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职业认同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职业认同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职业认同感

篇1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75-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源于师范生阶段,也即职前教育阶段。职前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当前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①培养职业认同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佳构想,是促使师范生从学生转变成教师的关键和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基础。我国学者封子奇等人也指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对师范生院校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我国未来的师资水平均有影响。②由此可见,研究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师范生群体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外研究主要针对学生教师,③然而,国内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免费师范生群体。如丁道群等人对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④张燕等人对北京某大学714名免费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略高于中等水平。⑤而在师范生入学动机方面,马红宇等人的研究指出,师范生的入学动机包括个人特性、社会激励、就业职业因素、他人影响四个方面。⑥其中,以个人特性为主要入学动机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其次是以社会激励为动机的学生。已有文献中,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多以整体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尤以免费师范生为主),专业分布为数学、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样本地域包括北京、湖南、四川以及东北等地,而针对具体学科或专业的非免费师范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培养英语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从而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不尽相同,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以及教育实习等表现,也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非免费)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讨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比较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与已有研究中的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程度的异同。二是借鉴马宏宇等人的研究,探讨不同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程度?以期能够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同时,为丰富不同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为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三年级的64名大学生,其生源地均为广东地区,目前已完成英语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专业训练并参加过两次教育见习,但尚未进行大学四年级的教育实习。

(二)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问卷改编自魏淑华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包括职业认识(6个项目)、职业情感(8个项目)、职业意志(4个项目)、职业技能(8个项目)、职业期望(7个项目)和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六个维度,共37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尺计分,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入学动机问卷。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用于考察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的开放性题目,“你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

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及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将均值与中性选项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研究发现,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M=3.806)高于中等水平(M=3),且在6个维度表现上呈不均衡状况。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职业期望均值(M=3.882)次之,职业意志均值最低(M=3.547)。

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与其六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职业认同感总体与职业认识(r=0.951,p

(二)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入学动机方面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社会激励因素并非英语师范生群体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主要原因。他们选择英语教育专业的入学动机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特性(占54.69%)、就业职业因素(占25%)、他人影响(占20.31%)。

为了检验不同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入学动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0.250(p

对不同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个人特性因素(入学动机1)与就业职业因素(入学动机2)之间的概率为0.780>0.05,未达到显著水平;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入学动机3)之间的概率为0.000

四、分析与讨论

(一)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M=3.806,p

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6个维度中以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表明英语师范生对教师群体的职业价值有较高的肯定,认为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即职业价值观越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也相应较强。职业期望均值(M=3.882)在6个维度中也相对较高,反映了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工作氛围、发展前景以及自己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有较高期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所以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期望较高。

已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感可以反映教师“愿意长期从事教师工作的心理感受”。本研究中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但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均值(M=3.547)在6个维度中最低。然而,职业意志反映的是个体主观上是否愿意长期、认真、持续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曾丽红等人的研究就曾指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中,职业意志得分(M=2.97)最低,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在6个维度中相对较弱。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英语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笔者执教班级英语师范生当中,不少因为无法通过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无法进入稳定的公立学校而不得不放弃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

在对6个因素与职业认同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职业认识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系数最高(r=0.951),即职业认识度高的师范生,其职业认同感也较强。教师职业认识可以反映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内容、待遇等方面的认知。英语师范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例如,在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介绍;教育见习过程中,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与往届毕业生的沟通等。对教师职业持有客观、充分的认识,能够增加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职业情感在6个维度中排第五位,在职业认同感中并不十分突出,这与马红宇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教师职业情感指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等,具体可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等。虽然英语师范生有部分从事家教工作,还有小部分在英语培训机构中担任兼职英语教师,但他们还处于职前阶段,缺乏实际教师工作经验,因此还未对教师职业产生深刻的情感。

(二)不同入学动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入学动机的3个因素中,个人特性因素所占比重最大(54.69%)。个人特性主要指学生因为自身兴趣爱好或者认为自己适合教师职业而选择师范专业。有35名英语师范生表示自己喜欢或者有兴趣当老师,还有的认为自己适合当老师。就业职业因素是指学生选择成为师范生是出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如工作稳定、待遇不错等。其中,有15名(占25%)英语师范生表示教师行业比较稳定或者收入稳定是他们选择。他人影响因素通常指家人、师长、朋友等人的影响。有13名(占20.31%)被试表示自己选择师范专业是由于家长建议、要求或出于家庭原因。Sugrue指出职业认同除了与个性有关,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家人、家庭因素等。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个人特性因素的被试者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最高,这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英语师范生。其次是以就业职业因素为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同时,3个不同的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着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就业职业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最高,说明以个人喜好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度较高,这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证明了“只有喜欢、热爱某种职业,并且认为自己适合从事该职业,才会对职业产生认同感”。但不同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的是,社会激励并未成为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之一。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以及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已有研究的免费师范生的认同感程度相近,均比较高。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最高,职业意志均值最低。(2)英语师范生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对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以个人特性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表明个人兴趣爱好等对于职业选择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提供如下几点参考建议:首先,基于职业意志程度在职业认同感现状中处于最低的原因,应该增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英语师范生就业意志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课程设置中建议加入就业指导,尤其是教师招聘考试指导。其次,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对于因家庭原因或父母意见而无奈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应该进行适当引导、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对教师行业有较高的情感意识。最后,进行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往的英语师范生专业课程以教学理论、技能培训为主,忽视了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课程实践环节,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让英语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英语教师进行学习沟通,对英语教学有更直观的认识,以增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得到了一些实证的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被试的样本偏小,64名被试者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还不足以说明广东地区英语师范生的整体现状,今后需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二是由于就读英语师范生专业的男生较少,64名被试中只有2名男生,因此本研究中未进行性别差异分析。三是测量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问卷各个项目数量不够均衡,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优化。

[注释]

①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62.

②封子奇,姜宇,杜艳婷,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69.

③Meijer P C.The Role of Cri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M].The 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11:41.

④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4):63.

⑤张燕,赵宏玉,齐婷婷,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

篇2

1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和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得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为人师表”等评价,赋予了教师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加强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

2.2工作自主性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工作自主性既是重要的组织变量,也是职业化的关键因素。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工作特质本身导致不同专业知识员工必须面对不确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故需要相应程度的工作自主性,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行动。Tampoe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型员工最看重的职业发展依次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收入,可见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比对收入更重视。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既是工作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员工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他们不仅负有传授知识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创造知识的重任,为保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还需要独立地思考与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科学实验,还需要自主地对劳动过程进行设计和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更具开创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也即是说,对工作自主性具有较强需要的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更高。Norris和Niebuhr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usso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工作者的记者群体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关系。较高的工作自主性,有利于高校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其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进一步强化[8]。

2.3组织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先期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或预设的,而是在各种社会情境和环境中解释个体的行为、语言和日常实践。Litwin和Stringer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个人对于该组织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而一个组织总的环境性质是由生态学(指组织的物质资源)、背景环境(来自组织中成员带来的背景特征)、社会系统(指组织中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等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决定的。很显然,个体对高校教师职业的知觉和理解,必然要从多个维度受到环境的影响。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

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中间,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依然存在,结论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13]。此外,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越是认同自己的职业,他们就越少经历倦怠[14]。Day等人总结认为,教师职业认同能够有效规范教师行为,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4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对职业认同概念,以及工作自主性、职业形象和组织环境对职业认同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已有研究努力推动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然而大多仅限于对特定群体的个案研究,对职业认同的概念和理解还各有侧重而不统一,对职业认同特别是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教师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分析方面,虽然已有学者证明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个体特征对其职业认同产生显著影响,但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中小学教师,并且未涉及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等因素,也未见学者采用实证分析,探讨环境因素的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国外的研究虽已涉及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但仅集中于审计、新闻媒体等特定行业;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果变量的分析还仅限于离职倾向、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等变量,较少直接与组织认同相联系。在研究深度方面,除了少数研究是对一些个人特征所作的简单描述统计分析外,对于教师职业认同与上述变量之间的影响机理等还鲜有探讨。此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的特殊环境中,组织环境、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形象如何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产生影响,也还有等进一步研究。教师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职业,教师作用的发挥,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视。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不能简单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而必须基于中国国情,考虑价值观、文化等差异,通过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革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心理研究提供概念模型和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Goffee,R.&JonesG.,1996.“Whatholdsthemoderncompanytogether?”HarvardBusinessReview,Vol.74,pp.133-48.

[2]Tajfel,H.,1981,“Humangroupsandsocialcategories:Studiesinsocialpsych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Tajfel,H.,&Turner,J.C.,1986,“Thesocialofidentitytheoryofintergroupbehavior”,InS.Worchel&W.G.Austin(Eds.),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pp.7–24).Chicago,IL:Nelson.

[4]Volkmann,M.J.&Anderson,M.A.,1998,“Creatingprofessionalidentity:DilemmasandMetaphorsofaFirst-yearChemistryTeacher”,ScienceEducation,Vol.82,pp.293-310.

[5]Kelehterman,G.,2000,“Ellingdreams:AcommentarytoNewmanfromaEuropeancontext”,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Vol.33pp.209-211.

[6]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7]BamberEM.&IyerVM.,2002,“Big5Auditors''''Professionaland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ConsistencyorConflict?”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Vol.21pp.21-38.

[8]Hall,R.H.1968.Professionalizationandbureaucratization[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33:92-104.

[9]Russo,anizationalandprofessionalidentification.ManagementCommunicationQuarterly12:72-111.

[10]Moore,M.,&Hofman,J.E.,1988,“Professionalidentity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inIsrael”,HigherEducation,Vol.17,pp.69–79.

[1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篇3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的方法抽选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厦门市的10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316份,回收率达90%,有效率100%。

2.研究工具

《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量表问卷》是在魏淑华《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3]。发放问卷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修订后的问卷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3个,总的方差解释率为69.6%。根据三因子包含的题项将其分别命名为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共12题,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越认同。问卷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10~0.832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6。分半信度,采用Spearman-Brown分半相关系数计算方法,所得各因子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744~0.862之间,总量表为0.834,修改后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二、结果与分析

1.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总体情况

表1 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可知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程度较高。其中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最好,教师职业价值认同次之,教师的职业情感认同最低。

2.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为了了解小学教师在性别上对职业认同感的认可情况,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知:男女教师的职业情感(t=0.00,p

3.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年龄差异分析

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年龄(30岁以下、31~50岁、51岁以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知:小学教师各个年龄段在职业价值认同程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职业情感认同(t=0.00,p

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不同年龄阶段LSD事后多重比较,可知:在职业情感认同中,30岁以下的教师比31~50岁的教师具有更高的职业情感认同;在职业能力认同中,30岁以下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认同低于31~50岁的教师;在职业总体认同程度上,30岁以下跟51岁以上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31~50岁的教师。

4.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教龄差异分析

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教龄(1~3年、4~10年、11~20年、21~30年、30年以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知:小学教师的职业情感认同(t=0.000,p

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不同教龄的LSD事后多重比较,可知:教龄为1~3年职业情感高于11~20年、21~30年的教师;教龄为1~3年的教师对职业能力认同的程度最低,11~20年跟21~30年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认同最高。

5.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与任教年级的差异分析

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以及各因素进行任教年龄(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单因素差异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t=0.032,p

6.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学校所在地的差异分析

对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所在地特征(城市、农村)独立样本t检验的数据分析得知:小学教师在职业价值认同(t=0.000,p

7.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其目前职称的差异分析

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以及各因素进行目前职称(小教一级、小教二级、小教三级、小教高级)的单因素差异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知:不同职称在职业价值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职业情感(t=0.000,p

对不同职称的职业认同感得分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得知:拥有小教一级职称的教师的职业情感略高于拥有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拥有小教一级职称和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的认同高于拥有小教二、三级职称的教师;最后,在职业认同感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拥有小教三级职称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最高。

8.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其月工资水平的差异分析

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以及各因素进行任教年龄的单因素差异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知:小学教师月工资水平的职业能力认同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职业情感认同(t=0.000,p

对月工资水平的职业认同得分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得知:在职业价值认同上,月工资在2001~3000元左右工资的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感明显低于月工资3001~4000元、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的教师;在职业情感上,月工资水平在1001~2000元的教师比2001~3000元、3001~4000元教师的职业情感认同上都高。在职业总体水平认同上,月工资3001~4000元与月工资在4000以上的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明显高于月工资在2001~3000元的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讨论

总体来看,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但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关于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性因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性别差异

在职业情感与职业认同上,女教师又略高于男教师;但男教师在职业价值跟职业能力的认同上比女教师高,原因如下:自古男儿当自强,男性是权威的标志,这也就培养了男性比女性更加系统、全面与高远的价值观,男性在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比女性来的更加高瞻远瞩,因此男性能力也普遍比女性来的更卓越[4]。但是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来看,要求教师要具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细心以及耐心等各方面特质,显然女性更优于男性,并且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作为教师能够成就女性教师的成就期望,而对于男性教师则有较少的成就期望。

2.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年龄、教龄差异

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不同年龄、教龄阶段呈现明显的差异。作为一名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新手教师,必然对这份职业充满了期待与探索欲望,未知的世界总是吸引着人们,所以年龄在30岁以下、教龄在1~3年左右的教师必然在职业情感、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认同上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唯独在职业能力认同上有欠缺,因为他们刚步入教师行业显然没有老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与技巧,也就会在这方面偏低一点。年龄在31~50岁,教龄在4~10年、11~20年左右的教师,可能会产生教育教学上的倦怠。有研究表明,教龄6~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阶段[5]。另外51岁以上,教龄在21~30岁、30岁以上的教师,他们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已经几十年了,回过头反观职业生涯时,反而是另一种超然的心态。

3.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学校所在地差异

处于城市小学的教师明显比处于农村小学的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高。位于城市的小学,教学气氛以及重教程度都会比位于农村的小学要好,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相对于教师来说,会普遍受到关注以及尊敬,教师的职业情感以及职业价值观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另外,城市教师的待遇以及教学环境、条件都好于农村教师,必然能够提高职业情感。最后,城市小学的竞争压力大,这让处于城市小学的教师不敢懈怠自己,努力提升自我素质,提高自我要求。

4.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所教年级差异

小学教师虽然在职业认同感上不存在差异,但在职业能力认同程度上差异显著,高年级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程度高于低年级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程度,可能的原因是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特点。低年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爱说又爱动、注意力不能持久,这种情况就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而低年级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程度又高于中年级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程度,相对与低年级学生而言虽然已经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但是中年级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独立性增加,开始对教师评头论足,并不是一味地听从,因此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变化,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才能进行有效教学,这相对与低年段更具挑战性,这或许是影响职业能力认同的原因之一。

5.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职称差异

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在职称方面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小学教师晋升小教一级跟小教二级是自然晋升,但是要评上小教三级跟小教高级就必须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卓越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够评上,因此小教高级的教师在职业能力认同感上就会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但评上小教高级的教师一般来说都有几十年教龄,教学成绩与能力等各方面已经得到了肯定,按目前的职称制度,他们的职称已经是“天花板”,或许没有了更高的追求,这时候他们的职业情感跟职业认同感就会有所降低。

6.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月工资水平差异

对月工资水平的职业认同及各因素得分进行LSD事后多重比较可知:教师的工资待遇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方面。在职业情感上,月工资水平在1001~2000元的教师比2001~3000元、3001~4000元教师的职业情感认同上都高。可能原因是月工资水平比较低的一般是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充满了激情、热情和勇气,他们对一切新鲜有趣的东西都愿意去接触、去学习、去尝试。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用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去解决,让自己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天地。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情感优势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关注师德建设的“土壤”[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2] Beijard D,Verloop N,Vermunt J D.Teachers’ perceptional identity: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16).

[3] 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篇4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车文博认为,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一般是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当前,在幼儿园负责保健卫生工作的教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通常受过专门的医学和营养学的教育,具有从业资格证书,既要负责卫生消毒和疾病预防,也要负责幼儿膳食的营养搭配。另一方面,他们在幼儿园中每天都会和幼儿相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教师的职责。尽管保健卫生教师在幼儿园中具有多元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有人认为不受幼儿园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并不重要。由于幼儿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疾病因素的感染,所以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营养保障,设置科学的体育锻炼,落实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等对于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而,在幼儿园中负责卫生保健工作的教师的重要作用便自不待言。正因为如此,中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研究学者陈鹤琴曾有言:“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在影响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多因素中,幼儿园的管理层面对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与工作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幼儿园应着力注重下述三个方面,从而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吸引力。

一、加强宣传,强化家长的保健卫生意识,积极配合保健卫生工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保健卫生教师普遍认为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园的保健卫生工作,很多家长常常表示不理解或不配合。概言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是由于幼儿的接送并不固定,不熟悉保健卫生工作。例如,多数幼儿是由父母、祖父母等接送,保健卫生教师的要求没有被及时传达。其次是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配合保健卫生工作。例如,虽然幼儿已经发烧,但家长忙于工作,没人照顾幼儿,所以仍然将幼儿送到幼儿园。再次是由于有的家长会忽视幼儿园相关规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有的家长甚至要求幼儿园统一接种疫苗。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作为管理方,幼儿园应积极利用家长会、公告栏等多种手段向家长宣传保健卫生工作,在强调保健卫生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明确保健卫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二、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总体而言,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发展较为单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从事着保健卫生工作,其专业技能随着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幼儿园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一,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在当前的考核机制中,由于幼儿园忽视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性,在考核中简单地对其进行后勤考核,有的甚至取平均值进行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幼儿园应明确考核目的,针对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鉴于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殊性,幼儿园可以采用历时评比的方式进行考核,在纵向上对比工作业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第二,增加升职机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幼儿园应当以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为基准,构建公平公正的升职机制,了解卫生保健教师的升职诉求,为他们提供升职机会,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幼儿园与保健卫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结局。

第三,创设教育与科研奖励机制,为保健卫生教师评职提供支持。按照现行的评职要求,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同样需要,但受限于工作性质,他们通常很难单独完成。因此,幼儿园在相关项目的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涉及到健康卫生的科研项目中,应当鼓励保健卫生教师积极参与,并在方法论上予以充分指导,以帮助其获得科研成果。

三、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提升职业认同感

由于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身份定位特殊,既担任着老师的职责,也肩负着医生的职责,还由于保健卫生教师人数较少,再由于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困难,故而通常会产生被边缘化的职业感觉。这样,保健卫生教师就会在心理上与幼儿园组织之间产生隔离之感,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会反映到工作中,出现倦怠与消极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应努力为保健卫生教师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第一,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由于很多幼儿园对于保健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教学。毫无疑问,这种错误的工作观念会影响到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保健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保育与教育同等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保育与教育并重的工作观念。幼儿园应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积极肯定并努力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例如,要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要采纳保健卫生教师的建议与意见,要为保健卫生教师配备必需设备等。

第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的科研合作。每个人都希望在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它会对工作者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保健卫生工作者尤其明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保健卫生教师认为其工作领导不重视、家长不理解,同事不配合,这种工作氛围严重影响到了其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应当努力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从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以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篇5

20世纪中期,职业认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产生,国内外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表述了职业认同的内涵。Meyer认为,职业认同感是由情感认同感、持续认同感和规范认同感等三个因素构成的[1]。Smith(1999)指出,职业认同感不能被解释为固定的或单一的、稳定的实体,而是人们认清自己与他人或环境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2]。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在多种角色中进行动态平衡的一个复杂过程[3]。本研究倾向于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个体从心里认为其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意义、价值,能达到自我实现[4]。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源于国外。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Crow首先提出教师角色认同感这一概念[5]。我国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稍晚。魏淑桦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6]。于慧慧(2006)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从内心接受所从事的职业,并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7]。但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感内涵的界定并未统一。本研究采用教师职业认同即教师对从事工作的正面、积极的评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影响其工作的心态、行为以及教学的质量。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3.1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1.1青年教师的特点

本研究将青年教师的范围界定在25-35岁之间。该年龄段教师,在职业追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动态、心理需求等方面,均表现出强烈的年龄特征与职业特点。25-3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大部分学历高、身体素质好、工作劲头足;对快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追求感强,对自我实现的关注度较敏锐;对教师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前景较重视。但因教龄短、工作经验缺乏以及工作任务的多元化,导致工作压力偏大。同时初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发生转变,使其收入方式由家庭给予过渡为职业收入,家庭责任由自我照顾转化为赡养老人、组织家庭、供养子女等,加重了青年教师生活重担与生活压力。在工作与生活等双重压力影响下,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易波动,从而促使其对理解与关怀的高度心理需求。

3.1.2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

当代的青年教师多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处在职业生涯的初创期,对自我的要求高,工作抱负大,职业感强,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既期望将掌握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期望学生的尊重、家长的肯定、社会的认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越高,对自我的评价越好,教师职业认同感相应地越积极越正面。

3.1.3职业前景与培养机制

近年来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年龄与学历的优势促使青年教师对职业生涯具有良好的憧憬,职业规划意识强。但因初入教师岗位,缺乏制定职业规划的正确方法。因此,环境给予的职业规划引导直接影响职业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同时,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师生沟通、同事交往等方面均缺少经验,需要组织环境为其提供丰富的培养途径,缓解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认同。

3.1.4物质回报

依据家庭经济投入、家庭事务复杂度、家庭稳定度等,本研究将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的生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压力期,年龄在25-35岁,需要购房、组织家庭、赡养父母、照顾子女等,家庭事务多,家庭矛盾多,需要的经济投入大。第二阶段是稳定期,年龄在36-50之间,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家庭核心点集中于子女教育。第三阶段是自我享受期,50岁以后,工作压力小,生活压力小,经济实力相对丰厚,注重自我享受。青年教师正处在第一阶段,需要较高的工作薪酬缓解家庭压力。这一时期获得的薪酬水平直接影响青年教师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关联对职业的认同感。

3.1.5组织关怀

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易诱导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如心理压抑,处理工作与生活问题时,固执、偏激且缺乏耐心、责任心。其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均会作用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对工作的满意度,影响对教师职业的肯定。因此,青年教师更需要单位、组织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关怀,缓解心理问题,提升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感,改善职业认同水平。

3.2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3.2.1高职教育的特点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着力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对高职教师提出新要求,重视教师的双师素质,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与熟练的职业技能,将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关联。

3.2.2个人的职业技能水平与行业实践经验

现代高职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以“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技能展示、校内外实践实习等方面,都要求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输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因此,高职教师的职业技能直接影响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高职学生是否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教师掌握的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越熟练,教学效果越好,从而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反之,则会影响高职青年教师工作的信心、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肯定。

3.2.3社会评价

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层次最低的教育形式,高职学生的录取是最后一个录取批次。因此,社会认可度相对偏低。在高职院校中,因地理位置、建校历史、院校性质、办学水平、管理体制、组织关怀等方面,存在内部差异。优势越明显的院校,对教师的吸引力越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高。同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生源质量逐步下降。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

4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途径

4.1依托青年教师自身,提升教师的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日益丰富。同时,工作岗位对高职学生岗位技能的需求也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有极高的求知欲,且自身文化基础扎实。基于此,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积极主动地对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岗位实践技能等内容进行主动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学技能大赛、岗位技能展示等,多参与行业企业的实践技能培训、挂职锻炼等。

4.2完善职业规划管理,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合理的职业规划是提升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管理部门,加强对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引导,提供正确的职业规划方法。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应从自我认知开始,准备自我认知是个人职业规划的前提;分析自身在兴趣、性格、需求、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找准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组织的发展目标,观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的切合程度,调整个人职业目标。对于高职青年教师而言,个人职业目标主要有教育教学骨干、科研能手、职业技能专家等,是三者并重发展还是有所倾斜,是个人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规划目标能促进高职青年教师对职业前景的憧憬,提升教学质量,改善职业认同感。

4.3重视高职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依据高职教育特点,重视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建立双师教师培养基地,完善青年教师先实践、后上岗的岗前培训制度,建立高职青年教师岗中定期行业实践制度,鼓励高职青年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丰富培养方法与途径,加强教学改革的培训进修、骨干教师的培训、国培、同类院校的参观学习。加强校内技能展示、校外技能指导、岗位实践、企业挂职锻炼等,提高高职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4.4改善管理模式,重视人文关怀

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绩效评价制度,将工资分配倾向于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适当提高物质回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成立教师心理健康中心,定期调查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与高职青年教师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与心理健康[8],善于引导,既扮演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引导者,也做好青年教师的心理导师。同时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培训,丰富工会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家庭状况,对需要重点帮助的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关怀。

篇6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被试来自重庆市的各中小学54名参加《重庆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6名,中学教师28名,男教师16名,女教师38名。对照组被试为54名来自重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8名,中学教师26名,男教师20名,女教师34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就是,实验组参加培训,对照组不参加。

(二)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重庆市的教师国培计划课程,因变量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实验为期一个月。

(三)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问卷采用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4]42,该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角色价值观(6个项目),职业行为倾向(5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个项目)。

(四)心理健康国培计划课程的材料设计

以专门编写的《重庆市教师国培计划课程》为实验教材,共分为三个专题。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两个大部分;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操作技术、个体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咨询者角色――教师如何做心理咨询等内容。

2.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分析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内容。

3.效果评估课程

效果评估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系统及其分析”,“心理测量实施技术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分析”等内容。

(五)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判断鉴别

通过自我测验、认知改变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使被试了解自己职业认同的存在状况,以引起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唤起情感共鸣与震撼,使其认识到职业认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

2.训练策略

通过设计有关活动情境,采用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感悟等方式进一步启发教育被试,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引导他们思考并体验掌握处理不良职业心理问题的技巧。通过团体辅导、课堂讲座、实践操作等手段给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使其能够有信心逐步克服自己的职业认同问题,增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横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横向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干预前心理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测的比较中,实验组教师在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前后测水平的纵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纵向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有显著性升高(P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5]。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水平。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干预中,授课教师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来进行与之适应的教育,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而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4]45,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教师越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们还经常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课程干预之后,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角色价值观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体验,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教师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本研究显示,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们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改变,造成了教师们职业行为倾向的变化。由于学科的差异,中小学教师们在中小学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消极态度,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疏导和启示,中小学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态度得到更正,进化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进化来的心理机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ultimatecause)[6],态度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其必然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改变了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在课程干预中,聘请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来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策略给予讲授,并且进行了现场模拟,还教给中小学教师各种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开展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面对面交谈,学员们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讨论等,在这种融洽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进化心理学还认为社会环境或文化是心理行为变化的当前原因(proximate cause),正因如此,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情感,从而提升了其职业价值观水平。伴随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过程,他们对其从事的职业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伴随着积极成分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又增强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职业憧憬,这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促进了教师们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本研究还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其一,本次培训以众多教师为对象的课程干预,这就给予了老师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一起相互倾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忧与乐,打破了教师在一个学校仅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独,并且这也给予中小学教师一个不良职业情绪的适当发泄平台;其二,本次课程干预让教师们认识到同行们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职业困惑,让教师们认识到存在职业困惑的正常性;其三,授课专家们对教师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进行疏导,引导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有归属感。由此,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孙晓青,於荣,田海洋.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7(003):148-149.

[3]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6-87.

[4]向祖强,刘鸣,何伯锋.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02).

篇7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两年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名工作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缺乏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可以这样说,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无与高低,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又是怎样呢?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分别对中专幼师和高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调查,其结果很不乐观。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回答“喜欢或热爱”的,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更多的回答是“好就业”、“是家长的意见”、“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觉得好玩。”等等,甚至有的回答是“中学毕业了,成绩又不好,总得有个学校读啊”。尤其是中专幼师学生的问卷反应出的职业认同感的问题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岗位缺乏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怎样在幼师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呢?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各类院校的幼师、学前教育的教师虽然与学生们将来所做的幼儿教师有所不同,但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合格的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转贴于

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学校除了通过必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可以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等等。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职业不满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却只有一个标准,除了挣钱多一些,谋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还要什么了。”我们的幼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把职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幼教岗位是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院校,一定要明确我们培养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培养有职业理想的幼儿教师。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写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要确确实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各级各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科学合理,保证师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的课时量。笔者通过网络查询一些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发现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师德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岗位的适应性。近年来,全国各地幼儿园虐童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外,主要还是幼教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师德和必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是缺乏职业认同感。

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要着力营造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要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电视、标识牌等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定期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演讲比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感必定很高。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和责任。

篇8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编号:08YB124)”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69-04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而言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1]。教师的职业认同会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的投入、职业的承诺。在国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且已比较成熟,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在国内,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且有待系统和深化,主要表现为:在研究对象上,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而对于区域性、特殊性教师群体的研究甚少关注;在研究内容上,以往的相关研究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元研究,如构成成份、问卷编制等。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跨文化研究和区域化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和特点,以期为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的管理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江西省萍乡、赣州、南昌、抚州、上饶五大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89. 5%。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参考魏淑华等编写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问卷》[2],自编了《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在正式调查之前,先对35名农村中职教师进行小样本的测试,根据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再进行信度检验,结果为:a=0.88;本问卷共有39个问题,包含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六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被试得分越高则表明其职业认同感越高。对于调查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

表2 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及各因子得分情况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以下同。

从表2可知,在最高分为5分的计分标准下,总体来看,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不高(M=3.080),处于中低等水平。这与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小学、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偏高的结果不太一致[3][4]。在职业认同各因子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期望、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和职业意志。

(二)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教龄、学历和职称差异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注:*P<0.05;**P<0.01;***P<0.001,以下同。

课题组对男、女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平均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见表3):从总体上看,男、女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教师高于男教师。从各维度上看,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职业技能上,男教师得分却显著高于女教师;在其他维度上,两者差异均不显著。

课题组对不同教龄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4:在总体职业认同上,不同教龄的教师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上,不同教龄的教师仅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教龄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对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不同教龄阶段的LSD事后多重比较,我们发现,4-10年和11-20年及21-3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1-20年教龄的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高于4-10年教龄的教师,其他教龄组教师的职业认同差异不显著;在各因子上,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5 不同学历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篇9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我国学者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总结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界定其概念:一是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推导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普遍接受魏淑华的“过程状态说”[1],因此推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过程上是指师范生教师角色不断形成的过程,状态上是指师范生当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2]。二是从职业认同的构成维度上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下定义,如晋燕云[3]从专业知能、专业情感态度、专业评价和专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定义为,“是对教师专业理念、专业价值、专业情感态度的理解和体认,并将这种专业信念、专业价值内化为专业行为,获得专业成长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4]。

二、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

目前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普遍得出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封子奇[5]等人对北京师范大学198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调查,发现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总平均上得分都显著大于中间值3(ps

(二)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我国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总体上较高,但在人口变量学上存在差异,主要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户口、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曾丽红[9]等人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家庭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类型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如在性别上,女生的认同程度总体上高于男生,但是在职业意愿与期望因子上显著低于男生;丁道群和蒋珊珊[10]研究发现,湖南地区的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上并不存在差异,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差异显著。

(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搜索到的文献中只有王情等人有关注。王情[11]认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态度存在显著相关,“职业认同度若改变1%,将影响学习态度同向改变0.169%”;王鑫强、张大均[12]认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赵丽、李录志[13]对就业后的免费师范生进行调查发现,就业后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成正相关,与压力状况负相关。

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学者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比如,邓杰[14]、李录志和宋丙英[15]、封子奇[16]等。

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总结与评价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方面,是在2007年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总结和归纳,我们看到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界定不明确。已有的研究对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界定都来源于教师职业认同,且不说学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尚达成共识,也未作出权威定义,单从教师职业认同及其构成维度方面来界定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概念,缺乏针对性,未把免费师范生的特点概括其中。第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来的中小学老师,缺乏对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及艺体类免费师范生的广泛关注,与非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对比研究涉及较少;相关研究有待也有带加强。第三,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缺乏对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跟踪研究。(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王传利,薄艳琳,吴晓.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特征探讨[J].高教论坛,2011(11).

[3] [4]晋燕云.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5] [16]封子奇,姜宇.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7).

[6] 刘屹.影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7).

[7] 张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

[8] 催莎莎.艺体类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9] 曾丽红.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10] 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7).

[11] 王情,葛r,元英.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度与学习态度关系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1(7).

[12] 王鑫强,张大均.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启示[J].当代教师教育,2012(12).

篇10

1.引言

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明确的职业定向,大学毕业后要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其中至少要在农村学校工作2年(国务院办公厅。2007)。这种受国家政策限定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免费师范生由此而形成的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认同状况,对其大学期间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免费师范生肩负着国家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重大期望,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Sachs(2001)认为。“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评判教师专业性以及与其他工作者区别的重要依据”。教师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并且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关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从总体上而言,在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等方面还远未达成一致,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尤其在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理论综述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也基本属于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缺少根据严格程序编制并进行信效度验证的标准化工具,不但对研究者的后续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也阻碍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及测量工具编制更是寥寥无几,例如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测量对象为普通师范生,而普通师范生与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制度、生源状况、就业政策、人才培养、社会舆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相关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探索并编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工具。

2.理论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remer和Hofman(1981)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四个维度,即教师职业重要性、意义及互相连接的向心性维度(centrality);教师职业价值和吸引力的价值维度(valence);与其他同事分享共同命运的团结维度(solidarity):被别人认同为教师的自我表现维度(self-presentation)。Meyer(1993)提出的三维模型则将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Bricksonf2000)从个体与群体关系互动的角度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与确立的三因素模型,即个人因素、集体因素和相互作用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个方面。近年来,国内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起步,如方明军等人(2008)把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四个维度。魏淑华(2008)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包括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等。纵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其一,相关的理论结构模型主要基于在职教师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进行分析,适用于具有实际教学经历的在职教师:其二,国内研究中的职业认同结构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交叉,职业认知与职业期望交叉等。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受个体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多个子认同。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是可以重新解释与建构的。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与职业经历,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学习过程,还难以对教师职业涉及的个体与群体特征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受免费师范生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从教意愿存在很大的分化。相关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在志愿填报、政策解读、从教动机、专业喜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从教意愿受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及外在政策限制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摇摆与冲突,存在知-行冲突和内-外冲突(张晓辉等,2011;姚云,董晓薇,2009;刘屹,2009)。因此,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模型难以反映免费师范生实际的职业认同特点,前人提出的诸如团结(Kremer&Hofman,1981)、持续认同(Meyer,1993)、职业能力认同(方明军等,2008)、职业技能感知(魏淑华,2008)等结构和内容对免费师范生还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与在职教师相比,免费师范生虽然具有同样的职业定向,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缺乏精确性与深入性,属于一般心理水平上的职业认同。

综合考量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局限性,免费师范生在对教师职业及相关政策的依从、同化与内化的态度变化过程中,职业认同感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体现出不同的过程性特点。结合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沙莲香。1987),免费师范生可能会从对教师职业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趋避。据此,本研究尝试从外在价值认同、内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编制初始问卷,其中,外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外部特点的认同:内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内部特点的认同;意志行为认同是指在内、外在价值认同的驱动下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问卷正式施测被试:北京某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物理系、外语系四个院系的一、二年级师范生中进行取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有效率为94.80%。其中男生83名,女生201名;一年级177名。二年级107名。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约为1:3,此抽样男、女生数量符合总体性别比例。对此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重测被试: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的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得到有效问卷168份。重测时间间隔2周。对此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重测信度的检验。

3.2问卷编制方法

结合前人研究及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本研究拟从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个角度构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模型。本研究在北京某师范院校选取免费师范生32名,涵盖本科一、二年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请受访者从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意志行为三方面描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与表现。最终形成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18个项目。量表使用四点Likert式等级计分,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在此基础上,由5名心理学专业教师对每个项目能否准确反映该问卷及所在维度特点、项目表述是否容易被理解两方面分别做出1-5级评分(1-非常差,2-比较差,3-一般,4-比较好,5-非常好)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通过修改和整合其中两个条目的内容并剔除平均分低于3分的2个项目,形成由15个项目组成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原始问卷。

3.3问卷施测与数据分析

施测方式为每个院系内部同时现场施测,同时收回。采用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项目分析

4.1.1项目区分度分析

将所有被试的问卷得分总和依高低顺序排列,得分前27%的划为高分组,后27%的划为低分组,对高低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得分的平均值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项目的P值没有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水平,则表明该项目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应考虑删除。分析结果显示。全部项目均通过检验,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所有项目得以保留。

4.1.2Cronbacha系数检验

根据Parasuraman(1988)和Kohli et al(1993)的建议,凡是项目与层面总分的相关(CorrectedItem-Total Correlation)小于0.40,而且删除该题后Cronbach α系数会明显增加的项目都应该删除(Churchill,G.A.,1979)。采用SPSS对初测数据计算α系数,结果显示,所有项目与总分相关都在0.40以上,且删除任何一个项目都会使α系数减小,所以全部项目予以保留。

4.2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KMO值为0.90,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本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累计解释量达到56.99%,每个因子在相应题目上的载荷均大于0.50(见表1)。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取三个因子,分别是:内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喜欢,认为有价值,能产生满足的积极情感,有主动的心理投入以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外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因为伴随职业的外部强化(如工作环境、条件及社会地位等)而表现出趋近职业的要求。意志行为认同,指个体持续进行职前准备和不改变职业选择的意志行为倾向。

4.3信度检验

4.3.1内部一致性系数

在SPSS中运行Cronbachcx系数检验,得出本研究总问卷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Henson(2001)的观点,如果以发展测量工具为目的,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才表示测验分数是可靠的。如果信度系数在0.80以上,说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本问卷各维度和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达到了良好的信度水平。

4.3.2重测信度

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对重测样本进行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量表的重测信度可靠。

4.4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REL 8.5对168名重测样本的重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4。

X2/df

4.5效度检验

4.5.1内容效度

本研究对初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了以下几点:(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量表维度的初步构想;(2)量表结构和项目测查方法参考了国内外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3)听取了5位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意见,对项目进行了考查和修订。以上措施保证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5.2结构效度

本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见表5。

各维度间呈中等相关,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都达到了高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问卷要测查的内容。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量表的三维度模型拟合良好。以上结果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5.3效标关联效度

选择某师范院校70名免费师范生被试。以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为效标,求其平均分数与本量表的平均分数的相关。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平均分数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平均分数相关系数为0.84,p

5.讨论

本研究从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方面展开访谈并收集题项,形成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三个因子,即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其中,内在价值认同是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的认同(如:我认为教师是很有价值的职业、我很喜欢教学工作),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最大的因子: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与教师职业相伴随但叉独立于教师职业内容的其他外在收益(如: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它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相对最小的因子:意志行为认同是指维持教师职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我经常主动参加与教师教学有关的讲座、培训等),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贡献作用居中。本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并验证了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模型,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一模型能更好的反映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特点。

Dillabough(1999)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或预先确定的,而是源于那些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对其行为、语言和实践进行解释和归因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

职业认同本身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单一实体(Coldron&Smith,1999)。而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平衡过程fVolkmann&Anderson,1998),是过程与状态的结合。作为特殊政策与制度安排之下的大学生群体,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层次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及相应政策与制度的限制等密切相关。在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相应的过程性与状态性特点。“过程”是指个体自我从实际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个体当下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宋广文,魏淑华,2006),角色确认过程需要经历由外到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又受限于具体的发展阶段。因此,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的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维结构,既是过程性特点的体现也是状态性特点的反映。

篇11

从我国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大地区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大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且切实落实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准入机制以及教职工编制工作。中职幼儿教师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自身对于教师职业感的认同对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课题的研究中,将重点研究以及分析新形势下我国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现状,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来提高我国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一、中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概述

在我国的《教育大辞典》中将职业认同感理解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以及认可度,同时也包括这个职业带给个体物质以及心理上的满足程度等。职业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但是职业认同是一个在现实中不存在的物体,同时也是本身对他人以及对其他事物认识的一个过程。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是具体是中职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过程以及感觉。具体来说,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个人对其自身所从事的事业的特点、社会地位和大众对其期望的认识、对从事幼儿教育应具有的职业素质的了解、中职幼儿教师愿意从事幼儿教育的愿望以及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正面向上的情感体验。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说明,被调查的48.4%中职幼儿教师表示经常会有离职的念头,26.9%的中职幼儿教师表示后悔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份职业,同时还有部分中职幼儿教师表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待遇还不错的工作就会考虑换工作。从以上这些数据从侧面表明当前我国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比较低。

二、新形势下中职幼师的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从当前我国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普遍低下的现状来看,我国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地与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社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期我国幼儿机构没有专门的职业要求以及相关选拔标准,导致了当时我国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虽然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中职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现状还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中职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政策倾向因素

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幼儿的学前教育暂未纳入到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少部分公立幼儿园之外,其他民营性质的私立幼儿园的办园经费得不到保障,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中职幼儿教师的待遇不高,使得中职幼儿教师的生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些也影响了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职业特征因素

中职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通常对外界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一旦看管不利就有可能造成幼儿的安全事故等,现阶段,我国的独生子女比较多,一旦幼儿发生闪失就会引发家长的不满。同时,中职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十分大,中职幼儿教师不仅仅要在学校照顾众多幼儿的生活,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学前教育,中职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量是其规定工作量的3倍以上,这些因素也影响了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三、中职幼师职业认同的提升策略

(一)打破历史偏见

新形势下,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了让家长能够对中职幼师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建议幼儿园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社会更多的了解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从而打破历史偏见,对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体现中职幼儿教师职业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中职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同样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中职幼儿教师的收入仅为小学在编教师收入的一半。巨大的收入悬殊会降低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幼儿教育经费制度。只有逐渐提高幼儿教师的收入,缩小各个教育阶段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提高中职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三)帮助中职幼师克服职业倦怠

由于受自身职业特征的影响,中职幼师的工作量大并且责任很重。在这种高压力环境的影下,中职幼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本文建议,园方应该努力为中职优势构建和谐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加强幼师之间的交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减轻幼师的工作压力,通过组织一些轻松的娱乐活动来放松中职幼师的身心。

参考文献

篇12

一、关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

二、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中职幼师生因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机会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等没有准确的认识。对职业未来的发展也一知半解,因而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应该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

(一)开展专业实践体验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学生通过专业课老师的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通过参观幼儿园及幼儿园一日常规,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环境;通过园长讲座和学姐经验交流等专业认知活动,系统全面地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到了下学期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幼师的专业课,此时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了解幼师的专业技能。

高二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组织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学生被分配到各个班级,开始零距离地接触幼儿、接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在这一周里学生要协助指导老师组织教学和活动,通过观察、学习、参与、实践开始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

高三阶段,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见习体验到准幼儿教师的实践,从方方面面接触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到毕业时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认知,不会因对职业认知偏差而出现消极怠工、离职等问题。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学生处在职业生涯的“认识与体验”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职业世界,认识自我与环境,初步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专业认知期间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本市优秀园长来校讲座。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路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形成动力。高二学生处在“行动与调整”阶段,重点在于深入了解社会上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自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目标;高三学生处在“抉择与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掌握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纪律等,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逐渐形成自我的职业决策能力,提升自我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一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期”,从专业见习开始,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职业道德及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组织为学生安排参观幼儿园、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讲座等。这样,学生既有初步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真实实例帮助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二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体验感知期”。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时间可以安排在一周,同时应要求学生假期自己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之后必定会有所思考,进而促进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

高三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实践体验期”。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月的集体顶岗实习,这是学生亲身体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机会,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四)组织特色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因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能外,还必须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童心。针对这一职业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素养。例如:要求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精心种植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或养一条金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拼图,折纸,十字绣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开展一些学以致用的团日活动,利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内容,如到福利院教小孩唱歌、画画、跳舞;到一些郊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帮助他们设计和绘制校园的文化墙、黑板报;利用周末走进社区、早教中心帮助他们组织游园活动等等。这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殊德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4

篇13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1)职业认同。职业认同的概念是由心理学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而来,“认同”是人们对自己同一特性的意识或自我界定,是指个体与他人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某种情感联系。而“职业认同”则是指个体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对其职业目标、社会价值、个人意义及其他因素的认识、看法、完全赞同或认可。[1]职业认同既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又是一种内心状态,它在人一生的职业发展生涯中有重要的意义。(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概念上有不同侧重,有的学者将教师职业认同与其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相联系。也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在生活和工作时会受到教师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深刻影响。”[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一方面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职业目标、情感、内容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指除幼儿教师群体外的社会、他人或群体对幼教职业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等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影响。[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从理论上包含六个因素: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与终身教育理念一致,幼儿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一位职新幼儿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的幼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他对职业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变化的。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更关注的是“未来我想要成为谁”,而不仅是回答“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2)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个人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和社会期望、社会要求以及他人的观念都会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形成。但是幼儿教师个体不会简单地吸纳社会既定的职业特性,他们对职业本身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能够促使个体与社会情境中的认同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形成个体独特的教学文化、教学风格。(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教师在其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在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扮演社会给定的各种角色,在这些既定的角色中达到平衡就是职业认同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是主动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来实现的。幼儿教师在与他人和对有关情境的事物中的交流互动中主动表达着他们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4]

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专业成长的心理基础,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其专业发展意识则越强。对自己职业有高度的认同感就意味着对自己职业的性质和意义认识更加深刻;在参与职业活动组织一日活动时情绪状态是积极的、美好的;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合理客观地评价,能够通过工作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职业认同程度高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在一日生活和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才会更加关注教育方方面面的信息,主动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创新教学方式。因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其专业发展。其次,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感知总是以其对该职业的认同和主动积极心态为前提的。相同的工作性质、相同的环境和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的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更容易感到满意,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活动,更乐意学习、进取,从而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适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反之,职业认同感低的幼儿教师对于每天的工作则可能充满抱怨,不愿花时间精力去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进而影响其工作的状态,降低了职业幸福感,从而影响其专业化的发展。再次,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教学效能感。幼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其对自己是否能够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幼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能够决定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处理一日活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能力。如果一位幼儿教师对她的职业认同有着积极的自我感知,就能自主排解由于日常繁琐的工作任务和不良工作条件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能够提升自我的胜任感和价值感。最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其工作压力。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稚嫩的幼儿,在工作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长期的超负荷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降低其职业认同。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离职意向具有负向预测性。[5]职业认同程度高的幼儿教师能够积极应对变化,成功地处理压力,保持一种向上的工作态度;而职业认同程度低的幼儿教师往往不能合理地处理压力,心态容易消极,从而会限制个体专业化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我们要积极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世萍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