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景观设计概念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些都促使了园林景观工程迅猛发展,其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人文情怀,强调人性化的景观设计,设计美观的景观结构,并在融合人与景观的同时考虑到工程的结构安全。这就需要深入探究园林景观工程中的结构概
念设计,以完成灵活多样、造型各异、安全科学的园林景观工程。
1 景观工程中的结构概念
概念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人对某种事物的理解,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概括与凝练。概念是抽象的,把它运用到特定工程设计中对所设计的对象作宏观把控,是为概念设计。
景观工程结构的概念设计,它等同于通过对既有景观结构的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来确立较为恰当的基本结构的布置体系、方案和构造处理的原则,力求经济、合理、安全、适用,避免盲目和不恰当设计对景观工程本身造成的缺陷及增加日后运行维护的成本,以免埋下安全隐患。
2 影响园林景观工程的因素
园林景观的结构概念设计要考虑到影响景观设计的各种因素,自有元素或是结构设计需要元素,分析其影响程度,采取适当的必要措施,以便对其合理利用。
2.1 荷载
1) 铺装荷载。“地”是园林景观的根本,体现着不同的使用功能,然而材料的质感又体现了铺装的美观程度。因此,不同用途需要体现不同质感的地,就要铺装不同的材料。在结构设计时,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就要考虑到各种材料的荷载情况。
2) 植物荷载。园林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园林要体现出自然之美,就需要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制造模仿大自然、体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形成灵活多变的园林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荷载情况,以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宜植物生长的最佳土壤以及种植土的荷载。一般可选自然土或轻质土作为种植土。
4) 减轻荷载的措施。对于需要加高的道路或水池,可在加高层中利用回填炉渣、矿渣、碎砖等荷载较小的材料。对于需要改变地形的结构,可以使用梁柱来进行布置,或采用轻质土建造地形,或利用架空结构层的方法,制造出高低起伏
的地形,以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假山假石的建设,可以采用荷载较轻的人工塑石或岩石,或使用轻骨架材料形成所需设计。
2.2 地基及基础
园林景观的建筑基础大多位于表土层,地基承载力较低。如果遇到软弱地基或是新填土时,对其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由于设计的需要,考虑到工程施工的经济性及便利性,常常利用打设松木桩的方法,将土层挤压密实,减小土层的孔隙比,来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
2.3 水景
“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水景在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由此引发的水景结构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如防水工程中采用的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要满足规定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水池设计中,考虑到池壁的厚度、池底的厚度、支撑情况、符合构造要求的钢筋配置、适应温度变化设置的伸缩缝。在跌水设计中,布置符合受力情况及满足地基沉降要求的变形缝。
3. 景观工程中的结构概念设计要点
在结构设计中力流是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设计的本质也即是力流设计和构件布置。对景观师来说,这个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力流设计不同于力的计算,而是对结构受力后力的传递途径的把握。将结构所受的力通过最节约的途径传递到结构基础,而不是途径结构的薄弱环节放大其破坏作用。
3.1 合理的结构方案
1)梁和板 在建筑结构中,主要承受横向力并且主要变形为弯曲变形的杆件为梁,它的运用极为广泛,常见的框架结构的组成就是由梁、板、柱组成。在园林景观工程中一些小品建筑的设计常为结构简单的不完整的框架结构,如单跨园桥的设计,一般会设计结构为简支梁或是简支梁板,但是如果桥的跨度相对较大,这时为了克服结构受弯曲产生的过大变形,就会采用加大截面的施工手段,这样一来,桥结构就会更加厚重,不满足景观设计的要求,既不经济也不美观。
在相同荷载条件和截面条件下,对单跨园桥简支模型、单跨园桥闭合框模型以及单跨园桥伸臂模型的结构分别做受力分析,可知,跨中弯矩和变形最大的是单跨园桥简支模型,最小的是单跨园桥伸臂模型,在园林景观工程的结构设计中,荷载情况较为单一,伸臂模型施工简单,更适用于景观设计中。
因此,园林景观中桥的设计如果要求桥的跨度相对较大,就应考虑设置单跨园桥伸臂结构,桥体在桥墩以外延伸一定的长度,来有效分散与减弱桥跨的受力。
2) 柱和撑 柱是承受平行于其纵向轴线方向荷载的线型受力构件,如上所述是结构组成中的最基本的受力构件,其最佳受力形态就是短而粗。设计定位较“轻巧”时,柱就会特别细长,对受力非常不利。支撑在结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支撑体系可以增加结构的冗余约束,直接有效地传递结构所受的水平荷载、限制结构的侧移变形。在景观中加以合理应用,既可以丰富景观细节,又可以增加景观小品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3 )拱和桁 。景观小品建筑中常有拱形园桥、墙洞等。对拱形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将其变化为便于直观分析的简化模型,将拱简化成三角受力模型,这种模型由两根直杆和支座组成,替代了三角拱,在简化后的模型上分析在相同跨长、不同跨高的条件下,拱支座所受推力的大小。经过受力分析可知,矢跨比与拱水平推力成反比,矢跨比越大,拱越陡,支座所受推力越小; 相反,矢跨比越小,拱越平坦,即支座所受推力越大,拱越近半圆形,则对支座的推力越小; 反之则
越大。因此,在设计较为扁平的拱形污工砌体园桥和墙洞时,应有足够的限定措施,以防边界位移后拱形结构的垮塌。所以,在景观设计需要拱时,要注意设置足够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拱不会因边界位移而造成坍塌。
桁架是具有三角形单元的结构,由若干直杆组成,主要承受轴向拉、压力,这样作用于结构节点上的外力会转变为杆件的轴心力,然后就可以将材料本身的强度充分利用,节约材料、减轻自重,适用于跨度较大的承重结构,如园林景观工程中有特殊形态的高耸建筑。
3.2 选择正确的结构简化模型
在课程的学习以及实际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时,都是将所研究构件进行合理、科学的简化。不同的研究人员、不同的分析层面、不同的深入程度都会产生出不同的简化模型,对于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建筑结构,要从全局把握、注重结构整体。概念设计要科学的选择正确的简化模型,准确分析构件的受力状况,分析影响构件不利因素,经过修正将模型适当修改,以便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使其符合实际结构的受力特征,考虑景观整体,设计出更好的景观建筑。
3.3 对不利结果的预见性
预见性是一个人结合自身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对事物发展的预判。对常见结构自身缺陷的预判尤为重要。如: 寒冷地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基冻胀性,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的水浸湿陷性,地库开挖范围的沉降等。通过对易产生结构次生灾害的预判来指导设计工作,避免全局性失误再后期不合时宜的弥补。
3.4强化构造设计概念
概念设计的构造措施是结构模型简化分析的必要条件,如前文所述,现有结构分析手段是建立在对结构事物的力学特性的合理简化的基础上的,模型采用的简化形式必须与实际对应起来,这样才可以保证其分析结果与结构固有特性一致,这就需要构造措施来加以保障,否则将会得到不可预料的结果。如: 结构连接节点是铰接还是刚接,上部结构与支座是铰接还是嵌固等。除基于概念设计模型简化需要的构造设计外,还应基于结构安全角度强调构造设计概念,如: 园林
小品一般结构体系过于简单,设计中应在景观允许的条件下加强结构体系中的冗余约束布置。
结语
景观工程对结构精准计算需求较低,常以概念、构造设计为主要手段。景观设计师应具备必要的结构概念设计能力,将概念设计理念引入到景观工程设计里来,通过概念设计和细部构造来实现园林景观工程的优质设计。
参考文献:
[1] 林同炎. 结构概念和体系[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2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的特点分析
我国多元化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得益于农业生产模式的多样化,如南方都市边缘的基塘系统、北方塑料大棚的瓜果蔬菜种植模式、沼气池模式等都与景观空间布局紧密相关。因此,结合景观低碳生态理念可知,我国都市农业景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具备优良的景观环境服务功能,比如,仿造自然顶级群落特色,可在生态治理区域进行陡坡造林建设,该方法能够有效遏制重力因素下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次,具有斑块生态位互补特点。景观区域内既是不同植株的主要聚集地,也是主要的生态流区域,因此,合理调控生态农业类型,实现不同植株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优良互补性能,能够将景观生态体系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然后,具有较高的景观异质性,农业景观区域内斑块类型多且不同之处较多,比如城区煤矿塌陷区域形成的城区远郊平原低洼地带营造的水利廊道灌溉模式、传统农田间歇性混种模式等,借助生物间的相克理论实现都市农业景观的整体系统优化性。再者,景观资源乡土性特点突出。不论民间技艺还是乡土文物,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借助农业景观,不仅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可加快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与规划分析
(一)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基本途径
农业景观设计主要涉及农业景观结构布局与景观使用功能两方面。农业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前者是将景观作为“资源”类型的一种进行使用,并寻求整体上的生态和谐型,它不仅强调人们对景观的实际需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与审美价值。农业景观设计与规划是逐层进行的,由目标、功能、结构、具体单元的划分,每一层内容都是构成整体景观设计的基本途径。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理论
1.城市规划设计理论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致使城镇化建设急速推进、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对比!而当代都市农业的盛行便是"田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借助城市规划建设理论指导都市农业景观设计,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对满足都市人民的使用需求、人文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都市农业理论分析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边缘区域,利用环境资源、田园景观及自然生态景观,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都市群体提供了解农村、体验田园生活的场所,也就是将生态体体系域农业生产、生活等融于一体,形成服务性生产、休闲、观光场所。都市农业景观活动场所作为城市主要的休憩园地,不仅能推动城市向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还可有效防治城市污染问题,在城市近郊区域修建绿色边缘地带的过程中,也必须确保都市景观园区内的生态完整性。
篇3
1.1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
任何一种类型的城市广场景观都需要景观设计要素来构成,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城市广场景观是由地形、植物、铺装、水体、构筑物五种要素组成的。每一种景观设计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将它们合理的融合在一个空间,才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1]。
1.2图形设计
图形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可以打破语言、文字的局限和障碍,建立以图形视觉为基础的交流与沟通。
图形设计以点、线、面为基本概念元素,以形状、大小、方向、位置、色彩、肌理等为视觉要素,通过虚实、空间、重心、骨骼结构等关系元素将基本形态组合起来。图形设计的目的是探索与发现形式美的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在实际设计中体现与升华。
2、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中的图形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对象丰富多彩,图形设计贯穿于植物、水体、铺装等各个元素,不仅仅是平面效果,更存在于立面的微妙关系之中。图形是一种美的结构与骨骼,它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景观环境要素之中,而是结合整体空间景观形态的文化展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人对艺术与审美的主动追求,而图形对于景观能否达到美的艺术境界起到关键作用。图形的形态、色彩、肌理、光影效果等与各景观设计元素的结合,将明显提高城市景观视觉审美和精神内涵。
3、不同城市广场景观要素中图形的运用
城市广场景观,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设计。硬景观指的是采用硬质材料的景观元素,通常包括地面铺装、雕塑小品、景观建筑等等;软景观指的是植被、水体、光影等形态可以发生变化的软质形态景观。图形不管是在人工痕迹较强的硬质景观形态中还是在自然有机的软质景观环境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是由景观设计自身特点决定的。
3.1地形要素的图形化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要素是在原有地形基础上,依据空间功能需要设计的人工自然地形与人工几何地形,是形成广场景观空间效果的根本,有空间骨架的作用,其他设计要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地形并相互联系[2]。
在满足空间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抬高和下沉地形进行对比,高出的台地有开阔的视野,能够充分地收揽下沉空间的美景;也可以地形大致平坦,略微有起伏,使整个空间有空旷的感觉。
3.2植物要素的图形化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是最富于变化的要素,是唯一有生命的元素,植物要素设计是生命的设计,不仅可以体现空间四季的变化,使环境变得充满生机和美感,更具备建造空间的能力[3]。
不同植物的形状、色彩都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按照一定的图形规范进行种植,取得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植物种类在规定的图形中出现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色彩深浅、冷暖做出设计,取得对比和谐的效果。
3.3铺装要素的图形化
铺装在城市广场空间中与人活动的直接接触,承载着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同时其形式、质感、地域性也影响着人的活动。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手段之一,通过带有形式感的铺装组合,可以创造空间形象。
铺装可以理解为路的表达,也可以是线的表达。因此不同的景观类型需要不同的铺装表现。滨水铺装适合轻松活泼,富有情趣的图形形式,点、线、面丰富的铺装路线更有味道。广场、公共空间的铺装适合严谨、规范的图形。
不同的铺装材质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给人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肌理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才能呈现出某种美感。规划图形确定后,选择适合的肌理材质填充图形来表现冷暖、软硬、通透从而赋予景观更多的生机与情趣。
3.4水体要素的图形化
水体由于其独特的功能与特征,在城市广场景观中可塑性最强,动态水与静态水都可成景,可以根据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其自身没有固定的形态,是通过设计来体现镜面水体、动态波浪、跌水等景观效果的。水驳岸边界主要的特征形式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其营建形式分为:下沉式、地台式。
水体的存在一般都是自然的形态,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做合理的图形媒界设计,水的特点是其形状跟所容纳的容器有关,所以一个合理的优美的形态,可以将水的柔美,细腻的表达出来。
3.5构筑物要素的图形化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地形、植物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并不能完全满足空间的需要,因为有人的参与,空间当中还需要有景观构筑物,它们承担了空间的一部分功能,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包括:休息座椅、雕塑、景墙、亭、廊、灯具等其他配套设施。
在现代广场景观设计中,光线是一种具有魅力的造型手段,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4]。光结合现代高科技及现念的创作表现,已经成为现代造型艺术与设计的一个新趋势。利用光线在造型上的运用,会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光构成”的发展成果为景观效果的营造提供了新的表达手段。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是城市广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广场是利用种种自然设计要素来创造的室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中图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形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为景观设计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新图形语言与图形技术手段的多元化,为未来景观设计提供了更新的思路,使得景观设计理念得到更加恰当的表达,富有图形美感的设计能传达出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内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与图形设计的有机融合,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2]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4
1低碳理念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
第二产业的全面发展给我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我国在发展中要求从低碳出发,全面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促进国家发展。低碳理念的兴起是在1992年,多个国家在巴西签订世界上针对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性协议,需要注意的是,低碳理念兴起至今时间较短,且总的内涵由于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英国政府曾这样理解低碳理念在经济领域的含义:“在减少资源消耗以及减小对环境破坏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产出率。”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将低碳理念理解为:“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得到保障,但是在保障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小城市的资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另一方面,景观设计是目前我国低碳理念下的重要实现手段,现代景观设计是由有“现代景观设计之父”之称的奥姆斯特德首次提出的,由于其设计的要求以及设计的方法不同,其种类以及不同种类景观设计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现代景观设计在功能上大致可以分为居住区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以及公共区景观设计还有校园景观设计,将地形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分类的标准则可以将景观设计分为滨水景观、山区景观还有平原景观,在设计时主要遵循的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净化空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针对低碳理念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
2.1低碳理念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自19世纪中期以来,逐渐由传统设计到现代设计,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低碳理念的发展下,园林景观设计也进入了低碳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理念从生态主义出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方面,也是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尊重生态主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使用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例如,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时,要求设计者主要以可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在设计时要从材料的生产、运输以及建造和使用等多个方面出发,旨在尽力减小每个环节的碳排放,将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主义有机结合。(2)注重现代科技的使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现代科技的使用,这也是低碳理念的重要体现。这主要是因为,园林设计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追求的生活环境而对自然生态所做的改造,在意识上具有主观性,以至于园林设计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而科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使用,无疑是低碳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绿色能源,为景观照明以及植物的有效灌溉做贡献,在园林景观发展中实现零排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而且是实现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
2.2低碳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主要表现探讨
我国在发展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城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在时间的长河中,城市的发展随着科技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聚集在城市中,这使得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达75%,且就目前世界人口发展而言,世界人口还在不断上升,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还处于不断增长的局面,低碳理念因此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主要表现在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经济发展低碳理念以及重视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3个方面,其中,城市设计生态理念主要指的是以原有的再生城市景观设计为基础,推行新的城市发展设计理念,重视城市景观设计的自然生态,在自然景观设计时以生态学作为指导设计原理,对城市自然生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建造,而经济发展低碳理念以及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分别指的是利用高科技技术,对产业进行提升发展、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以及利用分布在城市中的水域以及绿化区域全面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是因为,水域以及绿化区域对于城市产生的废气具有吸收处理作用,因此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必须重视水域以及绿化区域的作用,促进城市土壤、植被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发展,努力实现城市可循环发展,推动国家实力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低碳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发展逐渐取得成效,在低碳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取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及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中,对目前城市中存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热岛效应的减缓具有明显的作用,且对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有重要意义,是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上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关洁.低碳理念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2]张富余.基于低碳理念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5.
[3]邵诗玥.低碳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公园绿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蔡玲玲.低碳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及应用[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5(3):4-5.
篇5
以水循环为导向的景观,指的是利用水的循环过程,引导人们去观察整个循环流程的一个功能型景观。设计中把水循环的每个重要技术工艺作为引导路线的关键点,通过了解水循环过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里,景观设计不单单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更多的是辅设计,通过功能来决定形式。
2 结合水循环再利用的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切入点
2.1 水循环再利用与设计结合的思考
水循环再利用是将某些特殊的水,例如雨水、受过污染的水等,经过专门的环保技术处理,然后再重新循环使用的过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现今有很多国家在不断尝试把高科技的环保技术融入到与环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不断在思考:如何能把环保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也就是在重视环保技术的同时兼顾美学价值和公众效应。
在当今的水循环再利用中,多采用雨水收集和人工湿地的做法。通过自然渗透、生物净化设施等来完成水的循环处理,使轻度污染的水源还原为洁净的水,并且能重新利用回人们的生活当中,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技术不再单纯的工业技术,更多的其他学科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例如人工湿地常常给设计成一个美学价值很高的生态系统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成为广场或者其他大型的一个场地的景观规划等。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做法,例如日本为了整治水患问题,使得城市发展继续下去,采用把这个方案与土地利用规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规划。日本的洪水灾害是比较严重的,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日本政府采用了三管齐下的方法来疏导洪水来时造成的水患问题。第一,将原本自然界的雨水急留,如带水的自然区域,逐步调理恢复;第二,在在城市中的地面材料中,使用容易蓄水的材料或结构等使得地面具有一定的透水;第三,把原本的扩展河道的做法改成分洪蓄水的人工湖泊、湿地等。虽然日本政府这样的做法所花费巨大,但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抑制了日本的洪水危害,并且综上所述的地区又成为有机的城市公园体系。
结合水循环再利用的景观,指的是使用水循环再利用,将某些特殊的水,例如雨水、受过污染的水等,经过专门的环保技术处理,然后再重新循环使用的过程,引导人们去观察整个循环流程的一个功能型景观。如何能把环保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结合,同时满足精神上的愉悦感受,也就是在重视环保技术的同时兼顾美学价值和公众效应。当今艺术设计界所追求的一个创新方向以及所肩负的责任也是日趋重大。
3.设计案例分析
3.2项目概况
项目选址为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内一处。基地选址为校园内的一个空旷处,周边有实训大楼、操场、教学楼、学生宿舍和景观湖。项目坐落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桂丹西路。占地面积约450亩。周边与狮山、南庄、西樵、西南白泥等镇相邻。丹灶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广东首个湿地公园南海大湿地公园和南海四大旅游景点之一的仙湖旅游度假区。佛山南海的气候基本特点:春湿多阴冷,夏长酷热,秋冬暖而晴旱。4―9月为汛期,雨量较为集中,径流多数以洪水的形式出现,大部分水量流入江河,成为不可利用的水资源。周边由于有工业区,加工业,故出现水质污染严重的现象。
3.3环保学院校园水景观设计的营造分析
针对环保学院的校园背景的特殊和所处区域的气候特点,打造整个校园的系统水景观,是一件利民利校的好事。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行业气息的高职院校,我认为在高校环境景观的设计上,要注重对校内的专业氛围的塑造、加强专业意识,并且突出带有专业特点的水景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环保学院内的水景观分为四类:以教育、学习、休闲、观赏为核心的水景观。把特殊性的水(生活污水及雨水)循环处理系统放入到整个的校园水景观设计中,通过专业技术的支持,把重新处理出来的水作为一个校园水景观的用水来源,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水景观。
3.4创新性的水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以往的污水处理厂,是肮脏的,污浊的,去参观的人们主要是为了看专业的技术,但几乎每个人都不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去看的,而是让污水的实际状况给震惊、让散发出来的臭气熏的掩面而去。
对于这个原本在水污染循环处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环节,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素,使人无法赏心悦目。在笔者设计的这个水景观中,应该是新颖的,具有设计理念的,能够把环保的知识普及到每一位参观者。对于景观的设计环节,不是单纯的景观,必须把环保工艺结合到里面。用植物的芬芳、欣欣向荣的颜色来冲淡污水的视觉、嗅觉的污染,突破以往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困难,使工艺与景观不再分离。
在这个全新的景观设计中,遵循的原则是功能决定形式。以参观为主要目的的功能里,必须要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在整个设计开展前,首先要了解整个污水处理循环的过程,才能对所有的参观流程有个很清晰的概念。在参观路线中,对每个工艺的节点进行停留,结合设计的手法,从空间、角度、形式等多种方面,与其紧密结合,使参观者有足够的时间停留,达到参观学习的目的。并用设计的手法尽可能的把污水的气味掩盖到最小。整个参观的过程是轻松的、愉悦的。在整个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安排参观线路,突出工艺+趣味的设计理念,前期的水景观设计中,主要突现的是以“看”为主要目的,因为工艺的特殊性,在中期的工艺阶段、利用空间的分隔,逐步形成人群的效果,把平乏的空间变得有趣,活动性提高。中后期的工艺阶段,由于水质的逐步变清澈,可以把部分水作为动感的水景观设计,形成一个人与水的互动景观,把水景观设计从单纯的欣赏提升到互动,使得整个的设计更加有意义。
3.5工艺流程
整个的水循环设计思路分析:
把生活污水与雨水从收集好的管道,进入到最开始的预处理,二级处理再进入到人工湿地阶段,最后进行后处理并且排放出去,变成可以循环使用的景观浇灌水、景观喷泉、生活中段用水等。
(1)预处理(一级处理)
一级处理也称为预处理,包含了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物理法。主要除掉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染物(SS)15,
(2)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中,用了水解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及二沉池。水解池主要是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水解是将外界有机物还没有进入到微生物之前,利用生物化学反应,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酶化反应。而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则是一个完整的工艺,名字叫做“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也叫A2/O工艺16。(见图)污水在二级处理中,主要去除碳源BOD可达95%、过程中由于污泥回流的缘故,会产生硝化作用。通过一级与二级处理,污水中的
SS、BOD等物质已少了很多,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赶紧,还远远达不到排放的标准。须经过人工湿地的生态处理,进一步去除SS、BOD等以及氮、磷。
(3)人工湿地
通过建造、监督、控制类似仿沼泽的地面,并把物理、化学、生物三种结合运用到污水处理中的手法,叫做人工湿地。湿地系统是一个底面微带坡度、具有一定长宽比例的洼地,河床里有土壤和人工填充物混合组成的填料层。污水在填料层的床体缝隙间或者表面流动,床体里种植的是耐水性强、成活率高、能吸收一定的氮、磷、微生物等物质、生长周期长、美观并具有经济价值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水循环的处理的一个工艺流程阶段。
人工湿地的工艺分析:
3.6水循环处理结合景观设计的创新性手法
①基地总体分析:图中红色标识为基地区域,占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整个基地的地形较为平缓,比较适合做污水处理的整体工艺。
②基地周边污水汇集方向分析
整个校区内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及雨水。从基地的污水收集来看,主要从实训楼、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操场这几个位置而来。雨水收集主要在操场和实训楼。
③总体设计概念分析
整个的设计中,把工艺的流程摆在了一个最主要的位置,从而作为一个引导性的设计牵引了整个基地的参观路线。从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水解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次沉池―人工湿地―后处理,整个的工艺完成,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景观的参观路线。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收集从地下走管,部分的工艺露在外面,给人们参观学习工艺做法。
主要工艺及设计说明:
前期:对污水的一个收集过程,包含了生活污水与雨水。生物污水主要接管道,从行政楼、教学楼、宿舍、实训楼等的地下走管;而雨水收集主要采用实训楼屋顶雨水收集的方式,把管道外露,把收集好的水从楼顶的水渠汇总到地面再到地下管道,和生活污水一起来到项目基地的格栅管道入口处,进行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
⑴ 工序一:格栅17
格栅的主要作用是将污水中的大块污物拦截,以免对后续处理单元的工艺造成损害。
设计部分:
改良后的格栅,在原来的格栅基础上添加了一个透明玻璃罩,并在水流的渠道上添加了一层绿化,主要是为了遮掩污水的气味,但是工艺部分保持并显露出来。
⑵工序二:沉砂池18
沉砂池的功能是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水中的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主要包括砾石和少量较重的有机物质。沉砂池可以分为平流沉砂池、竖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其中平流沉砂池构造简单,处理效果较好,工作稳定。
设计部分:作为参观为导向的水循环处理,工艺部分采用已有的,在形式上进行一些新的改良。如在本设计方案中,把平流沉砂池原来的埋入地面的部分暴露在外面,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该工艺的工作原理。为了突出工艺造型的特殊性,在设计时,我刻意把该工艺的形体根据具体的比例放大,把倾斜角度的位置设计成一个3米的下沉空间小广场,而沉砂池的上表面部分,则用一个桥的形式表现。参观的人们,可以根据所需,进入到空间的下沉和上升部分,在参观的同时,形成趣味性比较多的活动空间。与以往的普通污水处理的平流沉砂池来做比较,除了工艺部分可以使人们全方位的鉴赏以外,还可以给学生们、参观者们增加多了一个休憩的空间。
工序三:沉淀池19
沉淀池主要用于去除悬浮于污水中的可沉淀的固体物质。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初次沉淀池的作用是对污水中的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和分离。在该设计中,我选择了竖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
竖流式沉淀池20
竖流式沉淀池的形状也可以分为圆形和方形,沉淀区是呈柱形的,污泥的斗则是倒锥体。污水从中心进水管流入后由下往上经过反射板流至水堰,污泥沉入污泥斗中,并在静水的压力作用下排出池外。(下图为圆形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图示意)
设计概念分析:
竖流式沉淀池的池子的高度一般在4m―8m之内,故在设计时,笔者考虑到落差的高度比较大,如果将沉淀池放在地底面,挖的深度太大,投入的资金会比较多。故我将竖流式沉淀池设计成立在地面上的,把两个竖流式沉淀池做成并排的1层楼的抬高式空间。
设计特点:
空间上与之前的沉砂池的下沉空间有个明显的对比。通过交通的引导,将参观的人群引向两个竖流式沉淀池,并由于整个空间的抬高,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聚精会神的参观工艺。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日常的人流和参观的人流进行交通的导向区分。由于空间给抬高,加高的区域给予下面的空间起到走廊的作用。对于夏季日照度较高的亚热带地区,起到一个很好的遮阳避雨的场所。
工序五: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2/O工艺。
设计分析:在该工艺中,对水温、空气有严格的要求,温度
项目的所处地理位置,是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温度偏高,不利于该工艺,从降温方面进行考虑,适当的进行降温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故设计时从该方向出发,把原本的水池上加入一个玻璃盒子,隔绝外界空气的流入,并接上流水系统,使得水从玻璃盒子上流淌下来,直接起到一个降温的效果。而且从景观的角度,水景观穿插到了工艺之中,两者得到了一个统一。在从厌氧池、缺氧池出来,水在这个时候是需要加氧进入到好氧池的,可以用曝气设备增加氧的含量,我在这个环节,采用了一个喷泉的景观形式,使得水与外界氧气充分接触,得到加氧的效果。并且参观的人们可以与水景有个充分的近距离接触,体现比较人性化的设计手法。
(7) 工序七:人工湿地
设计分析:工艺上用了阶梯进水式,设计上选用了并联式。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中,划分为九个人工水塘,栽种上耐水植物,对进入的水进行除磷、除氮、微生物的处理,并在阶梯的水流后,设计了一个氧化塘,整个塘面将人工湿地环抱住,水流最后进入到此,形成一个生态的微循环系统。在这个人工湿地里,污水的处理继续着,通过湿地里河床的特殊填塞物、耐水植物等的再次处理,把更多的废物留在了水塘中,让植物吸收,经过生态的手法完成水净化的最后阶段。
在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中,我把人的行动作为贯穿整个人工湿地的一个方向。从观赏的角度去对人工湿地进行一个规划。整个参观的路线与湿地景观相互穿插。
4景观规划完成后的效果对比与分析
原始的区域划分图:设计前是一片绿地,地势起伏不明显,没有功能分区。
规划后的区域功能划分:功能区域明显,对空间的使用率较高,解决校区内一些重要的问题。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38-04
龙湖水晶郦城是重庆龙湖房地产公司在重庆首创的高层低密度住宅小区,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住区的用地面积共约24.8hm2,由六块用地组成,这六块用地既相对集中,但又被城市千道分割相对独立,共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小区的绿地率达到60%以上,建筑主景观面的间距达到70m以上,视线最远可达数百米。景观设计由日本株式会社久米设计公司设计,通过对原生山地地形的艺术化处理和景观要素的设计,创造出了在平视、俯视和仰视的不同视觉条件下丰富的景观空间。
一
该楼盘曾获2003年“中国名盘”、2003年“中国住宅100强”、“中国最受欢迎的楼盘”、2006年“重庆十佳住宅小区”、2007年“重庆市园林式小区,作为重庆高层低密住区代表,本文对其进行简略分析、归纳和总结。
1 水晶郦城住区规划设计特征
1.1 平面规划布局
(1)水晶郦城整个地块被城市干道分割,形成几个用地规模较小且相对独立的居住组团,各组团自成一体,相互独立,有相对独立的交通体系,绿化广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2)住宅建筑主要为30层高的双菱型和1 8层的H型高层塔式建筑组成,住宅的底层架空或设置入户大厅。各组团用地规模较小,建筑采用周边式布置,地块中央形成住区的绿化活动中心。
(3)住区规划设计利用用地的现状特征,充分考虑地形的高差变化,保留自然山丘的原貌,使之成为住宅区的特色景观,体现山地特色。
1.2 道路交通组织
(1)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分为三级。一级为各组团的6m宽双向机动车道,供住区内的机动车辆通行和消防应急使用;二级为1_8m宽为主要人行道;三级为散步道、小路,与住区内的活动场地、休闲步道等一起构成了住区内部的相对独立、安静的步行系统(图1)。
(2)住区的交通采用人车分流模式进行组织,车道环绕住宅的外周,延伸至住宅入口处,同时各住宅入户大厅附近有消防活动及车辆转向的空间,场地中心为休闲活动广场,紧急时也作车辆应急使用场地。
(3)停车方式采用地下集中停车的方式,每个组团均设有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库,地下车库的设置与绿化和活动场地相结合,在地下车库顶面覆土种植绿化。
1.3 景观规划设计
(1)水晶郦城被城市干道分割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组团,各组团的景观组织既相对独立,同时又通过楼宇之间的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完善的景观组织体系(图2)。
(2)道路交通路线设计,由于住区用地的起伏较平缓,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进行交通组织,减少住区内的人行与车行的相互干扰(图1)。
(3)景观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地表设计与要索设计两条主线与层面的交错与融合,形成多样而有序的生活环境(图3)。地表设计活用原生地形,形成了绿丘、台地、水体、带状图案、台阶及坡道景观的基础层面。圆形广场、人口广场、大门广场、箱形簇状绿化、灌木、花圃、自然树木、小品、私家花园、照明等要素设计。
(4)空间组合,台地花园、带状景观对接坡道形成连续过渡的基础面,步行道、车道、私家花园、圆形广场、座椅及游乐设施等要素通过人的活动线来连接。要素设计则在地表设计的基盘上,通过各种空间要素的组合,营造出每个居住区基地特有的场所感并形成丰富的领域。
(5)植物景观设计绿色大背景原则,大面积草坪、箱形簇状绿化、灌木、花圃与不同场地功能结合,使用绿化树种、树行、绿化密度的变化来打破原有地形的秩序感,形成疏密对比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图
2 水晶郦域景观特色分
水晶郦城用极简主义手法,设计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地形,将富于变化的地形纳入规划,将人工的构筑物与自然环境协调,极力保持原有生态,设计中保留了山坡、台地、溪流等原有地貌,缓行的山坡上种满了开花的灌木,小径蜿蜒其中。营造了“楼在绿中”效果,形成了“太自然、大视野、大尺度”的现代简约主义时尚风格。园区内大气的水体造景、大乔木树阵、天然坡林,色灌木的点缀,与简约时尚的建筑设计相辅相成,营造出独特的四季之景(图5)。
2.1 大地艺术化的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保持原生地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景观设计保留部分原生地貌,起伏的浅丘与园林植物相映搭配,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
大地艺术视环境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的“场所”体验,并通过空间体验向人们提供一种概念性的认识。景观设计借鉴了大地艺术中对土地、石、树、水,甚至光、风、重力等自然物质的表达手法,合理有效地使用了使用这些素材,同时把整个住区作为一个场所来考虑,强调整体性,把住区中的建筑和景观都作为场所中的一个元素来考虑,使大地艺术的理念运用到住区景观设计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化景观。台地花园、自然草坡:植物的发芽落叶、开花结果;微风吹来波光粼粼的水面:跌水瀑布潺潺的流水声:树影倒映的水池,随着视角转移和季节变化而不断产生无限变化的景观(图6)。
2.2 极简主义设计手法与图案化的平面构图
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分析,建筑与地面景观形成为“图一底”关系。图一底关系的考虑:总体规划布局必须将环境和建筑的底图关系、空间关系统一考虑,考虑景观的整体性、均好性和特殊性,注重绿地空间的合理分配,水体、草皮、灌木,硬地的比例关系协调。
水晶郦城运用极简主义设计手法,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圆、直线、曲线的重复运用和排列,形成简洁的平面构图。圆形直径大小的变化代表不同功能的活动广场;直线性带状小瀑布、桥、平台、铺地,带状铺地通过一定间距模数进行排列与圆形广场、箱形植物绿化、灌木组合,形成各种领域的绿地。曲线眭车行道和散步道,车行道布置在用地,散步道沿车行道布置,横穿庭园的直线性人行道,不知不觉中整合了建筑、道路、广场、绿地诸多要素,从而强化住区景观俯瞰时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提升了住区景观俯瞰的视觉美感(图7)。
2.3 艺术化的地形设计
高层住区景观的设计当中,地形处理是重点。地形处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源于自然”的自然式地形设计:一种是欧洲以“人定胜天”为指导思想的规划式地
形设计。
地形设计是水晶郦城设计最大特点,借鉴大地艺术中地形的艺术化处理方式,灵活运用了原生地形,形成了绿丘、台地状花园、直线性水体,带状图案、台阶及坡道景观的基础层面(图8)。这种艺术化的地形设计以土地为素材,用人工化、主观化的艺术形式改变了高层住区地形的面貌。它不像传统的规划式那样生硬或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也不像传统自然式那样似乎是“自然而生”。它在融于环境的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自我,给人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冲击。这种艺术化的地形不仅创造出宏伟壮观的景观,也塑造了亲切宜人的景观空间。
2.4 简洁大气的水体景观
水晶郦城根据原始地形创造了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绿丘、台地状花园、直线性水体,带状图案、台阶及坡道景观。直线性水体具有分隔、引导空间和视线延续作用,与箱形簇状绿化、花圃、小品等各种要素的结合,共同构成具有韵律感的水体景观。线性水池表面材料和设计形式、肌理精心处理后,水流顺着绿丘不同的斜度有节奏地流淌着,穿过平坦的台状绿地及倾斜的绿丘,不同斜度的绿丘演奏出丰富的水声,营造出气势非凡的水体景观(图9)。
2.5 植物景观生态化
植物搭配讲究疏密对比,抓住坡地富于变化和流动的个性,创造了密林、疏林、草坪依次过渡的绿化空间。通过绿化树种、树行、绿化密度的变化来打破原有地形的秩序感,大面积开阔的草坪周边密植了不同种类的高大乔木或花树,在光照下树木的阴影投射在草坪上。使高层的居民生活在绿色的氛围里,与地面建立愉快的视觉关系,同时又避免来自低层部分屋面反射的眩光和太阳的辐射热,具有柔和、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效果(图10)。
2.6 活动路径的整合
住区各种路径系统引导着居民的行为活动,水晶郦城道路设计解决交通问题同时考虑住区居民行为舒适性0车行和人行系统的分流。步行系统贯穿整个住区环境空间与人流联系方便,与车流互不干扰;空间流线简洁方便,各自形成完整便捷的网络体系,保证了消防车道的通畅。成安全的人行和活动空间。
3 高层低密住区环境空间特点及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带来的几点启示
3.1 高层低密住区环境空间特点
(1)高层低密住区由于高层住宅之间的间距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大视野的景观空间,使每户居民有良好的景观和宽阔的视野。
(2)高层低密住区通常位于城市较高地价区,用地紧张,而大量发展地下空间为车库,地面部分为景观花园;除消防通道外,整个场地人车分流或是局部分流,使大部分场地成为完全的景观空间。
(3)高层低密度住区由于低密度使住区的空间围合感差,居民的归属感不强,不利居民的交往。住区的景观设计中,需通过绿化、小品等设计要素,加强室外空间的围合。
3.2 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带来的几点启示
(1)图―底关系的考虑
总体规划布局必须将环境和建筑的底图关系空间关系统一考虑,考虑景观的整体性、均好性和特殊性,充分发挥各类环境的相关特点,地尽其用,做到动静安排合理,私密和公共处理冶当,同时各类组成部分有机衔接整合。注重绿地空间的合理分配,水体,革皮,灌木,硬地的比例关系协调,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场地特征,结合不同住区人口条件,制定合适的面积分配…。
(2)结合地形,营造具有特色的住区环境
高层住区的景观设计要与原有地形地貌相结合,利用其优点根据不同功能的活动,不同地形和坡度的地形、地貌进行场地的设计。如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审,通过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分析,结合景观特色进行设计,如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巧妙地设计跌水景观、流水瀑布等丰富水景,不仅对地形破坏小,而且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地下停车场结合一定坡度的地形进行设计,减少了对地形地貌的破坏,节约了土地又形成了丰富的台地景观。
(3)满足高层居民高视点需求
高层住户在很大程度上都处在由高点向下观景的位置,形成高视点景观。高视点景观设计既要考虑地面景观序列沿水平方向展开,还要充分考虑垂直方面的景观序列和特有的视觉效果。
①景观平面设计强调悦目和形式美,可采用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和几何形状的图案布局,通过宅间道路、花卉、绿化种植物及硬地铺装等突出韵律及节奏感“。如水晶郦城平面构图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直线、圆、曲线并通过一定规律的重复变化、交叉组合,通过圆形场地、箱形簇状绿化、花圃、灌木及带状铺地等突出韵律及节奏感。这种景观平面设计,使高层住宅的居民眺望、俯视时形成鲜明多样的图案化景观(图1)。
②在点线面的布置上,尽可能少地采用点和线,更多地强调面。即色块和色调的对比,相互之间需要搭配合理,并以大色块为主,色块轮廓尽可能清晰。如水晶郦城景观设计中以大面积草坪形成主色块,周边密植高大树木和花木。绿色草坪、蓝色水面、米色铺地、植物覆盖色等组成丰富的色调(图11)。
③植物搭配讲究疏密之间的对比。种植物应形成簇团状,不宜散点布置。草坪和铺地作为树术的背景要求显露出一定比例的面积,不宜采用灌木和乔木进行大面积覆盖。树木在光照下形成的阴影轮廓应能较完整地投在草坪上(图10)。
④水体是创造高视点景观的良好要素之一,只有在高点上才能看到水体的全貌或水池的优美造型。创造具有光感和动感的水体景观,设计中需要对水池和泳池的底部色彩和图案进行精心地艺术处理。水晶郦城景观设计中对直线性跌水水池表面材料和肌理的处理,充分发挥水的光感和动感,给人以意境美(图9)。
⑤不同空间的轮廓、铺地进行设计。视线之内的屋顶、平台(如亭、廊)需进行色彩处理遮盖,以改善其视觉效果(图11)。宅间活动场所(如儿童游乐场、运动场等)的地面铺装也需要做色彩处理。
3.4 创造多元化的近人景观空间,满足住户居民间的交往需求
利用建筑、植物、地面等空间构成元素把空旷、冷漠的高层低密度住区环境划分多个尺度亲切、合适的场所,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与路径相结合,增加室外活动场地的可达性。
与活动场地有机结合,增加居民对室外场地的使用,促进居民交往。
3.5 景观环境生态化
高层建筑住区带给人压抑感和城市心理压力等负面问题,营造整体舒适的健康环境,景观设计应从环境心理学和住区整体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绿化设计。植物配置经济美观,同时注意绿化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的保健功能,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组合生态作用(图12)。
通过多层次的绿化加强建筑物与景观相互结合作用。发展竖向层次丰富的绿地地形,构建绿视率高的坡地绿化,强化竖向设计层次,丰富空间层次效果,缓解高层住区环境地面过于匀质化和单调的特点。
发展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活动空间,例如,树阵广场较之完全开敞硬质广场更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也适宜小区的活动需求。
4 小结
水晶郦城景观设计尊重自然地形,根据原有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创造了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但在景观设计中,过于偏重平面构图,轻场所功能的现象比较突出;大面积草坪的设计,养护管理费用高,夏季无遮荫效果冬季景观效果不佳;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大尺度、大视野的效果,环境尺度过大,使室外环境的使用率低,不能使居民停留。因此,在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要注意空间尺度的把握,将空旷的室外空间划分为多个亲切宜人的交往空间,能“留”住居民。同时,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应重视室外环境与活动内容相结合,
“吸引”居民使用,增加场所的使用频率,增加住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植物景观的营造,适当的乔、灌、草比例搭配,讲究提高单位面积绿量,注重视觉效果的同时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创造出春华、秋实、夏荫、冬敞的情调。
参考文献:
[1]申益春,侯则红,大地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04).
[2]李杰.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及设计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09.
[3]赵爱克.重庆现代住区发展研究系列之高层低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6.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也在相应地扩展,造成了城市绿化面积的降低,使得很多城市无法有效地发挥蓄水功能。同时,由于环境的日益污染和恶化,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滨水区域的城市,必须加强对生态景观方面的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避免生态景观恶化的情况出现。分析探讨海绵城市环境下的滨水景观设计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实现最大限度对水的存储,降低水资源中携带污染物的可能性。
1 海绵城市
1.1 理论概念分析
与传统的开发模式相比,传统的开发模式是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环境,而海绵城市的概念则是在保护原有水生态的前提下,改变以往对生态的破坏模式,采用低破坏、低影响的方式对水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整个城市如同海绵体一样,在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态发展要求的时候发挥出必要的作用,即需要时对雨水有效存储,不需要时对雨水进行合理释放,并且尽可能地加以应用。[1]
1.2 具体概念及特性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的具体概念与海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海绵的吸水特性较强,可以大量吸附水资源,海绵城市由此得名。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城市内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绿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环境不断恶化。海绵城市的观念使水的储蓄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那么在设计海绵城市时就必须具备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海绵体,除去河流或湖泊等蓄水结构,还需要设立和配应相关措施,比如雨水通过海绵体下渗过后,花园和绿地更能有效地发挥出对水的净化、储蓄、回收作用。通过借助其他渠道排除剩余水源,促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得以改善,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实际作用。
2 海绵城市理念对滨水景观的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的发展,我国面临严峻的水管理问题,我国对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也一直在不断摸索和探究,如今对生态环境有效梳理的重要一步就是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滨水景观的建设。[2]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考虑对水的存储、滞留和释放问题,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价值。
2.1 生态价值
滨水区是连接城市与水体之间的过渡纽带,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阻碍被破坏的水系统和污染源进入生态终端,充分发挥其对污染的地表径流进行滞留、净化和循环利用等效果,进而有效地降低污染源进入水体的概率,对水体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且巨大的生态价值。滞留技术以及下沉式绿地等技术都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源进入水体,同时带有净化和过滤的效果,保护了城市的水体。海绵城市系统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对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起到了恢复作用,促进了更和谐的水源生态系统的创建。海绵城市的理念对雨水的有效利用改变了原有的地表下渗以及地表径流量,对地下水源进行了有效补充,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缺水的严重问题。
2.2 社会价值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人们对开放空间的需求。首先,通过海绵城市的理念提升了滨水区的绿地面积,丰富了植物种群的多样性,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绿地空间;其次,通过海绵城市滨水区的建造无形之间为城市的形象和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为成为国际化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通过海绵城市的理念让人们参与其中更加了解滨水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让支持者成为参与者,在各种绿化项目活动中积极参与,共同构建海绵城市环境下的滨水景观建设。
2.3 经济价值
传统的景观设计模式并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化,反而出现更多的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和经济浪费。中国城市对于雨水的概念就是尽可能地开启快排模式,比如城市地下管网的铺建,而在老城区或城市中心地区对地下管网进行铺设所要投资费用更是高得惊人;其次,在雨水快排方面更是对水资源的浪费,这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对雨水处理所采取方式都是快排模式,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因此通过充分和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就能最大化地实现经济价值。
3 海绵城市环境下滨水景观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概念是建设滨水景观的前提,从而使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得到保障,以便达到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的目的。对雨水进行合理运用不是采用武断的快排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平均排放量。
3.1 海绵体的设计
城市整体景观中,道路景观占整个城市的10%~25%。在进行实际的滨水景观设计时,应着重对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例如,通过在道路土层内部铺设石子,以此来增强雨水的渗透力,达到加快水源导入、过滤的目的,以及通过增加导水性能较好的塑料管的组建设计。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混凝土铺设工作开展之前设置相应的排水孔,达到保证空气、雨水各种因素都可以有效循环的效果,从而保证不同微生物的生长,以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3.2 广场景观海绵体
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就是广场景观,在广场景观的设计中,地面一般都会使用材质较硬的材料进行铺设,导致雨水渗透性能较差。因此,在海绵城市的思想设计指导之下,设计广场景观时,就应选择吸水能力较强的渗透性材料进行路面铺设,提高水源渗透能力。
3.3 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
对滨水区各种不同的生态板块进行隔离或联系是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通过设计不同的生态廊道,以此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整合,塑造出形态多样、规模较大的生态体系,[3]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等提供便利。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将各种调配设施与周围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交融,从而有效降低了建设景观所需成本,以及通过对水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视减少工程量,增强经济效益。公园的大面积绿化生态有效地使城市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降低了热能效应,为城市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促进了城市的和谐发展。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充分地融入滨水区设计过程中,使城市公园各种生态廊道具有多种不同的生态功能,增强城市中心的绿化模块面积,促使城市与自然的有效互动。
4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在建设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在当前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社会形态下,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效地减少城市水污染问题。同时,我们要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作出调整,更快、更好地让海绵城市理念最大化地体现在滨水景观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篇8
一、“声景观”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音乐家、环境思想家、文化学者莫瑞·谢弗(R. 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了“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提倡人们用耳朵捕捉周围的景观,其初衷是提倡人们“尝试着像倾听一部永无休止的音乐作品一样感受我们周围的声环境”。声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运用声音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对局部或整体空间的声音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加强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渲染景观[JP2]中活跃的氛围。声景观设计中,对声音元素的认知与把握,是与环境相协调的,是单个的声音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的听觉环境。一方面,声音会因为传播介质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几重声音的叠加,犹如绘画、摄影艺术中前景、中景、远景的关系,都是听觉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人所处的景观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人们对于景观存在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根据人的情感、经历等个体差异,听觉环境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历史音”、“社会音”、“文化音”。因此,对声景观的把握,不应该是简单地对声音的物理特性的定量分析,而应该是根据听者、声音、环境三方面的多重特征进行综合考虑。[JP]
为了更好的理解“声景观”的概念,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体验,认为将声景观分为“声景观小品”和“声景观环境”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和研究,有助于更加贴切和完整的解释“声景观”的概念。以传统视觉景观研究中对景观小品和景观环境的定义,类比得出“声景观小品”和“声景观环境”的定义。首先,声景观小品。声景观的研究重点不是某个单体声音的三要素,而是这个声音对它周边空间的影响。声景观小品是声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一般体量较小,声音纯粹,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如人工声景观小品——个人乐器表演、喷泉小品等;自然声景观小品——鸟鸣、流水等,既有视听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功能。
其次,声景观环境。声景观环境是指某一个区域的所有声音组成的声音空间,这一区域可以是某个室内空间、某个建筑、广场、公园甚至城市,因此声景观环境也没有严格的范围大小的限定。声景观环境强调的是声音的综合体,与每一种具体的声音相关,却又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声音要素,而是各种声音要素空间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单体的声音、任何一个声景观小品都是声景观环境审美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加或减少任何一个非主要的声景观要素,原有的声景观环境仍然可以独立存在。
二、城市公园声景观现状 对于城市公园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界定,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将它定义为市民或游客提供具有休闲、娱乐、休息功能的城市公共公园。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内容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整个景观设计多以视觉为中心展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音乐家、环境思想家、文化学者莫瑞·谢弗提出了“声景观”的概念,人们才开始注重听觉审美的意识,各种声音的记录和保护工作才得以展开。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的声景观研究迫在眉睫。国外的城市公园声景观现状处于理论研究充裕,实践得到初步成就的阶段。例如奥匈帝国的现代艺术展览馆陈列的城市声音雕塑,就是结合科技与自然之声打造的一个惟妙惟肖的声景观小品。在彰显城市现代化气息的同时,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听通感体验。2011年1月对外开放的美国南佛罗里达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就是典型打造声景观的城市公园。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位于迈阿密华盛顿大道和第17大街交汇处,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借用规划区域内交响乐厅大楼,将其外墙设计成投影墙,另外设置投影塔和半封闭装置来容纳公园内大量的音效媒体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极尽视听享受的城市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坐在草坪上,悠闲地欣赏着影视音乐作品。迈阿密海滩音景公园打造了高品质的声景观,打破了传统城市公园多注重功能分区和视觉布置的局限,大胆地将声景观作为公园的设计焦点,并且取得了相当好的反响。
放眼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现状,理论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康健、杨威等人在2002年发表了关于公共空间声景观意义的论述,葛坚等学者在2003-2004年间先后发表了数篇关于公园景观中声景观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二者都是从理论研究、概念分析的层面对公共空间、公园景观中的声景观予以关注。在设计实践方面,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年已陆续出现声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但是发展仍未成熟。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算是国内当代城市公园声景观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整体规划时,设计师从声学的角度出发,对声景观环境的营造予以了重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局部声景观小品进行了认真雕琢,在隐蔽的地方安置电子音效设备将自然的水声、风声、虫鸣鸟叫等声音收集并夸张扩大,使人们处于真假声音互渗的趣味声环境之中,感受全新的声景观乐趣。但就国内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设计实践整体现状而言,真正将理论研究落到实处的案例仍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城市公园还只是局部甚至孤立地对声音进行润饰或者遮掩,结合具体城市空间形态及使用者需求进行的声景观设计实践有待长足发展。声景观将是城市公园意境营造、品质提升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强公园体验价值的一个新兴切入口。
三、城市公园声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公园的声景观主要构成要素分为四大类:人工声、自然声、生活声、历史文化声,四者相互独立又彼此包含。人工声主要指公园内人们通过娱乐器械、运动等发出的声音;自然声则是指公园内如动植物、风水雨发出的声音;生活声则主要指人们说话、哭啼、嬉笑的声音;历史文化声指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相关的声音,如戏曲声、叫卖声等。
四、城市公园声景观实例:江阴中山公园声景观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公园的声景观要素比较丰富,自然声、人工声、生活声都比较多。考虑到尽可能多的研究城市公园声景观要素,笔者确定了以位于市中心的江阴中山公园为代表,对整个城市公园声景观的发展予以分析和建议(图1)。
(一)基地概况地理概况:江阴市中山公园位于市区人民路商业步行街的中西段北侧,西临虹桥北路,东临“澄江福地”商业街区,北临寿山路,总占地面积108亩(7.2公顷)。
人文历史:江阴中山公园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初年,名“万春园”,之后改朝换代,公园也频频改名,直到民国十九年才更名为“中山公园”。沧海桑田,经过历史的洗礼,中山公园内也留下了许多印迹,中山纪念塔、忠邦亭、桐梓堂各种文化碑刻以及部分清代遗留的古民居群等古迹。2003年,新扩建的中山公园将公园旧址与江苏学政衙署遗址结合,重新设计布局,打造了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城市休闲公园。主要景点及分区:新扩建的中山公园以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分为三个功能区“学政历史文化区”“生态休憩区”“娱乐活动区”,主要打造的景点有“学政区雕塑广场”“中山纪念塔”“荷花厅”“雪浪湖”“二侯祠书场”等。(二)现有声景观资源梳理自然声资源:中山公园内的植物品种繁多、绿化覆盖率高,优厚的自然条件为自然声景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园内的自然声主要有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风雨声等等。园内有多处静态水景和两处动态水景,玉带河、万寿山,与风雨结合都奏出了美妙的自然之音。另外园内在扩建时保留了百年紫薇树和梧桐树等珍贵植物,园内的草坪和其他植物也种植、维护得相当到位,为动物的栖居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人工声、生活声资源:作为市中心的城市休闲公园,良好的环境、便利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公园聚拢了人气。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因此公园内的人工声和生活声资源也就异常丰富。位于公园内东部的娱乐活动区可谓是人工声资源的集聚区域了。该区域内的游乐设施多且集中,有大摇摆锤、碰碰车、豪华木马、自控飞机、摇船、蹦蹦床、5D科技体验馆等,既有吸引儿童的项目,也有让青年流连的场所。(图2)多样性的娱乐设施和较高的人气使该区域充满了娱乐器械的机器声、电动音乐声等,当然也不乏人们的欢笑和交流声音。娱乐活动区内的“二侯祠书场”也是一个人工声资源的聚集地。仿明式的建筑依湖而建,湖边长廊满满的都是下棋爱好者的身影,一壶茶一盘棋,往往就能度过半天的时间。棋艺爱好者们聊天、谈笑、论棋的声音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娱乐活动区内的“乡试放榜墙”及前雕塑群也是人流攒动的地方,有的小孩好奇地模仿着雕塑的动作,有的争着和雕塑合影,人来人往,丰富的嘻哈声和讨论声在此集聚(图3)。
历史文化声资源:一方面中山公园内保留了不少经典的历史遗迹,另一方面公园的一部分游客是中老年人,他们是历史文化声的普及和传播者,因此公园内的历史文化声资源相当丰富。在娱乐活动区内的
“二侯祠书场”定期会上演评弹表演,每每开演,能容纳200多人的书场都座无虚席。顿挫迟疾、温婉如水的弹唱声总让听众陶醉不已。而政历史文化区内的中山纪念塔广场则是戏曲迷的乐园。塔四周甚至设立了“公园戏曲票友点”都被戏曲爱好者此起彼伏的唱戏声围绕了,可谓余音绕梁,刚走近就情不自禁地深深沉醉在那莺声燕语之中了。另一处浓郁的历史文化声在“忠邦亭”附近集聚,也是人们自发组织进行的二胡演奏,萧瑟缠绵、飞扬跳脱的声音久久萦绕,似乎勾起了人们对“忠邦亭”由来的深沉回忆。
(三)现有声景观应用情况
就中山公园的总体景观设计而言,形式多样,分工明确,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得也恰当好处。但是就公园内的声景观而言,应该说是声景观资源丰富,但管理规划欠缺。首先,从声学的角度将公园分为动静两大区域展开现有声景观应用情况的讨论(图4)。以横穿公园中间的水系为界,水之北以静态区为主,包括“忠邦亭”“紫藤廊”“万寿山”“玉带河”等主要景点,中山纪念塔四周围的戏曲表演场所除外;水之南以动态为主,包括“儿童游乐场”“旱喷广场”“发榜墙”“学政雕塑广场”“二侯祠书场”等主要景点,“头门遗址”“仪门”“龙门遗址”“考棚遗址”“重修碑”“史刻地碑”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除外。动态区域人流量较大、机械设施也比较集中,主要以人工声、生活声和历史文化声为主,静态区域则有水系景观贯穿其中,并且有相对大体量的山林,因此以自然声为主。总的来说,公园内的声景观分区较为明显,动静各有特色。其次,局部空间的声景观环境营造管理得不到位,甚至有声音混淆的情况出现。一是位于娱乐活动区的儿童游乐场,在颇具人气的同时也给人们带去不少困扰。在规划之初,特地将该游乐场建于原有的山丘之上,目的就是用高度差来进行听觉和视觉上的阻隔。但是,近年来,由于商家利益的驱使,不少游乐设施已扩建到山丘下,分布零乱。即使仍在山丘上的游戏设施也布置密度过高,导致整个游乐场及周边的分贝过高且声音混淆。节假日里几乎所有游戏设施都开放,欢呼声、尖叫声、电动音乐声、娱乐设施机械声音互相掺和,秩序混乱,声音嘈杂。二是位于纪念塔周围的戏曲表演区域,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同时,也让人苦不堪言。穿过紫藤廊,字正腔圆的戏曲声就通
过扩音器传入耳中,一下子把游客带入氛围浓郁的戏曲世界。仔细转悠,才发现纪念塔周围的广场,在绿荫掩映下,有四到五个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表演点。有的装备专业的扩音设施、表演器材,有的仅有一个麦克风和简单的表演道具,有的聚集在一起看屏幕中的戏曲表演,可谓各自为阵,让人应接不暇。但是由于都是露天的表演场地,相互之间间隔有限,各个点的声音分贝不一、争奇斗艳,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的隔音处理,导致长时间置身其中会觉得视听混淆,甚至会给耳朵造成很大的负担。三是与此毗邻的“列秞亭”。在此热情的市民自发提供了电脑、音响等设备,为市民提供自由唱歌的机会,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但是分贝之高,以致于在公园南门入口处都能清楚听闻,实在也让人堪忧。
第三,声景观小品营造和维护有待斟酌。仔细游览整个公园,会发现令人驻足的声景观小品可谓凤毛麟角。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于科举考试博物馆内的一处自然声景观小品(图5)。宁静的庭院里,假山滴水的设计、竹林掩映的配合,让人尽享跌水之清脆悦耳、清风拂过竹林的瑟瑟之声。假山前的小桥流水的潺潺之声与假山中跌落的叮当水声,动静有致。时而还有鸟鸣鱼跃助兴,还原了中国古典园林幽深之美。同样是叠水景观,万寿山脚下的一处水景观早已因维护欠妥不再流动、“奏乐”了(图6)。动态水景之美在于水体的流量、流速、落差和空间尺度都能对水体演奏出的音乐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可以活跃周围环境的声景观。纵观园区,静水景观较为丰富,动水景观寥寥无几,加上维护的欠缺,水景观的声音魅力大大削弱。另有一些历史遗迹景点则缺少声景观的点缀。如“大堂遗址”虽然以钢结构玻璃影壁的形式打造,造型新颖美观,夜晚的灯光映射更是呈现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面陈列了大堂遗址简介及清初学政衙署平面格局,另一面印刻了124位学科史料,周围也有考生雕塑做补充,以供人回味。但是缺少了声景观的渲染,缺少了纪念、历史性的氛围。
总的说来,中山公园声景观在整体布局上动静分明,声景观资源丰富,但是局部的声景观营造还有所欠缺,维护、管理还没有成体系,声景观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四)声景观品质提升建议 对中山公园的声景观发展建议是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就公园的整体声景观环境而言,要注重公园整体声景观布置节奏,明确各区的声景观功能,有侧重点的展开,不能平铺直叙,要有轻重缓急。局部而言,分为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公园声景观的建议,另一方面是针对公园内现存的一些声音互扰的情况提出的建议。就优化公局部景点的园声景观方面,笔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创新性的韵律分区。借用对诗歌格律颇有研究的徐晋如对韵律的划分方法,结合音乐中对韵律的描述,笔者将在公园现有动静分区的基础上,对其声景观进行韵律分区,即“严格稳定的韵律区”和“自由宽泛的韵律区”。在音乐中,那些声调和节奏相同,并反复出现的几小节乐章被称为严格韵律,而在音乐中存在变化的同时却可以找到有一定相似规律部分的乐章则被称为自由韵律。音乐中的韵律节奏与景观设计的相通性在视觉景观设计中早已被发掘并运用。如在道路两侧或者环形地带重复种植色彩相同、品种一样的植物则是严格韵律的体现,而局部区域间在高低、前后不同位置种植同一品种却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植物,在大体感觉异样的同时透露着呼应与相似,则是自由韵律的体现。但是音乐、诗歌中的这种韵律节奏与声景观设计相结合,应该算是笔者的一次大胆尝试了。目的是有效优化声景观资源,同视觉景观一样,做到有张有弛。结合前文对中山公园声景观应用现状的一些分析,笔者建议对现有零散重复的声景观资源进行整合,主要对公园西侧历史文化声和生活声集聚的区域划分“严格稳定的韵律区”和“自由宽泛的韵律区”(图7)。选择这个区域进行声景观优化分区是鉴于这个区域较为散乱的现状以及景点分布情况。笔者建议将公园南门主入口开始的主要景点,包括“天开文运牌坊”“门头遗址”“仪门”“龙门遗址”“大堂遗址”“钟亭遗址”“鼓亭遗址”“考棚遗址”“重修碑”“时刻地碑”的区域设计为稳定严格韵律区,根据该区域现有的遗迹景点的对称布置格局,可以采用两侧定点均匀设置扬声器的方法,播放悠扬的戏曲或者轻音乐,同时有秩序地撤离零散的小众歌唱群体,为公园留设一片声音“净土”。自“学政雕塑群”开始向北,到万寿山以南的区域,包括“学政雕塑”“忠邦亭”“桐梓堂”“荷花厅”“中山纪念塔广场”这几个主要景点,设为宽泛自由韵律区。根据该区域现有的多处集聚的戏曲、乐器演奏现状,建议将某些局部过于嘈杂的音响撤除,有规范地进行管理,使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民俗文化气息能够在完好保留的同时,营造优美的声景观环境。
二是优化公园内水景观。鉴于园区内静水居多、动水无几的现状,建议增加动水景观。动水景观包括瀑布、叠水、溪流、喷泉等。可以在公园内现有的山石落差的地方增加水景,营造流水的声音;针对公园内大部分静水面用作游船娱乐的现象,笔者建议保留万寿山北的玉带河河段的游船,儿童游乐场内的水上项目,将“二侯祠书场”西面的水上游船项目和雪浪湖上的“碰碰船”项目去除。在“二侯祠书场”西面的水塘中央设计喷泉景观,代替之前的游船项目,让紧邻水塘东面长廊的人们在愉悦的水声中尽情思考和享受棋艺的乐趣。而雪浪湖所处的位置是在公园的西边缘,也是公园的入口之一,环境相对安静,而且设计之初就有烟雾设计,打造的是一种烟雾缭绕的情境,因此要将该湖面的“碰碰船”项目移除,适当增加一些点声源,如在湖面零星散布一些小型的喷泉。聆听着哗哗的水声,看着烟雾在巨石间盘旋,这样的“仙境”让人难分真假。另外,由于这两处水上游船项目在节假日颇受孩子们的欢迎,所以有必要向人们解释这样改变的初衷,让人们培养欣赏和维护声景观的意识。同时完善玉带河及儿童游乐场的水上项目的设施,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优化局部景点的声景观。三是丰富公园的动物声资源。由于公园大部分区域人流量较大,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导致公园内动物声景观相对不足。公园北边的万寿山虽然鸟类相对聚集,但是与人不亲,也只能在寂静的清晨和深夜才能聆听到寥寥几声的鸟鸣虫叫。另外,通过观察,笔者发现上午在公园内提着鸟笼遛鸟逗鸟的老年人较为频繁,鉴于此现状,笔者建议在紫藤环廊下开辟集中逗鸟区,再现人鸟共语的情景。在优雅的紫藤掩映下,感受鸟鸣的欢悦与活力。而在万寿山上可以人为搭建鸟类或昆虫的巢穴,吸引动物在此聚集。在公园内桥廊、溪水边可以隐蔽放置电子鸟鸣虫叫声,营造流水鸟鸣的动听声音。四是打造具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中山公园内有多处历史遗迹,这是无可代替的瑰宝。但如何改变碑刻等遗迹冷清、甚至鲜有人驻足细看的情况,营造良好的、具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就“大堂遗址”为例。对称式的布局、玻璃影壁的造型、夜晚璀璨的灯光,极尽视觉盛宴,但声环境的空洞必然是美中不足之处。依据对称均匀的声景观设计原则,基于对称的布局,可以考虑在两边播放分贝、音调都相似的背景音乐,营造庄严的气氛或者可以定时播放诗词朗诵或讲解。针对公园内现存的一些声音互扰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纪念塔周围戏曲表演区的声景观改善。纪念塔四周有三到四处戏曲演奏,声音分贝不一,总体感觉较为杂乱。笔者建议保留部分表演,但在音响分贝上要有所控制。各组表演可以分时段、分天开展,尽量错开,避免同时进行。这样可以保留历史文化声的前提下,让各表演声达到最好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减少表演的群体,开辟一块场地供和平鸽的放养,这样自然之声能很好地和历史文化声融合,增加动物声景观的同时减缓该区域表演声过分拥挤的局面。二是对儿童游乐场的声景观环境进行控制。商业利益的驱使,过多的娱乐器械进驻致使儿童游乐场的人工声、娱乐器械、电动音乐的声音过盛,产生杂乱的声环境。首先要将山丘下的几个零散的电动娱乐设施撤除,保留一些器械声音简单的健身、秋千设施。其次对于山丘上的娱乐设施也要控制数量、合理布局,动静交叉布置。三是对公园内扬声器的管理。通过多次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公园内的扬声器数量并不多,而是游人们自带的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较多,这就引发一个难以综合管控的问题,灵活性过大。笔者建议公园管理处与常出入公园唱戏、跳舞或演奏的游客协商,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公园扬声器播放一些曲目,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便于公园综合管理。另外,对于扬声器的造型和摆放位置的隐蔽也可以有所考虑,可以将部分扬声器“乔装”于环境中,让体验人们闻其声而不知起源的乐趣。当然扬声器的品质参数和指向性也要纳入考虑范围。建议公园成立一个独立的声音器材管理组,负责定制公园的声音管理体制和声音设备的维护。
五、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对景观品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城市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主要载体,提升其品质势在必行,而研究声景观是多元化发展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式。相对于开辟更多的新空间造景观项目,对已有景观的声景观进行深入设计和改良是提高人们对景观环境高要求的有效突破口。对于已有的景观项目对声景观的考虑不充分的情况,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在功能分区上就没有明确的声景观分区;其次即使有部分声景观考虑的项目,在后期实施运行上维护的意识,没有责任到人,没有设立专门的声景观维护资金和管理团队;有的声景观元素过于单一,导致园区内气氛冷清,有的则过于混乱,给人视听混淆的困扰。当今城市公园声景观的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丰富声景观层次,融入更多形式的声景观元素。将传统曲艺形式纳入考虑之中,深入挖掘声景观的文化艺术内涵。
第二,在项目之初进行声景观功能分区,局部打造重要声景观小品,设立独立的声景观营运资金和专业管理维护团队。
篇9
随着当前时期人们自身建筑设计观念的不断萌生,设计人员要想使其设计的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采用新的先进的设计理念来开展具体设计,而概念设计便是这样一种具有极大优势设计理念,其在我国的应用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帮助。而近年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开始将其引入到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并且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而本文也是以这种研究为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相关的概念设计理论,然后又对其在居住区规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相关探讨,以求推动其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发挥更多的优势作用。
一、概念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作为当前比较新颖设计理念,概念设计几乎在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建筑设计对于此种理念的应用尤为众多。近年来,为了使建筑的具体规划设计能够切实地满足业主对于设计的需求,建筑设计人员大力地开展了对于此种设计理念的应用。本文下面就对概念设计进行一下理论分析:
首先,就概念设计相关的含义来讲,它是指设计人员在对其所要设计的目标实现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为设计工作制定了适当的设计理念,并以这种理念为指引来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法及途径的构想,接着从这些构想中将最能与预想的目标相匹配的表现形式挑选出来,并以这种形式为基础来构筑多种设计方案,同时经过对比、分析、评价从中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其次,就概念设计相关的优势来看,这种设计既非常注重设计方案的从整体上对于设计工作的可行性,又非常关注优化的概念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具有设计工作的优化思路,还能够充分地使设计工作体现出方案的整体框架性、内容上的概念性、性质方面的研究性、建筑工程的功能性等特点,全面地推动着设计对规模、形态、环境、结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满足。
再者,就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来讲,它是在设计人员对城市发展需求以及整体的住宅市场进行了合理定位之后,再具体地结合住户对于其居住的区域各种规划要求,从而为居住区制定出全面符合现代规划要求及住宅形态规划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且这种方案还会延伸到对于居住区域的各种后续工程的设计,比如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总之,这种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二、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良好的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来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应用,它能够帮助居住区设计实现对于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二者的双向达成。然而,这种概念设计目前在我国的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动这些问题的全面解决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其各种作用的实现。本文就从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两个方面对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1、居住区规划对于概念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于一种层面化的状态,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即设计人员对于这种设计理念的认知过于肤浅。一方面,设计人员将概念设计简单地归为设计的理念,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够实施深入全面的居住需求研究以及居住市场调研,根本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方案达到对于设计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错误地将概念设计等同于地产的概念,即在设计中利用智能小区、生态小区等作为设计的概念,这种概念只是一种整体的策划设想而非真正的指导设计工作的概念。
其次,当前概念设计工作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以及先进的方法支持。一方面,概念设计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它主要是由策划阶段的策划人提出某种设计要求或整体理念,而专业人员只是借助于这种既成的概念来进行设计,不能够保证概念设计工作从全方面得到专业人员的整体落实。另一方面,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许多设计公司仍然不能做到利用优化的设计方面具体的开展设计。而且,诸多的公司在设计方面从始至终都未能对概念设计进行利用,这就导致了概念设计的失效。
2、居住区规划优化应用概念设计理念的策略
第一,切实抓住居住区规划工作的关键点进行概念设计。一方面,概念设计必须达到对于居住区域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趋势的迎合,并且充分地考虑居住区的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趋势的依托以及影响。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必须以居住者的全部需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设计,并且在设计中积极地对居住市场整体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定位,然后使其与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要求相结合来进行设计。再一方面,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应该使概念设计达到对于人本理念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充分地将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之后,再以这种结合结果作为土壤来实施设计。
第二,规划设计人员在使概念设计工作充分地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整体市场定位及基本设计条件之后,还要从概念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全部环节来对居住区进行住宅、设施、道路及景观等的设计。即从概念分析、概念生成、具体表达与设计完成这样四个阶段来推动概念设计落实,首先必须做好对于环境、需求、场地等的具体全面分析,接着要确定理念并构思设计且提炼出具体概念,然后要从结构、功能、途径、方法等方面评判概念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确定出最符合要求的方案进行设计。
三、结语
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域的规划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要推动这种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妥善应用,除了要全面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加以具体解决之外,还必须为这种设计理念的应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使概念设计在体制的规范下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艳梅.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J]. 建筑科学, 2009(04)
[2]武晓璠. 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福建建材, 2007(05)
篇10
Keywords:ecological;harmonious;livingenvironment
1项目背景及概况
1.1项目背景
华发生态庄园是由国内极具实力的地产发展商,上市公司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倾巨力打造的一处大型生态、低密度的住宅区。项目用地位于中山市沙溪镇隆兴南路与新濠路的交界处,总用地面积72万m2,分三期开发,目前已建成第一期。项目用地的外部地理环境非常优越,105国道、中山市外环高速路紧临地块,交通便利,基地内部有5000多株原生果树,19座形态各异的天然湖泊,近30种鸟类,百种动植物在这里和谐共生,“蕴灵毓秀,天人合一”正是这片土地的生动写照。华发生态庄园遵循:“让自然的氛围遍及生活每一个角落”的理念,从设计到施工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态环境,使建筑、园林与自然巧妙融合在一起。
1.2基地现状及建设条件分析
目前阶段进行规划设计的地段属于二期设计的一部份,整个二期用地为24万m2,其中A、B区已做规划设计,本次设计为二期C区约11万m2的地块,二期C区部分,南与A、B区的小区主要交通干道相望,西为隆兴南路,北为市政道路,东为坡地及自建住宅,应该说地理位置在整个小区中不算好,有三个面与外部环境接触,但地块内部有一较大的自然湖泊,南面沿小区主干道边也有一些条形小湖泊,区中树木相对比较集中,易于保护,但由于自然保护占地很大,在地产发展上容积率难以提高,影响商业化的地产产值,好在发展商一切以保护生态,创造品牌为理念,愿意牺牲局部的商业利益,为规划设计创造了较好的基础。
基地现状为东高西低,除东北约占地块1/3的面积为山坡地外,其余地方高差变化不大,相对来讲对建筑单体设计难度不大,而山坡地由于地形较为陡,高差达到15m,加上单体设计上要求沿用原有庄园户型,因此在总体规划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地块东面与自建住宅之间由于山体遭到一定的破坏,须做挡土墙进行加固,规划设计上也须对此做出一定的处理并避免住宅过于靠近陡坡。
2总体规划设计概念
2.1甲方在设计上的要求
2.1.1甲方在规划设计上明确提出保护原有生态,与二期已建AB区及一期进行良好的衔接;
2.1.2尽量满足住宅的舒适性、景观性,即大部分住宅必须南北朝向,并有好的景观取向,私密性也是设计的重点;
2.1.3布局上力求灵活、生动,符合山地特色;
2.1.4尽量满足甲方在经济技术指标上的设计要求。
2.2规划概念分析
2.2.1在做规划设计前,进行了现场踏勘,并与测量来的地形图做了比对,同时要求甲方安排测绘队对现有的树木进行了测绘并编号以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
2.2.2规划上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或者矛盾
如何充分利用现状地块中的自然湖泊;如何尽可能利用地块,满足甲方在建筑容积率上的要求,达到开发商的商业利益要求;如何解决地块周边与外部环境直接相连的干扰问题;如何做好山坡地建筑、道路的设计;保护并利用现有树木,不但可以保护生态,保持水土,也可以为甲方省下一笔园林绿化费用,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双丰收。
2.3形成整体的规划设计草案
2.3.1通过以上对设计矛盾及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可以很快地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设计草案,即小区的主干道必须围绕着中间的自然湖泊,在湖岸边布置住宅。使之成为最好的湖景住宅;顺着南面与AB区相隔的道路和湖泊布置可以形成一个带状湖景住宅;围绕着小区周边布置低层联排住宅,使之成为提升容积率,扩大产值的源头,为保证住宅的高质量,小区周边低层住宅将会后退红线10m左右布置大片的绿化林带。
2.3.2第一次概念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应该说,本次规划方案设计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甲方要求很急,第一次概念方案出来后得到甲方高度的认可,当然在紧张的时间要求和对甲方意图领悟还不够透的情况下,也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甲方在认可设计总体构思的前提下,对设计要求也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甚至调整,更强调了“以人为本、创造精品”的设计理念。方案的优势在前面已做论述,不足之处在哪里,通过与甲方共同探讨,一是在绕湖组团上有部分独立住宅景观较差,部分湖面临小区路,有些浪费景观资源,而靠市政路(隆兴南路)的联排住宅虽然有好的湖景,但由于靠近路边,难以提升品质;二是道路的连续性不够,尽端路太多,道路的利用率并未充分发挥;三是景观资源的创造与共享方面还不够,除独立住宅外的联排住宅未能有好的景观,联排住宅组团中心花园的利用率不高,对提升组团的品质帮助不大。虽然在做方案汇报时,作为设计师,对上述问题做了自己的设计总结,如对湖景资源利用不够,是因为受原有自然湖泊位置的限制(附图A点),尽端道路大多是不希望在坡地住宅部分道路的坡道太大等(附图E点),这同时也说明在对甲方意图的领悟上,及对生态保护与发展上还未充分放开思路。
2.3.3第二次概念方案的形成及上机精确定位与调整
由于总体思路较为清晰、准确、局部的调整相对较为简单,很快就形成了第二次概念方案,并与甲方达成共识,其余的细节将会在上机(CAD)后较为精确地定位与调整。应该说第二次的概念设计充分领悟了甲方意图,也开拓了设计上的一些瓶颈,在扩大与延伸自然景观(湖泊、水系)的同时,优化了组团小区景观,调整道路形状,使之更为便利。通过对基地的反复观察,发现虽然现状湖较为靠西,但东面到山坡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考虑将湖面略为东移(附图A点),使湖两岸都可以布置独立住宅,充分利用湖景,仅保留与会所交接处的开口(附图H点),使会所及小区中心湖互为借景,同时也可以使用中心湖的围合不致于过紧、过硬;拉开坡地联排住宅,使住宅利用道路更加充分,减少道路所占面积;将原组团景观分化,并与中心湖泊形成互动的轴线关系及叠水效果,使景观轴线更为明确的同时,良好的通风效果也会自然形成。
2.4交通流线的组织
在设计低密度生态住宅的理念上与城市住宅区的理念是不尽相同的,在城市住宅区的设计上,经常强调的原则是“人车分流”,但在低密度生态住宅区,相对人口密度较小,车流量也不大,因此道路交通考虑的主要是便捷,人行系统上主要结合各类景观节点上组织观景道(栈道),观景亭及休闲亭。
2.5景观系统规划
主要的景观系统规划其实在总体规划设计时就已有遵循和设计,但是仅限于总体概念,从总体上景观系统的规划可以概括为“一湖”、“两带”、“三中心”,所谓“一湖”当然指的就是原中心自然湖泊,加以扩大延伸形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叠景效果;“两带”指的是利用原有的南面与二期AB区交界即小区主干道路边的自然水系形成的带状水景;小区周边与外部交接处,建筑后退10m(最少)而形成的隔离林带,它可以同时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视线遮接,二是减少外部市政道路的噪音干挠;三是提升靠外部住宅的品质,扩大底层花园面积,使之有良好销售价格,弥补发展商在为保留生态,发展生态上作出的牺牲;“三中心”是指以中心湖为核心,两个联排住宅组团水景为次中心形成的景观重心,三个重心互为依托,互为借景,相互之间由于地形高差形成层层叠叠落差水幕,别有情趣。
由于细部的景观设计尚未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总图设计效果上还略显仓白,建筑设计及效果图上均未对此作出深度反应,等园林设计出来后,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呈现给同行借鉴。
3各种规划设计理念的应用与探讨
3.1建筑的南北朝向与总体设计的融合
朝向的重要性与强调是每个设计师都会自然贯彻的,但在总体设计上如何做到布局的灵活性与朝向的重要性结合才是设计上的难点。很多构图非常美的总体规划设计,却有几乎超过一半建筑变成了东西向;也有每一户、每一栋都落在南北朝向上,但死气沉沉的布局,工整的道路使居住环境显得异常沉闷,也难以充分利有景观的360O特性。在华发生态园二期的规划设计上,90%以上的户型朝南,少量因总体构图需要的东西向建筑则充分利用景观,同时拉开东西向建筑间的距离,使之具有良好的通风及阳光。
3.2私密性设计
私密性设计是居住建筑设计中一直提到并在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后越来越强调的品质设计,作为低密度高品质居住空间来讲更显重要。与高层住宅不同的是,低层住宅私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块的领地感和实际的私有性;二是视线的干挠。应该说,华发生态园一期和二期AB区的私密性设计并不完善,由于非常注重生态,户与户之间是不设围墙的,但仅靠植物是很难做到地块的私有性。本例设计中,与前期的主要区别在于更加多的利用水体,减少户与户之间接触的地界长度,在很多地方都形成一个个半岛状地域,这样便于有效实现领地感,同时这也是景观设计的需要,大多数的独立住宅都是南向临湖或二面临湖,甚至三面临湖。
3.3坡地住宅道路设计
3.3.1在总体结构及大的道路确定后,剩下的任务依然艰巨而遥远,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生态住宅区所赋于的自然和谐的环境决定了道路的形状不可能是直来直去的,甚至建筑在总图上的摆布也不是顺路而行,适当进行道路行进的优化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它可以使自然融入到设计当中去,“宛如天成”;二是在生态保护上需要保持水土,结合地形,保护原有的树木植被。因此在道路设计上可以说是精心而作,道路与住宅的结合上也是一丝不苟。
3.3.2树岛的应用与道路坡度的调整
何为树岛,也就是道路中心绿化带,按道理说小区的次干道并不需要道路中心绿化带,设立树岛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的树木,同时也可以美化道路,使道路一路走来,景色不断。本例的设计当中树岛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美化道路,保护原生态树木;二、调整道路坡度改善道路与住宅的高差关系;三、视线遮挡,形成好的私密性和住宅环境,其中第一条、第三条不难理解,例如正对配电房的道路中绿化树岛(附图5的B点)可以使路对面的住宅看不到配电房以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第二条调整道路坡度则在本例中作了很好诠释,如:附图5的D点道路由于住宅的南北向及道路本身的形状要求必须垂直穿越等高线,坡度非常大(13%),通过设立树岛使道路的起坡点延伸至横向道路上,加大坡道长度,使坡道坡度降到较好的8%;又如附图5F点道路,道路一侧由于地形关系,建筑单体标高为18.50m,而另一边则为17.00m,通过树岛的设计,道路从中分成两段,一段略为向上与上部住宅相连,另一段略为向下与另一侧住宅相连,由于建筑设计上须综合利用原有户型,道路的坡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可以使住宅的标高基本都高于道路标高,减少水患及视觉上的不适感。值得一提的是,设立树岛的道路两边并不等宽,其中一边保证有4m的宽度以满足消防要求,另一边则根据需要设计。
4建筑单体设计的风格与统一协调的应用与探讨
4.1由于建筑的单体设计并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所以这里也仅仅针对单体设计与总体规划设计的关系及配合上作一点浅析,在单体设计上,设计师的个人理念是与甲方的要求与想法是有点不同的。
4.2统一性,甲方认为整个生态园都保持原有的风格,四坡屋顶,分格细腻的外窗,涂料的墙面加石材的基座,应当说是具有美州殖民地风格的欧式建筑。
篇11
一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和内涵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与节约型社会精神相辅相成。节约型园林是依照资源合理循环利用原则,最大限度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来实现自然资源和各种能源的最大限度节约;还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合理的精神物质需求。节约型园林在改善小气候环境质量、缓解人地矛盾和节约各种能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倡导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各种资源的节省,更多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迫切性。在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小康社会的今天,建设节约型园林更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 当前节约型园林建设面临的问题
1、 园林建设违背生态原则的问题。
一说到园林工程建设,许多人就有挖湖造山、移植树木的印象。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必须以生态原则为前提,这同时也是园林工程能否成功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忽略了因地制宜的生态原则,盲目移植不合适生长的树木,或盲目的挖湖造山,最终只能损耗和浪费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挖湖造山、移植树木等都违背了生态植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即使得到的产物具有美的感觉,但能绝对你不具有美的价值。然而,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就犯了或者正在犯这种违背生态原则的问题。
2、园林设计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目前许多园林的设计是再抛弃基本自然规律,只依靠人为设计方案实现的。只注重个人偏好或者视觉效果,不计造价和成本,却忽略了园林工程的实际意义。
3、园林施工浪费严重的问题。
有些园林工程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却忽略了园林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其实际功效。诸如大型雕塑和水景等形象工程,只能带来严重的浪费,并不能绿化和美化城市。
4、 园林后期养护不足的问题。
许多园林工程设计和施工是费时费力。对于后期维护却没有配备充足的人财物力。然而园林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后期对各种亭台楼阁和花草树木的养护和维护。那些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形象工程只能称为是堆砌出来的城市垃圾。
三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思路和对策
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着手。倡导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树立节约的决策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追求奢华的建设指导理念;建立健全有关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制度上杜绝园林建设和运营的铺张浪费;给予节约型园林建设更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努力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理念,鼓励开展节约型园林建设的科研工作;从园林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后期养护等具体环节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和运营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
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节约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进行,这一原则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园林工程。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降低绿化水平和档次,而是依照生态优先原则,最大化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的生态原则,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原则是节约的根本。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原有的树木等植被,实现安全清洁的绿化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同时要建立新的绿化区域,增加城市绿化量。
科学化设计园林绿化,构件节约型的园林绿化体系。树立“以植物为主题,以水土为要素”的设计理念,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和自然条件,多采用适应性强、使用成本低和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植被,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合理规划不同品种植被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不同的设计理念映射不同的使用功能。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此外,还应控制人工修建植物造型的应用,不提倡在园林绿地中过多的使用需要时常进行人工修建的植物造型和绿篱等。应多使用自然化的植物配置和耐粗放管理的当地植被,以减少机械的能源消耗和人力财力的浪费。
优化园林内的植物物种配置,多使用耐干旱植物。在进行园林植物物种配置是,应坚持以树木为主,辅以乔木、灌木和草地的复层结构。能制造绿荫的树木应多栽种于大路边及广场上,简易的乔木和灌木应适当增加于居民小区之中。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意味着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使用耐旱植物是重要途径之一,既能满足景观的要求,又能节约大量水资源。
强化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科学管理维护。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雨水收集灌溉技术和城市污水回收利用技术等,开源节流。铺设节水型灌溉设施,减少园林对水资源的消耗。加强对园林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工艺和材料,在降低园林建设成本造价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突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回收利用植物枯枝落叶树皮等生态垃圾,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自然资源消耗迅速。如果不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节约型园林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应该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园林工程,以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优先的土地资源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促进园林生态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青. 对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8) .
[2] 苏友赛. 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研究[J]. 民营科技, 2011,(04) .
[3] 王志勇,李小燕,杨玉想,高雪艳.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措施[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2) .
[4] 李康淳. 节约型园林绿化扩展性研究[J]. 绿色科技, 2011,(03) .
[5] 刘建国. 浅议节约型园林视角下的树种设计原则[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01) .
[6] 张果,曹宁,冯静,汪亚辉. 经济适用房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以杨凌永丰嘉苑小区景观设计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2).
[7] 方振华,余树良. 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J]. 绿色科技, 2011,(02) .
篇12
1.1 汽车旅馆概念分析
“汽车旅馆”(MOTEL)概念源自国外,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自驾者开设的旅馆,通常建造在高速公路旁边或者城市郊区,设有旅客住房,并有宽敞的停车场地。
依据美国标准,汽车旅馆主要为二星级标准,建设成本低、服务简单,为驾车者提供简单、低价的客房及专属车位。
我国目前也兴起了像上海莫泰、广东高速公路汽车旅馆这样的新型住宿形式,因此住宿也都形成了多样化的特征。汽车旅馆从发展形态上看,它只是传统经济型酒店向外延伸的一种特殊形式。
1.2 发展现状
1.2.1 在台湾地区的发展
台湾在经历经济腾飞之后,汽车旅馆开始陆续出现,从1988年台中市仿美式加州旅馆到现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行业已日臻成熟,成为台湾旅游和地产业的一大特色。从最初的简易旅馆到现在成熟的旅馆形态,台湾汽车旅馆经过了四次大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代汽车旅馆是仿美式旅馆,建筑低矮、设施简单,价格低廉,一般为院落式停车场,选址多在高速公路交流道附近,以驾车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第二代汽车旅馆注重隐秘性,选址在较为偏僻的公路和僻静的巷弄,建筑一层为停车空间,内部装修比第一代豪华,设备较齐全。随着汽车旅馆数量的激增,竞争加剧,汽车旅馆开始转型。第三代汽车旅馆华丽变身,走主题式精品旅馆路线,内部装修设计达到星级酒店标准,目标群也不再限定于过路旅客,开始走向大众化路线,选址也由市郊转移到闹市区,并且更加注重旅馆的隐秘性设计,成为台湾市区的一大特色建筑。第四代汽车旅馆延续了第三代汽车旅馆的精品理念,不同之处在于:相较以前更加强调品味和休闲,不再盲目追求奢华,内部风格从过于绚烂归于平静和单纯,旅馆主题也从张扬归于内敛,成为普通大众、情侣、家庭及工作聚会的首选。
1.2.2 在大陆地区的发展
由于国内汽车旅馆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傲缓慢。直到Motel 168以大陆首家汽车旅馆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才标志着汽车旅馆终于在中国大陆崭露头角。莫泰168结合我国国情,将汽车旅馆与经济型酒店设计理念结合在一起,市场定位更侧重于商务型经济型酒店。同时,有利的市场环境也引导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投资者们着手汽车旅馆的建设。继上海莫泰168之后,南京、宁波等地都相继出现了仿台湾式精品汽车旅馆,无锡、广东高速公路上也都在准备筹建汽车旅馆。
2 项目概况和设计构思
2.1 基地现状
该项目用地位于合肥市锦绣大道以西,合安路以北转角处。建筑总面积为8000平方米,地面以上两层,局部三层。
该建筑是原有的花园大酒店的扩建项目。用地东面是多层农民自建住房,南面为桃花宾馆,西面是翡翠小区并有花园与水面和小区相邻。北面邻翡翠公园和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新区。该地由于位于合肥西部城乡结合部,系政务文化新区、大学城、技术经济开发区结合点,并且主要交通干道都汇集于此,地理位置处于显要地位。
2.2 规划设计原则
2.2.1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一个既方便、舒适又安静的星级服务宾馆。
2.2.2 结合区域和客户特定,把握旅馆现代自然的气氛,倡导一种轻松旅游,人文的旅游气息。
2.2.3 以创造舒适、安全环境为原则,结合总体环境的塑造,为城市留下一个绿树成荫的生态空间
2.3 共享设计构思
该方案继承了传统的徽州民居四水归堂的特点和北方传统四合院形式,并将两者相结合,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创造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幽静的私密空间。
建筑设计过程是个共享参与权的过程,设计的全过程体现了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由于这次的甲方是台湾人,早年留学国外攻读建筑,对中国大陆的传统建筑文化有着浓郁的兴趣,于是我们参与设计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建筑, 结合徽州建筑的内涵:白墙灰瓦,清新自然,朦朦胧的感觉,所以我们建筑的基调是白色为主,同时也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作出各色的视觉效果。同时,建筑本身是一个共享平台,设计结果要实现建筑本身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经济平台的目的。
该项目位于道路交叉口,位置显要,核心定位概念为“人性化关怀休闲场所”,提倡给旅客一种“不一样的家,不一样的关怀、温馨、舒适、隐蔽”的居家旅游方式。建筑被绿荫环抱,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无限遐想。
3 总平面规划设计
方案通过个性的创意,力求在大学城内创造一个休闲优雅、风格独特的度假环境,提升环境文化品味。在具体设计上,通过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根据小区中各绿地所处的位置、性质、功能的不同,并根据绿地的使用对象出发,考虑绿地空间的分割,力求创造出不同氛围来定义不同的空间。
3.1 结构布局设计
平面形式:由于传统的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里。所以我们根据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特点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幽静私密空间。
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平面形式中,运用徽州民居四水归堂(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的平面特色,在建筑的外墙设计一圈水系包容,内院设置一个正方形水池,其平面形式犹如徽州四水归堂的特色.另外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3.2 空间层次
建筑通过4*4*4米的立方体模块组合而成,采用”加减”的设计手法创造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幽静私密内院,将人们从喧嚣的都市平层引入幽静祥和的度假空间,由于每户配备停车间使的交通更加的便捷。
建筑空间分为四个层次:
3.2.1 公共空间:城市道路和原有的花园酒店室外空间。如网球场、篮球场。
3.2.2 半公共空间:森林、灯柱等。
3.2.3 半私密空间:接待、门卫等。.
3.2.4 私密空间:客房(含汽车库)、全私人的内部空间。
3.3 景观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既考虑功能性要求,亦注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中道路系统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做法,萦绕迂回、曲径通幽,令人浮想联翩。此外,结合西方景观设计的几何图形做法,运用塑石、喷泉、雕塑、水系等要素使其成为纵深感极强的具有导向作用的迎宾林荫大道。
3.4 停车系统和植物配置
3.4.1 院落局部一层架空作为车流入口,旅客可以直接开进汽车旅馆底层,在客房底层停入,自成一个封闭系统,做到每户之间互不干扰,动静有序。
3.4.2 旅馆四周种植以水杉林为主,适当配置名贵花木点缀。每户庭院内部种植翠竹,美化生活情调。
4 建筑单体
4.1 平面设计
该项目定位于五星级高档汽车旅馆,与周边的风格品位相适应,力求创造森林汽车旅馆的主旨。一层西边局部架空作为人流车流的出入口,中间内院设置大小不同的水池,并有抗压玻璃封顶。每户一层空间供汽车停放,局部有游泳池和庭院,二层为客房并设有SPA水疗设施。每个房间面宽4m,一二层上下通高并设有单独的中庭和玻璃踏步楼梯联系。主客房每间建筑面积在120―150平方米,并配有少量300―500平方米的豪华客房,此外还在顶层配有850-1200平方米的两套总统豪华套房并在一层设有单独的楼梯间和电梯,除两套总统套房外,客房内部还配备按摩浴缸、蒸汽按摩椅等并设有立体绿化休闲阳台,并由室内设计师进行二次设计,形成主题不同、风格多变的室内空间。
4.2 立面设计
立面主要运用“加减法”的设计原则,对立方体模块进行增减,设计紧扣自然,现代的主题。通过色彩的对比、材料的色泽、体量的变化,层层的凹凸,高低错落,体块缺失的手法穿梭组成。外立面造型以白色为主,灰色窗花点缀,建筑与周边的森林相协调,从而凸显建筑的纯净、自然。通过虚实对比、质感对比、体量对比、形成汽车旅馆独特的立面形象。此外,实体墙体上的整体画面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灯光设施进行更换,形成独特鲜明的个体形象。
参考文献:
[1]顺.我国汽车旅馆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2]沈国斐,谈晓.我国汽车旅馆发展探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7).
[3]徐海峰,中国发展汽车旅馆可行性研究[A].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05).
[4]沈子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汽车旅馆在中国的发展 ,2010(13)
[5]阳.邵志伟.韩龙湖,国内外汽车旅馆对比研究, 华中建筑,2011,(02).
[6]林佳慧.MOTEL:城市中的诱惑.台湾.淡江大学,2006.
[7]龙健.国内城市连锁经济型酒店现状调查及基于改造的建筑设计研究.重庆:重庆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