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沟通交流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脚步,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中,涉及其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是高职院校紧抓的重点,学生管理工作中,“问题生”的存在也是一直妨碍着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若高职辅导员不能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从而建立沟通交流的桥梁,则会造成“问题生”的现象更为显著,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不利于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建立、心理健康的发展、良好性格的养成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1.2 研究意义
高职辅导员通过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有利于辅导员对个别“问题生”信息的掌握和对特殊个体情况的把控,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案,针对“问题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严格把关,有利于学生调试心理平衡,维持好学生的稳定,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1 高职院校“问题生”的特点
(1)文化成绩差。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整体学生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较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上的问题更是突出,具体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即使到位也存在不带书、玩手机、睡觉等不良情况,成为了文化成绩差的直接原因。
(2)心理情况错综复杂。 “问题生”的心理情况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是自我保护意识极强。“问题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强,一切行为只为维护自身利益,具体表现为对老师、同学、室友甚至是恋爱关系中的男女朋友不信任,对一切事物存在矛盾、猜忌、怀疑的态度。二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他们又自尊心极强,对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关心采取置之不理的冷淡态度,甚至会采取言语攻击、行为攻击等反抗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自尊心。
(3)自我约束能力差。由于“问题生”个性突出,对此老师和同学都会进行经常性的正面引导,这使得他们内心深处会有改掉不良习惯,重燃学习激情,重拾生活信心的美好愿望,但大学环境开放,社会诱惑良多,金钱、网络、爱情都会对社会经验淡薄的他们产生极大的刺激,会成为他们自我约束力差的一个诱因。
(3)人际关系危机。“问题生”因为情绪、情感导致的心理障碍,交际圈单一,不会轻易结交好友,具体表现为独来独往,不参加任何的学校举办的活动和班级活动,长期以往就会存在人际关系不协调、难以与人相处的问题,但长期的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将不利于进行个人性格的发展,更有甚者会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3.1 辅导员与“问题生”沟通技巧
(1)平等沟通,给予更多的尊重和信任。“问题生”心理情况错综复杂,相比其他普通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他们更容易对事物、人、社会产生怀疑、嫉妒、仇恨等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所以在辅导员和“问题生”的交流过程中,要适当地放下辅导员老师的身份,要放下教师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进行交流,要对他们的人格平等、家庭环境、成长差异、性格差异等多方面表现尊重,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关心,才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心房,建立辅导员与“问题生”沟通的桥梁。
(2)建立谈心谈话档案。“问题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使他们与其他的学生与众不同,辅导员要在掌握了“问题生”的基本情况后建立与“问题生”谈心谈话的档案,一是对“问题生”基本情况的录入,二是将以后每次的谈心谈话都要做好记录,形成档案,有利于随时跟踪他们的心理状态。
(3)用“真心”去欣赏学生。“问题生”性格复杂,时而暴躁还会对辅导员大吼大叫,更有甚者还会对辅导员进行言语、行为上的攻击,但“问题生”归根结底是“学生”,他们毫无社会经验、单纯到只会用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辅导员换一个角度,真正地将他们看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用真心去交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将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的闪光点。通过真心的沟通,去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帮助他们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重新找回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建立健全他们的良好品质。
(4)沟通注意说话艺术。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沟通的第一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沟通技巧,才能实现与“问题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这里我借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解释:“望”即细心观望,在交流过程中,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神、色、形、态的细致观察,观察学生是否有面色苍白、眼神躲避、神态不安等情况,对学生目前的状态进行准确的把控。“闻”即专心“听声音”和“闻气味”,听学生声音是否有颤抖、哭腔等异常,闻学生身上是否有酒味、烟味等。“问”即耐心询问,
通过嘘寒问暖、询问近况、询问恋爱状况等,与之前了解的“问题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看他是否有如实反映,真正了解他的烦恼、难处。“切”本指“切脉象”,这里我用来比喻在掌握“问题生”基本的情况下,进行耐心的讲解和虚心的指导,针对之前的“望闻问”来“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准确的切入,对症下药。
篇2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一 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
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
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比例最大。这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于学习适应方面且情况较为严重。教师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而且学校及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教师提出的中学生学习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遇到不懂问题不主动请教他人、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厌学)、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绩和前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过度看重成绩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学生沉迷网络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态度。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和寻求刺激心理的驱使;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这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现在提倡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对的,但只提倡这一点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二 不同性别、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1.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和严重程度判断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男教师,女教师认为中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差别大概与男女性别各自的特点有关。
2.不同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只在学生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判断更为深刻。根据上述的教师对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教龄越长的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这项内容看得更严重。
三 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一是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二是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行自我认识。
2.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的因素
第一,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第一种教师将自己定义于同学生“父母”般的角色,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这样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教师认为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关系,因而很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在这种平等的聊天中得以发现和解决。第三种教师也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但在行为上与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少教师在回忆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时,这些体验往往影响着他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
篇3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晚,因此比较而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明显,而且存在时间长。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教育落后等。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历史看,更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人为作用的加深加固。在建国初期,国家要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农业为国家提供廉价的粮食和农产品,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造成农产品价格冻结,对农业剥夺太多导致农业积累长期严重匮乏,加上当时政策限制使农业发展不完备,发展没有后劲。这一时期国家又制定了一系列导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政策,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食品供给制度等,形成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分化。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兴起,国家实施乡镇企业战略是为了软化二元结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是互相促进的,国家一些控制政策没有改变,使得二者的现实状况都不尽如人意。1988年以后,经济改革力度加大,但二元经济结构本质上没有受到冲击,有进一步加深加固的迹象。由于农业本身的低效率低回报,导致民工潮的掀起,这虽然冲击了城乡隔离的就业制度,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状况,但是国家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向农村索取了太多的劳动力,对农村的劳力资源吸收非常严重,造成很多农村地区老人带着小孩在家种田,支撑着农业生产。这显然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一时期,虽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制度如户籍、教育制度没有相应的改善,造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
人为造成的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现实中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从总体上看,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10年的3.23:1,而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异更大,2010年前三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34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869元,农村消费水平要落后城镇10一15年[2]。从广阔的社会视角看,问题显得严重得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是整个农村社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环境等整体落后于城镇的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就此而言,在我们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较严重的政治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教育。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等使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严重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甚至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团结。自从1958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固定下来之后,便衍生出就业、税费、教育、医疗、社保、土地等诸多二元制度。由户籍制度演化而成的“城乡分治,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制”的管理体制,不仅限制了农民人身自由,也使农村失去了许多经济的和社会的发展机会,并使市民与农民形成了权利不平等的两个等级,农民进城门槛高,农村户口身份化,客观上剥夺了农民接受城市文明、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权利。而且这种社会分层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支撑的。[4]城乡不均等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城市得到了优先发展的机会,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建设、经济建设、公益设施建设等得不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在起点上就落后于城市。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不但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带来了文化、心理上的鸿沟,上亿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遭受“二等公民”的恶劣待遇,以教育而论,由于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使这些孩子沦为了留守儿童,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农村教育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优势过度集中于城市,造成了农村教育在起点、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落后于城市。导致留守儿童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又得不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突出。正是中国这种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形式,导致了中国复杂并且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3]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独自生活,或由父母单方、其他亲属监管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儿童。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多农民,随着农业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对劳动力的挤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就业供求矛盾日益突显出来。为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他们纷纷到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由于户籍、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他们的子女却不得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的父母到城市务工劳动,争取改善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一方面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离开城市;另一方面因为在城市里境遇艰难,立身困难,使他们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在自己身边得到关爱和教育。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据2012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5800万,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问题相当严峻。
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研究和帮助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由2011年渭南师范学院年大学生创新计划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0名学生成立了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小组,实地深入渭南市临渭区大王乡的3所小学,通过调查、走访、支教等方式,了解到该区属于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乡,有近85%的孩子为留守儿童,这一基数还在逐年增加。这些儿童的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未来的社会稳定、地区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社会是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客观大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形成了明显的阻碍作用。我们研究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于现状分析如下:
2.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教学资源的影响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配备、教学设备更新、教学观念转变等方面,从侧面加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素质普遍偏低,教学水平严重不均衡。教育精力不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甚至有歧视留守儿童的现象,不仅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对于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感情需求和学习生活需要更是无法顾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儿童的“二次伤害”。经过对渭南临渭区大王小学的长期调查发现农村师资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年龄偏大,有部分已退休的教师还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很艰苦,发展空间小,大部分青年不愿去农村,有的把农村学校作为他迈向城市的垫脚石,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因此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状况是秋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如大王小学共有27名教师,其中老龄教师占70%以上。2)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普遍较低。我国一些城市地区已开始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甚至本科化,然而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主要维持在中师学历水平,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代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而代课老师中有很多是村聘教师,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并且在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英语、音乐、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教师。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信息闭塞,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加上教学中地方方言较重,教学效果很难实现。教师素质普遍较低,不了解法律法规,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耐心、存在偏见,甚至有羞辱、打骂孩子等行为,使得儿童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尤其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
(2)教学环境落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然而城乡二元经济的不平衡致使农村的教学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从硬件而论,在众多城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提升教学设施的同时,许多农村学校却连最基本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都难以保证。他们没有多媒体、没有图书室、没有体育器材等,条件根本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虽然部分学校经过了改造,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却无法及时跟进。被调查的大王沟小学前校区以及其他几所小学普遍存在学校陈旧、设施老化、环境恶劣的状况。没有体育设施,更没有体育器材,没有图书,有的连教室的桌凳也是破烂不堪。
从教学目标看,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资源缺乏,教师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注重主课教育,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沦为一句口号。只侧重在校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落后农村观念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留守儿童极容易受到恶劣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而走上歧途。
2.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1)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儿童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和社会如果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给予儿童应有的保护和良好的教育,就会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他们的父母远在异地,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联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有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问题等。留守儿童多表现有为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孤僻寂寞等消极情绪;生活交往中经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导致他们沉默寡言、态度冷漠、任性冲动。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较严重,心理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性格上变得自卑、内向、胆怯、执拗等,人际关系紧张。在我们研究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中发现,有些儿童与班里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矛盾,导致老师对他有看法,同学不与他接触,他们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不与人交流,甚至没有一个朋友。这些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发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但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学习辅导监督缺位,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落后。根据我课题组调查,留守儿童中的83%左右由祖父母抚养,他们大部分年老体弱,而且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农活,导致一些儿童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缺乏热情,没有自觉性和进取心,只是应付了事,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3)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不良发展。外出务工者自身想通过打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由于远离子女,平时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价值取向、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监护人也考虑与孩子关系的特殊,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态度,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盲目跟风等陋习。根据我们了解,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厌学情绪严重,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信奉“读书无用论”;另外,留守儿童道德意识缺失严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不诚实守信、讲脏话、小偷小摸、敲诈勒索等不良习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同学、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根据全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上升13%,近7成为留守儿童犯罪。这个比例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偏差问题不容忽视。
(4)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他们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加上年龄小,自护意识弱,好奇心强,因此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都形成了威胁。[4]
3解决措施
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走访、亲身支教活动,根据调研结果,尝试提出一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具体如下:
(1)首先,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责任观念,尽量确保父母都在孩子身边,或调整外出方式,父母中留一方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和保证家庭教育的存在。即使家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应定期和主动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沟通,了解子女的状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其次,慎选监护人。如果夫妻双方都出门打工,就要为孩子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应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他们干过多的农活和家务,保证子女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果是祖辈监护,一定要让他们对孙辈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再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外务工,要经常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与孩子进行多方面沟通交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和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和现状。最后,留守儿童自己应当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留守儿童要培养自爱自强、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理解父母的艰辛和难处,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意志和能力,刻苦学习,勇于面对生活挑战,做生活中的强者。
(2)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要深入了解,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状况、学习态度等情况,以有利于老师对留守儿童有针对性地施教。同时建议学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培养专职心理教师定时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矫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成长档案。我们在支教中,充分利用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资源的优势,组织心理学科的同学参与进来,在3所小学开展了心理咨询试点活动,通过对儿童和教师双方向的心理辅导,促进了教师与一些心理问题较重的留守儿童的沟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倡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用爱感化孩子的心灵,担负学校和家庭双重角色,填补留守儿童心灵上亲情的空缺。学校领导及教师应有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门性意识,充分重视这一群体,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在安全、生活、心理、学习、在交往上给以关心鼓励;让他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再次,大力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这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投入,进行相关建设。目前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较差,甚至没有寄宿设施,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因此地方政府应不断加大投入,和社会各界给以经济支持,完善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健康成长,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和真空。这还将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社会更广泛关注和帮助。大力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宣传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家庭教育理念,开展义务资助留守儿童活动等。如全国妇联组织发起,中央电视2台承办的《春暖2012特殊家长会》公益节目,向全社会宣传和募资,号召社会给予大力支持。现在已有社会公益机构带头,力图集社会各方力量和各种资源来帮助这一群体,这其中应当大力发挥大学生支教援助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勇于实践,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愿意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以我研究组为例,我们本着服务地方,深入社会实践的原则开展这次调查和支教活动,在持续半年的活动中耐心考察,积极参与,搜集整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总结出如下帮扶经验:第一,课内辅导。利用大学课余时间或假期,为留守儿童做学习辅导,让他们可以与其他的孩子一样学得好,同时以参与课堂讲授的方式为学校带去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校园增添活力。第二,心理疏导,针对个别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提供了心理引导沟通,同时为当地中小学老师做了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方法,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有所参考,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第三,筹备建立长期性的大学生支教点。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长期性的社会问题,需要持久的关注和援助。留守儿童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种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生支教援助点是应该的也是可行的,应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中,为促进社会和谐尽一份力量。最后,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吸引和组织更多其他领域的青年加入,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社会各团体、单位及个人积极参加,为农村带去知识、技术,并带动青年走向农村,就业基层,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4)国家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制定留守儿童受教育部分优惠政策,落实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其次,改革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制度,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为留守儿童建立流动学籍,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的门槛。再次,改革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把留守儿童的档案、教育、家长沟通、目标考核纳入到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师的晋升和评优挂钩,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关怀的制度化和长期化。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和教学设备投入差别,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挖掘农村教育潜力。最后,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必须实施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开发建设力度,繁荣农村经济,壮大县区和中心城镇经济,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创造农村群众劳动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就近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孩子,他们是“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然而这一儿童群体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希望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能够联合在一起,保护和培养他们,为他们建立一个“乐和之家”。我们以自己切身的体验,再次呼吁当代大学生能走出校园,走到留守儿童身边去帮助他们。愿所有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文明,姚燕青.城乡二元结构浅析[J].金色华年,2010(6)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M].社会蓝皮书,2011.
[3] 马艳菲. 城乡二元分治弊端分析[J]. 现代物业,2009(12).
篇4
老师,我家孩子表现怎么样?
浩浩是在小班下学期转到草莓一班的,刚开始,他还不是很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所以,浩浩妈妈很想和老师交流一下,想进一步了解浩浩在幼儿园的表现,因此,每次她接送孩子的时候都会非常主动地去和老师交流,但是老师总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并且模式一直是家长问一句老师答一句,家长问的多了,这位老师就会回一句“挺好的”,要不就是海阔天空地聊一些空泛的教育经。至于浩浩在班里的各种表现,这位老师好像不太了解。久而久之,浩浩的妈妈也不去主动问浩浩的在园表现了,每次都是唉声叹气地拉着浩浩就走。
从此案例中可以看出,该老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一直是处在被动的地位,没有主动去和家长交流,而且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没有很认真地去回答家长的问题,总是“言之无物”,表现出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以至于最后招来家长的不满,认为该老师不负责任,更谈不上对老师的信任。
如果这位老师早就意识到这位家长的需求,对于这些有需求的、平时不爱笑、不爱搭理老师的家长,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交流态度和他们沟通,最终的沟通结果将会截然不同。比如,每次当这位妈妈来和老师聊孩子的在园表现时,老师就要察觉出这位家长是对孩子不放心的,非常想知道孩子的在园表现,进而老师就要采取措施,就要经常积极主动地去和这位家长进行交流。可以具体聊一聊孩子一天在幼儿园里的表现,他们都做了什么,包括吃饭、睡觉、户外活动等,这些环节都可以用手机录下来或拍照,发给家长看一看,主要目的是打消家长的顾虑,让家长对孩子、对老师、对幼儿园放心。案例中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这样做,最终错失了获得家长信任的机会。所以,在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老师要能够对家长“察言观色”,积极主动地去和家长沟通交流,抓住家长的心理,抓住每一次取得家长信任的机会。
二、足够的交流时间是做好家园沟通的保障
家园沟通主要是教师与家长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交流时间,则很难保证家园沟通的有效性。一些教师会无意间忽视这个问题,下面的这个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老师,我家孩子怎么回事
梓蘅是中一班的小朋友,平时比较调皮,不善言辞,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性格还比较倔强。平时都是由爷爷奶奶来接送,爸爸妈妈一学期最多来接送一两次,平时很难见到爸爸妈妈的身影,更谈不上和老师进行过多的交流。有一次,梓蘅被班里的小朋友咬了一口,手上留下了一个红印,爷来接的时候,老师和爷爷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到了晚上,老师却接到了梓蘅妈妈的电话,她开口就问:“老师,我家孩子被咬了一口,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很耐心地给她又解释了一遍,但是她不信,老师就一直给她解释,但是她自始至终都不信,最后在不愉快中结束了电话。
在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老师是不信任的,任凭老师怎么解释,家长也不相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和老师一学期中见面的机会太少,沟通交流的时间太少,几乎为零,没有保证足够的沟通交流时间,这就导致了不愉快的通话,导致了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也就谈不上家园沟通的有效性。
如果老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对这些平时不来接孩子、和老师见面机会少、沟通交流时间少的家长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保证足够的交流时间,结果就会好一些。比如,平时多和这些家长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围绕孩子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有空的时候多和这些家长进行电话沟通交流。这样一来在保证了足够的沟通交流时间的同时,家长就会信任老师、理解老师,那么,接下来家园沟通工作的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平等的交流地位是做好家园工作的关键
平等的交流地位是指家长和教师在沟通交流的时候要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理解。只有双方在交流中保持平等的地位才能保证家园沟通的畅通,而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老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自己总是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高高在上,习惯了对家长主动出击,这种交流地位偏颇的沟通势必影响着家园沟通的有效性。下面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是锦宜在家吃饭不是……
下午,锦宜的爸爸来接锦宜,老师以一种专家的口吻严肃地对他爸爸说:“锦宜在幼儿园吃饭时总是爱挑食,很少有能吃的东西,每次都这样,而且吃饭特别慢,每次都是最后一个。但是我们幼儿园现在要求的是营养均衡,每个小朋友都不能挑食,要养成良好的吃饭就餐的习惯,更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锦宜爸爸听完之后,笑着说道:“可是锦宜在家吃饭不是……”还没等锦宜爸爸说完,老师一下子打断他的话:“我们幼儿园现在注重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说你们家长要听我们老师的话,要听我们教育者的分析,在家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因为你们的饮食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饮食习惯,如果你们做不好,孩子很难做好……”“哦,好,知道了。”锦宜爸爸象征性地答应了一句,这时候的锦宜爸爸已经变脸了,刚才的笑容也消失了,接着拉起锦宜就走了。
篇5
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数据,在不愿意推荐母校给亲友就读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2%是因为“师生课外交流不够”。该调查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2093所高校、分部、分院,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009所(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部)。其实,在高校除了辅导员(班主任)或直接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沟通交流较多外,其他任课教师(包括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几乎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很多学生反映,只有在入学教育时、每周的班会和例行点名时才能和老师交流一下,更别说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了。除了上课,难觅专业教师的踪影,即使有些学生主动找教师交流探讨,也要在课后即时请教,否则一些无需坐班的教师就回家了,想要与教师交流就只能是下次上课时了。
以上种种就是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这对于学生自觉性高的本科院校来说,可能关系不大,但对于自觉性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和大学生活。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进入高职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学生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优秀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是顺理成章,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缺乏热情,甚至迷茫而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关心和爱护。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能否成才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与引导。如果专业教师带着PPT赶场上课,课上口若悬河,课下人走茶凉,影响的不止是师生关系,还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牵涉到学生的在校体验,以及对母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职专业教师,应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学生,抓住机会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积极的师生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
二、造成高职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严重不足的原因分析
1、部分高职专业教师办公条件差,缺乏基本办公配置,教师坐班时间少
很多高职学校长期以来没有生均拨款,办学经费有限,教师办公条件较差。有些学校考虑到普通专业教师无需坐班,根本没有为其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甚至专任教师大多没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师无法在学校备课。这养成了广大专业教师有课来校上课,无课回家备课的习惯。除了学校会议、每周固定业务学习的时间外,很少能看到专业教师在学校办公,导致师生间普遍缺乏交流。
2、高职学校师生比过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学工作量繁重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学校大量扩招,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招生就业好的品牌高职学校更是如此。教师数量增长远远赶不上生源迅速扩大的速度,造成部分高职学校师生比严重不足,广大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增,再加上教师有科研、育人、社会工作量等各种绩效指标,使得广大教师工作压力大,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精力。
3、部分教师缺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意识
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塑造完整、健康、和谐、美好的人格,提高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自己的学生,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学生的品格与情操,这就是“立德树人”。而主动与学生沟通,加强师生交流,正是教师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是“言传身教”。但是,很多高职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于学生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忽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4、现有育人工作任务缺乏具体衡量指标
很多高职学校把育人工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引起广大教师对育人工作的重视。比如鼓励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把是否当过班主任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这有利于教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由于缺乏细化标准,育人工作往往很难界定。特别是对于已经当过班主任,又没有职称评聘要求的专业教师,育人工作很难具体量化,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否及其交流程度很难考核。
三、改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现状的对策
师生沟通交流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在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参与学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增进他们的知识与才干,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选择师生间合适的话题和交流方式,拓宽师生间交流的领域和渠道,是高职教师应该关注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内容。
1、课堂上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是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交流、探究的大舞台。高职教师尽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量不足,二是质不高。课堂上真正与教师互动的学生极少数,一般是学生干部和个别成绩好的学生。交流的话题主要是课堂内容或课本知识,学科以外的内容交流得很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每个学生,使所有学生在高度平等、和谐、民主的交往互动中,开放心态、张扬个性、释放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创造各种条件,构建激励每个学生高度参与的机制,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当学生不能流利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多多启发和鼓励,循循善诱,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水平,增强其学习能力。
2、制定师生课外交流计划,加强师生交流管理
高职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交流,比如要求每个专任教师制定每学期师生交流计划,公布师生交流时间安排。每位教师的师生交流时间向所有学生开放,对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师生交流内容是非限定性的,可以探讨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学生关心的其他问题,如个人的职业生涯、学习计划、兴趣爱好、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实习就业等内容。
高职学校在考核教师育人工作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量化指标,比如育人工作增加访谈一定数量学生的指标,并有跟踪记录。可以制定教师与学生访谈表,将访谈时间、访谈内容和学生签名、学生联系方式等纳入填写内容,便于学校抽检。
3、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为了密切师生联系,促进教学相长,高职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活动中心,定期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高职学校为这些活动中心提供配套的办公、会谈、查阅资料等设施。比如大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名师、学生喜爱的教师及特色课程教师,最好能涵盖所有专业教师,定期进驻中心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该中心除了为师生交流搭建平台外,还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咨询中心则安排有资质的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积极干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安排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规划与指导。总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师生交流平台开导一些心里有疑问的学生,为学生补习功课,或者指导他们就业创业。学生可以和教师预约面谈,一对一地交流,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就专升本、专业技能竞赛等问题深度咨询教师。
4、通过实施专业“导师制”,促进高职师生交流
高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绝对领导者。部分高职学校实行“导师制”,即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到固定专业班级当学生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实习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直至学生毕业就业。导师不同于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就业创业。导师要深入所带班级,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逐步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宽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和环境,引导其成人成才。
5、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促进师生课外交流
针对目前高职学校师生交流不够,特别是师生课外交流不足的情况,在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可通过构建教学网络平台来促进师生课外交流,既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师生感情。
构建教学网络平台,专业课程以“精品资源共享课”或“微课”等形式实现课程资源上网,为教学辅助提供一个快捷、有效、统一的一体化交流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信息、课程答疑、课程考核等具有高实用性的功能。教学资源共享分为教师课程资源和课程相关资源;课程信息指师生课程信息、教学资料,以便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答疑指网上提问、解答、讨论、浏览,对有价值的问题归档;课程考核则通过测试、讨论、进阶等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篇6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情感智力商数的简称,是人们处理冲突矛盾、人际关系、决策等需要是一种平衡心态以及同时共感的魅力。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戈尔曼将情商概括为五方面的能力:自我觉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商和沟通交流技巧并不是一种技能。沟通交流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技巧,也必须通过高级的训练和指导才能达到。但沟通交流的技巧是建立在情商及其他技巧之上的。举例来说,一个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同情心,但她没有学到基于屿心基础上的能将其转化为护理服务的沟通交流的技巧,那她的临床表现也受到影响。沟通交流的技巧如护理服务的技巧、表达的技巧、移情的技巧、倾听的技巧、管理整个沟通交流过程并确认必要的信息的技巧都是以情商为基础的。以下就情商在沟通交流中的应用作一叙述。
1 护理的技巧 献血者一进采血场所首先接触的就是护理人员,特别是初次献血者,他们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的想知道有关的献血知识、献血程序、献血后的不良反应、护士的业务水平等。那么护理人员在接待献血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失地将这些问题交待清楚,并且还应注意献血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若忽视这些交流,容易产生交流障碍,造成误解或不满,所以,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不仅要收集献血者生理方面的资料,而且要收集其心理包括情绪方面的资料以确定献血者的全面的护理问题,进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2 表达的技巧 表达的技巧用来传递各种信息。语言的表达是否清晰,关系着护士与献血者交流的质量。献血者由于在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智力上存在着差别,在护士与献血者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情商能使护理人员正确地表达那些需要说的事情,而不是那些可能对献血者造成伤害的事情。非语言的表达在沟通交流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态度的信息常常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包括一个人语言的特征如声音的音调、速度、抑扬顿挫度、音量、音色及语言的喜好;还包括面部的表情、凝视的方向、身体的姿势、手势、靠近程度。例如对献血员说话或听献血员说话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或面部,以表示真诚地倾听献血员的说话,同时,这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不敢直视对方,是羞怯的表现;有意不注视对方,是冷淡的表现;从头到脚巡视一遍,是审查的表现;面无悦色的斜瞅,是鄙视对方的表现;斜眸而微笑,是向对方传情的表现;不注视对方面部以目横扫周围,是监视对方的表现;凝眸对方而眉飞色舞的微笑,是轻浮的表现;只注意手中的活计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的表现;看完献血员后突然一笑,是讥讽的表现;突而圆眼瞪人,是警告与制止的表现;当献血员伤感时突然皱眉,是同情对方的表现;伴随献血员一起微笑,是会意的表现。总之,护士应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献血员讲话,不卑不亢,只带浅淡微笑即可。具有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非语言性表达了解献血员的心理位置和情绪,从而利用恰当的沟通交流技巧向献血员发出恰当的信息。
3 移情[2] 移情是情商中至关紧要的部分。如果移情是有限的缺乏的,如果对他人的
需要或失望没有感觉的话,那将不会存在同情和照顾。罗杰斯指出,如果护理人员能够移情地理解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想感情、体察他的情绪、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产生与患者沟通交流的心理氛围。护理人员真诚的态度和正确的同情及移情可以取得献血员的信任。信任是形成人际沟通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道德要有调节控制自身情绪、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最佳心身状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情绪化,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减压,要具有同情献血员、信任献血员、尊重献血员的情感与情绪。视献血员如亲人,感知献血员情感。献血员在献血期间,感情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增强超前服务意识,要了解分析献血员的心理状态,即献血员想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把问题找准,做到心中有数,为超前服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超前服务,让献血员能够处处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馨服务,从而显现出护理人员的温文尔雅和对献血员的体贴、关切。
4 倾听[2] 倾听是从他人处扑捉和理解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信息并借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的技巧。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能以宽广和平静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诉说,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并能够恰当地表达这些感受。这样容易得到献血者的信任,使献血者能够无防卫地诉说他面临的问题和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护理人员得到献血员对献血的依从性或涉及隐私的某些信息,提高招募献血员的准确性,有利于献血事业的发展。
5 管理整个沟通交流过程并确认必要的信息技巧 管理整个沟通交流过程并确认必要的信息技巧是一种管理的技巧,需要综合运用情商的能力。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可以暂时推迟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投向他人,理解他人所关心的问题,并注意营造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最后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这需要沟通前及沟通时利用情商收集和理解信息并作出有效的决策。同时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在必要时可以帮助献血员确认和探究其经历、行为和感受,使沟通交流有效的进行。
面对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新的护理人员与献血员的关系,每一位血站护理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情商在护士与献血员沟通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不断提高各种应变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等。只有这样,护理人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要求,为血站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7
教师在中学教育中起着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良好、顺畅的师生沟通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尽可能的解决和帮助。良好的师生沟通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但在很多中学教育管理中,教师和学生在沟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不和谐、互不理解等情况的发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难度增大,同时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对中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也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两个方面都会对学生日后进入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关系到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良好的师生沟通关系绝不可能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就可以促进建成的,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努力,使学生和教师有平等的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建成如老子和孔子般亦师亦友的美好情谊。
(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良好的师生沟通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了解信任,使得学生能够拥有更为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点讨论学习,从而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减少教师负面情绪
教师长期在工作岗位上会促使教师产生消极厌倦的负面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良好有效的师生沟通环境,可以使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得教师能够体验到作为教师的乐趣。同时,良好的师生沟通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从而促进教师产生更多的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知识教学,忽略师生沟通
单纯注重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师生沟通重要性的行为在中国中学教育中极为常见,这样不利于学生在中学学习过程中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也会使得学生在科目学习时变得更加机械化,不符合现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和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更好的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学生也会更加容易接受老师所传递的知识,这样将会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良好的师生沟通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的感情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信任,但很明显在很多中学教育过程中,没有能够这样良好的师生沟通环境,不能顺应时展。
(二)师生沟通中未能做到平等交流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来看,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教师作为受人尊重的职业离受到学生的尊重,并且教师掌握着更多主动沟通的权利,学生长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在师生沟通时产生不平等的沟通交流环境,使得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并不和谐。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日常工作的实施。
(三)师生沟通中可能出现区别对待的情况
在很多班级中,可能存在着教师更倾向于帮助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且经常与其沟通交流,从而掌握其思想动态。而且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沟通交流的机会就变得很少。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职位通常是由班级中学习成绩优异,日常表现良好的学生担任,这样会使得优秀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样也会使得不够优秀的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少。并且,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态度也会存在着差异,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会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但对于表现不够优秀的学生,教师可能会给予更少的耐心与肯定,使得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
三、对于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问题的对策
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和沟通交流的机会。作为掌握师生沟通交流中主动权的教师需要更加主动地与学生采取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使用强制性手段。教师因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利于学生对于老师产生更加信任的情绪,也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异的学生,教师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怀和信任,在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篇8
审计中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我们审计组成员主要由两种情况构成,一部分人员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因年龄偏大计算机基础较差:一部分年轻人员计算机水平较高,但缺乏审计经验。如何充分发挥好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人的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之间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审计组长在审计分工时也要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做好人员整合。其次要做好各审计小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当审计小组查出某个共性问题后,其他审计小组可能还没有发现,如果没有审计组之间的及时沟通、交流,就有可能将问题漏掉。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通过网络搭建一个审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使审计组之间信息畅通。再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审计人员在审计某个问题时,除了依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业务数据和相关资料外,还需要对某个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历史背景以及决策过程,通过询问、座谈等方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了解、沟通,准确把握问题实质,进行全面准确的取证。通过以上严谨细致的工作和及时的沟通交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非现场审计部分,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审计模型,应当统一标准。这里要注意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问题,即报表层次和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必须明确规定。因为审计人员利用SQL查询语句检索财务数据或建立审计模型时,必须以重要性水平为参照,如果单凭个人的判断而在审计组长不了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谬误,同时也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良莠不齐。鉴于此,审计组长对重要性水平需予以明确。
对数据的分析过程应当记录在审计日记中。各审计人员对分析发现的问题线索或需继续查证的重要事项应当统一汇总给审计组长,审计组长对这些问题和事项应进行复核,并决定是否在现场审计部分进一步查实。
建立一种机制,将审计查出的问题从发现到落实的过程在审计组成员之间及时交流,方便大家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编写网上审计的成功案例,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给审计人员启发。
(作者单位: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
篇9
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在叛逆期,与逆反期孩子沟通有时存在一定交流障碍,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人生中的“心理断乳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一些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手段陈旧,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工作与学生的认知实际有一定的脱节;
(二)中学生进入理性年龄,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逐步增强,他们强烈要求平等交往,要求老师与他们之间平等交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与他们交朋友,友好相待。但部分教师觉得“教师应该注重师道尊严,怎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呢”,于是说话总是居高临下,一副教训人的语气和神态,一开口便与学生形成了心理距离,造成隔阂和鸿沟,即便抓住他们的“人”也抓不住他们的“心”;
(三)中学生心理有一定的闭锁性,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存有戒心,他们认为老师在很多问题上,很大程度上在利用他们或把他们当成老师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四)部分学生认为: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如果告诉老师,顶多是各挨五十大板,不会得到公平解决而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气,所以宁愿忍在心中而在之后私下解决;
(五)一些学生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教师要了解学生中的情况时,担心是自己泄露了别人的底而招徕同学的嘲笑和隔离,不愿意向老师报告真实的情况。
鉴于以上几点,所有与学生建立彼此亲切友善的关系应该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艺术。
一、尊重孩子平等对待。要用理解的态度,设身体会的心情,表示尊重的感情
与学生沟通交流,是要把自己降低到学生水平去交流,还是把学生带到成年人的水平,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和他交流呢?二者必须兼顾。把你自己降低到学生时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用学生能理解的话语交流,玩他们认为有趣的游戏,教他们正准备学习的东西。你就会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充满智慧的个体,你就会知道应该去尊重他们,认真听他们对事物的表述,你就会从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你用尊重对待他们,你也就不知不觉地将他们带到你的水平――像成年人一样和他们谈话。
二、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轻松交流
良好的谈话氛围是沟通交流顺利的根本保证。老师在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幽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之前,可以开开玩笑,讲几个幽默故事,这样能使学生柑橘无拘无束。这种情绪是可以感染学生的,使他也学会幽默,养成乐观向上的品格。
三、态度真诚,眼神交流
解决学生间的矛盾不偏向。学习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不袒护,学习差的学生犯了错误,平心静气去谈,不讽刺打击挖苦、不说教、命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地指出他身上的优点,关心他的成长。这样使他觉得老师可爱可亲,从而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四、运用积极肯定的语言
语言的获得和语言的享受必须联系起来,如果一个学生的语言不断遭到成年人的挑剔、指责或被纠正,学生将很难学习说话,过分纠正学生说话,可能导致学生不能说而造成语言障碍。教师要善于寻找时间和空间,用积极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爽爽快快的沟通交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艺术。
五、顺势方法化解学生的情绪
这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当孩子对老师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时,他会故意做一些事情来气老师,目的是激怒老师,如果这时长篇大论的说教,就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
六、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一)谈话沟通。直接通过谈话眼神交流,眼神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特别是老师的目光,被一群天真的孩子所关注,成了一座沟通感情的桥梁。因此,在与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讲究语言表达的方式,还需要传神的目光。
(二)书信交流。学生对书信交流思想的方式情有独钟、如果您有这个技巧或习惯,可能就是您的最佳交流沟通的方式。有些话,有些事情,特别是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和某些心理疾病,他们更愿意用书信的方式交流。
篇10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29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5~60岁,平均36.58±5.24岁,干预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25~58岁,平均37.05±6.3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入院后及时沟通交流,具体措施如下:
1.2.1 转变理念
优质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开展打破了常规功能制分工模式,护理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应用整体护理程序,改变过往机械化流水操作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优质护理[4]。目前,护患关系日趋尖锐,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由此在优质护理过程中注重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常规被动护理,态度生硬,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简单回答,缺乏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均会极大程度影响沟通交流的效果,故在日常护理中要加强对沟通技巧的培训,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全程良好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5]。
1.2.2 形象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主动积极沟通,整洁仪表、面带微笑、礼貌用语,给予患者良好的首次印象,缩短护患距离;沉着冷静、步伐轻盈、动作敏捷,给患者安全感及信任感。
1.2.3 语言沟通
护患交谈是护患沟通最直接简便的方式,也是了解患者整体情况最直接的方法。在交谈中使用敬语让患者感到被尊重,亲切、和蔼的态度、微笑式交谈给予患者家的温馨感;在了解病情、询问病史、健康指导过程中,语言表达在符合伦理学道德原则和规范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性和谨慎性语言,让患者更易接受。交流过程中无需强调一次交流解决所有问题,将沟通交流融入日常工作中,时时沟通、处处沟通[7],动态掌握患者的全身状况。
1.2.4 护理操作沟通
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确保良好沟通的前提条件,由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内“质”的培训,不断学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和整体修养,在操作中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和患者有效地沟通,全面系统的介绍此项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赢得患者的信赖,积极配合,严格遵守各项注意事项,达到沟通的最终目的[8]。
1.2.5 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护患沟通过程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详细完善的健康教育知识读物挂于每个病房,方便患者及家属随时阅读了解,详细的入院介绍能加深其对医院和病区的熟悉度。另外,每个科室要做好重要疾病病因、发展、治疗、预防等方面健康知识的宣传,可采用海报、健康手册、录像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9]。另外,每月工休座谈会也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设立意见本,让患者及家属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建议,让护患关系更为密切,每月调查护理满意度,了解此阶段护理质量水平。完善出院指导,个性化制定保健预防的注意事项[10]。
1.3 观察项目
统计分析护患纠纷发生情况,使用《沟通交流满意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人员交流沟通满意度,主要包括沟通融洽性、知晓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投诉率、患者满意度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 P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58份问卷,回收58份,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58份,有效问卷率100.00%。干预组沟通融洽性、知晓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对交流沟通满意情况对比分析[n(%)]
3 讨论
篇11
班主任的职责不但要管理好班级的各项事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肩负着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品质与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重任。高中生虽然心理素质己然渐渐趋于成熟,行为举止也慢慢向成年人靠拢,但位于青春期,情感易于波动,时常怀有叛逆心,对人对事容易偏激,有的个性强,狂妄不羁,有的性格孤僻,不喜言笑,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及时的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走上正轨,帮助高中生树立良好的性格和端正的品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一。
1.高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问的沟通与交流是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没有人可以绝对孤立地存在,孤独与自闭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喜悦的心情需要与人分享,遭遇痛苦时需要找人倾诉,常言道“说出来就好了,憋在心里会难受”,可见交流和沟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问题的解决。师生间的交流也一样,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更需要班主任及时的沟通与交流,解决心理上的疑问和烦恼,健康地迈向成年。不仅如此,高中班主任要想将班级管理实行得健全而有效,几乎无时无刻不需要跟学生进行沟通,把学生的心拉拢在一起,全班上下拧成一股绳,而并非威严专断地管理。没有沟通的班级,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得不到消减和转化,长期下去会使得班级的执行力下降,看上去一片散沙,或者班级秩序有名无实,学生敷衍地执行,没有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思想跟觉悟。鉴于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状况都不尽相同,这就为高中班主任的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在跟不同的人交流时,人们的态度和内心开放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高中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对沟通的深度、沟通的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班主任若要想与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想的对勾与感情的通畅,必须选择合理正确的角色定位。传统印象中,班主任作为师长,一般都是以学生的直接教管人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也带有明显的家长式口吻,具有较强的威慑性,使学生通常不敢畅所欲言。而一些睿智、有觉悟的班主任会选择以朋友或亲人的角色来跟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放下戒心,认同班主任的建议和忠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便会虚心地接受教育和指引,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与高中生进行心灵沟通
沟通通常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的,而沟通与聊天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有目的性的,所以通过沟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高中班主任只有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运用合理的沟通方式,才能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促进彼此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沟通时掌握以下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留意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
班主任要时刻留意班上学生的行为动态,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对其关注丝毫不能放松,一旦发现学生的状态异常,就要及时展开沟通谈话,了解原因,充当心灵的开导师,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给出正确、光明的指引。举个例子,在一次考试之前,发现某学生状态不佳,此时班主任就应找个机会单独与其谈话,询问状态不佳的原因,通过沟通,得知该学生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担心考试成绩不佳,所以表现出忧郁的状态。此时班主任就要对该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考试的目的只在于帮大家查漏补缺,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使该学生能够放下包袱,以轻松的心态迎接考试。千万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最终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
3.2尊重学生,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传统的师生沟通中,学生对于班主任“命令式”的谈话只表现出唯唯诺诺,并没有从内心感激并接受老师给出的意见,所以,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首先要尊重学生。在沟通交流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把沟通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来进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观点和想法,用商量的方式来给出建议,让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位朋友,是一位可以信赖的人,从而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
3.3说话要有亲和力,多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
以往高中生畏惧甚至逃避与班主任的交流,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与班主任接近,而是因为班主任的说教过于刻板和威慑,使交流气氛难以融洽。例如:在沟通中班主任不要总皱着眉头、板着脸,而是应该面带微笑,以关注、认可的神情跟学生进行交流。在沟通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赞许,用点头、竖姆指以及鼓掌等肢体动作,使学生能感受到班主任真挚的情感,沟通自然变得畅通无阻。
结语:
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高中班主任应该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仔细分析,掌握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感情的靠近,为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谭庆宁浅析中学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J].青年与社会,2013,10:213.
篇12
我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高护学生,从04级开始特别注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做法见以下几点。
1.1 在日常管理中渗透 学校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就采用辅导员负责制,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定期开班会,在每周三下午举行的主题班会中让护生们轮流发言,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个别同学性格过于内向、自卑,辅导员通过单独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工作中以赞赏、鼓励的口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遇有同学生病,辅导员鼓励其他同学关心帮助生病的同学,让护生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的爱心,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
1.2 专业课老师重点强调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护基的教学中,一方面,老师专门开设相关“护理美学”的讲座,以此提升护生的审美情趣,以求获得沟通交流的第一步骤:良好的第一印象[1]。另一方面,在操作课上强调沟通交流的重要,主带教老师多采用模拟情景法进行教学[2]。 此外按考核要求,将沟通交流的实践以工作流程的形式规定下来:①自我介绍;②操作前讲明目的、过程及患者配合要求;③操作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及时给予鼓励;④操作结束给予致谢。在操作中做到眼观其反应、耳听其主诉、嘴适时回应。在护生的护基考试中强调对考生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得分,促使护生强化沟通交流的意识[3]。老师组织同学扮成模拟患者,该模拟患者可以自由发挥地向护生提问、交流、甚至“刁难”,完全做到了临床真实场景的再现。如此反复训练,把解释的内容和操作步骤融为一体,护生很快从步骤模仿过渡到个性化的解释。
1.3 在专业课程见习中锻炼 见习课的安排要求护生每8人1组,床边评估患者,在评估交谈中要求护生能适时、适度地使用倾听、提问、关心、沉默、触摸等沟通技巧,一人负责主要提问,其他护生记录,评估完患者,将资料带回,在课堂上讨论。除了讨论采集到的患者资料外,还重点讨论在采集病史过程中沟通交流的注意问题。护生们一起参加讨论,增强了感性认识[4]。
1.4 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强化 学校为丰富护理专业学生的课外生活,经常组织大学生辩论赛、护理礼仪表演、护理操作技能比赛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在辩论赛中护生们回绕相关主题,辩论双方进行激烈的辩论,充分锻炼并展示了自己的口才、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护生团队合作精神。护生们通过礼仪表演充分展示现代护生外在美和内在美,端庄的容貌、优雅的气质及极具亲和力的微笑,这些正是护理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在活动中护生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护生的自我认同感。
2 效果反馈
2.1 护基老师的反馈 每年对护生下临床实习之前的技能考核后,护基老师都要对每一年的护生操作进行综合评价 见表1。
2.2 实习期间临床带教老师的评价 见表2。
2.3 护生的反馈 侧重过沟通交流能力训练的护生普遍反映良好,进入实习阶段的护生知道该与患者交谈什么,如何与患者交谈,也敢于与患者交谈,交谈时轻松自如、充满自信,与患者的关系更融洽。通过与临床带教老师、护士长的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临床老师留下了“勤学”、“好问”、“性格好”等深刻的印象。护生们还反映沟通能力将有益于他们马上面临的毕业就业,在应聘过程中,沟通交流能力强的同学必然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较多的就业选择机会,见表3。
3 讨论
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提出和建立,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提高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再次成为护理专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3.1 在护生日常管理、组织的活动中加强沟通能力培养 护生一入学,可以挑选训练有素、懂得沟通交流技巧且懂得大学生心理的辅导员,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循序渐进地帮助护生,从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开始引导护生。日常管理的方式可以形式多样.同时应该在校园举办的活动中多提供给护生锻炼、展示自己的机会,大学生辩论赛、操作技能表演、义诊等都是很好锻炼护生沟通能力的机会,应该多组织。
3.2 在校学习期间,从教与学环节上加强护生沟通能力培养 护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相应教学时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护生还要在学习之余完成从业人员性格的塑形。
3.3 临床见习、实习机会加强该能力的锻炼 见习、实习机会是护生接触临床的良好时机,组织好每一次见习活动,最好让护生见习完要记录并畅谈见习心得,特别是评估病史后护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评价,养成护生善于总结发现的好习惯,间接提高她们的沟通能力。为期1年的实习要求我们临床带教老师特别要重视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要定期地评价,以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总之,我们相信,侧重过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护生,其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长云,范宇莹.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3.
篇13
(二)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通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用审视的目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了师生距离,自然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便失去了话题,最后师生的沟通交流只能无疾而终。
(三)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敬业精神减弱。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一些教师开始讨厌自己的职业,不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有个别教师把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面对阻碍师生沟通交流的因素,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学生间更好地交流沟通
(一)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这种关系就决定了这种沟通交流是低效的。教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给学生一些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沟通的效果随之会得到大幅度强化。
(二)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和学生谈心。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躬下身来像平常朋友之间聊天拉家常一样,亲切、随和地学生攀谈,话题要生活化。除学习之外,老师可以问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学校的饮食起居,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这种谈心的方式,老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好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彼此链接的一个桥梁,想要有良好的沟通,师生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在现实教育中,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并把其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强调学生尊师并不否定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相反,学生越尊师,教师更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因为尊师本身就是一种双方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确立这种师生平等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尊重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