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动物园规划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动物园规划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动物园规划设计

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23-06

收稿日期:2017-02-08

修回日期:2017-05-12

Abstract: Taking Guangzhou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rialism of urban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meet the goals and needs of animals and tourists. It puts forward a natural environment-based design theory which aims to integrate human and animals. It also illustrates that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ree elements: animal,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framework system model,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rban and wildlife zoo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Urban Zoo; Guangzhou Zoo; Trialism; Eco-exhibit

引言

动物园的发展经历枷锁、铁链、铁笼、坑地等野蛮的展览方式,至今已逐渐摆脱旧式的笼舍展览,自然式、沉浸式设计开始盛行,力图把参观者带进实地环境。国内大多数城市动物园建设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现都面临着设施陈旧、教育服务系统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1]。现代郊野动物园的兴起,更是导致城市动物园经营能力大打折扣。1996年至今,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动物园被迫搬离市区,搬迁至郊外[2]。广州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等许多城市动物园也都曾面临着搬迁的困境。但是城市动物园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3],如交通便利和文化历史沉淀,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城市有关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城市动物园的功能,大力开展改造建设工作。因此,研究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和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三元素

动物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忠实于三个实体对象。动物是设计者的伙伴;游客、管理员、饲B员、职工可以说是设计者的雇主;环境是设计者的顾客[4]。城市动物园不同于城市其他空间,必须考虑其特殊性。设计者必须为动物创造自然的生活环境,尊重环境,同时强调美学和感知,满足人的需求和舒适度。

动物园的三元素为动物、人、环境,体现了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三个主要目标:以动物为目的,要求保护和繁殖动物,提高动物福利;以人为目标,强调满足人的需求,提供教育、休闲娱乐的环境;以环境为目标,为动物和游客创造良好的生态体验环境。对城市动物园的规划设计需从动物园的三元素出发: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以人为本,归于自然;以自然环境为本,人与动物的融合。

1.1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

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UK)在1992年提议使用Brambell Committee在1965年提出的建议,推行动物五项基本自由,动物的权利逐渐被重视[5]。城市动物园与其他城市公园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动物的利益,动物园规划设计应以动物的生活经验为基本前提,重视动物基本权利。以动物为本,融于自然主要体现在动物笼舍、丰容设计、保护研究和展区生态化等方面。

1.1.1动物笼舍

广州动物园现有笼舍建筑的形式小部分是网笼式,年代较为久远已无法满足动物的需求,亟需改造。笼舍设计应以动物为本,结合动物习性和自然环境,考虑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实际要求,生态、科学地设置笼舍的位置、大小和设施设备,创造合理、生态和经济的动物笼舍空间。动物展览方式应强调动物栖息地的模仿以及自然肌理与材料的使用,展现动物的自然行为,将动物从简单的铁笼解放到类似野外的生境中去(图1,表1)。

1.1.2丰容设计

篇2

确立在建设动物园的规划指导思想上,我们提出:森林动物园首先是森林、是花园,然后才是动物园,因为森林才是动物真正的家园。要以超前的眼光来规划它,使其成为大连一大新景。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大连森林动物园的规划建设特色首先定位在回归自然的基调上。具体体现为:不破坏植被,依山造舍,就势建馆,体现森林意境,突出自然品位,给动物们创造一个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为人类开启一扇通往自然的大门。大连森林动物园的整个园林风格古朴自然,为了符合回归自然的规划思想,那些必要的人工建设痕迹被淡化到最低点,人造山石、草庐茅舍、仿真泥木护栏等等,在苍茫的绿色中若隐若现、以假乱真,若不细辨,宛如天成。

规划构思

突出“生命与自然”的主题,体现人、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规划结合园址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按照动物的生活习性、珍贵程度、群众喜爱程度及食用同类饲料的动物就近安排等原则,利用现有七个自然沟谷,依山就势规划六大动物展区和一个综合区。同时利用原景区已有景点设置水禽区和园外园,以保护区域的完整性和自然状态。

空间布置

园区共分七大功能区,展出各种动物130余种,1000多头(只),其中花园式的食草动物区,巍然耸立的狮虎山,鹤然屹立的黑猩猩、狒狒展区,依自然营造的猴园,兀然挺立的熊山,别具一格的亚洲象馆,综合自然保护区内温顺可爱的大、小熊猫、松鼠猴、激情澎湃的烈鸟,全天候式的热带雨林馆、科普馆、两栖馆、海豹表演馆……处处都聚集了大自然的万种风情,馆馆都回旋着生命的乐章。人与动物的交流广场则充分秉承了“绿色和生命”的主旋律,处处体现了“动物是人类永远的朋友”这一主题。

根据园区北部坡度大,阳光充沛的特点,由东向西依此规划布置草食区、虎山、狮山;园区南部两侧沟谷面积较小,布置熊山和猴山;东侧地势平坦开阔,面积较大,为综合性展区;园区中部地势较低,规划布置大象馆。另外利用原有景点“白云雁水”设置水禽区,“白云雁水”与原景区入口之间布置园外园。

各展区之间以游览路、景观路、立交桥、高架缆车相连,车行道由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立体游览路线。

园内三座造型新颖的高架桥飞架南北,供游客游览的环园观览车四通八达,现代化公园的无障碍通道及婴儿、残疾人专用车,公用电话、餐饮、儿童娱乐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崭新的服务内容。同时为开发智力又给儿童提供了高品位的融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手工创作室、涂鸦绘画墙。

公园入口至中心广场又新建一处占地面积20hm2,具有东方造园特色的园外园。在海拔

259.6m的西山揽胜,俯瞰满园景色,饱览全市风光,全长1km的高架观览车纵贯东西,布局独特的落差式十二生肖绿植铺装音乐广场,跌水瀑布一步三叠。雁水湖内天鹅游弋、鸳鸯戏水、鸟园、孔雀园、驼鸟园、杏花园、银河广场、绿地葱郁、鲜花织锦、鹤鸣幽谷。园内亭台小榭、草庐茅舍无不师法自然,信步园内使人意趣盎然。

创新与特色

大连森林动物园在动物品种上主要突出“新”、“奇”、“特”,在动物种群上主要突出“少而精”、“大种群”;在展养方式上以圈养和散养为主,突出热门主题展示,注重“全天候”及人与动物的交流;在环境处理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大连森林动物园从选址、规划到建设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创新精神:选址时深入细致,经全面比较,选择了最适合动物生存的环境建园;突破了单一动物为中心的动物园设计模式,而是以自然为中心,把动物融入自然之中;采用立体交通游览体系,克服了地形的不利因素,使园区东西两部分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保证了动物园的整体性;在馆舍建设、环境设计上相互协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

联合国环境保护专家称这座动物园是一座“让人类生活在没有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让动物生活在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里”的“高品位的动物园”。

作者单位:大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1年11月

综合区

高架桥

篇3

the “View of Three Elements”

LIU Zhong-xun, WEN Jing-wen

篇4

作者简介:陈燕彤(1981―),女,广东江门市人,主要从事城市公园、风景园林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S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37-02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向往到自然中去与花草倾谈,与鸟心。市民的诉求使得公园在城市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 城市公园环境景观营造原则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主要的载体,需要鲜明的景观特色、良好的绿化环境、充足的休闲设施、宜人的尺度和空间。在规划布局上应遵循基本的景观营造原则。

1.1 视野开阔,层次简约,景观特色鲜明

公园景观注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必求大体量、大气势,也不应过于封闭,而应以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景观为主。景观创造上注意“软”、“硬”结合,空间开合有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视线相对通透,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

1.2 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空间

城市公园绿地中的空间一般不刻意求大,虽然也讲求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但在比例和尺度上应有所控制,同样,建筑小品、坐凳等设施,应充分考虑多层次人的需求,追求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感[1]。

1.3 充足的休闲空间和功能设施

休闲是公园绿地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景观环境设计面对的是人民大众,不仅要创造能够供大众观赏的景观,同时还须具备坐凳、花坛、铺装等功能设施,满足人们赏景、交流、休憩的需要,使人在绿地之中自由活动,身心得到放松。

1.4 良好的绿化景观

绿色环境景观比硬质景观更为现代市民所喜爱。向往自然、回归自然,归根到底是对“绿色”的渴求。绿化作为休闲绿地的一个重要元素,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绿地使用功能,是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公园绿地注意在植物形态、体量、色彩、季相变化和配置形式上下功夫,追求创新[2]。

2 城市公园环境景观营造实例

2.1 珠江公园

广州珠江公园坐落在天河区珠江新城,是一个集观赏、游憩、科普和休闲于一体的市级公园。珠江公园占地28 hm2,是以绿化造景为主的生态公园,环境优美,格调幽雅,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巧妙结合,尽显南亚热带风情景色。

珠江公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百花园、“快绿湖”区等主要景区。园内景区各具特色:风景林区位于公园最高的山地,以成片的混交林种为主,运用各种配植手法及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季相和花期,形成一个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景区。山上有高耸云霄的英雄树,翠绿茂盛的南洋杉,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景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幅完美的景象。山南“积石飞泉”景点以自然的山石砌筑而成,瀑布飞溅而下,溪涧蜿蜒其间,溪涧源头“奔雷”声势浩大,雄伟壮观。山北鲜花丛丛,争鲜斗艳。各区绿化种植多采用科属群落配置,聚散有致,层次分明,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2 天河公园

天河公园是区属综合性公园,位于天河区员村中山大道与黄埔大道之间,面积约为71 hm2,是一个以丘岗林木为主的公园。公园草坪广阔,山丘起伏,林木苍翠,碧波粼粼,景色自然清新,一派郊野风情。园中建有亭台水榭、园道曲桥、游艇码头、儿童乐园以及溜冰场、烧烤区、饭店、冰室等。

天河公园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公园规划为五个功能区:百花园景区、文体娱乐区、老人活动区、森林休憩区、后勤管理区。公园环境舒适,草坪舒展,气势宏伟的南北大门景区,门前广场横跨宽度达100 m,建筑风格独特,植物色彩配置艳丽,布局紧凑,颇有现代公园的气派。最为壮观的南门中轴广场,两侧种植风景林,配置各类的棕榈植物,衬托中央的立体八角花坛,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象征着和平和希望的白鸽广场,群鸽飞翔在蔚蓝的天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园内极具特色的粤晖园,风光如画、具有“水中琪林”之称,它被绿柳环抱、秀色宜人,更与欢跃嬉戏的湖中锦鲤相映成趣,使公园在湖光山色中尽显岭南园林的气息。

2.3 广州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位于市中心地带,总面积约42 hm2,绿化覆盖率达88.7%。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它由单一的动物观赏,发展成具有科普教育、休憩游览、科学研究和动物繁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园区划分成四个大类区:动物展示区、休闲广场区、园务管理区、游客服务区。

动物展示区原来以圈养为主,现在已拆除圈养动物的铁栅栏、水泥地,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化布置的动物展示区,园内飞禽大馆、猩猩馆、袋鼠馆参照动物原栖息地的自然景观进行浓缩,以小见大,在笼舍内采用多层次植物配置形式,种植、散置一些自然状态的木桩,突出自然和野趣,使动物有回家的感觉;飞禽大观景区内大多数动物以放养式为主,强调模拟动物的自然生境,使游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休闲广场中心区以棕榈科植物为主,运用各种配植手法及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季相和花期,形成一个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景区。中心区设有一个旱喷水景的平台,让游客尽享亲水之乐。

园内还附设有园务管理区、游客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主要分布在主入口区。为了方便游客,还提供餐饮、小卖部、游乐场等各种游客服务设施,营造一个合理、生态和经济的动物展示空间参考珠江公园、天河公园、广州动物园的相关资料。。

3 结 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景观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中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也必须提高层次和品位。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在尺度和景观特色上符合现代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空间尺度宜人,景观特色鲜明,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通过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达到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境域,让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

篇5

Abstract

In the 1960 s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park leads to the concept of Hong Kong, to inspire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ong Kong country park.In 1976, the Hong Kong issued the country parks ordinance for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rovides a legal basis for the country park, making the country park development become different from national park, a kind of independent, mature park system.After 1990's, by Hong Kong country park planning mode, the influence of success in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or faster start in success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ountry park.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he country park, country parks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park features, which invites the wenzhou jingshan park the suburb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l and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planning ideas.

Key words: country park; Wenzhou jingshan park; Discussion.

郊野公园的概述

概念

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目前国内对郊野公园的概念通常狭义的指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远近郊区,具有山体、水体、林地、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的地方划定的区域,经过规划和建设实施,可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运动、自然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共开放性空间。从总体上看,大多数郊野公园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位于城市边缘的远近郊区,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的区域,包括山林坡地,河湖水岸,沼泽湿地和良好的林地植被等。

保留较好的自然生境状态,人为干扰程度低,具有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资源,可发挥积极的生态运作机制和作用。

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和基础设施,可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闲、运动、远足等活动,接触和欣赏自然,并可进行自然知识普及教育。郊野公园设置的功能目标包括: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侵蚀,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环境,组织城市建成区无序蔓延,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运作,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等。郊野公园更多的强调自然风景资源保护,在保护资源同时还强调公共性和开发性。

总之,郊野公园兼具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绿色开放空间。同时,郊野公园不只是一种规划概念,而是进入了控制用地规划的层面,属于绿线划定范围内的建设、实施为目的的公共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组成类型之一。

郊野公园起源与发展

1870年,美国实施了国家公园体系,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的《历史遗迹法案》,共管辖国家公园、国家遗迹、风景、旅游名胜等1200余处,占国有面积的3.5%。

20世纪中叶,郊野公园在欧洲及英联邦国家比较流行,如英国在全国拥有了350个以上的郊野公园,法国巴黎城市圈周边也有40余个。

香港特区政府于1976年颁布了《郊野公园条例》,为郊野公园提供了法律依据。1977年开始实施郊野公园建设,至今已有郊野公园23个,3处林地、山地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化地区的扩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要求发生变化,为郊野公园概念在我国逐步引入并开始实施。

深圳市在其绿地系统规划中确立了22个郊野公园的布局,目前已建成4个;北京市建成八达岭生态郊野公园等多个郊野公园;广州市新建了天麓湖郊野公园;海口市建成了文森坡郊野公园等。

上海在多年前就着手郊野公园的研究,引入了郊野公园建设观念并付诸实践。例如已建成的世纪森林生态园,滨江森林公园,建设中的顾村公园等,已经具备了郊野公园的概念和雏形。

郊野公园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郊野公园是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郊野公园是人们理性复归的一种现象,人类走出自然,又走向自然。

郊野公园是城市发展的现实性选择,是人类对生活定义的新的诠释。

郊野公园选址策略

郊野公园选址策略关系到能否发挥其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郊野公园的选址应优先考虑哪些自然生态风景资源有较高价值、对城市整体环境和景观有积极保护和优化作用的,具备自然化历史没学和地方风貌游憩条件等综合内涵的地方和区位,具体选址原则如下:

以自然风景资源为基础:对边缘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包括一定规模的山体、水体和植被优良的地区,具有美学感染力的自然风景或景观特征鲜明、地域特色突出的地带。

以自然生态功能为主导的地带:边缘区保留了较多的陡坡山林、河湖溪涧、荒滩湿地等不宜利用的土地,往往也是生境类型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对维护自然生态的过程和肌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维护和优化城市生态景观形态有重要结构意义的区位:从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整体出发,位于绿带、绿环、绿廊、緑楔等部位,有利于促进自然形态与自然过程,形成绿地与城市实体的错落嵌合的空间形态关系。

结合自然美学与人文景观等综合价值较高的地区,保留郊野乡村经长期经济活动形成的自然风景与农田牧场、果园、种植园、农舍村落交错融合的独特景观,包括传统民居及陵园墓园等聚落形态构成的历史文化景观。

具备较好的可达性和游憩条件的区位:随着通向远近郊区的公路网不断完善,为郊野公园的可达性提供了保障。从郊野游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除了提供郊区公共汽车、旅行车、自驾车外,可供自行车和徒步远足旅游到达的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是郊野公园的选址的对象。

郊野公园规划策略

以土地和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为目标的郊野公园,在规划理念上与城市公园存在较大差异。资源保护就是土地及其景观的原生状态,包括丰富的生境、物种的多样性、生态演化的过程,而游憩利用所需的活动种类、场地、设施是必要的,也是严格受限,其开发建设的强度限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提供的人为活动应对自然环境状态尽可能少的干扰。除了规划理念的差异,郊野公园的规划还具有以下特点:

郊野公园的规划不只是物质形态的规划,而是有目标引领、面向管理的综合性规划,郊野公园的硬件建设在初期是必要的,包括设施的安排和配置,而资源保护和维护需要长期不懈的管理,通过管理才能实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和使命。

郊野公园的规划出了注意远期战略目标,还十分注重规划的实效和适应变化的规划的灵活性,包括制定实施规划和执行计划。这些面向实施的规划既保证规划的战略目标,又能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结果可能产生更多的实际效果。

郊野公园的规划不只关注边界以内的事物。虽然有主张开放空间和公园“溢出”的经济价值,但从经济活动的干扰和外部控制的力度看,边界以外的经济开发活动也会对其内部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毗邻郊野公园的地产开发和开垦、开矿等生产活动等,必要时可采取风景区的设置缓冲区的控制手段。

同其他类型公园和娱乐场所不同,郊野公园的游憩活动项目是有选择的,注重自然认识、自然价值和自然教育是其特点,为此,需要生态、生物等多学科参与,硬软件设施兼备。

郊野公园强调自然风景没学的表现,原始质朴、原生态是其特点,体现在原生植被和乡土植物的保留,作为种质资源库的价值:远游的用地方式——农田、林地的保护,原址上的乡土建筑和村落的保护等。作为地域性特色的表现。此外,硬件设施也应力要求自然朴实,与环境浑然一体,避免城市化、人工化形成影响。

景山公园的地理位置及优势

(一)地理位置

温州市景山公园位于温州市区西郊,三面环城,东起净水、西迄莲花芯,瓯浦洋,距市中心约2.5公里,是温州历史上的城西览胜处,也是目前温州市民登高望城的首选之地,望北可见瓯江、瓯北,江心屿,望东可见温州主城全貌,南侧与会昌河隔路相望,西侧紧接延绵群山。景区最高峰为营盘山,海拔188米,是市民晨练观日出、观城的最佳选择点。

环境优势

景山公园现状植被覆盖率已较高,随着近十多年来的山体覆绿工程以及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基本上已呈现出浓郁的山体林地景观。景区内植被茂密,封闭浓郁。东大门入口草坪上各类花境植物,增添了各季景观效果。公园内目前拥有多个植物专类园,如桃花园、银杏林、休闲园三园邻近,呈开放式,由游步道贯穿其中,将散落的各个专类园串联起来,让游客移步换景,欣赏到不同植物景观与景色。各园中布置有不同类型的休憩小亭、长廊、铺装广场,为游赏的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游憩场所。山顶的温州动物园是浙南闽北最大的动物园,是集游览、观赏、动物保护、科普宣传于一体的国家2级动物园。

景观现状及分析

景观现状概况

绿化现状:

景山公园现状植被覆盖率已较高,随着近十多年来的山体覆绿工程以及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基本上已呈现出浓郁的山体林地景观。目前主要乔灌木种类包括以下3个方面:

乔木:香樟、杜英、麻栎、合欢、板栗、水杉、侧柏、女贞、木麻黄、金钱松、构树、喜树、枫香、枫杨、桉树、苦楝、榆树、木莲、臭椿、泡桐、南洋杉、银杏、香叶树、广玉兰、白玉兰、白兰花、重阳木及棕榈科植物等。

小乔木、灌木:杨梅、夹竹桃、红枫、黄花木槿、山茶、碧桃、海桐、红叶李、樱花、龙柏、罗汉松、桂花、杜鹃、月季等。

地被:现状地被以麦冬和草坪为主,除局部区域有时令花卉布置外,鲜有其他地被品种。

人文景观:

(1)东瓯佛国,名驰浙南

据志载,西山旧时有精蓝名刹十八座,这十八寺中,护国寺、法果寺、宝云寺、净水寺仍保留在山上。

(2)名流纷沓,寄情山水

古时西山,正如清光绪《永嘉县志》所称:“青翠秀明,如列画屏,为永嘉览胜处。”

西山闲居

[宋] 叶适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桔林,无水不荷花。

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

更瞻东挂彩,空翠杂朝霞。

(3)西南屏障——一方军事战略要地

西山诸峰林立,近逼温州城,地势险要,具有较高局势战略地位。清光绪《永嘉县志》称“登高瞰下,了如指掌”以喻形胜。西山视野业开阔,居高临下,可雄视四面八方,尽收温州城内外一切。

(4)温州陶都——西山青瓷窑址

唐宋时,温州陶瓷制作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当时西山旧时这古温州青瓷的最大生产窑区,从北向南,自西山南端净水村,经雪山、护国寺岭脚、锦山,经北至乌岩头,纵贯横亘三里多。窑址分居三处,都在山腰或山坡下,另外还有一座龙窑,内有窑床。

景观现状分析

知其山林,不得其入而入

景山公园历史上位于温州老城西郊,近几年来随着温州城市空间拓展,景山逐渐融入到温州城市之中,但当前景山被大量沿山建筑包围其中,山脚违章建筑对山体空间的侵占较为明显。

景山公园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基本上以健身休闲为主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48%的市民到景山公园的目的是健身锻炼,24%的市民到景山的目的是呼吸新鲜空气,21%的市民到景山的目的是休闲娱乐。目前除了动物园内部功能较为丰富外(含动物观赏、动物表演、儿童游乐场),景山其余设施均围绕休闲题材进行设置,如休闲园、茶花园、休闲谷、樱花园等。

公园通车道路空间与健身空间重叠明显

景山车型道路系统较为完善,上山及环山道路一方面承担起车行交通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建设区块跟不上日益增加的居民游赏需求,导致车行道路往往也成为上山游人的主要游览空间,游玩空间与道路车行空间重合度较高,人车矛盾较大。

植物景观单调,应用景观树种少,人工营造林生态脆弱

景山公园现状植被覆盖率已较高,随着近十多年来景山山体覆绿工程以及每年的植树节活动,基本上已经呈现出浓郁的山体林地景观。但近年来的山体覆绿工程主要以粗犷绿化为主,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景山的绿化率及郁闭度,而较少考虑对公园整体景观的控制和引导,因此也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山体植被季相较为单一:景山现状植被以常绿树种为主,仅部分区块种植少量的银杏、枫香、水杉等秋色叶树种,无法起到改变林相的效果。

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景观现状植被基本上为物种结构简单的人工林,无论从物种本身的多样性、年龄结构的多样性还是景观效果的多样性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

花灌木及地被严重缺乏:景山绿化主要靠乔木的种植来实现,对于中、下层植物(小乔木、花灌木、地被)的使用非常有限,使得供游人观赏的景观层次不够丰富。

植物景观主题不突出:景山现状有银杏林、桃花园、茶花园、桃园等分类园景观,但是规模都比较小,而且由于管理养护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分类园并未起到吸引游人观赏的功能,除此之外整个景山无较系统的主题景观分类,各植物种类分布的较为平均。

景山公园的功能定位与形象策划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公园功能定位与形象策划思路如下:

性质定位

景山公园是以良好的植物环境为依托,集登山览胜、康体健身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目标定位

保护、恢复、创造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建立城镇社会体系与自然体系之间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为温州市民创造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空间。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及自然、人文资源,力求公园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发现自然之美”为主题,以登山览胜、文化休闲为特色,建成集登山览胜、康体健身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功能定位

根据郊野公园的区位条件、森林风景资源基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其功能的定位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科教功能。

生态功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景观和森林生态状况,发挥城市的“绿色屏障”、“绿肺”的作用,为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

游憩功能。必须突出人本关怀、突出健身休闲、森林氧吧、野外探险等休憩功能,成为全市人民游憩的重要空间。

科教功能。景山森林公园还要承担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社会责任。将未来的重点放在公园的游览解说系统,使人们认识自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自觉的投入到建设游览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形象定位

通过森林公园的空间外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民活动等,在游客心目中确定一个明确的综合形象感知。进口景山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打造“城西生境、森林氧吧”的品牌。

城西生境:

景山作为温州城市西部的山体公园绿地,其与会昌河水上公园一起构成了温州城市西部山水特色游览胜地,城市大型公园。

针对景山公园历史人文特点挖掘不够的现状,本次规划在形象打造方面突出景山历史人文特点,重点反映民俗、山水、活力文化。

由此规划设计以下三条主题游览路线分别为:

(1)民俗之路(北入口—动物园)

沿路布置温州民俗文化长廊

(2)山水之路(东南入口—护国寺)

充分运用山、水要素,形成从东南入口到护国寺的景观序列,重点强化背景山体植物季相改造和坡面景观植物设计,突出山体绿化景观,同时改造现状溪流,使之成为反映温州山水特色的重要载体。

(3)活力之路(东入口—动物园)

(4)道路设计突出休闲健身功能,通过沿路增加健身场地、休息座椅设计体现时代活力特征,通过现代艺术形式设置活力温州的运动系统的雕塑作品沿路进行布置。

森林氧吧:

(1)强化运动健身项目。提升休闲品质、引入山地运动俱乐部、森林木栈道、探险自行车道、垂直速降、攀岩、户外露营等项目。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景山森林公园最大的休闲资源和依托。规划从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等方面让游人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获得一种与都市隔离之后亲近自然的体验。

(2)设施建设充分体现“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筑小品设计突出生态理念,如科普植物园、陶艺吧、茶吧建筑采用屋面种植、太阳能板等生态低碳设备等。

(3)游览项目充分考虑自助参与性,环保教育贯穿全园,最大程度的体现“自然、野趣”,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4)设计强身休闲环路,依托现有道路设计,形成步行优先的健身路网构架。

(5)强化主体植物园设计。

在自然生态频遭破坏的今天,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提供自然、生态、运动、健康等不同体验为目的的郊野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新选择。郊野公园是承载自然生态、园林景观、游憩空间的综合体,在规划中应明确其定位,注重乡土郊野理念的落实,同时突出地方特色,本土人文气息,创造有吸引力的独特形象,展现当地的风俗。本文从郊野公园的概念、起源发展等引出景山公园在郊野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期待能在未来的规划设计中引申借鉴,使景山公园未来的方向定位、开发建设等方面能有参考作用,让景山公园建设的更加美好,成为市民游赏的最佳去处。

参考文献

[1]陈敏,李婷婷;上海郊野公园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园林;200906:10-13

[2] 温州城建设计院;温州景山公园详细规划设计;2010

[3]丛艳国,魏丽华,洲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规划师,2005(9):88-89

篇6

作者简介:王艳芬(1985―),女,湖南长沙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及养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S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14-03

1豆科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豆科植物是植物界中一个大族,是仅次于菊科的第2大科,在世界和我国均有广泛分布。据记载,我国有豆科植物160余属1 500多种,而且形态多样,乔木、灌木、藤本、宿根、1~2年生草本都有。全球共有豆科植物600属7 0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31属约1 000种。

大多数豆科植物具有庞大的根系,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耐瘠薄、易栽培、生长迅速、萌蘖力强、生物量高、轮伐期短、热值高等优点,可作为优质薪材,其根部具根瘤,能固定和利用大气中的游离氮素,对土壤的形成、发育和植被的建立都有重要意义; 其鲜草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 部分豆科植物可供人类食用,入药,用于化工业生产等;有些豆科植物具很高的观赏价值,可应用于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豆科植物不仅可提供食物、饲料、绿肥,而且能保持水土,增强地力,提高其自身及农作物的产量; 不仅是木材、染料、树脂和药材的原料,而且是景区的植被和景观资源。

尽管豆科植物中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很多,但在园林绿化中尤其是城市园林中用的却仅限于常见的那些种类,野生种开发不足,而且使用形式单一,千城一面,难成特色。在使用中植物选材的单一使景观失去了层次感与颜色的互补;丛簇之间因为没有注意很好的配合而不能形成整体性强的景观;草坪、地被管理不够细致,导致大片土壤的以及草坪草的高差过大,凌乱;对后期景观效果的长远计划不够,使得植物材料常有很大浪费,又影响景观效果。

2豆科植物在公园中的应用

2.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为湖南省长沙市烈士公园。湖南烈士公园位于长沙市中心城区,是长沙市最大的公园,其丰富的植被覆盖被誉为长沙的“绿肺”。始建于1951年,1953年正式开园,是一个以纪念湖南革命先烈为主题,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集纪念、游乐、休闲于一体的自然生态型城市综合公园,南界迎宾路,北抵德雅路,西临东风路,东至湘湖渔场,总面积144.2hm 其中陆地面积59.1hm 水面面积85.1hm (包括新增动物园用地),所用植物326种,分别属于35科,172属,共10多万棵树。

2.2调查结果

湖南烈士公园大多数区域内的植物都以乡土树种为主,也引进部分观赏效果好的外来树种,豆科植物较少,选用的主要植物见附录。选用的豆科植物见表1。

2.3结果分析

烈士公园所用植物共有326个种,分别属于35科,172属,共10多万棵树。 所选用的豆科植物种类很少,只有11个种,占所选植物总种数的3.39%。而且数量少,有很大的潜力。

3豆科专类园构建探讨

豆香园以豆科植物唱主角,初定收集华东地区露地适生的种类100种左右(不算品种),也配置一些其他植物,构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色,有自然式的群落杂粮、蔬菜、绿肥展示区,爬藤花架盆景角等,并进行有关豆科植物的科学、文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弘扬豆文化,使公园集生态、观赏、游憩、文化多种效益于一体。

为使公园长期有效地进行养护管理,正当地增加财源必不可少。围绕特色,适度搞些经营项目,既服务于大众又增加收入弥补开支。园内沿马路将有一些建筑,采取租赁、承包或自营等不同方式经营有关的商业服务项目,如豆浆点心店、豆食饭店、豆类食品小超市、现制现卖的卫生豆腐,以及老式豆制品作坊展示等。

农、林、园林都是利用绿色植物为对象,各种功能也会有重叠、兼备。人为的加以分类是必要的,但也不必机械地分得太死,譬如住在城市里的孩子都吃过花生、蚕豆、赤豆等,但很多孩子没见过植物的全株,如在公园中让他们看到植株亦是寓教于乐进行形象化教育的一个好措施。

表1烈士公园中应用的豆科植物

3.1豆香园初步设计说明

豆香园规划用地面积为70 000m (整个居住区面积),为开放式居住区公园。位于上海市。

3.1.1设计指导思想

方案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将公园建成为能够满足包括休闲、游览、活动等各项功能的住宅区公园,并且以“豆”文化为特色,把景观布置、种植设计、科普教育、娱乐活动、经营服务等内容紧紧围绕这一特色展开,形成一个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植物专类园。

3.1.2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公园规划布置在满足住宅区中老年人、青年人和儿童的日常户外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以“豆”文化为特色,;以豆科植物为造景元素,使游人在游览参观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满足。

(2)“以绿为主,以乔木为主”的原则。公园规划布局具有一定的绿化覆盖率。通过乔、灌、草多层次的结合,使公园绿化有较(高的绿量,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态效益。

(3)“因地制宜”的原则。公园规划充分考虑公园基地的地域特点,通过公园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同时满足城市道路景观和居住区公园的要求。

3.1.3规划设计特色

通过豆科植物的配植、科普教育馆中豆科植物及其延制品的展示,餐厅和商店豆类食品的经营,集中展现我国博大悠久的“豆”文化特色。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紧密结合居住区公园各项户外活动的需求,为老年人晨运、青年人交友、儿童娱乐创造优美的景观视效。

3.1.4规划各景点规划

(1)“紫藤棚”景区。“紫藤棚”景区位于公园中心的位置,由景区中央的紫藤棚架和湿地区组成。该景区可由一条道路引导。景区中心是椭圆形地坪上的一个呈放射状的紫藤花架。在椭圆形地坪上,我们可以以蜗旋的方式布置一组形状从大到小的花坛。与椭圆形地坪相接的是一块木亲水平台,设置栏杆。

湿地区均采用自然土驳岸,沿岸栽植湿地植物以及在水边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在驳岸的周边设一条卵石步道,局部放大形成可以停留休憩的地坪空间。

(2)“豆香村”景区。把服务性建筑群设在沿主路一侧,设计成广场形式。在广场的地坪上利用材质的变换,铺设出一条直线道路,联系“紫藤棚”景点。在这条直线道路的两侧适地营造了两个咬合的直角三角形形状的小型旱喷空间。直接将水引系的小湖面。这个湖面的水与“紫藤棚”景区的水系沟通。

(3)“紫荆园”景区。该区域的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的种植各种品种紫荆,紫荆的种植一直蔓延到山坡上,希望在春天的时候形成一片热闹的花的海洋。“紫荆园”的中心是一块休闲地坪,可供游园赏花的人们休憩停留。

(4)“决明园”景区。在该景区设计一块较大面积的休闲地坪。沿地坪与道路的接口设计一个扇形花架,增加该景区的竖向景观。景区在植物配植上以各品种决明为特色。

(5)“合欢路”景区。这是由从公园入口地坪引入公园内部的几条轴线道路为主体的景区。中间的道路为2.5m宽,两侧两条为1.5m宽。在轴线道路内侧成排种植造型优美景观面貌好的豆科落叶大乔木――合欢。利用与轴线道路垂直的小路将该景区划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较靠近公园的入口,作为城市景观与公园内部环境的过度,我们的植物栽植形式以整形为主,为道路围合出的小空间营造安静的氛围。第2部分则与公园主干道相交,作为交通节点,我们在布置上尽量考虑对称的手法。而第3部分已经进入公园内部,使其呈现自然清新的一面,以道路两侧精致的花境作为主要观赏点。

(6)“豆香圃”景区。“合欢路”指引的尽端就是“豆香圃”景区。该景区也有两个部分,即“赏豆台”与“豆香圃”。“赏豆台”在“合欢路”的尽端,是一块高起的正方形地坪,在地坪上设置了4个金属的棚架。可以种植豆科藤本植物。“豆香圃”的主体是沿公园主干道布置的长条形绿带,以游步道作为联系,一直延伸到“赏豆台”,主要作为科普展示豆科蔬菜类植物。

(7)“刺槐林”景区。这是公园内部地势最高的一个景区,位于公园东南角。主体是一个镰刀形的花架。在亭子的周围种植以刺槐为主的豆科大乔木。该景点道路蜿蜒曲折,而主体的花架又掩映在绿树丛中,是公园内部较为安静的休闲场所。

(8)“皂荚坪”景区。“皂荚坪”紧挨湿地区,在地势上是慢慢走高渐渐隐于背景山体的一块区域。该景区视线较为开阔,在大草坪上点缀成组栽植的各个品种的皂荚。

(9)“槐花坡”景区。在湿地区的另一侧就是“槐花坡”景区,主要以在河岸边成片栽植的紫穗槐和在草坡上散植的如黄花槐、红花刺槐等花色鲜明的豆科乔木为主要观赏点。

(10)运动区。公园设有一处羽毛球场地,在桃林路一侧和公园内部各有一条道路可以进入。同时公园也设置了较大面积的儿童游乐空间。这两处运动区周围均为密林,为活动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

3.2绿化种植设计

3.2.1乔木

五色槐、国槐、疙瘩槐、白花紫荆、垂丝紫荆、加拿大紫叶紫荆、巨紫荆、南欧紫荆、黄山紫荆、鱼鳔槐、合欢、白花合欢、山合欢、藤金合欢、玻俐合欢、大叶合欢、皂荚、山皂荚、猪牙皂荚、野皂荚、美国皂荚、太阳无刺皂荚、圆槐、紫花槐、蝴蝶槐、黄金槐、刺槐、新墨西哥刺槐、毛刺槐、红花刺槐、伞形刺槐、无刺刺槐、黄檀、朝鲜槐、楹树、刺桐、金合欢、海红豆等。

3.2.2灌木

胡枝子、美丽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细叶胡枝子、中华胡枝子、绿叶胡枝子、紫穗槐、紫荆、决明、望江南、锦鸡儿、伞房决明、双荚决明、木本象牙红、云实、青云实、银合欢、仪花、白刺花、中国无忧花、金雀花、山蚂蝗、黄花、舞草、含羞草、甘草等。

3.2.3藤本

紫藤、白花紫藤、多花紫藤、台湾紫藤、油麻藤、岩豆、金链花、香花崖豆藤、光叶崖豆藤、鸡血藤、鱼藤、葛藤、楹藤子等。

3.2.4草本

香豌豆、豌豆、蚕豆、大豆、毛豆、刀豆、绿豆、赤豆、 米赤豆、豇豆、白扁豆、红扁豆、菜豆、云豆、荷兰豆、 豆角、落花生、羽扇豆、田菁、苜蓿、白花三叶草、含羞草、紫花三叶草、蛇豆、甘草、紫云英等。

3.2.5温室植物

凤凰木、洋蹄甲、香港紫荆花、红豆、台湾相思、朱缨花、楹树等。

3.2.6其他配角伴同植物

香樟、女贞、广玉兰、枇杷、棕榈、雪松、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水杉、白榆、罗汉松、枫杨、白玉兰、红运玉兰、二乔玉兰、杜鹃、八仙花、丝兰、棕榈、腊梅、紫薇、绛桃、碧桃、白碧桃、寿星桃、结香、石楠、海桐、大叶黄杨、瓜子黄杨、黄金条、八角金盘、结香、火棘、南天竹、丝兰、樱花、桂花、腊梅、天竺、茶花等。

4结语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豆科植物资源,建议在查明豆科植物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然后确定重点开发利用对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规划;开展豆科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观赏特性的研究,可在豆科植物的集中栖息地定点观察,为其引种、驯化提供理论依据;建立豆科植物的物种基因库和引种、驯化基地,尽可能多地收集野生的种类和栽培的品种,进行种源对比试验和引种效果研究,为其推广应用打下基础。发挥植物园、公园、风景名胜游览区在豆科植物的引种、驯化、示范栽培工作中的作用;研究豆科植物的繁殖方法,探索豆科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对经济价值较高、繁殖困难的种类,可进行组织培养等新技术的研究。利用扦插、嫁接等手段进行快速育苗,降低育苗成本,扩大苗源;开展豆科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以期培育出花型大、花期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提高观赏价值及抗逆能力,以满足城乡各类园林的绿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月华,王晓红.植物景观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一、建设城市公园的必要性

根据长兴岛经济区十二五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共重原则,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打造集约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建设国家卫生城区。项目建设用地在长兴岛总体规划用地性质为生态绿地,占地总面积为100公顷。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现状为斜坡山地,场地内拆迁完成,现状为拆迁后破败的房屋,山顶多是荒草地,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本次建设项目即对该区域进行设计,完成后成为长兴岛经济区综合区成熟的公园体系,也将形成长兴岛最大的生态绿地系统。为整个长兴岛综合区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的生态体育活动场所。

2、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位于长兴岛综合区核心地带,处于沿海区域,地质条件较差,海风大,土地偏碱,地表,土壤贫瘠,山坡荒芜。周边小区陆续建成,居民也已入住,长兴岛冬季天干风大,项目位置处于居民区的北部地区,地表的沙石在大风作用下,形成扬尘,给周边居民环境造成恶劣影响。项目建成后能改善城市面貌,给综合区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周边项目开发建设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既考虑当前综合区居民生活的需要,又预测了综合区城市发展的需求,满足长兴岛综合区未来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现状周边居民区没有体育活动及生活休闲的场所,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的建成,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随着公园的不断完善,对综合区的生态改善效应将逐渐体现。

二、城市公园的功能及类型

公园一般是指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出资建设经营,供公众游玩、观赏、娱乐的公共园林景观绿地。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灾避难等作用。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公园(市、区、居住区3级)、专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等)、花园(专类花园等)3种类型。

此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河岸等设置有一定游憩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带状绿地。

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公园规划设计除了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由此成为新的城市理想。其本质意义,在于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表达了人们要把城市从经济舞台变成生活乐园的期盼。

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打造8万平体育运动主题公园,设有4个篮球场、2个小型足球场、4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2个儿童活动区。对整个山体,采用自然放坡绿化,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打造自然生态山体绿化,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季相景观。公园设计停车位500余个,5米宽防火通道3000米,采用暗红色透水混凝土铺装,设计为慢跑步道,并设置三处卫生间及公共服务设施。

2、地方特色

城市公园不仅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即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

(1)城市公园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等。公园建设应继承城市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增强公园的凝聚力和城市的吸引力。

(2)城市公园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3、突出主题

城市公园无论规模如何,首先应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主题,其后围绕着公园的主要功能,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主题为城市生态与居民体育活动的结合。

“生态”解析:尊重场地肌理,保护原有地形和植被,交通设计上遵循对环境最小干扰的原则,仅开发一条车行线路穿越公园,兼顾山体防火通道功能。通过设计步行道与单车道等慢行系统网格状覆盖全山,让人们最大限度地亲近大自然。通过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改良土壤措施实现植物正常生长与土壤功能的提高,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建设生态化文化广场和停车场,尽量减少硬质铺装的比例。

“体育”解析:说起体育运动,除了体育场区域设计各类体育项目,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的设计特色为“慢运动”,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公园慢跑可大大降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其效果是健身房锻炼的两倍。在自然环境下运动,更有助于降低大脑压力水平,心理健康问题危险的幅度大大降低。去公园慢跑改善心情的机理是,大脑更喜欢置身自然环境,进而降低压力激素,公园的花草树木更能让人平静心情。研究表明,每周在自然环境下运动1次,就足以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锻炼越多,受益越大。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和谐公园的规划设计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表现形式,为居民营造了一座融人文景观与天然雅趣为一体,纳地域特色和城市精神于一园的怡人佳境。作为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为大众提供了身心愉悦空间,在改善现代化城市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兴岛经济区生态体育公园是集康乐、休闲、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森林式体育公园,将绿色与运动、趣味有效地结合,在绿色中创造了个性突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体育活动区,引导居民投入积极的健身活动。让居民在“绿道”上散步、慢跑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天运动的路径和数量,在大自然的“氧吧”中体验“慢”生活。

[1]程晓山.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型驳岸设计――以佛山中央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2006,1.

[2]汪永华.城市公园的景观生态设计原则[N].中国建设报,2004-9.

篇8

1 规划小城镇居住区现代化建设的原则

1.1 设计规划

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要遵循布局合理人性的原则城市发展进程迅速, 现代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城镇对于地方行政意义重大,而社会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小城镇建设才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在小城镇的居住区布局中应当充分考虑合理分区的思想。只有合理布局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集中管理污染等问题。在小城镇居住区内合理分布生态绿植和基础设施。在其外部合理分布商业贸易区、工业区、人文教育区和卫生组织区。从而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

1.2 现代化小城镇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现代化的小城镇设计规划应本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拒绝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治理污染力度,绿化环境,做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的原则。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持良好的资源,创造适人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做的现代化小城镇居住区规划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采取措施不断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使得这个过程得以延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小城镇住区建设要求

2.1 功能之必须

小城镇居住区的实用性必须先满足功能要求。因此,对于多数小城镇来说,第一,要满足小区内部功能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充分了解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使得功能布局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极大地节约成本。第二,结合人文历史,使得小城镇居住环境充满人文特色,体现了对人性化的关怀,也可以以此为建设亮点,使生活在喧闹环境中的人们情绪得以舒缓。第三,控制好容积率,容积率不仅反映了经济性基础,还影响到规划的布局结构、空间形态和心理感受。因此,必须控制好容积率,做好公共设施的管理,从而使经济性、人文性,自然性全面渗透。

2.2 形式的必要性

形式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更有心理上的舒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眼球文化”将成为小城镇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形式美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曾经枯燥单调的方盒子楼和粗陋的装饰已经逐渐被有地域特色,形式和功能齐全的现代小城镇所取代。

2.3 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规划设计应具有前瞻性编制好小城镇发展规划,不断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产业强镇,把生产发展放在小城镇建设的首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促进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功能兴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建设。在利用资源层面小城镇设计规划应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杜绝严重浪费现象。虽然小城镇用地主体以协议形式出让,价格低廉,然而本着可持续发展与环保节能等理念我们仍然需要节约利用,杜绝由于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引发的建筑能耗过大与其他资源浪费现象。

2.4 优化小城镇居住区环境质量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打造生态型居住区域的重要性,本着和谐、持续、环保、节能的理念努力营造安全生态居住区域,令人们不仅居住于宽敞明亮的居室中,更应享受沐浴阳光、畅心休息的环保绿色室外空间。同时我们还应依据小城镇居民不同的年龄层次、活动需求建设老年活动室、室外活动锻炼器械、儿童活动休闲场所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区域规划设计公共绿地、休闲场所,进而打造出真正平衡、健康、优质的小城镇居住区生态系统。对于缺乏公共设施的普遍现状我们应由整体性开发规划建设层面进行系统考量,纳入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与物业管理至开发程序之中,引入良性竞争,秉承智能化、持续性优质设计理念确保居住小区秩序化、高水平物业管理,增添新型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项目,进而全面提升人们居住生活水平。

3 关于小城镇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明确小城镇居住区规划的总体目标

只有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才能为各项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小城镇居住区规划的目标,一般需要具有专业设计和测绘水平的专家和单位,结合小城镇居住区总体的规划战略来实现。在小城镇居住区规划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小城镇的特色进行制定。

3.2 促进小城镇居住区管理机构和体制的完善

小城镇居住区规划与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各项问题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对小城镇居住区规划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管理机构的建设,要具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通过专业化的管理,促进小城镇居住区规划工作的持续开展。同时,通过完善的制度和体制的建设,能够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规划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从而保证小城镇规划居住区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

3.3 加大小城镇居住区规划中的绿化环保和科技投入

为了避免小城镇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加大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且提高对各种环保技术和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小城镇居住区的人口相对较为集中,各项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因此要对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因地制宜的选择科学的处理设施和技术,促进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

3.4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提高管理机构的执法能力

小城镇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在促进相关管理体制完善的同时,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通过专业人才的引导作用,制定小城镇规划的工作目标,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促进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以此促进小城镇规划成果的提高。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开展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促进管理机构执法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基于小城镇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设计策略,做好前期规划、有效利用资源优化居住区环境质量、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独具匠心设计景观、凸显地域特色、提升科技含量水平,开展节能、安全环保设计才能真正创设出人性化、智能化、优质性、绿色环保性、交通便利性小城镇居住区环境,有效缩短其与城市居住区环境差距,进而促进小城镇规划建设综合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20__年2月,我市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为了巩固成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同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争取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的目标;按照2013年国家住建部第二次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园林部门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对照新的标准,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和《太原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二是修订完善了《太原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程》等7个标准,建立起标准化养护体系,为我市园林养护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止20__年底,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07%,绿地率达到3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0.66平方米,这三大指标接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全市已建成综合性公园31个、分类公园11个、带状公园4个、街头游园104个、社区游园42个、街旁绿地47块。碑林公园跨入省内唯一的五星级公园,迎泽公园、动物园、文瀛公园、玉门河公园、漪汾公园成功创建省四星级公园,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今年,为配合城市大规模建设,强力推进新建和改造道路绿化配套工程,高标准科学种植,坚持生态、文化、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一次成林、一次成景、一次成活,疏密合理,错落有致,省会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大力推进生态建设。20__年集中供热扩网2785平方米,2013年集中供热新增扩网20__万平方米,燃煤总量大幅减少;开工建设了高水准垃圾发电厂,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工作(截止20__年底,污水处理率为85.25%,申报标准为90%以上),逐步实现雨污分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13年开工建设汾河南延三期工程,大力推进西山生态绿化、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区工程和晋阳湖等生态景观建设,全力加快生态建设。

委员们对我市近年来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但对照国家住建部第二次颁发的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创建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照标准,差距仍然较大。1、五项申报条件中有两项条件尚不具备。一是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二是北方采暖地区城市,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比例未达到40%。2、七项否决项中有5项尚未达到规定标准:建成区绿地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林荫路推广率等距规定标准还有一定差距。3、基础指标64项、分类指标27项与规定标准也有较大差距,包括有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

(二)组织协调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从各类考核指标来看,涉及市、区(县)两级的20多个单位和部门,但目前主要由园林部门在推动和开展工作,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将其列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主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

(三)依法治绿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由于我市绿地执法审批和处罚相分离,对于肆意毁绿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依法处理,客观上形成了监督与处罚中的漏洞与盲区,加之我市现执行的法规、规章对毁绿行为处罚偏低,尚不足以震慑违法毁绿行为。

(四)城市景观绿化品位有待提升。从整体来看,城市景观绿化及公园规划设计质量和品位不够高,特色亮点不明显,景观雷同现象较多,部分居住地区单位和主次干道绿化面积不足,城乡结合部的绿化比较薄弱,大绿化的理念尚未在我市形成。

(五)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宣传力度不够。从20__年获得园林城市称号后,我市就开始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但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市民的知晓度不高,是影响工作推进和全民参与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一流省会城市要有一流的生态做支撑。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美丽太原”的重要内容,关系全市人民的切身利益。全市上下一定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建议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制定

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奋力攻坚,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二)强化绿地系统规划实施。园林绿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了城市的品位,承载着一个城市的人文理念,要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我市现有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突出风格,体现特色,加紧制定出高起点、可操作性强的新的《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法报批后严格遵照执行。

篇10

篇11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重视运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单纯追求城市经济,盲目求大、千城一面的发展路子;而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是新世纪的哲学主流,引导人类的建设和生产活动。

2009年7月,在泰宁县发展大旅游区,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优化城市景观休闲资源,进一步开发城市旅游配套资源的要求下,启动了泰宁生态休闲农业园。该公园集生态休闲、生产生活为一体,是新型的城郊绿地产业公园,在该背景下正式诞生,城市各种绿地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1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即在城区有一定的绿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一方面城区生态休闲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区,既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又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生态休闲绿地被赋予多样化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1]。宏观意义上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可以是城市与区域层面的生态型绿地,微观层面可以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市级公园。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公园从单纯的强调场所空间塑造向强调生态理念造园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重视园艺美学到综合性、多样化发展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单一公园概念到城市功能观念的转变[1]。

2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作用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缔造生态安全、土地安全、水土保持、环境优美、富有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特色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和特征表现有:具有保持水土的自然要素和生态特点;创造广阔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完善城市休闲产业配套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最具地标景观性的地方,影响城市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3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历史与实践

孙筱祥先生曾经指出,全世界大城市区最早建立的自然式休闲生态园林为杭州西湖。12世纪时,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天然半人工的自然式园林,面积逾4 000 hm2,成为当时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公园,近期的西湖西进开发中,朝着更生态的方向规划,保持了农田和生态水源等设施,茶园和果园相间其中,稻香鱼水散置其间,如同世外桃源,池塘水系、生态湿地、船坞码头共同组成人间天堂。

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农业牧场与城市的密切联系[2],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园改革使公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量休闲设施引入,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并日渐融入城市;20世纪末被认为是新的综合文化休闲设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今,城市休闲公园更趋多样化、专业化、宏观化。形成了以城市定位为核心的休闲绿地系统。1873年建立的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了很多的喷泉、大草地、水体、各种游步道、景点、休闲设施、运动场、美术馆、画廊、影剧院;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容量,排洪给水河道和人工养殖景观湖相结合,植物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为纽约城区最大的自然生态休闲绿地。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中央公园将城市河湖、山体、纪念空间结合起来,通过对草原、林地、森林、湿地等以原始景观为主的休闲设施进行开发,从而实现了对场所的改进优化,使其成为城市需要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与区域生态层面的生态休闲绿地强调公园与城市系统的渗透和补充发展,荷兰的斯塔德休闲生态绿地是横跨4省(北荷兰、南荷兰、乌德勒支、佛来福兰)面积约400 km2的农业地带,保持了生态休闲绿地的开放性、生产性,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和营造紧凑的城市空间从而保证兰斯塔德地区生活休闲空间的理想模式[3]。

4 泰宁县生态农林观光公园规划实例

4.1 项目建设背景

泰宁县生态休闲公园区位于城区以东,是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项目将与大金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尚书府第等旅游景区形成产业互补,是构建区域大旅游圈的重要项目。公园四周环境幽雅,风景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捷,沿线风光秀丽,按总体规划,为生态休闲农业风情区域。

园区占地约133.3 hm2,地理条件优越,该园区依托国家风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利用山水泰宁的资源优势,区位独特而显著。交通上,区间网络路、城区一级旅游干线、福银高速接线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

规划区生境条件优越,山清水秀,物种繁多。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30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 775 mm,一年中3―6月为雨季,5―6月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38.7 h,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4.3 d,属福建省丰水湿润区,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4.2 项目现状和规划策略

4.2.1 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即将发展为新市区的土地目前为贫瘠农田,农业产量很低,地块四处杂草丛生,由于常年简单耕作,土地面临荒芜沙化,而主城区的发展受土地严重制约,城市功能无法进一步优化,城市主题得不到诠释,如何把农地与新区发展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4.2.2 规划对策。结合城区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人文自然资源。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少、以休闲旅游为经济支柱的现状以及该县构建大旅游经济圈的需要,拟将该区块发展成生态休闲型城郊绿地。以高流量人口循环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经济为产业,建成融生态居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使该地区与风景区、人文资源区形成一体,围绕核心城区,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生态城市格局。该区块的建设方向是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发展新城区,构建生态特区――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导,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农林科研开发、度假、观光、旅游、教学、特色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休闲园区。

4.2.3 解决途径。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结合传统农业,进行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土地,发展围绕农业的生态科研、生态度假、休闲接待、农产品加工、田园型房地产业展开,使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形成新市民。使农地与旅游、餐饮、观光、高新产业相结合逐渐形成公园式新城区,使农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2.4 技术措施。经过工程措施和土地改良使该地块焕发出新生机。一是工程措施,疏通水道、引水养殖、挖湖养殖,解决土地干燥的问题;二是从山坳引水渠,集水于饮用水塔和湖,更新水质成饮用水,发挥生态淡水养殖的效益;三是土地改良,应用农业技术对农地进行改造,以适合各种生态产品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四是科学规划,在农地边的荒芜山体上规划低密度构筑物形成生活区,经过截污渠把生活管理区与生态产业区分离;五是限制交通工具,仅允许使用电瓶车等无碳或低碳工具,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有机肥经过处理制成植物养料,让明媚阳光、清新空气、繁茂枝叶、瓜果田园环绕全园。

4.2.5 设计目标。规划使该园区成为“新天地”,解决了农村、农民、农田、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多方利益脱节问题,以及农业土地荒废和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的危机。这种集约化、多元化、互补型农业避免了很多农产业风险,解决了城市土地发展瓶颈,使生态城区得以实现,解决了农民、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开辟了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良好的生态经济必将吸引更多的新市民(原农户)参与其中,促进相关产业的跟进,达到利用先进的城市造园理念引导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使城郊农业走上新的发展模式,也使现代版田园城市及生态农业科技新城得以实现。

5 规划原则

5.1 生态原则

公园规划突出生态设施、生态产品、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一是生态设施,其是公园的重要基础,比如引水入园,不造假山水,形成水生植物、旱生植物相交的立体式植物生态环境;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和自然季相(四季均有较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二是生态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自然生境、生态因子综合设计的高效生态环境模式,进行生产、生活、运行等综合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化公园。三是环境保护,公园有着大自然生态的良好基础,必须保护性地综合规划和开发。旅游势必会带来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注意生态要求,如停车场的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的布置等;利用生物种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减少病虫害、农药污染。在植物生产环节利用全园的废物,以消灭污染源。

5.2 综合效益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产业等方面项目的有机联系,互相促进,走多元化经营,产业互补的生产模式,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3 互动性原则

规划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的结合,使城市游客参与园区生产、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方面地体验农产品生长、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农业高新产品的生产及农村生活的情趣,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的身心体验,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生态农业风光。

5.4 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也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现状,明确现有资源,使园区以特色建园。规划中应该突出的内容包括:一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水面及周围景观;二是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水自然循环、净化、水产品的养殖、动植物能耗互补;三是滨水景观,凸显山水与农业、山珍、渔业的特点;四是水产农业,水生植物和动植物景观的运用;五是野生鸟类观赏设计,特别是珍稀鸟、白鹭引进。通过突出特色,使该园区成为区外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5.5 总体规划和分期开发原则

公园的开发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形式,以适合生态城区建设的特点,为整个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做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首期是生态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水通电、文化娱乐、信息网络、生态建筑物、休闲设施等;二期是技术示范,如特种水产、花卉、果树、果蔬、反季节植物,逐步达到全面开发生态产业的目的;三期以完善对外农业合作示范和生态交流,高新农业技术,现代生态农林业科研试验为主,使其成为园区的亮点。

6 总体规划布局

以现状条件和规划原则结合生态休闲为特点,从宏观上把整个园区划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部分,形成4个大的区域,构成园区的主体框架。

6.1 新城防护绿带

位于园区北侧,国道205线沿线,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使公园与周围环境隔离,同时南侧又与周围大自然景观有机衔接和过渡,防护绿带休闲设施以景观水池、木桥、绿岛、花海观赏项目为主。防护绿带主功能是该公园与外环境过渡地带。

6.2 核心区

规划为环境幽雅、生态自然的生活区和行政区,前期潺潺的溪水从北到南贯穿至核心区,川流不息,加之大面积的人工湖,清澈壮观的水面,白鹭任意翱翔。有中心广场、停车场、生态居住、行政管理、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市场营销等设施,进行精细打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核心体。

6.3 滨水休闲区

以核心大面积的人工湖为主体,连接从北到南贯穿全园的河流以及多个大小浇灌水塘,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系,根据水系的不同位置,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生植物,湖周边散落些休闲建筑和别墅,并进行水产养殖。在人工湖宽阔的水面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休闲垂钓区、水上游乐园、观赏喂养区、生产养殖区,野生鸟类筑巢养护区。

6.4 生产加工区

该部分是公园中心部分,在总体规划下相互协调,相互衬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该区既有生产加工的功能,又有生态休闲度假的功能,产业布局有花卉公园、果实公园、野生养殖动物园、植物园、加工厂,设施布局按南北式布置。融休闲、高端农产品展示、生产为一体,逐步成为独具风格特点的农业大观园,让游客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7 建筑配置

建筑物的格调与该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全园以生态建筑为设计和建造标准。建筑材料主要以土、木、竹、石为主的生态材料。建筑基地布置原则为山脚、水岸滩涂、贫瘠土地之间。建筑风格定位为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8 产业分区规划

8.1 一期生活区

一期生活区包括停车场、会所娱乐、滨水居住带、生态别墅带、休闲生态农业区、生态会馆、游客活动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野生禽类吸引区、生态农业高新品种展示、夏令营与大中小学生生产实习基地。

8.2 二期生产区

二期生产区包括生态示范区、生态科技区、对台农业市场、苗木花卉盆景生产与销售区、生态农业教、科、产、学、研及创业实践基地。

9 产业特点

9.1 生态旅游,城区休闲

生态观光(生态小旅馆、生态健康保健、生态疗养)、生态农业餐饮(绿色食品、瓜果摘、鱼虾捕捞);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景观)、娱乐逗趣(动物驯化、水上娱乐、农业实践)等成为该生态公园最主要的特征。

9.2 高新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

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技术,形成各种生态物种的实现模式。同时,引导新市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等生态产业的经营生产活动。

9.3 生态产品生产

包括园林花卉、高档切花、特色果蔬、特色禽畜和水产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分2类:一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该公园的规模化外销特色产业;二是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该园的自消产业。

9.4 对外农业合作

生态园优美的环境,适宜发展国际农业合作区,对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现代新兴农业,通过农业种植、农业延伸产品、对外农业交流,从而逐步发展成对外开放的生态特区。

10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保护规划,在实践上和理论中还极少见,笔者把都市休闲农业的概念转换为生态休闲绿地来研究,以便与绿地系统的概念相整合。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日益向往,田园风光和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日益吸引着城市的居民,给都市农业规划实践带来了契机。未来的绿色生态区,应该有生态功能(生态休闲与度假)、生产功能(输送能源与动力)、整合功能(与城市区其他功能相联系),为文章实例中所要求的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古迹形成互补弥合,优化城市结构。文化休闲功能――市民游、赏、玩、吃、住的好去处,成为自然与农耕人文展示区[1]。迎合了绿地多样化、公共化、生态化、休闲化、特色化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的大潮流。此外近年的生态城市主义实践在国内外不断演进,比如:城市森林理论,城市湿地规划和实践理论,景观生态学[4]中对城市斑块和廊道、国土生态安全的研究,都基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之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引进农业这个传统的生态绿色产业项目值得探究。都市农业理论,为此次规划实践打开了极其广阔的思路,该项目的规划实践为泰宁县都市生态休闲绿色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发展开了先河,也是“反规划”[5]、失落的桃花源[6]等生态城市主义理论的实践。

11 参考文献

[1] 李颖怡,何.自然与人文共演城市“绿心”[J].中国园林,2010(10):13.

[2] 爱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6(3):90-93.

篇12

Key words: green way;Zhengzhou;urban ecological networks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52-03

0 引言

继河南省委省政府于正式出台《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后,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打造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宜居的中原大都市。但伴随着郑州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针对郑州城市快速扩张,填补式的、扎针式绿地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生态发展平衡,本文正是探究如何利用城市绿道来整合整个城市分散破碎的绿地及生态环境,来构造和谐完整系统的城市生态网络,为郑州市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相关概念

1.1 生态网络 生态网络思想溯源于19世纪的公园规划时期,该时期形成了大批城市公园和保护区,后期也被学者称为生态廊道、绿道网络等。生态网络是集生态、文化、娱乐与一体,由各种类型的生态面域、廊道等线型元素和各种节点经过规划、设计和管理形成的网络体系。其包含自然生态型、游憩型和风景名胜型等三种类型的生态廊道,具有维持城市物质能量循环、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交通和景观等重要功能。

1.2 绿道 绿道(Greenway)即“绿色+通道”,由1959年在美国首次提出,是具有承担生物移动功能的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是连接城市空间和各种景观生态资源的,综合休闲娱乐、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带状(线性)绿地空间载体。例如滨河、溪涧、山脊线等自然生态廊或滨水临山带状公园,城市道路两侧绿地带,铁路沿线绿地等。城市绿道具有维护城市自然生态、休闲游憩、承载社会文化、形成城市线性景观等重要功能。

2 城市绿道与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关系

城市绿道和城市生态网络建设,是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生态园林城市和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绿道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绿色骨架,能够将整个城市的生态格局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2.1 利用城市绿道构建生态网络的重要性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线”,形成的绿道网络将城市中分散的“点”、“面”等斑块有机的整合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色骨架,进一步协调和促进引导城市有机布局,科学发展。除此之外,城市绿道可以有序的有效地展现城市整体景观,保护景观的稳定性,增强区域环境协调性,其形成的有机绿道网络则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2.2 城市绿道与生态网络的关系 城市生态网络承载着整个城市中生态物质能量的循环和传递,它不仅仅是视觉空间上的延续,还需要水文、土壤、微生物在地质方面的连接。而生态物质能量的传递离不开城市绿地,(譬如微生物、土壤水分无法在硬质铺装上进行传递)城市绿道则很好地将分散的生态及人文斑块有机串联,增强生态与人文环境的联系,增加城市游憩空间,增强城市生态学系统的稳定性,是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骨架。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绿地斑块、节点、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的,其中生态廊道起到重要的连接、过渡和扩散的作用,生态廊道即使文中所提的城市绿道。生态廊道利用河道和道路等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的线性空间形成密度较高的线性景观,连接城市生态中心保护地和生境,使各个区域的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 郑州市概况

3.1 城市环境及生态风貌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辖金水区、二七区、上街区、惠济区、管城区和中原区六个区域面积共约1010.3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城市总人口约862万人,市区人口约425万人。城市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天气干燥、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市域内有金水河、贾鲁河、熊耳河三大水系形成城市滨河景观,历史文化资源以商城遗址为著。未来5年,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将着力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目前郑州市按照《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在建成区周边启动了森林生态城建设、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风沙源生态治理、绿色通道和贾鲁河林带、尖岗和常庄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等林业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新造林100万亩,其中新造林68.5万亩,平原林网150万亩,绿化道路、河渠5600公里,林网间作控制率提高到93%。

3.2 城市绿地规划状况 为了协调连接“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中的“两核、六城、十组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郑州市委市政府对“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快速路和绿博大道、四港联动大道”等主要路段、10条水系河道、10个道路节点实施绿化改良,其中绿化总面积19万亩,建设林中绿道100公里,绿化生态廊道1400公里。修建的生态廊道不仅有健康步道,还建设有为市民锻炼身体、休憩娱乐的场地空间。两环十五放射道路两侧的绿化控制线均为50米,这些绿化廊道为郑州市居民通往大自然和郊野绿地提供了环境良好的绿色通道,也为郑州市域游憩绿道网络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2014年郑州市园林局调研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郑州市市区绿地总面积13440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4050公顷,绿地率达到34.8%,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3%,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其中城市道路绿地普及率达到了100%,道路绿化达标率为90%。

4 利用城市绿道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对策

4.1 城市绿道布局要素分析 郑州早年被誉为绿城,城市交通便利,市内道路绿化覆盖面广,绿地普及率高,公园绿地分布均匀且景观资源丰富。区内河流、水库、湖泊分布均匀,文化历史古迹众多。

①自然生态要素。主要城市绿地:西流湖公园、雕塑公园、碧沙岗公园、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关、动物园、金水河滨河公园。近郊生态绿地:植物园、黄河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金水河、索须河、熊耳河、贾鲁河、东风渠、南北大运河中线、七里河、十八里河、十七里河。

②人文要素。郑州是中国古都之一,国家历史名城。现存历史文化遗址内容丰富,主要有:郑州商代遗址、“二七”纪念塔和纪念堂、书院街、文庙――城隍庙、德化街――大同路历史文化街区。

③交通要素。郑州是中国重要的公路、铁路和空运交通枢纽,这里仅分析对城市建成区绿道网络产生影响的市内交通:陇海铁路、京广铁路、连霍高速、绕城公路、107国道、南三环、北三环、西三环、中州大道、郑焦城际铁路等。

④政策要素。《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是“两带一环四楔两湖七链”,其中的两带、一环、七链,不仅包含城市道路绿地、城市滨水景观绿化带,还包含了沿城市周边道路、丘陵、河流的生态防护林带,这些绿地均为组成城市绿道生态网络并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4.2 城市绿道布局原则 在城市建成区内规划布局城市绿道不同于城市郊区,它受到用地面积、用地状况、用地功能等诸多限制,在布局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生态保护原则。城市绿道生态网络是城市绿地功能的扩张,依据规划范围内的景观要素条件,因地制宜的布局城市绿道网络系统,重点保护城市自然生态。通过绿道的带状特性,有效地连接贯通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滨河绿地、道路绿地及街头绿地,解决城之中存在的破碎的、不连续的绿地斑块孤立问题,构建城市完整连续的生态网络。

②连续贯通原则。生态网络将城市的环境纳入一个能量物质分析代谢循环模式中,城市生物能量循环有赖于绿地生态空间的连续,而城市的人文则需要时间及空间的连续。在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时,需要通过连续的绿道和间接的生态跳岛来确保整个网络的连续贯通,并依据城市不同功能区结合市民出行及活动特点进行等级丰富形式多元的绿道布局。

③地域特色和延续文脉原则。城市绿道布局应考虑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基础和绿地基础,将城市分散的历史遗迹串联,创造独特的、丰富的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绿道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

④工程可行原则。郑州市区地形平坦,老城区绿地规划建设较凌乱,绿地形式依托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和紫荆山公园为主,多以填补式扎针状的形态存在,规划系统性不强,人口众多建设用地比重大。新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绿地规划系统性强,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比重均衡。在进行城市绿道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工程实际,制定和选择经济可行的城市绿道线路。

4.3 构建对策

①全面规划、分级建设。绿道网络应考虑区域-城市-社区三级规划。区域绿道以保护整个郑州市域的生态环境为主,发挥城市边界的保护和控制作用。城市绿道强调对城市各社区组团的连接,确定绿道骨架,串联建成区内块状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滨水绿地等,按照空间人文地理等特点划分若干区域,进行社区绿道规划。社区绿道主要连接居民就近游憩休闲点状街头绿地等。建议郑州市区可按照陇海及京广铁路,将整个网络分为五个区域,进行社区绿道建设。

②注重连通,体现城市特色。绿道不是简单的绿化带或步行道,在规划建设中不仅要围绕“连通”这个要点,还要充分融入各社区的地域人文特色,给社区居民提供具有识别性的活动场所。本文“连通”不仅利用绿道将城市中分散的绿地斑块连通,还要注重水分能量的生态通道连通,建议参考穆博(一种新型绿地空间模式的探索――以郑州环城绿道网为例)提出的绿道与城市干道连接处的设计方案来规划设计生态廊。建议将商文化、二七运动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地区遗址文化、城市水文化等融入在绿道中,辅以游憩服务设施,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人文绿道。

③利用原有带状绿地作为绿道骨架。郑州市建成区中已建和规划有大量带状绿地,包括:滨河绿地、道路景观绿地、带状公园及带状街头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已有带状绿地作为绿道骨架,不仅可以节约工程成本,还可加强稳固保护原有生境的自然生态。如:南水北调中线两侧防护景观绿带、贾鲁河滨河绿地、索须河滨河绿地、107国道道路景观绿地等可作为城市绿道加以环绕;北三环道路景观带、中州大道道路景观带、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绿化防护带可作为中心区域绿道作为支撑;西流湖带状公园、金水河滨河公园、熊耳河滨河绿地、东风渠滨河景观道可联系内外两圈城市绿道。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当前,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公园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给人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1、城市公园的类型

城市公园类型众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得出许多种类型,一般按照公园的层次划分庄要包括大型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型公园、专题公园、植物园、儿童公园、动物园等。这些公园类型在城市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并且在面积上也有一定的标准,大型综合性公园面积要大于10hm2 ,儿童公园面积不宜小于2hm2,而植物园面积则不应该小于40hmm2。

2、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1)生态原则。水体和植物是维系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自然元素。水体在城市公园中具有改善湿度、满足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因此一般城市公园水体总面积应该占到10%。此外,为了保持水体的质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废水不得排入城市公园水体中。植物在调节生态环境和改善气候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乡土植物数量要大于植物总数量的60%,而对于新建城市公园,其乡土植物数量应占到总数量的70%以上。

(2)人性化原则。首先,为防止意外发生,城市公园应该留置避难场所和相应的设施。其次,对于基础设施的设置要全面而细致,无障碍设计、卫生间、饮水器、坐凳、灯具等应按规范及所服务的人口数量来设计。

(3)经济性原则。景观设计要遵循经济性原则避免华而不实。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占主体部分在植物的选择方面我们要在确保能够达到要求效果的前提下扰先选择实惠的植物。植物景观虽然能够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选择植物的时候没有节制地投入我们要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力争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选址要点

(1)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城市居民方便使用,并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公共交通设施有方便的联系;(2)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性质和规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河湖水系,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段;(3)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作用,选择具有水面的地段建设公园,既可以保护水体,又可增加公园景色,并满足开展水上运动、公园地面排水、植物浇灌、水景等用水的需要;(4)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和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在原有林场、苗圃、花圃、丛林等基础上加以规划改造,投资小见效快;(5)选择有可以利用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园林建筑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园,即可丰富公园内容,又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6)公园用地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留出适当面积的备用地,备用地可暂时作为苗圃、花圃,待将来发展建设时再行改建。

4、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余姚玉皇山公园规划范围东起侯青江,西到中山路,北起阳明东路,南到姚江。整体规划设计从姚城山水大格局着眼,以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理论为指导,用生态的后现代设计手法,显山露水,进一步彰显姚江三江口的山水风貌,打造姚城东部生态文化休闲空间,全面改善玉皇山地区的环境面貌,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赏景的绝好场所,是余姚城区最大的绿地公园。

图1

4.1、主要设计手法

(1)显山:突出四个主要视线通廊,观赏凤山的效果。让自然山水引入城市景观空间之中,并经微地形延伸山体的植被,突出玉皇山的城市景观效果。公园四周的建筑规划也要注意主要的视觉通廊,避免遮挡凤山与龙泉山及龟、蛇山之间视线。

图2

(2)露水:引候青江入公园西北角,使公园三面环水,丰富凤山与江的关系。

(3)隐筑:隐蔽公园内的主要休闲建筑,结合山体修复隐于山体之中或半隐于地下,减少公园内休闲建筑对公园山体的视线遮挡,要在四个主要视线中看不到休闲建筑。休闲建筑采用后现代江南水乡建筑风格使之与山林有机融合。

(4)增崇:这是传统水口园林设计手法,在水口园林中用大树点植,增大公园的气势,修复被破坏的山体,并用微地形使山体更加丰满。在山顶建玲珑剔透的神灯台,提高山体视线,与龙泉山、蛇、龟山登高相望。

图3

4.2、道路设计

(1)道路除了担负着将旅客和货物从一个地区快速运送到另一个地区的功能之外,道路还应具有赏心悦目的外观,和流畅的线形,优美自然与周围环境融合和谐。

(2)道路规划选线时,应尽可能创造通过地区视野的多样性和开阔感,路线要充分利用最美好的沿途景观资源。

(3)道路要尽可能利用与适应自然地形、地貌,防止大填大挖。在道路线位选择线形设计、方案比选时,应认真思考,如何适应与融合于当地地形环境。

(4)道路用地范围与周边现存地形与合乎要求的植被均应设法保护好并尽可能使其同道路和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减少各种修路与用路行为对自然与道路的破坏。

4.3、植物景观设计

4.3.1、植物种类的选择

(1)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应种类。当地适应种类是指包括公园所属地的乡土树种,以及经人工引进已在本地长期“安家落户”,能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良好,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树种。

(2)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林下植物根系生长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为了避免林下地被的植物的根系与乔木的根系在同一土层内争夺养分,林下植物一般要选择耐阴性强的浅根草种及灌木。

(3)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由于垂直绿化用的植物,其附着墙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因此用以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适应既定墙体或构筑物饰面的种类。

(4)选择相适应的抗拒性种类。公园游憩地周围如果有污染源,建立防护林时,应选择相适应的抗拒性种类。

4.3.2、植物的配置方式

(1)大树草坪,在主要的透景线两侧用此种手法,尤其在西北、西南两个透景线上。

(2)稀树地被花境,在沿三江口面和姚江滨江段绿化,形成开敞、大气的滨水景观。

(3)绿岛式多层次四季风景林,结合微地形,在草坪中采用多层次复合立交的手法,营造绿岛式风景林并突出四季季相特色。大乔木骨架树种与山林植被相一致,成为山体植被的自然延伸。

(4)密林片林:竹林、水杉林、中山杉林、樱花林、海棠林等密林片林多结合会所配植。

4.4、环保、节能设计

(1)生态雾喷技术:通过绿地系统收集雨水,经过砂层过滤后进入地下蓄水池,用汞加压后喷雾到空气中,使林中负氨离子含量得到成百倍的增加,从而营造出森林环境,使游人得到身心调节,享受高品质的休憩氛围。

(2)透水路面:采用环保无污染粘结剂,利用再生废弃物,如玻璃、再生塑料、贝壳、碎石作为铺路原料,工艺简单,施工方便。

(3)水过滤技术:无污染河水经过过滤成净水,用于儿童嬉戏。

(4)地表径流雨水经拦截、收集井进行处理,然后再进入水体,避免地表径流的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5)雨水收集:在景观水体中根据景观设计,可以采取有利于改善水体水质的措施,对于雨水进行收集,应对雨水进行选择性收集,将降雨前期较为浑浊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线,对于后期较为洁净的雨水经过净化后作为江水补充入姚江。且减少污染源的输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大水体纳污容量。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公园被称为“景观建筑”的设计原则的主要产物之一。城市公园设计,是设计将自然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公园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为根本,因此,要重视其人性化建设,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