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教育环境差。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教学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2)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保障。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较低,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到农村去,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教师力量的调整。(3)教育财政经费少。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4)课程设置滞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又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
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稍微有点头脑或能力的农民均出去打工,在农村就留下老弱病残和孩子。这样农业也无法搞上去,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结果当然是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2)《义务教育法》落实差。《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适龄儿童、少年必须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适龄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法》是“软法”,对违犯《义务教育法》的现象,既不追究,更不制裁。(3)财政政策、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别很大,必然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使得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4)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波及到义务教育,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也开始上扬,加上留守生的急剧增多、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流失率增大。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经济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教学改革,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二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以城带乡”的教育模式。(3)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首先要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其次要做到依法治教,认真实施,执法严格,违法必究。(4)加大政府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更不用讲教育。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教育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各级政府不向学校伸手,不向学校摊派。(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对中小学校教师要长期有效地抓好继续教育,采取组织交流教学经验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思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7)
[2]李菲.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1)
篇2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篇3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篇4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年编印的《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印的《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笔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门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学校及在校学生分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9089所,在校学生3701225人,其中,农村初中和小学(含县镇)8755所,占学校数的96%,在校学生3349637人,占学生数的90%。
专任教师分配情况。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188406人,其中,小学119831人,初中68575人。其中农村初中教师(含县镇)60653人,占初中教师总数88%,农村小学教师(含县镇)107046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9%。
专任教师规定学历和提高学历。规定学历:全市小学教师达标数118010人,达标率98.48%;初中教师达标数70279人,达标率97.63%。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达标数62282人,达标率97.63%;初中教师达标数16730人,达标率96.22%。提高学历:全市小学教师提高数84953人,提高率90.89%;初中教师提高数42219人,提高率58.65%。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提高数39737人,提高率62.29%;初中教师提高数7747人,提高率44.56%。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和未评职称。高级职称: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44649人,占37.26%;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976人,占5.52%。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20471人,占32.09%;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55人,占2.04%。未评职称:全市小学未评职称教师10105人,占8.43%;初中未评职称教师5743人,占7.98%。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未评职称教师8027人,占12.58%;初中未评职称教师2135人,占12.28%。
市级骨干教师数量。全市认定的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共3103人,其中,城市占33%、县镇占52%、农村占1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重庆直辖历史短,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社会基础尚不雄厚,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教师总量不足。全市现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万余人,农村学校7286所,农村学生153万余人,农村学校分布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存在专任教师实际缺编情况。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按1:20至1:23、1:15至l:18核定编制;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则按1:22至1:25、1:20至1:23,且基本都按低限标准核定编制。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出现大班额、课程课时“打折”、教师一人包班现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学历层次方面,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5%和1.41%。二是职称结构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初级职称占了大多数,具有高职称的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17%和3.48%,而无职称比例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15%和4.3%。三是学科结构方面,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英语、计算机、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紧缺。四是年龄结构方面,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断层现象严重。因编制紧张和财政困难,有的农村学校近几年基本停止录用新教师,导致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大。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部分农村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历师范教育,参加工作后,主要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等形式进修学历,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常规工作能力低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普遍欠缺,教育科研几乎没有开展。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相当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逐步成长起来的农村优秀教师向城区流动。
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培训明显不足。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而以教师专业技能为主的非学历培训很少惠及农村教师。近年来,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老化,师资不足,教研与培训未能有机整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能对校本研修进行有效的指导,制约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教育,但主要以校舍修建,设施设备完善为主,对软件建设力度不够;用于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l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有待完善,市、区县、校三级培训体系未能有机衔接。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的新计划。一是实施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各地区应根据本区域农村中小学学校分布、生源等情况,适度增加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并且统筹配备到编制需求较大的边远地区村小和教学点。对教学点学生数规模没有达到25人的地方,每个点至少要配备2名教师。二是实施农村教师补充系列计划。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边远贫困地区定向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本土教师;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计划”,组织高师院校学生到对口区县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习支教。三是加大城镇教师到农村教育支教任教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流动、城乡教师流动和校与校教师的定期流动;有计划的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驻校讲学;组织高职称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上优质示范课。
着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一是建立市、区县、片区、学校相互衔接的培训层级系统。学历提高培训、培训者培训、名师队伍打造主要由市级教师培训机构来实施和完成;区域性的骨干教师、短期教学技能培训、全员提高培训作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职责;本片区的示范性研修、教学研讨由乡镇片区组织承担;学校主要承担校本研修和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农村教师网上学习、交流、考核、学分管理的研修网络,方便农村教师在学校、家里进行学习和在线研讨。三是开通“空中课堂”,利用教育电视台,录制教育专家讲座,进行滚动播放,农村教师可进行集中或分散收看,弥补因没有机会参加高层次培训而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突出问题。四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市、区县级培训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现状,按教师的层次、学科等情况进行分层次分批次培训。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学校要规划与落实校本研修方案,教研部门加强检查和业务指导,提高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实效。
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进一步落实组织保障。强化各级政府职责,深入细致地进行教师基本情况调研,摸清并掌握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要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大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加大投入,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要切实保证本地区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培训经费;设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农村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等专项经费;严格执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支出;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保障各项计划顺利实施。
第三,加强建设,进一步落实资源保障。在有条件的区县建设片区教师培训分中心,将培训、教科研、电教、电大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农村教师就近就便学习的学习与资源中心。组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一线中小学名师组成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形成一支适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要求,集培训、指导、研究、服务于一体的专兼结合的专业队伍。制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标准,开发切合农村教师需求的本土化、多样化课程资源,制作一批各学科优秀教师的优质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建成农村教师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超市”。
篇5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广西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的基础上,也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缓解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流失严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众多原因,到农村任教的教师很少能长期留在农村,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仍然存在缺口。
一、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现状
广西主要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免费教育师范生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政策从数量上来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2013年7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又启动了 “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从2013年到以后的七年,每年选拔1000名优秀教师支教一年;招收50名具有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送教下乡,以此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流动。 2014年的广西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更是将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资源的补充摆在了首要位置。会议提出:未来4年将招录2万多名特岗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8000名,培养壮汉双语教师500名。
在众多的教师补充方法中,特岗教师计划和公开招聘是两种最主要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方法。特岗教师计划是最有效的补充方法,它为农村教育输入了大量新鲜的血液。政策实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是很有成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方法,现在一直在沿用。广西自2006年至今共招聘了2.5万名特岗教师到全区80个县的农村学校任教。县内公开招聘教师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的主要方法之一。各县镇都在逐渐扩大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力度和范围,及时补充合格的农村教师,建立规范的县级公开招聘制度。
二、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选取了A县B镇的小学、C县D镇的中学、E县F小学、G县H镇的中学进行调研,以口头询问法、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访谈。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流动现象严重
教师数量不足,走访的四所学校中,有两所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求缺口较大,需大量引进专业对口教师。教师流动现象严重,更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以桂林市A县B镇的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生466人(其中一年级86人,二年级50人,三年级60人,四年级89人,五年级95人,六年级86人),现有教师32人,但这32人中只有9人为老教师,其余23人均为2011年后新来的教师。2011年至今,每年有70%左右的教师外流,教师外流现象非常严重。现有的老师中,有21.3%的人有外流的意向。外流的原因,一是因为农村物质待遇低下、生活不方便。调查中发现,教师大多偏向流入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B小学外流的老师中有23%的人考取了公务员。二是因为离家远。大多数外流老师为外地老师,因为特岗计划来到所在学校任教,三年服务期满后会选择回家乡或者离家乡较近的地方工作。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学校领导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优先考虑的也是本地教师,其次才是外地教师。
(二)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
在调研中发现,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E县全县有1.3万名教师,但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普及率不到5%,严重紧缺,如果按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各配备一名这四门学科的教师,全县共需补充500名教师,如果这些紧缺学科的教师能及时补充进来,将大大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压力。
(三)职称结构不合理
访谈中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极为不合理。只有20%的教师为大学本科学历,将近70%的人为高中或大专学历。相比农村学校教师的低学历,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以高学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城市教师的质量要远远高于农村。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广西共有农村中小学教师30.8万人,占到教师总数的80%,而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周转宿舍只能解决9%左右教师的住宿问题,其余的教师只能租房或者自购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困难也是农村骨干教师外流和无法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发展空间,降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比率
因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大多偏向于流入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因而必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和待遇,缩小其与县城地区和政府部门人员的收入差距。改善农村教学环境,为教师解决住宿、交通、小孩上学、医疗、养老等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从教。提高教师的发展空间,每年的寒暑假可以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外出进修深造,或者每个学期安排教师到城市的中小学观摩学习,提高其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可以每年安排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进行培训。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专业能力、避免职业倦怠,降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动比率。
(二)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数量,将编制标准向农村倾斜
现有编制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需增加编制的数量。通过对四所学校的老师访谈发现,没有编制就没有生活保障,享受不了医疗养老保险等政策,也是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原因之一。
广西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既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又是革命老区,在教师补充上可以和其它地方采取一样的措施,但由于其对教师是否懂得广西壮语的独特要求,可以根据广西民族地区壮汉双语教育和教师培训交流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民族自治的县镇,在这些地方的学校增加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编制。
增加编制的同时,降低农村教师入编的难度,有效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编制总额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和调配交流等的管理权限。
(三)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科结构合理招收高学历教师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按现有模式培养的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范毕业生,一般只能胜任1-2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胜任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短缺学科的高学历优秀教师,调整数学、语文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的招收比例。二是按照订单方式培养所需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可以和当地的本科院校合作,委托他们培养所需的紧缺专业的教师,这些学生毕业后合格的马上提供工作岗位。这些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和法律上给予支持和保护。三是在教师的招聘过程中,优先考虑会广西本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这样既能招到所需教师,又能降低教师的流动比率。
(四)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工程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住房困难的最好方法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可以基本上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住宿需求。为此2014年的广西全区教育发展大会提出未来4年将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建设周转宿舍1万套,并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每人每年给予2400元的生活补助。
参考文献:
[1]谢亚斌.解决农村教师补充与稳定问题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1,(7).
[2]孙晓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补充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9,(33).
[3]韩莉. 农村教师补充策略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2,(8).
[4]于月萍,李潮海.农村教师退出及补充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1O).
[5]杨小敏,杜育红.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成就、问题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
篇7
篇8
1.1营养餐供应内容与形式营养改善计划针对的是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涉及范围较广,人数较多,所以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必须因地制宜,依据农村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供应形式主要以午餐、加餐、课间餐等,而供应食品必须以牛奶、鸡蛋、水果及蔬菜等为主,禁止以乳制品、保健品代替。
1.2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从营养改善计划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每个学生每天均效用3元的营养补助金。同时自2011年10月开始,将每天生活补助金提高1元,小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4元,中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5元,而小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7元,中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8元,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需求。
1.3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改造计划的重要组组成部分,能够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餐饮设施。从改善计划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共计投入169亿元,大部分用于建设食堂。而自2011年至2013年,政府又相继投入大量资金,让每所学校都有食堂。同时学生水费、电费及煤气费等公共开支,食堂人员薪酬也由政府承担。
2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
2.1通过在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目的向学生供应健康、营养的食品,以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本文就对农村义务教育224740名初中学生,107003名小学生因病缺勤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24740名初中学生中,有68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164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107003名小学生中,有32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78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2.2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物摄入量达到建议量的百分率调查情况来看,食物分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禽兽肉、鸡蛋、豆腐、牛奶及植物油等,而学生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存在很大差异,达标率仅在0.61%至3.26%间,表明学生食物摄入量严重不达标,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未得到有效落实。
3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对策
3.1建立和健全安全监督机制食品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确保学生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安全,要求每个试点学校都必须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以规范食堂工作人员行为,及时发现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让社会大众都能够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督。资金安全也是影响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求试点学校必须安排专人对资金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定期对资金账本及学生用餐情况进行有效监察。
篇9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音乐教育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农村偏远地区音乐教育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被忽视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音乐教师的现状已基本得到缓和。而专职的音乐教师却很少,往往担任音乐课的教师还要兼任语、数等其他科目,且同其他学科的考评的分大有折扣,使音乐教师难以静下心来发展专业特长,久而久之,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渐生疏,不能很好的完成音乐教育任务。
2.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师素质令人堪忧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绝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对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不够,教学方法生硬,呆板、单调。比如,多数小学老师墨守成规地坚持着传统的大声喊唱的带唱模式,一字一句的教唱,且五音不全,无音准意识,更谈不上其他要求了,忽略了音乐教育的艺术性,趣味性,导致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意识低下。到了中学阶段,专业的音乐老师无从下手。
3.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只重视文化课程教育,从而忽视了艺术学科的教育。挤占艺术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仍然存在。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美育、智育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我们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不断加强和改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4.音乐教学相关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
在当今,运用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了“时尚”,然而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由于设备缺乏却仍沿用着传统大声喊叫式的教唱模式,或用录音机让学生跟唱。而简单地常见民族乐器是音乐教学必备的设施,而就这些在农村中小学也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这样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可谓是纸上谈兵。
5.音乐教材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有待调整
现行音乐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不相适应。学生学起来难度大,因而无兴趣,导致教师难以因材施教,不得不抛开教材。从而导致城市地区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法国作家雨果也曾指出:“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这些无不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要更新音乐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是要懂得艺术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懂得艺术教育在诸多方面的功能(美育功能、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等),要成为艺术教育的“内行”;二是要关心支持音乐教师的工作,为他们创造条件,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树立学生德智体美劳都要发展的思想,把音乐教育活动制度化、经济化,既要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
2.增加音乐教学设备,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和网络资源等音乐教学设备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是必要的,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因此应适当增添常见的乐器和音乐教学设施;优质教育资源犹如一股清新的山外来风,吹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尤其在音乐课上,现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离农村实际较远,教学难度大,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材,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耳闻目睹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恰当地运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还可起到省时、省力、高效的作用。
3.抓好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师资水平
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落实音乐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鼓励他们忠诚于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多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面广量大,艺术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办班进行专业培训,有组织的挑选乡村学校骨干的音乐教师,轮流训练或组织巡回教学,增加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作为音乐教师自己,一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自修,力争专业进修和短期培训,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二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三是要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秉除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结合器乐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篇10
引论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历史性目标。虽然河南省义务教育也已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由于河南省所辖区域大,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非均衡状态,具体表现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在义务教育资源占有与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状况。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义务教育前进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全面开设是基于国家教育部的两个文件,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2002)才得以推行的。从各地乡镇小学开设英语课迄今,已经过去了10年时间,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都卓有成效,但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英语教师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但具体情况如何呢?本论文即打算在对流失问题进行定义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前提下,选取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新乡市和驻马店市的16所乡镇学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力图映射出整个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流失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缓和教师流失造成的农村“教育贫血”问题,促进河南省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一、教师流失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从人力资源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流动是指教师从一个工作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工作岗位,分为教师的地理流动、职业流动和社会流动等。教师流动有合理和不合理、良性和非良性之分。合理的、良性的教师流动是双向的,非合理的、只流出而无补充的教师流动就是非良性流动,我们称之为教师流失。如何实现教师流失向合理流动的飞跃,是解决该问题的症结所在。
流失问题在国外一般被理解为流动问题。国外的相关研究研究主要包括教师流动因素的研究和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研究。首先,教师流动因素研究涉及到工作条件、工资水平、性别角度、年龄角度和学校管理等内容。还有学者从经济因素(博弈论等)、非经济因素(学生组织情境等)以及教师本人情况(学历、家庭、健康等)等对教师流动进行分析。英国学者Dolton &Vander Klaauw(1999)[1]调查英国教师时发现,教师流动与教师本人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相关等。其次,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和“特殊津贴制”;韩国的“教师互换制”;美国的“教师补给政策”和“福利制度”;英国的“优先教育区”和“中央统一拨款政策”;法国的“教师统一分配政策”和“教育立法”等。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也是很多国家政府孜孜追求的目标。国内的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多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状况进行的研究。具体包括:一是教师流失的特征研究:教师的流动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向东部的无序、单向流动。[2][3]二是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包括经济、社会、学校和心理原因。三是教师流失的影响研究。[4]四是教师流失的对策建议。[5]但是截至目前,国内并未出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师流失现状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证研究,本文及对此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拟在综合国内外教师合理流动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以河南省四地区农村16所中小学为例,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失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教师流失的原因,深入研究教师流失的弊端,探索如何建立新形势下规范、有序、科学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流动机制,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学校英语师资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本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前者主要是用于全面调查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状况及教师流失情况:鉴于村级中小学数量有限,本课题组成员分成五个小组,带领学生志愿者,分别到许昌市、漯河市、驻马店市和新乡市的32所公立乡镇学校(16所初级中学和16所小学)进行调研,重点调研内容包括教师队伍概况、教师流失情况及造成的影响。后者主要是用于对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育局调研员进行了深入的个别访谈,以弥补问卷的不足,旨在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流动需要、学生和家长对本校教师流失的看法以及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周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调查组从2012年5月10日起到2012年12月10日止共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发放了3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8份),访谈了4名调研员,32名学生,32名教师(调研学校每所两名),32名家长(随机),初步得出了有关许昌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现状问题的数据。
1. 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队伍构成现状
经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得出了以下结果:从性别上看,初中英语男教师占35.7%,女教师占64.3%,小学英语男教师占5.3%,女教师占94.7%。这说明中小学英语教师中男性比例很低。
从年龄来看,初中英语教师20~29年龄段比例占32.9%,30~39年龄段比例占37.3%,40~49年龄段比例占22.6%,50以上年龄段比例占7.2%,小学英语教师20~29年龄段比例占44.5%,30~39比例占32.1%,40~49年龄段比例占20.2%,50以上年龄段比例占3.2%。这表明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更凸显出年轻化的特点。
从学历上看,初中英语教师大专比例占56.35%,本科学历占43.65%,,小学英语教师大专比例占49.6%,本科学历占50.4%。这说明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虽然绝大多数已达标,但整体受教育程度还有待提高。
从职称来看,初中英语教师初级职称比例占26.3%,中级职称比例占56.12%,高级职称比例占14.28%,无职称比例占3.3%,小学英语教师初级职称比例占35.35%,中级职称比例占46.3%,高级职称比例占9.2%,无职称比例占9.15%。
从专业来源上看,初中英语教师有5.26%的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小学英语教师有42.8%的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这表明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比较差,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流失现状。
(1)问卷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308名农村教师中,172 人表示有机会愿意调离农村,有60人正在酝酿调离,仅有76 人表示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其中小学英语教师希望调离比例占86%。从性别上看,中学英语男教师75%希望调离,有45%的人正在酝酿调离,小学英语教师男性99.3%希望调离;从教龄来看,有流失意向的工作3 年以下的人数居多。从学历上看,有流失意向的初始学历为本科的占70.3%,其中近三年的本科毕业生占87.1%。这表明本科毕业生和高水平教师这一群体流失意向相对更强烈。同时近3年来,“招教”教师34%希望调离。
(2)访谈结果。访谈的4名调研员都认为: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对来讲,中学教师队伍会比小学稳定),年龄大、教学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新教师流失的很快;虽然学校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并按国家政策提升了教师工资,有时甚至刻意抑制教师外流,但是仍有很多人继续向县城、市区、民办学校乃至东南沿海地区调动工作。访谈的32名学生中有28名学生认为调走的老师都是能调动自己听课积极性的教师,调走后对新老师不适应,而且有15名同学感觉自己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示不愿意教师调走,另外仅有8名同学感觉教师有调走的意图。访谈的32名教师中,25人认为做教师工作稳定,有3人认为喜欢当英语教师,有2人认为做教师受人尊敬,有2人认为做教师假期比较长。相对于初中英语教师,小学英语教师感觉自己工作积极性不高。关于同事“流失”问题,初中英语教师中有12人认为这很正常,有4人认为这种行为不适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会让人感觉心里不太适应,小学英语教师有10人认为这种行为会不利于小学生学习,有6人认为这很正常。对于同事“流失”的原因,有24人认为,当地各方面综合因素不利于自身的个人发展,其中小学教师中7人明确表示“看不到未来”。访谈的32名家长中,有23人认为调走的教师都是能让小孩佩服的教师,调走后对新老师不适应,而且有10人认为自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28人表示不愿意让这些教师调走。
虽然本课题组的调查范围(郑州市、许昌市、新乡市和驻马店市32所乡镇中小学)有限,且样本不是很大,但已经基本上从管理者(调研员)、学生、家长、教师(包括同事)四个方面显露出了河南省整体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师流失的现状。
3. 结果分析及建议。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从2000年总体呈增加趋势,同时也有局部的减少,但减少幅度要小于增加幅度。“工作调动是教师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录用毕业生、校内变动和其他原因。教师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调出。”[6]
经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流失的总体趋势为:从乡镇流向县市,县市流入省会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从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的学校流向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好的学校;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中青年教师流动比例较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流失会对学生不利。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为了应试需要,“省市选拔县市教师,显示选拔乡镇教师,乡镇选拔村级教师,结果导致村级学校英语教师缺编严重,大量代课教师充实教学一线”,[6]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质量岌岌可危,乃至促进了农村中小学被兼并的速度。这和王身佩等人作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行政管理部门角度来看,政府应遵循公平、补偿、发展的准则,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法律,重构义务教育事权和财权划分格局,加大省级及其以上政府责任,深化中小学英语教师职称制度和工资改革,同时引导城乡(镇)教师长期双向流动,变选拔风气为正向力量,为“初中向镇区集中、小学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提供平台,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逐步适应国家的“城市化”理念,减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流失。
第二,学校作为人员任用一级单位,应该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的性别比例、学历职称比例等,通过工作轮换、对口支持、跨校兼职、定期支教、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城乡英语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通过免费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巩固、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讲,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定期流动价值观,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坚定教育信仰,树立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既要注意自我需求的满足与能力提升,又要增强自己对教师流动的道德约束意识。
第四,从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组织角度来讲,要修正对教师流动现象的看法,努力为优秀教师队伍稳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结论
教师作为教学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教育质量的优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对未来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对河南省四个地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队伍流失问题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之后从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层面给出了建议。但这只是初步研究,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另外,流失教师本身流失后的现状及自我诉求如何,这都将成为将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注释:
[1]Peter Dolton&Wilbert van der Klaauw.The Turnover of Teachers: A Competing Risks Explan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3): 543-550.
[2]张成芳,阳德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探索[J].理论观察,2006(1).
[3]马莉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篇11
现有文献对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农村师资差的因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一是客观因素。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域交通限制也会产生恶性循环,如果让优秀教师远离家乡到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教育服务,可能造成教师非自愿辞职的心态,自然很难吸引到优秀教师。二是政策制度因素。由于配套制度保障不足、教师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农村教师队伍很长一段时间存在正式制度的缺乏和非正式制度的惯性。首先,“超编缺人”的矛盾,就是由于教师编制不合理导致的,目前不少农村学校都有教师、代课教师、钟点教师、教学辅助工作人员等等,而且临时代课教师占各校教学人力也愈来愈多。代课教师的专长很多与课程不符,且如果大量招聘临时代课教师,并将教师视同为派遣人员,自然也就无法针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辅导、生活协助等方面付出很多精力。其次由于薪资福利不高及工作不稳定,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流动频率加快,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此外,也可能无法顺利招聘到与所教课程专业相符的任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也会牺牲了偏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三是现在社会上教育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功利价值观也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的发展建议
(一)合理定制农村学校编制名额
农村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因为资源的不足,家长可能较无法协助学校发展,同时还会有许多评价访视工作等问题,这也形成农村教师很大负担。而且现在的教学环境与之前也有了很大不同。因此,建议重新审视教师编制配备,从地区、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并及时、有序地进行编补,希望城乡倒挂的编制标准向农村倾斜,适当放宽农村地区的编制标准,最好能结合班比和学科教师配比来制定标准。可以扩充行政人员数量,负责校外资源连接的业务,让农村学校可以有效整合多元的资源。
(二)构建代课教师人才库平台
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在发展学校特色上,常常面临教师专业不尽相符的状况,建议可构建起代课教师人才库平台,通过平台信息的流通,可让各校有效掌握地区内教师专业的现况,并及早规划应对,同时也可充分发掘当地优秀的教学人力,这可成为应对代课教师专长问题的思考策略。
(三)农村教师经校内考核优秀可直接续聘
每年的暑假可作为教师甄选的旺季,但农村地区学校都担心面临招聘不到教师的困境,虽然目前为缩短招考的天数,缩短为“一次公告,多次招考”的方式办理,但仍有诸多问题。因此教育部修订了相关的制度。未来代课三个月以上,表现优秀而且具有教师证的老师,就可以由学校直接续聘,同一学校可以任满三年。除了艺术类别外,农村地区学校可扩大科别限制,让校务经营的空间更具弹性,该策略也可有益于人力的稳定与向心力。
(四)农村地区实施交换教师并以数校合聘模式
农村地区学校因为规模的限制,可能无法满足专长式授课,从而造成教师配课比例过高,学校特色发展不易或非自愿性超额招聘的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换教师、策略联盟方式,让专任教师得以“共聘”的模式至各校任教,尤其是音乐、艺术、英语、体育领域等师资,这除了可提升农村学生学习效能外,也能保障超额教师的任教权。
(五)鼓励参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篇12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也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的发展状况却让人喜忧皆感颇深。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种种弊端。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然而,我国当前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我国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外来音乐也大量涌入我国,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影响也非常显著。为此,如何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又成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学校专业音乐教育和基础音乐教育西化过于严重,要扭转这种局面必然要从基础音乐教育抓起,重视传统音乐的传承。
民族音乐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努力,音乐教育理念渐趋成熟,传统音乐理论、内容、师资、教学设施等的基本完备,是农村中小学强化本土音乐教育具有可行性的充分条件。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音乐的范畴并不只局限于流行音乐,纠正学生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正视流行音乐和弘扬民族音乐;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需要在教法上有些改善和提高,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等的一些对策。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以学校为基础,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形成本地、本校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二、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改革
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析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上音乐课《快乐的小熊猫》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美妙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颂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势。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少年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于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有这样一个游戏:“小音符找家(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的人物,美丽的小木屋上画有七个小矮人的形象,帽子上分别写上了七个唱名,学生分为七组,各组分别戴着写有唱名的帽子。音乐开始,学生随着音乐节奏做律动,他们认真的听辩,敏捷的反应着音乐的变化,为取得优胜而高兴。这一教学现象明显的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它溶听音乐训练、节奏律动、力度、速度、感知、情绪体验、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音乐训能为一体。在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篇13
一、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十七大提出的“四个文明”建设。一是能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二是引导农民改变陈旧观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是鼓励农民关心国家大事,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自觉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四是教育农民自觉提高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环保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认识不到位,普及有限。长期以来我们把职业教育放在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仅仅是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的补充,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教育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离,崇尚高学历的舆论导向愈演愈烈,而对职业教育、对普通劳动者、对农业技能人才的宣传十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每年为全国提供近5亿劳动力。在这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中,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受过技能培训的高达76.4%。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1]虽然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整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我国农村每年近千万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就直接就业,无一技之长,无劳动技能,职业教育普及非常有限。
2.专业技术较落后,师资力量不强。长期以来,绝大多数职业学校以传统农学为主。开设农学、畜牧、种植、养殖等专业,直接面向农村,服务第一产业。然而,面对农业产业化的趋势,陈旧的理论知识、传统常规的技术使得很多职业学校逐渐失去吸引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等理论难以得到贯彻,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难以及时更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培训缺乏重视,落后的理论和技术塑造了一些学历本位的单一型人才,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2]加上“双师型”教师紧缺,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3]教师中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只有51%,参加过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只有38.5%,曾下厂实践的也仅占23.9%。[4]可见,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偏低,特别是距离教育部提出的“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要有80%达标”的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相差甚远。虽然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全国平均仅为26.6%。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教师本身没有对“双师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予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也存在问题,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教师们接触实践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定位不明确,教育模式不适应。在“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率、轻素质教育”[5]的思想影响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为根本目的,转变以为农村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帮助为导向,逐渐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职业学校压缩甚至放弃农类专业,转而以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为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重文化基础、轻职业技能的现象。这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难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
4.体系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投入较少,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只有教学机构,缺乏实践场地和实践设施,根本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农村教育体系中,初、中、高三级职教很难真正衔接,特别是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尚未真正结合;农科教统筹机构形同虚设,体系不健全,甚至无人过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作为保障,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职业能力培训,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熟练运用技术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着重于宏观的指导、调控和管理,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2.明确方向,准确定位。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技能,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坚持以农为本,确立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主旨;二要使职业教育适应农村社会城镇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的需求,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推广及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强化职教特点,突出技能优势;三要把重心放在职业技能教育和农民工的转移培训方面,立足于市场经济,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趋势,实行产教结合,使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结构。针对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变动速度大大加快,要适应农民的知识与能力多元化的需要,农民职业教育要把文化补习、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以基础教育为根基,职业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为辅助的教育结构。一要开展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基本科学技术,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新的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二要开展专门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适应培训,实施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较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三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和推进成人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适应农村城镇化和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需要。
4.深化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坚持“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把“绝活”当作绿色证书的教育内容,调整特色专业,体现职业性、实用性、超前性,突出地方特色,产、学、研相结合,可采取全日制、半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也可搞短期的单项知识学习和单项技能培训,搞长期的系统知识学习、全面技能培训,灵活办学。
总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联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城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人才培养格局,让老百姓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实惠。只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施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才能摆脱困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71.
[2]苏成荣.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