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建设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标准建设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标准建设规划

篇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篇2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等教育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客观形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物质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当今在高科技、高技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面前,如何结合实际搞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已成为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问题,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以及老校园的环境创新等问题,是关系办好高等教育的首要环节。高等教育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校园规划建设必须先行。

一、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及专业内容的增加,对老校园总平面规划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因而和新建学校一样,为了保证老校园协调和有秩序地发展,必须制定一个新的、完整的发展规划,作为控制改建扩建的指南。但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是在校园总平面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各个校园有其自身布局特点和建筑风格。根据我国现有校园建筑密度较低,结构松散,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尽合理的状况,在制定新的续建规划时,必须充分收集现有校园各方面的情况,在以实用为主的前提下,确定校园协调发展的方式,并研究出各个局部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因此,需要对学校的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建筑物层数和建筑物大小、体型及校园绿化,道路管线,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同时需要对校区内的总平面规划和建设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针对老校园总体规划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特点,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老校园总体建设规划前期工作一开始,应该注意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①校园用地红线图;②校园及校园附近可能发展的地形图;③校区现状平面布置图;④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学校的总体发展规模,专业设计等文件。

(2)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校区规划的定额和政策。根据上级批准招生办学的规模,按国家对高校校舍建设规定面积定额进行核实。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活动场地等情况。预测哪些项目由于课程结构,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入学的人数的变化将会受到影响。进一步调查发展专业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使用原有教育设施的情况及目前适应新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将来教学科研设施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便于规划、建设时统一考虑。

(3)充分考虑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如学校用地紧张,影响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条件,因此需要对校园附近各单位及居民点的现状,包括这些单位的生产状况是否转向,是否发展,甚至对发展地区的地质情况,办理各类征地手续的可能性及其他各种因素应了解分析清楚,便于对多个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作出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最佳规划建设方案。

(4)重视校园布局的使用功能合理,分区明确,用地比例适当。以教学区为校园中心,教学区与学生区、体育场地及教职工住宅区联系密切,满足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的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5)充分注意节约用地,适当提高建筑层数,加大建筑体积,提高建筑容积率。对校内较集中的绿化区,应更多的吸取我国传统的小空间的庭院绿化及造园特点,丰富校园的艺术造型。

(6)在规划中应注意到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既要考虑各专业必备的教学用房,同时还需考虑多学科试验用房,满足其功能的需要及将来的发展。

(7)学校学生人数和学校办学的规模及其发展,对校园规划影响很大,因此,校区建设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充分,对发展规模应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

二、调整校园建设规划中采取的几种措施

结合国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在原有校园基础上根据校园自身布局和环境特点,进行改建、扩建、新建调整工作。有些大学老校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格局,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传统风格。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它们反映了时展和变革,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新校园难以求得的。在规划中必须注意保持这些特色,使校园在形式上,空间上和功能上都能协调发展。

老校园总平面建设规划的调整工作是在总平面布局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原有规划中的一般层数偏低、布局松散、建筑密度小、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合理现象,对原规划的调整,应采取的原则是坚持实用为主,在新规划建设中对艺术性和合理性应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调整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重新确定分区。对分区不明、互相包容等后果严重者首先要着手解决。要抓住分区这个重要环节,根据已有建筑布局及周围环境,重新确定功能分区。

(2)有些已建的建筑,其位置不合理,但如改变用途更不合适,因此,只能考虑作为过度性用房。同时应妥善处理好校区内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

(3)疏通人流,规划道路网。为了保证教学区功能的正常运转,避免车辆、行人混杂,拥挤堵塞等现象,应采取加宽或增设通道和规划网络环路,这样做虽要花一定的建设费用,但确是长治久安之策。

(4)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向空中发展。对今后新建部分,如学生宿舍,教学大楼等应在五、六层以上,个别学校(大城市)还可适当建多层及高层,其它建筑也要求合理的提高层数。以解决校区内绿化用地及活动场地。

(5)若原建筑质量好,经严格技术鉴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也可进行加层处理,但在规划上必需进行经济论证,采取拆短建高。此项工作需从严掌握,逐步改造。

根据各校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特点,通过校园规划方案比较、分析研究、确定调整后的校区总平面建设规划,如能长期按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即可促使老校园土地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提高起到保证与促进作用。

三、保持校园建设规划的连续性

校园规划建设是一件连续性工作,它应贯穿于规划实施的每一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发展规划的制定仅仅是规划过程的开始。规划的长期实施不但取决于规划本身上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有组织上的保障,使规划的意图能不断延续下去。因此,高校应建立同校内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规划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规划机构主要是协调规划实施工作,定期提供规划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并及时反馈到规划上去,使建设规划能与事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同步和谐。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并负责实施。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能直接与规划联系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包括了解和正确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科研活动的状况对建设规划的影响,预测哪些建设项目将由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入学人数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受到影响。

(2)协调校区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及校园与城市发生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研究校区内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好校领导的参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方式方法。并制定有关管理文件,确保各单项工程建设计划与长期发展目标相协调。

篇3

2011年4月,周南中学被确定为长沙市首批创标准化实验室学校,5月学校特别成立了标准化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后勤的副校长为组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为副组长,成员则以实验室管理员和信息中心教师组成。

标准化实验室的创建举措

“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按《湖南省标准化学校实施意见》和《2011年长沙市标准化实验室学校评估验收办法》执行。

严格标准,科学配备

根据《湖南省普通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中第一种配备方案,严格对照标准来配备仪器。为保证配备的合理性和确保不造成资金上的浪费,学校对现有配备仪器和药品进行了全面清理,进行账卡物一一核对,检查仪器参数是否符合配备要求,药品是否过期等。

合理调整,提质改造

1)学校在办公室及住房紧张的情况下,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如将所有因其他用途占用的房间全部归还实验室,将散落于学校各处的实验桌椅全部回收并进行修复,配备好学生电源及线路,搭建了一间全新的物理实验室。并按实验配备要求新建了标准的无菌室、天平室;新建了学生科技活动室和学生实验作品展示室。对整个实验室的设备设施、通风系统、电源线路等进行了检修和维护。

2)学校还按《湖南省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标准》装备了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备了设计室、操作室、机器人室及准备室。由于这几间教室配备了大量金工、木工工具和机械设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制定了9份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凡机械设备前均贴上醒目的安全标示,室内均按要求配备灭火器。

3)按照标准化要求,信息中心还配备有3间64座标准化计算机教室,2间配备了专业功放和音响系统的多媒体音乐教室,1间多媒体音乐梯形教室,1间多媒体美术梯形教室,3间专业美术教室,3间专业舞蹈房。

设备归类,登卡入账

对新配备仪器设备进行开箱验收、上柜摆放、登卡、入账等,实现归类集中,统一规范。

入账是一项重点工作,除了传统的账本外,还加入了电子账的形式。2011年10月,市教育技术装备处对实验员进行了装备软件的培训,为实验装备全面数字化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专项美化

室内美化包括规章制度、科学家画像、名言警句、操作规程及预案的上墙、资料打印装订规整;室外美化主要是在实验楼入口及实验楼走廊处,设立文化墙。入口的不锈钢大橱窗、中英文对照的水晶字横幅,实验室命名捐建人物简介、科学家画像、实验室及管理员介绍、楼道楼梯的指示标识等。

为确保学校实验室美化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还配置有专业广告机(安装于实验楼入口)和网络机顶盒加47液晶电视(安装于教学楼大厅),对信息中心所设计的所有宣传资料进行集中展示。另外还拍摄制作了实验室专题视频,作为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宣传资料进行循环播放。

标准化实验室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每学期均做好实验室的各项计划、总结,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药品帐目的管理工作。做到固定资产帐、卡、物相符率达100%,低值耐用品帐、卡、物相符率95%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95%以上,为每学期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做好实验室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对存放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药品定期检查、使用危险物品严格按规定登记并要求老师及时归还,确保无任何事故发生。

建立了完备的工作日志记录,表格包含常规工作日志记录(实验教学工作、实验室仪器及药品管理工作、安全卫生工作)、工作计划待办事项等。

设立了电子账目,并进入到管理是趋势,湖南省教育技术装备系统实现了规范系统管理。

实验教学方面

要求实验员认真钻研各年级的教材,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大纲的实验教学任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开出率为100%。

实验员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务必精心准备,认真研究,掌握关键环节;对难点部分,自己多次试验,将实验数据量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对部分年轻教师进行实验培训,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在每次学生实验时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兴趣,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落实到日常管理中。学校做到安全管理制度全部上墙,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并于显眼处张贴公示;建立有完整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做到定期安全检查(2个月检查1次)。

各教室及通道的消防配备从数量给予足够保证,类型上配置合理,并定期进行更换,消防栓保证正常并由学校保卫部门进行定期测试。

设有专人对有毒有害药品进行管理,药品清单齐全,标签进行涂蜡处理,保证化学药品标签清晰准确,所有药品的领用均有详细登记记录,对于剧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隔离分管,建有专门的危险品室,严格实行双人双锁制度,每次进出均进行登记;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均配有急救箱、护目镜、防护面具等防护用品。

实验室的电源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安全电源工作正常;电气设备和电路安装符合电工标准,无乱接乱拉现象,大功率电器如烘干箱使用规范,散热良好。下水道保持通畅,不存在水龙头、水管老化破裂现象。

通用技术实验室针对各种机械设备建立了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保持正常;凡机械设备均配有醒目的“防止机械绞手”等警示标识。

实验楼和信息中心均配有安防监控,建立了防盗门,防盗窗,学校安排专人进行卫生清扫等工作,保持楼道清洁。

标准化实验室的特色与成效

标准化实验室对所有学生开放。实验室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预约登记制,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先提出申请,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实验教师批准后即可实施。

周南中学实验室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研究性实验,其中《微生物发电》《茶叶中茶多酚的研究》等课题分别荣获全国中学生研究性课题一等奖、湖南省中学生研究性课题一等奖。

篇4

我国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以下简称《标准》)制定于1990 年,是针对当时的城市建设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而颁布制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技术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对于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恶性蔓延、保持城市合理规模和结

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标准》的颁布是符合当时的城市建设情况及整个社会背景的。我国国土资源少,环境承载力小,土地利用率低,城市建设的周期性较长,这些因素决定了需要科学规范的措施、规定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约束与引导,以保证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我国城市刚刚进入起步发展的时期,经济体制开始转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建设用地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现实使得以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及各类用地所占比例的刚性指标作为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保持用地结构合理的依据,确实能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用地扩张起到一定的控制与引导作用。

随着城市发展宏观背景的巨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城市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也促使城市建设用地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时期。从《标准》实

施初期的1991年到2007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4011km2增长到35000km2,增加了一倍多。在这样一个城市建设用地快速膨胀时期,更为有效的措施与规范对于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扩张至关重要。然而现行的《标准》却逐渐显现出它与城市发展及规划管理的不适应和不协调,甚至在很多时候,《标准》所规定的刚性指标成了城市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束缚。

2《标准》与城市发展矛盾的实质

现行的《标准》与城市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关统计数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超过130m2/人,早已突破《标准》所规定的人均120m2的上限。但是通过提取全国各地54个不同规模单个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成果中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统计数据发现,平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4.4m2,并没有超过《标准》所规定的人均120m2的上限。在这些城市中,只有12.9%的城市人均建设总量超过120m2,这其中包括了9.2%的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因此超过120m2/人的城市只占到城市总数的3.7%,绝大部分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总量还是在《标准》的控制范围之内的。

虽然现行的《标准》对城市人均单项用地指标及其比例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其实施的十几年时间里,对各单项用地的控制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从以下一些城市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水平的统计数据来看,不同城市的各单项人均用地量与《标准》规定的指标均有一些不相符合的情况,尤其反映在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上。与1991 年《标准》实施初期相比,各城市平均人均居住用地增长了一倍,除了北京市和景德镇市之外,所有城市的人均居住用地量都超过了居住用地单项标准的上限28m2/人,很多城市达到了50m2/人。平均居住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也超过了上限32%;工业用地人均量超出标准的城市占到城市总数的61%,工业用地所占比例超出标准的城市占到68%。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城市工业用地的人均量都超过40m2,工业重镇昆山市的人均工业用地多达69.4m2,远远超出25m2/人的上限;道路广场用地的人均值和比例没有超出《标准》,而绿地的两项指标均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标准》所要求的指标都有一些差距,换句话说,《标准》所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指标并不能反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实际需要。

究其原因,是因为《标准》制定时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和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估计不足。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相比,我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不少家庭也有了第二套住房的需求,人们这种对于居住面积和居住品质需求的改变,促进了房地产的繁荣发展,因此人均居住用地较之以前也有了明显的增加;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工业产业的规模已经与《标准》实施的初期相比增加了很多,因而工业用地也随之大幅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典型的工业城市,工业用地量几乎占到总用地的一半;而绿地的人均值和比例没有达到标准则是因为快速工业化时期,城市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但是这些绿地的统计数据并不代表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进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与《标准》实施初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现行的《标准》所规定的各类用地的结构比例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亟需进行调整。

3、结语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探索式发展后,我国已开始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迈进。在全球资源日益枯竭、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从国情和时代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避免形成对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的僵化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重要性

工程建设标准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手段,不但能够有效保证工程的经济效益,对轨道后期的使用安全也具有重要影响,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确保每一个工艺和建设步骤都达到质量标准;降低工程造价,通过相关标准的约束,督促施工人员按照最合理、最科学的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相关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建设标准对施工技术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铁路轨道建设行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的整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化现状

(一)我国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的统计分布

地铁工程建设是我国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针对地铁的工程建设标准,对标准的分布进行分析。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标准涉及到的类别众多,包括车站的建筑、车站的通信建设、工程的消防建设、环境的安全和卫生等。以标准的不同内容为依据,将标准分成以下几个层次:基础标准层次;通用标准层次;专用标准层次。

其中,基础标准指的是在某一个行业范围内最基本的标准,其他标准都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目前最常用的基础标准有《城市公共交通标志 地下轨道标志》、《地铁限界标准》、《地铁客运服务标志》等;通用标准是指以某一具体的类别为基础制定的应用较为广泛的共性标准,此标准是专用标准的基础,我国目前的通用标准众多,例如《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规范》、《地铁设计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等;专用标准是通用标准的补充,是通用标准的具体化和深入化,该标准对于专项进行规定,覆盖范围较小,例如《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地铁暗挖隧道注浆施工技术规程(试行)》、《地铁接触轨检查尺鉴定规程》、《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技术规程》等[1]。

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相关的国家标准在30项以上,行业内的相关保准在20~30项之间,同时,新的标准还在不断增加。以地铁工程建设为例,我国的工程标准统计表如表1:

(二) 我国地下轨道交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关的标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基本上能够适应目前的工程建设,但是,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规模和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然呈现出上升趋势,现有的标准体系将无法满足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建设标准存在以下问题:

1. 标准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不强

我国目前的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标准都是在相关的建设问题出现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标准,但是对于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缺乏研究和规范,前瞻性较差。此外,标准的制定多集中于最常见的问题之上,各个标准之间的衔接不流畅,分布也不够均匀,缺乏普遍性和系统性、连续性[2]。

2. 标准化建设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标准共有30多项,行业标准也有20多项,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地下国轨道交通的建设,但是该标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通用标准的项目不够完善,对于建设的很多项目和工程步骤都缺乏规定;基础标准中的计量符号、制图标准、分类界限等方面的标准还有待提高。总之,目前的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整体的标准仍然缺乏全面性和统一性。

3. 工程建设标准较陈旧

我国目前使用的建设标准在多个方面与先进的施工技术、生产工艺不匹配,使用的标准年龄长、不完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众多新兴的工艺和技术,并且新的技术还在不断改进完善,相关部门没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建设的变化不断完善改进建设标准,导致标准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和推广。

4. 标准的制定不够规范

主要体现在多个标准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除了国家制定的标准以外,我国还存在着与建筑交通轨道建设相关的多个行业和协会,每个行业和协会都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对于同一问题来说,不同标准的规定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为地下轨道工程建设带来不便[3]。

三、对于我国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标准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对建设标准系统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的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并由此向更长远的方向进行探究,对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对标准之间脱节的现象进行处理,加强标准的覆盖面和范围,加强各标准之间的衔接。

(二) 对标准进行整体的审核和完善

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需要对标准进行核查和修订,对于年龄较大的标准内容进行更新,对于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规范,特别注意标准之间的交叉部分,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对较差的部分进行修改,加强交叉部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三) 保证标准的落实

对相关标准的落实情况展开调查,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现状,找出执行力不高的原因,从管理体制和运行的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具体的解决策略。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数量不断增多,相关标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化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标准的前瞻性不强、标准存在交叉、内容陈旧等问题制约着工程建设的进步。要想发挥标准的实际作用,必须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指导和规范。

参考文献:

篇6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篇7

一、旅游企业标准化的意义与内涵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根据国际公认的准则和标准化法律法规的阐述,严格意义上的“标准”是由标准化组织或者政府部门制定颁布的具有技术法规性质的文件,根据制定组织机构的不同,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五类。

根据旅游部门的统计,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11项国家标准和7项行业标准,有21项国家标准和7项行业标准正在编制和修订当中。《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导游服务质量》、《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2: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等国家标准,《星级饭店客房客用品质量与配备要求》等旅游行业标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企业标准化管理与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指南。除了旅游部门,其他部门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制定了一些旅游业相关标准,如GB 8408《旅游设施安全规范》、LY/T 186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等。

推行旅游标准化,是旅游行业各项工作的技术基础,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工作。行业实践证明,旅游标准化作为旅游服务行业规范化和质量化的助推器,对稳定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由于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通用性,旅游标准化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服务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贯彻各类旅游业相关标准,旅游企业可以学习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先进经验总结,在规范性目标的指引下,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做到人人事事职责明确,保证旅游服务提供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即从市场营销开发,服务规范设计,服务提供到评价改进都按质量体系的运作要求和规定的程序进行,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同时也为提高和保证服务质量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贯彻系列相关旅游业标准,旅游企业要建立、保持并不断改进组织质量体系,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取得顾客和社会的信任和满意,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奠定基础。

3、有利于不断提高旅游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素质。市场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任何旅游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本组织的员工,旅游企业在贯彻和执行旅游业系列标准时,重视人员的培训、开发和激励,通过标准的宣贯和实施,使员工学习和掌握系统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水平。

二、桂林乐满地旅游标准化的基础

桂林乐满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由台商马志玲先生投资,于1992年立项创建桂林乐满地度假世界,1997年破土动工,坐落于著名的桂林兴安灵湖风景区,距离桂林市区63km,占地约400hm2。是广西目前最大的外商投资旅游项目,规模之宏大,规划之完善,堪称华南之最。目前已经完成的工程包括时尚、动感、刺激与欢乐并存的主题乐园、集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及乐满地欢乐文化的五星级度假酒店,依山势高低错落而建的丽庄园森林别墅区、美式丘陵国际标准27洞高尔夫俱乐部4大主题。其中,主题乐园是桂林乐满地度假世界第一期工程投资最大的项目,同时通过了IS09001及IS014001两项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以及“全国十佳主题乐园”;2005年主题乐园获得“广西十佳旅游景区”的称号;2007年度获全国首批5A景区。另外,桂林乐满地度假世界中的五星级度假酒店是桂林市四家五星级酒店之一,兴安县唯一一家五星级酒店。

篇8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暂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研制而成,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引领课题研究,促进课题研究由重数量向重内涵、重质量、重品位转型,促进我省教育科研出更多的优秀成果、精品成果。现结合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实际,对“标准”进行学理分析和解读。

“标准”共有一级指标5项,分别是“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和“精致管理”,我们把它们称为精品课题建设“五项要求”。对这5项指标的理解,重点要放在对“选题”、“设计”、“操作”、“呈现”和“管理”内涵的准确把握上,抓住课题研究这5个环节最本质的东西,体现各自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精品课题作为一个完整产品,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5个环节中,“选题”、“设计”、“操作”和“呈现”是课题研究从启动到结束所要经历的4个程序性环节,前后衔接,环环相扣;“管理”渗透在这4个环节中,与它们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5个环节共同构成了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缺失其中任何一环都谈不上严格意义、科学层面上的课题研究,更不能称之为课题研究中的“精品”。

精品课题的衡量标准要明确具体、可测可评。每项一级指标均有3项二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和规定了一级指标的内容,使之更具体、可操作、可评判。之所以把每项一级指标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而不是各不相同的若干项,只是出于整齐划一方便记住的考虑,3项二级指标也基本体现了一级指标所应包含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内容。二级指标合起来正好是15项,我们称之为精品课题建设“15条细则”。每一条细则均有丰富内涵,需要课题研究者和管理者结合自己研究和管理的具体课题仔细琢磨、准确把握。

精品课题的衡量标准要重点突出、权重分配恰当。5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精心选题”、“精细设计”各为15分,“精当操作”、“精彩呈现”各为25分,“精致管理”为20分。“选题”和“设计”的权重最低,是因为这两个环节属于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还只是“研究设想”。精品课题重点考察的是“做法”和“效果”。“操作”和“呈现”这两个环节是最能体现“做法”和“效果”的,所以权重最高。“管理”也能体现“做法”和“效果”,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本身也有规范性和专业性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而专业的管理能促成规范而专业的研究,一项好管理就能带出一个好课题,所以“管理”的权重不能太低。

“选题”、“设计”、“操作”、“呈现”是任何课题研究从启动到结束都必须经历的4个程序性环节,给它们分别加上“精心”、“精细”、“精当”、“精彩”4个形容词,实际上就是要求精品课题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精”的核心就是规范与专业。

1.关于“精心选题”

严格来说,“精心选题”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两个环节,其中还涉及课题名称的表达。结合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实际,我们所强调的“精心选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突出问题解决。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必须聚焦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问题在前,课题在后,以课题的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始终是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校本”问题、迫切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大多数老师都有兴趣和愿望参与研究解决的问题,始终是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尤其是学校“主课题”研究必须坚守的“问题立场”。

第二,明确研究定位。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产生的原因不同,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是全面推进还是重点突破,推进到什么程度,突破在哪几个点,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应用研究与创新研究、中长期研究与“短平快”研究等等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都涉及研究定位,需要予以明确。

第三,合乎研究的基础与条件。好选题除了要有问题针对性和定位准确性,也要与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相适应。如学校是否能提供相应的物质和制度保障、财务和时间支持,老师是否具备与课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研究素养等。

第四,有适切的名称表达。好课题需要有好的课题名称,好的课题名称需要适切表达。适切的表达首先是简洁,让人容易记住(超过20个字的课题名称、用正副标题虚实结合表达的课题名称需要仔细斟酌);其次是合乎语法规范,“主谓宾”让人一看就明白;第三是突出课题核心概念,但核心概念以不超过3个为宜,不能为“标新立异”而提出一些违背教育共识和学术规范的核心概念;第四是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研究定位。

第五,有充分的前期论证。对课题进行前期论证就是对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再聚焦和再分析,对课题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再认识,对课题名称、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进行再思考、再选择、再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发现、认清、彰显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课题选择必须以充分的前期论证为依托,通过前期论证将课题选择与课题设计连结起来通盘考虑。

2.关于“精细设计”

“精细设计”围绕课题的核心思想、整体框架、基本结构和主要流程而展开,是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相对完整、严密周到的策划和安排,具体表现为:

第一,清晰表达课题核心思想。课题研究需要概括提炼出课题核心思想,这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是精品课题必须具备的东西。核心思想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而渐渐丰富、完善的,但在课题设计阶段认识和理解到什么程度,表达就要到什么程度。要针对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地把课题提出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思考、表达清楚,把课题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思考、表达清楚,把课题的价值取向和所要达成的理想状态思考、表达清楚。思考、表达得越清楚,说明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越到位,也就越能统摄和引领课题研究。

第二,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研究目标指向问题解决,需要清晰描述问题解决后所达成的结果状态,要体现一定的概括化、抽象度和层次性,能够被整体把握;研究内容落实、分解研究目标,是研究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操作化,不能脱离研究目标随意扩大或缩小研究范围和内容;研究过程涉及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和阶段研究负责人,计划性、统筹性、操作性最强,需要考虑周全;研究方法暗含在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对应的选择和设计。

第三,重点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设计。内容设计要:(1)结构完整。要回到课题名称、课题核心思想、课题核心概念上来整体构思研究内容,体现研究内容的结构化、完整性。(2)重点突出。根据课题定位,确定某几项内容作为研究重点。(3)特色鲜明。课题研究的特色,实践操作的特色,需要在研究内容上有所体现。方法设计要与课题的目标和定位相适应;与研究内容相匹配;体现不同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路径、步骤。方法的选择、设计和运用是浑然一体的过程,需要从课题申报开始考虑清楚,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以体现,在成果的最终表达上有所呼应。比如,既然选择了“案例研究”,就要把有关案例研究的设想说清楚,包括案例的选择(选择哪几类案例、各类案例的选择范围多大、选择的标准如何确定)、相关材料的收集(收集哪些与案例有关的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案例的呈现与分析(怎么呈现案例、怎么分析案例)。这样说清楚了,案例研究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才能体现。这样做扎实了,案例研究的成果才能丰富、多样、有研究的味道。

第四,在设计中有所追求。(1)追求创新。要通过课题设计,让人深切感受到课题在思想、视角、路径、方法等层面所体现出的创新程度。(2)追求实在。尽可能结合自身感受真切表达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根据自身研究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追求特色。除了研究内容要有特色,课题名称的表达也要有特色,有特色才会让人过目不忘。(4)追求适切。选题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能够在课题核心思想引领下思考、设计、表达研究的各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和匹配。

3.关于“精当操作”

“精当操作”是对课题实施而言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制订详尽周到、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实施方案与课题设计有联系也有区别。课题设计写在课题申报评审书中,有固定的书写格式与内容要求,是写给评审专家看的,要突出课题的特色和亮点。课题设计得好,评审通过的可能性就大。课题实施方案写在课题立项后正式实施前,是写给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成员看的,要让他们看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是课题研究的“施工蓝图”。课题实施方案没有固定书写格式,每个课题组都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只要能够回答清楚课题研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谁来负责做”这四个问题,就是一份好的“施工蓝图”。千万不能把课题设计完全等同于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以实施方案为蓝本展开研究。(1)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有专人负责、分工落实;(2)严格按时间进度安排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3)合理运用课题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体现不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体现研究成果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多样性;(5)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在研究中不断修正、完善实施方案

第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要做成什么样的研究。当前,教育科研方法已越来越呈多样化、交叉化趋势,作为课题研究者,选择了某种研究方法,就要遵循这种方法规范,体现这种方法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步骤。比如“案例研究”,就必须严格按“案例的选择”、“材料的收集”、“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分析”来展开研究。“行动研究法”需要立足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一种包括“制订计划、开展行动、评估效果、反思改进”四个环节的循环研究,涉及众多教育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行动。

4.关于“精彩呈现”

“精彩呈现”是对研究成果而言的,主要体现在:

第一,呈现丰富多样、与课题高度相关的成果,体现成果的有效性。所谓丰富多样,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有一份全面反映课题研究总体概况和研究成果的课题研究报告。这是任何课题在完成研究任务后都必须拿出的一份成果主件。(2)有一系列能够支撑这份研究报告的成果材料,包括专著、论文、各种案例、视频、光盘、网站(网页)、其它各种研究过程性资料等。(3)在一系列成果材料中,能够分辨出成果主件与成果辅件。所谓与课题高度相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成果是在课题立项以后取得的;二是指各类主要成果所反映的内容与课题核心概念密切相关。所谓成果的有效性,主要就是研究成果要把课题研究与改善实践之间的关联性揭示清楚,呈现说服力强、站得住脚的研究效果和结论,包括课题研究在哪些方面有效改善了实践、改善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第二,呈现研究的展开过程,给人以方法论启迪。好的研究不仅要呈现丰富的成果,也要呈现成果取得的完整过程,给人以方法论启迪。作为研究者,一方面要善于从他人的课题研究中观察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总结和表达自己的方法论成果。就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研究来说,这样的总结和表达,最基本的思路有两条:(1)内容性总结和表达。也就是研究内容(或者说几个子课题)有几项,就把每项内容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呈现出来。(2)过程性总结和表达。也就是按总课题研究阶段的划分,把每一研究阶段的研究方法呈现出来。这样的总结和表达,呈现的是每个研究阶段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突出研究主张和实践举措。李吉林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纵观她的情境教育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她既不脱离教学实践,又不忽视理论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中不断明晰自己有关情境教育的研究主张和实践举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这样的总结和表达,说它是理论话语,却很通俗;说它是实践话语,又有理性。能够把理性和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清楚表达自己的研究主张和实践举措,这是中小学幼儿园每一位致力于精品课题建设的研究者必须努力追求和具备的专业素养。

从“十二五”开始,我省教育科研管理的总方向就是抓内涵、抓质量、抓品位。制订目前这样一个“标准”,也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怎么来抓,还是要从课题管理入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管理能成就好课题。

1.重过程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也是必须不断重提的话,因为即使到目前,课题研究中“重两头轻过程”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过程管理怎么管,一要抓全程——关注研究的整个过程;二要抓重点——不同研究阶段有不同的管理重点。课题申报及其相关准备属于研究前期,管理重点是确定选题、围绕选题收集文献、按要求认真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组织选题论证、吸纳选题论证时专家的合理化意见修改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属于研究的主体阶段,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鉴定是这个阶段不能缺少的三次重大活动,要认真组织。不仅如此,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可能,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术研讨,在研讨中充分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这一阶段需要突出的管理重点;结题以后,如何进一步总结、提炼、呈现研究成果,扩大成果影响,深化和拓展后续研究,仍然需要做好管理工作。

2.重积累

课题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积累。有长期科研积累的人,才有勇气和底气承担不同的科研任务。因此,无论是课题研究者还是课题管理者,都需要重视科研的积累问题:(1)积累研究文献。做一项课题,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找齐,写出一份文献综述最好,能够把文献资料和文献综述装订成册供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参考更好,能够做到做一项课题保存一套文献资料则好上加好;(2)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过程性研究资料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类资料(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课堂观察表、评价测量工具等)、研究活动类资料(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主题和形式、参与活动人员、活动内容和资料呈现方式等)、重要阶段性文本资料(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立项通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等)三大类,其中研究活动类资料是最能体现“过程性”的,不仅要重视收集整理,更要重视分析和运用;(3)积累阶段性研究成果。不断强化成果意识,根据课题总体安排,及时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做好成果的归档工作;(4)积累研究经验和教训。经验和教训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所体现,需要及时反思总结。

3.重细节

课题管理是个“技术活”,也是一项“细腻活”,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需要关注细节。细节看清了,才更容易发现管理中的漏洞或不足。比如筹备组织一次开题论证活动,需要关注的细节有:(1)材料准备——有没有提供课题申报评审书、开题报告、重点子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这四类重要文本。如果只是提供了一份开题报告,说明课题组在开题论证的材料准备上是很不充分的。(2)论证专家成员构成——有没有根据课题特点,兼顾到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科研管理者三方成员的结合。(3)对专家论证意见的处理——是听听而已,还是认真记录整理、会后组织讨论,把专家提出的中肯意见充分吸纳到课题研究中。文本上的细节也是需要重视的,比如校对问题、排版问题、文献引用的注解问题等等,都要符合规范。

4.重创新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课题管理,都有一些程序化、程式化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本身就体现了科研的规范与专业,既要遵守,也要创新,否则会让课题研究索然无味。创新既可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入手。就“大处”而言,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管理,这肯定是一个必须要走的路,需要每一个课题管理者思考、探索;就“小处”来说,即使是一项传统的科研活动,只要管理者有创新的意识,也会有创新的空间。比如同样是开题论证,南京市力学小学就打破了传统的开题模式,把“基于学科特质的小学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的开题汇报分为四个板块:回眸研究性课堂、初探学科特质、建构学科主张、想象未来课堂。每个板块又让一组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将有关课题的文本材料提供给论证专家。这样的开题活动,把握了科研的本质,创新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拉近了课题与老师的距离。

Construal of Jiangsu Construction Criteria on Education Planning Fine Subjects

CAI Shou-long

篇9

一、传统建设用地标准的弊端

(一)制定依据的不合理

传统标准制定的依据是根据人口数量来制定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在相关标准第4.0.2中,明确规定了用地的计算范围必须要与人口数量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人口数量的统计主要在于非农业人口。但在现实计算方面,多数城市的统计数据都是以常住人口为主,以此来申请到更多土地资源。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城市固定人口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人口数量统计上的差异性。

另外,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用地容纳程度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例如,大中型城市寸土寸金,其土地资源的空间聚集程度高,利用率也相对较高,而相对于大中型城市而言,小型城市土地利用率偏低一些。同时,像一些港口城市或是旅游城市,人口往来频繁,因此人口与空间两者之间相对应的程度并不同于一般城市。所以说,单纯的依照人口来制定标准并不科学。

(二)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目前,土地配置仍然会受到市场资源的较大程度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会受到两方面影响,即政府控制与市场调节。但在土地需求前景并不明确的条件下,土地资源逐渐呈现出市场化导向特征。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下,原有的用地标准会呈现出滞后性特征,造成供求关系在时序上出现失调,直接导致一方面土地呈现紧缺状态,另一方面土地无法合理应用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城市周边开发区域范围内,在耕地被建设为城市建设用地时,可能出现效益低下情况。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性

根据原有用地标准来看,对于一些发展较快城市而言是极不合理的。例如我国珠三角或是长三角地区,多数城市还处于工业化成长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要高于国家各城市的平均发展水平,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更多。

同时,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也对土地需求有影响,例如我国香港这类产业升级已经处于完成阶段的城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呈现出稳定局面。而像是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其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更大。城市投资必然需要用到土地资源,因此经济发展对用地标准的制定具有制约性。

(四)新兴行业的冲击性

目前,我国各类新兴行业正蓬勃发展,这类行业的发展会让原有建设用地标准受到一定冲击。例如,物流业目前的发展已经达到飞速阶段,与传统物流经营模式不同的是,现有的物流行业更注重整个物流活动的模式化,即从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以及信息管理这些角度展开一条龙式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是目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资源的紧缺。一般而言,物流园区需要较大面积的土地作为仓库以及各类设备的使用场所。目前建设用地标准中将物流中心用地划分到仓储用地中,需求量远远超出供给量。

换言之,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会不断增长,传统用地标注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类行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趋势,造成用地的不合理情况。因此新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具有发展前景以及存在土地需求的行业,根据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作出合理调整,确保用地的规范化,提高土地使用效力。

二、用地性标准的制定要点分析

(一)深化制度

标准的制定应该落实到实处,通过各项标准的变化让规划者看到与以往的区别,而不是仅仅表现为形式主义。从土地规划初期到现在,我国土地使用已经经历了有偿——无偿——有偿的变更,这与我国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传统土地转让制度使用的是协议形式,这种形式并不利于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统筹管理。目前,我国土地买卖已经实施了拍卖制度,让土地得到了更为合理的使用。

在不同时社会背景中,土地使用制度的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必然的。在新标准中,相关制定者应加强对共用土地的筹划,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让空间更有效运用,从而提升土地资源整体效益。

(二)规划标准层次化

1、人均单项用地标准

这项标准应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土地,例如居住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越来越注重绿地建设以及交通设施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绿地广场或是轻轨、地铁等公用面积的土地资源规划。

同时,新标准中应该将工业用地之类的土地资源单独考虑,工业人均用地指标应该不同于普通土地,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区别处理。

2、实地考察

这项标准的制定需要通过人均用地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同时,地段所处的气候区域也需规划到标准的制定考虑范围中。另外,像一些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山地城市或是以工矿类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经过实地考察后再实施规划。

3、规定比例

建设用地并不仅仅包含居民的居住用地,规划人员还需要考虑到人口数量、公共服务、绿地广场以及交通设施。这五项在规划中所占比例应该呈现出基本上固定模式,避免出现某一项所占比例过多影响其它四项发展的情况。

也就是说,新标准的制定应合理指出用地各项标准的比例,通过比例间的配合达到合理规划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例如旅游城市这类倾向化较明显的城市在比例上应注意调剂。

(三)实施公众政策,制定符合市场经济的用地标准

建设用地标准的制定首先需要保障用地主体也就是居住者的相关权益,确保每个人都有适合的住宅。无论何种土地规划措施,最终都应该回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轨道中,通过经济的合理调配引导消费者合理购买土地资源。

例如,规划者可以通过对土地购买征税来达到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将目标规划土地分为商业用地与公共建设用地两种。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体现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

结束语

建设用地的规划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切不可一蹴而就。土地规划不仅关系到居民是否能够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是否能够合理使用。总之,新标准的制定必须认清传统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思路为指导,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篇10

2 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加强对执法不规范问题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一是该院针对自查发现的漏洞和问题,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修改、完善了《在岗人员绩效考核量化奖惩办法》、《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重申了《检察人员办案纪律》等纪律禁令,同时准备将针对评估组提出的问题而制定的各项制度等汇编成册,建立推进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执法环节和执法行为都置于严密的制度规范之下。二是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规范执法行为,要求全体检察干警要置身事内,举一反三,纠建并举,切实加强对十二种执法不规范问题有针对性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3 进一步加强检察业务的集中管理

一是以案管室为龙头,以统一业务系统的应用为依托,对执法办案全过程实行动态化管理,实现执法办案的统一受理、流程监控、质量评查、统计管理以及涉案款物监管,从源头上阻止随意执法、粗放执法。二是加强检委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文件精神,完善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提高检察委员会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充分发挥检委会在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中的领导、把关作用。

4 进一步加强执法办案安全工作

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的“十个依法、十个严禁”规定;认真落实办案安全“谁领导谁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看管谁负责”的要求,每案填写办案安全预案,认真落实三长会签制度,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及刑事诉讼规则的相关规定,未经初查不得接触初查对象,不在初查阶段对初查对象动用强制措施,立案后严格执行讯问“全部、全程、全面”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杜绝刑讯逼供、指供、诱供;严格执行搜查、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制度,做到依法、规范、安全、文明办案。

5 加强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该院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为目标,以完善办案流程和工作机制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篇11

1. 制约和影响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和发展规模的因素分析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的农业灌溉大区。根据调查和分析认为,制约和影响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和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7个方面:

1.1 灌区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可供水能力决定着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发展规模。按照灌区水源类型,具体分为4种情况:

(1)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渠灌区。阿克苏地区大部分灌区为无水库的自然径流灌区,目前地区除在渭干河上修建克孜尔水库外,其它流域均未建成山区控制性水库,大部分流域灌区农业灌溉供水工程不能充分满足滴灌项目灌溉期均匀需水的要求,制约着农业高效节水大规模推广。如满足1万亩的大田作物高效节水灌溉,灌溉期间供水渠道要不间断的供给不小于0.5立方米/秒的流量。因此,一个独立灌区农业高效节水最终发展建设的灌溉面积是依据干渠每年5~9月最小可供水量来确定。

(2)以地下水为水源的井灌区。井灌区的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发展规模是依据地下水允许提水能力来确定。阿克苏地区现有的滴灌系统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井水滴灌系统多达1972个,地表水滴灌只有1056个。部分县在灌区下游不适宜打井的区域,仍然继续推广井水滴灌,这样会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3)井渠双结合的灌区。该类灌区的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发展规模是依据干渠每年5~9月最小可供水量和地下水允许提水能力来确定。由于各县(市)实施的地表水滴灌系统分散不连片,同时缺少调蓄设施,渠系的防渗率不高,地表水水量调度很难做到均衡供水。

(4)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库灌区。该类灌区数量很少,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发展规模是依据水库调节库容和5~9月水库放水干渠流量来确定。

从上述4种情况分析看,阿克苏地区农业高效节水要大规模地推进,必须在加快山区水库建设进度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1.2 滴灌项目区的选择不能完全按照高效节水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开展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只能依据农民的积极性来布局,滴灌系统控制的地块面积小并且分散,不集中连片,管网布局既不合理也不经济。

1.3 各县(市)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法人制不规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能力低,难以合法合规地履行项目法人职责。由乡(镇、场)担任项目法人的建设项目,存在缺少建设管理人员,建设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由农场、大户担任项目法人的建设项目,存在为了节省项目投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降低建设标准的现象,提高了系统能耗,同时,上述二者都存在工程档案资料不齐全,难以验收的问题。滴灌工程设计和建设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建设规模的扩大。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中的农民自筹资金任务重,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拖欠工程款,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1.4 目前各县(市)滴灌工程运行管理有5种模式,分别是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村组+专管人员、大户或私人农场自行管理、农民联户管理、水管单位+农户等。上述模式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缺少滴灌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加之工资低,滴灌系统运行好坏、是否增产与管理人员收入不挂钩,因此运行效果不佳,现行的运行管理模式要使滴灌项目区达到高产高效还有一定的差距。而滴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和工程维修养护的好坏是直接影响着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效益的发挥和建设规模的扩大。

1.5 农艺措施是否到位是影响滴灌工程效益发挥的关键性措施,也是影响农业高效节水技术能否可持续推广和建设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1.6 随着多熟制种植技术的推广,灌区作物需水量也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农业高效节水发展规模。

篇12

第一,我国农药行业GLP发展简介

我国从1991年开始起草GLP规范,经过20多年的努力,GLP建设已经从药品领域拓展到了农药、化妆品和化学品等领域。现在我国的GLP体系建设由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环保局和卫生部负责。其中,农业部负责农药、兽药、饲料的登记管理,GLP监督实施的具体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中国兽医兽药监察所承担。 我国农药行业GLP始于2002-2003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沈阳化工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新农药创制研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中的子项目“农药安全评价GLP/SOP体制的建立和完善”。2006年2月,农药检定所分析室、残留室和生物技术中心有关人员作为GLP实验室检查的观察员参观了北京颖新泰康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北京颖泰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的GLP现场认证审查。北京颖泰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通过比利时政府IPH(The Scientific Institue of Public Health)部门审查并获得了GLP证书,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GLP国际认证的农药GLP理化实验室。2010年5月,我国农业部根据《农药良好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农业部739号公告)的有关规定,经考核合格,首次批准沈阳化工研究院安全评价中心等6个单位为农药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实验室(农业部1386号公告),标志着我国农药安全性评价管理和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第二,OECD对农药GLP理化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

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就是将某一测试或活动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从而不需要在每次的试验计划(Study Plan)中详细描述。

OECD的GLP原则中,对于在GLP实验室中需要建立SOP的方面(但不是仅限于这方面)都有详细的描述。图1是OECD GLP原则中对于SOP的要求(部分)示例。

根据OECD的GLP原则,在农药GLP理化实验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书面SOP,并且所有这些SOP要形成一个整体和体系。SOP是构建农药GLP实验室软件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GLP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GLP质量体系的体现,同时也对质量体系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药GLP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几乎是无一例外,都需要制定和建立SOP来规范和指导相应日常工作的实现和完成。

第三, 农药GLP理化实验室需要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个符合OECD GLP原则的农药理化实验室,建立的SOP需要包括管理、质量保证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

1. 管理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

1.1标准操作规程和表格的编写导则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规范实验室中SOP和表格的编制、审核及批准的。

1)需要明确实验室SOP的分类,SOP需要包括管理、质量保证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规定SOP和表格的编号规则、版本号规则及SOP的修订要求。同时,也需要明确不同种类SOP的编制者、审核者和批准者。不同种类的SOP可由不同人员编制,比如:分析方法由课题主管编制,质量保证方面的SOP由质量保证人员编制,但SOP都需要质量保证部门(QAU)和试验机构管理者(Test Facility Management)的批准。

2)分别规定SOP和表格的内容。SOP内容可包含:实验室信息(比如:标志、实验室名称、地址和邮政编码等),SOP信息(比如:SOP标题、SOP编号、版本号、编制者、审核者、批准者、批准日期、生效日期、页码与总页数等),SOP正文主要内容(比如:目的、职责、步骤、附件、参考文献和历史情况等)。表格内容可包含:实验室信息(比如:标志、实验室名称、地址和邮政编码等),表格信息(比如:表格标题、表格编号等)和所需要数据记录的表格。

3)规定SOP和表格的格式。格式包含:语言种类(比如:英文,还是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对于一家计划通过GLP国际认证的农药GLP理化实验室,语言需要包含英文。),所用纸张的页面设置和边距格式,SOP和表格中各内容的位置或次序(比如:在文件第一页标题的第一行居中给出实验室的名称,第二行居中给出实验室的地址和邮政编码等。),不同内容所用的字体、字号和行间距,文件中的日期格式等。

1.2文件的分发、保存和销毁

农药GLP理化实验室中的文件除了SOP和表格外,还有主计划表(Master Schedule)、试验计划和试验计划修订(Study Plan Amendment)、原始数据(Raw Data)、最终报告(Final Report)、实验室平面图(Layout)、组织架构图(Organization Chart)、个人履历表(Curriculum Vitae)、职位描述表(Job Description)、培训记录(Training Record)、签字样本(Specimen Signature)、人员任命书(Nomination)、实验室温湿度记录、设备相关记录(Instrument Related Record)、被试物和对照物记录(Test and Reference Item Record)、化学试剂相关记录(包括采购、存储和使用记录)、QA审查记录、文件存档和销毁记录等。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规范实验室中文件的分发、存档和销毁。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SOP、表格、主计划表、试验计划和修订等文件的分发负责人,应该分发到的人员,文件分发时需要的记录,文件原件和分发的复印件应做的标识(比如:盖“Original”和“Controlled Copy”的章),工作现场旧版文件的收回、登记和销毁等。

2)规定各种文件原件需要归档及不同文件的存档期限,并规定各种文件的归档时间点、步骤和方法。

3)规定各种文件到了指定的存档期限后的处理方法,比如:延长存放期、销毁或返还给试验项目发起方(Sponsor)。并规定文件需要延长存放、销毁或返还给试验项目发起方时所需要的申请、批准和相应的记录。

1.3 试验机构管理者、试验项目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和试验人员等的职责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明确:试验机构管理者和管理者(Deputy Management)、试验项目负责人(Study Director)、质量保证人员(Quality Assurance Personnel)和试验人员(Study Personnel)等的职责。OECD的GLP准则(OECD Principles of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中,对试验机构管理者、试验项目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和试验人员的职责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1.4 人员的招聘和培训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

1)明确实验室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英语的要求,并形成职位描述表。比如对于试验人员的要求:大专以上化学相关专业毕业,有农药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英语专业基础,能看懂英文的分析文件。

2)明确被招聘人员的面试步骤、评估方法和录用的批准。

3)对培训提供者/机构的资质做出规定。

4)明确新录用人员报到后需要提供的文件(比如:简历,毕业证书和其他资格证书的复印件),规定新录用人员上岗前培训的期限、培训内容、考核方法和标准,明确新录用人员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的JD签署和工作任命的颁发。

5)规定实验室人员日常培训和考核的要求,同时明确培训和考核过程中所需要的记录。

1.5 主计划表的维护和管理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主计划表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人、主计划表的更新和分发频率、主计划表所使用的表格(GLP课题和非GLP课题的主计划表是不同的。)和电子档主计划表的阅读权限。

试验计划批准并分发后,该项试验应在主计划表中登记。主计划表应记录实验室所有的试验项目。很多实验室由QAU负责维护主计划表,但OECD的GLP准则中并未如此规定,但QAU至少要拥有一份最新版的主计划表。

1.6 试验项目负责人的任命和替代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试验项目负责人的资质要求、替代课题主管的前提条件、在任命及替代课题主管过程中需要的评估和记录。

1.7 新试验项目的接收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试验项目委托方向试验机构管理者申请新试验项目时所需要的资料和样品,明确试验机构管理者同意接收新试验项目时的前提条件和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为新试验项目任命试验项目负责人等。

2)明确试验项目编号的规则、试验项目编号分发的责任人和规则。

委托方可将试验项目申请、被试物(Test Item)、对照物(Reference Item)、MSDS和CoA提供给试验机构管理者或试验机构管理者指定的专门人员。在试验机构管理者同意接收该试验项目后,会给该试验项目分发一个试验项目编号,并把所有相关的样品和资料转移到样品管理员(Test Substance Control Officer)。

1.8 试验项目计划的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试验计划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的负责人。

一般来说,试验计划由试验项目负责人负责准备,质量保证人员负责审查,由试验项目负责人、质量保证人员、试验机构管理者和委托方共同签字批准。试验项目负责人负责准备相应数量的试验计划复印件,分发给委托方、质量保证人员、试验机构管理者和相关研究人员。

如果已批准的试验计划需要改变或修正,需要由专门的表格做记录和经试验项目负责人批准并经质量保证人员审查。

2)明确试验计划准确前的准备工作。试验计划准备前,应检查试验体系(Test System)的可用性和充分了解委托方的要求。

3)规定试验计划中应该包含的内容及文字的格式。OECD的GLP准则中,对试验计划的内容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试验计划中的所有组成部分,都需要符合GLP准则。

1.9 最终报告的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

该标准操作规程是用来规范实验室中最终报告的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

1)明确最终报告准备、审查、批准和分发的负责人。

试验项目负责人准备最终报告草稿,连同原始数据一起交给质量保证人员审查(在最终报告草稿交质量保证人员审查前,可由试验机构管理者先审查最终报告草稿)。根据质量保证人员审查后的建议,试验项目负责人修改最终报告草稿。如委托方有要求,修改后的最终报告草稿需提交委托方审查。根据委托方的建议(如有)修改后的最终报告草稿,连同原始数据等详细资料再次提交质量保证人员审查。

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在最终报告上签名并注明日期,以表示他对数据有效性和试验结果的科学解释承担责任。在GLP遵循声明中,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表明该试验是否遵循了GLP准则(如果只是部分遵循,应指出哪些部分没有遵循)。质量保证部门(QAU)需要提供一份声明,指明该试验项目的审查细节。如果需要,试验机构管理者可在一份确认证明上签字并注明日期。

通常试验项目需要准备两份原版最终报告,一份提交给委托方,一份保存在档案室内。

在最终报告签字定稿后,如果仍需要修改,那最终报告的任何修改均应最终报告修订的形式进行,要经过QA的审核并提供相关QA声明和试验项目负责人批准,并指出修改原因。按照注册管理当局的要求对报告格式进行重排,不属于报告修订。

2)规定课题报告中应该包含的内容及文字的格式。OECD的GLP准则中,对课题报告的内容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

1.10 仪器设备、化学品、玻璃仪器和易耗品的采购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规定:供应商评估和选择的内容、步骤、方法和责任人,所要采购物品的要求,物品采购的申请、批准和实施过程,物品到实验室后的检查和确认方法,物品在采购过程中应有的记录等。

1.11 化学品等易耗品的标识和储存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规定实验室所采购和使用的化学品(包括在实验室中配制的溶液和试剂等)等易耗品的标识方法和储存条件,包括对用来做标识的标签上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同时,也是为了明确在化学品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有的记录。

1.12 仪器设备的安装、维护保养、校正和使用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明确仪器设备在实验室中的安装、维护保养、校准、和检查的要求及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有的标识及记录。该规程也需要对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的处理方法做出规定。

一般来说,仪器设备到实验室后,需要由仪器供应商技术支持工程师和试验人员一同安装,技术支持工程师调试并校验设备合格后出具安装合格报告。每台仪器设备都需要有ID编号、履历表和使用日志,且仪器设备只有在国家相应机构校准或检定合格并粘贴合格标签后才能投入使用。

玻璃仪器可送国家相应机构校准,也可由接收过培训并有资格证书的试验人员校准。经校验合格的玻璃仪器粘贴合格标签后储存备用。

1.13 原始数据的记录和收集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明确:原始数据的范围和来源、各种原始数据记录收集的形式和方法、保证原始数据不被错放和丢失的措施、对于错误的原始数据的修改方法等。

一般来说,原始数据需要记录和收集在有课题编号的专门文件夹中,文件夹中用来记录原始数据的纸张要事先标注页码。课题人员使用黑笔记录原始数据,同时签名并注明日期。记录原始数据的笔迹应该完整、清晰和易于追溯。原始数据如需修改,需要在修改时留下清楚的审计轨迹,表明什么被修改了、为什么要修改、谁修改的、何时修改的。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检查实验过程中每天的原始数据,同时签名并注明日期。

1.14 试验项目的实施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规定试验项目开始前应有的准备工作,及从样品管理员(TSCO)获得被试物和对照物时所需要的记录。

2)明确在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工作环境的要求、使用仪器设备所需要的记录(包括实验室的温湿度记录)、原始数据记录的要求(比如:试验项目相关的所有样品和材料,包括原始数据、电脑和仪器设备的打印件等都需要用课题编号来标识。)同时,也是再次强调试验项目负责人和试验人员在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比如:确保该试验项目的所有检测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已有的计划执行,如果某检测项目在实验开始前有改变,试验项目负责人需要完成试验项目修订。定期监督课题进展并复查原始记录的符合性等。)。

3)明确试验项目所有实验完成后,未使用完的被试物和对照物的处理方法。

1.15 被试物/对照物的接收、储存和分发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样品室(Test Substance Control Office)的主要设施设备:档案室应具有足够的空间,配备合适的文件柜和样品柜,满足特殊化学品存放的低温存储设备,称量被试物和对照物的天平,通风厨,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的门禁系统和满足环境温湿度要求的环境调控及温湿度检测设施等。

2)明确样品管理员的主要职责和工作。

收到委托方的样品和资料后,需要按要求对于样品和资料做检查和确认。然后按规定在样品瓶上粘贴标签(标签上的内容需有明确规定,包括被试物/对照物代码、批号、接收日期、有效期、数量、存储说明等)和资料上做标识(比如:注明试验项目编号等)并做好记录。还需要按规定分出一定数量的被试物和对照物,和MSDS、CoA等文件资料的原件一起存档,留下文件资料的复印件或扫描件等以便以后分发给试验项目负责人和供自己参考。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存储规则,完成样品和资料(复印件或扫描件等)的存储并做好记录。样品存储期间,需要按规定定期做检查并完成记录,包括样品室的温湿度记录和低温存储设备的温度记录等。

在收到试验项目负责人的被试物/对照物的分发申请后,样品管理员按要求分发样品并做好记录。

试验项目完成后,剩余的被试物和对照物会被退回到样品管理室。样品管理员需要按要求做检查和确认,并做好记录。然后可按要求将样品退回给委托方,或在委托方同意的情况下对样品进行销毁,并完成相应记录。

3)对发生停电等紧急情况下的措施和记录做出规定。

1.16 计算机系统的验证、操作、维护和安全性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IT服务器的主要设施和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要求。

IT服务器房应有门禁系统以防止非授权人员的进入,和满足环境温湿度要求的环境调控及温湿度检测设施。需要明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品牌或供应商资质要求。另外,为防止火灾或地震等不可抗力损坏IT服务器导致数据丢失,还需要备份服务器(最好能在不同的建筑物内,甚至在不同的城市)等。

需要有能够保留全部核查记录的计算机系统。以显示全部数据修改的痕迹,而不覆盖原始数据,并能让试验人员按要求电子签章和修改的理由等。

2)明确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在投入使用前的验证方法和步骤、验证的责任人和需要的记录。

3)明确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日常使用中的维护、验证、故障排除方法和步骤、及相应的责任人和需要的记录。

4)明确不同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权限(用户名和密码),包括邮件收发、上网浏览、原始数据的修改和删除等。

5)规定软件和数据的备份、存档和数据恢复的方法、步骤及相应的责任人,以保证系统出现任何故障(如磁盘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同时需要做好记录。

6)规定计算机硬件报废时,该计算机内的数据和软件的备份及删除的方法、步骤、责任人和需要的记录。

1.17 存档实施和管理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档案室的主要设施设备:档案室应具有足够的空间;配备合适的文件柜和样品柜;满足特殊化学品存放的低温存储设备;天平;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的门禁系统和满足环境温湿度要求的环境调控及温湿度检测设施等。

2)规定文件柜等的编号规则、文档登记系统和交叉索引系统的规则。同时规定档案材料的存放规则。

3)明确档案员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比如:在接收存档资料时需要完成的检查、确认和所需要的记录;按要求存档资料;完成日常档案室的温湿度记录和低温存储设备的温度记录等。

4)明确人员出入档案室的规定和档案查阅规则。非档案员(包括GLP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和GLP审核机构的审核人员)出入档案室需有记录,且事先必须得到试验机构管理者的书面批准。查阅档案事先也需要得到试验机构管理者的书面批准,在档案室可控制的区域当着档案员的面阅读或由档案员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阅读后要及时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5)规定档案室内防止虫、老鼠等损坏档案的方法和措施及相应活动的记录。同时,也对发生火灾或洪水、地震等不可抗力等紧急情况下及试验机构破产且没有合法继承人情况下的措施做出规定。

1.18 试验项目的委托

当缺少仪器设备或技术,或由于暂时性的能力限制,可向外部实验室委托试验项目中的某些技术性任务(而不是整个试验项目或试验项目的关键部分)。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在某些技术性任务委托外部实验室前,试验机构管理者、质量保证部门和试验项目负责人对外部实验室所需要的评估工作及记录。另外,GLP实验室也需要保存一份委托实验室和委托任务的记录。

1.19 实验室安全防护规程

该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

1)明确实验室人员个人防护用品(PPE)的穿戴要求,实验室需要配备的安全设备(比如:洗眼器、紧急冲淋装置、温感/烟探报警系统,灭火器和紧急逃生通道等)和安全设备周期性检查的内容、方法和相应的记录。

2)明确紧急情况下(比如:火灾)的报警和处置方法,包括撤离路线、紧急集合点、集合点名和紧急营救等。

3)明确实验室化学废物的收集、标识、转移、处理的要求和方法及相应的记录。

2. 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

OECD的GLP准则中,规定了QAU的主要职责是审计和控制。作为整个研究过程和组织结构框架的独立观察者,QAU必须审查试验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计划、研究进程、报告和记录文件存档。QAU除了需要审查试验计划、标准操作规程和最终报告等外,还需要进行三类审查:针对试验项目的审查(Study-based inspection)、针对试验机构的审查(Facility-based inspection)和针对过程审查(Process-based inspection)。

QAU需要对审查工作进行计划。对于试验项目的审查,必要是需和试验项目负责人共同商定。通常QAU会有每个试验项目的审查计划,同时这些审查计划又需要登记汇总到一个总体审查计划中。总体审查计划中除了这些针对试验项目的审查项目外,还要包括计划进行的设施审查和过程审查。

一般来说,针对QAU的三类审查,需要分别建立三个标准操作规程。主要是为了明确:不同类型审查所覆盖的范围和内容,审查的计划,审查实施的步骤或方法,审查发现的记录和报告等。

3. 分析方法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

在农药GLP理化实验室中,会有很多理化性能指标需要检测,比如:pH值、闪点、粘度和5批次全分析等等。针对每一个需要检测的理化性能指标,都需要建立分析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以pH值为例,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1)仪器设备信息:pH计名称、型号、供应商、pH计图示和pH计使用的环境要求。

2)仪器设备操作相关的内容:pH计的开启和关闭,pH计的校正步骤(包括该过程需要的标准pH值缓冲溶液的配制、使用和储存。),pH计的清洁、维护和保养(包括pH电极的选择、清洁、维护和保养、更换)及要求的记录,pH计内校和外校或检定的要求及需要的记录,pH计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pH计的主要故障可能和解决方法等。

3)被试物的pH值测试方法:测试过程所需要的玻璃仪器,被试物测试溶液配制过程和要求(浓度、温度等),平行测试次数的要求,样品的测试和测试结果的读取及记录等。

第四,结束语

作者结合自己在农药GLP理化实验室的工作经验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对于根据OECD的GLP准则需要在农药理化实验室建立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每个标准操作规程需要覆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希望能为有志于建设自己GLP理化实验室的中国农药企业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车礼东,郭兵,陶强等. 我国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现状及发展. 中国标准化,2010,7:21-23.

[2] 陈铁春,周蔚. 我国农药GLP建设管理与发展.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6):14-16.

[3] 陈铁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良好实验室规范培训手册.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4] 褚军友. 计算机标准操作规程管理系统在GLP实验室中的应用.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2):1013-1014.

[5] 杜桂林,李显华,袁媛. GLP建设中质量保证的一点体会. 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2):208-209.

[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7] 皇红坤,邬伯安. GLP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的管理和质量保证.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4):257-258.

[8] 季颖,杨永珍. GLP概括与中国农药GLP进展.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5,26(4):37-38.

[9] 李政军,翟翠萍,莫蔓等. 中国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建设现状. 科技管理研究,2010,19,64-79.

[10] 李佐刚,王秀文,王军志等. 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过程中供试品的GLP管理. 中国药事. 2007,21(6):370.

[11] 刘贤进. “良好实验室规范”初探.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0,31(1):14-16.

[12] 钱文元. R公司农药GLP理化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四川大学,2012.

[13] 农药理化分析良好实验室规范准则(NY/T1386-2007). http://

篇13

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首要之举。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努力促进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质量。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改革“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指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分析

1.理论基础。①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其认为: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参与理论。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秀格雷格・柯瑟林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③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

2.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整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调研,涉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实践中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过程均是开放的。这可以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学术动态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整合性原则。进行教学观、目标观和信息技术观等观念整合;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式、问题探究式、主题研究式、协作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更能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便有效利用;在统一技术标准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保存更为标准和规范,以便共享。

3.“双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源的导航、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学生活动的引导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创作和主题研究等方面。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应用于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师生互动模块上;要建立多种互动机制,既有同步互动(如教学实况直播、BBS、在线讨论等),又有异步交流(如教学论坛等);既有人―机互动,又有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辅导答疑要及时,在线作业既要及时评价又要有效果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尽可能客观、正确的评估。

四、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共享资源。教师将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内学习。

2.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内教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思考时间。课堂上简单易懂的内容,适当减少讲授时间,多引入案例讨论来理解和消化。主要形式体现为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案例课程,由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提出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课上讨论纳入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以教师引导、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讲授章节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还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模拟软件应用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课外研究小组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包括登录网络模拟平台建立虚拟企业模拟实训、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论坛等。

4.由学习教材向学习学科转变。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外,推荐学生阅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与其他前沿资料及网络共享资源;课后安排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章节内容独立搜集资料和独立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