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教育基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
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
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
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
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
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认识,依法治教。
1、提高全体农村公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由于义务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义务性和强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
2、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强迫教育。事实说明,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因此,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并且各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应该说,从立法角度看,我们的义务教育立法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执法,严格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五)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1、继续加大推广素质教育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制或教学模式,是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是一种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教育的长期效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且具有实践性。
篇2
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2001年的报告《职业技术教育建议》中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适应21世纪知识型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型社会应当以价值为中心,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尊重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将人类的劳动和工作作为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源泉,同时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它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有职业所要求的道德与价值观。价值观能激感,给予人思考的动力,构成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价值观教育就是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既有的价值观加以选择、过滤、重组,并传递给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过程。价值观教育有多种,包括公民价值观教育、家庭价值观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等等。职业价值观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更是用人单位对人格素质要求的发展取向,具有时代性。
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
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渗透的职业价值观内容,笔者归纳为认真做事、细心规范、诚实守信和团队合作四方面。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工作态度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逐步培养认真做事的价值取向,懂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认真的态度。因此,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把认真做事的学习态度和意识灌输给学生。例如,会计核算工作,像凭证、账簿、报表都是要做给别人看的,其内容要清晰明了。要养成这种习惯就要先培养认真做事的态度,要求学生作业字体书写工整,数字书写清晰,会计凭证填制内容完整、会计科目要写全称等等,慢慢地让学生形成习惯。陶行知一贯主张以生活教育为中心,认真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十分注重把认真做事价值观融入到与生活技能相关的教育过程和情境中。例如,在了解到某班班费在生活委员的手中保管,没有收支清单,不符合现金管理制度,容易引起同学们对班费去向的猜疑时,指导生活委员设立了“班费收支登记簿”,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做记录,每月末在班内公布,使同学们对本班班费收支情况都能了解。此后,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赞赏和信任,生活委员也成为同学心中的好干部,同学们也懂得了该如何认真做事。
形成细心、严谨的职业习惯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具备严谨、细心的职业习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专业学习的起步阶段,此时,《基础会计》教学应在授予他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做账规范、细心、严谨的职业习惯习惯的形成需一定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有效措施:多练(强化训练)、多问(堂上提问)、多测(范围小、内容少的小测验)。一学期过后.学生已形成了较规范的做账能力和严谨、细心的处事方式。表l是笔者对所任教某班学生(53人)在《基础会计》学科关于“原材料明细账登记”规范性的调查结果。对比可知,期末考试规范登记人数大幅提高.不规范登记人数有不同程度减少。说明学生的记账能力提高了,较好地形成了严谨、细心的职业习惯和处事认真的工作态度。
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是一种道义、是一种准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声誉,不仅包括职业活动,也包括平时的待人接物。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保守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朱铭基总理于2001年考察国家会计学院时强调“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目前,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受利益驱使,社会上不守诚信,提供虚假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学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并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财经法规对会计人员诚实守信的要求作比(见表2),说明在校学生诚实做人、信守诺言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提出了“宁要自己的60分,不要别人的100分”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上学年笔者任教的两个班在本学科测验、考试中没有出现作弊现象,抄袭作业的现象也明显减少,诚实守信的意识正渐渐在学生中形成。著名教育家先生说过:“欲知未来的社会,须看今日的校园。”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及道德品质,就应把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从学生的行为品质抓起。 培育团队合作的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技巧。”未来社会将是合作与协作的社会,是发挥群体智慧的社会,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将成为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当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表现欲很强,在工作中较难给自己恰当定位,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我校开设有为期两天的企业认知实训(沙盘手工模拟训练),全程学习在实验室完成,做到学习环境一体化。小组制的经营方式,有助于学生自我定位,激发学习动机。岗位角色的扮演(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促使小组内各成员间讲求协作性、计划性及可行性。例如,过多
采购材料会占用资金,过少采购会造成停工待料影响生产,生产总监要做好生产的调控和组织工作,营销总监要看准市场,顺利卖出产品,为企业创利。它体现部门间的牵制对企业的生存、效益、成败的影响,驱使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群策群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产生竞争意识,努力经营“企业”。沙盘手工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学生与人交往、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明显提高。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篇3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flect?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reform, which is natural result after chang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 also is essence of new course reform.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curriculum contents mostly concerns students’ life, also shows characters of expansiveness and research. To ensure students’ subjectivity, we must change traditional opinion on knowledge, break the rigescent knowledge system, and expand space and time by walking out from the limited classroom. We also need to give more speaking right to the students to show the fairnes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Key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course contents; student; subjectivity
1 课程内容中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意义
追溯中外教育史,“钟摆”现象似乎是热心教育改革的教育家们不可规避的事实。学生作为人的影子在教育史上时隐时现,看不见学生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时下,我们的社会、教育部门等都在呼唤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中学生主体性体现是课改的实质和关键。
2 告别传统教育的必然
传统教育是看不见人的教育,我国自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在强调“双基”, 希望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完成人才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中体现更多的是知识点的序列,很多教育人都相信只要讲解到位,线索明晰的知识结构是可以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背诵、默写、复制到卷子上都不成问题。
无学生的课程内容造成了无人的教育,无人的教育致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一句空谈。警醒于人才培养的缺失,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学生看作人,看作正在发展中的人,看作具有特殊性的人,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温情,以数字和符号演绎的知识点才具有意义。走出传统教育的阴霾,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是个大写的“人”才能站得住脚。
3 新课改的根本体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教育中无人的现象而展开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手段,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核心,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改革的重点,课程的意义在于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指向,课程内容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会促进课程以人为本的走向。
课程内容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以人为本精神的根本体现,影响课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自始至终显现。在课程编制环节,我们倡导集体审议,其中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是学生也以编制者的身份建言献策,但大多时候,学生和其他编制者的互动是非面对面的,是借助课程内容完成的;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新课改主张三维课程目标,而这需借助课程内容实现,没有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设计的如何完美都将落空;课程实施是课程内容的实际展开,新课改倡导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打破n程、教师、学生线性的关系,改为两两交叉互动的关系,如果要保证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成功,必须在课程内容中给予学生一席之地,否则学生发出的声音是失去依托的,也是毫无意义的;课程评价是判断课程内容实际效果的手段,课程评价在逐渐地走向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之路,这也是与课程内容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相一致的,只有课程内容中有了学生,课程评价的对象和主体才可见学生。
4 课程内容中学生主体性体现的主要特征
4.1 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不要单纯追求学科的逻辑顺序,而是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容。基础教育是为国民素质打基础的,只有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体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结合,才能发挥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在人的发展中基石的作用。艰深、晦涩的知识点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外在于学生的,我们不能寄予用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完成学科结构的内化,这无疑是用糖衣裹着炮弹的做法。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彼此关注促进了学生的真正成长,课程内容也因此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总之,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其最近发展区需要的知识结构才有价值。
4.2 课程内容的拓展性
课程内容的形成在从形式到实质地对学生发生作用时,学生的知识意义的个人建构是关键。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外,还要整合错综复杂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习得知识的网状结构,既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走出狭隘的线性知识体系,强调学生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
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的教师仍纠缠在原学科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理清章节点的顺序,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前后贯通。所以,我们在化学课上听到的只是化学术语,在物理课上听到的只是物理语言,在数学课上听到的就只是数学声音,等等。学生的学习之路是越走越窄,在追求满足单一学科兴趣的同时,令学生费解的问题越来越多,可有价值的问题却少得可怜。
4.3 课程内容的研究性
课程内容并不是静态的、符号性的,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在于它的研究性特点。课程内容具有预设性的一部分应给学生留有研究的空间,适当引入前沿性的知识,学生通过对前沿性知识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研究问题的观点、态度和方法,谋求在更高层次上获得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及时更新内容,把握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弱课程育人的滞后性,使今天的课程更好地体现超前性。课程内容中非预设的一部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中,学生的知识经验被调动起来,通过质疑和阐述个人观点,学生的研究意识、习惯、能力也发展起来了。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课程是研究性的课程,当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课程内容面前时,课程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及课程内容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了。一直以来,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倡导交给学生确定性的知识,在高等教育阶段再教给学生问题,可我们目前面临的尴尬是基础教育的学生“没有问题”,高等教育的学生也是“没有问题”,长期的无问题式教育,致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习惯了默认,也习惯了沉默。高等教育的问题要在基础教育中解决,课程内容的研究性特点是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
5 课程内容中学生主体性体现的策略
5.1 改变传统的知识观,打破僵化的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等同于知识、等同于知识的载体形式――教材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本体的知识观是从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讨论知识的,它是就知识论知识的;而主体论的知识观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的,钟启泉在2007年出版的《课程论》中这样界定知识:“知识是激起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并要求学生以多种方式学习并获得人生意义的有效信息”。课程内容的形成如果走本体论知识的路线,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就是线性的、严密的、逻辑性强的僵化的知识体系,这就像枷锁一样束缚了人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抹杀了课程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时也会从三个来源进行权衡,其一就是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可较之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在预设的前提下就显得那么微弱,而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内容的三个影响因素中也是最难把握的。
只有观念先行一步,改变本体论的知识观,确立主体论的知识观,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时打破僵化的知识体系,知识的逻辑顺序永远服从于学生的心理顺序,课程内容中学生的主体性才会显现。同时,主体论的知识观也是动态的知识观,师生面对的课程内容均是不确定的、境遇的、文化的,等等。师生也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解构、重构知识体系和完善课程内容是师生行使设计者的权责所在,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都会得以提高。
5.2 走出封闭的课堂空间,延伸有限的课堂时间
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借助课堂完成的,“老三中心”之一的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是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教育者曾理想地期望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能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是狭小的课堂注定演绎不了成功的教育之歌。传统的预习和复习环节虽然走出了课堂,但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延伸。教师在预习和复习指导时也是简单布置学生去看看课文,牢记段落大意,或是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等等。这恰恰从反面夸大了预设的课程内容的作用,弱化了学生在课程内容面前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去做的不应单纯是从文外获得问题,文中找到答案,而主要是文中发现问题,问外探讨答案,甚至是没有定论的,这才是预习和复习要做的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养成在课前做一些问题卡片等的习惯,课后查找资料,再进一步补充、验证。有限的课堂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学到的也是有限的课程内容,无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将把学生带到无限的知识殿堂中去。
5.3 交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体现师生平等
新课改除了强调学生做得多之外,学生还要说得多,说得有条理,在说的过程中透出智慧,提高思维的技能,让学生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同样是学生作为课程内容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学生的经验是课程内容之一,经验的历程和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程内容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也不提倡学生说得太多,对学生的经验并不予以关注,而经验体系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经验进行关注就必须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
篇4
一、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能否在体育课堂上有积极的表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前组织教学的策略是否得当。中学生心理特点表现为叛逆情绪、要面子、希望得到肯定。我们体育教师要把握这些心理,因为体育就是展现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调整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能使得学生学习之余,通过体育锻炼,大脑、身体的疲劳得到缓解。为下一轮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学生跳绳这一活动时,有些学生身体协调性不好,我们在课前就需要进行了解,有哪些学生在跳绳方面比较优秀,哪些学生在跳绳方面欠缺,甚至根本就不会跳。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跳绳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将优秀的和一般的交叉分成两个小组,由教师示范如何跳得既快又好。之后再由优秀学生手把手地教一般的学生,让一般的学生产生急迫要学好的心情,也让比较优秀的学生能够得到在其他学生面前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双手、双脚都得到了强化训练,自然身心的疲劳就能得到缓解,并加快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加快,且学生在跳绳中找到了快乐。
课堂教学的策略还包括课堂设计的策略。①每节体育课都是新的挑战,它关系着众多学生的参与度,所以我们既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组织课堂,又要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进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的目的。②教法要灵活多变。性别不同方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体质不同关注不同,对于这些不可统一而论。但都必须讲究一个原则,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堂。③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内容掌握节奏。面对较为困难的动作,就要停一停、等一等,给学生体会的时间。让学生爱上体育不是一时即可的。掌握教学的节奏,对于学生更是一种激励。因为学生在其他科目中已经感到疲劳的情况下进入了体育课,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特点,给学生在课堂放松的时机。
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全方位人才。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学科,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是每位体育教师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会相应地有不同的结果。教学内容是指导体育方向发展的航标,关键是我们采用哪一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教学。
二、迎合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把重点放在学生需要的活动上来。如学校有很多的乒乓球桌,学生每次课间都能有机会打一打。那么,我们体育教师有必要延长这一活动的教学,甚至一段时间后组织比赛。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当中来,并能有机会把学到的技能发挥出来。学生喜爱做的事,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他们已经会意了。因为在之前学生已有实战经历,教师在观察他们活动中,给学生指出不足,并表扬他们的长处,学生会终生难忘。这就是学生自发学习与老师强迫学习的最大不同。兴趣决定教学效果,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迎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如练习长跑,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但很多学生感觉毫无兴趣可言,我们可以适当减少课时。在学生复习中、面对考试压力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长跑训练,激发他们将压抑、紧张的情绪释放出来。故要巧妙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锻炼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兴趣
篇5
Lin Shao-biao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new educational situ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eir passion for learning is not high, not enough emotion invested.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only stimulate students' emotions, students will be easier to enter the text context. To do this of course is not easy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only through continuous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rouse our emotions; Explore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必须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然而,初中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却有待提升。
针对这一点,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即就是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1 多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又精彩的新课切入,可以立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是能调节学生情绪,引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去,只要是能起到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就是好的、切实可行的导入。新课导入可以是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是与文本有联系的话语,创设的新课导入要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迫不及待进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 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感情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常规“武器”,是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发学生感情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悟之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笔者在上《孔乙己》一文时设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没有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那么他的长衫哪去了?他以后还会穿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笔者问: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于勒?学生回答说于勒穷。笔者追问:为什么穷就不认?“因为穷,就会拖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怕女婿知道,会影响女儿的婚姻。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刻,文章的主题也就慢慢清晰了。
4 故事、趣闻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尽量描绘生动一点,这样才能更大的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5 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6 赏词析句,激发学生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例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体验作者的博襟;在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鉴赏,通过佳句将学生带进远离世俗的桃源仙境,感受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7 故意留白,激发学生回味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8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9 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篇6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从当前的三生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调查来看,更多教师还是延续了“照本宣科”的模式进行,甚至有的教学“只取一点”而后“无线延伸”,虽然课堂上学生看似生动活泼,而却没有真正将“生命、生存、生活”的内涵渗透其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则让学生兴趣了无,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三生教育课堂价值不高。应该说,三生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引导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进行理解,并提高其认知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践,以丰富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三生教育课堂中,导入的方法多样,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等功能来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生命的蜕变”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展示两个初中生面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迷茫而引出话题,以教材中的“我们了解自己的变化吗?”为话题来讨论,让学生有话可说。再如在“生命的宝贵”的教学中,教材中的案例虽然很有吸引力,但如果教师单纯的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效果不佳。借助多媒体的Flas,教师边演示画面并辅以文字介绍,学生兴趣倍增,再引如问题讨论,学生也会更积极。其次,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讨论、辩论或话题、表演等形式来导入新课。如“应对意外灾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防震演练”和“防火演练”,先做演练,然后过渡到教材中的案例探究中,学生兴趣盎然。又如“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中,教师以“实验”(让学生捂住口鼻直到感觉呼吸困难为止)来导入,让学生切身体会氧气的重要性,再引入环境保护的话题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展开,引导参与
三生教育课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甚至可以说,三生教育课就是生活的课堂。而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三生教育的作用,将三生教育上成“政治课”,课堂中不是对学生“说教”,就是说一些大道理,教师倒是讲得通透了,而学生却听的迷糊。其实,在三生教育课堂教学中,立足学生生活,以活动形式来展示课堂教学是较为有效的。
以“防范暴力侵害”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强盗”、“学生”、“警察”等,课堂中先让以视频资料来展示教材中的案例,然后以学生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暴力”实践为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一些学生遭遇“受保护费”的现象,然后一些学生装扮为警察,最后对“强盗”进行逮捕、宣判等。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学到了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还对法律常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当然,课堂中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对学生实施三生教育也是不错的方法。如在“直面挫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自己战胜挫折的例子为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获。
三、课后实践,培养技能
三生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而能在生活中去践行三生教育的理念,从而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学会生存,更好地生活。因此,在三生教育课堂教学后,教师就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引导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让知识成为一种技能。
如“生命的价值”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生命的价值较为困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让生命更精彩”的板块学习后,以“问问父母他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任务一,以“收集古今中外名人事迹”为任务二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最后以“我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写个小论文,让学生从生活去感悟,然后由他人而想到自身,在体会中感悟,感悟中去实践,真正让三生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再如在“呵护身体健康”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食谱大全”为任务,让学生在对自家生活安排的调查后,为自己配出一个合理的食谱,以比一比的活动来进行,学生兴趣浓,参与高,效果较好。当然,在初中阶段中,活动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实际出来来进行设计。
总之,在初中阶段中开展三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讲授式”的模式,借助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谈论、辩论、探究等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实践中让学生将知识变为一种技能,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7
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等;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家庭和社会因素:
父母对孩子能够在很多方面产生影响,大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教育方式不当,对待孩子的学习不懂得如何疏导,一切以分数论,造成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另外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 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自身因素:
初中学生个体内心世界的偏常,心理素质不佳,是厌学产生的内在因素。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都容易使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不良的自我意识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再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不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不佳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内在因素。
二、厌学生的帮扶教育策略
(一)教师对厌学生要全面了解、有的放矢、灵活操控
对厌学生的了解方法我把它归纳为“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1.所谓“望”就是观察。老师日常细心的观察有助于了解厌学生长处和短处,这样,可利用其“闪光点”树立其信心。
2.所谓“闻”就是听。这里不但要听科任老师的评价,也要深入班级同学听其他学生之间的看法,更要洗耳恭听厌学生们的诉说。
3.所谓“问”。既要问学校老师,又要问学校学生;既要问厌学生的过去,又要问现在;既要问厌学生的学习,也要问生活……
4.所谓“切”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不同表现,认真做好分类记录,并建立厌学生档案,对症下药。
(二)架起爱的桥梁,培养厌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学生,首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于厌学生我更是多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针对厌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学上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让他们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哪怕只有点滴进步,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布置作业时,对他们要有所照顾,数量上适当减少,难度上适当降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来增强他们的学校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由厌烦学习变成乐于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
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况,我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帮扶转化措施:采用学优生对厌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同学与他们做同桌,便于同他们加强交流和合作,做他们的学习榜样,当他们的“教学先生”,并时刻提醒他、督促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学先生”随时给他们进行帮助辅导,向他们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篇8
一、培养说英语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兴趣能够使人产生学习上的冲动,能够使人产生~种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力量。”英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首先要求英语教师做好表率,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吸引学生去模仿。而后,调动学生进行尝试,从简单的问候语到一些特定的场合的交际用语,逐步体会“说”英语所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7A)Unit 2《My Day》时我拿出一节课作为对话、句型操作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本课所学词汇、句型来表述日常活动的对话能力。包括单词fun,sleep,a,m,p,m,homework,model,make,newspaper,film,mum,should,right,的使用;重点短语wake up,g0 to sleep,have assem―bIy重点句型I get up at 6 a,m every morning,When doyou get up?When d。you go to school?What do youdo after school?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性的用这些对话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问答。从《My Day》进一步拓展到问候(Greefings)、介绍(Introduction)、告别(Farewe~s)、感谢(Thanks)、谈论天气(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等等。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音乐、广播、影视等平台进一步了解其口语应用,打破语法的局限性,了解英美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增强口语的表达能力。
由于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汉语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口语练习初期,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准确程度。教师要循序善诱,鼓励他们大胆说英语。教师要首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预先把口语练习涉及的词组、短语提供给学生,学生只需要简单的“加工”即可,以此来降低口语练习的难度;要给学生提供“犯错”的机会,消除学生羞于启齿的心理,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挑错,教师进行总结,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对于学生身上的些许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录音、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口语复述或练习,也可以由自己进行发挥和想象进行二次“创作”,只要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一定的英文含义,这样的活动就是成功的,这样的形式就是可以借鉴的,逐步让学生由“要我说”,变以“我要说”。
二、营造说英语的氛围
笔者认为,学英语其实并不难,难的是缺少相关的语境。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译等环节。如果把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练习与语法讲解势必会逐渐丧失语言的交际功能。如何帮助学生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确实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1 用学习卡片点缀教室
把一些常用的口语练习句型制作成卡片,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便于学生识记与练习。尤其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卡片的作用,鼓励大家写卡片,读卡片。
2 适时开展英语辩论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适时开展英语辩论活动。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围绕某一主题确定正反双方的观点。在活动中可以通过组内同学协调配合来完成口语训练。如一个同学用英文进行辩论,同组同学进行中文翻译,对方辩手同样如此。也可以把英文内容通过投影进行展示,供在场评委进行参考。
3 定期举办英语角沙龙活动
为了模拟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营造一个学英语、说英语的学习氛围。定期举办英语沙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做法。在活动中既要有交流的主题,也要有讨论的重点。可以重点模仿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来展开活动。如打电话,问路,自我介绍等。Hello,How are you。How d。you d0,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Thank you,Excuse me,I’msorry,That's alI right,You’re welcome,See you later,这些语句在初中时大多数学生都已比较熟悉,交流起来应该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用已学过的稍复杂的句型结构进行交际,如用英语聊天:Doyou feel cold today?Have you had breakfast?D。youhave some questions to ask?Please talk about yourfamily,D。you like English?
4 教唱英文歌曲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很多英文歌曲很受中学生的欢迎,选择一些矮小精悍,节奏感的英文歌曲让学生进行传唱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如电影《Titanie》中的《My heart will g0 0n》,以及《say you say me》、《Yesterday once more》等名曲。传唱也是一种口语的练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掌握爆破音的发音方法。
三、协调好口语与英语其他技能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口语与其它英语技能之间的关系。其余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听”“说”能力是口语英语的具体运用,也是其他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阅读与写作、笔译被认为是书面英语能力,同样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听说领先,阅读与写作、笔译来巩固英语知识点,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将英语技能有机的进行融合,实现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灵活自如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有开口实践的机会,并通过训练不断消化、吸收、运用和发展,以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推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J],《内江科技》,2010.1。
篇9
1.趣味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归纳,而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灵活运用,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采用恰当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例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收集并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欣赏图片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然后总结出其特点。这样的新课导入显得自然,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掌握文章大意。
2.情境激趣
创设教学情境要求语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利用教材相关的感性材料,以多样性的教学技巧和独辟蹊径的创意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诱导学生进入教材内容,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共同体验文学作品内含的情感与乐趣。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再现课文情景。通过表演来满足初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天性,由此活跃课堂气氛。每一个扮演者都对所扮演的角色充满兴趣,积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变化,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设疑引趣
课堂设疑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积极展开创造性的思考。例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读教材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故乡的变化有哪些?故乡的人(闰土、杨二嫂)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而学生回答完以上问题之后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故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疑问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研究教材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课外活动中培养语文听说读写兴趣
1.阅读兴趣的培养。广泛的阅读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要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就要营造读书氛围,在走廊、宣传栏等位置张贴名言警句,时时刻刻引导学生阅读。第二要帮学生选择好书,包括各种与教材内容结合的文章、名著等等,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阅读。同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写作兴趣的培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还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鼓励学生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还可组织学生为黑板报、墙报、广播台编写材料,开展编写“手抄报”等活动。举办一些书法竞赛和作文竞赛。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3.听说兴趣的培养。可通过开展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文艺表演、作品赏析等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总结和评价,形成整体观念;在“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主题,旁征博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还可以锻炼胆量,增长见识,掌握文体的特点,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如何使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当中,是初中语文教师不断努力探究的重点所在。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尤其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开展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能汲取多种营养,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开口说英语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展交际活动。这时教师是学生交际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应该做到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英语和学英语,用语言做事,使用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使交际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选择接近语言交际的练习,使课堂练习交际化,在做练习时,不仅要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还要设计多种情景,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表情,伴以手势、动作,要象演戏一样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创造条件。此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课时要以姿势助说话,充分利用手势和动作来增加说话的力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到实在的日常交际用语。另外,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师生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教师在课上的一切活动都要用英语进行,如组织教学、讲解、布置作业、解答问题等。把教的英语用到师生交际中去,扩大和占领使用英语的阵地,这样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才能养成。
二、坚持课前会话训练,营造语言表达环境
新课改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口语、日常用语训练应顾及每一位学生,不能只注重少数好学生。坚持课前三分钟的英语会话训练,是重要的口语练习环节。教师可让全班同学轮流做简短的值日报告、天气预告等,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随着词汇量的扩大,可以逐渐增加交谈内容,转换表达形式。如由值日报告:Who’s onduty today? / What day is it today? / What is the date today? Whois not here today? /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等问答式转变为自述式:I’m on duty. / Today is Tuesday. / Everyone ishere. / All the students are here. / It’s sunny today .以增加多种表达形式的练习。随着词汇量的进一步增加,可由值日报告拓展为介绍学校生活、身边人物,讲述小故事,复述小短文,猜谜和自由谈话等。多种形式的课前会话训练,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又能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为口语练习提供了场所。
三、进行分角色表演,培养学生交际能'
分角色表演就是利用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材料设计一些人物、情节和对话让学生去表演。角色的分配应根据学生的想像力、语言水平、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决定。然后给学生三四分钟进行准备,模拟对话练习,最后抽出一些学生在全班进行对话示范。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让学生概括一下所学过的句型结构,如want/ask/tellto do sth, would like to do sth以及一些简单句。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口头复述。提醒学生在课前进行适当的准备。教师可以先做出一个口头示范,并以此为标准来让学生有效地模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句型或者词组时,教师可以在给出典型例句后多鼓励学生自己造句,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会新词汇和新句型,为今后口语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每个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挑选一个适合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激烈争论。如:Is it good or bad to play video games in spare time?锻炼学生运用情态动词can,may,must等来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模拟争论的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情态动词的用法,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建立英语学习小组,充分进行言语表达活动
英语知识的把握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英语学习小组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各种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互帮互助,教师可让学生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合建立课外学习活动小组。当然,有时根据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优化,有意识的使各个小组在成绩分布上较均衡,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让优生和学习落后生在一起开展学习活动,以一带一、二带一的模式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
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增加语言实践机会
篇11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修养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因教师素质较低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教学科研成果无法加以利用,造成严重浪费。如英语教学原则是许多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些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教师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一年级的学生可多听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级学生可多读一些简易有趣的初级读物,并逐步提高听读外语材料的质量。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
三、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篇12
二、沟通并培养学困生的情意素质是保障
1.增强教师亲和力,调动积极因素
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师表形象最容易让学生亲近、感染和敬佩,亲近了就会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情意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师生间在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对于学困生而言,在经过几次挫折或失败后,往往会失去学习信心和动力,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耐心引导。师生情感融洽,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指导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
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习不得法也是其中一个主原因。学困生往往思维不灵活,不懂得如何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不善于记简要的笔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结合数学课的特点,恰当地引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应耐心和认真帮助差生解决学习困难。
3.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兴趣,创设成功的机遇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情感素质的重要内容,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尊重他们的需要,随时创设能使学生表现自己的情境,使他们受尊重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因为成功的学习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能不断克服对数学的畏惧与厌烦心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4.掌握学生心理,进行激励性评价
初中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胜心,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和体验成功刺激的群体。如果在学习中屡遭挫折,他们就容易失去信心,教师要营造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学困生取得某一方面的进步时,要多给予表扬性的评价,对他们的学习行为、结果、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我在教学中经常以鼓励为主,常使用“大有进步”“表现得很棒”等表扬话语。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分层教学中,对学困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学困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融洽了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方秋燕.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35-36.
篇13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特点:①学前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向往而兴趣高涨。②在学习字母、音标、单词的阶段,由于学生学习心理上的超前意识破坏了心理平衡的状态,会导致兴趣下降。③在学会了一些基本句型后,因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又会使他们的兴趣有所上升。④在进入学习基本语法阶段后,会因为语法规则多,严谨,要求精雕细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而使兴趣下降。⑤到学习篇章结构时,由于学生渴求新知识产生的结果,如希望了解异国文化等,兴趣又呈上升趋势。
针对以上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去争取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导“趣”
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是形成学生认知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总是充满好奇、兴奋和向往这一特点,教师在上初一导言课之前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的能说明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的例证(如商务、科技、文化等等),在导言课上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感知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奠定基础。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使用英语的素材,并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是学校内作为“重要学科”的需要,而且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时刻不忘从学生的个体内部动力激化和外部环境感受进行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的,以利于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二、激“趣”
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特点之一就是缺乏语言应用和习得环境,尤其是边远地区,英语学习主要在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意念,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进行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职业名称来做 “Jim’s father is a teacher.”的机械替换练习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your father do?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父母的真实职业来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语用能力。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及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高效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成就感,从而更有兴趣地投入语言学习。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型(视觉识记效果较好)、听觉型(听觉识记效果较好);运动视觉型(动觉识记效果较好)、混合型(运用多种表象时识记效果最好)。实验研究证明:只听能记住 60%;只看能记住 70%;看听说结合能记住 86%。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录音机、投影、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