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篇1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占据着核心地位,国有企业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种财政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国企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1.1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差,其发展的状况很不符合其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占用的大量而优异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它改革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致使不仅没有有效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反而导致了其资产的流失及经营的破产等不良后果。1.2 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原因从国有企业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其效益提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国有企业的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也就是说,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的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方面,约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二,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其三,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2 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

2.1 认真抓好主业的生产经营

主业是企业主要的、基本的业务或产品(商品),一定要认真抓好, 但主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搞好主业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来源。一是抓品牌,争创名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好的品牌是无价之宝,要有创新精神,有追赶时代潮流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创新才能出好品牌、名牌;二是抓好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企业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三是抓好产品质量,以质量为中心,有了质优价宜的产品,企业才有竞争力。

大胆开展多种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需要与可能一致的原则,努力搞好主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争取抓一种成一种,抓一片成一片,看准一些,量力而行,一时看不准,或市场需要但企业无力办的就不办。目前许多企业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仓库、场所、设备、技术、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必须合理布局,全面安排,在发展主 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如房地产业、种养业、酒店餐饮业、租赁业、加工业、旅游业、贸易业等,可选择1-2个行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其形式方法应灵活多样,独资、合资、经营、股份合作均可。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市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潜力巨大。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我国有更多的条件和更好的环境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企业,不论其性质如何,也不论是经营主业或多种经营,都应积极投入到这一大范围、多领域、高水平的竞争中去。要把这些引导到国际市场上,积极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掌握信息,既慎重认真、又勇于开拓。企业进一步开放、扩大业务、增加市场份额的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大胆开创。

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是缩小我国西部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和重大举措。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实现河南崛起鹤壁腾飞千载难逢的奇迹,对企业来说,这是发展自己、提高效益的良好机遇,应抓住这一良机,投入到这一潮流中去,以内容、规模、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的开发,谱写企业新篇章。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企业不管搞主业或搞多种经营要在竞争中取胜,靠什么?一靠质量好的产品,二靠品牌,三靠服务。服务是赢得顾客与效益的重要手段。

3 提升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就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得我们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是和谐企业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3.1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首要任务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的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真正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2 要坚持经济利益为第一发展目标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得不到增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上去比较强大,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将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确保国有资产和企业的保值增效。3.3 要坚持三效合一的原则三效合一指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结合。虽然国有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说要因此排斥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承担一定的和会责任,并保护好生态环境。3.4 以和谐为宗旨,推进国企发展这里的和谐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指国有企业内部干群关系和上下结构的和谐,外部和谐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国企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工作:第一,正确认识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从本质上讲实质上是指包容性格、坚定原则并互让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建设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实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并维护好国企全体职工的利益,将其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始终坚持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广泛听取广大员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并自觉的接受员工的监督,将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广大员工共同分享。第三,要充分发挥出党委的核心作用,对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间的关系加以妥善的处理,使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最终实现国企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想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根据国企的实际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吸收各种有利因素,敢于创新,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最终使其经济效益得到切实地提高。综上可知,国企的管理和运营机制应做到不拘一格,要在探索中发展并加以创新,最终实现做强国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城市经济.2010(8).

[2]洪银兴.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转型升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1).

篇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4-0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篇4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东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企业数量的二分之一以上。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它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所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希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投入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本文选取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广东省各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唐国华(2008)通过比较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出了国有工业企业在资本密集型、垄断性较强的行业经济效益好。郑宇益和杨沛(2009)认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地区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聂勇(2009)认为运用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对我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还可以知道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薄弱环节,因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彭潇等(2011)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行业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

本文采用2011年的数据,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的21个城市的各市规模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等2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了《广东统计年鉴(2011)》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数据,以此来进行因子分析。

(二)指标的选取

为了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在1998年制定颁布了一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这一体系全面考核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而广东省主要用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这六个指标来对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因而本文就选取了这六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以上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总资产贡献率(X1)=(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X2)=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X3)=负债总计/资产总计;成本费用利润率(X4)=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X5)=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产品销售率(X6)=现价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

(三)广东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的关系,找出能代表所有变量的少数公因子,进而表示出每个指标变量与公因子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法实际上是将原来的所有变量综合成尽可能少的几个综合性变量,并且要求这几个综合变量既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又能使少数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具体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求出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建立因子模型,并确定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变换和旋转,并计算因子得分。

(2)数据处理及分析。输入原始数据,应用SPSS软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公共因子,并考虑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表1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值:1.894、1.870和1.147,其中累计贡献率达到81.835%,说明这三个公共因子已经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提取前三个公共因子。

由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在X2和X4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2在X1和X5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3在X3和X6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

其中,X2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X4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工业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X1总资产贡献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资产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X5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X3资产负债率是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X6产品销售率是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运营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反应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公共因子F3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因此,对公共因子的命名如表3所示。

由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市的综合得分,即:F=(31.563×F1+31.164×F2+19.109×F3)/81.835

在公共因子F1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珠海、河源和潮州,其中河源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河源市的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效率高。在公共因子F2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梅州、惠州和茂名,其中茂名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和人员利用效率很高,对广东省的贡献相当大。公共因子F3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广州、梅州和汕头,其中汕头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城市的风险都较高。

从综合得分来看,河源和茂名的的得分很高,说明这两个地方的国有企业整体都很好。而综合得分较低的佛山、韶关、阳江、湛江及云浮,是因为它们的三个得分都较低,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和加强。

四、结论

过去经常使用加权合成法对广东省各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但这种方法由其主观赋权可能会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因子分析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是非常客观的。总之,采用因子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而且还可以为企业以后的决策提供依据。

篇5

 

一、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指的是企业按照市场的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便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它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技术升级的目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管理改良活动。

 

企业不断创新管理能够使在经营理念、科学技术、设备工具等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以有效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与此对应,进行管理创新也必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多领域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最终构成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将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在整体提升的情况下,使企业在整体管理能力提升情况下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自身特色。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促使原来的“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转变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是其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国有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只有管理者在理念上和思想上认可管理创新,这项工作才能进一步在整个企业顺利开展。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使国有企业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运营能力和效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正在进行转轨和转型,而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改革仍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严重滞后,他们不积极学习甚至抵制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对于监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一定要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的创新。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具象化表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一个没有完善制度的企业的日常管理必然会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无法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发展。对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完全固化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当前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监理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在保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及时的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保持管理制度拥有良好的动态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讲,国有监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的松散,出现了“人浮于事”、“人岗分离”的乱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逐一的将每一项工作安排到相应的部门,并将工作具体的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然后编制出清晰明了的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岗,明确到人,实现用制度来管理员工的目标。(2)建立员工激励制度。过去国有企业实行“”以岗位定工资”的制度,员工工作的再好也都只能拿到一样的钱,所以造成了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散漫、毫无积极性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建立员工激励制度后,企业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会极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所以,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要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信息化管理。国有监理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之后,就能够更加及时的将企业的监理业务与经营报告汇报给管理层,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控市场发展动态,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另外,创新型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使企业各个监理项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4.创新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运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逐渐成为很多企业提升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一种重要手段。对我国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以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其企业文化,打造具有国企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更加重要的。想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首先必须清晰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企业与外界联系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力度努力拓展国企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工作,并不断消除对企业发展形成妨碍的落后的文化,提升文化创新的广度和内涵,最终形成与内外环境发展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2)坚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所以创新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企业员工,“以人为本”。只有秉承着这种发展理念,企业才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给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3)创新企业制度要与创新企业文化良好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覆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所以在创新企业文化时要结合企业制度,从而使创新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执行中,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促使企业由“单一型”发展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

 

企业理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发展作用,它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形式变化逐渐创新自己的发展理念。当前,越来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企业都开始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能够很好的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国较好的保存自身的实力。国有监理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发展理念,推行“以监理工作为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创收渠道,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结论

 

篇6

1.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能够保持长期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才称之为核心竞争力。

2.国企引进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是确定部门和员工个人绩效目标的基础。企业领导通过绩效评估的方式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正方案,从而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工作业绩,促使企业步入良性循环。

(2)有助于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在绩效管理中,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反馈、绩效计划改善和绩效奖励等步骤循环调整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各部门业务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利益和市场竞争力。

(3)有助于促进有效沟通,避免冲突。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员工和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绩效管理需要让员工参与绩效计划,作为考评主管应帮助员工确定思路,明确目标,并与员工讨论在工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直接推出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总之,绩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相互沟通避免冲突,使企业和员工相互理解,共同受益。

(4)有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从长远来看,绩效管理中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以巧妙地使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观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另一方面,绩效管理也是提高员工的效率、开发团队及个人潜能、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同时,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改善团队绩效,形成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前提,而绩效管理对企业文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绩效管理为抓手

某制药企业由香港某公司和某企业共同投资,在初期,对不同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制度,该制度在一定时期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和环境格局的变化,考核制度越来越不适合企业发展。该企业通过了GMP认证,按道理生产质量应该可以得到保证,但是在2003年,该企业药品质量却发生了重大事故,经营业绩下滑,员工对现状也很多不满意。可以说,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手段制约了该公司的发展计划。

成都飞机维修基地作为一家老的国企,飞机检修部门实施了绩效管理的试点工作,飞机检修部在实施绩效管理后的效果和价值,与之前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发生了以下方面明显的进步:一是效益的增长;二是产值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三是在管理上提高了飞机大修部的整体管理水平。

针对以上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在绩效管理实施的前后,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态、观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也大幅提高。同样的管理水平下,绩效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提高工作的成绩和效率;降低员工的流失;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改善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人员招聘策略。

二、改进措施

1.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只有在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才能顺利地实施绩效管理。具备建立公平公正、奖罚严明的考核体制;鼓励员工竞争上岗,主动自我提高;主动激发员工潜能,倡导员工自主创新等特点的企业绩效文化,才能最大程度挖掘企业潜能,推动企业发展。

2.建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不仅要对员工的表现做出公平合理的评判,更要让员工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真谛。消除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抵触心理和错误认识,让员工理解绩效管理是为企业发展而生,才能使绩效管理对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3.创建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的绩效管理方法

由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国外企业成功运用的绩效管理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引导我国国企不断向前发展,反而使得许多企业的管理逐渐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我国的绩效管理一定要在结合我国自身文化特点和国有企业特有的性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方法和制度的改良和创新。

总之,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其中绩效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理解绩效管理的真正含义,发现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善,迎接变化,勇于创新,多方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篇7

本文分析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近年来的有关和统计报告。这些调查统计报告和数据对分析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率的具体差异性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针对性。笔者从利润率、资本产出率、劳动产出率三个方面对两者作全面的分析,结果见表1.

篇8

一、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一)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审计而言,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当中最能够体现工作职责的就是在对会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项工作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会计审计的工作职责。就会计核算来说,是会计工作当中的一项基础,也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在相关会计操作人员具备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才能够保障对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会计审计核算,达到数字信息的准确,相关内容的完整[1]。

(二)掌握企业经济效益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企业在发展当中的最好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能够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要具有对机会的把握能力。通过对网络等相关数字信息化的技术使用,在其生产和经营环节降低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超额使用,基于这些措施工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当中,会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往来进行一个监督和计算,保障其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

(一)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企业来说,相关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以及投资成本等相关方面的经济来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而且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来源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国有企业当中相关的产品生产也能够给我国外贸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增收,产品对外出口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2]。

(二)会计审计职能

在会计审计当中,其主要表现的职责和能力就是对于相关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监督,和通过对这些经济方面进行核算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以及见证这些经济收入的合法性。就拿会计的核算部分来说,其主要就是通过会计操作人员使用相关的会计工具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当中的经济往来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再有效地计算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来,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和运营当中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在相关的发展和生产当中提供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经济的管理避免出现亏损,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稳步提升。而会计监督也就是对在核算过程和评价之中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以及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三、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会计审计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相关的企业发展的情况之中来看,对于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完整和提高,而要想保障企业经济的效益能够稳步上升,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向前迈进。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会计审计进行管理和相关工作的运营,能够保障企业在对经济方面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在企业运营当中的决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使得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价值[4]。

(二)企业会计审计可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中,对会计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其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良好的状态下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实际当中,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应该保证企业在其中对于人力物力的使用尽量控制,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计算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为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做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到精准、可靠、有效。

(三)会计审计管理能够使企业资金合理利用

篇9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1、管理粗放,损失浪费比较严重。

一是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现象大量存在。如材料出入库把关不严、用料无定额、现场盘点马虎等,造成材料浪费严重。二是忽视工程质量,返工损失严重。如某施工企业承建的办公楼工程,由于竣工后出现墙体大面积渗漏等质量问题,甲方拒付工程尾款,使公司损失数十万元。三是工程预、决算,合同签定等方面基础工作差,造成预算少算、合同漏项、取费计算错误等,使该向甲方要的要不回来,减少了预算收入。四是收尾工作抓得不紧,工期拖延,被迫支付违约金,加大了工程成本。

2、创新经营不力,产业结构单一,管理模式传统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施工企业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较大弊端。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筑的市场特征不明显,企业的市场决策行为雷同,在建筑市场出现供需严重失衡、竞争加剧、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产业特点,有效地向关联程度大的工程承包上下游产业延伸,如市政项目、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而是无奈于恶劣的市场,继续苦苦在单一的经营领域中奋斗,再加之部分企业存在重市场、轻管理,重产值、轻效益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将千辛万苦筹集来的资金投向一些效益难料的垫支项目,为他人做了嫁衣,而自身发展却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3、招投标条件苛刻导致低价中标

苛刻的招投标条件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设单位为了早出效益,要求缩短施工工期,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满足工程投标条件。因此,招投标条件苛刻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建设单位和招标单位在招标时不加选择地追求低报价。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只能被迫降低费用而接受低价中标这个事实,这样必然造成收入的大幅下降。

4、工程款拖欠严重,利息支出有增无减,增大了企业的财务费用

目前,工程款拖欠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个别企业应收帐款几乎占到了结算价款的一半。从时间上看,拖欠数月半年已属正常。多数一拖就是一年数载。尽管国家计委、建设部曾经发文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但施工企业为甲方垫资的情况比比皆是,低至30%,高的可到50%。施工企业资金已属极度紧张,垫资和工程款拖欠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企业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常常不得不大量举债,并为此承担巨额的利息支出。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特点,我认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走出效益低谷,摆脱困境,必须内外作用,标本兼治。具体地讲,可采用以下三点改进措施: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要加快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体制改革,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要改变建筑产品价格畸低的状况,保证建筑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平均利润。还要通过立法。规范甲方行为,使压价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三是严肃结算纪律,促使甲方及时足额拨付工程款。要认真落实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的规定,对要求垫资或变相要求垫资的行为,一经查出,要严肃处理。五是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办社会的向题。保证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参与公平竞争。

2、加大经营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多元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作为建筑企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最适宜向何种类型产业延伸,这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每个企业应该遵循“因企而宜,因时而宜”的原则。在调整结构时,应在巩固施工主业的同时,围绕业主积极开发较容易的相关产业。坚持业主和副业并举,向上游和下游产业延伸发展,如路桥施工企业可涉足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施工生产型向集约资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变。这种既可解决利润空间小、竞争又激烈的被动局面的做法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国有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1)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观念

建筑企业增加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降低成本。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要建造更多的有代表性的精品名牌工程,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规模、方案、设计、预测、决策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达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精打细算,做到质量与成本的有机统一。

(2)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把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发展。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上下浮动,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动态成本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效益,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行,蔡经,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10

一是国有企业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约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管理者综合素质比较低。导致对企业管理不完善,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管理水平是该企业综合素质体现,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已经处于老化阶段,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三是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我国国有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零散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及升级。

四是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企业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关键,就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主营业务并未得到较大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而未形成比较稳定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

二、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路径探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放弃对国有企业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地调控,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取代行政手段,实现对企业间接调控对企业,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真正分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及相关法律,实现对市场秩序和行为有效规范,打破国内人为和地区性封锁,为那些比较优势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势企业能及时有效地退出并且为了向企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展开公平竞争,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和开放市场,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逐渐摆脱对国家依赖,使自身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强大。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竞争,简而言之就是科技实力竞争,因此,国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想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核心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就技术创新而言,我国目光应该放眼于国际市场而非国内,要参照本行业国际领先企业并尽力形成国际范围内该行业技术优势,要抓住重点,争取在一些比较占优势领域建立起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使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带动其他类别企业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国家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那些占比较优势领域企业,应该将节约资本技术研发放在首位,使原来占优势领域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于我国比较劣势领域企业,就应该技术研究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先模仿创新再技术创新最终形成比较优势转。

篇11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种财政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国企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差,其发展的状况很不符合其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它所占用的大量而优异的社会资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它改革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致使不仅没有有效利用其所占据的资源,反而导致了其资产的流失及经营的破产等不良后果。

(二)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原因

从国有企业自身结构的角度分析,影响其效益提升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其一,国有企业的机制比较落后,缺乏经营活力。也就是说,企业缺少激励职工及领导者的机制,尤其在责任、产权和职业这些方面,约束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其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导致对企业的管理不完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是该企业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已经处于老化的阶段,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三,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

其四,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差。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的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的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

二、提升国企经济效益以推动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

要想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积累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然后作出统筹规划,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并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微观的管理,转变为宏观地调控,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取代行政的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调控,对企业制进一步加强完善,做到国有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真正分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及相关法律,实现对市场秩序和行为的有效规范。打破国内人为和地区性的封锁,为那些比较优势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并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势的企业能及时有效地退出。并且,为了向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和开放的市场。国有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逐渐摆脱对国家的依赖,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强大。

(二)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简而言之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要想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核心技术的创新作为重点。就技术创新而言,我国的目光应该放眼于国际市场而非国内,要参照本行业的国际领先企业,并尽力形成国际范围内该行业的技术优势。要抓住重点,争取在一些我们比较占优势的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带动其他类别的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国家的工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在那些我们占比较优势的领域,企业应该将节约资本技术的研发放在首位,使原来占优势的领域更具有竞争力。而对于我国比较劣势的领域,企业就应该加强技术研究,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的资金的投入,先模仿创新,再技术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就企业的经营者而言,他们应该形成敢于更新人才的观念,营造一种利于人才竞争的良好环境,并从制度上对人才的选拔及使用加以保证,积极做到对人才的争取,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国有企业更应如此,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当急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时,可以实行滚动式的培养,培养的重点放在他们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上。国有企业还应该对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强改革,营造一种良好的利用和激励人才的环境。要对人才流动的障碍在制度层面加以根除,在各领域全面的推行聘用及辞职和辞退的制度,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和人才的竞争上岗。同时,还要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改革,要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这一原则,积极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如管理、知识和技术等参与效率的分配。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企业结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优化企业结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该活动主要表现出治本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如果说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短期的、治标的活动,那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一项治本和长期的活动。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做到标本兼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实现国有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做到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提升经济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就目前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来看,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使得我们必须再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同时也是和谐企业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首要任务

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的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真正达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要坚持经济利益为第一发展目标

利润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企业如果利润得不到增长,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有企业更是如此,它们虽然看上去比较强大,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将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也应该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以此来确保国有资产和企业的保值增效。

(三)要坚持三效合一的原则

三效合一指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结合。虽然国有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说要因此排斥环境和社会效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主动去承担一定的和会责任,并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以和谐为宗旨,推进国企发展

这里的和谐包含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和谐指国有企业内部干群关系和上下结构的和谐,外部和谐指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国企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从本质上讲实质上是指包容性格、坚定原则并互让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建设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并维护好国企全体职工的利益,将其作为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始终坚持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广泛听取广大员工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并自觉的接受员工的监督,将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和广大员工共同分享。

篇12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考核机制没有得到同步完善,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现,并成为经营者盲目投资,国有资产流失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企业经营受到冲击,继续采用原有的绩效考核模式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考核结果,绩效薪酬的激励作用将得不到发挥。中国在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在中央企业第三个任期内(2010―2012年)全面引入EVA考核。目前,国务院国资委已经下发讨论《中央企业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方案(征求意见稿)》,将EVA进行单独考核,目的是通过试行引入EVA理念,逐渐完善EVA考核。因此,如何将EVA的绩效考核应用到中国的国有企业中,达到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EVA的作用机理

麦克灵的委托理论认为股东和债权人付出监督成本,为使经理人对股东负责,获得更多回报,股东们与债权人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诱使经理人去代表自己的利益。这一理论为以EVA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如何与经营者绩效考核挂钩提供了基础思想。

规范理论认为,绩效评价指标一般存在噪音问题。设M为绩效指标,e为经营者努力程度,θ为噪音,则M=f(e,θ)。现实中,θ可能表现为核算方法、利润操纵、市场因素、行业或经济事件等。可见,一项M可能受θ影响越大,就越不精确,这实际上是指责任会计中的“可控性原则”。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几乎所有的指标都有噪音,各种指标所含噪音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与经济形式不合拍的会计制度会使会计基础的噪音变大;不健全的证券市场使市场基础的噪音变大。如果不同指标中的噪音不同,则可利用不同指标的搭配来实现不同的导向,达到减少噪音的目的。Scott(1997)认为利润指标的使用在解决经济事件问题上具有优势。经济增加值(EVA)评价可以较好地促进经营者考虑股东权益成本,相比传统财务业绩指标而言,使用EVA能够较好地从结果上衡量企业所实现的财富增值,更好地揭示企业使用包括财务资本、智力资本等要素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扬农集团的绩效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扬农集团)现有控股子公司一家,为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与南京利卫特虫控制品有限公司组成联营公司,与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扬州华龙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和仪征瑞达化工有限公司呈同一控股股东的关系,不具有控制权。目前扬农集团的经营者绩效考核工作由扬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实施,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的年度薪酬挂钩。年度经营绩效考核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具体指标和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经营者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

受金融危机及行业发展进程影响,企业经营者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1.忽略资本的使用成本,造成国有资产投资流失。扬农集团的绩效考核体系以会计利润为核心,忽略了资本的使用成本,高估了利润,不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增长情况。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在投资过程中忽略资本成本,造成投资名义利润增加,实际亏损的状况。另一方面,这种稳健、保守的会计体系使经营者往往拒绝投资那些报酬率低于企业目前的投资报酬率但高于资本成本的投资机会。

2.注重短期财务指标,忽视长期非财务指标。扬农集团的绩效指标基本都为短期财务指标,会弱化经营者追求长期目标的动力,不愿进行在短期内不能提高或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投资行为,致使长期的价值创造如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投资过少,没有发挥利益相关者等非财务指标在经营者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3.缺乏应对不可控因素的调整指标。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加大,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扬农集团的同行业纷纷采取限量生产的模式,扬农集团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控股子公司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的投产为战略转移打下坚实基础。扬农集团虽成功完成各项指标,当相对于其他年份,发展速度明显缓慢,目前的考核体系中缺乏应对金融危机这一经济事件的指标,这将直接影响到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及绩效薪酬,继而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以扬农集团为例,建立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一)建立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要成功实施EVA考核,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考核体系进行分析,将EVA理念融入企业,而不是另起炉灶,搞一套全新的复杂考核标准。本文拟定扬农集团保留原有的企业经营者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指标,调整分类指标,并将EVA理念引入到考核体系中。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1.准备阶段。包括五项内容:(1)组成包括预算管理部门、考核管理部门和薪酬管理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研究制定EVA实施方案;(2)开展EVA培训,在集团内广泛介绍EVA管理理念,让各级管理者充分了解EVA理念,掌握EVA相关知识;(3)确定EVA计算公式,明确调整会计科目内容和不同下属企业所属行业股本成本率;(4)制定企业经营者EVA奖金核算办法,并根据EVA完成情况的测算,完善EVA奖金核算办法,确定奖金计算公式和奖金延期发放方式;(5)建立企业EVA年度预算制度,计算并确定企业EVA年度预算目标值,通过年度预算目标正式下达。

2.试点阶段。EVA管理将改变企业考核激励模式,因此选择部分企业试点是有必要的。扬农集团是扬州市属重点企业,在扬农集团进行试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实施EVA考核步骤上采取逐渐过渡模式。

EVA考核不是完全取代原来的绩效考核体系。试点期间在扬农集团用EVA考核指标部分取代净资产收益率指标,EVA指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考核权重各占20%,其他考核指标考核权重不变。此外,在保持经营者基本薪酬和年度绩效薪酬核算办法的同时,通过增加EVA奖金的方式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EVA奖金=(净资产收益率-股本成本率)×净资产×A=(净利润-股本成本率×净资产)×A(A为分享比例,取0~10%的数值)

改进一:由于扬农化工过去没有股本成本率值,引入EVA后,按企业所属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股权资本的成本,即按行业资本成本率确定股本成本率值。

改进二:引入EVA后,以税后净利润和资产总额为基准,对财务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研发费用、营业外收支、会计准备计提、递延税款、在建工程、无息负债等进行调整,得到了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和资本占用,据此计算年度EVA值,奖金计算基数将会不同于以往的会计净利润。

3.全面实施阶段。全面实施阶段,用EVA考核指标取代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并将考核权重增加至原来净资产收益率的40%。同时,借鉴扬农集团的试点经验,调整扬州市其他市属企业经营者薪资核算方式,全面实施EVA薪酬核算办法。

(二)与绩效相联系的薪酬水平制定

企业经营者年薪=基本薪酬+绩效薪酬+EVA奖金

各类收入核算标准如下:

1.基本薪酬=年度净资产分档*调节系数+营业收入分档*调节系数(调节系数依据企业负责人所在企业经营难度、所在行业、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等因素做适当调节)。

篇13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统计学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了支持,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开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把多维度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然后通过模糊决策、加权平均等方法全面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应用较多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下: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

所谓主成分分析是将具有多个相关的指标转换成新的相互独立的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客观地描述样本的相对地位,减少主观的评价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中,在评价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时,可以将多项的财务指标(总资产报酬率等8个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生产经营成果指标、资金利用效率和消耗资源指标三个新的相对独立的指标,然后将三个指标通过杜邦分析图进行分析即可。

(二)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可以看作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推广,也是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因子分析方法能够将多个具有较复杂的关系的指标归纳为主要的少数几个指标的统计方法。此方法以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并加以组合,形成最少个数的独立新变量(因子),简化变量并能够避免不同变量权重设计的误差。例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可以将固定资产税率、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资金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万元产值能耗、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综合为盈利能力(固定资产税率、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资金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资金和人力利用因子(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能耗(万元产值能耗)三个因子作为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三)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数据进行分类的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的相似性来分类,按照一定的原则将相似元素归为一类,然后再将相似的样本进行合并,直到所有样本都归为一类。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可以将资产周转率、利息倍数、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速动比例、偿债比率、存货周转率等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归为企业资产运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判别分析方法

与其他统计方法不同,判别分析是在分类确定的条件下,即事先已经知道了判别的规则和类型,在分析未知样品类型是,只需要遵循判别规则进行样品分类的多元分析方法。在进行企业综合效益分析时,如已经明确了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体系,只需要对指标进行加权分类,就可以判定不同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强弱。判别标准不同时,常用的判别方法是Fisher判别;按函数的形式,一般用线性判别。判别的方法可分为很多种,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评价指标,选择最能反映企业效益的判别方法。

三、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