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档案局与档案馆的关系

篇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越来越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其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内容方式不断改进,促进了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价值的有效发挥。

2 提升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效率的意义

一方面,我国对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要求越来越高,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是我国现阶段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类型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也急需通过管理效率的提升来应对。因此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对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当前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存在损失丢失的情况

一些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保存还在采用纸质的方式,时间一长容易损坏,而且在保存期间很少对档案进行检查,一旦要用到档案或档案进行移交时,给档案者造成严重的影响;还有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由于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原因,对档案随意摆放,最终导致档案丢失。档案记载着人员多年的情况,一旦丢失很难补回来。

3.2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一方面,有些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工作者有很多都是教师的亲属或退休员工,没用受过专门的档案管理培训,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还受制于软硬件条件和资金限制,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了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手段的相对落后的现状。

3.3 对档案材料收集不及时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档案材料时不积极,例如在移交档案时存在收不齐的情况,一旦漏交,档案的审核工作就会出现问题,以后再补交,其流程更加繁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人员的督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尽职尽责,积极收集相关人员的档案材料。

3.4 对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部门认为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认为只要保管好资料即可,只要需要的时候可以查询的到档案资料就可以了。对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工作觉悟性差,忽视了它在部门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人员、经费等情况没有足够的保障。

3.5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方式单一

在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套完整而独立的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系统,很多中小型企业部门还是依靠手工编辑和检索来管理的,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导致档案归档的不及时以及资料遗漏、造成资料收集的不完整。

3.6 缺乏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专业性、机密性等特点。需要专人去保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公路管理局档案局管理人员编制不够充足,相关部门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也不是太重视,很少去培养专业人员去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培养这样一个专业人才,只需要利用兼职人员去看管这些资料就可以了,大多数的企业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工作层面、毫无一丝技术含量可言。

3.7 档案材料利用不充分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材料存在着利用范围狭窄的问题,大多数的部门只是利用档案资料去了解人员以往的成绩、工作内容、个人业绩等等。就好比是一张个人简历而已,真正的利用率还没有提升上去,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材料还有更大的用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扩大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资料的利用率。

3.8 信息数据库与安全建设落后

在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录入上,有时为了赶进度只是录入了最基本的信息,导致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信息数据库不完整,这就造成了日后对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筛选和管理的不便。信息数据库更新的不及时也会导致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一系列问题。信息安全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数据备份不及时,系统安全漏洞等方面。档案系统一旦遭受到黑客的攻击导致档案泄露,其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计。

4 提升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效率的途径

4.1 健全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制度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是员工真实信息的主要来源。关乎员工的个人前程,目前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档案遗失、篡改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完善我们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把关材料的归档、保管、传递,并制定明确的原则和基本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4.2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规范化要努力做到四个方面,一是档案提交的程序化,既在档案提交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走,例如有关部门的盖章一定不可缺少;二是档案鉴别的规范化,既对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要做认证的鉴定,档案信息不完整的不给予归档;三是档案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例如配套电脑的落实,档案管理软件的日常维护等;四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例如档案管理的上下班时间,市场档案维护事项的规范等,只有工作的制度化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3 加强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旧实行的是手工操作和检索作业,没有充分的利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所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录入人员的基本信息,做到实时更新。并对档案信息进行维护和更新。不断的提高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快捷性。

4.4 加强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人员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人员,我们要培养专业高效的技术人才,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素质等等。及时的更新传统的观念,做材料的归档、保存、传递等工作确定基本的工作流程、工作原则和注意事项,实行高效、专业化的管理。

传统的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式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招聘那些信息化管理素质较高的人员。此外,政府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针对岗位的特点培养专门的高校人才,毕业以后政府为其提供实习机会或就业岗位。此外,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人员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加强这样面的培养,避免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

4.5 加强软硬件的投入

在硬件方面,计算机相比传统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纸质录入有着效率高、保存时间长、成本低、更新快等优点。由于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特殊性,对计算机的性能和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应加大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在软件方面,由于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的机密性以及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如何保障安全稳定的实现公路管理局档案局档案信息的保管是档案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档案管理部门需要拿出专门的资金来进行软件的更新与维护,确保软件的平稳安全运行。

篇2

基于元数据管理标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中,须保障所存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与可用性,这就要求对于电子数据的留存要有内容、背景、结构三级信息。通过总结,笔者认为:1、元数据管理的特点:作为电子文件流转全程的数据集成,支持了静态环境的数据自动抽取,完成着动态环境下数据的同步生成;2、元数据管理的优势:一经形成就实现数据封装,只能被写入和读取,而不可改动、复制或删除;3、元数据管理的价值:只要在电子文件流转全程保留了元数据,就能全面掌握文件的来龙去脉,保持文件与数据信息的历史联系,是保留文件证据信息的第一手资料。

2 元数据管理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

在元数据尚未呈体系或者起步较低的企业中,对于元数据的管理往往是一种模糊、零散的行为,在正在探索元数据管理价值的企业中,也往往存在行动分散、体系性差的弊端,综合来说,元数据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在管理方面,各业务部门的电子文件,都存有“保障现时利用,用后随意处理”的惯性,充斥着文档格式不同,系统接口不统一,文件归口管理不明确的问题,没有相对理性的元数据管理思维,没有合适的元数据抽取系统化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起步之初,就是元数据散失的开始。第二,在系统性方面,没有在文件生成环节的元数据做基础与衔接,仅仅靠滞后的追溯与补充已经失去了元数据的本身作用与意义,元数据早已失去了体系,数字的档案馆建设早已失去了支撑的基础。第三,在操作性方面,由于打破了元数据形成链路,元数据的形成存在重复劳动和过程比较,成为了交织在各个业务环节中偶然性和无计划性的活动,数字的档案馆数据大大失去了成套性与完整性。第四,在数据保真方面,在文件流后端的滞后采集,本身已经丧失了元数据的真实性,数字档案馆建设价值岌岌可危。

3 打通元数据管理通道,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提质增效

3.1 元数据管理标准建设先行,构建数字档案馆管理规范

在学习国际国内多项元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各个企业应首先制定适合本企业电子文件管理实际的元数据管理标准以及元数据集,从系统自动抽取元数据的标准,到员工收集与利用元数据的规范,都应纳入企业核心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生成、流转、传递、利用、回收过程提供有章可循的行动指南,以各项工作节点与流程控制,逐步规范电子文件流转全程,形成多部门协同采集元数据标准,统一管理口径,形成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数据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3.2 组织认同元数据管理,活化数字档案馆管理价值

组织由员工构成,人是电子文件的生成者、传递者,也是对电子文件的利用者、处理者,在企业工作中,只有对环节与流程的不断认同,才是管理走向优化的基石。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用户不断认同元数据利用的便捷性、数据的保真性、凭证的有效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全企业信息风险意识以及元数据管理意识;提高在电子文件流转关键节点人员的数据管理与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员工对元数据的认识,发挥元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优越性,保障文件信息运转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元数据管理提供组织支持,为数字档案馆建设奠定管理基础。

3.3 畅通元数据管理链路,规范数字的档案馆建设全流程

企业中各部门在明确部门组织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企业元数据管理中,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发挥的作用、利用的焦点,明确本部门职能范围内参与的元数据管理功能;明确本部门与上游、下游部门的文件接口,规范相关渠道的文件数据格式和电子文件系统功能,使自身与其他部门的文件互动规范保持一致,元数据采集标准达成共识,使数字档案馆的科学建设达成普遍共识。

3.4 认清数据资源价值,依托元数据管理积淀数字档案馆管理资源

篇3

医院档案包括医院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影像等诸多材料,是医院医疗业务信息的主要载体。经过系统归纳整理后可以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丰富基础资料,通过病案分析和统计处理可以为医院管理提供一手的详实资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围绕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及配套接入开发的诸多系统,医院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由经验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HIS系统以病人医疗信息、医院经济信息和医院管理信息3条信息主线来提供技术支持平台,使大量的医院日常医疗、经济和管理事务电子化,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对提高医院工作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病案资料积累越多,信息化后的内容越丰富,信息流的作用越强,反馈出来的数据处理要求就越高,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方法是实现不了这些要求的。

面对医院信息数据量的迅速膨胀,传统数据库陷入“数据爆炸,知识贫乏”的境地。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数据库在分析型应用上的缺陷。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将传统病案系统中所积累的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从而获取二次相关信息为医院的决策管理、医疗、科研和教学服务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解决方案[2]。本研究以患者疾病转归统计分析相关信息为数据源,建立了医院医疗质量分析的多维数据模型及多维数据集的数据仓库,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对疾病转归进行数据挖掘从而提供医疗决策的相关信息,将对医院的管理产生积极作用。下文将对疾病转归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进行阐述。

1 数据仓库的构建

1.1 疾病转归统计分析数据仓库的设计

以住院病人疗效为仓库主题,建立星型仓库模型,以一个事实表和4个维表为主要内容,其中维表分别为科室维,时间维,病种维和病人基本情况维,如图所示。事实表包含联机分析处理(OLAP)多维数据集中所有的度量值,包括住院天数、各项费用;维度表中的不同属性应用文字,离散值等表示,如年龄段分为5段(0~20岁、21~30岁、30~50岁、50~60岁、60岁以上);疾病名称以ICD-10主类、ICD-10亚类、ICD-10子类表示,维度关键字是与事实表关联的桥梁,是用于查询事实表数据的唯一标识符[3]。通过这种构架,可进行多维度查询。

图1 疾病转归统计分析数据仓库星型模型

1.2 数据预处理

HIS系统中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有一部分为空缺数据、不一致数据或包含有错误或存在偏倚的噪声数据,在进行数据挖掘前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后的数据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集成和数据清理两部分,其中数据集成是将所有的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疗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将从病人主索引表中抽取的所有信息集成到统一的数据表中,对不一致的字段长度,不一致的赋值等进行数据转换,整合为统一的格式,如日期形式2012-04-10转换为时间为上定义的年,月,日格式:2012,4,10;数据清理是将缺陷数据且无法进行转换的数据屏蔽,如筛查2012年的数据资料,经信息提取后发现存在部分2011年的数据资料时,可通过定义语句进行清洗。

1.3 数据仓库的加载和转换

在SQL Server 2000中使用Transact―SQL、数据转换服务(DTS)和BSP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DTS是以OLE DB或ODBC等接口技术连接数据源与数据目的[4],其驱动数据进行导入、导出等转换操作,实现数据源与数据目的间的交换。转换结构图见图2。通过上述操作过程,医院数据仓库建立完成,为后续多维数据的分析和数据挖掘进行了铺垫。

图2 DTS数据转换流程图

2 基于数据仓库的疾病转归统计分析OLAP建模分析

多维数据集的构建完成后可进行以病人、疾病和费用等多个主题开展的OLAP分析。如通过医疗付款方式维度进行住院费用构成分析;通过月份或年份来分析总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或在展现层上定义一些附加度量值,如“增减率”,以反映科室病种的变化趋势。在进行OLAP分析中,可以运用切片、切块,旋转,钻过和钻透等操作程序,或通过编写多维查询语言MDX(Multi-Dimensional Expressions, 多维表达式)程序进行查询,可以获得不同汇总结果上的观察数据,也可以获得住院患者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选择2个以上的维度的数据实现多维数据集的分析[5-6],如以“科室”和“费用类型”类型为关键词。查询各科室医疗费用占比的MDX代码及结果如下图3:

图3 查询结果示意图

3 分析决策支持的实现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技术是决策分析的重要工具,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DM算法主要有基于规则系统的决策树、聚类分析、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方法等[7]。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挖掘可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多层面帮助。例如利用决策树方法提取数据库中的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情况、药品费用等各个属性,构建相关性网络,应用相应的运算方法分析患者信息,得到总医疗费用的强关联项住院天数与药品费,最终得到医疗费用的层决策树,如图4所示。决策树由“Generate decision tree”给定的训练数据产生,训练样本有表示住院费用的每个属性以离散值的形式表示,运算过程中产生的各个节点为不同的分支点,显示费用的不同影响属性,而每一个节点内的所有样本均为同一类别。从数据挖掘的最终结果看,药品费用和住院天数是医疗费用的强影响点,与医疗费用呈正相关,住院天数越长,药品费用越高则患者的总住院费越高。在模型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费用控制决策将是一种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高效的决策支持方法[8-9]。

4 结论

针对医院档案利用效率低,海量数据对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不足的现状,尝试应用数据仓库和基于多维数据集的OLAP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医学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更多深层次的、有价值的信息,为医院管理者提供了辅助决策的依据。同时,随着医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开发预算警示模块等多个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模块,建立面向医院各级管理层的决策支持系统,切实地、真正地实现医院的精细化、循证化管理[10]。系统的开发使用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供了高效、可行的技术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马刚, 刘天时,程国建.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5(4):99-102.

[2] 叶明全,宋念东.基于HIS的医院数据仓库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3):779-781.

[3] 李慧宗,张学森. 面向主题的医疗费用分析数据仓库建模[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31):274.

[4] 周治宇,郑昊.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的设计[J]. 中国数字医学, 2010,05(9):81-83.

[5] 郑丹青. 基于OLAP技术的医疗信息多维数据集设计与分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2(3):56-58.

[6] 孔琳. 基于HIS的数据仓库构建及多维分析[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1,32(11):6-9.

[7] 胡志东. 数据挖掘及数据仓库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6):100.

篇4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些数据可以是结构化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数据,甚至是分布在网络上的异构型数据。发现知识的方法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的;可以是演绎的,也可以是归纳的。发现了的知识可以被用于信息管理、查询优化、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还可以进行数据自身的维护。数据挖掘借助了多年来数理统计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是涉及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机械学、人工神经网络、可视化、并行计算等的交叉学科,是目前国际上数据库和决策支持领域的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数据挖掘的功能

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预测性的、基于知识的决策。数据挖掘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能寻找到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相关联系,常用的一种技术为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关联规则是发现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性或相互依赖性。

2、聚类

输入的数据并无任何类型标记,聚类就是按一定的规则将数据划分为合理的集合,即将对象分组为多个类或簇,使得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在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很大。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聚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

3、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进行分类和预测,寻找预测性信息,自动地提出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这样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

4、概念描述

对于数据库中庞杂的数据,人们期望以简洁的描述形式来描述汇集的数据集。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出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前者描述某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后者描述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区别。生成一个类的特征性只涉及该类对象中所有对象的共性。生成区别性描述的方法很多,如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等。

5、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这常用于金融银行业中检测欺诈行为,或市场分析中分析特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二、数据挖掘在建设现代化高校档案馆中的应用

1、资源类数据包括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加工而产生的各类电子档案、电子文件中心中存储的各类电子档案、档案软件收集的信息、档案信息网建设和维护信息。我们从研究大学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档案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方法。

(1) 利用Web访问信息挖掘技术发现其中的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和Web访问趋势等,构建多维视图的用户兴趣模型。从而可以确定档案信息或服务受欢迎的程度,发现用户访问模式和用户需求的趋势,从不同侧面来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优化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收集大学档案网web服务器保留的用户注册信息、访问记录,以及有关用户与系统交互的信息等原始数据,经过清洗、浓缩和转换形成便于统计分析的用户查阅数据库、日志数据库、用户定制信息库、用户反馈信息等各种数据集合。

2、从建设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资源出发,数据挖掘为大学档案馆提供了选择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

(1) 利用档案网和档案管理软件访问信息的挖掘分析出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将利用率高、需求量大的传统载体档案优先数字化。例如:通过对档案信息的访问记录、检索请求中用户请求失败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类统计档案拒用集和频繁利用集,结合聚集算法发现馆藏资源的缺漏,有针对性地补充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2) 在大学档案馆藏管理过程中利用文本挖掘,运用关联、分类、聚类等方法,从海量档案信息中按照相关专题进行挖掘、分类、加工、整理和有序化重组,构建特色档案信息库及各类专题档案信息库等。

3、从做好大学档案馆信息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数据挖掘为优化馆藏信息和对未来工作的预测发挥重要作用。

(1) 在提供利用环节中,对用户每次借阅的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各类档案信息之间的关联规则或比例关系,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馆藏信息。

(2) 开展大学档案馆馆藏信息文本特征的建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特征集缩减和模型评价工作,实现对大量文档集合的内容进行总结、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分布分析,通过归纳与总结,发现的知识可以为未来档案工作的趋势进行预测。

三、数据挖掘在管理类数据中的应用

大学档案馆的管理类数据包括:智能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智能密集架、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利用系统等在日常工作产生大量的管理类数据。我们得用数据挖掘工具在这类看似无用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并运用到大学档案馆工作中,并在大学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结束了传统的重复性的工作模式,变得更加便捷。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由于其工作内容相对繁杂,数据量相对较大,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改进了以往的工作模式,满足了信息的共享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等多种特征。数据挖掘作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技术之一,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地位。

1数据挖掘的定义

随着数据学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针对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数据挖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横跨多个学科,涵盖了统计学、数学、机器学习和数据库等多方面内容。从普遍意义上而言,数据挖掘就是从包含大量模糊、随机、有噪声的数据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识别,将有效的、新颖的、或者潜在有用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进而形成可以理解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挖掘往往通过各种分析工具的利用,从海量的数据中发掘模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可以据此作出一定的预测。

2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数据挖掘技术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

(1)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方法,诸如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针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及其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利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相应的分析。

(2)决策树:在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建立决策树的同时,也生成了相应的规则,并可以据此预测数据。主要包括分类及回归树法,卡方自动交互探测法等等。

(3)神经网络:即通过模拟人脑的思考结构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功能,并以此调整对应的参数,借以得到有关的资料。该方法可以对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

(4)相关规则:主要进行关联分析,按照“如果――则”的逻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细分。

(5)数据可视化:通过一定的、合适的图形等进行数据的展现和表示,同时,该方法还支持多维数据的可视化,有利于从不同的层次进行有关的分析。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方法还包括遗传算法、近邻算法、粗糙集、联机分析处理等等,不同的方法都有其适用的不同数据库或者数据资源,为有关数据的信息化处理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3数据挖掘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模式

3.1档案信息的收集

档案信息的收集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是概念模型的建立,也就是通过一定基础的数据分析,对有关的数据或者集合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描述,即建立起有关的模型,并据此对比测试相应的样本对象等,在能够获得较高准确性的基础上,以此作为标准,继而将不同种类的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在档案管理者针对某一信息进行录入后,则数据库会自动生成相应项目的属性描述,即形成了一个标准模型。当同类的信息再次输入时,数据库则会按照该标准模型对信息中的不同项目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

3.2进行档案分类

在档案管理中,其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主要是因为数据量较大,而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的施行,可以自动对大量不同的档案依照属性的不同进行不同级别的分类,可以辅助有关的档案管理员进行更高效率的检索。该功能的主要过程为:依照某些数据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分类,使之形成相应的训练集;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应的分类模型,对数据库中的其他数据进行分类。

3.3档案信息的分析与整合

档案的建立以及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为了在特定时期,有关的管理者可以对数据库中的庞大数据进行迅速的信息提取、分析、整合,继而使其发挥应用价值。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有关的管理者可以针对某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挖掘背后的原因继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杜绝此类现象的出现。另外,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以针对有关的档案查阅等,提供相应的信息便于管理者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在某个档案的管理网站中,数据挖掘可以自动统计使用者大量查阅档案的高峰期,有关的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做好充足的准备,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网站瘫痪等问题的发生。

4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意义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档案信息的科学高效管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使得繁重冗杂的档案管理工作摆脱了传统的模式,使得其上升到了新的管理层面。智能化、信息化的档案数据管理提升了有关数据处理的速度,这不仅节约了有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其工作难度,提升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另一方面,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对档案信息管理的保密性和保存时间等多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档案信息的保存往往具有较高的保密性,有关信息的泄露很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而对于某些特殊机构等,其保管的档案往往在具有一定机密性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长期的保存,借以保存或者提升其价值,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档案信息的丢失等现象。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这些问题和不良现象可以得到相应的改善。

5结语

综上所述,数据挖掘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还增强了档案的使用效率,这对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增长越来越快,人们生活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数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时效高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现代大型企业,档案部门主管公司档案信息资料,将公司各单位部门信息统一管理,以便公司需要时快速找到相关信息,近年来随着电子文件的广泛应用,扫描图像、传真、电子表格、演示文档、照片、视频片段等非结构化数据直线上升,数字档案馆数据量直线上升,数据时代真正来临。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给档案服务带来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已由纸质档案发展到数字化阶段,档案馆作为保存档案、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必然贮存大量的信息量,档案信息资源阶梯式增长,现有的档案工具手段已不能满足数字化档案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顺势发展起来,提高档案资料管理的有效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字档案馆藏量具有数据量大、媒体形式多的特点,给档案利用服务系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在海量数据中如何查询档案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库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子文件数据信息量暴增,档案信息保存的文件相应增多,传统的手工著录、卡片检索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档案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件找不到、查询性能低、甚至出现服务器不响应一系列难题,应用以往的查询服务方法已经赶不上大数据时展的步伐,计算机辅助档案资料管理变得更加便捷方便,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化不断推进,如何进行档案查询,尤其是近来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多,档案数据甚至出现胀库,档案查询检索性能下降,反应迟钝,如何精准的在海量数据中找到所需信息,是档案利用服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在海量数据中如何抽取有用的信息

如今,档案管理用户已不满足于对数据及文件的利用,而是希望获得数据及文件隐含的知识,也就是说,现在档案管理的趋势是知识管理,档案利用服务也应由提供数据信息转变为知识供给,但知识不是简单的数据信息,需要经过抽取和挖掘才能从中得到有用信息,在海量数据中,仅仅依靠人工挖掘信息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如何提供给用户挖掘有用信息,依靠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这是当前档案利用服务的任务。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利用服务的数据挖掘

(一)档案业务流程转变

传统的档案业务流程包括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其中档案利用采用的原始数据,随着电子文件的广泛应用,档案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媒体形式颇多,传统的档案流程已不能满足用户对信息数据的使用,原始数据的利用比较困难,数据查询性能下降,甚至无法及时响应,延误资料的使用,档案数据库需要更新,及时优化IT结构,在找寻档案数据前加入数据挖掘这一步骤,通过模糊识别对海量数据及多媒体数据进行筛选,方便用户在万千信息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优化数据查询性能,提高档案服务质量,这是解决档案利用服务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数据挖掘的应用

怎样从大批量原始数据中筛选出有应用价值的信息,提供给不同用户作为参考信息,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使得该问题得到解决。概括地说,数据挖掘便是从海量的、不完整的、效果差的、未经处理的数据中,提取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与知识的过程。一般数据挖掘种类划分为结构型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及文本数据挖掘等。数据挖掘应用于海量档案信息筛选过程中,简化了档案信心提取程序,提高了档案利用服务效率。文本挖掘是数据挖掘的基本构成部分,在数据提取过程中应用最广泛,因此被称作文字探勘、文本数据挖掘等,可简单地理解为文字分析,其目的就是经过文本处理后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有价值信息的提取一般分为两个步骤是分类与预测,文本挖掘就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然后加上某些衍生语言特征或者消除杂音,随后插入到数据库中,形成结构化数据,最后完成评价与信息传递。“高品质”的文本挖掘一般是说某类组合的关联性、独特性与实用性。文本数据挖掘在众多基础领域普遍存在,例如数理统计、智能机器、声像数据转换,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利用文本信息筛选、文本划分、文本聚类、文本数据压缩、文本数据处理;文本挖掘应用最常见的领域包括信息访问(信息搜索、信息浏览、信息过滤、信息报告)、知识发现(数据预测、数据分析)。

(三)数据挖掘平台的应用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管理局改革的深入,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公路管理局档案工作对新形式下公路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了解公路信息的重要信息的来源。目前,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许多弊端,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新形势下公路管理局档案发展的发展需要。

2 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档案管理起源于革命时期,我党和军队为了选拔人才,根据个人的经历和事迹作为选拔干部的条件,逐步建立了以德才智美为基础的干部档案管理制度。建国以后,这套制度逐渐完善。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包括职工档案管理和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主要的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传递等方面的工做。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但是手工操作还处于主要阶段。

到了21世纪,档案面临着两个极端。第一个就是人们对于档案资料有种神秘的认识,把它看得非常的重要,比如里面的信息材料就对个人档案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其中有一点偏差,就会对个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个极端就是很多公路管理局管理人员对公路管理局的档案不关心不重视,处理资料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弃档族”也大有人在。随着时间的推进,公路管理局原有的一些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新形式下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

3 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理解性差,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目前,许多人认为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它只是保管一类额工作,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认为只要保管好资料即可,只要需要的时候可以查询的到公路管理局的资料就可以了。对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觉悟性差,忽视了它在公路管理局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人员、经费等情况没有足够的保障。

3.2 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单一落后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公路管理局都有一套完整而独立的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软件,很多中小城市的管理局还是依靠手工编辑和检索来管理的,这种情况就很容易造成档案归档的不及时以及资料遗漏、造成资料收集的不完整。

3.3 多头管理影响公路管理局档案的完整性

由于档案在多个单位流动,致使公路管理局档案的多头管理跟不上公路管理局移动的节奏,这样就容易造成记录收集的不完整,公路档案的信息未随着公路管理局的流动而跟进记录,影响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造成了管理工作的遗漏,比如“丢档”“断档”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的完整性。

3.4 管理档案工作的人员紧张

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专业性、机密性等特点。需要专人去保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公路管理局管理人员编制不够充足,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也不是太重视,很少去培养专业人员去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培养这样一个专业人才,只需要利用兼职人员去看管这些资料就可以了,大多数的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工作层面、即“你送我装”“你借我调”,毫无一丝技术含量可言。即使购买了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软件,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没有充分的发挥大数据知识的应用,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

3.5 档案管理传递方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问题,比如传递问题尤为严重。档案在传递的时候,公路管理局档案资料并没有随着流入新的管理局或工作单位。调动公路管理局档案,不填转递单、不经过密封就让人自己拿走,就很容易造成资料的丢失、篡改。而且跟进记录工作存在缺失,常常出现“档在人不在”“人在档不在”等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4 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的建设与对策

4.1 健全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统一管理

公路管理局档案是公路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关乎公路管理局的信息的完整性,目前我国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档案遗失、篡改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完善我们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把关材料的归档、保管、传递,并制定明确的原则和基本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4.2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管理

培养专业高效的技术人才,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素质等等。及时的更新传统的观念,做材料的归档、保存、传递等工作确定基本的工作流程、工作原则和注意事项,实行高效、专业化的管理

4.3 加强公路管理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路管理局仍旧实行的是手工操作和检索作业,没有充分的利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所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录入公路管理局的基本信息,做到实时更新。并对档案信息进行维护和更新。不断的提高公路管理局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快捷性。

4.4 积极调研、献计献策、合作共享

公路管理局档案工作者要深入一线进行调研,了解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有目的地从档案材料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开展编研工作,编制多种检索工具,为科研、领导决策提供主动服务。同时,了解和研究档案利用的各种反馈信息,加强管理,提高档案利用率。打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界限,加强与各级公路管理局的信息联系,互通档案信息,以满足教学、科研需要,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4.5 强化管理意识,加大投入力度

1.关心和支持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配置设备,培养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单位的工作计划,作为单位工作中要达标的内容对其进行考核。2.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指导档案部门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3.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从而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小兰.浅析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J].管理学研究.2011

[2]黄雅君.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14.13(1)

[3]段红.国外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分析[J].档案与建设.2010(07)

[4]才让.对加强公路管理局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攀登.2015.

[5]崔晶.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浅说[J].海南档案,2006, Ol: 48.

[6]王红敏.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2003, 4: 16.

[7]傅荣校.论谢伦伯格的理论贡献[J].上海档案,1999, 08: 24.

篇8

2014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认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坚持优势互补、扎实推进及互赢互利,加速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基于此,就要求三地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全面创新及改革,完善目前档案管理中的软件及硬件设备不到位、数据库建设落后、服务水平较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及网络化,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1 基于互联网+环境分析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理念

1、系统结构

档案管理系统的结构应该以创建档案管理系统的原则开展,选择数据库要从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高效性、便携性等全面的进行考虑。档案管理中的数据连接能够通过简单动态网页实现用户访问,也为后台管理人员提供了简便的控制脚本。档案数据的存储中可以创建多种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不同形式储存,比如文本形式、图像形式、视频形式等等,这种管理方式能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格式需求。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并且还能够有效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2、安全功能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档案管理系统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创建档案管理数据库的时候要尤其注意系统的安全问题,其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及操作过程两方面。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进行多重保护,首先可以设置登录密码,用户登录的时候可以进行双码验证,有效的防治他人通过用户授权密码进入到数据库中。另外,为了避免数据库遭到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或者由于操作误差出现问题时,可以将数据信息提前备份,防止数据的丢失。 [1]

2 基于互联网+环境分析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开发

本文中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为了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的发展理念,并且能够满足现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实现京津冀三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及网络化,并且还能够全面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时效性等目的,并且有效解决目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信息化水平落后、数据库建设问题及软件/硬件设备不到位等。档案管理系统要根据实际用户的需求定制数据结构,包括编目格式、打印报表等等,并且根据国家档案的分类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对档案记性分类管理。

1、选择数据库

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要使用大型数据库管理数据,因为大型数据库能够支持大量数据的档案信息管理,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有效解决传统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效率。

2、图像数据及多媒体存储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支持文字录入,还支持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并且能够使用扫描仪直接输入,能够将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并存储,支持各种多媒体设备、不同格式电子文件信息的存储。

3、档案管理系统功能

以档案管理流程为基础,全面符合档案管理流程,具有多样的输入方式,系统用户界面清晰且直观。用户可以对记录、数据文件、字段进行分层管理,并且设置权限,使系统中数据具有安全性。具有多样且灵活的查询方式,强大的数据加工能力,并且报表的输出灵活。能够随时的查看数据日志,并且反应系统的情况,统计系统的日、月、年访问量,对于每位用户的访问及使用都具有详细的记录。[2]

3 选择档案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指的是描述某一个特定应用领域中系统组织的使用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一般使用的软件体系结构为两种,其一,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其二,客户/服务器模式(C/S)。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使用的结构为应用服务器、客户机及数据库服务器三层分布式,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解决用户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应用服务器的主要目的就是接受客户机应用程序的请求,之后将客户机发送的请求转变为数据请求,然后和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相互交互,并且将两者交互的结果传递为客户机应用程序。数据库服务器软件以应用服务器请求为命令,以此进行数据的操作,之后将操作的结果传送到应用服务器中。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具备客户端零安装的功能,有效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机率。因为客户机和数据库系统不是直接交互的,那么就有效减少了服务器的SQL请求,具有较强的性能。另外,此结构还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执行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延伸性。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基于非客户机结构中的两层结构应用软件。客户端是通过数据库及应用程序组合而成,服务器中的软件为数据库系统,系统的开发简单快捷。

但是,两者都是有缺点的,客户/服务器的缺点就是用户安装软件较为复杂,并且数据库系统不能有效的满足多个终端同时联机的要求,其一般使用在局域网中;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缺点是具有较弱的批量处理、修改、备份数据能力。

由于两者模式的使用都具有优点和缺点,那么就要结合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将两者体系结构相互结合,使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发挥自身的优点。[3]

4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的功能,在构建过程中涉及到了数据安全、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多个方面。另外,在系统构建及开发的过程中,还要以档案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并且满足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上述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安全化及信息化,并且完善了传统档案管理中的不足,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曹玉林, 武君胜. 基于网络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30(6):1532-1535.

[2]吴悦. 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策略[J]. 福建电脑, 2011, 27(12):61-62.

[3]梁敏. 基于网络平台的考生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F[D].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作者简介

篇9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前行的发动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和革新,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在引领社会变革的同时,使之快步走入信息化时代。在档案界,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正成为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档案工作的发展理念、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档案事业的发展正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1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所涉新技术的发展特征

1.1 数据处理技术

当今的档案数据正在向电子化过渡,档案信息已经成为存储在某种介质上能被相应电子设备识别的物理符号。与纸质数据相比,它是对一定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的处理更加高效和便捷。面对海量、无序的数据,应用计算机软件程序,人们能够对数据进行快速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并通过各种数据处理的应用软件包,将数据提取并演算出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档案工作才得以向系统化和自动化发展。当前档案数据处理工作主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来支撑,依据不同电子处理设备的结构、工作方式或时空分布,对各种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计算、编辑等的加工和处理,由相应的软硬件来共同完成。

1.2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被称为世界三大顶尖技术之一,其目的是让机器来替代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通过了解和掌握智能的实质,以此设计和生产出近似或高于人类智能的仪器和设备,让机器来完成人类的智能工作。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2016年3月基于人工智能的围棋程序阿尔法狗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向实践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面对多元化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数据规模的几何式增长,档案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也应更加智慧和智能,而人工智能技术也终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引擎。

1.3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相连接,以实现信息检索、网络通信、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高速和智能的网络时代,一个巨型的“虚拟世界”在逐步形成,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实现互动和交流,现实生活向数字化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为档案管理工作插上了翅膀,每一项网络新技术的出现都极大的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数据挖掘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解决了传统档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档案信息的高效检索和利用,真正实现了其在人类记忆、信息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2 大数据技术时代档案信息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2.1 大数据技术时代档案管理思维的变化

从何种角度、层次、方式去管理、开发和利用档案,取决于每个档案管理者的思维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分类、比较、归纳和演绎的档案学逻辑思维方式,往往将档案管理局限在文字馆藏的管理上,面对档案资源范畴和信息形式的变化,以及互联网、移动终端和个人电脑等产生的电子档案数据,以传统的鉴定和整理思维加以处理,很难从档案中挖掘出高价值的有效信息。因此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档案工作者应当采用扩散型和横向型的思维,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多维性,从信息科学汲取养分,改变单纯的以保存、检索等为主要的档案信息服务理念,将网络化、智能化的档案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当成未来档案服务的主要方式,真正体现档案信息的价值,满足档案工作的社会化需求。

2.2 大数据技术时代档案管理方法的变革

档案管理工作肩负着对档案信息采集、整理、鉴定、存储和检索等任务,具有社会记忆、信息服务和文化传承等社会职责。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下,对档案数据往往是孤立、扁平和简单化的处理模式,对海量数据缺乏一种立体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大量死档案和低价值数据是各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通病。而在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使主动利用档案成为可能,不同的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针对自身档案数据的特点和属性,利用基于不同数据模型而开发的软硬件系统,对本单位的海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满足档案管理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使档案更加价值和意义。

3 应对大数据技术时代要求的档案信息管理策略

3.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采集、分类和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档案智能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档案信息摆脱了传统载体的限制,在计算机网络中,应用基于自然语言搜索、云计算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在各种软硬件的相互配合下,能够完成从档案资源的采集、分类、存储、鉴定、安全、分析、检索等一系列的档案管理业务,有效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档案数据收集为例:文本挖掘是人工智能中最早实现的技术之一,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息资料,想要收集满足自身需要的有价值数据,凭借人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挖掘产品智能Agent,通过关键词检索和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在海量信息中搜索和提取到网络资源中几乎全部的数字化成果,使档案的检索和利用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3.2 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横向联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是近期国务院对满足百姓信息需求的新倡导。对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也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大数据本身的物性是经过数字化后被存储的可被识别的物理代a,其真正意义在于能够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和利用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相关技术,使数据更加公开和透明,实现不同部门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信息传导和利用,为档案管理者和服务对象提供数据支撑,充分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价值。应在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的原则、技术和设备、实施路径、安全性等方面制定详细和可行的规划,从而确保档案管理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实现。

3.3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和利用

当前我国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工作已经基本实现,很多档案管理部门都能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网络平台,对档案工作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档案业务信息的管理提供可以参考的决策信息,为档案数据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档案服务的便捷和高效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但在档案数据的深层次处理方面,由于分析方法和技术上的缺失,在对大规模数据处理上仍显不足。而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日趋成熟,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发现、聚类和关联,对档案数据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提高档案资源的实际利用率。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应用最新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传统的数据保管模式向数据开发和利用模式转变,将档案服务从被动向信息的主动提供者转型。

参考文献

篇10

档案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做对应的记录、保管等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资料的收集、征集、整理、保管、编目、检索、编辑、研究、统计汇总与使用等各方面功能的服务。档案管理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基本性工作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与个人的相关工作开展与需求提供服务,维持了社会的基本运作。

一、传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不足

(一)缺乏劳动保险档案的关注

实际档案管理中,劳动保障档案具有较大的数量积累,在操作上也较为繁杂,对应的档案管理硬件条件较为滞后,甚至部分基层区域无法及时有效的做到相关档案归档,保管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甚至会出现档案遗失,对个人构成较大的困难,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实际服务品质,甚至引发用户投诉等问题。

(二)社会保险档案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社会保险档案具体所关联的范围较广,社保档案因为不同类别被不同部门做对应接管,进而导致多方管理,缺乏统一性,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甚至单个人的档案由多个人分开管理,进而不能达到统一完整的档案信息归档,导致管理上存在更高的难度,给档案使用的企事业单位与个人构成一定困扰。

(三)档案收集不完整

在档案收集整理中会存在资料难以有效整理完全的情况,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中无法有效做到细致全面,进而导致部分资料被遗漏或者损毁,对档案的完整性构成损害,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实际价值,甚至因此引发一定服务纠纷。例如在灵活就业人员或者自由职业者,在参保后档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档或者不能及时有效的归档,进而导致跨年度移交与归档相关工作存在问题,具体资料查询存在困难。或者部分单位为了能够方便的做到治疗查询,相关经办人没有及时的移交相关材料,进而导致具有较高价值的原版材料分散在业务承办部门中,甚至在个人手中。这种做法只是在个人角度或者小范围角度考虑,缺乏全局考量,导致档案存在较多的空缺,影响了档案的全面性管理价值,对后续档案使用造成影响。

(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综合素养

档案管理更多情况下需要人力支持来完成具体的执行工作,如果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与技术缺乏,则会直接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达到规范合理性。在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单位内,档案管理工作为了依照有关部门要求,成立了专业的部门,完善了相关机构建设,部分部门与人员配合相关工作形成了管理网络。但是这种网络化管理只是表面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功能发挥。产生相关情况有多重原因:首先,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稳定性,部分人员属于兼职或者临时性工作状态,不能长时间稳定性的保持专业对口工作,进而导致工作不积极,档案收集与管理较为散漫,缺乏责任心,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规范的指导,操作较为随意。其次,部分人员缺乏专业意识与技能,简单的认为档案管理只是将资料收集后装订整齐上交给对应档案室就可以,缺乏档案整理规范的了解,同时也不知道上交资料的具体内容与范围,操作较为盲目,缺乏规范的流程要求。同时对于档案的充分利用缺乏自主意识,档案管理流于形式,档案不完整、受损、错漏等情况无法有效避免,无法有效提升其利用价值。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方法与应用

当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各种问题主要是人们对档案管理价值、技术、制度规范较为缺乏所致,需要不断的加大人们对档案管理价值的认识,发挥先进科技技术的功效,规范管理制度与流程,培养优质人才,才能有效的做好档案管理与利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一)强化档案规范化意识

要提升领导到基层执行人员的档案管理规范化意识,做好管理工作日常规划与监督检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宣传,提升工作对其价值的认识。对日常所做的档案收集、整理、统计、使用等情况做对应的记录,完善相关管理流程,对于资料的状态与存在位置做有效的了解,做好档案的全程化监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由相关环节工作人员承担对应责任。要完善监督机制,对日常工作做频繁性的考核监督,提升工作人员的谨慎度。

(二)注重人才培养

要注重人才培养,准确的寻找对口人才,不仅在专业上对口,满足实际工作技能所需,同时也需要掌握工作人员心态,积极寻找具有稳定性与长久工作耐心的工作人员。日常做好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培训,同时要做好对应的思想教育,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积极的建立工作创新机制,让工作人员对日常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做有效的反馈,同时征集对应的工作提升改善建议,有效的促使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其所提出的管理意见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避免档案管理工作闭门造车。要多派遣工作人员到档案管理优秀单位学习,学习其技术与整体团队建设的方法,有效的服务于本单位,促进本单位管理更加的科学规范化,同时符合工作人员实际所需,展开人性化管理,促进人才的稳定性,让工作人员对相关工作具有更高的忠诚度。

(三)加大信息化建设

要不断地优化信息化建设,促使各部门收集的资料统一上传专业网络系统,促使资料的共享与完善。要完善相关信息化系统与平台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的可靠性、安全性、多功能性,达到档案价值的充分挖掘。尤其要注重工作人员对网络化档案管理技术的培养,让工作人员能够有效的应对信息化管理下的多种问题与操作方法,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三、结束语

从国家层面来说,档案管理属于基本工作,可以有效的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对应的人力资源信息保障,同时也是保证社会民生稳定的基本保障内容。从个体角度出发,档案管理则影响着企事业单位个人就业、晋升等相关事宜。当下我国人事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中,相关档案管理的价值也日益凸显,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也日益高科技化,对于工作人员与相关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从而有效的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档案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同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这就明确界定了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各级档案局)对相应行政区划内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监督和指导权,这是保证我国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得以正常运行的法律依据,是各级档案局代表相应行政区划中的人民政府从宏观上、整体上协调本行政区划内档案事业内部各项关系的基础。也正是这个法律依据,为档案事业内部各项业务工作的健康协调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我国档案工作实施达标升级工作以来,各级档案局对有关单位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进入了一定的误区,那就是因指导得太细太具体,不仅使档案局的这种宏观指导职能转变为微观指导职能从而使自己陷入琐碎的事务中而不能自拔,而且削弱了档案馆对档案室与档案馆工作相联的那部分业务技术工作的指导权,影响了档案馆同档案局、档案室之间的关系,使档案馆接收档案的工作陷入到比较被动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这就严格规定了各级各类档案馆对各分管范围内应该移交档案单位的档案接收权,档案馆接收档案,是法律赋予档案馆的权力之一,从档案馆业务工作的流程来看,它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和起点,对将来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最大限度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从而最终实现档案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法律赋予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权力的角度来看,对各单位档案室应该移交进馆档案所必须达到的业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日常业务指导与监督权,理应由档案馆的收集部门来行使,因为这部分档案最终要移交到档案馆来保管,其分类、整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保管与利用的水平。过去,因为档案馆没有充分有效地行使这种权力而使进馆档案不符合保密要求,从而必须由档案馆重新整理使档案馆的工作陷入无可奈何的被动局面的事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档案馆对档案室档案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权,只能严格限定在案卷的业务技术标准与规范上,具体包括如下内容:①卷内材料是否符合构成案卷的一般标准;②各种档号的填写是否符合国家规范;③案卷封皮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④有关目录的编制是否完备;⑤档案载体的理化状况是否符合进馆要求。另外,档案馆对档案室上述业务工作的指导权必须以有关法规、政策、规范、标准为依据来行使才算真正有效。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制定法规、政策、标准与贯彻实施法规、政策、标准是两种不同的职能,必须由不同的部门来承担,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有效工作系统。而我们档案部门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在档案事业系统内,各级档案局是抓宏观的,是制定政策、法规、标准的主体,档案室与档案馆则是实施档案局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和业务标准的具体单位,这两种职能在我国档案工作的有关政策及档案学理论界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由于我们的政策、法规没有严格区分它们的具体归属部门,所以在实践中造成了档案局业务指导权无限扩大的现象,以致于档案局在指导基层档案室的工作时,甚至具体到了手把手传授如何立卷技巧的地步,类似于在业务指导过程中越权的现象,在我们档案系统内档案局对档案室和档案馆以及其它部门的业务关系中还普遍存在,这就难怪我们各级档案局总是叫喊人手不够、工作量太大,而档案馆却又抱怨无事可做耐不住寂寞了。

篇12

自市财税局同意移交档案后,市档案局立即着手接收前的准备工作,对地籍档案保管状况进行检查摸底。在检查中,市档案局发现这批时期的地籍档案管理未能达到规范化要求,需要进行接收前的重新整理。经与财税局再三商定,最终确定由两家单位共同出资出力进行,财税局出资采购必要的档案用品和雇请整理人员,档案局负责档案整理的具体指导。经过2个月的奋战,将1385卷地籍档案装入专门定制的档案卷盒,并以户为单位将这些地籍档案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共著录档案目录27万条。档案整理完工后,双方履行了档案交接手续,原保存在市财政局的地籍档案正式移交给市档案馆。同月19日,市法院也向市档案馆移交了有关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接收进馆后,市档案局立即对地籍档案进行了抢救保护,其中的破损和霉变部分被一一修裱。

三、整合档案资源,查阅利用方便快捷

篇13

“1”代表档案馆主体,是保存管理利用档案的核心馆,它必须满足档案最基本的保管利用要求。

“N”代表子档案馆或者分馆,它不以保管档案为主,而更加体现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如档案展览、史料陈列、服务窗口、教育基地等。

“1+N”档案馆建设模式的核心是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统筹管理分散在区域内的各类场馆,形成档案馆集群,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场地场馆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监管和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l+N”档案馆建设模式的创建,弥补了现有综合档案馆面积不足、规模小、进出不方便、服务功能不足等现实问题。通过资源的融合,形成优势叠加,通过非行政化的嫁接,形成了联动共赢的网络体系。“1+N”档案馆建设模式实现了档案馆对散存于社会上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监管,并通过接收进馆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彰显了开放的档案服务理念,全方位提升了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丰富了档案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场所;促进了综合档案馆与专题馆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社会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构成了档案信息跨机构、跨层级的利用共享新格局。这种全方位覆盖、多渠道组合、社会影响广的挡案馆建设模式,为档案馆向“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1+N”模式的管理

“1”指国家综合档案馆,是各级党委政府依法设立的,收集保存管理规定范围内的多种门类档案的具有文化事业,机构性质的国家机关,接受区域内党委政府管辖领导。“N”指区域内集中收集管理专门领域、特殊载体形态档案资料,并向社会展示、宣传的服务机机构,或者具有一定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企业、社会团体的档案展馆(室),或者由档案部门专门设立的服务、宣传窗口等。“1+N”档案馆行政上由政府统一管理,业务上可以设立“1+N”档案馆联席会议小组,建立“1+N”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1+N”档案馆工作。

综合档案馆与子档案馆二者是整体与局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通过档案这条主线构成管理服务、协作共赢的共同体。档案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着力于综合档案馆的核心功能建设。对子档案馆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统一业务监督和指导,包括对子档案馆的分类设置进行规划,对子档案馆档案资源(展品)的统一管理、归档接收,对子档案馆开展档案资料征集、整合、利用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对子档案馆档案资源保护进行指导等。各子档案馆则在档案局的业务监督指导下,自主开展经营管理,最大限度收集档案资料,发挥窗口的服务作用。

“1+N”模式的前景

青岛市档案局自2009年在市内各区开展“1+N”模式档案馆建设,已经收到了初步效果,并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市南区档案馆按照“1+N”模式,利用政府大楼的走廊、社区内的展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展览服务,并协助区文化局共同筹建了老合纪念馆。市北区档案馆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利用政府开展特色街道、特色展馆建设,将青岛市纺织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炮台山纪念馆等场昕,加挂了档案馆分馆(史料馆)的牌子,开展对口管理。各区档案馆还充分利用政府的对外审批大厅,建立档案查阅窗口,开展查档咨询和查档服务。

档案局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流程和办法,对各个子馆和查阅服务窗口进行规范管理。首先,对各子馆档案资源进行逐一登记,确保展品的安全和将来收集进馆;其次,建立了若干规范的管理办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确保其正常运行,包括“1+N”档案馆管理办法,“1+N”档案馆陈展协议,史料馆实物档案管理规范,史料馆档案(展品)管理制度,史料馆档案管理系统操作说明等;第三,按照协议议对各子档案馆开展业务监督、指导、服务。包括在档案馆网站开辟“1+N”宣传窗口,扩大专题馆的对外宣传,帮助子馆逐步实现档案资源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展馆事项的全程记录和主动记录,为子档案馆的改陈和深入发展提供档案资源等;第四,大力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确保查阅服务窗口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数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