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爱慕虚荣 :爱,喜好的意思。慕,羡慕 ,虚荣就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地看,借以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标新立异 :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意为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意为在压力、困难、威胁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半途而废:意为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比喻做事有头无尾,不能坚持到底。不学无术:学,学识、学问;术,技术、智术、技能,意为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借以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求甚解:意为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多指读书、学习不认真,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4、以眼还眼、一板一眼、浓眉大眼、冷眼旁观、正法眼藏、打马虎眼、鳄鱼眼泪、过眼烟云、独具只眼、手眼通天、豹头环眼、愁眉锁眼;
5、眼明手快、肉眼凡胎、眉高眼低、眼观六路、泪眼汪汪、眉眼如画、手高眼低、青眼相看、白眉赤眼、大处着眼、一板三眼、眉花眼笑;
6、涎眉邓眼、眼去眉来、小眼薄皮、喜眉笑眼、眉欢眼笑、别具慧眼、望眼将穿、云心鹤眼、别具只眼、眼明心亮、舒眉展眼、狗眼看人;
7、一眨巴眼、冷眼相待、直眉瞪眼、另眼看待、桃腮柳眼、眉飞眼笑、低眉垂眼、横眉冷眼、柳眉星眼、佛眼相看、眼馋肚饱、眼空四海;
8、龙睁虎眼、烟云过眼、白眼相看、鼻青眼肿、肉眼惠眉、眼中拔钉、张眼露睛、另眼看戏、眼笑眉舒、鲜眉亮眼、冷眼静看、眼花耳热;
篇3
篇4
篇5
篇6
4、捶胸顿足:用拳敲打胸部,跺着双脚,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
5、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6、瑟瑟发抖:形容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
7、握手言欢:形容发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篇7
篇8
火伞:比喻烈日;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集萤映雪
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囊萤映雪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祁寒酷暑
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祁寒暑雨
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青衫凉笠
衫:单衣;笠:斗笠。比喻夏天的衣服和帽子。
暑来寒往
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盛暑祁寒
祁:大。炎热的夏天,严寒的冬季。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
暑往寒来
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无冬无夏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四季从不间断。
无间冬夏
篇9
2.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学会写通知。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故事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梳理、总结对寓言故事的体会和认识;
2.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学会写通知;
3.通过学习日积月累,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和“快乐读书吧”
1.提问导入: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
2.从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
3.今天,我们来进行讲故事比赛——“小小故事会”。参赛要求有以下几点:
(1)故事内容以寓言故事为主,尽量做到不照着稿子念读。
(2)讲故事时,要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
(3)讲完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收获。
4.先在小组内讲,然后派代表上台参加终极对决。
5.学生评选“故事大王”,教师颁奖。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词语积累。
(1)课件出示:①源源不断津津有味②无忧无虑无边无际
(2)学生读词语,说说两组词语的特点。(①叠词:AABC式②无……无……)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2.句子练习。(课件出示两个例句)
(1)学生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注意句中加点的部分写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明确加点的部分是带有动作、神态的提示语,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例句,读出人物的语气,可以适当加上动作、表情。
(4)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再读一读,读好人物的语气。
(5)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6)全班交流,评一评谁补充得好。
三、学写通知
1.读样例,了解通知的写法。
(1)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通知,完成填空,了解通知的内容和格式。
①时间:②地点:③参加人:④事情:⑤通知人:⑥通知时间:
(2)互相交流,了解通知的格式:通知属于应用文,应用文有严格的格式,第一行正中间写上“通知”二字;第二行起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内容;右下方分两行写署名和日期。
2.学写通知。
(1)学生根据要求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个话题写通知,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利用投影展示优秀学生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艳植舞最静霜扁集
2.互相交流找到这些字的特点。(横画或竖画较多)
3.互相交流书写这样的字应注意什么?(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艳”“最”。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习生字,准确朗读。
(1)课件出示成语。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师生评议。
2.讲述成语所包含的故事,简单理解,把握寓意。
(1)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成语,交流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分享故事的寓意。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篇10
3. 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故事,从两则故事中初步感受寓言的特点,并从故事的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过程
一、?在前后对比中导入
1.?本单元,我们先后学习了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再走近寓言故事。你们都看过或者听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说。
2.?揭题《伊索寓言》,简介:《伊索寓言》是《伊索寓言集》的简称。请大家打开课本到64页,阅读一下关于《伊索寓言集》的介绍。指名读关于《伊索寓言(集)》的概括介绍。
二、?在“酸”与“不酸”中阅读《狐狸和葡萄》
1.?板书:狐狸和葡萄。指导写字:狸、葡
2.?轻声读故事,思考: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名读,注意正确认读下面的字词;交流思考题。
3.?默读故事,仔细想想:这几串葡萄酸还是不酸?说出自己的理由。
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晶莹透亮、青里透紫)、对葡萄的直接叙述(成熟)、间接地对葡萄架下狐狸的描写(馋得直流口水)三个方面综合思考。
交流,适时指导朗读:我们大家看到那几串成熟的葡萄了?葡萄隐藏在枝叶间了,没有垂下,狐狸的口水流下来了?
4.?面对成熟得如此诱人的葡萄,狐狸可能想哪些办法去够呢?
“够”换个词可以理解为??(摘),“够”是怎样地摘?(努力地摘)。
狐狸可能想了哪些办法,努力地摘?(跳跃、搬来凳子、找来竹竿、用泥块砸……)
“白费劲”告诉我们结果怎样?从“无望、只好”两个词语中你读出了狐狸怎样的眼神和表情?(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5.?在“酸”与“不酸”的自相矛盾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表里不一、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即狐狸的形象)
6.?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教训?齐读故事最后一句话(不要吃不到葡萄倒说葡萄酸;事情做不了,要正视问题,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失败,并坦然接受,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愿……)
三、?在两处“狼来了”中阅读《牧童和狼》
1.?请大家放声读故事,尽量再现牧童叫喊的神态和语气。指名读。
2.?再轻声读故事,思考前后两处“狼来了”有什么异同?交流:
叫喊的内容相似――狼来了!
叫喊的原因不同――前面是寻开心,后面是求救。
叫喊的语气不同――前面轻松、幸灾乐祸,后面害怕、紧张。
叫喊引起的反应不同――前面村民惊慌失措地赶来,后面是大家不予理睬。
叫喊的结果不同――前面牧童哈哈大笑,后面垂头丧气(羊儿被叼走)。
叫喊的本质不同――前面是假话,后面是真话。
3.?讨论:为什么村民相信他的假话,却不相信他的真话?
出示:“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联系上下文,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牧童“一贯”说谎?
4.?小组合作:想象村民惊慌失措地跑来,没有见着狼,反而看到牧童哈哈大笑时,会怎样指责牧童;或者想象村民后来听到牧童再喊“狼来了”时,不予理睬的表情、语言。
汇报,可以加上表演。
5.?说说你对牧童或者牧童说谎的认识,也可以联系自己谈一谈阅读感受。齐读最后一句话。
四、?在中外比较中认识寓言
1.?快速默读这两个寓言故事,画出其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2.?联系以前读过的我国寓言故事,说说你对寓言的印象。
出示: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这里的“讽刺”,含有批评的意思;“劝诫”就是告诉我们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五、?在新旧比较中预习
比较阅读《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同之处?蝉和乌鸦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在比较中识字、写字
1.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8个生字,让我们再读一读。
哪些音节需要我们相互提醒?比较“狸、萄”作为单音节和在“狐狸、葡萄”中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2. 仔细观察独体字“贯、戒”和合体字“馋、谎、酸”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要求笔笔到位,注意姿势正确。
板书设计
1. 狐狸和葡萄
成熟
爱面子、表里不一
酸
2. 牧童和狼
寻开心
篇11
一、融入各种科目,丰富课堂活动
要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融入各种不同科目的内容,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众所周知,文史哲在我国自古就是不可分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历史、哲学等内容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联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在中国近现代还有哪些值得纪念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是什么,在中国近现代又曾经发生过哪些事件等。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还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课除了可以和历史、哲学等联系起来,其实还可以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了《梦溪笔谈二则》中的“以虫治虫”后,教师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的爱好,让他们尝试自主学习,翻阅一些生物学的书籍,了解一下还有哪些生物,它们彼此之间是相生相克的。而在学习了《斜塔上的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联系物理课的内容,让学生说说看这篇课文反映的是物理中的哪一个原理。教师可以将简单的理化实验搬到语文的课堂上来,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并尝试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中融入了其他的科目之后,能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同时对其他的学科也进行触类旁通的学习,学习的效果会更加好。
二、展示活动成果,提升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的方法来展现自己综合性学习成果,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是教师要注意的,那就是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时候,还是要以语文课为主,可以融入其他科目的内容,但是其他科目必须是围绕语文这个主题进行的。
在学习了《苏州园林》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春游或秋游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编成导游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小导游”的活动,让他们分别给大家进行导游介绍,看看最后是谁的导游词写得最好,最能够写出文化水平。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旅游活动中是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发现了什么不文明的事情,可以通过记叙文的方法将事情记录下来,或者通过议论文的方法表达自己对不文明事件的观点。教师要注意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了《奇妙的克隆》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技馆,学习各种高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要让活动简单地变成一次纯科技活动,而要突出其中的文化内涵。
通过举行小组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综合性学习之中,能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综合学习资源,集中各种精华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如果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话,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收集综合各种学习资源,这样才能够让学习变得更加如鱼得水。
在学习了《古代寓言二则》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搜集一些课文中的郑人买履等成语相类似的成语故事,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将成语的内容用寓言的形式写下来,自己创作成语寓言。在搜集和写作的时候,学生一定会收集到各种资料,这些资料都会是学生将来语文写作时候的好素材。又如在学习了《松鼠》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的资料,整理成文档或者表格的形式,在需要进行类似创作的时候,也可以及时找到相关素材。另外,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整理资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浓缩,整理出其中的核心部分,又或者是将文档转换成表格的形式,便于查找。比如在学习《松鼠》之后收集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表格,总结出体型、毛色、饮食习惯、生活场所等不同的参数,然后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将相关的内容提取出来,填写进表格里,制作成一目了然、便于阅读的表格,如果在填写内容的时候发现有遗漏的参数,还可以随时进行补充,让自己的表格变得更加完整,更加丰富。
篇12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莲山课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篇13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内容备注
2003.9.11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
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
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