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定义

篇1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下英国切塞尔于2007年所做的警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然后对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做下总结与分析。英国切塞尔所做的2007/10警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从更广泛的范围上来加强该郡的警察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保证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这份规划包括了警员的招募、培训、激励、人员健康安全福利等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面。主要包括的以下七个主要部分:

1.本战略规划详情。2007/10英国切塞尔警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包括以下内容:(1)招聘104名警官,121个社区辅警,280警务人员的成员和79个特警。(2)把警方退休金计划成功推广实施。(3)增加新的工资制度。(4)对警员的退休年龄和退休手续进行新的规定。(5)在核心领导力发展计划中心招募管理人员。(6)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参与过程来培训警察。(7)建立APHSA网站推出健康与安全项目。(8)继续实施完善工作健康保证计划。(9)招聘预备警官。(10)通过5种途径招聘新警官。(11)对新的社区警务工作者进行培训。这是根据很多基础的理论而做出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被称为雇主的选择。柴郡警察管理人员通过各项研究,把这份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分为了核心的五块,分别是:资源分配、执行、赋权、员工各方面的发展、健康的工作。在这份报告中,详细的条款分别体现了这五个核心的内容。

2.本战略规划的直接目标。当局和警察的工作目标是:确保Cheshire,Halton,Warrington三个地方的居民安全使其具备安全感。为支撑之一宏观目标,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所有警员的工作。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服务的理念、正直诚恳、职业化、富有同情心、公平公正。

3.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模型及目标。该战略规划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基础是:管理者、领导力和组织愿景与价值观。本战略规划模型的五要素的目标如下。(1)资源。在充分的考虑法律、道德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招募、宣传、保留和部署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岗位。(2)绩效。营造一种人民最有效,高效,灵活和支持我们工作的环境。(3)赋予权力。创造一种开放的文化,使得参与者都觉得能够为同事和民众创造价值。(4)发展。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人人都有机会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潜能。(5)健康工作。通过个人的责任、管理方式和环境,来促进劳动力的健康和福利。

4.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框架。本战略规划从其五个核心内容作出了战略框架:(1)发展——不断自我提升的氛围、持续的全方位自我职业发展、培训培养管理和领导力、社区警务技能。(2)健康工作——健康工作计划、工作生活的质量、有针对性的健康计划。(3)赋权——劳动力现代化、员工咨询、就业途径。(4)资源——招聘与保留人才、劳动力代表、测评、劳动力计划。(5)绩效——提升价值、绩效管理、成功庆祝

5.该战略规划与领导。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十分注重领导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本规划中明确指出领导力影响了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具有较高领导力的领导,可以使得组织成员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利益,使得其更加重视工作本身。领导本身对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该战略的实施。切塞尔警方的管理层在制定这个规划过程中,为确保每个地区和部门的发展有明确的措施详细的行动计划,而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并且通过定期的进度会议由审查管理团队审查。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通过PDR(Performance Development Review’s)的审核,并且通过此机构对每个人的责任进行细分。管理者在制定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工作:警务战略——警务规划——人力资源战略——可行性计划——PDR审核。通过这个严格的程序来确保此战略规划的可实施性与科学性。

7.人力资源战略—平衡计分卡。在本战略与规划的最后,对2006/07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实施进行评析,然后对2007/08,2009/10这两个个时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目标进行平衡计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该规划,使得更好的达到所要求的目标。

三、英国切塞尔警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特点及分析

从上边对于此战略与规划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此份规划有以下特点:

1.规划非常详细。在内容上包罗了许多于人力资源发展相关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在实施方面更是从规划的初期入手,通过警务规划来做人力资源规划,并且制定的过程中兼并目标性和可实施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2.注重警察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的影响。在这份规划中,明确的指出了警察文化对于警务目标及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影响。所以对文化的塑造也有详细的分析,提出创建包含服务的理念、正直诚恳、职业化、富有同情心、公平公正的警察文化。

篇2

一、何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的战略需要能够与组织当中的层级相互配合,有效协助企业达成目标。

5.发展人力资源方案

当确定人力资源的战略之后,战略方案就会被提出并确认。方案的项目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划分,如人力规划、人才雇用、评估、薪酬训练与发展等方向来考虑。兹整理人力资源相关项目的战略管理议题,如下表2所示。

6.执行人力资源方案与评估执行成效

在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所形成的方案,最终还要在方案执行阶段付诸于具体实践。方案执行阶段的关键问题在于必须确保要有专人负责既定目标的实施,并且这些人要拥有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必要权力和资源。关于执行过程进展状况的定期报告,以确保所有的方案都能够在既定的时间里执行到位,并且方案执行的初期成效与预测的情况是一致的。

四、如何有效执行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对人力资源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所有的价值活动都是以人为载体从事相关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包装出货、销售并提供服务,这些都与人息息相关。因此,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才能够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何实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有效执行,本文提出以下论点作为参考。

1.经营管理者需要认知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与企业战略的依存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知识、技术、创新与行为的所有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动力。Ulrich(1991)提出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所构成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企业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彼此影响,如图3所示。只有善加运用组织所有的人力资源,发挥人的潜能,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生存。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依存是高度相关的,做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相互结合,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订要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及阶段要求来分步制定。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对人力资源的战略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负责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者应当要随时针对战略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产品开发和市场的开发、客户服务质量、服务度等各方面的要求。

3.维持企业内部的人才与适当引进外部人才

企业要着重开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以及适时的引进外部人才,维持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内部人员对企业熟悉但有时候比较欠缺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外来人员虽然在刚进入新的组织初期对运作缺乏熟练度,但可以给企业带来新观念、新技术。适当地引进外部人员可以让组织引进不同的做法带动能力更新与提升。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内外部人才的互补关系,要重视和善于利用企业外部人才为己所用。

4.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对于以知识能力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而言,如何做好知识管理,有效激励组织内部成员对于知识的吸收、创造、累积与维持,无疑是最重要的管理活动。由于知识本身是无形的,因此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上面。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再加上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内隐性(implicit),不若外显性(explicit)知识可透过信息系统加以储存与管理,故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大部分的组织里,知识仍然是权力的来源,对于讯息掌握越高,权力就越集中。分享知识就像是分享权力,如果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去促使员工分享知识,员工仍会不愿意和他人分享所知,人资管理人员应该可以协助组织透过管理制度的订定,促进及奖励员工分享知识,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活动,使人力资本的使用更有效果。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才主导的时代。无论任何企业或是组织,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梯队,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优势。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动态平衡,而且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优质的人力资源稀缺性和现阶段员工较高的流动意愿,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地位,企业必须将其作为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必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体系,如绩效评估体系、薪酬体系、培训开发体系、招募任用体系等相互配合,通过这些系统的运作与配合使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结果得到具体的落实,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合和有效开发。所以对人力资源管理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点。所有的企业理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脱离人来谈战略规划,这也说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于提供企业的竞争优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学军,陈武,王肃.能力导向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构想[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56-58

[2]朱国勇.应对复杂的环境,通过人力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浅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和范围[J].人口与经济,2002(10):33-35

[3]李瑞国.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几个问题[J].铁道物资管理科学,2003(4):42-43

[4]李汉雄.人力资源策略管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周欢,王卫民.基于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12):137-138

篇3

    1.1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中心内容,是指开发、实施和维护用于履行劳工部职能的高水平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政策,计划,人员和管理程序,可以确保劳工部有合适的管理框架,用以选择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以及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和及时交付完工。

    1.2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帮助劳工部识别客户,评估客户需要,以及决定如何满足和不断改善客户服务的方法、技术和能力。劳工部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组织为中心。注重与客户沟通,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想要什么。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对目前和预期业务管理流程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明确描述和记录。

    1.4安全和隐私

    安全和隐私需要通过整合规划框架和运用统一的方法来制定和实施安全策略,程序和计划,包括威胁和漏洞分析,以及风险消减与管理。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中,组织能力是电子政务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取决于有恰当的政策、计划和程序,更需要有合适的人,来成功的识别、管理和完成电子政务项目。组织能力中的人力资源是成功转型为“数字化部门”的关键要素。为了确定支持劳工部电子政务战略的必要的人力资源要求,劳工部实施了以战略为根本出发点的电子政务人力资源规划。

    2总体战略指引下的人力资源规划

    基于电子政务战略,劳工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聘请专业机构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实施了一次综合评估,包括横向评估和纵向评估两个部分。由OCIO的专项事务专家、专业咨询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组成的人力资源规划小组(以下称规划小组),执行人员评估。根据工作量和资格,评估了现有人员的能力,确认了未来在电子政务战略背景下的各职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并且制定相应的战略,用以消除当前和未来人员能力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劳工部副首席信息官、联邦IT人力资源CIO理事会联合主席LauraCallahan博士的指导下,劳工部信息技术中心(ITC)被选作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纵向评估试点机构。作为劳工部信息技术策略指导和运营支持的提供者,信息技术中心能够对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调查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有助于确保评估过程全面并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评估工作在信息技术中心所有级别员工的全过程密切合作下进行。规划小组对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和未来人力资源的特性和能力进行了纵向评估,评估步骤如下:

    2.1制定业务战略定义

    为了给信息技术中心制定战略业务定义,规划小组利用国内外相关专业知识明确阐释了信息技术中心的未来愿景。对组织关键的IT职能和活动进行识别和验证,用以创建一个精确的当前业务绩效评估模型。然后,规划小组确定了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变化驱动因素,包括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同样,规划小组也评估了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推行电子政务初始化的实施和快速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这一评估,产生了信息技术中心的组织未来愿景,概括地列示了技术信息中心工作的预期变化和必需的任职资格。战略业务定义的成果为随后的基于供给和需求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这些分析评估了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特性与能力。

    2.2实施工作分析

    通过对分配给各岗位和活动的工作进行量化,规划小组估算了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基本工作量。根据确认的工作量驱动因素和信息技术中心专业知识,备用工作量和未来可能新增的工作量要求也同样被量化。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运用职位级数,业务外包比率和其他因素,也将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规划小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胜任能力评估,任职资格被定义为在完成一项特定工作时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特征和行为。规划小组确认并定义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在信息技术中心中能实现成功绩效所需要的一整套关键任职资格考核指标。通过咨询劳工部内外的专家,并参考相关数据资源,如《克林格—科恩法案》和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OPM)《GS-2200信息技术同类职业职位分类标准》中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规定,制定了一整套简明的横向技术任职资格考核指标。接着,规划小组进行一项任职资格调查,对信息技术中心现有职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进行摸底,用以建立未来熟练水平的起点或目标。为了提供更强有力的评估结果,对员工,部门经理和信息技术中心的中心主任进行了多层级评估。根据工作能力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当前和未来所需的投入。

    2.3评估人力资源状况

    规划小组用一个纵向剖面图,对目前信息技术中心的人员成分和构成情况进行了评估。信息技术中心目前员工分工和分配的评估,涉及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结构和退休条件等。在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评估时,整个规划期间的员工自然缩减和招聘等因素也纳入计算范围内。

    2.4分析差距

    随着工作量,任职资格和人力资源分析结果的产生,规划小组进行了全面的差距分析,确认当前和预期未来的人员缺口。规划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中心现有人力资源与其需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缺口,以及信息技术中心未来人力资源与其未来工作量需求的缺口。此外,还确定了以目前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要达到未来目标的业务熟练水平,所需补充的任职能力缺口。例如,差距分析显示,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岗位所需的很多重要的业务能力,其未来所要达到的熟练水平超过了目前这一岗位需要的业务熟练程度。类似地,差距分析还显示,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职能未来工作量的需求预计将大大超过目前工作量的供给。

    2.5形成解决方案

    最后,规划小组把重点放在后面的解决方案分析,对工作量、人员和任职能力等差距按照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并制定了一套具体战略解释差距的优先次序。在提出建议时,规划小组提出解决人力资源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方法:一是通过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培养能力;二是外聘专家或专业人员。规划小组提出的对投资和发展现有人力资源的具体策略是:自我学习和组织指导,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解决业务熟练问题。此外,规划小组还提出从机构设置、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方面入手,全面解决人员与工作量中存在的差距和缺口。此外,成功的电子政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他们政府的信任和令他们相信其个人业务和机密信息沟通始终是安全和保密的。为了实施更大型的电子政务人员筹划工作,规划小组还对劳工部所属的六个主要机构中的同一工作职能“信息技术安全和隐私”,实施了高层次横向评估。评估安全和隐私职能能够帮助首席信息官办公室(OCIO)决定如何给自己定位,以便能做到最好的支持劳工部的其他机构,满足其在安全和保密工作方面的需要。规划小组与一些来自劳工部所属机构中的专家以及劳工部以外的专门机构的专家进行了面谈。规划小组评估并总结信息技术安全和保密工作职能的几个特点,包括:目前各机构中安全和保密工作活动的基本要求;未来工作趋势或预期变化;未来工作中对工作量或任职能力的要求可能发生的变化等。

    3对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已全部上网,利用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进行资源共享,为民众提供各种查洵、申请、交费、注册、申请许可等服务。已经有超过6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美国的电子政务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为电子政务配置了合适的人才,使得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了显着成效。对我国电子政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结合我国实际,未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篇4

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供需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人才之间的竞争,这就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现状来看,虽然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还未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公司战略之间的有效融合,没有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内部的关联与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1]。

1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概述

对于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分析,首先应该确定人力资源战略的要点,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帮助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各种变化,降低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面对到的各种不确定性,进而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正常进行,并不断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保障,能够对管理工作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的指导管理。但是,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往往会存在问题,例如规划过于广泛,仅停留在工作表面,没有与企业实际发展向联系;或者细节过深,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度追求定量化,不但会增加工作量同时也会降低规划的可操作性[2]。

2 设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点

2.1 确定出发点以及目的

动态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设计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相联系,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应将重点放在对人才的管理上,制定相应的培育方案,保证员工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设计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靠实力,如丰富的设计经验、拥有其他设计企业所没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等等;二是靠人才,拥有各专业资深设计师及设计精英。这两点,归根到底,最后还是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对人才的管理与运用至关重要,需要做到物尽其用,避免造成人才的缺失和浪费。另外,战略性规划还需要促进企业形成人才梯队,适当的储备人才,并及时对企业紧缺的人力资源发出引进与培训预警。

2.2 明确规划核心

成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从核心出发,不断丰富规划,以便有效的提升其保障性。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是企业人才管理,而核心人才的规划应按照要求进行。第一,明确核心人才定义与范围。以对战略所具有的价值性作为标准,可以将核心人才归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以及辅助型人才等,与其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为了满足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就设计企业而言,企业核心人才可以包括在该企业已有工作基础并从事技术管理岗位的总工、副总工、主任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带资质的资深主设计人员等等。第二,全面考察核心人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企业核心人才进行全面考察,确定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种类和数量,了解核心人才现状与所需要求之间的差距。第三,结合市场人才稀缺程度。对企业内所存人才的提升速度以及成长进度进行比较,掌握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空间,以及其与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的匹配状况。第四,在全面掌握所有核心人才现状后,确定现状与计划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对人才的培育做出详细的规划,例如人才吸纳计划、培养计划以及激励计划等。

2.3 根据需求不断调整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将会对企业整个经营发展过程产生影响,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将现实与计划距离逐渐缩小的过程与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自身方面等因素影响,如果想要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可操作性,就需要应现状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改善,通过不断调整与改进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在对人力资源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中以薪酬管理最为主要,企业薪酬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能否有效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工作效率。研究资料表明,设计行业市场人才流动方向是向收入高的地方流动,每流动一次,收入能提升50%以上。因此,在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对薪酬制度的研究,对员工支付劳动报酬、奖励报酬等结构以及原则进行分析,确定其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保证能够满足企业员工需求,巩固企业对人才管理的有效性。

3 设计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实践策略分析

3.1 合理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获得飞速的发展,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外设计公司也纷纷来抢滩中国市场。近几年国家对经济结构做了些调整,石油化工调整格局已定,显现到设计行业会给化工石化勘察设计行业带来滞后反应。在此情景下,就更加需要企业根据外部环境条件,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计划相结合,具体操作即通过对单位发展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将要面对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计划能够满足单位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可操作性高的评价与监控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成为一个完整的战略系统。在制定管理规划时,如果将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相分割,实施战略发展过程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就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因此,需要结合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计划相结合,即将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愿景、目标等相结合,并全面分析工作现象,对员工工作能力、工作任务以及任职资格等进行评估,了解市场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分布以及结构等,对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方案。通过规划的制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缩小现实与计划的差距,不断提高单位核心人才能力,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3]。

3.2 招聘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化工石化设计企业对人才具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熟练掌握化工、石化与勘察设计等专业知识,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招聘具有更高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化工石化勘察设计企业仍然面对核心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除了内部培养为主外,可以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吸取更多专业技能高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对应聘人员化工石化以及勘察等专业知识进行验测评估,同时还应注重考察其是否具备职业素养,例如保密意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既要求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完成基本工作任务,同时也能够通过各种信息的搜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并且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不利用自身职位之便进行违法获利等。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设计企业,外聘此种方式较为适宜。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一两个在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德高望重的技术专家来企业,负责工程项目带领团队,造就和培养企业骨干力量,以此达到提升队伍素质的目的。

3.3 建立有效绩效考评制度

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制定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合理的绩效考核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加强设计工作的实施效率。首先,应明确化工石化勘察设计战略目标,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依据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定位及职责要求,明确不同岗位职责与任务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考核制度。如对技术管理岗位,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还需强调技术、质量、带教方面的工作;对一般设计人员,更多强调的是日常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控制。对技术干部的考核,要进一步强化院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如对审定质量的把控、各类技术评审、审查、指导工作的考核等。在明确职责划分的基础上,优化和规范绩效考核流程,设计考核流程中的各类单表。其次,做好绩效反馈,即结合化工石化设计行业工作的特点,以及不同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求,对每个员工工作现状进行考评后,由专业人员对其考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员工存在的优缺点,通过面谈使其能够明确认识到自身水平与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以便促进其不断前进,体现绩效的激励作用。同时,优化绩效申诉流程和方法,体现公平公正,保证员工申诉的权利。

4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践管理,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以求能够不断提高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简称SHRM),是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一个新出现的交叉范畴。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在内涵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来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配合企业整体竞争战略形势,进行系统地设计与实施,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它可以被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在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特征有:(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期望之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制定的一种长期纲要与计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地位日益突出的现今,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大型地质勘察单位意义重大。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起行政辅助的作用,管理幅度狭窄,工作范围有限,很少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此时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在带有国有基因的地质勘察单位,行政辅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占据上风,同时,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它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事务。具体到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诸如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员工群体的沟通等,有助于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因此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轻视工作本身。对于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在日常的管理中,重人力成本的控制,轻员工积极性的开发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将其自身视为一个业务部门,突出强调自身的“顾客”和“产品”,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将与其工作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均视为“顾客”,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这种思想的实施,对于长期受科层制弊端影响的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将十分有益。

    3.投资战略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资本、产品、品牌、技术以及投资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核心,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因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人员管理的主要职责放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管理专家上,易犯没有群众精神的错误。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员管理职责放在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人,也就是各位员工的业务管理人员身上。因此,无论是地质勘察机构自身的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实质上,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战略实施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

    1.目标与组织条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行动计划,也是改变一个企业的本来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多面的、长期的日程。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在决策组织上保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成为公司决策和监理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每一个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威,才能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有效实施。

    此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文化、团队精神、领导风格等其他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

    2.实施原则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的一种战略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动态性原则,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市场竞争不同时,企业的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这也是其基本的原则。

    第二,合作性原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需要企业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协调的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第三,敏捷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对来自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与时俱进,注重风险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以此来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篇6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简称SHRM),是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一个新出现的交叉范畴。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在内涵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来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配合企业整体竞争战略形势,进行系统地设计与实施,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它可以被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在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特征有:(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期望之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制定的一种长期纲要与计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地位日益突出的现今,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大型地质勘察单位意义重大。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起行政辅助的作用,管理幅度狭窄,工作范围有限,很少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此时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在带有国有基因的地质勘察单位,行政辅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占据上风,同时,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它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事务。具体到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诸如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员工群体的沟通等,有助于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因此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轻视工作本身。对于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在日常的管理中,重人力成本的控制,轻员工积极性的开发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将其自身视为一个业务部门,突出强调自身的“顾客”和“产品”,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将与其工作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均视为“顾客”,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这种思想的实施,对于长期受科层制弊端影响的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将十分有益。

3.投资战略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资本、产品、品牌、技术以及投资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核心,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因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人员管理的主要职责放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管理专家上,易犯没有群众精神的错误。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员管理职责放在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人,也就是各位员工的业务管理人员身上。因此,无论是地质勘察机构自身的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实质上,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战略实施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

1.目标与组织条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行动计划,也是改变一个企业的本来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多面的、长期的日程。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在决策组织上保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成为公司决策和监理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每一个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威,才能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有效实施。

此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文化、团队精神、领导风格等其他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

2.实施原则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的一种战略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动态性原则,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市场竞争不同时,企业的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这也是其基本的原则。

第二,合作性原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需要企业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协调的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第三,敏捷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对来自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与时俱进,注重风险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以此来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篇7

[中图分类号] F272.92;TP31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52- 06

1 引 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可以将其看作能够为创建和实现企业的使命、愿景、战略与目标做出潜在贡献的人所具备的可被利用的能力与才干[1]。在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和根本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支撑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具有高度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所涉及的企业部门层级繁多、业务流程复杂、数据信息庞大,其管理工作极其复杂困难,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难以完全得以发挥。即使近年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在业务流程层面上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效和稳定的运行,但是在战略决策支持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表现在决策信息难以获取和正确性难以保证两方面。

造成决策信息难以获取和正确性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人力资源决策信息包括人力资源现状盘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职位信息、人员胜任能力信息、招聘与配置信息、人员绩效信息、薪酬信息和培训信息等,种类繁多,数据庞杂;第二,人力资源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组织方式是面向具体业务流程的,并不是以决策分析主题为导向组织数据。获取某一项决策信息势必引起对所有相关数据的重新抽取和归纳,计算复杂,耗时巨大;第三,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层级,很多决策信息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外部的其他部门数据库。各种外部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定义、粒度和更新策略上高度不统一,无法直接进行统计、归纳和计算,必须经过漫长的数据预处理,进一步增加了获取决策信息的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人力资源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借助数据仓库技术,以决策分析主题重新组织数据,实现数据的正确统一,以解决决策信息难以获取和正确性难以保证的问题。

2 数据仓库

1992年,William H. Inmon提出了数据仓库的定义和设计方式,与传统的数据库在数据组织和应用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数据仓库改变了数据的组织形式,通过按主题组织数据,以维度抽取主题信息,来达到海量数据集成和分析的目的。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具有时间特征的、稳定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2]。根据数据仓库概念的含义,数据仓库具有以下4个特点:

(1) 面向主题。主题是用户进行某项决策时所关注信息的抽象集合。数据仓库是按主题域进行数据组织的。数据仓库以主题为组织数据的中心,有利于实现决策信息支持这一目标。

(2) 集成的。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主要用于进行分析决策,需要对细节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同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多来源于多个异构数据源,不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和拷贝,必须对数据进行清理和转换,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3) 具有时间特征。为保证数据仓库数据提供的决策信息随时间不断做出适当调整,数据仓库需要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也需要随着时间变化删去过去陈旧的数据。数据仓库中数据表的键码都包含时间项,以标明数据的历史时期。

(4) 稳定的。数据仓库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但又是相对稳定的。数据仓库的数据主要供企业决策分析之用,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数据查询,一旦某个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以后将被长期保留,一般情况下并不进行修改。数据仓库的数据通常只需要定期加载、刷新[3]。

分析型数据仓库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类,要求能按客户的要求快速、灵活地完成复杂的查询,并且查询的结果要便于用户理解。这要求数据仓库在存储数据时,必须消除数据冲突和表达不一致等问题;在面临用户的查询需求时,必须对所需要的信息提前准备,以便缩短响应时间。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仓库的基本体系结构至少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存储与管理、信息访问3个基本组成部分。

(1)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是指从多个异构数据源获取原始数据,经过提取、清洁、转换、聚集等操作得到以主题为中心的集成数据,并将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的过程。

(2) 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存储与管理负责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与管理,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存储的组织、数据的维护、数据的开发、数据仓库的理性维护等。

(3) 信息访问。信息访问属于数据仓库的前端。数据仓库前端是面向最终用户的。最终用户通过信息访问部分获取支持决策的信息。信息访问部分一般由报表生成器、OLAP工具、数据挖掘工具和可视化工具等构成。

数据仓库的基本体系结构[4]如图1所示。

3 人力资源数据仓库基本结构

人力资源数据仓库的最终用户是人力资源部门高层决策人员和日常工作人员。人力资源数据仓库可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胜任能力分析、培训开发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配置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信息支持[5-7]。人力资源数据仓库的基本结构由数据仓库服务器、查询服务器和前端展示工具组成[8]。人力资源数据仓库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所需信息决定了数据仓库的分析主题、维度、粒度、度量要求以及数据提取、转换和装载规则。根据数据提取、转换和装载规则,人力资源数据仓库从多个外部异构数据源抽取数据,然后将抽取的数据按主题进行组织,以便查询服务器提取数据。最终,前端展示工具从查询服务器中提取相应的数据,按最终用户的需求组织成决策支持信息展示出来。

4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分为战略规划、职位管理、胜任能力管理、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培训管理七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个职能模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作用下,呈系统化运行,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贯穿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首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通过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及策略目标,分析企业业务状况与组织框架,确认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原则和政策。然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人力资源现状进行盘点,分析人力资源现状与未来战略需求的差异,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预测,发现人力资源缺口,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在明确具体问题之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将设计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业务职能,为实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落地进行政策和制度安排,并制订具体措施及行动计划。最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将对其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和控制,以保证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顺利实施并及时调整,以适应企业与战略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明确战略方向、识别当前问题、制订具体计划和控制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得到职位管理、胜任能力管理、招聘与配置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开发管理等具体职能部门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职位管理基于对企业业务结构、组织结构与流程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设计和构建职能、职类、职种体系,形成企业完整的职位体系。

胜任能力是指能将工作中绩效表现优秀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出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它包括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态度或价值观、自我形象、特质、动机,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描述的个体特征。胜任能力应该包括需要达到的实际绩效,以及取得这些绩效所需的个性特征。胜任能力管理通过对员工的学历、职称以及岗位绩效等进行分析,明确员工的潜在能力,为进一步潜力挖掘与能力培养提供依据。胜任能力管理为人员的招聘、甄选提供了用人方面的素质要求;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人员配置的标准和依据;为薪酬体系设计提供最基础的标准、依据和框架。

招聘与配置的基础是职位管理和胜任能力管理,根据企业的职位与企业人员的内在特征选择有效的招募方法、渠道及甄选方法,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合理配置。招聘与配置包括企业发现人力资源获取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获取策略、劳动力市场相对位置分析、人员招募、人员甄选与配置5个环节,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人员甄选。

绩效管理是指为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对人员所在岗位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实际完成值进行分析,对员工做出正确评价。绩效管理包括目标与计划确定、绩效评估和绩效回顾。目标与计划确定是指依据企业战略目标要求,制定目标与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和评价标准。绩效评估是指根据事先设立的评价指标,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绩效回顾是指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订工作改进措施。

薪酬管理系统是整个企业激励机制的核心,是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关键。薪酬管理通过对人员、所在职位和业绩考核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对薪酬体系做出有效的调整,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有效的薪酬激励。薪酬管理包括薪资策略保持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企业经营目标的一致性,提升薪酬管理的战略管理能力;确定合适的薪酬水平,以保证薪酬的外部竞争力与内部的公平性,正确处理人工成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关系;设计多元的薪酬激励要素与薪酬结构,反映不同类别员工的特点,满足不确定性的、多层次的、复杂的员工需求;建立分层分类的薪酬管理体系,进行工资动态调整,使薪酬设计反映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员工的需求与劳动特点;薪酬的机制与制度设计做到程序公平,薪酬的机制与制度和人力资源的其他机制与制度配套,尤其是和绩效考核体系及任职资格体系相互统一;薪酬制度与管理体系设计应做到合法合规,避免企业付出违规成本。

培训开发管理通过分析培训需求和历史数据所反映的培训效果,制订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确保以有限的培训费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素质和员工技能,实现企业效益增长最大化。培训开发管理表现为对培训基地的管理、培训预算与费用核算等业务的管理。培训开发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和掌握公司的战略发展以及员工的能力与素质状态,为公司培训开发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根据员工的潜能特点及企业需求,帮助员工制订职业发展与个人能力开发计划;控制培训实施过程;评估培训开发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职位和人员为基点,以战略规划为主线,以胜任能力管理、招募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开发管理为主要职能,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常运转,确保人力资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构架的分析可以得出,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所需决策信息是围绕职位信息、人员基本信息、胜任能力、招募与配置、绩效、薪酬、培训与开发7个中心进行组织的。由此,人力资源数据仓库将以职位、人员基本信息、胜任能力、招募与配置、绩效、薪酬、培训与开发为主题,建立多维数据模型。

5 人力资源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

多维数据模型是进行决策支持数据建模的最好方式,是数据仓库普遍采用的数据建模方法。多维数据模型以直观的方式组织数据,并支持高性能的数据访问。每一个多维数据模型由多个多维数据模式表示,每一个多维数据模式都是由一个事实表和一组维表构成。数据仓库多维数据建模包括确定主题、选择事实与维度、确定粒度、标识维度和事实表属性。

5.1 确定主题领域

主题是一个在较高层次上将数据归类的标准,每一个主题基本对应一个宏观的分析领域。主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在较高层次上把企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综合、转换、归类并进行分析利用的抽象。通过上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架构的分析,人力资源数据仓库的主题确定为职位主题、人员基本信息主题、胜任能力主题、人员调整配置主题、培训开发主题、绩效考核主题、薪酬主题。

(1) 职位主题。职位主题通过分析当前企业组织体系中岗位的职种、职能、职类,以及企业员工的定岗定编信息,决定是否增设新职位并对新职位进行设计和说明。

(2) 人员基本信息主题。人员基本信息主题通过分析全体企业员工的学历、技能、职称、工作经历等信息,形成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的全局认识,为人力资源盘点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 胜任能力主题。胜任能力主题通过分析企业员工学历、技能、职称和岗位适应性等基本信息,为人员的招聘与甄选、调整与配置、薪酬提供信息支持。

(4) 人员调整配置主题。人员调整配置主题通过对企业员工胜任能力和岗位职能的研究,决定员工的合理化调动和调整。

(5) 培训开发主题。培训开发主题通过对员工基本信息、培训基地信息、培训预算和费用管理信息的分析,制订培训计划,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增长。

(6) 绩效考核主题。绩效考核主题是指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员工所在岗位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员工做出客观评价。

(7) 薪酬主题。薪酬主题通过分析员工胜任能力、职位和绩效,对薪酬体系做出有效的调整,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激励效果最大化。

5.2 确定粒度

所谓粒度是指数据仓库中数据单元的详细程度和级别。数据越详细,粒度就越小,级别就越低;数据综合度越高,粒度就越大,级别也就越高。选择的粒度必须满足业务需求,并且基于源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选择。一般粒度选择方式采用最低细节级别,即数据仓库的粒度可以看作是每个源数据库中的一行记录。

5.3 选择维度

维是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根据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的组织角度,选择各个主题的维度如下:

(1) 职位主题维度为时间维、定编人员维、单位维、职种职类维。

(2) 人员基本信息维度为时间维、学历维、技能维、职位维、职称维、单位维。

(3) 胜任能力主题维度为时间维、职位维、人员维、单位维。

(4) 人员调整配置主题维度为时间维、职位维、人员维、绩效维、单位维。

(5) 培训开发主题的维度为时间维、单位维、职位维、人员维、培训基地维、职称维、费用维。

(6) 绩效考核主题维度为时间维、单位维、职位维、职称维、人员维、考核指标维。

(7) 薪酬主题维度为时间维、职位维、人员维、单位维、薪酬种类维、考核维。

5.4 建立多维数据模型

人力资源数据仓库采用星形模式构建多维数据模型,根据上述主题域和维度的选择,构建多维数据模型,如图4~图10所示。

(1) 职位主题。职位主题提供了以时间、单位、定编人员信息、职种职类为分析维度,有关职位名称、工作内容、工作特征、任职资格的综合信息。时间维包括年度、月份和日期3个维层次。定编人员维包括人员种类、人员级别和人员数量。单位维包括单位名称、单位类别和单位级别。职种职类维包括职位种类、所属部室和职位级别。

(2) 人员基本信息主题。人员基本信息主题提供了以时间、学历、技能、职位、职称、单位为分析维度,有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和数量的综合统计信息。学历维包括学校名称、专业名称、学历、毕业时间、学位、授予时间。技能维包括技能名称、技能类别、技能级别。职称维包括所属类别、级别、评定时间。

(3) 胜任能力主题。胜任能力主题提供了以时间、人员、职位、单位为分析维度,有关人员胜任能力的综合统计信息。人员维包括技能维、学历维、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和籍贯。

(4) 人员调整配置主题。人员调整配置主题提供了以时间、人员、职位、单位、绩效为分析维度,有关人员调整配置的综合统计信息。绩效维包括考核结果。

(5) 培训开发主题。培训开发主题提供了以时间、人员、职位、单位、职称、培训基地、费用为分析维度,有关培训计划和培训效果的综合统计信息。培训基地维包括使用时间、培训基地名称、培训基地类别。费用维包括费用预算和费用结算。

(6) 绩效考核主题。绩效考核主题提供了以时间、人员、职位、单位、职称、考核指标为分析维度,有关绩效考核结果的综合统计信息。考核标准维包括考核标准。

(7) 薪酬主题。薪酬主题提供了以时间、人员、职位、单位、薪酬种类、绩效考核为分析维度,有关薪酬数量的综合统计信息。薪酬种类维包括基础工资、绩效提薪、奖金、津贴、股权、保障福利、健康与救济福利、退休福利、带薪休假福利。

6 结 论

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信息难以获取和正确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建立人力资源数据仓库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日常业务流程,明确了人力资源工作信息赖以组织的7个主题:职位、人员基本信息、胜任能力、人员调整配置、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并对每一个主题确定了维度,建立了人力资源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为解决人力资源决策信息难以获取和正确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剑峰.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 第2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2] W H Inmon. 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 Second Edition. Hoboken,NJ: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3] Han J W, Kamber M.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M]. Beijing, China: China Machine Press, 2006.

[4] 武森,高学东,[德]M 巴斯蒂安.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5] 刁柏青,乔迪. 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仓库建设方案设计与实现[J]. 电力信息化, 2011, 9(2): 80-83.

篇8

一种对核心能力的定义是:企业所具备的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能力。这句话看起来比较直观,从字面上好像容易理解,但如果要把这句话加以实施,就会发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企业并不能知道如何才能提炼出这种核心能力。其实这个定义对核心能力本身并没有界定,它只是界定了核心能力的一种性质——别人无法轻易复制,但到底什么是核心能力还是没有表达出来。按照这句话来判断核心能力,企业往往将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理解为核心能力,比如销售规模优势、品牌知名度优势、价格优势等等,但实际上优势仅仅是一种外部表现,在它内部隐藏着的才是真正的核心能力。

另外一种定义则强调内部因素:核心能力是企业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能力。坦率地讲,我并不认同这个定义,因为如果要让企业能够透彻地理解这句话非常困难,甚至就是业内人士也无法清晰地加以解释。我认为对核心能力的定义或者解释,必须要让企业能够易于理解和操作,这个定义过于抽象,抽象到让人对核心能力的认识无法捉摸。什么叫学习能力?什么又叫做集体学习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才能够提炼这种能力?又如何有效运用这种能力?尽管这个定义界定了核心能力是源于企业组织内部,但却缺乏可以将核心能力直接提炼出来的路径。

企业的思维非常直观,不会像理论界那样习惯于采取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稍微复杂的解释都会造成企业在实践中的理解千差万别,因此必须将其简单化。其实对于核心能力的阐述,就像描述一个人一样简单。我们常常都会问某个人:你的特长是什么?你最擅长做什么事情?其实,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究竟具备哪些方面的特殊能力。一般而言,人们都会将特长本身或者事情本身当成核心能力,因为这非常直观,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往往听到的回答就是:我的特长是画画,我最擅长下棋,等等。但实际上,擅长画画本身并不是核心能力,画画中隐藏着的捕捉事物细节并将其准确表现出来的能力才是一种核心能力,同样擅长下棋本身也不是核心能力,下棋中所具有的准确判断局势和未来发展的逻辑思维才是核心能力。可见,人的能力都是隐藏在一些现象之中,对这种能力的描述需要进行抽象分析才能提炼出来,为了简单人们往往只是就现象进行描述罢了。同样如此,如果要问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他们往往回答的其实是他最擅长做的某些事情或者已经形成的某种优势局面,比如产品研发、品牌声誉、经销商网络等因素,至于在这些因素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能力,企业一般是难以进行抽象归纳的,往往将这些直观的现象看作就是自己的核心能力。

因此,如果要给核心能力一个比较准确而且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定义,应该是:核心能力是在企业擅长做某种事情的过程中或者在外部具有的某种优势中,从内部所体现出来的某种能力。对这句话稍做展开阐述就是:企业如果擅长做某件事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体现出某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核心能力;或者,企业如果具有某种外部的优势,那么一定是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才能形成这种优势,这种能力就是核心能力。再具体而言就是:企业如果擅长产品研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产品概念提炼、研发速度、研发质量等环节一定具备较强的专业和综合统筹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能力;又如,企业如果具备低价格优势,那么一定是在采购、生产、物流、设备、技术、人员等环节中具备较强的控制成本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核心能力。只有通过以上对核心能力定义的方式,才能使企业真正理解核心能力,并能够在运作过程中提炼出核心能力,从而支持战略上的发展。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确定核心能力的准确界定呢?简单讲就是,企业如果要长久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清楚自己到底是因为哪些原因而活着,要怎么做才能够活得更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要存在就一定有理由,但企业必须认识到这种理由。无论是在创业阶段还是守业阶段,企业都必须依赖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达成目标,而不管企业自己能否认识到这种核心能力,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有其核心能力,但企业到底能够走多远,就要看企业能不能发挥自己最强、最特殊的能力。如果不能准确从企业经营的状况中明确核心能力,企业就无法了解自己现在到底是怎样活着,未来会活得怎么样,应该拓展什么业务和领域,能不能获得优势。

企业必须从自身价值链增值过程辨识核心能力

当企业能够正确理解核心能力之后,接下来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准确辨识出自身的核心能力,这也是现实中的一个难点,因为要从事物的表象中准确提炼出抽象的因素相当不容易。对企业而言,能够辨识出自身的核心能力,关系着能不能不断提升经营业绩,能不能成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以及能不能成功地开展多元化经营等等。

我们可以说,企业在经营上的持续成功,必然源于内部核心能力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一定清楚自身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事实上,很多企业对于自己为什么会成功并没有透彻地了解,往往错误地理解自己当初成功的环境和条件,认为当初是这样成功的,那么现在这样做也一定能够成功,其结果就是无法持续维持良好的经营业绩,陷入失败的边缘和境地。即便是在经营成功的企业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明了自己的核心能力,只能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对业务的拓展暗合了核心能力。由此可见,还有大量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无意识行为,主要还是靠着企业家自己的悟性和经验来推动企业发展,其实这种状态存在很大风险,因为悟性和经验带有极强的主观因素,并不能从体系上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相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错误的发展决策。很多企业在经营初期获得成功,而在其后则遭受失败,都是因为将以前成功经验的表象照搬照用到以后,反而抛弃了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或者说当初体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在以后的环境中就已经不是核心能力了。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有效辨识提炼出自身的核心能力呢?我的观点就是:必须对经营过程的价值链进行透彻分析。通过全面分析经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企业自身经营的实际状态,真正从本质上了解自己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与竞争对手或者标杆企业进行有效对比,真正发现双方核心能力的差距所在,从而确定战略发展方向。

所谓分析经营价值链,就是从产品的产生和传递入手,通过对产品价值的选择、提供和宣传等三个环节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在每个环节擅长做哪些事情,存在哪些优势,是如何做这些事情的,最终提炼出自身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产品价值选择环节分析。这个环节需要明确为消费者提供何种价值的产品,分析的主要经营内容包括:划分细分市场、确定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明确战略发展方向、确定品牌和产品结构、提炼产品概念、进行战略规划等,企业必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分析,了解自己在这个环节究竟擅长做哪些事情,具备哪些优势,从而明确自己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产品价值提供环节分析。这个环节要分析的重点,是企业如何把经过规划的产品价值转化为现实,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原辅料采购、生产、定价、配送、分销等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企业必须对这些经营内容进行分析,描述这些经营环节的具体状况——擅长或不擅长、表现优秀或者薄弱等,然后再提炼出自己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产品价值宣传环节分析。这个环节需要分析的是企业将产品价值进行传播推广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媒体广告、促销、公关活动及其他商业推广活动,其目的在于将产品的价值点传播给更广泛的目标对象,并让他们认同和接受产品价值,最终使产品得以实现其经济价值。那么企业就必须分析自己在这些经营内容方面的实际表现,对其中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加以提炼。

在对经营价值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抓住两个关键:其一,要从总体上对企业在各环节中的关注重点分别加以确定,从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看,究竟在哪个环节投入的精力较大,大体上占据了多大的比重;其二,要明确每个环节中具体的经营活动内容,并且也要确定企业在这些内容上下了多大的功夫,要在程度上进行具体的评估。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企业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存在于哪个价值链环节,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经营内容体现出来的,最终就可以从这些内容中总结提炼出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并不是在每个价值链环节都一定具备核心能力,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只在某一个环节存在核心能力,而其他环节所具有的能力则普普通通。一家企业可能不具备较高的知名度、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缺乏优秀的人才、缺乏完善的管理,但是它仍然能够赢得上百万、上千万的业务,那么它一定在某个环节具备某种核心能力,关键在于这种能力能不能得到不断强化和复制。

另外,企业的经营者还必须自问一个问题:企业之所以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到底依靠了哪些因素?企业真正看重的因素是哪些?对于这些问题,企业经营者必须确保实事求是地回答,而不能是一种文过饰非地做样子。通过这种严格地自查,企业可以发现自身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等关键因素对业绩的影响程度,了解在这种环境下核心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后可能会如何发展,从而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可以说,企业要实现持续性的成长,拓宽业务经营领域,甚至成功开展多元化经营,就必须确保对自身的核心能力了如指掌,同时要判断核心能力究竟能否支持战略发展的要求,这种能力能不能复制、提高或者改变。很多时候,企业在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只是想到了自己的雄才大略,而忘了自己有没有强硬的金刚钻来揽这个瓷器活,其结果可想而知。

核心能力只有在企业战略规划的统筹下才能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核心能力关系着企业能否实现持续性成长,是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那么可能有企业会问:是不是只要企业具备了核心能力,就一定能够获得长久的成功?答案是“否”。核心能力对企业的长久成功而言只是一种必要条件,没有它一定不行,但有了它却不一定行,为什么?因为企业还需要一种充分条件来支持核心能力作用的发挥。是什么呢?就是战略规划。企业只有明确了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向,并设计出系统的规划来统筹指导战略行动的具体实施,才为企业长久的成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战略规划的作用在于“做正确的事”,而核心能力的作用则在于“正确地做事”,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方向,核心能力的发挥反而会加速企业的失败。我们可以将企业比喻为一个人,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个战略部门,它有思想,通过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个人的行为进行指示,而人的手脚躯体就好比是执行大脑思想的部门,承担着将大脑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和现实的职能,那么人的各种内脏器官呢,就是支持手脚躯体有效运转的职能部门,它们所起的作用就代表了人的各种能力,比如:血液循环能力、呼吸持久能力、新陈代谢能力、消化吸收能力、肌肉耐久能力等等,这其中就会产生出某个人的核心能力。对于一个人而言,各个内脏器官方面的能力是各有差异的,也就是说存在着不同的核心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只有在人的大脑指挥下才能激发出它的作用,比如说某个人想成为一个长跑世界冠军,他就必须去培养激发呼吸持久和肌肉耐久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他并没有这种愿望,那么这两种核心能力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从战略规划的作用可以看出其对核心能力的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规划关系着企业能否真正打造出自身的核心能力。关于这个问题,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第一:如果缺乏明晰的战略规划,企业如何判断现有的核心能力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这是从现实的角度进行考虑。可以设想一下,某个企业经过对自身价值链各环节的分析评估,提炼出了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各种形式与消费者进行沟通,那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是继续强化这种核心能力呢,还是要打造出另外的核心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做出强化这种核心能力的选择,但事实上可能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如果这家企业的战略只能通过不断更新产品才能得以实现的话,当前这种核心能力对未来战略的实现将无法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二:如果缺乏明晰的战略规划,企业又如何判断自己应该在哪个环节去打造核心能力?这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继续以上的话题,企业将面临应该继续强化消费者沟通方面的核心能力呢,还是打造出产品研发方面的核心能力,又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能力。要得出这个判断,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战略设计,对未来的发展建立完善的规划,企业将无所适从。

中国企业对战略规划的运用是非常缺乏的,而且不少企业都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无意识地将目标与规划等同了起来,认为自己制订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就等于制订了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其实战略目标只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一种主观的愿望,而如何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来达成这些目标才是战略规划。仅仅依靠目标无法推动战略的有效执行,因为每个人对如何达成战略目标的理解是不同的,在采取执行的手段上还会因人而异,使得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战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巨大偏差。

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企业组织行为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并不是来自于战略目标,而是来自于整体战略规划,这是企业老总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很多企业的整体战略思想都在老总一个人的大脑中,平常都是通过老总与各级人员之间的沟通来推动战略执行的,其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偏差。依靠口头沟通的方式无法将战略正确转化为一致的行动,企业必须要通过规范化的形式来完善整体战略规划,要求各级人员必须按照整体战略规划的要求来展开行动,而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整体战略规划呢?其要点是:一要准确定位,二要明确目标,三要确定预算,四要合理分解,五要有效转化,六要强化规范,七要动态跟进。企业在制定整体战略规划时,不仅要考虑整体层面,还必须注重对战略的分解,要通过时间、产品、渠道、区域等各方面来丰富战略规划体系;同时,企业必须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执行计划,确立战略执行的具体步骤,以便于监控与考核;另外,除了企业总部制订战略规划,企业分支机构也必须按照规范化的格式制定区域战略规划,并且维持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战略互动;再有,企业必须定期对战略规划的执行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和调整,要不断检讨总部和区域的执行状况。只要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点,企业就能够通过整体战略规划来统一规范整体组织的行为,确保核心能力的有效执行。

企业必须为核心能力的发挥配备充足的资源条件

当企业制定好完善的战略规划,提炼出支持战略发展的核心能力之后,就进入到强化核心能力或者打造核心能力的实践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条件将成为影响企业战略目标能否达成、核心能力能否有效产生作用的核心因素,实质上,这也是企业在提炼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企业判断自己不能为所需的某种核心能力提供足够的资源,那么这种“核心能力”也无法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少企业在战略发展上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但往往就是败在不能为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足够的资源,从而导致核心能力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企业必须解决资源问题,才能确保核心能力成为现实。

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是企业确保核心能力的发挥而必须首先予以保障的条件,其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能够充分整合统筹其他所有资源,使核心能力能够得以发挥。构成组织资源的主要因素包括:职能定位、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权力分配、关键指标以及互动关系等,一个完善的营销组织体系,能够通过对关键业务的提炼,准确定位企业核心职能,构建起整个部门和职位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管理平台,推动整体战略规划的有效执行。

缺乏良好的组织体系,是很多企业核心能力难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原因。不少企业对于组织体系给核心能力带来的影响缺乏基本的认识,他们过于简单地看待了战略的执行,而忽视了核心能力所需要的内部环境和管理保障。

要保证核心能力的发挥,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核心能力提供充足的支持。对企业总部的营销组织体系而言,需要确定战略性、统筹性和辅等三大类管理职能。战略性职能在于保障整体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统筹性职能在于保障核心能力在执行过程中得到全面协调,而辅职能则在于为核心能力提供后勤保障,从而使整个组织体系的核心职能充分体现出专业性。

现实中许多企业在组织体系上的设置与战略行动是脱节的,他们一方面要求人员必须按照公司的战略开展工作,而另一方面却又缺少必要的部门来行使各项专业职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机构精简”。比如,很多企业缺少专业的战略规划部门,未能体现出市场体系与销售体系的专业分工,造成销售部门缺乏战略在执行过程中的方向指导,无法做到“正确的事”;又如,不少企业缺少销售计划预测部门,整个企业的销售预测工作全凭感觉行事,造成企业在产、供、销、物的衔接过程中经常“掉链”,无法确保产能的均衡运作,更无法建立高效的供应链保障体系……这些问题都将大大弱化企业核心能力的作用。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核心能力得以发挥的另一项重要保障,其实也是组织体系得以顺畅运转的核心因素,说到底,整个企业的经营都要依靠合适的人力资源才能有效运转。在整个人力资源的保障方面,其实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招聘体系、薪酬体系、绩效体系和培训体系,用一句话可以描述为: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发挥找到合适的人才,给他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客观评估他的工作业绩,并且通过培训来提高他的技能和价值,从而又大大强化企业的整体核心能力。

招聘体系:对于人力资源的招聘,首要的关键要素在于必须配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做好相对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公司战略发展、核心能力和组织结构的要求,为整个组织体系配备合适的人员结构,并且在企业内部要建立梯队式的人力资源体系,确定人力资源利用和储备的合理比例。

薪酬体系:薪酬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价值测评体系,要基于组织贡献程度来确定不同岗位的价值,并以此建立系统的薪酬结构,同时还必须兼顾外部人力资源市场行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平衡,为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构建一个明确的发展空间。

绩效体系:企业在绩效考评方面必须要建立与核心能力密切相关的体系,要充分起到对公司人员行为的合理引导作用,其关键在于围绕核心能力的要求为不同部门和岗位提炼出KPI,从目标管理的角度进行推动,挖掘优秀的人力资源,激励每个人员对企业的超值贡献。

篇9

当前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发生重大改变,给无数人的就业造成不利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现今时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如何转变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方向,是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就业难”的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政府就业部门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这也是为未来就业工作指明方向。因此,为适应时展的需求,政府需转变观念,切实有效的落实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与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就业效率,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研究

明确发展战略是促进现代化建设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战略具有引导、协调、决策以及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战略的定义有很多种,其在不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不一样的解析和定义。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学术界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以及组织输出的关系。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过程中,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方法来研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实际人力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及效果。

第一,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组织财务绩效相联系,综合考虑其作出的贡献。

第二,在管理组织的竞争环境中考虑组织的战略选择,以及不同选择方式对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滚利系统的影响。

第三,通过实践调查确定就业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相适应的程度,这种适应的程度要结合政府部门内外部具体情况,并考虑其适应性对就业部门输出的影响。通过分析和了解这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其最佳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案,以更好的投入到政府就业部门的实践活动中去。

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三种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速度,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还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定义和理论概念。因此,从政府就业部门来看,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与方向,以此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行。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确立

作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内容,人力资源战略是用于推动政府就业部门战略目标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就必须制定就业部门战略。通过把市场竞争战略分为成本型、创新型以及质量型,并将就业部门的市场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联系,通过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行为来构建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然后结合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来实现和加强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决策。

政府就业部门要实现创新型战略目标,需要部门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根据企业渡人力资源的需求来看,提高政府部门人员的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以此建立投资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政府就业部门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为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以此创造质量型战略。质量型战略需要就业部门人员积极投入自身事业中去,并不断积累经验,为新时代的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方向,同时为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系统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市场战略,还需要考虑政府就业部门自身的环境因素。制定战略前,政府就业部门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并通过了解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具体要求。以此作出适当的调整,使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

当前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人员失业率逐渐增高,这也加大了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面对这种局面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政府就业部门需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分析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规划,按照具体的规划内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基础的一项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并保持市场供给平衡。政府就业部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性单位,需要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蓝图,以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就是由政府作出的有关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战略性决策,以创造就业和扩大就业为中心目标。从更深层次来说,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就应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及评价各种建设项目的标准。其次,通过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对现有的就业状况作出有效的反应,并结合宏观调控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最后,政府就业部门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发展,以帮助特殊就业群体实现再就业,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而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二)把政府就业部门的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相结合

政府部门就业战略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的实施是针对全社会的失业人员,为其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因此,在重点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城镇新增的失业人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活动中来,并且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人力资源战略发展障碍的突破口。从调查情况来看,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大不是盲目的,其是获得足够的迁入信息的前提下,对其迁入地与出发地作出比较而得出的理性结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切实有效的落实,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此更好的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发展。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提高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结合时展的要求,以实践活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状况,满足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难题。在考虑自身环境因素的同时,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为需求更好的就业岗位作出应有的贡献。人力资源战略发展将是一个长期且兼具的任务,需要政府就业部门的扶持和管理,政府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业,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增加就业人数,以此缓解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更好的开展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才,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态度关系研究——基于珠三角192家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3).

篇10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拥有高水平的竞争力和组织效能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取得成功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彰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抓住其他企业倒闭的机会及时引进优秀人才,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对自然资源和现实资本的获得,转向获取各种知识和智力创新成果,竞争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团队。这就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多能、灵敏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明显地突出。

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调整战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因素。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不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二是系统性,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战略性,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

四是目标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指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可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

(一)战略形成阶段

1、确定使命。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制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组织使命、员工使命,所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组织实现其组织使命和员工使命。

2、建立理想目标。企业应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的考虑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两个立足点对人力资源的构造展开目标成本分析,设定理想目标而不仅是合理的目标。

3、实施外部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有限的可以使企业受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通过内部分析则可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点。实施外部内部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4、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特性、需求及其在市场上的服务,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点。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执行阶段

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主要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需要具备执行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特殊的激励和领导技能以对众多员工进行协调、关注效率的提高。该阶段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包括: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行为。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会对企业产生显著和持久的影响,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包括3项基本活动:考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内在基础;度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采取纠正性措施。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三)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1、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获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2、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取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既不同于现行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也不同于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信息。由于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量大,且须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应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网络化交互式的、超企业边界的会计信息系统。

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扮演更多的是战略决策、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适时、及时地利用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以跟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万样.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林万样.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刘永泽,戴军.论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2(9).

篇11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拥有高水平的竞争力和组织效能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取得成功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彰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抓住其他企业倒闭的机会及时引进优秀人才,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对自然资源和现实资本的获得,转向获取各种知识和智力创新成果,竞争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团队。这就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多能、灵敏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明显地突出。

    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调整战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因素。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不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二是系统性,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战略性,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

    四是目标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着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指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可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

    (一)战略形成阶段

    1、确定使命。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制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组织使命、员工使命,所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组织实现其组织使命和员工使命。

    2、建立理想目标。企业应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的考虑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两个立足点对人力资源的构造展开目标成本分析,设定理想目标而不仅是合理的目标。

    3、实施外部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有限的可以使企业受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通过内部分析则可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点。实施外部内部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4、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特性、需求及其在市场上的服务,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点。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执行阶段

    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主要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需要具备执行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特殊的激励和领导技能以对众多员工进行协调、关注效率的提高。该阶段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包括: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行为。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会对企业产生显着和持久的影响,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包括3项基本活动:考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内在基础;度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采取纠正性措施。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三)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篇12

领导力的定义向来数目庞杂又纵横交错,我们很难就“领导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唯一正确答案。笔者认为其中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力是可以被开发的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领导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培养和强化的,即使是曾经被认为难以习得的“个人魅力”也可以凭借某些方式进行提升。领导力并非只属于少数人的天赋特质,而是能够开发和提升的技能与本领。

2.领导力开发不是一项孤立的环节,它与整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系统中的其他模块紧密相连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模块和功能之间有着很高的依存性。领导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其利用与开发也嵌套于组织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中。例如,有效的人才管理需要招聘与甄选的支持;领导力开发往往离不开培训项目的实施;开发策略的结果有赖绩效管理的评估和检验;薪酬体系可能成为领导者发挥影响的有力助手。总之,领导力开发要想取得成效,就不应当脱离组织现存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自立门户。

二、领导力开发关键词

1.愿景启发和战略规划

愿景和战略都是对组织未来所期望达到状态的描述和规划,我们可以将愿景视为组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的目标,而将战略视为组织为实现愿景对所将采取行动的安排。战略规划被认为是任何一位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战略规划能力也被描述为领导者的必备能力。

2.价值观与道德

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和行为,而领导者的价值观在组织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深远。正确的价值观为领导者个人发展和组织的长远利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如何定义“正确”必须参照自身目标与环境,但是符合道德伦理必须是底线。事实上,如果当前中国的一些企业领导者能够端正价值观恪守道德准则,那么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屡禁不止了。

3.充分与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领导力的灵魂,有效沟通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必须的。团队建设、愿景陈述、施加影响、留住优秀人才等领导能力的开发要求领导者能够将信息准确传递给员工并正确理解员工的态度和想法。现代组织发展的趋势是打破传统官僚制中的信息封锁与不对称,力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沟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中国领导者未来领导力开发

考虑到中国发展阶段和状况的特殊性,未来领导力开发除了需要尊重一些普适原则之外,应当给予几个问题以特殊的关注。

1.正确对待“80”“90”

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群所面临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代际之间在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摩擦与隔阂。在当代中国,这种现象尤为明显。“80后”从进入公众视野开始,就被认为是“叛逆”“缺乏责任感”“团队意识薄弱”的代名词,而“90后”也常常会让人联想到“非主流”“早熟”“不靠谱”等词汇。

2.保持政治敏感

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党与政府在社会体系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中国的商界领导者们明智的策略选择应当包括:(1)妥善谨慎处理政府关系,避免交恶,争取实现互利共赢。领导者们应极力避免与政府产生利益冲突,即使不能得到特殊的优惠和照顾,也至少要保证和平共处。(2)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推动利益集团成长。领导者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利益集团的能量和发展趋势,借助行业协会形成集体的声音,使政治输入能够以更加高效的形式完成。(3)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走向,培养前瞻思维。国家政策的些微改变都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准确解读政策走势并顺势而动成为中国卓越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之一。

3.价值观的坚守与高度的道德自觉

三十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催化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次重构,价值多元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领导者们更应当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不为短期利益和一己之私而将公共利益置之不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曼.《战略领导——提高管理绩效的5阶段模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6-18;

[2]吉姆·科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4;

篇13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简单论述

第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水利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水利施工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是确保水利施工企业能够适时获得适量和适用的人员的程序,使人力资源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组织确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措施,使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注意实现员工的目标。

第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人力资源是水利施工企业最活跃的要素资源,人力资源规划在水利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水利施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它还能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保证水利施工企业目标完成、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使个人行为与水利施工企业目标相吻合。

二.水利施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的分析

第一,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是水利施工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一些水利施工企业没有清晰的水利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方向不明,不知道水利施工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一些水利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走一步看一步,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和目的。

第二,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随着市场发展变化,水利施工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快,水利施工企业战略在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造成水利施工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

第三,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性。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规划人员从整个水利施工企业战略出发,经多方面沟通与协作,调研出各部门的人力资源所需状况,进而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在现实中,很多水利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习惯于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便草草制订出该规划,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第四,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中无章可循。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②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寥寥无几。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凭所谓的经验或感觉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很难做出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好坏与否,关键在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整个人力资源规划应在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制定,在达成一致意见后,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实施计划以指导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双向计划的过程。在规划制定后,企业要对人力资源规划加以实施和控制,并适时加以修订,使之适应企业的发展。而在人力资源规划确定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就是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后到人力资源规划完成之间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中的计划实施、控制和修订等。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工作的效果的体现

第一.明确职责。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管理的主要责任者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其职责主要是制定和贯彻人力资源规划的宗旨、目标、战略和对策;而中层管理者则负责制定和贯彻中间计划和行动计划;基层管理者负责执行计划方案,实现人力资源规划。因此,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贯彻,并且明确其职责,才能有效的推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二)目标分解。计划没有了执行,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规划书变得一文不值,人力资源规划确定后,应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控制标准,并对其进行分解,并将分解目标转达落实到位,让企业各部门、员工都能明确自身在整个规划中的地位、任务和职责,使企业和员工明确其共同愿景、使命、价值观、组织结构(包括组织设计、人员有效配置等)以及工作任务。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要求,确定相关的政策。

(三)构建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计划。建立实施计划,可以有效的推动整个规划的实施,是整个规划实施控制和评价工作业绩的具体标准,也是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依据,总体服务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计划可以制作成网络进度图控制规划实施进度,编制具体实施计划,协助和督促相关部门实施。

(四)人力资源规划的控制。人力资源规划的控制,要随着企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动态管理。其控制的主要职能包括三个方面:1、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跟进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2、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价,比较其实施的进度和结果与计划的差距;3、解决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和措施。

四、水利施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控制

第一,明确目标:这里所说的控制目标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目标分解下达后,其分解目标作为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计划的子目标,其功能都是服务于水利施工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

第二,制定标准: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确定,形成人力资源该规划控制的评价标准,其评价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内容各部门具有统一性,整个规划时间上应基本稳定,并与水利施工企业资源性匹配。

第三,建立控制系统:构建控制体统,及时反馈实施计划的结果,指导和监督其实施情况,起到一个指导和纠偏的作用。

第四,评估工作业绩:通过结果与标准的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原因分析,找出规划实施中的症结所在,为下一步提出具体措施做好准备。

第五,采取调整措施:根据评价结果,纠正偏差,包括责令相关部门改正或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效率;提高配置效益;调整人力资源规划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达成目标,满足水利施工企业发展战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