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篇1

一、基础理论教师角色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技工类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革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随着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技工类院校中基础理论教师要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来自内外部教育环境的新挑战。技工类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播者迅速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转变。

二、教师应终身学习,应对教育变革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郎的“终身教育”提案。继终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口号。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向,因为狭窄的专业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会逐步走向综合化,即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努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的基本师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竞争的需要。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从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心理状态诸方面得到提高,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学会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教学方法重心的转移,即从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技能,符合企业用人标准、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员工。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形式树立了理论教师具有权威性的地位。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对教育教学的更高要求,一个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的要求会

篇2

科学教学评价主要目标是为了下阶段“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更优化、更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促进“教”“学”双向发展。目前教学评价体系在不断优化,但是我们不能单纯把眼光放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而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变”,往往这就需要教学评价。强调科学教学评价中的目标,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相反或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学评价要始终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中心。

二、科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中应当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合理构建课堂。师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各自提升。

2.教学目标控制论

这涵盖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控制,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活动要把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以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这也就是说对学习的教育或者课堂教学如何去判断其好与差,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对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它包括目标的最终结果和实现这一结果所付出的价值,也就是效率。

3.评价客观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都将直接影响到评价效果。把握住科学教学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立项的客观指标体系,是对教学评价中质、量、度的系列表现,反映着教学评价的客观真理性,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参照标准,从而使评价客观性、科学性得以保证[1]。

三、教学评价的过程

评价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由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关注评价结果的科学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这些观念的转变要深入,要落实于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学过程的评价也不能单纯以学生某次测评获得的总分作评断,而可以根据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来进行判断。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的模拟案例:浙江省某校初中九年级两名学生在一次模拟考结束后,两人本次科学考试科目的成绩都为160分。(卷面满分为200分)以下表示两位同学本次科学科目总分X、布鲁姆知识目标总得分Y、在布鲁姆知识目标的各个层次所获得的分值。

甲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12+2×27+3×27+4×27+5×40+6×27=617

乙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40+2×27+3×27+4×27+5×12+6×27=505

如果单纯从本次模拟考总分(X)来判断,我们觉得甲、乙同学的知识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通过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得分(Y),不难发现甲、乙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甲同学属于基础题易失分、难题易得分类型的学生。那么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对其作出可能分析:

① 甲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比较喜欢钻研难题,在同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向性”学习;

② 甲同学在考试的过程中做题马虎,常常容易题失分;

③ 甲同学在考核的过程中,出现作弊的可能性;

篇3

(1) 关系词是用来指代先行词的,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是指在从句中的成分;

(2) 判断关系词充当的成分和区别使用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最简单的方法:直接把先行词放在从句中;

(3) 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做宾语时可以省略;

(4) 关系代词在从句中做主语时,其谓语动词必须与先行词的人称和数保持一致;

(5) 关系代词that、which、who、whom、whose和关系副词when、where、why的用法;

(6) 只用that、which、who、whom的情况。

通过上面定语从句系统的解读,学生对这一新的语言点就已经很熟悉了,运用时不会觉得困难。

本节课是写作课,是本单元的第六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本单元的单词、重点句型和语言点之后进行教学的。

2. 单元话题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音乐和电影,这几乎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故此也易于引起他们的写作兴趣。有关本单元的话题写作常见的命题方式,主要是根据提示,运用所学的句型向读者介绍自己或者别人的喜好。由于本单元的语法难点是运用具体的信息对事物进行描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合理地、正确地使用定语从句,使文章的句式多样化。

3. 整体设计思路和思路点拨

【单元话题作文】读写结合

Reading. Read and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card.

My name is Charles Green. I am from America. I like reading. Harry Potter is my favorite book. It was sent by my aunt on my birthday last year. I think the book is funny and great. I like it very much. This book is about a boy, Harry Potter,one of the characters who are unusual. He likes magic, and he knows how to use magic. I think the story about Harry is exciting. J.K. Rowling is a great author who writes Harry Potter.

I like her very much. When I grow up, I want to be a writer like J.K. Rowling.

I also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 because it makes me relax. I prefer singers who write their own lyrics. I think they are very creative. I really like Jay Chow. My Chinese is very poor, so I want to find a pen pal in China.

Writing

假如你是Peter,看了上面的征友信息后,想和Charles 做朋友。请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喜欢的音乐,歌手和书,并说明理由。80词左右。

Dear Charles,

I am a student from China. 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

Yours,

Peter

4. 教学目标分析

5. 教学过程

Step One: Greeting and daily reading.(2 ′)

Step Two: Warming-up. Free talk(5 ′)

T: In the last few classes, we have talked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music, movies and so on. We do know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 can make different people feel differently, right? What are your own preferences? Let’s share!(在屏幕上展示图片)

Ss: 看图片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自己喜欢的书本、音乐、歌手、电影和演员。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联系到学生自己的喜好,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写作灵感。

Step Three: Write down their own sentences to express their preferences.(5 ′)

T: Well done!Now, I want to know if you can write down what you said just now. Let’s try!(在屏幕上展示要求)

Ss: 根据要求写出表达自己喜好的句子,然后站起读出自己的句子以积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让学生从口语练习转到笔头练习,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为写作奠定基础。

Step Four: Exercises.

T: Quite good! Now it’s the time for us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to see if you can really master our language points. Go!(在屏幕上展示练习)

Ss: 抢答练习一,然后分组比赛练:上黑板写作正确的答案,其余学生更正答案。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相互检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Step Five: Reading.(5 ′)

T: Good!Now let’s challenge next task.(在屏幕上展示文章和信息卡,提醒学生根据篇章的主旨大意找出相关的细节信息)

Ss: 阅读短文,抢答完成信息卡积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也为他们搭建好写作的支架,帮助他们构思文章。

Step Six: Writing.(10 ′)

T: Our last task is to challenge our writing, let’s begin now!(在屏幕上展示写作题目和要求)

Ss: 阅读写作题目和要求后,讨论本篇习作的写作步骤。

T: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在屏幕上展示写作思路。

Ss: 明确写作要求,开始写作。

【设计意图】在为学生搭建好词汇支架、句型支架和篇章支架后,学生进入写作环节。

Step Seven: Peer check.

T: Now I want to know how you can write. Exchange your composition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and give the marks. Then show us the best one in your group.

Ss: 分组互相评分及讨论同伴的写作,选出组内写得最好的文章。

T: 展示小组内选出的文章给大家看,指导学生讨论习作中的错误及改正(此过程穿插积分竞赛,发现错误并更正正确的学生积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是基于支架式理论的教学方法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既可以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Step Eight:Rewriting and then give the marks again and show the best one in the whole class.(5 ′)

【设计意图】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美化自己的文章,使自己的写作得到提升。

6. 教学反思

6.1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定语从句描述自己或者他人的喜好,学会运用具体信息描写事物。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以学生喜欢的书、音乐、歌手等他们自己熟悉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容易引起他们表达的兴趣。从学生的写作情况中反映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6.2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定语从句这一语言点之后进行的话题写作训练,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喜好,重难点适中,适合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同时也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6.3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里面有不同类型的图书和音乐,也有学生们熟悉的歌手、演员图片,使学习的内容生动直观,引起他们的兴趣,有开口表达的欲望。另外,每个学生也有导学案,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使他们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有充分了解,并进行反思。

6.4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口语抢答积分开始,先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了活跃的氛围,然后通过关系词的选填、句型转变的练习为学生搭建好句型支架,最后通过阅读练习,在使他们通过运用noting supporting details 的阅读策略填写信息卡的同时,为他们搭建了篇章结构的支架。在授课的过程中,全程穿行学生的积分抢答环节,也能极大限度地调动课堂气氛,写后的小组互评能使学生注重小组学习,使他们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篇4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篇5

一、音乐不仅仅代表唱歌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音乐已经渗透到保护大自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劳动教育、珍惜友谊教育、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了解民族风情教育等。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二、掌握音乐的理论基础上好,学好音乐课的条件

篇6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有效学习,计算机的实验教学环节就是其中极其关键的环节。为了确保每位学生能对课堂上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上机的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基础知识,这正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对每位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对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引起更加关注和重视,同时,对学生这方面思想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

2目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不断发展,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在学生心里容易出现疑虑,进一步分析原因所得:在当今社会中,新软件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课堂上所学的操作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教学内容更新的现象。正因如此,就出现学生对于学习课堂计算机理论知识失去了信心的现象,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学。基于以上考虑,当前,在进行计算机实际教学环节时,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整,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3学校计算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3.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正处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计算机并没有完全普及。在中学学习阶段,城市里的学生可能对计算机有所了解,甚至一些学生可能初步的了解了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但是仍然普遍存在着,在中学学习阶段,较多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导致了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

3.2不得当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针对计算机的教学方法而言,职业教育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分析原因所得,从根本上来说,普教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教学时,通常存在着一些较能理解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中一些的原理、术语、命令等等,就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对其完全掌握较为困难,这就直接导致在接下来的计算机上机实际操作教学时,学生就很能入手,这将最终影响到计算机的实际教学效果。

4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策

4.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进行计算机上机操作教学时,普遍存在着大多数学生听音乐、玩游戏等现象,很少有学生能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计算机实际教学的效果。针对以上出现的这类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常来说,为了确保上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可以选择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班干部,单位是小组,分片分层的进行管理,同时,如果有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其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教导,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实际教学效果。还有,在进行实际面对面指导时,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显得越来越容易,学习互动性也变得越来越强。此外,教师尽量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4.2理论联系实际

考虑到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普遍存在着较为深奥抽象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容易出现难以理解的现象,这样就容易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甚至会对其学习失去信心。如在讲解《文字处理》时,对于表格的构建、填写、编辑、处理、修饰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但学生在进行理解时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正因如此,需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调整,为了确保学生能进行更好的学习,可以将计算机理论基础课转移到多媒体教室中,这样可以通过媒体丰富多彩的图像和灵活多变的特性,在进行演示的同时,讲解表格创建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很快在自己建立的文档中插入了表格。

4.3精心设计强化操作

篇7

当前,复杂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繁琐的课程结构成为高中生政治学习的首要难题,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政治教学的发展要求,必须对高中政治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随着“迁移理论”在高中课堂中的普遍应用,政治课堂也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热潮,充分利用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举一反三,这对高中学生学习政治学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迁移理论概述

实践证明,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学生充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迁移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概念进行迁移,其中一种学习知识对另一种学习知识造成了障碍,将其称之为负迁移;相反,在迁移过程中产生了推动作用,则称之为正迁移,正迁移是教学中所追寻的教学目标。正迁移发挥的作用越大,就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应教学环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越明显。

二、迁移理论的特点

迁移理论在知识学习运用中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史、地在内的学科进行政治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包括相关学科思想和能力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迁移,利用政治课堂中的旧知识促进新知识,通过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学习过程。

1. 迁移理论中知识的转移

学生通过政治教材内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会逐渐暴露新问题。其中,具备迁移的能力越强,迁移范围就越广,学习效果就越明显。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理解成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忽视了相应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认知是错误的。高中政治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能够用的基本观点及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知,新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去除基础知识,而是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概念及原理是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认为:迁移的主要途径是掌握一般的概念及原理。实现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紧抓理论概念和原理,加强对教学难点的重视,注重将知识结构体系与现实问题进行紧密的联系。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各个知识点、基本原理、理论概念梳理清晰,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政治基础知识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系统的关于章节、单元、课时、概念、原理的知识框架,通过围绕知识主线将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明确所学知识的层次及脉络,并能够根据知识网将前后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迁移。

例如,高中政治教材在讲解政府一节课程时,教师可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知识网: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职能、作用、权力,我国政府内部系统及外部系统对政治权利的监督和制约,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国政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分析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吸取有利因素,进而实现政治理论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学科与很多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例如,在选修课“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讲解英、法、美国家的政治体制时,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生活与哲学”讲解过程中涉及语文知识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文化生活”中讲解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需要结合历史知识及地理知识进行解析。所以,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迁移理论中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具备这样的迁移能力不仅可以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同因素,还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巩固旧知识,了解、促进新知识,形成举一反三的良好局面,进而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的正迁移。

2. 迁移理论中能力的转移

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单纯掌握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单纯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收集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别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打破“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以下两种能力:

(1)阅读材料的能力。现在的政治材料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教材从实际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化和具体化,通过典型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解释教学观点和理论,更能让学生熟悉知识发展规律,加深对材料的了解。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课堂内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知。

(2)社会实践能力。政治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政治教学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工厂、社区、企业等机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观、调查及研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3. 迁移理论中道德品质的转移

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及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受年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挥政治课的思想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是加强政治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以德育教学为目标,突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4. 迁移理论中思想内容的转移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习惯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的难度大且效果不明显。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有抱负、有纪律、有文明、有道德的人才,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觉悟方面的有效迁移呢?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理清学生的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找到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有效地挖掘政治教材中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而确定德育目标,并将其有效地反映在课堂中。

三、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实施策略

1. 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塑造具体的政治现象,将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

2. 加强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政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的感知,必须培养学生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政治学科涉及很多学科知识,政治课能够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要利用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3. 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的前提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论,学生只有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小组划分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开发头脑风暴,勇于探索,大胆发言,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总而言之,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学教学的学习方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有效运用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跃青,辩中论.论中学――浅析辩论式情境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旬),2015,(6).

[2] 周慧英.辩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3] 刘爱华.用情教学以情促学――谈谈高中政治情感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

篇8

教师成长环境系统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师成长环境系统里内环境是校园环境,即为教师教学环境。其中的元素有学生、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等转化得到,教师驾驭教材,利用教师教学空间把相应的资源转化给学生,这个过程是传知过程。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学生送上社会。但仅仅局限于校园环境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把视野拓展到社会这个外环境,从社会获取科学资源、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源。当教师走向社会,从大学或其他渠道获得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注入校园环境,再和教材结合。用这样的资源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再送到各所大学进行深造学习,这样的学生起点高,基础好。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拥有良好基础的学生,在实践他们的育人的理想的路上,会起到基石的作用。

2.中学地理教师成长路径

从实践线索看,教师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教学能力。中学地理教师会经过初中区域地理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学习,接着进入大学专业地理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打下专业基础。从大学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后,进入中学进行职前实习、职后进修,这过程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是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阶段。这个时间线轴,主要强调中学与大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中学地理教师成长需要大学,大学育人离不开中学。

二、中学教师能从大学获取什么

师范院校是中学地理教师成长的摇篮,师范院校究竟能授予中学地理教师什么知识与能力?即中学地理教师能从大学生涯里获取什么?简单概括起来最为基础的有系统知识、实践训练、专业视野和研究思路。实践告诉我们,高师地理毕业生单纯获得了这些知识后,进入中学后未必就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对于大学。我们需要什么

中学是中学地理教师实践的真正舞台,目前中学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越来越高了,提出的要求也,是多方多面的。

1.需要有地理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学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科教学知识。此外,还需掌握学生知识、背景知识、教法知识。学生知识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有所了解。教法知识是如何将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背景知识即为社会文化、通识性的知识。学科知识不仅仅是地理学知识,更是地理学的本质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转化到教学中,在教学操作策略中应实行这样的转化。一要将地理事实转化成学科逻辑,二要将学科逻辑转化成学生认知逻辑。即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线索帮助学生搭建学科的逻辑,然后去解决现实问题。

2.需要有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结构

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少有学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地理学科本体知识、教学实践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四个部分。对现代地理教师而言,地理知识结构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本体的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学实践知识以及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教知识是主体。但教什么知识?季苹教授认为,知识分为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实施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往往对价值陛知识不够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中,地理理论知识属于非常基础的、有深入认识的,地理教师地理理论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层、纵深层、拓展层。基础层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理论。纵深层包括较高层次的地理理论、地理学科体系、地理研究方法。拓展层包括地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这些都需要中学地理教师由基础层、纵深层到拓展层好好地钻研、努力地把握。

3.需要有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还需具备教学基本功、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标准等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理论基础、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态度层面、拓展层面。知识层面是指学科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能力层面是指学科专项能力、技术使用能力、野外实践能力。态度层面是指洞察世界的变化、学会生存生活、终身欣赏世界,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最高层次的一个理念。拓展层面是指科学研究一般思路、科学前沿视野。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即将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即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三板”、图像分析、教具演示等);还有学科专业拓展能力、学科专业科学素养、学科教育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是比较高的、比较难驾驭的,因此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依托大学、依托社会,希望能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与大学给予的帮助中,实现这个目标。

篇9

目前,国内对高中、高职物理教学问题研究得比较少,相关的著作以及论文也比较少,即便是有论文,其中也只是涉及高中、高职物理教学问题研究的周边问题[1]。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报考高等的职业院校。而其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以前关于高中、高职的物理衔接的研究方面过于广泛,而且研究的不够深入,没有较强的说服力。目前所得出的高职物理教育衔接的结论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必须性以及实践性,物理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偏重于层次化[2]。这一结论强调了物理知识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可以将专业知识细分为必修的科目以及选修的科目。在物理实验的设置方面可以参考物理知识的具体的内容以及市场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2 研究的意义

相比于大学的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物理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能力,所以高职的物理课程、学习方式都与大学有所区别[3]。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物理基础都比较差,因此要设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才能将物理教育更及科学的衔接起来。精品课程在职业院校的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一系列的精品课程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及方法[4]。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高中与职业院校的物理教育衔接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对物理的基础教材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编写改动,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物理教育的精品课程,这对于职业院校的物理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基本方法

3.1 为学生规划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对物理专业认知的迷惑,请学校中比较有名望的老师进行一次针对物理认知的报告会,向学生们介绍物理学的历史、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等,并为大家提出一些建议以及在现场回答学生们所提出来的问题。其次,针对新生们在学习物理课程时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物理的方法进行一次科学系统的指导[5]。指导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如何正确的使用各类教材资料,如何做好物理的课下工作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等等。最后,邀请几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为大家分享一下他们在学习物理中的具体的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处理方式等等。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学生对于物理学科也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还会解决很多在学习物理中所遇到的困难。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地提高,当在学习物理中再次遇到困难时,也会有比较科学的处理方法[6]。

3.2 提高学生的物理基础

职业院校的物理学科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从高中的物理知识演化而来的,因此在学习高职物理的时候,物理基础知识就会显得十分的重要。如果没有比较深厚的物理基础知识的保障,那么在学习高职物理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吃力。而且高职物理具有比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物理基础了[7]。总而言之,必须要夯实物理基础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将高中物理与高职物理衔接起来。对于那些中学时期物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面更加详细的讲解之外,还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补充物理基础知识的辅导书、学习资料等等,从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高职物理所讲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储备量,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高职物理的学习环境。有一些学生的物理基础非常差,连最为基本的物理基础知识都不知道,针对于这种情况,只能让这些学生去借阅他们高中时期的物理教材,来补充他们的物理的基础知识,在他们阅读高中时期的物理教材时,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单独为其讲解,帮助他尽快掌握物理基础知识[8]。最后,在物理作业的布置上,作业的内容应该包含对以往物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当堂课以及近期所讲解的内容、所学物理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物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时会实践的能力。

3.3 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相比于高等大学,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社会实践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将教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而更为直接的社会实践还可以间接地提高物理的理论基础。将物理的理论基础与物理实验结合起来,还可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手的能力,并养成终身都在学习的好习惯[9]。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相关经验以及动手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提供更多的竞争力。

3.4 丰富高职物理教育的内容

在为高职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授课时,开始可以继续沿用高中的授课方式,之后再逐步的转变为高职的授课方式,从而使学生适应高职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由于高职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于实践能力,在进行物理专业知识的讲解时,老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社会实践上的应用,从而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10]。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老师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分析当前内容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实例,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由学生来解答,从而增加了高职物理课堂的内容以及精彩程度。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来丰富高职物理教育的内容。

4 总结

本文以物理学科的教学为例,分析高中与职业院校在教学的内容的衔接上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目前高中与职业院校在教学的内容的衔接上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现状,之后对研究高中与职业院校在教学的内容的衔接上所存在的问题的意义作出了阐述,最后通过四个方面即:为学生规划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丰富高职物理教育的内容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希望本文对解决高中与职业院校在教学的内容的衔接上所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1-2

[2]叶志明.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在力学和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35.

[3]门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21-45.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4):81-82.

[5]朱淑峰.对高职物理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J].现代物理知识,2004(4):45-48.

[6]张瑞安.如何做好高职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3-39.

[7]周卫东.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三角形”物理课程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 学,2003(8):45-76.

篇10

一、什么是“做——学——再做”

所谓的“做”就是动手操作。要能做,会做,做好。学习操作电教设备和计算机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所说的“做”是指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电教设备和计算机,挖掘它们的功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所谓的“学”是指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需要再学习。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具体问题,以至于“做”不下去了,需要解决继续“做”的问题。这时学生可以向书本学习,向同学学习,向网络学习,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所谓的“再做”是指学生在第一次“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学习后掌握了要领、方法继续做下去。“再做”是第一次“做”的延续,是第一次“做”的加深,是第一次“做”的提高。它不是停留在第一次“做”的肤浅性上,而是通过“学”以后,对设备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这一次认识比第一次更广泛、更深刻,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形成学生自己的操作技能,这种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这种教学模式的表达形式如下:

该模式表明“会作”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在第一次“做”中,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会作”了,就不必再学习了。如果遇到了问题,就要学习,学习后如果达到了“会做”,就不用再做了;如果感觉没有把握就要“再做”。“再做”时如果达到了“会作”,也就不用“再学”了。如果在“再做”时又遇到了困难,还要继续“再学”。再学后如果还没有把握就要“再做”。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达到“会作”这一目的。“做”、“(再)学”、“再做”都是为了达到“会作”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形成“操作技能”教学的三位一体。

二、“做——学——再做”教学模式适应范围

“做——学——再做”的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所操作的设备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想做,但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使“做”不能进行下去了,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学习)达到“会做”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的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2000的基本排版功能时,对于一些常用的功能如首行缩进、行间距、字间距、字体、字号等,这些功能学生经常使用,因而学生掌握得比较熟练。象边框和底纹、字符下沉、字符悬挂等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学生就不会操作。运用“做——学——再做”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功能充分挖掘出来。达到使学生全“会做”的教学目的。

三、“做——学——再做”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做”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知识。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做”之前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或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在“做”之前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做”的正确性。

2.学生在“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是重复前人的操作以验证操作的可行性。是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巩固、提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办法,否则“做”就成了“乱做”。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一堂课中学生做什么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进度提出来。学生“做”之前所具备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传授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获取;学生“学”的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学生“再做”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有时设备出现故障还需要教师帮助排除。

参考文献

篇11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篇12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篇13

2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层次

在电气工程训练中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实训教学、应用与设计的实践教学以及提高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基础实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通过基础实训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并更深刻的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工程应用与设计的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学习社会所需要的技术,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的生产实际中。开放式实训教学就是提倡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开放式实训教学将使得学生更多的关注课堂外的科研活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让学生在社会的大平台上积极发展。

3电工电子技术试验实训课程体系的改进

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体系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突出实训的实用性以及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训就是要使得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基础技能,所以在实训之前就要让学生了解实训的教学目的,教师是通过实训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无法辨识知识的重点部分,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实训来了解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

二、电气工程训练的现状和训练建设的目标

现今的电气工程训练一般分为两部分,主要是依据其专业的不同来区分的。第一种电气工程训练主要是教育学生一些相对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逐步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理论基础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另外一种电气工程训练主要是教育学生学习室内照明电路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学习室内照明电路的实际原理、安装以及调试过程,通过这些学习掌握基础的电工技能。电气工程训练的目标是使得工科学生不仅具备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使其在电工电子技术上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践达到社会对其的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