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培训目标:
①医务人员应熟悉传染病法律、法规、规范,掌握疫情报告要求,正确填写报告卡,并按规范及时报卡。
②熟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知识、临床表现、诊断学知识诊断、防控措施等,能够及时发现疫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救治患者,并做好自我防护,防止院内感染。
3、培训方式: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全院讲座、科室讲座、医务人员自学、参加员外培训班(如学术会议、学术论坛)、远程教育等。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
4、培训内容:
①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②传染病诊断、防治知识,
③突发传染病处置,
④传染病疫情报告,
⑤死亡疾病证明书的填写,
5、时间安排:3月份全员培训,7月份岗前培训,每季度科室疫情管理员培训。
6、组织管理
感染管理科、医务科负责全院传染病防控培训的组织管理,安排全院性讲座、科室讲座或自学的内容,组织参加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培训档案,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登记,考核成绩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培训管理中,与年度考核,执业注册等管理制度相衔接。
医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20xx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6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级各类的卫生技术人员、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
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培训目标
在201x年在职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
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使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输血科的专业人员,加强对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
掌握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采供血人员、实验研究、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5-2010)》、《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传染病病人的医学管理模式;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艾滋病等病人的医疗关怀;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学、参加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学术论坛、远程教育等。培训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内容,把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医院感染科、急诊科
医生、社区科和本院传染病主诊医生等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采取进修、集中培训等形式进行培训。
五、组织管理
篇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HBV DNA level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common code. Methods 500 serum sample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ors and 100 healthy controls were collected,the HBV DNA level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HBV DNA among each group(P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HBV DNA
目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ELISA 法检测免疫学血清标志物和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DNA。ELISA 法主要检测 HBV 血清标志物,即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反映病毒的表达水平,也间接地反映了病毒复制水平,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分析、疾病进程和预后判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和判断 HBV 感染者病程及传染性的重要依据。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的是体内病毒的拷贝数,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且重复性好、检测范围宽,其目的主要是判断目前患者病毒复制程度的大小、传染性大小,尤其在判断乙肝的转归以及用药前后的疗效判断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指征之一。
本研究就以上两种方法对 HBV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 ELISA 法与 PCR 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不同的临床意义,从中了解乙型肝炎感染情况,为临床判断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和疗效观察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吉林省医院住院及门诊乙型肝炎患者 500 例,其中男 334 例,女166 例,年龄 10~70 岁,诊断符合 2000 年9月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定的标准[1]。同时收集 100 例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根据检出的常用模式将研究对象分为 10 组,见表 1 的分组栏(每组中的项目均为阳性)。
1.2 试剂与仪器 ELISA 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含量检测试剂盒由深圳匹基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罗氏荧光定量 PCR 仪 LightCycler。
1.3 实验方法 HBV DNA 含量检测及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0 统计软件统计分析,HBsAg(+),HBeAb(+),HBcAb(+)组与其他各组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χ2检验发现 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 HBsAg(+)、HBeAb(+)、HBcAb-IgM(+)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
3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HBsAg(+)、HBeAg (+)、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1.8%,经统计学处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80例 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 DNA 阳性检出率为 38.3%;57例 HBsAg (+)、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为 59.7%,这一结果说明 HBeAg阴性、HBeAb 或 HBcAb 阳性者仍可以有 HBV DNA 阳性检出,提示患者体内仍有 HBV 存在或复制,故 HBeAg 的消失,HBeAb 或HBcAb 的出现并不能代表病毒停止复制或病情好转,只能说明复制水平的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 HBV 发生前 C 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有关[3]。
31例 HBsAb(+)患者中 HBV DNA 阳性率为 9.7%,其原因可能为:长期多次反复小剂量接触 HBV未见或少见发病,出现 HBsAb(+),但体内仍可存在低拷贝的HBV 颗粒;或者存在其他 HBV 血清学亚型感染[4]。
阴性对照组也检出8例 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 8.0%,其原因可能是:①HBV 发生前 C 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有关。②HBsAg 确已清除,但 HBV DNA 仍持续存在[5]。③ PCR 方法存在假阳性。
综上所述,FQ-PCR 和 ELISA 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互补性。长春市的 500例患者各模式分组中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和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HBeAg 和 HBV DNA 阳性检出率有较高的一致性。
参 考 文 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2000 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8(6):324.
[2] 丁柳,刘丽,雷学忠.5600 例血清标本乙肝病毒 DNA 定量与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2):313.
[3] 朱传武. HBV 前 C/C 基因变异与宿主 T 细胞免疫的关系.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24(6):289.
篇3
1加强领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医院的主要领导来担任主任委员,成立传染病专门防治管理组织,制定完善一系列传染病防治管理规章制度,使传染病的防治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积极加强医院与全国及各医院传染病监测、控制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传染病管理软硬件建设,杜绝外源性的传染病感染, 减少内源性感染,把传染病暴发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大对医院传染病感染防治管理投资力度,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全方位投入。
2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
医院要广泛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管理知识, 教育工作人员积极重视医疗活动中隔离防护原则, 学习传染病学、传染病防治方法、灾害医学、消毒隔离与防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知识,提高防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了解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 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措施。重视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 提倡标准预防理念, 监督落实各项防治管理措施。举办各种专题学习班,分层次地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经考核后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同时增强防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讲座和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信息, 使医院领导与所有医务人员准确了解掌握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单位动态,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提高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及时更新知识网络,促进防治管理工作的开展。
3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与报告网络
通过对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不定期的召开工作会议,审核制定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工作计划及其贯彻落实情况,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处理瞒报、漏报、误报传染病疫情人和事。从上到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报告网络,确定医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程序: 传染病患者诊治医生科室传染病监测员( 监测小组) 部门监测的负责人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科医院传染病领导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工作上报的效率,以便尽快的采取相关措施[2]。
4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控网络与应急机制
在医疗行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 对传染病防治管理控制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计划,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可能暴发流行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消毒防护隔离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应急反应系统,传染病防治管理系统应包括监测预警系统、感染控制系统、指挥系统、医疗救治系统、组织宣传系统、科研训练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各个系统相互支持配合,合力出击,发挥其最大效力。建立传染病监控网络, 实时对传染病相关情况进行监控,做好收集传染病感染基本数据、调查分析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监测传染病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监测和预测传染病发生、调查传染病流行病学, 追踪传染病病原体、环境卫生学、消毒隔离措施和评价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等一系列工作,发挥监测预警的功能[3]。监督检查及反馈传染病各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对传染病感染事件进行充分调查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改进、处理建议。
5迅速有效分析传染病疫情与感染事件,加强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对于国内外及本院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的有效紧密跟踪,快速的捕捉与传染病相关的各类信息, 及时对传染病疫情与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 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机制及时的相关信息。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流行趋势准确的做出初步预测, 结合国家传染病应急处理方案与医院应对各种传染病暴发的相关预警等级标准, 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主任委员会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共同研究提出相应预警处理方案与预防措施, 在应急状态下,及时的把传染病疫情和本院传染疫情及防治管理工作汇报给相关领导,提高传染病的预警能力,并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为医院对传染病暴发流行进行快速有效的防治管理做好相关准备与赢得先机[3]。
6加强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的协同合作
在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进行中,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紧密配合、实现高效协同、优势互补、如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预警工作中传染科和医疗部门的协同合作,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咨询培训、消毒隔离防护中, 传染科和临床及门诊科室之前相互配合;传染科与临床检验科室之间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共同学习研究,传染科和后勤部门在建筑、环境、食品、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密切协作。传染科和统计、流行病学科室在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分析、计算机中心监测预警的软件系统开发研制方面等之间合作,使得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顺利推进,高效运转。
7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做好与国际接轨
医院不仅需要提供技术咨询,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加强对患者、环境中传染病病原体, 特别是对于传播速度快、毒性较强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机理、快速鉴定技术和分子流行病学等相关研究, 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开展对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的监测评价研究, 并结合医院传染病感染实际发生情况, 形成一套完善、切实有效的病区微生物学安全性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和国际间交流合作, 及时动态掌握传染病全球流行趋势, 以及国际上先进的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保持国际医院、研究学会等组织的联系、交流合作,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合作关系[5]。
8 严格规范各种医疗行为,及时做好督促检查
医院要根据国家对传染病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 控制患者就医流程、医务人员临床诊治、护理等医疗行为全过程,严格要求医疗药械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护用品、一次性的医疗用品、清洗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环境监测产品等和传染病防治管理相关仪器物品质量, 并对物品储存、使用和用后处理做好管理, 确保传染病防治相关用品安全可靠性。对新进入医院的消毒设备、药品及时进行检测,细化医院消毒灭菌的操作规范, 及时做好督促检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 防止在传染病的诊治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督促医院加强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加强隔离诊室、病房建设, 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确保传染病防治管理取得实效。
9结论
传染病作为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疾病,它不仅是患者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如果控制不当,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现在许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但是新传染病又不断出现,因此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要从心里上引起重视,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管理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与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4(12):1385-1388.
[2] 国家喜,马良,陈迁,等.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4 (12):1382-1384.
[3] 翁孟武.性传播性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19(9):25-27.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31-02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科成绩、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混合编成若干学习小组 (4~6人为一组),选出小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工合作,通过组员间的探究和互助扶持,共同努力学会教师安排的内容,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形式。传染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属于内科的一部分,但它又有别于内科及其他学科。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及病后的免疫性等特点,尤其在农村易于传播流行。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经典传染病的发病明显减少,慢性传染病逐渐攻克,但新型传染病也不断涌现。中职卫校农村医学专业传染病学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农村卫生室及边远贫困地区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未来很有可能接触到新型的传染病病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最新的传染病进展。但目前,传染病学科教材较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比较落后;病源不足,临床见习少,学生临床实践经验不够;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参加临床实践学习及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训练,势必导致学生难以获取新知识。为此,笔者在中职卫校农村医学专业传染病学教学中尝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
选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三年制农村医学专业2个班共94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3人,女生21人。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底子差。但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而且对临床专业课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兴趣较浓,求知欲也较强。
二、教学安排
南宁市卫生学校传染病学共84个学时,其中理论课68个学时,实践课14个学时,机动学时2个,理论课中总论部分以老师授课为主,各病原传染病大多数也主要由教师授课,但其中可选取个别系统疾病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即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互助互动完成(小组讨论);而实践课则是以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课和见习课为主(小组合作)。课前,班长按照优、中、差合理搭配进行分组,以保证各组的均衡性。每组5~6人,选出组长1名,负责组织该组成员的活动,再设1名记录员,负责与教师沟通,记录组员提出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各组员须协助组长完成任务分工。
三、实施过程
(一)理论课小组合作
1.病例准备:因为课时有限,每一次授课不可能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根据教材所授内容,结合传染病学独特的特点及发生现状,选取一些临床典型和新型的传染病病例,病例要求涵盖前期总论部分的知识点、所授疾病的临床特点。这也为以后的实验或见习课做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学习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针对性地创设带有共性的问题。例如,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过程和预防措施;符合本病种的临床特征有哪些;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如何得出正确的预防观点,等等,作为学习任务预先下达。教师在课前通过扫描或翻拍、网络下载、临床病人拍照等方式,取得部分病原体的形态、感染后的症状和体征、疾病的病理照片等,做成教学短片,于小组学习前导入本次课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各小组确立了学习任务后,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任命,以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组间巡视,及时引导和纠正。最后归纳总结,对各小组的讨论成绩进行评定。
(二)见习课小组合作
经过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已初步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传染病学作为一门临床科目,离不开临床实践,通过见习直接接触典型的临床病例,可以加深并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形象生动的临床实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到南宁市卫生学校附院传染病科采集病例,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或新型病种作为实例,在见习课前两天介绍给学生,把所见习的病种落实到组,让学生初步了解该病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阅文献,收集更全面的资料,进行整理,为见习课作充分的准备。见习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员进行分工合作,在教师指导下首先翻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入院治疗后的病程记录,再在科室老师介绍下走进病房,由学生对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作好笔记;回校后每个学生以自己见习病种为内容,完成一份较完整的病历,作为考核的成绩。
(三)成绩评定
见习课后,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成绩的评定,总成绩由理论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分(占40%)和上交的病历书写成绩(占60%)两部分组成,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分包括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与同学合作与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与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完成自己的任务等内容,以小组内加分的形式计算,加分一次得一分,由小组长负责组员自评和互评;上交的病历由教师根据书写情况进行评分。
四、效果与评价
采用自制问卷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进行调查评价,共设计8个问题,见表1。共发放问卷94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100%。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表1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n(%)]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医学专业传染病学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基础薄弱、有厌学情绪、学习信心不足的中职生在活跃、融洽、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临床思维和职业能力。
第一,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学困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小组合作学习将临床案例或讲授的系统疾病得出的问题、任务与学习相挂钩,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并为之而想方设法解决。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问”的自主学习局面,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动脑、动口的学习机会,共同进步。
第二,提高学生对教学的体验及实践的感悟。不论是大班还是小班授课,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师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发现和发展。比如,在讲到隔离与消毒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方法,这些方法与医学中所讲述的消毒有哪些异同点,如何消毒才能达到杀菌目的,让学生亲自列出,然后在实习课亲自参观传染病科消毒设施及方法,通过对比学生也更进一步地掌握了隔离与消毒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从中知道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于消毒生活中常可听到的词语,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这首先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通过生活例子与实习的对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教学的体验及实践的感悟。
第三,培养学生组织与合作能力,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各组组长根据同学情况安排任务,分工时充分考虑同学的水平和与病人交流的难易度,培养组织能力。为了实现小组共同目标,学习者必须彼此了解并相互信任,建立和谐愉快的合作环境,积极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相互帮助、支持、协作,从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如接种了乙肝疫苗是否都能产生抗体,蚊虫叮咬是否能传播艾滋病等进行探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进行组内讨论、组间探讨交流,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最终找到满意的答案,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对教材之外的知识的好奇与探索。
第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判断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学生经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经临床见习,也初步认识了某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及不同疾病的鉴别,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判断能力,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当遇到不同主诉,不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能对不同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辩证地思维,从而认识到临床实际病例与教科书知识之差异,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能力。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也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参与度不均衡。表现为“强者”表现活跃,“弱者”消极被动,优秀生讲,学困生听。二是流于形式,不重实效。表现为教师下达任务,学生为应付老师而围坐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工,看似课堂气氛热烈,七嘴八舌地讨论,却解决不了问题,无实效性。三是未解决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在合作学习之前学生未能充分独立思考就直接参与小组探究,这样就很难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不能给学困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染病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相互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完善了自身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贾战生.染病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
篇5
ZHOU Xue-xia,WAN Shu-zhen
(Zhongwei City People's Hospital, Zhongwei 755000,Ningx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mumps. Methods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24 cases ofmumps patients .ResultsAlthough the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of mumps type, the nurses through close observation found early complications, early treatment, care, can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alleviate the symptoms,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 Conclusion Careful nursing is the key to cure patients with epidemic parotitis.
Key words: Mumps; Nursing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患者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鼻咽分泌物、飞沫、唾液的吸入等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后2~3w发病。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多伴有发热,头痛、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伴咀嚼受阻及全身不适,并发症主要有脑膜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炎,卵巢炎,心肌炎等。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护理得当的情况下,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对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4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3年共收治24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23岁,平均12.5岁。其中,发热、体温38℃~39℃9例,超过39度15例。并发脑膜炎1例,胰腺炎1例,发病月份以4、5、6、7四个月高发,患者住院5~10d,平均7d,经治疗及护理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 病情观察 在腮腺肿大1~7d,应特别注意,神志及腹痛恶心,呕吐等变化,及早发现脑膜炎、胰腺炎、炎等并发症,并及时报告医生。
2.2一般护理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监测体温,观察腮腺肿大情况,体温超过39℃,用退热剂,加物理降温。出汗多及时更换衣服,鼓励多饮开水,以利于退热及排除毒素。
2.3合理饮食给予易消化,低脂肪,富含营养,半流饮食,避免酸硬食物。酸硬食物使唾液分泌增加,刺激红肿的腮腺管口,加重疼痛。
2.4心理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属传染病,需要将患者隔离治疗,患者易产生孤独,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劝导患者安心休息,配合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并发症和早期征象,治疗护理的目的,使其安心配合观察及治疗。
2.5并发脑膜炎的护理本组1例为轻度脑膜炎,发生在病后2~10d,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护士应观察患者神志变化,有无脑膜刺激征及呕吐情况,必要时应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静滴。
2.6胰腺炎护理本组1例并发胰腺炎,血尿淀粉酶增高。护士观察患者腹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变化,嘱患者禁食水,卧床休息。向患者讲解禁食饮食,治疗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及重要性。
2.7预防感染的传播对患者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止。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在流行期间应加强托幼机构的晨检。对易感儿患者可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采用皮内、皮下接种或喷鼻、气雾法,90%可产生抗体。
2.8减轻疼痛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腮腺肿痛,影响吞咽,口腔内残留食物易致细菌繁殖,应经常用温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应帮助其多饮水。做好饮食护理,患者常因张口及咀嚼食物使局部疼痛加重,应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不可给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否则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体肿痛加剧。腮腺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可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2.9家庭护理指导 单纯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须指导家人作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等护理,并学会观察病情,一旦出现严重症状,立即就诊。
3护理体会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类型虽多,护士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早治疗,精心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8-61.
[2] 宋惠,李小兰. 浅谈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下旬),2012.9(3):54-55.
[3] 胡道行,史薇,臧陶影,张丽等.南京市鼓楼区2000~2004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06.
[4] 许青,徐爱强,宋立志,张丽,肖作奎,李仁鹏,刘尧,王常银,李漫时等.山东省2001~2003年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06):120-122.
[5]陈瑛.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的护理[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2010年6月~2014年6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和住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54例,诊断符合1995年5月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纤维化修订标准[1]。1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对照组76例。其中治疗组男61例,女17例;年龄31~65岁,平均43岁。对照组男56例,女20例;年龄33~63岁,平均47岁。病程1~20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黄芪50g、当归10g、川芎6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6g、地龙6g)水煎,1剂/d,分3次口服,同时给予对照组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均不用其它任何抗纤维化的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1.2.2.1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胁痛的缓解情况。
1.2.2.2 血清学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统一检测,包括HA、PCⅢ、Ⅳ-C、LN、乙肝五项HBV-DNA、HCV抗体、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等。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见表1,两组治疗后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显著缓解(P
2.2 肝功能变化 治疗组78例患者中,血清ALT升高48例,治疗后复常36例(75.0%)。对照组76例患者,血清ALT升高45例,治疗后复常19例(4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结果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3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肝细胞癌,严重危害着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是各种病因导致肝硬化的病理基础,肝纤维化是可逆性病变,肝硬化则不可逆[2]。因此阻断及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肝硬化乃至减少肝癌发生的关键,而西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尚缺乏理想的药物和方法,目前认为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如干扰素等,副作用大,费用高,疗效尚不确切。为此在本研究中以临床的常规治疗作为对照来观察补阳还五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中医学认为,肝硬化属中医""痞块""臌胀"之范畴,从中医辨证来看,早期肝硬化往往是以气虚血瘀或其他证型兼有血瘀为常见。因此,我们采用益气活血之法,选用经典方补阳还五汤治疗。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而现代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皂甙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且黄芪尚有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可抑制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并可激活胶原蛋白的降解,当归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钠的作用,是使TXA2/PGI2水平趋于正常,减轻了TXA2对肝脏的损伤作用,增强了PGI2的保护作用。赤芍的有效成分芍药甙能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门脉压力,促进肝纤维化组织学改变。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之功效。本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恢复肝功能效果,且对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的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阻止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
篇7
1 临床资料
97例SH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SH诊断标准[1]。其中男71例、女26例,年龄21--70岁间,平均40.7岁。临床分型:急性9例,亚急性15例,慢性63例。病因方面:HBV感染73例,HCV感染3例,重叠感染7例,药物性9例,酒精性5例。临床转归:存活39例,死亡58例,病死率为59.8%。
2 方法
97例SH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入院首次检测的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酶胆分离情况按临床转归进行分组统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3 结果
TBil、PTA、酶胆分离与SH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4.1高胆红素、酶胆分离与SH的预后
SH患者因肝细胞大片坏死和/或严重的凋亡,肝功能锐减,残留的有活性肝细胞已无法代偿而出现为高胆红素血症。本组资料显示,总胆红素的高低与病死率呈正相关(P
4.2 PTA与SH的预后
肝脏不仅是代谢器官,也是各种物质的合成器官。多种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Ⅹ等因子,均合成于肝细胞,且半衰期一般在2—80小时不等[2]。文献报道PTA的高低与肝脏坏死程度呈负相关[3],故肝脏的病变可以通过PTA较早、客观的反映出来。本组资料显示,9例PTA
综上所述,TBiL、AFP、酶胆分离与SH患者的愈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临床通过以上指标的检测,可以客观评估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减少医疗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篇8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无止境的。在历史面前,在回顾人与传染病较量的悲壮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经验和教训:(l)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尽早明确病原体是最终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随着人类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是一场最高级生物与最低级生物之间的殊死搏斗。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的力量对比,作为最高级生物的人类,必将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二、我国感染病流行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
2.1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概况
2004年12月1日,我国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从法律上对各种传染病的分类和防治作了明确规定,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传染病的防治和监督工作,并使法定传染病可以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实时报告。分析我国感染性疾病谱的变化态势及其原因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疫苗接种相关;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的下降与自来水的普及以及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相关;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关;结核病发病率的上升则与人群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居住条件差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相关。从年龄分布来看,最为明显的变化是0-10岁年龄组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强了围生期保健工作,实施了免疫接种,使得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分析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布,2007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梅毒和淋病;报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2常见传染病呈现若干新特点
以我国最为常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例,近年来它的流行现以下特点:(l)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进一步降低,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2)传播途径发生改变,由于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实施,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比例明显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以及其他肠道外传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变异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2.3新发传染病陆续出现
新发传染病是指近30余年来,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包括:新病原体、毒力变异病原体、耐药性变异病原体和机会感染性病原体等。已在我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有: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各型病毒性肝炎、军团菌病、成人轮状病毒腹泻、0139霍乱、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猫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国出现或发现,但国外已有报道的新发传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热、沙拉热、尼帕病毒脑炎、西尼罗病毒脑炎、人猴痘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与流行是微生物进化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微生物进化或变异是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和环境因素促进了病原体的扩散和致病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动、城市化、不良的行为方式(如性生活混乱和静脉注射吸毒)、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全球性气候变暖、食品的集中供应、人口老龄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来我国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乃至国际间的共同努力。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识
感染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否流行,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状况、防病意识直接相关。要重视并加大对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强专业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医护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各种感染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疫情暴发时的应对措施,定期进行针对突发传染病的快速反应演习。上述专业人员处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线,应该是疫苗的首批接种对象。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证。
3.3逐步改进医疗设施体系
WHO最近对14个国家的55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8.7%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有40%的医院感染可以通过改善医疗环境而得到预防。
3.4加强药品及药物添加剂的管理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使人体微生态失衡,导致体内正常菌群或周围环境的非致病菌冲破机体免疫屏障,形成内源性感染。因此,应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同时,应加强药政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督,健全新药审批制度,凭处方购买抗菌药物,严禁将医用药物与农牧用药混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3.5加强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监测
动物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体(群)的分布及流行态势,有助于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实验室预警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揭示分离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进行传染源追踪和传播途径分析。同时,发展快速、敏感、特异的病原微生物筛查技术、方法和试剂,在新发传染病暴发后的第一时间,排除或明确可疑病原体,缩小检测范围。
参考文献:
篇9
在介绍某些特殊传染病时,常常会使用“输入性”和“二代病例”这样的名词。简单地说,输入性,就是从别的国家或地区传输过来,不是本地产生的。这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疾病流行国家或地区被感染,在发病期间回到自己的国家或地区的患者;二是疾病流行国的患者在患病期间来到另一个国家。如果这两种“输入性”的病例,回到或来到非流行国家后又把疾病传染给其他人,那么新发的病例就属于“二代病例”。
“埃博拉”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目前不是埃博拉病毒病的流行国,迄今没有输入病例,当然就更谈不上二代病例。我们一直要问这样一些问题:埃博拉病毒病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中国是否会发生输入病例?一旦有输入病例,会不会产生二代病例?从物理距离上看,西非国家离我们似乎很远,但如今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被发达的交通工具大大拉近,比如上海,每周都有来自非洲各个国家的飞行航班。大陆去非洲旅行或在西非四国工作的人并不少;同时也有非洲居民到大陆旅行、求学或务工。所以,埃博拉病毒病“被输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埃博拉病毒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另外,从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传播规律和历史事实看,完全把病毒拒之门外也是非常困难的。
有关部门在行动
今年8月初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医疗机构,为防范埃博拉病毒病传入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制定了科学的埃博拉病毒病的诊断和处置方案,并在全国召开了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各地区也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学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非常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学习该疾病的防范、诊断和治疗知识。笔者作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咨询专家之一,就于8月份先后两次参加了上海市卫计委组织的专家咨询会,并参与修订了《上海市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方案》,还在上海市医学会组织的特别学术会议上为300余名传染病医务工作者作了“生物安全与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的报告;另外,各出入境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严密的筛查和处理输入性病例的方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迄今已经有174名医疗卫生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疫区工作。
阐述这些情况的目的就是给大家传递这样的信息: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早已行动起来了!所有这些主动、积极和有效的防范行动,都为最大可能地将埃博拉病毒病拒之国门之外提供了保障,即使有输入病例也不必恐惧和惊慌,因为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必要的准备。特别要说明的是,我国经过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及其后的多次流感和禽流感的“洗礼”,已建立了严密的公共卫生防范体系,拥有一支强大和富有防御突发传染病实战经验的卫生队伍。因此,即使埃博拉病毒病来袭,也不会出现失控的局面。
相信每个读者都已经从不同渠道了解到埃博拉病毒病的一些常识问题。本文还要就埃博拉病毒病“可防可治”的一些事实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方式传播
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等各种分泌液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如果未经防范,接触后就有可能被传染。还有报道认为,患者的和阴道分泌物含病毒,男患者痊愈40天后还能通过把病毒传播给他人。另外,流行区的果蝠和猿猴也是传染源;处理患者、死者或动物,也有被传染的可能性。埃博拉病毒是否通过呼吸道尤其是气溶胶传播,目前还没有定论。当然,对于密切接触患者的实验室人员,必须防范含病毒气溶胶的传播。
显然,对于非医务人员而言,防范病毒感染的最佳措施就是不接触。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知道病毒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患者在哪里,这就给防范带来难度。然而,毕竟在目前,这个病的流行还集中在西非几个国家,因此,具有流行病学史,即到过西非国家旅行,甚至与当地的发热患者或确诊的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有过接触的人,才是重点要“排查”的对象,对他们采取适当的隔离和观察措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预防埃博拉病毒病最有效的手段是疫苗
从一种新传染病的出现,到有效预防的疫苗研制成功并应用人类的疾病预防,是需要很长周期的。最近有报道1名英国志愿者接受了试验性埃博拉疫苗的注射,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款疫苗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联合研制。另外,美国也有10名志愿者接受了这款试验性疫苗的注射,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瑞士和俄罗斯等国家也在积极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以相信,一旦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成功,这种烈性传染病就成为可控的疾病,人们的担忧和恐惧就可以大大消除。
虽然埃博拉病毒病有很高的死亡率,但是毕竟不是不治之症。在西非国家,患这种疾病的死亡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恐怕与当地很差的卫生和生活条件、医疗和保健条件、个人防范观点、对传染病控制措施的配合程度等有关。按照传染病处置原则,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就能够提高治愈率。事实上,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比如及时给患者补液、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和控制继发细菌感染、有效止血、治疗基础疾病等,都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措施。
篇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A、LN、PCⅢ、ⅣC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肝纤维化进展,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和评价抗纤维化治疗效果的一种非创伤性指标[1]。我们对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的 29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动态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月住院或门诊可随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9例,诊断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议的标准[2]。其中慢性轻度12例,中度17例;年龄18~60岁,平均40.6±7.1岁;用药前均为HBeAg阳性、HBV-DNA>1.0×105,肝功能 ALT为正常上限的2~10倍,总胆红素
治疗方法: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疗程>12个月。
观察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上述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各检测1次。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全部数据均经SPSS13.0处理。
结 果
治疗后3个月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讨 论
资料显示,经阿德福韦酯治疗后,患者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显著性下降,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阿德福韦酯在控制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有一定疗效。有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有效干预HSC的生物学行为能防治肝纤维化。目前最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措施就是积极有效地根除或控制慢性肝病的始发因素。而阿德福韦酯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从而减轻肝脏炎症,预防肝脏纤维化和肝脏失代偿的发生。治疗后3个月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作用起效较慢有关,治疗后3个月时抗病毒作用还不能充分显现。
篇11
2006年1月~2008年12月,九江市中医院肝病科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甘露消毒饮通过直肠内给药治疗重型肝炎42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将我院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9.2±6.2)岁。对照组41例中,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38.6±7.3)岁。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如:输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支链氨基酸、茵栀黄、甘利欣等治疗,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积极采用止血、利尿、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甘露消毒饮加减(主要成分:茵陈蒿、赤芍、黄芩、滑石、石菖蒲、白豆蔻、藿香、木通、车前草、大黄)[2]煎成汤液200 ml通过直肠内给药进入患者体内,每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SB)、凝血酶原时间(PT)降至正常时间、腹腔积液消退时间及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差异。
1.3观察项目
两组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以8周为观察时段,同时在治疗前后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腹腔积液情况(B超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SB降至正常时间所需时间见表1。
表1显示 SB开始下降和完全恢复正常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病程中发生的主要并发症例数见表2。
表2显示,并发肝性脑病和感染的例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腹腔积液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腹腔积液消退时间为23~48 d,平均(36.5±19.2) d,对照组为32~63 d,平均(43.3±22.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恢复所需时间
治疗组22~43 d,平均(36.3±9.6) d,对照组28~56 d,平均(42.3±12.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治疗组病死率为12.3%,对照组病死率为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型肝炎是各类肝病中较凶险的一种疾病,常因肝脏迅速坏死萎缩,肝功能损害严重,有的会合并肝性脑病、出血、感染及多器官衰竭而致死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困难。本病在中医属“黄疸”、“臌胀”范畴。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联用甘露消毒饮直肠内给药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它是利用肠黏膜吸收药物而达到全身治疗目的,补充了单用西医治疗的不足,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而甘露消毒饮的基本药物是由茵陈蒿、大黄、黄芩、石菖蒲、白蔻豆、连翘、通草、郁金、虎杖、薄荷、藿香、滑石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及醒脑开窍等功效。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中的茵陈蒿、黄芩、大黄均具有利胆作用,其中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囊收缩,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黄芩可明显增加胆汁的排出量;茵陈蒿能使胆汁的分泌增加[3]。上述方药合用能防止肝性脑病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并能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和肝细胞的再生,抑制肝细胞的炎性病变,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4]。同时中药直肠内给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清除和抑制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从而防止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肝细胞的损害,防止肝肾综合征和急性胃黏膜出血等并发症。②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吸收,促进氨排泄,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防止肝昏迷的发生。③对个别消化道症状反应明显而无法服用中药者,可采用保留灌肠法,以达到治疗目的[5]。
[参考文献]
[1]第5次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4:29-32.
[2]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88.
[3]金岚,金若敏.新编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技术出版社,1995:279.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选自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6.59±11.2)岁;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4.12±13.38岁,其中29例为乙型肝炎,1例为血吸虫病,23例为酒精性肝病,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5例隐源性,8例为混合性。原发性肝癌参照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B超和CT证实[3]。肝硬化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
1.2 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静脉血,上机检测ALP和GGT等项目,所有指标均采用日本生产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与其配套的试剂进行。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LP参考值:56~119(U/L),GGT参考值:8~58(u/L),AFP参考值:0~20(ng/ml)。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别为(346.16±114.31)、(263.19±76.04),肝硬化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别为(114.25±55.28)、(49.25±11.36),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LP、GGT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的ALP和GGT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ALP(t=6.65,P
性者有29例,阳性率42.6%,两者相比,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6.46,P
在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行AFP检测后AFP>400 ng/ml的有12例,阳性率为75.0%;由表2可见,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LP、GGT检测均为异常者有14例,阳性率为87.5%,其中2例AFP
3 讨论
PHC患者中血清AFP一般都明显升高,但也有20%的患者可无AFP的升高[5]。本文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LP、GGT检测,发现在PHC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87%以上,与AFP联合检测,有望提高PHC患者的检出率。血清ALP主要来自肝胆系统、骨骼及肠道。胆道系统是ALP产生的主要部位,ALP在肝脏中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血窦内侧和毛细胆管侧的微绒毛上,经胆汁排入小肠,若病变使毛细胆管内压升高,可诱发ALP产生增多。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肝脏中的GG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毛细胆管内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GGT合成增多或胆管系统病变,胆汁排泄受阻时均可引起血清GGT升高[6]。
血清GGT与ALP均有癌胚特性,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GG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质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而在PHC时,肝脏实体肿瘤组织生长时,肿瘤压迫毛细胆管,胆汁排泄不畅,使毛细胆管内压升高,肝细胞受到挤压的刺激,合成和分泌ALP、GGT增加,释放到外周血液中,使血清中ALP、GGT急速升高,有时甚至高达600U/L以上。本文中明确诊断为PHC的2例患者AFP500U/L。在LC组中虽有9例患者AFP>400 ng/ml,但其血清中ALP与GGT检测值都在正常范围。通过对AFP、ALP、GGT联合检测对PHC患者检出率达95%,因此应用肝癌非特异的相关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成为人们防止AFP漏检的良好措施。本文研究结果提示血清ALP、GGT是肝癌的辅肿瘤标记物,两项指标的常规检测对早期PHC有一定诊断价值。在肝癌高危人群中,AFP测定虽然为阴性时,可行ALP、GGT动态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率,降低漏诊率。
参 考 文 献
[1] RYDER S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adults. Gut,2003,52:913-915.
[2] 王宝恩,张定风.现代肝脏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52.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1.
篇13
小儿病毒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病,也是幼儿多发病。病源诱因多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发病的高峰期在秋季,表现为肚子疼、腹泻,精神不振,对患儿影响比较大。本院推广推拿手法治疗儿童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0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60例病患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组以推拿手法为主。以《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为诊断依据,观察组由男性病例19例,女性11例组成,对照组由男性病例17例,女性病例13例组成。治愈时间上,观察组利用半年治疗达到效果的有4例,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14例,治疗时间达一年以上的有12例;对照组中,利用半年治疗达到效果的有6例,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17例,治疗时间达一年以上的有7例。
1.2 临床表现 收治的患儿大便均带臭腥味,呈水样蛋花状,有黏糊丝水便。日大便次数6-20次不等。身体反映脱水或者肺部听诊有罗音。病发激烈,时间段,作用敏感。研究中把病情按三等级分类:轻型:有腹泻,但没有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有腹泻,一天10-15次腹泻。中毒和脱水有初级迹象。重型:有严重腹泻,一天15-20次大便。有严重脱水症状,精神萎靡、喜欢睡觉、浑身无力、发烧者居多。观察组轻型7例,中型20例,重型3例;对照组轻型12例,中型14例,重型4例。
1.3 辅助检查 查得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2.0X109/L患者,居观察组的有14例,局对照组的19例;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达60%以上者,观察组23例,对照组21例。大便常规检查中,观察组出现脂肪球异常的7例,对照组出现脂肪球异常的8例。观察组红细胞或白细胞异常的9例,对照组红细胞或白细胞异常的6例。大便常规无异常者,观察组8例,对照组10例。
1.4 中医诊断 患病幼儿病状为:大便颜色发黄,气味臭,有少量粘液粘连为主。同时伴有发热症状,口渴且偶有腹痛、呕吐;出现部位发红,有灼热感,小便减少。另外指甲色发紫,舌苔黄腻或白薄,舌头质红。经诊断应属以湿热为主的泄泻病症。如果伴有食欲不振则必有腹部不适。排泄后痛痛苦稍减、口臭、便臭、患儿泄前情绪差,爱哭闹且舌苔较厚,颜色发腻。脉诊为滑脉。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观察组以推拿手法疗法。主要手法如下:上身推左侧。清大肠到200次:从食指指尖还是向虎口方向,直线来回并侧推患儿左手食指挠侧缘。清脾经200次:侧向小儿左手拇指挠侧边推。推三关100次:从前臂掌面腕关节到肘关节止,挠侧成一直线由远向近直线推拿。清天河水200次:从前臂正中、腕关节、肘关节,成一条直线由远及近推拿。退六腑100次:前臂掌面尺侧,从肘到腕,由近向远直推。揉中院及神网少许时间。推拿者轻手推肚脐周围,以两分钟为标准,先顺时针退转,后逆时针推转。推七节骨I00次:从第四腰椎开始尾骨骶端,直推。首次自上而下,第二次反之。揉长强、提拿足三里、加推天柱骨等等。
2 结 果
经过我院治疗,所选病人全部治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时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3 病例介绍
刘**,男孩,1岁10个月。症状表现如下:腹泻、昨日发烧至今、今日出现呕吐、大便一日多达10次、水分多、呈鸡蛋汤样、有腥臭味。小便次数与量都减少、出现口干。体温达:38.5℃,精神状态不好,变现烦躁、困倦,同时伴有嘴唇干燥、眼眶出现轻微的凹陷、皮肤弹性没什么变化。舌体颜色较红、舌苔较薄并且发黄。做大便常规显示指标如下:脂肪球+,白细胞3个/HP。周围:血白细胞7.8X109/L;N0.32;L0.68。经结合其他症状辨断为病毒性肠炎。实施推拿细节详情如下:清大肠、清脾经、清天河水等各百次,退六腑50次,轻揉神阙穴少许时间。适当力度推下七节骨半百,再揉长强少许时间,推天柱骨百次,同时给孩子服用补液盐补充体内盐分。次日体温已经恢复正常体温37℃,大便次数不到5次。停止呕吐,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小便次数和量有所增多。同时再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继续治疗2次,第三天当日孩子的大便仅一次,且已经成形。再次进行复查,大便常规恢复正常。
4 体 会
小儿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依据中医学理论,出现这种病主要是由于婴儿素体脾气虚弱、外感湿热而造成的。所以,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健脾清热利湿。
所谓推拿疗法,是指医生通过双手对患者的某部位进行操作,以达到使患者淤积的经络能够通畅,调节内脏和谐相辅目的。根据中医学理论,常用的能够清热利湿的推拿手法包括:清大肠、清脾经、清天河水、推下七节骨;常用的能够健脾导滞的推拿手法包括:推三关、一揉神闭、退六腑、提拿足三里。将各种方法联合起来综合使用,使患者能够经络通畅、消除患者腹内积滞、清洗患者肠道、除去患者体内的湿热以达到治疗目的。上述介绍的推拿方法,多集中于身体的肘关节以下,推拿方便,效果好,没有痛苦,便于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