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县域产业发展的思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培育和壮大重点文化企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着力推进文化企业数量的增加,培育
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做强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品牌优势的重点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壮大文化企业规模,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县域文化产业得到全面发展。以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为例,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为:辽宁东明工艺品有限公司、晓宣赏石文化会馆、本溪鑫艺工艺品有限公司、辽宁玟璟松花石有限公司、龙江工艺品有限公司和万帮马大姐工艺品有限公司。
三、快速推进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建设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县域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地域文化一条街的发展,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具体的做法是:(一)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汇总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市场辐射大、生产成本低、产业链条紧的文化产业集群。(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三)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版画、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园,青花石、奇石、辽砚文化创意产业园,辽宁参茸大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园,高句丽和建州满乡文化创意产业园,米兰酒业冰酒之乡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建议在桓仁先后建立4条地域文化一条街:江北古韵文化一条街(已于2013年建成并使用)、辽东特色美食一条街、八卦城东南和江北旅游购物一条街、八卦城文化娱乐一条街。
四、鼓励对外文化产品贸易,增加外汇收入
要积极拓宽文化市场发展的新领域,不断寻找和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商机。鼓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大量出口,支持文化企业拓展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引导文化企业开阔经营视野,提高经营水平,扩大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支持县域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展示、推介活动,促进辽宁县域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五、加快发展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也是旅游的灵魂、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产生了文化旅游产业,产生了文化旅游项目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园。辽宁县域的领导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让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整合县域历史遗产、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承载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例如重点推进本溪水洞、温泉寺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五女山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的完善和建设、县域抗联遗址与烈士纪念馆的建设以及辽砚、剪纸、玛瑙、岫玉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完善与建设等,并全面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游览,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继续推进县域文化
产业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县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辽宁县域文化产业的解放主要是解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文化人的生产力,让文化企业能够自主的、自由的进入文化市场;让文化人参与文化竞争,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自己的品牌,实现自身大发展。正是通过解放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能引来更多的文化项目,吸引更多的文化资金、文化人才、文化资产,解决县域文化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用自己的存量资产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增量资产,从而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2
一、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战略选择
1.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低碳经济要求。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的全面推动,绿色照明备受国家重视。2007年9月,建设部公布《“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大力推广城市绿色照明,规划到2010年,城市照明中高效节能灯具的应用率将达85%以上。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启动《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行动计划》。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旨在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促进节能减排。发展LED照明、节能灯等绿色照明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符合靖安“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靖安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靖安县委、政府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尊重生态、善待生态理念,以环保优先的理念发展工业,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严把项目环保关,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中,坚持做到“三个不要”,即高排放的项目不要,高能耗、低产出的项目不要,环保措施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要,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关闭。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不但无污染,而且属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产业,符合靖安“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是贯彻“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3.发展绿色照明产业靖安有其现实基础。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壮大,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投产或在建的绿色照明产业相关企业有5家,分别是:总投资1.2亿元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灯系列产品;总投资6000万元的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晶体硅组件等产品;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乾亨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灯具及LED封装等;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斯若普能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总投资8000万元的江西蔓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ED照明产品。上述企业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纳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安排就业3500人。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目前,靖安在谈的绿色照明产业招商项目有15个,涵盖绿色照明整个产业发展的各个产业链条,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照明产业夯实了基础。
二、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优势所在
1.有“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的平台优势。靖安县近几年绿色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县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7月20日,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在靖安建设“江西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基地”,产业基地规划占地4000亩。目前,产业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都已通过了专家评审,靖安已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产业基地4000亩土地征用,一批绿色照明产业项目陆续与县政府签订了落户协议,靖安绿色照明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正逐步显现。
2.有较近的产业配套优势。依托南昌光电产业基地以及宜春锂电产业基地,为绿色照明产业提供LED封装、锂电池等产品配套,这是靖安绿色照明产业的发展潜力资源。现有的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具有十几年的节能灯配套产品生产经历,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管理科学、产销两旺,加之与靖安毗邻的武宁县是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节能灯零部件生产较为完善,在近期发展中可为靖安的绿色照明产业提业配套。
3.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靖安县距省会南昌市50公里,至昌北机场56公里,离开放型口岸九江175公里、离昌九高速公路49公里。将于2012年10建成通车的南昌至铜鼓高速公路横穿基地,并设有互通立交,高速公路建成后,产业基地距南昌公路里程仅46公里,将加速靖安融入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对促进靖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劣势分析
1.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靖安县目前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底入园企业只有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4亿,实现总营业务收入19.3亿元,上交税收1.1亿元,其中绿色照明产业相关的企业只有5家。2009年整个江西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园区已达到21个,同周边工业园区发展规模相比,靖安的工业总量规模也是处于较小园区行列,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靖安快速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的瓶颈。
2.产业链条相对短小。靖安工业园区绿色照明产业链相关较短,只有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江西超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的产品涉及节能灯、LED封装等。对于节能灯产业链来说,目前合力公司只有灯管、线路板、灯头塑料件等;太阳灯产品则只有LED封装,太阳能灯具领域还未涉及,整个绿色照明产业链短小,产品范围较窄,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3.缺乏大项目支撑。大项目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围绕大项目可以更好地引进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靖安绿色照明产业除江西合力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外,其余绿色照明企业投资额均在6000~8000万元左右的规模,相比较武宁县江西节能灯产业基地内一些规模较大企业,还显得龙头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四、靖安发展绿色照明产业的几点思考
篇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02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07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03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02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03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03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
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篇4
前言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旺乡地处景洪市东北,乡内属南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为1317.2米,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毫米.牟平均气温在18.9―19.7℃,土壤RH值4.0―7.0之间,比较适宜种植茶叶。
1勐旺乡茶叶生产现状
勐旺乡共有耕地面积7万多亩,随着茶叶良种的普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乡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1面积、品种、产量
全乡有耕地面积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5576亩,优质茶叶普及率达90%以上,其中采摘面积39013.7亩,占种植面积89.29%。近年来推广的优质新品种有.云南大叶系列云抗10、14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矮丰、景谷、景东大白茶.云南小叶系列佛香茶等随着优质良法的不断推广应用,茶叶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平均单产在80公斤以上。
1.2勐旺乡茶叶种植区域及生产条件
1.2.1坝区海拔1000―1200米区域,此区域热量充沛,土壤类型多为红壤土、富铝土,砂、粘适宜,偏酸性,比较适宜种植茶叶。主要是勐旺坝区,面积47469多亩,约占茶叶播种面积61.86%左右,属高产地类型,耕地坡度小,耕地利用率高方便管理。
1.2.2山区、半山区:1200―1800米区域,除勐旺坝区外,其余耕地都处于这个区域,种植面积18109亩占种植面积的38.140%。这一区域地型地貌多样,耕地分散、种植小气候多样化,土壤类型较多,肥力差异大,茶叶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管理水平低、分布散、坡度较大、不便管理。
2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
2.1茶叶品种杂乱
目前勐旺乡市场上茶叶品种多、杂、乱,据近年来调查统计,共10余个品种。
2.2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
勐旺乡目前主要以台地优质扦插苗为主,有部分实生苗,还有少数为嫁接名优品种,在种植过程地规划不合理、栽种不科学、(过深、浅、稀、密等因素。过深造成茶苗生长缓慢;过浅容易死亡断行缺塘;过密造成成本加大、生长优势受控、影响产量及管理越稀基本苗不够封不了行、浪费土地、管理费时费工、影响产量。
2.3施肥技术不到位
2.3.1施肥方法不科学。种植前未施基肥造成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分枝率低、抗病力差;采摘后大量施追肥,造成生长过旺,分枝密而细,采摘面因弱枝、细枝、病枝、下垂枝过多采摘面发芽率虽高,致使芽小、芽弱、对夹叶多、产量低、品质差。茶叶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之一,施肥量不足,则不能满足茶叶生长的需要。茶叶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定值初期至采摘前期需施足基肥及少量多次施追肥,养分充分吸收均形成强壮主干枝,再分化为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形成科学采摘面,在此期茶叶所需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的吸收速度最快,在2―3年达到最大值。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增产效果最明显。
2.3.2氮、磷、钾搭配不合理。普遍存在偏施氮肥、轻磷肥、忽视钾肥和微肥现象。
3提高茶叶单产的主要措施
3.1合理引导引进优质茶叶品种。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大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选择适宜品种。应对引进新品种进行小面积多点示范,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适宜种植品种,再向农户推广,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
3.2合理密植,科学化种植,提高产量。大力推广优质扦插苗,采用单行单株台地移载,扦插苗苗龄不低于8个月(即上年10月左右扦插的苗次年6月以后移栽),开始移栽茶苗,按要求在已经开挖好的种植台地上挖30m左右的种植沟移栽,栽培的技术要求:株距30―35m,进行移栽每亩可栽1000株左右;选择无病虫害健壮苗移栽,做到深浅适宜。
3.3科学施肥。品质好坏起决于品种,收多收少在于肥。移栽前施少量底肥,施底肥,每亩均匀撒施15―20公斤复合肥。移栽后雨水结束前施1―2次追肥,每亩施20―25公复合肥加适量磷钾肥。施肥量过大容易引起烧苗,过小造成茶苗生成不良,抗病、抗旱力差,容易死苗造成断行缺塘,施肥原则:少量多次、不远不近、能灌根不埋施禁撒施的原则。
3.4病虫害防治
移栽前期,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进行苗圃清菌。
篇5
二、宾县旅游产业基本现状
1.基本现状。宾县旅游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AAAA级风景区二龙山风景区为龙头,以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香炉山森林公园为两翼,以大顶山、大青山和高丽帽子山等风景区为补充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格局。旅游设施基本完备,在国内特别是在北方旅游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游人约13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够。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三是项目引进及开发建设速度慢、品质低、效果差、精品少。四是各风景区管理有待加强。五是服务水平不高。
三、宾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措施与战略构想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创造生态旅游杰作。一是科学规划。我们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认真调查清楚我县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按照“高定位、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大产业、大发展”的发展目标,重新梳理和修订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请专家精心构划,组织举办论证会、研讨会,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系统性规划,多元化投入,分区域建设,特色化经营。积累式发展的方针,系统研究制定出科学、严谨、可操性强的近、中、远期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纲要。进行科学论证,把各风景区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一类保护区、二类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坚持规划在先的原则,按规划管理、按规划控制、按规划建设、按规划发展,做到高层次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大手笔开发、高质量招商、高品质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石。二是合理开发。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现资源共有,资源共享,发挥优势,融合共赢。做到全县几个旅游风景区同规划、同宣传、同建设、同发展。三是统筹推进。鉴于我县旅游景区星罗棋布,特点各异的现状。遵照“众星捧月,群星荟萃,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的发展战略。把大自然镶嵌在我县的几颗绿色“珍珠”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态风景区。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特色经营,创造品牌。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结链、以链成局”,最大限度地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加强战略合作,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逐步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山水互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结构。
2.加强设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档次。一是加快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树立理念。贯穿“以山为躯,以水为脉,以绿为蕴。以文为魂”的发展理念,彰显生态园林特色,促进山、水、绿、文、人的和谐相融。三是提升品质。彰显和弘杨民族文化,赋予景区灵魂和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气息和文化魅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提升风景区文化品位的同时。也给我们子孙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尽力恢复历史文化古迹,让游人在游览参观中了解宾县的历史文化。四是改进服务。倡导诚信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文明服务、亲情服务。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观念。打造品牌,赢得信赖,创造优良的发展氛围。五是设立发展基金。
3.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着力建设好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工程。一是开展旅游招商。二是选择性招商。三是发展旅游地产。四是发展生态旅游。
4.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面对旅游产业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加大宣传投入,做好宣传策划,形成宣传攻势,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宣传应以服务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发展为侧重点,通过多形式、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宣传,为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大发展、快发展营造有利氛围,促其迅速升温,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全方位融入全国旅游圈,成为东北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者。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促进依法管理、规范有序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护在先的原则,使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要实施依法开发建设,依法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篇6
__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__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1989年,__化厂曾计划在__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__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__森林资源、__九老洞溶洞、铜厂__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__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__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__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__县旅游局。2004年,启动__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__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去年县委__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____湖旅游线建设,把__、__、__、__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____坪和__新城、__岛、__寺。积极申报____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__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__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__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__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__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
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__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__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__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__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__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__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__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篇7
***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发展计划局 脱水蔬菜是***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生产规模达到西北地区脱水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销售基地,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也有良好的销售势头,发展前景可观。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
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县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l、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基地农户按企业生产时序,安排原料种植品种的茬口,延长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期;按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技术部门联手,根据市场要求,引进开发脱水蔬菜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积极开辟新的青红椒原料生产基地,多方面解决青红椒原料问题,面向全国相关科研机构招标,解决青红椒病害问题,恢复***县青红椒固有基地,防止因青红椒病害的继续蔓延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较大冲击;研究大批量原料莱低成本保鲜技术问题,延长原料供应时间。 2、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全力推行不锈钢烘箱干燥法,实行烘干、分选和包装全过程封闭,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强化产品检验设施建设,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无公害脱水蔬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加强环保,卫生安全宣传,增强农户和企业的安全意识;逐步引导企业、基地按技术规程和质
量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品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有标准、有承诺、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开拓创新,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遵循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产业协会完善、创新机制和功能,增强行业内部自律能力和上通下达的协调能力,以规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进和完善订单农业,走“企业+农户+基地”之路,促使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脱水菜企业集团,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提高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自营出口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应重视高层次经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水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区内外及国际市场脱水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把握商机,组织生产,进行网上交易,提高经营效益率。 4、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入WTO后,企业的生产,经营、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水平,适应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企业厂长(经理)、中层管理干部、营销人员的WTO知识、贸易规则、金融结算、经营管理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政府要用活用好WTO对农业“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加强对脱水蔬菜原料基地建设、科技培训、技改研发、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支持;实施积极的税收、信贷政策,加强对蔬菜脱水企业的税收和信贷支持,加快***县脱水蔬菜产业发展。
篇8
(二)开发质量提高,但市场有待培育。__县房地产有企业开发的商品房,有农民在集体土地上联建的房屋,还有政府修建的安置房和农民新居,总体上住宅小区正从传统的户型逐步向景观舒适型过渡,新开发小区普遍注重环境营造,以西区花园为代表的高档住宅小区,其环境营造和物业管理,对县内其它小区开发起到了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房地产市场来看,新建商品房市场供应稳定,需求旺盛,交易规范;二手房市场被进一步激活,交易频繁,逐步规范;农民自建房自发入市,隐形交易,亟待规范。一个城市房地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其二级市场成为交易的主体,上海市已超过50,但就__县1-8月的销售情况看,二手房销售面积仅占总销售面积的37.6,这说明__县房地产市场有待培育。
(三)开发成本上涨,房地产价格攀升。20__年以来__县商品房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__筒、犀浦、红光和其他镇20__年与20__年比较,住房平均价格分别达到20__、2400、1800、1000元,增长25、15、50、25;营业房平均价格分别达到5200、6700、4000、20__元,增长16、29、12、34。主要原因:一是成本推动。20__年,外北仓库、原__筒二小和小北街片区的地价分别达到每亩93万元、119万元和124万元,县城片区地价从20__年平均每亩约50万元涨到100万元左右;其次是建筑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建设成本提高。二是需求拉动。20__年以来__县商品房市场呈现阶段性供不应求,使得商品房平均成交价格上扬;去年以来,县政府采取的促进二手房交易措施收到明显效果,今年二手房交易频繁,价格也有较大幅度增长,__筒、犀浦、红光和其他镇二手房市场成交价格分别达到1250、1350、1000、650元,比20__年增长25、8、18、8。
(四)开发主体增多,但楼盘规模小。随着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城市辐射功能的增强,加之成都近郊区市县特有的地价、房价和环境优势,近郊区市县已成为房地产商投资的重点。由于__县房地产业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很多企业都看好这个市场,目前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达到39家,竞争非常激烈。但由于用地供给的约束,楼盘相对较小。20__年以来,全县共出让土地13宗,其中房地产开发超过50亩的仅有3宗地,最大楼盘面积178.4亩,最小的仅2亩。总体上看,目前20—50亩的小楼盘较多,规模小,档次也不够高,精品楼盘相对偏少。
二、房地产市场需求形势分析
(一)__县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__县城市发展定位是: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西部新中心,以发展科教文化为高新西区配套服务,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综合性城市片区”。__县自身的定位是:率先构建富有经济实力、独具城市魅力、充满创新活力的成都西部新中心。到20__年__县城区将新增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城区总用地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到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市片区人口45万人以上。东南部新城是__县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将承担__县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居住中心等城市主要功能。用地规模7.1平方公里,规划道路共16条,总长约27公里,预计投资约5亿元(不含拆迁安置费)。从今年开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分步建设,20__年重点建设高新区西区配套行政商务中心、南二环路及东延线、东二环路及南延线、长青路5条城市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
(二)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有利因素。
一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对住宅形成巨大的需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到2020年全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0%,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县城片区年均新增1.8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的迅猛增长,无疑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拉动。以人均建筑面积16M2计算,每年需新建住宅28.8万M2。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形成对住宅的需求。20__年以来,__县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6569元增加到10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098元增加到4210元,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购房能力。另一方面,居民以前购买的福利房无论是户型设计还是配套设施,与现在新开发的商品房比较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目前开放了二级市场,居民通过“卖旧买新、卖小买大、卖劣买优”,正在推进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有条件的农民也将成为潜在的购房对象。
三是县外人口来__县购房形成对住宅的需求。成都市的老龄人口逐步增多,他们大多不太适应越来越拥挤、快节奏的城市 生活,而选择到距中心城区近、空气清新、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__县来居住;高新区西区紧邻__县,区内一些白领阶层也会选择在__县买房;省内不少市外人口到__县定居或投资,由此也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据调查,目前除__筒镇购房户本地居民较多外,犀浦、红光两地商品房购买对象县外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三)制约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是收入预期不确定。20__年以来,__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3,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虽然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略高,但受企业改制职工转变身份、就业压力较大等影响,加之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改革,也都增加了居民的支出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的增加,对当前购房消费造成一定抑制。
二是住房产权制度不健全。市场交易的各类住房中,只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的商品房可以获得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证书,其它房屋,包括上市的已购公房、经济适用房、合作建房和私房等等,其土地的供给形式极其复杂,凡是在非出让方式获得的土地上所建房屋都不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因而难以上市交易,也无法办理抵押贷款,这给购房融资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房地产需求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是国家宏观政策约束。近年来,商业银行对个人贷款业务中住房贷款占了绝对比重,金融对个人购房支持力度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住房金融资金来源单一,贷款流动性差,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条件偏严、期限偏短、额度偏低,还款方式单一等问题,都对住房金融健康发展形成一定阻碍。加之去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提高商品房按揭贷款利率,也导致金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三、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定位,选准房地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据世界银行对世界很多国家考察认为,只有房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达到3:1-6:1时,才能形成有效需求。20__年__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其中用于购房与建房支出950元,占支出的11.5%,比20__年(500元)增加450元,家庭年收入与房价比在6:1左右,应该能够形成较大的有效需求。另据调查,市民最想购买的套型面积在80-100M2之间,其次是100-130M2,而130-150M2以上的相对较少。又据中介机构的交易情况显示,与大户型、超大户型住宅相比,中小户型房源更受普通购房户青睐。因此,__县房地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坚持“放开高价房、优惠中低价房、建设廉租房”,应“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应以中档小区建设为主,辅之以部分高档社区和适量的经济适用房,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购房需求。最终达到居者有其屋,居者有佳屋,并享受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
(二)科学规划,同步推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快县城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同步推进东南片区新城区建设,扩大__筒、犀浦和红光城市片区规模,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人居地,打造都市后花园,增强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来__县购房置业。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拆迁安置政策,结合__县实际,依法拆迁安置,切实维护被拆迁居民的利益;在不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积极制定__县房地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使该产业的发展更为有序合理;对土地实行非饱和适度供应,保持土地的卖方市场,防止以地生财,将房地产业导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适应住宅地产郊区化和大盘化的趋势,对城市片区房地产开发,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避免地块分隔过小、业主林立、开发档次低、物业管理落后等现象,使房地产走上品牌、规模发展之路,并以此推进__县城市品位的快速提高。
篇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138-02
1引言
会昌县自2009年开始对油茶产业发展着力扶持,通过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和省级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的大力实施,油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1]。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1.43万亩,其中低产油茶林10.63万亩,新植良种油茶林4.8万亩,遍布在全县19个乡镇。低产油茶林年均每亩产油量可达 kg,2010年新植的良种油茶林刚进入挂果期,开始产生效益。2014年全县茶油总产量达到318.9 t,实现产值2 1.2万元。目前该县有老油茶林的农户8 000余户、户平13亩、收入 200元,人均每年油茶增收1 300元,油茶收入占总收入的2%。新植高产油茶4.8万亩,户均种植约100亩,10年丰产期后,油茶亩产值可达2 400元/亩,则油茶种植户年收入可达24万元,油茶将有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会昌县油茶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管理的缺失,最终导致了不良后果。一些地方占用油茶林地进行果业开发,或者毁林开荒种植烤烟,再加上火灾、樵采、病虫害、其他优势树种入侵、自然荒芜等原因,油茶面积逐渐减少。
(2)群众意识不强,开发积极性不高。受原来油茶产量不高且只进行粗加工的影响,群众觉得油茶预期效益不理想,还不如种植烤烟或者外出打工的收益高。高产油茶需要高投入,群众觉得投入大,风险也大,且资金难以保证,不如栽种松树、杉树简单。
(3)种苗市场混杂,品质难以保证。现在由科研单位建立的油茶良种基地数量不多,规模有限,而全省乃至全国油茶开发热潮兴起,各地油茶产业项目蜂涌而上,油茶良种苗木供不应求。在巨大的商业利润面前,部分商人用假、次、劣等苗木冲斥市场,冒充良种苗木出售,致使油茶种苗市场鱼龙混杂、真假不辨,品质难以保证。
(4)投入成本较大,资金筹集困难。长期以来,部分群众视油茶为“一本万利,认为油茶林投入较少,更认为造林后便可坐享其成,不再需要继续投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科技不发达时代的产物。只有高投入才能带来高回报,只有精细管理才能保证预期效益。高标准新造油茶林,从整地、植苗、施肥、抚育到挂果投产,其时间跨度一般需6年,亩平投资达到4 000元[2]。
(5)山林权属不稳,不利规模发展。目前,会昌县已将绝大部分林地尤其是油茶林地,分产到户。基于每户拥有的林地块数多且较为分散、单位面积小,不利于经营管理。林地权属的分散及不稳定性,严重制约了油茶林的大规模发展。
(6)生产周期较长,前期效益不理想。油茶从栽植到挂果大概需要6~7年,10年才可以进入盛产期,属于慢性树种[3]。产量不大的初果期,其收益仅能维持每年的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一直要到10年后,油茶产量才会进入高峰期,才能有较大的收益[4]。
3促进会昌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可行对策
3.1对油茶产业加大扶持力度
(1)建立油茶产业项目扶持机制。对涉农的退耕还林以及其他后续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农业产业化、财政扶贫、移民专项、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投资项目,依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加工项目和油茶林基地建设上安排一部分资金。
(2)拓宽融资渠道。贴息补助“企业+基地+农户的油茶龙头企业造林贷款。建立小额贷款扶持机制面向林农等生产经营者,开展契合油茶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推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信用和金融支持体系。引导企业进行资本重组、股份制改造。对投资环境予以改善,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着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来本县对油茶产业进行开发。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政策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予以全
面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茶籽免征增值税;对农机、农药、化肥的零售和批发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油茶种植、油茶籽采集和初加工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对企业为开发油茶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产生的费用予以扣除。
3.2加快推进油茶品牌化发展
应大力研发和推广优良油茶品种,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改造低产油茶林,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送技术下乡,提高林农的经营管理水平。塑造大品牌。加大行政资源投入,打造“赣南油茶这样的区域公用品牌,同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品牌整合,做大自有品牌。开展大营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强化品牌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每年组织举行一次大型油茶节、油茶文化旅游活动,鼓励企业参加名优茶评比与农博会的展示展销活动,引导企业到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或专卖店,不断开拓市场。
3.3加强油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体,对油茶产业、油茶产品展开广泛宣传,对发展油茶产业的技术、政策、典型展开广泛宣传,以此为油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监管。对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经营执行准入制度,实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对种子、苗木、嫁接穗条加强来源管理,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3)依法维护油茶林资源和经营者合法权益。设立基本油茶林保护区,重点保护油茶林,以防乱征滥占和抛荒油茶林地。积极预防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对乱砍滥伐予以坚决打击。维护油茶果采摘秩序,根据油茶成熟周期,统一开山采摘。四是建立油茶产业发展奖惩制。对油茶产业发展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和目标考核制度,对考核达标、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4结语
油茶作为会昌县主要栽培经济作物,一直以来为会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会昌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积极探寻可行途径促进会昌油茶产业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希望能够为会昌县油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道君,潘孝忠,谢良商,等.海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林研究,201(1):131~13.
篇10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境内交通便利,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森林植被良好,东南北与湖北省接壤,西与陕西省旬阳县交界,素有“秦头楚尾”之称。全县辖15个乡镇,124个村,人口21.8万,面积
1 450km2,其中耕地面积3.27万hm2,退耕还林面积1.51万hm2,有天然草场5.34万hm2,人工种草0.12万hm2。据统计2009年全县山羊存栏10.06万只,出栏9.02万只,存栏山羊中陕南白山羊9.43万只,南江黄羊0.52万只,波尔山羊0.11万只,陕南白山羊占山羊总数的90%,山羊产值5 186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3.3%,全县有山羊饲养户3 890户,占总农户数的11.6%,其中饲养20只以上的户有550户,占总饲养户数的14.1%,100只以上的户有41户,占饲养总户数的1.05%。全县有养羊专业合作社3个,有波尔山羊种羊场一个,陕南白山羊繁育场一个。适度规模养殖,专业化合作经营,能人大户的带动已成为白河山羊饲养的主体也是白河山羊发展方向之一。
山羊产业是白河县的传统产业,从上世纪到现在,白河县的山羊产业有3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二个高峰期是21世纪初的2001~2002年;第三个高峰期就是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从山羊的品种、饲养方式、养殖观念、技术含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品种的变化。在20世纪我县饲养的山羊主要是本地的陕南白山羊,虽然肉质好,适应性强,销路好,但山羊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不高;从2000年开始从四川引进南江黄羊直至2005年引进波尔山羊,使白河县山羊品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单一的陕南白山羊发展为陕南白山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等多品种共存的局面。
二是饲养方式的变化。在2002年以前,白河县山羊饲养方式就是单纯的放牧,受天气、季节、草资源的制约很大,冬春季节因缺草至羊体弱多病出现大量死亡;雨雪天气放牧,易诱发山羊生病及有毒饲草中毒等;随着陕西省禁牧令的,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养羊产业的矛盾,逼迫山羊饲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由单一的放牧向半牧半舍饲和完全舍饲转化,在适合放牧的草场、天气、季节实行放牧,否则采取半牧半舍饲方式或完成舍饲,它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矛盾。
三是养殖观念的变化。在上世纪养殖业是一种副业,仅作为农民换取生活必需品及补贴家用的一种补充方式,而现在养羊业作为一种产业,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体,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四是养殖技术的变化。由传统的落后的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包括品种改良技术(如选种、杂交等),人工种草技术,饲草加工技术(如青贮、氨化技术),疾病防治技术(如防疫),公羊无血去势技术,圈舍建设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五是圈舍的变化。由过去的传统羊舍发展为现在的楼式具有自动排粪功能的羊舍。
六是价格的变化。和其他养殖种类相比,山羊及产品价格没有明显的波动周期,从上世纪末期到现在一直稳中有升。
七是投入结构的变化。在上世纪中后期白河县养羊主要是农民自发的饲养,政府没有投入,个人投入很少,更没有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本世纪以来,政府养羊投入额度不断加大,社会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如2000~2001年县政府投入30万元引进南江黄羊;2008~2009年投入3.5万元建设火石沟养羊小区,投入10万元建设磨坪养羊合作社,在兴农种羊场、华安波尔山羊种羊场及胡明星种羊场,县政府和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2白河县山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我县山羊产业的投入目前主要是民间方式,政府投资还很不够,从2000年至今累计投入不超过100万元,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2)草资源利用不当,过分依赖野生牧草,未能与人工种草有机结合,饲草加工环节脱节,一方面造成冬春季节、雨雪天气无草喂羊,使舍饲养羊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造成大量饲草(农作物秸秆)浪费。
(3)品种选育工作滞后。一是陕南白山羊近亲繁殖严重,造成种群质量退化;二是新引进的南江黄羊、波尔山羊能繁技术跟不上,造成优良品种特性没能发挥出来;三是杂交利用搭配不合理,造成母羊难产率上升。
(4)饲养规模不合理。个别养殖户,特别是养殖场盲目贪大,使劳力、资金、饲草、场地、疾病防治等环节不协调,反而不利经济效益的发挥。
(5)防病手段落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白河县发展山羊产业的资源优势分析
白河县发展山羊产业在饲草资源、山羊品种、劳力资源、市场收益、技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1饲草资源
(1)草场资源。白河县有5.34万hm2天然牧场,有1.51万hm2退耕还林形成的林下地,350km河流形成的河滩地,还有0.12万hm2的人工种草,这些草场每年可提供大量的优质牧草供放牧和舍饲使用。
(2)牧草资源。包括天然牧草、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等。在我县人工种草的品种主要是苜蓿和黑麦草,它们分别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和禾本科饲料,农作物秸秆包括黄豆、绿豆、豌豆等的荚壳、花生壳、菜子壳、玉米秆、麦草、甘蔗叶及甘蔗糟、红薯藤等;青贮饲料包括青贮红薯藤、青贮玉米等;氨化饲料主要是氨化玉米秆。在这些牧草资源中人工种植苜蓿、黑麦草及甘蔗酒加工前后的副产品是主要品种,在草资源利用上应大力普及和推广饲料青贮技术。
3.2品种资源
白河县饲养山羊品种以陕南白山羊为主,另包括南江黄羊、波尔山羊。
(1)陕南白山羊。是我县的传统品种,因其繁殖率高、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细嫩、膻味轻、板皮质量好而享誉海内外,但其生长速度较慢,体型较小,成年时公羊体重仅33.6kg,母羊体重仅27.3kg。
主要通过建立保种区进行提纯复壮,以巩固和提高其优良品质,通过引进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其生产性能,目前我县建有宋家、双河两个保种区及一个纯种繁育场。
(2)南江黄羊。是我县于2000年从四川南江县引入的品种。2000年引进时在卡子镇试饲养,2001年大批引进后分布于中厂、冷水、小双、西营、宋家、四新、茅坪等乡镇,随后在全县饲养,引种的目的主要是改良白河县的地方羊种――陕南白山羊,引种结果表明,在初生重、增重速度、体型等方面达到了改良效果。目前全县均有该种羊及改良羊的分布。
(3)波尔山羊。2002年开始由我县养羊户从陕西鳞游及山东等地引进,引种目的也是为了改良白河县的地方羊种,因其体型较大(成年时公羊75~136kg,母羊50~89kg),初生重大(2.5~3.3kg),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体态丰满,肉质好,受到本地养羊户的一致好评,改良本地白山羊,在初生重、体型、增重速度等方面效果明显。目前在我县的部分乡镇有零星分布,但种群数量都不大,最大的纯种种群也只有30余只(华安波尔山羊种羊场)。
3.3劳动力资源
我县总人口为20.89万,有各类劳动力10.5万,但除从事养羊管理工作的人员外,直接从事养羊工作的人数很少,而大量的养羊劳动力主要来自老弱及留守妇女。他们受年龄、身体、家庭条件、智力的限制,不能外出务工,从事山羊养殖成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
3.4服务体系
完善的畜牧兽医体制,健全的畜牧兽医服务网络,为养羊产业提供了技术安全保障。我县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后,设立了县畜牧兽医中心(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均为副科级单位),建成了中心化验室。15个乡镇设置了畜牧兽医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县有畜牧兽医人员编制64个,现有从业人员50多人,这些为养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24个村级畜禽防治室130名村防疫员,140多个疫情观测点,为山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建议
山羊产业是一项投入少、食粮少、见效快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坚持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因素。首先,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要大力发展舍饲养羊,使放牧、半舍饲和舍饲有机结合。其次,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一是选择合适的品种,以陕南白山羊为基础,引入波尔山羊,开展经济杂交;二是选择合适的规模,要掌握适度的原则,羊群规模不易过大,控制在50~100只之间。第三,走专业合作社的路子,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
(1)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使政府、个人、社会资金形成一个投入整体,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引种及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
(2)加大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的力度,大力推广玉米带棒青贮、氨化、发酵等实用技术。
篇11
(二)产品开发企业时有进入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客商落户会泽投资办厂,同时,也集聚了大量民间资本注入生物资源产品开发行列,并形成一定规模。黑龙江鲟龙有限责任公司在__镇投资300万元进行水产养殖,20__年后,公司将每年上市商品鱼700吨,种苗500万尾,产值超过1500万元;__畜牧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在者海镇拖茨村投资300万元建设了__黑山羊选育扩繁基地,并在县城筹建畜产品交易及加工市场,每年可实现产值500多万元。
(三)产业化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
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薯类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林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水产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县内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重点乡(镇)基本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各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质量监测为重点,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共认定无公害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4个,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乐业辣椒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已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正积极申报认定__、__、__、__四个乡(镇)三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认证娜姑弯葱、甜脆玉米、青花、花椰菜、莲花白等五种产品为无公害农产品和马铃薯为绿色食品。
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我县虽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生物资源开发配套的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程度低。我县虽然出现了部分生物资源开发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弱,加工比重小,精深加工则更少,基本上处于原料销售、粗加工阶段,对原料的加工远未形成规模,这与原材料的大量供应和市场的旺盛需求形成巨大反差,不仅没有能力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也不利于技术改进,这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较滞后,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生物资源产品销路还不够广,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竞争力弱,产品的供应体系尚未健全,对生物资源产品的增值、增效贡献能力不强,这与发展现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现有的绝大多数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弱,难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生物资源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四)天然药材及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落后。由于起步较晚,我县天然药材产业只有大海承担着建设“重要濒危药材雪上一枝蒿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研究”项目和者海种植黄芩、柴胡、当归、桔梗等。同时,药材加工企业的资源消耗能力与现有药材的供应还有一定差距,现有制药厂对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三、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坝区、半山区和山区各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产品产业带,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品从单一到多样、从低品质到高品质、从低需求弹性到高需求弹性、从初级原料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生物资源经济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推进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生物资源
一是建立健全生物资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二是积极扩大生物资源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物资源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我县生物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对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的投入,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资源利用合理、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乡(镇)。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生物资源创新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网。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以我县主要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乡(镇)机关所在地和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在生物资源产品集散乡(镇)兴建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建设好我县农业信息平台,加强各乡(镇)农业信息网点建设,形成信息网络,定期不定期及时向农民和经济实体政策、供求、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有条件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大户都要逐步开通农业信息网。三是大力 发展农产品销售网。以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民间销售队伍,鼓励已经成立的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产品、信息、资金的流通和周转。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加大农产品流通领域整顿力度,严禁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强化农村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依法治理市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确保产品顺畅流通。五是健全法律支撑体系。贯彻落实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法律规章,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建立完善我县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为促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加工企业。一是实施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品、市场、产业相互联动,集中力量重点培强壮大产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型、专业市场型、中介与运销服务型的多元化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县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市场主体。二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凡是能够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不论是何种经济成分,谁有带动能力,谁就是产业“龙头”,就要重点扶持发展。同时,要把培强做大产业“龙头”与发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相结合,使这类产业“龙头”由弱到强,由少到多,创出名牌产品,带动结构调整,带动基地建设,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增强竞争力。
(五)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建立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重视、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市场营销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科研优势,加强对主要优势生物资源产品的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新科技人才。三是强化科技推广,形成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生物资源产品加工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断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四是充分发挥农科所、畜牧站等科研单位的作用,创办一批生物科技示范园,使之成为生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民营企业把市场前景好的科研项目和新成果拿到我县试验开发和示范推广。五是建立完善科技推广、科普服务体系,发挥县、乡农林牧等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
(六)实施综合开发,加快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发展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施综合开发。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县乡公路、农村通讯、农业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围绕生态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抓好小集镇建设,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实施良种工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育与引进相结合,开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创造更多的良种品牌。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良种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种子生产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三是实施试验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发挥试验示范、典型引路作用。
(七)实施扩大开放战略,促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
篇12
0. 引言………………………………………………………..(3)
一、风险投资的产生………………………………………….(3)
(一) 风险投资产生的原因………………………………….(3)
(二) 风险投资的组合……………………………………….(4)
二、风险投资的特点………………………………………….(4)
(一) 它是一种风险的投资………………………………….(5)
(二) 它是一种组合投资…………………………………….(5)
(三) 它是一种长期投资…………………………………….(5)
(四) 它是一种权益投资…………………………………….(5)
(五) 它是一种专业投资…………………………………….(5)
三、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6)
四、发展风险投资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6)
(一) 需要一批良好的投资项目…………………………….(6)
(二) 要有强而有力的领导核心…………………………….(6)
(三) 必须有充裕的初始及后续资金的支持……………....(7)
(四) 所有者权益变现的出路 ……………………………..(7)
(五) 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7)
五、风险投资的管理…………………………………………. (7)
六、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角色………………………….(9)
七、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9)
(一)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9)
(二) 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10)
1、从风险投资的“进口”来看,缺乏一个成熟的项目市场…….(10)
2、从风险投资的“客体”来看,高新技术制度远非完善….(11)
3、从风险投资的“出口”来看,风险资金缺乏推出增殖机制….(11)
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战略………………………………(12)
(一) 建立风险投资咨询与管理公司……………………..(12)
(二)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12)
(三) 建立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出路…………….(12)
………………………………………………………(12)
* 注释………………………………………………………(13)
* …………………………………………………(14)
篇13
1.2资金严重缺乏。中药材产业涉及农业、医药、种植、经贸、化工、卫生等各个部门和环节,联结面广、研究复杂,投资大,项目争取难度大,而原来用于产业的资金量大,负债率高,加之金融体制改革,近年来投放农业产业的资金量小,贷款困难,用于产业开发的资金严重缺乏。
1.3信息体系不畅。由于信息体系建设工作滞后,服务不畅,使中药材产业发展缺乏信息支撑。如今年的当归市场,在沿海设有办事处的顺兴和、永康泰等药材加工企业,产品收购和出售及时,效益明显;而县内部分企业和加工大户由于信息不畅,收购出售不及时,企业和农户损失严重。
2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2.1行政推动。主要推动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基础研究工作(农业基础研究),主要是当归育苗、麻口病防治、新品系培育、农产品检测;二是种植规模化,通过规模化最后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饮片加工企业的GMP 认证,推动企业进行技改,尽快通过GMP认证;四是推动信息体系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2.2解决人和资金的问题。一是引进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并通过开展培训、考察等办法,提高现有人员的创新理念;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农户、政府实现利益共同体,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