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课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智慧课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态智慧课堂

篇1

课前学生自学、课上老师巧妙的导入、小组成员合作研究,在交流中学习、在质疑中探索、在拓展中升华、在整理总结中提升认识,这个学习过程我们简单地将其总结为:“学―导―研―习―拓―理”。

学生在思维与思维中碰撞,教师在点拨与激励中育人,这样的教学不仅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尊重了教育教学规律,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来说,都应当是充满智慧的生态课堂的较好体现。

二、激发智慧是践行生态课堂的有效手段

生态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其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自然和谐、智慧飞扬中进行的,课堂应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应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学生品析第二段写月色的句子。一名学生作为主持人,来和同学们共同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主持人问:谁能翻译一个这个句子?

同学答:庭下的积水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在一起,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主持人问:很好,但是你忘了一个字“如”。他以为月色是水,于是便陶醉其中,这是一个比喻的修辞,从正面直接写出水的特点:澄澈透明。更秒的是他将这个比喻延续了下去,又犯了一次错误,那就是将竹柏的影子当成了水中的藻荇,其实这又是一个暗喻。这样看似写了作者的两次错觉,其实是因为作者太投入了,太忘情了,是真的被月色陶醉了。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展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尊重了教学规律;学生的回答全面透彻,更重要的是尊重了同伴的智慧,一起切磋,其乐融融,这一问一答充满了生态的情趣。

接下来学生又说:我们组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疑问,此句的重点本为写月,可是这个句子却没有一处提到月,谁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沉默一会儿。

教师点拨说:同学想想我们有没有学过运用类似写法的作品呢?

有同学答:啊,我想起来了《桃花源记》这是作者为文的一种含蓄之美,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有点像留白的写法。

又有同学答:我还有一个想法,这里写月是表象,其实是借月抒怀。月是“空明”的,我想到了第一组同学说到的苏轼与佛的关系。空,主张四大皆空。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苏轼之所以能够像空明的月色一样光明磊落,心情如水。

篇2

要改变这些不良现状,就必须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跟上时代的步伐,构建生态智慧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1.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内涵

“生态课堂”是指课堂由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共生,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系统。“智慧课堂”是基于生命发展、基于智慧唤醒、基于培养合格公民的课堂。

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基本内涵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学习生态环境中,积极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力量,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生态智慧课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师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开发,它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思维、集聚智慧的平台;二是师生情感体验得以丰富、有效思维得以提升;三是学生个体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实现圆融共生。

2.构建生态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的策略

(1) 树立生态智慧型的教学理念。构建生态智慧型初中思想品德课,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传统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习惯于思维跟着教师走,只是满足于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落实新课标提倡的“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2) 拓展生态智慧型的教学内容。生态智慧型的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开发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范和技能。首先,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挖掘生活教材、活用生活教材。其次,用丰富的社会信息充实课堂。应从教学内容着手,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充实社会丰富信息。最后,我们要关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及时把社会生活中的新焦点、国内外发生的新事件、科学技术新成就、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

(3) 运用生态智慧型的教学方式。生态智慧型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提供更多贴近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灵活形式,让学生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首先,创设生态化教学情境。着眼于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基于情景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最后,教师还可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

(4) 营造生态智慧型的课堂环境。构建生态智慧型的思想品德课堂,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开放自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第一,要营造生态化课堂语境。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独立自主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与交流,而教师扮演思想品德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第二,真诚关爱学生。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学生却常常因为一点点错误就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他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鼓励和赏识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求知的动力,更懂得用爱心来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做负责的公民。

参考文献:

篇3

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一上课我便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果不其然,学生们都“跌”了进去:我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事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分别放入8个箱内,让学生们分8个小组从箱子里把球摸出来,摸出黄球多者为胜。当都摸完后学生们“气愤”地发现,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全是白球,根本就不可能摸出黄球,而另外一些小组的箱子里却全是黄球。结果无论是赢的小组还是输的小组都觉得“太不公平”!

我见时机已成熟,就因势利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十分肯定地说:“只能摸出黄球!”“对,是‘一定’只能摸出黄球!那么能否摸出白球呢?”“不可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应该怎么说?在小组里说说看。”学生根据前面的说法:“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一定’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接着我又将黄白球混合放到8个箱子里,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根本不用再去摸了,学生都知道“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到此,通过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活动,建构起了“概率”最基础的知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概念及它们出现的特定情况。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

2、善于捕捉课堂智慧的闪光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发现者

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学生知道了射线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举例。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另外一些例子吗?,生: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被东西挡住了。头发是射线。(全班大笑。)师:你们有意见吗?(多数学生感到疑惑。)师:那我们来假定一下,假如你的头发都是朝着自己的方向笔直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此时那位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我想学生这一会心的笑来自于教师那幽默的两个“假如”,来自于教师的镇定自如和教学机智。面对教学中这一突如其来的真实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轻而易举地用了两个“假如”为孩子营造了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举例的片面性,巧妙地化解了提出质疑的学生面临的尴尬局面,使全班学生受益,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这样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3、灵活把握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创造者

在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是课堂智慧的生长点。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当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于是,教师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大致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有的学生说5角、1元人民币上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像;有的说人民币上还画有桂林山水、三峡风光等我们国家风景很美的地方;有的说拿一张人民币对着光可看到藏在里面的图案,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等等。这样一调整,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还为学生展示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提供了舞台,让课堂教学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4、努力寻求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成为动态生成的开发者

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智慧的切入点,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圆柱的认识”为例,课前预设第一课时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立体图形。你准备研究什么?生: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生:我准备将剩下的圆柱、圆锥和球一起研究,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肯定有类似的地方。生: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所以我建议先研究圆柱与圆锥。师:(出乎意料,将“球”抛给学生)你们的意见如何?生:研究圆柱和圆锥。师: (稍作思考)行!你们准备研究些哪些内容?生:像长方体一样,研究“棱”“顶点”“面”的特征。生:还可以研究一下“高”。生: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篇4

教师接着叫了生甲问道:“你画了几格?”

生甲:“22格。”

师问道:“猜猜她写了哪个小数?”

生齐答:“0.22。”

接着又叫了生乙:“你写了哪个小数?”

生乙:“0.13。”

师问道:“你知道他是怎么涂的?涂几格?”

生丙:“涂13格。”

最后教师出示涂好了20格的纸,让学生思考用哪个小数来表示。

生1说用0.20表示,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这张纸平均分成了100份,涂色的占了20份,所以就是0.20。”

师又问道:“还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

生2:“0.2,因为可以将这张纸看成平均分成10份,涂色的有2份,就用0.2来表示。”

生3:“用0.200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如果把它分成1000份,涂色的就占200份,所以可以用0.200表示。”

师:“这三个小数的大小是相等的,但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0.2表示(生答十分之二。)……”

将一道看似简单的习题,在反馈时通过三个精心的预设的问题,从形到数,又从数到形,最后想象、创造,在练习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提高。

二、生成细节成就精彩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细节蕴藏于预设与生成之中,细节蕴藏于教师的机智调控和学生的积极思维之中。每一节课应该说都经过执教者精心的预设,但面对一个个具有鲜活思维的孩童,生成也成了必然。上面案例中0.2和0.20是老师预设的,但0.200是生成的,老师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清晰。再如在二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总结计算方法说:“个位不够,我们可以向十位借……”一位学生怯生生地举手:“老师,要是十位不肯借怎么办?”此问一出,听课的老师一片笑声。“老师,十位不肯借怎么办?”问这个问题的学生真是太可爱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这个学生问的这个问题正是是他自己发现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很值得肯定。课堂上,让学生多问一点“自己的”问题,就是一种精彩!这时老师:“有道理!不肯借怎么办啊?”,笔者的想法其实是“既然不肯接,我们就让个位欠着,好不好?”然后,让学生自己想一个方法记录欠下的数(此处还暗含一个“负数”出场的舞台),记账之后算十位的,得到整十数,“别忘了我们个位还欠着债呢!现在应该怎么办?”把欠着的还上,整十数减去个位欠的就得到了答案。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直接向十位借”和“先欠再还”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两种算法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教学不仅回答了学生“十位不肯接怎么办”的疑惑,而且提升了计算教学的思维含量。如此的细节多么宝贵!有了如此的细节存在后,教师和学生能不收获精彩吗?

三、教学手段碰撞生成火花

篇5

师:我们以前没有见过面,现在同学们一定看见我了,你们看我的这张脸是圆圆的脸,还是方方的脸呢?

生:方的。(有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嚷嚷。)

师: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些图形(四个图形:三个圆,其中一个画有圆心,一个空白,一个简单画了眼、鼻子和嘴;还有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有一张脸画着,那就是我。(学生开怀大笑。)

师:老师非常喜欢圆圆的脸蛋,看一看,找一找,哪一个同学的脸蛋是圆圆脸蛋?(学生都开心地把班级中一些比较胖的同学找了出来。)

……

你看,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幽默、风趣,而且与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挂钩。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很快走到了一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几句话也唤起了孩子们对平常见过的“圆”这一形象的回顾,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经验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接下去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认识了圆,掌握了有关圆的知识,学习显得那样轻松,老师显得那么可亲。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朱老师在课前对这一导入细节的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二、及时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巧妙地利用意外进行“生成”,会成为课堂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面。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教师对待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独具的“慧眼”,把错误看成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在电脑上将这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a×b)。此时,我就将错就错,进行因势利导。如果“(a×b)”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相等。接着,运用电脑动画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图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是否一样大,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其中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比平行四边面积大的部分,从而明白了“a×b”不是求平行四边面积的道理。我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通过直观图,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它的面积公式,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结论。正是捕捉了学生的“错误”而引发了同学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极大调动了同学们的探究兴趣。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16-02

一、教育生态观的含义

教育生态观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观相比较,它从生态教育出发,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教育生态观和以往的教学观相比,无论在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及教育环境方面都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教育生态观下,教育方法采用具有多样性,却也保持了教育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包含了讲授式教学方法,也包含对学生的自主教育、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教育生态观这种教育观念正成为一种科学的生态教育观念,也飞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也牵涉到其他很多因素。在这样一个作为审视工具的教育生态观下,可以从更开阔的教育视野审视我们的高职数学教育。

二、高职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教育一方面和技术能力联系着,另一方面教育和统治阶层的地位巩固有着密切联系。埃洛特认为:通过教育如果不能获得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权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便会减少。现代高职数学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价值取向带有功利性。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如果以这个作为兴办教育的一种思想原则,必然会使教育失去教育本身的价值,也失去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教育对人的发展存在意义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2.高职数学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中心”。现在的高职数学教育由于过分关注对纯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的生活实际应用,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无用的思想。其原因就是教育理论对“知识”的过分强调,具体表现在高职数学教育中的以知识为中心,重视对逻辑的、系统的、理论化的纯数学知识传递,而忽略对人生价值、数学应用与数学与生活等一些问题的渗透。高职数学教育以“数学知识为中心”忽略了高职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存在,这种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

3.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大多数高职数学教师,对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理解得很片面,认为教师认真教就可以了,感受不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非常麻木地接受枯燥的数学理论,因此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在这样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育生态观下改革高职数学教育的建议

1.从教育生态观出发反思高职数学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要从尊重生命出发,高职数学教育也应是体现教育生态观的载体。高职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状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有何需求,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发展。只有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才能给予学生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样,高职数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的一部分。教育生态观的理念是走自然的生态教育路线,学校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目标要实现,首先要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主要在课堂,因此课堂成为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学习环境,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来改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使数学生态课堂成为重要载体来体现教育生态观,创造生态教育的气氛。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学院将成为学生安心的学习乐园,课堂也将成为充满生命力与学习力的地方。生态数学课堂应是教育生命观的载体,新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教育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充满教育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状态、教师状态和时间等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应是按照预定模式授课的,也可以说,每一节课都会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的一种创新过程。在生态学视野下,课堂是一个大系统,教学效果的高低程度,很大方面是由数学课堂中教学信息在师生间流动和反馈效果决定的。

2.师生共同发展,充分展现教学智慧,以学生为本。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充分展现教学智慧,师生共同发展。从生态学视野上看,这种共同发展是教学智慧的“自我性”实践,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合作实践是自发行为,不受外力控制和掌握,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情感、能力、知识和价值观动态变化的过程等。也就是说,知识是教学智慧展示的根本。虽然教学智慧是一种知识,但是并不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就有更高的教学智慧,它们之间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事实上,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如何展示立体知识,包括知识的来源与发展的能力,只有师生在课堂上达到良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充分展现教学智慧,才能达到师生自我成长和共同发展。从教育生态观出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实现学生成长与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建立师生的交流与对话,以促进学生有效成长。同时,教学智慧也在师生的交流中相互影响和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影响和互相依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三者之间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着,并且和谐、健康动态地发展。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学智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职数学教育应强调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发展。

3.师生共同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的融通共生。当某个个体缺乏生态因子对其作用时,个体的生长则会受到较明显的限制,这种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当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某个教学情景打破,教学情景中的这个生态因子达到极限时,教学情景就成为一种限制,教学发展就会产生某种冲突。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使学生到达和谐与自由发展,但限制学生这一生态因子的发展因素有突发的某种冲突出现,当几种生态因子都处于不平衡的时候,数学课堂的教学生态出现不平衡,就会爆发出生态教育限制。所以,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使之融通共生。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课堂是每种因素在冲突与平衡、关联与和谐下的一种统一,它是动态和自由生成的。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应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适应各种突发教学情景,积极主动利用自身条件和创造条件,机智高效地应对突发教学课堂事件。应用教学情景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职业本身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常年与学生相处,教师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觉察出教学情景中的各种消极与积极因素,及时洞察教育情景中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不断完善教学环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情感与智力上的支持。在高职教师适应各种突发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智慧也随之成长。在教师利用教学智慧不断处理和应对各种突发的教学情景中,高职数学课堂又有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平衡。在生态数学课堂中教学生态因子达到一种和谐,教学状态是平衡到不平衡,由不平衡又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智慧不仅是个体智慧,它还是一种群体的、师生的智慧。当这种群体的、师生的智慧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高职数学课堂就会达到挥洒自如的、非常好的状态。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在共同应对教学情景中使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自然的探求知识的新境界。

4.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从教育生态观出发,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传统的数学知识,高职数学应该透过数学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既有实际生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有相当的审美观念,还能懂得如何生活的人。在课堂教学中传递数学的价值观念,以数学方法和思想为中心,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锻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应用数学去思考构成了数学能力的一种,这也是日新月异社会的一种智力,这种智力可以使学生估计问题的风险,从而变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用”数学知识去思考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学生传统的思维,而且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数学所给予学生的力量还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独特的美对学生的感染,以及数学家在追寻数学科学的理论道路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力。把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挖掘高职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在传统数学知识的讲解下突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传授,这是我们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通过高职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活责任感和强烈自信,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创新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道路则更是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数学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数学的原则、数学公理、数学的简约精神、 数学建模思想、 精确的数量分析等,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在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去体现数学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与自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良好地进行交流,处理和筛选生活信息的能力,也是高职数学改革的难点。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着,高职数学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生态观恰恰为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这样的方向。只要我们注重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教育将是一种体现生态教育的生机勃勃的教育。当数学教师把师生的群体智慧融入高职数学教育,在这种自然和谐的数学教学的气氛中,将会使更多高职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田慧生,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5]白燕,任凯.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篇7

二、生态的课堂是开启智慧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应是灵动的课堂,师生的灵感相互交织,思维在此碰撞。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经历直观形象思维的过程。但是,只有教师适度引领学生的思维,才能确保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有序的,进而发现学生智慧的引爆点。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融通智慧,让学生在头脑中经历了一个把通过观察、操作而获得的经验积累上升为对意义的感悟理解的过程。构建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在预设课堂时,要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要走向精彩的生成,要懂得留白,要尽力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课堂上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及时开启学生的智慧。

三、生态的课堂是追求平衡的课堂

教与学的平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适当地减少,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是演员,用他们的声、形、情绪尽情演绎;教师只需用语言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语言更要精练简洁。用生活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师生在情景活动中轻松地互动。知识的内与外平衡是生态课堂的第二追求。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应该以学生原有知识经纬的基础。教师要把握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尽力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据适度的原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是动与静的平衡:“动”是一种状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状态。学生在动中动手、动口、动脑。适度的“动”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激发和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当然,生态课堂既有“动”的激情又“静”的理性。“静”即是课堂教学学生认真倾听、精心思考的不可或缺的状态。

四、生态的课堂是高效合作的课堂

篇8

课堂教学现状:重知识,轻智慧;重纪律,轻自由。笔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否认或轻视知识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但人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知识,即人的发展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与获取来实现。我们传统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把知识的学习当作惟一或最终目的,而把人的发展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这自然会导致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因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知识获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智慧生成。教育说到底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它需要关注人,关注人的主动性。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是机械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去背诵和记忆许多概念、原理和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很多教师都读过高中,对那段岁月有着切肤之痛,但当我们成了老师之后,就淡忘了往日的伤疤,开始把自己当年的痛苦转嫁到学生头上,逼迫学生日复一日地在书海中苦读、记诵。我们的教师都有苦衷,可这是剥夺孩子童年幸福的理由吗?难道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如此的教育,只能把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灵性的学生塑造成记诵和模仿的机器。假如教育只有记忆而无怀疑,能说是智慧的教育吗!

此外,真实的课堂,我们比较看重课堂纪律的控制,而对学生的自由不屑一顾。小学生是最具有自由精神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把他们纳入我们所谓的规范之中,而当他们长大后,最需要自由精神的时候,他们的能动性却泯灭殆尽。试想一个连自由都没有的课堂,怎么能孕育智慧的教育。假如教育缺失了智慧的灵韵,又怎么能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有效课堂需要人的“大智慧”

科学课堂应该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往往凝聚了教师诸多的心血和智慧。有效课堂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建构,用智慧去实践。那么如何发挥教育智慧,构建智慧的科学课堂呢?

(一)以情境启动智慧

学习情境,是教师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情境画面,或是一种生效合一的场景,或是一种虚拟的现实环境。好的学习情境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二)以实践带动智慧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阐述,动脑思维,凭借一系列的“实践”发挥操作的诸多功能,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使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活化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矛盾触动智慧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四)以点拨振动智慧

篇9

品德课堂要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生踏进学校时,已不是一张所谓的“白纸”。他们都带着过去的生活经验、情趣、兴趣,教师要善于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寻找教与学的支撑点与结合点;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到自然,回到生活,回到儿童快乐的天地中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习生活。一堂好课,要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回到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去,让课堂生活化。比如教学《心中的110》,学生学习后明白了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学会自护自救。我在此基础上适时补充我校学生被社会青年敲诈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么办?从而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品德课堂应是感悟、体验的活动过程。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从学生学习的状态提出:“一堂好课应上得让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是很多教师片面解读了孙老师的“情智教学”,于是在一阶段课堂上热热闹闹,认为凡是好课就必须要有热闹的场面竟成为一部分教师的共识。诚然,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 “动”起来,但“动”不仅仅就是场面热闹。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即通过和知识(文本)的对话、和老师同学的对话、和自身内心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我们品德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活动性,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但它更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内心的感悟和内化。“德育不能没有体验”, 要把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习惯,必须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所以仅仅参加课堂活动还不行,必须强调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必须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前不久,笔者听了几节《平安回家》同教材异教法的课。教法一:课前学生大量收集平安方面的资料,请来了交警,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法二:教师以平安内容为线索,以学生自学、交流为主,辅之以多媒体的方式展开学习。前者因为学生活动和讨论时间多,显得热热闹闹,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不足,觉得有些为活动而活动。后者虽没热闹的场面,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发言的深度可以看出学生始终处于参与的状态,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因此好课不一定要“很热闹”,它的“新”绝不能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应该看学生是否积极思维,学习是否有效。一堂好课或许来自学生的思维与感悟,或许来自四两拨千斤般的引领,或许来自那润物细无声之后的豁然开朗……

品德课堂是充满智慧的生命历程。品德课堂教学就是生活,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方张松老师说到“智慧课堂”,说智慧比策略更有艺术,智慧比方法更丰富。智慧只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长,课堂中我们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激情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而在新型的品德课堂中,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正是这类教育资源的适度而有序的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活动和赛课中,对于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许多老师生怕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常常对这些“节外生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精彩”白白错过,最多的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现,只有真实的才可能是美丽的。“生成”是一种大智慧,而智慧的课堂才是有效、高效的课堂。因而,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应该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新的课堂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做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一堂好课应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生命旅程,成为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乐园;一堂好课应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苏教版编写组

[2]《道德体验论》——刘惊铎

篇10

二、语文教育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首先,以课堂为切入口进行语文课改的升级与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中实现课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语文云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人机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来开启语文教育的智慧之门,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联动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理想状态。叶澜曾经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这种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与师生的智慧,其中,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语文智慧课堂的智慧本体是人的智慧,主体是师生的思想借助云平台交融的智慧。语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体现在云课堂上,云课堂只是语文教育链条的一条显性环节,是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的一个窗口,从整个语文教育的链条上看,这种智慧从纵向上分课前、课上与课后,横向上又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智慧阶段,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在一个孤立的学习场所运行,而是一个比以往更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教育结构。语文云课堂只是这个网状结构上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是中心节点,但将来是一个去中心的过程节点。因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语文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解决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说:“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改变,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面对“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语文教育把信息技术置于云课堂的框架内,激发了语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云课堂将成为新常态,语文教育将进一步迈向信息化。

篇11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工作、娱乐和其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包括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手机依赖症”人群日益庞大。从一些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此番移动智能革命已经波及现代大学校园,由此产生的消极效果显然大于积极效果,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日趋严重。[1]其中,最重要也是对大学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上。对教师来说,由于人数众多和手机这一设备的特殊性,监管难度非常大。因此,如何发掘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设备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戒除课堂“手机依赖症”,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以教学内容实时传达、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生生协作学习、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为主要特征,以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大学智慧课堂,对其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大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智慧课堂的特性

唐烨伟等给出了智慧课堂的定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形成旨在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2]结合大学传统课堂、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的特点可以得出,智慧课堂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

目前,大学课堂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PPT的投影图像传达,具备实时性。但是,大学课堂人数众多、投影效果不佳和教师声音小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传达的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听课,进而产生课堂手机依赖。通过教学广播系统在计算机机房授课的模式能够达到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和实时传达的要求,但在一般大学里,所有课程均按此种教学模式开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慕课和微课等在线教学形式给予了很好的参考。在Coursera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教师面向的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但学习者体验到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所有教学内容都直接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且可重复观看,便于复习。可汗学院早期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在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萨尔曼・可汗认为,视频中出现的教师头像和教室里其他物品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这其实也是目前大部分慕课和微课都不建议教师图像一直贯穿课程始终的原因。这种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当前智慧课堂的构建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智慧课堂中,教学内容的传达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主动性,更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2.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

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多半是师生一对多的随机问答,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非常低。传统课堂需要改变单一的提问模式,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进师生有效互动。在信息化智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强调课堂教学灵活和机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都会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师生之间要建立真正的“课堂讨论”,也就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的交流模式,即教师先引导讨论开始,1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或是自己的见解,第2、第3名学生加入,其余学生相继参与其中,当其中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能仔细倾听,氛围良好,当讨论陷入瓶颈时,教师才重新加入并适当点拨或引导。慕课教学中的Quiz给予学生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有利于产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在智慧课堂上,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实现高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3.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要有很好的协作就必须保证良好的沟通。协作会话性工具能够保证学习者在协作的同时进行良好的交流,并且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指导。通过这种性质的工具可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流畅地进行,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慕课的学习讨论区自由开放,可以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也可实现协作学习;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线上和线下学习讨论的机会。这些形式都应该在智慧课堂中展现。

4.学习行为的记录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智慧课堂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估和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课堂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来自于各种考核结果,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和一体化的评估。

学生在智能终端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是随时随地的。这些学习行为数据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估是十分有价值的。智慧课堂需要通过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收集、处理,以实现学习行为建模和个性化评估。智能终端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个性化学习行为的建模以及未来学习行为的预测,都是智慧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教学缺少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反馈系统,学习者与教育者均不能得到适当的反馈信息,极大地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智慧课堂。

三、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胡钦太教授对于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深度融合”的表述,智慧课堂需要“以学生为本,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将智能终端与教师授课计算机进行同步,学生可以在无法看清投影图像时通过智能手机观看教学内容。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上的智慧APP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互动,教师适时对互动进行引导,控制整个授课过程。课后,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内容实时传达需要对课件进行智能获取与过滤。通过智能终端APP,将教师PPT、课堂板书和其他课件内容实时呈现在学生的智能终端上,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听课环境更为友好,记录更为简便,分享更为快捷,以实现愉快课堂、轻松课堂和趣味课堂的效果。

智能课堂中的高度互动是其标志性特点,将分为在线互动和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在线互动是教师在课堂特定时间内,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在课堂内部开放的交流形式,所有学生可以提交问题或学习感受至在线平台,类似于一些视频网站上的弹幕,或者采取群聊的方式。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一些羞涩、胆怯或自卑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线互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时段进行,不能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否则会影响整体讲授效果。另外一种形式为面对面互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智能终端的辅助下开展问题探讨。智能课堂毕竟不是在线课堂,学生仍然还在同一个教室内听课,适当的面对面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课堂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很难做到与每一位学生充分交流和了解,这也使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和想法,以至于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智慧课堂针对学生在课上用手机端听课的情况、截屏做笔记的次数、以弹幕方式提问的次数、笔记分享次数,连同从校园网端和教务管理系统获得的学生个人数据储存于云端,构建大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化需求,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教学设计也将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针对学生个体,构建基于学习行为的个性化模型。学习行为建模可以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需求和趋势,不同的学习行为数据提取算法所获得的学习行为数据的准确性与价值性不同,不同的分类算法决定了学习行为的性质。“数据驱动课堂,分析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5]

四、小结

在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6]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的教育变革被誉为第四次教育革命,此番革命来势是凶猛的,但过程却必定是漫长的。智慧课堂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核心,承载着教育参与者对教学新生态的希望。在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教学内容的精准同步、良好互动课堂环境的构建和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是三个主要支撑点。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隐私保护、教学效果评价、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2]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3]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41-48.

篇12

【 Keyword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mart classroom; wisdom classroom;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1 引言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智能化环境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为此,人们也希望利用智能化环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院、智慧校园等智能化环境正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智能教室”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目前,关于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全球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关注,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设计已经成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 智能教室的构成及功能

智能教室,又称“智慧教室”或“未来教室”。它的基本概念: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有设备(计算机、投影,音箱、交互白板等)及环境(温度、光线、空气质量等)进行智能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智能教室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它的构成体现出设备先进、操控方便、资源丰富、交互流畅、教学方式灵活等特征。

智能教室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方面,主要包括课堂笔记的自动化、课堂实录、设备控制自动化、智能远程教学等几个方面。

2.1 课堂笔记的自动化

传统的课堂模式经常是教师忙于讲课及板书,学生忙于听课与做笔记,而学生的听课与做笔记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这种模式显然对课堂学习的效率是不利的。在智能教室中,学生再也不用做笔记,只需认真听讲就行,教师的所有板书都可以自动保存起来,并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传输到学生终端中,或者通过打印设备打印出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比笔记记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板书、演示讲义、现场视音频和其它与教学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可以通过“智能视讯设备”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并自动上传到“教育云平台”中,成为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当学生有需要时,可以随时随地播放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方便复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补学错过的课程。

2.3 课堂互动与协作学习

智能教室的核心是互动,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设备。它集硬件与软件为一体,并连接到“教育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随意调用各种素材或应用软件教学,并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智能教室中,学生能够利用无线终端进行互联,既可以实现教室内的小组互动,也可以与远程的学习者或专家进行互动,完全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多方面的互动与协作学习。

2.4 远程教学的智能化

远程教学是智慧课堂的一个方向,智能教室引入交互空间的概念,把一个普通的教室空间增强为一个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的交互界面。在这个空间中,教师可以摆脱键盘、鼠标、显示器的束缚,而用语音、手势甚至身体语言等传统的授课经验来与远程学生进行交互。现场的课堂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界限被打破了,教师可以同时对现场和远程的学生进行授课。

2.5 教育云平台的运用

教育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平台,它能够灵活地统一管理和调度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个人终端,经互联网连接到教育云平台,获取学习信息服务。教育云平台能够发挥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在线的远程教与学的资源,并为学习者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能够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 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

智慧课堂是相对于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的,它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人、技术、资源、环境和方法等)的作用,实施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智能教室的设计与应用都是为智慧课堂而服务的,智慧课堂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从智慧课堂模型中可以看出,智慧课堂的设计主要分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两方面。

3.1 课堂环境设计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学习支持环境。物理环境中,智慧课堂给课堂主体提供了高互动的教与学设备,能够有效支持课堂主体对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处理和呈现。智能环境控制则给课堂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从光、温、声、空气质量等方面根据课堂的实时状态进行调节。创意空间布局则主要考虑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桌椅设施,以及根据教与学活动的需要能够方便实施桌椅的组合,形成学习小组,以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习支持环境由基于泛在网络的教育云平台进行支撑,实现高互动教与学设备、智能环控设备的接入与控制,支持智慧课堂教与学等活动的开展。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交互终端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实施,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同事、家长等也可以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了解学与教的情况。

3.2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包括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程后设计,其中课中设计是最主要的部分。智慧课堂中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评的活动都是由教育云平台实施的,所有学习资源的提取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均来源于或进入到“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中。课后的活动是课中教与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录系统记录的视频和学习支持环境记录的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撰写反思,与同行交流,也可利用学习支持环境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交流。学生在课后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并利用交互学习终端完成系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推送的个性化作业。

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是教育云平台的重要支撑,因为在智慧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生成的资源,而且智慧课堂中的学习需要有情境性、适应性的资源,需要为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时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需求提供支持,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随需应变的学习资源服务。

4 结束语

从教育技术研究的角度看,智能教室不仅是一个学习环境,更是一个课堂生态系统,它为智慧课堂的教与学创设了必要的条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在课堂中的应用,必将会改变课堂的结构和形式。智能教室是智慧课堂的一个重要形式,智能性也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加强智能教室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堂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最终构建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和谐新型课堂/教室。

参考文献

[1] 高丹丹等.智慧课堂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11-15.

[2] 陈卫东,张志平.智慧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23-28.

[3] 陈卫东等.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 2011(8): 39-44.

[4] 王琴,王宝俊.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多媒体教室的研究与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2(1):65-74.

基金项目:

篇13

基础教育云平台

我们已经认识到,智慧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 是支撑“工业4.0”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系统。而支撑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演化同样需要一套智慧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目前基于“大、物、云、移”技术发展的基础教育云平台正是这样一套支撑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生态不断演化的智慧系统。

因此,智慧基础教育云平台也必须具有感知、映像、认知、柔性的特点,才能适应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生态的协同演化。智慧基础教育云平台由感知层(智能感知层和网络通讯层)、映像层(计算与存储层和基础支撑层)、认知层(数据处理/分析/管理层)和柔性应用服务层等构成。

其一,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是智慧基础教育云的物理环境,包括网络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及配套软件、数据中心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市和区县都需要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因此也需要配套的软硬件建设,但如果市教育局已经建成了全覆盖的教育城域网,则区县不再需要建设自己的城域网。而学校的内部校园网和智能教室是必须要建设的。

其二,基础支撑层,是保障基础教育云平台具有柔性架构的基础。基础数据库必须基于教育管理信息标准来建设;数据清洗与整合平台则负责为基础数据库收集分散在各个应用中的数据并保证数据的质量;教育云管理基础平台实现统一服务注册、统一插件接口、统一组织架构、协调租户访问;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统一账号管理、统一角色管理、统一权限管理和统一审计管理;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实现门户的统一构建和灵活配置;柔性应用开发平台提供面向服务的开发框架、面向组件的开发框架、业务组件运行容器等功能,实现应用系统的柔性构造。

因此,市级、区级教育局都需要建立以上6大平台,形成柔性支撑架构,适应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建设的不断演化。而大部分的学校不需要建设基础支撑层,除非自建了一些特色应用。

其三,信息处理/分析/管理层。大数据必须以云技术作为支撑,通过伴随式数据收集实现数据的累积,既要收集管理数据,更要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在虚拟世界获得对现实世界教育教学的认知,再通过应用服务层反作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

其四,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为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管理和教学的服务,包括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智慧教室和学习空间等。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根据本区域的地方特点,采用云服务模式,建成一批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应用系统,不仅要避免与教育部的核心系统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通用系统重复,同时要做好数据对接工作。需要注意,“通用”与“特色”是相对具体层级而言的,市级通用系统对于上级而言是特色建设,对下级(比如区县或学校)又是通用系统。因此,各级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实现需求建设属于本级的通用系统。

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取云服务模式实现市区(县)校三级服务。各级平台能够独立管理本级资源,从而有利于建设各级平台的特色资源,各层级又紧密联系,可以相互推荐和分享,对于区域教师和学生可以访问不同层级的共享资源。

单纯的资源平台建设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作用,而适当的特色教学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在线组卷、翻转课堂、作业管理、互动答疑等功能的建设,实现课堂环节的延伸,加强课前、课中、课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良好的机制是资源“活”起来的保障,从而引导资源共建共享。通过特色的积分机制和监测机制,可以对资源贡献者和使用者进行科学评价;通过个性化的推荐机制,让资源使用者能更好的获取到想要的资源;通过征集机制,有效调动下属成员的积极性,将优秀的资源贡献出来。

学习空间。在完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之上,建设个人学习空间,形成学生空间、教师空间、个人资源空间和互动空间。学习空间要实现与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有效对接,才能够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否则与社交软件系统没有什么区别。

智慧教室。除了做好云端的建设之外,教学的终端――智慧教室建设也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生态不可或缺的。在智慧教室里,由可重组的协作式课桌和分界的教室功能区,构成了智能可变的教学空间;基于课堂交互系统,可以实现课堂多板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交互式教学;通过伴随式的数据收集,再集成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档案,就可以实现教学辅助决策;通过电子资源库、学科工具,实现教学环境的虑拟化、功能化。

不同层级构造不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