备要标明危险勿动的字样,并由专人操作使用。在设备维护上,建立生产人员、操作人员、检修人员和维护人员共同维护设备质量的责任体系,与设备质量相关的人员都要懂设备性能、能识别设备状态、会处理简单故障,共同承负起设备维护的责任,确保设备的常态生产状态。

3.4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企业运营的永恒主题,精益管理就是要通过精益化的管理流程,堵塞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漏洞,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保证安全生产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整套安全反应机制,并要有应急处置预案,通过对安全生产中的突况进行提前预想来保证安全。生产安全是永恒主题,人身安全也要放在首要位置。在生产前,必须认真检查生产人员的劳动保护状态,对违反劳动纪律,违规操作设备,盲目违章作业的要坚决打击和制止。对关键岗位的人员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保证每一名工人都能够保证自身安全,保证安全生产。

3.5现场管理抓住了现场就是抓住了管理,抓住了管理就是抓住了质量。现场管理是精益生产的核心内容之一。精益生产前提下的现场管理应突出现场质量控制,包括生产人员的操作规范和作业标准以及质量检验三个要素。操作规范应结合生产实际,贯彻精益管理的思想,对每一个操作细节进行预想和规范,明确各生产人员职责,使所有生产人员都能明确职责。作业标准是产品质量的核心管理内容,每个生产线的操作人员都要有其特定的作业标准,并且有较强的技能培训和检验,通过每一个个体的达标,实现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质量检验是现场产品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工序。

篇11

1.2安全文化建设不系统

企业应通过安全观念以及安全意识的倡导,促使工人建立起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并通过安全教育使工人了解安全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经过调查分析,大部分天然气生产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仅仅停留在制定理念、方针、政策,宣传安全口号标语,组织简单的安全活动的层面,对系统化安全文化的建设缺乏认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忽略了需求分析、方案构建、量化管理及长远目标等重要环节,达不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3安全设备设施不达标

在系统化安全管理中,安全设备设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效的安全设备设施在防范事故、控制事故扩大、事后救援三个事故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引起设备设施不达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很多天然气生产的工艺设备设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国产化配套,进口设备设施在日常维护保养和出现故障时返修或更换极为不便;二是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日常保养、维护、巡检、测试重视不够,安全设备设施处于非正常工况;三是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减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甚至导致其质量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隐患。

1.4安全培训缺乏针对性

培训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来说,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完成72学时的三级安全教育,普通岗位人员每年还要接受20学时的再培训。除这两类人员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大多企业忽略了使用安全培训效果评估手段,想要使得工人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习惯,需要经过一个反馈的过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得到反馈,认识到安全知识的意义,从而将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2天然气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2.1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的相关企业中,安全管理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模式:事后安全管理是最传统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较为原始,能够发挥的防范作用很小;对象安全管理主要针对某一事故进行工作总结,再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安全工作,它缺乏一定的全面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管理;过程安全管理是一种基于对生产过程的深入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事前的防范,尽管有效,但无法形成系统的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则是一种全面优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有一套科学的防范管理体系,能够将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2.2安全管理模式的结构

总体来讲,可以将安全管理工作划分为七个不同的环节,其中不仅包括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工程技术,还应当将安全规划以及安全文化囊括在内,除此之外还有风险控制和组织管理。这七个环节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相互重叠的交集关系。每个环节都遵循“P-D-C-A”循环,而且每个环节在循环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极有可能包含另一个环节。比如,风险控制在“P”步骤一定涵盖了安全教育计划、安全设备设施监测(工程技术)计划等。另外,各环节的“P-D-C-A”步骤也可细分成更小的“P-D-C-A”,比如安全规划的“D”步骤一定涵盖了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的分解和考核本身就可作为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来管理。

2.3完善天然气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相关措施

2.3.1通过实践检验优化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障安全管理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硬性标准,制度的建立不能脱离生产实际,也不能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违。目前,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制度的有效性:通过量化的考核指标优化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通过分析隐患动态对容易出现事故的环节进行标注,加强该环节的制度措施;通过及时获取和评价最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时修订制度文件,确保其合规性等。

2.3.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由几个基础部分组成:安全承诺、生产行为及程序标准、安全奖惩机制、安全信息交流、员工参与、科学的评估标准与审核机制等。为了提高员工对安全的积极参与,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轨迹应该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开展,比如:企业可号召员工积极查找生产中的隐患,分析其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也可先模拟事故,再引导员工探索事故发生的原因等。

2.3.3通过专项管理盯防安全设备设施。

安全设备设施的重要性极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对安全设备设施的专项管理,从部门到人员,再到工作流程,结合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设置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确保安全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并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维修和养护。

2.3.4通过资源整合互动强化安全培训。

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内外部结合的方式开展安全培训,在这个阶段应该开始着手制定企业内部的安全培训讲师培养计划,召集相关专业人员编制和完善培训教材。作为产业链的一部分,企业可积极与关联单位交流互动,分享培训成果,或共同建立信息化的培训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此外,内部开展培训要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提高员工的互动意识。

篇12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创新模型的构建

所谓物流管理,就是以满足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获得、移动、存储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保证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质运到正确的地点。[4]由上文分析可知,在SCM环境下,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反应敏捷和服务满意已经成为了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因此,在SCM环境下,生产制造企业为达到这些目标,其物流管理内容主要体现在JIT管理、合作商的评估与选择、敏捷制造、各阶段物流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如图2所示。在这个模型中,生产制造企业的整个物流管理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回收物流四个阶段;而企业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企业文化等其他相关内外部支持资源,则构成了其物流管理的基础支持平台;销售订单处理则是整个物流管理过程的前奏。其中,供应物流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前期阶段,其目的是为下来的生产物流阶段提供原材料的支持。在这一阶段,企业在确定和选择了供应商以及物流外包合作商后,依据企业销售订单,以信息系统为依托,按照订单的需求开展JIT采购业务;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原材料库存的集中管理,建立以原材料库存管理面向生产车间、生产工位、生产工序的原材料JIT配送为主要职责的内部原材料配送仓库,按照生产的需要实时直接向生产进行原材料的配送,改变过去的生产领料制。通过这样的JIT采购、JIT原材料配送和集中库存管理,来节约原材料库存占用资金,提高供应物流的效率。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生产物流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其对物流速度、物流质量以及物流流量的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生产的成本、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一阶段,物流管理者其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布局和工艺流程布局、依托企业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施JIT管理、生产物流设施设备的规划与配备以及生产物流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其中,企业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各类设施的空间布置规划和设计是物流合理化的前提,其设计应遵循生产物流连续不中断、不迂回倒流的原则,追求生产物流的时间和空间最优化。此后,在生产设施布局既定情况下,生产物流组织的主要任务便是合理的组织生产计划和物流计划。物流管理者按照销售订单要求的产品品种、数量、期限来具体安排物料、半成品在各个工艺阶段的生产进度,并在各个环节上使产品的结构、数量和时间相协调,实现企业的JIT生产。对生产物流进行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物流的进度控制和在产品、半成品的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目标就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使得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资金和库存量最小,降低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产品销售,组织产品送达用户或市场供应点的外部管理阶段,其主要涉及的管理内容是销售物流外包合作商的选择、产成品JIT配送组织管理、售后服务零配件物流组织及管理和销售物流成本的内涵及其管理四方面内容。在这一阶段,物流工作者根据销售订单要求,以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产成品JIT配送组织管理,在保证订货时间、产品可靠性、与客户的通讯以及服务水平灵活性四个要素基础上,降低销售物流成本。废弃/回收物流管理指的是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消化和对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对于一般制造企业来说,由于整个物流过程的各个节点和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废旧、废弃物资,因此,废弃/回收物流管理往往贯穿着整个物流系统的全过程。

3SCM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模型关键因素分析

3.1企业信息系统现代化的企业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物流运营的基础条件。在SCM环境下,供应链上的各种形式的物流过程能否顺畅,取决于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管理,也就是说,是信息流决定着物流的效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ERP系统、SCM系统、CRM系统、DSS等现代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就无法和供应链上的其他合作商实现信息共享、进行对话并通力合作,也无法实行按单进行采购、按单组织生产和按单分配销售。如此,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互利、过程同步和对顾客的交货准时、反应敏捷和服务满意将无法得到保证,其结果便是导致企业物流效率的低下以及物流成本的高居不下甚至上升。因此,信息平台是物流系统高效率运营的技术保障,也是为客户提供物流可视化服务的技术保障。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通过建设支撑物流运营的信息平台,可以构建一个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回收物流等内容为一体的物流综合信息系统,并根据实际需要形成一个覆盖整个业务范围、以宽带技术为基础、具有大容量传输能力、可靠稳定地保证服务质量的支持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信息网络。

篇13

1.2机械设备配置不正确

在生产型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机械设备配置不恰当的情况。机械设备的购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地购置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在生产机械方面的支出,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很大帮助。但是在某些企业中也经常会出现设备老化却得不到及时更换的现象。这就给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生产型企业中对生产线上的某一机械进行更新时,不能单纯地考虑新机械或是旧机械中的某一个,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对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地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满足生产计划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地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配置。

1.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

对生产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于生产企业中的机械设备几乎一直处在工作状态下,容易造成设备老化现象,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对于企业中相关设备的操作人员来讲,也需要对设备的保养工作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并促使其养成以养护为主、以维修为辅的思维方式,将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企业生产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有效地控制机械正常工作中的损耗,防止设备出现提前“退休”的情况。

2、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方法

大多数的生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时效性管理,因此,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也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的加强。在企业进行机械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选择一些使用寿命长、质量好、性价比高、适合企业发展的机械设备,同时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考虑到其中,尽可能地选取具有较高可靠性、节能性以及安全性的机械。

2.1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

在正常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可以切实地增加机械的生产率。并且在企业对机械设备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控制企业对设备的购买投入,使得生产型企业的资金可以被充分利用。同时在对机械设备的选择过程中,一些经济实力不足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租借的机械设备来进行生产,使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投入,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费用的投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设备的管理可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2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与管理

通常情况下,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设备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且强调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的综合利用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为企业创造高的利润,是生产企业设备管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