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材的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选编的,往往选择了那些适合学业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陶冶性操,净化心灵的文章,不可否认,这些文章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然而,作为文选型教材,这些文章本身并不是专门写给学生当教材来读的,没有哪一个作家说,我写篇课文来给学生读。这些文章写出来是满足社会广泛的主体需要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语文教材价值的双重性。
一是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教材中的文章写出来的时候,它满足读者的何种需要。这些满足社会阅读对象的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它可能包括:知识传播的价值;情感交流的价值;娱乐消遣的价值。读者针对自己的主体情况,有“权”选择接受这些文章传输的某方面的价值,也有“权”少接受或不接受某些价值,这里不存在“硬性”的规定。
二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当文章被选入教材之后,要用来作为课文学习,就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习主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单元,根据教材编排体系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这种用来供学生学习,夯实语文基础,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甚至影响学生情感倾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材的价值,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价值,这也是“教材”仅是一个例子的原因。作为语文教师,眼光应“盯”在教材的教学价值上,不被教材的原生价值所影响,才能保证语文教学姓“语”,而不是“百家姓”。
三、正确认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篇2
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确认
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清晰了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课标保留了原实验稿关于“基本理念”的四条,但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些许增删与调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调整体现了几个方面的取向: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第二,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及实施这一目标的基本环节和要素。这些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认真领会。
“语文素养”的提出,是第八次课改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规定性;二是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养成”理念,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新课标强调,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须“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而不是采用与语言文字教育平行外加的方式。这一表述,折射出语文素养“养成”的基本特征,如综合性、基础性、过程性、非线性(习得与发展并非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等。当然,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但基本的方向不应迷糊。
新课标还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与渗透,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明确指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教育是语文课程应有的责任。这些重要理念,有助于我们厘清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比如,不久前曾有对语文教育“美德绑架说”的指摘和“全能幻想论”[2]的批评。前者认为,语文教育应当“去政治化、去思想性”;后者认为,价值引领是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任务,语文教育将此揽入怀里,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全能幻想。事实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就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因此,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必须承担起一定的国家责任和社会义务,将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这并非语文课程的附庸或无奈,而是时代赋予语文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自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年课改倡导的标志性理念之一。新课标在此也有几个明显变化:一是提出以“问题意识”替代“自主意识”;二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三是提倡学习方法的融通,例如强调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在老师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语文教学。我们通过讨论,比较一致的共识是,离开语文的语境过于笼统地讲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让人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因而必须对这一理念作“语文化”解读。比如“合作学习”的经典定义是:“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下这个定义的前提是:合作学习是小组共同解决某个问题。但语文的学习有其个性,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可能在揣摩怎样朗读更好,可能分小组进行鉴赏,可能在讨论某个问题,可能在分角色表演,合作的结果有时是“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时就是一种体验。这样理解也许更加有助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3]。
篇3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那是怎样的过程?
1.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
2.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
3.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篇4
2011版课标的出台,为初中思品的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打造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标是什么
课标即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以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是我们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
2 新课标的解读
2011版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课程内容上,都比2003版有所创新。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前言部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为我们设计了三维目标,实施建议包含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其中,课程性质中,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的生活是思品课教学的基础,提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下面,主要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上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2.1 课程的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合到以下三种关系中:一是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二是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三是处理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2.2 课程内容
包括三大板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九大要点(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54个小要点。每个要点都有自己的标号,我们要学会识别标号。如一2.3是什么意思?以第一板块为例说明:大写的“一”,就是指第一板块;“2、3”就是第二个要点的第三个小要点,即:“一2.3”是“成长中的我”中“自尊自强”下的第三点“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其他板块也都一样,只要熟悉板块和要点,这些标号一看就懂。
3 如何基于新课标,打造高效课堂
3.1 根据新课标“增加、删减、调整的内容,重新整合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现行教材与新课标不同步,课标中增加的内容,是现在教材中涉及少或者没有的内容,要根据课标,找相近的内容加以补充;删减的部分,教学的时候就不要涉及;调整的部分,要求我们看清楚是如何调整的,然后大胆整合教材。
3.2 如何确立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课标是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唯一依据,关键要读懂课标中的行为动词。
首先确立目标:思品教学的目标是三维目标,课标中“体验、体会、感受、关注、认识、接纳、增强、富有、懂得、形成”等词是道德情感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内容自然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克服、养成、锻炼、形成、掌握、参与、做到、杜绝、提高”等词是能力实践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就是能力目标;“了解、知道、理解、分析”等词是道德认知要求,这些动词后面的内容就是知识目标。定好了目标,就要根据目标确立重、难点:在三维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是思品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下的内容是重点,能力目标的内容一般就是难点。
3.3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与教学策略
我们临沂市教研室根据课标要求,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分别制定出了非常实用的“三五X”教学模式与策略。所谓“三”,就是课标中规定的三维目标;“五”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五个贯穿始终:情感教育、文化育人、探究体验、展示交流、习惯养成贯穿始终;“X”是指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现就新授课的教学介绍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与新授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组内探究。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经过阅读――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的过程,运用举例子、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第三环节:分组展示,集体探讨。在展示前将探究任务分给各个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然后展示、交流自主感悟和本小组内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通过全班的展示和交流,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在运用所学新内容试着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第四环节:走进生活,学以致用。这实际上就是贯彻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本上的理论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即生活――理论――生活。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第五环节:归纳小结,巩固深化。这一环节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作简要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小结绝不是把所学习的内容简单机械地重复一遍,而应该是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升华,观点的进一步强化,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行为的进一步引导。
通过这五个环节,体现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新理念,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能够很好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新的课标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我们要做有心人,学习领会新课标的主旨,结合实际的教学生活与实践,就一定会打造出高效课堂,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篇5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创新,重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体验物理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物理的什么?①体验物理的自然科学性。②体验物理的基础性与工具性。③体验物理之美。④体验物理是一种文化。⑤体验物理是一种思想。
(2)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做物理,探究物理知识,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
(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物理,动起笔来推演物理,动起脑来思考物理、发现物理,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物理,与同学、老师讨论物理;物理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个性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以人为本,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物理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创新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物理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物理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物理思想是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总的策略。掌握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物理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物理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物理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过程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物理,自觉地学习物理,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物理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物理教学要用物理家探索物理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精神;以我国物理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物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篇6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三、新课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新理念是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知识技能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同时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四、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新课标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对数学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数学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新课标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中阐述了具体要求,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要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并在学段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加强实际操作、测量、画图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这样,预示着今后的数学教学应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上,努力使培养到位。
五、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篇7
新课标实施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争论很多,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犹如雾里看花,笼统而又模糊,看似正确又不知如何下手,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触摸到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随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变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成为中学教师主动要做的工作。
1.领会课程标准,落实课标精神。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它的提出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课标》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三维目标的提出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融合,提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方式、主观发展;课程目标详实地对各学段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施建议方面既注重了指导性,又具备了灵活性,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贯彻执行。
2.钻研文本知识,大胆实现整合。新课标下的教材版面繁多,内容各异,校选自主性强。但无论是哪一种教材,作为教师都必须深钻细研、吃准、吃透。每一堂课都要精心构思教学课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深悟领会文本中主旨,认真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文本中蕴藏的知识、智慧、神韵、力量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位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启迪心智,受到教育。同时教师又不拘泥于文本,努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视野,敢于把文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全抛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打造一堂堂思维深刻、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多元参与、极具个性的高效课堂。
3.关注师生关系,张扬学生个性。九零后的学生个性较强,思维多元,爱好广泛,不拘一格,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宽严相济、对症下药,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罚、沟通与交流、学习与休息有机结合,尊重其人格,尊重其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往往也就是学生他们今后的人生转折点。而善于观察学生行为的老师一般也会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在课堂上,老师并不只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另外还有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
篇8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还是那样的照本宣科?还是那样的死记硬背?还是那样的唯分数至上?这些只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被时代所淘汰,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失去本应的意义。我认为我们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进而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能够适应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教书旨在育人,学校便是教书育人的阵地,而课堂教学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要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体到我们的历史学科,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分为四各方面,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
现实已然是这样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等着让现实来适应我们,我们应该在现实中去提升自我,进而营造出与我们有利的环境。所以,我认为想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要先从历史教师和历史学科自身入手加以改进,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本身,以及自己的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妨来重新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历史课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样上好历史课?
关于什么是历史的问题?更多的人都简单的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离我们现在是很遥远的。
其实不尽然。我们不妨先从“历史”这两个字说起。“历”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脚趾走过一片田地,引申为经历、经过的事情,历程。“史”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表示用手记录所获得的猎物,掌管文书记录的人,引申为史官。由此可见,“历史”指的就是过去的事情。然而,这个“过去”却是相对的。试想,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去看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为历史。那么,我们也穿越一下,站在未来角度来看现在呢?“现在”就不是历史了吗?所以,我们如果把历史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范畴之内,恐怕就要偏离了历史的真谛。真正的“历史”,应该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总和。
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历史课也就不能只停留在历史史实的罗列上。唐太宗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也要让学生做到“以古为镜”,我们要通过历史课教给学生以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能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去处理、该怎么去做,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怎样上好历史课?可能更多的历史教师都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我要说的是,既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站在“未来”的高度上去讲“历史”;既然“历史课”是为了让学生“以史为鉴”的,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怎么去“鉴”。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不要把“历史”仅仅停留在很古老、很久远的过去,更不要把“历史课”认为是没有一点时代感、更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的课程。我们要努力改变他们这种片面的认识,要让他们对历史有一个科学公正全面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教学阵地——课堂。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课堂都是他展现自我、体现价值的阵地。别人可以轻视“历史课”,而我们决不能轻视,因为这是我们学科生命之所在,根本之所在,我们要用课堂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历史”的意义。要守住这块阵地,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超强的专业能力、高尚的专业素养。我们要努力掌控好课堂,用自己的教学和魅力来征服学生,占领课堂,进而实现我们教师自身和学科的价值。
篇9
一、“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教学的实施基础
新课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认为“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因为教学是以传授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与培养人才为主要内容,而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所以“三维目标”的基础归根到底是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它是教师实施教学育人的行动指南。
笔者以现行人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例2为例来加以阐释,其题目是:
“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该题简单易算,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会解答这个问题,除会审题之外,还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而要会写出化学方程式,就要先会写出化学式;要会写出化学式就要先会写出元素符号和熟记化合价。否则,就无从下手解题。可见,解题的基础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由此说明,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教师在讲解这个题的时候,还应该引领学生复习前边的基础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能力目标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就会变成学而无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以解答上述例2的问题过程为例来诠释,它的解答程序格式是:
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5.6t
x=10t
答:需要石灰石10t。
这个算式的列法实际上是“上两项的比等于下两项的比”。为了提高学生的应变解题能力,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局限于课本页面上的这一步,要把更多的解题方法挖掘出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和基本技能,想办法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上述问题还可以用这样的解题方法:“前两项之比等于后两项之比,即100∶56=x∶5.6t或100∶x=56∶5.6t”,也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列计算式:“对角数的积相等,即100×5.6t=56x或56x=100×5.6t”。这样的讲解,方法灵活多样,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算式列法,其结果是相等的。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题多解的范例,也为更深层次的化学教学活动设下了伏笔。可见,“过程与方法”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教学过程,对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三维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
篇10
立德树人;育人价值;教学水平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鲜明地确立了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作为教育的工作者要认真地对待,积极地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方向,真正把教学育人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转变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活动,深入探讨综合育人价值主体的理论成果,把高中地理学科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与有关的学科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地理的实践能力。在此,结合我多年从事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实践和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施新课标下的育人价值所在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高中地理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实施能力,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自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继续依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难免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以致课题的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解决以上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把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做到课题教学形象化、具体化,比如积极地让学生实际深入社会中,具体感受地理的价值所在,把具体问题细化到小组,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所学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此,好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深入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二、深入挖掘地理育人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标下的综合育人价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展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的能力;(2)积极塑造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有一个高尚的理想目标。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生动、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这对于学生去很好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直观的价值。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对地理教学的价值所在,积极发挥好图像对教学的影响,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对图像的掌握能力,让学生通过复杂的图像读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和问题,重点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图像成为学习好地理知识的一部分,也要使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绘制图像,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实施育人价值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重要的是授予方法,通过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具体方式主要有下几点:
1.深入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的美
积极开展和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的主体科研活动,了解和探索一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观察自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感悟自然的博大精深。
2.积极观察,因地制宜
深入平原地带,耕地一望无际;深入山区,宜林宜草不得随意破坏,保持水土,环境适宜;深入草原,宜牧宜林,不得随意开耕,随意开垦必将导致水土流失,以致土地的沙漠化,保护很必要。
3.综合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北京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肯定有自然原因,也有地理人文的原因。(1)北京处于平原地带,有发展城市比较好的地理环境;(2)北京处于河流纵横之中,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选址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不仅有水源、运输功能,还具备修建军事防卫的功能;(3)北京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宜且降水也比较适中;(4)北京这所城市能够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中心,还有历史的原因。
4.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学习中,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学习地理知识就是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中总结经验,发展现念观点。
四、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与其他学科综合育人的运用
在当前国际中,地理学科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五门学科被列入中心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来,在一些大学中也是公共课选修之中。可以看出地理课程分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全球一体化中。而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理论的能力,培养形成地理思维,了解地理在社会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怀,塑造良好的素质修养和优良品德。
篇11
一、中学新课标的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成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慢慢走上了模式化的轨道,面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却一直在以应试为手段,以标准化为目标,向未来培养和输送一批批会背书、会做题、但与社会发展脱节的“应试型人才”,中学教育的实质是基础教育,但在现实中实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背死书”、“满堂灌”、“严管理”、“强训练”。我们一边批判,一边学习、效仿,并力图把它发挥到极致。“衡中神话”、“黄冈神话”、“洋思经验”都有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强调统一性、严格性、规模、速度和效率,全民化的应试教育,是后集权教育思维的标记。考试成为政治修辞的技巧训练。2009年河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中学新课程标准,为中学注入了素质教育的一丝活力。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乖”。乖,意味着对现有秩序和知识体系的默认和服从,把本来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头脑模式化了。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优点是力图抛弃模式化思维。新课程标准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科学训练。新课程标准改善了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家长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从盲目的讲中解放了出来,学生从盲目的学中解放了出来,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优势,而且也为他们在就业和事业发展上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启发了我们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品质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能力培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相信学生,把时间还和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由,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仅可以快乐地学习,而且学会了计划,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自主设计能力增强,自我规划优势明显提高。关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极力创造让学生敢想善想、敢问善问、敢做善做、敢说善说的课堂教学环境。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升,用智力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非智力水平的发展,把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智力活动水平与非智力因素水平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标实施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争论很多,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犹如雾里看花,笼统而又模糊,看似正确又不知如何下手,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触摸到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随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变化。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成为中学教师主动要做的工作。
1.领会课程标准,落实课标精神。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教学的一面旗帜,它的提出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反复实验总结出来的,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课标》以新的理念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三维目标的提出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融合,提高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方式、主观发展;课程目标详实地对各学段学习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施建议方面既注重了指导性,又具备了灵活性,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贯彻执行。
2.钻研文本知识,大胆实现整合。新课标下的教材版面繁多,内容各异,校选自主性强。但无论是哪一种教材,作为教师都必须深钻细研、吃准、吃透。每一堂课都要精心构思教学课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深悟领会文本中主旨,认真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把文本中蕴藏的知识、智慧、神韵、力量充分挖掘出来,让每位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启迪心智,受到教育。同时教师又不拘泥于文本,努力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视野,敢于把文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全抛弃传统的照本宣科,打造一堂堂思维深刻、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多元参与、极具个性的高效课堂。
篇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顺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满足人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创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概念上讲,是高中开展体育教学的依据,是高中体育授课执行的准则。
本次新课标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与前几次的教学改革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于传统的教学大纲(亦称课程标准)是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倡导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主智主义,而本次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原有的以主智主义为主体的育人模式,倡导向美国学习,以美国杜威为主体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体育思想为主体进行授课,这使授课观念发生很大变革,也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受到重视。
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来高中体育授课经验与各位同仁具体探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次新课标的一大特色便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并力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进而习得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注重学生兴趣的发展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获得不同技能,接触不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运动兴趣和身体素质的双丰收。
二、淡化学生分数注重学生运动情感态度的变化
传统的高中体育授课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运动成绩的提升,期末考试的唯一指标也是学生的运动成绩,对部分运动成绩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过于注重成绩的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良好情感的养成和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本次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运动态度胜于现实的身体素质,并将学生的运动态度作为评价学生期末成绩的主要指标,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态度。
三、在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评价便是对学生体育学习做出价值判断,传统的评价倾向于身体素质的测评,忽视了体育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锻炼观。
本次课程改革将学生评价的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希望通过评价制度的改变,改变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增强这一现实状况。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倡导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体进行评价改革,发展性评价最核心的理念便是评价不是一种甄别手段,而是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要通过正确评价促进学生进行锻炼。
四、强调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本次新课标的颁布一大特点便是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有所加强。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建设,都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专家在现实制定课程计划时,不能完全估计所有民族、所有地区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有一定困难。
本次新课标倡导国家、地方、学校为主体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参与到高中体育课程建设中来,发挥自身了解学校地理位置、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校的现实状况的优势,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中体育教育事业。
五、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发展我国的高中体育教育事业,本次新课标在设计过程中具有很多有别于传统课标的地方,主要表现于: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淡化学生分数,注重学生运动情感态度的变化;要求在评价中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这些特点的理解,为国家培养出身体素质出色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篇13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这么多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把握新教材
2.1 新教材知识体系
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的“十大主题”新教材体系,在组织知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知识发展的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学生自身或身边问题、现象开始,通过学生的探究、思维、信息加工整理,扩展应用等过程,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提高有效性: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3.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3.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3.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3.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3.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3.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3.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3.2.3 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最持久的促进学习的力量在于知识本身。生物科学走向生活的节奏加快,因此,生物教师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及时汲取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精心备课,用生活化的生物科学知识吸引学生;此外要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课程资源如池塘、农田、公园、动物园、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院、防疫站等等,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这个大的生物课堂,使学生感到生物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不断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