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创新创业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新创业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创新创业培养

篇1

1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仅从打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认识和精神激发层面。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精神。这从知识技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构成了创新创业主题教育的基本结构。这些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基础能力;创新创业基本规律教育和国外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诸如美国的未成年人创业意识和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竞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和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等都值得学习借鉴;创新创业精神品格教育,厘清创新创业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2]“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创业意味着创新。”[3]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境界,学校和教师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人人可以创新创业,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创新创业基因的创新创业主体意识教育;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关系教育。这些主题教育的普及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园区和高校等,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体系构建。但目前的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4]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着力构建健全的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是构建理念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内在地包含着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或者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既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映,也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践行的标志,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的理念,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5]惟其如此,高校办学育人质量才能落实;二是构建支持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科研、知识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三是构建学科体系,学科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导向,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是构建课程体系,即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方法”、“青年创业学”等相关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建设;五是构建保障体系,设置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和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交叉培养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大讲堂,推动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科研项目课题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园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六是构建实践体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可以考虑把暑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专用学期,发挥创业模拟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人社部和团中央等部委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行动、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只有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完善的体系构建而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才能得以更加深入和深化。

3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提升

大学文化承载教化育人,发挥文化化人功能。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发挥育人作用。随着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并逐步凝练形成“众创”文化,必然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提供丰厚的社会土壤。“众创”在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的同时,也以浓厚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激励了大学生。而社会的“众创”文化哺育滋养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文化视域与平台。经受创新创业文化砥砺的大学生不断积淀深邃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实践会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境界、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道德人格等人文性因素的支持。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位。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从精神文化层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种文化营造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教育文化的一种表征,高校要通过加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文化建设,来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从思想引领和价值取向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贯通,依托创新创业兴趣、动机、目标、愿景等教育,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加强创业的商业文化教育同时,注重创业价值文化教育,即从哲学视域思考创新价值、创造价值和创业价值,理解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本质;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文化,“创业者具有求异性思维的特点,从来不满足于现状,不迷信权威。因此,创业者普遍具有创新心理。”[6]创新创业需要宽容鼓励,需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另辟蹊径,打破陈规,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不惧怕失败,不迷信权威,在心理上充满自信;加强协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是当代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要坚持开放合作,促进校校、校企、校所、校地和国际化合作;在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激发每一名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创新创业作为鲜明的个性化和人格化行为,表征着个体特有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价值观;注重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使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高度吻合;建设创意灵感、创造激情、创新精神和创业热忱相互激发碰撞的人文软环境,实现创意文化、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的相融合,即“创意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是创意的飞跃。创新是创业的基础。”[7]大学是学术文化共同体,学术文化的本质在创新,创新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髓,学术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创新文化如何与创业文化在创新元素的共同基础上实现契合,并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是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创新创业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价值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加强逻辑文化、思维文化、价值文化和应用文化、实用文化、体验文化的融通,把应然和实然有机贯通起来;注重发挥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功能,一个地方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传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创新创业选择,一个家族或家庭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同样如此,创新创业文化对学生的濡染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伴随着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发展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归依。在人的发展命题上,高等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志趣相投。因此,如何营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功能的本质所在。也因如此,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既有当下价值,亦有未来意义。

作者:王向阳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宣传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

[2]徐俊祥.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能训练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8.

[3]李家华.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2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篇2

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与实践过程必然是其核心所在。目前,广东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接轨,开设服装营销、汽车营销、数码电子产品营销和房地产营销方向。开设方向与产业接轨,意义在于通过树立产品标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与人才培养。虽然如此,学生掌握的主要还是营销知识。在目前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主要都是讲究团队合作,任何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具备各专业背景。所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鼓励学生跨专业成立团队,通过各专业特长进行内部分工。在团队中,每个参与的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问题。并且,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然后将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总结,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认识。

篇3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创意、创业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世纪。如果一个国家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吸引创新人才,能够激励个人去创新、创业,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快速发展,成为强国中的强国。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以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与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可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的大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一个因循守旧、传统保守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师范专业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把师范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师是当务之急。[1]大力推进师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范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师范院校从学校的层面对师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2][3][4]在高等院校的众多学科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学科。[5]本文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对如何开展师范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高校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意识淡薄

很多师范专业的大学生甚至是部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师范生毕业后就是当教师,创业与师范专业的学生关系不大。他们把“创业”简单理解为是创办公司和企业,忽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吃苦耐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6]一项对辽宁省部分师范院校的调查分析表明,有83.5%的学生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求“稳”是他们在择业时的主导意识,这主要是受到家长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7]大部分师范专业的学生就业观念陈旧,他们墨守成规,没有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就业观念的陈旧也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薄弱,他们不愿意“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匮乏,创新创业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的关键。一名合格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要经过系统完善的培养和学习,周期较长。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二是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学习,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三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类似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真正结合实例,与公司企业或孵化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凤毛麟角;四是专业课程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认为那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没能渗透创新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脱离,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相似度很高,仅限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零星地涉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培养模式很少。

不少高等院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不能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矛盾冲突的,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抵触。他们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许多高院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没有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创业实践大多借助“挑战杯”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学生参与度低,普及面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进行过创新创业实践。根据调查研究,我国不少地方的高校尚未拥有正式的、系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于“贵校是否设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这个问题,在全国各地高校的10万份调查问卷中,有43.52%的大学生回答“有”,其中有26.46%的学生回答“孵化基地体系不够健全,发挥作用不大”;有26.21%的大学生回答“不清楚”;有30.27%的大学生回答“没有”。[7]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体验机会,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取得实效。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培养的措施

(一)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转变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深化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重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以创业替代就业”并不适合作为师范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教师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通过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位一体的课程平台来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一是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与实践。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时代赋予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新的历史任务。[8]这就需要数学专业教师更新观念,转变传统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我们要明确数学专业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数学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完善知识,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思想、方法等融入数学课堂,利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优势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新型人才。同时,数学专业教师还要积极参加顶岗实践,积累经验,到中小学听课、授课,参与讨论,开展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创业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全面、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应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优秀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教师,除了专职教师外,还要聘请资深创业成功者或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担任。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内容渗入数学专业课程

一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全面渗透到课程体系中。可以开设创业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开设创业法律基础、市场营销学、创业管理学等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类课程;开设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模拟创业实验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类课程。

二是将创新创业内容渗入到数学专业课程中。依托专业,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今后的就业、创业方向,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建设1-2门基于数学学科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创新创业内容。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技能和科学方法。例如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采用数学建模教学法,即在学习概念与定理时,展现建模的主要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建立模型并进行求解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专业知识的社会转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量化能力、建模能力、软件计算能力、人工计算能力,这些能力是未来创业精英所应具备的内在知识素质。[9]

(四)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一是做好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首先是加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全面提升实验(训)条件。如建设数学思维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挑战思维定势,做出最佳决策,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形成缜密思考的品质。其次是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管理,进行数学建模、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训练。最后要加强实习见习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加强与各中小学、教育局及各种培训机构的联系合作,重点体现校企合作、教产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二是做好科研和实践创新项目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规范管理,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引导和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技术改革项目、发明和申请专利项目等;鼓励教师自主成立个人或小组研究室、设计室、工作室,积极吸收学生参与。

三是做好学科和专业技能竞赛平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师范生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全力打造数学建模这一赛事品牌,通过以赛带练、以赛带学,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意识和能力。

四是做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创业创意并转化为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创业尝试。大学创业园通过场地、经费和指导服务为学生创新成果孵化、创业设计的市场化提供条件,加强入驻团队的遴选、指导工作,提高@区创新创业活动的科研含量,鼓励更多的创新创意、创造发明团队入园孵化,提升创业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基地的示范作用。针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特点,可以重点从家教中心、奥林匹克数学班、数学培训机构等项目入手,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对创业进行有益的尝试。

五是做好科技平台建设。打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科技社团品牌,成立数学建模、应用统计等科技协会,邀请校内外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以科研社团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

六是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贯穿于本科四年教学不间断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体系,对毕业论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如在毕业论文选题环节,实行指导教师、教研室、学院的三审制,加大应用性题目的比例,结合当地经济、学生实习的内容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选题,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七是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及早认识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依托区培及国培计划,组织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独立开展教学、班级管理工作,使学生及早接触社会,为日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晋争.师范院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73-175.

[2] 邱化民,呼丽娟.高校院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54-58.

[3] 赵东霞,王乐师.师范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57-60.

[4] 王传奇.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5(9):32-33.

[5] 王冀宁,张Z.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事业的发展对策――基于国内外举措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224-228.

[6] 杨玉洪.创新创业教育在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1):41-45.

篇4

[2]薛红志,李华晶等译,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甘瑁琴.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88-89.

[4]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85-86.

[5]曾智,郭义盟.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4):14-17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7-01

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焦点,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21世纪,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民族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自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各高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理念,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实践研究的热点。

一、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报名、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它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主观的创新创业意识很重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之一。[1]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也应制订可行的政策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如开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方法、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就业与创业等选修课,在学分认定上给予强化,对学生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认定,或聘请一些有过创业经验的毕业后大学生传授经验,也可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2]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取决于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常由教师进行指导。学校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施行个性化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常是以专业为背景,学生通过已学的专业知识构建创新思路,其中有许多想法是理想化的,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导师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导向,虽然也支持失败的创新,但创新点的构建要有理论基础,导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业实践项目通常是学生根据当今社会形势或身边一些案例等提出各种“奇思妙想”,学校内的导师一般也缺少这样的创业经验,但导师的社会经验更丰富一些,这就要求导师与学生一起对当今社会形势和所研究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撰写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的实施,有必要时聘请企业导师进行项目指导,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创业能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导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果。高校也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应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对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建设

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在不断优化,近些年来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高校也要加大力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实行导师制、辅导员制,划拨专门的基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因此高校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如高校的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各级重点实验室在满足正常科研、教学的基础上要为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试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园也要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任务提供技术、场地支持,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高校也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搭建与企业一线人员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机遇,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分享创业经验。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首先,高校相应的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挖掘身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头作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可组织开展创业者校友联谊会、创业者协会等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更多与成功者交流的机会,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4]其次,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支持项目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可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同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撰写专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结论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可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更为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提供重要的手段。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出现了积极的方向,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大学生个体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都要求高校在各方面加大创新创业力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摸索新的思路、探求新的方法。高等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237-240.

篇6

一、引言

无论从宏观上来看,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出发,都应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创新教育逐渐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我国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创业理论基础与有关实践经验。那么如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就成为当前高校继续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1.大学生自愿创业率低

据有关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弱,他们多年来接受的教育似乎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极大部分大学生不愿自主创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甚至被迫去创业,而由于他们缺乏创业基本知识和理论,这些大学生在创业的路途中一路颠簸,创业结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很多大学生都认清创业的价值,对创业的人心生敬佩和仰慕之情,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未主动专门学习有关创业知识与理论,没有为创业做好真正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调查数据显示,自愿创业的大学生在其中仅占不到1%的比率,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愿创业率非常低。

2.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高校仅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将它纳入必修课的范畴,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没有深入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阻碍了学生接受有关知识,限制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安稳、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不愿只身冒险,投身于风险大的创业中,因此,首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传授创新创业的新型教育理念给在校大学生,并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创业成功后能给创业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要承担巨大的创业风险,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望而却步。因此,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价值就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创业给创业者带来的不仅是一笔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创业者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承担风险的素质才有利于创业。

高校可通过以下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校内设立有关创新创业的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专业为背景,以团队合作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高校可开创名为“挑战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学术性社团为平台,逐层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建校友互动论坛,这样能使学生在特长与专业间找到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内设立一个“创业基地”,用以摆放有关成功人士的点滴成长和励志故事,以供学生参观,通过宣扬自主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勇气,使更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找到创业的真谛和价值。

2.加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创新创业课程列为某些专业的必修科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生动地展示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的过程、规律与方法,以树立创新创业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精神,因为一个创业者必须要具备非凡的素质和人格魅力或者过人的才智才能勇敢面对生活的各种考验;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本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本专业知识来拓展创新创业课程,例如,讲授《管理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获得所需知识。由于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要在摸索中前进,吸取教学经验,在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高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发展创新创业课程,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高校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努力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营销人才培养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15日

我们身处变革、创造、创新、创业的时代,教育须以变革来适应时展。地方高校教育改革需从传统授业、就业教育转向应用、创业教育,这是教育与经济的接轨,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部于2010年发文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2014年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国策所向,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授业、就业”与“单一、同质”的方式,创建“特色、多样、创新”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众所周知,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引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趋势,人才培养不能再延续以往同一、僵化的教育体制。在传统教育理念驱使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有应用型培养之名而无培养举措之实,课程设置依然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实质性创新;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毕业生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特色化、个性化教育为实施手段和培养途径,以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宗旨的一种人才培养范式,其核心是指“教、学、做、创”的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充分尊重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创业创新教育实质是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树立以学生为本和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差异性教育培养理念。首先,以个性化、特色化教育为培养途径。个性化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特质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能力的培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个性潜能、特长优势得到充分挖掘与提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其次,以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培养复合型人才。既不是培养只会创新思维而不会做的人才,又不是培养只会做而不善于创新思维的人才,而是培养兼具能进行营销创新思维、又能利用营销知识进行创业,还能把所学的营销知识转化为营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外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美国重视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英国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德国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加坡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虽然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但大都形成了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做法为探索我国的营销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一)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化。国外高校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体现了自由与实用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多关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营销知识和学习机会、综合素养及为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营销专长人才等方面培养。特色体现为:一是人才培养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二是培养过程宽基础、重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将经典理论营销知识与非营销知识进行融合,体现知识与能力有机整合的理念;三是通过项目合作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及在复杂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化。“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Philiph Taylor和Colin Richards,2010)。国外高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课程设置。美国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需求的变化自主开设和调整课程,本科生实行学分制,但不设适合所有专业本科生的学计划,而是实行由必修、限选和任选课组成的弹性课程体系。所有课程由通识课程(占总学分一半以上)、核心课(占总学分的25%左右)和专业课(占总学分的10%~15%)构成,以此形成了宽基础的营销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型课程和知识性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商学基础理论课、管理技能及行为理论、商业政策及法律环境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入门知识,为高年级选择专业打基础,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研究两门专业类课程开设率最高。美国和加拿大高校给本科生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主要有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业财务等;英国高校的三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非常完善。其中,创业意识层次重在培养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创业通识层次重在培养具有企业家思维,创业职业层次则通过创业理论的掌握及职业训练,使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成为企业家;印度高校开设一些服务于家族企业创业与管理方面的课程,重视创业课程讲授者的学术水平。由校内教授讲授理论基础知识,校外教授承担实训部分;新加坡有完整的一套创业教育体系,教育项目覆盖小学至大学,从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理论普及以及创业实践训练。大学的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采取文凭教育授课方式,主要讲授科技创业和创新课程。分为校内创业知识能力学习和海外实践操作两个学习阶段;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采取分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最大特点是引入企业参与,课程设置采用与企业互动式的模块课程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并引入企业参与互动。

(三)建立创新创业机构。芝加哥大学设立创业创新中心及创新交流中心,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业创新中心利用校内外及全球资源,举办如学术研究、承办会议、举办大赛等多种形式传播创业、创新知识,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创业创新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支持推动创业实践;纽约大学创业研究所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创业竞赛、创业博客、初创企业训练营等项目为创业教育提供学习实践资源和基金,帮助师生创建初创企业;新加坡政府把营造亲商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繁荣创业精神作为国家长期策略,每年投入巨资用于创新创业教育。

(四)实行创业导师制。美国高校学生创业实行创业导师制。学院发动人脉资源优势,介绍校友、企业家、行业专家和创造发明家等作为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导师,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技术、管理、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商业运作、战略、市场营销和品牌等方面的针对性指导。导师大都有创业经历、有历任或现任企业一定职务的经验,对创业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学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过程中均有全职教师和助理教师共同参与授课,教学科研队伍稳定。

三、构建特色化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个性化教育是激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性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选择个性化、特色化、富有弹性的教育模式,是高校对学生负责的根本体现。高校能够开展个性化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发现承认并尊重学生的既有个性;二是愿意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其个性得以提升的条件和环境。地方高校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就是要在承认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变革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适合院校特色、契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具体课程设置等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包容、开放、多元、信赖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树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及企业营销实践发展,全新的营销模式及营销理论不断涌现,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无处不在。营销教育须与时俱进,营销人才培养应适时注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及社会急需的素质内涵。在创新创业浪潮驱动下,营销专业教育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挥、潜能激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地方农业院校,要准确把握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构建创业创新素质的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地方为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二)构建多层次、可选择的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广东省属本科大学,以农学、工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鉴于学院性质,为广东地方经济培养输送人才是该校的主要职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领,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潜质,提升综合素质;建立基于专业教育、强化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培养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农、工、管理”为主要学科背景,具有创业创新素质的应用型营销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既立足专业教育,又兼顾学生二次选择专业、就业创业、升学及出国等多元化个性发展需求。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实施分类培养、个性化培养,致力于构建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内容个性化、实践实训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对应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特色。

(三)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梳理现有课程设置,紧扣社会需求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增减课程、调整学分。借鉴国内外经验,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四个平台课程,每个平台内由多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代表一个专业方向,每个模块由多门该方向的核心课程组成;增大选修课比例;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方向类课程,突出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特色;结合创业创新培养需求,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融入四个平台课程中去,如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立创造学与创新管理;在专业课程平台设置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两个课程方向,分别包括营销战略、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等以及产品设计开发、商业模式、创业法律实务等课程;在实践课程平台也设立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两个实践方向,各由不同的实践项目构成。创新创业型实践平台设置创业模拟实训、创业项目路演(创业大赛)创业孵化指导、创业企业见习等实践训练。通过上述课程体现设置,切实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时或就业或创业或读研等能有多种个性化的选择。

(四)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营销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入考试以外的多种评价方式,构建以体现能力为主(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个性化、多元化、可选择的评价体系。评价效果在考核知识掌握程度基础上,更关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效果方面;评价指标设置方面,依据学校、院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方面,建立本学评价、外校同行评价、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共同评价制度,合理设置各方主体评价权重;评价内容方面,将课程建设质量、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课程执行等关键环节用具体考核指标体现出来,充分借鉴国内外考核体系建设经验,力争做到评价内容科学、准确;评价方法和手段上,改只注重结果的单一方式为注重过程、环节的监控,将考试、学科知识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参与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设定学分互认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守兴,广少奎.教育学新论[M].济南:山东高校出版社,2009.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2010.10.

[3]姜慧,殷惠光,徐孝旭.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篇8

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可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首先,互联网产业的不断成熟和爆发,使创业的成本和门槛降低。这个也是目前产业升级的一个趋势,即互联网+。其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质量也不高。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不乐观,更何况是中职生呢。最后,国家战略需要。如何提高中国的自有创新能力,具备一系列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是以后提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开拓型、事业型的学生,以便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

一、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一)中职生现状

中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基础差,没有考上高中而选择了中职学校,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做出无奈的选择来到职业学校的。所以,他们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抗挫能力很弱;所以,刚毕业的他们面对就业,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毫无目标和思想准备。

(二)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中职生对未来的前途缺乏信心,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如何创业等问题没有过多思考,所以他们的脑海里对于创新创业没有过多的概念,没有市场意识,没有务实踏实的精神,没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意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是很欠缺的。

二、培养中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做好创I准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

(1)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就业形势正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认清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形势,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为此,要教育和引导中职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特长爱好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一些公益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同时,也要学习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业信心

中职生自信心不足,总感觉自己没有考上高中,低人一等。而中国的创业教育时间也不长,经验也不是很足,所以问题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通、做透,鼓励学生多参加创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创业不是一翻风顺的,但是只要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是可以成功的。利用主题班会、出版报、搞二课活动校广播站宣传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断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意识,以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本校毕业的创业者,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他们成功创业的学长、学姐们充满了崇拜感,所以他们的艰辛创业历史,无疑是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最具感染力的教育。所以,可以定期组织毕业生到学校来演讲自己的创业历程;还可以分批组织在校生深入毕业生创业的企业实习,让学生现场了解创业的过程,真切感受创业者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树立创业意识,从而搭建真实职业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

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创业素质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创业教育需要的教师是具有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只有一流的创造性教师队伍,才有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只有创业教育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以便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可以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理实融合、仿真模拟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同时,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业心理

创业心理健康对中职毕业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就业困难的承受能力与岗位与行业的选择范围是适应就业竞争的必经之路。创业需要较强的意志力;需要自力更生;还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养成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但是中职生,往往缺乏信心,缺乏自立能力,情绪多变,耐心不够。因此,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也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有必要强化心理培训,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树立起创业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及自立精神的培养,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可见,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社团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他们到企业和工厂顶岗实习,提高和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才能有所创新,在创业中才能有所成就。

(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搞拓展训练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还可以利用班会,给学生讲一些成功案例的创业者来激励他们,让他们了解这些成功者创业过程中凭着不怕失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顽强的拼搏精神,才达到了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为今后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尤其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创业者,除了具有坚强的毅力、较强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外,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敢于吃苦,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才赢得事业的成功。现在的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差,与人难处,脾气急躁,容易发火,可以说待人处事,与人沟通等能力有所欠缺和不足,这对于创业来说是很不利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创业的艰辛过程中,需要周围身边的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允档幕础。

(六)打造创业平台,锻炼创业技能

中职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走校企合作的模式,因为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向实习基地的车间工厂,然后再走向社会。加强实训的同时,要实行校企联合,校外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学校本身也可以创办一些实体,如形成学校创业一条街、学生创业园等。还要组建“校内+校外+校友”三位一体导师团队。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利用周末以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小的实体(像淘宝店、微商等);或者定期的搞一些作品展,让学生自我设计产品,自我推销产品,迈开创业的第一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技能,使他们的创业技能得到训练,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当然,学校还要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网络化手段,充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为创客提供工商、税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进而使他们自主创业。

结语

篇9

2研究意义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对学生的培养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以创新创业为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把专业知识转换为应用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创业素质也得到极大地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开拓并发展与社会接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道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课程体系的设置、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管理和评估制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更大范围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指导意义。(3)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建立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三是学生通过实训实践基地的具体项目实施,加强团队合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由此可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赢。企业能够节省成本,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声誉能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教师可以积累项目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积累了项目经验和职业素养,为就业增加了砝码。同时企业可以把节省的成本投入到学校中,用来研发项目和教师培训等方面,不但实现共赢还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

3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本文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改变以往单一的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注重通识教育和夯实学科基础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专业培养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3.1研究内容

3.1.1构建两大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学生创新创业为目标,以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科研为牵引,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两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1.2构建“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块

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教学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块,通过三个实践模块之间的联系,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3.1.3教学实践模块的建立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3.2实施方案

篇10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重要力量

遭遇金融风暴肆虐之后,我国传统的优势明显降低,经济发展的内生力亦明显减弱。因此,应当改变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外资带动的外延式的外循环发展模式,走依靠本土创业企业、本土资本拉动的内涵式的内循环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①,内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大量的创业活动,创业型经济将成为中国破解金融危机、实现内循环式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创业型经济要顺利推进,培养大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关键。通过创业教育培养,能够为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搭建平台、提供载体,而创新素质反过来是人才实施创业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使学生具有创新素质也是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实践证明②,积极地推进和实施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创新创业人才之所以能够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由创新创业教育之实质决定的。

首先,创业教育作为开创人才创造潜能的教育,能为创业型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市场机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高端的,现有企业没有能力做,而创业者有能力做;第二类是低端的,现有企业知道应该做,但又不愿意做;第三类是中端的,即创业者发现了被现有企业遗漏的某类产品市场需求,他便可以基此创业。③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应当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他们发掘国际国内市场的创造力,对各类风险敏锐的洞察力和抵御风险的决策力,拥有在贸易领域开展创业的最基本素质。

其次,创新教育作为发掘人才创新精神的教育,能为创业型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通过革新传统的限制创新素质培养的方式,如灌输式教育方式、“理论+实例”的讲授方法,充分利用各类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提倡创新的氛围,能够使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④国贸专业人员在从事贸易活动过程中,尽管其基本流程不会发生改变,但不能仅仅是能够按部就班地洽谈业务、制单结汇、安排运输、办理保险,应当在专业创新教育中获得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如何实现风险最低、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的贸易行为。

由此我们认为,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需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推动创业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参与创业型经济的主体力量,从而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五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近日,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要全面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要实现以上要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赋予新的内容。具体而言,以下五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洞察力。经济学家卡斯纳说:“以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时机,是管理者精神的本质。”⑤洞察力体现了人才的综合素养,良好的洞察力是衡量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要成功地实现创业,必须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向外看,看市场、看对手,保持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分析政策导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一只眼睛向内看,看企业目标、看员工关系等,多方面收集意见,深入到员工中了解信息,挖掘深层次问题。

决策力。决策就是在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所谓决策力,就是管理者或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是管理者的一种微妙的品质,它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

对创业者而言,首先要选择是在低端、中端还是高端的市场寻找发展机会进行创业,其次在创业过程中还会面临种种复杂的决策,尤其是一些风险型、不确定型的决策。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通过授课体系与方法的改革,将如何培养人才决策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使之具有开阔的思维空间、当机立断的决策效率以及与时俱进的决策理念。

执行力。从有效决策的意义上说,执行是决策的一部分,较强的执行力是创业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所谓执行力,就是能把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管理者意图及时贯彻落实,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能力,其强弱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个组织链条的完整程度和企业经营的效率。

一个人才在创业过程中,大多都要经历被管理者的过程,因此,作为被管理者,还必须能正确理解管理者决策的意图,这是保证执行力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执行力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对工作的责任心,所以要提高培养执行力,最主要的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强其责任心。因此,教学中应通过增强实践能力、虚拟交易与管理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提高执行力。

创新力。“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⑥

人才的创新力就是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在企业运作中根据市场动态,将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组合,促使企业获得不同的差异性的能力。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全方位开展创新力培养的有益探索,如从培养方案着手以创新力为培养目标之一进行修订。

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从而产生的一种或多种高级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和。⑦

创造力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人才要求最高的一种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第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

第三,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

结论

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和创造力这五种能力尽管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而且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也因人而异、因时因环境而异,但依然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对后天能力的培植。在培养过程中,这五种能力应当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唯有人才素质提高了,创业型经济发展才有可能,我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才能体现。[本文为江西省高校省级改革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XJG-08-17-1),课题名称“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注释:

①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高教与经济》,2009(3),第29~32页。

②赵红路、于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9(4),第154~155页。

③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中国青年科技》,2007(2),第26~29页。

④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第26~29页。

⑤Karl H. Vesper,William B. Gartner. 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28

⑥Solomon GT,Fernald LW.Trends in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1991(3):15

篇1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目前,我国已有300余所独立院校,承担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每年三本院校的毕业生高达百万。成为我国人才输送的一条重要渠道。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成立于2004年,依托青海大学优势专业,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要议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创业辅导和创新实践等多维立体综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积极开展SIYB创业培训。通过讲授和讨论、访谈、案例研讨、咨询 互动、 角色演练及课外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启蒙创业意识,传播创业精神,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都能理解创业过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创业风险,获得创业激情,为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奠定基础。 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开展金工实习,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三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四是组建重点实践团队,大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业指导课程开设精细化程度不高,没能达到预期目的。虽然大部分高校均已将创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但事实上,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大都限于政策宣传、技巧培训的服务工作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这种应急式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的应对能力和综合素质,“零敲碎打”的指导工作显然不具有系统性。通过对现有的创业指导模式研究,认为以下问题,尚有待于进行深入思考:

1.1不同性质的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精细化、专业化。目前大部分就业指导书均为《大学生创业指导》,但大学生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自身定位、对工作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为此,针对性强,精细化指导的要求呼之欲出。

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授课模式相差无几,填鸭式的理论教育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不强。建立就业素质拓展室和沙盘模拟企业,寓教于乐,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心灵启迪。

1.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效性的考核标准如何确定。传统的课程有效评估以考试成绩定论,但创新创业能力更应注重实践成果,包括学生创业成功率、创业过程表现、适应能力的评估。

2.缺少专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的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师资普遍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革新精神和冒险意识不强,所以在对学生指导时,说服力不强,学生愿意接收的程度不高,加之很多教师本身对创业意识不到位,很难保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效。久而久之,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慢慢演变成了政策宣讲,使其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3.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将创业实践停留在一般劳务性的勤工俭学、简单的贩卖上。此外, 许多大学生缺乏项目评估能力,在搞创业项目时,不了解市场,也不懂政策法规,存在盲目性,创业成功率很低。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1.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优势,在院内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系列学生活动。重视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给予创业型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院团委加大指导力度,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密切融入到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寝室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计算机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我院传统、特色学生活动中,以举办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激发学生对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教育的渴求热情。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

重视创业科技竞赛的举办,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其他学校之间的竞赛交流。通过自身举办的一系列创业竞赛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学生,邀请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积极推荐代表学院参加校级、省级等与创业相关的科技竞赛,为创业积累经验,培养信心,开阔视野。

3.加大对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力度

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之余,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考核,杜绝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团学组织特点,组建重点实践团队,充分发挥该项工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4.扩大“准就业”政策覆盖面,为毕业生实践、实习保驾护航

学院为保证应届毕业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习实践工作,专门制定了《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毕业生“准就业”管理办法》,在大四年级可以通过工学兼修的方式,在自主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工作实践,此项政策推行以来,深受广大毕业生好评,建议今后应放宽准就业申请条件,鼓励学生工学兼修,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5.加强金工实习的专业性、时效性。

目前,金工实习主要面向学院理工科的学生,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而且实习内容多以工艺程序和流程为主,看似与创业教育无太多联系,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所应具备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未来大学生创业仍然具有软实力积淀的作用,同时,对于生产工具流水的了解和熟悉掌握,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未来在本专业创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经管类学生由于实习面较为宽泛,技术性较理工类稍差,为此加强经管类学生实习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学院的努力,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态度和认知的转变。

6.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依托青海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办学,青海大学的大多数的优秀教师成为我院学生的任课教师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如何发挥这部分优秀人才对我院学生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来,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学到更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良好方法,最后,通过广泛的与人交流接触,还可以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一定的人脉资源,但鉴于青海大学昆仑学院的实际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很深入,我院也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随着我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前期在该项工作上的一定经验积累,未来将会在本项工作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7.鼓励和支持我院创业指导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

近几年来,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不断重视对我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下大力气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大创业理论教育力度,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创业实践机会,而且从提高为学生教授创业知识的创业指导教师素质入手,每年将我院从事创业指导教育的教师送出去进行专业创业指导培训,不仅使得这部分中青年教师获得了较为先进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创业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院创业指导教师欠缺和创业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足的缺陷,今后我院仍将持续不断的输送创业指导教师走出去学习,进修,争取做到自己培养一部分高素质创业指导教师,从社会邀请一部分创业指导教师,形成内外兼修的创业教师配置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 [J].江苏社会科学 ,2012,(5):237-240.

[2] 陈颖 , 李永能 , 葛长荣 ,等. 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6(5):72-76.

[3]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6):91:93

作者简介:

唐于峰(青海大学昆仑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作者信息:唐于峰,男(1963.5―),汉族,青海大学,本科,副教授, 研究方向:会计学

朱丹冰(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16)

作者信息:朱丹冰,女(1984.7―),汉族,黑龙江省巴彦县人,硕士

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邓超(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篇12

2工程软件教学特点

工程软件是大多数本科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科目.工程软件的教育,需要以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为背景,如材料、电气、机械等,熟练运用本专业工程软件,为社会提供生产或科研服务.工程软件教学具有学习周期长、实践性强、专业背景雄厚的特点,工程软件作为各专业工程师的专业语言,是各专业高校毕业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主流工程软件,才能最终实现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以往传统的工程软件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或者固定设施不足等原因,部分高校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突出,导致工程软件教学的学时较多,但工程设计能力却偏弱,教育投入时间和能力的养成不成比例.同时还会进一步导致这些高校毕业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设计能力偏弱,后继发展潜力差.高等院校作为工程师的培养摇篮,亟待需要对工程软件教育进行改革、完善,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工程师,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3工程软件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

作为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的专业,工程软件教学必须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适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起来可以采取如下具体方法:

3.1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对工程软件的教学来说,工程软件的每一步操作,直观性都很强.仅仅靠教师的描述,很难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因此一味采取理论上的说教,必然索然无味,几个学时的课程,学生也很难集中精力.借助多媒体工具,制作出高水平课件,尽量采取图片、视频、软件模拟等方法,把软件的操作通过投影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工程软件的使用过程,结合青年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能够迅速有效地掌握工程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因为工程软件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具体教学活动的环节及其设计,就要针对其特点,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软件知识介绍.这一阶段基本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针对工程软件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简单介绍.涉及到一些实际操作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先演示一遍.讲解的过程不宜过长,着重介绍软件的整体概况、各模块组成、使用范围、开发历史等.(2)课堂练习.通过课堂基本软件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本工程软件有一定了解以后,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简单的工程软件应用,掌握软件的基本功能、注意事项,熟悉相关菜单、界面.(3)作业布置.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尽量和课堂练习类似,才能保证软件知识的巩固.作业可以提供电子版本,发至教师邮箱,方便查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业竞赛,对先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奖励.(4)学生讲解.在教师的主持下,随机选择某个学生就自己的课后作业上台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又会对工程软件的使用进一步熟练.同时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例如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同学之间可以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设计的思路及软件使用方法进行比较,其他同学可以对这个同学的软件应用思路进行评价及提出修改建议,强化学习效果.

3.3开展项目性训练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那么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工程类项目训练至关重要.指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软件设计任务进行具体的下达,尤其是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到实际工作的角色中,先人一步适应工作环境,所做项目被企业认可,这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项目工程任务教学,完美地阐释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为其毕业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项目工程任务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发现工程、承接工程和对项目工程进行分工,及时发现学生在项目开发工作中的错误,加以修正和解决.教师通过多个不同类型的项目,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项目工程中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工程软件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3.4模拟公司运行

模拟公司运行,是高校在校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终检验方法.可以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基础上,模拟公司机制运营.所建立的模拟公司,一定要和本专业相契合,公司的业务以运用工程软件应用为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教师的带领下,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工负责,相互帮助,形成技术梯队,承接社会服务项目.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益,还可能通过实习,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4教学效果评估与教学改进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理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进行工程软件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也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为了保证工程软件教育效果,也应引进教学评估机制,本次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就业工作的走访工作,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将反馈结果融入到教学任务中.由此可见,在工程软件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将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还能为大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创新创业训练机会,在模拟公司运行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会如何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对即将步入社会、投入工作环境是一个良好的预演,有利于实现角色的顺利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公司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5结语

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背景下,工程软件教育作为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必由之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其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否成功,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潜力.针对工程软件教学特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我学习精神,是提高工程软件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篇13

二个抓手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发挥创业导师的引导作用。配合“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遴选了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是从校内选拔一批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二是从园区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通过园区从地方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四是从校内以挂职的形式选派教师到科教园及创业型企业进行锻炼学习,通过这些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发挥校内外教学的互动作用。以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不断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先后两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学》设为全校公选课,并列入教学计划;统编《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教材;形成包括经济管理学等46门课程在内的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平台;通过“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网”(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南大学承建)、“江南大学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开设创业网络课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自觉融入园区产业以及区域行业发展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体现前瞻性和市场性。加强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基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的互动,形成校内外创业教育合力。

三重保障

管理制度保障。我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科教园管理层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先后制订《江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关于申请入驻“江南大学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的办法》、《关于人园创业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使创业教育拥有了制度基础。

经费投入保障。我校先后争取600多万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业师资培训、创业教育重大活动、创业项目的孵化扶持等,使创业教育拥有了经费保障。

配套服务保障。学校与科教园签约共建“中国云”计算中心平台、动漫产业技术服务平台、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软件设计测试服务平台、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科技成果中介服务平台、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8大创业服务平台;投资1,5亿,在科教园中成立“园中园”,独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兴建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创业人才公寓、太湖国际学校以及一批银行、餐饮、中介等配套网点,为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

四项结合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指导作用。我校各下属学院积极主动与科教园及园区企业对接,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如食品生物类的“4+2”创新创业体系、设计艺术类的“五模块四阶段”创业实践模式、电气信息类的“构思一设计一实现一运作一提升”计划、纺织服装类的“两个依托:两个途径、六个环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艺类的具有“金字塔”特征的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模式等,通过这些培养方案丰富和深化了联动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架。

结合理论研究发挥引领作用。我校与科教园区合作成立了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中欧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在内的12个研究机构,目前100多篇,编写教材、专著19部,这些研究成果对园区的产业创新发挥了有力的引领作用。

结合精品赛事发挥辐射作用。学校和科教园先后共同承办“无锡市创业先锋校园行”、“挑战杯”江苏省第五届创业计划大赛、首届国际(无锡)中国经典文化创意系列一一“演绎三国”动漫设计大赛、无锡国际数字艺术论坛等大型会议和赛事。通过这些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结合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我校毕业生成功创业者达500余人,其中直接在科教园孵化成功者20余人。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先后编辑了《优秀校友的就业、创业案例集》,制作了我校“创业教育成果展”宣传板、专题宣传片等,在校内巡回展演,并定期邀请创业明星来校讲座,他们的创业实例对学生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类基地

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创业见习基地。我校每年有5000余人次的大学一年级新生通过主题团日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等环节,进入创业见习基地进行见习,见习基地来源广泛,包括企事业单位、科技园区、城市社区、民族工商博物馆等,通过见习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获取对创业的感悟。

主要面向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创业实习基地。我校每年有3000余人次的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在实习基地科技人员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生产实习,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素质。目前,在科教园、海尔集团、茅台酒集团等100多家企事业签约或挂牌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已经达到155个。

主要面向有创业激情和兴趣学生的创业社团基地。我校每年有2000余人次对创业有意向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创业类社团活动,提升创业能力。目前,学校先后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科教园江大创业者联盟”、“市场营销与就业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创业类社团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