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都非常重视对于科研人员的培养工作。而对于我国的石油企业来讲,这种培养工作就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原因在于,石油产量增加的压力不断加大、对于石油的提炼工艺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众多的石油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因此,这就更需要对其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使他们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全面提升石油企业科研的水平与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的空间,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一、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
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原则有许多。但是我们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原则。第一,坚持结果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使石油企业的科研人员充分的在工作中发挥出积极性,也对于一些不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第二,坚持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评价结果的相对公正性,有利于对科研的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用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大的科研成果,给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第三,坚持价值评估与产能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石油企业通过高效的科学研究,加快对新产品的开发、降低生产的成本、提升产品的品质,扩大石化企业的市场价值。第四,完善评价系统,充分的体现出石油企业对于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公开性、客观性、有效性,有利于众多的科研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石油企业的发展而服务。
二、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方法
(一)设定绩效考核的目标
我们需要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设定出有效的目标。比如:第一,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具体的分配、明确出每个人具体负责的工作任务,实行必要的奖惩制度,使众多的石油企业科研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尽心尽力。比如:对于辽河油田公司沈阳采油厂来讲,通过对于企业的动态室、静态室、勘探室、生产室、综合室、调度室、化验室各个科室人员的工作任务表现的情况进行科学化的考核,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石油的产量,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的效益。第二,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工作任务具体目标的分配需要结合他们每个人的兴趣、能力、平r的工作效率等方面因素,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对于分配的具体任务目标有兴趣、有能力、有责任去完成,而不要超出他们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无法完成。第三,制定好的具体责任目标需要进行上报、得到上级领导集体的批准后才能实施。第四,在对于这些具体的制定任务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工作,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评估
运用综合性的评估模式对于石化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进行评估。具体来讲,首先,把自己内部的评估、上级主观部门的评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估进行有效的结合,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结果。其次,需要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周期。原因在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的是地质开发的技术研究问题,需要应用比较长的时间。但是,一般情况下、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所制定的考核周期不会超过一年。
(三)积极进行绩效考核工作信息的反馈
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特点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考核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反馈,同时需要保持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以便于他们彼此之间学习与交流经验,使得这项工作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具体来讲,第一,进行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需要众多的部门进行充分合作,以便于促使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的具体设定的目标可以有效的完成,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比如:石油企业科研人员对于全厂各个区块开发过程中的动态特点与趋势进行全面的监控,保障企业生产的安全与效率。而对于这一项工作完全可以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使企业广大的工作人员重视石油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第二,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的标准要一致,对于“见人下菜碟”式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四)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的流程与方式
任何的绩效考核工作的流程与方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考核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来讲,我们需要对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流程与方式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对于原有绩效考核工作中暴漏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决,全面提高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使得石油企业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可以不断的进行科研项目的探索、努力创新,为推动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良好形象与信誉的树立、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对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石油企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使得石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获得应有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油田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篇2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论文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篇3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论文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著。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转贴于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著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篇4
1构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高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公平的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报酬。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大多由各学院(部门)来进行,高校只是掌握了教学科研人员考核的结果,对于在考核过程中具体的量化指标掌握得不够全面,这样把考核的结果应用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职称晋升等相关人事决策中就缺乏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对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重大的阻碍。
建立合理而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积极、成果斐然的人员给予与自身贡献相匹配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的不足,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使校内产生良性竞争的气氛,诱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端正学风,同时,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提供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存在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象,造成只重量不重质、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的质量关注不够。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对于教师考评的概念和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员工对学校所作出的考评持不满意态度,认为考评是无效的,难以对绩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就难以成为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的依据,或者因此实施的管理措施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不良的作用。
2.2考核指标不够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面性与可操作性,考核指标过于复杂,在相对较紧的考核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工作量统计难度;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审工作的片面性。基础学科与专业课之间、文理科之间,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导致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用同一指标体系去进行衡量,可能会“厚此薄彼”。
2.3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考评者对考核标准认识上的有时不统一,会造成考核数据的误差,被考评者由于某些不正确思想,提供不真实材料,被考评者所在单位缺乏平时考核材料,对被考评者提供的评审材料又不认真核实,致使某些基础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在考核过程中,许多高校多采取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工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2.4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绩效考核并不是最终结局,还需要针对考核结果与教师进行沟通,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应用。沟通反馈渠道并不畅通,考核之后,教师只知道一个简单的最终结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缺乏对教师的反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没有与教师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有问题的教师得不到及时改进,业绩好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鼓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3.1以360度绩效考核法为导向:
360度考核法也叫立体考核法、全方位考核法,它是指被考核者的考核人,不仅包括上级,还包括同行、下级、自身。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被考核者多层次的信息,还能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还可以从反馈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360度考核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就需要上级(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相关人员)、同行、学生对其进行考评,获得不同人员的全方位反映。
3.2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应该全面、具体,并且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构建教学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应该对不同岗位区别考评,在考评之前做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教学科研人员的过程行为为主要考评对象,从被考评者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影响因素入手,设置能力素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等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相应地设置二级和三级指标,如能力素质设置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等三个二级指标,过程考核可以从师德,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结果考核可以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奖等三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最后对二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类。
3.3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从绩效考核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定性考核是运用综合分析的形式,对被考核人员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定量考核是运用数据形式,对被考核人员的各项考核因素进行量化,获取考核结果。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其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中虽然有定量的成分,但对能力素质、授课质量等的评价往往都是“性质”的概念。但工作业绩却是直接的“数量”概念,如讲授的课程、承担的科研任务、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论著或教材、获得的奖励,甚至担任的学术兼职等都可以用数字来反映。因此,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较符合考核及其工作业绩的特点。
3.4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制度: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动态的反馈可以确保教师对绩效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建议,其中,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更为重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是考核的真正目的。通过绩效的反馈与沟通,使教学科研人员了解组织者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了解自己的工作绩效;组织者应依据考评结果对教学科研人员不足的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科研人员的优点给予鼓励;同时绩效考评的结果应该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奖惩、职位的晋升等联系在一起,做到赏罚分明,这样考评才能不只是流于形式。并针对考核结果建立教师申诉制度,将考核结果进行校内公示,接受全校教师监督,允许教师通过合理渠道进行申诉。
篇5
1构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意义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高效的绩效考核不仅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过程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公平的而不是平均的劳动报酬。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大多由各学院(部门)来进行,高校只是掌握了教学科研人员考核的结果,对于在考核过程中具体的量化指标掌握得不够全面,这样把考核的结果应用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调整、岗位调整和职称晋升等相关人事决策中就缺乏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对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也有重大的阻碍。
建立合理而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那些工作积极、成果斐然的人员给予与自身贡献相匹配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也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的不足,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可以使校内产生良性竞争的气氛,诱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端正学风,同时,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提供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迅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2.1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大多数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存在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象,造成只重量不重质、对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的质量关注不够。且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对于教师考评的概念和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研究发现,大部分员工对学校所作出的考评持不满意态度,认为考评是无效的,难以对绩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就难以成为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的依据,或者因此实施的管理措施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到不良的作用。
2.2考核指标不够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无法兼顾全面性与可操作性,考核指标过于复杂,在相对较紧的考核时间和较多参评者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工作量统计难度;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又可能造成评审工作的片面性。基础学科与专业课之间、文理科之间,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导致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用同一指标体系去进行衡量,可能会“厚此薄彼”。
2.3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考评者对考核标准认识上的有时不统一,会造成考核数据的误差,被考评者由于某些不正确思想,提供不真实材料,被考评者所在单位缺乏平时考核材料,对被考评者提供的评审材料又不认真核实,致使某些基础数据含有一定的水分。在考核过程中,许多高校多采取表格打分、手工统计汇总的情况,统计工作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2.4考核结果缺乏反馈:绩效考核并不是最终结局,还需要针对考核结果与教师进行沟通,对结果进行反馈和应用。沟通反馈渠道并不畅通,考核之后,教师只知道一个简单的最终结果,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缺乏对教师的反馈;没有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没有与教师薪酬、奖励、职业发展机会挂钩,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教师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有问题的教师得不到及时改进,业绩好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鼓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3.1以360度绩效考核法为导向:
360度考核法也叫立体考核法、全方位考核法,它是指被考核者的考核人,不仅包括上级,还包括同行、下级、自身。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被考核者多层次的信息,还能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还可以从反馈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360度考核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就需要上级(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务处相关人员)、同行、学生对其进行考评,获得不同人员的全方位反映。
3.2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高效的考评体系应该全面、具体,并且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构建教学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应该对不同岗位区别考评,在考评之前做科学合理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研究。以教学科研人员的过程行为为主要考评对象,从被考评者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影响因素入手,设置能力素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等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相应地设置二级和三级指标,如能力素质设置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等三个二级指标,过程考核可以从师德,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结果考核可以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奖等三个方面来设置二级指标,最后对二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类。
篇6
1.SPSS统计分析系统及应用方法简介
1.1SPSS统计分析系统简介
SPSS软件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世界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它非常全面地涵盖了数据分析的整个流程,提供了数据获取、数据管理与准备、数据分析、结果报告这样一个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特别适合设计调查方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制作研究报告中的相关图表。不仅如此,SPSS软件还提供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功能,如交叉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及聚类分析等。
1.2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显著特色便是化废为宝,其思想是以原自变量的若干线性组合代替原自变量,确保这些原自变量线性组合构成的新变量(称为主成分)彼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彼此正交),从而在信息不损失或少损失的前提下消除多重共线性。一般而言,新变量数少于原变量数,从而获得降低维度的额外好处。多重共线性越严重,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越好。
1.3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有两个分支: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是因子分析的本原,最早获得发展,探索性因子分析是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扩展与突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是,经由逻辑或经验,影响某种现象的因子数目及因子内容都已确定,但这些因子本身是无法测量的,即不能直接通过调查得到数值,因子分析通过对与这些因子逻辑上有关的变量的调查数据的处理,不仅可以“验证”这些因子与变量的相关程度,而且可以间接获得这些因子的数值――因子得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前提是,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变量数据已经得到,但这些变量彼此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子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特殊处理,探寻确定隐藏在这些变量背后的彼此不相关的隐性变量,并间接获得这些因子的数值。
1.4KMO和Bartlett检验
KMO和Bartlett检验是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只有当KMO检测值大于0.7,Bartlett检验的sig小于0.05时进行因子分析效果才显著。KMO统计量的取值是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于Bartlett检验来说,显著性sig
2.绩效考核的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水平,按照实用性、可比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选取指标原则,本文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强度三个方面简单列举了影响绩效水平的6项指标(检测实验室绩效考核可细分出多达几十顶指标,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具有代表性的6项指标,见表1)。
工作强度反映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量为完成本岗位职责的工作情况;人员水平表示科研人员的专业进修、学历学位、上岗证书、与工作相关的资格证等资质;工作成果与其它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比值;人员纪律表示科研人员的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分配、考勤、协调配合能力等情况;服务意识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主动性、工作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可以根据检测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
以下为搜集整理的2014年某检测实验室40名科研人员的数据资料。构建1个40×6维的数据表(见表2)。
经检验,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因子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对其进行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后,得到样本相关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见表4和表5。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一般选取原则,P1和P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了82190%的水平,表明原来6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由两个主成分反映82190%,故选取P1和P2为主成分。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P1,基本支持了X1、X2、X3、X4(绝对值较大的系数),第二公因子F2,基本支持了X5、X6(绝对值较大的系数),该因子得分还有对未来科研人员绩效的预报作用。
从表6和图1可以得出,第一主成分P1与工作质量、工作强度高度正相关。因此,第一主成分P1可以反映影响该检测实验室人员绩效的工作成绩因素。第二主成分P2与工作态度高度正相关,可以反映影响科研人员绩效的工作态度因素。
3.绩效水平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应用SPSS统计分析系统,计算得出40位科研人员的两类主成分得分值,得到各人员的绩效得分情况,见表8。
将F1作为横轴,F2作为纵轴,给出各样品的分布平面图,按照绩效考评常用方法,可将科研人员绩效水平分布图均匀划分为9个区域,如图2所示。
按照上述区域划分结果,可以把该检测实验室40个科研人员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8)。这样,就完成了对该检测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如果检测实验室被考核的人员人数以及考核标准更多,则更能体现该统计分析技术的优越性。
4.结语
根据检验实验室管理原则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对实验室科研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应当是全方位考核,不可偏颇于一个方面。应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可以较为便捷的对搜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而划分出不同的绩效考核等级。应用SPSS对检测实验室进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能够使其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剑.检验实验室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篇7
Abstract Performance is a measure of the results and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we can establish a mor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system, and better mo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to make high quality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in the exploration of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s performance in recent years,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really do a good job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科研绩效是指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效,通常指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的总称,①是评价科学研究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手段,也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奖励的评测依据。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作为专门的研究机构,科研绩效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否,对其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和数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优化方法进行研究,以科研创新为导向,提升科研绩效管理工作的成效。
南京邮电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南邮先进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为配合国家与高校协同创新体制的建立、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相关学科优势、提升信息领域技术研究水平、促进研究成果转化等而建立的专职科研机构,是南京邮电大学的首个科研特区,主要目标是通过采用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特殊的管理政策,努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因此,在南邮先进院的发展过程中,科研绩效管理的优化研究,将直接影响到研究院的发展前景与成果产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科研机构绩效管理的现状
科研绩效管理包括了科研目标制定、绩效指标制定、绩效评估和激励反馈等环节,是这些环节不断迭代循环的过程。在科研目标制定阶段,大都考虑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现状,按学科和各院系的情况,分别下达院系和科研机构的整体科研目标,其中又主要包括各级项目数量、项目经费数、论文和专利数量等。科研绩效指标大都根据科研目标设计的不同方面,制定一个层次化的指标体系,并设立不同的权值。目前对绩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指标与优化方面。在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②人工神经网络、灰色决策评价等方法。
2 科研机构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
各高等院校都制定有一套自己的科研人T绩效考核标准,涉及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各级奖项、论文和专利等,并分别制定有不同的权重。然而,由学校统一制定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由于涉及的院系、科研机构、学科领域等数量众多,各高校对绩效考核标准的修订周期差异较大,一些高校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2.1 绩效指标对团队建设的重视不够
随着科技工作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同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学科融合趋势的发展,由具备不同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若干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已经逐渐成为科技工作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推行科研工作团队化,将所有科研人员都划分为大大小小的科研团队。然而,不少高校的科研绩效考核标准还没跟上,仍是对个人进行考核,缺乏对团队建设以及团队整体的考核指标。
2.2 绩效指标对队伍建设体现不够
当前,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然而,一些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尚未适应性的修订,绩效评价指标中缺乏合理的队伍建设管理的部分,或者这部分的权重偏低。在南邮先进院的发展过程中,也一度出现高层次人才和工程人才紧缺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绩效考评指标中,对工程人才的相关指标有所偏重,比如加大软件系统和软件著作权的权重,鼓励相关老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申报和系统的研发工作。
2.3 绩效指标体系重结果轻过程
现有的不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要按成果产出来进行评估,对科研过程重视不够,使得科研人员有所畏惧,更偏向于多产出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成果,缺乏冲击高质量成果的动力。比如,同样是SCI论文,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的周期要比IEEE Magazine系列期刊的周期长很多,因此,若不考虑期刊的差异而只考虑将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检索情况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就容易出现一些科研人员发表大量的IEEE Magazine期刊论文却很少有更具学术影响力的IEEE Transactions期刊论文。
3 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优化对策
南邮先进院通过对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估实施和绩效反馈反思的持续研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科研绩效管理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大增,并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资助;签订千万级的企业重大合作研发项目;高质量学术论文和国家发明专利均大幅提升。归结起来,南邮先进院在科研绩效管理优化方面主要实施了如下几个措施:
3.1 考核对象团队化
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通常都会划分为不同的科研团队,并且有其他群体组织不同的特点:③每个团队都由众多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科研项目由多名科研人员共同承担,科研产出由若干科研人员共同贡献一起创造;若对团队的绩效考核采用对个人考核的方式,将会使得绩效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科研成果产出上,这对科研支撑的基础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来说就非常不公平,同时也会导致科研人员参与团队的公共性事务和合作申报重大项目的积极度不够。因此,应考虑从个人绩效考核改为对小团队的绩效考核,将考核对象从个人变为团队。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不同科研人员的长处,并使得在算法研究、软件开发、工程施工等不同方面擅长的科研人员更好地有机组合,提升整体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
3.2 考核时间阶段化
不同学科的成果产出的时间周期相差比较大,横向项目的申报限制和纵向项目的实施周期也相差比较大,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科的成果的产出规律,将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根据学科和领域的特点,改成阶段化的考核方式,如每3年一个考核周期,科研人员的绩效目标制定为3年的总目标,薪酬发放按基本薪酬发放,并根据成果完成情况逐步补发和调整。
3.3 考核指标科学化
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是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也是科研政策制定和科研导向的载体,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才能正确有效的度量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和科研成果,从而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产出更好的科研成果。科学的科研绩效考核指标,必须要在遵循可操作、可测和全面的原则下,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人才需求和不同科研成果价值的情况下,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层次化绩效评价体系。同时,考核指标还应结合科研机构的现状以及科研导向,及时调整不同评测指标的权重,使科研绩效考核发挥科研导向的作用。
4 Y束语
南邮先进院作为南京邮电大学的首个科研特区单位,在加大团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同时,通过研究科研绩效管理的优化方法,努力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本文对南邮先进院近年来在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优化方面所做的探索进行了总结,期望能为其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14XSG03)
注释
篇8
实行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可以加强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提高预算执行力和经费使用效率,在项目验收阶段,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财务报账制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做法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一、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账中存在的问题
1.真实性问题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一就是真实性原则,即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对经费核算管理单位来说,部分核算的经济业务是报账单位发生的,这部分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可靠,经费核算单位经办人员、会计人员并不能作出保证。而在财务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经费核算单位要做出“管理当局声明书”,必须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书面声明或确认,这对被审计单位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2.支付问题
财务报账时,如何进行支付结算,有时也是一个问题。有些费用有时因报账单位垫付资金,而汇入报账单位,至于是否确实垫付,报账单位收到报账款后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本来可以支付现金的费用,如差旅费、劳务费(科研用工工资),是否能支付现金,特别是当金额比较大时,如何处理比较妥当;一些支出金额较大的费用,报账单位个人先行垫付了现金,能否以现金形式支付。支付采取何种方式,不只是会计核算的问题,也是经费管理是否规范的一个体现。
3.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遇到资金问题。因为经费未下拨到本单位,使用经费时不可能随用随取,只能用别的资金先行垫付。若使用其他在研项目经费,这时,就涉及项目经费专款专用问题。若不想使用其他项目经费且经费来源又较少时,资金垫付就比较困难。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统计及经费考核问题
科研单位对科研项目统计一般以批准立项和经费到账为准。此类报账项目,由于经费未下拨,对报账单位来说,有等于无,自然不予统计,年底经费考核时,也不算指标。科研人员就好像成了为别的单位打工的人员,只不过为了有事可干,不能放着科研项目不去做,只能不作计较,埋头苦干。对核算单位而言,此类项目既有立项,又有经费到账,自然是如假包换的科研项目,在经费统计上,自然按账面上反映的数额统计,这样,既有了项目,又增加了经费,可谓是双赢。两种做法对比鲜明,但都不正确。
2.项目管理和管理费问题
报账单位既然未将报账项目纳入统计考核范围,自然也不会纳入管理范围,项目管理基本上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当然,上级项目承担单位会对下级承担单位进行项目任务分配、安排,会定期检查、了解项目执行情况,但这代替不了下级承担单位——报账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报账单位项目管理缺失,使项目管理环节出现了断层。
项目经费预算中一般都有管理费预算,这项费用是用于项目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以项目经费为基数按比例核定,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费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按比例收取并统筹安排使用。但在报账项目中,由于经费未下拨至报账单位,报账单位放弃了管理,也就放弃了管理费的收取和使用,管理费指标则由核算单位享有。实际上,报账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条件,但这部分消耗未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报账制项目的管理费则与实际不符,也与有关规定不符。
3.绩效考核和激励问题
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关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和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绩效支出,应当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未完全落到实处。报账单位未收到经费,对报账项目不作统计,不作管理,更不作绩效考核,科研人员的绩效成为一纸空谈。核算单位则以账面经费为基数,根据考核情况,提取、支出科研人员绩效。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本是一种激励措施,若未适用于报账单位科研人员,会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与国家实行绩效管理的初衷相违背。
二、完善科研项目财务报账制的建议
(一)完善财务报账制度,规范财务报账程序
1.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签字手续完备、附件齐全,是报账的基本要求,对报账项目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如前所述,会计人员难以知晓报账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实际发生,防范这类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完善报账手续。实际工作中,常有报账单位仅提供原始单据进行报账,这种做法非常不妥。比较妥当的做法是由报账单位填写报销单,经办人、项目负责人签字,金额大的支出或重要的支出还应由单位领导签字;附件应齐全,如参加会议要有会议通知,组织会议还应有签到单,测试费要有协议,材料费要有验收人签字并附清单或协议,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应提供个人身份证号,仪器设备费应有合同和固定资产登记证明。再根据核算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由该单位经办人、项目负责人和有关领导签字。报账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事项进行确认,核算单位有关人员签字是对报账支付进行认可,经过双方的确认和认可,会计人员方可进行报账业务处理。
2.采取正确的结算支付方式
结算方式有两种,即现金和银行转账。采用何种方法,国家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有明确规定。鉴于报账的特殊性,应尽量减少现金支付,而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如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虽说是可以现金支付,但由于这类凭证本就属于自制原始凭证,支付时宜采用转账方式,即将报账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根据发放清单进行发放,若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可以进行冲账处理。差旅费可先向报账单位借款,报账后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冲账。超过现金结算范围、标准的大额支出,应杜绝个人垫付,采取银行转账方式进行结算。报账单位购置商品及接受服务的费用,应根据发票直接汇入有关单位账户,对于报账单位已先行垫付的,应由报账单位提供垫付证明,方可将款项汇入报账单位账户。如有必要,对于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的费用,可要求报账单位提供有关账务处理证明。
3.妥善解决垫付资金问题
报账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资金时,应尽量采用后付款方式,比如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对于必须先行付款的情况,报账单位应落实垫付资金来源,此时,不应使用其他在研项目资金,应使用其他性质资金,如横向委托收入、技术转让和服务收入、科研副产品销售收入等。当项目组除科研经费外,其他收入来源单一或较少时,报账单位应协调垫付资金来源,妥善解决资金问题,为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理顺关系,各尽其责,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1.明确项目和经费归属
报账项目虽有特殊性,但也只表现在经费的核算管理上,其余与一般项目无异,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正确对待。核算单位应将项目书中分配给报账单位的经费指标分离出来,按分离后只属于本单位的经费进行有关考核,不应虚增指标和成绩。对报账单位来说,虽说项目经费未拨至本单位账户,但项目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报账单位对未拨至本单位的项目经费拥有事实上的使用权,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工作考核时应对此类项目及其经费予以确认。
2.相互配合,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一般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之间是需要配合的,而财务报账制项目,各承担单位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互间配合更为重要。
核算单位应与报账单位做好项目任务分解及经费预算分配,定期交流项目实施进度,核算单位应定期分析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并反馈报账单位。报账单位应将报账项目视为一般项目,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督促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协调有关事宜,根据项目预算,对报账事项进行审核确认。
项目管理成本属于间接费用,根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书)中明确,并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由此可见,项目管理费,应由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根据各自预算和实际情况收取、管理和使用,这样,既反映了科研项目的实际管理成本,对报账单位也体现了公平原则。
3.开展绩效考核,实行激励政策
现代管理重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也称成果测评,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通过考核,最终达到工作目标。核算单位和报账单位都应根据管理要求,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并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绩效考核和绩效支出是国家完善项目管理的重大举措,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项激励。绩效发放方式,核算单位自不必说。报账单位科研人员绩效发放有两种方式,一种由核算单位直接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科研人员自行申报;一种在报账后将绩效款汇入报账单位账户,由报账单位发放,个人所得税款由报账单位扣缴。不难看出,第二种方式更为适当,也便于操作,并且绩效支出属于间接费用,从前文也可看出,绩效支出应纳入报账单位财务,统筹安排使用。
【参考文献】
篇9
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具有规定科研项目或者其他特殊用途的非偿还性专用经费,是为扶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探讨新进展的资金,也称作项目经费。其最大特点是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从资金来源划分,有中央财政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科研专项资金,上级财政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校内安排的专项资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专项资金等。从内容上分,包括重大项目专项、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重点科研课题专项、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等进行研究所需资金等。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专项经费在总预算经费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研究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其使用效益,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特点及绩效考核的意义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审批核实,再经由财政部门拨款给高校的专项费用。首先是要投入到指定项目上,必须是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并要在财务上单独核算,项目完成后要结题上报;其次,科研项目的实施不但是为了满足规定项目研究方向的需要,还要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科研及总体平衡发展的利益;同时还要按照项目申报的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最后科研专项经费还要接受国家相关监察部门一定的监督。
十一五以来,高校的科研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囊括了一半以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校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优秀成果大量产出、获得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奖项等。科研所取得的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若能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科研人员注重项目研究效益,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提升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准确度,创造更优秀的科研成果。同时,完善的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还有助于平衡科研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促进高校事业的快速、稳键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的全方位发展。
二、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现状
由于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特别是绩效考核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表面、轻效益,重微观、轻宏观的问题,高校往往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不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执行,使用目标不明确,缺少对项目预算执行的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体系,造成了专项科研经费所体现的效益不能很好鉴别。
1、绩效考核观念淡薄。每年高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上级财政部门要下拨大量的资金,用于完成科研课题。但是很多高校对于这些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观念不明确,项目预算与结算审核严重脱节,甚至出现了部分经费被当成了科研人员福利费的现象,有些科研项目已经完成任务,但由于经费有结余,不及时结题而导致经费的浪费等等。不仅造成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用效益低下,还给腐败行为有漏洞和空子可钻。目前高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观念比较模糊,评价的标准主要停留在专项资金的配置状况,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科研的学术成果完成情况等水平上,忽视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对学校整体发展壮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绩效考核标准单一。科研人员运用科研专项经费会形成很多种成果,一般有科研发明,科研奖项,学术报告,论文,专著,专利等。高校专项预算管理存在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情况,面对如此复杂的预算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种类丰富的成果,往往采用完成其中一项指标任务,作为统一的绩效衡量标准。用这种简单的单一指标对不同的项目执行效益进行评价,忽略了各学科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的不同,以及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在教学模式、行政管理上的不同职能特点,形成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因此,要准确评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对不同科研成果区分对待,采用公正科学的手段进行绩效评价,才能不断提高专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从现状看,很多高等学校缺少一套科学健全的基本专项经费绩效考评体制,绩效考核目标随机而定,或只是被动应付上级部门下达考评目标和要求的检查为目的,不能对学校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完整的反映,更谈不到发挥专项经费考评在高校教学及科研中应有的作用。绩效考评结果并未与单位拨款和职称考核等具体情况挂钩,这就逐步淡化了绩效考评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科研人员参与绩效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还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尖端科研人才,更不利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三、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设想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科研、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相互配合组建科研绩效考评小组,对科研项目执行的质量、进度,科研成果的大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均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方式进行相对客观量化的估计,同时还要参照科研专家、权威学者的系统考评意见,综合确定量化的科研专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设想,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从投入、产出、效益三方面,建立三级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如表1)。
1、科研投入主要考核人财物的前期投入情况。一般是通过对科研获得的财务预算数据和科研所需的前期软硬件配备状况,进行逐项分析得到的评价指标。项目预算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在上级对申报的项目层层审批下达后,资金到位率和资金下拨的及时程度来反映。资金到位率是指按预算拨付的项目资金与计划使用资金的比率,衡量该项目是否按照上级批准的课题研究方案要求,足额到位项目研究资金。资金下拨的及时性是指项目批复下达后,科研专项资金以及配套资金能及时到位的指标,用于考评预算资金是否按计划拨付的及时程度。
软硬件配备指标主要衡量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状况,由科研设施的投入程度,进行研究所需参考的图书及专业资料的丰富齐全,是否有足够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等项指标来反映其投入情况。主要考评购置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图书、专用资料等为完成课题而投入的设施,与项目建设目标的相关性,价格的合理性、专业实验档次的高低以及满足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实用性,配备科研人员结构的合理性。
2、科研产出主要考核预算支出的情况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一般是通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科研产出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指标来反映科研的绩效。考评预算执行与上级批复下达的经费预算是否相符,财务资料是否完整合法及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即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财务数据和报销资料的真实程度。考评科研产出的产品,主要包括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根据科研课题成效出版的著作及教材的权威性,取得的课题专利权及科研成果获奖的等级等。
3、科研效益主要考核通过项目的科学研究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这项指标是考核的重点,所占分值最大。
(1)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教学科研经费逐渐增加和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壮大和研究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室研究技能的开放以及设施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研究的浪费和设施的闲置;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试点实施,扩大了科研实验的影响,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壮大了科研队伍,对于同类型实验起到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等。
(2)项目的社会效益包括: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相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是走出去对与研究有关或相似的目标进行技术指导和传授经验等;通过多种科研服务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带动相应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强盛,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创造更大的效益。
四、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的运用
高校每学期结束前,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对照上表中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进行测评打分。分值在80分以上的为绩效高、课题完成好的项目,可以作为学校考核评比和申请新项目的优先条件;分值不足60分的为绩效差、课题完成差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深层次分析原因,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通过测评打分,使科研人员明确在项目资金的执行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尤其是在产出效益方面更要进一步努力,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是衡量检测评价科研专项资金有效性的量化手段。选择设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促进科研人员自觉从立项、实施、资金使用,到完工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逐渐完善专项支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不断提高科研专项资金产出使用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芸,高校实验室专项资金评价指标的设计与应用,[J] 教育财会研究2014(2)20-23.
[2]张利民,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新智慧·财经 2014(6)61-63.
[3]李树坤,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的研究,[J] 经济师 2014(6)125-126.
[4]韩东海,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 教育财会研究 2014(4)28-32.
作者介绍:
篇10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以及科学管理的制度、程序、法令和方法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人力资源的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以及合理配置和使用,及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
1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科研机构中的意义
1.1有助于改善运行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
通过施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科研岗位设研究岗和技术岗,岗位设计、按岗计酬,打破了原来的大锅饭,拉大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责任心。使得人才价值得以提升,从而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人才内部培养机制完善使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科研机构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使其呈现良好的全局规划,统一领导和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体系,用工终身制的消除才能真正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只有赋予院、所长相应的决策权和人、财、物的调配权,才能真正负起责。对项目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是主持人组合院、所内外的有关资源经过创造性劳动争取,良好督促科研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当前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职称评定制度滞后性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仍是以行政控制为主的职称评定体制,使得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重视形式价值、轻视创新价值、轻视实绩贡献;注重和著作的数量,不注重论文和著作质量;注重工作资历,不注重实际贡献和工作能力;注重成果,不重视人才。而且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存在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越多,学术水平就越高的认识倾向。而科研成果只是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体现,不能完全代表学术水平。
2.2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不完善
由于科研人员思维的创造和劳动过程是无形的,只根据最终研究的成果或者所发表的科研来确定其绩效,是不合理的。认真做研究,但没有出成果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付出,有些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很快就能得出的科研成果,可是成果的质量并不高。当前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与工作绩效不匹配,严重打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助长了绩效差的工作人员无所谓的工作作风,增长了道德风险。
2.3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改善组织的绩效、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还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满足感。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主要表现在为了留住引进的科研人才,一般采用只能攻读本所研究生的方式,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制约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并在机构管理体制中规定,科研人员要继续深造需通过直属课题组组长以及本所最高领导的同意,这就导致了人才的成长周期变长和抑制了科研机构快速发展所需人才的配备,同时还因科研人才的研究思想得不到扩展,使得一些正在研究的项目因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的进入而仍然停留在起步水平。
3解决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3.1完善科研机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制度
通过建立必要的知识考试制度,使科研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拟晋升的科研人员,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考试,考查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必备知识上的熟练程度。构建人才评价创新机制,可以打破制约和影响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快速成长。并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
3.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个性化、全方位绩效管理体系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适用的绩效指标考核指标体系。这就要求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多采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尽量减少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要用事实说话,切忌主观武断。在操作环节,采取360度绩效考核方法,把上级考核、同级评定、下级评议、自评等主体的考核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层次的分类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体现绩效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
3.3重视人才的利用与开发, 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科学的培训系统的建立是保证培训效果,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创建不断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组织, 才能满足公众对其部门服务质量的要求。加强对培训的管理,以完成科研机构的任务、实现组织目标、提高其业绩为中心来组织和开展培训,把培训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培训信息,评估培训效果,改进培训质量,真正实现培训的作用。而对本机构所缺人才可采用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从其他科研机构引进所需的重要人才;从其他科研机构“暂借”或“互换”人才和利用与国外科研机构互访、研讨、以及课题合作研究等的机会吸引外籍人才和留学生;通过定向培养,借助一些高校的教学优势培养本机构有前途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借助政策引导,鼓励科研人员自学等方式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亢海燕,杜丽娟,刘淑玲.当前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07(02).
[3] 黄薇.对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若干探讨[J].经济天地,2010(12).
篇11
一、绩效工资的内涵
要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对于绩效工资的内涵必须明白。绩效工资,往往又被称为奖励工资、绩效加薪或者与评估相挂钩的工资,是根据员工被聘上岗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责任大小和环境优劣来确定岗级,以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劳动力的价位来确定工资的总量,依据员工的劳动成果来支付其劳动报酬,这里的劳动成果包括获得成果的过程资源和过程记录以及近远期的效益、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紧密的结合。由此可知道,绩效工资同时是要注重业绩的质量和数量的,二者不可顾此而失彼。
二、明确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科研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按岗定酬与按业绩定酬相结合,以岗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办法。根据不同工作量、承担责任及风险、工作复杂程度等情况确定岗位所占绩效工资额度的比例,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科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要打破平均主义,使职工的收入与本人的实际岗位、实际业绩、实际效益紧密联系。要妥善处理单位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绩效工资分配关系,既要拉开差距,同时又要避免差距过大。
(三)坚持绩效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
将绩效工资与效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挂钩,结合岗位特点,确定不同岗位的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办法;依据岗位职责和岗位业绩完成情况,实施定期考核制度;按照内部分配方案兑现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实现岗位绩效工资的动态管理,真正实现岗变薪变,绩优薪高。
(四)坚持全员参与,共同监督的原则
分配制度改革应该是一个能够让绝大多数人受益的利益再分配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公开的过程,参与的过程。所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有单位党委、工会、各部门领导、群众代表,甚至包括外部专家或咨询机构的共同参与,并定期进行阶段性公示。这样,才能让大家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推行岗位绩效工资的意义。
三、建立合理的科研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的科研绩效工资考核评价体系,是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激励科研工作人员积极进取尤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工作的业绩评价,是对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现实的或潜在的)做出评判的活动,是管理职能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对于工作人员业绩的评价可作奖惩的依据,使员工按劳取得薪酬,从而改变以往平均主义造成的弊端,利于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竞争向上的良好风气,也利于科研工作人员权益的维护和科研目标顺利实现。科研方面的工作有着业绩不易于量化,甚至允许失败等特点,很多科研工作人员尽管最终没有取得成果,但其工作终究离之后的成功靠近一步、积累了经验,所以就不能够想当然地认为没有业绩。因此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科研的业绩会呈现有多种形式,这些各种形式的权重对于科研工作人员所做业绩的最终评判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过确定有一定的难度,假如只注重最终的成果,就容易形成许多学术造假,助长许多急功近利人的心理;而如果只注重基础性和日常科研工作经验的积累,又不利于取得重大的突破,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帮助不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简单举一个例,看看某知名科研机构是怎样做的:该科研机构为了兼顾二者,实行了“综合考虑和全面权衡影响各科研人员业绩的因素”的方法,即从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影响科研人员绩效的因素当中抽象出一部分,比如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以及工作能力等,通过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式,客观全面地分析里面每一方面对工作人员实现科研业绩的重要作用,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从而构建出该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来综合地评判该科研机构人员的绩效,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成效。
四、详细地划分绩效工资考核指标,确定绩效工资考核指标标准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在著名的公平理论中说到:“当一个人作出成绩并取得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十分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针对普遍的工作人员具有的这种横向比较的观念,我们在绩效工资考核中必须严格划分所要参与考核的各项指标,从而建立一套标准化程度高、可操作性强又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指标系统,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如岗位标准考核指标:将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化为一系列指标,例如完成时间、质量和效率等等,由各部门的负责人对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在岗位的标准考核当中,要将考核的指标细化,从而使单位内所有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得到全方位的描述。针对这一方面,某科研机构是这样做的:首先制定一系列绩效考核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各部门的负责人在每季度把本部门工作员工分为四个级次,除最后一级是一票否决可不产生以外,其余等级也均按照一定的比例产生。考核的级次同本部门的部门级次相一致,而部门的负责人不参与这个标准考核。在这一过程当中,科研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争创意识以及综合素质都大大得到加强。实践证明,该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真正起到了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的作用,使工作形成了先进不怠、后进力追的新局面。
五、把个人绩效考核与团体绩效考核相结合
一些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往往是以员工个人在过去一年或者一学期当中所完成的任务或者取得的科研成果为考核的依据。这样的业绩考核在有些方面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当今社会有一些比较重大的科技项目具有很难想象的跨学科性与复杂性,仅靠着一个人的能力及努力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依靠专业的学术团队来共同完成项目。团队在提高科研的核心竞争力作用方面任何个人都是无法比拟的,因此,把个人绩效考核与团体绩效考核相结合、建立适应科研团队发展的绩效工资考核体系来激励员工尤为重要。由于重大的科技项目在一两年内很难完成,科研团队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科研人员,因此科研机构应给予创新团队政策上的支持,以团队考核的结果作为团队绩效分配的依据,而团队成员的绩效报酬分配可以由团队的内部经二次考核进行分配。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加入学术团队建设,使得他们的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鼓励了学术团队努力进取,以争取在学术水平上获得重大突破。
总之,建立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活工资分配机制,转变分配观念,优化人员及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各科研事业单位在建立和落实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以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李志河,王云,梁永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现状及体系构建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12
[中图分类号] G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095- 02
随着国家和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日趋加快,定位为科研型(软科学)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全额拨款,将成为全国大部分省市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未来改革发展的一个大方向。重大的体制性变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变革。在新体制下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引进绩效管理方法,建立符合机构科研发展规律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科技情报(信息)事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科研绩效管理
绩效,包含成绩和效益两个方面,是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状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产出则是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表现在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应用在科研上,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和成效,即科研绩效是指科研团队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这与科研能力、资源投入、相关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以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的科研人员为对象,直接反映其科研绩效的是学术论文、专著、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励等。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提高,强调事先沟通与承诺,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 科研绩效管理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管理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机构的科技竞争力,更好地实现机构的战略目标。
2.1 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控制方法的要求
我国从现有国情和科研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职称晋升体系,其中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在评聘相应等级的职称时必须具备的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和成果等。如《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中就对业绩条件有具体的要求。
2.2 有助于科技人员个人学术水平提高
科技人员的科研绩效水平是实现机构科研战略目标的基础,科研人员是实施科研绩效管理的直接受众。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科技人员的满意度与科研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高满意度导致高绩效水平,所以合理的科研绩效管理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科研产出。
2.3 有助于推进机构发展战略的实现
机构科研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机构科研战略的实现,进而实现整个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施科研绩效管理的意义所在。科研绩效管理从整个组织的高度来协调科研团队和个人的工作,有效地影响科研人员个人的科研行为,引导全体科技人员为实现整体战略目标而努力。
3 科研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研绩效管理在高校已渐成熟,但在科技情报机构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机构只是单纯地复制了高校的科研绩效考评模式,在科研绩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科技人员没有产生认同感
由于体制问题,大多数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仍然沿用原来的科研管理制度,许多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甚至仍没有真正的科研管理部门。而在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内部,科技人员对科研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内容、方式不了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基本满足于维持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的现有工作,不愿意进行业务以外的、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3.2 机构岗位职责不够清晰
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科研绩效管理要设定一定的标准,而标准的设定依据为岗位分析,遗憾的是目前机构内还没有做过系统的岗位分析。所谓岗位分析(工作分析)是收集数据进而对一项特定的工作实质进行评价的系统化过程。由于机构有不同的部门、岗位和层次,决定了考评内容、标准和方法的不同。同样是“绩”,按照不同类别、不同职称的高级、中级、初级3个层次要求就不一样。如果不做工作分析,那么岗位的职责就难以界定,科研绩效管理就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3.3 制度和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公益性科技情报(信息) 类机构的科研绩效管理工作来看,一方面,传统的科研绩效管理过于强调科研绩效考核环节,而忽略了科研绩效管理过程中的计划制订与沟通工作,没有良好的计划制订和沟通工作,科研绩效管理的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只着眼于科研结果的测评, 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为了解决薪酬和奖金分配问题的层面上。另一方面,没有平衡好科研和业务等各项考核的关系,因加大了对科研的奖励力度,而在引导科技人员加强科研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人员自身其他方面特别是对本职工作的严格要求,对科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机构的长远发展存在一定的冲击。
3.4 评价不够合理
科研绩效评价是科研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对科研绩效管理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功利性导向作用突出,过于注重对科研成果的数量化追求,而忽视了成果的质量。评价一个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主要看其拿了多少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有多少,在“核心”或“权威”期刊多少篇,被SCI、EI收录的数量等,评价结果直接与其职称、收入挂钩,未达到规定的数量不能晋升职称,也不能获得奖励。
(2) 绩效考核指标量化程度过高,量化、等级化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因素,相对公平,但是科研不是普通的劳动,能以工作量来计算,科研活动其有复杂性、创造性和多元化的特点,难以采用测量技术进行量化,对科研绩效评价造成了困难。同时,全国范围内的评价方法虽然很多,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3) 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对不同职称、不同类型科技人员的差异性。即未对不同职称、类别的科技人员的科研业绩提出具体要求,无法体现科研绩效管理的作用。科研绩效管理就是要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科技人员制定不同的科研任务要求,既与科技人员当下的科研水平相符,又能起到对科技人员的督促作用,也与科研绩效管理的目标一致。
(4) 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多是针对科技人员个人的考核,而忽略了科研合作的重要性。科研绩效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从组织的角度引导全体科技人员的科研活动,通过提升科技人员个人的科研水平,优化机构科研配置,提升机构整体科研绩效的水平。
4 对策和建议
机构引进科研绩效管理的目的绝不单纯是着眼于奖惩,更主要的是以评促研,调整优化科研结构,提高机构的科研质量和效益。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管理应该以提升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 全程参与科研绩效管理。为尽可能做好科研绩效管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1 提高对科研绩效管理的认识水平,落实科研绩效管理理念
开展和优化科研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对科研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到机构领导,下到普通科技人员,都要明了科研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将科研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通过认识水平和理念的提高,推动个人科研能力的增强和机构科研水平的提升。
4.2 转变管理模式,从科研绩效考核扩展到全面的科研绩效管理
完善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科研绩效计划的制订、科研绩效管理的实施、科研绩效考核以及结果反馈与应用4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 制订好科研绩效计划。科研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科研绩效计划,它是科研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科技人员的科研绩效计划应是部门有关领导与科技人员依据机构发展战略、部门职能、个人岗位职责和科研情况共同商讨制订适合本人的年度科研绩效计划。
(2) 科研绩效管理的实施。制订了科研绩效计划之后,科技人员就可以按照计划进行科研工作。在科研过程中,部门领导要对科技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适时展开检查,也有利于部门的团结协作。
(3) 科研绩效考核。科研绩效考核是按事先确定的科研目标及其衡量标准,考察科技人员实际完成的绩效情况。可以依据科研绩效计划进行考核,在考核时要兼顾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另外,除了客观性标准外,也可采用主观性的同行评价,确保考核体系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4) 科研绩效反馈与应用。科研绩效管理并不是到绩效考核就结束了,部门领导还要重视绩效的反馈与应用。通过绩效反馈沟通,使科技人员了解自己的绩效,认识自己有待改进的方面;同时科技人员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完成科研绩效目标中遇到的困难,请求机构和部门领导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利用,能对科技人员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改善和提高科研绩效。
4.3 不断完善科研绩效管理的配套体系
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科研绩效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体系之中并在体系中寻找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从科技人员可持续发展角度开展科研绩效管理工作,协调好科研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为科技人员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玉萍,许伟波,彭于彪. 绩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边国英. 科研过程、科研能力以及科研训练的特征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08(5):22-25.
[3] 厉建彬. 对企业绩效管理的思考[J]. 现代商业,2009(4):52.
[4] 甄鹏. 中美理工科博士科研绩效比较研究[D]. 镇江:江苏大学,2011.
[5] 郑德俊,高风华.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7):150-153.
[6] 杨丽霞,简毓峰.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 甘肃高师学报,2007(5):122-124.
[7] 王建军. 大学教师职务聘任中的科研绩效评价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72-75.
[8] 梁子裕. 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绩效管理的评价研究[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1):62-65.
[9] 杨湘华,葛煦,卢宝华. 基础研究评价是科研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2):42-46.
[10] 戴玉纯. 基于创新战略的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之探讨[J]. 科技信息,2008(13):1-3.
篇13
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工作从改革开放以后就逐步发展,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现已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对于高校科研人员在R&D活动绩效评价方面的状况依旧存在问题,以下是通过研究归纳的几点问题。
评价体系目标定位有失偏颇 当前,我国医学高校R&D活动的绩效评价的目标定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就这个体系的目标而言,应该和高校及国家的标准保持一致,不过,就多数高校而言,依旧存在设计上的诸多问题。这样,就很难将高校的使命及发展方向更好地体现出来,更无法保证实现战略目标上的一致性,如此一来,使得绩效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当前我国高校R&D活动的绩效评价主要停留在业绩考核层面,虽然这种评价机制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随之而来也产生很多的问题。很多单位将绩效评价的指标,如,科研项目和论文等设置为科研人员评聘职称的硬性门槛,作为其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标准,作为其招收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招生数的前提,作为高校学术地位和科研实力排名的支撑工具。这种评价体系很容易导致高校科研人员为了考核和晋升疲于写文章、拿项目,并直接导致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乃至学术腐败等诸多问题的出现,最终使评价体系和制度沦为行政管理的手段与工具而失去了评价原本的目的。
评价体系指标分类不到位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体系往往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的问题,分类评价实施非常不到位,同一个高校之内的绩效评价体系常常只能采用同一套标准去衡量诸多不同性质和表现形式的科研人员R&D活动。然而,我国高校学科门类繁多,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不同学科研究探索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周期的长短和成果表现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此一来,如果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对于某些科研人员来说,可能会对其科研积极性与创新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发展不利。对于不同种类的学科R&D活动成果而言,如果使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很难对其结果保证公平与客观。
看重科研成果不重视成果转化 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在论文与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方面保持一个增长的发展趋势,但是就成果或专利而言,在转化率方面没有得到提升,多数的高校在重视程度与力度方面有所欠缺。这一点体现在绩效评价中,通常是科研人员对成果的转化没有形成明确的导向和充分的重视,导致科研人员对实际价值的研究缺乏充分考虑,更多的也是为了达到项目和论文的数量而进行的研究。
科研投入与产出没有平衡体现 高校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是对科研个体和总体的科研成绩和效果的评价,绩效评价的核心是考察科研个体和总体的投入和产出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高校科研人员的R&D活动绩效评价,在作为激励措施等依据时,还需考虑到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指标。
应对策略
正确运用R&D活动绩效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健康态势以及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与发展,是与学校内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的成效评价分不开的。高校R&D活动绩效评价对应的提高是由绩效的评价和设计的同步而决定的,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进行服务,才是最终学校目标战略化的实现。高等学校要坚持国家、社会对科研人员的要求,用好高校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行为的导向作用,推动学校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促进高校战略目标实现,把科研人员工作行为纳入到合乎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建立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 每所高校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进行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时,一定要针对自身定位,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对于科研人员R&D活动的绩效评价而言,其首先要能够保证同学校的相关要素关联起来,包括在性质、层次、理念、发展定位以及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应该充分地表现出办学的特点以及学校的个性,避免出现跟风的情况。比如,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部属大学与地方大学、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办学的性质、层次、目标定位、资源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对科研人员科研及能力、标准、比重和要求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果各高校不顾本校的实际,一味地向那些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看齐,简单搬用其绩效考核标准,是不适宜的。高校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应本着一切有利于高校发展、一切有利于科研人员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宗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高校在具体制定科研人员绩效考评方案和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性质,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有自身特色的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学校应该注意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的特点和差异。一些高校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成绩的比评和管理,应该把量的评比和性质的评比放在一起,还要根据每个高等院校的所处的各自阶段和不同的起步情况制定出合理平等的科学研究结果和成绩评比。
根据学科差异性,制定与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体系 就科研类型而言,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社会科学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其成果的表现形式、周期和应用价值各不相同。对于那些在基础领域进行研究的科研人员而言,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考虑多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例如,根据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来评价,旨在打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对于那些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而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评价,例如,科研的项目、经费以及成果转让中的经济效益等,最大限度地提升应用转化率。对于那些偏于理工科的科研成果而言,其基本科研成果通常可以通过SCI(科学引文索引)实行评价,表现形式分为专利、科学论文等;在人文社科方面,评价方式方面主要是管理性与学术性。成果的创新能力与其在学术科学界的意义和作用是其学术性判定的关键,与此同时,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会被考虑在内。从管理角度来看,主要特点是依照外部的表现,像级别鉴定、成就式样、转载与引用的状况以及刊物发表等,并且可以在这里面总结一整套量化指标。
注重创新质量的评价 高校要在科研人员R&D活动绩效评价体系中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并确定有效的指标,以重点考核创新成果的质量。科技成果的质量是指科技成果适合一定用途、满足一定需要的特性,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应满足一定需要,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科研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首要条件。对于科技成果而言,其质量主要是从先进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三个层面所决定。能够充分表现出科技创新的根本的是先进性。就创新而言,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集成和二次创新三个层次,创新质量的差异也是通过它们三者的差异所决定的。对于科研人员评价体系的制定,应该依照经济、适用和先进的要求来进行,同时要能够从创新的层面进行较为客观的反映。
重视科技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 在进行科技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问题,这应该遵循一定的指标体系。指标的设立要遵从以下原则:第一,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规模和过程施行规范化描述。第二,从科技成果的转化品种和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程度进行动态评价。第三,以投入及输出为主要线路设计指标系统,可对成果转化投入活动及输出情况设立评价标准。通过对之前科研人员R&D活动的绩效评价分析,多数并未对成果转化予以充分关注,此外,也只是在成果转化的直接经济效益中做了一个简化的度量。为使成果转化的测度统计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成果转化的真实情况,便于管理部门对成果转化进行宏观指导,高等学校有必要配置评估成果转化测量统计的一套标准体制。从有些研究部门的摸索结果来看,这种体制可以通过三项指标来评估,分别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研究开发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制定适合不同需求的科学的评价周期 高校科研人员的R&D活动绩效评价周期是评估科研人员在其工作效率的主要标准。相对于科研人员R&D活动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设立,其主要确立标准是评价周期。对于一般的高校而言,在绩效评价的周期要求上通常是一年。结合实践,针对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差异,对此绩效评价可以采用不同的设置,可以将一年期改为三年,但是可以配合对应的年度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鲁炜中.高校科研绩效考核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3):17-19.
[2]史万兵,杨慧.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 高教探索,2014(6):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