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粮食危机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粮食危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粮食危机论文

篇1

本文作者:袁兴云工作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外郎乡农业服务中心

人口科技文化水平低云阳县经济发展一直落后的根本原因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根据调查,云阳县人口中大学毕业(包括大专)3.21万人,仅占2.4%,初中小学文化的人口占据主导地位,达83.4%,其余的基本上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影响农机化的推广,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不利,从而制约了云阳县粮食的发展,也阻碍了该县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频繁,污染严重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由于该县的植被覆盖率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逐渐增长,特别是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当地旱灾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如2006年夏秋季节连续干旱85d,其中有24d温度达到40℃,导致当地土壤龟裂,池塘干涸,粮食大幅度减产[3]。在农业上云阳县每年施化肥24688t,喷农药493t,用塑料薄膜1175t,加之畜禽大发展,估计每年排猪粪144万t、牛粪90.46万t、羊粪50.04万t。由于农村缺劳力,大量粪便不能施入土中,造成一系列链式污染,使土壤硬结酸化,土壤重金属铜、汞、镉含量超标,据在彭溪河口采样测定,当地水质为三类,硝酸盐含量达30mg/L,加剧了面源污染,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对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稳定播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是发展云阳县农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的手段,严格控制耕地占用,严格执行《国土法》,依法整治非法占用耕地,抛废闲置耕地行为,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互补平衡,推行冬闲田种粮食和绿肥,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增施有机肥料,以保持耕地总体上动态平衡,质量上逐步提高,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要使农业旱涝保收,必须首先搞好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旱地浇灌。但是目前存在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领导只注重工业园区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忽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倾向;二是农村缺乏重劳动力挑塘修堰,笨重体力劳动无人干。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县、乡领导责任追问制,大力宣传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要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如果农业滞后,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国家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整治病塘病库,力争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推广转基因作物新品种良种良法是粮食增产的载体。解决云阳县134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发展农业的第一要务。以往该县的粮食生产主要是靠施肥、喷药等措施来保证粮食生产,但是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破坏甚大,长期持续破坏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降低粮食产量。因此,该县可以借鉴外国成功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大量选育新的优良抗病品种和超级杂交稻,提高粮食产量的经济效益[4]。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农作物转基因专利不足美国的1/10,因此望科研院校尽快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普及推广到农业实践中去,确保粮食安全。推行专业合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目前云阳县农业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封闭式格局下运行,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很难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了解决目前农村缺劳动力问题,不误农时,要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土地入股分红,统一经营,尽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县乡要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农民进行实用增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农业粮增产钱增收。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为了改善云阳县脆弱的生态环境,首先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含蓄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增强农业抗旱防洪能力,对工业园区的企业应采取先进工业设备,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加强《环保法》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广泛推广沼气净化池,实行节能减排。在农业上还要恢复豆科作物面积,多施有机质肥料,搞测土配方施肥,纠正目前大量单独偏施氮素化肥的习惯,提倡生防,减轻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和地下水源的面源污染。扩大薯类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红苕、马铃薯是高产作物,是云阳县山区农民的重要口粮和饲料粮。一般产量20t/hm2以上,产量比水稻、小麦高1~2倍,增产潜力大。为了保证云阳县粮食总产持续增长,应扩大红苕和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增加总产[5],特别要指出的是,薯类作物虽然是粗粮,但是属粮食作物,营养好,能充饥解决饥饿,是保证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举措[6-9]。

篇2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篇3

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总有部分单位从自身小团体利益出发,采取多种手段弄虚作假,逃避审计监督,在安排审计项目和单位时,应注重抓重点抓要害问题。一是审查收支的真实性。如隐瞒截留应上缴财政的预算内、外资金,转入其他账户进行收支核算;在所属部门或科室设置账簿核算收支,不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将收取的房产或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存于账外,形成“小金库”等。二是审查各类名目的收费。如无收费许可证自立项目收费或超过规定标准收费;利用部门职权无偿占用下属单位资产,谋取不正当收益等。三是支出项目的合法性。如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购置车辆等;虚假发票列支出,套取现金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等。四是票据管理的合规合法性。票据领用存手续是否健全,是否按规定使用票据,如不按要素填写票据、填写票据大头小尾、不按票据使用范围使用票据、使用自制票据收费等。五是固定资产购置、保管和使用制度的规范性。如单位账面固定资产总值,与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的一致性;固定资产私下交易、长期滞留账外或被借用;固定资产发生了增值、减值变化,会计未及时进行财务处理等。

三、提高审计质量要搞好延伸审计

一是向二三级单位延伸。这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现象“上转下”进行的,如将资金转移到下属单位,供上级机关乱支乱用,或将费用摊派给下属单位;长期无偿占用下属资金等。同时通过延伸审计,还可以发现行业、系统内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二是向资金使用单位延伸。对有资金管理权和分配权单位的审计,一般应延伸到用款单位,以发现资金管理、分配、使用中有无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其他违纪行为,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和充分发挥效益。三是向效益审计延伸。主要检查单位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事业发展情况、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情况和社会效益情况,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建议,从而发挥各项行政事业经费投入及使用效益,制止奢侈浪费,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篇4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直观的体现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可以说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和体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它既可以使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理论体系得以完善,又可以指导实践、科研。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研究目的原则

根据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目的,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三类。“描述性研究目的是系统地了解某一科学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通过对其科学发展现状的准确、全面描述,解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性研究则试图对科学发展现象做出普遍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探索性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研究,又可以为进一步周密深入研究做准备。”[1]

(二)兴趣与知识构架原则

研究生选题应以所学学科专业来确定研究方向,并且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知识构架来选题。选题应该基本符合研究生自身的研究兴趣,并与自己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研究经验相适应。研究者要考量自己的知识积累、专业素养和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确认自己确实能够通过努力解决有关问题。

(三)选题忌“大”原则

论文选题有大小,大到可以囊括一门学科,小到仅仅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一般来说,论文选题不宜过大。选题过大,容易使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一般更倾向于“小题大做”,忌讳“大题小做”。往往小题目却可以写出大文章,而大题目容易空泛,文章没有价值。

(四)价值性原则

选题的内容及范围能使论文研究有助于解决一定学术问题或某一现实问题,学位论文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一是应用性选题必须注意时效性,一般不能选已经有些“落后”的选题,更不能选已经过时的选题。二是论文选题要着眼于理论和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择在学科领域中具有理论性、新颖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选题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迫切、社会影响更大(表现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大)的选题。必须强调的是,纯粹技术性的、实用性的课题,不适于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五)专业匹配原则

首先,选题要明确专业定位,一般应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吻合,跨专业选题是特殊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研究生与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般都是一致的,导师在该方向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相应的成果,所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争取导师在学术和经费上的支持。

二、论文开题及过程监控

论文选题是论文工作的关键,而开题报告则又是保证论文进度、质量的重要前提。开题报告撰写及内容应在研究生查阅有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并交由自己的导师进行审订。研究生所在院系以相关导师组为基础,组织开题报告专家组,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一般不少于五人。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确定报告时间,研究生进行报告及论证,由各位专家对开题报告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对硕士生学位论文进行前期监控,保证论文的进度,主要通过中期检查实现。专家可依据研究生的汇报情况对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论文工作中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诸如进度问题、遇到困难等,应做出适当调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能正常进行和按时完成。硕士生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就进入导师修订和评审阶段,导师评审结束之后再由其他机构及专家对已完成的学位论文进行评审。这是学位论文进入答辩之前保证论文质量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一)导师评审与修订

论文初稿完成后,首先应由导师进行修订与评审。导师要对学生论文在框架、主题、论文的逻辑结构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审核,如有问题,需要提出相关修订意见,并交由学生进一步修改。

(二)其他专家评审

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高论文质量监控力度,应设置其他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校外专家或其他非导师专家进行u审。其他专家或外审单位专家评审一般采用双盲审制度,即评审人和被评审人双向匿名的评审制度。论文双盲审正是为提高学位论文监控力度而采取的举措,通过盲审机制,学校和学科希望获得同行专家客观、公正的学位论文评价,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以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论文答辩质量评价

(一)建立预答辩制度

预答辩就是在学位论文成型之后正式答辩之前,以导师组成员为主,组成预答辩组,评议申请参加正式答辩的学位论文是否合格的一种答辩制度。采取预答辩方式可以在正式答辩之前,对学位论文进行一次集体诊断,从论文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审查,对于有问题的学位论文应要求强制修改,直至合格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二)明确答辩程序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应严格、规范、严谨,并且要组建符合规定的答辩委员会。正常的答辩程序不仅要对研究生的答辩资格、研究生所写的学位论文定稿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还应注重答辩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建立答辩评分体系

为了使学位论文答辩的评分过程更加合理、科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表决票的评定结果改为打分制。分项目、分指标对论文写作水平及答辩水平的各要素进行量化评价,并且重视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并依据有关规定加大奖励力度。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指导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作用。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到撰写的整个过程,导师都要全程认真参与指导并把关。指导教师需及时把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及进度,确保学位论文选题、框架、内容、学术观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确保论文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其操作要求是在论文工作的全过程中,研究生必须定期向导师报告进度,导师则应帮助答疑并帮助解决论文创作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研究生,导师应该给予特别指导和帮助。

五、建立事后抽检制度

在学位论文评审方面要建立学校的事后抽检制度。研究生处组织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及其他相关专家,组成抽检小组。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后,在全校各专业范围内,抽取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进行再审查。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论文,除追究相关教学单位组织责任和相关专家的评审责任外,主要处罚相关导师。比如,限制或取消相关导师下一年的招生权。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每年都会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检,根据抽检结果学校应出台相应的处理办法。这一抽检制度已经正式运行,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及监控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六、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一)论文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

将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大体分解为四个主要因素,即选题、论文水平、写作能力和答辩能力。这四个因素可以构成论文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

1.选题,权重可为10%。选题是研究生进行论文工作的开端,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引起研究生对选题的重视,应该将论文选题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来评价。

2.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权重可为60%。论文水平的影响因素可分为论文的理论基础、数据处理及分析论证、论文的学术水平、应用前景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为是否有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良好的应用前景及经济和社会效益。

3.作者的写作能力,权重可为15%。首先要考查论文的整体构架是否合理,论文论证的逻辑结构是否清晰,是不是能够做到主题明确、推理严密、论证有力。另外,文字表达、条理层次、图表、论文的格式等因素都构成写作能力高低的标准。

4.作者的答辩能力,权重可为15%。答辩能力可分为“概括与表述能力”和“理解与回答问题”的能力。概括与表达能力就是指作者能否在规定的答辩时间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阐述论文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与回答问题的能力是指研究生准确理解和分析答辩委员所提出问题并能准确回答的能力。

(二)论文质量评价的二级指标

1.“论文选题”一级指标下可考虑划分两个二级指标:一是选题大小适当、新颖、针对性强;二是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论文水平”一级指标下可考虑划分五个二级指标。(1)文献综述。论文能够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全面、归纳到位。(2)论文的理论基础。论文能够体现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研究生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的研究能力。(3)论文的难度与工作量。表现为研究的复杂程度、研究的规模、内容的饱满度等。(4)应用前景及经济和社会效益。(5)突破与创新。研究者在研究内容、方法、视角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3.“写作能力”一级指标下可考虑划分两个二级指标。(1)整体构架与逻辑结构。结构严谨、推理严密、论证有力等。(2)语言组织。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格式规范等。

4.“答辩能力”一级指标下可考虑划分两个二级指标。(1)概括与表述能力。(2)理解和回答题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将学位论文从选题、设计、写作、评审到答辩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评价整体。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把关,就是做到了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的“质检”工作前移,解决了以往评价学位论文水平只是单纯的“验收”工作,重点强调了“监理”职责。

参考文献:

[1]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2]吴宏翔,顾云深.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22-26.

篇5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既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积累、整理、运用的过程。按照现代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定义和典型特征的描述[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具有典型的项目特征。这是因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为实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资源限制条件下的一次性、独特性的工作。因此,可以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作为一个项目,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改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进而对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学位论文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理论,项目作为一种创造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性活动是有始有终的,项目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2]按照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和交付的成果、以及同一个阶段包含相近的工作或活动的原则,结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分析,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分为计划与启动、选题与开题、研究与写作、评阅与答辩、结束与收尾五个阶段。图1给出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与成果。

1.计划与启动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在工程硕士主要理论课学习结束的时候开始,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和启动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工作包括:①制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向学员和导师宣布论文工作工作计划、安排与要求。②安排教师向学员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的方法、时间安排等。③安排学员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并确定导师选择的结果。④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导师责任;⑤明确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是论文工作计划表、导师选择结果表、学位论文评价文件、学位论文管理文件等。

2.选题与开题阶段。完成计划与启动阶段的各项工作之后,即可进入选题和开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具体工作包括:①论文选题。学员和导师在互动、沟通的基础上,先确定一个大致研究领域,结合后续资料收集和文献综述,最终确定论文选题。②收集资料。根据确定的研究领域,收集资料,通过文献综述进一步明确论文的选题,并为论文的研究寻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撰写开题报告打好基础。③撰写开题报告。在确定选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④进行开题评议。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通过开题评议后的开题报告。

3.研究与写作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通过评议后,即可进入写作阶段。写作阶段也可以视为项目的执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①学员按开题报告确定的内容、进度、质量等展开论文研究,指导教师指导学员按计划完成学位论文工作。②完成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审核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提交供检测和评阅的学位论文。

4.评阅与答辩。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①。对申请参加答辩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复率超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②论文评阅。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写出评审意见,学科综合审理评阅人的评价意见后做出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的决定。③论文答辩。学科组织论文答辩,就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答辩通过后的论文及答辩决议。

5.收尾与结束。此阶段是学位论文自答辩到学位论文全部工作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学位的修改定稿、学位论文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提交、学位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奖惩等。这一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就是各种归档资料。

二、各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和措施

1.计划与启动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选派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向学员系统介绍论文写作的要求、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时间安排等,使学员在论文开始之初能了解学位论文的要求、写作方法、质量、时间等具体要求,以便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少走歪路;②对指导教师尤其是新任指导教师岗前培训,让导师了解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学位论文管理制度等。③促进导师和学员间的双向沟通和双向选择,使导师的研究方向能和学员的论文选题方向一致,促进师生优势互补。

2.选题与开题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导师和学员的沟通、互动渠道,确保选题符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②向学员开放实验室和机房,为学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保障。③建立论文选题预审制度,要求学员在开题评议一个月前把论文选题提交学科,由学科组织预审,以保证选题符合工程硕士选题要求,避免开题评议时因选题不符合要求而重新选题、开题。④把好开题评议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开题报告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重新开题。

3.研究与写作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建立论文日常检查制度。要求导师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时予以指导。②强化论文的中期检查制度。一般在开题和答辩中间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使导师了解论文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③导师把好论文审核关。学员自主撰写完成学位论文之后,先将论文提交指导教师初审,学员根据导师意见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初稿。

4.评阅与答辩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的重点是:①把好关。要求对所有学员论文安排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对重合率超过一定百分比的不允许参加本次答辩。②建立论文形式审核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对论文的形式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及时反馈给学员进行修改,以保证论文符合论文规范的要求。③把好论文盲评、评阅关。学校应选择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育经验丰富的学校或企业导师对申请答辩学员的论文进行盲评或评阅。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对全部提交答辩的论文进行盲评。对盲评或评阅不通过的学员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④把好论文答辩关。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组织论文答辩。

5.收尾与结束阶段质量控制与保障重点是:①完善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②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多数院校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位论文及相关资料保管制度,但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论文总结评价制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建立学位论文总结评价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通过学位论文总结和评价,总结本届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学位论文工作知识的积累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保障制度和各阶段工作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张联营.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39-41.

篇6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篇7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分析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一般是指: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出现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的上涨国际贸易论文,最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2007年初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原料比重占91.67%,这些产品进口价格变化必然改变国内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并最终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以石油为例,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是工业交通的血液,被誉为“黑色黄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国内交通运输、用油工业品以及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则与国际原油价格同步,随着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下游的塑料、橡胶和化纤等工业中间品的价格也进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传导,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除了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计价,在世界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以及受次贷危机影响金融资产接连发生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赋予了金融投机以及资产储备功能,从而导致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态势。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放任美元贬值,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形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衡量美元强弱的指标美元指数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波动,美元指数的上升说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下跌,反之则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美元指数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创73.11历史低位,在此期间,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3]。

篇8

从中国的传统习惯来看,食用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自2007年开始,国际国内的植物油价格持续走高。近日,许多新闻报道都指向粮油即将涨价,像“福临门”、“鲁花”等大豆油涨价8到12元一桶不等,导致很多市民恐慌抢购。更有甚者一个六旬老太太连续前往超市购买了8桶食用油。有消息称,造成这轮食用油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国际上大豆供应紧张。到底我们国家的粮油价格是受谁控制呢,不禁有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自己国家产量不足,还是粮食储备不足抑或是有其他原因?早在一千多年前,好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大豆的时候,大豆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然而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今天中国的大豆产业却面临着一场危机!2008年11月,海关总署更发出预警,指出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正在加强,尤其跨国投资企业丰益国际,斥资30亿美元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为什么我们没有挡住国际资本巨鳄对大豆市场的蚕食?食用油高价背后是一场怎样的市场博弈?

据资料记载,大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是最早驯化和种植大豆的国家,栽培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诗经》中对这一产业也有很多描述,如“黍稷重,禾麻菽麦”, 大致的意思是说栽种的作物有“小米、高粱、水稻、麻、大豆和小麦,它们成熟上有先后。”还有我国西周时期的乐府诗和民歌,也说明大豆已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据资料介绍,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中国进口,大豆进口量连年攀升,是因为国内大豆出现短缺吗?实际上以黑龙江为主产区的地方农户家里就堆积了大量豆子,陈豆卖不完,新豆卖不起价,面临巨大亏损。而国外的进口大豆有巨额的财政补贴,因此也加大了竞争的不公平。

其实很多学者在中国最初加入WTO的时候就提出过我国的大豆产业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原因之一:国外大豆以低价进入我国市场,导致我国自己的大豆市场萎缩,最后完全依赖进口,到时国外市场再宣布大豆储备不足、全面涨价,我们自己的市场也就将完全处在一个被动状态。前不久到黑龙江省访问的美国大豆协会、美国大豆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农业官员联合考察团竟然提出了让黑龙江省放弃榨油、集中力量发展食品用大豆这一极其荒谬的建议。原因之二:大豆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到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国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放弃大豆榨油业等于放弃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众多的就业机会,也放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所以近几年国内学者都反复呼吁大豆危机的严重危害性,以唤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各级政府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也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对大豆产业展开了多方调研,后来由中粮集团牵头,土畜进出口商会协办,建立联合采购机制,一场由众多政府部门参与的拯救大豆行动正在展开,可是效果具体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据了解,美国大豆到港成本约在3100-3200元/吨,而目前国产大豆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3700元/吨左右。受进口美国大豆低廉价格的影响,我国大豆正面临灭源灭种的危险。国内大豆主要产区周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开始拒绝到国内大豆主产区收购,甚至转向购买进口大豆进行生产。而且大豆油价格则一路上涨,大豆油的定价权正日益被跨国粮商所控制。目前,我们老百姓熟知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品牌都是外资的,可以说中国市场的食用油85%已被外资控股。这些外资主要是由出名的百年历史的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的,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在国际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开头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开头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在2004年我国大豆危机出现的时候,面临国内无法出售的大豆,这些外资以低价吸纳了面临破产或停产的国内小企业,扩大了自己的在华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已经建立了规模大而且完善的相关产业链条。倘若我们的政府再不作出强有力的调整政策,不需要几年,我们中国人民的粮食将由国外企业完全控制。

当然除了要谨慎我国的大豆产业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以外,我们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大豆存在国产大豆比较成本优势丧失、产销区不协调、中美贸易摩擦处理不当等。而国内现货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大豆价格长期趋势判断失误则是导致这次行业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豆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产生成本高、出油率仅为17%―18%,而进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无法竞争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而与种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产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种的农民也不懂这些道理,更加无法改变这些现状,当国外大豆在国内势不可挡的时候,他们除了吃惊无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弃。所以我们中国政府应该给大豆产业像小麦、玉米、水稻相当的优惠政策和足够的重视以及支持。在我国,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经更新了几十次,而大豆产业发展不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还受到小麦等主要作物的再次冲击。只有将中国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科技的内涵,提高其竞争力,才能拯救中国的大豆,而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要想办法,政府拥有丰富的政策、技术、资金资源,在拯救大豆过程中负有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大豆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过大,大豆种植面积过小。大豆的产量低、效益差,许多农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导致现在的水稻产量过剩,价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压在农民手中难以售出。反之,大豆的价格上扬而货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种面积减少,市场供给不足。为此建议政府为种植大豆的农户按照种植面积和产量等指标提供优良品种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产量,以缓解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全球而言,我们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要远远少于欧美以及日韩这些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但我们的市场门槛也远远低于欧美和日韩。我们经常能看到欧美或者日本对中国的某一项农产品提出贸易壁垒,我们也看到韩国民众为了抵制来自美国的牛肉,酿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农业,我们做到其实还很不够。政府还应该对以美国为主的进口大豆国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美国进口大豆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这样,既可以反制美国对华贸易特保条款的滥用,也为国内大豆生产的尽快恢复提供政策保护。跨国资本正在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媒体有了许多报道,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我们看到刚刚过去的一年,跨国资本对中国粮油市场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资粮商的坚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推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英] 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程剑峰译.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郎闲平.金融超限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伦•斯特拉西著,刘伟译.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周应恒,邹林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另一种选择――基于产品差别化的审视[J].农业经济问题,2005,(09).

[5]章胜勇,李崇光.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01).

[6]孙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7]柳放.增强黑龙江大豆种植者竞争力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黄娟.农业、汽车业和纺织业取消出口补贴后获得补偿的可行性分析[J].企业经济,2005,(09).

[9]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篇9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避免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要求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 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粮、棉、油、肉、水产品、水果等已跃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产品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中国农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一年人均收入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虽然农民占全国总数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被污染,导致农业用水严重失调,由于城市外围建设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方面,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0.87亿公顷农产品贸易现状,并仍以每年133万多公顷的退化速率在及扩展;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4)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随着农村外出务农人数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对农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见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贸易总额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篇10

当然除了要谨慎我国的大豆产业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以外,我们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大豆存在国产大豆比较成本优势丧失、产销区不协调、中美贸易摩擦处理不当等。而国内现货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大豆价格长期趋势判断失误则是导致这次行业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豆与国外转基因大豆相比产生成本高、出油率仅为17%—18%,而进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无法竞争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而与种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产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种的农民也不懂这些道理,更加无法改变这些现状,当国外大豆在国内势不可挡的时候,他们除了吃惊无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弃。所以我们中国政府应该给大豆产业像小麦、玉米、水稻相当的优惠政策和足够的重视以及支持。在我国,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经更新了几十次,而大豆产业发展不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还受到小麦等主要作物的再次冲击。只有将中国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科技的内涵,提高其竞争力,才能拯救中国的大豆,而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要想办法,政府拥有丰富的政策、技术、资金资源,在拯救大豆过程中负有最主要的责任。我国大豆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过大,大豆种植面积过小。大豆的产量低、效益差,许多农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导致现在的水稻产量过剩,价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压在农民手中难以售出。反之,大豆的价格上扬而货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种面积减少,市场供给不足。为此建议政府为种植大豆的农户按照种植面积和产量等指标提供优良品种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产量,以缓解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在全球而言,我们政府对农产品的补贴要远远少于欧美以及日韩这些发达国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但我们的市场门槛也远远低于欧美和日韩。我们经常能看到欧美或者日本对中国的某一项农产品提出贸易壁垒,我们也看到韩国民众为了抵制来自美国的牛肉,酿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农业,我们做到其实还很不够。政府还应该对以美国为主的进口大豆国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美国进口大豆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反补贴关税。这样,既可以反制美国对华贸易特保条款的滥用,也为国内大豆生产的尽快恢复提供政策保护。跨国资本正在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媒体有了许多报道,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我们看到刚刚过去的一年,跨国资本对中国粮油市场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加强。我们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资粮商的坚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推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英]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程剑峰译.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郎闲平.金融超限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3][美]斯蒂芬•李柏,格伦•斯特拉西著,刘伟译.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周应恒,邹林刚.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的另一种选择——基于产品差别化的审视[J].农业经济问题,2005,(09).

[5]章胜勇,李崇光.中国大豆的比较优势及中美大豆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01).

[6]孙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7]柳放.增强黑龙江大豆种植者竞争力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黄娟.农业、汽车业和纺织业取消出口补贴后获得补偿的可行性分析[J].企业经济,2005,(09).

[9]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213;S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垦区城镇化和通常的乡村地域特征是不同的,我们要逐渐掌握垦区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是非常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垦区以水土为基本发展资源,实施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垦区经济发展有别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垦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持续的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垦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垦区与城镇化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农垦区目前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垦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垦区城镇化与区域差异性,从垦区城镇化的推动力角度,研究垦区城镇化的基本规律,从理论角度归纳垦区城镇化发展方式,为研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打下基础。

1 红兴隆管理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1 土地营养流失严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兴隆管理局已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204.2亿千克商品粮。在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80年代,在双层经营模式体制改革后,大幅增加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土地属于国有资产,只追求效益不注重土地保护的生产方式十分突出,导致土地营养流失严重,给红兴隆管理局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1.2 地理位置分散影响引资

和我国别的地域的乡村城镇化发展来比较,红兴隆管理局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对自身有益的条件,同时更有阻碍自身城镇化发展的不足,依据地理位置来分析,红兴隆管理局的小城镇较为分散,同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吸引外资条件不足。其它一些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和大城市或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距离较近,凭借承包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外资等方法,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较高,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快速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1.3 产业链处于建设阶段

近几年以来国际市场发生了金融危机,红兴隆管理局以粮食销售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粮食市场单价降低的较大影响,管理局和职工的经济都蒙受较大的损失,使得一些职工不在从事粮食生产。红兴隆管理局求则思变把农业进行产业化发展,顺利的度过了粮食市场所带来的困难。2011年,红兴隆管理局依托市场需求,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将农业产业发展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发展方式,建设并投产了“农业产业链综合示范区”,在红兴隆管理局的管理下,发展了和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相关的八条农业产业链。

2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解决土地营养化问题

红兴隆管理局提出了强化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止治理办法:第一加强科学农业生产。努力推动秸秆还田,多使用农家肥,培养土地肥力,改善土壤环境,科学对待黑土地。第二依据国家相关的农村土地规定,在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不更改的前提下,积极寻找适合东北黑土地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方法。通过集中管理黑土地,为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实行科学的农业生产制度,为提升红兴隆管理局粮食产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第三积极推动东北黑土地农业水土保持农业生产工程。

2.2 创建招商引资新模式

创新招商模式,有将重心、有规划地进行招商引资,利用红兴隆管理局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园区优势,创新定模式。红兴隆管理局已经初步打破12个农场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以红兴隆管理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区”,科学规划“一区七园”,立足于“农”的产业特色,建设13个工业产业聚焦区,这样的园区对于招商引资将起到推动作用。创新引资渠道,对于国企、民企以及外企都要积极争取,三条引资方式共同推行。将招商方向确定为五九七农场的“粮食银行”仓储加工产业;以五九七引进果汁和罐头加工、红红兴隆管理局的肉禽屠宰和白酒酿造以及八五二农场的杂粮和山野菜加工等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产业;以红兴隆管理局为中心的全网商贸物流建设产业;以北大荒精神为依托的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方面大力招商,完善、发展已有产业,争取新的产业项目,为建设现代化的垦区完成招商工作。

2.3 完善产业链建设

为应对城镇化发展的困难,红兴隆改变了以往农场独自发展经营的方式,以红兴隆管理红兴隆管理局属的黑龙江省级经济开放区为核心,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建成了多个产业聚集区,根据垦区生产能力设置库存量,设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尤其重视经济投入大的重项目。未来发展中红兴隆管理局应完善五九七农场建设的加工稻米、粮食烘干、物流运输于一体稻米产业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引进、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米业、肉业、饮料业、酒业等食品产业链。未来5年中,推进管理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3 结 语

红兴隆管理局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历经六十年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初具规模,本研究通过对红兴隆管理局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宜的发展对策,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完善,为红兴隆城镇化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1-0009-04

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农业贸易问题研究》(17054)、上海大学文科“跨越”发展基金项目《农业政策与农业贸易效应研究》(07KYY009)。

一、引 言

2007年~2008年的世界粮食价格危机引发了各国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从2006年开始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如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开始上涨,2007年~2008年价格飙升。尽管价格在2008年下半年大幅度下降,名义价格水平仍然高出往年水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对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后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家把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和收入的快速增长、粮食作物的新用途(如生产生物能源)、美元贬值、气候变化、部分地区粮食欠收、市场失灵,等等。[1][2]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的、直接的因素。事实上,世界粮食作物的价格危机有着深刻的的农业政策根源。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政策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差异来分析2007年~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飙升的原因。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从历史角度审视2007年~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危机;第三部分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笔者的想法。

二、2007年~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危机:历史视角与各国的政策反应

2007~2008年的世界粮食价格是否过高?这取决于所讨论的价格是名义价格还是实际价格,取决于考察期的长短。图 1 展示了2000年到2008年世界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国际名义价格走势。各种价格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急剧上升,直至2008年下半年。 而图2展示的是1960年到2008年上述作物按2000年美元计算的实际价格走势。在过去的40年间,出现过5次价格飙升,分别是在1974年~1976年,1980年~1982年,1988年~1990年,1995年~1997年和2007年~2008年。

图1、主要粮食作物的国际名义价格,2000年~2008年

资料来源: FAO 商品价格数据库。

图2、主要粮食作物的国际价格,1960年~2008年

数据来源:IMF商品价格数据库。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到,粮食作物的国际价格波动性大。由于粮食作物生产的季节性特征,生产决策与产出之间存在巨大的时间差,粮食价格对短期冲击非常敏感。作物歉收必然引起价格上涨。国家政策干预将使粮价进一步波动,这些政策通常是为了是生产者避开价格风险,甚至将价格风险阻挡在国境以外。图1和图2反映出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2007年~2008年的世界粮食飙升不是唯一的一次。

面对持续上涨的国际粮食价格,许多国家通过降低进口关税、限制出口、削减消费税、增加食品补贴等政策来控制国内粮价的上涨。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11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6.1%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相关措施应对高涨的粮价(图2)。[3]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 64.5% 降低粮食作物进口关税,40.8% 利用库存增加粮食供给,40.8% 限制粮食出口,60.5%进行价格管制或者提供消费补贴。

另一项由世界粮农组织(FAO)对77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表明,大约50%的国家和地区降低粮食进口关税,55%采取价格控制或者消费补贴措施,25%实行出口限制 ,只有16%的国家和地区没有采取任何类似的措施。[4][5]

在这些措施中,有两项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降低进口关税和限制出口。降低甚至取消粮食进口关税是各国广泛采取的稳定国内市场价格的措施。事实上,这种措施的效力是很有限的。必须把实际应用关税降得足够低才能弥补国际价格上涨的副作用。而实际上,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约束关税很高,但实际应用关税却远远低于约束关税。 有研究认为, 要把国内价格稳定在2006年的水平,进口关税是一个较大的负数。[6] 因此,即便完全取消粮食进口关税,其带来的效应也只能抵消国际粮价带来的效应的一小部分。

对于粮食出口国来讲,出口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价格,但同时也减少了政府和生产者的收入。粮食出口大国采取出口配额管理、征收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等出口限制措施是的国际粮价的涨跌更为复杂。这些措施通常具有经济和社会负效应。粮食出口限制措施推动国际粮价的上涨趋势,对国内市场的过多干预限制了高粮价对生产者增收的效应。某些国家的粮食出口限制使得国际粮价上涨了20%[7]。

三、农业政策根源

1.农业贸易政策

在世界贸易领域,农业贸易壁垒一直高于工业贸易壁垒。从19世纪后期开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总体贸易壁垒就越低,但农业贸易壁垒却越高。[8] 表1展示了各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限制指标。尽管高收入国家的总体贸易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OTRI)最低,仅为7.0%,但其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OTRI)是最高的,为43.1%。这一指标不仅远远高于其制造部门4.3%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也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国家。四大经济体(加拿大、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高于高收入国家整体,44.1%。从贸易限制关税指标(TTRI)看,高收入国家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标(12.4%)仅低于低收入国家(15.3%),中高收入国家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关税指标最低,仅为6.6%。

表1. 各收入水平国家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OTRI)

和贸易限制关税指标( TTRI),2006年(%)

* 四大经济体包括加拿大、欧盟、美国和日本。

资料来源: World Bank (2008b)。

欧盟、日本、美国和中国的贸易约占世界贸易的一半。他们的农业贸易限制都高于工业贸易限制(表2)。其中,日本农业贸易限制的综合指标和关税指标最高,分别为55.8%和31.1%。除了欧盟的农业贸易限制综合指标为48.7%,接近日本的指标外,其他经济体农业贸易指标都远远低于日本的指标。

表2. 四大贸易国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OTRI)

和贸易限制关税指标( TTRI),2006年(%)

资料来源: World Bank (2008b)。

发展中国家的情形也是如此,农业贸易限制要比工业贸易限制严格。表3展示了各地理区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指标。尽管各地区情况不同,但是农业贸易限制指标都大于工业贸易限制指标。南亚、中东和北非农业贸易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最高,分别为46.4%和32.3%。结合表1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贸易限制综合指标是世界上最低的。从贸易限制关税指标看,南亚仍然是最高的,为31.4%,其次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和北非地区,最低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表3.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综合指标(OTRI)

和贸易限制关税指标( TTRI),2006年(%)

资料来源: World Bank (2008b)。

2.农业生产政策

高收入国家的农业贸易限制和对农业生产者的补贴是农业保护的主要根源,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过剩。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通常以OECD设计的生产者支持估值(PSE)为指标。尽管某些OECD经济体(如日本、美国)的PSE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有所下降,但另一些OECD经济体(如韩国、欧盟)的PSE则有所上升(图3)。高收入国家的农业支持总额在2006年约为 2,680亿美元,占农业收入的27%。 [9]

图3、OECD国家生产者支持估值(PSE),1986年~2007年

资料来源: OECD (2008)。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从农业名义支持率(NRA)看,高收入国家的农业支持总额仅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把农业收入支持包含在内,则农业支持总额几乎没有下降。[10][11]

尽管获得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支持估值(PSE)数据较为困难,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一直以来是以剥夺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为主的,直到最近才开始转向支持农业。世界银行的研究印证了这个广为接受的观点。[10][11]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就是如何有效地从农业部门征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国家才开始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OECD设计的另一个指标,生产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是衡量农业支持水平的关键指标。它反映的是对农业部门的政策转移支付占农业毛收入的比重。这对分析农业支持水平的变化和跨国比较十分有用。图4比较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OECD国家1997年~2007年的生产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支持农业政策,其水平远低于OECD国家。2005年~2007年,智利的平均生产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仅为4.4%,巴西和南非不足6%,中国和乌克兰分别为9%和10%,俄罗斯为14%,而OECD国家则高达25.7%。

图4、农业生产支持水平的发展, 1997~2007

资料来源:Source : OECD, PSE/CSE数据库(省略/tad/support/psecse)。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名义支持率(NRA)因地区而不同。非洲国家的农业名义支持率最低,除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平均值为负。相比之下,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名义支持率则从20世纪80年代的负值逐步转变为正值;东欧国家的农业名义支持率从改革之初接近零的负值稳步上升。[10][11]

3.WTO出口纪律

WTO为低价格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制定了推动贸易的规则。作为规则制定组织,WTO也应为价格高涨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制定自由贸易的价格,规范出口限制措施。事实上,WTO的确有相关的规则,但这些规则的实际效力极其有限。这些规则其实并不阻止成员国实施出口限制措施,有的措施如出口关税根本就没有纪律限制。

尽管《WTO农业协定》第12条的标题是“出口禁止和限制的纪律”,它规定却是出口国实施“对粮食实行任何新的出口禁止或限制”的注意事项。事实上,这些注意事项也是虚的。结合GATT 1994第11条看,可以这样解释,当粮食出现“严重短缺”,出口国可以“临时实施的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前面提到,对于“严重短缺”,WTO没有解释如何界定和判定。量化“严重短缺”确实很难,但对于容易用时间量化措施实施期,WTO也只用了“临时“一词。多长时间算是“临时”,一个月还是一年或者更长,则由各出口国决定。而要求出口国在采取出口限制措施是要“适当考虑”“对进口成员粮食安全的影响”这样的规定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

具有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政策降低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这些政策以发展中国家更有效的农业生产为代价促进发达国家低效的农业生产。这样的政策使得全球农作物产量下降、国际价格受到压制、国内价格偏高。长期积累,导致库存量下降,而贸易政策又不能将国际生产能力转化为满足国内需求的能力。这样,在天气异常导致澳大利亚和欧洲欠收等因素的冲击下,世界粮食作物价格便会急剧上涨。

四、结语

2007年~2008年世界粮食作物价格的急剧上涨并非是过去40年来独有的。除了干旱导致的歉收、美元贬值、需求增长、市场失灵等短期因素外,世界粮食作物价格的飙升有着深刻的农业政策根源。本文从农业贸易政策和农业生产政策的角度探讨了农业政策对世界粮食价格飙升的作用。这次的世界粮食价格危机不是全球粮食短缺的反映;世界农业生产能力在增加,能够满足全球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事实上,全球有足够的粮食供人们使用;问题是价格高出了许多人能够承受的水平。[12] 粮食安全不决定于粮食在哪里生产而决定于人们是否有食物获取权。[13]

然而,各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了将国际生产能力转化为国内生产能力。这样的政策应当修订、取消。目前,只有25%的粮食进入国际贸易,各国应当对国际粮食贸易有共同的视角。[14] 应对世界粮食价格飙升最有效的长远机制是全球粮食贸易自由化,减少甚至取消贸易扭曲的农业生产和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是促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粮食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粮食分配,利用国际粮食供给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的手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Trostle, Ronald.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Food Commodity Prices

[A].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Reports No. WRS200801[C].July, Washington D.C., USA,2008.

[2]Lin, Justin.Prepared Remarks for the Roundtable on “Preparing

for the next Global Food Crisis”[A].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C].October, Washington D.C., USA,2008.

[3]World Bank.Addressing the Food Prices: The Need for Rapid and

Coordinated Action[A]. Background Paper to Group of Eight

Meeting of Financial Ministers[C].June, Osaka, Japan. 2008a.

[4]FAO.Soaring Food prices: fact, Perspectives, Impacts and Actions

Required[A].Document of the High-level Conferenc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Bioenergy[C].

June, Rome, Italy.2008a.

[5]FAO.National Policy Responses to high Food Prices[M], FAO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Policy Brief No. 1[M]. July, Rome,

Italy.2008b.

[6]Sharma, Ramesh and Panos Konandreas.WTO Provisions in the

Context of Responding to Soaring Food Prices[A]. FAO Commodity

and Trade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5[C].October,

Rome,Italy. 2008.

[7]Chauffour, Jean-Pierre.Global Food Price Crisis: Trade Policy

Origins and Options[A].World bank Trade Note No. 34[C].July,

Washington D.C., USA.2008.

[8]World Bank.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8[R]. February,

Washington D.C.. USA.2008b.

[9]OECD.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At a Glance 2008

[M].Paris, France. 2008.

[10]Anderson, Kym and Ernesto Valenzuela.Estimates of Global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al Incentives, 1955 to 2007[M/OL].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October 2008, data available at

ww.省略/agdistortions. 2008-12-20.

[11]Anderson, Kym, Marianne Kurzweil, Will Martin, Damiano

Sandri, and Ernesto Valenzuela.Measuring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e

Incentives, Revisited[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4612,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USA. 2008.

[12]IMF.IMF Helping Countries Respond to Food Price Crisis

[M/OL].IMF Survey Online, 省略/external/pubs/ft

/survey/so/2008/NEW060308A.htm, June,2008-12-20.

[13]Sen, Amartya.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1.

[14]WTO.Lamy: The world needs a shared vision on food and 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M/OL]. May, Salzburg, Austria.

省略/english/news_e/sppl_e/sppl124_e.htm,

2009-05-20.

The Cause of Recent World Food Price Crisis: A Policy Perspective

He Shuquan

篇13

一、TPP的定义与内容

所谓的TPP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或者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英文缩写,是2005年6月3日由新加坡、文莱、智利、新西兰4国共同签署,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的经济合作协定。该协定约定2006年1月1日取消加盟国之间所有关税的90%,到2015年以前将所有贸易关税削减为零,包含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卫生植物检疫措施、贸易技术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涵盖了自由贸易协定的所有主要项目的总括协定。协定生效以后,美国、澳大利亚先后表达了加入的意愿,于是该协定成员国决定于2010年3月召开扩大成员国谈判峰会,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秘鲁一同参加了加盟谈判,同年10月马来西亚也加入到了谈判的行列。至此,该协定的成员国已经达到9个国家。这之后还有日本、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家也先后表达了加盟的意愿,因此这一协定的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日本国内有关加入TPP利弊观点的分析

TPP的现有成员国当中,除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其他6个国家都与日本缔结了FTA(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因此日本加入TPP实质上一般也就可以理解成是日美之间的FTA,只是TPP不承认例外品种的阶段性废除关税这点同FTA不同而已。日本各界普遍认为日本加入TPP的话,整体是可以提升日本的GDP,但是对日本的农林水产业领域确实很严峻的。有关加入TPP日本国内的“赞成派”和“反对派”之间都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对利弊加以了阐述,虽然双方都不否认贸易自由化的方向,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背景不同,双方的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赞成派”的主张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进步和促进技术进步的全球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国内生产力的提高会减缓和消除产业空心化,从而确保就业。另外,境外直接投资虽然暂时地减少了就业机会,但是几年以后企业发展壮大同样会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国民的收入。所以通过将资源从非竞争部门(农业等)向竞争部门(出口行业等)转移来促进经济增长。现在与其着力扩大内需,不如加入TPP,大力推进扩大海外市场。“反对派”的主张则认为,加入TPP会使以扩大出口目的的竞争不断地激化,由此会导致产品价格、工资的下降;出口的增加会导致日元进一步的升值;另一方面,同关税下降相对应,海外产品的进口也会随之增加,没有出口企业的地区和农业不仅会遭受打击,滞涨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在出口占日本GDP的比率不到2成的情况下,现在需要的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填补需求不足。增加劳动分配率、提高生活型的公共投资(环境、医疗、健康方面),暂时性的提高关税等也是必需的。

至今为止每当提到贸易自由化的问题,有关农业领域的问题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这次也不例外。这次的问题主要是对种植谷物、奶酪畜牧业等的土地利用型农业、畜牧业,还有水稻等水田农业的影响;其次是设施利用型蔬菜和进口饲料依赖型畜牧的农业的冲击。“赞成派”认为加入TPP有推升GDP的效果,而且由于农业存在接近6成的第二种兼业农户,因此企业向海外转移、产业空心化对包含税收等的区域性社会的打击更大。他们建议对有干劲的农户、规模扩大的农户进行直接所得补偿;通过他们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出口;促进大米以外的农作物的生产和向其他行业转换等。“赞成派”的主张不是维持阻碍自由贸易交涉的高关税,而是要向即使价格下降也可以使农户继续经营农业的直接所得补偿的政策转换。可是,关税下降,并且废除后,我们可以预想到能够继续经营农业的农户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另外,支付给农户的所得补偿所需资金也是不小的数目。有人指出即使只是大米一项就达到1兆7000亿日元,如果包含对其他农产品的补偿要达到2倍以上。这样庞大的财政负担是无法永远持续的。总会让人预想到会削减补偿额,因此令人担忧的是农户的不安和对农业的直接影响。但是,如果只限定一小部分农户的话,财政负担也会锐减。“反对派”表达了加入TPP对日本国内农业的打击、粮食自给率及农业多面机能的降低、地区性社会的崩溃等的担忧。也有人指出加入TPP的经济效果并不是那么大,可对日本农业的打击却很大,即使不管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的损失是否准确,弃耕土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增大却是事实。由于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恶化,导致大米等农产品的总消费量也在迅速的减少。因此,“反对派”指出比起废除关税盲目求快的TPP,不如选择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的设有例外措施的FTA更加现实。

综上所述,日本是否能够顺利的加入TPP,除了要与TPP成员国进行谈判之外,国内方面主要还是来自农业方面的阻力,而加入TPP对日本农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生产的减少、粮食自给率的降低、农业就职机会的丧失等方面。

三、日本粮食自给率的现状及影响加入TPP的原因

农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它所生产的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每个国家在进行贸易自由化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保护这个行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这个行业所生产的产品——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在这方面日本也不例外,在WTO框架下或者与其他国家在签署FTA、EPA的时候,都为农业设置了例外品种,对粮食生产进行了充分的保护。那么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为什么会如此固执地坚守农业这个行业呢?甚至不惜牺牲其它行业的利益以及使用巨额的财政支出来保护农业生产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是粮食自给率只有40%,是名副其实的粮食进口大国,而且粮食供应上的不安定因素现在将来似乎都无法轻易地消除,围绕世界粮食生产的环境不容乐观。短期内,2010年秋季以后人们担心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秋季的世界粮食危机是否还会再次袭来。伴随世界各地发生的异常天气现象而出现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应的不足及不稳定(澳大利亚)、粮食禁止出口(俄罗斯)、新兴经济国家等的旺盛的粮食需求、粮食市场投机资金的流入等因素导致粮食供需呈结构性不安定状态。

中长期也存在以下不安定因素:第一,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人口不断增长和世界范围的粮食消费的高度化(肉食化)导致的脸是需求的增加。第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粮食需求的增大和供应结构的不稳定。第三,以地球温暖化、沙漠化、热带雨林的减少等的地球环境问题为背景的生产受限。第四,在缺少粮食供求调整机构中,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意图(粮食出口的限制、禁止、粮食战略物资化)和粮食金融商品化造成的供应不稳等。因此不能说没有陷入粮食危机的危险。

在此情况下日本筹备粮食的方法有自给、进口、储备三种。有关进口虽然谷物协定是有效的,但是不仅是限制、禁止粮食出口符合国际方面有关的法律的问题,也存在其它问题。第一,为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必须限制生产。第二,由于天气异常不得不进口粗劣的粮食。第三,即使国内粮食过剩也要担负进口的义务。第四,妨碍进口国、地区的多元化(战略性进口)。不受协定所束缚放开手脚来提高进口能力。

粮食储备是能够应对短期的不可预测的事态。作为一个简单的目测标准就是FAO(联合国粮食农业机构)给出的库存安全标准。谷物的在库率是消费率的17%~18%(大约2个月的消费量),大米是14%~15%。即使日本也要参考安全标准进行适当的粮食储备,西欧各国也同样进行粮食储备已备万全之策。日本的粮食供应基本方针还是自给自足。日本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平成11年法律第106号)中规定以增强国内农业生产为基础,恰当的搭配好粮食生产、进口以及储备之间的比例,基于此制定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中到2020年自给率达到50%。另外农业生产活动还要创造出数兆日元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所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仍然是日本农业现在和将来的首要任务。

粮食的自给除了为国民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维持多种功能外,也具有以下的作用。第一,不争夺应该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对减少饥饿人口间接地发挥了作用。第二,食物里程小,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出了贡献。第三,粮食的进口也是水的进口,减少进口货不进口对出口国的水资源节约也有很大的贡献。日本的农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行列,而且每年都在进步,即便是近一年也有值得瞩目的新技术开发。可是,现实是不但规模扩大的速度很缓慢,而且从业人员(销售农户的从业人员)的大约60%都是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无人继承;农业生产、农田管理不充分;农田弃耕的面积会不断增大。

因此如何协调好农民、农田、农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确保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成了摆在日本农业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地加入TPP,寄期望于通过扩大出口来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自给率,恐怕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罢了。仅凭日本财政补贴及有限的出口企业来支撑和提高日本粮食自给率,必然是无法长期持续的。所以,日本要想顺利的加入TPP,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提高粮食自给率。只有在有限的期限内提高了粮食自给率;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日本的农民、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入TPP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矢口芳生.2E2F危機下の日本農業の進路[J].農業経済研究.

2009(9)

[2]森田倫子.食料自給率問題―数値向上に向けた施策と課題[J].調査と情報―ISSUE BRIEF.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