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1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篇2

民办高校具有的性质之一就是它具有“企业”性,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社会环境下发展,首先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接受社会的上新的理念,还要想办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其提高自身实力的办法之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民办高校要想输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接受到国际上的教育。所以,民办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其发展的必要。

2 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民办高校要想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必须要树立教育教学国际化的意识,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在国际舞台上深造的机会,让教师先接受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和学术上的最新信息,然后分享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采取对外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民办高校还要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拓展经费来源、自主开发培训项目、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实时的了解新的信息,使教师、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3 民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落后,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够

目前,有些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迎来送往”“礼仪接待”的事务性和普通管理型工作上,学校领导与外事人员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参观和简报,在学术上并没有深入的进行交流,缺少以学术交流为主体的学术氛围,对于在交流中学习到可以实践的内容也并未付诸实践,交流访问的工作过于形式化。学校对教学国际化认识不深入,认为为教师安排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接收外来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进行学习和授课就是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3.2 参与人员受限与师资力量的制约

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外事管理的模式下,就是校级以下的部门很少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来,学校认为这样性质的工作与师生的联系不大,教师与学生的参加是没有必要的。民办学校的一线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资历的不多,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还只是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教师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主动性,并且还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3.3 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不像国家重点高校那样其经费有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民办高校的所有经费都是靠教育经费来支撑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必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年来,各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又在进行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由此涉外专项经费就更加紧张。经费的不足导致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涉外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实验设施,致使有些课题无法进行实践。

4 民办高校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4.1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加强对国际化的认识

对于国家重点高校来说,其在国际上、社会上的享誉程度是非常高的,许多外国学校会主动的与这些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重点高校开展涉外工作是相当容易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去与外国学校建立联系,领导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还需注意涉外工作不能只拘于形式化,要将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付诸实践。

4.2 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外事体制,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中,学校应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直接的参与到其中,因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实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涉外人员的综合素质,聘请更多的一线教师、外国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还要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并为教师创造与外国学者探讨交流的机会。

4.3 拓展经费来源,完善基础设施

篇3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1.[JP+1]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模糊。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来看,仍处于粗放型阶段,零散自发。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完成整体规划,不存在相应的合作目标及合作想法,过于表面化。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1)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完成统一规划或构建专属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部门;(2)虽然一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引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忽视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财经类高职院校,无法形成集成化发展模式。

2.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单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为合作办学模式,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经验借鉴,无法及时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造成高职院校[JP+1]仍停留在“预备”阶段。同时,在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的过全方位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以无锡南洋职业学院为例,每年读书月期间,学院广播站和语文微信工作室均为读书活动造势。读书月前期,通过每晚的校园广播节目和“南洋语文”微信公众平台播出或推送读书月期间的各项活动,号召学生参与;活动期间,对各项活动进行回访和报道,加深大家对读书月活动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知味文学社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在晚自习时间,带领社员团队分赴各院系进行读书活动的推广讲解。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造了读书月期间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2.发挥组织作用,举办各类读书活动。人文类社团是最贴近学生读者的群体,其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创意的主题策划,积极承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在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知味文学社每年举办“经典诵读大”,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优化学生的阅读选择。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阅读征文活动,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活动从开始邀请教师来给学生作阅读分享,到选拔优秀的社员作为读书会的分享者,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读者参加。“蓝调摄影协会”举办“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摄影活动,利用镜头捕捉阅读者的美,通过作品展览,普及“阅读即美”的理念。“南洋剧社”把经典作品搬上舞台,用动态的作品吸引读者开展阅读。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阅读推广中一个层次丰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阅读群体,尤其是高校各类读书协会、文学社团、话剧社这类由爱好文学的大学生读者组成的学习型社团,在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学生读者和活动组织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人文类社团发挥中间作用,阅读推广活动组织者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或阅读兴趣,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感受也可以通过社团及时反映给组织者,便于下次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争取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阅读推广的各项工作,实现双赢共发展。

人文类社团积极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既可以在活动中提高社员的文化素质,又可以锻炼社员的表达沟通、组织协作等必要的社会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宣传、组织、桥梁、辐射等积极作用。因此,人文类社团是阅读活动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黎进,杜杨芳,何珊,赵玷.大学生社团依托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148-149.

篇4

1.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能力,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培训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很有必要。毫无疑问,英、美、澳、德、法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完善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得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处于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职教育,在高职教育的国际市场中暂时还只是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只有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在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评价体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职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高职人才。

2.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强国必须积累自己的智力资源,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尽快拉近与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的差距,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人才。21世纪需要知识国际化,有创意力、有国际感觉的人才,需要既懂得国际规范和标准,又充分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相互合作的人才。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将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全球许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当然需要招聘本地员工,尤其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特别是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外商投资力度大,周边有众多的跨国公司,他们需要大量国际人才。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意义深远,不仅可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国际化的高职人才。

3.促进学生发展

交换项目和留学项目是院校间国际合作的常见项目。他们的具体实施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眼界决定境界。20岁就能走出国门,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这对学生的一生意义重大。大学时代正是逐步清晰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用另一种思维来考虑问题,看待事物,对于学生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有巨大的作用。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学生能以更开放的态度获取新知识,亦能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当与不同国籍的学生分享经验时,交换生和留学生将有无穷的新发现,对自身的文化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并且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学生会变得更为独立、成熟。当他们在挫折中学会总结经验,就会变得越来越睿智和自信。另外,出国学习能最高效地提高外语水平。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置于纯外语环境下。交换生和留学生项目都可以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被安排住在国外大学的宿舍楼或生活馆里,与外国学生在同一大楼,有时在同一教室学习相应课程。学生完全在纯外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其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获得极大提高,大多数交换生与留学生在项目结束后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基本上所有的交换生和留学生认为出国对口语的提高是最快的,不但语音标准,而且容易培养外语语言思维。科学的课程设置、精心安排的文化体验、中外学生结对子等活动,往往使得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突飞猛进。

4.改善师资结构

“办学之道,教师为本”。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所积淀出来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学术思想、科技水平对于改善师资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使高职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为“国际教师”。

促进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出国进修、考察访问、交换教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合作科研等。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走出国门可达到引进吸收促创新、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的目的,使他们尽快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了解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开阔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同时还可尽快提高外语应用水平,掌握双语教学技能。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把不同学校、不同体系的人员汇集在一起,不但可避免知识的同化、僵化和老化,而且可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专业思想和科技研究上的新的增长点,产生新的优势,形成教学、科研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5.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较完善,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及课程国际化。学生结构的国际化观测点有留学生数与在校生数的比例、留学生来源国分布、留学生专业分布及本校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与研究的数量。教师结构国际化,可以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及在知名跨国公司的技术或管理骨干的比例来衡量。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和外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来衡量。在上述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刚刚起步,差距很大。很多方面无法照搬照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其思想、体系和做法,并与我国国情、本院实际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既有利于交流,又形成自身特色,为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服务。

6.结语

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能有效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竞争力,从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这是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长远发展出发,确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施行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篇5

近年来,学校以优质项目为牵引、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广泛建立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深入拓展合作与交流,主要呈现出“量”“质”齐升,广度与深度双向拓展的特点 :一是突破美国、加拿大地区合作瓶颈。近5年,新建校际合作伙伴43个,47%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二是稳定欧洲合作重心。积极扩大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欧洲高校的合作层次及领域,从学生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从工科领域向管理学科等领域拓展。三是深化亚洲地邻合作。集中强化与日本高水平大学的深度校际合作,包括举办双边学术研讨会,开展实习研究生项目合作、硕士双学位合作,拓展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领域等。

2.中西融合、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升级

学校本着“双面推进、内外并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境外培养和境内培养的双重环节、多种模式。境外培养环节中,包括本科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攻读硕士学位项目、短期学术交流项目等培养模式,2007年~2011年,学校成功派出1,200余名学生赴海外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研修(见图1)。境内培养环节中,注重扩大国际理解课程的受众面,增强国外教授参与课程设置和讲解的实效性,提高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课程和师资的多样性,使学生成为双边和跨境教育的最大受益人。学校构建了应急救援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卓越应急救援人才为目标,通过引进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国际一流应急救援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打造了一支“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国际教学团队,完善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方案,逐渐建立起贯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近年派出学生情况示意图

留学生培养以“规模适度发展、层次结构优化、培养体系完善”为目标,在大力推动留学生教学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的同时,重点强化研究生培养、英文授课、汉语生培养等方面的规范化、模式化、机制化建设,突破了理工科院校招生的制约因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逐年增长(见图2)。2012年,学校在校留学生人数长期生825人,其中学历生701人,学历生中本科生468人,硕士研究生174人,博士研究生59人。非学历生124人,在校留学生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60人。

图2:2006年~2012年外国留学生数示意图

3.拓宽渠道、着眼高端,引智工作数量和层次同步推进

近5年来,学校依托优质的科研项目,共执行教育部引智重点项目190余个,总计聘请专家1,750余人次; 两项“创新引智基地计划”以及一项“海外名师引进计划”被国家外专局批准;举办国际性大型双边会议21个,参会外国代表2,300余人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300余篇。至今,学校已聘请70余位名誉教授,其中诺贝尔奖获奖者2人,授予名誉博士学衔2人。聘请的专家在学校的学生培养、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4.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教学基本建设显著优化

随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知的逐步深入,学校不断加大对教育资源国际化的资金投入,加大图书、网络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和使用率,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专业认证方面:2010年,学校开展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工作,加入关于工程教育学历国际性协议中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华盛顿协议》。通过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了学校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网络教学方面:学校通过世界最先进的互联网视频协作技术,开展了北科大高工——美国国际教育联盟的工程师卓越国际教育系列讲座,实现了学生和美国国际工程师的实时连线,共享了美国著名高校资源、K-12学校资源以及国际跨国公司工程资源。图书资源方面:3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的文献经费,新增国外数据库资源9种,外文图书6,389种、7,684册,外文原刊498种,购外文版权期刊111种,图书馆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和文摘数据库检索量逐年递增。

差距及问题分析

1.立体化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建立

大学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构成、师资、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国际化,是一个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打造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目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与全校教职员工对国际化的认识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国际化机制,尤其是校院两级国际化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完整的国际化政策及激励措施体系尚未形成。

2.留学生培养发展不均衡

在学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中,从数量看,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从留学层次看:学历生中修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占66%,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较低,开展高层次科研工作的留学生较少(见图3);从生源地分布看:由于英语授课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学校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长短期交流学生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形成较大障碍;从学科专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类和信息工程类,材料、冶金、土木等优势学科的吸引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经费来源看:主要是自费生和中国政府资助,本国政府资助、校级交换经费非常少,国际组织资助为零,对高质量生源的吸引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3:2006年~2012年留学生层次分布图

3.国际人才智力流动尚属初级阶段

从目前学校师资队伍来看,尚无具有高级职称的全职外籍教师,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由语言类教师、长期专家和短期来访专家组成,且以短期来访专家为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教师存在较大缺口。学校目前有外籍教师19人,相对于教职工总数2,917人而言,比例较低。

关于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扩大学校建设发展的开放性

审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进程,理念先行无一例外是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首要工作。学校要以建立健全机制体制为核心,以落实国际化项目为着眼点,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院系和师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立体格局,使国际化办学逐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2.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高校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兼容性,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分制度、学籍管理等,争取在学历、学位、学分的相互承认以及质量认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满足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需求,这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高校以及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动性

学校人才发展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举,开展“海外高端引智战略”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引智工作充分利用海外名师项目、高层次文教专家引进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项目,聘请一批高层次专家来校合作研究、讲学。同时,结合国家公派、单位公派等多种形式,分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究,增强优质师资的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

篇6

本文采取样本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根据usnews国际大学排行榜,从前50名选择10所大学进入a档,从90~100名选择10所大学作为样本另一部分b档。通过样本高校的披露数据,选取合作伙伴数据,包含所在国、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等非数值数据(详见附录)。

我们将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本科生比”这三个指标作为本文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特性与这三个指标的关系。

一、国际化指标体系详解

一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数量是该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国际学生越多,其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但是每所大学由于师资、办学资源等约束条件,学生数量不会永远扩大,总数更倾向于在一个范围内保持稳定,国际上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这点上较为相似,均为30000~50000之间。因此,除了考虑国际学生总数以外,更要关注的是国际学生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如何。比例越高,意味着在校学生国别多样性程度越大,标志着该所大学国际化程度。

普遍来说,大学提供的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创新性的成果,对学科产生较大的革新和推动作用,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术深度上不及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国际学生之间的比例体现着大学国际教育的侧重。我们定义国际学生类别为:

本文定义的“国际教师”特指与大学具有正式合同的长期教师,不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客座教师。

招聘国际教师,促进教师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国际学生类似,我们既关心大学的国际教师总量,更注意在全部教师中的比例。国际教师对大学的贡献率不仅仅在于新知识、方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而建立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扩大组织的外部渠道,为再一次的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可能。

二、样本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国际化指标的关系

1.高校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

我们将样本中的国际大学a\b两档的国际学生比例与合作伙伴数量关系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不规则的相关性的关系。处在不同档次的大学,即使国际合作伙伴数量相近,他们的国际学生比例可能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从257到146的区间内,大学的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较不规则,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形态。随着伙伴数量的减少,a\b两档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趋势线的添加,我们看到a档大学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b档大学的下降趋势相对a档则下降较快。a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1x+0.160;b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2x+0.146,从下降速度来看,b档大学是a档大学的2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校排名整体下降,其国际学生比例随合作伙伴数量减少而加速降低。由于usnews的排名方法侧重于“学术同行评议”(academic peer review),“同行的评议”既包含学术的水平,更表示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对于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上,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口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水平对于具有不同留学动机的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以接受本科教育为目的的国际生源对高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会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更加关注的是所学专业将来的市场欢迎程度、学费、留学目的地等;而研究生阶段的留学则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往往以所学专业的深化为目的,学习阶段往往可以获得奖学金,能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融入到导师的科研网络中。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流动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术研究。样本中的大学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以研究生为主,由此可以了解影响国际知名大学吸引国际生源的另外因素是其学术能力和口碑。

2.“研究型”合作模式与研究生/本科生比关系

样本中的国外a档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平均为1.19的8所大学(标准差为0.58)和两所数值较大的大学,分别为4.02的杜克大学和6.80的东京大学。说明这10所大学国际学生中的研究生数量高于本科生,有的甚至远远大于本科生数量。这10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的平均比例为79.2%,标准差为0.09,可见国际知名大学与国际合作伙伴大部分是以共同研究为合作基础,网络中流转的以“创新的知识”为主。由于基于“共同研究”或者“知识创新”导向的合作,势必会衍生出教师和研究生的流动,进行深造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自己导师的推荐与别国的学者共同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研究项目往往配套着研究经费,经费的充足客观上推动了学者、学生间的流动。与a档类似,b档大学的学生成分也以研究生为主。其中有7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比超过1,最高的为伊利诺伊大学的7.19。与东京大学类似,名古屋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较高达到了5.14。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和西澳大学的比例小于1,分别为0.85,0.27,0.55和0.75。该组“研究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比例平均为74%,略低于a档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采取德语和瑞典语作为教学语言,本科阶段有较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人数而限制了研究生的数量;诺丁汉大学和西澳大学秉承一贯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中本科生比例很多,澳大利亚本身是移民国家,大学往往是移民的第一站;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诺丁汉大学在亚洲的两个海外校区为主校区提供了大量的国际本科生源,b档中平均国际学生本科生数为2100(剔除三所1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而诺丁汉大学国际本科生为3100,远高于平均水平。

样本中的国外大学的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多数,有的甚至占绝大多数。这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占到了75%以上,伙伴关系以“共同研究”为主。另外,大学对国际学生授课的语言也是影响国际研究生/本科生比例的因素之一。

3.“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与国际教师比例关系

教师作为大学进行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教师则是带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

首尔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来自东亚的大学的平均比例为7%,其他国外大学的平均比例为27.47%,标准差为0.02。我们将“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的比例与国际教师比例联合研究,查看二者相关性。

国外大学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比例分布比较混乱,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以初步看出,国外大学在国际教师流动上与合作内容的关系不十分紧密,虽然国际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基于合作项目的流动并不是主流渠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知名度、汇率因素和整体社会环境中国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师只能通过政府间、校际的合作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往往配套经费、实验室等物质保证。学校如果不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而自聘高水平专家,则绝大多数大学是无法支付高额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因此中国大学国际教师的引进往往是“项目驱动型”,国际教师数量与“教师交流型”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大学,由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流动十分普遍,且大学对教授采取聘用制度,政策十分灵活。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需要自发地选择自己理想的研究场所。因此国外大学的国际教师数量与类似的合作项目关系不紧密,虽然合作项目可以向外输送国际教师,但更多的国际教师是通过自荐应聘到校任教。

国际教师是知识在不同势差进行流动的传播者,而国际知名大学往往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这些大学的教师就成为传播最新知识的人。而目的地则需要学者自行选择,而上文中从统计结果中也能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科研水平很高的东亚的日、韩一流大学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程度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文化也是阻碍学者在不同国度间流动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

三、总结

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已经是他们吸收研究生阶段国际生源资的重要渠道,表现在合作网络的特性(度与研究型合作模式)与国际研究生指标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对国际生源贡献程度有限,二者相关性不明显。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国以本科生为主。

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师资比例较高,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数量相关性不高,这与国际人才较高的自发流动和宽松的政策有关;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的国际师资的引进主要依靠政府、校方主导。

附录:国外大学样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度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西澳大学、乌普拉萨大学、kaist。合作数据采集:大学名称。合作对象档次、合作对象排名、合作对象名称、合作对象所在国/地区、合作对象所在洲、合作层次、是否联合研究形式、是否教师流动形式、是否学生流动形式、是否合作协议形式。此研究受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r40/天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网络的创新性研究》资助,系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 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 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

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篇8

1.1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开展历程

北京城市学院(下简称我校)西班牙语专业创办于1999年,初建时是全国唯一一所开设西班牙语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西班牙语专业升格为本科,实行二本和三本批次招生。在学校秉持“立足自我、走向世界”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西班牙语专业从建立之初,始终坚持开放办学,致力于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北京城市学院已经与西班牙、墨西哥、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多个西班牙语国家的十几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学生交流、师资交流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等多个层面。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已成为西班牙语专业的特色之一。

1.2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参与情况

1.2.1 学生参与情况

西班牙语专业的国际交流项目分为短期游学和长期留学项目两大类。其中长期留学项目又分为优秀生培养项目和专业拓展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自201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以来,西班牙语专业参加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至今我校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共有241人次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约占到总人数的74%。

1.2.2 师资参与情况

在进行学生交流的同时,西班牙语专业也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契机积极推进本校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每年都会派出1~2名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短期交流和访问,学习对方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截至目前,专业内100%的专任教师拥有在西班牙语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验,实现了教师队伍学习经历的国际化。

1.2.3 教学资源共享

为了拓展交流领域,深化合作,除派遣我校西班牙语教师到国外进修外,合作院校也会定期派遣教师到我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讲座。同时,各个合作院校还会专门指派教师指导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组织答辩。为了丰富西班牙语教学材料,合作院校也定期给我校西班牙语图书角捐赠原版图书和影片。

2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

2.1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背景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参与项目的学生和教师人数日益增多,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参与国际交流的愿望迫切,教学材料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等,但是在原有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制约下,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若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优势转变为成果,西班牙语专业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这一专业综合改革符合北京城市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因而得以顺利推行。

2.2 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在充分调研了同类型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国际交流合作情况、学生需求、合作院校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西班牙语专业开展了综合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项重要内容。

2.2.1 课程设置改革

通过对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调研可知在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中听和说的能力是最基本也是学生亟待提高的能力。学生初到语言对象国,能够基本流利地与身边人进行生活和学习上的沟通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于西班牙语本科毕业生的最低要求也是听说流利能够无障碍沟通。改革前我校的西班牙语教学较多注重语法的教授,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听说能力的训练不足,因此学生在交流中往往不敢说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我校对西班牙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增加口语和听力课程的比例,一年级上学期即开设上述课程并一直持续到三年级下学期,且所有口语和听力课程全部由外教授课。在所有专业课中,外教课的授课比例达到了50%,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氛围。此外,在课程设置中还增设了词汇课,以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下系统学习生活中常用词汇。

2.2.2 授课内容改革

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授课内容也必然与之协同调整。为了更好地与国外合作院校授课内容进行衔接,除“基础西班牙语”和“高级西班牙语”系列课程依然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现代西班牙语”外,其他课程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Aula Internacional,Vocabulario,Escritura)或我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师根据市场需求及留学需要自编的校本教材。

2.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是对教学效果检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后,为了凸显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西班牙语专业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即由注重结果的期末考核改为过程性考核,增加阶段测试的次数,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单科考核改为综合考核,将听力、语法与阅读三门课程的期末考核综合为一张试卷进行测试,强调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2.4 评价体系改革

在大规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之前,我校西班牙语专业的评价体系相对单一,主要根据学生在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中的表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DELE证书(西班牙语作为外语水平证书)也被纳入了评价体系。由于相对于重视语法知识的国内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而言,DELE考试更加侧重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对日常交流沟通水平的测评,因此考取该证书是对参加各个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学生的语言水平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3 取得的成绩及展望

3.1 取得的成绩

国际合作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开展推动了西班牙语专业的改革,而后者又促进了国际交流的拓展与深入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西班牙语专业综合改革开展以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于出国留学有语言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便能提前做好规划,为自己设立好四年的学习目标并切实为之努力。

由于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多、合作院校分布地域广、专业涵盖率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留学项目,因此在能够无障碍交流、适应国外生活、学习的基础上,每年我校西班牙语专业约50%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在留学的院校挑选自己喜爱的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成为了复合型双语人才。

3.2 今后工作展望

篇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加强,文化领域的交往与交流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国家化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朝着实践化方向发展,各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与学术力量,纷纷同海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思想理念的人才,同时也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整个世界了解了中国,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所影响的范围是广泛而深远的。

1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海外留学派遣、留学生互换、海外专家学者座谈会、国际联合办学等等。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客观形势对于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积极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因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高校国际化发展,紧随时代先进理念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化思想”的理解,模式、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一些以点为单位的形式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例如:国际学术交流座谈会、留学师生互换等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其影响力也较为有限,一般只有参与其中的师生能够感受并认识到国际化氛围。相反,如果建立一个覆盖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相对均等、公平的参与机会,则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体现在:增强师生的国际化意识、打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启发师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优化其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同时在中外文化的交往与交流中,能够碰撞出火花,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交流双方学术研究的进步。

1.2 促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优化发展

不同的高校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影响也必然存在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以点为单位还是系统化的国家交往、合作都需要一套科学、健全的规范制度、行政管理方针的监督、维护与组织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交流合作点之间的科学联系与有效沟通,双方本着遵守共同的规范、规章制度的原则,各自享受自身的权利、履行各自义务,、取长补短、实现各自优秀学术文化资源的分享,而且当遇到一些交流上的分歧或发展中的障碍时,也能够根据事先拟定的规章制度来争取问题的和平解决,从而维护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友好、持续性发展。

1.3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一些世界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科技探究、专利发明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他们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其中的一些民族文化都闪耀着光芒,这些宝贵的精髓都应该成为世人学习的对象,所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同西方国家一样获得同等的国际地位,只有通过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融入世界知识殿堂,使广大莘莘学子、教育学者等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在交流与合作中来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学术研究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是相互的,其力量的积极性也是巨大的,丰富了交流双方的学术文化内涵,提高了整个学术领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与进步。

2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交往不断密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进程与持续时间也必然会受到客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从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结合现今的世界交往与交流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势必朝着以下趋势发展:

2.1 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水平、层次都将更加深入

合作交流的形式与内容也将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从当前的留学生互换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座谈等简单初级形式朝着创建国际教育合作组织与机构等方向发展。

2.2 更加注重对外来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

以往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知识获取方面局限于“引进”,所引进的知识往往无法被充分地吸收和利用,中外学术知识或文化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无法实现切实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与合作交流的日渐频繁,加剧了中外双方对于发展创新的需求,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学术教育都试图走向国际化,跻身国际舞台,这些客观形势都使得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加深对外来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使之同自身文化相融合,创造出能够彰显中外各自文化优势的文化系统。

2.3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地位的颠覆性变化

传统的教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通常处于被动地位,以辅助配合的身份来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主要以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为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与发明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国际化交流势必会打破这一被动局面,朝着对等交流与合作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也会成为一大主宰力量,在国际化交流合作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风采,向世人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彻底颠覆传统的从属性被动局面。

3 总结

高等教育作为振兴民族发展的文化力量,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上发挥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必须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的程度和水平,建立健全国际化交流合作制度规范体制,加快我国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步伐,在双方友好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自教育、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梅.新时期地方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工作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7):3-5.

篇10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高校发展之路。大量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能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接轨,国际化、复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大舞台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使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了解世界同类学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变化情况;进一步改善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国家交流与合作,把握外语科研动态,积极推动知识创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模式,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

庄智象先生认为创新型国际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1)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这是外语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没有这一基础,其他所有目标都是空谈;(2)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要求外语人才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3)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人才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批判性思维,更加客观、全面、灵便地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4)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这就要求外语专业的人才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事物,特别是加深对国外文化、国际规则的了解,并能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

我国一流大学如清华、北大等早已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北大为例,截止到2011年底,北大的国际合作交流伙伴已扩展到80多个国家的2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院校已逐渐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及参加过国际培训的截止到2012年底约达250人。我们了解了国外院校的外语先进教学理念,比如:同样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和韩国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日本自1949年起诞生了18位诺贝尔获奖者,在SSCI和A&RHI等主要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了我国,而这些现实情况表明日本研究人员在论文撰写和阅读国际前沿刊物方面有极强的英语能力,而这些和他们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张济华同志调查曾发现,日本学生的基础英语已在高中阶段完成,高校阶段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ESP教学,大学英语一开始就与专业挂钩,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范围内的国际交流能力;这与我国大多数高校还把英语作为基础课学习形成对比;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很多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的内容高中已经讲过,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大一参加四级考试的学生通过率比大二的高出不少,这说明大学英语教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部分高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英语能力反而倒退。再以韩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的韩国,科技落后,自然资源缺乏,要想使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韩国外语大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教学融入社会,实行社会办学,他们经常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对不同的企业、职业和其他社会阶层进行调研,捕捉人才需求信息,重视学习的实践性,做到培养人才与时俱进,外语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外语+专业”、“外语+副修”、“专业+外语+副修”等多样化格局;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相比之下,我国部分高校的外语教学内容早已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教学材料信息滞后,在以后学生的工作、生活中毫无用处。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美国,在学习其他外语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对外语教师实行严格的考评制度,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在目的语国家进行深入、广泛的浸入式体验,等等。所以,通过参加国际交流,感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方案的实施与改革提供参考。

(三)加快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国际交流与合作途径

既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我国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要通过怎样的具体方式,踏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

1.抓住机遇,加强沟通。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当前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的现象,经国家汉办和其他机构多方面的努力,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近四年来,我们外派的教汉语的外语教师级学生达到百余人,这正是个人对国外文化及语言加强了解的一个大好机会。同时,对学校而言也是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点。外派支教的老师完全可以成为合作双方的“使者”,是合作双方了解与合作的有效“桥梁”。

2.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师资”是关键。外语教师除了拥有良好的语言技能外,还要熟悉该主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富有创新意识。笔者于2012年暑期到美国德州大学进行职业培训,时间虽短却收获颇丰,对该校外语教师Juliet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引导者”、“控制者”、“观察者”游刃有余的角色互换的讲解印象颇深;我校老师在加拿大访学的老师归来所做的报告中一致认为自身的英语水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引进外教的做法使学生能够更详细地、与时俱进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发展概况,等等。

3.加大“交换学生”的力度。

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多派学生到目的语国家进行学习培训,毕竟,教师从国外学到的东西,一方面可能由于实际条件的制约无法实施,另一方面,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感觉、领悟肯定会由于学习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国外留学,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拓宽视野,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的培训和发展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回国之后可以和同学交流经验,传播体会与感受。

4.合作办学。

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先进、优质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外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输入”力度,促进英语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使外语课程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上,而是应加大学生的专业培训力度,以某一“切入点”为依托,促进课程的纵向开发,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到实际运用。

我国一等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所实施的具体形式经归纳已有以下几种:访问学者、教师进修、学生互换、合作办学与研究,国际会议,聘任外教、专家,等等,实现国际间优质资源互享;这类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通过沟通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和氛围的制约,缺少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主动性和条件,而且在少有的交流当中,重视吃、住、行等形式,缺少真正的交流内涵。这类院校应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能提升国际交流层次,使学校、教师和学生真正从中获益。

随着社会各方面、各领域“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建设;通过交流合作研究探究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动向。同时,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吸收、利用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益的内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外语高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

[2]王志伟.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管理,2012(9):156-157.

[3]谢小苑,吴庆宪.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82-85.

[4]黄葵.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2(3):34-37.

[5]庄智象,谢宇等.国际化创新性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2(4):61-67.

篇11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误解,并导致了大量高中出国班的诞生。事实上,一个学校出国留学学生的人数、外籍留学生人数只是反映该校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工作为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哪些影响。例如,是否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并使之得以改善;学生能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正适应不同国家的学习生活,并带动全校学生加深国际理解。

(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引进国外课程

实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单纯靠引进一种国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它只适合某种特定的学生群体。此外,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不认真分析教学目标、自身教学能力和学生升学发展出路,产生失败的教学成果是必然的,这几年的高中国际班已经由此导致了一些失败案例,遗憾的是现在似乎仍有前仆后继之势。只有真正的用国际化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础上将中外课程融合贯通,才能逐步探索和完善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下降

这源于大家对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认识的惯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被动的灌输模式,大多数的测评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新课标建设的深入推进,测评方式也在悄然变革,国际教育中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正在渗入我国的教学评估。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或者采用优质国际教育模式,其差别在于对应试能力或者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同侧重。最近几年涌现出的高分学生已经表现出突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一些以高压管理模式而闻名的“名校”则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颓势。

(四)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获得国际认证和创造学校品牌

出于功利目的,有些人认为学校获得的国际认证越多,在招生宣传中就越有优势,学校得到的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也就越多。但是,办学者如果将获得国际认证、创造学校品牌作为学校国际化的目的,容易导致学校一味迎合国际机构的衡量标准,而不注重这种认证对学校的益处,进而影响学校和学生的长期发展。近来,更有一些国内中介机构为高中设立了没有内涵、没有标准的所谓世界名校联盟认证,遗憾的是几所著名的高中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装”。

(五)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从教材、教学方法到教学理念,甚至连教师都来自国外,其优势在于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接受纯正的国外教育,同时带动全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但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学成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甚至家长素质都有较高要求,这是一个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到一个高度的产物。如果上述因素还不能完全达到高标准,则中外合作办学有很大风险,即使成功地举办了一个合作办学项目,也不见得就能为全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福利。事实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化素质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改进、国际化师资团队建设、国际教育资源引进等等,都是实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六)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

也有人认为“只有外教才能实现国际教育”。诚然,外教更加适应和理解国际化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国际课程,但是国际教育不仅仅是全盘引进国外课程,而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修改和融合,创造适应中国学生实际情况、能够发挥中外教学各自优势的教育方式。一些中国的优秀教师在经过专业培训之后,由于更加了解中国学生,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优于外教。

澄清了以上几个误解,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就相对清晰了。教育国际化要在本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国际化:运用国际先进的多媒体数字化软、硬件设备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感官经历和对任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多种素质能力,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成为拥有国际视野、多国文化背景、多元智能均衡发展、满足时代需求且兼具中国情怀的世界性人才。然而,这一进程中也遇到了几个问题。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一)教学经费不足导致无力引进高素质教学专家和教学资源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收取高额学费又会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经费不足导致学校在引进高素质教育专家,尤其是外籍专家和国际教学资源时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缺乏完善的外教聘请、考核机制及经费不足容易造成聘请的外国专家素质不高。另外,国际课程的学习资料价格相对较高,经费不足会影响教学资源的引进,往往导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走过场。

(二)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及教师对国际教育资源缺乏鉴别和搜集能力

很多学校的国际教育负责人或老师是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背景下临时受命,并不具备对国际教育资源的鉴别和搜集能力,面对广袤的国际教育资源,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甄选。有时由于时间限制,挑选的课程无法与学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各学校单独行动,到国外考察耗费巨大,也加重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负担,导致国际教育最终难以实现。

(三)学校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亟待培训提高,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教学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学校还缺乏对从事国际教育的教师的专业培训。如果只是要求老师按照国际教育的要求授课,却不能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直接跨越到国际化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如果单凭教师自己摸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这就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帮助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怎样在教学中实现兼具中国教育本质的教育国际化。

(四)缺乏专业人士对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职人员为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导致学生需要花高额费用找留学中介机构进行升学规划和服务。这一方面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很多留学中介在海外升学指导上并不专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学校指定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非常必要。

正如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正是这一教学体系的核心。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北美高等教育基础课程指导中心(UFEIC)合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四个学会”理论为基础,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青少年核心能力标准(CCSS)”指导下研发的“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正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尝试,为以上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三、 解决方案: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

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

“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旨在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维度训练、多感官参与的教学思想,以探究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多元智能同步发展。该教育体系涵盖了国际多元素质教育示范校标准认证、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课堂建设、国际多元素质训练系列课程、英文原版图书及信息资源查询服务、多元素质教育主题活动、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出国留学学术准备及适应性训练、海外升学指导、国际化师资培训、家长课堂等综合性国际多元素质教育解决方案。

篇12

2003年8月22日,北京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与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今天举行了关于在医疗保险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的签字仪式。这项为期三年的合作旨在加强国内国外的信息沟通,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柯石谛出席了今天的签字仪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成立后,积极开发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及民间机构的合作。这次与阿斯利康公司签署的协议以及即将开始的合作,对于借鉴国外医疗保险管理经验、提高中国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国外同行联系、促进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阿斯利康公司是全球五大领先制药公司之一,在消化、心血管、呼吸系统、肿瘤和麻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中国,阿斯利康公司拥有1200名员工,并建立了生产基地和东亚区临床研究中心。借助其雄厚的研发基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销售体系,致力于在诸多重要治疗领域为广大中国患者提供富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医药产品。同时阿斯利康公司通过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等广泛的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篇13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