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合理的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的重要保证。很多家长只是注重为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期望通过补课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乎大家可以看到在双休日家长们带着孩子背着书包争先恐后的奔赴各种课后补习班,不辞辛苦的在那里耐心守候,翘首期盼,巴不得自己进去课堂帮孩子多学点、多记点,其情可悯。在这里,我要告诉心急的家长们:只要您的孩子上课时间在老师讲解新知识点的时候能够认真听讲,掌握课上所学的内容,在课堂剩余联系时间和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的环节保证独立思考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在考试中想考个理想成绩是轻而易举的。真的没必要在花那么多额外的钱去补习班。不仅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更剥夺了孩子们可怜的休息娱乐时间,真是得不偿失。所以,我劝各位望子成才心切的家长,改变一下您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告诉孩子好好抓住课上宝贵的45分钟,只要他认真听老师讲课了,掌握了知识的要领,课后加以复习和巩固,考试是完全可以拿到理想成绩的。
3.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团结合作,和谐共处在未来成长路上的重要性。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太多的领域需要优秀的人才的加盟合作。每位精英人才的智慧的综合将会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生产动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然而,现实是,太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宠溺,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应分的,心里没有感恩的概念,不理解别人的付出是需要回报的,至少是要懂得轻重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让我们心寒的一幕:很多孩子冷漠而自私,对亲人的付出不但没有学会感恩,相反还有很多孩子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更有甚者,由于家人迫于维持生计,有些冷落了他们,很多孩子就变得很叛逆,发展为不良少年。一幕幕反面教材让我们不寒而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但是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是否想过如果您从自身做起,多一些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多几分赞美与包容,多与您身边的人和谐共处,用您亲身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为孩子做样板,您这样的身体力行是不是要比空洞的说教会好很多很多?!
4.要抓好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我们常说“德才兼备”在这里,“德”放在第一位,说明在教育领域里,德育是第一重要的。“德”是品质、是思想、是抱负、是担当、是责任。无论历史发展到那一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要靠有理想有担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和谐共存。今天的花朵就是明天的栋梁。纵观世界每个高度发达文明国度的国民的道德水准都是相当高的。换言之,一个国家道德水准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我们想要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首先请家长们从抓好家庭教育的品德教育开始,让孩子有优秀的思想,真诚的品质,乐于助人的精神,懂得感恩的心态还有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让他们从少年时代就明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懂得只有用自己今天的努力换取明天祖国的强大,不受外国侵略势力的的道理,激发孩子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唤醒他们思想沉睡的角落,抖擞精神,努力学习,激流勇进,才能保证孩子们未来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生机蓬勃!
篇2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和谐氛围。农村初中生教育不仅是其父母之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少管闲事、各管各的孩子等观点,导致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今,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教育观点,共同为农村初中生教育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结束语
应当说,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我国初中教育事业之发展。有鉴于此,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好抓实,从而形成教育上的合力,实现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3
家庭教育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有8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早恋早孕、堕落、盲目追星等问题,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夜严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了严重挑战。家庭教育又以初中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刚升入初中,孩子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三多、二难”,即课本多、课时多、作业多,作业难、时间安排难。这些问题会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不适应感,也会出现较大的学习分化。由于初三孩子将面临首次升学考试,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往往会集中在学习成绩上。相当一部分家长会只关心孩子读书、做练习,而疏于对孩子的品德、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败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成人和成才。
二、现状分析
2011年12月笔者建立了一个调查网站对长沙市某职业学校高一的四个班175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情况。就我国目前的国情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可程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筛选的失败者,这一群体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根据调查结果及笔者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的道德认知普遍向好。问卷中用两个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了两道道德两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2006年初,由于银行电脑系统出错,24岁的许霆原本只有170多元的银行卡,居然取出了17万5千元,如果你是许霆,你会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被撞倒摔成8级伤残,路人彭宇看到后,赶忙扶起老人送到医院。事后,彭宇反而被老太指认为为肇事者告上法庭,索赔13万多元。如果你以后遇到类似老人摔倒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2、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统一。问卷中“为了拿出优秀的节目参加学校的国庆活动,同学约定周六上午8点30分到学校排练,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的回答中选“A、提前几分钟到达,做好有关准备”的占53.7%,选“B、准时到达,参加训练”的占42.3%,选“C、迟到几分钟也没关系,因为是周末”的仅占2.8%。然而,事实上,问卷调查当月该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在排练节目时经常出现有人没到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节目的情况。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当他们的道德认知和个人欲望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往往知行不一,选择了个人欲望的实现,这一点在问卷调查结果中也有所体现,“如果用非正当手段能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会采用吗?”,选“A、肯定会”的占5.1%,选“B、可能会”的占15.4%,选“C、说不清”的占40%,而明确选“D、不会”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7%。
3、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普遍明确得当。学生关于“初中阶段,你父母对你做人的基本要求是?”的回答,对于社会普通认同和关切的核心价值均有明确,且各选项均超过被调查人数的60%,从未明确过的仅有15人。
三、归因分析及建议
随着家长学校的发展、各种家教指导读物的普及等家庭教育知识的获取渠道增多,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态度和目标均呈现向好态势,受此影响子女的道德认知形势也普遍向好。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又常常受到各种子女问题的困挠,初中生群体中的问题少年呈上升趋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个人认为导致这种矛盾的主因在于子女的知行不一上,其次在于父母的教养方法和重视程度。初中生群体是一个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由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较好,这个阶段的子女生理上往往早熟,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龄孩子提前了两年左右,但由于家庭中孩子少,父母关心的过多,不敢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什么事情,心理上又晚熟,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其生理上像以前十四五岁的,心理上只像以前十岁左右的,这给家庭教育方面增加了很大难度。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发展,缺乏道德意志的磨练,当道德认知和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问题子女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个人需求,最终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统一。而在子女这样的一个成长关键期,我们的父母教养方法不当,对子女过度庇护,思想上看重德育,实际上却看重智育,和子女的沟通时间偏少,没能及时把握子女的思想动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家庭教育中初中生品德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道德意志的培养。初中阶段的问题子女多缘于知行不一,常因经不起个人需求或周围环境的诱惑,而出现背离社会期望的行为。对于这一比较脆弱的群众,家长应该注重其道德意志的培养。首先,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以身作则。美国研究人员历时两年,通过5项测试发现,自控能力会“传染”,看到或想到某个自控能力强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控能力。可见家长如果是一个自控能力强的人,有利于提高子女的自控能力。其次,适当采取自然惩罚的手段,让子女主动承担不良道德行为的后果,从而提高其自身道德意志培养的意愿。
2、提高德育投资比例。我国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在教育投资方面很自然地倾向于智育投资。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子女身心急剧发展、心理矛盾重重,思想动荡性较大,是人生路途上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的子女教育更应该关注德育,建议加强休闲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带子女出去旅游,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论断,实在受条件限制的可以多和子女开展一些子女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享受人生,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的孩子,其道德品德是不会出现太大偏离的。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自我教育。马克思说过:“实践出真知”。当下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庇护,让我们的子女丧失了很多实践机会,平时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就拿孝心的培养来说,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知道做事的艰辛。遇到为难的事情,或家里的一些大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孝心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参考文献】
篇4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
1.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行、教育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而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往往会对孩子的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农村,很多的家长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他乡打工谋生存,从而只能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祖父母看管,然而由于老年人思想观念的落后及知识的缺乏,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工作;第二,教育方式不合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家长往往对孩子寄予更多的期望,希望其能通过学习脱离农村,这些思想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家长由于希望太高而不满足孩子的成绩,从而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有些在孩子考试失误或者不能达到规定要求时就动辄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造成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等等。
2.学校教育模式不合理
现阶段,应试教育仍旧是我国的主要教育模式,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依据是社会、学校、家庭关心的重点。教师也往往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从而无形中会给予成绩优秀者更多的关注和辅导,而往往忽略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甚至出现不管不顾、批评讽刺等现象,从而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最终甚至会辍学,严重影响教育成果及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二、转化方法
1.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教育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及学习,因此,父母一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及时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使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辛苦,同时也能更多地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开导、教育和帮助。此外,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以正确的言行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同时家长还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有一个轻松、合理、舒适的学习环境。此外,要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使其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2.树立合理的教育观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因而,教师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兴趣。为了避免学困生的出现,教师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意识到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特长,每个学生对于其家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随意放弃某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并在不断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同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并给予肯定及表扬,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逐渐培养其自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重视,以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其能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及时的改正不足之处,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大,及时地发现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转化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改善这一情况不仅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现阶段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及发展。
篇5
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家庭用于提高家庭成员文化教育水平的支出,其中为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家庭需支付的费用是主体。目前,国内在家庭教育支出的内容和范围上还没有统一的指标和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有学者认为支出内容涉及基本教育支出和生均扩展教育支出。前者包括为求学支付的基本生活费、学杂费、学习用品费、住宿费;后者有图书资料费、同学及师生间的交际费、体育用品费、保健营养费、上网费、增长知识的外出旅游费、家教费、参加社会技能考试及培训费、观赏文艺演出费等其他教育支出。
综合以往研究我们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分为三类:基础性教育支出、扩展性教育支出和选择性教育支出。基础性教育支出指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而必须支付的最基础的支出部分。主要涉及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校服费和交通费。扩展性教育支出指的是自愿为子女付出的、额外的教育费用。主要涉及补课及兴趣班费、为孩子购置学习用品及电子产品的费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孩子参加夏令营的费用、教育储蓄或者购买教育保险的费用、为孩子购买保健品的费用、由于教育引起的其他费用(如:眼镜和视力维护)及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的物质表扬费用,平时给孩子的交际费用等。选择性教育支出主要指走读生、借读生及其他情况的学生,向学校交纳的学费范畴以外的费用,主要涉及择校费。
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凸显的问题及分析
基于以往相关研究及本课题组对唐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抽样调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庭呈现盲目教育高支出现象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的第一需求是子女成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家长的坚定信念。为了使子女取得更高的教育成就不惜动用所有的经济社会资源来提高子女的竞争力,如为孩子报昂贵的一对一辅导班或者为孩子择校等。低收入高教育支出的现象也越发明显。通过对唐山市300个家庭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年支出的费用集中于2000――3000元之间,有160户,占样本总体的55% ,3000元以上的71户,占15%。样本家庭中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在10%以下的有86户,占样本总体的29%,在10%――15%和15%以上的分别占总体的35%和36%,可见教育支出是家庭总支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教育支出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处于一般水平,有216户,占总体的72%;认为无压力的有50户,占总体的17%;而34户认为压力很大,占11%。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教育支出或多或少的会给家庭带来压力。
关于选择性教育支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择校费。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孩子上的是公立学校,而也有小部分学生上的私立学校,这种现象在初中生中更为明显。调查的样本中有45个家庭存在择校现象,其中孩子上小学的有15个,其余30个为初中生,调查表明小学阶段择校费用在3000元以下,而初中择校在3000元――5000元不等。昂贵的择校费是导致家庭教育高支出的重要因素。
2.扩展性教育支出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报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是扩展性教育支出中投入最多的项目。由于课外辅导班的费用均不低,导致了在这一方面的支出处于较高水平。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为235户,占了样本总体的78%。而在涉及到为孩子所报辅导班有无效果这一问题时,有146户家庭选择的是效果一般,占总体的49%;只有38户家庭选择的效果非常好,占总体的13%;而有12户选择的无效果,占总体4%;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四户没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
首先对于辅导班的教育支出盲目性的分析,调查中运用访谈法调查了家长为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时的目的,分为以下几类: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而为其报辅导班,认为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而为其报辅导班,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别的孩子都上辅导班,自己的孩子也要去上,这类家长占36%,由此可以看出这类家长在辅导班的支出上存在盲目性,没有切实的分析孩子自身需要。而在兴趣班的选择上,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不惜成本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时间,最后对孩子及家长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兴趣班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小的。
其次家长在辅导班及兴趣班花费上的不合理性表现在所上补习班的数量与次数上。访谈发现有些孩子一周内几乎每天都要上辅导班,每次的时间有些孩子要上3个小时。当问及孩子累不累时,很多孩子表示累也很无奈。而且对于补习的效果,有些孩子是有所提高的但是提高不大,有些孩子并未见有何效果。素质教育提倡为孩子减负,但是这样高频率长时间的课外补习,无疑又造成了一种“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现象。可见引导家长正确理性的在这方面进行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扩展性教育支出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在交际费用的支出,调查发现虽然孩子仅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其交际费用不可忽视。家长表示孩子普遍存在攀比现象。随着一些洋节日的流行,在小学及初中生中也流行节日互赠礼物,加之小商贩在校门附近设点便于孩子购买,使这一类花费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学校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孩子消费观的教育;政府及学校要对校门口不合理的小商贩进行有效整治。
3.教育支出阶层化凸显教育公平问题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客观上造成了孩子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课外辅导、择校成为弥补这种不公平的主要手段。而这两种手段都需要相当的财力、权力支撑,那些弱势家庭的子女与高收入、掌握更多资源家庭的子女之间就拉开了差距。
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也随之增加。虽然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可能不及高收入家庭,但是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要高于高收入家庭,也就是说教育支出会抑制家庭其他方面的支出。除了家庭收入这一因素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外,父母职业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支出也存在相关关系,调查发现,父母职业为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者的家庭教育支出要高于其他职业,这是由于父母职位高,收入也高,所以支出相对较高,因此本质上还是和家庭收入有关。
不论是从家庭收入、父母职业还是受教育水平上看,不同的家庭在教育支出上是存在差异的。教育优势资源向高收入家庭倾斜,教育的不公平势必加剧其他方面的不公平。
三、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理性水平的对策
与其他消费不同,教育消费的特点在于教育选择与其消费是分离的,是家长选择、孩子消费。教育消费只是提供一种机会,效果怎样还要看这种选择与孩子匹配的程度。许多时候花钱多并不等于效果好。因此,理性对待家庭教育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1.引导家长树立合理的教育支出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支出观念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作。首先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支出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引导家长在支出的同时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开办家长学校,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支出观念;政府也可以为树立正确的教育支出观念而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再者,作为教育支出主体的家长应该结合孩子自身能力、兴趣特长、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为孩子选择一些扩展性教育支出的项目,只有合理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使教育支出发挥最大的效用,而不至于给家庭带来过大的压力。
2.学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现阶段考试成绩依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评价手段。小升初虽然规定取消了考试,但是要进入重点中学还是要通过考试选拔,分数依然是教育的主要风向标。有些学生课上听不懂课下报班补习,有些则为了拔高而报辅导班,扩展性教育支出尤其是辅导班费用的支出增加的现象和学校教育的不充分是有关联的。而且现阶段一些在职的教师也有自己开设辅导班的现象,家长怕孩子没听到老师在补习班里所讲内容而为孩子报老师所开设的辅导班,这也是扩展性教育支出较高的原因。
学校应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以分数为标准,否则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更高。学校应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特长、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家庭教育支出的问题才能有所改善。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摆脱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学生减少在课下花费时间与金钱进行学习,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家庭教育支出有合理的现状得到改善。
3.政府积极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要解决家庭教育支出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并规范学校教育收费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由于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所以政府应重视家庭收入的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的问题,现阶段虽然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条件都较好,但是也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存在,政府对于完成义务教育有困难的家庭可以实施收费补偿政策,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资源,得到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李红伟.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0(04)
[2]蔡永莲.教育消费的新视野[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53―57
篇6
二、家庭德育环境作用的特点
家庭德育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的道德内化与生成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过程及作用机理较为繁复,但也有自身的特点。1.影响结果的独特性家庭德育环境独一无二,其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独特性。每个家庭与德育环境有关的因素各有不同,特别是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其纽带是天然的血缘关系。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并时刻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品行具有极强的家庭烙印,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2.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家庭德育环境渗透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因此,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固定时间、地点和教育计划,而是遇事而悔,长期、分散、灵活地渗透在家庭生活中。3.影响过程的长期性家庭德育环境不是静态的,会不断调整而呈现出动态变化。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年龄段,成员沟通方式、文化环境、教育方法等家庭德育环境因素必然会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4.影响作用的动态性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因素相对稳定,而主观因素则会随着家庭变迁、学生成长等发生变化,呈现出必然的动态性。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成人感加强、独立性增强而依赖性减弱、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这些都打破了原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平衡。反映到学校教育中,就是教师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以琢磨孩子的一些行为等。若要解决,则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观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再次平衡的状态。
三、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家庭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初中生阶段,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适时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其成长。1.形成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会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及综合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教育实践,仍有家长坚守着传统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对其他方面降低要求,这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成绩就是一切的挡箭牌。或者,虽然家长认识到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却缺少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待初中生在青春期产生的诸多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较多采取灌输式的单向德育方式,较少采用民主商议、谈话引导、共同决议的方式。实际上,错误或不科学的家庭德育观念,只会让孩子越走越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家庭德育因素中的多个因素,采取交互式的、平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德育环境。传统的家庭德育模式优化的家庭德育模式2.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开始走向成熟并且定性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形成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例如,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家家谱的编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思考在家族发展链条中自己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是“高峰”还是“低谷”;是家族崛起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发展的终结者。这既是一份假期作业,又是关于人生责任的一次反思,更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多谈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也可以带孩子一起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作品展,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3.将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德育环境、社区(社会)德育环境有机结合家庭德育环境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兼顾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动关系。对于孩子的德育内容,既包括对自我维度的自律、勇敢、责任,又包括对他人维度的诚信、尊敬、感恩、礼貌、合作,以及对社会维度的关怀、同情、服务、公德。家庭德育环境应当与学校、社会(社区)主动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接触到系统的、一致的、连续的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优化的家庭德育环境对于初中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必须更新观念和方法,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朱卉斌 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靳亚梦,田夏彪.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成因及消解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3):9-11.
[2]陈博.新形势背景下中学生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65):158-158.
[3]苏冰星.探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对高校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2):95-98.
[4]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篇7
二、要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需求,如高兴时、苦闷时,尤其是孩子更有这方面的需求。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有讲话的机会,要耐心听,注意力要集中,不要边看电视边听,不要边做事边听,要让孩子把想说的都说出来,不要打断,也不要批评和指责,听完之后给予鼓励或指点,要学会做孩子真诚、耐心十足的听众。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听,全面真实地听,不要粗鲁的打断,不要听过之后就简单批评孩子的对与错。家长若一厢情愿采用指令式、批评式教育,对90后的孩子效果不大,他们是不会接受的。
三、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关键
近几年来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有专门的老师备课给家长上“家教六讲”“家教八讲”,也给家长发了教材,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虽说国人的家庭意识增强了,可是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还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或者觉得我给孩子交了学费,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那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职责又是什么呢?一些家庭的家长年届不惑,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和孩子交流时间少,缺少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有些家长晚上回家,和孩子交流就是典型的三句半:“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去睡觉吧!快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不能取代的。
四、陪孩子学习但不批判,并且要认同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一是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好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从小学升初中,从儿童步入少年,学习的科目多任务重,孩子还没焦躁不安,家长便开始紧张,丢掉自己的应酬成为孩子学习的全陪。孩子在那儿学习,家长盯着看,孩子觉得被人监督很不自在,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实际上我们可以装不懂让孩子给你讲解他学会的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孩子也容易体验成功的感觉。抓住孩子上初中或高中期中考试之前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定好方向,确立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会很顺。
篇8
近年来,农民工外出务工举家迁移渐成趋势,夫妇携子女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已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一)西安市暂住人口分布及农民工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7月9日,西安实有暂住人口700,225人,其中男性416,110人,女性284,115人。居住在主城区的暂住人口有661,944人,占总数的94.53%。从暂住人口流出地分布来看:来自省内377,396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53.9%;省外322,829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46.1%。目前居住在西安市的暂住人口以从事服务行业、务工、学习培训、经商为主,分别占到总数的39%、35%、12.3%、8.5%。根据暂住人口就业分布,我们测算农民工大约为611,111人,占暂住总数的87.27%。
(二)随迁子女入学情况。截至2010年3月,西安市共有中小学2,167所,其中小学1,685所,中学482所。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41.42万人,随迁子女人数为14.21万人,占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34%;其中,小学10.27万人,占城六区小学在校学生72.3%,初中3.94万人,占城六区初中在校学生27.8%。随迁子女人数占暂住总人口的比例为20.29%。2008~2010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38,011人增加到142,116人,在西安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高,虽然2010年随迁子女入学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了0.78万人。(表1)
二、农民工家庭主要特征
(一)来源就近化,居住长期化。在西安市的农民工家庭42.6%来自陕西,24%来自河南,7%来自甘肃,居住呈长期化趋势,平均在西安市停留时间为7年,35.1%的家庭超过10年,44.4%超过5年,只有18.5%最近3年才来西安市。
(二)个体经营,租房为主。在西安市的随迁子女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8%,建筑行业占13%,餐饮行业占11%,其他行业占8.3%。个体经营是随迁子女家庭的主要就业领域。随迁子女家庭自行租赁私人产权房屋占96%,自购房占4%。
(三)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重视子女教育。抽样显示,农民工家庭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8.8%,1,000~1,500元的占25.9%,1,500~2,000元的占20.3%,2,000元以上的占9.3%。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22%。正因为自身处境艰难,所以农民工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且这部分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大。年龄在6岁以下随迁子女占24%,7~14岁占50%,14~16岁占16.6%,随迁子女数占义务教育阶段66.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西安市随迁子女在全省所占比重大,全省配套资金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1、随迁子女所占比例与全省支持资金比例失衡。2009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计84.80万人(表2),占全省在校学生18.8%。西安市随迁子女人数占到全省随迁子女总数的1/3以上。同期,陕西省教育经费支出达335.51亿元,给予西安市的教育专项经费补助仅为6.33亿元,其中对城市学校的专项补助仅有3.82亿元,西安市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省教育经费支出中仅占11.7%,其中基础教育所占比重不到10%。
2、城区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西安市教育经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39.24亿元,增长19.2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1.44%,但仍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基础教育支出26.25亿元,增长23.13%,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城区学校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全市教育专项经费支出增长6.32%,其中用于城市学校的专项支出仅增长3.94%。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给城区学校造成巨大压力,急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教育投资,增加学位,改善办学条件。
3、学位数提供与随迁子女需求、城市与农村补助标准失衡。多年来,西安市中小学布局和规模都根据常住人口确定,学校根据本学区各年度出生的人口数量安排招生,政府也据此确定办学投资规模。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在公办中、小学中,随迁子女分别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8.4%和45.5%,公办学校接纳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多数公办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城市学校的运行成本高于农村学校,然而补助标准却明显低于农村。西安对城市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260元/生、初中320元/生;农村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350元/生、初中550元/生。低标准的公用经费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影响学校主动接收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随迁子女就学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学校方面仅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很多随迁子女转学时又不履行任何手续,给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带来困难。调查中还发现,随迁子女择校现象增加,他们不愿将子女送到指定公办学校读书,而是千方百计让自己孩子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使得教育部门安排学位时难度加大。
(三)家庭教育问题凸现。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经费无保障,宣传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全国有22个省设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陕西省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家庭教育经费,而西安市则无此专项经费,仅有市妇联自行筹措经费,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仅有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很难使家庭教育事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随迁子女动态变化,政策制定滞后。目前,公安部门只要求16~48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并未对随迁的16周岁以下的子女进行登记,加之其本身流动性大造成的数量难以统计,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需求量,在调整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以及分配教育教学资金时缺乏有效依据。
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措施建议
(一)全盘统筹,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预测,到2015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将达22.885万人,其中小学生16.541万人,占全部小学生的60%;初中生6.344万人,占全部初中生的45.1%。随迁子女将大量挤用现有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随迁子女教育所需经费主要包括生均经费、新建校舍经费、新增校舍的设备购置经费等。生均经费方面,以2010年西安市城市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标准,以2015年测算随迁子女数作为核算基数,教育费用全部由西安市承担,需要支付6.4亿元。新建校舍经费方面,按国家建设标准实施新建和改扩建、生均9平方米、建设206万平方米、综合单价2,500元/m2的标准计算,未来5年需投入51.5亿元。新增新校舍的教学设备购置费用方面,按基本建设10%配套教育设施设备计算,需投入5.1亿元。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陕编发[2002]65号)有关规定,如果每年义务段新增1.42万学生,按18个教学班810名学生规模需增设18个中小学校标准,共需增加806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配备相应师资。因此,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财政投入压力非常大。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公共投资制度。首先,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的供给水平,增加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其次,要改变当前中、省两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近年来,中、省、市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6∶2∶2,因此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承担比例也建议为60%、20%、20%,中、省应按80%比例转移支付。全省也可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根据随迁子女就学的数量和规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由以前的农村高城市低,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举或向城市扶持的机制。
(二)超前规划,合理布局。西安市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要有超前性,应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需要,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段,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还应重视西安主城区在人口、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通过超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引导随迁子女向主城区有序流动。区县也应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缓解随迁子女向城区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
篇9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养模式的剖析,我们得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孩子,都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群体家庭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小孩教育问题更是普遍存在的。在小孩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初中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自于后天环境所赋予的教育。初中生从儿童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学习生活,其周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都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尤其是教育过程中的家庭范围、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状况等,都影响了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互动。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孩子的心理建设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所应对的挑战,也是一个国际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该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多个应用环节的探究,从而实现对小孩影响方式的剖析,比如对教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等的应用,进行初中生的个人性格养成关系的剖析。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剖析,可以明确初中生的个人健康与父母的家庭运作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生活过程中,父母具备良好的教养模式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学生具备一定的幸福感,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如果初中生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比较满意,是非常有利于其整体幸福指数的提升的,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协调,初中生的幸福感指数就会大大下降。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为了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探讨、解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的家庭经济模式的协调,以更好的引导初中生应得现实生活,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获取,通过对其挫折应对能力的提升,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这样可以解决初中生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初中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和初中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因素依旧是许多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1.在初中生学习模式中,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重要环节,升学率问题是摆在初中生眼前的重要问题,学生要确保自己学习成绩能力很好,这样就能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应用需要。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被普遍宣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升学率的要求,学生身上往往背负着学习的重担,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一系列的模式考试的开展,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名次排名、学习班级排名等模式,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可能产生学生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2.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性格问题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比如,女生在10多岁就会进行青春的发育加速器,在12岁就可以得到高峰,在13岁阶段会恢复到降低的水平。男孩在13岁这个阶段开始青春发育加速器,14岁达到峰值,16岁恢复到较慢发育速度。在生理学上,学生的生殖系统的发育和青春发育期是密切相关的,而初中生大多处于这一阶段,身体的发育程度会让女生产生某些困扰。而男生在发育过程中,面临着生理与心理成熟度的对比矛盾。特别是对独立自主的追求,有些是单亲家庭或者有的父母双亡,孩子从小就寄养在别人家里,在这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是很难保持一定温暖的心境的,外界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的,正是这种外界安全感的缺乏,更加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研究过程中,可以发展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青少年面临问题的解决,可以确保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篇10
误区2.只顾成绩,忽视心理。在现行的社会,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成绩优异,各方面都表现优秀。初中阶段,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其心理健康也一样重要。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发育期,成人意识不断增强,情绪容易波动,存在逆反心理[3]。家长在此时期内,若不注意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且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使教育失败,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苦恼。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马加爵事件是一个悲剧,可悲剧的成因在哪里呢?是心理阴暗和缺乏良好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可能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样的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成绩优异,但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不会生存,不会生活,使人格、心理产生扭曲。另外,特别是对于一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来说,由于家庭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产生一些变化。如果家长不能够正视现实并加以正确引导,不注意此阶段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就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产生敌视他人的行为。因此,在此情况下,家长首先要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其身心健康,然后再注重其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误区3.只知优点,不问不足。由于今天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难免会对孩子娇生惯养,有些情况下甚至会放纵孩子,如果长时间这样,定然会平添他们不少的娇气、自私与霸道。作为家长若只看到孩子的优点,甚至将优点放大,而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甚至看不见孩子的缺点,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滋生很多不良习惯和行为。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是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作为家长要及时观察孩子的语言行为,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对于他们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家长要及时指出并纠正,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负责任、有所为的中学生。
误区4.只重结果,不管过程。过程与结果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好的过程,一般必有好的结果。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一部分家长不注意对孩子的过程管理,只注重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如何得到的。就像有的家长对孩子这样承诺,你要是在期终考试中考到那个名次,我将……,但平时家长却很少去过问孩子的学习过程如何,不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学习状态如何,结果就导致孩子生活散漫,学习没有动力,没有榜样。误区5.只重说教,缺乏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家长把重心放在了工作上,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家长仅仅是感觉到孩子越来越不愿听大人的话,并且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仅仅流于口头上的唠叨,家长也没有深究孩子不愿听大人讲话的原因,其实,最主要的是家长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没有掌握孩子此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再者,家长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什么都懂,所以当孩子在和家长讨论一些问题时,总觉得孩子的想法不对,从而轻视孩子的见解。另外,由于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所学到的知识,在和孩子沟通时,不知从何说起,从而产生了沟通的障碍。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第一,学会理解与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要以人为本,而尊重是人本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4]。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互动的、朋友的关系。家长只有和孩子在平等的关系条件下,彼此之间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家长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到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真实情感。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促进其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家长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进行尊重教育,使他们从生活中学到对他人的尊重与宽容这样的美德。作为家长还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能偷看日记、偷拆信件、偷听电话等,要给孩子留有个人的空间。父母若不尊重和理解孩子,有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再者,家长要做好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好。因为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学会赏识。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说过:“如果我们注意孩子的长处,孩子的身上就闪闪发光;如果我们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弱点,孩子的生命就变得暗淡无光。”若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只会挑剔,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就永远不会使孩子得到赏识。过多的训斥批评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孩子自信心丧失,永远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孩子需要鼓励和赏识,不需要“激将”。只有适时的鼓励和赏识,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作为家长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适时地、客观地评价孩子,指出其优势与不足,全面地评价孩子的能力与性格等,这样不仅肯定了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为其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合理选择培养方向与目标的前提。
第三,为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不要以为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要创建和谐和睦、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这样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树立自信心[5]。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生活或学习,这样就将德育教育寓于生活之中了。另外,要在家庭中形成学习的氛围,建立学习型家庭。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形成一种孩子和家长互动互学的局面。这样,家长才能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若家长没有教育意识,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依然我行我素,长期使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最终必然使孩子感染这样的不良习惯。
篇11
(一)问题
1.离开父母后的孤独感。
80%―90%的学生在小学没有在学校住宿,离开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算成熟的心灵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孤独、无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的一块心病。(由于本课题是针对荥阳市本土的学生,所以涉及住校生的问题。荥阳市目前市直初中4所,全寄宿制初中2所,另2所初中有部分住宿生;教育资源整合后,各乡镇只有1―2初中,均为住宿制管理模式。)
2.面对新学校、新集体、新老师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一个班级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能很快结识新同学、新老师,进而融入新的集体。但是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性格因素不能很快融入班集体。
3.对初中新的管理的不适应。
小学升入初中后,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初中的管理不适应,一小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压力,从而影响生活与学习。
4.来自自身的困惑。
(1)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时间的紧张。
(2)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没有形成。
(3)来自朋友义气、网络、游戏、玄幻小说、韩流小说等的诱惑。
(4)过分关注自我的外在形象。
5.其他问题。
如家庭教育的缺陷、个人心理的缺陷等。
(二)原因探究
(1)小学教育的原因;(2)家庭教育的原因;(3)学生自身的原因;(4)初中教育的原因;(5)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小学生活学习的六年中,由一年级原班教师一直带到六年级的可能性极小,并且据调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由一个班主任带的可能性也极小,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小学生在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没有较好地起步,况且每位教师的素质、敬业程度是不可能一样的。这就给中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要想真正解决小学升初中后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家庭教育要跟得上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作息有规律。
5.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间,有书桌、台灯、书柜和各种工具书,而且包括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气氛。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6.家长要多与老师联系,及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家长有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与老师的联系与沟通,如果能够做到家校联合,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科学地予以引导、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自身可能存有不足和缺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施教。在分析原因后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初一教师的工作方法与艺术
1.用慈母般的爱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2.如果是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就可以经常走进学生宿舍,对学生嘘寒问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定期利用班会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班级经验学习交流,提倡优秀生多帮助潜能生,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
4.在班级内建立生日档案,关注每个学生生日,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学生出现错误,少呵斥多引导,少批评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6.建立家长学校或加强家校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追踪,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帮助学生。
篇12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初中生表现为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些家长虽然试图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利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选取我校七、八、九年级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级76名,八年级72名,九年级68名。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对自己和父母沟通质量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
如表1,经常与父亲沟通的学生仅占41.2%,经常与母亲交流的学生也只有58.8%,可见,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从学生亲子沟通中的倾向程度来看,初中生与母亲的沟通优于与父亲的沟通。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水平影响显著
高中(中专)、大学学历的家长分别占23.2%、8.2%,亲子沟通水平较高,小学、初中学历的家长分占6.5%、62.1%,亲子沟通质量随父母文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越能接受新鲜事物,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便会增多,亲子沟通会更加顺畅。
(三)亲子沟通的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七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最好,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占总数的79.8%,在小升初期间,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家长更注意与子女进行交流;八年级时沟通质量开始下降,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有56.8%,这一时期学生独立的欲望更强烈,很容易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九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最差,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仅占46.5%,由于中考的压力,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
(四)亲子沟通的最大障碍是父母的不理解和过多干涉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数,认为父母忽视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喜欢与同龄朋友在一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父母的看法,就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过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还重要,所以很有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日渐疏远。
(五)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沟通影响显著
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孩子愿意与父母主动交流的有19.6%,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愿意与父母主动交流的高达92.5%,溺爱型的家庭为22.4%,放纵型的家庭为12.5%。可以看出,越是民主型家庭,亲子间的隔阂就相对较少,孩子乐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反之,他们就越想挣脱父母的束缚,亲子沟通的频率下降,从而导致亲子沟通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沟通质量;放纵与溺爱的家庭也并未因家长的骄纵,提高亲子沟通质量。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12.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期望难以实现;48.2%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期望比较难实现;29.4%的学生认为压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够实现;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压力。
可见,初中生阶段,父母的不理解、过多干涉、过高期待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良好亲子关系指导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即如何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亲子之间有效沟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学校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引领与疏导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们全面探究了促进亲子交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家长学校、学生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懂得科学教子、正确施爱,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恩与责任。
(一)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1.举办讲座,普及亲子知识
我们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学校每学期为每个年级举办两次亲子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有“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引导”“预防孩子逆反心理”等。引导家长认识到孩子是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个体,避免依照自己的预设模式塑造孩子,无论是在家务劳动、消费隐私方面,还是在交友、学业等方面,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
2.进行家访,搭建亲子桥梁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家访能搭建一座心桥,及时沟通家长、孩子的思想感情,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发展情况,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帮助父母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导父母理解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解决他们的问题。班主任帮助家长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对孩子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诚地与家长商讨家庭教育的失误,努力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家长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开通微信,拓宽亲子渠道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分班级开通了微信群“亲子和谐工作坊”,开辟了家校互动的新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级班主任老师将学生的作业、优秀作文、美术和手工作品、竞赛答卷以及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奖状、课外活动、荣誉证书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发送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级班主任老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升学压力。“亲子和谐工作坊”拉近了亲子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频率,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6.5%的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压力大,应该理解并回报父母。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必须具备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20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恩心理进行研究,基本认同感恩对个人的积极作用,认为感恩是对受到恩惠的积极认知的结果。
学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我们要求学生当看到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把对父母的赞美表达出来;在节日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祝福,这些做法让爸爸妈妈们激动不已。然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学会感恩,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感恩教育促进了亲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举办亲子对话活动,促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易于冲动,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化解这种亲子矛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亲子训练对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效果。学校倡导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桥梁,组织亲子对话活动,促成亲子感情交流。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同享受阅读快乐。学校推荐书目,在读书后,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写下感想。他们说,“一同学习,一道成长。相互交流,既沟通了感情,又从书中受益”。
开展“书信传亲情”活动。利用家长会召开的时机,学校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针对自己学业、习惯养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回信,使他们能相互表达出生活中不会轻易表达出的情感。
举行“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学校邀请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做“让生命充满爱”感恩专题演讲。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在雒恳晃还壑诘哪谛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礼谢父母恩”“拥抱父母”等环节,点燃了家长和师生的内心情感,家长感慨:“爱的教育将使他们受用一生!”在亲子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拉起父母的手,满怀感激之情投进父母爱的怀抱。
篇13
由于与主流教育体系相比,作为“影子教育体系”的教育补习很难被观测和监控,相关的数据也很难被收集,只有极少数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国内教育补习支出及影响因素。值得一提的是,雷万鹏(2005)采用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和陕西省的高中生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中国背景下,教育补习主要是“补差”,即教育补习主要帮助成绩落后学生提高成绩,地区背景、城乡背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作者建议有关教育补习的政策应考虑教育补习合法性并力图减少教育补习活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利影响。这些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国内教育补习现象,对政府出台合理的教育补习政策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样本量比较小,再加上选取的变量也很有限,其对教育补习现象的探讨是不全面和不深入的。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将采用2005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的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数据对我国城镇学生的教育补习现象进行更全面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希望有所裨益。
二、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规模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委托国家统计局实施的《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数据项主要涉及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及个人基本情况、受教育和培训情况、家庭教育支出以及家庭主要成员工作经历和收入情况等。2004年家庭在校生上学的教育支出包括了课外学习班支出、家教支出、择校费支出等多项支出,本文的教育补习支出为课外补习班支出和家教支出之和,将教育补习费用为0的在校生界定为没有参加教育补习,否则界定为参加了教育补习。不同类型的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见。
统计显示在所有调查的城镇在校生中,有55.5%的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占所有在校生的一半以上。不同地区的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有差异。东部地区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其孩子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也较高。随着家庭抚养指数(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的人数/家庭有收入来源的人数)的提高,参加教育补习的孩子比例在降低。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也有较大的差异(见)。小学阶段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最高,为73.8%,约占到了城镇小学阶段学生的3/4。其次是普通初中,该阶段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为65.6%,超过了城镇普通初中学生的3/5。普通高中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为53.5,也超过了城镇普通高中学生的一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接近一半左右的城镇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究其原因,大量的家长让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参加各种特长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前教育阶段大规模存在的教育补习现象值得深思。
另外,在高等教育阶段,同样存在一定规模的教育补习现象,高职和大专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为18.9%,大本学生参加教育补习比例为22.7%,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为13.8%。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参加的教育补习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补习类型。第一,为准备继续升学考试而参加的文化补习,如参加考研辅导班、出国英语考试辅导班等,随着“考研热”和“出国热”的升温,参加这类补习的学生比例必定日益攀升。第二,为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参加的技能补习,如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驾车技能培训等。总的来说,随着学校教育阶段的升高,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是累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最低。这与MarkBray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他认为与初等教育相比,教育补习更加普遍存在于中等教育中(MarkBray,1999)。普通学校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高于职业学校(见)。如普通初中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为65.6%,高于职业初中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59.3%,普通高中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为53.5%,高于职业高中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33%。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同样存在差异。
公立学校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为56.6%,比私立学校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高于小城市的学生。省会城市/直辖市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为58.5%。其次是地级市的学生,其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为56.3%。县级市和县城镇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分别为47.5%和50.4%,均明显低于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地级市。不同质量学校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当地最好学校的和次优学校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分别为58%和58.4%,当地较差学校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为56.7%。而当地一般学校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为51.9%,明显低于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有趣的是,随着班级成绩的提高,不同成绩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呈现“M”形状的特点,即班级里最好成绩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低于中上成绩的学生,而中上成绩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高于中等成绩的学生,中等成绩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低于中下成绩的学生,而中下成绩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高于靠后成绩的学生。这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仍有待验证。按照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将我国城镇家庭分为5个收入组,不同收入组家庭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见,较高收入组家庭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普遍高于较低收入组家庭,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三、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强度
统计了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时间和收费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城镇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个数最多,每个城镇小学生都参加了2个左右的兴趣班。城镇普通初中学生平均参加1.7个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平均参加1.4个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统计了各阶段城镇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学习时间和每周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这两者相加就得出了各阶段城镇学生每周用于教育补习的时间。
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每周用于教育补习的时间约为8小时,小学学生约为9个半小时,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学生均约为10个半小时。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比小学生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补习,该结论与MarkBray(1999)的研究结论相吻合。与此同时,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每天(周末除外)放学后用于做作业和功课的时间为1.28个小时,小学学生约为2个小时,普通初中学生为2个半小时,普通高中学生为2.77个小时。将每周用于教育补习的时间分解到每天去,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每天放学后用于学习时间约为2个半小时,小学学生每天放学后用于学习时间约为3.3个小时,普通初中学生每天放学后用于学习的时间约为4个小时,普通高中学生每天放学后用于学习的时间约为4.3个小时。由此可见,我国城镇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非常重,而教育补习无疑是导致我国城镇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分别统计了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班级学习成绩的学生和不同质量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学习时间与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这两者相加就得出了参加教育补习的时间。反映的是学生班级学习成绩与教育补习强度的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学生班级学习成绩等级的提高,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时间在增加,与此相反的是,学生每周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在减少。这表明城镇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同向变动趋势,而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反向变动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主要目的在于“培优”,其对象主要为成绩好的学生,而家教辅导主要目的在于“补差”,其对象主要为成绩差的学生。将两者综合起来看,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同向变动的趋势,即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时间也越长。反映的是学生学校质量与教育补习强度的关系。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学校质量与教育补习的强度呈同方向变动趋势,即来自高质量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和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均明显多于低质量学校的学生。
四、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支出分析
我国城镇学前班和中小学学生教育补习的收费状况见,针对幼儿园或学前班阶段的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平均收费为15.47元/小时,小学阶段的平均收费为15.61元/小时,普通初中阶段的平均收费为15.39元,普通高中阶段的平均收费为19.39元/小时,普通高中阶段的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平均收费最高。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的家教平均课时费为26.17元/小时,小学生的家教平均课时费为21.21元/小时,普通初中生的家教平均课时费为18.60元/小时,普通高中生的家教平均课时费为29.01元/小时,普通高中生的家教平均课时费最高,其次是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的家教平均课时费。根据参加课外辅导班和接受家教的时间及单位收费计算出各阶段城镇学生每周用于教育补习的支出,结果显示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65.35元,小学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73.22元,初中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77.60元,高中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238.98元。
可见,教育补习支出已成为我国有中小学在校生的城镇家庭一项很大的开支负担。是2004年我国城镇在校生的教育支出结构,从中可以看到城镇在校生的平均教育支出为5308.56元,平均教育补习支出为1187.68元,择校费平均为2463.67元。从相对比重来看,学杂费占总教育支出的比例为36.06%,是第一大教育支出。其次是教育补习支出,该项占总教育支出的比例为31.99%,可见教育补习费用已是城镇学生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全体在校生家庭和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两个样本来统计的2004年城镇在校生教育补习支出结构表,在两个样本的教育补习支出结构中,课外班学习费用均是主要的支出,占到了全部教育补习支出的3/4以上。在全体家庭和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样本中,课外班学习费用分别占到了总教育支出的1/7和1/4左右。按照全体在校生家庭和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两个样本统计了各收入组家庭的教育补习支出。从中可以看出在全体家庭和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两个样本中,随着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提高,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在逐步上升,除高收入组外,教育补习支出占总教育支出的比例也随着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在全体家庭样本中,低收入组家庭的教育补习支出负担率(教育补习支出占家庭年收入比重)最高,高收入组家庭的教育补习支出负担率最低。而在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样本中,城镇在校生的教育补习负担率基本呈现出随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累退的趋势,这一结论与雷万鹏(2005)的研究结论相同。它反映了我国不同经济水平的城镇家庭在其孩子的教育补习投入力度上有明显差异,低收入家庭在其孩子的教育补习投入力度上更大。是按照全体在校生家庭和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两个样本统计的各类城镇家庭的教育补习支出。从地区来看,东区地区家庭的教育补习支出最高,其次为中部,西部最低。但中部地区家庭的教育补习支出负担率和教育补习支出占整个教育支出的比重均最高,其次为西部,东部最低。从城市类型来看,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家庭,其教育补习支出水平和教育补习负担率也越高。从户主受教育水平看,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其教育补习支出水平也越高,但其教育补习负担率没有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从家庭抚养指数看,随着家庭抚养负担的增加,其教育补习支出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其教育补习负担率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
从孩子受教育水平看,普通学校学生的教育补习支出和教育补习负担率明显高于职业学校,中小学学生教育补习支出和教育补习负担率远高于其它阶段学生。从学校类型看,全体家庭样本中的公立学校学生教育补习支出高于民办学校,而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样本中情况恰好相反,两个样本中的公立学校学生教育补习负担率均高于民办学校,公立学校学生家庭的教育补习支出占整个教育支出的比重均大于民办学校。从学校质量看,来自越高质量学校的学生的教育补习支出水平也越高。从学生成绩来看,有教育补习支出的家庭样本中,学生成绩越好,其教育补习支出水平越高,其家庭教育补习负担率越高,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占整个教育支出的比重也越大。
五、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已有研究曾指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学业成绩是影响学生参加教育补习机率的重要因素(雷万鹏,2005)。本研究在考虑上述因素对参加教育补习机率的影响时,也将探讨学校质量、城市类型、学校层级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基本模型来分析影响教育补习机率的因素:1Y=(fI,P,R,C,L,S,Q,A)(1)模型(1)中,1Y代表是否参加了教育补习,为二分变量,教育补习费用为“0”者,因变量取值为“0”,教育补习费用大于“0”者,因变量取值为“1”;I代表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P代表父母的文化程度;R代表学生所在地区;C代表学生家庭所在的城市类型;L代表学生所在的学校层级;S代表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即公办或民办;Q代表学生所在的学校质量;A代表学生的成绩。在具体分析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来探讨影响教育补习机率的因素。是城镇在校生参加补习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模型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方程中各自变量的共性线检验值均小于10,表明方程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模型中因变量是城镇在校生教育补习的对数发生比(logodds),即Ln[Ps/(1-Ps)],它是事件发生概率P的转换形式。Logistic回归方程不能直接解释自变量变化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大小,但可以分析其对Ln[Ps/(1-Ps)]的影响强度。一般而言,回归系数为正,事件发生概率将增加;回归系数为负,事件发生的概率将降低。从可以看出,在控制其它因素情况下,从回归系数符号可以判断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要低,而中部地区的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要高,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回归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没有显著性的地区差异。
家庭抚养负担在本文中指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的人数/家庭有收入来源的人数。从可知家庭抚养负担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显著的负影响,即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随着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而降低。家庭的年人均收入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显著的正影响,表明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孩子参加补习的可能性越大。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也有显著的正影响,由于户主通常指的是父母,且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在本文中是以年来计算的,因此统计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孩子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也越高。具体来说,父母的文化程度每提高1年,其孩子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就提高1.059倍。本文中家庭所在城市类型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镇,它们分别赋值为1、2、3、4。从可知家庭所在城市类型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显著的负影响,表明城市越大,其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越高。本文中的学生就读学校层级包括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高职和大专、本科及以上六级,从低到高分别赋值为1、2、3、4、5、6。从可知就读学校层级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显著的负影响,表明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随着其就读学校层级的上升而下降。公办学校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为民办学校学生的0.474倍。
本文中的学生班级学习成绩包括最好、中上、中等、中下、比较靠后五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赋值为1、2、3、4、5。从可知尽管班级学习成绩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从系数符号为负可以判断,班级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也越高,这一实证研究结论与雷万鹏(2005)的研究结果有出入,他的研究表明班级学习成绩对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显著性影响。本文中的学生就读学校的质量为父母对孩子就读学校质量的评价,包括当地最好、当地次优、一般学校、较差学校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赋值为1、2、3、4。从0可知学生就读学校的质量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负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统计的显著性,即就读学校质量越好的学生越可能去参加教育补习。与此相反,雷万鹏(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就读的学校质量对学生参加教育补习没有显著性影响。
六、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已有的研究,本研究将考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学业成绩、学校质量等因素对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的影响,建立的基本模型如下:2Y=(fI,P,R,C,L,S,Q,A)(2)模型(2)中,2Y代表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为了消除不同区域物价指数的影响,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用对数形式转换。在模型的具体回归分析中,将所有回答教育补习费用为“0”的样本剔除,仅仅分析教育补于“0”的样本。这种处理可能丢失部分样本信息,但它有助于探究影响教育补习费用规模的因素。
I代表家庭年人均收入水平;P代表父母的文化程度;R代表学生所在地区;C代表学生家庭所在的城市类型;L代表学生所在的学校层级;S代表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即公办或民办;Q代表学生所在的学校质量;A代表学生的成绩。1是城镇在校生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对数回归分析结果。模型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方程中各自变量的共性线检验值均小于10,表明方程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从1可以看出,在控制其它因素情况下,不同地区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率有显著性差异,以西部地区为参照,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比西部地区家庭分别高15%和25%①。家庭抚养负担对家庭教育补习支出的影响不显著,但从符号可以判断其对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具有负面影响。在控制其它因素情况下,家庭的年人均收入对教育补习支出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001)。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长1%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0.39%,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对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小于1。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就越多,这种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家庭所在城市类型对城镇学生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家庭所在的城市规模越大,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快。家庭孩子就读的学校层级对教育补习支出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001),孩子就读的学校层级越高,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就越快。就读公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对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学业成绩对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班级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慢。该研究结论与雷万鹏(2005)的研究结论恰恰相反,他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越差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快。两者之所以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样本范围不同,雷万鹏的研究样本范围仅限于高中生,而本研究的范围包括了所有的在校生。学校质量对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具有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001),即质量越差的学校,其学生的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慢。这一结论也与雷万鹏(2005)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他的研究发现是否在重点中学就读对教育补习支出没有显著影响。
七、基本结论与讨论
对我国城镇在校生家庭教育补习的研究表明:
1.在所有调查的城镇在校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最低。普通学校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高于职业学校,公立学校参加教育补习的学生比例高于私立学校,大中城市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高于小城市。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普遍高于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学生。
2.我国城镇中学生比小学生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补习。我国城镇中小学生每天用于教育补习的时间接近1个半小时,而他们每天放学后用于做作业和功课的时间接近2个半小时。因此,教育补习无疑是造成我国城镇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我国城镇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同向变动趋势,而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反向变动趋势。我国城镇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或兴趣班的时间和接受家教辅导的时间均与学校质量呈同向变动趋势。
4.我国城镇在校生的平均教育支出为5308.56元,而平均教育补习支出为1187.68元,教育补习支出占总教育支出的比例大约为26%。幼儿园或学前班学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65.35元,小学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73.22元,初中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177.60元,高中生每周花在教育补习的支出约为238.98元。可见教育补习支出已是城镇学生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补习支出结构中,课外班学习费用是主要的支出,它站到了教育补习支出的3/4以上。我国城镇在校生的教育补习负担率呈现出随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累退的趋势,该结论表明与高收入家庭相比,较低收入城镇家庭更注重对其孩子的教育补习投入。
5.在控制其它因素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收入、家庭抚养负担和父母亲教育程度表示)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越大;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学生在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上没有显著性的地区差异;家庭所在城市类型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显著的负影响,城市越大,其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越高;学生就读的学校层级对其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有显著的负影响,就读的学校层级越高,其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就越低;学习成绩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从学校背景来看,公办学校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民办学校,质量好学校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显著高于质量差学校的学生。
6.在控制其它因素情况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收入、家庭抚养负担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表示)对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其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快;从地区差异来看,与西部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比西部地区家庭分别高15%和25%;家庭所在城市类型对城镇学生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家庭所在的城市规模越大,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快;城镇学生就读的学校层级对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就读的学校层级越高,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就越快;学业成绩对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即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其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慢;从学校背景来看,是否在公办学校就读对城镇学生的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学校质量对家庭教育补习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即质量越差的学校,其学生的教育补习支出增长越慢。如何理解上述结果?在所有调查的城镇在校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低。表明了教育补习在我国城镇中小学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无独有偶,在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中小学中的教育补习现象也是兴盛不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原因。从文化原因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有重教传统,“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等观念更是代代相传、深植民心!儒家这种重视子女教育的文化观念显然对这些国家家庭的教育补习行为有重要影响。从教育原因来看,教育补习可能更加普遍地存在于那些通过投资于教育补习就能容易地取得考试成功的教育体系中,在那些以教师中心而非儿童中心的教育体系以及不容忍差生的教育体系中,教育补习也会显得尤为重要(MarkBray,1999)。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仍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差生是很难被教室和学生家长容忍的。许多实践表明通过让孩子接受教育补习可以使孩子比较容易地在考试中取得成功,因此学生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教育补习。从经济原因来看,家长纷纷投资于教育补习是因为教育补习可能会带来高收益。Psacharopoulos(1994)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人们将尽可能长地接受教育。如果教育补习有助于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那么投资于教育补习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政治原因来看,拉夫特瑞(Raftery)等人的“最大化地维持不平等”理论①(MaximallyMaintainedInequality,下文简称MMI)(RafteryandHout1993)和卢卡斯(Lucas)的“有效地维持不平等”理论①(EffectivelyMaintainedInequality,下文简称EMI)(Lucas2001)那里得到解释。根据MMI理论,当我国城镇没有普及高等教育时,不同阶层家庭子女所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有差异的,这时候的竞争的核心在于能否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而根据EMI理论,当我国城镇初等和中等教育已基本普及时,由于现阶段我国城镇中小学发展极不平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非常大,竞争的核心将围绕着教育的质量和类型而出现(丁小浩,2006),教育补习和择校就是这种竞争的具体表现。教育补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可以使参加课外兴趣班的学生获得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类型,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升学竞争中取得成功,而这种教育的成功最终可以使学生获得优势社会经济地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城镇家庭的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大大高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
此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较低收入城镇家庭为什么更注重对其孩子的教育补习投入?因为较低收入家庭希望借助于教育补习改变其孩子未来的命运。班级学习成绩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学校质量却有显著影响,表明城镇学生家长在决定其孩子是否参加教育补习时更多的考虑学校的质量而非学生的成绩,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城镇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其对学生未来升学的影响远大于由学校内部成绩的差异带来的影响。综合考察班级学习成绩和就读学校质量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机率的影响,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镇学生的教育补习基本属于“培优”型,而不是“补差”型,即学校质量越好或成绩越好的学生更去寻求教育补习,其目的在于拉大与其它学生人力资本的差距,从而进一步确立自己在未来升学竞争中的优势。与小城镇相比,大中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发达,初等和中等教育已基本普及,其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竞争的核心在于教育质量和类型的竞争,故大中城市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机率要高于小城镇。与此同时,由于大中城市家庭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小城镇家庭,这就导致了小城镇家庭在支付教育补习的费用实力上不及大中城市家庭。
教育补习支出和家庭收入是正相关的,这种关系进一步验证了已有的家庭教育支出研究的基本结论(MarkBray,1999;雷万鹏,2005)。我国城镇家庭教育补习支出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对中国城镇家庭而言,教育补习服务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教育补习地区差异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学生在是否参加教育补习活动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城镇学生家庭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同样高。教育补习支出增长率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家庭支付教育补习费用的实力不如发达地区。本研究凸显了由教育补习带来的悖论:一方面,“补差”型教育补习活动弥补了正规学校服务之不足,提升了成绩较差学生的人力资本,所以,教育补习在缩小学生间人力资本差异上具有公平效应,这是教育补习活动合理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中国城镇初等和中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子女在获得入学机会上将变得更加公平,但教育补习行为造成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子女在获得教育的质量和类型上出现新的不公平,从而对教育公平目标产生不利影响。
考虑到教育补习费用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教育补习从私人教育成本分担层面强化了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和家庭差异,教育投资不公平问题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本研究的主要政策启示是:
1.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要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如2003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紧急通知》,这些政策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中小学校中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生“减负”运动,然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政府的这些“减负”措施收效甚微,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减负”政策主要是从正规教育系统内部去思考对策,往往只强调减轻课业负担,而忽视了正规教育体系外的作为“影子教育体系”的教育补习活动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巨大影响,结果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不合理现象,大大抵消了政策的效果。本研究表明教育补习活动是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在正规教育系统内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对正规教育系统外的教育补习活动加以管制,引导家庭减轻教育补习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学业负担。
2.面对旺盛的补习需求,政府应反思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偏差。比如,大量的城镇学生去参加课外兴趣班表明了学校在照顾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方面有所欠缺。学校教育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寻求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的课外补习。城镇人口扩张导致班级规模过大,进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他们不得不通过课外补习来弥补。此外,学校可能将部分教育负担转嫁给了家庭,从而刺激了校外教育补习活动。教育补习普遍地存在于那些通过投资于教育补习就能容易地取得考试成功的教育体系中(MarkBray,1999),受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导,我国目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疑为教育补习活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种教育补习活动反过来又加剧了学生的考试竞争压力。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员涌入城市,这些人员的子女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权利,只能进入一些薄弱学校学习,为了通过教育改变子女未来的命运,城市务工人员纷纷投资于教育补习,希望依靠教育补习来缩小其子女与其他城镇学生在接受教育质量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