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基础护理学;护士执业资格考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4-01
基础护理学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基础护理学占据一定比率,纵观护理学基础知识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护理学相关理论,一部分是护理技能的相关知识。这两部分的学习方法各有不同,护理技能相关知识的复习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操作,在理解了操作目的、操作方法后再记忆,就显得轻而易举;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则要掌握记忆技巧。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教学记忆方法的总结。
1 护理技能的相关知识的记忆方法
1.1 动作技能正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做正迁移,其发生的条件是:不同技能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或不同技能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复习操作时,可以充分发挥技能正迁移,例如复习无菌技术可以与导尿术、注射术、输液术、吸痰术相结合,这样与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有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可相对形成一个整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直观形象记忆:
图示、流程、视频、动手操作等都给人以直观感受,增强人的记忆。学生在全面复习时,可以先看各项操作的图示、流程、操作视频,然后再练习。如复习静脉输液可按这样的顺序:看图示、操作流程观看视频病房见习和实习。其他的的操作也可以按照该顺序复习,可取的很好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即将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都已经经过了8个月的临床实习,考生要提前准备,在实习期间多动手、多动脑、多操作,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知识的再认和回忆。
1.3 总结记忆:记忆是较复杂的心理过程,绝不仅是单纯储存的记录,而是一个创造性的积极过程。在护理学基础技能复习过程中,用总结的方法来提高记忆能力。如穿脱隔离衣操作流程可以总结为[2]:护士准备用物准备环境准备 持衣领穿袖系领口系袖带对衣边系腰带护理解腰带塞袖刷手或六步洗手消毒液浸泡手解领口拉袖挂衣钩。这种先学习后总结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和巩固。
2 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方法
2.1 重复记忆:
记忆的消失叫遗忘,在一定条件下“记”和“忘”可相互转化,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总是“先快后慢”的,最初遗忘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第一天的记忆保持量可有100%下降至35%,第二天后记忆的保持量仅为25%左右。根据艾宾浩斯的观点,组织有效的复习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识记后及早复习,最好在遗忘尚未开始时就进行复习,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2.2 分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4]认为:决定记忆广度的主要因素是记忆材料的数量,而不是材料的意义。测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记忆广度为7±2项内容,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我们在记忆时可利用这一特点,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分配在7组之内,而这7组中的每一组的容量可适当加大。这样每一组相当于一个集成块,加大了集成块的含量,记忆效率应会大大提高。如: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可分为:环境准备,工作人员准备,物品管理,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一人一物一次五项。护理程序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部份。
2.3 口诀记忆:
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形式,口诀记忆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把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可使人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在头脑中获得一种相似、重复的信息,有助于记忆。如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步骤较多,在配制时多配、少配都会使浓度不准确,影响对结果的判断,所以在配制时牢记“抽三推二留一”就不会出错。又如压疮的预防可以总结为应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2.4 归纳记忆: 在理论知识的复习中合理的运用归纳总结记忆法,学生应注意总结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知识点,巧记速记多拿考分。如数字归纳总结法:知识点中的多个“6”:日光照射消毒时需在太阳下暴晒6小时,洗胃在6小时内进行最有效,腰麻后去枕平卧6~8小时,抢救时未来得及书写的病历应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补记;又如不同浓度乙醇的作用:20%~30%的用于急性肺水肿氧气湿化,30%用于湿润、松解头发打结,25%~35%用于乙醇擦浴,50%用于皮肤按摩,75%用于皮内注射及脐部消毒,95%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湿敷。
总之,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合适自己的才是重要的。基础护理学是护理的主干学科,其相关知识贯穿护理工作的整个生涯,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学科。考生在考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准备,积累操作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全面复习,将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学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过级率,及提高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4,20(2):26-29.
篇2
授课中,笔者努力做到教态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动、板书规范艺术,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上课是一种乐趣。
授课的基本原则是把难的内容讲浅,把易的内容讲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堂课把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酱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赐予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同样,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不洁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网,生活不规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会腐烂。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微生物无处不在。
护理人员学习致病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性,对临床护理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告诉学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会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依赖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课用身边的事讲专业的理,通俗易懂,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中职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是造成学习兴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课中,笔者精心设计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础理论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厌氧菌一节——破伤风梭菌时,从大家常见的现象入手,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被钉子或玻璃扎破的伤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破伤风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以及预防原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儿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按照培养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按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例如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课上,让学生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操作技术,验证细菌在空气、头发、皮肤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诉学生在临床中穿戴隔离衣、隔离帽和无菌手套,不仅保护病人不被感染,也保护自身。
再如,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输血?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要做皮试?结合临床,系统地讲授,让学生有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融洽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流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因免疫学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前后照应。
2.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注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配型?SARA的危害大吗?如何预防艾滋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课挂钩,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全面。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搭配,能将抽象的变为直观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利用狂犬病的现状、天花疫苗的发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艾滋病人临床表现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还有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也经常用到。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对比,找出适合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方法。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由于免疫学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战场,讲授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个积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根本,方法是关键,听懂是前提,重点要笔记,复习要及时,总结有条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归纳整理,强化记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校2012级中职护理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26人为研究对象,以班为单位随机分配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62人,观察组64人,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内容与方法
1.2.1教学内容 选择生命体征测量作为实训教学内容。两组学生在任课教师、实训教师、实训学时安排、实训条件等方面均相同。
1.2.2教学方法
1.2.2.1实验组教学方法 采用同伴辅导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为:①挑选同伴辅导者。把观察组学生分成8个练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自荐、同学推荐与老师选拔相结合挑选出2名同伴辅导者。同伴辅导者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②同伴辅导者培训。要求同伴辅导者在掌握生命体征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先参考教学录像进行操作内容的自学,然后由教师对16名同伴辅导者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该项操作技能及技巧、讲解及沟通的方法,在该项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操作的难点等。安排实验室进行练习,老师逐一进行指导;③同伴辅导者考核。在正式进行同伴辅导课之前,对每一位同伴辅导者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合格后,要求同伴辅导者在上课时及课后对该组成员进行操作技能的指导;④同伴辅导者辅导过程。在生命体征测量的实验课上先由老师进行示教,然后在分组练习的过程中,由小组成员当中的2名同伴辅导者负责对该组的其他同学的练习负责指导。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对同学练习的巡视,随时对练习情况给予监督以及指导。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安排同伴辅导者负责带领其他同学共同练习。
1.2.2.2对照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上课时统一示教后,学生分组练习,授课教师与实训教师巡回指导。下课前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学生自行练习。
1.3评价方法
1.3.1操作技能考试 两组学生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完全相同。实训课结束后由教师组织统一考试,学生的操作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教师严格遵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1.3.2问卷调查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同伴辅导教学效果问卷"。考核结束后,用该问卷对观察组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要求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2.2观察组同伴辅导者与非同伴辅导者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见表2。
2.3观察组对同伴辅导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3。
3 讨论
3.1同伴辅导教学的优点 同伴辅导教学作为合作性学习方法的一种,对学生成绩无论是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同伴辅导教学当中,这些辅导者在年龄和学习经历上都与非辅导者相仿,辅导者使用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语言来进行学习的交流,对共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大胆、直接地表达出来,当辅导者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被辅导者也敢毫不犹豫地进行辩解,而不会有太多的顾忌。布鲁纳认为:"教是一种最好不过的学习方式[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伴辅导制在西方国家学校中的地位得到急剧地提升,同伴辅导对辅导者的积极作用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3]。这一时期的大量研究表明,同伴辅导不仅有助于被辅导者的学业提高与社会化发展,其对于辅导者自身在学业、人格与品德方面的提升同样存在巨大的帮助[4]。
3.2同伴辅导教学的要求 ①同伴辅导教学是一种经过培训的合作学习,需要受教群体和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同伴辅导者需要能够取得被辅导者的积极信任,辅导者需要善于语言沟通交流、操作示范准确,相关操作理论扎实。②同时在实施同伴辅导教学法的过程中,并非是由专业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分组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练习指导的主体,但是专业老师不能放弃练习指导的主导地位,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同伴辅导教学的状况并加以评估、检查。对同伴辅导者在指导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和改进以保证同伴辅导教学的质量。③同伴辅导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专业教师的工作量,也要求专业教师对于同伴辅导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这对于专业教师的要求是一种提高。
3.3关于同伴辅导教学的进一步探讨 ①同伴辅导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的成员分组最好能是以寝室为单元的,寝室成员既是班级成员同时也是朝夕相处的室友,成员之间更为熟悉这有利于沟通交流;②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提升辅导者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教比学的学习效果更好,但必须清楚并非所有的小组成员都适合成为同伴辅导者,这需要指导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培训;③同伴辅导教学这种方式不仅适合于课内同时也适合于课外实验室的开放练习中,但是课外的练习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管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F蝉.同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23):72-74.
篇4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其培养目标不但是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而传统的考核所采用的期末闭卷考试评价模式仅仅是作为一种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考核。为此,我校在建设全国示范校的过程中,勇于创新,结合我校现有的客观条件,在基础护理学考核中采用了“3+3+4”评价模式即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课堂及课外表现占总成绩的30%,实训操作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提高教学效果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校2010级中专护理191班60人为对照组,2010级中专护理192班60人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无明差异(P>0.05)。
1.2 方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针对基础护理学内容展开教学,对照组、实验组课时数一致。均由相同教师负责该课程的教学。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评价模式,学期末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结业考试,统一判卷,并以百分制给出结业成绩。
1.2.2 研究组采用“3+3+4”评价模式进行评价。在学期初发给学生、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每人1份由我校自行设计的基础护理学考核评分表,集中学习该评分表的评分内容。期末成绩为学期末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该成绩占基础护理学总成绩的30%;平时课堂及课外表现成绩由授课教师及实验教师按学生课堂纪律,迟到早退及旷课情况,上课时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次数,道德修养表现打出分数,该分数占基础护理学总成绩的30%;实训操作成绩为学期末由实训中心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操作考核,该成绩占基础护理学总成绩的40%。将总成绩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3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发放自制问卷,调查学生对“3+3+4”评价模式的评价。统一发放问卷60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成绩(见表1、表2)。
表1 实验组
成绩人数百分比(%)优秀(80分以上)3558.3良好(70分~80分)1728.3及格(60分~70分)813.3不及格(60分以下)00.0总计60100.0表2 对照组
成绩人数百分比(%)优秀(80分以上)2033.3良好(70分~80分)1321.7及格(60分~70分)1830.0不及格(60分以下)915.0总计60100.02.2 分析。从上表可看出,优秀率实验组为58.3%,对照组为33.3%;良好率实验组为28.3%,对照组为21.7%。实验组优良率为86.7%,对照组优良率为55.0%。从以上对两组理论成绩的分析看出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3 实验组学生对“3+3+4”评价模式的评价(见表3)。
表3 实验组学生对“3+3+4”评价模式
的评价(n=60)人(%)
评价结果效果显著效果一般效果差激发了学习兴趣55(91.7)3(5.0)2(3.3)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54(90.0)4(6.7)2(3.3)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56(93.3)3(5.0)1(1.7)改善了课堂纪律57(95.0)1(1.7)2(3.3)提高了动手积极性52(86.7)3(5.0)5(8.3)3 讨论
3.1 提高了教学效果及综合素质。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4”评价模式使学生明白了综合成绩跟平时成绩及实训操作成绩息息相关,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实训课能积极动手,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使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3+3+4”教学评价模式受到师生一致好评。中职护生自觉性差,动手积极性不强,同时综合素质差[3]。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实验组的问卷调查显示,采用“3+3+4”教学评价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改善了课堂纪律,提高了实训课的动手积极性。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模式是适合中职护生的基础护理学教学评价模式,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4 不足之处
(1)抽样仅限于我校的2个班级,样本较小,难以反映中专护生的整体水平。
(2)试行时间短,开展“3+3+4”教学评价模式仅一个学年,其长期效果未知。
(3)该模式的应用还不够成熟。
总之,在中职护理基础护理教学中,通过应用“3+3+4”教学评价模式,明显改善了教学的效果,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专业发展,值得进一步去完善、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1强化自身素质做好实训准备
在实训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论扎实,技术熟练,对于各项操作能够融会贯通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分解和传授,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正确答疑解惑,使学生有信心并能迅速掌握各项操作的要点。在授课中,由授课教师与实验员共同完成。课前,教师与实训准备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实训内容、实训器材等应该注意的事项要详尽列出,合理安排,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实训教学高质量的完成。
2改进实训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2.1开设综合实训
在以前一次理论一次实践的基础形式上,变成了几次理论后阶段性几次综合实训课学习。如在学习“患者的清洁护理”这一章时,过去一次课学习一个操作,如口腔护理、床上洗头、床上擦浴等操作,只是孤立地对护理操作进行单项学习。这样,内容比较单调、分散,学生学习完后不能很好地把各项操作自行联系运用于患者的生活护理。调整后,把前面阶段性学习的操作集成几次综合实训课,把各项操作整合在同一个案例,进行连贯整体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生活护理的各项内容,树立更好的整体护理概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2.2课程间相互融合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对培养护理人才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护理学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培养社会护理人才的要求的。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合了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法律法规、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精神。
2.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护理各项操作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的实训方法教师直接示范,学生模拟练习。学生只看教师的示范,很少学生会独立思考,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时间长了感觉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验室条件,我们做了一些改进尝试。增加了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创设一些临床模拟情景,先由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然后由教师总结示范,再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积极,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使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4联系实际提高对护理实训课的重视程度
目前,有些学生认为护理操作都是在医院用于患者,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针对此情况,在授课中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护理技术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并非只能用于护理工作,而是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高热患者在家可以采取的物理降温技术、扭伤脚后的冷疗方法等就是非常实用的生活经验。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们认识到护理操作技术贴近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与本学科相关的网站,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学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也能获取最新的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大量的彩色图片、动图、视频应用于护理实训操作的教学。整个护理操作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模拟动画、教学视频可给予充分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近年来学科调整,教学损耗与补充困难,加之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器材用物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而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标,把握实训教学紧扣实际与临床,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一定不要忽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加强最基本的实际能力锻炼与提高,认识到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是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代替不了学生动手练习。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以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1.1 加强护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1.1.1 爱岗敬业、积极进取 教师应不断地“精师艺、立师德、铸师魂、做师表”,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努力实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念,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护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1.1.2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我院是在原卫校和师范两个中专学校基础上建立的,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教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以提高专业技能和文凭。我院护理系通过集体备课和护理操作演练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或训练,全面提高护理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指导方法,努力学习和掌握临床护理新技术、新方法,以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护理实验课是对学生实践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护理实验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保证知识与能力与临床实际的一致性。所以要不断加强和激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 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2.1 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除了增强护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外,不定期邀请护理专家讲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工作情况;开展学习讨论会;增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使护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启发她们热爱护理专业,献身护理事业。
2.2 加强护生人文关怀的教育 护士的工作对象是人,在护理基础实验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尤其要加强护生人文关怀的教育。
2.2.1 在护理基础实验教学练习中重视护理礼仪的培养 为了培养护生护理礼仪,组织护生观看有关护士礼仪的教学录像,并要求护生在上《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时穿护士服、戴护士帽、穿软底鞋[1]。在技术操作练习中要求护生保持良好的姿态,把坐、立、行等正确姿势贯穿到护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培养护生端庄稳重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及高雅大方、训练有素的举止。
2.2.2 实验操作中,注重培养护生沟通技巧 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而沟通能力的培养正是护理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所以我系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着重训练护士与病人交谈的基本技巧,主要从操作前对病人的称呼、解释,操作中的语言配合以及操作完毕时对病人的交待等方面进行训练[1]。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1 护理实验课的授课方式要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护理实验课不仅采用了有教师讲授、演示的传统法,也有新型的模拟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1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实践教学更显生动、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3.1.2 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在实践操作中设置情景,结合个案病例,让护生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操作练习,以提高教学质量。
3.1.2.1 以个案病例为基础进行操作练习 通过训练使学生体会到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只是简单的操作,还需要与病人沟通,评估和研究病人病情,取得病人的配合,解决病人的问题[2]。
3.1.2.2 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换位思考 在实验操作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提高了护理技能和对护理的“感悟”。如在口腔护理等一些技术操作实践中,由学生相互扮演病人和护士角色,使学生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病人的感觉,真正关心体贴患者[3]。
3.1.2.3 “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 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也使学生体验病人与医护人员的角色,感受并锻炼学生胆量,培养了学生应变等职业能力。
3.2 实验操作竞赛教学法 我系每年“5.12国际护士节”都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竞赛,这既规范了技能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以赛促学,达到增强记忆,激发上进心,熟练掌握技能操作的目的,而且增强了竞争的意识,提高了心理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3.3 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
3.3.1 仿真模型的应用 2005年,我院购置了一批仿真模型,它的应用不但使学生在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中有真实感,还减少学生在相互操作中的紧张与恐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静脉注射等,学生先在仿真模型上练习操作步骤,待操作熟练以后,让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再在真人身上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还增加了学生自信心。
3.3.2 新型一次性器械的应用 我院不仅购置了新仪器如开放式触摸屏、人工呼吸机、洗胃机、全自动洗头车、心电监护仪等,对学生进行训练,还通过各途径收集临床上新型一次性器械用品,让学生认识并教会使用,增强学生对新仪器的熟悉程度,尽量弥补学校教学落后于临床的状况。
3.4 加强考核力度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在每学期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护理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我系2008年实施实验实训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让学生随机抽题选择考试项目,考核标准包括:护生仪表、患者评估、用物准备、操作熟练程度、评价等。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灵活的掌握教学方法和恰当的应用教学手段,因人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更多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1.3评价指标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结果
2.1两种教学模式执业考试通过率成绩比较
3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凌玉.我国护士执业考试的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惊涛;美国注册护士执业考试合格线设定概况[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
[3]潘晓锋.从护士执业考试谈改进护理专业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8,(9).
篇8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成熟与发展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基础,我国的护理本科临床课程的教学大多数仍是按照传统医疗模式进行。广西中医学院珠海教学点在职护士专升本“基础护理”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专门提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使用,本教材虽然从2004年9月开始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体现了“三基五性”的原则,力求做到“四个适应”[1],但随着我国医学各专科领域的迅猛发展,本教材某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基础护理”完全依赖教材教学已不能满足在职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需求,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1对象
选择广西中医学院珠海教学点在职护士专升本3年制2009级2班学员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43人,对照班54人,学员均为参加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正式录取的在职护士,工作时间3~5年,分布在珠海2级以上综合医院。
2教学内容设计
根椐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教材及教学大纲,结合广西中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09级3年制护理学专业专升本教学内容要求,对照班按传统面授授课;试验班将与《新编护理学基础》教材相关的循证护理的最新理念融入教材教学当中。
3增加的教学内容
将我国临床近年通过循证护理获得的最新理念融入“基础护理”教学当中。将其中《新编护理学基础》教材已改动的内容特别列出,重点讲解,反复强化,难点突出,力求以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为依据,将最佳诊断方法,最有效治疗方案,最精确的预定估计应用于患者,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
4结果
授课完成后,两个班均进行理论考核[2],内容为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未例入考试范围。根据统计结果,实验班学员缩短8学时教材授课时间用于新增教学内容教学,但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内容与对照班比较(见表1),P>0.05为差异无显著意义,未影响《新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效果。
表1两班学员《新编护理学基础》结业考试成绩对照
5讨论
5.1 《新编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是治疗疾病、护理病人、促进和增进健康的重要领域。可是,随着临床各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教学用书尚不能及时更新,书中内容不能满足临床医学发展需求,作为护士专升本在职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将书本中过时内容进行删减,把临床最新成果融入《新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当中,使学员在专升本教学中,更贴近临床,更利于最新医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5.2成人教育中,将教材相关的循证护理最新理念融入到书本教学内容当中,对教学质量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还能激发学员临床思维意向,培养护士创新思维,习惯不受致于教材常规思维定式,而是独劈蹊径。在有限时间完成本科教育同时,接受医学先进观念,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思路,将最新进展与现实工作更加紧密结合,不断解决问题中,激发在职学员的临床思维新意向,并可促进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5.3基础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护理教育中,注重让学生研究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循证护理,可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树立安全、出色的护理照护,建立研究和分析以往经验之后做出决定的理念,在全面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方面起着不容匆视的作用,所以,“基础护理”教学内容的改革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篇9
2.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
由在高中依赖老师家长督促学习转变到大学靠自主学习,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而且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恰当,导致了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3.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
由于课程安排的要求,学生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凑,自习课相对较少。课堂学习结束后,缺少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也导致本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二 提高学生知识吸收率的对策
1.巧设课前提问
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现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以压力。如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对上次课内容进行知识回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巩固所学,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2.以思考题导入新课
授课前的导入过程,可以用思考题的形式导入。如在讲授生命体征中体温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出一名高热病人的病例及问题,将热型、发热程度及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等内容涉及其中,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知识吸收率。
3.精练讲授内容
即讲重点。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某些章节内容多,课时少,对学生一看就懂的,或只要求了解的,或已经在基础课中学过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必再占用课堂时间。如清洁消毒灭菌的内容中,可以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及物理消毒灭菌法,而化学消毒灭菌法,课本上已经总结得条理清晰,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知识吸收率。
4.讲授过程反复提问
在本门课程中,某些重点知识会反复出现。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通过反复提问法来帮助学生反复记忆,加深印象。如“健康”的定义在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中初次学习过,在健康与疾病以及环境这两部分内容中,再次提到“健康”时,就可以提问的方式来回顾,起到督促学生记忆的作用。
5.讲授时适时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多、层次多、且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及一些重点、难点及考点,可以阶段性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回顾。如护理程序这一部分内容,护理程序共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很多重点、难点及考点,内容多、耗时多。往往同学们学习到下一个步骤时就忘了上一个步骤,对护理程序不能进行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每讲授完一个步骤,进行一次小结,五个步骤全部讲解完后再进行一次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6.善于总结口诀
简单而押韵的口诀是教学的好帮手,既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可以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所以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对知识反复琢磨,仔细研究,用通俗易懂、简练准确的语言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如注射的原则共十条,经过仔细思考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三严格,三合适,防意外,要无痛”。只要记住这短短十二个字,就可以将繁冗的注射原则轻松记忆下来。所以,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多思考、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吸收率。
7.做好课堂小结
课堂知识讲授结束后,以思考题或练习题作为小结内容,既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考点进行回顾及复习,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听课效果的评价,并最终提高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吸收率。
8.布置课后作业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性强,且涉及到护士资格证考试。在每讲授完一章内容后,教师可以从相关书籍上查找相应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练习、以及老师批改且答疑,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9.充分利用实训课练习时间
本课程实训课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练习时间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如在测量生命体征的实训课上,让等待操作的学生在某位学生测血压的同时,记忆引起血压测量不准确的误差有哪些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督促学生记忆,将可能浪费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可以起到提高知识吸收率的作用。
10.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媒体,能有效地将各种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如在各种注射法教学中,注射部位的选择、进针手法是重点内容。教师将注射部位的神经、血管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清晰地展示了注射部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并将进针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三 结束语
根据本院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对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美华.浅谈临床见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18~19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就诊的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7至91岁,平均68.4岁;干预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6至89岁,平均68.1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饮食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症状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宜进食一些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证少食一些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的内脏等,可适量地食用一些植物油和橄榄油。尽量保证多食一些维生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水果等食物,可以有效防止在治疗期间出现便秘症状,以免患者由于排便时过于用力而导致病情程度进一步加重。含碘食物要适当进行补充,可适量食用一些紫菜、蘑菇等食物。每日饮食的总量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分配,通常情况下早、午饭的量应该相对多一些,而晚饭的量应该少一些,这样可使已经被机体吸收的脂肪,通过日间较多的活动而尽可能多的消耗,避免胆固醇在患者的血管壁上发生沉积,而使动脉硬化的病情程度加剧。对于采用鼻饲途径进食的患者应适当给予一些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2]。临床比较常用的鼻饲饮食主要包括3种类型:①普通食物:主要包括粥沫、牛奶、蛋白粉等食物,辅以温开水进行充分的调和处理;②瓶装的肠内营养混悬液可以进行直接输入:主要包括瑞素、能全力等;③复方营养混悬剂稀释液。鼻饲的过程中应该本着液量应从少量、清淡开始逐渐增加的原则,以患者能够充分适应为宜,初始的进食量应该控制在为每天250-500ml,一个星期后可以逐渐增加进而达到全量[3]。两组患者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等人数、住院接受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1.3 数据处理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呛咳和便秘症状发生率 常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的人数分别为10例和11例,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2.2%和24.4%;干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的人数分别为2例和2例,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4%和4.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上述两种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 住院治疗时间 常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为(12.75±2.52)d,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为(18.03±2.18)d。两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体 会
食物特别是胃内容物一旦进入到患者的肺部将会对肺部黏膜造成极大刺激,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对于脑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饮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有效防止误吸。此外便秘不仅会使患者排便变得更加困难,使其痛苦感增强,还会使腹内压水平明显增加,使颅内压随之增高,使脑出血本身病变程度进一步加重。所以,通过饮食管理可以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起到积极的保护和调整作用,使患者的大便处于通畅状态[4]。
参考文献
[1] 李付云,王凤娟.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分阶段饮食护理与康复[J].中国保健,2008,16(23):1201-1202.
篇11
护理是一门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科[1]。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医院实施人文医疗护理的服务理念,将关爱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之中,也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近年来,我国护理研究者也开始关注护士和护生的关怀行为和关怀能力, 研究发现, 我国大多数护士缺乏关怀理论方面的培训, 关怀知识和关怀能力比较欠缺。因此, 对护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已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3,4]。《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起始课程和主干课程,对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积极情感,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了解高职护生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采取有效途径培养护生建立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作一综述。
1 影响高职护生关爱的相关因素
1.1 护理专业态度 护生专业态度是影响护理关爱行为的一个因素[5]。心理学家研究了态度与行为的联系,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态度是导致行为的原因。国外学者凯尔曼[6]有关态度与行动的研究强调:态度与行动之间是密切的、动态的相互关系,随着行动的过程,态度也不断地形成发展与改变,他认为,态度既是应变量,也是自变量。国内学者李红等[7]认为在护理专业领域,专业满意度高、自信心高的护生对临床学习的积极性也高,能较快地掌握临床技能,表现出较高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高职护生年龄普遍偏小,专业态度不稳定,尤其对于勉强听从家人意愿就读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低,关爱意识比较低。因此,对护生专业态度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是培养护生关爱理念及行为养成的重要条件。
1.2 课堂教学环境 马芳等[8]研究发现,护生关爱能力的影响因素可能为学习环境的氛围、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临床实习的经历等方面。护生的关爱意识和对关爱行为的学习尚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还没有形成职业的理念和情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3 自身、家庭及社会因素影响 影响护生关爱行为的因素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关爱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到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9]。所以,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对关爱行为均有影响作用等[10]。
2 在基础护理中融入关怀教育的措施
2.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护理教育观念需重视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增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在教学和实践中更加注重护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体现了护士是融知识、技能和人文为一体的高素质专业工作者的角色。
2.2发挥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 诺丁斯[11]认为从关爱伦理角度出发,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于关爱教育则是关键因素。教师的榜样作用则是以教师本人的关爱行为去感染、熏陶学生,创造与学生的关爱关系,让学生体验关爱,并在教育生活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关爱,鼓励学生学习关爱,最终成为有关爱能力的人。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高职高专教学方法单一,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高职护生能够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培养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在提高在实训中运用人文关怀的意识。
2.3.1 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张永春等[12]研究表明采取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让护生亲身体验作为“病人或者家属”的心理感受,从而将人文关怀意识潜入自己的脑海中,内化为人文关怀能力。通过体验,护生学会换位思考、能体会病人的心理感受、能理解“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促使关爱能力的形成。
2.3.2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剖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的案例说明病人在接受实施了人文关怀的技术操作后的感受,使护生深刻认识到在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懂得该从哪方面呵护病人,如何关爱病人等等。
2.3.3 加大真人操作实训项目 刘航等[13]研究认为护理学基础真人操作实验能够营造人文关怀环境,将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向实践,培养了护生人文关怀的能力。真人操作实验时,护生互为操作对象,同时体会“护士”和“患者”两种角色。切实的感受到患者在接受护理时的真实感觉,不管是操作前的评估和解释,还是询问患者操作时的感受,或是了解患者操作后的反应、进行健康教育,都必须与患者交流,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与实施心理护理的能力。通过真人实验操作,护生深刻地认识到护理操作的严肃性,加强自身责任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2.4 改革技能考核方法 一般常规护理技术都有统一操作程序和要求,对护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作用,同时使护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一定限制[14] 。“重技能、轻人文”的操作过程训练和评价亦忽视了护生人文关怀方面的培养。考核标准应侧重于对病人的人性化护理,适当增加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的分值,并且把 “以人为本” 的护理理念贯穿到操作中,以适应临床的需要,以此来督促护生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和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
3 小结
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和试验中,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和能力。只有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技能操作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培养出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护理工作者,才能全面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雪霞,力.本科护生关爱行为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9,24(3):84-87.
[2] 娟,义兰.关爱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7,21(9):2271-2273
[3] 李俊玲.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泰勒斯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31-32.
[4] 庞华琼.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16-17.
[5] 王雪霞,王力,常爽. 实习护生护理关爱行为及影响冈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09,16(7A):8-11.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一107.
[7] 李红,沈宁,李峥.护理本科毕业生专业行为表现与专业态度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06,3(3):99-101.
[8] 马芳,朱丹.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3):706-709.
[9] 董大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J].理论界,2007,4:90-91.
[10] 马芳,朱丹.护理中的人文关爱[J].护理学杂志,2006,21(6):78-80
[11]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88.
[12] 张永春,江智霞,袁晓丽. 角色体验型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48例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5-78岁。
1.2 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对血肿较大出血量多,病情危重的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术,首先完全彻底的清除血肿,然后实施去骨瓣术减压,要使减压窗足够大以保证充分减压;对于出血量不足50ml,临床症状比较轻,大脑半球血肿及脑疝不明显的患者采取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骨窗约3-4cm,皮层切口直径小于2cm,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对于脑室铸形出血者和情况较差位置较深的血肿采取穿刺引流术。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术前要进行心理护理,由于疾病的突然发生以及疾病严重性,患者和家属会感到焦虑、恐慌,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让患者和家属需对高血压脑出血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心理得以缓解,同时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此外需备好各类急救物品,尽量完善手术前的各项检查。
1.3.2 术后护理 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等,手术后72小时内须关注血压和引出物的状况,并实时记录,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此外还需关注病人体温的变化,对于发热的病人需给予物理降温,具体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在头部放置冰枕或者冰帽,目的是降低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及耗氧量,减轻脑水肿。放置冰枕和冰帽时须用治疗巾包裹,同时经常检查皮肤,防止发生冻伤。患者全麻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清醒后抬高床头15o-30o,便于颅内静脉回流[2],同时尽量不要移动病人,避免加重脑出血和再出血,给病人营造一个安静环境。
呼吸道的护理,随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患者需及时吸痰,持续适当的吸氧,保证患者95%以上的血氧饱和度。气管切开的病人会出现痰多黏稠的情况,此时可事先采用超声雾法化吸入2m1湿化液,每天2-4次,达到稀释痰液和增湿的作用[3]。并按时给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的护理,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引流管的护理。使用引流管是为了预防皮下血肿和积液的发生,同时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积液对脑组织的刺激。引流管须固定好,不能受压、扭曲,防止阻塞,保障引流的通畅。引流管应放置在高于侧脑室前角水平10-15cm[4]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引流物多为暗红色夹杂血凝块,并且引流速度较慢,当出现引流液为鲜红色或引流速度增大,很有可能发生的再出血,必须立刻通知医生。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加强口腔护理,口腔护理2次/d,根据病情选用漱口溶液;昏迷的病人经常发生口鼻腔黏膜干燥和痰液粘稠结痂容易导致窒息,须用湿润纱布覆盖口鼻;皮肤护理急性期睡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保持床单位的整洁无皱褶;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期间要进行消毒,2次/d,保持导尿通畅,按时排放,尿袋要低于膀胱,清醒患者后要嘱咐多饮水;在急性期要禁食24小时,恢复吞咽动作前需鼻饲流质,按医嘱给予鼻饲流质,恢复吞咽动作可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再出血。
功能训练,尽量早期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后须定时变换卧位;血压波动不大者在手术后24h即可进行肢体按摩[5],病情彻底稳定后可以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肢体的功能训练。
2 结 果
48例患者治愈者为33例,好转者为8例,未愈者为7例,分别占68.75%,16.67%,14.58%,总有效率为85.42%。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需重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本组病人通过密切的关注病情变化,加强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帮组病人进行功能训练,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恢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给予患者专业、精心的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霞.脑出血病人迟发性溃疡出血的预见性护理16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
[2]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2.
篇13
(一)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互动式案例教学,就是指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结合老师制定的相关案例进行知识的讲解学习。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以一种开放的模式来更好的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互动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将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完美融合的新兴教学方式,其主旨就在于通过贴切的案例达到一个师生间的良好交流互动,从而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互动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互动”二字,而案例教学也同时是通过案例来推动和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最终到达一个良好的交互性,基于以上这种师生互动的根本属性,将两种教学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以互动为教学期望,通过一系列详尽的案例来推动学生的探讨和交流来更好的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在交流之间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终完美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互动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已经不仅仅限于老师负责教授而学生只能听从和学习的模式,该教学方法将开放性和互动性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如何达到开放的互动才是重点所在。因为在高职教育中,所面对的学生已经不是牙牙学语的幼童,更多的是有思想经受过一定学习教育的祖国栋梁,即便是面对他们从未学过的知识,互动性的教学和探讨交流也未必不会让老师也能有所收获。而互动式案例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将教与学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教中有学,师生之间更重视的是探讨和交流以更为深入的对当前讲解的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而这一切的纽带就是详尽而完善的案例。
二、周密的案例有助于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公共基础课教授的知识在今后运用很广泛也很重要。公共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知识都是比较基础但却在今后生活工作中运用广泛的实用性知识。除了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培养的还是一种基本能力,比方说马克思、毛概,都认为是一种理论性的枯燥知识,但实际上这些理论却恰恰培养的是一种与当前社会主流所相符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最终的目的是教育出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那么在良好的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后,也许在生活工作中并不会有任何直接作用,但主流而积极向上的思想会更好的推动他的行为从而使之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而不至于被摒弃。
(二)周密的案例准备才更有利于将相关知识全面的讲解。案例本身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了解,通过实际案例的具象化体现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透彻的学习好书本知识。所以使用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为了以案例的实际性帮助减少书本理论知识的抽象陌生性。但是将案例教学仅停留在表面是完全不可取的。草草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讲解,自己本身就没有达成一个透彻的分析,更不要说案例是否真的能够很好贴合当前教授的实际知识内容,那么最终只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陌生而对相应的知识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
三、良好的互动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一)互动性是贯穿整个互动式案例教学的重点体现。互动性指的是师生之间关于当前教学内容的良好互动,是一种对知识探讨交流的态度,而它也是整个互动式案例教学的重点所在。互动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中那些较为单一甚至是死板的教学方式,它是以交流和沟通为基石来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得到学习和提升。让课堂便得互动,让学生们学习的方式变得互动,同时还能让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生趣,让课堂“活”起来,这样自然就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们更有学习的主动性。
(二)良好的师生互动是能帮助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互动性对学生来说除了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简单通俗点的,学生学习过后就一定会考试,那么课堂上互动性的教学自然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考试起来也就更加轻松。
比方说对于马克思中关于“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良好的在课堂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产生,引用一些实际的矛盾案例来深刻讲解这些可以出现在实际生活中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体现。学生们也自然愿意通过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想法来与老师交流关于能否在实际生活中以一种辩证哲学的方式来看待矛盾。实践性的讨论能很好的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洽师生关系。
四、通过案例教学以加强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通过案例教学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案例其实就是一种对书本抽象知识的具象化体现,通过一些可以出现在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进行学习。仅仅是对着书本的内容照本宣科很难不让学生不产生厌烦情绪,那么当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没有了甚至是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那么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又怎么能够顺利开展呢?所以唯有良好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起提升才能更有助于其主动性的学习。
(二)案例能帮助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升兴趣能帮助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而案例教学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在其今后才能工作时能够更好的帮助进行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所以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结束语:学生即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和希望,所以一旦关乎到对学生的教育就一定不能有任何的马虎。而公共基础课程虽然难度较低但作为基础并且在今后学生进入到社会中能够广泛在生活工作中进行实际运用的相关知识一定要进行重点教育。越是基础的东西就越要扎实的掌握,就如同建造楼房一样,只有将基础打牢才有不断向上发展的可能。而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入的教学指导完全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教育学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社会建设,达到社会与市场的需求,通过互动的方式将知识活学活用才能在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更好的适应当前需求,成为一个真正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