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制造业发展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制造业发展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制造业发展分析

篇1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制造业相对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来说,发展的动力和后劲都有所欠缺,特别是近年来,欧债危机的不断恶化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也使得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只有对现状不断的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早的走出困境,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在2008年PMI创下了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最低点,但是在全球一揽子救市计划的带动下,我国制造业市场也不断回暖,对应的经济指数也稳步回升。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行业大发展形势还是相对良好,不管是生产能力、产业规模、还是出口增长等都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同时,在我国人力资源价格相对便宜,各地招商引资政策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很多大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也不断涌入我国的市场,整个制造业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该清醒的意识到,不能光鲜的外表所迷惑,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呈现出如下一些不足:自主研发的能力比较低,品牌意识不强,总体上还是采用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模式,虽然这些在一定时间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不足也会制约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及速度来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较为稳步的上升,特别是2009年以前,一直保持着10% 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2009的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达到了3.4%,其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动摇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除了上述影响以外,我国工业增加值在整个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09的比重份额一度达到了15.6%,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19%。

从进出口的情况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时的世界排名32位,直到2009年的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位,出口额也在2009年达到了1.2万亿美元,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占国内出口总额的比重上,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制成品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表2所示:

从制造能力上来看,我国很多商品的产量都居于世界首位,很多产品如造纸、皮革、照明和电池等,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洗涤行业的技术也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出口的商品,不管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从引进外资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采纳积极的开放政策,劳动力的成本价格较低,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制造企业,如三星、摩托罗拉和索尼等世界品牌入驻中国市场建立企业,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

二、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尽管从上述数据指标上来看,我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繁荣的背后有着令人无法轻视的问题,虽然我们制造业的产值目前已经位居世界首位,但是产品的附加值非常低,绝大部分企业生产的商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主要从事的是贴牌生产活动,以纺织为例来看,我们占据了世界纺织业24%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却不足1%,整个制造业行业的生产活动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以这种状况为主。主要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来促进整个出口贸易的增长,很多技术密集型的产生活动还需要进口外国的技术来满足生产需求,在技术上的受控于世界先进国家,导致我国的很多制造企业沦为国外跨国公司的加工和组装基地,虽然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却不能制造具备世界最先进技术的产品。

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从上文的数据分不难看出,我国制造业为了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必须做出积极的调整,抓住自身“世界工厂”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展开开展工作,打造现代化的建造基地。对此,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首先,进行准确的定位,目前的经济是由信息推动的全球化,制造业的技术已经向集成化、虚拟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产业形态也向网络和全球化方向发展,对此,我们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做出明确选择,要注重发展和服务好好国内市场,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向国际市场渗透和发展,切忌一哄而起都去搞高、精、尖,都去抢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其次,进行技术的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性的制造业,就需要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研究。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差,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实施创新战略,一方面要制定国家级大型高技术计划,另一方面也要坚持采取技术引进,自我创新的策略,发挥产学相结合的模式。再次,人才和资金是关键,推进企业进步,关键是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才也越发成为更加宝贵的资源,而具备了上述了因素,如若没有资金的也是巧妇无米之炊,因此需要努力吸引和融合各方面的资金的力量。

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借此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的发展,并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关系分析

简单来讲,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个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业,贯穿于制造业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已经成为制造业生产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制造业生产的持续性、链接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物流业高效便捷的服务,加速了制造业产品的流通,使各环节之间更加衔接。此外,减少了其在物流策划、操作、运行等方面的时间,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中,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有效促进其产业升级,增强其产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尽管物流业在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物流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当前,制造业是物流业。制造业作为物流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和最重要的目标客户,其发展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物流需求,并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设施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支持和动力。

二、德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策略

作为制造大国和强国,德国制造业出口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以上,而德国发达的物流业,对推动其制造业国际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1.德国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大力支持德国的物流产业从服务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业起步,并依托德国完善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德国仅次于国际贸易产业和汽车产业的第三大产业。德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联邦政府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制定出台了德国货运与物流总体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物流技术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了德国物流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进程。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承接制造业日益增长的对物流服务和质量的需求,更好地为制造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一体化服务。2.园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德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德国共有35个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的支撑下,制造业配套上下游企业实现集聚发展,产业链条更加一体化,有效地优化了其物流流程,提高了生产能力。通过物流园区的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德国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水平,而且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紧密的协同和共赢关系。3.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德国物流企业的背后,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做技术支撑,承担着为其培养人才和提供物流科研成果的重任。而且,德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积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三、德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启示

实践证明,两业联动发展理念已得到了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普遍认可,下一步还应在创新联动模式、丰富联动内涵、提升联动质量和营造外部环境上多下功夫,不断推动两业协同融合发展。1.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力度,推进物流业务社会化坚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动两业联动发展;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将其物流业务社会化,促进物流外包业务发展,大力优化自己的物流供应体系,引导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最终实现与制造业的共赢。2.搭建联动发展平台,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联动发展铺路搭桥,并大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动能,大力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水平,引导两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3.统筹推进两业基地建设,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政府应制定制造业物流布局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业园区建设,吸引相关商会、银行、中介服务进入,构建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大力提升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联动发展。4.加强信息技术建设,助推两业联动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联动营造一个高效的信息互动环境,实现数据共享和系统对接;另一方面,着力培育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物流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现代物流企业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较高层次的联动发展。

篇3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规划中九大重点工程之一,鼓励制造业与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从而释放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在我国,一个制造企业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一方面,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自身客户的需求展开,而站在物流业的立场上,制造业就是当前物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物流业重要的目标客户,制造业的发展释放了物流需求,是物流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另一方面,物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现代化的生产必须辅之以现代化的流通,制造业的发达需要物流业给予强大的支持,离开了现代物流业,制造业的货物采购、供应和销售就会不畅,生产就会中断,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唇齿相依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没有制造业的物流业是无本之木,没有物流业的制造业是无轮之车,所以,在金融风暴下,为制造业和物流业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推进协调联动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唐山市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状况

(一)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过低

唐山作为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在制造业中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问题,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目前,除了唐钢、开滦等少数企业与物流企业有着“战略合作”之外,其他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情况还不多见。据统计,唐山市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比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低于我国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平均水平18%,而欧洲的这一比例为76%,美国和日本约为70%。目前,唐山市制造业的物流服务仍以自营物流为主,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制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而不能全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不仅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还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自营物流阻碍了制造业对物流外包需求的释放,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物流活动难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趋向。

(二)制造业对物流外包认识不到位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81%的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模糊,大多把货物运输、仓储或货代等同于现代物流。虽然物流从上世纪末引入我国后,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迅速发展,但是大多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仓储,而第三方物流和物流外包对许多企业来说还很陌生。它们片面认为物流就是简单的仓储、运输,谁都可以做,使得制造业认为物流无需外包。即使有部分制造企业决策层认同物流外包这一方式,但是由于两业之间缺乏沟通,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更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它们担心自己物流外包后会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失去对整体供应链的控制,因此,制造企业在物流外包上犹豫不决,从而制约了物流外包在制造业的发展,致使制造业和物流业难以真诚合作,严重阻碍了二者的协调联动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缺位严重

唐山市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数量过少,规模较小、具有全程、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没有,第三方物流市场还不成熟。另外,唐山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普遍不强,为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偏低。许多物流企业设施陈旧、功能简单,服务价值含量低,制造型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物流服务得不到满足,且多数企业在提供外包服务时,不以服务为导向,而是以降低自己成本、承接更多客户、获得更大利润为目标,致使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第三方物流企业微利甚至亏损,从而丧失为制造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如此一来,一方面物流业不能对制造业起到良好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本来有物流外包需求的制造企业对物流业望而却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举步维艰。

唐山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路

唐山虽然是重工业城市,制造业是唐山经济的支柱,但是却很少有制造巨头独步全国。笔者认为,唐山制造企业之所以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做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有机融合,随着制造业生产组织和工序流程的高度分解,物流已成为制造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仅靠制造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如果没有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业作支撑,制造业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要想加快唐山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发展物流业,为制造业形成高效运作的物流支撑体系,从而降低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提升唐山制造业的竞争力。

(一)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唐山市物流基础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物流市场初步形成,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许多不足。原因之一是唐山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改造而来,其组织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但可喜的是,唐山政府已经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唐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唐山市全年投资97.67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未来3-5年内,唐山将继续全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建设资金约600亿元。当然唐山政府正在实施的旨在加强物流产业服务水平的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取得成效,但由此可以看出唐山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唐山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交通运输和仓储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在既有设施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运作要求的前提下,要坚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促进两业联动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且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物流外包

制造业物流自营造成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是制约两业联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世界500强中,400多家在华有投资企业的90%左右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的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不超过20%。为此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减免税收、信用贷款优先、政府奖励、投资优惠、安置富余人员等措施,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变物流自营为物流外包,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为唐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保障。

(三)搭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缺乏公共信息平台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各自的信息系统成为孤岛,物流业不了解制造业的真实需求,制造业也不放心物流业的服务能力,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严重制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因此唐山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沟通合作搭建平台,比如,进一步酝酿出台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帮助企业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组织专家帮助有联动需求的企业分离物流业务,实施流程再造;举办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引导两行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中心和诚信体系,对企业的资质、信誉度有一个权威评价,让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在选择合作时有一个比照标准;加快唐山市物流业集群的形成,提升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借鉴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成功应用的“工业超市”经验,搭建企业无力建造只有政府投入才能形成的综合物流平台,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联动发展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1.张燕.江苏省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

篇4

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及占全国比重相对较低

尽管这些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一直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是它的总量却不高,相比起中部其他省份工业产值全国占比来讲,山西全国占比始终低于0.5%。比如2011年,山西工业总产值1106.02亿元,全国工业占比为0.5%,而在其他中部五省中,江西省全国占比最低为1.2%,而全国占比最高的是湖北省,高达3.1%。在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这中部六省中,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处于弱势地位,其工业总产值比其他省份都要低很多,全国占比一直没有超过1%。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高度认识。

2.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小

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较小。以2012年为例,山西工业增加值为321.3亿元,较2011年来说,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其他中部五省,全省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5.4%,比其他省份要低很多。

(二)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1.煤炭产业占全省工业产业比重较大

煤炭资源在山西省十分丰富,过年来,煤炭产业一直起到支柱性产业的作用,而山西省的很多经济部门都和煤炭产业相关,煤炭产业对山西省的经济影响十分的重要。

近年来,虽然山西省委省政府响应国务院的号召,积极执行批复的各种文件进行资源、产业转型发展,但是由于煤炭产业无论从盈利能力还是销售收入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这种境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致使其在全省工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居下不上。

2.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国来讲总体落后,这不仅使得山西本地高校毕业生不愿留在当地发展,而且还造成难以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窘境。各方面的影响使得山西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难以形成较大的行业技术主导劝,在很多关键领域技术发展达不到发达省份的标准,不能掌握关键性技术,无法形成自主的产业能力。

二、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式分析-SWOT分析

(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

1.产业基础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中,山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各类资源整合已经步入正轨。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晋西集团、经纬纺机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装备制造业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行业。

2.资源类产品的供给

山西省是一个资源和能源大省,大家都知道,资源产品一直是山西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的性质。如原煤产量排名在全国靠前,发电量、粗钢产量也都位列全国前八名。而目前从全国来看,资源类产品的供给紧张,工业品的价格也一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资源优势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二)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

尽管山西装备制造业起步比较早,然而在整个中国这个大环境中,其他省份的现在产业也飞速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山西在全国的领军地位开始动摇,其在全省的工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下滑。虽然近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业务收入已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但比例在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与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的整体尺寸较小的。

同时,山西的装备制造业还有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缺陷,山西省的企业很多,但是其中的大企业并不多,而且实力不够强。而小企业多而不活,不善于利用几十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没有形成真正具有优势与特色的产业集群。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方面,装备制造业是较弱的,先进的设备多依赖于进口,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少数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技术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山西缺乏人才,很多山西高校毕业的同学并不愿意留在山西工作,造成了人才外流,其次山西对于人才的引进政策不是很有优势,导致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缺乏,而高校生对于自主创新又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故而这些因素导致了山西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三)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1.产业转型

一直以来山西省主要是依靠煤炭产业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目前由次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藏量减少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山西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样,产业转型就成为了山西省的必然选择,在2010年,省委书记袁纯清曾讲:山西要将主线定为转型发展,要以此实现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能一直依靠煤炭产业,要实现山西的转型跨越。

不得不说,山西省的产业转型说明山西正在一步步努力打破煤老大“一枝独秀”的现状。而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讲,煤炭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必然会给其他部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为此,山西的产业转型又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2.政府对创新的支持

针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而很多本地高校毕业生受到南方发达城市高薪的吸引不愿留在本地的情况,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正在逐步完善人才保障政策,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参加“创新”项目,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这是非常有帮助的山西自主创新能力弱。

(四)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挑战

1. 需求不足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山西不断的转型发展,煤炭、冶金等传统产业投资减少,发展速度减慢,这就直接造成了装备制造业的订货量减少,山西面临着需求不足的挑战。如:太原重工集团、大同机车等企业,今年来的订货量基本没有发展变化甚至有所下降。榆次纺机、定襄法兰、侯马装备制造业作为3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品质量都基本在下降,其中只有在侯马的产业集群中只有11户企业正常生产。

2. 专用设备制造业:生产困难 效益下滑

2013年以来,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出现订货减少、效益下滑、盈利困难等问题,这进一步对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挑战。

2013年上半年,装备设备制造业增加5%,同期下降7%,致使全行业增长回落了1%;2013年1-7月,该行业内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99.8亿元,同比上涨25.3%;获得利润1.75亿元,减少了9.3%;亏损企业数为51户,亏损面达到了36.8%,亏损企业亏损总数为1.8亿元。

从重点企业的情况来看,太重集团的订货不均匀,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持续亏损经营。2013年上半年,太重集团工业总产值达到87.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06.8亿元,利润净亏损总额为5287亿元。从订货情况来看,订货不平衡分布,订单主要集中在矿山设备、风电设备、成套设备,而直到2013年7月有些设备都没有取得订单。

三、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措施分析

(一)政府方面

1.扩大我省装备制造业政府采购规模及适用范围

对于我省装备制造业政府采购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要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在资金,政策上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二要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杜绝利用采购中饱私囊,要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时采购;三,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支持我省目前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四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加强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在新员工,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省全面实施税收减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成长。

(二)企业方面

1.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体制机制

鼓励产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投资现代制造业企业。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我的管理理念,完善产权与资本结构,同时对于现在装备制造业企业资产重组,民营企业应该积极行动,参与到这一次企业的资产重组中。

2. 企业应该更广泛的层面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应该开展对省委省政府颁布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集体学习培训,认真分析研究并利用好这些政策,为企业之后加大研发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现代企业应该积极向高新技术企业靠拢,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 金融方面

1.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的发行的直接性或通过“买壳”“借壳”进行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的小型和中型现代制造企业开展创业投资。。鼓励支持保险、担保机构开发并开展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保险产品和担保业务。总之,要利用金融创新促进中小微贷款和其他现代化设备行业的金融服务。

2. 完善专利权,股票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商标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运用发展

北京中关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股份质押贷款和其他国家的先行先试政策,制定了我省,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股份质押贷款试点办法,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在金融方面的转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妍.太原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大学MBA教育中心,2010

[2] [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有着惊人的涨幅,从1990年的6096.7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69826.7亿元,同期增长了44.3倍。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了生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之路,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运用产业关联性分析和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阐明江苏省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影响关系,最后针对江苏生产业和制造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性问题,Rowthorn(1999)认为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O’Faeeell & Hitchen (1990)则认为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互动论认为生产业和制造业呈现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协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F. 1990、Diaz Fuentes D. 1998)。生产业的发展也依靠制造业增加中间投入部分。原毅军等(2007)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研发博弈出发,阐明了二者技术研发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纪春礼等(2010)利用1978――2007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

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观,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与互动程度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现实的考量。

三、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的角度看不同的生产业与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则假设以下公式:

(公式1)

上式,表示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系数,

表示第i制造业对第j服务业的中间需求,

表示第j服务业对各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总和;

从服务业各行业向制造业各行业提供的中间投入与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率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归纳得出以下公式:

(公式2)

上式,表示第i服务业与第j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系数,

表示第i服务业向第j制造业提供的中间投入;

表示第j制造业获得各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的总和。

以上两式表明,的值越大,第i制造业与第j服务业的关联越紧密,第j服务业越依赖第i制造业;反之,则两者独立性较强,关联性较弱。同理,的值越大,证明第i服务业对第j制造业有更强的促进推动作用。

根据2010年江苏统计年鉴中提供的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提供的数据,我们选取制造业中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这6个行业和生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这3个行业,从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两个角度来研究他们之间的产业关联状况。

以2007年江苏省的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产业关联为例,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为66049万元,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各个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之和为11684678万元,因此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对交通运输邮电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比率为5.6%。

从制造业各行业对服务业各行业的中间需求与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的比率和制造业各行业对生产业的中间投入所占制造业各行业中间投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看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7年江苏省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状况(% )

由表1可知,我省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邮电业中间需求系数较高,分别为10.1%和8.4%。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中间需求系数为10.3%。交通运输邮电业与金属冶炼及压严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的关联性较高,中间投入系数都为3.1%。金融保险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联性较小。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各行业的关联程度较低,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则有较强的需求关联。由此可见,江苏省新兴生产业结构的低度化程度十分明显。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选取1989-2009江苏省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工业总产值,选取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总产值等数据作为分析的指标,用Eview5.0软件来建立模型,并且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来分析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两者间的影响。

以制造业(ZZYE)每一年的工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 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 每一年的总产值,且这三个变量相互独立,建立如下回归模型:ZZYE=α+β*JRBX+γ*KXYJ+ε*YSYD,在模型中,α为常数虚拟变量,表示外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β、γ、ε为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主要数据,如表2:

表2 回归分析

注:金融保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分析:金融保险业(JRBX)、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KXYJ)和交通运输邮电业(YSYD)对江苏制造业的系数分别为2.27,63.36和-5.88,表明此三个行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的影响。T检验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即都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

江苏的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系数为2.27,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金融保险能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业能够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扩大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促进制造业的投入。江苏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程度非常大,影响程度系数为63.36。显超其他行业,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作为江苏新兴的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呈现不断扩大,快速的趋势,有利于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江苏的交通运输邮电业对制造业影响呈抑制作用,程度系数为-5.88。近年来,由于江苏省公路、铁路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我省的海、陆、空运输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江苏的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有待提高,而浙江、上海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抑制了江苏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以生产业(SCXFWY)每一年的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制造业(ZZYE)每年的工业总产值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SCXFWY=δ+ζ*ZZYE,在模型中,δ为常数虚拟变量,ζ为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以下结果,如表3:

表3 回归分析

注: 制造业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依此回归分析,制造业对生产业有一定的影响,程度系数是0.22,制造业的T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2,即通过了T检验,杜宾-瓦森检验值也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99,表明方程的拟合优度接近于1。整个分析表明,这个模型效果较好。由此可见,很多服务业依靠制造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制造业,社会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就会很少。所以说,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江苏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分析和相互影响分析可知,我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化学工业对新兴生产业如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的需求较大,而新兴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结构却比较低,而且江苏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总体的影响程度很大,所以,江苏应该积极发展新兴的生产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明确制造业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2)促进制造业对生产业的推动,加快生产业发展。(3)明确生产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4)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5)贯彻人才强省计划,为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张惠萍.基于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产业融合探析[A].学者论坛,2008;3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6

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03-02

1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1.1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是指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验和服务等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当前制造业日益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逐渐由以制造环节为中心发展为以服务环节为中心;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制造业的研发设计、融资和后期维护等环节正在向现代服务业融合,特别是物流、金融、风险投资、研究设计、制造技术等专业服务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大力支持。

1.2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依存,制造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相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借助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将制造业企业中非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服务,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作用,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拓展,尤其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业直接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相互融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加强专业分工和协同合作,一直以来,制造业与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存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逐渐减小,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证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极大地提高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施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能够为我国发展成为服务型社会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 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经济发展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第一,经济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需求。河南作为农业和经济大省,2012年实现GDP总值29810.14亿元,连续六年在全国名列第五位。河南省拥有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成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领先水平的重型机械、电子的大型制造业,同时近年来积极吸引外资,引入可口可乐、富士康、华润集团等外商投资制造业。河南制造业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较大需求。2012年河南省实现工业产值15357.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7.1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幅度达到76.2%,占比从上年同期的3.6%上升至4.7%,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亿元;第二,服务业持续稳定发展。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61%、29.67%、3025%、3333%,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的原因在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内涵不足

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的比重逐年降低,工业产值在GDP中一直占据主要位置,服务业占GDP份额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但是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一直表现出传统产业比重高、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关联融合度低等典型特征。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相对于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钢铁、冶金、煤炭等领域的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全省经济增速缓慢的现实。

2.3 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速缓慢

由于服务业市场尚待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和安全意识薄弱,各级政府部门、服务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横向合作。2011年与2012年河南省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7991.72亿元、9017.63亿元。2012年服务业各行业占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75%,批发和零售业19.72%,食宿和餐饮业10.06%,金融业11.51%,房地产业12.01%,其他服务业34.94%。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占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均衡,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各行业服务业在2012年的增速不均衡,金融业最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增长较慢。因此,河南省应当加大力度对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各类技术服务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进行扶持。此外,河南省传统服务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个行业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治理体制,全省各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失衡。

3 制约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于河南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目前制约河南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 体制性因素

河南省制造业结构低端化。河南省部分区域虽然已经建成规模化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河南省各地制造业产值主要来源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漏洞,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限制了企业外包服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由于低端制造企业对于研发设计、咨询管理以及外包服务等服务性环节的需求有限,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2 服务业垄断性较强

由于存在行政干预,服务行业尤其是金融保险行业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了服务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导致服务行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企业经营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供给能力。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偏低,生产业发展更为滞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制造业通常在企业内部开展研发设计等服务,从而制约服务业的整体社会需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3.3 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促进服务业的集中发展。目前,河南省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布局中拥有若干工业中心城市和纺织、机械、煤炭、有色金属等工业基地。但是河南省产业资源分散,服务业集聚水平不高,城市工业布局需要调整,导致制造业链条上的生产环节得不到相关服务体系的支撑,城市化进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服务业主要由企业内部开展,不仅制约了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而且难以有效地提升制造业效率。只有通过对服务业有较高需求的制造业进行适度集聚,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显著强化生产业的支撑能力,同时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3.4 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普遍较高。制造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新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人才。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借助于高素质复合人才。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涵不明确,并没有重视较强实用型的职业教育,而且缺乏对现实人才市场和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析,导致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3.5 外资企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较低

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省成立外商投资企业7000余家,外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但是河南省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土地、环境等自然资源引进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能够迅速增加河南省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缺乏跨行业、跨领域多样化经营;尤其是在自主知识产权、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引入外资的金额较少。由于外资企业主要通过进口方式获得产品设计、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因此缺乏对河南省研发技术等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婷,林存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0,(23).

[2]刘伊凡.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J].经济研究,2012,(4):15-27.

篇7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不仅要靠自身,同时还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等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对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了极强的辐射效应。现代服务业能够通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等价值链关键环节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和互动,发挥“推进器”的作用。研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首先对二者互动融合的表现形式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协同创新”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的有效方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为研究二者的互动融合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1、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表现形式

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验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为生产服务的生产业。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业的发展创造需求空间;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投入制造业的中间服务的增加,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二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出现“融合”发展现象,这种产业间的融合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目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主要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种融合框架。

1.1 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如GE的财务公司业务,IBM的咨询业务,XEROX的文档管理业务等实质上都属于这一范畴。Vandermerwe和Rada(1988)最先提出服务化一词,他们认为,制造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制造业企业服务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制造企业由提供物品到提供服务转变。制造业领域企业围绕主业向价值链高端服务环节延伸,或通过外包制造环节转型为服务企业,即“制造业服务化”过程。这种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在制造业内部自发演化出服务业务,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价值来源。由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易被模仿,而服务环节尤其是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不易被模仿,能够获得较长时期的差别化竞争优势,因此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以加工制造环节为起点,向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导致服务化现象的出现。总而言之,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产品总是容易同质化,服务比较容易差异化。制造业服务化更有助于帮助传统制造寻找到自己的不同点,从而实施差异化竞争。因此,制造业服务化实质上成为制造企业提升和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 服务业产业化

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融合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服务业产业化。服务业产业化,是指将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并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并不是简单的完全市场化,而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引导下,各类服务机构(包括提供公共商品服务机构和提供个人商品的服务机构)依照投入产出原则,从市场获取产业发展要素,在扩大市场供给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系统性社会再生产。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一家一户的零星生产到形成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产业群体的过程。服务业领域企业利用其研发设计能力或市场营销网络向制造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独立的服务产业,促进了生产业集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服务业产业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外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和分工细化的过程,并建立起行业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服务配套体系,进而形成产业规模。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来看,也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为制造企业提供大量服务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撑,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需求。

1.3 分工深化下的“服务外包”与“制造外包”

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两种方式互动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分工深化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影响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演进的最根本因素。从分工角度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内分工的融合,二者也会出现新的融合态势。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决定了两类外包企业在成长机理的形成和演化等机制上存在差异。从交易成本角度来看,制造外包企业比服务外包企业的交易成本结构简单、稳定。制造外包企业核心资源的整合模式是从有形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到无形的技术发明、品牌等资产的整合;而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资源整合是从无形的信息、知识、文化到无形的品牌及技术延伸。制造外包企业通过市场创新、新生产要素来延长全球价值链;而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商业创新和技术增值服务来延长全球价值链,从而获取价值链治理能力。

2、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现状分析

从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势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互动融合情况并不乐观。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生产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

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产业的发展缺少源动力,制约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法律保证制度还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2.2 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

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中间制造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值更多的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销售环节。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中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远超发达国家,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的研发、服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跨国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制造优势,进行加工组装,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锁定于价值链低端,很难与服务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2.3 虚拟经济畸形发展:产生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虚拟经济侵蚀实体经济的现象。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力,以代工制造为主业的实体经济。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循环、自我创新、自我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不配套,产业资本源源不断的脱离实体经济,流入金融市场。由于盈利丰富,民间借贷吸引上市公司、国企参与,吸引企业家退出实业进入了金融业,资产投资、资源投机和大宗产品炒买炒卖领域,产业资本逐步转化为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更进一步转化为了投机资本,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虚拟经济虚胖必然助推金融资本、资产的泡沫化,同时也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出现过度投机化、超前虚拟化与人为空心化的现象,制约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3、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模式:协同创新

我国目前己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应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打破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低效平衡,加快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没能同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仍然较低。我们认为,要想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我国发展服务业需要探寻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3.1 协同创新机制“四位一体”,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协同创新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集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四位一体”的创新协同过程,实现协同创新需要创建新的体制和机制。目前,一方面我国自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总体创新不足,创新条件不具备。另一方面,这四个子系统各自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此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起到化学作用,导致我国创新能力不强。强化协同创新正是破解这个的困局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是自主创新协同。自主创新协同分三个阶段:知识创新、研发设计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这三个阶段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的关系。要具备创新的知识,激发创新的思维,再通过产权等制度法律保障,进行研发设计开发,最重要的是将研发的产品推入市场,转化成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即产品市场创新。其次是自主创新机制的协同。包括创新成果的有偿使用机制(例如购买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集成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风险投资、股权激励等)。再次是与自主创新相协同的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自主创新并不是创新的一个具体类别,而是强调创新的自主特性,这种特性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新中会得到体现。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长期以来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错误理念,这种态度无论是对于制造业还是对于服务业的自主创新都是非常不利的,最终必然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协同,产业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协同在于形成自主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路线;制度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具有独特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规范;组织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协同在于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架构。

3.2 协同创新产业间有所侧重,现代服务业侧重组织创新,制造业侧重技术创新。

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其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市场中得到直接验证和利润自哺,因而创新激励大、效率较高。但其组织创新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度较大,营销创新容易被模仿,这客观上造成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方面。从产业层面上讲,制造企业的组织关联渠道相对狭窄,即使能产生组织创新也难以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有效的扩散,因此从总体上说,制造业创新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是比较合理的。服务业技术创新由于其组织关联互补性大,组织创新更容易在产业内和产业间扩散,因而组织创新是服务企业和产业最有效率的创新方面。Edwin(2006)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创新倾向和对组织程序变革的欲望对服务业创新有更大的影响,而研发强度则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更大。激发生产业的组织创新,可以弥补制造业组织创新的不足;而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又可以带动生产业的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其组织变革。两者分别在各自最有效率的方面加强创新,并通过产业互补增强彼此之间的需求联系。这种螺旋发展的良性互动,对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是大有裨益的。

4、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政策选择

基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业发展,发挥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4.1 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发展生产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国已经进入可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生产业相互结合的关键纽带在于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4.2 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使企业由过去的做大转变为做大与做强并重。

首先,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进一步构建国家价值链,努力培育和构造中国的跨国公司。构建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家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培育和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培育跨国公司的同时,还要从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环境、优化税收入手,做活做强中小型企业;从强化政府的产业标准执行和完善市场机制入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升级正常机制。

其次,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放宽外资外贸管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引导FDI流向,支持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降低“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另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过程中生产投入和外包的比例,充分利用生产业FDI,提高内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

4.3 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生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部分生产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性生产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将政府职能从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门槛、鼓励竞争。三是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如水、煤、油、电、气、环境补偿等,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制造业的服务增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

4.4 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转型进展,规划引导好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

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商务成本)的变化决定制造业和生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性。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要发挥指导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为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定位提供高效的制度框架;建立公共研究机构,完善公共知识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供丰富的公共知识;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积极引导社会网络向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

要素成本的提高决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传统要素成本依赖型产业增长日益陷入高成本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做好服务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准备工作。在服务业管理体制领域大胆探索,可以在沿海城市设立若干新的特区,吸引外资制造业落地,通过开辟新特区,创新体制,吸引内外资本发展生产业,学习和探索发展制造业的新路径。

降低交易成本是城市集聚发展生产业的关键。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也抑制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应重点对生产业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及其他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功能,引导生产业实现集聚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从而为生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继国,李江帆.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

[2]李文秀,夏杰长.自主创新推动服务业成长:机制、效应与实现路径[J].财贸经济,2010(12)。

[3]徐力行,高伟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12)。

[4]刘颖,陈继祥. 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

作者简介

篇8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出现增速放缓、效益回落的情况,处于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仍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是我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业区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1.7%、31.9%、47.9%。辽宁装备制造业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推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果渐显。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等,逐渐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一批世界级装备制造产品,逐步改变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可以提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钻井船等海工设备。沈阳机床围绕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等于一身的工业服务商转型。已启动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

2.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一个新的动力。辽宁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输变电成套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等十大具备走出去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开拓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充分释放辽宁先进装备的产能。如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签订出口南非机车合同近10亿美元,实现从单纯整车出口,向产品配件、运营服务、属地化维修、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领域拓展。2015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货值5.2亿元,同比上升777%。2015年6月,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为印度网公司建设的220KV变电站实现全站带电运行。

3.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多层次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以来,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牵头的输变电产业联盟、沈鼓集团牵头的核电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机床牵头的数控机床产业联盟、华晨汽车集团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将有利于提高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竞争力,促进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如辽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联合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组建,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形成一系列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趋缓、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等问题。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1.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行业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出现了由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的转折性变化,对全省工业整体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销明显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98 582台,同比下降14.5%。市场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装备制造业中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煤炭、石化等专用设备领域受市场订单不足影响均较为明显。2015年,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床、瓦轴集团等重点企业累计订单金额同比降幅均在15%以上。

2.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骨干企业亏损严重。订单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上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市场利润,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业效益水平降低。2015年,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8.9%、-28.3%、-33.2%,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要子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降幅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4 95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742户,占全行业比重15%,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

3.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系统集成能力较低。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横向资源不共享问题,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产业链现状是:拥有一批龙头主机企业,其中不乏百亿、千亿级企业,有的甚至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和话语权。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缺乏自我升级能力,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同时,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装配环节,总体处于装备产品加工基地阶段,而非装备产品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单项技术世界领先,成套装备却处于中低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都属于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但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工,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附加值较高为主机配套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多数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缺乏,最终导致装备制造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的不足。

三、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条件,推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切实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1.以集成化和增量优质为突破口,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应围绕“补链、强链”,进一步理清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延伸和协作的产业链条。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针对装备软件、创新设计等产业链短板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强链。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检测、售后服务等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从制造商转型为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集成开发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服务等,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协同制造模式。

2.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重视“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实现方式,找准需求和强化营销。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需求升级结合,对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注重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具潜力的新的装备需求结合,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推动轨道交通、重型机械和数控机床等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谋求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科技企业、投资建厂、建立境外研发平台和营销体系等,打造跨国企业集团。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对方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彰显装备产品性价比好的优势。

3.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整合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推进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具备国际水准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统筹政府资源,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测平台,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企业或自主,或通过牵头协会、联盟等形式,组织提供一般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全方位生产。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何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培育一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逐步解决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完善装备制造业研究成果共享的政策机制设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4.扶持智能装备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是低能耗、精密和高速的装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装备的创新研发中,推进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发展工业软件,应用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对存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和开发水平,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降低能耗物耗。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 李昂,刘翰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篇9

随着国际分工及竞争环境的日益化,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战略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在精益生产的环境下,日本制造企业的物流战略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低成本和准时化;在敏捷制造环境下,物流战略强调的则是其灵活应能力。日本最受推崇的物流战略是HauLee提出的3A供应链战略,即敏捷性、适应性、协作性(Agility、Adaptability、Alignment)供应链战略。这三个目标有如下几个具体要求:

1 物流战略的柔性和低碳性

日本物流战略要求在保证低成本和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追求柔性和低碳性等。供应链柔性是3A供应链的重点。它要求制造企业将生产、销售和库存(PSI)集成动态管理,同时要及时应对全球供应链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特殊情况,例如地震、产品召回事件等等。而物流的低碳性,在日本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它的推行不仅是企业,政府也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2009年日本《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要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市场,创建能够减轻环境负荷的物流体系。

2 物流战略与市场及地方环境的适应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物流受到全球各地市场及环境特征的影响。制造物流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延迟制造。它通过延迟供应链中成品完成的工序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是否采用这种战略通常根据成品和零部件税率差的大小、海运和空运的成本差别、用户当地制造成本大小等因素来决定,并且经常发生化。目前日本制造物流中经常采用的成套零部件出货、半成品出货等方式都是这种模式的应用。

3 供货商关系管理

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为双赢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中的背景因素有多项,首先是成本管理的重点由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问的物流过程中。制造企业与关键部件厂家的联盟可以及时获得较低价格的零部件,从而对整个产品的售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次是风险共担。顾客需求的快速化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使得单个企业承担不了风险。制造物流中典型的合作协议通常都会规定企业之间共享几个月的需求动信息,且信息更新频率可以达到一周一次。

日本制造业的物流战术

在具体的战术上,日本制造业物流注重利用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管理软件以及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法。在企业内部,通过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企业可以快速准确监控小件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实时状态。在企业之间,由于大量信息交流及高更新频率的要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几乎是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的必备技术。由Oracle、JDA等著名公司提供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软件,用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说明制造企业改善了物流效率。各种物流协会、高校、大型企业等也都在不断地开展着物流新理论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开发,为日本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原动力。

日本制造业物流的课题

日本制造业物流面临的课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首先是对于制造模式以及方式方法的创新需求。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巨大成功,日本社会非常不满足目前的处境。从学术界到工业界都将创新作为企业的最高使命。

篇10

从产业分布来看,重型机械、铁路装备、煤机成套、主锻造等一批传统优势装备产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在全省装备制造业中的比重分别为12.7%、17.8%、3.7%、20.1%;汽车、新能源装备、新型电子装备、LED等一批新兴潜力装备产业起步迅猛,发展迅速,其中汽车、纺机、液压元器件、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分别占到10.3%、3.8%、1.4%、3.8%、12%。此外,不锈钢、钕铁硼磁材等一批加工制造装备产业已具规模,在国内行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整体装备制造产品上,重型机械的比重所有提升,轻型机械产品的比重在下降,特别是附加值较低的科技含量较低的机械产品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减。

虽然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较大,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行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品质提高较慢

从山西省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来看,现有的产品结构相对固定,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品质提高较慢,新产品数量和种类较少,不利于市场竞争。

(2)产业技术升级进度缓慢,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基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对产业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产业技术升级现状来看,产业技术升级相对缓慢,并且在资金支持上存在一定问题。

(3)企业融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装备制造企业在资金需求面前,只有不断提升资金供给量,才能解决企业发展瓶颈,但是从山西省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融资能力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融资能力。

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3.1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对山西省经济的突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装备制造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在产业规模上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考虑到装备制造业在吸纳就业和提升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上的优势,未来山西省会更加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在政策、资金等多种渠道上给予装备制造业全面的支持。

3.2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布局将更加合理

虽然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技术升级难题以及产品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但是随着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升级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多,以及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布局将更加合理,将会在产品布局上发力,通过优化产品线和产品布局,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满足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推动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

3.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更高

在渡过目前的危机之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和产品布局上将会获得更多支持和政策扶持,在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将会更高,其整体发展水平也将会达到新的高度。所以,只有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资金需求等问题之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才能得到显著提升,才能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4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能力分析

对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而言,良好的融资能力不但可以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完善的资金保障,同时也能解决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问题,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结合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融资现状,装备制造业的融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急需拓展

从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融资渠道来看,从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银行贷款限制较多,并且贷款成本相对较高,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同时,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不断变化,对融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4.2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应不断拓展融资渠道

基于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以及山西省现有的扶持政策,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应根据企业现状,除了向银行申请扶持贷款之外,应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增加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保证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募集到所需资金。

4.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应创新融资方式

篇11

随着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体育经济开始迅速升温。但旧有的国有计划体制极大的束缚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再发展,联姻更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与快速发展的体育经济发展民营体育经济势在必行,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也受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成为摆在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现实问题。

1.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困难分析

1.1出口量大幅缩减

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在不断下降,而如今,美元贬值、市场萧条,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对体育产品的消费信心不足,需求不像以前那样旺盛,从而影响了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出口。

1.2国内经济放缓

我国经济全球经济的影响除了在出口大幅缩减方面的影响外,还由此产生了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的连带效应,整体经济形势有下行倾向,宏观经济趋降。国内经济缺乏应有的活力。

1.3融资环境恶化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实力构成上大多数仍属于中小企业范畴。中小企业融资难都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融资现状可以归结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受限等。而出于避免长期贷款带来的高风险的考虑,几乎还没有一家银行向个体私营企业开放基建和技改贷款科目。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体育经济的开放度很低。

2.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机遇分析

2.1国内体育行业的影响相对其他行业较小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现状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体育产业迎来大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过,全球经济严重放缓的出现是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对处于后奥运时代和经济危机中的中国体育产业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前期普遍低于通信设备等制造业,而当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而后者则出现了急剧下跌的情况。

2.2产业结构将得到强有力的调整

中国体育用品全行业的科技含量将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科技型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崛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高科技,突破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体育用品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带来的将是是整个行业的洗牌,直接淘汰那些整体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而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体育制造企业将处在一个更加优化的竞争环境中,有利于我国整个体育制造产业的升级。

2.3国家推动全民健身的契机

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全民健身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后奥运时代,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也应利用国民健身意识增强、参与积极的契机,推动国内体育创业的热情,让中国体育产业在拉动内需上作出更大贡献。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和实施必然会引起对于体育用品需求的增长,我国民营体育制造业恰恰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所作为。

3.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对策

3.1发展多样化经营方式

对于生产中高端体育用品的民营企业来说,租赁经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经营状况,对处在经济危机下的制造企业而言,其生存空间也随之得到了巨大提升。其实,不管全球经济如何地震,将持续多久,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要根据中国民众的消费特征,就体育市场的中高端需求而言,租赁模式将是客观存在的。要打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做好因势利导。

3.2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

加大对产品的研究和发展费用的投入,逐年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对方企业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生产应用转化为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核心技术取得领先竞争优势[2],是我国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获得长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3树立自主体育品牌

我国体育用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体育用品业缺少世界品牌的打造,中国年销售额第一的李宁体育用品公司年销售额仅为耐克和阿迪达斯的1%。打造一个强势品牌需要准确的市场定位、出色的设计、高超的技术、严格的管理,同时也需要优异的品质、完备的功能、精美的外观,还需要在销售、服务、广告宣传诸方面做出长期的、有远见的努力,甚至离不开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关心和帮助。而且常需要几代人含辛茹苦、兢兢业业的拼搏,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的考虑。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经过一轮洗牌后,无论从体育用品品牌出发还是从体育用品制造区域集群品牌出发,都是我国民营体育制造业建立品牌形象、走向国际化的大好机会。

【参考文献】

[1]宋狄雷.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27-1029.

[2]祝振军,常冬冬.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环境及前景[J].体育学刊,2007,13(3):23-26.

篇12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电子信息产业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步发展,但核心基本不变即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普遍认为它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个大的分类。电子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子行业众多,但不管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还是电子信息制造业,都几乎涉及到设备、软件和服务三大部分,这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特征之一。设备、软件、服务三个主要环节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一条主要产业链。

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

国家层面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上海市在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聚焦,把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九个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立为国家层面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六个子领域中,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都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范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各地区在现阶段乃至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主攻的战略要地。

2.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概况

2.1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产业发展梯次化、产业分工全球化。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发达国家在行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产品生产规模化,产品设计个性化。电子信息产品大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达不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步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了适应市场的这一变化,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产品应运而生。

产业界限模糊化,技术创新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

竞争核心技术化,竞争领域集中化。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核心越来越集中在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垄断上。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软件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而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从国家的层面上讲,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源于掌握并垄断这些领域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韩国以及我国台湾为提高竞争力,也在大力发展关键元器件。印度、爱尔兰和以色列则在软件开发生产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2.2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产业发展正处在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投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未来几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紧迫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电子发展基金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2010年年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8万亿元,在工业领域中位居第一。2010 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比上年加快11.6 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3395 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加快22.4 个百分点;软件产业收入1.3 万亿元,增长30%左右。

2.2.1集成电路领域

推动重点整机核心芯片开发和产业化。如高性能处理器、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驱动芯片、IC卡芯片、信息安全芯片以及IP核等。持续推进制造业和封测业,增强产业综合实力。重点支持和舰科技、中芯国际集成进行0.13微米至90纳米系列先进工艺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长电科技、天水华天、南通富士通等骨干企业进行FBP技术、MCM塑料等先进封装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支持LED的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三安光电、杭州士兰明芯、蓝光科技、武汉迪源等成功突破高亮度、高光效的功率LED芯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晶能光电自主开发硅衬底外延技术。开发新型电子电力器件模块,推进节能环保。重点支持了IGBT、MOSFET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的建设。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青岛等一些重点地区建成了若干个集成电路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设立了基于SOC参考平台的国产IP核推广示范项目。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

2.2.2计算机领域

计算机领域,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95万亿元。重点支持笔记本计算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化关键产品。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笔记本计算机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国内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笔记本计算机、服务器等高端产品;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其中,联想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0%。浪潮、曙光、联想等单位研制出运算能力超过万亿次的高端服务器,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支持网络信息安全关键设备。高性能防火墙、入侵防御等信息安全高端设备相继自主研制成功,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在电信、金融等重点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增强了我国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

2.2.3通信领域

重点围绕终端、测试仪器仪表、天线、光纤拉远基站、室内覆盖产品、验证平台、业务平台、特色应用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了支持力度。积极推进TD-SCDMA的技术演进,广泛支持了TD-SCDMA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加快成熟,产业链逐渐健全完善。

2.2.4数字视听领域

数字视听领域,2010年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元。重点支持了基于自主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前端设备、激光视盘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产品技术领域。带动彩电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数字电视相关产业发展较快,自主视听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企业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2.5电子基础产业领域

电子基础产业领域,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万亿元。支持平板显示产品及成套设备、市场急需的高端元器件、进展较快的新能源制造装备和大宗的配套材料产品等,按照上下游配套思路,进行系统部署,促进基础电子产业链建立。通过多种联合方式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面板、偏光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的研发及产业化初见成效,已初步具备大尺寸液晶电视用液晶面板生产能力。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和投资增长迅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太阳能电池产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连续4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多晶硅自给率大幅提高,光伏产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结论:从“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和支持的重点领域来看,各领域都更关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集中于产业链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改造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不难发现,集成电路、通信及网络设备、汽车电子、新型显示都是现今乃至未来几年市场迫切需求产品的关键领域,而这些产品的特征或则核心就是节能、环保、低碳。

3.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良好前景,建议在发展该产业时,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对产业基础依赖小的特点,大力开展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招商引资

我市有着土地、环境等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这些条件都对作为先进制造业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要重点引进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拉长产业链。此外要充分关注新企业在全市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实力,在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的同时,通过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和创新要求高的特点显现,带动形成上海市产业创新的集群。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础,吸引已有产品的上下游企业落户我市。此外,依托上海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快、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品升级快、制造工艺变革快等优势和特点,可迅速引进利润空间大、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

3.2积极引导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提升,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拉长产业链

“微笑曲线”准确地展示了产品形成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如图6所示。结合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现状研究,我们提出:

图6 微笑曲线

3.2.1“订单+产品”向“产品+技术”的转型,提升企业现有产品的附加值

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在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产出处于第二的位置(25.8%)。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同行业中技术领先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产品以OEM(代工贴牌)为主。在产业中能掌握了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的企业可获得更高利润,一般制造或代工企业只能获得非常少的利润,这是行业内的共识。因此,提升现有企业的能及和产品的附加值是上海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以“永继”为例,该企业已从OEM向ODM转变,并在尝试向OBM的发展。其企业的产出逐年快速增长,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增加。同样已成功转型的皓月电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得以发展的有效路径。

3.2.2“服务”向“服务+产业化”转型,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如果说“产品+技术”的转型适用于制造类企业,那“服务+产业化”的转型就适用于有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服务类企业。简单的例子就是上海众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转型,该企业其实是软件认定企业,多年来从事开发化工领域的管理和应用软件。而随着物联网在化工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深化,传感器、数字仪表等物联网产品给电子信息制造业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而传感器、数字仪表等工业器件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软件管理平台。这样,众达公司一方面致力于研发物联网应用的软件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也尝试对平台中的工业器件的产业化,已在工业区买地准备建厂。这种转型,将企业自身的软件技术价值延伸到硬件产品价值中,有利地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相比单纯生产或则单纯研发的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风险抵抗力和竞争力。这样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基于上海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思考,我们可以关注从事软件技术研发的注册型企业的软件产品应用领域,一旦发现这些软件产品可以结合硬件生产具有产业化特征的,都可以将其引进,这样既延伸了企业的价值链,同时也解决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时研发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

3.2.3“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这里就涉及到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日益成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仅停留在产品本身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在逐渐提升服务在其整个经营运作中的比重。这其实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电子信息制造业也最适于服务化。比如一些国外的先进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销售产品,而在销售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配套的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即“产品+服务包”,这样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从目前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来看,很大部分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形成行业内的技术优势。这样的企业,可以考虑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型。鼓励企业把低附加值的产品,通过整合产品营销和售后的服务,附加值得以累计,再把产品和服务打包一起往产业发展趋势中之高附加值的区块移动,从服务化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层次和竞争力。当然“产品+服务”的转型也适用于前面描述的其他转型企业。

篇13

1.天津市生产业的界定

1.1 生产业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生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最早是由Machlup[1]在1962年提出的,他认为生产业就是知识产出的行业,提供各种专业知识服务。在国内,很多学者也对生产服务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定义,例如陈阳,曾刚[2]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给出生产业的定义;钟韵、阎小培[3]则从生产服务业的作用出发对其进行界定。根据上述分析,参考相关文献[4-5],可将生产业总结为:不直接为消费者服务,不直接参与生产或物质转化,主要是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是现代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活动,具有中间投入、产业关联、知识密集等特性。

1.2 天津市生产业的界定

生产业的本质属性是其他产业部门的服务或产品的中间投入,因此,对于天津市生产业的界定,可借鉴Momigliano and Siniscalso(1982)[6]的思想,采用李冠霖[7]、Goodman[8]等学者的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来进行界定。首先根据《天津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计算服务业各部门的中间使用率,以50%作为分界线,将中间使用率高于50%的部门划归为生产业,经计算,天津市服务部门中间使用率高于50%的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家和天津市的十二五规划中都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归类为现代服务业。鉴于此,可将天津市生产业最终界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八个行业。

由于《天津市统计年鉴》与《天津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统计口径有所差别,在进行天津市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时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替代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探业替代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便充分利用相关数据,更加科学的分析天津市生产业发展现状。

2.天津市生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天津市生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近年来,天津市生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6年天津市生产业的产值为1232.24亿元,2010年为3047.26亿元,5年期间增长了247.29%,对GDP的贡献率也由2006年的27.61%增加到2010年的33.03%。2006年-2010年期间,天津市生产业平均增长率达到23.46%,对GDP的平均贡献率也达30.82%,具体情况如图1、图2所示,表1则显示了天津市生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具体产值情况。

2.2 天津市生产业各部门发展情况

2006年-2010年期间天津市的生产服务业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各部门占整个生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如表2所示。其中批发和零售业规模最大,所占比重五年内平均达到了35.95%,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达到了20.23%;金融业则为17.76%,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所占比例较低为5.72%,且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天津市生产业中以高知识密集度、高新技术等为特征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不足,而与传统服务业关系紧密的批发和零售业则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为了进一步分析生产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表3计算出了天津市生产业各部门同比增长速度,增速最高的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其平均增速达到了36.26%,增速最低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增速为14.98%,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近年来天津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现实。除了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变化相对平缓,呈现出逐年小幅度增长的趋势外,其他生产部门的平均增速均达到20%以上,表明这些部门近年来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综上分析,天津市在2006年-2010年期间,生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成果,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依然偏低,例如在2009年,天津生产业占GDP的比例为34.4%,而北京和上海分别为:48.2%和46.4%。另外,天津生产业的内部结构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政、住宿餐饮所占比例达到60.17%,而最具现代服务业特性的金融、信息与科技、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仅有39.83%,这说明天津市生产业规模不大,且发展比较分散,特别是科技、知识含量较高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还不发达,对天津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较弱。

3.天津市生产业对制造业发展支撑的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把经济学与数学结合的最为融洽的一种现代模型方法[9]。因此,可应用《天津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一步分析天津市生产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借助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天津市制造业与生产业间的“投入”和“产出”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技术经济联系。

(1)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计算分析

根据《天津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对制造业和生产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出制造业对服务业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如表4所示。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部门之间依赖程度的强弱,该数值越大,说明两个部门之间直接依赖程度越高,而完全消耗系数越大,则说明部门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越大。

根据表4计算结果,天津市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据了直接消耗系数的前七名,这说明天津市制造业对其生产业的依赖程度很高。

需要指出的是综合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分别处于第六名、第七命和第十名,这说明天津市制造业对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这三个部门完全消耗系数排名的进一步后移,充分说明天津市制造业发展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科技手段应用程度较低等制约因素,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能力,限制了天津市制造业的整体产业发展和提升。因此,天津市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天津市制造业、生产业产业升级和转型所面临的关键瓶颈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天津市科技类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由于交通运输和仓储在物流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而表4中的数值显示,天津市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在整个服务业中都排名第一,可以认为天津市制造业的发展在服务业中对现代物流业的依赖程度最大。因此,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高效率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物流业,不仅是天津市物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制造业发展和提升的需要,更是天津市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影响力系数计算分析

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的拉动程度,表5计算了天津市制造业各部门及服务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天津市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生产部门只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说明天津市生产业整体影响力系数较低,这与天津市生产业长期以来发展水平不高有关,由于天津市工业发展的外向性较高,加工贸易占有较大的比重,导致制造业对生产业的需求较低,限制了天津市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长期匮乏、对金融等生产服务业的利用程度不高、制造业空间布局散乱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天津市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3)感应度系数计算分析

利用《天津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可计算出天津市制造业各部门及服务业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如表6所示。

在天津市制造业和服务业所有部门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感应度系数最大,为3.68957,这说明以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对天津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进一步分析,可发现交通运输与仓储业感应度系数高于影响力系数,这表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作用明显,是各产业间重要的连接体,它的发展状况会对天津市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天津市生产业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也大于1,说明这两个部门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中间使用率分别高达69.73%和74.92%,显示了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链接枢纽作用,并且随着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见金融保险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对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将会逐渐增强。

此外,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三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与实验发展业的感应度系数仅为0.418068。反映出天津市制造业发展对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利用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天津市生产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

综上分析,天津市以交通运输和仓储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处于较为突出的位置,各行业对其均有较大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多数生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偏小,表明了天津市制造业企业对生产业的服务需求不足,产业分工亟待细化;另外,天津市制造业空间结构分散,也对生产业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产业空间布局需要优化;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类知识密度较高的行业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尤其是感应度系数严重偏小,说明科学技术和生产制造的对接效果极不理想,对高科技行业对天津市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

4.天津市发展生产业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