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学是学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如何去学以致用。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式不合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均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所提到的知识,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数学公式和定理,而不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式的不合理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1.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课开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2)学生不乐于提问,不能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缺乏自主的思考。以下几点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1)学生年纪太小,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过于贪玩,对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并不感兴趣;(2)教师未能充分的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未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该如何去学习,特别是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1.3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率低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的问题,该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所造成的:(1)未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始终y以得到快速的提高;(2)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老师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更加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难点内容的积少成多必定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更多的不利影响。
2.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要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首要任务便是要将课堂回归于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勇于去探索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持之以恒,勤学好问,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去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2采用兴趣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而言,其往往只乐于去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大主要因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如下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1)用实际的操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课本上所提到的各种公式和定理,例如三角形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并可鼓励学生用木条等材料自行制作三角形来验证相关的定量;(2)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授抽象的数学内容,例如在进行乘除法的教学时,便可将学生喜爱的动漫元素 融入其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改进教学方式,推行素质化教学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只有不断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推行素质化教学,小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改进教学方式,推行素质化教学主要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不能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短期的教学成果,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为其今后的学生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2)丰富教学形式,改变以往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运用视频、课件以及版画等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讲授复杂的数学知识。
2.4加强课上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言
加强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课上互动主要需要完成如下工作:(1)鼓励学生提问发言,甚至可以将提问作为一个考核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定期组织分组讨论和知识问答,通过进行课堂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
2.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而不是记住所学的内容,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背乘法口诀,但是背过之后却很少教学学生如何用其去教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便是要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用处所在。
结语
小学数学更多的应该是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并不仅仅是解决课本上的作业题,只有小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才能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篇2
二、选择性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出问题并给予两个以上的答案,让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如:分母是6的最简分数有几个?(A.1个、B.3个、C.5个)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根据真分数和最简分数两个基本定义去分析、判断并加以选择,是叙述题和判断题的综合与延伸。
三、叙述性问题设计
叙述性问题就是唤起学生对法则、概念、公式等的记忆,起到巩固熟练的作用。提出这类问题的一般问法是“……是什么”或“什么是……”这类问题可让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靠背诵、记忆来回答。
四、判断性问题设计
即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性质等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正误。这类问题的一般问法是“是不是?”“有没有?”等。如“所有偶数都是合数,对不对?”加强判断性问题的训练,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五、创造性问题设计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寻找突破常规性解答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力。一般问法是:“你能想出办法吗?”“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等。如教学求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张没有标明任何数字的圆形纸板,要求求出它的面积。多数学生会认为无法计算;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却想出用对折的方法量出半径或在桌面上滚动一周量出轨迹长的方法去求他的面积,这就打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
六、发散性问题设计
篇3
又如初二第二册中的《平方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平方根的概念完全建立在平方运算的基础上。平方运算是旧知识,而平方根的教学是新知识,两者的运算既有联系,又有矛盾,联系的是平方根的运算是平方的逆运算,矛盾是两者的运算性质是不一样,即是相反运算,所以他们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就是逆运算,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教师必须在它们的结合点上创设问题。⑴3的平方是多少?-3的平方是多少?⑵什么数的平方得9?⑶什么数的平方得0?⑷有没有平方得负数的数?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问,使学生加深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再引导学生在设问中归纳结论: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是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问题要创设在学生认识的感性到理性的转折点上
学生认识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性的认识学生往往感到困难,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跨越的转折点上创设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推理方法,对感性的数学知识加以深化,从而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例如:初二数学第三册中《全等三角形》这一节我是这样教学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两块重叠在一起的硬纸板剪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出来的两个三角形,并讨论他们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再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哪些完全重合的图形,讨论结果:同一底片的两张照片,国旗上面的小五角星等。学生对抽象的“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有了感性认识,这时教师要创设问题:“通过以上的实际事例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回答出: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完全重合,从而使学生上升到了“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三、问题要创设在教学的关键点上
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有客观依据,也就是说该问则问。那么应该问在何处呢?我认为应该问在认知矛盾的焦点上,就是学生在认知最困惑的地方,而这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关键点上设问,也是最易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兴趣。如:数学课讲到“0”的意义,学生一般都是把“0”看作表示没有的意思。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冬天里的天气很冷,气温常在0℃左右,那么0℃是否代表没有的温度呢?同时0℃又相当于32℉,难道32℉也表示没有温度吗?这样设问在教学的关键点上,从而使学生很快理解“0”这个数的真正意义。
篇4
正在进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为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但是,在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将有助于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高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水平。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合作交流、趣味教学等问题给予了探究。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可见,教师的基本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占据了教学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主体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一些教师的表现态度生硬、教学急躁,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比其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很多。但是,有的教师则认为,教学中学生是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不是自己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因此,课堂教学中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还是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领域的目标,从而轻视了学生情感领域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能轻视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兴趣、激情以及方式的培养。
1.2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吃力。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忽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教学,一般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3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资发展不均衡,水平差异较大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活动具有主导作用,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在努力地进行教学,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来看,效果并不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外,不管是教师自身认识与态度,还是数学专业素养等,都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均衡发展教师队伍,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2、如何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
2.1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应用性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以“案例呈现--小组谈话讨论--集体发言--教师总结提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呈现的案例都是经过老师仔细的挑选,课堂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对其进行点拨和分析,指出不足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帮助学生间接地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进行专题讲座,探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经验;举办学习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定期开展试讲教学活动,不断让学生在理论基础上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试讲过程中,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评议,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和他人的评议提出更好的措施,从而利用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理论知识鞭策自己的实际教学,不断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效果。
2.2走出算法多样化的误区
(1)算法多样化不同于一题多解。可以这样说,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各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而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2)算法多样化的归宿必然是算法优化,要正确地对待算法多样化的质与/量。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算法的多(量),而忽视了算法的/优(质)。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听懂同伴的算法,较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基本能听懂同伴的解法,但不一定能找准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听懂同伴的解法就有一定的困难,更不具备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的能力。
2.3创新评价考核,加强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下,师生关注的只是最后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很少能获得有关他们学习内容和过程的任何建议或反馈。因此,应用性教育教学的评价更注重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策略、推理方法等得以表现,并加以正确的评价,这样学生能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正确预期。我设计了以下几种过程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现场课堂教学、教学观摩、撰写教案、听课评课和期末考试等几项内容,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课程标的主要内容。另一部分是教学设计部分,分值各占一半。通过这种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结果实现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同时,评价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现在和过去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能更真实地反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3、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策略,着力转变教学方式,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生认知背景
问题情境教学是借助适当的情境实现对问题的生动展示,提高问题的吸引力,降低问题的学习难度,使得学生能够迅速的融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而上述目标实现的前提是情境的合理性问题,应该确保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否则将导致情境与学生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降低学习难度的目标。所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之前,首要工作是对学生的认知背景进行调查。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即学生喜欢何种形式的情境展示,一般来说,生活化情境、游戏化情境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可以选为课堂教学的情境;二是学生是认知能力,即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方能进行适当的问题设计,确保问题的难度适当,避免对学生造成认知障碍。
2.树立人本教学理念
无论是从素质教育的推行角度分析,还是从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需求分析,以人为本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成为教学理念的核心。总体而言,问题情境创设的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材层面,应该确保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基础、需求保持高度的契合;二是教师层面,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应该将其视为教学资源的核心要素,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推动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开展;三是学生层面,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认同,应该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相应的问题创设,将其作为问题情境教学的对象,探索与学生的整体状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发展。
3.构建多元化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情境的多元化是保持教学新奇性,发挥教学促进作用的关键所在,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构建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就小学数学而言,问题情境的构建可以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趣味性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游戏场景和喜爱的动画片段等作为问题的创设背景,通过对相关素材的应用提出教学问题,该种趣味性情境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操作性情境,小学生天性好动,有极为旺盛的行动力和探索精神,教学中应该善加利用,借助操作性情境的构建,使得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实现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真实性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事物的关系概况,进行问题情境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与现实的关联性,将数学还原到原始状态,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降低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四是生活化情境,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过于深奥的问题情境将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片段、素材构建生活化情境,从而减低学生对教学情境的陌生感;五是开放性情境,并非所有的问题情境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应该构建开放性的情境,由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实现一题多解,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灵活思维。
二、当前问题情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或单元章节学习的关键内容,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然而,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该方面把控不当,存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教学任务不想匹配的问题,导致问题情境的着眼点过小或过大,影响教学的目的性,导致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强,难以发挥问题情境教学的优势。
2.问题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在改革呼声高涨的形势下,许多老师盲目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没有考虑创设的具体要求,导致问题情境教学沦为形式,成为教师炫耀教学方法的工具,难以起到应有的教学提升作用。
3.教师素养偏低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和观察力,能够将数学知识点和问题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科学把控教学的节奏,发挥问题情境教学的作用,这是当前许多老师无法达到的。
三、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改进策略
1.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专业素养和工作热情两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招聘、培训等形式实现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和人才补充。此外,还应该给予有效的激烈,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主动投身到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当中。
2.加强问题情境教学的教研力度
在给予教学师资保证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问题情境教学的教研力度,使得老师能够较高的掌握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能够将问题情境教学落实到教学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教学法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提升效果,应该重视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分析,实现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完善,发挥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维拓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建明.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景策略初探[J].福建教学研究,2013(6):37-38.
篇6
二、铺垫性提问,克服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铺垫性提问即复习设问。复习的内容必须是与要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是新知识的发源地,是学生思维的起步。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出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达到顺利完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教师先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同学们能否指出方程3x2+3x-7=0的名称是什么?”当学生经过思考判断得出结论后,教师再问:“为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时学生就会准确答出:由于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方程各项小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故应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样提问,学生就会紧紧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积极思考,很自然地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且既克服了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又准确地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三、探究性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一个不高明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在讲究一个数学问题后,再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为什么要有“××”限定条件等,这种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例如,计算(3+■)2×(3-■)2,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再问“本题是否还有更为简便的算法?谁能做出来?”这一问,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起学生急于探求简捷算法的思维波澜,鼓起探索的风帆,为灵活运用幂的运算法则开辟了通途。又如,讲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不会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妨这样问学生:“平行线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条件呢?”这一提问,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了疑阵,从而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可见,通过教师有意在无疑处创设疑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设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篇7
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挑战并扩展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形成更深刻、广泛的理解,逐步构筑自己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提升探究技能。
问题2: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方法,结合实例说明怎样根据方程形式,确定相应的求解方法?
下列方程选用哪种方法求解?(1) (2) (3) 想一想用配方法解 的步骤是什么?
在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讨论当前的理解,陈述自己的解释并为它辩护,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这一步可以引导学生学到活动的精髓,也是达到最终学习目标所需要的。
问题3: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有根吗?不解方程能否判断出方程是否有根?怎样判定?
思考1:对下列三个方程进行配方:(1)x2-2x-3=0(2)x2-2x+1=0 (3)x2-2x+3=0观察它们解的情况!
思考2:由具体到一般,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 的解的情况是什么?
1:如何把一元二次方程 写成 (x+h)2=k的形式?
2:怎样判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是否有根,根的情况与哪些量有关?
问题探究 1:求出表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像,观察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方程的根有什么关系?
转贴于
问题探究 2:若将上面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 =0(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思考:求判别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判别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引导性提问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并帮助学生学会共享探究活动中的信息。教师在设置和应用“问题串”进行提问时,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或独立的探究活动。
篇8
2.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数学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却忽视了学法的有效指导。学法知指导的缺乏,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巩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对策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借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根曾经说过:“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恩格斯则认为:“如果想辩证而又唯物地了解自然,就必须掌握数学。”数学除了对人思维能力的训练外,它的工具性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
(2)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指导学生能够利用小木条、细铁丝、硬纸板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允许学生质疑,并敢于正视质疑,用科学的实证,为学生解决疑惑,求得真知。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营造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情感付出。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亲其师,重其道,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就融洽了。
3.注重数学对人格完善的塑造作用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数学使人周密”,的确是这样的。数学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规划性和条理性的训练等,都是非常有利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科学,人们通过运用数学推导出了种种概念、原理与规律指导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注意观察也会发现,数学好的人,一般做事都比较缜密。美国国家研究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一文中指出:“应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的经验,构成了数学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能识别谬误,能探察偏见,能提出变通办法。数学能使它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
篇9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自和学习时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争论辨析,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争论、辨析,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例如: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成立呢?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巧妙引导,启发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少教例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尝试”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直接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实践和猜想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指导补充,学生从自主实践中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 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变抽象为形象。
要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荡秋千。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作走路状,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话锋,进入主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走进生活,诱发求知欲。
学生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离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习题关键词的理解。
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识别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 。有经验的教师还经常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提问拿来当众讲解,并经常善于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自学能力中独立阅读能力是关键,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首先要过阅读关。有些学生阅读时不认真,不仔细,草草阅读后就立刻做题,结果错误很多。于是,我们应采取措施,在“启”上下功夫,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一些悬念,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如:在开始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提出“鸡兔同笼”问题,学生迫切想知道鸡兔各有几只,于是从书中去寻找答案,读书便认真了。当学生看书无目标时,出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把握知识要领,掌握重点,解决疑点,敞开思维,步步深入。同时还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及例题。
2、读、练、知交替进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算的自检能力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练习,通过自检发现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课堂效益,只有课堂有了效益,学生课外才能真正减负。
参考文献:
篇10
一、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语言设计是很讲究的
情景创设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教师投身课改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引入的语言情境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更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数学课的几种导入语言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语言导入法
在教学生活中老师们容易发现,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精心组织的语言有利于情境的建立,让学生尽快进入领悟数学学习的环境。例如:在《等可能事件》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游戏幸运抽奖:盒中有28张小纸条每张上分别写了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学号,现在请一位同学在盒中先后抽出3张,看看哪3位同学是今天的幸运中奖者?在抽奖活动结束后,教师小结:其实同学们都明白刚刚的抽奖活动中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抽到,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可能事件。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恰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动手操作语言导入法
动手操作语言导入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在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后提出问题:擦去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边,只剩下一个三角形ABC,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将这个平行四边形重新作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每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作了不少的平行四边形,那么你是如何将它正确地画出来的呢?(即如何知道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操作作图得出两个猜想后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确立了本堂课研究的中心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判定定理,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3.温固知新语言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语言,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几题整式的乘法,接着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吗?既复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自然的导入平方差公式。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体验了平方差公式推导过程,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情景创设中良好的教学语言设计,能引人入胜,那么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的设计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处以等可能事件的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间需要合理地设计衔接语言。
1.各知识点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有的课型新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定理等)不止一个,那么在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简短的过渡性的语言便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法中的细功夫。在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衔接,不仅使新知成为有源之水、为新知找到生长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通过抽奖游戏等活动后学生理解了可能事件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发球真的公平吗?自然引发学生思考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问题的探讨及操作,从而得出这类可能事件称为等可能事件。在学生理解了等可能事件后,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等可能事件。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来求生活中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呢?实现了从可能事件----等可能事件-----求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各知识点间的层层推进。其实,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中揭示了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公式的产生显得那样的较松与自然。
2.新知与例题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篇11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该把握时机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课堂提问应该把握精确的时机,因此导致课堂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反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阻,阻碍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具体地说,教师利用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并在学生思考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与探究。以《长度单位》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在学生思考的中途,教师突然提出要学生思考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教师的目的非常简单,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思考与探究。但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地把握时间,导致学生没有在上一个提问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造成上一个课堂提问的效力失去,容易让部分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不再思考,而是等待教师的指导,从此让学生产生惰性。
因此,教师应该在提问后观察学生的神色,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索。换言之,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陷入思维瓶颈时提出下一个问题,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有深度地进行学习。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价值
教师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也就是要让课堂提问变得有价值,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真实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图形与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此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就能够在思考中获得提升,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各项综合能力。
篇12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与方法。相应地,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也必须发生变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评价作为一种活动,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堂课或几堂课的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教与学的水平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帮助师生找出存在问题和明确今后改进方向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了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那么,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也不仅仅在于比较、鉴定和选择,而且具有多种功能。
1、激励功能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学校而言,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找出典型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督促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向好的方面迅速转化,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2、改进功能
主要指促进师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对教师而言,通过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长处和不足,找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来说,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和缺点,以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导向功能
主要指使教师明确并达到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标准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依据,同时也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的尺度。评价活动可使教师努力按评价标准要求自己,并努力达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必要条件。
4、鉴定功能
主要指为学校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可能性。必要时,其评价结果可作为教师晋升,进修、人员调整、以及学生升学、评优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5、研究功能
指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促使广大教师,特别是教学骨干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例如,在设计和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除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外,同时还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弊端,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力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还是以传统课堂评价为主,存在问题主要有:
1、课堂评价价值观错位
传统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科与知识,即课堂评价的价值观关注“知识为本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只注重教师单一知识传授,而数学老师只关注着讲好数学知识,这样重智轻能的课堂评价怎能跟上新课程的脚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在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时,应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关注学生情感体体验。
2、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偏颇
以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当主体,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特征,它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心,只要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突破,教材分析透彻,教学环节完美就是一节好课,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导致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严重缺少对学生活动描述。
3、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评价方式,把教师和师生作为评价对象,为了选出少数优秀观摩课,接受评价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学业上的失败者,课堂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这种价值多元的评价的也并不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优劣排位,而是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而伴随这种评价功能真正转变,创设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才能更有利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重构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这些智能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问的智能关系,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加德纳批判标准化考试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其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探索,对教育教学评价的构建及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确立课堂教学评价维度
篇13
近年来,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因而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当前教学过程大多是老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老师指疑多,学生质疑少,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的各种适应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也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一、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首先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容易被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所吸引。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还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
2.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欲求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此,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能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顺利地解决问题。
3.提问能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毋庸置疑,数学教师富有技巧的提问,具有强化作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解决数学教材中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数学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的,同时,它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做出一定评价,使学生形成强烈印象,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提问过多,内容呆板
调查发现,教师常常把提问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乃至已成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甚至把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提问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能力及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其实问答式教学不一定必然是启发式教学,质量不高的满堂问甚至可说是伪启发式教学。真正的启发教育对问题质量和教师的提问策略和提问艺术有很高的要求,把低水平的“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提问的内容形式呆板。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但教师往往按照教参设定的环节提问,毫无实际意义。此外,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2.所提问题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内容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维是问题的核心,一个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恰当的问题。然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数学课堂上问题设置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缺乏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问题层次偏低。提问过于简单,无思考价值,无疑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难向更深更高处拓展;其次,题目设计空乏。学生只能启而不发,憋得面红耳赤不知所云,由怕提问而演变为怕数学的思想从此滋长;最后,思维训练压抑,教师对学生缺乏信心,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准或迫切希望向学生展示自己独到又高明的见解。往往教师提问后表现太急切,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就越俎代庖地给出答案,这种提问只会因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失去意义。
3.提问缺乏师生平等的对话情境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思想的桥梁。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始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师生平等”的观念,不训斥学生,不给学生的错误观点扣帽子,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感受和见解。这样有助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
4.提问缺乏师生平等的对话情境
调查发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出示书面或口头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代表交流――教师做小结。”这样看来是以问题为中心,是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完全是按数学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模式下进行的,答案也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答案,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通过分析上述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往往随意提问,并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其次,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最后,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惩罚式的提问,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此外,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研究
提问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才能使得思考和回答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所提的每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所提的每个问题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学生厌学。教师的提问,内容要新颖别致,方式要新鲜多样,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主动求知的情境。
(2)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抑制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时引导,更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同时,数学教师要合理的做出预设或生成行为的意义及理论假设,反思在数学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汲取可反思的东西及利用反思的结果进行再反思。此外,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具体分析,同时结合数学教育教学的智慧,如果确定是有开发价值的,就要以此为问题的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通常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跟着他们预先设定好的教案来思考问题,对于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等等相关问题都设计的“十分合理”,长此下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很容易处于一种信息交流堵塞的状态。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平中出奇,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问题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在理解课本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2)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来说,教师要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这些概念的微言大义。(3)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要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3.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编拟问题时应面对全体学生,设计出不同类型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象征性提问。象征性提问一般是向全体学生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促使学生通过联想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选择性提问。选择性提问的问题往往是具有不同难度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提问基础薄弱的同学,“为什么类型”的问题适合提问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怎么办类型”的问题适合学生共同讨论回答。
(3)故意性提问。故意性提问是一种于无疑处故意生疑的提问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主动释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有时要建立在教师故意出错的基础上。
(4)竞争性提问。竞争性提问是在问题难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教师为使问题的答案更准确或更丰富而设计的一种激发更多学生参与的提问方式。
4.提问要富有整体性和艺术性
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课堂上提问要富有整体性和艺术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所提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每一堂课都有初期、发展、和结尾等环节。提问时应遵循每一环节的特点。一般说来,课堂提问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恰如一开始便给学生亮出一个“红苹果”,让他们闻到香,产生食欲,这样学生就会在你这只“红苹果”的牵引下集中精力向前“奔波”。
(2)课堂所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并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辨。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该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
四、结束语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从而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地向前推进。而且,问题教学法对于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积极实践,努力去做,无论何种基础的学校和师生,其课堂教学都会收到实效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要善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戴启猛.《挑战常规,体验创新》[J].广西教育杂志社.2009第4期.[4]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J].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第4期.
[5]肖玉珍.《引起兴趣,启发思维,诱发思考》[J].广州技工教育.2009第8期.
[6]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江松涛.《新课程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河北教育.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