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篇1

结论:针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痊愈的可能性,也能够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应该在实践中积极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1-01

老年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致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脑萎缩引起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这使得他们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有效的措施解决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特点

1.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理特点。第一,睡眠质量下降。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的有效睡眠时间明显缩短,睡眠质量也相对较差,常会出现入睡困难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的情形,给他们的生理及心理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二,记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是大多数老年人所面临的苦恼之一,但又常常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因而会变得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他们的精神状况。

第三,免疫力降低。由于各个器官机能的减退,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

第四,体力减弱。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减退,导致他们明显的运动障碍,开始从心理和生理上抵触运动,变得懒散,长此以往,体力明显减弱。

第五,对药物的反应明显。免疫力的下降,使他们无力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服用药物时,由于器官机能的减退可能对药物产生严重的反应,如呕吐、腹泻等[2]。

1.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第一,消极抑郁。现代社会的人们还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精神病患者,对他们常常存在歧视,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精神病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病,更加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治疗,致使病情反复甚至更加的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恢复健康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等消极抑郁的情绪。

第二,焦虑烦躁。由于病情的反反复复,使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使得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心理变得焦躁不安。

第三,恐惧绝望。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要接受长期的住院治疗,病情也经常发生反复。患者由于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病情,容易对治疗失去耐心和信心,错误的以为自己无法恢复健康,因此产生恐惧绝望的心理,放弃治疗,甚至放弃生命。

第四,依赖心理。一方面,患者入院后,远离家人亲属的关心、照顾,再加上所处的陌生环境,会感到被冷落、被抛弃从而产生孤独感,需要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老年精神病患者体力减弱,日常生活可能无法自主进行,需要得到帮助。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2.1生理上的护理。第一,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和生命和生命体征。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身体各部分机能的减弱,通常不能够及时准确的表现出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可能会掩盖一些疾病的症状,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完成日常的基本护理工作外还要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密切的关注,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实施治疗。

第二,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有些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可能经常会弄脏衣服、床铺,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换和清洗,保证患者衣物、床铺的干净清洁,避免他们感染其它疾病。

第三,保障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合理的饮食。老年的精神病患者肠胃、肝脏功能的减弱,在饮食上可能产生很多禁忌,护理人员要准确的查明每位患者的情况并参考营养专家的建议,为每位患者合理的安排日常饮食。

2.2心理上的护理。第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满怀耐心、爱心、责任心的对待老年精神病患者,经常的和患者聊天,建立信任的关系,让他们放下心里的包袱安心的进行治疗。

第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较为敏感,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言语的影响。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语、语气,尽可能的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加强患者的日常行为训练。老年精神病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退化的状态,不进行适当的训练只能加速他们退化的速度。因此,护理人员可以训练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洗脸、吃饭,不仅能够减慢部分机能的退化,也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他们的自尊子女和自信心。

通过一些医院的临床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良好的护理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恢复有重大的作用,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的质量,帮助老年精神病患者恢复健康。同时,笔者认为家人的关心对患者的康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引导患者家属关心关心,照顾患者,帮助他们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总之,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他们疾病的康复作用重大,应该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篇2

根据精神疾病症状的轻重,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

1.1 在精神疾病发作期 医护人员应加强其工作责任心,尊重,关爱患者,从日常生活开始,照顾饮食、起居、注重安全方面的防护,并且按时监测血糖变化,对酮症患者应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按时监测尿酮,血糖变化,保证血糖控制在11 mmol/L,对情绪激动,狂躁的患者可酌情使用镇静药物。

1.2 精神疾病稳定期 加强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对方倾诉,无论对方所讲何事,都要给予肯定,不能指责,批评,讥讽,注重医护自身形象,让患者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倾诉朋友,在交谈的过程中适当将治疗护理活动融入其中。

2 药物治疗与护理

2.1 口服降糖药 考虑精神病患者伴糖尿病后的治疗依从性差,如果精神疾病控制好,无糖尿病严重并发症,胰岛功能存在的患者,可以首选口服降糖药,对于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可以选用二甲双胍,此药在餐前30 min服用,也可以餐后服用。二甲双胍可与新型的短效降糖药诺和龙合用,诺和龙主要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地降低,二者合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效果更好。诺和龙应在餐前服用。还有格列美脲也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空腹或进食时服用。这些降糖药没有严格时间限制就能进食,对精神病患者比较适宜。

2.2 胰岛素 对于胰岛功能不好,口服降糖药效果不明显,有肾脏并发症的精神病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血糖控制较好,首先推荐使用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可选用速效胰岛素,如诺和锐,它不受时间限制,餐前餐后都能注射。

2.3 预防低血糖 无论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医护人员及家属都要在服药前后或注射胰岛素前后督促患者进食,预防低血糖。

3 饮食治疗及护理

3.1 控制总热量 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性,大多数身体较肥胖。每日热卡控制在25~30 kcal/kg,如果能从事一些日常工作,每日热卡控制在30~35 kcal/kg,营养不良的患者热量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情减少,使患者体重保持在标准体重±5%左右。

3.2 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 每日0.6~1.0 g,占总热量的20%~25%,注意少食含饱和脂肪酸高,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动物油,目前较理想的使用方法,即将动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按1∶1∶1之比例混合后食用。

3.3 给予适量碳水化合物 多食含维生素丰富以及含粗纤维高的蔬菜,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

4 低血糖昏迷与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的鉴别及处理

4.1 低血糖的发生 常见于口服降糖药过量,进食推迟或进食不够,胰岛素剂量过大,运动量较平常大。临床表现开始有出汗,眩晕,乏力,面色苍白,视物模糊,心跳加速,严重时表现为失去定向力,意识丧失,昏迷。

4.2 低血糖处理 如果可以测血糖就能立即判断是否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含糖食物,经过处理20 min未缓解应及时送入附近医院。

4.3 镇静类药物导致昏迷 因为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都有镇静作用,如果患者服用剂量过大,误服,都能引起药物中毒,导致昏迷。在排除低血糖以后,应查对抗精神病药品数量,确认后立即送医院洗胃,催醒,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抢救清醒后给予适当心理护理。

5 总结

近年来,精神病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精神病症状的影响,患者自知力受损,求医,在并发症出现时才被重视,这就要求家属,平常注意精神病患者的细微变化。医护人员在给予体格检查时,一定要细心谨慎。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对以后的康复带来不良效果。一旦发现并发糖尿病时,要及时、正规、合理使用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治疗,定期监测血糖。院外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定期做好随访,对家属也要做好健康指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促进康复,动员全社会的人员来关心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篇3

结论:正确的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加速其康复的进程。

关键词:精神病护理语言沟通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3-01

正确的语言沟通和合理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还能进一步的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接受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1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方法

1.1心理护理的方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辅助其他医护工作的进行,提高医护工作的效率,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医护工作中所应有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是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主要接触对象,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中要谨言慎行。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护理水平,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要有过硬的本领,在病人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对患者要有热心、爱心和责任心,服务态度要和蔼,对待病人要体贴入微,给患者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接受治疗。

其次,要充分的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变化都是通过他们的情绪变化变现出来,因而,在护理中要随时的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护理经验和心理知识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他们情绪的疏导工作。同时,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的调整心理护理的方案策略,准确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最后,要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心理护理不应该是某个阶段所特有的,而是要贯穿护理工作的始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交谈和接触中,还是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都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者能够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充分的发挥心理护理在患者疾病恢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在患者出院前,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性教育,让他们做好出院后被嘲笑、讥讽的心理准备,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1.2语言沟通的方法。在病人住院期间,和病人进行适当的语言沟通,可以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还能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因此,我们的护理人员要充分的利用语言沟通这一有效地护理手段,增强患者的信心[1]。

首先,充分的发挥语言沟通的暗示效果。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用词,尽量的和缓、温柔,尽量的给予患者鼓励性的暗示,激发他们对于康复的渴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2]。但是病人有的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有的可能反应相对比较迟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个体差异,比如他们的文化层次,他们的职业,他们的社会背景等等信息,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结果。

其次,在灵活的运用语言的沟通方法技巧。由于每个人性格、文化修养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要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的效果[3]。一方面,要尽量的适用和缓、温柔的语气,给病人一种亲切感,让他们能够充分的信任和依赖护理人员;另一方面,指令性语言在护理过程中是必须的,但语气也要掌握在适当的度内,切勿过于生硬,让病人产生抵触心理。

最后,护理人员要严格禁止使用伤害性语言。精神病患者的感情一般都比较的脆弱,很容易被外界的语言伤害,增加心理的负担,最终使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避免使用任何伤害性的语言,不能随意的指责、训斥患者,以免带来消极的后果。护理人员要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想病人所想,及病人所急,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2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对精神病患者采用了适当的心理护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后,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他们能够自主自愿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通过合理的语言沟通为病人营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不仅能够稳定患者的病情,一定程度上还能加速他们病情的恢复。因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于提高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重症精神病人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使其伤失了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包括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各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此类病人伤失自制力、自知力,其一切需要家属或者监护人打理,使重症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有效的治疗护理,促进尽快康复,我们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住院属于重症精神病类诊断治疗15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8岁至65岁,均不伴其它严重的躯体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15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77例,采用一般常规宣教的为对照组,在常规的宣教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的为实验组。

2 健康教育

2.1 心理指导

家属的心理状态一般都处在严重的焦虑中,对患者的目前的状态难以接受,对精神病的恐惧,对治疗期间医药费用的未知等等。在此期间护士要采用开放式的询问,对家属的心理和行为表示理解,应用共情、解释、心理疏导等技术来处理家属的情绪反应、疑问等[1]。消除家属的恐惧及对患者住院的疑虑。引导家属接受现实及理性的处理由此引发的问题。

2.2 精神疾病知识的宣教

在重症精神病人的家属中结合精神病的特点进行安全的宣教,因疾病的特点:严重性、失控性、冲动性、复发性等特点。安全的管理从日常的锐器的管理、精神科药品的管理、自我防护、危险先兆的辨别等等进行,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处理。举例宣教约束保护在重症精神病房的应用的选择性及必要性,消除家属人认为每个人都是被五花大绑的绑在床上。让家属最大程度的了解重症精神病、客观的对待,对病人给予最大的支持及理解,对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2.3 精神病科药物知识的宣教

现阶段精神科各种药物因引进许多进口药物,它们在副作用上较酚噻嗪等传统药物要小,作用较理想,但是静脉点滴用药一般还在采用酚噻嗪类药物,它们副作用分布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精神、消化系统等,以神经系统最严重,以心血管、精神、消化系统最常见。家属对精神科用药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会流涎、四肢震颤、意识模糊等,因而对精神药物都很排斥和恐惧,觉得会把人吃傻,过于消极的心态来看待药物副反应。护士应根据每个家属对药物的不同理解进行宣教,家属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要,特别是出院的患者,因为精神病的用药少者三四年,多者一辈子,药物关乎患者的疾病的治疗与稳定,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药物的知识宣教还包括药物的管理,因为药物的毒性作用强,过量的服用会导致中毒至死亡,一般情况下精神科药物都有及家属保存。

3 结果

2组病人在对其家属执行和不执行健康教育后见表1。

表1 2组病人在对其家属执行和不执行健康教育后比较

表1示:2组病人经x2检验,均P

4 讨论

4.1 实施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从入院开始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对其家属健康教育,促进护理工作的完整性。给患者家属提供全面、连贯的健康教育,完善的进行及落实,促进了信息的交流、满足了患者家属的需求。使患者家属理性的对待精神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信心,调动了患者家属积极性,更使家属学会了有关精神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等知识[4]。

4.2 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的满意度

在重症精神病房中,许多的医疗投诉、纠纷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因为面对病人的特殊性、和病人难以有效的沟通,和家属一直停留在简单的告知上,家属常常是带着满腹的疑虑送患者住院、治疗,对整个诊疗过程不了解,常常在患者病情出现波动后难以接受,常常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激化医患矛盾、阻碍诊疗的进程。进行健康教育为医护和家属之间见了一座沟通的桥,密切了医患关系,使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大幅上升。

参考文献

[1]钟友彬著. 现代心理咨询,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篇5

选取本院210名精神病患者,男105名,女105名,各年龄段均匀分布,分为住院治疗和出院治疗两种,并作出全程的用药记录情况。结果显示,在210名患者中,住院治疗的患者全部在医护人员的护理下按时用药,而出院治疗的患者按时用药仅仅有85例,为40.5%,不按时用药的患者高达59.5%。不难发现,精神病患者按照医师的要求按时服药的情况差强人意。理论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用药依从性差”。

医学上的依从性,是指患者按照医师要求实施某些行为时的反应程度或客观倾向。患者依从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疗方案的实施和疾病康复的周期。上述调查显示的用药依从性差,是指患者不能按照医师的要求用药。[1]结合前期医院的治疗效果,患者用药依从性变差,导致再次服用药物时发生较大的副作用,可能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影响医生的正常治疗,最终精神疾病复发的概率增加,治疗效果不佳。

1精神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治疗精神疾病的药品价格贵。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药物中,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价格相对较贵,尤其是一些进口药品和最新研发的药品,使得一般经济水平的家庭很难承受这些价格。而精神病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类型,用药治疗的周期较长,一般可到2-3年,导致很多病人最后因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而放弃用药治疗。

1.2患者及家属缺少用药教育。大部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其自身的副作用较大,如肥胖,导致患者家属心理恐惧,在没有咨询医护人员的情况下,自行停止服用药物。还有,患者出院时精神状态良好,患者或家属无视医生或护士的嘱咐,认为其已经完全痊愈,不需要再次坚持服药。甚至有人认为长期服这些药物,因副作用的积累而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由于精神病自身作为一种易复发的疾病,根据调查显示,精神疾病的再次复发概率与没有坚持长期服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实践中,患者及其家属没有认识到再次坚持服用药物的重要性,缺少精神疾病用药的教育,轻视医护人员的用药嘱咐,擅自决定是否停止用药。

1.3患者缺乏认知能力,家属监督意识薄弱。经过医院的集中治疗,有些患者在出院时表现的平稳安静,家属可能认为患者基本可以恢复到原来状况,把后期的药物交给患者,自己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用。事实上,刚刚恢复的患者,其认知能力和水平根本达不到原来智力的60%,反应仍有些迟钝,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肢体。[2]家属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忽视患者是否用药,不能起到良好的监督效果。

2精神病患者用药护理策略和方法

2.1加强出院时的用药嘱咐。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在办理出院时,医护人员要尽职尽责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精神病的特点,后期继续坚持服用药物的种类、数量、服用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性,结合自己的经验提醒家属一些注意事项,解释说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是否有副作用的发生,以及为何种症状,并告诉家属何时到医院进行复查。同时,提醒患者及患者家属认准药物的名称,防止混同。

2.2强化家属的用药意识。精神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较差,对用药可能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要强化患者亲属的用药意识。结合实践中发生的案例,指出后期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说明药物之间的坚持与再次复发的关系。同时,还要向家属说明,日常生活中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防止复发,如何辨别患者是否发生药物的副作用。切记不可自行决定药物用量的增加或减少,私自调换药品,甚至停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3]另外,家属需要注意患者在服药期间,不可以饮酒,防止发生其他反应。注意休息,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有利于早日康复。患者如果发生其他异常现象,可以咨询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用药,使患者早日康复。日常生活中,让患者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药物的副作用。

2.3跟踪回访,为患者及家属答疑。患者就诊的医护人员,可以定期对已经出院正在实施家庭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回访,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倾听患者家属的反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分析判断是否应继续用药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的种类和数量。如果发现患者有复发的征兆或迹象,应提醒家属注意或提醒家属需要住院接受治疗。对于患者家属的疑难问题,应细心解释,帮助家属更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病情,使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后期家庭护理工作而言,患者及其家属要积极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按时用药,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精神病患者110例,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38-75岁,所有患者均无智能障碍和严重躯体运动障碍,均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具体方法对照组5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渗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具体方法如下:①积极、耐心地与患者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接近患者,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感受,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之后,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及劝解,帮助他们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②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帮助患者养成良好习惯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患者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对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对其日常行为进行矫正,让患者入院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而且应该引导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比如洗衣服、叠被子、洗脚、剪指甲等。对患者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③改善患者病房环境,尽量保持病房通风、安静、整洁,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盆景或者带有清香的花草,床头上摆放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④鼓励患者参与看电视、听音乐、下棋等各项娱乐活动,组织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如做广播操、打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

1.3观察指标

1.3.1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判定量表(IPROS)评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个人卫生、兴趣爱好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康复效果越差。

1.3.2患者满意度包括:满意、不满意和基本满意。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IPROS评分的比较在治疗前两组IPRO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满意度的比较通过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对护理满意患者37例,基本满意14例,满意率达92.7%,对照组对护理满意患者25例,基本满意18例,满意率为7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体制改革、人员分流、流动人口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增加,加大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使得精神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3]。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患者充满关心,主动地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之后还能够积极地配合护理工作[4],在护理的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而且能促进疾病的康复[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前两组IPRO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孙秀珍.护理管理应以人为本.中国护理管理,2007,21(1):58.

[2]徐倩.人文护理对68例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46-647.

篇7

目前,对病人跌伤的预防,我科已3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如从用药方面病人的年龄,躯体活动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但仍有跌伤事故的发生,且防不胜防,这种难预测性让三班护士,尤其是在执行夜班期间感到焦虑。目前,仍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让病人跌伤的几率降到最低或为零。

2 病人病情变化快

老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是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复合载体,由于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下降,易衰竭和猝死,病情变化快,往往来不及抢救就死去,这是产生三班护士压力的主要原因。

3 技术要求高

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老年精神病人常需的护理操作让临床护士感到头痛的是:(1)穿刺难:表现在:①不易寻找静脉穿刺;②静脉细、脆,易致穿刺失败;③精神病人易动,难管理,导致输液难以进行。(2)导尿难:表现在:①尿道口不易寻找,虽不多见;②尿管入膀胱后尿液不畅。

4 事情多且繁琐

老年精病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差或就没有自我照顾能力,就完全需要护士负责,从衣食住行至病情观察,全由护理人员观察,且病房内病人多,各种治疗也多,让护士忙得晕头转向,还要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及时性。

5 病人家属难沟通

老年病人的家属是忽略工作常需要面对的人群,他们往往像疼爱孩子一样来保护家人,护理人员稍有差错,便会给以指责,甚至投诉。护理工作往往不被认可,家人难以管理,家人探视病人时,往往四、五个,成群结队,且易导致病人病情波动。

针对以上导致护士压力的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夜班护士。

(2)加强老年精神病及躯体疾病的学习,合理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

(3)不断总结积累请教,对老年精神患者的各项护理操作中应不断总结、积累,不同的老年病人,也许都应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使得护理操作得以完成并产生预期效果,包括自己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从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及宝贵的经验。

(4)务必清楚的认识到:压力是产生动力和使自己得以发展的良好契机,每个老年科护士都应抓住这些失败得来的宝贵经验,使自己得以长足发展。

6 讨论

(1)压力是精神科护士常面对的问题,无论从日常生活的照顾,到基础护理,无论是从病人的病情观察,到病情观察失败,不同时期,不同病人,均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护士需对这些压力的到来有一个前期的预测,当压力来临时,所带来的影响会减少一些。

(2)压力来临时应积极面对,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己应对工作的能力,这也许会带来新的压力,但是会使你感到高兴。

篇8

1.2 方法 按照自拟心理状况调查提纲,先向患者讲名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求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为忧虑,忧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为疾病的康复担心,有的为经济问题发愁,这些因素可归纳为5类,如下表。

2.2 分析

2.2.1 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问题为首要因素,其中65岁以上39例,占86.7%,自理能力强者较多,担心疾病复发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2.2.2 男、女性别比较,女性对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占55.8%。这与我国传统女性在家操持家务有关,担心因病不能自理,给儿女增加负担。

2.2.3 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农村病人占85.7%,这可能与其收入较低,未参加医保,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有关。

2.2.4 对于遵医服药及社会问题忧虑因素相对比例较低,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盲占70%,知识性老年人占30%。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治疗进入康复期后,正常的符合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活跃起来,开始考虑出院后的有关问题。通过临床观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老年人因忧虑过多或情绪不稳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发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忧虑的因素,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常识缺乏了解,常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是否复发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采取集体授课(每周1次)形式和个别心理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一般内容:疾病的名称、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药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出院指导等。另外针对老年人常见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以知识讲座形式或播放光盘形式向病人讲授保健常识。

3.2 注重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担心社会对其歧视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焦虑,影响睡眠甚至病情波动。所以,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心、分析病人的内心活动、对老年人要用通俗易懂语言,生活上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认识到精神疾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坚持服药,日常生活上加以注意,定期复诊,疾病就能得到控制,并能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调动家属社会支持力量。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社会功能丧失,应当动员家属节假日来探望,有利于情绪稳定;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疾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的患者,我们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在选用药物和治疗项目方面给以照顾,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单位、居委、家属诸方面。要求他们能同情精神病患者,关心精神病人的境遇,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从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3.4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加上精神疾病的捆扰,多数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卧床较多,不愿活动。我们针对此特点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下棋、打麻将、看电视(戏曲节目)、外出散步等。另外,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篇9

对于一般患者要经常安排轻松愉悦的活动和简单的手工劳动,如看电影、除草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心情;对于情绪低沉、心理抑郁的患者应选择氛围欢快、色彩鲜明的场所,进行换了愉悦、热情奔放的文娱活动;对于情绪激动的患者要安排在环境清幽、人少的环境中,选择患者喜爱的项目进行工疗;对于服药过多或者体质较差的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此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之了解精神病复发的原因、发展和对策,在家庭环境中监护患者用药,加强对患者的关爱,耐心对待患者的异常行为等。

在治疗的过程中坚持与患者沟通,寻找与患者的共同话题,激发患者沟通的热情;交流中避免谈论患者的敏感话题,不予患者发生正面冲突,对待患者的问题和行为要耐心,不能在患者面前表现做出厌恶或嫌弃的表情;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赞美患者,帮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精神病患者心理敏感、多疑,随着病情的变化和外界的刺激,心理活动波动较大。所以,医护人员做好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心理疏导十分重要。精神病是由于患者的大脑机能紊乱所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幻觉、妄想经常发生,很多患者会出现自杀、冲动、伤人、外逃等状况,对自身和社会具有较大的伤害和威胁。要保证此类事件的减少,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针对患者病情发作的时间、规律、住院时间内的各种心理活动特点给出针对性的护理指导。鼓励患者说出心理想法和痛苦,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精神病患者5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实验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4-55岁,平均(42.1±4.6)岁,病程3个月到2年。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5-54岁,平均(43.2±4.8)岁,病程4个月到2.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首先一定要坚持长期服药,到目前为止,治疗精神病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药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式家庭治疗。首先院方对实验组患者家属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向家属传授精神病的基本知识,向家属宣传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控制精神病,从而使家属能够在家庭治疗师的指导下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属给患者营造宽松、自由、清洁、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提供可口的饭菜;善于倾听、疏导和保证、支持等心理治疗原则,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谈话的内容表示很感兴趣;要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情感,让患者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家属还应该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树立患者康复的信心,坚定其治疗和康复的决心。

1.3评价指标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分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3讨论

精神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异常或偏离[3]。因此,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进行专业的家庭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复发。有研究表明,对精神病患者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缓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痊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激发患者恢复工作和重返社会的潜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延缓精神衰退[4]。而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期望和沟通方式是所有对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环,家人对患者的关怀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试验组的患者家属和患者进行专业的家庭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家庭治疗对精神病患者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符爱琴.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及药物依从性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7(07):17-18.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救治的34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经过我院放射科的影像学诊断后,确诊为肠梗阻。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22~81岁之间,平均年龄(49.5±6.4)岁;其中精神分裂13例、精神发育迟滞3例、老年痴呆2例、麻痹性痴呆1例、精神障碍1例、其他14例。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

对34例患者进行检查和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并详细的记录检查结果,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及发病原因。

1.2.2护理方法

①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患者采取禁食,并进行胃肠减压,在治疗期间不可以使用止痛剂和镇静剂、防止无法准确的诊断病情进展,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述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患者拔出胃管。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有无气体引出,定时的对肠胃减压装置进行关闭和开放;②加强对患者的饮食管理:患者的饮食一定要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情况下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性,补充患者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如患者有异常状态,及时通知医生;③定期检测: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身体状态的检测,定期检测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加以记录。尤其要观察患者的腹痛性质、范围、持续时间、排便等情况,如有呕吐、腹胀等情况出现,一定要及时通知医生;④对口腔的护理:由于患者患有肠梗阻的后,会出现呕吐现象,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给予温开水漱口,保证口腔的清洁。如同观察和几率患者的呕吐时间及呕吐的频率等,在禁食结束后,可给予患者流食,观察恢复状态转而食用蔬菜、水果等;⑤对皮肤的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的卧床,而且普遍年龄较大,而且患者常常需要约束性保护,致使患者易出现压疮,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护理,定期为患者擦拭皮肤,保持皮肤干净、清爽,保持病床平整、清洁;⑥用药的护理:对于患者的用药,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合理的药物,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身体反应情况,尤其是对于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更应该加强观察。如患者有代谢功能障碍,尽量不适用氯氮平类药物。⑦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感,并且尽量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习惯,对于达到要求的患者可以适当给予奖励,使患者自身乐于改变不良习惯,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心理状态。

2 结果

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患肠梗阻的原因有:①运动减少:有些患者由于精神状态不稳定,严重的躁动,所以需要长期的采取保护性约束,大多数患者不愿意做锻炼,喜坐少动,致使患者长期的保持同一姿势,久之使患者的肠胃蠕动减慢,引发肠梗阻;②药物因素:大多数患者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例如氯氮平、舒必利、喹硫平等[2]),此类药物的作用之一是会使胆碱作用增强,进而造成肠胃蠕动减慢,造成便秘,久之极易引发肠梗阻;③饮食因素:脑器质性精神病的患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障碍,使患者对饮食不敏感,经常暴饮暴食,或者长时间不食,而且饮水较少,易患低钾、低钠等,长此以往对患者的消化系统损伤严重;④衰退期影响: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偏高,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大幅度衰退,而且胃肠蠕动减慢,结肠的张力也有所下降,致使患肠梗阻的几率增高。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用药常采用抗精神病的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治疗中枢神经及外周抗碱能的作用,而外周抗碱的作用使患者的肠胃蠕动减慢,进而引发肠梗阻。所以对于精神病患者用药一定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尽量减少合并用药[3]。如果患者已经检测出患有肠梗阻疾病,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因为患者的精神状态不受支配,无法很好的配合治疗,只有做好护理工作,引导患者自愿接受治疗,才能更好的治愈肠梗阻。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观察,由于大多数患者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发生身体不适,很难及早的发现。在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便秘的现象,如果发现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停药或者减药,同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的变化,防止出现自残、伤人等安全事件发生[4]。对患者要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和指导,发放一些健康教育的资料,内容一定要简单易懂。由于本次研究的大多数为我院救助的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身边没有家属和亲人的关怀,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加强护患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科住院患者采取定期的检测和相应的护理,对于预防肠梗阻的发生十分有效,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也需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预防工作,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

参考资料:

[1] 周秀娟,赖根祥.精神科住院女患者肠梗阻的调查与对策[J].海峡药学,2009,22(6):191~192.

篇1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15例精神病患者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22~75岁,平均38.5岁。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58例,情感性精神病4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老年痴呆5例。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特点为轻中度患者和心理障碍居多,少数患者因下岗、失恋、无力承担费用,少数家属监护不到位,使患者重新肇事,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社区康复方法:乡村医生调查摸底,建立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成立监护小组(精防医生、社区民政人员、家属)。对建档的患者请市级精神病康复中心会诊,确诊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药物治疗:按医嘱服用,由精防医生定期进行家访和电话随访,对部分精神病治疗药品给予免费发放,从而为精神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心理治疗:主动接触患者,单独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关心他们的痛苦,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有利于他们的康复。家庭护理:包括饮食、生活照料、辅导学习康复知识和家庭护理知识,引导患者自觉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结 果

115例患者中,由父母、配偶、子女等亲戚监护的104例,占总数约90.44%。三无对象人员由村长看护11例,占总数约9.56%。经康复治疗管理后,115例患者的服药率由20%升至77.33%,病情好转率由21.33%升至74.66%,肇事率为零,关锁率9.49%降为4%。

讨 论

患者监护率虽然达100%,但是少部分监护人未能与患者居住生活在一起,只是短时间看望与照顾,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生活情况、服药情况以及病情变化,更不能培养训练患者各方面的能力,导致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丧失,病情波动与复发,严重的肇事肇祸,危害他人与社会。

虽然我们免费提供部分价格低廉的治疗药品,但是尚有一些药品价格偏高,少数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提供必要的正规医治,延误治疗,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服药治疗方面:一些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稳定已好转,不再规范继续服药,有些患者不能正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再继续服药,有些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变傻、成瘾不再继续服药,对于“长期服药”或“终身服药”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不再继续服药,有些缺乏自制力未按医嘱用药等等,导致患者疾病复发。所以合理有药,增加患者依从性尤为重要。

篇13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开展综合治理,各地精神病院都有收治流浪乞讨精神患者的报道[1-3]。流浪精神病患者是指常日在街上或居民区流浪、有精神症状,对行人或居民造成一定危害的精神病患者,常无亲人及不清楚家庭地址,由派出所民警或救助站工作人员送来住院,此类患者往往病史不详,无主诉,有些伴有躯体疾病,护理上较特殊,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收住此类患者3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均男性,姓名、年龄、地址、病史等均不详。诊断精神分裂症34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分裂样精神障碍1例,平均住院时间30 d。

1.2 结果

3例找到家属,进一步治疗,显著进步出院,其余34例病情缓解由民警接出院。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入院时均衣衫褴褛,肮脏、全身散发出臭味,头发长而脏,给予沐浴更衣,修剪头发、指甲,重点是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损、瘀痕、皮疹等,如有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住院过程中,患者往往有流浪时的习惯,常坐或躺于地上、随地吐痰捡垃圾,应及时制止,给予讲解要保持卫生。勤更换弄脏的衣裤。平时引导他们自行料理个人卫生。鼓励精神症状已缓解的其他病友从旁督促。

2.2 服药护理

根据医嘱督促或协助服药,发药时注意仔细核对,除三查七对外,更应熟记患者容貌,服药后检查患者口腔,保证服药到胃。观察患者有无吐药、引呕、藏药行为,保证药物疗效。因这些患者入院时无姓名、地址、年龄等详细资料。患者又不愿讲出自己姓名,为了保证发药及各种治疗的准确性,我院设计了一种粉红色塑料质地的腕带。腕带上注明床号,入院时间,将腕带套于患者手腕上即可。各种治疗前注意核对腕带上的信息。

2.3 病情观察及康复训练

严密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观察有无妄想、幻听。注意防止冲动、自伤、伤人行为的发生。有些患者常蹲于角落自语、傻笑,应鼓励和督促他们参与活动。待病情缓解,可组织他们跟其他患者一起参加工娱疗活动,如打乒乓球、听音乐、手工劳动等。观察并记录睡眠情况,对于失眠者给予安眠药物。仔细观察他们有无躯体不适。

2.4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由于长时间在街上流浪,无人交流,又加上精神症状,入院后都独处、傻笑、自语、问之不答、无法交流。在治疗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做好心理护理。住院初期不必急于询问,可用眼神与他们交流,并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博取他们的信任感。中期可适时与他们交谈,询问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从家里出走的时间等。对接触合作的患者可让他们写下地址与电话,积极帮他们联系;或将信息交给民警,由他们联系。尽量找到患者家属,争取进一步的治疗。住院后期给他们讲解疾病的性质、服药后的注意事项等,帮他们树立信心,恢复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

2.5 饮食护理

37例患者中有9例常拣食垃圾,12例有暴饮暴食的现象。这些行为不仅对患者本身的健康不利,有时还引起其他非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不满甚至攻击。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督促或协助患者进食,必要时单独房间进食。有些患者因流浪时间长,常捡食垃圾,入院后对院内的食物不习惯而拒吃。后经观察发现,将饭菜盛入一个碗内,混合后这些患者就能接受。病情有所缓解后进行卫生宣教,教育他们要注意饮食卫生。

2.6 入院时躯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37例患者中有1例有冻伤,1例有晒伤,5例有皮肤割划伤,1例有双足浅表淋巴管炎,给予对症处理,防止感染。

2.7 出院指导

3例患者找到家属,出院后指导他们坚持按医嘱服药,嘱他们妥善放置药物,劳逸结合,定期复查心电图、血常规等。嘱患者家属对患者要关心,防止再次走失。其余患者均给配服一个月的用药,由民警接回,也交待出院的注意事项,但这类患者的后续治疗值得担心。

3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流浪精神病患者病史不清,加上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不同,医护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为其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要的护理关怀[4]。此类患者应以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积极协助寻找家属为护理重点。这些患者对居民及社会危害较大,作为医院能做的比较少,医院往往会放弃考虑经济问题,尽全力做好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但这些患者出院后往往仍居无定所,无人督促服药或治疗,短时间内就可能会复发,继续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这是一个严峻而且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卫雪兴,杨健身,李晋文,等.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人41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740-741.

[2]陈贻华,胡季明,李真,等.对113例流浪精神病人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