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合同管理创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同管理创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合同管理创新

篇1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today, especially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size of the companies tend to focus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und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must establish the perfect practical contract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set of strict and effectiv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operational business processes, risk control and the subcontract management of strengthening contract management,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attern, form a complete contract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have a strong executive power, to safeguard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contract managementinnovationthe subcontract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高低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其内容包括对施工合同、分包合同、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和借款合同等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和解决争议。企业各有关部门必需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搞好公司以“重合同,守信誉”为核心的合同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对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大胆的进行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体制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合同管理业务水平,从而实现对建设工程合同有序、有力、有效的管理。

二、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创新概述

建设工程项目是指为完成依法立项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及安装工程等)而进行的、有起止日期的、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受控活动组成的特定过程,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和移交等。合同管理是指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层次性的。

笔者认为,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创新在于在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应该进行分级审查,由企业成立的工程项目合同立项委员会,统筹项目立项和合同签订前的基础性工作,其下设部门分别负责合同签订前的洽谈、审查、审批,并且做到合同洽谈权、审查权、批准权三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对企业是否可以签订合同,各级应认真详细审查,然后由各级代表参加工程项目合同立项委员会讨论会,最终投票决定项目是否予以审批。

项目实施过程,是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重要环节,为加强合同实施全过程管理,企业应成立工程项目合同监督控制小组,根据合同网络,对企业所有在建项目和分包事宜深入各项目部,按相应合同规定予以监督、控制,切实监督相应部门的合同履行情况,对各项目部合同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控制负责。同时,为突出合同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对变更、签证、索赔进行准确的审计,企业应成立工程项目合同审计办公室,对与所签订的合同不一致内容进行审计,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风险的识别、控制和规避,从而将风险减至最低。

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为加强合同管理的连续性,提高今后合同管理的能力,需对竣工项目的合同管理过程进行经验总结,逐步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最终建立企业合同管理数据库,对所有项目建立专项合同电子档案。作者本人经过调查分析和实际研究绘制了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图,认为下图更有利于合同管理体系的规范和优化。

图一、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

在初步构建了企业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后,本文着重从合同风险管理和合同分包管理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能够使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在这两个方面更加有序、有力、有效。

三、建设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的优化

在合同风险管理方面,就施工合同而言,合同确定了成本、工期、质量、安全和环境等项目总体目标,规定和明确了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实施规范性的合同管理,加强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管控,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而这些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必须以良好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业务流程、合同管理机制、签订严谨的合同条款为基础。 由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影响建设项目的重要方面,风险因素应予以提前评估、着重管控。建设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应当遵循健全、合理、制衡、独立的原则,确保合同管理的有效性。

合同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控的基础。结合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特点,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必须注重专门化、专业化、协调化和信息化。同时建设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的管理原则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可操作的作业制度。 具体而言,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合同洽谈权、审查权、批准权三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合同管理的基本制度主要有:合同会签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合同印章管理制度、合同信息管理制度、合同管理目标制度、合同交底制度、进度款审查 批准制度、变更、签证、索赔制度、合同管理质量责任制度、合同统计考核制度、合同检查和奖励制度。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必须与良好的管理机制建设同步,才能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四、建设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的规范创新

在分包合同管理方面,对于一个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极少实行由一家施工单位完全承担所有的施工业务。首先,因为总包单位不一定具备完成所有项目的资质;其次,完全的施工总承包的价格总是高于平行分包的工程;最后,业主一般对于影响工程质量、影响工程造价的特别重要的设备与材料实行业主供货。所以说,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包和指定分包商。一般说来,对于工程管理搞的比较好的项目,这些总包、分包的合同关系是井然有序的,对双方的责、权、利规定的很明确,双方的配合工作也比较好,合同执行的也很顺利;反之,若是合同关系不清,双方的责、权、利规定的不明确,双方经常陷于扯皮和矛盾中,业主时常发现一些合同没有涵盖的内容,一些事情没有人负责,由此带来工期的损失和造价的突破是普遍现象。

就业主而言,可以编制合同网络架构图。通过合同网络架构图的编制,理清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思路,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合同网络。然而,在目前的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研究中,却很少有人讨论合同网络架构,往往是对合同本身的研究要远高于合同架构的研究。合同网络架构是合同关系建立的基础,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主线,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在理清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合同本身的研究,必将会使各项分包合同得到有效执行,分包合同管理更加有效,进而使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迈向更高的水平。

结束语:

总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不论从业主还是施工方来讲,合同管理对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此方面的管理,我们应该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法律及交易习惯,敢于探索实践,努力创新,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合同管理体系,并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提高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树立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使我国的经济活动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4-0109-05

一、引 言

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以下简称MCS)的目的是提供有用的信息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和评价,其通过组织结构、控制程序、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加以实施。现代企业面临着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的、无边际的、复杂的环境,在权变理论下,设计和实施MCS需考虑特定情境, MCS要真正产生效用,最根本的在于整合状态[1],包括系统和组织目标及战略的整合。目前一个尚待研究的领域就是,如何整合含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性资源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据密歇根大学2002年度全球人力资源能力调查与研究结果,高绩效企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联系了起来,财务表现至少10%归结于人力资源的竞争和实施,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的整体影响力高达43%――几乎是其他任何因素影响力的两倍。目前,关于人力资源如何通过MCS的设计来与企业战略相匹配,还处初步探索时期。特别是,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对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链接的理解比较模糊。本文拟从权变角度对MCS、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的拟合作初步探究。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1.MCS定义的演进

国外对MCS的研究起步较早,关于 MCS的传统定义是“其是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管理者确保富有成效的获取和使用资源的方法”。 传统的MCS研究是基于高级经理人的视角,重视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经营战略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研讨如何根据变化中的环境重新审视MCS的传统定义,以权变理论为基础进行MCS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的,MCS的概念从最初的关注正式的财务定量信息的提供,到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直至包含了更宽泛信息的概念。

2.MCS研究内容的侧重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外大多数实证研究聚焦于战略和MCS的实施,均认为MCS与战略之间遵循了一种权变方法[2-3]。Challis等认为MCS设计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中关注资源的配置上[4]。在实施战略的有效性度量方面,主要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方面指标体系来构建。Baines和Smith(2003),Bisbe和Otley(2004)与Auzair和Smith(2005)均对较难度量的非财务指标控制体系的设计做出了探索。而我国对MCS的研究始于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方面。张先治[5]、杜胜利[6]、池国华[7]对MCS的构建体系进行了框架性的思索。近年来,随着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关注,基于权变的研究也亦关注到MCS的多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应以战略为导向和知识导向的MCS的设计思路[8],并且提出运用权变理论以二元管理控制来更有效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9]。一些学者对控制环境与MCS、国家文化与MSC的适配性方面也作了积极的探索。

3.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空间

目前西方基于权变理论对MCS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并且MCS的研究逐渐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但在MCS和战略之间关系的特定定量研究方面仍显不足,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角度的MCS研究尚处刚刚起步阶段。而国内关于MCS的研究还不多,研究范围和方法也比较有限。主要还是以框架构建和规范研究为主,而在MCS和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关系方面的探索尚存空白,人力资源管理为MCS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领域。

三、管理控制系统与战略的拟合

在权变视角下,MCS的设计和运用打破了传统MCS二分模型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在MCS 的设计和运用多采用了非此即彼的二分模型。这表现,首先,在对企业类型的划分多采纳Miller和Friesen的划分方式,即将公司分为保守型和创新型;其次,在对企业战略类型的划分上,主要采用波特所描述的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三种基本战略类型,并且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有效的组织应采取非此即彼的战略,而不能二者兼而有之,Burns 和Stalker提出了二分(binary)模型来进行管理控制模型的选择与实施,即在高度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高度理性化和严格科层制的机械式(mechanistic)管理控制;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应当建立学习导向的、无边界的、开放的有机式(organic)管理控制。而如今在快速变化、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这种二分观点显得不合时宜。

在现实环境中,企业可能不只追求一种形式的竞争能力,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采取多种战略来提升竞争能力。 因此,基于权变视角的MCS与企业战略相拟合的研究应采用多维的分析方法,即研究影响MCS 的多个权变量,包括外部环境、技术、组织规模、战略、人力资源和国家文化等, MCS的特定因素与组织特定战略两者间有着系统的关联。而若按传统的二分模型难以解释清楚两者间的适配关系,战略决策模棱两可,因此,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下文简称SEM)来检测各变量和MCS设计之间的关系。在复杂的企业环境下,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可能只揭示变量间的直接效应而不能显示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特别是在目前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具不确定特征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可运用SEM来代替多重回归等分析方法。

四、战略视角下管理控制系统与人力资源的拟合

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能否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对包含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MCS设计至关重要,下文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特征及企业生命周期中MCS设计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用SEM来构建MCS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模型。

1.战略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源自于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由于核心竞争力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特征,所以,战略人力资源一旦形成,竞争对手难以赶超和模仿,其具体特征如下:

(1)重要性

其是指企业管理层对战略人力资源帮助企业提高其效率和绩效的相信程度。Lepak和Snell(1999)强调“不是所有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受到同样的对待”。

(2)行为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源管理中所研究的行为属于复杂行为,复杂行为中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具不可预测性,笛卡儿称其为心灵过程的产物,现代科学家称之为认知或意志。企业很难明确员工努力与所导致的结果之间的的具体联系。但这种透明性缺乏又正好阻碍了竞争者的模仿,也强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属性。

(3)企业的专属性

Grant(1991)提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通过模仿成功对手的竞争优势,那么被模仿者的竞争优势是短效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其他企业能够通过学习和模仿来获取本企业的资源,本属于一个企业的资源就很容易向其他企业转移,那么该企业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而战略性人力资源就具有转移性弱的特征。

(4)组织内部的扩散性

该扩散性是指在企业组织内部战略性人力资源通过员工学习进行传播推广的能力。战略人力资源的这个特征同样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并且,拥有大量员工团队的组织,其通过知识资源、智力资本等的扩散性更强,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成本会越高。

2.战略性人力资源与管理控制系统之间的理论模型

(1)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于控制环境之中

控制系统不会存在于真空之中,而由其所存在的组织背景所影响。在权变视角下,控制机制可分为人员控制、传统的结果控制和非传统的结果控制三种类型。人员控制是典型的先行控制机制。Snell对人员控制的定义为“对知识、技能、能力、价值和员工的动机的状况所进行的事先调节”。这些控制经常集中在人力资源政策上,来帮助确保员工能在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高水平状态下工作。结果控制作为一项后续控制机制,是对结果的规范。传统的结果控制依赖于后期控制,其提供为外部目的报告所用的财务数据。另一种是近年来企业开始关注的非财务和行为控制,即非传统控制系统。其提供更多关于经营业绩、员工工作相关信息、非财务计量的报酬体系等相关方面的及时计量。

(2)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权变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以下简称TCE)为分析基础。权变是指一切皆有可能,应权宜应变,权变理论最早由莫尔斯和洛奇提出,其目标是支持和执行组织战略。权变理论最主要的观点是:在管理中要根据内部或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权变理论进行MCS设计的前提是在不同的组织背景之下控制系统不相同。战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特征与权变理论相关。而TCE是建立在合理性和机会性的行为假设之上的。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决策。TCE识别了这些特性是交易成本的驱动因素,提供了关于行为不确定、企业特有性和资源的扩散性如何影响MCS设计的理论基础。TCE的前提是企业可以组织和建立治理结构来使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小化,MCS是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部分,这样,MCS可设计成在行为不确定,企业特有和扩散方面交易成本最小的模式。

MCS与战略之间有多个原因和多个结果,下文将运用SEM来进行分析包括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在内的交叉变量,试图弥补MCS设计中的“机械式/有机式”二分模型的局限性,揭示战略性人力资源与MCS之间的关系。模型中方框所表示的为观测变量,各变量之间是交叉关系,这些变量是可以通过访谈或其他方式调查得到的,中间栏椭圆形所表示的为结构变量,即潜变量,无法由直接观察得到。该SEM如图1所示:

五、管理控制系统、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拟合的设计思路

通过SEM的使用,可以明确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和MCS之间关系的变量,并且清楚这些变量之间是交叉影响的,从而为MCS的设计提供一个宏观视角,运作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以知识为导向构建管理控制系统

知识导向的MCS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企业知识的生成、共享与有效使用,以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需要改进与创新现有MCS的控制理念、内容与方法,以便将组织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与注意力牵引到产生、转化、积累与共享企业知识方面来。具体可以关注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要在组织具体战略目标的分解以及相应绩效指标的确立中强调知识导向。可将企业知识战略总体目标分解为财务与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亦可译作智力资本) 两大方面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设置两方面的具体战略目标及相应绩效指标。

第二,在企业财务与知识资本两方面确定相应的绩效指标。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 非财务指标可以反映公司未来的发展, 是领先指标,Wharton(1995)指出, 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指示器。

第三,在预算与资源配置、业绩评价与激励等MCS各环节中重视知识导向。

2.MCS设计与战略人力资源系统特征相契合

(1)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最大的区别是,其不再将对人的管理作为一个静态的、独立的管理环节,而是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中第一资源有效配置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之中。企业在构建组织结构时,应将人力资源管理设置为核心位置而不是协调位置,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应该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2)让企业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创新首先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由于战略型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具有扩散性特征,因此,在进行MCS设计时,应力图排除个人及群体的学习障碍,重新就管理的价值观念、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革新,从而达到学习型组织的五项职能: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推动又反过来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变革,特别是对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管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3)注重加强MCS中的人员控制和非传统性控制

在权变视角下,一个企业内部可以有多种类型的MCS,由于战略性人力资源自身的特征和其对控制系统的多样性驱动因素,不同的变量对MCS的影响不一样,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MCS中的人员控制和非传统性控制设计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对这两个结构变量施加影响,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企业创新的贡献性。

(4)重视事前控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员控制和非传统型结果控制影响很明显,同时,知识的专属性和行为的不确定性一般只影响人员控制。这样,企业如果在设计MCS时重视事前控制,可以防范由企业专属性和行为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机会行为。特别是生命周期处研发阶段的企业,行为的不确定性、任务的不确定性越高,其通过关注事前控制的MCS设计对人员控制和行为控制的效果就更显著。

3.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权变的进行MCS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通过对与人力资源相关的MCS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企业的成长期,企业各项活动的协调和控制采用非传统控制方法比较多一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正规,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未来长期的发展,因此,非传统控制显得越来越艰难,成本也越来越高昂。在企业成长的早期阶段,规模被认为是控制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一般被用来解释MCS的设计、新企业的生存之间的交叉变量,也是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很多研究证明,规模与MCS的出现与发展是正相关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当企业的创始人被职业管理者(如新CEO)所替代时,对MCS的设计会起积极的作用。特别在规模小一点的企业,MCS的出现作用更明显。新的CEO替代创始人会更适合组织日渐规范化和结构化的企业,并易带来转型的成功。很多心理特征方面的研究表明,创建者不适合管理更正式的企业。Greiner(1998)指出,“创建者的气质不适合其成为管理者”。Flamholtz 和Randle(2000) 同样指出,职业管理者替代创建者的必要性。众多研究提出,大多数创建者的个人特征适合于不确定环境下刚起步的年轻企业,但这种不变的个人特征不适合管理结构更规范、规模更大的企业。另外,在企业研发初期,外部若有风险投资者加入,这些投资者会转移其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于所投资企业中,并且会影响企业MCS的设计和运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融资者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实现知识的扩散性和学习能力的溢出。

参考文献:

[1] Otley,D.T.,Pollanen,R.Budgetary Criteria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ritical Appraisal Using New Evidence[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0,25(4/5):483-496.

[2] Ittner,C.D.,Larcker,D.F.Strategic Control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3/4):293-314.

[3] Chenhall,R.H.,Euske,K.The Rol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Planned Organizational Change:An Analysis of Two Organizations[R].3rd Conference 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gement Control,Nice,France.2005.

[4] Challis,D.,Samson,D.,Lawson,B.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Investments on Employee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5,43(1).

[5] 张先治.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框架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6] 杜胜利.没有控制系统就没有执行能力――构建基于执行力的管理控制系统[J].管理世界,2004,(10).

[7] 池国华.基于组织背景的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一个理论框架[J].预测,2004,(3).

[8] 冉秋红.知识导向的管理控制系统基本框架与具体运作[J].会计研究,2007,(9).

[9] 文东华,潘飞,陈世敏.环境不确定性、二元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 ,(10).

[10] 文东华,潘飞.全面质量管理与管理控制系统的适配性研究――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8).

[11] Tony Davila: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emerge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formalizing human resources in small growing firm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5 223-248

[12] Hellmann, T., & Puri, M: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1), 169-198.

篇3

金融产品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需要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调配合。技术创新为产品创新提供基础准备,管理创新为加快新产品创新、控制新产品风险、增加新产品利润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化建设依赖体制创新

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实践证明,不排除体制障碍,银行创新往往缺乏动力。

国内银行的体制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

从外部监管看,传统的合规性监管、消极监管、事后监管,已经严重扼杀了国内银行业的创新与发展空间。目前,金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趋势,国外银行挟百年经验和混业优势与我们的银行展开竞争。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业仍在延续从监管到经营的分业架构。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银行即使有创新意图,也要经过监管机构的多重审批,才能开始试点。到了创新可以付诸实施的时候,创新的动能已经消耗殆尽。

从银行内部来看,尽管几大商业银行纷纷改制上市,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体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体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假以时日,目前新旧体制交错,效果尚不十分明显。从国内银行的经营方略上,表现的仍然是重存贷款规模扩张,轻质量发展;重产品销售,轻产品研发;重价格大战,轻产品定价等等。银行过于热衷在“大”字方面做文章,而忽视在“强”字上下功夫。从银行战略重点到考核机制上,都没有建立起一套支持科技发展,鼓励业务创新的体制。

国内银行体制创新动能不足,表现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造成核心系统需求升级与后期开发滞后,很难为核心系统长期、持续、平稳运行提供保障。国内银行一般把引进核心系统看作是阶段性的任务,希望系统上线就可以万事大吉。殊不知,按照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系统的开发与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国外核心系统在国内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一期上线的只是一些常规业务,上线范围只能收缩为交易驱动账务处理的系统。一些复杂业务及交易驱动支付等功能需要在后续阶段进行完善与开发。

核心系统上线仅仅是银行业务与系统联姻的开始,作为所有业务的处理平台,新核心系统与银行每天的运营息息相关。银行自身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系统既然上去了,就很难再下来。要切实发挥核心系统的总体作用,需要银行建立一套机制,保证资金和人力持续不断地投入到系统需求升级和后续开发之中。

安全运行需要制度创新

制度作为规则或协调框架,其作用是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摩擦,使交易行为能够顺利实现,进而显著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新技术的运用引发了制度创新的要求。

引进核心系统改变了交易行为以及交易间的关系,必然要求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做出相应调整。业务方面以会计核算的一个细节为例,核心系统上线后,国内会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会计凭证没有了,大量的手工制单、复核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交易凭证和交易流水。这时就需要制度创新紧紧跟进,从制度上对交易凭证的格式、内容、装订、保存加以规范。技术方面以网络安全为例,核心系统是一个设备、数据集中的系统,分行不需要单独配置服务器,但对网络和硬件平台的要求更高了。核心系统在技术上方便快捷的同时,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银行及时修订安全制度,制订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案。

核心系统涉及面广,诸如此类的变化需要对银行现行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创新。同时,新旧系统转换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某些制度真空,如果这种制度真空不能迅速地填补,也会潜伏隐患或产生损失。从国内银行引进核心系统的情况来看,银行虽然认识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但在推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能力不足。

一是对系统了解有限,很难从管理层面进行制度创新的统筹规划。出于保密和再销售等多方面的考虑,国外产品供应商向国内银行介绍系统时,大都限于操作层面,很少花精力去介绍系统的总体架构。国内银行参与项目建设的骨干往往要靠长期的探索和尝试,去理解系统背后的业务模型和参数关系。制度既是预设规则,也是经验总结。由于缺乏对系统业务规则的全面深入理解,且没有任何经验,国内银行很难从全局角度和管理高度对核心系统上线后的制度创新进行统筹规划。制度创新缺乏整体考虑,制度之间层次混乱,往往是疲于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是由于缺乏组织保障,在核心系统相关制度建设方面很难进行经验积累和培训转移。银行核心竞争能力不是体现在系统上面,而是体现在系统背后的业务模型和产品创新能力方面。如果仅停留在引进系统用于操作的表层,不注意系统知识的总结和积累,就很难在制度创新和提升内部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核心系统上线,减少了后台简单操作的工作量,但对于业务进入系统操作之前的产品流程管理和系统参数配置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了。过去银行在会计制度管理方面,主要基于业务方式进行科目设置和增减。核心系统上线后,就要综合考虑会计参数与其他业务参数的关系,将会计科目设置与客户、产品、利润等参数统筹考虑。由于核心系统的复杂性,了解和掌握核心系统的业务架构和参数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日常运营须臾不离的技术平台,国内银行要从战略高度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有计划地进行核心系统知识的积累和转移,提高制度创新的能力。

三是核心业务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功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开发,风险制度缺失。国外核心系统一般有专门的风险限额在线控制模块。核心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交易直通式处理,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潜在风险点。因此,一般会有一至两个风险限额的控制模块,对交易分层进行在线限额检查。但国内银行在购置或实施核心系统时,往往忽视这一功能的开发与运用。有些银行宁愿在一些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模块上下大力气,却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道理。风险方面的管理分析系统基本上用于事前预测和事后分析,虽然容易引起银行高层的重视,但它毕竟是一种分析。如果不能把这些统计分析结论通过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具体应用到检查和控制每一笔具体交易上,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功能实现要求流程创新

近两年来,流程银行的提法日渐流行,流程创新的重要意义逐渐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认同。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很容易被模仿,而流程创新是固化在企业内部的架构和程序,竞争优势更稳固、持久。当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市场需求日益饱和,产品差异减弱,竞争升级,不可避免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此时,产品创新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流程创新。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安装和启用新系统,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的引领与带动,更新管理理念,规范管理制度,把合理的流程尽快固化到日常生产中去,形成正式指导各个环节的操作手册。

在银行业大多数同仁的眼里,核心系统代表的是一套解决方案、应用软件以及技术手段。但透过系统的表象不难看出,核心系统承载的是处理银行所有业务的理念、方法和流程。新系统的引进和上线,无疑带入了新系统中的管理思路和业务流程,客观上要求银行迅速进行流程创新。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套着旧流程操作新系统,不仅不会体现新系统的优势,反而会降低效率。

在此情况下,银行操作模式需要转型。随着科技集中推进,应用和数据的集中为业务集别是中后台业务集中提供了可供使用的平台。银行如何减少一线人员的压力,把一线人员从大量事务性的操作中解脱出来,把大量事务性操作集中,再分解成相对单一的业务工序,分工序进行大规模“流水线”作业,将是优化内部资源、提高全员生产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扫描技术、影像存储技术和工作流技术,为银行中后台业务提供一个可集中处理异地业务的处理中心,将有利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并为风险管理类、稽核类业务提供集中管理、集中审核和事后监督的业务处理平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设无疑会极大地改变现有银行业务处理流程,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同样,除需建立一套运作流畅、实用高效的技术平台之外,搭建一套全新的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将是业务处理中心成功的关键所在。两者互为条件,互成因果。

国内信息化建设项目只有20%左右的成功率。项目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流程再造进行不下去,这也是国内几家银行核心系统项目遇到的最大难题。银行引进核心系统项目的初衷,是试图通过国外先进的基础信息平台带动和提升银行内部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操作流程。但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触及银行管理文化的深层内核,系统优势就受到现行制度流程的极大挑战,项目风险不期而至。

整体引进国外核心系统,国内银行在业务流程变化方面动作迟缓,效能不足。

业务前台的审批流程没有充分简化。审批流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部分,也是系统改动工作量较大的部分。审批流程本地化基本按国内银行现行流程设计,但由手工审批转向电子审批过程中,原有手工审批的繁琐弊端更加突出。

前后台界限没有及时更新。旧系统下,会计核算只是交易结束后的独立记账行为。以资金交易为例,前台除了交易之外,实质上还承担了交易的维护、到期资金收付以及利息计算等后台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系统支持,后台范围很小,只负责按照前台指令进行资金清算及账务核算。按照核心系统的流程,前成一笔交易后(如果直通的话,信息自动传到核心系统中;如果没有直通,后台要负责二次录入),后台要负责维护其生命周期内的后续交易事项,系统自动发起到期交易以及利息收付,交易经后台确认后自动生成会计分录。系统内在的前后台界限虽然清楚,但银行内部的调整远比系统难得多。

后台的业务重点没有及时调整。过去后台的应用系统主要是会计核算系统和本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重头是账务核算与支付清算,报表经过层层汇总也是不小的工作量。核心系统是以交易为中心的交易处理系统,系统维护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交易事项和相关信息,由交易驱动会计核算与支付清算,并自动生成总分行报表。因此,后台业务重点将集中到交易处理上来,会计核算与支付清算可以看作交易的副产品。按照核心系统的内在关系,本着有利于风险防范的原则,后台业务应该按交易驱动、非交易驱动、支付清算以及账务核对四条线进行流程梳理。但国内银行由于体制所限,系统上线后后台的调整工作进展缓慢。

银行内部没有独立的产品流程管理部门。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处理过程的标准化和强有力的操作控制过程是国际主流银行的最佳实践经验,也是影响国内银行成功运营国际核心系统的主要因素。核心系统的运用,暴露出我国银行业务操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由于产品不标准,业务不规范,再加上部门间的协调效率,复杂业务、特殊业务如何进入系统操作成为流程运转中的“瓶颈”约束。解决办法是需要明确一个“”部门,负责规范产品标准和业务流程,管理和配置核心系统业务参数,解决“业务如何操作”的问题。银行的“”部门类似保险公司的精算师,需要懂系统、懂业务、熟悉产品、熟悉会计处理的复合人才。“部门”通过产品分类和流程梳理,将业务管理政策细化到每一笔交易中,并将其“翻译”成可以在系统上分步操作的标准流程。当银行决定后台操作外包时,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关键部门。部门应是一个独立部门,在前、后台间起到标准化操作流程和加强操作控制的作用。虽然独立的是核心系统平稳运行的前提,但由于银行内部没有明确统一承担相应职责的部门,因此出现交易录入系统前需要大量无规则的协调沟通工作,录入后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

篇4

(一)工程全面控制原则

在工程全面控制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有效的控制,也要对基本工程进度进行全面的控制。其中,针对工程中员工的控制由于涉及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相关员工对于基础控制成本的配合程度以及积极性也比较高,在建立相关控制原则的工程中,保证了基础的全员参与以及优化成本的基本理念。另外,还有关于项目全过程控制原则,要对整个过程的设计理念以及进度进行优化的全程控制'要实现成本控制项目在工程推进的每一个阶段呈现出基本效用,并制定最适宜的工程运行方案,利用相应的工程资源,集中按照工程运作的相应要求以及工程规划进行项目的优化施工。另外,相关工程管理人员要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保证最小化的返工率以及维修费用。

(二)工程成本节约原则

任何项目的运行过程中,相关成本控制人员要对基础的人力物力进行集中的优化控制,实现最基础的节约功效,也是整体通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基准原则。在节约原则的监督下,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运行相应的监督机制,为节约控制提供最佳的运行条件,并且保证对成本进行前期审计,中期监控,后期监督管理,保证整体管理过程中节约原则的优化运行m。

(三)工程目标控制原则

在相应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对的工程监管目标进行集中的管理,把整体工程的相应方针以及任务进行有效的目标化,并建立基本的落实机制,以促进整体工程项目的整体合理化运行。在目标控制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制定有效的阶段性目标,以实现目标的有效落实,真正实现整体工程权责利的均衡式平铺,并建立阶段式检査监督机制,有效的促进工程目标的优化控制。

(四)工程发展控制原则

由于通信工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动态特性,相关工程管理人员要针对相应问题进行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保证基础材料和设备投入过程中,成本的实际生产值符合相关要求,并进行无偏离式的检査和分析,在相关问题出现后运行必要的措施和管理机制,保证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P1。另外,由于是动态化管理,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结合工程的发展动态进行优化的项目生成。

三、创建有效路径,实现整体的管理目标

(一)践行制度化分层管理

由于通信工程项目的工程特点,相关工程管理人员要依据基本的管理原则和规模,进行有效的分层式管理机制,要对工程的项目经理进行统一的管理,另外,项目经理要对相对应的管辖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建立三级管理结构,充分运行基础的分层垂直管理机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相关工程管理人员要针对工程项目部下达的相关文件进行优化项目的落实,建立基本的权责分配机制,以促进整体项目的常规化运行。并且,在理清整体分层管理结构后,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基础成本进行有效的项目运行管理,相关成本管理以及管控中心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并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实现适时考核以及奖惩结构的优化运行。

(二)践行组织化控制管理

相关成本控制管理人员要针对项目管理进行优化的人员配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利用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施工队伍和企业的权责关系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运行。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基础的组织是项目经理部,要进行公司法人的委托运行,并保证工程经理部门对整体工程以及公司利益进行优化的管理,并优化相关管理人员对整体项目的责任意识,在工程建立以及健全的过程中,实现整体责任和权利的有效分工,保证基本质量成本以及效益的持续性增长。

(三)践行技术化成本管理

通信工程项目是符合时代特性的基础工程项目,需要相关工程成本监管人员集中力度对基础项目进行优化运行,并对整体工程项目运行人员采取一定的刺激措施,以提升全体工程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升级全员参与的成本规划,并且在实际成本控制的标书中标注相应的技术项目以及基础运行方案。只有实现整体工程成本技术化控制管理,才能有效促进整体项目的优化运作。

四、细化经济扶持,推广完整的成本控制

(―)基础人工费用管理

前文提到过基础人工成本的有效审计,在运行过程中,也要对基础人工费用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控制,其中包括对基础工程性质、工程运行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整体工程劳动力的输出功效等,针对相应基础人工要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模式,并且,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对工程的基础质量以及安全效益进行实际的测评和审核。另外,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基础经济和技术指标进行实体化的控制,以减少多余人工费用对整体成本控制的不良影响。

(二)基础设备费用管理

在通信工程建立过程中,基础材料费用会占据很大的部分,这就需要相关工程管理人员针对工程材料进行有效的项目费用管理,对于基础设备的费用管理主要运行的就是数量和价格分离的原则,以实现整体项目运行中费用管理的髙效升级。第一,针对用量的控制。相关管理人员要集中考量设计项目以及基础材料的功能分析,针对材料的运行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保证髙价材料能被低价高质的材料替代,从基础购买成本上优化基本的成本控制。第二,要针对设备价格进行优化的控制和管理,多方考察市场结构以及市场价格比例,运行优化的采购原则,并辅以招标形式,以实现整体成本控制的合理化。并对整体设备价格进行有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对比数据运行后,建立更加优化的购买方案。

篇5

企业合同条文多如牛毛,不仅合同条文杂乱而缺乏体系,就连合同文件也常常杂乱无章,所以很多管理人员都不愿意认真阅读企业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文是合同管理的第一步,如何有系统有效率的阅读企业合同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能够确保合同分析的有效性。本文仅就如何分析合同内容,简单介绍几个步骤如下。

1.区分出程序合同与实体合同。所谓程序合同是指当合同发生争议时,合同中约定有关如何处理争议的相关约定,例如合意管辖、仲裁条款、证据合同、争点合同、仲裁前置程序、合意鉴定机关等,这些约定发生程序法上的效力,故称为程序合同(陈勇强,张永波,2000)。而实体合同是指发生实体法上效力的约定。区分程序合同及实体合同的目的在于所适用的法律与法理皆不相同,故分析合同内容时应区分清楚。

2.从实体合同中区分出主合同与从合同。从实体合同中还可区分出主合同及从合同,所谓从合同是指从属于主合同或是担保主合同债务的合同,如果主合同关系不存在,从合同关系也一同消灭。有关从合同的约定有押标金、差额保证金、预付还款保证、履约保证、保留款保证、保固保证、人保、法定抵押权、权利质权等约定。常有人将从合同约定与违约金约定混为一谈,应予注意(胡季英,关柯,李忠富,2004)。

3.从主合同中区分出合同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从主合同关系还可以区分出合同责任及侵权行为责任,所谓侵权行为责任是指有关劳安、工安、邻损等责任的约定。而合同责任则指工期、货款、合同变更、品管等有关企业制造与付款的相关约定。

4.从主合同中分析有几种合同要素及彼此间的关系。企业主合同是承揽合同、买卖合同与雇佣合同的混合或并立的合同,故在阅读企业合同时应清楚区分合同要素,并了解合同要素间的关系及合同发生漏洞时法律适用的问题。

二、合同管理的综合化创新

1.确定应办事项。企业合同的内容、厚度、重量可说是十分复杂。企业合同虽然又厚又重,但是其中图说及合同规范就占了绝大部分,谈到合同当事人间权力义务关系的条文并不多,而且很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再加上企业合同承揽人独立性原则的性质,必须于承揽人依约排定工项间的逻辑关系及进度后,才能确定定作人的应办事项,所以企业合同充满漏洞是可以预见的。当定作人及承揽人签订企业合同,并由承揽人依约排定施工计划后,双方应进一步协商具体的应办事项以补充合同的漏洞,其中包括具体的事项、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条件、由谁履行等内容。确定双方当事人的应办事项后,应制作成合同网图,将双方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网图的方式展示出来,以便于管理。

2.合同变更。有关于合同变更的合同管理有两点是要特别说明的。首先是合同变更需要符合四种原因之一:单方变更、合意变更、裁判变更及法律变更等。尤其是单方变更及合意变更,企业必须仔细分辨定作人有关合同变更的表示是“合同变更的要约”或是“合同变更的意定形成权”( 徐金梁,陈玉珍,2007)。其次是合同变更成立后,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改变,变更后的法律关系应表现在网图上,并再度确定变更后合同双方当事人间的应办事项。

3.保全合同权利。所谓合同权利的保全是指,为满足法律规定权利行使前应完足的要件所采取的行动,例如:违约的催告、指示不当的告知、即时检查义务、抗辩权的行使等。另外,需要落实采证工作。国际上某位知名索赔专家在被问及索赔成功的三大法宝时,曾幽默地回答:第一是记录,第二纪录,第三是记录。采证工作说穿了只有两个重点:第一是抓违约、第二是提损失;所谓抓违约就是紧盯业主是否违约,就像是警察躲在暗处抓交通违规一样,一遇业主违约想办法纪录下来,只要各企业人员捉到业主违约,应计点奖励,记录不是漫无目的的纪录,是有重点的在记录,企业人员必须了解熟悉业主的应办事项有哪些,并且时时注意业主是否依约履行;所谓提损失就是要证明自己因为业主违约而受有多少损失,提损失是个很不容易做而且辛苦的事情,必须将损失的证明有系统并且简而易懂的呈现出来。

4.分包管理。分包管理是总包管理的延续,基本上应符合“Flow Down”、“Pay When Paid”与“Back To Back”三项原则,企业建管理的角度来看“Pay When Paid”与“Back To Back”同为“Flow Down”的派生原则,其意义在于总包管理与分包管理彼此间作业流程具有一惯性(即Flow Down原则);简单的说就是业主要求做什么,企业就通过合同要求分包厂商做什么(即Back To Back原则);业主何时付钱,企业就通过合同何时付分包厂商钱(即Pay When Paid原则);所以分包管理的唯一原则就是总包合同风险完全移转至分包合同,其中包括发包时工料要分开、企业分包之管制、以进度为中心安排精致的履约保证制度等(陈通,任明,宫立新,2007)。

总的来说,企业创收有三大支柱:一是索赔、二是企业变更、三是调价公式。这三大支柱的实质就是合同价格外的收入,做好合同管理是确保这三大支柱得以实现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企业该如何全面的做好合同管理,希望有助于企业摆脱传统错误观念,唤起企业的求偿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勇强,张永波.国际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组织模式的探讨[J].中国港湾建设,2000年第3期

篇6

Abstract:

Keywords:

冠心病心绞痛是目前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是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短暂的、急剧的缺血与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1],严重者会导致心肌坏死,危及生命。经过长期临床观察,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较多[2]。笔者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劳力稳定性心绞痛40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胸痹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44~76岁,平均(612±13)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分别为30、20、18例,病程6个月至9年,平均(34±19)年。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9岁,平均(603±16)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分别为31、24、17例,病程7个月至8年,平均(35±1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的冠心病诊断标准[3]。

113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4]。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涩而弱。

13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同时无血液系统严重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脑出血,近期无重大手术及严重创伤,无精神病史,能配合治疗者。

12诊断标准

14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西医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卧床休息,应用拜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X20120237,规格:100mg/片)100mg,每日1次口服;美托洛尔片(生产厂家: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391,规格:25mg/片)125mg,每日2次口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针对性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黄龙汤。药用:黄芪45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药15g,穿山甲3g,地龙12g,僵蚕12g。每日l剂,水煎取汁400mL,每次150 mL,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3周为1个疗程,应用1个疗程,如患者出现其他情况(如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等),予对症处理。

15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皮疹、瘙痒) 、消化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在纳入观察的第1天、第11天、第21天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于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肝肾功。

16疗效评定

161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用药前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减少

162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心电图ST段抬高恢复>01mv或ST段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抬高恢复005~01mv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50%或有平坦变为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未达到“有效”标准[3]。

16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根据[(治疗前积分-治疗后e分)/治疗前积分]×100%,分为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分比较。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劳力稳定性绞痛属冠心病的一种临床类型,多由于劳累、情绪激动等致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满足机体供血需求的一种临床状态,从本质上来说心肌耗氧量增加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原因[5]。其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现代研究发现,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及并发症的产生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6]。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内科保守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的发展速度,常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药、改善心肌代谢药物、稳定粥样斑块药物等,对于少数心绞痛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的患者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或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或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1]。

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足,标实常为气滞、血瘀、寒凝、热结、痰阻所致,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亏虚、心血运行不畅,或感外邪致血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本病。气虚血瘀是本病的主要证型,治宜补气养血,化瘀通络。黄龙汤由补阳还五汤化载而成,该方一是补气养血与化瘀活血通络相辅相成,祛瘀不伤正,通络行痹阻;二是补气养血,气旺而血行,以补为通。方中重用黄芪益气扶正、气行则血行;当归尾化瘀通络止痛,桃仁、赤芍、红花补血活血与黄芪配合气血双调;地龙、穿山甲、僵蚕通经活络,以行药力。诸药共用,攻而不竣,补而不滞,使气血畅通,共奏益气化瘀活血通络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供、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7],地龙、当归、穿山甲、僵蚕具有抗血小板、降血脂、改善微循环等作用[8],桃仁、红花具有抗凝、增加冠脉血流、减慢心率、使抬高的ST短回落的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CRP是反应冠心病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它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10]。CRP不仅是单纯的炎症标志物,其本身还通过多种机制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而CRP浓度可作为判断心血管疾病的病情程度、发展以及预后预测指标之一。本研究证实联合中药可明显降低CRP,同时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缺血表现具有良好作用,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参考文献

[1]陈灏生.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1.

[2]刘德恒,许真真,郭伟聪.冠心病心绞痛395例中医证候探讨[J].中医杂志,2006,10:617.

[3]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7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5]陈可冀,廖家桢,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6]谷国强,胡大一,刘坤申,等.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心脏事件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11):663-665.

[7]刘晓丹,佟欣,刘琳,等.黄芪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影响的比较[J].中草药,2012,34(1):1018-1020.

篇7

一、合同能源管理及其基本运作机制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能源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不亚于人类对粮食、空气和水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几乎达到了极限,严重的超出了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各种自然资源即将开采枯竭,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全球范围的能源危机。

在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的同时,由此带来的地区环境和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对人类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热点。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对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消耗。因此,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都把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当成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对于高耗能的企业来说,能源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想方设法开源节流,降低能耗费用,也已成为企业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所谓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简称EM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rporation,ESCo)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相关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就像医院一样,我们要有专家,为用能企业进行能耗诊断,计算出节能服务公司能为它节省多少能源;要有资金、设备和技术,可以为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安装调试;最后还需要系统性的服务和培训,建立一个长效的节能机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这一新机制在北美、欧洲、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在这些国家中出现了基于这种“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并且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通过节能服务公司(ESCo)采用新的电能提升技术、能源合同机制及对电力需求方的有效管理等方式来帮助用户提升电能使用效率,在美国,ESCo已发展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每年有10亿美元左右的业务。

合同能源管理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能源节约,其基本运作机制是:通过合同约定节能指标和服务以及投融资和技术保障,整个节能改造过程如项目审计、设计、融资、施工、管理等由节能服务公司统一完成;在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回收和合理利润由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支付;在合同期内项目的所有权归节能服务公司所有,并负责管理整个项目工程,如设备保养、维护及节能检测等;合同结束后,节能服务公司要将全部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耗能企业并培养管理人员、编制管理手册等,此后由耗能企业自己负责经营;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改造的全部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载体是节能服务公司(ESCo)。节能服务公司(ESCo)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公司。节能服务公司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自由竞争或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测、培训、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发展。能源管理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用户)与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之间签订,它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

从节能服务公司(ESCo)的业务运作方式可以看出,节能服务公司(ESCo)是市场经济下的节能服务商业化实体,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与传统的节能改造模式有根本性的区别(见图1)。

节能服务公司(ESCo)一般向客户提供的节能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能源审计。ESCo公司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测定客户当前用能量和用能效率,提出节能潜力所在,并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节能措施的节能量进行预测。(2)节能改造方案设计。根据能源审计的结果,ESCo公司根据客户的能源系统现状提出如何利用成熟的节能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的方案和建议。如果客户有意向接受ESCo公司提出的方案和建议,ESCo公司就可以为客户进行项目设计。(3)施工设计。在合同签订后,一般由EMC公司组织对节能项目进行施工设计,对项目管理、工程时间、资源配置、预算、设备和材料的进出协调等进行详细的规划,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并按期完成。(4)节能项目融资。ESCo公司向客户的节能项目投资或提供融资服务,ESCo公司可能的融资渠道有:ESCo公司自有资金、银行商业贷款、从设备供应商处争取到的最大可能的分期支付以及其它政策性的资助。当ESCo公司采用通过银行贷款方式为节能项目融资时,ESCo公司可利用自身信用获得商业贷款,也可利用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担保资金为项目融资提供帮助。(5)原材料和设备采购。ESCo公司根据项目设计的要求负责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所需费用由ESCo公司筹措。(6)施工、安装和调试。根据合同,由ESCo公司负责组织项目的施工、安装和调试。通常,由ESCo公司或其委托的其他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来进行。由于通常施工是在客户正常运转的设备或生产线上进行,因此,施工必须尽可能不干扰客户的运营,而客户也应为施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便。(7)运行、保养和维护。设备的运行效果将会影响预期的节能量,因此,ESCo公司应对改造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此外,ESCo公司还要负责组织安排好改造系统的管理、维护和检修。(8)节能量监测及效益保证。ESCo公司与客户共同监测和确认节能项目在合同期内的节能效果,以确认合同中确定的节能效果是否达到。另外,ESCo公司和客户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协商确定节能量”的方式来确定节能效果,这样可以大大简化监测和确认工作。(9)ESCo公司收回节能项目投资和利润。 对于节能效益分享项目,在项目合同期内,ESCo公司对与项目有关的投入(包括土建、原材料、设备、技术等)拥有所有权,并与客户分享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在ESCo公司的项目资金、运行成本、所承担的风险及合理的利润得到补偿之后(即项目合同期结束),设备的所有权一般将转让给客户。客户最终就获得高能效设备和节约能源的成本,并享受ESCo公司所留下的全部节能效益。

节能服务公司(ESCo)自身可能没有能力完成上述全部的服务,但是,作为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MCo可以通过整合各类外部资源,达到合同规定的节能量。可能会涉及各类型的机构(见图2)。

节能服务公司(EMCo)所开展的EMC业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商业性。EMCo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来实现赢利的目的。二是整合性。EMCo业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而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为客户实施“交钥匙工程”;EMCo不是金融机构,但可以为客户的节能项目提供资金;EMCo不一定是节能技术所有者或节能设备制造商,但可以为客户选择提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设备;EMCo也不一定自身拥有实施节能项目的工程能力,但可以向客户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对于客户来说,EMCo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提供经过优选的各种资源集成的工程设施及其良好的运行服务,以实现与客户约定的节能量或节能效益。三是多赢性。多赢性是EMC业务的一大特点,一个该类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使介入项目的各方包括:EMCo、客户、节能设备制造商和银行等都能从中分享到相应的收益,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对于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EMCo可在项目合同期内分享大部分节能效益,以此来收回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客户在项目合同期内分享部分节能效益,在合同期结束后获得该项目的全部节能效益及EMCo投资的节能设备的所有权,此外,还获得节能技术和设备建设和运行的宝贵经验;节能设备制造商销售了其产品,收回了货款;银行可连本带息地收回对该项目的贷款,等等。四是风险性。EMCo通常对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因此,EMCo承担了节能项目的大多数风险。可以说,EMC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业务。EMC业务的成败关键在于对节能项目的各种风险的分析和管理。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优势及基本类型

(一)合同能源管理的优势

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所有盈利都由实施节能投资的企业承担,这也是许多企业在节能面前踌躇不前的原因。而且大多数情况是,实施节能企业的客户由于自身种种原因的限制,自行的节能投资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存在节能投资的浪费,甚至项目的失败。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当前我国节能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引导和促进节能机制面向市场的过渡和转变―有没有一种方式,让企业“零风险”地收获节能技术改造带来的效益?让项目的节能投资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节能效果?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合同能源管理”,这也是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本质功效。合同能源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节能新机制、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风险,为客户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它不仅适应现代企业经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需要,而且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潮流。

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机制,不仅是一种推动节能产业成长的节能综合服务的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减少企业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它打造的是一个优质的专业化模式的服务新平台,采取的是一种双赢的共同承担风险的商业新模式,推行的是一种为企业一条龙服务的“交钥匙”工程。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机制是一种节能投资服务管理,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节能服务公司才与客户一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取得双赢的效果。节能服务公司公司服务的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风险,并且可以更快地降低能源成本,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收益和节能服务公司公司提供的设备。如果把能耗大户比成“病人”,那么,节能服务公司就如同“医生”。不用“病人”投入一分钱,医生却能对症下药,开出疗效显著的“节能药方”,然后再从节约的能耗中获得分成收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出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企业的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不仅可以形成节能项目的效益保障机制、降低成本和风险,而且能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从而为建立节能产业提供了具体途径。合同能源管理可以解决耗能企业开展节能项目缺乏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经验等问题,实现节能零投资、零风险、持久受益,从而提高其节能积极性,并使企业有更多精力发展主营业务。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引入,使得节能有机会变成一项创造财富的过程,把环保、生态等众多产业的绿色价值变成了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益。按照EMC模式运作节能项目,在节能改造之后,客户原先单纯用于支付能源费用的资金,可同时支付新的能源费用和ESCo的费用。合同期后,客户享有全部的节能效益,会产生正的现金流(如图3)。

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效果不止是一个节能设备的参数度量,更是一个时间度量。由于节能设备生产企业只负责销售节能设备给用能单位,买卖结束后,节能设备生产企业难以保证节能设备能够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而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正是要帮助企业发挥出节能设备的最佳效果。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节能设备生产企业和用能单位之间的一种节能效果契约,以节能服务为手段,以节能效果收益为盈利模式,能保证节能项目的节能效果。合同能源管理将加强节能设备生产企业和用能单位之问对节能环保的认识,促进节能设备产业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因此,合同能源管理还可以成就一个行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明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产业禀赋使其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在能源紧张、节能减排日益重要的中国,节能服务行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由于具备高增值性的特点,它还可以吸引投资、扩大就业,带动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实验研究等相关产业部门的兴起,从而对节能服务行业的立业和发展提供支撑。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化机制,与众多产业有密切的交集,可以带动这些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比如融资租赁产业,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融资租赁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新领域,在节能领域里,融资租赁能够发扬优势,避开劣势。合同能源管理涉及更广泛行业领域,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制造业、从纺织行业到石油化工等链条关系行业,其中一些行业是单靠融资租赁无法涉及的,还有一些是融资租赁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很难涉足发展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还使融资租赁能够进入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服务,发挥其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为双方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基本类型

结合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践,可以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划分为以下5种基本类型:(1)节能量保证支付型。此种模式是在项目合同期内,ESCo公司向企业承诺某一比例的节能量,用于支付工程成本,而达不到承诺的节能量的部分,由ESCo公司自己负担;超出承诺节能量的部分双方分享,直到ESCo公司收回全部节能项目投资后,项目合同结束,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企业享有以后产生的全部节能收益。该模式适用于诚信度较高、节能意识一般的企业。(2)节能效益分享型。此种模式是在节能改造项目合同期内,由ESCo公司与企业双方共同确认节能效率之后,双方按比例来分享节能效益。例如,在5年项目合同期内,客户和EMCo 双方分别分享节能效益的20%和80%,EMCo必须确保在项目合同期内收回其项目成本以及利润。此外,在合同期内双方分享节能效益的比例可以变化。例如,在合同期的头2年里,EMCo 分享100%的节能效益,合同期的后3年里客户和EMCo双方各分享50%的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企业享有以后产生的全部节能收益。这种模式其实是第一种模式的演进模式,制约这种模式发展最重要的是诚信问题,这也是该模式发展的最大障碍。该模式适用于诚信度很高的企业。(3)能源费用托管型。此种模式是指由ESCo公司负责改造企业的高耗能设备,并管理其新建的用能设备。EMCo公司向客户提供能源系统管理和改造服务,承包能源费用和运行费用;承诺为客户实施节能改造并规定节能效果;双方的经济利益来自于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节能改造产生的节能效益;合同规定能源管理和改造服务标准及其检测和确认方法。如果EMCo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服务标准和节能效果,应赔偿客户的相应损失。项目合同结束后,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企业享有。该模式适用于诚信度较低、没有节能意识的企业,一般不采用。(4)改造工程施工型。企业委托ESCo公司做能源审计,节能整体方案设计、节能改造工程施工,按普通工程施工的方式,支付工程前的预付款、工程中的进度款和工程后的竣工款。该模式适用于节能意识很强、懂得节能技术与节能效益的企业。运用该模式运作的ESCo节能公司的效益是最低的,因为合同规定不能分享项目节能的巨大效益。这种模式的风险重要在实施节能工程改造的企业,因此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要求非常高。市场上往往有一些企业在某一项节能技术上有优势,但其他的配套技术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这种模式目前采用还不多,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节能服务企业最终会采取这种模式进行全方位服务。(5)能源管理服务型。此种模式是指企业委托ESCo公司进行能源规划,给予整体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改造工程施工和节能设备安装调试。ESCo公司不仅提供节能改造业务,还提供能源管理业务。在节能设备运行期内,ESCo通过能源管理服务获取合理的利益,而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为:因先进节能设备能耗降低而降低的成本和费用。对许多经营者而言,能源及其管理不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部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方式是低效率、高成本的方式。通过使用ESCo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的外包,将有助于企业聚焦到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方面。能源管理的服务模式有两种形态:能源费用比例承包方式和用能设备分类收费方式。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能源管理合同是上述五种方式之一或某几种方式的结合。对每一种付款方式都可以作适当变通,以适应不同耗能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节能项目的特殊要求。但是,无论采用哪种付款方式,建议均应坚持以下原则:EMCo和客户双方都必须充分理解合同的各项条款;合同对EMCo和客户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以维持双方良好的业务关系;合同应鼓励EMCo和客户双方致力于追求可能的最大节能量,并确保节能设备在整个合同期内连续而良好的运行。

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仍是主流,节能量保证型项目迅猛增长,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纷纷涌现。而在分布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主要分布在建筑领域;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主要出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宾馆饭店和商业卖场。在时间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的分享期限有延长的趋势,平均超过4.5年,最长超过10年;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的托管期普遍较长,平均超过10年,最长为15年。随着国内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的不断成熟,目前开始出现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相结合以及租赁业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商务模式。

三、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及发展前景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效率较低的国家,目前在能源用户中存在大量的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技改项目,这些项目完全可以通过商业性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来实施。从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节能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合同能源管理(EMC)”这种节能机制同样适合我国的情况,我国已有的节能机构和潜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实施节能项目,并从中获得赢利和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是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重要举措。

合同能源管理(EMC)在中国起步较晚,1997年才进入中国,相关部门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开发和实施了“世界银行(WB)/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第一次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并在北京、辽宁、山东成立了示范性能源管理公司,它们分别是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其任务是按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自此拉开了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序幕。“世界银行(WB)/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核心内容是:(1)利用世界银行和GEF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我国引进、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节能新机制;(2)促进我国节能机制面向市场的全面转轨和节能产业化进程;(3)不断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有效减缓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速度,从而为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作出积极的贡献。

2000年6月30日,原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向全国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通告》,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培训工作。这一通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随之涌现出许多新兴/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EMCo)。2003年11月,在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设立世行项目部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的难题,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促进节能服务公司成长的行业协会――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EMCA是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行业协会性组织,也是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子项目执行机构之一。EMCA为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非盈利社会团体组织,其目标是推广和发展以EMC机制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有针对性地为新兴/潜在EMCo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建立与提高各方面的运营能力,促成更多新EMCo的建立与发展,并最终形成我国的节能服务产业。EMCA在节能技术、节能项目运作、国家节能政策和规划、金融、财务、税务、法律等方面拥有强大的专家队伍和技术实力,并与美国、日本等国的ESCO协会、UNDP、UNEP、WWF、EVO等国际组织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世界银行的指导下、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以宣传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机制为手段、以新兴/潜在节能服务公司(EMCo)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配合政府机构推动节能工作为依托、以建立和提升EMCA自身能力为根本开展工作;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EMCA已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4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2004]30号) 要求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并提出七项综合措施,其中第五项为,要推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约新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融资担保等新机制,培育和发展节能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节能节水技术服务。2004年11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我国第一个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第二条指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节能改造实施全程一条龙服务。”2005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重点的通知》(国发〔2005〕21号)第八条指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服务。”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第四条指出:“重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为千家企业节能改造提供节能诊断、融资、设计、改造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2006年7月25日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印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457号)指出:“培育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各级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和用户提供诊断、融资、设计、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取得合理利润,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2006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出:“开展能源审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自愿协议,电力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新机制,促进节能技术进步。”于2006年8月6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明确提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来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2007年6月3日颁布的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7〕15号)第十九条指出:“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2007年11月颁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发改企业[2007]3251号)指出:“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探索污染集中治理模式。组织专家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和诊断,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咨询,并提供设计,培训,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中小节能服务体系。”2007年10月28日颁布的、2008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国家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知识宣传和节能技术培训,提供节能信息、节能示范和其他公益性节能服务。”2008年10月正式施行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1号)第二十六条规定:“公共机构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节能服务机构进行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和运行管理。”这为中国节能服务行业提供了在公共机构节能中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统计,我国“十一五”期间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由76家增加到782家,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资本投资累计超1800亿元。《“十一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将从782家发展到2500家,节能服务产业将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无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实践表明,在我国引进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0年以来,合同能源管理再次迎来政策扶持的曙光,先是国务院将其确立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随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对节能服务公司从事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2010年是合同能源管理驶入快车道的一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0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节能服务产业发展,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四部委《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0]25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意见》强调,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同时,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意见》同时明确,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意见》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强大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意见》还强调,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加快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节能咨询服务。《意见》同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加强用能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为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基础条件。要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6月3日印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0]249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中央财政2010年安排2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以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改造。《暂行办法》规定,对节能服务公司以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年节能量在500吨标准煤以上(含)、10000吨标准煤以下的工业节能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其他节能改造项目的节能量下限放宽到100吨标准煤以上(含)。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240元/吨标准煤,省级财政奖励标准不低于60元/吨标准煤。 《暂行办法》明确,对符合支持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行审核备案、动态管理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公告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名单及业务范围,鼓励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并根据实施情况对备案名单进行调整。

2010年6月5日,我国首个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上线运行,这也是社会资金进入节能投资领域的首个通道。这种交易模式允许节能服务公司对未来的服务收益进行转让,由第三方投资者购买,这样,节能服务公司未来节能收益能提前变现而实现融资。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旨在解决合同能源管理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这个交易平台,可将节能服务公司未来的服务收益进行转让,以获得流动资金开展新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2010年8月9日,由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提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作为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24915-2010)正式,并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 24915-2010)规定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合同类型、技术要求和参考合同文本等。该标准的制定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服务机制实现节能降耗具有指导意义;对政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落实有关激励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标准紧密结合当前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新形势和政策导向,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通则》的出台为规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相关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和奖励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据,在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技术规范的同时,也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了基本操作指南。对欲申请财政奖励资金的节能服务企业而言,《通则》显得尤为重要,《通则》将是相关政府部门审批奖励资金申请的重要依据。总之,《通则》实施是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一件大事,需引起节能服务企业足够重视。

国家密集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客观上刺激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政策之后,有些地方政府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极为重视。2010年7月,《上海市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印发。该办法对审核管理机构的技术资质、专业人员配比等均做出明确要求,对获得节能量审核资格的机构将颁发相关证书,证书有效期三年。2010年9月,《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正式,经过公开征集、机构自愿申请、专家评审答辩等环节,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5家单位被确定为北京市节能量审核机构。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12月30日印发的《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节能服务企业实施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项目中的增值税应税货物转让给用能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方面,该通知明确要求,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这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将给节能服务企业带来实质性影响。一方面,具有完整节能服务产业链的企业将更加受益;另一方面,节能服务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将大为提升。

2011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共有523家节能服务公司入围,此次名单比第一批增加了62家企业。公告中提到,第二批备案名单中的节能服务公司2011年1月1日以后签订并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都可以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由此,节能服务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

2011年5月4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两部门从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进能效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争在推进建筑节能上有所突破。同时,《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还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发展能耗限额下的能效交易机制,大力推广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创新机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依靠新能源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将是个长期过程。面对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我国必须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为此,这期间,要积极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有效的市场方式来推进节能减排。目前我国大量的已有成熟技术不能集成化使用,单个企业、个人使用成本过高。因此需要创新节能服务方式,将已有的节能技术集合起来,由节能服务商来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因此,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上述系列政府表明,国家为增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作力度,鼓励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明显加大了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推进力度。摸着石头过河,是合同能源管理成长的必经阶段,随着节能市场的逐步成熟,一套能被节能产品供应商、节能服务供应商、能源用户和投资界所认可的商业模式会慢慢呈现。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2.5亿吨标准煤,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国。而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必须控制在42亿吨标准煤以内,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节能降耗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同时意味着未来我国节能市场潜力非常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有利于促进投资,搞活内需,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节能服务公司的专业化功能,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当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完成既定的综合节能指标,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来整合各项节能技术的运用,将实现能源管理从自我管理模式向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节能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正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生机。合同能源管理及节能服务产业刚刚兴起,这一个市场有待培育。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合同能源管理必将进入发展的佳境。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及其推动的节能服务产业即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光”。当前我国步入了“十二五”的关键时期,节能减排工作也进入了攻坚阶段。为实现国家新的“十二五”规划目标,达到用能单位与节能服务双赢的良好愿望,共建和谐社会和低碳生活,需要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我们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节能减排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我国政府强力推进节能工作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市场空间既大,节能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可以预计,“合同能源管理”此后的美好前景,将更加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吴施勤.合同能源管理促进政府机构节能的作用[J].中国能源,2004,(5):22-23.

[2]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B/OL],省略,2006,(10).

[3] 张春雷.我国合同能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1):113-115.

[4] 蔡瑾,何川.合同能源管理的理念与应用[J].上海节能,2008,(10):48-52.

[5] 许艳,李岩.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中美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8):1-8.

[6] 孙红.合同能源管理是一轮新的产业革命[N].中国企业报,2010-4-20.

[7]袁海臻等.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能源技术经济,2011,(1):58-61.

篇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09)08(a)-018-02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轻者仅觉得心前区闷痛、压榨感,重者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甚者出现如《素问・厥论》所述:“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危重病侯。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2]。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以男性居多,且有年轻化趋势。而笔者近年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心痛宁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4月~2009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病程0.6~16.0年,平均6.8年;合并高血压25例,高血脂26例,糖尿病11例,心律失常8例。对照组70例,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44~78岁,平均55.5岁,病程0.8~16.0年,平均6.5年,合并高血压22例,高血脂19例,糖尿病15例,心律失常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3],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放射至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数秒~10 min而缓解,呈间歇性发作,常因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受寒等而诱发。多数患者伴有心悸心慌、气短、自汗、夜寐不安等表现,心电图提示有ST段压低或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即静滴硝酸甘油,口服消心痛、倍他乐克、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有其他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进行降压、降糖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以上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心痛宁方:生黄芪15 g,太子参15 g,川芎10 g,当归12 g,瓜蒌15 g,丹参10 g,水蛭5 g,益母草15 g,牛膝10 g。兼阳虚者加附子6 g,桂枝8 g;兼肾阴者加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麦冬1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服用。15 d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用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2级,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非劳力型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每周≤2次,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改善(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1级,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原为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非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基本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或虽有减少但未达到改善程度、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或心绞痛升级,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双倍二级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阴性,或运动耐量上升2级)。改善(休息心电图或双倍二级运动试验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平坦T波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改变或心电图压低的ST段降低0.05 mV,倒置T波加深,平坦T波倒置)。

1.5 观察方法

记录两组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心率,血压,伴随症状,舌苔,脉象及不良反应等情况;服药前后均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字2检验、t检验和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7.1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29%,P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程度降低,P

2.4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亦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为中老年人常见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而有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患者常有其他部位动脉硬化,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弹性减低,冠状动脉的血管舒缩功能下降,心脏微循环减低,冠脉狭窄,导致冠心病心绞痛[4]。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围,其病位在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中年之后,人体正气内虚,脏腑功能日渐衰退,心气不足,则运气无力,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血停成淤,正如《医林改错》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淤”。可见,气虚血瘀乃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为本虚标实之证[5]。

《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心脉淤阻是胸痹心痛发生的病机及冠心病的基本证型,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致病因素因劳倦内伤,情志不遂,膏梁厚味而致心脾肝肾亏虚,痰淤内阻,心脉不通,不通则通[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存在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血小板黏附性增高,血中脂质增加,致使心脏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符合中医学“血瘀”观点。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绞痛、心悸气短、乏力、汗出及心电图心肌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异常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符合中医气虚血淤所致的变化。故笔者认为本病以气虚血瘀为病机关键,而自拟心痛宁方治之。方中太子参、生黄芪补益心气,气旺血行以治其本;川芎、当归、丹参、水蛭、益母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瓜蒌开胸散结、助阳复脉。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淤之功。而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丹参、水蛭、牛膝等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增加动脉血流量、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及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因而其方用于治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邝伟文,高艺青.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3例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8,5:10-11.

[2]张丽丽,莽永松.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5(19):60-61.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2.

[4]张大创,李根,邢浩,等.中药封包热敷虚里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西医急症,2008,17(7):906-907.

篇9

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极快,面对整个利一会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背景,也促使了交通运输行业向这些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行业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物质因素、投资因素、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制约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成为了一种较好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不仅仅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同时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交通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较为滞后,虽然目前一些交通运输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对企业的作用巨大,但是仍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上,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相对较为滞后,存在着形式主义,管理上也仅仅以人员考勤、薪酬发放、奖惩等为重点,制度中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难以真正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其次,缺乏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体系能够极大的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而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是人才工作的源动力,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制度无法调动人才的工作热情,也就无法提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人才和岗位配置合理性不足,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结构日前就较差,再加上有的企业缺乏一个科学的人才管理理念,导致人才特点和岗位特点不相符合,无法发挥人才的真正作用。

四、交通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策略

1.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理念是实施改革和创新的前提基础,因此交通运输行业领导班子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特定环境丰富白身的头脑,走出传统误区,找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缺陷,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认真的分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认清人才层次性,根据人才的学历、年龄、职称、潜力等来评价人才能力,注重人才实践,通过实践来判断人才和岗位的契合度。此外,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决策人员需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从思想上排除不重视的思想,借鉴他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来形成新的管理理念,注入新的先进的认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将人才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系统项日。

2.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技术已广泛的运用在各个行业,取得了极其重大的成就。因此利用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信息化平台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库,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充分的了解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以及了解各个人员的特点,从而为安排合适的人员到合适的岗位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信息化的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业务自动化、智能化处理,实现信息共享,这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有极为明显的作用。

3.完善奖惩措施

篇10

国务院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提到了要发展壮大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可以预见,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格瑞福德自成立起就致力于节能领域,不仅形成了系统化的节能理念,更拥有一批能驾驭国内外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级节能专家队伍和管理人员。利用政府和世界银行正在推广的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格瑞福德积极为客户提供成熟的系统节能解决方案和综合性优化节能服务。实践表明,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客户可以专注自身业务发展,节约能源创造利润,赢得成本竞争优势,零投入净收益,降低财务成本。

《财经界》:只签订一张合同,企业不用花一分钱,不用买材料和设备,就能进行节能改造,节约大笔能源费用。从理论上来讲,合同能源管理显然能促进企业和产业双赢,但其实践效果如何?

过郑华:2006年12月,格瑞福德与首秦公司签订了系统节能服务合同,率先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开启为首钢集团内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的“探索”。其后,格瑞福德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对首秦公司能源系统的生产、配送、使用、回用等全过程进行调研、分析、并提交项目建议书,双方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节能项目改造方案并进行组织实施。

双方合作本着“效益优先、由易及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近几年先后完成了泵站节电改造、加热炉改造、高炉鼓风除湿、高炉热风炉煤气预热、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等15项节能项目调研、测试、实施,形成节能能力12.47万吨标准煤每年,为首秦公司争取国家财政节能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

为了提供更好、更细致化的服务,格瑞福德的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首秦公司,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节能服务团队,与首秦公司共同挖掘节能潜力,研讨解决办法。

《财经界》:能否介绍一些合作案例的具体进展和成效?

过郑华:这方面成功案例很多。比如,2009年启动的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项目。该项目通过增加一氧化碳激光分析仪、氧气激光分析仪、炉口微差压控制系统等改造措施,使转炉煤气每炉平均回收时间比改造前的6.1分钟延长了2.39分钟,转炉煤气回收量比改造前提高31.95m3/t钢,实现节能能力2.142万吨标准煤每年。

2010年开展的2#高炉热风炉煤气预热项目,通过增加高炉煤气换热器,利用高炉热风炉外排的烟气余热,对热风炉使用的高炉煤气进行换热,达到余热利用、提高高炉煤气温度、减少热风炉煤气使用量的目的。通过烟气与煤气的热交换将煤气温度提高120℃以上,从而提高理论燃烧温度,减少高炉煤气使用量、降低焦比。该项目节能能力达到1.22万吨标准煤/年。

2010年6月建成能源管控中心项目,使得生产调度与能源调度坐在一个大厅里办公,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能源生产和能源使用双方关系的协调,保证了能源系统的实时动态监控、能源介质生产提前预测及配送。系统上线后实现整体节能1%。上述转炉煤气自动化回收项目,后期在能源管控中心建成后,通过对煤气系统平衡的高效协调,增加电站锅炉的转炉煤气使用量,最终整体项目可实现节能能力2.49万吨标准煤/年。

《财经界》:您刚才提到,格瑞福德有系统化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那么,除了上面提及的与首秦公司合作的一些项目外,格瑞福德还有哪些适用性技术?

过郑华:最为典型的是格瑞福德准备推广的一项新的发电厂电除尘技术,叫做“软稳”电除尘。“软稳”电除尘技术可以说是电除尘领域一个新的飞跃。无论是思路和理念,还是在技术路线上,该技术都保持了原来电除尘的除尘效率高、省电、维护管理方便等优点,同时还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业内很多人都知道,常规的电除尘技术应用已经近100年,它所沿用的学术观点是科特雷尔和怀特等美国学者的观点:一是“脉动直流比稳定直流优越”;二是“电源工作电压最佳点是在火花始发点以上某一处”。而“软稳”电除尘技术改变了上述两点看法,它新在“软”上面,认为火花放电是能耗的浪费。

电除尘器包含供电电源及除尘本体两大部分,本体包括放电极系统及集尘极系统。电除尘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电晕放电,使粉尘带上了电荷,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被集尘极所捕集,从而达到废气净化的目的。从应用成效来看,“软稳”电除尘可以在不改变电场的情况下,只更换电源就可以达到双40%以上,即节电40%、减排40%。

《财经界》:“软稳”电除尘技术的应用情况如何?

过郑华:作为一项专利技术,“软稳”电除尘也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小型电除尘改造上来看,使用效果很好。

目前,“软稳”电除尘已被成功应用到一些大的除尘改造项目上。如内蒙古一家60万KW的大型电厂燃煤锅炉电除尘改造就运用了这项技术,并通过了电科院的测试,成效显著。

首先,在保持原有电除尘本体不变,将常规电源改换成软稳电源,在排放等同的前提下,可节电80%-70%;而在减排47%情况下,可节电44.6%。一般情况可保证“双40”以上,即减排40%,节电40%。

其次,除尘效率衰减缓慢。按照传统的常规电除尘技术,火花放电不仅造成能耗的浪费,而且对放电电极产生电腐蚀,常规电源的除尘效率下降速度快。而软稳电源供电处于无火花放电状态,放电电极不存在电腐蚀,能保证长时间处于高效。

篇11

 

一、核产品生产企业系统特点

 

核产品生产大都为种类单一,制造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数据信息庞大,质量信息管理困难的关键产品。从质量方面来看,核产品生产具有以下的特点:

 

产品设计部分由用户的需求决定,因此产品的质量信息仅仅包括最终产品的质量信息,并不包括零件的信息。

 

核产品生产工艺较为固定,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其质量要严格把握,通过与产品设计相同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生产流程一般被多次得到分解,质量信息得到严格管控。其中流程分解次数越多,对应的质量关系就越发复杂。

 

由于核产品其用途比较特殊,因此质量需要严格得到保证,在产品设计质量中要有特殊的考虑:

 

1、质量要求要绝对高,可追溯时间长,包含信息量大,其质量信息一般要保持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能够被追溯,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产品系列周期信息。成品检查的概率也要能够准确把握,对每一根成品管材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并严格保存好。

 

2、由于核产品生产的周期较长,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很多关键工序方面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在对待各批次炉子中,要记录同批不同炉和同炉不同批的情况,将其清楚做出标记,这样有助于信息的准确掌握和追查。

 

二、核产品功能结构设计

 

核产品的质量受到市场条件的把握,其质量由设计决定,通过加工,使得产品得以为人类使用。核产品生产涉及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方面。在核产品中,加快构建CAQ系统,能够有效促进核产品生产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得产品质量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关键相关技术解决质量问题方案

 

将产品质量信息编码和过程质量信息编码结合实现质量可追溯性;设计质量体系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企业质量体系的运作和完善;运用计算机辅助控制工具实现质量管理控制;产品质量信息记录与产品生产流程同步进行;加快实现安全机制建立,保证数据安全

 

四、核产品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一)核产品业务规划

 

1、产品结构规划。核产品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管、单元、台等部分,在每个结构中,又存在着一些零部件,用以支持其结构完整性。核产品的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种类、焊接顺序、标码等等都可以通过对产品的一系列分析得出来。

 

在产品结构规划中,制造商设计制作了一项便于各部分管理的结构,叫做结构树。它是通过将零部件、操作顺序、材料等一系列相对应起来,方便运用,能够让操作员的工作变得简单化,在查询过程中更加便捷有效。

 

2、制造工序规划。核产品的制作工序复杂多变,对核产品的工序充分把握,能够实现制造有序化。

 

3、业务流程规划。

 

(二)核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系统信息数据规划

 

1、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在核产品的生产质量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必须进行的一步准备工作,信息的统计和核对,是为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需要按照其工艺和流程,分别对其过程中的总结、情况做出说明和完善。对信息的收集,能够便于人们对动态事物的认识。

 

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业务运行过程中其质量和数据做总的规划和设计,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数据流将其输入到规划系统。在业务中,一般会配有与数据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相关关系图。

 

(三)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系统的实现主要是为人们的使用服务的。通过对一系列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掌握产品结构、业务流程等实际需求。

 

2、系统功能的说明:

 

(1)物品仓库管理:物品管理主要是针对其仓库建设管理,对物品原材料的出入库进行备案管理,了解物品材料的入库情况,检验情况,进而对其他业务,如原材料放行安全、工作卡领取原材料做相应的备案,方便查询与投入使用。

 

(2)生产目标管理:是要求用户能够对核产品的生产目标做出总体的规划和设计,辅助各种生产计划的实施。生产目标主要包括:日生产计划、周生产计划、月生产计划、变更生产计划,总体生产计划等等。在日后的执行中,要充分对每个目标进行监督与目标管理,实现执行效率提高。

 

(3)任务单运行。

 

(4)工作卡运作:工作卡在核产品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工序的过程中,通过对每一步骤阶段的记录,能够实现工作的开展信息,让系统和员工为自身的工作环节保留信息,其中的记录主要包括有:清洗、烘干、检验、组装等记录。

 

(5)不合格检测。

 

(6)生产信息咨询:在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信息便捷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查询。在查询中,我们可以直接将产品标号输入,就会生成系列的任务信息,包括:零件合格率、生产时间、任务单查询等。

 

(7)数据统计。

 

(8)文档管理。

 

(9)工具检测管理。

 

(四)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软件和硬件。通过将软件功能在服务端实现,响应使用者的操作,实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篇12

一、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调整

建筑业的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单一的模式往往会面临淘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和国内的建筑市场基本上已经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这就使得竞争呈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格局,国际市场上综合项目、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增多,对承包商管理、资本、技术等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批具备设备贸易、国际信贷、项目融资、工程总承包等能力的企业,而我国现阶段所采用的施工、采购、设计一体化的工程模式就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一种做法,因为实施工程总承包,既能够提高质量、缩短工期、节省投资,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所以,未来走向国际化的轨道,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趋势就是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一体化。

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大力研发技术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前提下,固步自封一定会走向衰退,唯有不断地创新,寻求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不被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经营方式,势必会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和落后,企业要向在市场上有更好的竞争力,占有更有利的优势,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高污染、高能耗、传统的行业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建筑领域里面,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向,正因为这样,企业需要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在某一个行业做精做专,同类化的产品或者是项目越多,这个企业就越是没有竞争力,所以需要走专业化的路线,使自己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区分开来,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这样才能够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为了给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建立属于自己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甚至可以与相关院校进行强强联合来进行某一项或者是某一类课题研究,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才会提高,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提高自己的实力,增加竞争能力。

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管理创新

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法相是信息化的产业经营,施工装配化,生产工厂化和设计标准化,因此,作为施工企业必须根据建筑业自身的特性,来全面推进管理创新制度,这就需要从企业自身的管理层入手,逐渐的改变与施工环节脱节的状况,尽可能的实现施工环节与设计互相渗透,提高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效益。要大力的研发产品和技术,形成施工安装和设计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清洁生产技术的有效合理的应用,“绿色施工”的有效推进,降低建筑施工的能源消耗和浪费,减少建筑施工队环境的破坏和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争抢自身的服务意识,来获得用户和业主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四、培养管理创新性的人才

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所限,很多工程和环节并不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处理,所以人在这其中的各个环节上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一个当前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强强联合,这样既能够就某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可以为在校生提供一个可以操作的实际平台,为企业自身未来的发展培养潜在的人才。除此之外,已经在职的员工,需要定期的参加培训,这样既能够夯实之前所掌握的实际操作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和知识储备量。工人很多,但是一线的专业的工人却很少,企业需要降低劳动成本,但是需要提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投入。

五、建筑产业现代化

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类型,同时又是险、累、脏、差的行业,随着我国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少,加上人们从业就业的观念有所转变,所以在工地上举目望去都是四、五十岁的员工,而二、三十岁的一线专业工人几乎没有,招工困难,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这也是建筑业在新常态下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其解决的办法只有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把农民工转变成产业工人的同时,就需要大力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而且还可以减少操作工人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就降低了劳动成本,节省资源。

结语:

新常态是对我国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看我们是否能够面对它们,建筑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它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建筑业通过管理创新来适应新常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尽管我国在目前的适应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我国建筑业正在朝着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上前进。建筑业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来适应新常态,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符合现阶段人们对建筑业领域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晓璐.适应新常态 发展新绿建――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侧记[J].中国勘察设计,2015,4

[2]汪士和.建筑业如何适应新常态[J].工程质量,2015,1

[3]尤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思路[J].建筑经济,2015,4

篇13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日本与池田大作的谈话中,在客观研究了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能够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发表了一个重要宣言,针对世界范围的道德危机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

一、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经验证明:只有科学进步、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

一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对现代文明追求的历史证明,西方的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社会混乱的根本。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便开始了对所谓现代文明的追求,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相继超越了中国而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几百年来这些崇尚科学和民主的西方文明一直在全世界占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健全并不能解决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这些国家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足。由于缺乏道德规范教育,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下一代由于缺乏道德教育和引导,普遍缺乏理想,只知道贪图享乐,吸毒、酗酒、枪击案件等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民主意识膨胀为极端的个人私欲,利己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早已根深蒂固。这样的国度没有整体意识,没有集体观念。这些国家对内没有给国民带来安宁;对外则为了自己狭隘的民族利益大肆侵略掠夺。在21世纪的今天,那些贴着现代文明标签曾经在19世纪掠夺过中国的西方列强们,仍然在掠夺着世界。他们掠夺的借口居然是兜售其包裹着人权外衣的民主和法治。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文明对科学技术和所谓的民主法治的追求,虽然造就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唤醒了个人意识。但由于缺乏起码的人伦道德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人伦道德观念严重缺失,责任意识普遍缺乏,导致人心涣散、社会动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不仅没有带来幸福和安定的生活,反而使人民生活在惶恐混乱之中。西方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西方一些开明的哲学家开始对什么是“文明社会”的问题进行重新反思。很多开明的思想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重视人心治理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是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证明: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主法治意识的提升同样难以解决中国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获益最大的是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通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300年所走的历程,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一些科技领域,中国从世界的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但是受冲击最大的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并维系中国社会发展几千年的社会共有的价值体系。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全世界的各种思潮纷纷涌入。西方文化以其貌似先进的面孔开始潮水般涌入中国,极端个人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拜金主义、只知行乐不知奉献的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开始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在趋利最大化的诱惑下,有的人不顾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意识开始在国人的心目中被质疑、被曲解、被淡忘,甚至被嘲笑、被遗弃。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间,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开始不断出现,官员开始贪污腐化,人伦开始滑坡,道德开始失范,民主法治一度成为个别人维护一己私利的幌子。传统文化所建立的社会共有价值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繁荣而层出不穷,社会管理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