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铁路技术与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成果共享由于当前铁路建设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孙永福,2004),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应用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上;而其他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为本项目所采用。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交互模型等(吴贵生、,2009)。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国家宏观需求与工程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创新选题提炼、关键技术攻关、系列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应用等主要环节。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与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不同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一)创新构想产生对于铁路工程项目来说,创新构想的产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创新需求的产生,最初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院开始的,作为建设单位的铁道部和铁路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虑,考虑整体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设计院将建设单位的建设愿景转变为蓝图,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当然,在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能作为参与单位提前介入。招投标阶段以后,施工单位会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对设计图纸中提到的设计标准,考虑通过创新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加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计划外的情况,要求项目目标进行调整,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构想产生的前提。
(二)创新选题提炼创新选题的提炼,首先应为铁路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重、难点铁路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新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
(三)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是指各个创新主体在明确各自技术创新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子网络,对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选题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技术路线,并依托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整个过程。关键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对施工工艺的试验与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试制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在勘察设计后期和施工的前期进行。
(四)系列技术集成系列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Tidd,Bessantetal.2005)。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铁路工程技术通常不能被完全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生产和组合,而必须依靠系列技术的有机集成才能够实现。
(五)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是指以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将各方创新所形成的各项科研成果,在进行技术评审、试验研究、联调联试等多种手段,促进科研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效应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同时对新技术的创新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利于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科研成果应用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进行。
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决策科学、激励驱动、协同合作、动态反馈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一)决策机制建立决策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铁路工程项目业主的法人实体地位,使之在技术创新决策中起主导和组织者、需求者的作用,铁道部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决策体系,组建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技术方案内部论证;第三,建立和完善外部评估制度,对于重大铁路工程项目,应在内部论证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体现在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时,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第二,建立过程奖励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业主不断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建立团队技术创新绩效与个人奖励挂钩机制,团队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但奖励团队,还要奖励个人,激励个人充分融入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第四,重视精神奖励,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倡相互协作、团队努力以及和谐共赢的文化风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关注他们的需求。
(三)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均担”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来进行利益分配。第二,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取得效益贡献的平衡。第三,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重点关注参与者和独立要素的利益诉求,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Maurer2010)。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伙伴给获益较少的伙伴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该利益补偿量可以预先确定。
(四)评价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要素。第二,建立业主评审机制,科研任务下达后,业主应根据合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便调整针对性的激励和协调措施,科研任务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论证和评估,确保科技试验的立论科学合理、方向正确、先进实用。第三,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若干个独立的第三方评审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篇2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加快铁路建设,据统计,新线铁路路基长度约占全线长度的三分之一,路基基床施工的好坏对于整条线建成投运后的运输质量十分重要。为提高路基施工质量,减少因路基病害造成后期维护对运输的干扰,需结合路基特点,根据地形地貌状况及水文地质情况,对施工技术及措施进行综合分析。
2、铁路路基的基本特点
铁路路基位于线路下方,作为承受轨道和列车荷载的基础,承担保障线路稳定及列车正常运行的重要功能。要求有足够的基床强度和经受列车重复荷载的疲劳强度,有较小的路基弹性变形和累计塑性变形,有合理的刚度和保持适当的弹性。为确保路基具有前述各项功能指标,需要从其特征方面进行分析。
2.1路基基床强度
基床强度需能够承受列车重复荷载产生动应力的作用。
列车轮轨振动加速度和对轨道的冲击与速度平方成正比,随着列车车速提高,路基承担的动荷载及其作用次数将明显增加。为保证行车条件下路基的稳定,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列车动荷载对基床的强度需求。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动荷载的作用次数增加,路基土体的疲劳作用加强,土的强度将有一定程度下降的因素,为保证路基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稳定,基床应有经受重复荷载的疲劳强度。
2.2路基基床刚度
基床刚度要求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弹性变形和累计塑性变形要小。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以减弱轮轨动力作用。
路基按强度破坏条件进行设计,由于在轮轨动力作用下,如果轨道几何尺寸不能保持,弹性变形和累计塑性变形将会明显增加,需控制达到强度破坏前可能出现的过大变形。另外,合理基床刚度能影响车轮荷载分配,使轨面最大支承力减少一半以上,能够改善基床动应力分布,减弱重复荷载的动力作用,减少列车荷载对线路的不良影响。
3、基床病害的发生机理
3.1路基基床病害概述
铁路路基是带状结构工程,沿线地质差异较大,不良地质条件众多,受到地理、水文、气候环境常年变化影响,以及设计标准、施工工艺和质量、通道运量、维修模式等人文因素制约,导致铁路基床病害成为一种分布广、发性强的病害。西南铁路基床病害主要表现形式为基床翻浆冒泥、路基沉陷、挤出变形、水浸路基等病害。
3.2路基基床病害形式及机理
铁路路基基床塑性变形超过一定范围时,将导致各种形式的病害发生。一是基床翻浆冒泥。路基强度因含水过多而急剧下降,在列车作用下发生翻浆冒泥。一般易发生于基床土质不符合要求的部位,特别是以细粒土作路基填料、风化石质作基床,降雨量大的路堤和路堑地段为病害多发地段;二是路基下沉。由于路基土密实度不足或地基松软,在水、荷重、自重及振动作用下发生局部或较大面积的竖向变形。一般经过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下沉会趋于缓解。但有时因荷重增加或水的作用使沉降速率加大。局部下沉也会造成陷槽使线路不平顺。下沉分为基床下沉、堤体下沉和基底下沉;三是挤出变形。基床内土体强度不足而产生剪切破坏或塑性流动,在列车荷载的作用下,基床上发生剪切破坏,出现路肩隆起、侧沟路肩外挤和边缘外膨。
3.3路基基床病害发生因素
铁路路基基床质量病害的发生因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病害发生的地理、水文、气候环境条件,具有客观性,不可控性。人文因素是指设计标准、施工工艺和质量、通道运量、维修模式等条件,具有可控性,两者共同作用,形成路基病害。因此,可以分析自然因素,控制人文因素,达到减少路基病害的目的。一是核定通道运量及运营速度。铁路路基的质量问题出现的频繁度和严重程度与通道运量密切相关,同时,由于行车速度的提高,路基振动及所受动荷载增大,促使基床强度降低和变形发展。需准确预测客货运量,为路基设计提供依据。二是优化设计标准,对填筑参数、边坡处理、基底处理、排水系统、断面尺寸等重要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加强路基基底设计处理,减少地表水对基床的渗透停留,完善排水系统,降低毛细水及地下水位;三是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和施工质量。严格按照设计施工,规范填筑工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尤其是基床表层及底层的填筑工艺,配套完善路基附属工程;四是强化维管工作。由于行车密度大,养护维修的作业时间受到限制,需制定科学的维修周期,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4、新建铁路路基基床病害的防治措施
4.1施工措施概述
首先要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手段,优化设计方案,提高施工的效率,加快工程的进度。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填土材料和含水率选择合适的碾压方法和工具,以保证路基的土质的密度和强度。
其次,按照严格的施工程序来执行相关的技术路线。在施工之前就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协调好各工序间相互关系,尽可能将路基填筑安排在非雨天时段进行施工,做好人员培训,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施工程序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根据现场需要,动态调整技术路线和施工顺序。
最后就是要严把路基基床材料的质量关,一是基床底层填料应选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当选用碎石类作为基床底层填料时,应级配良好,其粒径不应大于10cm。二是基床表层填料基床表层填料采用级配碎石。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杜绝出现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回填材料。
4.2具体的施工措施
4.2.1基床施工工艺
4.2.1.1路堑基床施工,须在开挖接近堑底时,鉴别核对土石,然后按基床设计断面测量放线,开挖修整;按设计采取压实、换填、改良土质、排水等措施。采用爆破法开挖的路堑,钻爆最后一层路基面岩石时,沿路面标高打平眼,控制用药量进行光面爆破。
4.2.1.2路堤基床底层施工工艺流程同路堤填筑。在施工前对路基本体进行检测,并报监理验收。基床底层采用碎石土填筑,部分使用不易风化、坚硬含粒径不大于15cm的石块,分层填筑,填筑厚度为每层20-25cm,均匀压实。基床每一压实层的全宽必须使用同一种条件相同的填料,上下层使用不同种类的D15与较细的d85之比应≤4;非渗水土与渗水土填层间,颗粒较粗的填料的D15粒径小于0.5mm。
4.2.1.3路堤基床表层土,不使用塑性指数大于12或液限大于32%的粘性土填筑。路堑基床表层土,如为易风化的泥质岩石及塑性指数大于12或液限大于32%的粘性土,以渗水土换填。侧沟深度不小于0.6m,并加固处理。换填厚度为基床表层,宽度为路基面全宽。基床土质和密实度符合规范要求。
4.2.2基床施工措施
4.2.2.1当基床填料不得不用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的粘性土作填料时,在碎石道床底部进行砂垫层的铺设,分离碎石道床和路基基面,使路基基面的受力更加均匀,有利于基面保持平整度,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积水而造成的路基的翻浆冒泥现象。对于雨水充沛的地区,砂垫层内加铺带复合土工布或橡胶板、塑料排水板等形成的不透水材料,阻隔地表水向基床的渗透,防止因基床土含水量的增加,在列车荷载反复作用而产生的翻浆冒泥现象。
4.2.2.2基床表面整修养护。表面整平补填时,如补填厚度小于10cm,将原压实层翻挖至少10cm深,再补填压实,使其外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非渗水土路基面设路拱,形状为三角形,高0.15m,底宽等于路基面宽度。曲线加宽时,仍保持三角形。同时于路拱下部自既有线路肩向外做4%的排水横坡,横坡以上部分(含路拱)填渗水土;当第二线路肩低于既有路肩时,排水横坡通过第二线路肩设置。渗水土和岩石路基面不设路拱。
5、铁路路基基床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5.1路基填料的控制办法
路基填料对铁路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起决定因素。它主要是指土、石混合而成的。按照铁路路基的设计规范,可以将路基填料分为优质填料、良好填料和一般填料。优质的填料主要包括硬实块搭配品质优良的细粒土,其中所含的粗砂和碎石土都较少。良好的填料则比优质的填料略次一点,其中则包含较多的软石块和较少的细粒土,漂浮这更多的碎石土以及漂石土等。一般填料的品质则更次于前两者。在铁路路基的建设中要严禁使用D类填料。土源的选择应该慎重选择土源场地,在运输之前要对此地区的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尽量选择土质较好、含水量适中的土源,在确定土源场地后要进行土样实验,确定该土源是否适合用于铁路路基的建设。
5.2压实度的控制
路基压实度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尽量使其保持在试验段设计允许的标准内,有效地控制压实度。含水量若过大,应在晾晒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碾压。为了保证土的最佳含水量能维持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的过程应该实行连续作业,切勿使土暴晒甚至雨淋,以免土壤的含水量出现变化。其次要选择合理的压实工具。土壤在填实的过程中要进行分层铺设,逐层进行压实。压实工具也应该尽量选择重型压实机进行施工,并且要保证每层土的厚度不能超过规范要求。另外,控制土的含水量时要考虑到碾压带来的水量损失。路基基床的压实系数检测按表控制。
注:1、压实系数为重型击实试验对应的压实系数;
2、K30为用30cm直径荷载板试验得出的地基系数。
5.3基床面平整度的控制
篇3
2.铁路运输企业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愈发加速其机制性的除旧革新
据统计,铁路行业从1994年开始连年亏损。其中,一些长期困扰铁路运输企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铁路企业内部机构松散,运输材料浪费严重,运输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客货运输服务管理水平较低,致使其丧失与其他运输方式同台竞争的先机和优势等等。总之,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还大量的残存在于铁路经营管理模式当中,这成为困扰铁路行业的主要问题。时展的主流思想倡导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现代化的企业。然而,铁路行业的落后管理模式却与这种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因此,铁路行业想要真正摒弃落后陈旧的内部管理模式,非改革创新所不能。
二、影响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成因分析
1.铁路行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滞后是制约铁路运输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这样的时代背景更呼唤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持续性创新。目前,我国很多铁路运输企业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仍然相对滞后,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当前,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方面:首先,铁路运输的机车车辆装备技术不先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其次,有关铁路运输理论的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缺少在国际领域处于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再次,铁路 运输行业尚未建立高速铁路的智能一体化技术,对于高铁的检查施工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最后,铁路行业整体存在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全行业问题。
2.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是制约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关键原因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和依托,通过财务制度的科学化管理带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过程。“在运输生产计划既定的情况下,运输成本效能分析反映在财务工作中是运输成本核算向各个运输作业成本核算的转变,从而为运输成本管理创造基础。但是,从现有运输成本核算系统在成本项目设计和信息提供方面看,跟这一目标的匹配性还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全面优化成本管理的机制。”事实上,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很多经营负责人往往只关注显示盈亏的财务结果,却不在意生产经营的动态财务过程。这导致这些短视的经营者忽视生产经营过程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没有亡羊补牢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财务成本核算方面缺乏科学性是制约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首要原因
“经营效能是指企业通过经营耗费所获得的使用价值与所付经营的比值;经营效益也即经营收益,指经营利润与经营成本的比值。”当前,我国很多铁路运输企业在成本核算时都将关注点集中在考核经营水平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但却忽视了对经营效益水平的达成程度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测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能或经营效益指标,只有达成这个预期目标才能真正说明企业的盈亏状况。然而,我国大多数铁路运输企业存在的通病就是每每提及成本控制必然将矛头指向某一确定的成本降低标准,而这一标准的确定又往往是缺少成本效能分析作为前提的盲目性指标。当前,我国众多铁路运输企业每年年初制定的全年运输成本指标总是在一个较为局限的范围之内滚动调整,对于收支管理的双向调节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严重缺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本应支出的确保安全生产的必要成本被人为不合理的降低。与此同时,由于政策导向偏差,调节机制不够健全,出现很多“鞭打快牛”的状况,严重抑制了铁路员工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发挥。
三、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路径分析
1.维度一:科技创新路径
针对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整体科技水平发展现状,应当将科技创新的路径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研发投入方面要舍得大手笔斥资,在锁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方面,企业要真正做到自主研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一流的成套技术。第二,在铁路行业科技创新方面,要分清主次,部署铁路行业科研方面的前沿领域和具体的研究方向,关注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高。第三,政府相关部门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配套机制,确保对铁路行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倾斜力度。对于铁路企业科技创新而言,除了要明确铁路企业科技创新的思维路径以外,还应当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具体应当涵盖哪些领域。对此,已有学者指出,我国铁路科技创新领域应当包含下列内容:“1.重大技术领域。铁路科技创新可以我国十一五铁路科技发展目标为指导,重大技术主要包括以高速动车组技术、客运专线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客运专线修建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旅客服务技术、客运专线系统集成技术为主的客运专线成套技术;包括机车同步控制技术、重载机车、货车技术、重载线路技术、重载运输组织技术、重载运输通信信号技术的重载运输成套技术。2.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装备技术、信息技术、运输组织与客货服务技术、安全技术及节能环保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信息化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当下更应该加强创新。如:行车调度指挥及信号技术、专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及共享技术。3.基础技术领域。铁路运输企业要提高铁路持续创新能力,需要对铁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加强试验基地、试验手段和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铁路技术标准体系,重视政策理论和管理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的研究创新为例,高速与重载轮轨的关系、高速弓网关系,安全分析评估理论与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创新研究。”
2.维度二:经营理念创新路径
知识经济要求以知识为基础,通过高科技发展带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推进经济稳步、快速、可持续增长。铁路运输企业要适应时展要求,始终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实现的路径只有通过企业经营者适应时代要求及时更新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持续性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中,这里所说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针对铁路企业所具有的相对于其对手而言的,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一贯和稳定的保持某种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为此,铁路企业必须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以使企业具备真正意义的竞争优势。企业更新经营理念最终取决于经营者是否能够及时更新自身观念,而经营者更新管理理念的基本前提就是其思维方式的先一步转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够再像以往那样单纯一味的追求业绩指标,而要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管理层科学决策方面、先进管理知识的吸收和应用方面、建立高品位的人性化服务方面、完善高效率的科技创新理念方面、健全高利润的资本运作模式方面、构建高品质的产品研发团队方面、树立高效益的团队协作方面等都要敢为天下先,积极的做到与时俱进。
篇4
针对当前我国铁路运输缺口较大,运能增量又相对落后于运需增量的实际问题,发展重载运输成为了铁路事业的新方向之一。重载铁路运输在我国发展较为滞后、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其可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大,同样,也会对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铁路事业的现状要求必须利用新技术对重载铁路进行创新和完善,进而不断增强我国铁路技术发展水平。
1 重载铁路技术创新原理
1.1 开放式原理
此种创新理念于20世纪90年末开始出现,在随后的时间内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重载铁路技术要想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获得发展,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不断创新改进和发展。与其有关的创新活动一般都是在企业当中完成,一般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各种技术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而且也会出现学科知识交叉的状况,其能够在现实因素的作用之下表现出很多的独特特性,因此某些类型技术之间的联系较少。重载铁路技术的客观情况要求其必须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原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且要想实现此方面的创新,就必须在各种技术部门的相互配合之下完成。
1.2 集成式创新
此种创新方式具有系统性,强调将原本不存在关联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使得重组之后的系统可以具备新的功能。同时,此理念更加注重个人的主动创新。重载铁路技术本身技术性较强,工程建设更是十分反复,需要各种高难技术的辅助下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其必须依靠企业本身力量实现新发展,还要利用集成式创新理念,将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让重载铁路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事实上,企业要想实现创新所需的技术设备资源以及人才已经难以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需要在企业之外的各种条件辅助之下完成。
2 重载铁路关键技术
2.1 径向转向架技术
电力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采用径向转向架成为必然,已经在国际得到广泛认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此方面获得较多成就。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机车生产厂家早已对其进行应用。在实际应用当中,其能够对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横向力进行缓冲,如此便能够减小车轮与轨道之间的过度摩擦,让机车的运转效率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其能够遇到的各种现实状况也能够在此项技术辅助之下完成。
2.2 增加车辆轴重
重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车辆原本轴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现实要求,必须在此种情况下对其不断进行必要的改进,如此便可以使其具备较高的运输能力。对国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各个先进国家已经将其轴重数值定位在30 t,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再增加10 t[1]。与此有关的研究仍在继续,轴重更多的货车正处于研发之中。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必须在此方面加强研究,否则便会处于较为明显的落后状态。各个国家都已近在此项技术上获得现实成就,我国应该注重此项研究,正确让各个方面的技术能够符合重载铁路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2]。
2.3 重载铁路制动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影响深刻,其在制动行业的应用造成制动方式发生变革,当前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对其进行应用,使得此项技术能够在机车制动的过程当中发挥较为明显的现实作用。此方面的制动系统研发时间较短,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将原本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而能够确保其具备较强的现实应用功能,可以使用微机对制动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进而改进制动反应时间,让机车能够在行驶过程中顺利实现制动[3]。
2.4 发展高性能轨道技术
轨道对行车能够起到重要的现实作用,必须运用相关技术提高轨道性能。钢轨本身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侧磨或者掉块,如此的情况就会导致钢轨的使用性能受到影响。此方面已经在热处理技术的辅助之下得到改善,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接头受到损坏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对轨道的使用寿命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改进原有的焊接技术,让此方面性能得到改进。
3 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发展展望
必须针对现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考量,由于我国当前重载铁路网络相对较为紧密,使得相应的交通线路显得拥挤。对国外的重载铁路进行研究可知,其在重载铁路技术发展较高,使得其运输网络较为通畅。对于此种情况,我国必须利用各种创新理念发展重载铁路技术,缓解我国当前的重载铁路现实状况。
信息技术在重载铁路当中的运用已经开始,在今后的过程中,其运用必然更加深入。比如制动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制动过程进行改进,使得原本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都能够在辅助之下实现。重载铁路技术本身便具备较强的复杂特性,必须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得到改善。
在运营管理方面也需要运用各种新技术促进其向前发展。因为传统的铁路管理模式需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造成工作效率相对低下。应该对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控制,将原本的技术流程进行优化,新的铁路建设便能够在其辅助直线实现较为明显的快速发展,原本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也能够在其辅助之下得到解决。必然会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将铁路建设、投资等部门之间联系在一起,让彼此实现协调互助,如此便能在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办事效让原本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在轴重方面,现实状况必然要求我国在此方面作出进步,可按照国际标准对我国的重轨铁路技术进行改进,促使其能够为我国发展起到重要的现实作用。而且也应该在车体材料方面进行改善,确保其能够在满足现实状况的前提下对车辆的形势形成辅助作用。
4 结语
重载铁路技术载铁路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落后于先进国家,因此,利用创新理念对我国当前重载铁路运输事业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各项技术实现新的发展,能够对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形成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国必须要对重载铁路关键技术进行分析,进而阐述此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我国在此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发展空间,必须应用各种创新理念让重载铁路技术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二)铁路职业院校“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机理
现行的“人才主导型”校企合作与“技术主导型”企校联办两种模式中,在当前铁路部门以“垄断型”行业出现的时候能够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在短时期内能培养出适应企业急需的人才,同时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平台。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放开,市场化运作已成为一种趋势,铁路行业的市场主体也将更将多元化,企业间、区域行业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现行的办学模式对教育资源和生产能力的低整合度、校企合作过程功利性、短视化较强的弊端也将突显。因此,必须对现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创新,从单一的“学校”与“企业”的角度中跳出,而从更大范围的“产业”与“区域”的高度,实施“产业主导”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产业主导型的产学研合作中,将实现项目、人才、基地三者的有效融合,在促进学校、企业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区域铁路行业与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实现技术创新细分化、人才培养宽泛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的目标。
1.技术创新细分化首先,要对现有专业进行细分化。未来铁路市场化运作必将带来铁路行业市场的细分化,高职院校应设置齐全“轨道交通供电、信号、车辆运用与维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运用与检修、铁道工程测量、工程机械运用与检修、铁道物流与管理、机电技术应用”等学科,并对其子学科进行细分化,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适应铁路运输市场的需要。其次,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地区铁路企业的技术需求,以铁路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地区铁路产业的发展为引导,不断扩充原有的教学资源。根据产业需求进行校企合作创办教学、科研、经济功能并举的专业实体公司,教学与科研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互相依托,为区域铁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人才培养宽泛化在现有的工学交替、“三明治”、“双元式”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可借鉴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TAFE)模式,在做好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的培训,而不是简单的培养铁路工人。由传统“点对点”的模式转换为“面对面”的网络式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能够适应某一个铁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区域铁路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面积铁路行业的复合型的人才。铁路职业院校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铁路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运作模式的变化等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更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3.产业发展集聚化铁路职业院校要打破“企业”思想,树立“行业”意识。积极外联铁路行业与企业,内联基地与专业,打造以院校为核心的铁路技术集聚区和产业创新群,最高效的整合区域教育与技术资源,使校区成为区域内的科技示范园区和人才培养集聚区。使高职教育直接作用于整个区域铁路行业的发展,为将来市场化运作中的各类铁路企业服务。首先,要发挥铁路院校技术集聚区的孵化作用。企业可以通过集聚区的孵化作用做强做大,积极为承接铁路新技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提供平台,铁路院校不在是企业简单的工人培训基地,而是行业技术的孵化基地。其次,要大力进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广泛与国外进行合作,鼓励国外铁路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为国内的铁路行业技术改造注入新鲜的活力。第三,要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以铁路职业院校为核心的铁路产业集聚区,要充分做好自身定位,与其它城市的铁路技术集聚区进行合作,合理分工,发挥技术研发合力,为铁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形成市域间、省域间的技术创新“洼地”。
篇6
本文作者:黄松青工作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铁路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铁路科技创新实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从整体看,铁路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与通过科技进步推动铁路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和环境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1)对铁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铁路企业作为传统企业,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大部分都是重复作业、程式化劳动。企业从管理层到员工,对科技创新推动运输生产力的作用认识不足。个别企业忽视一线职工在生产实践中所蕴含的智慧,忽略对基层职工中所掌握“小窍门”、“小偏方”的深度挖掘与推广。(2)铁路科研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总体而言,铁路科技投入基数小,大多数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科研院所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大量科研机构仍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研究开发工作分散、重复的现象仍然存在。(3)铁路科技人力资源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铁路科技队伍的现状是:一般科技人才相对剩余,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阻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缺乏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缺乏能够带领科研团队攀登制高点,并懂得将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军人物。(4)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铁路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些优秀的成果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没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仍以自主转化为主,缺乏科技成果大协作“共赢”的转化格局。(5)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国家专利的发明主体多为科研院所和个人,无法独资承担科技发明的投入,也无法承担科技发明所具备的一些供应和销售。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人才流动、企业产权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背景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要切实发挥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先进装备核心技术为重点,研究适应铁路体制机制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支撑铁路科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在世界铁路快速发展和铁路高新技术已经打开国界的背景下,要改变铁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推进铁路现代化,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切实际的。铁路企业必须在坚定不移地推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把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重点工程项目,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技术。(2)充分发挥铁路管理体制优势。我国现行铁路管理体制能够统筹运用国内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所有市场需求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实现对先进技术的低成本引进和核心技术的全面引进,确保国家利益和铁路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把铁路运输企业、装备制造企业、设计施工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资源集中起来,以互利共赢为纽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市场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立足于能够创新、快速创新、能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思路,紧紧抓住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组织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普及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定期对成果的运作进行跟踪评效,根据跟踪结果搞好后续开发,形成持续创新态势,扩大创新成果,提高应用效率;结合多元化经营工作,坚持面向市场,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用科技推动铁路企业整体实力的增强。(4)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铁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技术引进、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投入保障、人才培养等一整套技术创新体系。探索设立重大项目科技专项奖,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在自主创新上有重大突破的单位,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对在技术创新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支持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基础性、前瞻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推进科研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科研开发领域,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注重专利申请,鼓励发明、创造、创新,理顺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5)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和谐铁路建设,以培养造就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为重点,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激励机制,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统筹运用国内外培训资源,通过科技项目研发、国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大力培养铁路各类人才。加强重载、安全、信息技术,以及金融、管理等方面高端人才引进。加强校企战略合作,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开发适应铁路改革发展要求、适用不同层次培训需求的新型教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和职工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引导职工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鼓励职工群众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营造人人关心科技进步、人人参与技术创新的生动局面。
篇7
一、 中国铁路装备对外出口的现状分析
(一)铁路装备出口额呈现增长趋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以及贸易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铁路装备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出口总额持续不断增长。据海关数据统计,2011-2016年我国铁路装备出口总额从20.3亿美元增长到12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40%,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16年前三季度由于国际需求低迷、贸易壁垒加深等原因,铁路装备出口相比2015年同期减少了49.4亿美元。但是在2016年的第四季度,中国铁路装备出口总额达到2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7亿美元,出口低迷的态势有了明显的回升。而且2017年1月份,我国铁路装备出口总额为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铁路装备出口规模重新进入稳步增长态势。
(二)铁路装备出口市场分布广
目前,中国铁路装备产品已经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南非、阿根廷、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根据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企业境外的铁路建设项目约为350个,累计签订合同额达260亿美元。2015年,中国南车集团收到土耳其伊兹密尔市的中标通知,这是中国铁路装备业打开欧洲市场的进一步动作。2016年,中国中车集团获得南非机车市场维保订单、澳大利亚墨尔本地铁订单、塞尔维亚机车订单和捷克动车组订单等,订单总金额高达20多亿美元。2016年3月10日,芝加哥交通管理局消息称,中国中车中标芝加哥7000系地铁车辆采购项目,该项目金额为13.09亿美元,中标数量约850辆,该项目是目前为止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最大一笔地铁车辆订单。
(三)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
当前,我国铁路装备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我国的铁路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现在已经显著高于加拿大、法国、日本、德国。在2001年时,中国全部铁路装备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是以上五国中最低的,只有0.91%。同一时期,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53%、5.93%、4.51%和7.69%,显著高于我国。在此之后,我国铁路装备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2008年中国国际市场占有额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到2016年,中国铁路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2.32%,已经显著超越了其他四国。
(四)铁路装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升
我国铁路装备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类型由简单的机车车辆转变为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高端的整车产品。例如,分别出口至俄罗斯、南非、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大功率内燃机车、新型电机车、米轨动车组、无人驾驶地铁车辆,均属于具有技术含量较高的铁路装备出口产品。另据公开资料整理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我国出口的铁路装备中,电力和内燃机等附加值较高产品占出口占比已超过70%,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由量的输出转变为质的提升。其中,匈塞铁路(匈牙利至塞尔维亚)的修建是中国铁路成套技术和装备首次进入欧洲市场,在中国铁路出口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而2016年11月21日通车的亚吉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更是集中国设计、标准、投资、承建以及运营监管全方位的铁路装备整体产业链出口,中国铁路装备实现了产业链的输出。
二、 中国铁路装备对外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铁路装备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铁路装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铁路装备业技术创新存在分工不明确、高校和科研所研究不足、研发方向与企业不合适、技术要求跟不上企业步伐等问题。根据2016年机械工业信息研究数据表明,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数仅为美国的30%左右,德国的55%左右。此外,由于我国铁路装备业创新水平低,多数企业还未掌握铁路装备业的核心技术,大量铁路装备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于从铁路强国的引进。根据中国高铁网2016年公布数据显示,我国高铁装备制造企业生产处于数控加工(NC)和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机器人的使用率不到7%,危险作业工序、质量敏感工序仍需人工操作,研发设计所需的结构分析软件、疲劳分析软件、电路模拟软件等均为进口。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铁路装备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产品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铁路装备产品专利申请落后
由于我国铁路装备业的主要技术是靠外国引进,因此,专利技术方面存在争议,自主研发的技术在一定层面上受到质疑。例如,中国高铁企业PTC(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申请,不但数量较少,而且大部分未涉及到铁路装备的核心技术。而且其专利申请撰写质量不高,利用价值有限,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前景,无法形成真正属于我国的可利用铁路装备专利技术。截止到2016年底,日本、德国和美国在机车车辆领域和类车运行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长趋势非常明显,整个铁路装备业80%以上的专利申请来自日本、德国以及加拿大等铁路装备发展强国,而我国的专利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量仅为20%左右。根据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网数据显示,在印度和俄罗斯的专利技术申请数量,我国为15件,仅为德国的3.2%、美国的7.1%。由此可见,中国的铁路装备专利申请数量极其匮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三)出口市场标准不统一
近年来,我国铁路装备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各出口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出口市场标准仍不统一。以轨道制式为例,轨道制式分为窄轨距、宽轨距、标准轨距,非洲加纳、刚果、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家采用1067mm窄轨距,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喀麦隆等国采用1000mm窄轨距,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采用1520mm宽轨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采用1676mm宽轨距,非洲加纳、刚果、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家采用1067mm窄轨距。然而,中国采用1435mm标准轨距,与其他国家轨道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国外主要采用欧洲标准,由此加大了我国铁路装备出口难度。例如,2016年中国参建的塞尔维亚首都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高速铁路项目,该项目全长350公里,采取的建设标准为欧洲铁路标准。这就意味着中国高铁所有的产品装备都要经过欧洲认证,包括机车、信号、钢轨、水泥、橡胶垫片、水泥等,以及设计规范、工艺流程、模具等铁路装备产品,均需改变为欧洲的高铁标准。因此,我国轨道标准和技术参照标准与出口市场具有较大差异性,致使我国铁路装备产品出口生产成本上升,出口难度增加。
(四)铁路装备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世界铁路装备强国主要有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也是中国铁路装备的主要竞争者,且各自具有独特优势。例如,日本川崎重工的低阻力,德国西门子的可靠性和质量管理体系,法国阿尔斯通的神态环保,加拿大庞巴迪的能源―效率―经济―生态节能模式。然而,中国铁路装备技术主要是通过购买外国技术和机车等产品,之后对这些技术进行改造并实施逆向工程操作,即将这些技术再创新。因此,中国铁路装备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铁路强国处于弱势地位。以高铁出口为例,2016年6月,美国铁路公司西部快线消息称,正式终止与中国铁路装备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的合作,停止中国为美国建造高速客运铁路的一切活动。该项目的突然取消,除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外,更多的是我国高铁技术含量不高,海外市场出口竞争力较弱,没有充分的评估美国市场的需求等原因造成。
三、我国铁路装备对外出口的升级途径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设立铁路装备技术研发基地
面对供大于求的铁路装备国际市场,铁路装备制造业应不断进行创新,为铁路装备产品提供出口动力。中国铁路装备企业作为该产业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将技术引进和自我研发相结合,通过重要项目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我国应不断建立和完善铁路装备技术研发基地,如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重点领域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院等,开发新一代高效、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实现绿色轨道交通装备应用的智能化和现代化。此外,应布局全球化企业技术中心,加强铁路装备技术前瞻性研究,加速推进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升铁路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力。
(二)积极推进国际标准体系认证,提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
我国铁路装备企业应顺应铁路装备出口发展需要,根据ISO9001、ISO14001、GB/T28001等国际标准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出口地国家实际情况的技术规则、规范和标准,包括技术法规、标准体系、高速铁路技术规范、高速铁路技术标准。同时,铁路装备企业应积极参与ISO、IEC、国际铁路联盟、北美铁路协会等国际组织标准提案工作,以及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增加国内铁路装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此外,加快培育建立第三方专业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鼓励组建以国际认准为前提的合资认证机构,强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的建设,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铁路装备产品认证制度。
(三)重视新兴市场的专利布局,加强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意识
篇8
1、 我国铁路发展概述
最近几年,我国铁路保持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自铁道部体制改革以来,高铁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逐渐从国内向国外市场发展。我国的高铁系统项目建设雄心勃勃,计划兴建25,000公里的高速铁路,火车的正常速度达到350公里/小时。我国在2009年对高速铁路系统投资了500亿美元,高速铁路系统的总建设成本为3000亿美元。常规高速列车服务的主要运营商是中国高铁(CRH),2020年中国预计大幅度降低高速铁路网络中北京到每个省会城市的铁路运输时间。中国的高速铁路计划由四个部分组成:升级预先存在的可容纳高速列车的铁路线路,客运专用HSR线路的线路,新建常规铁路线路使得大多数西部地区可以搭载高速客货列车,建设部分区域城际高速铁路线。目前正在建设的大部分铁路线属于后三类F路线之一。
2、 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
CRH380包括四个中国列车系列,其设计速度在新建的中国高速主干线上的标准为380公里/小时,主要包括CRH380A,CRH380B,CRH380C和CRH380D,CRH380A使用川崎技术,CRH380B使用西门子的技术,CRH380C采用阿尔斯通的技术和来自庞巴迪的CRH380D。引进时各企业需要向中国企业(特别是系统集成、交流驱动和其他核心技术)全面转让技术,以便国内企业掌握核心技术。 虽然外国合作伙伴可能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但中国公司最终必须能够在没有合作伙伴关系的情况下运作。中国的铁路设备制造商可以自由选择外国合作伙伴,但外国公司必须与中国国内制造商提前竞标并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因此中国机车制造商可以全面系统地学习先进的外国技术。
2.1 380A与川崎重工
CRH380A是由中国南车集团有限公司(CSR)开发的中国高速列车,目前由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作为中国引进消化川崎重工CRH2的延续产品, CRH380A设计用于商业服务的巡航速度为350公里/小时,最大速度为380公里/小时。在试运行期间,原始的8车列车组的最高时速为416.6公里/小时,而较长的16列车组暂时保持了最快的生产列车的486.1公里的世界纪录。根据CSR,CRH380A的整体设计反映了十大目标。低电阻,流线型头,列车的阻力系数小于0.13,空气动力阻力降低了6.1%,气动噪声降低了7%,气动升力降低了51.7%,作用在头部的侧向力降低了6.1%,振动模式系统匹配。CRH380A使用轻质铝合金车身,总重量不超过9吨,小于整车的17%,CSR全面提高车身结构,采用大量新型减振材料。它还设计了转向架,以匹配车身的性能,并优化了列车车身的固有频率,这有助于减少高速下的结构振动,并提高乘坐舒适性。列车内的压力变化率小于200Pa/ s,列车内的最大压力变化保持在800Pa以下,这确保高速下的良好乘坐质量。先进的噪声控制技术,通过减少噪声源并采用新的吸声和绝缘材料,CSR已经能够控制列车内的噪声。当以35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时,噪声级为67 dB - 69 dB,这与运行速度为250 km / h的CRH2A类似。
2.2 380B与西门子
2009年3月,中国北车集团(CNR)与西门子公司签订了一项新合同,这个订单大于过去制造的所有Velaro和ICE火车的总生产和。合同计划使用先前技术转让协议的技术,通过CNR子公司唐山铁路公司和长春铁路公司生产列车。在这份合同中,西门子作为一个组件供应商,85%的零件实际上是由公司制造的。
CRH380B是中国北京 - 天津城际铁路线、武汉 - 广州客运专线、郑州 - 西安客运专线和沪宁城际铁路使用的西门子Velaro高速列车版本,它能够服务的速度为380公里/小时,与Sapsan类似,宽300毫米,利用更宽松的结构规格并因此能够适应2 + 3布局中的更多座位。这些列车在2010年9月被指定为CRH380B(8辆车)和CRH380BL(16辆车)。第一台CRH380BL系列产品在2010年11月,火车被送往北京 - 上海高速铁路试运行。 2010年12月5日,火车组达到了最大速度457公里/小时,在2011年1月10日的后续测试中,CRH380BL机组达到了487.3公里/小时的新记录速度,打破了CRH380A的先前记录。自2011年1月13日起,CRH380BL在上海 - 杭州高速铁路和沪宁高速铁路上正常运行。
2.3 380C与阿尔斯通
改进型的CRH380C列车从一开始就不负众望,接连跑出安全而又高速的效果。CRH380C是中中国高铁使用的电动多单元高速列车,CRH380C基于阿尔斯通的ETR-600 New Pendolino。 CRH380C是为中国铁路开发的非倾斜列车,其技术已转移到中国铁路制造部门。CRH380C的设计速度可达每小时200公里,现在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稳定运行。CRH380C于2010年9月30日在沪宁高速铁路线上投入使用,最大运行速度达到355公里/小时,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操作。上海和杭州之间的旅行时间从1小时18分钟减少到45分钟。南京和杭州之间的旅行时间从3小时19分钟缩短到2小时48分钟。CRH380C于2010年12月3日开始在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的提供服务。
2.4 380D与庞巴迪
CRH380D来自于高速EMU的庞巴迪Zefiro系列(Zefiro 380),并不是Regina型火车的直接衍生产品,最高时速为380公里/小时。庞巴迪运输公司是轨道车辆和设备制造维修行业中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该部门总部设在德国柏林,庞巴迪运输生产各种产品,包括客运轨道车辆,机车,转向架,推进和控制,并提供一系列的服务。CRH380D列车是一种常规(非中间车厢铰接式)单层电单组高速列车,它包括动力和无动力的部分,在任一端有电动动力车。列车车身由铝制成,有可定制的开放式布局。火车由4辆车组成,每辆车包含一个变压器和自己的电源。通常,每个4车辆单元的末端车辆具有动力转向架,两个中间车辆没有动力。集电弓位于无动力车之一,动力由当前设计的规范(2009)规定的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异步三相电动机担当,庞巴迪还提供永磁同步电机的选择。
3、 高铁技术创新的意义
目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国际产业大分工,能源、资源以及人员的流动,为现代交通运输提出新的挑战和难题。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符合我国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的要求。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交通网,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4、 总结与展望
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引领新常态、迎接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向未来,由创新而生、因创新壮大的中国高铁,仍将高歌猛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赶超之路。高速铁路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高速腾飞,加快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篇9
2.1铁路行业整体水平滞后
在这个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持续不断的创新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铁路技术水平还是相对落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首先,我国的铁路运输机车装备不够先进,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差很远;其次,当国外铁路行业已经相对具备一定条件时,我国的铁路行业才刚刚开始发展起步,而且发展也很缓慢,目前还尚未建立起高速铁路的智能一体化制度,并且在高铁的检查施工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
2.2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的缺失
由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领导负责人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动态财务过程并不关注,而只在意注重财务结果的盈亏状况,这种不顾长远利益发展的经营者造成了没有做出及时的补救措施,忽视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弊病不足,所以造成了铁路运输方面的节节落后。将财务管理作为依托和核心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在运输生产计划一定的条件下,在财务工作中运输成本核算向各个运输作业成本核算的转变是运输成本效能分析,从而为运输成本管理创造基础。
2.3缺乏科学性的财务成本核算
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能或经营效益指标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真正说明企业的盈亏状况的关键要素就是是否达成预期目标。而对于我国的大多数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往往将成本控制放在某一确定的成本降低标准,而一般来说这个标准的确定又往往是缺少成本效能分析作为前提的盲目性指标,这样就导致我国每年指定的全年运输成本指标都局限在一个小型范围内,造成了本应合理支出确保安全生产的必要成本被人为不合理的降低,最后严重阻碍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3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路径
3.1将创新路径科学化
为了使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能够从本质上发生改变,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要舍得投资,锁定最核心的研发技术领域,大笔斥资,开发出适合于自己的一流的成套技术。其次,分清主次很关键,把主要力量放在关键性的地方,如铁路科研方面的部署和科技创新方面。最后,进一步明确知道科技创新领域包含的内容,对专业技术领域和基础技术领域等都高度重视。据有关专家指出,我国铁路科技创新领域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重大技术方面应该包括高速动车组、客运专线列车、旅客服务等一系列技术,同时包括各种重载型货车、汽车等技术;其次,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运输组织和服务安全技术等;最后在基础技术领域包括加强试验基地,对铁路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建立起健全的铁路技术体制。
3.2经营理念创新路径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主,通过高科技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推进经济稳健、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保持强劲的竞争实力才可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只有企业经营者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首先,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只看当下,一味的追求业绩指。及时使更新自身的认知观念,这样才能有效地将企业的经营观念更新过来,建立更全面的管理制度,积极做到与时俱进。在企业的社会承担方面,科学的管理层决策方面,先进的管理知识方面以及应用方面,人性化的服务方面等都要做到完善,完整,去旧出新,和社会市场经济共同发展。而要想财务管理创新在铁路行业得到整体性的实施必须将已有的财务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我国铁路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合理科学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中需要遵循市场调节规则,通过利用准确的科学预算来制定和企业相匹配的财务计划指标,不能盲目随从。
3.3内部管理方式
营销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创新是内部管理方式创新的首要途径,其中首要环节是营销管理的创新,这是需要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来提高营销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所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反应迅速,指挥得力的营销攻势策略很关键。另外,质量管理作为第二环节当然不可忽视,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引入IS09001质量体系国家标准,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最后就是实现第三环节财务管理的创新。由于目前很多铁路运输存在着高能耗,低增长,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铁路运输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所以,只有完全地去除弊病,改革创新,才能摆脱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而现在实行的办法就是通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来改造原有制度,进而有效地控制费用,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10
铁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项目,铁路项目建设同我国的经济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日常的出行方式。铁路建设发展到现在,其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实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铁路网规模也跃居世界前列。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在铁路建设上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成功对京广线、京沪线等主要铁路干线进行了改造工程,突破了高原冻土的瓶颈,成功建成了青藏铁路,中国铁路工程科技不断取得突破。
1、中国铁路工程科技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铁路网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铁路工程科技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对复杂的山区进行铁路建设的技术不断发展成熟,高铁和动车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推广。
(1)路基技术获得重大的突破。我国的西部及西南地区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针对这一特点,注重对软土层、膨胀土层等特殊地基的技术攻关。利用新型的分层稳定技术和支护支挡技术等,成功对兰新线、南疆线附近的杀沙害进行了很好的防护和控制。
(2)攻克隧道工程施工难题。在隧道快速掘进施工中,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容易碰到如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和大涌水等施工难题。通过改进铁路工程技术、方法,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率、优质量的铁路隧道技术方法,攻克施工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字渝怀铁路的圆梁山隧道建设过程中,引入了高压富水岩溶深埋特长隧道修建技术,在通风、注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综合技术,并在宜万线野三关等隧道建设中得到成功推广应用。
(3)轨道工程技术和大型铁路工程机械上取得突破。高铁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时我国铁路工程科技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到目前为止,我国在铁路轨道建设中采用的多为无缝线路施工技术,加上打磨轨道、养护机械等手段来使旅客的乘车舒适度得到提高。同时,钢轨研制成功并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在大型机械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成功研制出600t的架桥设备和900t的箱梁架桥机等并成功投入使用。
铁路工程科技的发展需求及相关技术
2.1 铁路工程科技的发展需求
我国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明确规定到,到2020年,我国铁路的正式营业里数要超过10万km,电气化率要超过50%,客运专线(由提速线路与客运线路共同组成)要达到13,000 km以上,完成三个以上的城际客运系统,形成“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在客运专线建设中,同时加强煤炭外运路线的建设,实现大规模、高能力的煤运通道,使铁路运输实现现代化。
铁路客运专线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难度大、标准高和任务重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和更新铁路工程的科技水平,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铁路建设技术水平,严格遵守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坚持“突出重点、依托实际、系统成套”的原则,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客运专线不懈努力。
2.2 铁路工程科技关键技术
(1)客运专线技术。就目前而言,京津、郑西等客运专线已经引入了消化无渣轨道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重点关注无渣轨道、桥梁与隧道的匹配工程、轨道电路适应、接口集成技术、软土地基处理和无缝线路设计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以石太线、广珠线等客运专线为例,由于其在线路、地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要注重解决无渣轨道技术的适应性试验、同高精度无渣轨道想匹配的隧道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等问题,解决防排水技术,要把路基当作结构物来进行施工设计,实现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零瑕疵”,保证行车的平稳性和轨道的耐久性,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客运专线建设技术,建立一套成熟的客运专线建设标准体系并严格执行。
(2)既有线路提速技术。全面完善既有线路提速工作,将既有线路全面提速至200 km/h,不断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改进线路养护维修技术,使其适应既有线路提速后的运输需要,积极钻研大型机械,在不影响既有线路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发展路基的检测和加固技术。
(3)铁路线路、轨道养护技术。制定出适用于现代化铁路线路的保养与维修相关规程,制定出适用于不同等级的轨道线路管理准则。将客运专线、客货共线的情况进行区分,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线路、轨道的维修标准和检测设备的使用范围。对隧道状态检测评定技术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更新维修、养护技术及设备。
(4)设施设备安全监测技术。需要对道岔、无缝线路、长达隧道等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安全监督和测定,逐步建立起统一的设施设备技术状态数据库以供查询。将信息化引入安全监测系统,开发具有实时化、网络化的灾害防治信息体系。
促进我国铁路工程科技发展的对策
3.1 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在我国铁路建设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使其,想要提高铁路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轻对外来技术的过分依赖,以提高铁路工程科技的创新能力为依据,实现我国铁路建设的现代化发展,为铁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通过不断的科研攻关,解决现在铁路建设中存在的各类技术问题,这是由现阶段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及现有铁路建设能力所提出的的迫切要求。
3.2 加强科技知识产权保护
铁路部门的工程科技的知识应受到大力的保护,通过管理标准的制定来保护铁路工程技术的完整性和科技人员的自身权益,重视知识产权的维护与管理,建立高效率的产权信息保护平台。用科学的方法为铁路工程科技发展和铁路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健全相关的铁路工程管理体系,推动铁路工程科技的发展。
3.3 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该技术领域专业人才的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铁路工程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始终贯彻实施人才强路战略,完善人才的培训、选拔、任用、激励机制,对人才的流动进行高效的管理,依托重大的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铁路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卫. 论中国铁路工程科技发展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02).
[2] 王淑雨,韩同银,李君. 铁路工程实体量监督预警原理与方案探讨[J]. 中国铁路. 2011(07)
篇11
(一)突破了高铁工程建造技术难关
近年来,我国高铁突破了复杂地质条件、高墩大跨复杂桥梁建造等系列工程建造技术难关。攻克了京津城际高铁松软土、郑西高铁湿陷性黄土、武广高铁岩溶地区、哈大高铁防冻胀、京沪高铁深厚软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和路基填筑成套技术体系。建成了武汉天兴洲、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和济南黄河大桥等世界一流的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系统掌握了长大桥梁简支箱梁的设计、制造、运输、架设成套技术体系。系统掌握了无砟轨道设计、制造、施工、检测及维护等技术,研发了高速铁路钢轨及扣件、大号码道岔等重要轨道部件,首创了在长大桥梁、高架站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技术,构建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
(二)掌握了高速列车成套技术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车总成、牵引控制、制动系统、牵引变流等9大核心技术以及10大配套技术,形成了我国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列车系列技术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提升速度和安全可靠性为核心,在高速列车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制造工艺、试验评估等方面实现系统创新,成功研制出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并实现批量生产,成功研制了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在列车控制技术方面,采用GSM-R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实现地面与动车组控车信息双向实时传输,构建了时速300~350公里等级的CTCS-3级列控系统,能够满足时速350公里、最小追踪间隔3分钟运行要求。
(三)掌握了高铁运营管理技术
在检测技术上,成功研制了时速250、350公里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在运营调度上,针对我国既有线列车与高速列车、不同速度等级高速列车跨线运行的复杂运输组织方式,研发了高铁运营调度系统。在安全预警技术上,建立了防灾预警监测和自动应急处理系统,实现了对风、雨、雪、异物侵限等灾害的实时预警和监控。在客运服务技术上,研制了适应大客流量、响应时间快、系统安全性高的综合客运服务系统以及多种不同类型的制票设备和自动售检票系统,设计开发了车站旅客服务集成管理平台,较好地满足了旅客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四)掌握了高铁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掌握了高铁总体设计技术、子系统间优化匹配技术、接口管理协调技术、系统测试及安全控制技术、系统评估和联调联试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客运服务等各子系统的集成,使整体系统功能达到最优。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混合运行、高速线与既有线互联互通、地车安全信息连续传输、轨道电路对无砟轨道适应性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形成了先进完善的高速铁路系统集成技术体系。高铁系统集成技术的建立,为我国优质高效推进高铁建设、提高高铁系统安全可靠性和运行品质提供了保证。
京沪高速列车的创新组织
我国于2006年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通过三几年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重点实践和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2007年8月,科技部与铁道部就依托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联合推动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达成共识,2008年2月26日,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联合行动计划》)。《联合行动计划》确定:以满足京沪高速铁路需求的高速列车(动车组)成套关键技术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和控制系统技术为研发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及以上、国际竞争力强的我国高速列车技术体系。
《联合行动计划》总投资30亿元,其中国拨资金10亿元,铁道部组织配套资金20亿元,在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提升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以及支撑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等三个层面设置了l0大课题任务,分别研究高速列车轮轨耦合等系统动力学、系统总成等关键技术及装置、高速受流等相关配套技术等等。实施三年来,基本掌握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动车组)成套技术,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一是在高速列车整车研制方面。成功自主研制了符合京沪高速铁路运输需求的、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今年初,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运行试验中创造了每小时487.3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预计今年6月30日将全面投入正式运营。就技术水平而言,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最高运营速度比日本新干线高80公里,比德国ICE和法国TGV高60公里,在节能环保性和综合舒适性等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二是在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创新方面。自主设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级)已成功运用于武广高速铁路,首次在时速350公里条件下实现列车控制信息“车地”双向传输,这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了世界上首创的、张力达到37kN的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突破了不断电自动过分相技术,初步测算,采用最新技术可使京沪高速铁路节省社会时间成本4000万小时以上,年节电达到6亿度以上。
三是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陆续建成一系列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试验研究平台,其中包括:时速达到600公里的高速列车滚振试验台,1∶1的铝合金车体模态与疲劳分析试验台,1∶1的高速转向架动力学参数响应分析试验台和1∶1的牵引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综合试验台,试验风速350公里以上并具有噪音测试功能的地面交通工具风洞试验台,雷诺数达到1∶8、试验速度接近500公里的动模型实验系统。
高铁组织创新中的成功经验
《联合行动计划》的成功得益于打破常规的组织体系,主要经验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搭建了有利于发挥“举国体制”作用的计划管理架构
《联合行动计划》启动之初,就成立了双组长制的领导小组和由一大批国内顶级专家组建的总体专家组,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铁路行业的技术领军人物,由两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科研单位、企业专家共同组建的70余人的计划管理办公室。从各个机构的构成及运转方面,实质上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发挥“举国体制”作用的计划管理框架,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经验:一是两部门有明确的各自分工,科技部主要负责组织全国的科技力量(其中铁路系统的仅占一小部分)进行科研攻关,铁道部负责组织需求和进行政府定购引导。同时,两部门联合按照终端产品安全运行的标准进行过程把关。二是突破制度性的束缚,根据铁路行业特殊情况,创造性的允许行政干部进入专家组工作,从而更大的发挥了既懂专业、又有管理经验的行业专家的作用。三是创造性的引入项目承担单位的骨干人员,进入计划管理办公室工作,不仅为有效把握各研究单位科研进度、促进合作提供了可能,而且为培养我国自己的高速铁路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设计了投入强度空前、多计划协同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模式
该项目不仅仅局限于10亿元规模,也不局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本身,而是涉及973、863和科技支撑三个国家科技计划等五个项目,总投入近15亿元,其中科技支撑计划投入达10亿元。具体来说,在973计划中,设立了“最高运行时速500公里条件下的高速列车关键力学行为研究”项目,共投入3000万元,委托中科院力学所牵头;在863计划中,分别设立了“最高试验速度400公里/小时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和“高速铁路用车轮材料及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分别投入2亿元和6000万元,前者由铁道部负责组织,由铁科院牵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分别设立了“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和“高速轮轨铁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项目,分别投入10亿元和9000万元,前者为《联合行动计划》的主要科研内容,后者为《联合行动计划》的预研项目,由北车集团长春客车承担。此外,对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而言,单个项目达到10亿元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从实践效果看,此次尝试是非常成功的。
(三)采用了广泛利用国内创新资源的开放式项目组织模式
篇12
一、分析铁路安全运输的意义
在铁路运输工作领域中,用传统且单一的安全维护方式依然无法与相关铁路项目的建设达到完美配合的境界,运用科学的运输管理机制对铁路的工作效率以及水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正处在发展中的铁路交通运输部门,其中所实行的安全运输举措是工作人员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工作领域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运用的管理技术也呈现初级的水平,需要具备更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相关数据记载,西方国家在发展交通运输技术方面,基本达到高科技和高水平的层次。我国对于铁路安全运输领域,更需要重视其运输管理技术方面的完善和革新,致力于发挥铁路交通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为铁路运输项目的建设提供具备稳定安全性能的交通工具,并且促进铁路运输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达成进一步的配合,最终具备稳定安全的铁路运输条件。总而言之,国家需要重视铁路交通运输领域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努力发展铁路运输的工作效率,避免造成交通事故。以高级的业务能力作为基础,来发展铁路交通运输的效果保障,使得运输环节具备极强的安全性能,充分发挥铁路安全运输领域对人们日常出行生活的意义,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铁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安全运输的措施
2.1培训专业的工作人员
在这个竞争尤为激烈的时代,面对铁路安全运输领域有关管理机制的全面发展,优秀的技术工程师以及众多的管理人员变成了紧缺的资源,他们直接影响着铁路安全运输项目的发展水平。关于国家培养专业工作人员方面,需要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关注工作人员的实际铁路运输管理能力,促进人员对铁路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维护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来提升铁路运输工作方面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工作领域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对于国家来说,在现阶段应重视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采取完备的方针政策来解决工作人员的紧缺问题,可以通过提升对高级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提供更好的保障,建设专门培养工作人员的基地,产生更加专业的技术人才。关于学校设立铁路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的相关专业上,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共同培养过程,一方面完成专业课程的系统化讲授,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际业务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专业化的发展特色,让学生们明白坚持踏实学习现代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优良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不但在现阶段会对铁路交通运输环节中优秀的人力资源有极大的依赖性,在未来同样也离不开铁路交通运输工作领域所利用的关键运输管理机制,这一关键运输管理机制将对铁路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对重要的运输领域起到保护和运输管理的作用。
2.2健全运输管理机制
只有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系统和先进的发展途径,才能进一步弥补铁路交通运输领域具体工作环节存在的缺陷。通过实施完善的铁路运输管理机制来引导安全运输的实际工作环节,帮助具体运输管理方面减少了大量繁琐的环节,随着铁路运输管理技术的提高来促进铁路运输领域的运行情况。以往铁路交通运输工作存在管理方式不恰当的现象,而通过先进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将提高铁路运输问题的解决效率,重点是通过高水平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达到铁路工程建设和工作人员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促进相关铁路项目的建设领域能够具备坚实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了解到传统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在实际办公过程中会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源,也常常因为工作方式不当而阻断了铁路运输环节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发展铁路运输领域中相关的工程管理技术。为铁路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促进这一类交通工具各个结构具有正常运转的性能。铁路运输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性,对每个铁路运输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在一定运行时间中记录铁路交通工具的损耗情况,并且进行及时的维护工作,更换掉老化的运输设备,以此来发展铁路运输的安全特性,保障铁路交通运输领域具备充分的技术条件。
2.3提高运输管理的创新性
只有铁路运输管理工作措施通过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思路,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管理方案,才能进一步弥补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交通事故风险防御不及时等问题。通过实施创新型对策引导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完成的效果,帮助具体铁路运输管理减少了大量繁琐的环节,随着铁路运输部门转变运输管理理念,来促进铁路运输项目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并且,铁路运输部门应避免运用单一的安全运输管理方案,需要通过先进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才能解决铁路运输领域的正常运转问题,重点是利用高水平的安全运输管理工作技术,达到铁路运输部门和管理者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让铁路运输领域具备持久安全发展的特点。人们的日常出行无法分开铁路运输工具,铁路运输部门需要维持运输的高效性和便捷性,进一步保证顺畅运输情况,才能带此类运输工具的进一步高速发展。所以说,我们需要确保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发展情况,提高运输管理的创新性,使得铁路运输领域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遵守一定的运输要求,严格执行铁路运输管理方案,避免发生一系列的事故。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必须突破传统管理观念的局限性,对每个铁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逐步采取积极且创新的管理方法,保障铁路运输管理过程具备充分且可靠的安全运输管理水平,这样才可以适应新时代铁路运输领域的正常运转趋势。
2.4重视安全运输的设计环节
篇13
顺应新兴IT技术发展趋势,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我们有新的IT建设与运维思路。传统的“烟囱式”IT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IT资源需求,昂贵的设备成本、复杂的异构运维、隔离的信息孤岛、高额的资源消耗让中国铁路IT建设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更无法满足中国铁路总公司面向未来的转型需要。中国铁路急需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IT基础设施架构,而兼具成本优势和弹性伸缩优势的云计算成为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不二选择。
目前,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不同类型的云服务不一而足,如何选择适合中国铁路实际需求的云计算平台架构,是摆在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云计算的关键基础是虚拟化技术,基于过去对虚拟化技术的技术储备和实践经验,2014年底,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决定研发基于OpenStack的开源云计算解决方案,由此,“铁信云”云管平台应运而生。铁信云由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和运维,并通过下属的北京中铁信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云途腾科技有限公司组成联合研发团队,为铁信云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随着OpenStack开源云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我们发现开源软件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从刚开始,我们从对云计算、开放系统抱有怀疑态度,到慢慢认为可以尝试,到现在已经开始部署,这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一个是企业自身存在需求,一个是当前IT发展的趋势,这两者正好走到了一个交汇点。”这是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支持部高明星部长在介绍铁路选择OpenStack开源云计算解决方案的背后考量。
“为了支撑铁总的项目,我们创新地与北京中铁信实施了联合研发的模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北京云途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OO吴凯介绍。铁信云的生产上线部署,作为项目技术支持团队的北京中铁信和云途腾联合攻克了很多难关。面对OpenStack复杂的模块组件带来的不稳定性和松耦合性,双方通过大量的测试、验证以获取更高级别的稳定、可靠性。同时,一期部署近800台服务器的庞大规模,超十万台虚拟机的正式生产上线前的规模化测试,也让双方积累了大量部署和运维的经验。此外,双方也借助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实现了统一的资源纳管和系统整合,帮助中国铁路总公司有效地实现了对原有IT资源的高效管理和有效利用。
“铁信云未来的部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铁路总公司这一级,而是有全国性的规划,仅靠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团队来支持全国性的运维无法实现。” 北京中铁信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广谦介绍:“对于OpenStack的部署和运维而言,我们研发的目的就是将实际部署和服务交付过程中的‘坑’填上,让OpenStack向自动化、简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OpenStack的后期运维,铁信云也规划部署了OMS系统,其中云途腾贡献了MagicStack模块以实现自动化联动,而北京中铁信则将大数据的底层架构引入到OMS系统,通过监控、日志分析来采集IT系统的数据源,结合大数据进行预测分析与告警。
作为OpenStack技术的推动者,英特尔作为提供底层硬件平台和软件优化的合作伙伴也参与了铁信云项目的部署和优化。“英特尔对于整个开源社区的支持方面一直力度都非常大,我们与英特尔合作了至少四五年的时间,他们对于很多前沿技术在开放系统中的使用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一方面他们自身有很多研发,另外这些研究成果也比较慷慨的给类似我们这种创业公司或者前沿型的技术公司采用。”吴凯肯定了英特尔在开源社区和铁信云项目中作出的技术贡献。
截至目前,铁信云在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的2015公共信息处理平台扩容工程中开始部署应用,按照工程的设计规划,在铁信云IaaS平台上应部署包括铁路客运、货运、调度、机务和公共基础平台五大类共计15个应用,目前应用迁移和部署正在进行中。
作为全球领先的IT企业,在云计算领域,英特尔一直致力于携手生态系统合作伙伴以OpenStack等开源技术,推动企业客户搭建灵活高效、负载均衡、运维简便、成本低廉的云计算平台。“就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等技术而言,英特尔与中国合作伙伴有共同、深入的展望。”
英特尔中国云计算战略总监陈绪博士表示:“我们相信,铁信云在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成功的应用部署经验,将为更多公司与相关行业提供参考。我们也期望,未来,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大型国企的大型数据中心的规划过程中,我们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能够帮助确保整个项目从架构上、从实施上不会遇到任何困扰,同时还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相关链接
北京中铁信公司和北京云途腾公司采用OpenStack等开源软件联合研发的私有云产品SRCloud OS/T2Cloud OS,目前已完成了一期规模化部署。北京中铁信是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的下属企业,为铁路等行业提供IT服务。云途腾则是国内知名的云平台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是国内OpenStack资深玩家,并在1年内完成两轮人民币融资。铁信云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铁路及相关行业的IT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选择OpenStack的原因是什么?北京中铁信公司副总经理饶伟说,在最初做选型的时候,“软硬件分离”、“自主可控”是明_的设计要求。开源软件的自主可控还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自主可控,代码可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