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

篇1

一、企业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重视意识不够

目前,企业、个人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显得比较淡薄。在人事档案管理硬件方面,很多企业在人事档案方面的投入少,硬件设施跟不上,以地下室、库房作为档案管理的存放场所。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还处于原始状态,甚至连基本的八防(防盗、防尘、防鼠、防火、防潮、防脆、光防、防有害气体)都不能做到。档案采取的是老式箱式存放,并没有采取理论上要求的“密集式”管理办法。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的重视意识不够,还不能从根本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给档案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

在人事档案管理软件方面,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多数非档案管理专业。档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比较缺乏,而且后期的培训也未能及时跟进,使档案管理工作未能按照规范来运转。另外,一些企业在人才选拔和考核中,未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能建立起企业用人与档案管理有机配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个人方面,普遍存在员工人事档案意识比较淡薄的状况。有些员工的人事档案未能及时归档,调入单位未能及时将档案及时调来,因而,往往出现不知档案在何处的现象。同时,单位要求填写的考核表等需要及时归档的材料,有些员工未能及时上交归档,造成档案内容不齐全,使档案在反映个人综合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档案内容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在新形势下,员工不仅是企业运转的基本力量,而且越来越被提升到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人事档案的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全面的依据。因此,员工人事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全面性是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基本前提。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下,将内容划分为十类,往往突出反映的是企业员工的政治性,内容多为历史写实性,但对员工的培养、考核,以及员工的兴趣、专长、团队合作等方面内容则显得单薄。传统的人事档案内容未能全面反映一名员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发现和培养人才造成不便,造成埋没人才、压抑人才的现象。

传统上的档案管理将干部和工人分离,实行分类管理。这种档案管理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干部”这一概念比较含混笼统,未能明确予以定义,企事业单位各行各业都普遍采用本词。新形势下,“干部”这一词汇依然不能适应档案分类管理的需要,因此,继续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档案分类管理,势必引起一定的管理混乱。另外,传统上的干部和工人人事档案分属不同部门分类管理,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干部和工人人事档案的分离,与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左,未能体现社会公平,与企业劳动合同制下灵活的用人机制不相适应,妨碍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社会倡导的现代企业制度不相符。

3、人事档案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人才的快速流动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流动性较计划经济时代明显加快。市场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员工为谋求个人发展,个人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员工在企业之间跳转过程中,有些企业为了维护本单位利益,不予调出人事档案等现象频发。还有的员工档案意识不强,将个人档案一直未及时调出。从而形成人档脱节,造成“死档弃档”、“人质档案”现象,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4、档案转移不方便

长期以来档案转移一直沿用“开档案转移单”(介绍信)之做法。理论上讲,这一设计有它的科学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的加快和频繁,这一做法目前很难再坚持下去。新形势下,档案转移并不能确保“档案转移存根”的及时返回,造成人事档案寄出却无凭证的状况,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解决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急需一系列的改进和变革,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现有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档案意识

个人人事档案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升迁、考核培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障问题都跟档案挂钩,做好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对员工意义重大。企业应该依照国家法律要求,不仅要按照要求对档案予以保存并进行完善,还应该对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进行培训,在硬件和软件上满足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从而使人事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以人为本,变革档案管理理念

要使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作用,就应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管理程序和档案内容方面予以不断改进。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竞争的重中之重。档案内容应该充分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配置人才服务,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形成有企业特色的档案内容。

企业的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牢固树立将员工作为战略资源的意识,是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立足之本。因此,在员工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不能照搬机关干部的分类及内容,而应该根据企业现实需要,对员工的全面考核和业务能力等方面予以补充加强,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更好地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同时,在档案管理程序上,应该突破干部、工人分类管理的限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方法。

3、建立与人才流动相适应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革新。对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人档分离、人质档案、死档弃档现象,以及在档案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各级人才市场在档案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灵活的档案转递渠道。

4、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办法,推进人事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从软硬件方面积极投入,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程度,从而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意义深远。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共享、信息传递、提高效率方面将对企业的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摆在我们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只有转变管理理念、寻求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档案管理方法,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第一,管理监督不到位。取消税务专管员后,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的理解为取消专管员,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优化服务,片面强调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各自为政,多头指挥,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第三,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税源不明,监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因而职责不明确,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而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同样存在监控不力,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费不缴不行,而税款可缓,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终影响税源,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二、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篇3

1.1 参保人数激增。以2010年末为例,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5707万人,比2009年末增加了2157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为32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637万人。参保人数的迅速增长,必然导致社会保险档案的迅速增长,这也就对社会保险档案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社会保险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频繁改革。如2010年,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实现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企业缴纳险种在养老、医疗、失业险的基础上,新增了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3 社保档案管理机构分散。具体而言:养老、医疗、工伤等基本保障档案由社保中心负责管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低保等由民政局负责管理;个人商业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负责管理。管理机构的分散,既造成了政出多门、资源浪费的局面,又为社保档案的管理使用造成了诸多不便,同时还使得整个社保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有人开始利用这些漏洞来谋求个人私利,“社保”人死亡而保险金照领等现象的频繁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1.4 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指标不健全。社保档案数量巨大,管理工作繁琐,而目前我国既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又无硬性的考核指标,使得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无所适从,也使得许多工作人员放松了要求,工作标准低,管理不规范。同时,负责社保档案管理的各个部门各行其是,各自分别构建管理系统,各管理系统采用的标准和技术架构不统一,使得社保基本信息无法共用,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这也为社保档案的统一管理使用设置了人为障碍。

1.5 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不高。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于足不出户在网上办理业务。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体系手续复杂冗繁、办理效率低下,人们对简化申报手续、提供便捷高效的网上申报社保业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在确保数据准确完全的基础上,简化申报手续,丰富申报途径,提升经办效率,已刻不容缓。

2 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规范。目前,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工作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管理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配额少,归档范围不明确,管理标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保档案的管理质量。

2.2 存档场所隐患多。受办公场地和经费等问题的限制,许多地区的社保经办机构没有固定的档案存放场所或存放场所条件简陋,社保档案存在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3 管理标准不科学。当前执行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是1992年制定的,其诸多规定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在新的统一的管理标准尚未制订的情况下,各地只能各行其是制订地方标准,以致社保档案的管理方法在各地截然不同,不同专业类别的管理规范也是千差万别。

3 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1 全面推行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在传统的社保申报办理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既不便保存,又浪费空间,查询起来也繁琐。如果将这些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既节约资源、利于保存、方便查询,又能极大的提高经办效率。

3.2 对社保档案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门类的社保档案,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按照各自的形成类型、存档价值等,分别确定各自的归档管理方法,实行分类管理,既方便储存、利于查询,又可有效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

3.3 统一社保管理规范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规范档案管理标准,强化社保档案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社保信息的安全性,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网络查询接口,既可方便公民查询个人社保信息,又可提高社保及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这对于推进社保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是大有裨益的。

3.4 规范社保档案管理机构。如设立全国社保档案管理中心,拟订社保档案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改革规划等,统一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在各地各行其是、管理混乱的局面。同时,在各地设置分支机构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增加和更新,并定期送交全国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统一保管。

参考文献:

篇4

一、供应商管理及其必要性分析

供应商管理是指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原材料、设备及配件和其它资源的企业,供应商既可以是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的供应商队伍,为最终客户提供高质量和快速的产品和服务保障。

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商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目前,很多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仍是相互对立而非合作伙伴关系,其交易过程仍是典型因利害冲突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如供应商通过减少要素的投入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偷工减料即是其道德风险的表现。而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客户在采购环节加大检验、监督管理的力度,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只有加强供应商管理,使供需信息共享,才能达到低成本、高柔性的目标。

2、供应商管理有助于提高供应商对客户需求反应的敏捷性

即时制生产(Just In Time)、零库存管理、精益物流等逐渐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管理领域中普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供应商对客户需求反应的敏捷性成为考核供应商绩效的重要指标。要提高满足顾客需求的敏捷性,作为供应商必须具有控制资源市场的能力;作为客户,要充分发挥采购职能的优势,只有加强供应商管理,使采购方与合格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提高供应商对客户需求反应的敏捷性。

3、供应商管理有助于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

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是客户产品质量的组成部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是客户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份;从成本角度考虑,供应商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是采购方的成本,供应商成本的增加势必最终转移到采购方的手中。所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使供应商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保持提高产品质量、合理降低成本的持续改进状态,对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要素分析

供应商管理体系包括供应商管理方法、供应商选择机制、供应商竞争机制和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合作机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保证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完整和高效。具体实施如下:

1、 供应商分类管理方法

ABC分类法是企业管理的经典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20%的供应商需要80%的管理精力。在供应商管理中,不是每个供应商都需要同等的管理关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上,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效率。在上述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供应商按重要性进行分类,找出关键的少数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我们可依据表1,对供应商进行ABC划分。

表1:

在保证供应方面,对这三类供应商的要求是一致的。但A类供应商为公司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供应且数量少,对其加强管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潜力所在,所以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而对于B、C类供应商,因其所提供的物资比重小、数量多,他们不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点,可以作一般管理。

但是,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ABC分类管理无法真正反映供应商提供的物资的重要性和物资市场的复杂程度,所以,在应用ABC分类管理方法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切实做好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工作。

2、 建立供应商的选择机制

选择供应商,是企业以适当时间、适当数量、适当价格、适当品质采购物资的起点和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候选供应商各个方面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当的选择准则。

供应商选择的准则主要集中在质量、价格、交货、服务等四个方面,此外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因素。下面对各种选择准则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为供应商的选择提供基础,如表2。

3、 完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机制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既可选择独家供应,也可选择多家供应。要有意识地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等方面不断优化。同时,在保持供应商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要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也要建立一套得力的监控措施,建立供需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供需方是同一个价值链的两个节点,这个价值链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价值链上,产品与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对成本、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成为链中所有参与成员共同追求的绩效管理目标。作为链上的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其他成员的利益,才能链上个成员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根本。供需双方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利益准则,使采供关系逐步摆脱传统模式,逐渐形成有利于采供双方共同利益的新的关系模式。采供新旧关系模式的对比如表3。

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是一种改善采供方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供应商的管理要求以大量的供应商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下转第119页)

篇5

(3)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4)缺乏社会保险档案工作指标评估。社会保障大量档案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档案工作不是很难评估社会保障,也没有统一的行政法规和标准,所以档案的一部分工作人员放松了的工作要求。五种社会保险档案文件不是一个部门管理,导致不同的开发人员参与系统建设、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和人为障碍,造成档案割裂。

2 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并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是及时的问题等。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在一个无序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2)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不是标准。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不清楚档案的范围,社会保险文档集合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档案管理方法等,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3)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3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1)将纸质文件转换成数字存档文件。纸质文件转换成数字文件。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如目录数据适用于使用记录文本;全文数据可以使用输入图像扫描;和一些目前常用的数据可以制成光盘。

(2)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篇6

1.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选择供应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研究热点,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1]。大多公司原材料种类相当多,供应商阵容也比较庞大,但从未将供应商进行分类并加以管理。只有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根据公司生产经营需要,选择供应商,才能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JIT采购。因而,这将作为存货管理的工作重点,也是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准时制(JIT)采购策略的关键所在。供应商分类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对需求和服务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供应商对需求反应的敏捷性、有助于保证采购质量同时降低采购成本[2]。

在对供应商分类之前,首先应整理分析供应商信息,供应商信息主要包括供应商的产品、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付款方式、售后服务等。其次根据供应商信息建立供应商档案。为规范操作人员的录入,要求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编码,减少录入错误和重复性录入。最后,定期更新供应商档案中的信息。常见分类方法一般根据供应商的规模、产品类型、地理位置等单一条件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一般的方法有ABC分类法、帕累托分析法[3]以及引进风险因素的组合矩阵模型法,例如风险复杂度模型(Kraljic1983)[4]、子空间聚类算法[5]。结合常见分析方法,根据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如下:

1.1伙伴型供应商:如果供应商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采购业务对采购单位很重要,而且供应商也认为采购业务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那么这样的供应商就是“伙伴型供应商”。

1.2重点型供应商:如果供应商认为采购单位的采购业务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但采购单位的采购业务对本公司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这样的供应商就是需要“重点型供应商”。

1.3普通型供应商:如果采购单位认为对于某个供应商的采购业务对本公司来讲不十分重要,但是供应商认为本单位的采购业务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则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该项采购业务对于采购单位无疑非常有利,这样的供应商就是采购单位的“普通型供应商”。

1.4一般型供应商:对于那些与采购单位的采购业务不是重要的供应商,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和更换,那么这些与采购业务对应的供应商就是普通的“一般型供应商”。

在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后,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不同种类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于“伙伴型供应商”属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可采取双赢策略;“重点型供应商”属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可采取灵活策略;“普通型供应商”属一般合作关系,可采取低成本策略;“一般型供应商”属一般交易关系,可采取管理成本最小化。同时还应设计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价格、质量、服务、交货期、付款期等综合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最佳供应商。

2.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是现代制造企业决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还能够促进双方在更深层面上的战略性合作,通过互动交流提高整体运作绩效。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应当着眼于长远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需要多次的磨合后才形成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建立伙伴关系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1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明确共同努力目标。根据产品质量、供货能力、质量保证、售后服务、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作为一个整体对供应商综合考察,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形成信赖关系,明确共同努力的目标,互惠互利。

2.2与供应商信息共享,拓展合作层面。企业应与供应商信息共享,双方就生产、开发、营销、库存、订单信息共享,节约订货时间,保证正常生产运营。改变传统的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和供应商建立多层面的合作,做到知己知彼,实施JIT采购。

2.3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施战略同盟。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战略同盟,实行共赢策略,在保证供货机制稳定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

2.4战略评价与控制,纠正战略偏差。用实际的数据与评价标准相比较,考察两者之间的差距,将通过衡量和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及时准确地修正战略目标或修改评价标准,采取有效的行动对战略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3.建立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的传递

民营企业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后盾,处理企业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在整个价值链上建立JIT采购系统。如:在企业之中依靠现代信息网络传递应用经济批量订货或订单处理、销售、生产等信息。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应在企业和企业之间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网络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技术等。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可通过条码、射频识别等AIDC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安全采集,通过利用EDI等信息通信技术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传递至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准确、快速的“无缝”联结,把整条链中各环节的规划工作集成在一起,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子系统,提供给管理层快速做出决策,加强客户关系、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同时,在信息系统共享的情况下,供应商可以直接进入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了解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计划:在什么时间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数量是多少,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是什么等等。再根据生产企业要求自己供应的原材料的比例,按一定的提前期来确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供应多少货物,从而按照准时制的要求少量多次的供应货物。

参考文献:

[1] 刘汉进,倪沈冰,张莉娜.零售型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2):72-77

[2] 龚颖彩.供应商分类方法在供应商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5):15-16

篇7

(一)实践上的可行性

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各种专门本文由收集整理档案都出现了各自集中保存的趋势,如城建档案集中于城建档案馆。实践证明,此法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城建档案的管理问题。同为专门档案,人事档案是否也适合于集中到专门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呢?这个问题可从深圳市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方法中得到启发。深圳市的做法是实行分层次和相对集中管理。其具体的管理模式有三种:一是实行分层次管理体制。全市局级干部和一、二类企业领导的档案由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流动干部(辞职、辞退、出国留学、受聘到三资企业、外商驻深代表机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档案由市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上述企业流动工人档案由市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二是实行集团、总公司集中统一管理,如国有免税商品公司等单位档案由集团公司集中管理。三是实行相对集中与分级管理体制,如建设集团本部的干部、工人、二级公司的经理、副经理、党委(支部)书记、人事部长、办公室主任、财务部长由集团集中管理,其他人员的档案由二级公司自己管理。如果深圳市建立一个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那么对于第一个管理模式来讲,就是将一个全宗中的三个子系统即企业人事档案全宗中的三个管理单位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对于第二个模式来讲,只是按照来源原则对领导干部档案、流动干部档案和企业流动工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即将一个集团、一个总公司作为一个管理单位进行管理。第三个模式与第二个模式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个管理单位中再分一、二级管理单位而已。区域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其具体的运行机制可从非国有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得到体现。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以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实现非国有企业员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利用。由员工所在单位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的要求,将员工的聘用、晋升、新订立劳动合同材料,奖惩材料,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材料,参加党、团等材料报送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装入个人档案。企业需要聘用这类人员时,可按照规定到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查阅其档案。

(二)理论上的可行性

建立区域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对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一方面体现了人事档案现实性、真实性、动态性、集中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档案法》关于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档案管理要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的规定。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的建立,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既有利于维护人事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也符合新时代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管理要求,

篇8

在一个单位中,要做好综合档案管理工作,那么这项工作就必须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同感决定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也就决定了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作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的工作,让档案管理工作为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服务,让领导看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重视起来。就档案的管理工作而言,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是最重要的,其次,要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通过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起作用的,所以档案工作者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端正工作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得到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满意。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对领导的印象上。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首先就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给领导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2、加强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在单位里,有的领导对档案的重视工作不够,他们看来档案对开展其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是不足轻重的。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度。此时,最需要的的就是档案工作者的宣传工作。工作者应该经常拿一些单位里的重要的文件资料给领导看,在领导的脑海里对档案的相关工作形成深刻印象,受到深刻的启发,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找机会跟领导谈谈档案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最大程度提高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同感。

二、综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实现综合档案管理现代化

伴随着现代社会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档案的分类管理体系越来越庞杂等。因此,现在的档案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时下必须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方法才能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1、加强职业素质,提高管理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对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对于管理者来说,就要经常涉猎一些相关的资料,增长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做好新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2、提高自身综合管理素质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主要是依赖手工抄写,其特点是容易操作,但是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出错率较高。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写档案工作方式几乎绝迹,现在的档案管理工作全部依赖于计算机,这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档案管理技能到需要档案管理者去掌握和熟练运用。档案管理者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使用技巧,注意关注积累信息文化,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高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

3、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汇集了大量的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因此档案整理工作变得繁琐,重复工作多,劳动强度大。现在借助于计算机来处理,就变得简单的多了,而且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人事立卷是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将资料整理分类,虽然分类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的,但是由于个人主观因素的差异,会出现分来不准的现象,给立卷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尽可能减少手工操作的失误,提升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培训的工作力度,全面提升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管理者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就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的能力。为了不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简化工作强度,就要转变工作观念,摒弃传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和运用新的管理工具。

1、增强继续教育力度

发展继续教育为进一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首先要解决的是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其次,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一批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运行机制

开展档案工作的培训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关于实行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并严格实行;其次,在此基础上建立继续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监督和保障此机制的顺利实施。

3、开展综合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结合个人职业素养的程度,在开展培训时要分层次、按岗位、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按时、按需要提供给档案工作者学习机会,尽快、尽最大程度提高其职业水平。经常普及相关知识,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都会涉及到。最后还要加强科学信息知识的学习,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到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在工作方法和途径上直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篇9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 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 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篇10

在很多企业中,工商管理部门采用的是分类监管的方式。“分类监管”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按照信用度进行分类管理,信用度的由来就是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点评结果,依照这个结果将信用度水平相近的企业划分在一起,对于那些信用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信用度比较差的企业给予惩罚。通过这种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并且在企业的准入、经营行为方面可以加强执法的效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这种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开始在我国实行,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分类监管制度越来越成熟。在法律法规完善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带领下,分类监管在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科学。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运用互联网加强工商总局与地方工商局的联系,资源共享,监管起来更加方便。根据企业信用标准的制定,将企业划分为四级,如果是第四级的企业就意味着是信用度十分不好的企业,这时候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将其“劝退”——退出市场,也可以直接撤销其工商登记;处在第三个等级的企业会有一些信用不良记录,要加强控制,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处在第二个等级的企业信用情况要好于第三等级的企业,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作为划分在第一等级中的企业,信用度良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

三、工商管理有助于准确把握企业信用情况

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以自身为主体,开展年检实践活动,每年定期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与信用状况的监测,主要是为了对企业进行深刻的了解,包括企业的运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为企业提出有益建议。充分利用“经济户口”的管理制度,记录好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注重企业的分类监管,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做出贡献。工商管理部门为了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良性发展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在完善年检制度方面不断的进行年检办法的修改,新的年检办法与时俱进,在年检的程序上和年检对象方面做出了新的详细的说明,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工作联系也越来越方便。企业年检在技术上进行一系列的更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进行年检,可以减少很多多余的程序,也有的工商管理部门实行滚动式的年检制度,这些都促进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篇11

2.人事档案是伴随着人的重要的信息载体,上面反映着一个人的资历和学历的信息,还反映出人有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极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漏和造假,这样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就大大折扣。由于现在企业的数量众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所以,做好档案的管理也是保证档案的可信度,这对于告诉人才的引进也能提供好帮助。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人才也越来越多,有些企业为了强留这些人才,就会以档案不让提等之类的卡住员工往更好的企业去发展,这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也会影响员工的发展,所以传统的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公平性。这也造成了档案管理想社会化发展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真实、安全和公平。

二、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的可行性

1.由于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距离已不再是问题。各种的信息技术遍布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地方。由于企业本身不可能对档案管理这一块有太多的投入,这也直接导致企业本身不可能有效的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由于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有着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是企业和档案管理机构更能有效的进行沟通和及时掌握档案管理的最新动态,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2.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也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而需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而增加企业的负担,长久下去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企业要想解决这类问题,档案管理外包的形式就出现了,这些档案管理的机构能够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方便,科学化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企业不可比拟呢,增加了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需求,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企业不再为此有过多的投入,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3.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的规定了档案管理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对企业档案的保密性也做了很多规定,这些机构也有义务为企业提供档案管理的各项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的服务市场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无论是在服务的内容还是方式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或许企业想不到的、考虑不到的一些问题,这些档案管理的机构就会想到和考虑到,为企业提供周全的服务和保障。这样就有效的保证企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需要,也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三、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的表现

1.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的第一步就是集中统一管理,在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中,企业一般都会根据员工的岗位、学历等方面进行分类管理,这样管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档案的管理混乱,进而加重企业管理的负担,阻碍企业长久的发展。于是,社会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就是管理机构进行档案的统一管理,这些机构有一套专业的科学管理方法,相比企业传统的档案管理是非常有优势,这样交给这些专门的机构,企业不必为此增加投入。这样集中管理更能有效的改变管理档案工作的混乱状态,使之更具体化、专业化。

篇12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篇13

一、 引言

随着社会水平、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而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当然也不能落后,制约企业的管理建设水平,不能保障企业的权益不被损害。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管理建设的快速提高,我们需要逐步地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等,让档案管理向一体化发展,同时实现人事档案信息材料的归档、存放、保存、备份等,如果不能把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分类来管理,将不利于档案管理的合理化处理,也不利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信息的信手拈来,相对应地,就会在这个环节中,浪费企业的信息查询时间。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机构,对档案进行合理归档安全存放。

二、 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简单叙述

企业人事管理是企业员工信息的重要载体,全面记载员工基本情况,反映着员工个人履历、家庭社会关系、综合能力和德才综合表现,是企业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不断地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发展。

三、 企业的管理与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息息相关

1、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水平、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建设、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为适应逐步发展的社会的脚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信息化的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保存提供最原始的记录,企业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快企业管理的发展脚步,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促进其不断地壮大,从而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保驾护航。

2、 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完整的、准确的、原始的第一手人力材料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信息,对人才进行合理的安排,为企业建设和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有技术的专业型人才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运用统一、安全、合理的方式把人事档案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保存企业的宝贵财富,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促进管理建设的正常、快速、稳步前行。人事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发展为最大化的信息资源储存、接收资源、备份、管理作出努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尽一份力。

四、 研究与分析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化方法

1、 把企业的人事档案进行收集和归档,便于统一管理

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保存的时候,需要把企业的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和归档,对于不同类别、不同性质、不同价值、不同意义的档案材料,需要采取不同的归档、存放方式,例如:运用不同编码的档案箱对个人履历、具体的行为能力、在企业中的层次等档案进行分类保存。使用不同的档案管理箱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为以后的档案利用、安全的人力资源作保障,也就便于统一管理,进而保障企业的权益。

2、 对于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采取备份管理,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采取备份管理,针对纸质档案材料容易老化、破损、潮湿、变质等特点,以及电子信息档案的易丢失、易被人窃取、一时的疏忽大意可能使得信息材料全无等特征,需要随时准备两手归档管理,一份做保存,一份供平时的使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档案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损耗、防止丢失。也可以在资料丢失的情况下,以备不时之需,为后面对档案管理的修复工作作出基本的前提条件。

3、 对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进行不定时地检查,对人力资源的循环了解

对于归档、存放的人事档案资源,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人事档案进行不定时地检查,以确保档案资源的安全储存,人力资源信息的完好无损,没有出现破损、老化、文字的腐化缺失、霉变,确保电子信息档案文件的存根、备份、原始材料安然无恙,没有丢失一些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材料等,从而做到对人力资源的循环了解、调查,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尽量地保护企业的人事档案信息化资源的完整而没有外泄,避免引发一些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

4、 对企业的人事档案进行定期地修复完善,以期构建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

对企业的人事档案需要进行定期地修复完善,为其正常的工作进行做准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纸质档案材料的管理需要注意其腐烂、潮湿等,纸质档案容易破坏、发潮发霉,因此对于这类型的档案保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检查、查看;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档案材料,需要及时地保留、存根、备份、信息检查,确保档案的健康、安全存放,尽量把档案信息资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以期构建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5、 对于不同类别的企业人事档案,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安全存放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分门别类,把不同载体的、不同类别的、不同材质的档案材料进行不同的归档、安全存放。特别是对于纸质档案材料的管理需要注意其腐烂、潮湿等,从而导致资料内容的缺失问题以及对于信息档案管理的信息保存等问题,一定要严格地保存完整,并且保证时间的持续性,否则一旦资料丢失的话,处理起来会相当的麻烦。逐步地建立相对应的较完善的档案资料库,从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别存放,以期对各行各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便于工作需要资源的时候能够顺手拿出来,这样既方便而且便于管理,使得企业的资料管理方面更加健全、完善、稳定。

6、 对于一些特别珍贵的企业人事档案,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护

企业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其中有特别意义的、特别珍贵的、对企业有重大价值的档案,例如:企业的核心人事资料、对企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力材料等进行严格保管,使用加密宝箱,并且对这些特别的档案材料,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护,专门设置一个特别的档案管理中心,对他们实行重点保护,以防在需要资料的时候,翻遍所有的资料库都找不到需要的资料,那样的话,既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又浪费人力资源,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五、 结束语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发展对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人力资源的安全、不外泄,我们需要对企业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档案实行归档、存根、备份等,运用多形式的档案管理安全保存方法,以此对人力资源档案资源进行保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完整的、准确的第一手人力材料资源,从而更好地确保公司的正常进行而不被影响。

参考文献

[1] 羊建国;对当前人事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04期.

[2] 郭振民;胡学龙;姜会亮;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