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神疾病如何预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任何精神疾病发病都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中,内因也就是遗传因素占到80%。有些比较轻的精神科疾病,比如抑郁症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只占38%,其余60%至70%则是受社会因素、生活环境等影响;但有些精神疾病比精神分裂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深,像孤独症的发病90%与遗传因素相关。
最近,一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边云说,其实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只有5%会出现冲动肇事的情况,这其中又只有20%表现为伤害别人,另外40%只是言语攻击、30%表现为毁坏物品、10%攻击自身。 预防精神疾病简单快乐最重要
篇2
精神卫生状况趋于年轻化
正确认识疾病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
篇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它具有的高复发的特点能够严重伤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劳动能力,复发常常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脑损伤,是精神分裂症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在常规临床治疗情况下,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的第1年内复发,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C20。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这个复发比率简直是灾难性的。寻找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和改善预防措施,一直是业界努力的方向。
1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关因素
现代精神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除疾病本身的客观因素如病前性格缺陷、家族遗传史外,能否有规律地坚持药物维持治疗和家庭环境治疗,是影响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
1.1 依从性差
临床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患者复发率为40%。而未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因此,患者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我国精神科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对治疗的不依从或部分依从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和再住院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在患者、家属群体中有30%的被访者承认在治疗过程中曾经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来自医生组的调查数字则更为悲观,医生认为有四成的患者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有1/4的患者曾经忘记服药。
1.2 物质滥用与复发
许多研究发现大约一半达到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也符合物质滥用的诊断标准。多数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合并物质滥用者的复发率远远高于未合并物质滥用者。
据报道,持续使用酒精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结局是一个不利因素。最常见的物质滥用为酒精滥用,患病率为17.4%和34.6%。从具体的成瘾物质方面考查,在现在和既往住院精神患者中为了达到心情愉快、放松和消除烦闷而使用酒精的为45%~60%。
1.3 家庭照料不周
家属虽然长期承担着对患者基本生活的照料任务,却往往不知道如何照料患者,如何对待患者的异常言行和如何提供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同时,对患者家属而言,照料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就是一种相当沉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常常表现出焦虑、内疚、烦恼和沮丧等情绪反应,不能正确对待患者的异常行为。有的是过分地关注和保护患者,减少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使患者复发率大大增加。研究说明,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患者,复发率较低,而离婚和独身者复发率较高。被朋友、邻居和家庭歧视,工作机会减少,会使患者病情加重。
1.4 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特别在幻听、幻视、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伤人、自伤、自杀、毁物行为,破坏家庭、社区、工作单位的和谐和正常秩序,给家人、邻里、同事造成伤害,甚者影响社会治安。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他们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而学习、工作、家庭遭受排挤或挫折,生活质量下降,这给康复期患者以双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当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及相关的社会矛盾时就会复发。
1.5 季节变化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周期紊乱,并且还有一定的季节性,如躁动不安、攻击或暴怒等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怀孕的季节有关。因为在冬春季节(特别是初春),流感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多种病毒活动最为猖獗。此时怀孕,将导致孕妇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使孕妇的感染概率大大增加,直接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20%的精神分裂症。是由母亲产前感染导致的。中国古代有“腊月不娶、正月不嫁”之俗,从生殖健康角度抑制冬季怀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以前归咎于神经或心理缺陷的部分精神疾病,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最为明显。因为感染会直接或通过触发免疫反应而干扰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甚至可能误导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大脑的神经元。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布朗称: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或中期感染了流感病毒,其子女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将是正常情况的3倍;如果流感发生在怀孕的头3个月,概率则会猛增到7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春季精神疾患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高、低,天气晴、雨和气压高、低等变化无常,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加上天气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
2 精神分裂症如何预防复发
2.1 坚持服药治疗
研究表明,依从性差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主要因素,所以精神病专家呼吁一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键是遵医嘱用药。组织康复期患者学习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和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反应,减少因药物副反应而出现的紧张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强化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要认为精神症状消失病就好了,不用服药或认为长期服药会使脑子变坏了,更不要存侥幸心理。
2.2 改善家庭照料
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患者谈心,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指导患者充实生活,使患者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2.3 提高活动兴趣
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如职业、文化、家庭、环境、兴趣、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如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比赛、编织、制作手工艺品等。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关系,保持心情舒畅,在活动中随时予以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参加活动的兴趣,锻炼智能,恢复工作能力,为患者自强自立地生活打下基础。
2.4 坚持定期复查
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患者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患者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患者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2.5 及时发现处理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患者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篇4
为什么春天易患发精神疾病呢?
因为春季气候不稳定,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加上春季气压较低,人体为了适应这个气候变化,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就会积极的进行调节,一般来说正常人都能适应这样的气候,但也容易引起感冒、春困等精神倦怠现象。由于精神疾病和一些神经递质或激素的分泌失常有关系,气温多变容易使有精神病史的人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产生情绪波动,诱发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等多种重性精神病。
如何预防春季抑郁症的发生呢?
如出现情绪低落或烦躁、焦虑时,要意识到这是人体季节性情绪波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注意合理作息,适当减少工作量,多休息。
多出去走走,多亲近大自然。除了休息日约朋友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之外,在室内、办公桌上养一些绿色植物,每天精心浇灌,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
监督精神病人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对在家的精神病人要有专人看管、照顾,严防发生意外。
如果上述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出现自杀、攻击行为,应及时到精神病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寻求精神科心理医生的帮助。
让老子教我们如何减压
文/王娟
压力,无时不在,无人不有,大家普遍以为,要排解压力,首先需要自己调节,要休息好、想得开,甚至还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参与,而光是“想得开”三个字,在不少人看来就很不容易做到。
但事实上,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了排解压力的宝贵财富——哲学。我国的古老哲学,有的看似不合时宜,该抛却,但事实上,许多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人生经验的精华结晶,在人们面对人生问题甚至低潮时,这些哲学经验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虽然不是一本养生书,但其中的不少哲理同样可以用在养生上,给人提醒与帮助,让人从一味的快节奏中解脱出来,适当地慢一些,脱离急功近利心态。
养生方面,老子主张要寡欲知足、致虚主静、返璞归真。
现代人的物质环境充裕,欲望的追求使人身心疲累。其中,欲望可以有很多种。对事业的欲望、学业知识的欲望、成名的欲望、金钱的欲望、物品的欲望、感情的欲望充溢着人的每一天,对于欲望的追求,会使人的精神消耗,影响到身体的运作。是以老子主张要保养精神,减少精神上的焦虑、消耗,保全精神是养生的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对身体上的保养。
篇5
1.2方法
1.2.1出院前教育内容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酒精依赖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及出院教育,而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家庭式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由两名主管护师(责护组长)带领10名护士(责任护士),随机分成两组,固定针对干预组或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主管护师及护士均进行系统统一培训,两组均采取2次/周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利用每周二、周六探视时间集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具体如下:①第1~3周动员及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关系,采取互动方式与其沟通,了解其家庭成员及家人对患者的关注度;讲解酒精依赖的临床表现;戒断症状;住院戒酒的必要性;酒精替代治疗及脱瘾治疗方法;戒酒失败的原因及对策;酒后导致的法律问题等,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过程有全方面的了解。②第4~6周主要讲解对酒的重新认知;酒精成瘾对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良性格、行为和生活方式与酒依赖的关系;患者对酒精产生心理渴求的原因;复饮的征兆及如何预防复饮;家庭及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饮酒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危机等,并讲述有关成功戒酒的实例,向患者家属提供尽可能多的保健及护理知识,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成功戒酒的信心。③第7~9周采取互动治疗方式、成功戒酒患者现身说法谈经验等方式,让患者与家属、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体谅,相互鼓励,互取成功经验,学习他人成功方法等。④第10周向患者及家属作相关出院指导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如何定期来院复查,如何遵医嘱进行药量增减,如何与医护人员沟通及寻求帮助,并将相关健康教育内容打印装订成册发送给患者,建立互访档案以便电话随访及患者咨询。
1.2.2出院后延续教育内容
两组患者出院后,对照组即停止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则延续进行为期8次的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安排为:出院后4个时间节点内,每个节点进行2次干预。内容为:强化疾病知识的认知;如何克服性格中的自我为中心、偏执、非社会化等薄弱环节;强化对酒的理性认知,从内心抵制饮酒;学习新的行为表达方式,体谅他人,正确人际交往;行为治疗:与戒酒同伴结伴外出,将自己置于旧环境的暴露中,提高对酒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1.3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复饮率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将两组治疗依从性、疾病复发率及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年等不同时间节点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将两组患者酒精复饮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酒依赖患者出院2年后的疾病复发率为16.28%,而对照组为72.09%,这也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说明患者家庭成员的参与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效果。酒依赖患者在医院成功脱瘾后只是解除了患者对酒的躯体依赖,而对酒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还要持续2~3年,患者的人格特质(主观意志薄弱或人格损害),家庭,社会,心理不良因素明显者更易复饮。除以上患者的自身因素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也尤关重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培训,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关注,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十分必要。造成酒精复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酒依赖者普遍存在着对外界环境的易伤性,遇有压力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表达及宣泄,不能正确求助他人,与家庭成员及朋友沟通障碍,职业技能不能重建等都易加强患者对酒精的心理依赖与渴求。因此,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使其掌握正确的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十分重要。酒依赖者家庭成员对疾病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由于患者家属对酒依赖疾病常识及戒酒知识的掌握,患者定期到医院精神科门诊的复诊率就会增加,治疗的依从性随之提高,疾病的复发率也大大减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存价值得以体现。
篇6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身趋势,而且以第一学年多见[1-2],其大多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导致患病的诱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自尊心强,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另外社会、家长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患病学生没有及时得到治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疾病的识别和干预有一定困难,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提出一些干预原则和建议。
1 一般资料
A,男,入学以后发现该生喜欢白天睡觉,“性格内向”,平时也很少跟周围同学交流,经常逃课,甚至不参加考试。学院高度关注,安排宿舍同学对其进行帮扶,情况没有好转。鉴于以上情况,学院将该生转介学校心理中心并通知家长。家长来校后反映,该生从小性格内向,哥哥被家族宠坏(中科院研究生),唯我独尊,也不大关心他。母亲为中学教师,性格急躁,经常责骂该生。高二时因为调座位不满意,导致他精力不在集中,冒虚汗,无法正常学习而休学。(此事并未引起家长重视,也未到医院就诊)。07年考上沈阳化工学院,他觉得学校不好,非一本学校不上,一年后退学,回家复读,09年考入我校。家长陪读一段时间后,发现该生状态没有好转,申请休学。学院同意休学申请并建议家长带该生到专科医院就诊。
2011年10月,该生和家长来到学院,出具相关诊断证明并要求复学。该生诊断情况如下:1.2010年8月28日,F医院诊断为:神经症,抑郁心境。建议:目前心理状态稳定,无情绪低落、人格障碍失眠级食欲下降等。2.2011年7月4日,S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9月3日出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白细胞减少。3.2011年9月14日,Y医院诊断建议书:精神分裂症,经住院治疗,目前症状缓解,可以复学。学院建议先复查,通过学校心理中心绿色通道到专科医院就诊,复查结果为:精神分裂症,目前症状缓解,建议试复学。
在与学生和家长交谈中发现,该生一直低头不语,无法沟通。家长及病历反映休学期间他不出门,不洗漱,站立八小时,生活懒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与任何人交流等异常行为,才到医院就诊。从医院诊断发现该生没有完全康复,但家长坚持要复学。
2 识别及干预过程
学院将该生再次转介心理中心,向心理中心专家进行咨询。咨询后,心理中心建议:基于该生目前状态,不宜复学。由于家长没有采纳学院建议,休学后没有及时带该生就诊,耽误了治疗,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复学后也不能完成学业,反而不利于康复;其次,该生一直觉得成绩不如哥哥,一心向上一本大学,这一事件长期给他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又缺乏家长关爱,复学后极易复发;另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努力改善其家庭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积极沟通、交流,打开心结,提高社会功能尤为重要,家人的关爱更利于康复,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学院不同意复学申请。经过心理中心专家、学院领导、老师耐心做工作,家长表示同意学院意见,申请退学,回家继续治疗。
3 关于本案例的几点思考
3.1 精神疾病发现困难
本案例中,该生入学后只是不上课,不喜欢与人交流,学院及同学不了解其入学前的经历,往往误认为是“性格内向”,其实他中学时期以及第一次上大学时就有发病迹象。本案例中该生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旧观念,在学习上觉得不如哥哥等对其心理和精神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家长没有及时关怀和引导[4]。有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智力正常,上进心极强,甚至能拿奖学金,同学们都认为他(她)只是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这就增加了发现疾病的困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心理中心应加强对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增强心理及精神疾病识别能力。
3.2 有些学生入学之前就患病或存在重大隐患
目前高校大多采用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发现心理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但还存在盲区,很多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症状。大学生活相对宽松,没有高考的紧张和家长的关注,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原因,高考体检表中也没有关于心理和精神疾病检测项目,入学前累积的问题容易暴露出来。新生中患病学生有遗传、成长环境等历史原因,也有学习压力大、对学校、专业不满意等现实原因。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应进一步科学化和规划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3.3 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是关键
由于心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不高,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家庭,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就诊,延误病情,影响学生健康。即使学生被确诊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家长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有些家长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完成学业,即所谓的“虎妈、狼爸”,先成人后成才,对疾病应该有科学的认识。本案例中家长对该生疾病的认识太晚,学院老师也感到惋惜。
3.4 发现问题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通过专科医院确诊
学院对患病学生病情无法判断时,不能盲目下结论,应及时转介心理中心,或到专科医院诊断,通过专家进行确诊和干预,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治疗。另外要根据诊断结果,听取专家建议,与家长协商对患病学生进行干预。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建议学校应对新生家长进行心理、精神疾病基础知识普及,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提示家长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关心,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和精神上给予更多关怀。
篇7
如何预防感冒的发生呢?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夏仲元表示,增强抵抗力才是根本。天气转暖后,建议市民要逐步增加户外运动,补充阳气。老年人运动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宜。如果运动量过大,会使津液消耗过多,损伤阳气。此外,出汗过多,毛孔开泄,也易受风寒。锻炼时要注意,肢体不要过于,以防着凉和损伤关节。
夏仲元说,中医认为,春季养生还可以经常按摩或者艾灸督脉和百会穴等,对预防冬春季传染病和强壮身体有益。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中医学认为督脉是总管全身阳脉的经脉,被称之为“阳脉之海”。百会,位于人头顶的部位,可以说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
舒畅情志勿躁勿烦
人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类疾病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油菜黄,癫子狂”。春天是精神病发病和加重的红色预警期。
夏仲元解释道,春季易使肝旺而影响情绪,肝气郁结就闷闷不乐,肝火旺盛就急躁易怒。郁怒伤肝还会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生病。中医学认为,就五脏来说,春季属肝,肝具有主持人体疏通宣泄气机、调节精神情志和主藏血的重要功能。
夏仲元表示,春季养生要顺应肝气自然生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养肝又首当舒畅情志。中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心态应该是逐渐平和,忌躁勿怒。任何事物就像硬币总有正反面,凡事多往好的一面去想。
夏仲元建议,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游山戏水、散步练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使气血调畅,精神愉悦。有精神疾病的人要避免精神受刺激。
老人饮食少酸多甘
篇8
2心理药效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临床药学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心理药效学。所谓心理药效学,即指当使用同种药物时,不同心理诱导的存在导致了相异的药理效应出现的关于心理学、医学和药理学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其目的旨在通过借助药学服务人员的优秀心理诱导能力,以充分唤起病人抵御疾病的内在源动力从而达到最佳药物疗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心理药效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心理因素,因为病人是心理药效学起作用的内因基础,通过主导动力因素(包括药师、医师和护理人员等)的心理诱导作用,从而发挥最佳的药物临床效果。实践证明,“安慰剂效应”是心理药效的最直接表现,而性格不同的病人对相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药效反应。一般来说,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患者使用安慰剂之后大多会产生较明显的心理效应;与之相比,急躁、消极和悲观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总的说来:充分调整、调动患者的心理,用热情、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同时药学保健服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帮助,使其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促进其早日心身康复,最终获得最优的治疗效果。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性格千差万别,为发挥最佳的心理药效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治疗工作:①将治疗方案明确告知患者,借助心理药效,可达到较好疗效。该方式适用于被动求医类型患者的家属或主动求医类型的患者,对其说明所患疾病的类型、病因及所需治疗方法,并指导其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和将来如何预防疾病等相关知识。②暗示疗法。该方法适用于那些患有癔症性缺失或感觉缺乏的患者。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大多利用该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而利用安慰剂效应来进行辅助疾病的治疗工作,能获得更佳的疗效。③不定期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利用机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搞好思想交流工作,这有利于深人了解患者病因。医务人员应努力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争取更佳的治疗效果。
3心理药学的概念及其在药学保健中的应用
篇9
1.2方法
1.2.1出院前教育内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酒精依赖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及出院教育,而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家庭式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由两名主管护师(责护组长)带领10名护(责任护),随机分成两组,固定针对干预组或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主管护师及护均进行系统统一培训,两组均采取2次凋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利用每周二、周六探视时间集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具体如下:①第1-3周动员及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关系,采取互动方式与其沟通,了解其家庭成员及家人对患者的关注度;讲解酒精依赖的临床表现;戒断症状;住院戒酒的必要性;酒精替代治疗及脱瘾治疗方法;戒酒失败的原因及对策;酒后导致的法律问题等,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过程有全方面的了解。②第4-6周主要讲解对酒的重新认知;酒精成瘾对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良性格、行为和生活方式与酒依赖的关系;患者对酒精产生心理渴求的原因;复饮的征兆及如何预防复饮;家庭及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饮酒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危机等,并讲述有关成功戒酒的实例,向患者家属提供尽可能多的保健及护理知识,鼓励患者及家属树立成功戒酒的信心。③第7-9周采取互动治疗方式、成功戒酒患者现身说法谈经验等方式,让患者与家属、患者与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体谅,相互鼓励,互取成功经验,学习他人成功方法等。④第10周向患者及家属作相关出院指导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如何定期来院复查,如何遵医嘱进行药量增减,如何与医护人员沟通及寻求帮助,并将相关健康教育内容打印装订成册发送给患者,建立互访档案以便电话随访及患者咨询。
1.2.2出院后延续教育内容两组患者出院后,对照组即停止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则延续进行为期8次的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安排为:出院后4个时间节点内,每个节点进行2次干预。内容为:强化疾病知识的认知;如何克服性格中的自我为中心、偏执、非社会化等薄弱环节;强化对酒的理性认知,从内心抵制饮酒;学习新的行为表达方式,体谅他人,正确人际交往;行为治疗:与戒酒同伴结伴外出,将自己置于旧环境的暴露中,提高对酒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1.3评价指标以两组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精神疾病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复饮率作为评价指标。
2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酒依赖患者出院2年后的疾病复发率为16.28%,而对照组为72.09%,这也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说明患者家庭成员的参与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效果。酒依赖患者在医院成功脱瘾后只是解除了患者对酒的躯体依赖,而对酒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还要持续2-3年,患者的人格特质住观意志薄弱或人格损害,家庭,社会,心理不良因素明显者更易复饮。除以上患者的自身因素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也尤关重要,对其家属进行健康培训,增强家庭和社会对其的关注,给予充分的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十分必要。
篇10
我们的身体并非保存负性情绪的合适“容器”:“装”得太多了,它会以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溢”出来,医学上称这个现象为“躯体化”;当情绪上的困扰得到解决,身体上的不适也会跟着消失。
还有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跟人的情绪状态有关系,比如高血压、哮喘、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许多人认为,心理是感觉,是“虚”的,身体是“物质”,是“实在”的;“虚”的东西,不会影响“实在”的东西。
实际上啊,心理与身体关系大着呢!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在于身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长时间或者高强度的难过、焦急、暴怒等负性情绪,会对身体“自主神经系统”带来影响,进而改变身体内分泌和免疫器官组织的功能,导致全身一系列不适。长期持续下去,甚至会导致疾病。
下面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负性情绪”可能诱发的几种疾病。 高血压
人抓狂的时候,会有一种血气冲天的感觉:涨红着脸、咬着牙、攥着拳头、跺着脚。
这时的我们紧张、焦虑、暴怒,在这一系列负性情绪的爆发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会兴奋,于是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得到释放。
这种物质会加快心率加收缩血管,让血压蹭蹭地往上窜。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被定义为“A型人格”的人,他们易怒、严格、进取心强,经常发火。曾有医学研究表明,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似乎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病;而医生总会叮嘱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要心平气和,因为,怒发冲冠对他们而言可是“要命”的事。 胃病、拉肚子
胃肠道可谓“人类情绪的镜子”,它的功能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情绪的好坏。
每当我们悲伤、低落、忧愁、沮丧时,胃肠道功能就会发生明显变化。
在情绪刺激下,身体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就会让胃肠蠕动或快或慢慢、消化液分泌或增或减,导致消化能力大为下降,或者过分亢进。
于是,本该到肠道的食物,还停留在胃里面;本该消化差不多的时候,胃内食物的量似乎还是没有变化,则会产生饱腹感、胀气、恶心等症状;本来有食物刺激才会使劲分泌的胃酸太多,就会出现胃反酸。此外,还会出现大便变稀、大便次数变多、肚子时不时就痛、屁放个不停等症状。
医学上管这样功能改变、胃肠道实际上没病变的问题叫做“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普通的止泻、抗菌手段并不能起到效果,反倒是精神科针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消化性溃疡
和高血压、冠心病类似,胃溃疡的发生似乎与情绪状态有脱不开的关系。
得了消化性溃疡,每天吃饭得细嚼慢咽,还得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还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等。
虽然心情不好并不一定会得消化性溃疡,然而在医学上,有两种著名的胃溃疡――“库辛溃疡”和“柯林溃疡”――的确与机体的“应激状态”有密切关系:临床上,这两种消化性溃疡分别会在遭到脑损伤和严重烧伤后发生。而在强烈的情绪刺激下,可能也会产生类似反应。
紧张性头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头疼”,其实这么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头痛是种常见症状,而紧张型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当我们压力过大,或者非常生气、紧张、抑郁焦虑时,头颈部的血管和肌肉会收缩,很多人自述,这时候就好像被套上“紧箍咒”一样,脑袋胀痛、麻木。 烦人的哮喘
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除了过敏原或感染,还有心理因素。
当人处于紧张、愤怒的状态下,支气管平滑肌就会收缩,气道阻力增加,导致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 如何预防“病由心生”?
预防负性情绪带来的“病由心生”,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控制住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也是情绪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杜绝它、回避它,却能提高自己的耐受能力、减弱它对我们的身心带来的影响。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改变不良个性:易焦虑紧张、暴怒冲动、敏感多疑等不良性格,不但会引起精神疾病,而且也会增加躯体的患病风险。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规律,经常锻炼,不吸烟少喝酒,睡眠充足。
尽量减少心理刺激:若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出现明显的应激性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失业、失恋,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或适应,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学着管理压力与情绪:学会放松技巧,对自己的状态有所把握,试着利用一些有效的活动实现自我调节。
提高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比如,可以培养些幽默感,学会自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篇11
一、蒙药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其作用
早在1979年,蒙药学界的心理学家就开始综合运用药理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在卫生服务体系的配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出现了蒙药学心理学这一概念;随着卫生服务制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发展,蒙药学心理学逐渐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1]。蒙药学心理学(pharmaceutical psychology)是遵循心理学和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药品本身的信息刺激,产生与用药相当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强药物疗效的一门新兴的蒙药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其分支学科心理药效学是近年来提出的临床蒙药学新概念,是集医学、心理学和药理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它是指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心理诱导下,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2]。其目的是通过医者的良好心理诱导作用,充分调动患者抗御疾病的内在潜力,以获取最佳的药物疗效。
在实施心理药效学过程中,心理因素在先,患者是心理药效学发挥作用的内因基础,通过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等这些主导动力因素的心理诱导作用,使药物发挥最佳临床效果。心理药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安慰剂效应”,不同个性的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热情、爱说、善交际的人对安慰剂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而急躁、耿直、好胜的人则不明显。一般说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药物的生理效应占主导地位;而治疗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时药物的心理效应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溃疡病、糖尿病、月经病以及痛症等疾病时更为明显。
但心理药效学并非适用所有患者。根据患者就医心理,大体可将其分成两大心理类型:主动求医型和被动求医型。主动求医型患者能主动到医院就医,愿意接受治疗。其特点是心理负担较重,病情未必严重,这类患者是心理药效学的主要群体。被动求医型患者多见于急性和重症精神疾病、急性脑外伤性精神障碍、各种疾病所致的意识障碍等,他们不是心理药效学的主要群体,心理药效学多用于某些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期。相对而言,心理药效学在精神科应用最多,亦常用于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
临床观察亦表明:给药医生的权威性,给药的时间,药师、护士发药时的语言、神态,药物的名称、商标、包装、产地、颜色、剂型以及价格等均可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应。药物的包装是否精致以及颜色和味道亦能影响病人的感受,如大多数人喜欢乳白色或橘黄色,偏爱柠檬味、苹果味或橙味。
二、蒙药学心理学在蒙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关注药物的心理效应和心理药效学的应用。由于患者的身心、体能、心理都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别,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预期要求,需要蒙药学工作者加以识别和确定[3]。药师在蒙药学服务中要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生理状况,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和精神状况,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调节和提高患者的情绪,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药患关系,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蒙药学服务,为其提出较为合理的用药建议,达到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从而促进蒙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与患者多交流,赢得信任
关心同情患者,与患者及其家属多交流,使他们对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较为信赖,愿意倾诉自己的感受和与用药有关的问题(包括自己的家庭、隐私和社会关系等)。获得信任后就能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摸清患者的心理脉搏,利用心理科学知识,及时正确地给患者以同情、解释、鼓励和保证。充分调动患者心理积极性并加以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加深对其疾病治疗迫切性的认识,改善心境,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最终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明确告知治疗方案,有利于取得配合
对于主动求医型患者或被动求医型患者的家属,讲明所患疾病与病因、治疗方法,指导他们配合治疗以及以后如何预防等,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暗示疗法
医护人员特别是影响力大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具有暗示性的治疗作用。通过心理上的积极暗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身反应过程。以技巧性的言语和表情给患者以诱导和暗示,其接受暗示的过程就是内心的逻辑活动过程,结果改变了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态度。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状况等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一定的解释和暗示,使药物的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达到最佳结合。
如为了加强药师与患者交流,增加亲切感,提倡门诊药房为患者提供零距离蒙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把发药窗口作为一个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药物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使蒙药学服务在保障用药安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增加患者战胜疾病和早日康复的信心等方面与医学同等重要。药师通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与患者实现优化的心理整合,从而提高蒙药学服务质量,提高药物治疗的整体水平,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降低医疗成本,并最终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篇12
1 医学模式的改变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很多疾病都被医学界一一攻克,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同时现代文明也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破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压力,研究已经证实了很多生理疾病和心理压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仅限于生理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预防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预防,而是向着提高人体的综合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
2 多学科交叉为预防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2.1 蛋白质组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机制都和蛋白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和预防医学交叉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
蛋白质组学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论可以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对生物蛋白的影响。另外,蛋白质组学还可以被应用于病毒和细菌预防,控制病毒和有害细菌需要研制出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可以很好的对目标病毒和细菌进行分析,这就为研制相关的疫苗和药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 基因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基因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性,很多和疾病产生有关的基因已经被确认,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可以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医学界通过DNA重组技术研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和疫苗,例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环境预防也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很多和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DNA测序,可以从DNA的角度研究外界环境对人类基因序列的影响,鉴别可能导致基因变异的环境因素和易受影响人群,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3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使包含预防医学在内的很多传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步。首先信息技术使得和预防医学有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好的进行传播,各国的医学机构可以方便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疫情通报、专题研究、医学会议等活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些都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统计和分析方法也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3 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3.1 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 的 70 %以上。估计目标高血压患者有8000 多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1.5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 WHO1997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球 720万人死于冠心病,460 万人死于中风,在发展中国家死于中风的人数为发达国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险因素已明确,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和缺少体力劳动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一些国家采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严格的干预措施,明显地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如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吸烟和饮酒,提倡合理饮食和全民健康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 5.1 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 50 %,占西太平洋地区的80 %。缺碘不仅引起地方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在智力残疾人约1017万人,其中80 %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 3000 万氟斑牙患者和 260 万氟骨症病人。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我国有 5 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全国仍有200 多万大骨节病患者。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我国尘肺病人已达 50 万例,比 70 年代增加了 65 %。全国接触有害物料的工人有 1900 万人,但接触者受检率仅 20 %,乡镇企业工人受检率更低。慢性职业病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 万例。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3.3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相关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我国 12 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1982 年),城乡重型精神病患病率为 10.45 ‰;以神经官能症为主的,轻型精神病患病率达 22 ‰;北京调查,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占 40 %)。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3.4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从2000 年起我国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 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 10 %,绝对数达 1.3 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具抽样调查,全国近30 %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如何预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4 结束语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当前预防医学已经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计算机、生物等学科很好的和预防医学相结合,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预防医学社会化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必然进一步增强。我国预防医学应该坚持多学科综合和社会化预防的方向,积极的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预防医学必然会成为人们战胜疾病、促进健康的首选途径,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1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常遗留社会功能的缺陷, 部分患者有发展成为衰退的可能,尤其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常持续存在情感淡漠、兴趣缺乏、生活懒散、行为退缩等阴性症状,而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对其疗效甚微[1],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近十几年来, 人们认识到社会技能训练程式能提供给病人获得社区生存技能的精神康复, 同时有助于恢复认知功能,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2]。我们用Liberman RP 社会技能训练程式对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训练以探讨其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 年3-8月在我院住院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病程持续≥2 年,阳性症状基本缓解。排除标准: 严重衰退、兴奋及伴明显躯体疾病和有明显药物反应者。用随机排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组32例和对照组各32 例。训练组: 男20 例, 女12例, 年龄26~60 岁,平均41±9.7 岁; 病程2~36年,平均14±9 年; 文化程度为本科2 例,专科2 例,高中18 例,初中20 例。对照组: 男19 例,女13 例,年龄26 ~ 58 岁,平均42±9.9 岁; 病程2~38 年,平均(13±9)年; 文化程度为本科1 例,专科2例,高中17 例,初中18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均P >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生活技能训练:着重训练病人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及主动性。如:定时起床、洗漱、穿着与修饰、积极参加工娱活动、调动及培养其社会兴趣等。每日督促检查,每周评比,对于参与训练积极努力者,给予阳性强化方法以促进生活技能的掌握。
1.2.2 社交技能训练:采用讲课、讨论、角色演练的方法,每周2 次,每次60~90min ,使病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询问及求助等社会技能。讲课后,预留作业强化训练方法,为下次讨论做准备。适时将病人带到院外的现实生活中,考察病人学到的技能。
1.2.3采取集体与个别心理干预:对待病人在康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每周讲课3 次,每次30~60min。内容有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疾病、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学会药物自我处置方式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了解复发的征兆及自我应对方法、教会病人如何调节自我情绪、如何预防疾病复发等知识。
1.2.4家庭干预:每2 周一次为家属讲课,向家属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讲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护理方法、对病人行为的正确情感表达方式、如何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复发的早期征象和应对方法。有特殊问题则与家属相约或利用探视时间,给予适时的干预。
1.3评定方法
由两名主治医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3]、大体功能量表(GAF)[4]。由两名主治医师分别对患者训练前和训练12 周结束时进行评定。
对照组的处理: ①每月随访1 次; ②入组前量表评定; ③不进行功能训练; ④在训练组训练结束时与训练组同时进行量表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方法为t 检验。
2结果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障碍, 不仅存在阴性和阳性症状, 而且还同时具有认知功能的损害, 这些症状是造成残疾的主要原因[5]。这些功能的损害和社会心理结局使得疾病越来越严重, 所以多种治疗比神经生物学治疗更加有效。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社会技能训练做了探讨。训练组社会技能训练前的SDSS 分略高于对照组, 而GAF 略低于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被划分为训练组的社区中有些患者家属认为患者精神状况较好, 不需要康复, 相应提高了训练组残疾患者的比例, 对照组则无此现象。
PANSS 量表显示, 康复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 但更多的是改善阴性症状和一般病理症状。由于社会功能可预测疾病发展过程和预后, 因此, 改善社会角色功能成了精神分裂症治疗和康复的主要目标, 在社会技能训练结束时的社会功能评分和精神残疾筛选量表评定显示, 对照组患者有社会功能下降和精神残疾上升的趋势, 而训练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则略有上升、精神残疾有明显下降的趋势。Liberman RP 曾使用《社会独立生活技能》中的训练程式, 对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技能训练, 研究表明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较好的疗效[6]。
本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长期住院, 少则半年, 多则数年, 部分病人因出现住院综合症其社会功能缺陷较重, 在该项治疗中, 阴性症状的改善出现较早, 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提高, 这提示院内康复是减缓病人精神衰退, 修复其社会功能, 必不可少的治疗。
总之, 社会技能训练能够不同程度的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 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最大程度地减少残疾。它在目前被认为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康复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渔主编.精神病学[M].第3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92
[2] Liberman RP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the modules in the UCLAprogram for Social and independent living skillsSymposium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San Francisco , 1993
[3] 张明圆.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第2 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