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实践教学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实践教学的特点

篇1

作为一门长线专业,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在弹奏方法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多做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基本技术,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少弹“深、难、大”曲目,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科学的弹奏方法,才能有助于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所谓基础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周广仁教授指出:“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他会一生都受用不尽。”(《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已证实了这一点。那种忽视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难度的教法,只能成为造就人才的空中楼阁,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十分不利。当然,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这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不矛盾的。

二、能力性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师开设钢琴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作为其他音乐课程的基础,如作为乐理、和声课的基础;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简谱即兴伴奏能力);三是通过钢琴的学习,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全面提高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这个目标要求体现了高师钢琴不同于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理念,阐明了高师钢琴的“能力性、应用性”学科特点。

确立高师钢琴“能力性、应用性”课程理念,必须明确学生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术知识不能自动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如何使技术知识与能力运用之间实现顺利转换,则是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切点,也是每一个钢琴教师将要着力解决好的课题: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把高师钢琴放在“应用科学”的范畴来思考,弄清高师钢琴的“能力”概念有别于钢琴表演专业对“技术和艺术”的艰深追求,它更强调的是对钢琴音乐语言的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要围绕学习钢琴音乐语言、运用钢琴音乐语言为目标组织教学。比如,在技术训练中,加强基本技术练习,加大视奏练习和即兴弹奏训练,以及在教学中既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弹奏方法的分析和对音乐文献的积累,依靠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多层次体验、模仿和训练,强化学生运用钢琴音乐语言的能力;三是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既把即兴伴奏课程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又把即兴伴奏内容纳入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即兴伴奏的和声、键盘等基础训练,又把重点放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指导学生在钢琴伴奏音乐语汇的帮助下,拓展运用于实际学习与工作之中的音乐能力;四是加强艺术实践。高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还要依赖于钢琴音乐实践,即只有从琴房走向讲台、舞台,从技能练习走向音乐美的创造,才能最终获得理解与应用相关音乐语言的实际能力。

三、思维性

如上所述,高师钢琴的学习既包含有大量的技巧训练,又包括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但更主要的是学习音乐语言获得音乐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核心,应是学习者的科学音乐思维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体现,就是学习者的音乐思维能力的体现。可见,高师钢琴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思维性学科,高师钢琴教学应把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反思传统的高师钢琴教学,一方面很多老师把钢琴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说教,忽视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多义性、非语义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就事论事”,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钢琴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核心,“口传心授”,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虽然传给了学生知识,但学生可能永远是老师思维的重复,缺乏教学的互动和艺术的想象力。钢琴教学效果当然不够理想。把高师钢琴定位为一门思维性学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合作性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倡导个性教育,尊重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音乐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借助音乐作品主题,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在教学互动中得出一个最贴切、最合适的作品风格和内涵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再如,就即兴伴奏来说,有时一首歌曲、一句旋律可以有几种配奏方案,教师应把配奏的基本思路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设计和选择伴奏手法,而不是给出答案,让学生“照本宣科”。

转贴于

四、审美性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钢琴既是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基础课,又是提高弹奏水平的专业课,同时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艺术课、美育课。而在这多元的性质定位中,都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离开了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离开了审美教育,钢琴将会沦为制造音响的工具,钢琴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和审美教育,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要确立高师钢琴教学的审美意识,就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在教学中既重视基本弹奏方法的传授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又把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赏、理解和创造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彻底纠正“重技轻艺”的问题,把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钢琴教学能够从纯技术传授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实现其育人功能。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上,钢琴教材要选用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选尉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选用能唤起美的感受的现当代音乐作品,不论是练习曲还是钢琴作品,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范奏,特别是有感情的范奏,以便对学生产生“样板”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善于发现并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要注意教学仪态、语言美,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营造审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从基本功抓起,不盲目拔高学生的练琴程度,不过分强调技术难度,更加突出和强调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钢琴教学的整个初、中、高阶段都要重视审美教育,建立起审美教育的完整教学机制等。

五、综合性

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高师音乐课程的综合化既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音乐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音乐同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音乐教学的综合成为了可能。从教学实践来看,高师钢琴和其他音乐学科知识往往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如在钢琴伴奏领域与高师声乐的衔接,在即兴伴奏方面与键盘和声的联系等。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钢琴教学本身来看,高师钢琴教学都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线条性模式,注重教学的层次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建立起全面综合的钢琴教学新模式:

其一,在课程形式上,应建立包括钢琴小课、集体课、伴奏课、合奏课、实践课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性课程形式。同时,还可探索实行分级教学制,对不同钢琴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钢琴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其二,在教学目的上,既应重视钢琴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又要强调心灵、情感的熏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树立全方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理念;

其三,在教学内容上,既抓好基础技能训练,又重视简线谱伴奏的学习;既注重钢琴教材内容的纵向结合,又加强钢琴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基础性的知识信息和基本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使钢琴学习更有效、更全面;

其四,在课堂教学流程上,教师既要检查学生的识谱、纠正不良的弹奏习惯,又要对作品中一些复杂的乐理、曲式知识予以讲解,还要教给学生处理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并要始终把示范、范奏与理论讲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师熟悉学生特点之后,应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五,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课内与课外、音乐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结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试讲、实习、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环节,延伸艺术课堂、优化教育环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从多渠道、多方面促进教学相长。

篇2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5-0043-03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掌握自己所研究对象的基础,如果不了解与自己交流对方的特点,教学活动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行动,教师的引导作用就会变得无力甚至偏离目标。个性是每一个学生都固有并且不愿意改变的属性,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1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培养小老师实现分层教学

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有的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术比较熟练,知识面也比较广泛;有的学生几乎是零起点,需要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铺垫。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原则还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一些障碍,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但容易沟通,而且还“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来源于他们在年龄、兴趣、处境、感情之间的合拍。所以,集中精力培养出几名对知识和技能都比较熟练的学生,作为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小老师,这种做法解决了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学生差异、实现分层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选拔出操作熟练、热心服务、辅导得当的学生。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实现过程存在一些难度,“服务”比“操作”难,“辅导”比“服务”还难。有的学生基础好,操作技术熟练,但不愿意为其他学生而耽搁自己的宝贵时间。有的学生基础好,也愿意为同学服务,然而,辅导方法不当,属于“心里有数,倒不出来”。还有的学生辅导时过于急躁,如经常说“你真笨”,以至于对方讨厌这样的辅导;如演示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对方来不及思考和记忆。根据这种情况,我采取了“课上与课下结合、学习与活动结合、鼓励与督促结合”的措施,逐渐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需要发现好苗子,并在实践中注意培养他们,如让他们和老师一起维修机房和办公室的计算机,带领他们参加一些计算机竞赛等,逐渐在实际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在课堂上,让经常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负责帮助自己同桌、同排、同组的学生解决操作难点,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为大家服务和锻炼的机会。经过一端时间的实践,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当小先生感兴趣了。接着,要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让他们经常参加一些服务性的集体活动,如布置家长会的会场、做运动会的服务员等。最后,再纠正他们在辅导较差学生过程中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辅导方法,提高辅导水平。除了上述做法之外,还要注意在开始阶段,老师一定要带领“小老师”进入“实习”阶段,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打破僵局,避免“好学生不好意思、差学生不太服气”;二是发现问题,逐步提高“小先生”的“教学”水平。

2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通过个别指导实现分层教学

学生的性格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他们的迟钝或机灵的程度,也就是头脑反应的速度。为了叙述的方便,暂且用“方形”和“圆形”把学生分为两大类。“方形”学生虽然学习认真、作风扎实,但反应迟钝,因此缺乏自信、表现在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上,教师必须积极鼓励、放手发动、耐心辅导,让他们先跟随老师动起手来,然后在训练中加深对方法和概念的理解。形象地说,就是扶上马再送一程,直到使他们真正地理解为止。

图1表明了方形物体在受力时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图(A)是使用杠杆把方块撬动离开地面的情况,F0是人为施加的向上的撬动力;图(B)表示将方块撬动一个不大的角度后撤除杠杆;方块由于受到力P的作用而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图(C)是将方块撬动较大的角度,使其重心越过支点后再撤除杠杆,方块由于受到力F2的作用而自动向前方翻滚。从物理现象中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启发:有些学生确实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在老师的指导还没有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之前,你推一下他动一点。但是,当老师的引导正确且具有一定的力度时,这样的学生由死板变成活跃,由被动变成主动。正像方块的重心P越过支点K时一样,物体的重力将产生一个以K点为中心的旋转分力,使方块向前翻滚。相反,如果老师只是轻轻一点,虽然学生也向前走了一步,但由于惰性的作用,一旦失去老师的辅助,就又会恢复到原始状态,等待老师下一次来帮助。

与“方形”学生相反,“圆形”学生思维敏捷、盲目好动、不求甚解,教师必须因势利导、认真纠正、严格要求,让他们先明白道理再动手操作,改正凭“想当然”处理问题的不良习气,增加处理问题的科学性。形象地说,就是先送一程再扶上马,这些学生就会自动沿着老师的思路“移动”到位。

3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通过不同任务实现分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有人会依据学生的性别来改变教学方案的。但性别的确能够使男生和女生对待某节课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差别。比如,男同学喜欢动手,还不时表现出争强好胜的特点;女同学喜欢思考,喜欢做一些细致、文静的事情。为了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出两种不同的训练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对性别差异的关注,这种思考在计算机教学中能够得到圆满的实现。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男生和女生对计算机的爱好程度不同,爱好的角度也不同。男生喜欢具有刺激性的教学内容,如完成具有速度竞赛、智力竞赛、脑筋急转弯性质的训练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要明显强于女生。而女生对可以表现个人审美观点、需要细心和耐心操作的训练题感兴趣,她们喜欢先动脑再动手,这点正好与男生相反。利用性别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任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得到足够的发挥,对在计算机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好处。

由于男生和女生在性格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同样一项学习内容上都表现出不一样的兴趣。比如,在学习Excel单元格编辑与修饰内容时,男生喜欢编辑一类的操作,如合并与拆分、复制与删除等干脆利落的操作,这其中似乎有一种破坏与创造并举的力量在起作用。女生喜欢修饰一类的操作,如改变表格的颜色、设置表格的边框,这似乎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心灵的外露。看来,无论是力量还是心灵的表现,教师都应该捕捉到闪亮的火花,点燃埋藏在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培养青少年勇于创造的精神,陶冶青少年健美的情操。

依据性别来设计教学任务时,首先应该保证训练题虽然不同,但应该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不过允许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为此,可以本着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因素为出发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考虑到性别因素,男生可以通过不甘落后的竞争来调动,女生可以通过对美的追求来调动,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在学习Excel表格编辑与修饰内容时,编辑表格所涉及到的操作与速度相关,因此基本都具有竞争的成分,对男生比较适合;修饰表格的操作与审美有关,对女生比较适合。根据男生和女生的不同性格,设计出来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训练题。在完成体现个性的操作之后,再补充一些操作,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

一道训练题是针对男生的,内容是让全体男生来“砌转墙”,运用到编辑电子表格的多种操作方法,如插入新表格、合并与拆分单元格、插入与删除单元格、复制与粘贴行、删除行等操作,最后使经过编辑的表格显现出一道砖墙的样子,如图2所示。为了利用男生的特点,训练还可以加入竞赛色彩,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步骤完成任务的为班级的冠军(最终的冠军用12步完成了所有的操作)。

在“砌砖墙”的竞赛中,受时间和步数两个竞赛条件的限制,学生要经受操作技术熟练和思维方法巧妙的双重训练,在主动竞争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率不断提高。可见,这样的教学过程必定是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新颖、科学和活泼的教学形式。

另一个题目是针对女生的,要求所有女同学参考如图3所示的样子,利用修饰单元格的种种技术,绘制一幅“美丽校园”图画,要求图画精致而有诗意。这样的题目很受女同学的欢迎。在女同学绘制“美丽校园”的学习与创作并举活动中,她们面对单调、呆板的普通表格,经过种种必要的编辑和修饰之后,一幅充满纯净、天真、爱心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除了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之外,还在心灵中经历了一次美的熏陶。

篇3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开放性。美国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加强横向思维训练。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篇4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篇5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设置的课程板块之一。《标准》之所以设置这一板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实,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板块,“综合与实践”早在2001年就已经进入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体系,只是当时被冠以“综合与实践应用”之名而已。“综合与实践”被认为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是:在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校或教师对这一课程板块并不重视,“走过场”或“搞形式”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小学,“大多数教师对这一内容并不太重视,甚至‘跳过’这一教学进度(特别是第一学段),所以,‘综合与实践’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在小学阶段‘登堂入室’”。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课程板块何以备受冷落?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尽管我们可以把它部分地归因于“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在笔者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其功能(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应试能力方面)以及恰当的指导方法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在新课标正式颁布实施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有关“综合与实践”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讨论,以深化对这一课程板块的认识。其中,本文所要探讨两个的问题是:“综合与实践”课程板块的特点及教学要求。

一、“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点

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看,“综合与实践”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课程板块(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具体地说,“综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综合性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标准》尽管确立了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却并未具体规定教学内容。从所给出的“实施建议”以及所列举的问题案例看,“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与活动经验、各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融通与整合;二是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包括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活动经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体地说,该板块的教学应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或跨学科、跨分支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为重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自主性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标准》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探究为主。换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放弃大包大揽的做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上;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确定研究方法,并且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可见,“综合与实践”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过程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通常是围绕一些研究主题展开的。这类主题或问题一般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综合性或现实性。因此,在教师“从前台退至幕后”的情形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才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而这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调查、阅读、思考、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环节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再创造”或“再发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生成性

如前所述,本板块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这一原则性规定使得“综合与实践”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其生成性主要表现在:包括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在内的诸多课程要素,大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并不断演进的,而不是事先设定的。换言之,由于教师不再直接干预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有权决定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所以探究过程及结果往往都是事先无法设定或预料的;同时,这种以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为基本特征的开放式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或成长。例如,在“估算全班同学往返乘坐火车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所需费用”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或采取多种方式获来获取所需信息,可以自主制定多套活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究竟学到了哪些知识,积累了哪些经验,提升了哪些能力,往往都是事先难以预期的。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上述特点也是《标准》对本板块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中,切实落实这些要求是发挥该板块在育人方面独特作用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掌握分寸,避免走向极端。

(一)重视拓展,但也不能无限延伸

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标准》设置“综合与实践”板块的重要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设计或设置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主题及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按照《标准》的规定,本板块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学习主题统领或间接规定的,因此,其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综合问题。有了跨学科或跨分支的综合问题或实际问题,就有了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是,在设计、提出问题时,师生所做的综合与拓展也应该是有限度和有所侧重的。一方面,应该确保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反之,如果问题的综合程度过高,知识覆盖面过于宽泛,以至于远远超越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那么学生可能就会“望而却步”,自主探究可能就会“无功而返”。另一方面,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必须要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板块,“综合与实践”毕竟不是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以数学为核心,彰显数学学科个性是本板块教学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反,如果随意进行泛化处理,致使学习内容丧失“数学味”,那么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数学教学了。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研究主题:根据书籍的某些数量特征对学生所在城市的某大型书店中的书籍进行分类。实施过程中,在了解有关事物分类的常识以及测量和计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其长宽比、厚度、页数、封面面积等进行分类。显然,这是一个“数学味”颇浓的学习主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在本学段要求学生去探讨“适合高血压病人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有哪些”,则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问题是一个医学或运动生理学问题,所用知识并不以数学知识为主。

(二)倡导自主,但也不可放任自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就学校教学而论,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就必须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去发现。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始终以接受和模仿为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那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己任,尽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创造条件,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展能力,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

但是,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其自主性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及不完善性等特征,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背后,有一条不可或缺的暗线,就是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支持和帮助。”[4]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全面、深入了解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排除学习探究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和障碍,切实保障学生学习权利和人身安全,既是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也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

(三)重视过程,但也不可忽视探究结果

如前所述,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必须要以主体相应的认识或实践活动活动为支撑。在“综合与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全程参了每次探究活动,必然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必须做好督查、指导工作,确保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但是,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探究结果。事实上,如果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过程而不在乎学习结果,那么,由于缺乏目标的指引和评价激励,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就会逐渐减弱,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不良学风可能就会滋生蔓延。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外,教师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去寻求正确的结论和完善的方案,并且依据评判标准对其研究结论或成果作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并深度卷入到探索活动之中。

例如,在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测量并计算本校占地面积以及教学主楼的建筑面积。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弄清“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词语的含义,灵活运用多种测量和计算(或估算)方法,而且还要提出“结论应该相对准确”的要求。相反,如果不对结论的准确性或正确性作出要求,那么,学生绘制和分割平面图形、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能力训练就失去了保障。

(四)重视生成,但也不应放弃预设

何谓生成・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5]就学校教学而论,重视教学生成,即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从教学效果上看,生成性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反复磨练和显著提升。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享受自主探究及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和解决问题成功后的喜悦,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重视生成并不等于可以摒弃预设。雅斯贝尔斯(K.T.Jaspers)曾经说过,预设是一种计划,它是实践者的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6]对于学校教学来说,预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的预设性源自于教学永远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细致、全面的预测和规划,因为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生成没有了预设,那么就会蜕化为无的放矢的自发行为,同样也失去了教学意义。”[7]所以,在“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和探究主题的基础上,对探究活动及其指导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总之,“综合与实践”板块的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指导方略应当有别于其他三个板块:既要突出重点以彰显板块特色,又要统筹兼顾以顺应教学规律;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才有望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黄德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解读[J].教学与管理,2014,(1):53-55.

[3]斯苗儿.是一个领域,更是一种数学教育价值观[J].人民教育,2006,(17):24-29.

[4]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131-159.

篇6

1.教学方法的定义:“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2.“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3.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

健美操组合动作多,内容变化丰富多样,节奏感强,促进健美操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通常运用的有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连接法、过渡法和分解变化法等六种。健美操组合动作变化丰富多样,节奏感强,为使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使抽象感觉具体化,还可以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和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健身的目的。

现代健美操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改革开放对当前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科目、动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能力,使其终生受益。而目前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仅教给学生各种组合、套路,然后学生学习、模仿。这样,学生只是一味地完全按固定模式被动学习,离开课堂,掌握的只是教师教的固定套路。21世纪已经来临,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学校体育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一种“学习――创编――实践――再学习”的创造力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适应当代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铺垫环节、发展能力环节和多维综合评价三个模块构成的新的模式运行系统。在铺垫模块中,重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基本技术、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下一步的能力发展进行铺垫。发展能力模块主要让学生通过课堂领操实践的锻炼,达到能力和胆量提高的目的,通过课内外实践的反馈,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提高水平,同时不断改革,充实模式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多维综合评价模块是对学生和整个教学模式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以利于检验系统的效能,发挥系统的作用。

2 实施与运用

(一)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技术,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创编套路、组合,并在课堂领操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必须对教材和教法进行改进,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健美操教育,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在教材内容的构建上,突破传统的以竞技健美操项目为主的格局,重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在完成健美操专项技术教学之外,增加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能力训练、心理品质训练等内容,充实健美操专项课的教材内容,构建多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力教育教学模式三个模快的实施步骤。

1、铺垫模块教学部分:第一学期进行,重点提高学生的认识,从基本技术、心理训练、科学锻炼原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为学生下一步创编操进行铺垫,引导学生对突出自身个性特点的自编操做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1-2套热身操模式套路,并将动作编排原理、动作特点向学生介绍,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讲授动作编排及记写方法,然后让学生任意创编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动作、内容。

2、发展模块教学部分;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在培养创编能力、记写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师将每节课的热身操分配给每位同学,让他们按运动规律和编排原则编排动作,并把动作用文字和图解记录下来,在实践课之后,教师给予评价,使学生能够及时在技术上、心理上进行调整。

3、多维综合评价部分:学生的考核通过教师评定和学生自评,互评形式,对学生体育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总结

创造力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学生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创造力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健身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自我锻炼能力,这无疑对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健美操事业的改革、创新是无限的,新世纪一切事物都在飞速地发展,作为体育教育领域的引领人,我会加强健美操教学研究工作,了解健美操最新动态,发展和完善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推动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快速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沛,马鸿韬,孟宪君 健美操概念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q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3.方熙嫦编著 时尚健身导航 2006年1月出版

篇7

一、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指教学口语应当遵守国家的规定,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范。教师要用音高、音强、音质、音速等方面的配合,显示出声音打动人心的魅力;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技巧充分表达出热情、真诚、善良等丰富细腻的感情;用充满情趣、饱含智慧的语言给幼儿以激励和启迪。这样的教学口语才能够达到高境界和高标准,幼儿才会把学习活动当作一种艺术享受,主动愉快地学习。很难想象一口方言浓重的幼儿教师能培养出发音标准而优美动听的幼儿语言。

二、逻辑性原则

教师口语的逻辑性是指用精确的语汇表达知识的内涵,用言简意赅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用层次分明的语序表达明确的目的。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扣、教师讲解简洁精确、运用的语言文通字顺。比如,在进行《小马过河》这个教学片段时,一位教师就充分运用了逻辑性原则进行了有效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抓住了故事中最能体现逻辑性原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的设计,针对水“深”和“浅”的话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形象性原则

教师口语的形象性是指教师善于创造直观形象,唤起幼儿对具体事物的真切感知。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需要借助形象来认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一定要具体细致。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拟声词、摹色词、叠音词,同时要体现出语言的动态感。教师在进行词语及句子教学时,要恰当地把词语和句子教学创设在一个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把词语和句子赋予生命光彩和动态的美感。

四、情感性原则

一名著名教师曾深有体会地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用充满积极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用语音、语调、节奏、态势语传情达意。激励幼儿奋发向上的激情。

五、趣味性原则

幼儿教学口语有趣味性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怀着一颗不泯的童心,以儿童的耳朵去聆听,以儿童的心情去感受生活,汲取幼儿生命节奏中的活力和光彩,分享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纯真与好奇。首先,要在语言内容上体现出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积极创设适于幼儿认知的情境进行教学,把需要幼儿认知的事物赋予生命的活力与光彩,用一颗不泯的童心和儿童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好奇、一起成长,让趣味性语言成为教师口语的“常用语”。其次,要在表现形式上体现趣味性,教师要做到情绪投入和神态逼真,用惟妙惟肖的语言带领幼儿沉浸在语言的快慰中。

六、多媒体辅原则

篇8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12-03

1 前言

近几年来,高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这股热潮中,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数学课程的改革进展缓慢。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

2 通过调研归纳数学课程的职业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教育。为此,高职教学的各种改革都要紧紧围绕这两个特点进行展开,才能使教学更加具有活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笔者通过走访40多家企业及单位进行调研,深入了解高等数学课程的职业特点,了解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需求,用于指导教学改革实践。

企业中显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

1)航空食品、航空票务等企业部门需要用到比例、概率统计等知识,用于统计消费与积累问题;公司员工的排版问题及航空售票的优化问题,都需要用到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

2)在物流类企业如顺丰公司的调研中,内勤员工用到的数学相关知识和服务类企业类似;一线员工需要用到数学中最短路径模型,这属于数学中的图论知识;库管人员需要用到数学中存储论及排队论知识。

3)制造生产类企业,如燕京啤酒厂、现代汽车、奔驰汽车,应用到生产计划优化模型、零件配套模型、网络计划技术等优化模型较多,但一线工人工作中基本用不到数学知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汽车制造类企业需要懂电学的技能型人才,电学课程中用到的矩阵论的内容较多。

企业中非显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

1)关于数学学习动机方面:在实地与企业员工座谈中发现,大部分员工有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但学习较为被动,主要学习动机为获得文凭、升职或评职等,学习数学的动机还是比较消极的。

2)关于应用数学意识方面:调研中发现,无论是高职毕业生还是其他学历被调查者,普遍存在应用数学的意识,希望学以致用;但由于学用不匹配、教学技术落后等原因,以至于学生不懂该如何应用数学,不能够很好地树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在校学习期间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必要的经验指导。

3)关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方面:绝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认为数学课程缺乏实用性,教学技术陈旧,教育理念落后,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创造新成果,对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发挥所学专长缺乏必要的帮助。

3 突出职业特点的数学课程改革实践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备高等技术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蓝领,所以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为此,结合实际调研情况,进行如下改革。

制定体现职业特点的课程目标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高等数学课程既有鲜明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获得专业课程所需的知识基础,适应工作岗位及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知识和素质全面、充分地发展。

依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调研中发现,学生对感到他们认为有用的学习内容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为此,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进行数学教学为原则,通过渗透工作中的数学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数学的职业应用价值,并借此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提高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内容调整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实用性,突出数学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即与其他学科联系,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目标,体现“职”的特点;纵向联系即数学活动中能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高”的特点。在纵向教学活动中改变以往只讲通识的具体知识的做法,新增加动态的、发展的数学思维方法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与创新精神;不是只讲空洞的概念,而是从具体实?入手引出相关概?,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数学修养,?宽知识面,使其?解现代数学的观点、概念与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横向教学活动中尽可能设计、渗透体现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例如:根据物流公司一线员工需要用到数学中的最短路径模型的情况,在物流专业教学中有所侧重;针对在航空食品、航空票务等企业部门需要用到比例、概率统计等知识,用于统计消费与积累问题,在民航商务专业教学中给学生重点提出。经过调整后,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体现专业性和职业应用性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强化知识的应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资源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集视频、声音、图像、图形、动画、文本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日益成为教育时尚。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的出现更好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这种简短又富有趣味性的形式也更易于学生接受。课堂上积极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资源,如在运筹学介绍排队论的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个片L为1分钟的小熊排队购物的小短片作为引入。短片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学生的讨论及对排队效率的思考。课堂上给学生介绍相关数学学习网站,如可汗学院、科学松鼠会等,这些网站上有许多介绍数学历史、发展、趣味性知识的文章,学生可通过自学扩大知识面。

在教学中利用数学教学软件如Mathematic等进行教学,配合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微积分中的傅里叶函数基本形起伏而有动感,应用相关软件对其旋转叠加、变形产生更为丰富的造型图案,在课堂上合理应用这些简单优美的函数,给学生展现数学美。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更多的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采用启发式讲授、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任务驱动、讲练结合法和实例教学法等。如积极大胆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行动化,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多实践、少理论,淡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主动性[2]。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精讲精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并在练习中进行分层设计、分层指导,通过设疑、析疑、解疑三个环节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职业能力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与保持高等教育教学层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授课中通过增加实用性和趣味性,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利用数学软件进行一些数学复杂立体图形、积分计算等处理,适当地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达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尽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增加趣味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思想,如盖一幢房子,就要估计大概需要多少原材料等,给学生提出一个真实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数控、模具专业中渗透如何使有限的材料得到最充分的应用,以获得最大利润;在物流专业教学中渗透如何利用有限空间,使得存贮量或客运量最大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商业优化思想、概率统计能力和模型化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等。

数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研究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作用,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把数学的相关概念法则以及解题方法等进行模型化归纳总结,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又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数学建模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如利息计算和投入产出问题(最优化问题、经济问题),用简单的图论能解决运输问题及网络问题等。在数学建模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怎样玩飞镖的问题,在玩家已有的水平上取得最好成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各种假设,热情非常高。

改进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在高职数学课程中把教学评价机制引入课堂,从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更加注重使学生通过课程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只看重最后的考试结果,逐步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做到四个结合,即: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达标性评价与创新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态度、习惯、情感、意志等。这样就改变了过去的定性、定量评价机制,注重发展性评价以推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逐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4 结语

虽然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突出职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一点儿成绩,但是必须看到,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教师继续深入调研,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料,给学生呈现更加真实的应用场景,突出指向实际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篇9

一、对教材体系的认识

1. 在编排内容上,它一改以往教材大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通过大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教师和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侧重地展开教和学,从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2. 在编排步骤上,采用了分课型任务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这无形中减轻了年轻教师在课型设计上的迷惑,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素材的收集上,从而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教学步骤对于学生来讲,知识起点较高,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且具有不甚合理的地方。

3. 课本附录中的一些语言点的解释还有不尽详细的地方,个别还有疏漏之处,艰难适应今后高考的目标和要求,这些都需要编者和教师加以改进和补充。

二、NSEFC教材的特点

1. 基本特点

NSEFC教材的结构合理,形式活泼,设计美观,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欣赏需求。该教材仍采用单元划分的方式,但取消了每个单元设置4课的做法,而是设置了若干个板块。

NSEFC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为修养。

NSEFC教材在采用话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任务型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标;位的精神。

NSEFC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练习册各个单元所设计的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逆行反思。教师用书中还提供了补充建议,并设计了一些诊断性测试题,供教学时参考。教学中淡化语法,重视听说读写能力,提倡整体教学法和交际法,鼓励教师用英语授课。而NSEFC教材则淡化单元课型,加大听读量、词汇量和综合信息量,强化语言综合技能的整合;同时倡导任务型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改造评价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NSEFC教材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1)NSEFC教材学生用书中只有单元话题,听、说、读、写各技能的训练混合一体,对于长期习惯于依据教材按图索骥的教师来说,很难把握课时的分配。

(2)NSEFC教材中的生词量、阅读量、话题信息量以及各种任务活动量提高的幅度较大,教师难以整合,学生也难以掌握。据介绍,该套教材覆盖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24个话题,66个功能意念项目和3000多个单词及300余条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在SEFC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话题,23个功能意念项目和1500多个词汇。

NSEFC教材中的Speaking,Reading,Language Study,Integrating Skills以及Project和Assessing等板块都设有弹性任务;原本简单的口语训练(Speaking或Talking)变成了提供主题情景和语言功能项目,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讨论、辩论、采访或写调查报告等耗时较多的活动。

(3)NSEFC教材的单元板块多,教学步骤也多。学生用书中单元板块包括Goals, 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Language Study, Word Study, Grammar, Integrating skills, Readings and writing Tips和Checkpoint14个板块;练习册(Workbook)包括10个板块。教师的最大困惑是:这么多板块很难全部完成,但该如何整合呢?

(4)NSEFC教材中的听力材料趋于生活化、场景化和口语化,应该是最佳的听力材料;但朗读者语速太快,口语味大浓,学生对材料的背景知识不熟悉以及材料的生词量大等因素增加了学生听力的难度。

(5)NSEFC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补充参考资料”,特别是用英语编写的“学生用书教学指导”和“主题任务建议”等部分都颇具学术指导意义。可能因为内容和体例全新的缘故,目前其对教师教学的参考作用却难以发挥,有的教师甚至反映读不懂这些英语材料。

三、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我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兴趣都不是太高,听力、口语、阅读这几方面尤其困难,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灵活地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减,重新整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要完成以上任务,笔者以为:

1. 大胆处理教材,树立教师及教材的理念

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所有的板块都教完,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完,因为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包。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依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删减教材内容,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最重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比如,简化Warming up,Speaking,Talking, Postreading, Project以及Assessment等板块的教学步骤。另外,教师可以舍弃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如The silver screen(Book 1A Unit 5, Fact and fantasy (Book 2B, Unit 12)和frightening nature (Book 2A Unit 10)等单元中的部分内容。)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报刊阅读等手段增补和拓展教材内容,比如,在教学News Media(Book 2A Unit 2)的近两周时间里,笔者要求学生阅读至少5份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语报纸,如《考试报》等。学生不仅能高效率完成课上所学内容,还可以增强课外自学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日常活动的主题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学时教学Good friends (Book 1A Unit 1),Good manners (Book 1A Unit 6);在运动会期间教学Sports(Book 1A Unit 8); 在元旦和春节前夕教学Healthy eating (Book 1B Unit 13), Festivals (Book Unit 14);在旅游黄金周前夕教学Going places (Book 1A Unit 3),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Book 1A Unit 4)和Cultural relics (Book 1A Unit 7);学校开展理想教育时教学 Great women (Book 1B Unit 17)和Making a difference (Book 2A Unit 1)。

2. 分步实施,突出听读,落实任务

针对NSEFC教材“有单元无课时”的特点,教师可对围绕单元话题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巩固和整体运用。备课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划分课时,粗线条把握进度,自主确定教学进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根据NSEFC教材的特点,听力(特别是高一年级)和阅读是各单元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听力理解感到困难的语段,教师可以采取先精听后泛听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理解有难度的语料,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材料,以降低难度。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知之甚少,实施时颇感棘手。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特点:(1)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目标;(2)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和贴近学生生活;(3)必须有获得、处理和传达信息的过程;(4)必须运用语言做事情;(5)运用语言的重点是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语言形式;(6)必须有具体的活动结果。因此,任务并不等同于练习,也不意味着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行动;同时,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并不意味着每堂课都必须采用这种方式,也绝不应否定两种任务型教学的方式:

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选择并完成好重点教学任务。费时少的任务随堂完成,中等难度和复杂的任务周末完成,费时多的任务可以利用长假或寒暑假完成。另外,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大型英语活动或实施专项课题研究。比如,我校举行爱校爱乡的英语演讲比赛及单词竞赛等。

②尝试单元整体任务(即课前布置,课后展示,包含听、说、读、写的综合整体项目)。每单元按照任务设计、听力输入、阅读输入、语言学习与训练、读写输出和任务展示与评估等几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师可大胆精简和整合Warming up和Speaking等板块中的小任务.单元整体任务的设计可遵循变任务为项目,变分散为整体,先输入(听读)后输出(说写),先认知后交际的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获得学习进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比如,在教学Scientific achievements时,笔者给学生一些提示词,只谈论These are some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Why?对其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话题,就不一定得花费时间去完成。

3.合理处理词汇教学

新版教材增加的词汇主要是只要求理解的词汇,其次是专有名词。新、旧版教材在要求会使用的词汇上也有很大变化。原高中教材听力部分词汇安排到了初中,原高二的部分词汇安排到了高一。因此,新版高二教材中要求运用的词汇有很大一部分对于旧版教材来说也是新增词汇。高中学生应掌握和能够运用的总词汇量变化也很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要求词汇量为1200+75,现行高考考纲的要求为2200。实践证明,按这个标准毕业的高中学生其英语水平非常有限。因此,新课程标准七级目标将词汇量定为1400―2500,入级目标定为3300,九级目标定为4500。这样的词汇量标准可以基本解决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一般性词汇障碍。另外,新教材还要求学生不局限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词汇。可以说,达到了这种要求的高中英语教学就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版教材的词汇数量大幅增加,而每学期的教学时间却没有变化。那么,教师应如何完成词汇教学任务呢?其实答案就在教材的词汇练习之中。

1. 用已学的英语词汇解释生词,建立单词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新版教材提倡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其练习的特点或是以旧引新,或是以新习旧,扩大词汇量。这种练习在高二上册教材中有两种形式:①连接英语单词与英语概念的练习,如课后习题中的Item3 Vocabulary;②根据英语释义或句子语境填写英语单词的练习,如每个单元中的Word Study。③词的构成规律,如加前缀、后缀等。

2. 在单句语境中运用所给词汇,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

在新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中,编者在阐述语法和词汇教学时指出:“教师可尝试改变全部由教师讲解词语用法和分析语法现象的教学方法。”教师用书中提供了一些词汇教学的方法以及词义推测的策略。比如,如何通过上下文线索,词的构成和已有的知识来猜测词义以及如何使用词典等。该套教材编入了一定量的在单句语境中运用词汇的练习。这些练习又分为词汇意义运用和语法形式运用两种。从练习的比例看,编者是以意义运用为主,但也注重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和词汇之间的正确搭配等。

3. 在短文语境中运用所给词汇,体会词汇在语境中的逻辑关系

在新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中,编者谈到词汇教学时还说:“要真正掌握词义和词的用法,还必须通过有情景的课文教学,并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才能达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词汇的运用要在意义和语法形式方面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联。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意义,并学会和掌握它们的用法。

4. 适当对比英汉语言差异,建立英汉语言形式之间的正确联系

现在有不少人强调英语课要全部用英语组织教学。但有专家指出,在英语课上一味地排斥母语也是不可取的。为此,新版教材中增加了汉译英和英译汉词汇练习。通过这两种练习,学生能够体会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异同,只有通过仔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形式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学生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语言形式的意义。从这方面练习的比例分配来看,编者是以用所给英语词汇翻译汉语句子这种形式为主。同时,该部分练习还包括用所给汉语完成英语句子和用所给的一个单词翻译多个英语句子等形式。

5. 运用构词知识剖析生词,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掌握英语构词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新版教材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知识,编写了各种练习.例如,高二上册中的这类练习有:Item 1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3(派生); Item 2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3(合成); Item 1 vocabulary, Work book Unit 4(派生);Item 2 vocabulary, Work book Unit 9(派生); Item 1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10(词形变化)。这些练习系统地分散到各个单元,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构词法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完善评价手段

在实施教学时,把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控,表扬后进生,把文化意识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竞争意识中。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笔者所教学生较开学以来有了较浓的学习兴趣,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学习,处理教材各板块时较得心应手了。

参考文献

篇10

资源,《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的解释则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但如果仅仅将资源理解为天然的资财未免有失狭隘,因为实际上,许多后天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材料,如房屋、设施设备、品牌、声誉等,既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生活或生产劳动的重要资料。因此,资源应当是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需要或者可以利用的一切材料。强调“一定技术经济、经济条件下”这个前提条件,是因为资源具有相对性。某个时期、某种技术条件下不被人类所认识或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材料,当人类对其认识程度加深,或技术水平提高后,就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维持独立学院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材料。它们除可以依据外在的物理形态区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外,还可依据其他不同的区分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其所有权的不同区分为自有资源与社会资源;依据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区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依据其可迁移性区分为固定资源与移动资源;依据其耗损程度区分为消耗性资源与非消耗性资源,等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中的资源一般指有形资源。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教育性、积累性、稀缺性等特点。

所谓教育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从物质层面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应用于企业等生产部门的资源并无二致,但其教育特色仍然非常鲜明。举例而言,同样的机器设备,企业为生产效率考虑,在设备布局时注重紧凑,在设备标注上注重简洁。但当它们被应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践时,设备之间就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以便教师讲授和学生观摩、操练,设备上也应当悬挂或粘贴使用说明和操作程序等文字标示供学生查看。

所谓积累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持续累加的特点。虽然其中一部分资源属于消耗性资源,一些非消耗性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但绝大部分资源都是非消耗性资源,它们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一旦建设完成,就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使用。因而,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资源在整体数量上必然不断累加。这种累加既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给独立学院带来沉重的管理压力,也妨碍了资源的更新换代等。

所谓稀缺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就其数量而言整体上呈现不足,就其质量而言永远处在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其主要原因,一是资源配置的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独立学院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是在原有的普通公办高校无力承担扩招任务后,由政府主导而建设起来的,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类型。它的举办初衷就是为了分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沉重压力,其诞生之时又适逢生源高峰时期,因而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而在规模飞速增长的背后,资源配置的速度却远未跟上。二是与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特点有关。独立学院诞生10余年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也经历了10多年的艰苦摸索。创办初期,独立学院纷纷追随其“母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直到今天,独立学院才初步形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的相对滞后性,使得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难以配置足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三是独立学院建设的时间尚短,积累时间也短。因而,总体来说,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普遍处于不充足的状态。

如何运用体制、机制优势,实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依托与自主并举,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一、依托与自主并举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依托”,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主要指独立学院对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适度、合理利用。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1]这一规定是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法律依据。

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而带来的合法性,与申办高校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带来的便利性,与申办高校专业上的趋同性而带来的稳定性等。但必须注意的是,必须把握好依托的度。如果将依托变成依赖,忽视自身建设和积累,将严重损害举办各方的利益,给独立学院和举办各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依托与自主建设的关系。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底子薄,独立学院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规模等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因此,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是,在依托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在依托的同时,抓紧自主建设。申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学科和专业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资源的余缺状况已经基本清晰,这就为统筹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申办高校富余的资源、独立学院短期内难以建设完成的资源和一些高端资源,应当以共享为主;而一些需求量大、使用频率高的基础资源,申办高校紧缺的资源,以及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特殊资源,则要立足于自己建设。

二、校内与校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指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不仅要立足自身,立足校园之内,也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改变传统的闭关自守、固守校园的建设模式,主动走出校园,寻求校外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机会。

我们这里的“校外”,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校外”,这是就空间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除了要充分利用校内空间,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将资源配置的空间拓展到校园之外,以解决资源配置的空间制约问题。二是“与校外”,这是就建设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改变仅仅凭借自身力量的做法,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外主体的资源优势和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校内与校外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这是由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现场见习、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出来。独立学院虽然可以在校内自行建设一些校内实习、实践场所进行教学,或购置一些设备供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但它终究是模拟和仿真性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有较大的差别,难以取代校外实训基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论从其完备性、先进性,还是从其系统性来说,一般也都远远超过学校为实习、实践教学所配置的资源。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作为实训老师,其所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收益更多。因此,企业既是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要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稳固联系,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也符合独立学院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原则。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它虽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2],但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从举办独立学院的过程中获得合理回报,“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3]。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也必然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关注投资效益。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地拓展办学空间,加快资源配置的进程,减少和降低资源配置的难度,是一条多快好省之路。

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其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租赁模式,即以付费方式租用现成的校外资源;共建模式,即独立学院与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建设新的资源,由独立学院单独使用,或定期、定量使用;免费利用模式,即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独立学院与其签订协议,以开放自身的相应资源,或向其提供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换取优先使用权。一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还可以尝试多家独立学院联合共建的方式。

独立学院要正确处理校内与校外资源的关系,统筹规划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规模、结构,协调好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对一些基础性、通用性、普适性资源和使用频率较高、共享资源缺少的资源,一般应当立足于校内;而那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建设投入较大、更新速度较快的资源,则应当主要以校外为主。

三、建设与管理并重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既要注重建设,也要注重管理。有效的管理能够使资源的投入最省、效用最大、耗损最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的管理比建设更为重要。

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划地为牢、封闭办学的理念。既要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我所用,又要敢于敞开校园,将自身的一部分资源向社区、向社会开放。以体育场馆为例,独立学院的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新建的,投资大、设施新、质量高,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利用率不高。如果在保证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安排,将体育场馆和部分体育设施适度向社会开放,并收取合理的费用,就可以在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解决一部分体育器材、设施的维修与添置经费,丰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为居民和学生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学院与社会的双赢。一些自身使用效率不高的资源,也可以与其他独立学院、其他高校签订协议,共同使用。

其次,必须转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要大胆打破系与系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藩篱,将院内的设施、设备适度集中,努力提高资源在院内的共享度。有的独立学院建立了全院统一的实验中心,学院的大部分实验设备都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每学期初,各系、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向实验中心提出使用要求,实验中心根据各系、各部门的需要作出初步安排后,与需求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协调,确定具体的使用档期。由于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周期性,所需的实验项目和实验设备也具有定时、定量、定点的特点,因而,除极少数特殊情况需要作出临时调整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按计划进行。这样,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再次,必须高度重视共享平台建设。特别是在资源分散管理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导致资源余缺情况、忙闲情况互相之间都不了解。各系之间、各部门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申购设备,往往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的分散度大、重复率高、使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建设资金。在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不困难。有的独立学院就建立了先进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仪器设备的名称、性能、图片标注得十分清楚,甚至连设备可供其他部门、其他单位使用的时间、收费标准、联系人等都有详尽的标注。实际上,这种共享平台还应当延伸到独立学院之间、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之间。特别是一些大型、贵重、使用率不高的设备,如果没有共享平台作为支撑,其效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些设备往往沦为昂贵的摆设,奢侈的装点。

最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无论是资源的集中管理,还是资源的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就无法克服“经济人”的“理性”,集中管理就会异化为集中保管,共享就会变成“共想”。有的独立学院尝试对实验中心设备的使用进行量化管理,确定设备使用时间和使用率的基数,超过后由学院按量给予实验中心一定的酬劳。有的独立学院则对实验中心或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实行消耗材料定额管理。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主要矛盾是急剧增长的实践教学资源需求与有限的建设投入之间的矛盾。独立学院建设历史短,没有公办高校长期的历史积累;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办学规模使得资源建设的压力显得更加空出;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难以快速和直接转化为效益,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办学成本的压力下和投资回报的追求中,可能出现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不理解、不重视、不积极的现象。但是,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立学院只有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勇于舍弃部分短期利益,下大力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赢得长久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篇11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一种借助语言为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照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的创造性水平更高。 

想象与思维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是想象的基础,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是想象系统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可以为思维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二、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龄初期的儿童,其想象的发展整体处于过渡状态。即,由学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无意想象、再造想象、脱离现实性的想象,向学龄中后期(初高中)的有意想象、创造想象、趋于现实的想象过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下,须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引产生符合要求的想象。如:在作文课中,儿童要围绕作文的主题进行构思;在绘画中,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构图设计。 

2、想象的创造性水平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仍和学前儿童类似,集中体现在模仿和简单再现,很少有创造性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言语能力及思维水平的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对已经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改造,从而产生相应的创造性成果。 

余强等人通过研究小学生在绘画中对物体动态的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年级儿童创造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88﹪的一年级儿童选择“画在纸面上端”来表现“飞机飞得很高”,而86﹪的四年级儿童选择“以云衬托”的表现方式。 

3、想象的概括性提高。这与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发展密切相关。低年级儿童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任务情景就会感到困难。而较高年级的儿童已经较少地利用实物来想象。 

尽管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都有所发展,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发展仍是低水平的。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该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即,仍不能完全脱离具体表象进行抽象的符号化思维。因而,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逻辑性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高的。 

4、想象的完整、精确性进一步完善。随着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想象的完整性也不断提高。同时,儿童对想象的精确程度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不仅企图完整地表现客体,而且力图正确地表现。 

5、想象更加趋于现实。学前期的儿童由于知觉经验的匮乏,其想象总是脱离现实性,习惯将事物加以夸张或缩小;随着年纪的增长,儿童的想象也逐渐向现实主义发展。如,低年级的儿童,与学前儿童类似,主要喜欢童话故事、神仙故事,但他们逐渐明确这些故事的虚构性;而中高年级的儿童对这些童话故事的喜爱逐渐降低,代之以更富有现实性的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 

三、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儿童想象的发展与其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积极引导儿童想象的发展。 

1、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想象活动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话剧等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观摩种植、饲养等农艺园艺过程,制作模型等手工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积累大量的表象素材,从而激发儿童想象的积极性,有助于其想象活动的进行。 

2、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想象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老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扩大儿童表象素材的积累;鼓励儿童阅读科幻故事、探险故事,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改写、续写等作文练习强化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丁祖荫:《儿童发展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篇12

对教师来说不仅接触到高科技领域,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减少示范次数,节省体力,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同时,教师能从繁重的教案编写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可以专心搞科研;另一方面,也有充沛的精力设计出有创意的更多更优秀可以因材施教的课件,使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1.多媒体的概念

多媒体(Multimedia)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个复合术语。从早期教学技术中多媒体优化组合来理解多媒体,是指语言、文字等传统教学媒体和各种电子类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这种结合使相应的单个教学媒体功能互为补充,但各种媒体信息并不能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和管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使得多媒体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的多媒体主要是指处理和应用多种媒体信息(如符号、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的一套综合技术。在理论上关于多媒体的定义很多,以下定义能较好地反映多媒体的内涵特征:多媒体是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技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

2.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计算机能够进行教学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运行了具有教学功能的软件,这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统称为课件(Courseware),它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呈现某种教学内容,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计算机程序。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称多媒体CAI课件,简称多媒体课件或MCAI课件。我们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从技术上讲,多媒体课件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以表现内容的一种计算机软件;从内容上讲,多媒体课件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取与设计教学信息媒体并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形成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一种教学系统。

3.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把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整合在一起,可以进行集中的加工、处理,再综合表示出来。这种对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能改善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表达的方法,使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的有机组合获取信息,从而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2)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利用图形菜单、图标、窗口等美观的图形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利用键盘、鼠标、触摸屏及数据手套等多种方式作为人机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使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的接收之间进行方便的通信和交流,用户可以随意地控制,任意地操作各种媒体。

(3)智能性。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只是一个呈现者,还应该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来促进学习。

(4)虚拟化演示和模拟是多媒体中应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虚拟化是未来多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

4.多媒体课件的发展趋势

根据多媒体课件的现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多媒体课件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工具化。进行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至少需要由教学专家、学科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组织这样一个彼此协调的团体,且又很难找到一个这样精通各方面的专家。通常是精通教学的不一定懂计算机软件开发,懂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不一定有教学和具体学科方面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质量课件的开发,从而影响了多媒体课件的推广应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软件和课件开发工具的研究,因为一个通用型多媒体课件工具软件,不仅可以综合处理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图像和音响等各种信息,而且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使用者只需根据系统的提示输入有关课件结构、教学单元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单元之间的连接等方面的数据,即可生成课件,因而提高了课作制作效率,加快了课件开发进程。依靠课件开发工具的支持,课件的制作就可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国外已有一些著名的开发工具,如Director,Authorware等。

(2)理论化。目前人们愈来愈重视认知学习理论对多媒体课件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普及,人们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识的主动建造者,教师不可能向学生直接灌输知识,必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个别化”模式己被打破,因为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发现,个别化模式确实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但就其学习效果来说,往往只对涉及较低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比较有效,而对涉及较高级认知能力的学习目标则不如“协作型”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件中学生模型是用于记录学生情况的一种数据结构,是为了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进行教学时能了解所教对象,做到比较有针对性而建立的。传统的学生模型大多数是“知识型”,即只能记录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目前的学生模型己逐渐转向“认知型”,即着重记录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特点,实现认知模型的学生模型建造。目前这些问题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关键是要解决认知结构的形式化表示与认知能力的表征及定量测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理论上的一个发展方向。

(3)网络化。多媒体课件与计算机网络结合,使每个终端可在远地通过网络从主机的大容量存储器中随时提取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并可与计算机交互作用,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所完成的作业、练习及所提的问题可输入计算机,由网络传送给教师,所有的学习者可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同一学习内容而互相联系,展开讨论,形成交互式学习。因此,它是一种共享各种教学资源、开放的、远距离大面积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多媒体教学系统。随着网络化的模式的出现,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在个别化方式的同时,还呈现出另一个重要特性,即协作化学习。协作化学习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活动,这些交互活动是深化问题理解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的外部条件。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协作学习,就是能对学习者群体的合作学习进行支持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即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提供协商讨论、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环境。

(4)多媒体化。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特点,这些方面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同时由于多媒体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触摸屏等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可实现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另外,大容量的磁盘、光盘等存储设备的出现,为计算机存储大量的声音和图像信息提供了物质条件,新的压缩技术为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与CAI形成的多媒体课件系统是一种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管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把多媒体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的教学系统,而不是多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动于一体,作用于学生各个感官的教学信息,又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方便灵活、多样的人机交互方式。它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系统,也是当前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向。

(5)智能化。智能CAI系统(ICAI)是指将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新型的学习环境,它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历史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诊断学习者的错误,判断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校正策略,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的教学原则。它是当前多媒体课件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康,梁斌.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制作基础[M].济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42-03

Abstract To achieve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for advanced mechan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t must have the technical skilled personnel which can be continuously supplied to the enterprise to meet their need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featur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fter the CNC machine networking. And it also makes a useful attempt for actual explore.

Key words CNC machine; network management; teaching feature

1 前言

在先进的加工制造中,把独立的数控机床联网管理运行,已经是一个发展趋势,它有很多优势,在企业里已经开始应用。然而到目前为止,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数控机床的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总体上明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这一现状既不利于学院自身的发展,也必然会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加快这方面教学的步伐很有必要。

2 机床不联网管理的缺陷

传统的数控加工实验室或者说数控车间,它的机床相互之间是完全独立没有联系的。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数控实训室,在2012年经过中央财政支持以后,基本状况见表1。机床和控制系统都比较杂,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不方便,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程序输入效率低、易出错 联网前一些程序量较少的数控加工,都是采用最基本的手工输入。这种方式显然是效率低、耗时长且易出错,输入程序的时间占数控实习机床开机时间一半以上,影响机床的使用效能。相对程序输入量较大的数控加工,也是通过RS232接口进行一对一专机传输,效率并不比手工输入快多少。图1、图2是两个学生加工练习件,表2是根据实际得出的手工输入时间与出错的关系。很明显,时间越长,错误越多。

程序检查耗时多 学生编好的程序需要教师逐一检查,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又不尽相同。这样一来,指导教师在检查程序这个环节会相当费时。当程序不完全一致时,容易给初学的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程序文件管理混乱 被加工零件和加工程序要相对应,但这对于独立的机床,管理起来并不容易。机床本身都是分散的,不同机床上不同的学生往往很难做到程序名一致。还有程序到机床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试并做修改,而改好以后真正运行的程序又不在电脑里,同样也造成不能对应。看起来一个小问题,却真的会给教学管理带来麻烦,影响教学质量。

3 机床联网的优点

为了适应数控加工行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数控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将所有机床联网。采用CAXA网络DNC系统,以服务器/客户端的形式,所有被管理机床的全部数据均置于服务器数据库中。机床作为客户端,通过智能终端转换器将RS232串口方式改为以太网络的RJ45方式,进行网络化管理。其核心内容主要是两大模块:通信模块和管理模块。通信模块负责跟相关机床数据内容的设置,实现机床和计算机网络的通讯;管理模块负责代码及其相关文档的管理,它以产品结构为核心,组织和管理数控加工过程中,与加工有关的各类设计、工艺、代码文档,解决文档的共享、查询、安全控制及版本管理问题。改进以后的实训室具有明显的优点。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机床联网以后,加工程序是从服务器下载的,改变了每个学生都要手工输入的状况,大大缩短了程序录入的时间;教师也可以从服务器上更及时地了解情况,从而指导变得更有序;程序修改更容易,加工程序一旦在现场进行了修改,立即可以上传存储以供下次调用。几个细节上都可以加快速度,学生操作机床的实际时间自然增加了,提高了综合效率。图3为用户应用流程图。

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联网以后,全部程序均储存在服务器上,每台机床都可以查看本机床目录和公共目录下的所有NC程序,上传下载极为方便。所有机床几乎可以腾出所有的储存量,这种资源共享不仅带来实际操作上的便利,同时也使得设备的利用率会大大增加。

形成设备档案库规范管理 服务器储存了所有机床的控制系统的全部参数,除此之外,每台机床的所有数据,包括最高转速、最大行程、传输速率、刀具管理、NC容量、最大功率、换刀气压等,都统一录入形成完整的技术档案。同时,加工程序实现统一化,机床的调用、储存都有自动记录,所有内容非常清晰,真正做到规范管理。

4 用于教学的作用与特点

可以避免学生初学时容易出的错误 对于学习数控机床操作的学生,尽管前期已经经过了仿真练习,但在真正的机床上操作,毕竟难免会有一些小问题。比如对刀操作,在量取并录入数据、刀号对应、磨耗的位置等环节;又比如程序输入;更有刀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等方面,都很有可能发生错误。而正是这些小问题,在机床独立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每一台机床从头到尾的现场指导,一旦顾及不到,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事故。当实训设备网络化管理以后,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教师只需要在服务器前逐一检查核对,在同样避免事故的前提下,增加了学生操作机床的有效时间,提高了机床利用率。

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两个控制系统 按照教学规律,学生学习数控机床,一般先掌握一个控制系统,在这个基础上,必要时再学习另外一个系统,以强化操作技能。但是这个环节学生往往学起来问题比较多,主要是程序里面的代码、书写格式等编辑细节容易混淆。以典型的SINUMERIK 802Se和FANUC-0i为例,每分进给和每转进给分别是G94、G95和G98、G99。

其次是在程序传输方式上,这两个控制系统的加工程序传输方式差异很大,同样也比较容易出错。不同的控制系统以及不同的版本之间,都会有一些操作上的区别,然而这些问题在机床网络化管理以后就会变得简单易学。教师在讲解以后,把同一个加工程序传到另一台其他系统的机床上,让学生一边慢慢比较,一边就可以单步加工,以观察刀具路径,加深了解掌握。

教学管理既方便又规范 在数控机床操作的实训教学中,学生的基本操作是否规范合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既关系到安全规则,也影响学生的职业习惯。实行机床网络化管理以后,学生的操作行为,教师通过装在机床内部的摄像头,在服务器视频上实时观察,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纠正;当系统管理员设定自动监测后,系统将自动监测每台机床发送来的各类请求文档,可以由教师解读后给予回应,非常方便地做到安全操作、规范职业习惯以及正确处理各类文档等教学管理。

简单故障实时监控 学生作为初学者,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期间,经常会出现一些误操作,机床一旦有报警,就需要教师及时处理。联网管理以后,机床有报警时,服务器马上可以知道是哪一台机床报警,教师可以直接过去处理,整个过程明了有序,跟以前学生找教师的情形有明显区别。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机床网络化管理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加工操作,提高了机床利用率,但是有几个问题应该说值得注意。

第一是不能因为方便而忽略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诸如手工程序输入、操作面板、程序校验等一些数控机床最基本的操作,虽然可以用得比较少了,但仍然应该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因为掌握了基本操作,才会对数控加工有真正的理解。

第二是要求学生对加工过程仍然要仔细观察,背吃刀量是否恰当,进给量是不是合适,冷却液有没有到位,等等,要全过程关注。

第三是要建立一个理念,那就是电脑以及一切机器设备都是有可能出错的。作为操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决不允许离开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只有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