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三)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评估标准美国劳工部矿山健康安全管理局(MSHA)对美国矿业(煤矿/非煤)安全事故保存有全面翔实的统计数据,该数据不仅涵盖了所有事故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包括了煤炭生产状况及人员的相关信息。评估标准具体,分类清晰、系统、全面、详尽。美国煤矿事故数据统计的内容包括事故时间、事故地区、事故地点、事故分类标准、事故分级、事故范围、事故报告。其中,事故时间除了年度事故和月事故,还统计日事故;事故地点包括地面、采煤面、掘进头、上下山大巷、井筒;事故分类标准非常具体,是按照事故所在地区、开采类型、月份、作业者及承包商、伤害类型、伤亡员工工种;事故分级为死亡、造成工作日损失的非死亡事故、无工作日损失的轻微事故四个等级;事故报告中要明确伤亡人数、事故成因、发生机制、伤害类型。美国煤矿事故计量指标体系中:生产指标有两个,煤矿作业次数和作业时间;事故伤亡分类指标中,死亡事故率和死亡人数属于死亡指标,造成工作日损失的伤害事故率与其受伤人数、无工作日损失的伤害事故率与其受伤人数这四个指标归为伤害指标;还有总量指标,包括人员伤亡总数和总体事故率。煤矿事故数据统计内容和计量指标涉及的信息不仅是事故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还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工作条件、开采类型及作业人员工种等相关的重要内容。这些信息越是全面具体,越能及时、全面、准确地研究可能引起事故的原因,并分析正在形成的各种趋势,进行综合研判,从而作出科学的评估,提出科学控制和预防煤矿事故发生的有效对策。
二、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
如今美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煤矿安全管理体系颇具特点:第一,美国的煤矿产量和死亡人数呈反比例关系,充分体现了美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理念比较先进。保护所有矿工及所有人员的安全,并非以牺牲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来获取企业利益。美国紧扣“矿工健康权和生命权的保护”这个安全管理核心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配套法规体系,提高执法力度,建立的安全管理体系严密并且比较实用。第二,在责任体系建设中,政府和煤炭企业责任明晰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政府只履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如果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煤炭企业将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建立以矿主为中心的追责体系,抓住了责任处罚的主要主体,抓住了重点对象。煤矿安全管理责任主体有了指向性,而且强调煤矿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并在机制上防止检查人员与矿主、地方政府形成共同利益同盟。这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第三,美国高度重视法制化建设,陆续颁布和完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等多部重要法律法规。政府和煤炭企业根据出台的法律法规,各自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虽然世界各国在此方面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但均没有美国的法律具体和完善。第四,美国十分注重培训需求管理。在培训方面有比较完备的要求和规定,如必须使矿工有明确的技术操作素质和安全急救意识等才能进入煤矿工作,这些举措可以利于后继的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开展,强调预防第一,有效规避了人为矿难的发生。
三、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根据上述分析,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比较成熟,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一)重视法律的可操作性,逐步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法规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高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立法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基本、最管用的方法与手段。中国适用于煤矿的法律法规,除《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外,还包括国务院颁发的有关矿山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以及各省(区、直辖市)人大颁布的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煤炭企业的主管部门及其下属省级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行政规章,以及适用于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救护规程》等。《矿山安全法》作为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法相对美国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可操作性比较差。如美国第303节的第2款规定:“所有生产作业区的通风风流必须符合以下规定,氧气含量不低于19.5%(体积),二氧化碳含量不大于0.5%(体积)……任何煤矿空气的最低数量在每个工作面应达到三千立方英尺每一分钟。”而我国的《矿山安全法》第十七条:“矿山企业必须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井下空气含量进行检测,保证符合安全标准。”这样的笼统规定对有毒有害物质没有明确是什么,更没有提到其浓度或密度控制在什么标准范围内,以及井下空气含量应符合什么标准。立法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矿山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利保护,有毒有害物质、含氧量应该增加具体的数值标准,以职工的生命健康安全为核心。虽然在《煤矿安全规程》第三十条第十一项第二款:“冻结站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建筑,都应有通风装置。应经常测定站内空气中的氨气,氨的浓度不得超过0.004%。”这样明确的标准利于执行和监督,这是该规程在操作性规定方面的优点。但从总体来说,《矿山安全法》及其各相关法律法规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增强,因此我们应重视法规的可操作性,积极学美国的经验将宏观的规定、措施、程序细致化、具体化,要将权威、具体、可操作的安全标准、技术标准写入基本法中,如《矿山安全法》仅仅是规定职工要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后才能上岗作业,更应继续添加岗前培训时间的长度,在职员工定期培训的时间,次数等的规定,操作过程中才能强制执行这些标准,有效增加员工安全操作的系数。
(二)注重相关组织与责任体系建设,加强监察力度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几大采煤大国之一,在煤矿安全生产各方面的体系建设依然存在不足。美国煤矿事故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得益于注重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的建设。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逐步去完善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组织和责任体系建设:第一,明确责任,加强对中央到地方相关的管理组织机构建设。现今我国对煤炭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国家能源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安全生产监督局等,尽管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少,但是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组织对煤矿生产的各方面进行管理,从而导致煤矿生产乱象迭生。因此我国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应注重整合部门机构,建立和完善监管煤矿产业的统一的机构,合理地进行分工与监管,防止出现部门多却难以监管的现象。美国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管理的主要是监察局,下设11个地区监察处和65个矿区办事处,在监察局里还有明确的各部门层级划分。从中央到地方实现了高效的纵向管理。部门机构臃肿和职责不明晰是我国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组织机构的建设尤为重要,应确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权力范围、职责、行使权力的条件、程序和目的,抓住源头、明确主要职能部门的权力边界与责任是应对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第二,建立和完善煤矿生产单位的组织管理。美国的煤矿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的职位分工和职责,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便于管理。在我国,煤矿生产乱象迭生,有的采矿工地不仅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甚至存在着矿工工人临时招聘、不经培训随便上岗等乱象。此类问题不解决将会对工人们的人身安全极为不利,也无法保证煤矿有序生产。第三,加大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力度。煤矿安全监察员要深入煤矿现场,紧紧盯住那些高瓦斯容易出现事故的矿井,以及安全生产基础差的矿井,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矿井,当场下达《停产整顿通知单》,限时整改。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坚决予以关闭。第四,建立煤矿违规行政处罚制度。在我国发生煤矿生产事故后,相关的监察负责人才会来到现场进行勘查,对事前的监察工作并不重视,使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监察环节流于形式。我国煤矿生产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的责任范围不明晰,处罚力度不够严厉,因此不少开采煤矿的单位会冒极大的风险以污染环境或者牺牲工人的利益来获取利润,造成了小煤矿、黑煤矿一直存在。我国应该建立严格的处罚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治处罚力度,实行行业禁入制度,让矿主不敢轻易越轨煤矿安全管理红线。
篇2
近几年,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伴随着OA办公自动化、ERP、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和MES生产制造执行等系统相继投入使用,与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关键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也都得到逐步提高。行业也相继出台了烟草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南和各类信息安全制度,并通过这几年信息安全检查工作,促进企业的信息安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由于企业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企业不断加大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如建立标准化的机房、购买与部署各类信息安全软件和设备等。但是木马、病毒、垃圾邮件、间谍软件、恶意软件、僵尸网络等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攻击手段也越发隐蔽和多样化。企业不仅要应对外部的攻击,也要应对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威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的信息安全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要借助管理手段来保障。企业如果不能正确树立信息风险导向意识,一味注重“技术”的作用,忽略“管理”的重要性,就很难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作用,无法把企业的各项信息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企业的信息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切实发挥管理作用,企业的信息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2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在谈到信息安全时,大多数刚接触的人都比较疑惑,都说保障信息安全十分重要,那到底什么是信息安全呢?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信息安全的概念以及企业的信息安全体系架构。2.1信息。对企业来说,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一定商业价值,以电子、影像、话语等多种形式存在,必须进行保护。2.2信息安全。主要是指防止信息泄露、被篡改、被损坏或被非法辨识与控制,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或者资产损失。2.3企业信息安全体系架构。在保障企业信息安全过程中,信息安全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上文对企业信息安全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主要分为技术、管理两个重要体系,进一步细分则涉及安全运维方面。2.3.1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作用。主要是指通过部署信息安全产品,合理制定安全策略,实现防止信息泄露、被篡改、被损坏等安全目标。信息安全产品主要是指实现信息安全的工具平台,如防火墙类产品、防攻击类产品、杀毒软件类产品和密码类产品等,而信息安全技术则是指实现信息安全产品的技术基础。2.3.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作用。完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制度,细化职责分工,制定执行标准,确保日常管理、检查等制度有效执行,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作用,确保信息安全相关保护措施有效执行。通过上文简单介绍,对信息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系统有了大概了解。可以看出单纯借助技术或管理无法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因此,建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概念
3.1信息安全管理。运用技术、管理手段,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整体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确保实现信息安全目标。3.2管理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而管理体系则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3.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在一定组织范围内建立、完成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采取或运用方法的体系。作为管理活动最终结果,包含方针、原则、目标、方法、过程、核查表等众多要素。3.4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作为企业总管理体系的一个子体系,目的是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保持和改进信息安全。3.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涉及的要素。3.5.1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组织与落实。3.5.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方针、过程、程序和其他必需的文件等。3.5.3资源。提供体系运转所需的资金、设备与人员等。
4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机构设置以及作用
在建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之前,如果没有设置相应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那么建立体系所需要的资源(资金、人员等)就无法得到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制度和策略也就无法贯彻落实,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就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前必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机构设置可以根据职责分为三个层次。4.1信息安全决策机构。信息安全决策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一个层次,是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应以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对信息安全规划、信息安全策略和信息安全建设方案等进行审批,并为企业信息安全工作提供各类必要资源。4.2管理机构。处于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二个层次,在决策机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企业日常信息安全的管理、监督以及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此类工作大部分都由企业的信息化部门承担。4.3执行机构。处于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第三个层次,在管理机构的领导下,负责保证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日常维护,通过具体技术手段落实安全策略,消除安全风险,以及发生安全事件后的具体响应和处理,执行机构人员可以由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与各部门专职或兼职信息安全员组成。
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ISO/IEC27001:2005标准的“建立ISMS”章节中,已明确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10项强制性要求和步骤。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遵照这些内容和步骤,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形成相应的体系文件。5.1建立的步骤。(1)结合企业实际,明确体系边界与范围,并编制体系范围文件。(2)明确体系策略,构建目标框架、风险评价的准则等,形成方针文件。(3)确定风险评估方法。(4)识别信息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信息安全资产、责任、威胁以及造成的后果等。(5)进行安全风险分析评价,编制评估报告,确定信息安全资产保护清单。(6)明确安全保护措施,编制风险处理计划。(7)制定工作目标、措施。(8)管理者审核、批准所有残余风险。(9)经管理层授权实施和运行安全体系。(10)准备适用性声明。以上步骤解释不详尽之处,参看ISO/IEC27001:20054.2.1章节中A-J部分。5.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涉及的文件。文件作为体系的主要元素,必须与ISO/IEC27001:2005标准保持一致,同时也要结合企业实际,确保员工遵照要求严格执行。而且也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安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员工应按照文件要求严格执行。5.2.1体系文件类型主要涉及方针、程序与记录三类。方针类主要是指管理体系方针与信息安全方针,涵盖硬件、网络、软件、访问控制等;程序类主要是指“过程文件”,涉及输入、处理与输出三个环节,结果常以“记录”形式出现;记录类主要是记录程序文件结果,常以是表格形式出现。至于适用性声明文件,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参照ISO/IEC27001:2005标准的附录A,有选择性地作出声明,并形成声明文件。5.2.2体系必须具备的文件。主要包括方针、风险评估、处理、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纠正与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性测量、管理评审与适用性声明等。5.2.3任意性文件。企业可以针对自身业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情况,制定自己独有的信息方针、程序类文件。5.2.4文件的符合性。文件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ISO/IEC27001:2005标准以及企业实际要求,保证与企业其他体系文件协调一致,避免冲突,同时在文字描述准确且无二义。
6体系实施与运行
主要包括策略控制措施、过程和程序,涉及制定和实施风险处理计划、选择控制措施与验证有效性、安全教育培训、运行管理、资源管理以及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
7体系的监视与评审
主要指对照策略、目标与实际运行情况,监控与评审运行状态,主要涉及有效性评审、控制措施测试验证、风险评估、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环节,并根据评审结果编制与完善安全计划。
8体系的保持和改进
主要是依据监视与评审结果,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主要包括改进措施、制定完善措施、整改总结等,同时需相关方进行沟通,确保达到预计改进标准。
篇3
1.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虽然有效提升了银行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但是也逐渐暴露出各种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很多银行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这些银行的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狭窄,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等方面有待完善,并且信息安全的实施策略、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等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同时部分银行制定的信息安全策略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信息资产的管理以及业务管理等方面,极大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而一些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建立全面而长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1.2 运维监控与预警系统存在问题
我国的一些银行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运维监控与预警系统,或者在银行的硬件设施与业务系统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对银行的重要设备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部分银行在风险预警监控方面的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而在对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进行预警与监测时人工检测占据了大部分比例,这样就很难保障银行风险预警监控的可靠性与及时性。
1.3 银行工作人员导致的风险
当前很多银行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定期强制性培训,员工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保障银行的信息安全,在出现问题后也无法及时发现,这就导致银行潜在的风险增加。一些银行员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可能会将私人的优盘等设备接入银行的信息系统中,导致病毒入侵,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息安全。同时目前银行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无法做到对风险的专业化管理[2]。
1.4 信息技术的监控与审计不完善
当前部分银行在信息技术的监控与设计方面有待加强。首先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到位,银行在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后没有及时查处,或者查处的力度不够,缺乏长效的监督;大多采用经济处罚,遇到侵犯领导利益的事件就大事化了或隐瞒事实。其次,银行审计的广度、深度还不够,并且审核的周期与间隔较长,部分基层银行甚至完全不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工作。一些银行虽然开展了审计工作,但审计缺乏深度,很难识别深层次的安全隐患[3]。
2.加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银行加强信息安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信息安全不仅属于技术问题,也属于管理问题。从信息技术层面来看,当前我们使用的很多操作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开发商会针对发现的漏洞设计相应的补丁程序,这就需要定期更新系统。例如,运用主机热备份以及灾难备份的方式,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运行。同时一些软件开放人员在编程设计过程中留有“后门”,如果这些“后门”被不法分子知道,就会将该部分作为攻击目标,进而影响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当前大部分的黑客攻击等都是由于系统“漏洞”引起的,因此银行在应用软件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留有“漏洞”。
此外,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也被纳入国家的重点项目中。与世界上的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并且对系统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对于银行而言,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的发展带来影响,甚至导致全局性的失误。例如,银行传统的信贷、柜台等业务已经有多年的信息安全管理经验,而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型的业务,它连接了多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涉及到发卡行、特约商户以及持卡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信息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在银行开展各项业务过程中,信息和数据是基础[4]。此外,从客户的角度来看,银行在给客户提供服务时,必须保障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由此可见,银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构建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属于信息网络时代,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与事物都会用到信息技术,而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信息安全问题。根据银行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健全、高效的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1 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在整个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先进的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安全事件。我们使用较多的信息技术有身份识别、系统防火墙、防病毒技术等,同时也可以使用漏洞扫描、边界防护等技术,通过多种安全防护技术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在使用防火墙技术时通常是将其设置在网络的边界上,以此对外界进行隔离,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安全强化[5]。病毒是信息网络中最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如果出现网络病毒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重要文件进行实时备份,并且及时更新病毒数据库。此外,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充分应用身份识别技术,即用户在登陆系统提交信息后,系统将严格识别操作者的身份,必要时会控制操作者的操作活动。
3.2 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银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系起到控制各种活动的作用。首先设置文档化的管理体系,它包括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两个部分。从银行的制度、政策、操作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督,对各个角色在信息系统中的活动进行监控。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制定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可以为信息安全提供基本保障,各大银行都应该积极制定并完善自身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如制定并按时更新《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职责就是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银行的聘用制度操作,不能单靠关系。在用人方面应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避免由于员工的疏忽、私欲等导致银行信息系统被破坏。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人事任用制度,保证内部员工能够按照相关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并及时让技术人员掌握最新的技术。通过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让银行运行过程中的各项程序、日常维护、监控等操作符合规范,以此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为了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人员也需要对已经识别的安全信息进行正确应用,定期检测系统中的安全事件并及时解决,实时监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查看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对信息系统的监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监控的过程应该密切联系信息系统的周期,监控程序应该能够对与安全相关的结果进行改进,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通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构建,让银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真实性得以保障;让信息系统、网络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得以保障;让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设备、环境与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得以保障。
4.结语
银行在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并方便大众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构建完善、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避免重要信息的泄露,以此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营造良好安全的银行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小东.数据集中模式下银行业信息系统灾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王阳.基于IS027001的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
[3]王令朝.创建铁路信息安全管理及其标准体系的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10,38(07).
篇4
引言:近年来,煤矿、化工等企业屡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国家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法规、条例来保障生产安全。每逢节假日企业的各级主管部门也会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安全生产检查。作为企业的生产主管,深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更是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现就多年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生产管理,安全就是效益。生产的安全,首先就会涉及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生命的失去,无论对个人还是公司,再多的效益也没有意义了。其次,说到管理,一般都会想到采取节约、挖潜等措施来提高利润,增加效益,也就是资金能省则省,操作上能节约物料就节约物料,这容易对安全上应投入的资金减少了,影响安全的操作忽视了,最终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对比安全事故的损失,从安全上节约的资金可能微乎其微,甚至一个企业可能就此消失。因此,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应深深地植入企业每位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的脑海当中。
二、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应是公司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司上至企业负责人,下至企业安全负责人及各班子成员,均应高度重视。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在企业各种会议上,逢会必讲安全,要求员工坚决杜绝麻痹大意思想。尤其对生产一线员工,更是加强教育,不断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生产安全不仅是防火防盗安全,还包括产品安全、人员安全及设备安全,提出:“机器开动,精力集中”的口号,同时在消防设施购买与维护方面,舍得投入,在这方面必须花的钱坚决不节约,保障设施有效使用。
三、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理顺和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应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1号《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精神,将企业有关安全的制度重新整理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应注意细节决定成败,如对涉及安全的每个操作动作一一审核,对重点注意事项单独提出。企业重新完善安全制度后还开全体员工大会集体讨论。特别要重点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反复论证,使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二)实施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在我们企业,实施安全生产五级管理:一级管理:机长负责本班组安全生产管理。二级管理:质检员、机修人员负责当班期间生产车间的所有工序的自己所负责的相关安全事项的管理。三级管理:专职安全生产监督员监督机长、质检员、机修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落实及执行情况,按规定做好巡检,查找隐患。四级管理:生产技术部领导负责对生产技术部的安全负责管理。五级管理、公司对生产技术部监督管理。各岗位确定了相应的安全责任人,做到各级管理各负其责,管理到位。(三)设立专职安全监督员。负责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参与制订及修改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好车间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监督员工安全违规行为,及时发现隐患,制止违章作业,督促检查各班组的执行情况。(四)建立安全培训体系。1、新员工入职教育培训。岗前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培训。新聘员工上岗前要对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本工序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工伤案例等进行学习,并且要通过生产技术部的安全生产知识理论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第二阶段为实际操作观察阶段。通过理论考核合格的新员工上岗前三个班次,不允许本人动手操作,只允许结合理论学习的知识观察老员工的实际操作过程,并根据机长的现场培训,进行现场学习。2、在职员工培训。每年都应组织在职员工集中进行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培训后进行笔试考核,不合格者,须重新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组织安全培训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新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并做好新操作规定,补充到安全生产注意事项中。3、特殊岗位的规范性培训。要求认真接受专业部门的培训。(五)建立实战演习制度。我们企业连续几年,我们都利用过期的消防器材进行实战演习操作,又模仿实战举行了事故紧急预案演练,效果良好。
四、利用各种形式保证宣传到位。(一)会议上的宣传。(二)利用板报宣传。(三)在设备上加贴安全须知和注意口号。(四)专题培训。(五)每月开机前,要求机长组织本班组集中学习。(六)通过考试,巩固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意识。
五、加强重点物品的摆放,标识及监管。严格执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加强保管员的安全意识。
六、定期自查,并积极进行整改。我公司每年都会组织相关人员,按照我公司自行订的《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安全检查制度》的内容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七、对优秀员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安全性的操作方法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
篇5
1.2管理体系漏洞的具体分析
1.2.1农业监管不及时
我国现阶段很少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检测,虽然政策管理条例都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在延缓实行甚至不施行,造成了一些卫生安全不达标的农产品流入了市场。而且对于此方面的相关条例不够完善,甚至空白缺失,比如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控制,以及农产品的等级分类标准的有关条例。国家的农业大多都是由农民支撑,并不是标准的集体化生产,所以造成的生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统一的生产模式,就无法生产出相同的农产品,依旧很难规模化集体化,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2.2检测体系不完善
如上所说,产品种植不统一,差别各异,给检测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对于大多数的检测机构,都是免费进行检测,公益性的机构。而且支撑整个机构只是国家财政的拨款,根本没有什么企业可以进行资金的支持,所以导致了检测设备,实验室设施,技术指导的相对的落后,以至于无法更好地进行产品检测。
1.2.3检测人员匮乏
产品的检测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不过目前可以进行上岗的专业人才较少,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检测体系的不完善和落后。
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2.1提升安全管理的意识
安全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框架,有一个答题的内容,然后进而形成一种理念模式,然后把这种理念模式深入贯穿到整个农产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中去,把整个团体都融合到这个理念中来,管理开展进行也要围绕理念进行。
2.2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主要是3个集体的代名词,一是农民,二是企业,三是政府,当农民、企业、政府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时候才会出现更高速度的发展。从农民的角度看,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就是农户,所以在农户的阶段一定不可以忽略,农户决定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要结清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养,以及对产品的包装宣传,毕竟人靠衣服马靠鞍,让农民更安全、高效、规范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3]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生产排污影响环境的问题处处可见而且经久不衰,要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排污,比如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污水的排放会影响土壤的酸碱度。而且生产种子化肥农药的企业一定严格要求生产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管理的条例和处罚标准,加大资金的投入,尽量让农民的土地实现标准化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分散的问题。
3结论
随着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的质量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应该继续努力,从各个方面造福国民,也可以造福人类,让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强国。
作者:张文英 单位:内黄县农牧局
参考文献
篇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属于国际范畴的管理标准,其具有较高的指导性、通用性以及权威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减少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保障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倡导理念为“持续改进、预防为主”,企业需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并且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
现有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条块分开的,没有建立系统性的安全管理体系,其管理框架缺乏动态循环和完整性。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对法律法规缺乏合理的应用,并且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是企业应在安全管理条例中充分应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行业标准要求,这些条例需要及时更新和下达,并要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目标、方针、管理方案等进行全面改进。而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却只是简单的进行现场安全检查、整改等,远没有达到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要求标准。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对职业的危害性缺乏足够重视。职业危害的概念为一切危及到劳动者健康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生产过程、作业环境及劳动过程均会存在。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核心为预防工伤事故,忽略了职业危害性。现有的电力施工企业在风险评价、控制及预防措施等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没有良好的相关文件查询途径,各类文件缺乏明确的保存期限。电力施工企业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良好的衔接,遇到问题只是单纯的解决问题,没有进行管理评审。
二、电力施工企业如何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电力施工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但仍具有有效性。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只需要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就可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标准。
(一)做好各体系手册、文件的衔接
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会经过质量、环境、计量体系的三方认证,因而,各体系之间会生成手册、程序文件、管理记录。那么,如何在这三者之间达到良好衔接呢?首先,对各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各类文件进行调整,对相互兼顾却又存在区别的文件进行编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到的表格数量较多,如员工职业健康体系表、工伤表等,在对这些表格进行记录编号时,应对有职业健康安全记录表编号的表格进行保留,并纳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针对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关但无记录编号的可另行赋予编号,这样一来,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中的每个记录表均有唯一的编号,达到提高检查验证效果的目的。这种多手册、文件和记录的衔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对多体系进行了整合。
(二)加强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电力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对作业活动中的危害辨识,对每种危害进行风险评价,并确定可承受风险范围。对于在可承受范围外的危害应进行风险控制。首先,组织人员进行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培训,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管理干部、联络员等重要岗位员工,并对体系方针、目标及相关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电视、广播、网络、会议等。组织员工对职业危害进行辨识,并完成危害因素基础调查表的填写。控制风险的具体步骤为划分作业活动、危害辨识、确定风险。在确定风险完成后由安全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级别进行确认,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及对策。电力施工企业通过每月进行安全检查、专业检查等方式对体系的建立计划起到督促作用。企业须对各种存在及潜在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公布在局域网上,潜在问题主要是由外审一、二阶段、内审、管理评审等开出的。责任单位和相关单位可依据这些问题及时整改体系。
(三)加强分级管理
由于电力施工企业其管理的层次较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应根据生产和办公区域不同,制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管理采取分级控制和分层管理。
1、文件管理
对文件的批准、颁布、方法、使用、更改均应按照《文件管理程序》的要求执行。企业可根据单位岗位要求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起草,起草文件需要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审核。应用电子网络管理受控文件,受控文件的领用和签收须按规定进行。为保证文件的最少化、有效性和充分性,凡是涉及职业安全健康的资料和文件一律需报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备案。
2、分级控制不可承受风险
电力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进行准确辨识,并做好风险的控制。评价不可承受风险的标准为有可能造成重伤、中度或中度以上的事故,加强抗风险能力的原则为集中精力结合现有资料控制好重大危险因素。对不可承受风险进行分级,主要有公司级和厂级,分级后分重点采取应对措施。重大危险源如满足《重大危险源辨识》条件的危险源,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对预案进行有组织地演练。
3、工程项目中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工程项目中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依据为职业健康安全的方针和目标,方案的首选项目为环境作业条件差、污染大的项目。建设项目标准为职业安全健康“三同时”,分工标准以职责和职能而定,具体的组织实施由工程项目组负责。在电力工程项目新建、改建、扩建中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能有效遏制职业危害,从源头上减少职业危害。
(四)加强体系的内审员的建设
内审员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内审员的建设和管理是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根本。内审员的主要职责为组织内部审核,企业应该为内审员提工更高的平台,不断促进其业务能力的发展。企业在与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相关的部门中挑选人员进行体系基本知识培训,并对他们往健康工作联络方向培养,鼓励该部分人员参加内审资格证书考试。内审员可参与的工作内容为初试评审、组织协调单位危害辨识、学习风险评价方法。应确保内审员有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并安排内审员担任外审组向导,其主要职责为记录、引导、观摩和学习。组织内审员在组织结束后进行讲评,公布问题和不足,以待后期的整改和借鉴。
(五)将企业文化整合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
电力施工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同样也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水平。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建立,加强人性化管理,确保企业文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共同进步。
三、结语
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由于正处于改革发展阶段,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电力施工企业应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而达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智泉,叶大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职业技术,2012,(10):54.
篇7
水电厂仓储设备主要包括储存、装卸、搬运,仓库的安全管理包括设施、设备、储存物资等和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管理两大方面。仓储设备安全管理是水电厂仓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水电厂设备安全管理的组成部分。与水电厂发电主辅设备的安全管理相比也有其独立性。本文以本质安全为目标,从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完善管理等方面着手,探讨建立一套某水电厂仓储设备的安全管理体系。
1 水电厂仓储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设备(物)方面。
水电厂仓储设备主要有起吊用的行车、装卸用的叉车、堆垛用的升降平台、存放物料的货架、托盘等,其本身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一些水电厂在安全设施标准化、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劳动安全保护设施不足、不按规定穿戴使用防护用品、仓储作业区域布置不合理、未按规定设置足额合格的消防器材、未做好相应防火措施等。
虽然随着仓储标准化的开展,水电厂在仓储设备的购置方面加大了投入,配备了比较齐全的装卸搬运设备,但在运行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改进的地方。
(2)管理方面。
水电厂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方面较为完善,但对仓储设备的安全管理还存在漏洞,存在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对现场工作规程或安全规程不完善;无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规程不完善;缺乏监督等问题。
(3)人的方面。
某水电厂仓储管理、操作人员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行过来。某水电厂物资仓储设备的操作人员均已具备相应资质,但还存在操作人员操作技能不熟练、受外界影响情绪波动、不遵守操作规程等现象。由于仓储操作人员的原因,多次发生货物、装卸设备损坏的事件。
2 仓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依据
某水电厂已通过引入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三个标准,建立起了“三标一体”体系,同样也可以通过引入安全管理标准来建立仓储设备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仓储安全水平。
(1)相关仓储设备安全管理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实施细则,GB/T 23723起重机安全使用等。
(2)仓储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
水电厂仓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遵循“PDCA”原则及过程方法和不断持续改进,具体包括:制定仓储设备管理安全策略,确定体系范围,明确管理职责,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
3 开展仓储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条件
(1)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近年来,某水电厂已对现有的仓储设备及仓储作业进行了风险评估,包括危险源辨识和评价,为建立仓储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标一体”工作已全面开展。
某水电厂已完成了“三标一体”的评审认证工作,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仓储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在借鉴“三标一体”评审经验的同时,更好地融合在其他管理体系中,作为三标的支撑性第三层次操作文件,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3)某水电厂仓储设备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几个重点。
①仓储设备管理。加强设备的操作、保养和消缺管理,做好技术台帐。老旧设备考虑技术改造或更新。
②仓储设备安全作业管理制度化。对现有各种作业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和安全责任制度进行规范整合,并确保管理制度有效和充分的运行。
③加强劳动安全保护。遵守劳动时间和休息规定;提供合适和足够的劳动防护用品;采用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合适的作业设备、作业机械,在负荷许可的范围内作业;避免人员带伤病作业等。
④作业人员资质管理和业务培训、安全教育。新参加仓库工作和转岗的员工,应进行仓储安全教育。从事特种作业的员工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对违章和无视安全的行为给予惩罚。
⑤仓储设备安全监控电子化。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仓储设备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仓储设备安全管理必将突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增加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手段,推广应用仓储设备安全监控技术,提高仓储安全水平。
4 结语
随着水电厂仓储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长期、动态、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以进一步提升安全的管控力度,规范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操作人员安全技能和业务技术。安全是动态的,要基于PDCA持续改进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为水电厂安全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1)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谋取高额利润,无视消费者利益,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掺杂掺假、偷工减料、滥用添加剂。
2)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农民生产农产品普遍采用分散式进行,因使用的简陋设备、落后的技术,加上恶劣的卫生状况,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3)新科技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源于化工、生物等生产技术领域。近来,核试验带来的核事故又对食品安全构成新的威胁。未来产出的新食品对人类有多大影响,还需长时间的认识过程。
4)食品的安全监管制度、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我国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上各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监管空白等现象突出,致使监管责任难以落实。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行政色彩浓厚,检测设备技术落后,尚且不能强有力地支持食品安全的质量监管。
2 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规制现状
2.1 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规定
2.1.1 《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因食品安全引发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它的颁布对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有很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此外,它还引入食品食品召回制度、实行添加剂监管码制度,要求在食品标签上注明“添加剂”字样。食品召回包括自发召回和强制召回,且对召回程序、主体、结果作出了明确规定。不仅如此,国家为更好地确保食品的高标准,还取消了食品免检制度并赋予消费者十倍赔偿请求权。这样一来更能强化产品生产者的质量保证意识,以避免违法行为的再次出现,保证人民吃得放心,用的舒心。
2.1.2 《刑法》
“刑法被称为是万法之盾,其他任何法律的有效实施均依赖于刑法的最后保障”。正是基于《刑法》具有的强制性及最后的保障性,使得该法对食品安全的保护成为必要。国家虽然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来确保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但当某些危害行为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时,即使国家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行政处罚,也对受害着进行了民事赔偿,但均不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协调一致。食品安全状况令人堪忧,我们理应加大对违规生产销售者的打击力度,通过增加其违法成本,达到威慑社会,警示后人的作用。
2.2 关于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不足
1)《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虽对规范和监管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食品流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有待改进之。首先,本法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太过宽松,给不法生产经营者可趁之机。如在对大量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源于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其次,在监管上此法虽确立了分段与统一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仍难以解决食品监管中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因对食品召回监管的不力,促使众多企业为所欲为地损害公众利益。企业在宣传中大多放大产品的优点,一旦产品销出,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如受到损害,会因受诉讼成本和风险等因素制约不得不放弃索赔权。
2)我国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的规定仍然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一,在犯罪的分类上相关的法律规定存在缺陷。因犯罪行为侵害的主要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然而据犯罪客体理论可知,主要客体是指某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才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其二,在刑罚的设置上存在不足、关于罚金的相关规定不够理想。如有关罚金计算方式的操作性不强,仅以销售金额作为依据是不能有效惩罚犯罪的,特别是对那些销售金额较低食品犯罪;其三,在死刑的设置上也不够合理。如刑法中对生产销售假药罪规定最高可判处死刑。
3 法律规制的完善
1)完善有关食品召回的法律规范体系。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所规定的食品召回主体仅限于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为能及时阻止有害食品流进百姓生活,我们可将食品经销商、进口商、商也纳入召回主体,并赋予消费者申请权。即在食品生产者不主动召回问题食品时,允许他们向监管部门申请召回,让社会公众均参与进维护食品安全的工作中。我们还应有效地协调好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的关系。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中已明确规定了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两种方式,但在实践中却忽视了对两种召回方式的协调。
2)健全违法企业的推出机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赢利作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与目标,最大限度地追逐高额利润乃企业之天性,利益的驱动下商家很可能因丧失道德底线干违心违法之事。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还借机实行一些有损消费者的不法行为,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甚至更多的违法行为,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违法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惩罚力度,明确规定企业的退出机制,以提高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努力建立形成一个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针对目前地方各监管部门间的协调不力、管理不到位、执法软弱的局面,不仅要求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还应成立相关组织保证各部门间能有效合作进行。
4)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针对近日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更加突出了食品安全责任险有强制推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此种保险,能有效督促食品企业生产安全健康食品。其功效源于食品安全责任险保险是一种双务合同关系,它明确规定作为被保险人的食品安全企业要想获取保险赔偿金,就必须履行其在保险合同中的义务,这就促使食品生产企业严格遵守食品领域的
安全生产经营的技术标准,以确保食品消费领域的安全。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在现有法规基础上,明确规定消费者可因其使用有害食品所致损害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权利,以促使食品企业自觉履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尽的注意义务。为更好规避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我们可通过立法来确保食品安全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如通过修订新的《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列入其中,还可参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进而达到弥补政府监管不足、减轻政府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经济、舆论压力的目的。
篇9
1.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本质水平
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结合营运安全管理实际,将企业发展愿景和安全管理的理念、取向渗透到营运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员工为本、以发展为基、以安全为重,通过培育理念文化、完善制度文化、打造视听文化、创新管理文化、丰富载体文化,使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安全教育。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系列活动,面向社会、面向员工、面向司乘、面向沿线群众,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知识、安全法律法规,推进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的深植、固化,强夯本质安全。
2.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提高安全管理绩效
为保障车辆安全行驶,加强对高速公路护栏、桥梁护栏、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施、照明设施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确保完好率;在长大隧道、长大纵坡、转弯路段、事故多发点增设减速震荡标线、安全行车标志牌、太阳能爆闪灯,隧道入口反光标牌,以警示驾驶人员安全行车。此外,还修建方便冬季司乘防滑自救的储料池,改造桥头跳车和桥面伸缩缝,完善隧道照明系统、扩建隧道消防蓄水池,新增隧道区上下行互通线,不断完善道路硬件设施建设,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在冰雪等恶劣天气发生时,不计成本,利用科技力量、机械力量,快速进行道路抗雪除冰工作,全力改善不利路况,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率。
3.重视特殊天气、特别路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大雨、大雾、大风、大雪、雷电、冰冻等恶劣气候对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影响巨大,极易发生恶性生产安全事故。因此,一要信息互通、报告及时。相邻经营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防范;一旦出现恶劣天气,科学安排警力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要强化管控、多措并举。通过就近分流以及路况实时信息等方式及时疏散因雾雪等恶劣天气造成的大量车辆滞留;对恶劣天气下重点路段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三要根据天气对道路影响程度,适时采取间断放行、控制车速、分流车辆和封闭高速公路的交通管制措施,严管大型客车、“三超”车、运输危险化学品等车辆。四要强化协作、配合到位。通过各负其职,层层联动,做到调度有序、快速救援、及时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4.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都有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有相关的专家参与,提高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落实应急预案演练。要建立应急演练制度,以演带练,做到快速响应、快速救援、快速处置;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完善应急措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并做好日常维护管理,并视需要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加强人员应急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最后,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对雾、冰、雪等自然灾害或安全事故,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一体化的优越性,共同应对、共同防范。
5.做好事前防范工作,杜绝安全隐患
安全预防是管理上的最大效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预防在先的意识,由注重事后查处向注重事前防范转变,由事后的被动经验管理向事前主动预防管理转变,由被动整改向主动抓管理、抓基层、抓基础转变,切实推动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首先,抓源头防范,从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入手,严把源头关,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其次,抓过程管控,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营运管理工作当中,把握安全生产的进度,针对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开展全面的评估,并使其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和能控”;最后,抓重大危险源控制,加强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备及重大危险源等专项排查及整改工作,杜绝安全事故隐患。
6.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安全共管体系
针对高速公路营运安全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不断探索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路警、路地、路养安全共管和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交警、路政、消防、医疗、养护、施救、地方政府等各方合力,促进安全共管体系不断在探索中完善;聘请沿线乡镇分管负责人为路段长,建立“路地共管”安全网络,延伸高速公路安全监管网络,及时化解了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和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拓展跨区域性管理协作渠道,与相邻高速经营单位签订了涉及运营管理、安全管控等合作协议,全面提高道路运营管控能力,确保相邻路段的安全有序;深化与高速交警、高速路政、路段养护、清障施救的“五方联动”应急工作机制,坚持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开展勤务联动,增强预警演练和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打造“平安高速”。
篇10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方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高效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电子政务的建立将使政府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也使政府敏感信息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威胁面前。由于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上有相当多的政府公文在流转,其中不乏重要信息,内部网络上有着大量高度机密的数据和信息,直接涉及政府的核心政务,它关系到政府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因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职能与优势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电子政务的便利与效率无从保证,更会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威胁。
2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电子政务涉及对政府机密信息和敏感政务的保护、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以及为保障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有效决策、管理、服务的重要手段,必然会遇到各种敌对势力、恐怖集团、捣乱分子的破坏和攻击。尤其是,电子政务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上,他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而互联网是一个无行政主管的全球网络,自身缺少设防,安全隐患很多,使得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有机可乘,这就使得基于互联网开展的电子政务应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包括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安全产品的失控等,对于这些威胁,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应引起足够警惕,采取果断的安全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要有效维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就需要构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从而使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能够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服务体系,涉及从管理到组织,从网络到数据,从法规标准到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
3.1 加强安全技术力量是实现电子政务安全的基本方法
安全技术体系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层面的安全保护,是对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的完善,包括网络安全体系、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体系,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层次的安全保护。
网络安全体系包括网闸、入侵检测、漏洞检测、外联和接入检测、补丁管理、防火墙、身份鉴别和认证、系统访问控制、网络审计等;数据安全与传输与存储体系包括数据备份恢复、PKI/CA、PMI等。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涉及信息安全产品的全局配套和科学布置,产品选择应充分考虑产品的自和自控权。在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生产规模、服务观念等方面,要集中人力、物力,制订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以确保关键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并尽快使之产品化和产业化,尤其是操作系统技术和计算机芯片技术。现阶段各地政府部门目前所选用的高端软硬件平台,很多都是国外公司的产品,这也对政务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因此,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选用国产化技术和国内公司的产品。
3.2 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是电子政务安全实施的重要基础
安全管理是解决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在技术以外的另一有力保障和途径。由于安全的防范技术与破坏技术总是“势均力敌”、“相互促进”的。作为防范者就更应该在安全防范的管理上下更大的工夫。安全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法律法规、安全防护体系以及等级保护政策。
3.2.1法律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
电子政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国家秘密与核心政务,它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利益,所以电子政务的安全实施和保障,必须以国家法规形式将其固化,形成全国共同遵守的规约。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制定了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英国的《官方信息保护法》等。我国虽然颁发了一些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显得很零散,还缺乏关于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专门法规。此外,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组织的努力,更要国家立法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3.2.2电子政务防护体系
贯穿整个电子政务的安全防护体系,对电子政务安全实施起全面的指导作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组织机构、安全人事管理、以及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其目的是统一规划各级网络系统的安全、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协调各方面的安全事宜,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整体安全策略、明确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实施,以及制订安全应急方案和保密信息的安全策略;安全人事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事审查与录用、岗位与责任范围的确定、工作评价、人事档案管理、提升、调动与免职、基础培训等;制定和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包括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控制管理制度、文档资料管理制度、操作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与监督制度、网络通信安全管理制度、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外交流安全维护制度,以及对外合作制度等。
3.2.3等级保护制度
通过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到信息系统安全规划、建设、测评、运行维护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使信息安全保障状况得到基本改善。通过加强和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维护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促进信息化发展服务。
4 完善安全服务是维护电子政务安全实施的有力保障
4.1 安全等级测评和风险评估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其实质是通过科学、规范、公正的测试和评估向被测评单位证实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符合等级保护的要求。
由于信息安全直接涉及国家利益、安全和,政府对信息产品、信息系统安全性的测评认证要更为严格。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技术中的核心技术,由政府直接控制,在信息安全各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托专业的职能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形成政府的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相依赖的管理体制。 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过程。它包括对正面事件效果的最大化及对负面事件影响的最小化。电子政务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缓解措施,前者是识别并分析系统中的风险因素,估计可能造成的损失,后者是选择和实施安全控制,将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4.2 安全培训服务
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社会化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应分为专业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和安全素养教育三个层次。专业型教育主要是培养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研发、工程技术、战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应用型(半专业)教育则是以从事现代信息管理工作的人作为对象,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技能、组织机构或系统安全管理的能力等。这种应用型的信息安全教育要求受教育对象数量要多,覆盖面要广,基本信息技能要强。通过课程、讲座、宣传等多种形式,达到让每一个人都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常规的信息安全自我防范技术的目的。要求单位领导应具备必要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信息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信息服务或信息安全服务的有关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术基础等。
构建安全稳定的政务信息系统,技术、管理、服务作为支撑体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只有这三方面都做好了,才能实现海西政务信息管理体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构建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在适合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按照适当的程序进行搭建,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文件的严格管理,以建立健全的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搭建一个信息安全管理的框架,并对信息安全政策进行一个合理、全面且通熟易懂的定义,以避免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差错。信息安全政策是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石,应形成有效的书面文件,使员工广为知晓,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对ISMS的范围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义,便于对不同的工作部门和分工领域进行高效的信息安全管理。完成了对上述的定义之后,还需要对信息安全风险作出风险评估,对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受保护资产的敏感程度作出明确的评估,为后续避免风险采取技术措施提出合理的指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在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实施经费、不同部分的协调工作等各方面因素,建立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管理目标以及适用性申明等相应的文档,并对文档进行严格的、有规律的管理和修正,协调与融合各个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工作,充分促进信息安全标准系统的功能发挥。
3我国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者信息管理工作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带来新的挑战。计算机硬件、软件收到恶意破坏,数据遭到更改,信息被泄露都是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威胁,而为系统软件设置防火墙、使用补丁程序修改漏洞则都是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维护。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以及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这两个重要部门,以支撑国家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篇12
一、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民航空管信息化安全基础研究不足
在当前的社会当中,航空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形式,其安全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在民航空管工作当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不但能够在民航空管工作当中发挥作用,在法律法规、商业模式、网络策划、网络创设、技术标准等诸多领域当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1]。所以,对于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还应当进行更加深入的基础性研究,不断的积累技术和经验。由此可见,经济效益的产生,并不是仅仅通过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应当综合企业、运营商、科研等多方的力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二)民航空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安全技术的水平,对于空管系统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不过,在安全保护当中,如果单单使对安全技术加以运用,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难以实现良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当中,如果将安全技术视为主要构件材料,则发挥系统的催化剂、粘合剂等作用的,就是安全管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过程当中,只有将安全管理理念进行良好的应用,并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够确保形成有效的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在民航空管工作当中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三)民航空关信息安全组织体系不完善
随着民航领域的不断发展,在民航空管领域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当中,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工作任务。其基础前提使组织体系建设。因此,如果没有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做支持,对于系统的高效运行,单单依靠技术支持,就会显得较为乏力[2]。然而,就我国当前的人才情况、技术水平来看,如果想要对高质、严格的空关信息系统安全组织制度进行建立,面临着较大的难题。即便是一些已经对安全管理机构进行了建立的民航空管单位,在组织系统等方面,仍然不够完善。
二、民航空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对安全技术手段和安全技术体系进行加强
需要通过足够的技术手段,对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因此,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际建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最为适当的技术手段进行选择和应用。对此,可以对信息系统鼓掌预警机制、自动化监控等功能进行建立,通过应用此类先进的技术,能够尽早的对空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故障进行发觉,并且能够更加稳定的交流和传输信息。同时,应当更加妥善的管理客户终端。作为客户进入操作系统的入口,客户终端具有设备访问差异大、涉及面广、涉及点多等特点,所以,在访问当中,很容易对一些病毒进行携带[3]。因此,为了避免安全管理系统受到病毒的影响,应当强化客户终端的安全水平,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安全的运行。另外,应当对综合应用安全产品进行适当的引入,对系统防御体系进行良好的购进啊。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软件技术不断提升,因此可在民航空管中,对抗攻击、防毒、杀毒体系进行建立,再加上客户终端的良好管理,最终形成良好的安全技术体系。
(二)对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安全管理机制内容形式的完善,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当对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建立,确保在规范的制度之下,运行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系统[4]。对数据处理、项目问题、分工问题等内容加以明确,从而实现一体化的空管系统运行。同时,对项目管理、统筹规划等,也应进行加强,在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将安全理念贯穿始终,有效的协调项目内容统筹管理,从而对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加以确保。此外,对于空管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也要进行不断的强化。效率化和规范化业务应急处理、备份恢复管理等内容,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极佳的反应速度。对于组织信息系统,应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在每个工作细节当中,发挥出细致、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应及时的发现并解决,从而实现更为良好的效果。
(三)对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组织体系进行建立
安全组织体系的建设,使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首要条件。在管理体系当中,应当确保工作人员对安全组织体系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认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建立组织体系。首先应对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建立,同时招聘和引进足够的具有较强技术能力、较高政治素养的人才工作。在工作中统一工作思想,提升工作责任心,确保工作人员的完成个人工作的同时,能够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从而使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能够在齐力、互配、协调的环境下完成。此外,应当对安全认知意识进行有效的提升[5]。作为对一切技术、制度运行进行支配的人来说,在信息安全中,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信息系统需要人的操作,才能够发挥自身作用。所以,管理工作者应当对安全认知能力和意识进行提升,在工作当中,坚持严密、谨慎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实现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建设。
结论:在当前的交通运输领域当中,随着航空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交通量和交通规模不断增长,给民航空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民航空管系统当中,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其安全性也更加重要。因此,应当对民航空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建立,更好的确保民航空管的信息安全,为航空交通的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利亚. 深化五个体系建设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全面提升民航空管系统运行保障服务品质――2011年民航空管系统工作报告[J]. 空中交通管理,2011,01:4-12+1.
[2]孙亚菲,王永刚,杨建森,吴立鹏. 民航空管系统运行质量监督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04:104-108+185.
篇13
一、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风险
1.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问题
进入大学后,全新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环境带来的适应问题,之后又面临经济的、学习的甚至预期的就业等种种压力,这样一部分同学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如果自身不能很好调适,又得不到学校、老师等外部关怀,就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甚至发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安全事件。
2.网络引发的安全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对高校学生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使大量不良的黄色、暴力等信息充斥集中,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严重伤害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自残或者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开展各种犯罪活动,如网络诈骗、盗窃等造成大学生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3.消防安全问题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高校学生和设施密度不断增大,特别是部分高校老旧建筑物多,电气线路老化,消防和防火设施也不完善。再加上高校消防制度宣传贯不力,管理不到位,师生消防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宿舍内违规用电,私拉乱接电源,乱丢烟头等导致近年来我国高校火灾事故频发,更有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火灾4名女生被迫跳楼身亡的惨剧。校园里学生公寓和礼堂、会场、食堂、超市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食品安全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高校食堂由社会力量承包,社会餐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食品品质、安全和卫生状况有所下降,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1](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另外当前高校周边有许多大排档、小饭馆、街边烧烤、小食摊点,这些摊点、饭馆规模较小,经营不正规,甚至没有正规执照,没有为了降低成本,以劣充优,卫生条件差,食品安全隐患重重。
5.交通安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招,高校校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校内各种车辆均有通行,许多高校门口就是主干道,车流量大,特别是一些郊区的高校,周围交通状况更为复杂,学生为采购物品、休闲或其它消费,常常出入校门时要穿越交通要道,若安全意识不强或管理设施不到位,也常常酿成严重交通事故甚至人员伤亡。
6.治安安全
校园治安问题可区分为校园内治安问题和校园周边治安问题。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道德水准、性格差异等,常发生矛盾引起冲突甚至打架斗殴。还有个别学生素质不高,物品失窃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另外校外人员入内盗窃、行凶抢劫以及诈骗等刑事案件亦时有发生。现在的大学校园,尤其是新校区,大都是城乡结合部,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同时校园周边还形成了不少私营网吧、小饭店、个体的出租房等,这些地方往往也是与学生相关的安全事件常发生的地方。
7、政治安全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就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得主要拉拢腐蚀的对象[2]。西方思潮、价值观和宗教的渗透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动摇、价值观扭曲,甚至成为敌对势力的帮手,开展非法集会、间谍等破坏活动,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
8、因学校自身管理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自我意识较强,也有不够成熟的地方,理解和处理问题易片面冲动。学校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诸多方面都可能产生或引发安全问题,如公寓管理、水电供应安全、食品安全、餐饮供应的质量和价格等,各类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执行等,这些都可能引发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摩擦,如处理不当,亦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甚至酿成影响稳定的重大事件。
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校学生安全事故频发,不少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少,高校没有足够的防范措施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从而暴漏当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制的问题,高校缺乏一个有效的对学生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指挥与协调的平台-安全风险管理体系[3]。如何建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梳理现有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制定好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体系[3]。应在对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梳理高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便于执行的安全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安全保卫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消防制度、请销假制度、师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和情况报告制度等安全、卫生制度,制定和完善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使安全安全首先有制度保证。
2.明确划分安全责任
高校内部的每个部门、岗位都要有安全责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编织严密的安全责任网络,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签订《学生安全工作责任书》,包括与学生安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和人员,设立科学的安全评估和奖惩机制,并加大、宣传和考核力度,约束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营造全员安全观念,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3.加强安全基本建设,提供可靠硬件保障
一要加大安全投入,要按照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要求和相关文件规定,加快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大校园监控探头、监控摄像机等各项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二要加强安全保卫部门的机构建设、职责完善、人员与设备的配备,积极协调当地公安部门和其他监管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确保人防、物防、技防的顺利建设,从而从硬件上保证学校的安全。
4.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力量,做到宣传舆论到位,通过文化的渗透和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考核,加强师生对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高校保卫部门要经常对师生进行安全管理业务上的指导,引导师生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具有文化专长的教师发动起来,参加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如担任社团指导,开设讲座等,不断提高师生的业务素质和组织能力,提高安全意识与防范技能,调动大家重视安全的积极性,让“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并贯彻到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
5.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质。
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要建立一支高效的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安保队伍、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使他们懂安全、熟知识、掌技能;二要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建立以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师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了解和掌握诸如起居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以及避灾、逃生等最基本的安全文化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安全事件。三要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教育的手段,包括日常教育、文化活动、舆论宣传、讲座等,特别是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中,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还要做好学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队伍;四要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6.建立校园维稳机制,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一要通过高校辅导员、党员等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等活动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网络上的动向,防止学生相信或者通过网络传谣、进行敌对活动等网络政治安全事件的发生;三要搭建维稳平台,制定维稳工作预案,确保“”敏感期等的校园政治稳定和学校无群体闹事事件。
7.加强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制定科学应急响应预案
7.1完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及时识别危险源
7.1.1学生报到后应立即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新生心理普查、入校体检等手段对全体新生进行摸底排查,初步确定家庭困难、家庭变故(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少数民族、心理可能存在缺陷、身体缺陷或者患有疾病的学生名单,初步建立起特殊学生信息档案[4]。之后,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的观察、了解,对特殊学生名单和信息档案进行补充,争取建立比较完善的特殊学生信息档案暨学生风险档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7.1.2建立学生安全形势报告制度
建立学生安全信息基层日报、二级学院周报的制度,学校的安全保卫或者学生工作部门设立专门的会议和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影响学生安全的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解决。
7.1.3建立师生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和汇报机制
学校各级组织围绕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集中座谈、个别走访、调查问卷、意见信箱或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定期进行思想动态分析,主要包括思想倾向和影响师生员工稳定的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好总结归纳、形成书面分析报告,逐层报告,及时发现影响学生安全的问题。
7.1.4在经过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之后,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和学生骨干,根据各自所处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等,按照危害类别填写危险源清单上报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也可以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骨干依据设计好的安全检查表定期对校园区域和部门进行逐一检查,辨识出可能危害学生安全的各类问题,形成安全检查表。
7.2建立学生安全形势分析研讨机制
由高校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包括学校领导,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学生工作领导、专家、教师、心里辅导老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学生安全形势分析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分析从各方面汇总的学生安全信息,找出危害学生安全的隐患和危险源,评估其危害,商讨解决办法,提出解决方案建议,包括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新的措施的提出、安全警示的等等。定期召开安全形势研讨会,分析研究学生面临的新的安全形势,提出解决措施。
7.3风险控制机制
7.3.1学生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将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学生安全形势研讨会等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校领导和院系及基层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者,保证改正和控制措施得以及时有效的实施,并跟踪措施的实施及问题的解决效果。
7.3.2根据不同时期学生面临的安全形势安全警示,包括夏季游泳安全警示、假期出游安全警示、政治敏感时期的维稳警示等等。
7.3.3根据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学生安全形势研讨会等学生安全形势评估结果,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学生安全制度体系、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和方案等进行修正,并跟踪新制度、新方案、新方法的实施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再予以纠正。
7.3.4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预案,做好应急演练
高校应在全面评价学生面临的潜在的安全事故风险和应急响应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科学制定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要简明实用,便于操作,针对性强,切忌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同时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测试预案的效果,不断修正,并让广大师生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
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将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规避和控制学生安全风险,对高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