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匠精神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工匠精神简介
1.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心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工匠享受于产品在自己手中不断升华的过程,即使利微,却可以长久造福于世。
2.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追求极致的完美,注重细节,为了一点小的提升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进行改进。二是严谨。对待产品的要求极高,态度一丝不苟,绝不投机取巧,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切实保障质量,不达要求不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和坚持: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永不停止追求更加完善和完美的脚步,无论对于材料、设计抑或生产流程,均不断进行改进。四是专业和敬业:以打造行业内最佳优质的产品为目标并不断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看得无比重要。
3.工匠精神的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产业出现一种不良风气:心浮气躁,很多制造企业为了赚快钱而一味追求投资少、周期短及见效快。而这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即时利益,却使得产品失去了品质灵魂,长此以往,必定使企业和产品的口碑下降,继而逐渐为市场所抛弃,难以长远发展。因此,当前的制造企业急需工匠精神,只有拥有了工匠精神,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稳定立足和长远发展。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工匠精神,对待产品精益求精之后,自然会得到广大用户的信任和喜爱,成为广大用户的优先选择。
二、技工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当前,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而若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技工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制造企业技工岗位的专业教育,因此它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工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以及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职责。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若想有效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工匠精神培养来提升技工职业教育的档次。
3.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技工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我国未来在高技能人才发展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培养上,着力打造素质和技艺高超、专业门类齐全的技能人才队伍。而对于技能人才,不但要培养其专业技术,还应培养其职业精神。现代制造企业在招聘人才之时,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的职业精神。可见,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促进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三、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
当前技工学校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其次,社会和家庭也应当从原本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中走出,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的含义,才能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古有孟母三迁,现代教育亦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够使教育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技工学校应当积极建设以“发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学校可以将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励志标语、名人名言等悬挂在实训楼走廊的墙上,或是利用校园网络、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以及时常表彰具有先进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谛。
3.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的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在理论教育中融入,更需要在实训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因此,当前技工学校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相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常用的教育方式是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前者指企业将部分生产任务交给学校来完成,由学校师生按照事前协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后者则指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实训场地,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以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这种模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作为一名技工工人应有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四、小结
无论在我国还是发达国家,工匠精神都由来已久,它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促进制造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因此,我国的技工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以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技工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康樱子.践行工匠精神 树立职业英雄――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举办“践行工匠精神”座谈会[J].职业,2016(19).
[3]郑立巍.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
篇2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是现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词,伴随而来的是“工匠”“双创”等词汇的红火。在这些人人必谈的词汇面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它们更多的内涵。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的报道之后,这些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便广为赞誉与钦佩,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大家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极致,专业且专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滚滚洪流向我们扑面而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局势。高职高专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更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2.1工匠精神更是创造和发明精神
工匠,一般的理解是匠人,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公认的典型代表有做事严谨精细的德国、日本、瑞士等。不过,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给了我们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群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和发明精神,且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怀特兄弟、迪恩•卡门等,他们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我们从很多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他诸多发明的事例。同样拥有该美誉的是人人皆知的乔治•华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统,其实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他们不仅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且勇于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而他们这些人的共有特征是:博学,充满好奇心,以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来重建世界。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引自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原话)。通过对美国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有三个基本内涵。(1)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2)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对它的迷恋。(3)它是一种“破坏”,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由此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工匠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工匠和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过密切关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从而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深层工匠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从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思维由表及里的全新构造和开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精细耕作、精益求精,更是创造和发明,是创造与创新。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正是由表层工匠向深层工匠的迸发,从而有全新创新和创造的品质。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中国此刻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这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创新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更永久的创新创业源动力。
2.2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的精髓
创新是指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而不是循规蹈矩,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两者看似关联不大,甚至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工匠在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中,持续地对工艺和细节磨砺及锻造,这种多年的严苛磨练会帮助匠人练就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懂得深层次揣摩客人对产品的需求,能考虑到最刁钻的用户都无法想到的细节。正所谓“匠,君目所不及之处愈要用心”,匠人因触及常人所未能及之处,故眼界不同,“眼界不同,开创的世界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审视世界格局、开创新时代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匠人,“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没有创新,只能称为“工匠”,有了创新,才是“工匠精神”。
3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3.1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早在《诗经》中记载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充分显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仅仅一句“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便足以显见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同样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精益求精的鲁班、出神入化的卖油翁等。这些历史书籍及人物典故,充分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对工匠精神不懈的追求。
3.2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工匠精神的悟透,会启迪人们“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引自《工匠精神》,付守永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它是一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3.3工匠精神锻造未来的民族性格
工匠精神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静。静,能生慧,让劳动果实拥有灵魂。在执着专注的劳动体验中体会工作的乐趣,树立工作的尊严。熟为人知的日本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缔造了他们在世界工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有数据统计,创办时间超过200年的全球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是这些公司基业保持常青的奥秘之一。我国自古就不缺乏技艺高超的工匠,可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追求“短平快”,只看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只追求表面利益而放弃了深层收效,甚至有很多人空谈情怀,却不能务实苦干。这样的氛围使得当今中国很多事情流于虚浮和幻景,这是一种后患无穷的性格。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帮助国人塑造严谨坚毅的国民性格,更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3.4工匠精神成就创新源动力
创新虽然主张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一以贯之和衔接过去与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并行不悖,两者既相互联系统一,又相互平衡补充。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而工匠精神又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则更强调思想灵动、瑰丽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思维和态度。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品质、稳定和完美;创新精神则更多体现在跨越式发展和断层式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能帮助我们矫正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正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举措
4.1通识课引领工匠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程里面有思政课、文化课。而在学生入学初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通识课程。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程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下,融入严谨专注等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并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来选用合适的方法及途径,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之初便意识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并在后期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从而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4.2专业实践课凝炼工匠精神
通识课程帮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其实践技能课程比重更多,动手操作课程更多,这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舞台。进入实践实操课程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技能操练,可以结合产品生产的过程、企业运营的流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并不失时机地将“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等工匠品质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执着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素质,也使得工匠精神凝炼在学生工作的每时每刻中。
4.3教师以身作则辐射工匠精神
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要能勇担重任,务必严谨治学,严格执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闻道在先、学业精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求真、求精、求实,以尽善尽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执着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
5结语
让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点,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凝结体并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引领中华民族回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益飞.以工匠精神推动创客发展[J].职教视点,2016(9).
[2]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03).
[3]雷克萨斯:注魂于物的大匠心[EB/OL].我要微信,2016-11-01.
篇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2-02
1 前言
当下,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都在刮起一波创新风。到底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这样的解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可见,创新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可少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不懈追求,更是要不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果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 工匠精神的阐释
工匠精神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它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们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品质和精神。工匠精神最早被提出是起源于德国,德国人的机械部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在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极佳的声誉,正是德国人对于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制造的标签烙上让人信赖的标志[1]。
在我国社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差不多精神。这就精神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每个工序都讲究差不多,达到90%,那么10道工序后,只剩下30%,这就是差不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存在不足,多多少少与该现象相关。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把两者统一结合于职业教育平台中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授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以往的误区,让知识与素养同成长、共扎根,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基层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开始实习时会被派往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还没有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但是一些人存在“我为什么和工人做一样的事情”的心理。这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心理,频繁跳槽。
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目前物质欲望横流的当今社会形势有关。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极端的拜金主义会影响学生的意志,这时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引入思想及精神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考核的时候,政府往往把就业作为重要指标,而且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把高的就业率作为高职生的重要优势。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改变职业院校对“技能”和“育人”关系把握中出现的偏差,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意志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2]。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发明制造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其实人们熟悉的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悠悠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良工巧匠如数家珍,从作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雄伟的长城,唯美的故宫、颐和园,耸立千年的赵州桥,等等,无不是我国的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是雄狮也有打盹的时候,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不再领先,并且远远地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带动的,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发明制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能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文化与历史传承,在当下“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文化。在高职学生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信息化及网络化精神,也要真心大胆地培育去热爱发明、崇尚技艺、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互联网+工匠精神,才是推动我国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3]。
4 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抓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创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课程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4]。
凝练专业精神,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国家在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途径。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思索:怎么上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怎么融合?怎么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每滴血液中去呢?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下,切身实践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强调,大量的专业教学和实训绝对不只是简单进行产品的生产、技能的操作,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性质,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该专业就创新性地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5]。
学校夯实文化基础,摆正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文化 除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也要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全校师生转变观念。同时,要对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有客观的认识。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塑造成机器人,按照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要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升,把创新创业的思想传播至每个学生,通过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倾向,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孜孜不倦地吸收工匠精神文化,并助力今后能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通过微成功的案例鼓励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的传播 微成功是引领学生通向成功制高点的奠基石。在成长道路上,成功的鼓励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的成功案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实际运行时,可以采用如采访、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专业讲座、微信群与QQ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抓好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多采访,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未来事业的重要性。另外,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报告会、亲密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切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楠.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篇4
一、中职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又是一种行为取向。工匠们所奉献出来的产品质量高了,有市场竞争力了,这就是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中职学校肩负着为企业第一线岗位培养更多的合格员工的责任,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对准员工培育工匠精神。并且,中职学校只有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形成专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把学生从本质上全面改造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才能实现“技能立教、就业兴校”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办教于企”和“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实践性教学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
但是,从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实习生管理难度大、擅离岗位等问题,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却普遍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也使不少家长及其邻里亲朋对学校产生偏见,形成“中职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还影响到一些在校生的学习信心,动摇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如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切实加强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教,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工匠奠定坚实基础,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坚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
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职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在德育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尤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术、技能、技艺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二)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工匠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利益与需求的驱动,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向往、规划和构想。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2015年,该校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厂方提供了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较为理想的第一线操作实习岗位,校方共输送了专业对口的实习生186人,毕业前在岗35人,稳定率只有18.6%。顶岗实习稳定率低,固然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面对很多中职生缺乏工匠志向的现实,教师应该时时谨记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工匠志向为目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技艺和熟练的择业、求职技巧,努力提升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工匠志向而准备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使自己在创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63%的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的问题。有的学生要求实习条件好,待遇高,干活轻松。如果厂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或者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或者不打招呼,擅自离岗。这种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当部分实习生不是把作优质的操作性人才作为人生的职业目标,而是怀着失落无奈的消极心态来接受中职教育,对操作性职业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职尽责的意识,所以,即便零碎地掌握了一些技g、技能和技艺,但也因为缺乏上述这些意识,在工作中常常未能把技术、技能和技艺发挥到极致,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往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努力加以解决,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关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方面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注重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许多企业立足于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价值理念与踏实做事的习惯,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全面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主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以适应职业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顶岗实习要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使中职生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制定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工匠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简要介绍其特点、位置、环境;学习实习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的技术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在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活动中,还应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工匠进校,请他们现身说法地宣讲在工作中依托技术、技能和技艺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立志成为优秀工匠。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受经验、阅历、环境、知识、技能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为薄弱。很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带教师傅、同事难以沟通,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与领导、同事、同学相处,共事,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
中职生顶岗实习后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工匠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为学生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国旗要端正居中地悬挂在教室前方,用大字书写的与合作企业工作精神、经营理念相统一的班风张贴在国旗两边,在教室墙壁上个性化地布置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在德育园地,要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的“3Q”“5S”宣传和考核材料;在学习园地,要张贴学生工整清晰地书写的学习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心得体会;在宣传栏,要张贴公司简介、总裁寄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今天不努力学技术,明天将努力找工作”等等。另外,还要整齐划一地排列课桌椅,规范得体地摆放卫生洁具。整个教室的布置显得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
篇5
1“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百科词条查询词义中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咋听“工匠”一词,给人感觉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网微平台中华国学文化中谈及“工作是一种修行”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体现了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是学习日本。翻翻我国的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买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我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发源了“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尊重自己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应用在各个职场中就是它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种耐心、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钻研、坚持和注重细节、要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刘延东在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讲话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扣“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两大主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时代已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本领,不但技术技能过硬,思想道德品质也要过硬,这就需要严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3.1实践岗位上传承。职业学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学生的岗位认知见习、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直接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感染和学到企业行业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3.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活动就是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德育活动。职业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为职业学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以竞赛形式推进活动育人,在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班班活动和学生人人参与,让全校都动起来
3.3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特质内容纳入学生考核合格的评定内容之中。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入手,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把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训的各个角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习实训,这期间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不容忽视。
3.4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通过家庭成员不同的职业,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父母、家庭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取代的,职业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提高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习实训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磨炼中锻炼学生的耐力,培养精雕细刻、钻研、认真等工作态度,这种实践的环节对职业学校学生克服职业困惑,坚定职业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6为学生提供技能技术比武平台,让学生通过技术比武,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平常练功,技能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精神境界也在不断的提升,职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技能水平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展演、技能汇报和技能比赛,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实际演练,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提升会更快。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强盛需要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精神振奋、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后备军。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美好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工匠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钻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雕细琢。此外,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6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对自身的技艺极端苛刻,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所从事的职业认真敬畏,执着创新。具体到工匠个人,真正的“工匠”并非仅仅拥有手艺专长、拥有绝活即可,他们更具备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在2015年,央《大国工匠》的篇首语是这样写的:“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既是对片中人物的评价和褒扬,也是对进入新千年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当代工匠所做的一个极为精准的表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而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职业院校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培养出大国工匠,但至少应该搭建一定的平台,树立工匠精神教育观念,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氛围,让“工匠精神”真正走入学生的心里,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办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盲目追求高大尚,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有些专业甚至是两三年就走向了没落。由于办学特色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行业和技术优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从头学起甚至是只能充当廉价劳动力,导致办学难以为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院校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办学理念,并结合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学校名片,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教师具有匠人精神,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具备匠人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获取劳动报酬,教书育人更是一项事业。《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说,只要拥有为了把事业做好的强烈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学术上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教师还应该淡泊名利,摒弃浮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静得下心来,醉心于教学,痴迷于育人,执着坚守三尺讲台,方能秉承“匠心”,洞见教育真谛。
三、搞好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办人秋山利辉在《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中讲到:“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以在每天的学习中,不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而要锤炼学生的人品,自然离不开思政课这个教育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思政课首先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把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纳入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其次,应着力打造特色工匠课堂,不仅要通过思政教学,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理念,更要不定期邀请优秀工匠走进思政课堂,讲述他们锤炼技艺的故事,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匠人历程和心得体会。再次,要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不能只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更需要学生到生产实习一线去亲身体验。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实际工作中来体验和感悟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
中国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其办学理念,重视专业建设和实训场所建设,热衷于参加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而言,重视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职业院校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失容易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工作缺少热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在重视锤炼学生高超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而在工作后做到宁静淡泊,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练自己的才干,不轻言放弃。
五、社会对技术劳动的认同,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多数中国人对工匠是心存偏见、甚至是看不起的。在信奉“万般皆下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人眼中,职业教育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尤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普遍崇尚分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高考失败者,进职业院校和学技术成为学生无奈的选择,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而等到就业时,也是挑三拣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做不了,重复单调的工作又不愿干,导致就业困难。因此,全社会要行动起来,消除人们对技术劳动的歧视和偏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形成劳动光荣,敬业可敬的社会风尚,从而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在钦佩羡慕大国工匠的同时,以大国工匠为榜样,见贤思齐,积极自愿加入到工匠队伍的行列,并立志用诚实的劳动、精湛的技艺、不懈的进取,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实现报国之志。
参考文献
篇7
在《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中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制造”“创新工程”“强基工程”“信息技术”“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这些发展方向与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要依靠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中国发展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显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时代任务。工匠精神的回归成为时代的召唤,《液压传动》课程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必然承载着“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必然趋势。
1 工匠精神的解读
工匠,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有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一种匠人精神,它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 “工匠精神”是制造工业的灵魂,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2016 年,“工匠精神”首次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已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隐形知识的培养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之中,必须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师傅的“口传身授”。
2 液压传动教学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植根于实际的工作中,课程的教学即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载体。作为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融入工匠精神责无旁贷。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工匠精神进行内化,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2.1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液压传动》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具备初步设计和搭建简单液压系统的能力,初步具备机床等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职业能力。
《液压传动》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要重新定位,除上述知识和技能目标之外,还应有以下有关职业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
(2)培养学生碰到问题迎难而上,专心致志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设计意识;
(7)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8)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在专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
为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技术进步是必然的,必须适时、适当加入学科前沿知识,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高要求。最近几十年,由于液压技术应用了微电子技术,推动了电液协同传动控制。液压技术正朝着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拘泥于书本,结合本校实验实训设备现状,将继电器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要求删除关于流体力学的一些理论推导,液压系统中压力损失的计算以及液体流经小孔和缝隙时的流量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对液压传动知识和技能掌握之外,还巩固和强化了电气控制的知识,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学做统一,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
《液压传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学做统一。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精心安排训练项目,进行能力递进式训练。教学实施中没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之分,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教师布置液压系统装调任务,学生动手连接油路,完成指定功能,教师讲解所用元件结构,学生依据所学解释液压回路工作原理。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做统一,实现 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并重。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将企业“6S”管理规范贯彻执行,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不符合“6S”管理规范的操作习惯和技术性错误,以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耐心、专业、敬业的职业态度的目的。建立 “6S”管理考核制度,让学生们互相监督、考评,考核结果直接计入操作成绩,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鼓励学生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能力递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绦性件的动作要求,由学生来自由发挥,自行设计液压回路和电气控制回路,或者采用PLC控制技术进行控制,并自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则口传身授,给学生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旨在培养着学生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而这正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所必须具有的特质。“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必须一丝不苟的在技能训练中去培养和形成。
3 总结
(下转第231页)
(上接第205页)
通过对学院2014、2015 级机电专业的《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实践,“工匠精神”内化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值得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玲玲.突出“工匠精神”培养的《特色食品检测》课程建设[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6(02):8-10.
[2]薛德祥.立足“鲁班文化”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93-95.
篇8
一、引言
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于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这些学生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他们被迫来到中职学校,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浑浑噩噩过日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形成了优先保证升学率和就业的办学理念,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却轻视“育人”工作,片面追求高考上线率和技能大赛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深化课改,将职业素养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扎根、开花、结果,实现中职学生的人生华丽转变,实现中职学生自身的“中国梦”。
二、什么是“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注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对精品有执著的坚持,将工作做到极致。
2. “工匠精神”的意义
将“工匠精神”引入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必须从入学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培养符合现代工业需要的“匠人”,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从而实现中职学生“人生梦”。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1. “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的坚实支撑。近几年,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煲等,这深深刺痛了中国社会的神经。“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已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品质、创意、人文关怀、参与感。于是,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最关键是重塑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提高产品的品质,更加注重细节,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
2. “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信念,却也是中职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其目标是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对本地企业的调查,不部分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吃苦耐劳,具有责任心。因此,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以敬畏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3. “工匠精神”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面对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中职学校在塑造学生素养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个人职业的发展。
四、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与高考接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对学生的素养的培养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素养的缺失。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其次,社会和家庭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知识的传授、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不仅使学生有一技之长,还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 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才够使中职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将工匠精神培育成职业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使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行由侠础
3.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不可能成为一位大国工匠。平时授课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职业。
4.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篇9
一、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现状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职业素养的加工、生产、服务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高职业素养需要通过两方面来现,一是技能培训,二是精神培养。然而,在高职教育中,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理论知识传输比较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显得严重不足,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普遍现象,然而,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涵盖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他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还是一种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它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教育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即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职业人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不断升华自我,提升服务或管理质量的过程,它既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一种职业价值取向,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工作品质的不懈追求。目前,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比较重视,尤其是欧美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发达国家之所以在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无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趋势,在自身教育体系中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虽然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工匠”意识
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工匠精神,在社会对于优秀人才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并将工匠精神纳人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不仅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还要能够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形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当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要学会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教学中,使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尤其要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分析专业岗位的职业精神,从完善自身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入手,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职业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不断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渗透工匠精神,在实训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依靠简单的专业教学,职业信仰与追求很难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通过建立模拟场景,锻造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真实地理解到它的本质。模拟工作场景既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实施,当然,最好是在实习实训中实施更加有效。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工厂开展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在不断实践中磨练技艺,通过亲身参与工作实践,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业余文化活动中,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风貌,还营造传播了职业精神,丰富了学生业余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得到了锻炼。开展职业精神教育,还可以通过参观采访专家讲座等形式,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形式中,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直接了解企业这一职业素质在自身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通过行业专家,就业明星讲解,了解到更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现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机构都在努力打造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现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与地方文化结合,提高院校的辨识度,成就自身办学的品质。如欧洲手工业日本制造业,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就业的法宝,也是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企业在考核工作技能前,应聘者的职业态度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高职教育就是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基地,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技能培训和精神培养相结合,尤其要更多给予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工匠精神,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结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之路崎岖坎坷。这种工匠精神的缺乏,也导致一些企业创新变得异常艰难,使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因此,在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要重塑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提高思想意识,将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觉行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拔录用高职毕业生时首先看重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其次通用能力,再次专业岗位技能。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就业上岗后离职率高、后劲不足和隐性职业素养欠缺,而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属于隐性职业素养的范畴。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无对高职生终身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零公里就业”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职业认知缺失和职业规划模糊。自我认知不合理,对未来职业缺乏足够了解与关心,导致大学三年和未来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职业态度不端正。当初所选专业多受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等的影响,对所学专业缺乏自豪感及荣誉感,对未来职业找不到乐趣、尊严和成就感。众人意见的主导、高薪诚聘高级技工的现象或多或少地误导了高职生以为“一技在手就能走天下”,影响了职业态度的端正。三是职业操守素养欠缺。高职生中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在职业活动中缺乏服务和服从就业单位意识的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素质的拓展,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能力等。四是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劳动观念淡薄,不敬业耐劳;好高骛远,盲目自大;适应环境慢,团队意识差等现象。
二、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合理性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隐性职业素养要求,但是,?S多隐性职业素养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普适性,必须遵循。例如:爱国守法、恪尽职守、砥志研思、一丝不苟、办事公道、知行合一、自律自省、和谐友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齐心协力、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等。这些都与工匠精神内涵相吻合。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合理内核,对提升高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现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在工作岗位中孜孜不倦的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紧迫性和合理性。
三、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层面
在多数企业中,工匠从事较为简单的手工工作,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者特长要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工匠多由老员工指导,短时间培训后便能上岗工作;同时工匠岗位工资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现有环境下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些误导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培养必须重视的认识。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岗位适应能力,其以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为导向,能够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但是,不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追求短平快的财富逐利模式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当今企业对工匠的重视度不够,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在工匠培养方面的立足点和课程设置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层面
工匠精神中刻苦钻研心态的培养与高职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息息相关。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占据比例大,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片面追求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以此获得短期的效益,忽略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潜移默化地培育,因此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塑造。
四、工匠精神引入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与塑造工匠精神职前阶段的教书育人任务,应平衡“传技”与“育人”关系,让工匠精神渗透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培养高职生具备中国现代工匠的基本素质。
(一)强化日常专业课程教学
1.增加实习实训的内容
实习实训活动是提高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培养与每个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教学老师秉着“教生如子”的教育心态,制定出适合高职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以身示范,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工作任务和环境相结合,使高职生身临其境地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明确其价值所在,进而转变思维模式,认同并践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实习实训活动的内容和课时,多开展专业课程小班化一对一辅导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感悟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例如以模具制造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应每个月设置实训周教学方案,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训活动。在实训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仿真工作环境,并将模具的设计、制造及拆装糅合到一起,给学生以综合的实训机会。同时,在实训周内学生到学校专门创设的场地内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并仿照企业运行模式,设计生产加工产品,并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直至客户满意。上班期间设置绩效考核标准,让学生有准职业人的感受,对匠心和品质高度重视,朝着具备工匠精神职业人的方向发展。
2.采取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
仿真的实训环境为高职生提供了领会工匠精神的真实环境,但是与现实的企业仍有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校企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学生提供真正的企业氛围,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例如联系对口企业,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以准职业人身份遵循企业的奖惩制度,尤其企业的晋升机制应完全向学生开放。实习学生可通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实习结束后如果有晋升机会,则按照正常程序参与竞争,无须论资排辈,企业晋升通道的打开可以激励学生完善自己,成为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3.设置名师指导课程
名师是各个行业范围内的楷模,其不仅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与工匠手艺,更难能可贵的是具备优质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中设置名师指导课程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民间、企业或者退休高职教师中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作为特聘教师,以其为主讲教师开设学校企业衔接课程,为学生讲解由学校到企业这个过渡过程中,在基础知识运用、基本技能掌握和工匠精神塑造方面发生的转变,使学生对身份转变具有清晰的认识。名师可以以自身经验为基础,言传身教,为学生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二)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在一线从事培养和发展人的工作,是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面对不爱读书、不听老师话、文化基础差的高职生应秉持一颗“匠心”,坚持教育的初心,用耐心、爱心、细心、责任心融入他们的世界,了解其所想所思所需,尊重、教育、感染他们,精雕细刻地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例如辅导员对电气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J同企业文化、遵章守纪、胆大心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具有诚信与服务意识。另外本校“立德、敬业、精技、创新”的校训正是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让“工匠精神”根深蒂固地植入辅导员队伍中,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树立高职生执着的信念
篇11
儿童在进行美术活动时,不仅学习美术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技术的规范和程序的意识。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儿童首先要确立表现的目的,接下来要准备纸笔等工具材料,再接下来选择某种表现方法,然后按照一般步骤作画,其中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调整,直到最后检验效果、收拾和整理工具材料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而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各个环节的规范、程序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旦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所谓技术程序意识,就可能为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实践活动提供一般的模式,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而这正是工匠精神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机器生产和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动脑”而非“动手”。然而片面的强调用脑会导致人的创造性思维因缺少直接体验和行动支撑而陷于空泛,这也是如今强调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而美术活动从来都是“知行合一”,动脑的同时就要动手,比如在绘画构思的同时就要用笔勾画出草图,有时甚至是先动手画一画才会激发想象力,“动手”和“动脑”相辅相成,通过手眼脑的协调运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同时,美术教育注重美术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儿童用美术装点生活、改变环境,通过社区美术设计、环保手工制作、人居环境美化等美术活动,儿童的动手能力逐步得以提高。美术教育能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就培养出儿童勤于动手的意愿,形成的动手能力对于将来无论从事技术劳动还是创造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对材料的体验和探索的兴趣
我们经常会发现儿童时期爱玩并且会玩的孩子往往很聪明,长大后也更具有创造力。其实儿童的“会玩”表现之一就是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会接触和使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比如绘画活动中各种不同的笔、颜料、画纸,手工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线材、面材和块状材料等,极大的丰富了儿童对于不同物质材料的直观体验,也使他们在感受不同材料的美感和魅力的同时形成对探索材料的兴趣。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与对材料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对材料的体验和探索的兴趣往往会对其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造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美术教育的创造性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儿童创造意识的树立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在美术活动中,儿童的自由度很大,教师会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种不断的鼓励会使儿童形成一种创造意识,表现为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创造与革新的个性心理倾向。同时,美术创作的重要特点是依赖于直觉形象思维,即所谓的“知觉思维”。“一旦我们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艺术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便变得十分明显了。对知觉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培育是由艺术家提供的……”(阿恩海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需要了解形式的多样变化、创造多样形式的技巧,将复杂的对象视觉化,同时发展视觉想象力和统整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为创造力具有共同的特征,所以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获得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会逐步的形成他们的一般创造力,影响到他们日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意志品质
“精”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而达到“精”的境界则有赖于人的“耐心”“细心”“执着”等意志品质,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这些品质。很多美术活动需要儿童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操作,反复调整、修改甚至推倒重来都是美术活动的常态,这就要求儿童不能急躁,不能厌烦,要学会耐心等待。基于再现的美术创作活动要求儿童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而很多图案、手工活动更加要求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做到用心、细致。“执着”指的是儿童需要在美术活动中做到专注,不轻易放弃。“耐心”、“细心”和“执着”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于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美术活动相比较于其它教育活动来说,其完整性和直接性更能够让儿童快速、直观的体验到努力之后的效果,强烈的成就感能够有效的强化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这些意志品质的形成。
篇12
结合古代对“工匠”的解释以及当前人们的看法,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从事专门技术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敬业、严谨、细致、专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体现
会计人员与从事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样需要“工匠精神”。会计领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爱岗敬业,专注执着;二是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三是坚持学习,努力提升。会计工作包括填制凭证、编制报表、审核分析等。专业的会计人员能在复杂的账目中,找出漏洞,既能帮公司规避风险,又能提出最佳方案,使公司取得更多收益。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发扬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三、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倾向受过高职、本科教育的毕业生,中职财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具体问题如下。
1.岗位专业性不强
近年来,从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如餐饮、超市等连锁商业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服务员、销售员、收银员等与财务专业联系不紧密的的岗位,就算从事财务工作,大部分是统计员、仓管、出纳、辅助会计等基层辅质的财务工作,也有一小部分待业在家。
2.专业对口稳定程度不高
通过各届毕业生返校了解其具体实习就业情况,发现学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稳定程度并不高。有的实习生在财务岗位实习期间,觉得工作辛苦,整天和数字、票据打交道,枯燥繁琐,导致毕业后不想从事财会工作,最终选择销售、客服等专业性不强的岗位。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干脆待业在家。
3.职位上升空间不高
从事财务工作一段时间的毕业生,就算在学校已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多变的实际业务中,尤其欠缺突发业务的应对能力,因此产生挫败感,导致有些人逃避现实,转岗离岗,影响最终专业对口率降低;有些人就算继续从事财务工作也按部就班,上升空间远不及大学毕业生。
可见,中职财会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很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财会教育,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探索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培养工匠精神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从下至上的实施,对于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更加需要从入学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目标,进行全程培养。
1.职业定位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
传统的中职财会专业以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为教学目标,培养的会计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明确向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会人才的教育目标,开始进行“工匠精神”的初步培养。
一是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财会专业对于初升高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学生由于环境转变及新事物的增加,容易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做好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比如,通过讲座形式,邀请专业教师以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以及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等作为主要内容,介绍学校和财会专业概况,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财务工作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初步形成对财会专业的感性认识。
二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可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以社会为导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初步形成毕业后从一名普通财会人员向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打拼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出纳以及其他基层财务人员岗位。
2.职业实践期――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并不是孤立存在。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职业精神又促使职业技能更精湛。因此,教师在已初步形成专业认知后的第二学年乘胜追击,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进行“工匠精神”的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一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调整课程设置,在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的同时,注重传授实际账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深化校企合作,学校邀请各类型企业的人事部门领导讲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情况。企业提供在校生暑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将理论知识运用实际,最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制度和财务岗位要求的严谨性。
二是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严谨、专注、专业、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首先,班主任言传身教。针对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特点,要求班主任了解就业的知识、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比如,类似于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班规,实行考勤制度,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日常行为规范,以使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其次,专业课堂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模拟教学法、模拟实训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情景进行角色分配,穿插观看作假账贪污案例,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际账务操作传授中,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密、正直、诚实的工作纪律,严谨仔细,按会计规范办事的工作作风等职业道德与素质。其三,组织手工做账和点钞比赛。比赛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以及竞争意识。最后,环境塑造,利用网络、微信平台以及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树立对待职业耐心、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
3.职业分化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相结合
本阶段是学生在校的最后阶段,是将学到的综合技能与社会相衔接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长远发展,让企业将“工匠精神”进行流畅传承,中职教育最后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就业教育纪录片,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重新认识环境和个人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职场适应和职业发展。
篇13
二、本科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人们可以深入到本科院校来进行科学化调查,将具体的设计转化为对产品的深入美化。这种行为可以算是工匠性的职业培养,为推动整个本科院校的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欠缺一些实践经验,人们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这容易产生挫败感。为此,要加快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是人们进一步搞好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们根据实际的研究成果,根据具体的产品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从而迅速提升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依靠一些不成熟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就像是一种产品,人们要学会利用和设计的办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人们一定要坚持做好实践的调查工作,认真地领悟工匠精神。扮演好设计工匠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二)O计具体的调查思路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国家,一些从古到今的名言都体现出这一点。生活中,人们没有及时地进行科学化设计,具体的做法也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科学化的发展势头,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育。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从而真正体会出工匠精神。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人们没有积极性,将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这对于诸多精神体验将会起到启蒙性和教育性的作用。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需要进行科学化设计,达到一种既可以教育人才,又可以美化人才的目的。商洛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自身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从而完美地达到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二)促进“两个结合”设计的完成
形成科学化的观念后,人们就应该从严进行教学,将一些最关键的精神给予讲解,设计好一些典型的工匠案例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推进工匠精神的实施。很多人不能理解如何进行实践分析,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研究的全方位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岗位,积极落实工匠精神。
(三)坚持“三项原则”进行设计
往往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是需要进一步设计的,设计好了,容易被人们所喜爱。这是因为人们顺应实际的发展需要,做好工匠设计的深入分析,理解清楚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并紧紧依靠实践经验指导实际工作。
(1)具体的培养路径设计很重要,人们只有不断设计新形式,才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磨炼,才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的顺利完成。所以,做好思想性教育设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实际的管理队伍建设,也是一种设计的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人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念。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进行设计,每一位教师应该发扬工匠精神,设计好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可以加快实践操作,为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精心设计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都可以进行设计。精心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例如,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毫米,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省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