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四时代谢,万物生长本是自然界之寻常现象,儒家却从中得到生生不息之生命意蕴的切身体悟,并将这种体悟融入到宇宙、人生乃至日常生活的解释之中,形成了极富生命特质的“生生之学”。那么,何谓“生生之学”呢?《广雅》日:“生,出也。”《说文解字》曰:“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生”之本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而我们探讨儒家“生生之学”则不拘泥于本义,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创生、养生、护生、成生、贵生、圆生”的完整生命历程。此“生生之学”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之为“仁生”。
一、儒家“仁生”伦理情怀的理论溯源
人类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有其可追溯的理论源头,中国古人对“生”之重视早已有之。在远古混沌初开之洪荒时代,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正如韩非子所描述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五蠹》在如此不利于生命生存的境遇下,“有巢氏”、“燧人氏”二位圣人为人民兴建房屋、改善饮食,呵护来之不易的生命。这份对生命的关怀自然深受众人拥戴。另外,在古代先民为捍卫生命尊严而与自然进行殊死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诸如“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神农尝百草”等,这些是朦胧的神话诗意笼罩下珍视生命、注重生命创造力之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而“生生”二字最早见于《尚书・盘庚》:“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这是商王对大家的劝谕,建议大家到新开辟的土地上安居,以求得繁衍生存。同时,盘庚也明确申明自己的政治原则:“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尚书・盘庚》)借此表明自己不以商贾为业,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供养生命的坚定立场。因此,他提醒属下:“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尚书・盘庚》)此三处“生生”显然关注的是农业社会条件下部族之生存繁衍。如果说远古神话对“生生”的认识尚处于蒙昧之非自觉状态的话,《尚书》对“生生”的认识则开始了部族关系下的自觉认同。而真正奠定“生生”之生命基调的是《周易》。
“生生”是《周易》之核心理念,包含了其对整个世界的生命性解释。《周易》里的基本解释原则是“援天道证人事”,效法天地,取法自然,诚如《易传・系辞下传》所言:“古者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周易》看来,大干世界都是大化流行的生命现象,遵循“阴阳之道”不断伸展开来,“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辞上传》)。人间社会伦理秩序也无不由此道衍生出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如此,则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样,《周易》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系辞上传》),展示了一个天、地、人相融共处,人与天地自然共同遵循同一生命法则,生命相互证成的和谐景象。对这种生命景象方东美先生曾这样描述:“时间创造化育,生生不已,象效天地大生广生之德,适以表现生命之大化流行,澈上澈下,旁通弥贯。在全幅时间化育之领域中,宇宙生命广大无限。就代表时际人之儒家心灵眼光看来,宇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生机,无一刻不发育创造,而生生不已,无一地不流动贯通,而无穷。”如此,生生不息的生命基调在《易》中确立起来。《易》又指出“天地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谓盛德”,如此“易道生生”就不仅是宇宙间的生成法则,更具有浓厚的伦理情怀,即“生生之德”。儒家的“仁学”极为推崇“生生之德”,主张“亲亲,仁民”而“爱物”,要求以仁爱之心和仁者胸怀来关照世间万物。于是,儒家的世界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成方式:仁生。
二、儒家“仁生”伦理情怀的基本要义
所谓“仁生”,就是“仁”地对待生命,体现了儒家对宇宙中万物生灵之生命现象的伦理情感和伦理关怀,这种“仁生”伦理情怀体现在儒家看待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历程的一系列观点之中。
1.追寻生命本原。这是儒家对生命现象的根本性追问。追寻生命本原就是对宇宙事物来历的询问和思考,体现的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本原意识和终极关怀。首先,生命本原的追寻体现在对生命创造过程的思考和描绘。儒家坚持以仁德的胸怀来看待生生不已的生命世界,认为生命本原在于天地有好生之德,是自然之造化使然。在儒家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山、水自然化育之结果,“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中庸》)。如此,天地自然经过了漫长的积累过程之后,日月星辰、山岳江河、山石草木、禽兽宝藏、鱼鳖蛟龙不断生殖繁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天地自然创造出了芸芸众生之后,并没有因此停止,而是永不停止地创造,即生生地创造。故此,夫子喟然慨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此种永不停歇、充满仁爱的生生创造根源被宋明理学家归结为“道体”,程子日:“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此“道体”代表了理学家对生命的本原性思考,是对上天至诚不易品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同时,儒家也指出,天地自然虽然创造了世间万物,但却从不夸耀,而是默默无闻地创造,无声无息地创造,《诗经・大雅・文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天地自然不仅具有创造的能力,更有宽广的胸襟、谦逊的美德,天地自然的本原创造是无私的、无邪的、仁慈的、道德的,“纯亦不已”。其次,这种生命本原的追寻还体现在现实的礼仪制度中,主要是丧祭制度。就个人角度而言,生命本原的追寻表现在“祭祖”上,对于逝去的父母,儒家强调“慎终追远”,不仅要按照礼制安葬好父母,更要定时进行虔诚的祭祀,在浓郁的感恩氛围中,“孝子”思慕父母往日恩情,与逝者产生超时空情感互动,并提醒自己要时时感怀父母的生养之恩,不要忘记自己生命的源头。就国家层面而言,生命本原的追寻表现在“祭天”上,古代帝王都讲求明乎郊社之礼、稀尝之义,为的是以虔诚之心感念天地好生之德、创生之恩。
2.拓展生命境界。就生理层面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之追求可以是无限的,这种无限的追求使得生命境界得以不断拓展。在儒家看来,人的生命潜能是无限的,人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投射出去,只要按照生命的可能性扩充出去,就可以获得与天地参之生命境界和生命体验。儒家认为,人之崇高生命境界并非天生具有,同普通生物一样,人也有着自己的生理需求,如荀子所言:“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非相》)。也就是说,“人生而有欲”,但假如人把握不住欲望的度量分界,就会产生争乱,展现出生物性的一面,从而沦落到低下的生命境界。儒家的生命哲学尤为强调要超脱人之生物性的一面,认为人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于芸芸众生之中“惟人也得其秀也最灵”(《太极图说》)。所以儒家坚信“道不远人”(《中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能克除己欲,尽己之性,依靠“至诚”的修为使自身生命境界不断提升,通过不断的道德努力就可以达到孟子所说的“君子所过者化,所存着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直至参赞天地化育之境界。如此,就可以站在天德和性命的高度来把握世界、了解人生,也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而此种“天地之心”也就是所谓的“生生之仁”,而这种“生生之仁”就可弥散于天地之间,此时就可以达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在这种天地境界中,人可以超越渺小的肉体存在,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使得生命不留一丝渣滓。
3.完善生命历程。生命历程是指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儒家尤为重视来之不易的生命,在儒家看来,判断一个人仁者与否的标志就在于能否“遂其生”,如戴东原所言:“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其生,至於戕人之生而不顾者,不仁也。”(《孟子字义疏证・理》)所谓“遂其生”就是成就一个完善的人生,使生命按照其本性自由伸张、扩充,按成中英先生的说法这是“仁”之自然情操:“若就仁的天性或自然性而言,仁就表现于仁成长过程中自然情操”。首先,重视人的生命。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高贵的,如邵雍所言:“人者,物之至灵者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之九》)因此,要重视至灵的生命,哪怕是在严格的礼法制度下,也不能忽视此至高的原则。例如,《礼记・曲礼》载:“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孝子行居丧之礼,要节制悲哀,不致毁伤身体,危及生命;齐人淳于髡问孟子:“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肯定地答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可见,在孟子眼中森严的礼制也不能伤害生命的至高价值,更不应以礼为见死不救的口实,否则就如禽兽一般。其次,重视生物生命。从孔孟时期就非常看重生物生命。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所谓“钓而不纲”为的就是不要赶尽杀绝,使其物种得以繁衍,“弋不射宿”就是不要射杀归巢之鸟,使得“家”中嗷嗷待哺的幼雏得以喂养,使得它们得以延续天伦。孟子更为强调恻隐之心,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后儒对此恻隐之心作了更为宽泛的理解,理学开山周茂叔“不除窗前草”只为“常见造物生意”,程颢当面直谏宋哲宗勿折柳枝,因为“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折枝”。在儒家眼中“一草一木总关情”,万物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理应受到重视和善待。再次,关照弱势群体。由于人的生理条件之差异和人生中的种种意外,出现一些弱者或疾者也是在所难免的。在儒家看来,应该对此等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关照。例如,孟子认为仁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老者,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礼记》记载:“妇人不居庐,不寝苫;丧父母,既练而归;期、九月者,既葬而归。”(《礼记・丧服大记》)妇女体弱,服丧可以不住倚庐,不睡草苫,相应的服丧期限也有所缩短。对于残疾人,儒家也强调给予特殊的关照,荀子说:“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荀子・王制》)“五疾”,唐人杨惊注曰:“五疾:瘩、聋、跛蹙、断者、侏儒。”(《荀子集解・王制篇第九》)也就是说,不仅要使这些人得到养护,还要让他们有事可做,日常生活变得更为充实。最后,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并重。孔子特别强调二者的同一,对待赡养父母,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论语・为政》)孟子也强调“富而教之”,坚持“制民之产”与“恒民之心”的统一。总的来看,儒家从来都是积极致力于生命历程的守护和延续,对生命的重视可谓达到了敬畏的高度,其仁者胸次深厚真切,这份对生命的厚重责任、执着坚守和美好期望也许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此“所终”、“所用”、“所长”和“所养”就是一个完美的生命舒展历程。也就是说,面对诸多非人力所能为的现实,儒家特别强调要多一份关爱,使得生命按照应有的轨迹产生、生长、结束,而不忍其早早夭折,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梁惠王上》)。
三、儒家“仁生”伦理情怀的特质
通过上述“仁生”伦理情怀之基本要义的了解,我们对其有了框架性的认知,儒家思想也正是遵循此理路不断地反思、追问、拓展、伸张。与此同时,“仁生”伦理情怀的特质也逐渐显现出来。
1.根本性。所谓根本性是指“仁生”是儒家理解万物生命的根本性原理。在儒家看来,人与万物之所以蓬勃向上、生意盎然、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仁”之动力,以“仁”为根基,天、地、人遵循同一生生不已的生命法则。儒家“援天道而证人事”,将此“天人合德”之理念熔铸到生命的境界、修养、价值等观点之中,使得“仁生”不仅成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而且也是道德本原。王阳明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树木要有“根”才能抽芽、发干、生叶,才能枝繁叶茂,无此“根”便会“死”;人之道德也有个“发端”,此即“亲亲”,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然后生发出“仁民”、“爱物”。朱子也说:“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子语类》卷六)否则,道德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共生性。所谓共生性是指各种生命样态在同一个生存场域内都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同时不妨碍其他生命的自由产生、发展。每个人都要发展自己的生命,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但是儒家认为,“己生”不能妨碍他人之“生”与万物之“生”。如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虽然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上下相亲渭之仁”(《礼记・经解》),即“仁”是讲求“亲亲尊尊”的,但可贵的是儒家没有因其浓厚的血缘情结而变得对其他生命冷漠,而是由“仁之本”生发出暖暖的情意。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也即“泛爱众”,《礼记・祭义》也强调“立爱自亲始”,即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因此,如果说“仁之本”体现的是对生命本原之深深眷顾的话,那么,“泛爱众”则彰显了儒家对于生命维护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同时,儒家的“他生”理念又不仅仅限于“他人”,而是囊括天地万物。在儒家看来,只要认识到“仁”之本性,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的。故此,程颢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遗书》卷第二上,《二先生语二上》;《识仁篇》)那么,何种路径可以通达此种情景呢?《中庸》里是这样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性,成就个体生命,即“成己”;还可以“尽物之性”,成就天地万物之生命。如此,“诚”发挥到极致,就能“成己成物”,人与天地并立为三。生命彰显出本来的面貌,各种生命各遂其性,互不妨碍,各得其时,按照其本性自由发展、伸张。诚如刘述先先生所指出的,“儒家的生命观是一种真正开敞的生命观”,这种“真正开敞的生命观”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共生性。
3.积极性。所谓积极性是指儒家所说的“仁生”是一种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地“生”,即展现的是一种自信、豁达的生命状态。首先,从正面来说,无论对于生命本原的追寻、生命境界的拓展,还是生命历程的完善,儒家总是抱着积极地态度去思考、面对和践行。对于生命本原,儒家积极理解、体认天地化育之生生大德,“继天为善”,并努力模仿、参照,用诸于人世之道德安排,为人间道德秩序寻求本原性回答;对于生命境界,儒家始终致力于净化掉生命中的生物性成分,变化气质,自觉超越自然生命洗染性之限制而获得道德自由之境界;对于生命历程,儒家也是自觉地、积极地弥合生命中的不幸,延续着生命的历程。其次,就侧面而言,儒家以积极姿态面对生命之困境。一般而言,所谓“生命困境”有两种:一种是生存资料的匮乏:缺食、少衣、陋居、逆旅等;另一种是生存压力的表征:穷困、危难、孤立、死亡等。人最困顿的时候往往不是生存资料的匮乏所致,而是精神意志的困顿。面对人生逆境时,“仁生”遂展现出一种充满内力的进取状态,如李幼蒸所言:“仁学实践未带来仁者之外实践成功,反而加深了其痛苦和挫败,可见仁学存在的原始意义不在社会现实之改进,而在个人精神之提升。仁学的功用在于为人类生存提供伦理学之判断、精神之境界以及人格之范型”。“仁生”体现的是面对生命困境时的进取精神,而不是消极逃避。概言之,儒家所说的“仁生”伦理情怀展现的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于困境中不忘提升境界之生命态度。
四、儒家“仁生”伦理情怀的当代价值
“仁生”伦理情怀作为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情感和伦理关怀,其对当今社会人之生命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篇2
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人力资本这一最具创造力、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人力资本及其价值的概念
通常,资本被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的总和。而人力资本价值则是指企业拥有的人才所拥有的素质为企业或组织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也就是人力资本在预期服务期内所能提供的未来收益的估计现值。
二、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对企业的影响
人力资本价值理论的提出,对企业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人力资本理论改变了企业的产权制度。在人力资本理论出现并且作用日益凸显以后,人力成为了一种与包括货币资本在内的物质资本地位相同的资本,企业中物质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改变了。因此,企业的产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开始拥有了部分产权。
(二)人力资本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企业都不再强调董事与总经理职能的截然分离和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董事与总经理的界线也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三)人力资本的观念显著影响企业文化。人力资本理论也同样影响到了企业文化。同以往的带有强制色彩的企业文化不同,人力资本观念下的企业文化往往更加强调自觉、使命感和团队精神。
三、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措施
人力资本价值可以区分为静态价值和动态价值两类。静态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和社会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人力资本的存量;而其动态价值,则是指人力资本可能发挥的潜在价值。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人力资本的静态价值;同时,企业还要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启发员工的创造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动态价值。
常见的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措施有:1、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实现员工的持续教育与培训。这是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2、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如果得到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我国企业在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方面的不足
在我国,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和提升上存在很大问题。首先,许多企业的观念落后,缺少人力资本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缺少人力资本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缺乏规范的人力资本培训和开发制度。在我国,许多企业都认为人力资本培训和开发是社会行为,不应当由企业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再次,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体系及评价机制不完善。我国有关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体系的理论还不完善。各种计量体系大相径庭,效果也是参差不齐;最后,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薪酬制度不能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造成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流向外企。另外,缺乏非经济利益激励机制。经常只用简单的行政式的命令方式管理员工,不注重员工的自尊和人格,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措施
(一)重用人才,广揽人才,提高企业人才效益。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可以使企业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因此,企业必须重用人才,广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
(二)完善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体系及评价机制。建立公正、合理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体系及评价机制,是保证人力资本收益与贡献相符合的前提。目前,对人力资本计量较常用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会计成本定价、价值法和未来薪资折现法。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首先是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因为人力资本是作为资本而存在的,因而要有适当的回报形式,这种新的回报形式就是人力资本的薪酬制度。其次是非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对于更高层次的企业员工来说,经济利益的刺激并不能很好地促使其努力工作。这些人往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自尊”、“归宿感”和“自我实现”。因此,企业应当从经营者“自我实现”的层面对其进行非物质激励。
(四)建立有效的、对于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内部约束,即企业和人力资本之间的约束,当事人之间的约束。包括:(1)企业的制度约束。企业应当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规范人力资本的开发和价值提升。(2)合同约束。企业也应当通过合同来约束人力资本。另外,还有外部约束,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法律约束。我国必须要加快立法进度,尽快出台有关人力资本方面的法律。(2)道德约束。任何阶层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所以,管理人力资本的人也应该有道德的约束。它对员工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持久的。
篇3
1.2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要以内生价值的存在为基础,但外在价值的形成要比内在价值的形成复杂得多。只有内生价值与外生价值共同作用,外生价值才能建立。可以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信息、职业培训等各种途径对外生价值进行投资。学校教育投资: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学校的教育,发挥教育“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的积极作用。职业培训投资:在现阶段我国职业培训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上岗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到科研培训,模拟仿真试验,一直到高级专业培训,培训已成为人力资本外生价值形成的主要投资内容之一,因为他们都意识到社会是在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成长、教化的投资:成长投资额主要包括生育、抚育、关爱、言传身教等。虽然投资的主体是父母,而非本人,但按照家庭活动的基本功能来看,父母亲愿意收益的只是荣誉和满足感,以及关爱的理想表达,而将投资的产权全部无偿地赠给本人,可以认为本人等同于投资主体,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文化氛围的国度里,父母用于子女成长教化的投资更是如此,父母都把希望寄予自己的子女,这是不容置疑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状况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强弱。人力资本数量、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所在在生产过程中深刻认识生产过程及生产要素,有效运用机器设备,可以增加有效劳动和提高物质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产出,扩大再生产。
2.2人力资历本是促进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业机会的扩大,传统产业的效率倍增,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力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化科技大规模化,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被高新科技所武装,劳动和智能、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在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情况下,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产品。这样,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而产值增加的情况下,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就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世界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脑力劳动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并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不仅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篇4
市场预期的升值而非真实的供求关系
下面是几种主张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理由,笔者认为是不成立的。
第一,市场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首先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国外,非常明显,国外的压力更多带有政治色彩而不是经济问题。国内的升值预期是人云亦云地“炒作”更多一些。特别是资产类的市场上,人民币升值成为资金不断流入支持价格上涨的重要理由,投机资本有非常大的动机不断强化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所谓市场预期的概念有误。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市场的预期,证券投资和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是贸易对货币的需求,是资本增值愿望的反映;是资本赚钱的需求,不是真实意义上对人民币的需求。所以,不能作为人民币的真实“供求”关系来决定汇率。不能把贸易的供求关系决定均衡汇率的理论,偷换成投机需求决定汇率的概念。
第二,顺差过大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不到位。外贸顺差是一个总量问题,宏观经济学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内部储蓄和投资不平衡导致贸易顺差或者逆差。对于中国来说,外贸顺差扩大主要是内部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和内需的推动不足所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应该是美国内部储蓄不足消费过大所致。
日本关于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泡沫的研究中,对当时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以及引发日美贸易摩擦和由此导致的日元升值压力的分析,就明确指出是美国内部的储蓄不足所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元已经过度升值,经济整体进入萧条,但对日美之间巨大的贸易收支不平衡一直没有被解决过。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日元在压力下升值的历史正在中美之间上演。中国一定要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第三,快升则热钱快流入,慢升则热钱慢流入,最后流入的总量是一样的。这里有一个重要假设,流入资金总量有限。这个假设显然不是现在的情况。第一波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带来的国内经济各方面的失衡,包括流动性过剩、投资过热,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极大地困扰中国内部。由于次贷危机,全球三大主要储备货币的注资行动带来新一波的过剩流动性又蜂拥而至。这里的问题是,当前热钱的总量是在增加的,企图流入的资本越来越多,不会随着快速升值而减少,结果就是资产价格泡沫膨胀。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两年的实践证明,全球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升值压力,或者说热钱贪婪的升值预期,不是升值快慢能够改变的。日本教训非常明确地印证了这一点。日本当时就是快速升值,一年之内从250日元对一美元升值到130多日元对一美元,升值46%,不能说不快。日元一直升值,但热钱基本没有停止流入。1990年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以后,日元继续过度升值,1995年达到78日元兑换1美元,经济大幅衰退。当前的货币环境,不符合“本币快速升值到位可以遏制热钱不断流入”的条件。快速升值只能鼓励更多的热钱流入,关键在于什么是升值到位,还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过度升值危害经济后果是很严重的。
升值难解通胀
第四,升值遏制通货膨胀。这个观点有两方面的理由。有讨论认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高于名义汇率,可以加速提升名义汇率来遏制通胀。实际汇率为什么高于名义汇率?因为实际汇率=名义汇率+中国通胀水平一美国通胀水平,近期中国通胀水平高于美国通胀水平,所以实际汇率高出名义汇率。这里有一个关系一定要理顺,目前是因为通胀上升,导致实际汇率大幅提升。所以提升实际汇率可以减低通胀的观点,存在因果关系上的颠倒。
另一讨论认为,近期通胀是流动性过剩所致,而流动性过剩是资本流入太多,资本流入太多是人民币升值不够。在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下,资本大量流入可能主要归咎于本国货币价格的扭曲。但笔者坚持认为,在目前这种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大幅贬值、华尔街次贷危机导致资本流出的非常规大环境下,资本的不断流入不可简单认为是人民币汇率低估之过。连欧盟都有不堪重负之感,何况存在诸多内部不平衡的中国经济。
适度保持资本流进、流出的主动权,可能是在坚持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给我们保留有序调整内部结构,以适应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放形势的一个阶段性政策空间。
加速内部结构调整和改革
我们认为,上述一些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学的理论都有前提假设,前提假设不满足,可能不能带来―般的结论。
欧洲人必须明白,欧元大幅升值与人民币压力一样,是美元贬值的原因。有研究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在“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突然发现了大量黄金,黄金马上不值钱了。在当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制下,美元发了太多的钱,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就大幅贬值,比如石油、黄金,还有其他大宗商品。其他各国货币作为一种货币性产品,由于美元的贬值也会相对升值。
至于在本轮美元贬值中,欧元升值较大,应该与欧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关。欧元基本是目前唯一可以对美元有替代性的货币。美元贬值,资金就会流向相对高价值的货币和资产,欧元升值与石油和黄金价格上涨的性质是一样的。人民币也在被动承受升值的压力,欧元转嫁压力给人民币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解决问题的。
我们自己也需要明白,给定中国目前国内的各种经济体系中的复杂矛盾,特别是通货膨胀上升,内部结构问题显现货币贬值的压力,中国可能承受不了国际社会转嫁的升值压力。加速内部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可能是解决当前国内外矛盾的正确途径。
陈志武观点:金融价格的调整不能用“渐进”
股市泡沫、房价失控、外汇储备膨胀、出口顺差飞涨,还有就是银行存款真实利率为3%,因此以利率调整为宏观调控手段难以奏效。这些失衡现象从表面看好像彼此孤立,但实际上都是由人民币升值太慢所致,或至少是众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很多人说正是为了避免重蹈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衰退的覆辙,而让人民币缓慢升值;可是,这样做的真实结果恰恰会导致中国经济重蹈当年日本的覆辙。
在相对开放的经济里,金融价格的调整不能用“渐进”,至少不能太慢地“渐进”。就以人民币汇率为例,人民币是一种金融资产,它跟美元的汇率是其相对美元的价格。如果汇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并能自由浮动,任何未来升值预期都能立刻在
市场价格中反映出来,换言之,由于人民币作为金融资产的高流动性,对它的需求和供给都能即刻产生,所以,只要有人民币升值预期,这种预期就不需等到未来才实现,升值在今天就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受当天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更受未来升值、贬值预期的影响。
那么,如果像现在这样,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应该再升值15%,只不过政府只允许它每年升值5%,“渐进”时间还有三年,其后果会怎样呢?这必然带来各种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失衡和高度经济风险。首先,这意味着人民币作为金融投资资产的价值远高于其价格,而且它必然按每年5%的速度升值,下跌风险甚小。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这种几乎肯定的年回报至少5%的投资品种吸引力如此之大,都想往中国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上冲。为应对这些,中国要想尽一切办法堵,让热钱进不来。可是,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率均在3%-4%的情况下,稳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带来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人民币价格偏离价值实在太多,所以,这几年的博弈不断升级,让境外投资者的热钱哪怕是要通过虚假出口贸易的形式进入中国,他们也愿意。 其次,是国内人民币储蓄不愿意出去。虽然去年开始推出QDII制度,也允许个人投资QDII基金或金融品种,但没有太多人有兴趣,因为把钱投到境外后,所赚外币回报的第一个换成人民币后,等于没赚,这5%只是对消了人民币5%的升值预期。而在没有承担风险的情况下,美元、港币、欧元、日元资产的回报不可能有5%。所以,在人民币每年“渐进”升值5%的预期下,没有几个人有兴趣利用QDⅡ从国家手里买外汇到境外投资,帮助分摊国家承担的外汇风险。
这就有了第三种失衡,外资热钱往中国冲的同时,国内人民币资金又不愿意出去,再加上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使中国出口顺差进一步膨胀,结果是,国家外汇储备直线上升,已经到了1.4万亿美元,并且还在快速上升。有了这么多外汇怎么办?到哪里投资?由谁来投资?本来,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在投资决策上效率低是出了名的,否则,就不会进行民营化了。但是外汇储备膨胀的后果是让中国政府承担太多的外汇风险,美元贬值、美国降息随时都会使中国承受直接损失。这就有了由各大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到境外买项目和企业的必要,也有了成立中国投资公司的必要,让中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成了大的投资商,由此带来的问题、挑战和浪费,这里就不多说。
第四种后果是贸易顺差的暴升。我们可以把人民币的汇率看作中国劳动力的价格、环境价格、资源价格,那么,让人民币尽快升值等于是让中国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更高,让污染中国环境的代价提高,也让消耗中国资源的成本更高;相反地,把人民币汇率人为压低,等于让中国劳动力、环境和资源能继续很便宜地被消耗,也当然使中国的贸易顺差继续猛增。
股市泡沫是中国未来几年最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一旦股市泡沫扩大并破裂,它比任何其他市场的崩溃都更能引发社会动荡,中断近3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进程。
是调整金融政策的时候了。首先要做的是从源头开始,让人民币尽快升值。
(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
周洛华观点:通胀无牛市
股票价值从根本上说,体现的是企业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生产效率提高的能力。举个例子,如果给你700亿元人民币,你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构架一个和振华港机具有相同竞争实力的企业的话,你是不会去买振华港机的股票的。如果你从市场上花530个亿,也无法组建一个像中兴通讯那样有竞争力的公司,那么你倒是可以考虑购买中兴通讯的股票。大家之所以购买公司的股票,并不完全是为了分红,在成熟市场上,高分红的股票往往表现很稳定,不涨也不跌。我们买股票更多是看好公司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不断增长的,也是我们无法在市场上复制的。通货膨胀说明企业的能力改善的前景到了极限,这时候我们应该抛出股票。如果企业这种能力得到继续提升的话,我们根本就不会看到通货膨胀。设想,如果上海汽车能够开发出具有规模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汽车,我们就根本不用担心石油涨价了,我们放心继续持有上海汽车的股票就是了。
有人说,通货膨胀应该提升类似西部矿业等资源类股票的价值。我刚刚用同情而惋惜的口吻挂断了我那些前赴后继买入西部矿业股票的朋友的电话。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安慰的话,可惜的是,我帮不了他们。通货膨胀是会导致原材料涨价,但是石油价格暴涨并不等于中国石油公司或者埃克松美孚石油的股价上涨。金融学认为:如同能量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头寸存在于一切资产之中。石油公司的股票存在两个头寸,一个是石油看涨的头寸,一个是看好该公司找油能力的头寸。那些不具有进一步找到新油田能力的公司会被市场抛弃,既然是看好石油上涨,就应该直接买入石油而不是美孚的股票。
一般来说,举办奥运会的国家会在当年出现物价上涨,如果假设我国明年物价上涨幅度在10%左右,那将显著降低A股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我曾说过,人民币升值能够克服通货膨胀,但是既然人民币只能缓慢升值,那么2008年的股票投资价值将低于房地产的投资价值。一句话,紧缩的货币政策不能扼杀优质成长的企业,泛滥的流动性则无法支撑稳定的牛市。
(周洛华 上海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郭凯观点:坚定持有美元
如果一个股评家推荐持有一只肯定要跌的股票,那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人脑子大概是出问题。如果我说,我觉得中国应该坚定地持有一种肯定要贬值的货币,肯定也会有很多人觉得我脑子有问题。可是,我确实觉得中国应该继续坚定地持有美元,也许我的脑子是有问题。
两年前,我遇到了一位在美国做房地产生意的华裔小亭。也许我对他在言语上的尊重让他觉得很有面子,在临别的时候,他拿出一张名片给我,说:Call Me,眼神中的含义似乎是:有什么地方需要罩着的,来找我。然后就坐着他那辆漂亮的大奔走了。那张名片当然是我回家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但我们吃饭的时候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只做商用住宅,不做民用住宅,因为民用住宅做起来麻烦。他告诉我,他从来都是两个党都捐钱,而且捐一样多。理论很简单也很实在:生意是要做一辈子的,政党却是轮流坐庄,当然两边都要搞好关系。当然,他告诉我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他做生意的方式:经济低谷地价低的时候屯地,经济好的时候地价涨的时候出手。
你听完他的话,大概会想,一个人要脑子多有问题才在经济好的时候买房啊?不是摆明了给别人赚钱吗?大家都应该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买房,这样才划算,不被上面这位赚钱。你再―想,可能又觉得不对了,经济不好的时候谁有钱买房啊?要是大家都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买房,那经济就不会不好了。或者反过来说,要是经济好的时候大家还不买房,那经济还怎么好?
说这件事情的目的是回到美元身上。作为个人,你当然可以在看准美元要贬值的情况下,更多的持有别的货币,就像上面的那位地产商一样逆周期操作来赚钱。但在宏观层面,美元走弱的原因是对
美元的需求相对于供给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外汇大国抛美元是什么后果?只能是让原本就弱的需求变得更弱,原本要慢慢贬值的美元立刻就贬值。
美元贬值的“原罪”是什么,众说纷纭,从危言耸听的阴谋论到天不会塌的乐观派都有。从道理上讲,如果美元贬值不是中国的错,中国就不应该承担美元贬值的代价。可是,这已经不是一个各扫门前雪的时代了。现实地说,现在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如何去面对这件事情。抛美元,对美国来说是落井下石,对中国来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中国就在那口井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14日在华盛顿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将以美元为主,此一政策立场相当坚定。谢谢同意。
(郭凯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叶檀颜点:先A后H的实质是为最终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打基础
中国中铁充当先锋,走上了先A后H的发行之路。从先H后A,到A+H,到先A后H,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一次困难的三级跳。
这首先说明A股市场重新夺回了对于国内大型企业的市场定价权。随中铁之后的太保集团拟发行不超过9亿股H股,H股发行价格将不低于A股价格,再明确不过地说明了从国际投资者手中夺回定价权的目的。
H股定价权存在天然缺陷。由于港币是非货币,必须由挂钩的货币如美元代为定价,其中的汇率风险、市场风险通通表现在过低的定价之中。香港民众虽然分得杯羹,但利益的大头被国际投资者俘获,因为国际市场的路演无法避开这些体形庞大的国际投资者。中石油中石化1块多港币的IPO价格形如明显的利益输送,谁让你自己将定价权拱手交给了别人呢?
先H后A模式同样存在境外投资者大肆获取无风险溢价的问题。根据摩根大通分析,在11家回归A股上市的H股之中,A股上市前的三个月H股股价不论市况都会逐步上升,逐步上升是一种温和的遮羞说法,在A股上市前中人寿等公司的股价暴涨,提早收割内地溢价的红利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而内地不得不一再在投资者不胜寒的高价发行新股。一旦A股正式上市后,H股表现各异,差价逐渐收窄。据摩根大通估计,明年A股与H股差价可以收窄至35%,主要是由于内地可望有300亿美元QDII资金投资于港股所带动。先A模式挤占了剪内地投资者羊毛的空间。
以往发行H股或者红筹股一为收集外汇,二为在东亚金融危机后扶持香港市场,三因A股市场容量过小,只能在“大局”之下行无奈之事。如今随着政府做大内地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逐步市场化决心已定,收回定价权宜早不宜迟,让国际投资者动辄收获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港币,以有限财力行无限好事的无谓利益输送不能再干。大型企业在香港市场定价从一开始就是权宜之举,行之于长远将对中国经济造成破坏行影响。
篇5
一、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涵义与类型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自己的职业咨询经验为基础的一种关于职业选择的人格类型理论。这是一种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在于: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个人职业选择分为六种“人格性向”,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工作性质也分为六种:现实性的、调查研究性的、艺术性的、社会性的、开拓性的、常规性的。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型。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congruence)。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人格类型理论的实质在于择业者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类型的适应。适宜的职业环境中个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能够较大程度地获得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辅导理念: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工作联合起来。生涯辅导强调生涯探索,对自我能力、兴趣、价值及工作世界的探索,霍兰德巧妙地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借助霍兰德代码的协助,当事人能迅速地、有系统地、有所依据地在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活动。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它提供和个人兴趣相近而内容互有关联的一群职业,而不是仅仅片面地去建议个体选择一种特殊的行业或工作对象。
篇6
2.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团体成员的招募与筛选、领导者的确立、团体目标的确立、成员的组织与分配、团体内部事务的规划等。(2 )初创阶段。主要是让成员之间建立信任、相互了解、适应团体、明确目标,最重要的是团体活动的导入,让成员适应团体和团体活动。(3)过渡阶段。处理团体内部的矛盾和抗拒,开展团体活动。(4)工作阶段。团体辅导步入正轨,活动有序进行,帮助成员解决问题,协助成员领悟和成长。(5)结束阶段。正确处理团体成员的离别情绪,领导者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
3.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1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和紧张情绪。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有趣的活动,活动的趣味性使人放松,获得愉悦的感觉,同时活动也使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暂时忘记了负面情绪。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思考和行动,让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达到良好从而完成活动任务,这是成员的自主的身心调整。众多的团体成员更是一种社会支持,让大学生感受到关心、关爱。例如互助拍拍背这个活动,成员要站成一圈,用手掌帮前面的人按摩,然后转身帮后面的人按摩。在这种简单的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感受到他人的关心,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对每位成员来说都是一种心灵的抚慰。(2)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内部有着较多的成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圈,每一位成员在辅导活动中都要与其他组员交流,成员间要彼此了解,活动的完成需要成员间协同合作,这一切都在锻炼着每一个人的交流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并在实践中运用。(3)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促进成员的自我成长。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1.概念。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在宿舍的空间内,朝夕相处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了解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和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宿舍人际关系体现了群体的影响力和群体的内部构建。
2.特点。(1 )独特性。大学的时光里,来自不同城市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宿舍里,每个人都有着个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有如此多的差异,但是他们却要住在一个宿舍里,在相同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这些使得宿舍人际关系十分独特。宿舍里有共性也有个性,差异巨大但包容性也大,看似矛盾却处处表现着和谐。(2)复杂性。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导致了宿舍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男生或女生宿舍、高年级宿舍或低年级宿舍各有不同,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样的方法却用来解决不同的宿舍问题。复杂的原因在于有太多的个体,而且数目庞大的个体被随机组合。(3)危险性。宿舍里成员间个性不同,矛盾时有发生,矛盾升级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矛盾何时发生无法预测,结果无法预测,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也说明了危险的存在。
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宿舍内部成员矛盾频发和小团体的存在是大学生宿舍内人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很多大学生反映有过和室友吵架的经历,甚至有的宿舍内发生过打架事件,还有学生反映自己曾被室友孤立过。从媒体的报道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宿舍内的投毒、故意伤害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的应用价值
1.促进宿舍成员间的了解和理解。在人际沟通理论中,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指出人际沟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共有的社会系统。在沟通中言语和非言语同样重要,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成员之间能够在多种沟通形式下进行深入的交流,这些形式有言语、目光、体态等。虽然宿舍成员朝夕相处,但是很多同学只是流于表面的交流,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深入的心与心之间的真诚沟通,在平时的相处中可能一句话不和就互不理睬。在团体辅导中,所有人都能够静下心来,听别人说,很多在平时没说的话有了说的机会,很多不敢表达的情感也传达出来了,交流的效果较好。
2.有助于大学生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社会学习理论中,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个体能够学习、模仿他人的重要原因,如何让有缺点的、不完善的大学生个体变得优秀和成熟,那就要让他们向他人学习。团体辅导中每一位大学生是个体,辅导团体是环境,两者的交互作用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向其他成员学习,最终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我。团体的目标在逐步实现时,个体的从众心理也会促使其努力学习他人的优点,使自己变成符合要求的团体成员。
3.帮助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抛弃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一切事情都以个人的利益为准,让自己舒服,那么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忽视了他人,很多时候会伤害到周围的人,对别人不尊重。尊重他人需要换位思考,团体心理辅导中,天使揭秘活动就能让成员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同时学会尊重他人。需要层次论中,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个体会体验到愉快和较高的满足感;需要无法满足,必然会出现问题。然而尊重是相互的,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是先尊重他人。当今的大学生过于追求个性,结果是在宿舍里谁都不尊重谁,体验不到尊重也就不愿去尊重。团体心理辅导让成员感受到的是充分的尊重,在个体自身需要满足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充分的去尊重。
4.有助于提升宿舍的集体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理论指出团体会营造出一个场,这个场具有动力,随着动力场的变化,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个理论说明了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力,团体的力量推动个体凝聚在一起,团结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5.促进宿舍内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团体心理辅导中,会形成独特的团体气氛,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团体内的每一个成员。首先,团体气氛是一种和谐的气氛,它促使每一个个体尽力去维护和保持团体的和谐,渐渐地,维持和谐的想法会内化为每个成员的自动化思维,当他们回到宿舍也会努力让宿舍的人际关系和谐起来。其次,团体气氛是相互关爱、关心的气氛。团体辅导的活动更多的是需要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只有相互关心才能一起成长,并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
篇7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
1.1给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的正面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健全带来全新的契机。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内,各种多元化的思想和思维相互碰撞,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喷涌而出,为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注入了全新的活力。[1]这些具有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观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更加“接地气”。很显然,面对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变得更高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更加高层次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的开放性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明确且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显然这是对新形势之下的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给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各种负面思想不断滋生,给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健全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开放的大平台之下,各种舶来思想层出不穷,这些思想良莠不齐,而缺乏辨别能力的同学们自然首当其冲成为了这些不良思想的的“牺牲品”。[2]很多同学将所有的外国思想视为至理名言,对其盲目崇拜。拜金思想、攀比思想在同学之间不断蔓延并呈现燎原之势。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我们同学间也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在原先计划经济时代之下,我们的思想十分单纯,信仰明确。但是在现如今鱼龙混杂的社会中,我们学生却常常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信仰什么,也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正确进行信仰。理想和信念的崩塌是这一代的我们普遍遇到的问题之一。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确定的主要策略
2.1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人生价值观的确定
我们学生在建立健全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联系国际国内的最新形势变化,并以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基础,正确引导我们学生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要考虑到同学间的共性,又要针对每个不同的同学因材施教,切勿在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上“一刀切”,各种事例的选择也必须具有说服力,让人信服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才是正确恰当的教育形式。
2.2在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下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对于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们来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的我们情感体验变得日渐丰富,各种观念逐渐成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好时期。在教学中,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准确把握我们学生的思想,积极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为我们以后的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我们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十分重要,此时的我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意识和主见,在这个阶段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切勿太过于主观,而是应该以尊重我们学生为基本前提,在此大前提之下,我们学生能感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并在此种重视感中提升我们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让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变得更加丰沛。
2.3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下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培育
在建立健全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这二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有的同学认为人生价值观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十分遥远。[3]很显然,这就是错误将人生价值观的树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隔离。让人生价值观的建立不健全。因此,在建立健全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的统一,并从中找到相互的结合点,让人生价值观的建立更加顺利有效。
3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为了让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更趋完善,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多管齐下,让我们能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伍慕子 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人活着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人的生活欲求和人生看法不仅实实在在地普遍存在,而且还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而有不同的内容。在人生理论里,我们把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持续性的,表现为非“冲动”之形式的,人在人生方向上对自身意义的价值定位称为“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通俗地说,“人生价值观”或“人生价值取向”就是人对人生价值的最一般看法或取向。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和实际追求,人们会在纵横纷纭的社会利益关系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不一定一旦完成就一成不变。这,就是人生价值①的择定。
当然,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时,也往往会对别人的人生价值定位作出期望和预设。也就是说,人们一般不仅会对自己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而且往往会对他人尤其是对其亲近的人的人生应怎样作出心理期望和预设。这,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择定。因为人的存在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必定既具有自我性,又具有非自我性。
人的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其基本原则是利倾性原则。从个人角度说,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定位是围绕着人自己心理认定的利益进行的——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利益,也包括以社会为中心并内化为自身需求的利益,它都直接或非直接、直观或非直观、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倾向。
人生价值定位的择定依择定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自为和他为两种,即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两种。自命价值就是自己心理择定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他命价值就是他者择定而赋予个人的价值定位或价值期望。按价值择定主体的实际状况分,他命价值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我谓之“单性他命价值”。“单性他命价值”是指特定的社会个体对某一社会成员即对真正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其择定主体通常指一两个数的亲属、老师、朋友、同学、同事等。单性他命价值的择定主体一般与真正的价值主体关系较亲近,对价值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二种类型我谓之“合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社会成员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如某一单位、某一村庄、某一城市社区对某人的价值期望。这种社会群体和真正的价值主体在空间上较接近,能通过社会言论等对价值主体的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较直接的影响。第三种类型我谓之“复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是指整个社会尤其一个国家内的社会整体对价值主体所期望的人生价值定位。这种价值期望一般通过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舆论倾向对价值主体的人生价值定位之选择发生相关的影响。
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因择定主体与真正的价值主体的亲近性不同,而一般情况下呈现出具体性、直接性递减和抽象性、间接性递增的排列趋势。特别是复性他命价值,因为它是整个主流性社会文化对价值主体的一种最普遍、最一般的价值期望,所以它往往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符合一般社会历史进程的价值期望——这里假定主流性的社会文化就是最合理的社会文化。当然,应当说明的是:文中把他命价值分为单性、合性、复性三种类型,是为了分析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他者对价值主体自我价值定位的不同影响力,即为了分析非自我价值期望的多样性。实际上,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并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
为了深入地认清人生价值观尤其是“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的问题,下面再来详细分析人生价值观中的自命价值这一内容。
人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和追求,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物利的享有,第二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名位的享有,第三个层次是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定位于实现对道义的享有。鉴于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名誉追求、地位追求和道义追求也是一种利益追求,我们为讨论的需要就把这三个层次分别简称为“物利实现”、“名利实现”、“义利实现”,并把其价值定位的对象性体现分别称为“物利”(物质之利益)、“名利”(名位之利益)、“义利”(道义之利益)。
物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物质利益的享有;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的享有;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取向就是把人生的价值、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对社会道义的享有。而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道义的追求一般也就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换句话说,具体的实际利益一般情况下的非共享性和非共生性,决定了对他人、对社会实际利益的增长的推进,往往同时就也是对自我实际利益(尤其是非精神之实际利益)的付出。当然,这里的“义利实现”是泛指一切自觉地把实现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为自我人生价值追求的价值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他人或社会给予的荣誉、地位、尊严等精神性利益,一般就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出自己的付出;要实现自我认可也是社会认可的社会道义,一般也必须为他人或社会的实际福祉作出贡献,作自己的付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付出。可见,名利实现的层次是对物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义利实现的层次呢,也是对名利实现的层次的一种超越。物利实现为享有直接的物利,名利实现为享有外在的名誉、地位,义利实现则为享有社会道义及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进。每一种层次的超越,都是对自我物利的相对否定和对他者物利的相对肯定,都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实际上,在进步而合理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评价下,要获得他人、社会的巨大承认,要获得外予的名誉、地位、尊严,则他必须为他人或社会作出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创造,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付出。如果说名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还不是一种真正高尚、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那么义利实现的人生价值定位则是一种主要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的高尚而自觉的人生价值取向了。义利实现的追求是对自我能力实现的追求,是对他人或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的追求,它已经提升到了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生境界,而把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定位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潜能并以此来推进他人、社会实际福祉的增长。这种义利实现的追求的最重要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物质利益,也不是为了社会名位,而是为了他人的福祉,为了社会的福祉,为了自我认可的一种道义或事业。可以说,借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念,本文所论及的义利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合乎社会道义的自我实现之追求,就是一种人生的利益指向和社会道义的利益指向相吻合的人生价值追求。
把自命价值分为三个层次,也是为了讨论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单个的人往往既有名利实现的追求,也有物利实现的追求,甚至还有义利实现的追求。但我们认为一般一个人只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并且这种主导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在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物利、名利、义利实现的归纳与分类,也不能完全包括所有的人生价值取向类型,比如某些艺术的、宗教的人生追求,其主导性的人生价值定位往往既不在于物利实现,也不在于名利实现,更与所谓的社会道义的实现相距甚远。也就是说,有些人的人生价值定位及实际追求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间,也可能浮于这三种类型之外,也可能是这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总之,从整个社会来看,自命人生价值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层次相关的上述三种基本类型。而从社会个体来看,自命价值也不是唯一的和不变的,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一样,都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三
很明显,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是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生价值定位或人生价值期望,两者往往是不一致而有冲突的。自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社会个体的自我利益要求,最能体现社会个体对自我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追求;而他命人生价值最能体现他人、社会的利益要求,最能体现他人、社会对个体人生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各种人生价值观的矛盾和困惑,往往恰恰发生在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发生在自命价值和单性他命价值、合性他命价值、复性他命价值的各种冲突甚至是他命价值的内部的各种冲突中(如下图)。特别是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是社会整体对个人人生的最一般的模式预设和价值期望,它与自命人生价值的内容往往具有最大的差异和距离。自命价值最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具体性,而他命价值中的复性他命价值最具有非个体性、非直接性、非具体性,自命价值与复性他命价值往往也就存在最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的“复性他命价值”这一概念与传统人生理论中的“社会价值”这一概念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人生价值矛盾关系图②③
A:自命价值B:他命价值B1:单性他命价值B2:合性他命价值B3:复性他命价值
在承认人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事实是两回事的前提下,通过对人生价值定位的自命和他命的区别,通过对自命人生价值和他命人生价值各自内容的分析和相互关系的考察,我可以看到他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可以看到自命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和变动性。而一个人人生价值观的实际矛盾和心理困惑,就存在于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的冲突中,存在于具体的自命价值之内容和具体的他命价值之内容在排列组合上可能构成的种种关系中。依据我们现有社会的主导性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的主导性利益倾向,则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应不断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超越,从物利实现向义利实现发展,从而不断地与他命价值中的最高价值类型——“复性他命价值”趋于吻合,也即与主流社会赋予的价值期望趋于吻合。只有自命价值和他命价值尤其自命价值和复性他命价值双向运动,特别是自命价值向复性他命价值趋向运动,自命价值与他命价值的实际紧张关系才能得以缓和或消除,自我和他人、社会的多维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和统一。
【注释】
①本文文中的“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人生功过”意义的人生价值。前者属于人生观,后者属于人生事实;前者指向人生的未来,后指向人生的过去;前者存在于人的主观心理中,后者存在于人的客观事实中。本文的讨论,都是在人生观的层面上展开,而不是在人生的实际功过层面上展开。
篇9
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个人与社会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浅层或深层的根源。各种人生价值观,可依据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利益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不同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社会本位论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社会本位,以社会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这在中国古代,它是圣人的或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观,在我们称之为“一心为公”,“毫不利已”的精神境界;第二种是个人本位论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个人利益至上,提倡个人为中心论,它以“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合理利已主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等为表现形式。我们平常所说的意志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消极虚无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它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是以一种消极无为的态度来处置。也正因为人与社会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人生价值也包含了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人有社会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即个体的人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自我价值即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对自己的接受和尊重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等等;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或有益行为,内在价值即个人德性、知识、能力等创造社会价值的潜在力量;人有现在价值和应有价值,它是包括在现在人生中的,预示着人生未来的,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价值。
篇10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是价值在人生观方面的最佳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在社会现实中的正面作用的体现,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可以从人生对社会的意义方面理解和认识,理解人生意义的大小,人生价值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1.价值尺度
首先,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指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不是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是不是有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是不是对更广大人民有利。
其次,对于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人们所做出的贡献,这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分子,总是应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存在,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现实中,人们会选取自己的生活道路并通过相应的生活方式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命有什么价值,从根本上而言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体的条件
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实践方面的过程。社会实践又是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根源。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置不是固而不变的,人既是客体,同时又会是主体,它是主客体关系的相统一。
故,树立哪种类型的价值观就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反应。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要为之而不断奋斗。
主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这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及个人的主观要素。其中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而相对而言的客观条件则主要指,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个人对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故,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要求我们必须完全的全方位的改造自己。
二、个人人生价值的索取与贡献
1.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必须靠每个社会成员来通过创造性劳动,作出贡献才能完成。若成员只求索取而不谈贡献或付出,社会将难以存在,发展更是难而不在话下的。
2.贡献是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志,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合理满足,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辩证的和有机统一的。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应当以个人对社会贡献为根基,这是社会得以前进的外在要求。因此,人生价值并非是看社会为他提供贡献多少,也或者说他有多少社会的金物财器,其权势多大,位子多高,而是要看他为社会的贡献是什么是多少,以此为标准而进行切实衡量。
人生之价值其存在之根基在于奉献,人们常言要实现人生价值,但人生之价值又谓为何物?我认为,人生之价值即为奉献。何人对社会奉献大,其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不管是行政官员,科学人士,企业人员,艺术大家,还是一心利他者之英雄人物,甚或一介凡夫俗子,其均存有人生之价值。或许会有人言:非也!人生之价出之于索取。谁取索得越多,相对而言,其实现的人生价值通常往往会大,诚然,谁取所得越多,他个人的社会财富必然会越多,但如果不用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上,那么,即便财富多多,亦无任何社会价值意义可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看其贡献,而不是仅看其取得了什么,也或其取得了多少。”他又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他还是,“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可言。”所有这些对人生价值的论述都是相当精辟的,对我们十分有好处,值得深切体味,让我们以春蚕和蜡炬为榜样,终生奉献为乐,以奉献为荣,把奉献作为自己的应有职责,不止的去征战人生的疆场,努力去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结论
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人生取向,在现今,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所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在向社会所取的同时更好的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
最后,不管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它们都源于人的创造力,也是对人生的行为与目的的一种社会评价,因为它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杠杆,也是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参考文献
篇11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4-02
0引言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理论指南和行为动力,它决定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透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解决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整个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问卷的设计。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在参考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态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时,对同一内容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考察,以求调查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准确。第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答卷146份。问卷的问题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类。在统计过程中,百分率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人生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和进取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还是人生态度方面,多数女大学生都是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72.5%的女大学生选择做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55.0%的学生选择做一个“有道德、讲良心的人”。而对于“从祖国、事业、自己、父母、配偶、子女、朋友、金钱这八个选项中,选出最重要的两项”这一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父母、事业和朋友,其中有77.5%的选择了父母。从父母在两项选择中遥遥领先,朋友也位居第3位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着我国优秀的伦理和道义传统。对于“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说法,有70.8%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她们有理想,希望自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拼搏进取和诚实守信来实现人生目标;她们有良好的品德,尊敬父母、重视友情、肯定善行;她们积极向上,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之,当代女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体现出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熟。
2.2 传统价值取向淡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初步确立由当前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淡化和市场经济人生价值观强化的趋势上。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为实现人生目标,您会怎样做”时, “拼搏进取”、“诚实守信”的选择率分别高达78.3%和73.3%,其它诸如“随机应变”、“勇于冒险”等符合市场经济的牟利、竞争原则的也分别有41.7%和36.7%的选择率,而“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的认同率只有2.5%,体现出市场经济生活中竞争、优胜劣汰的意识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在传统人生价值观中,人们一向肯定重义轻利和只讲贡献、不图回报的行为,但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道义和金钱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一样重要”的学生占56.7%,比 “道义比金钱重要”的选择率42.5%高出14.2%;而对于“您怎样看待贡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有高达65.8%的女大学生选择“既要讲贡献,也要讲回报”,还有10.8%的甚至选择了“以最小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选择“多贡献,少回报”和“只讲贡献,不讲回报”的一共只占21.6%。这一方面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逐步抛弃了空想成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漠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减弱的倾向,带有消极的庸俗化色彩。
2.3 集体主义价值观依然较强烈,但价值倾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回答“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时,明确表示“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占35.8%,而回答“兼顾两者利益”和“视情况而定”共有60.9%。与此相似,对于“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选择“利己但不损人”的占40.8%,位居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对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说法,更是有73.3%的女大学生表示“赞同”,10.8%的表示“说不清”,而选择“不赞同”的只有15.8%。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一些女大学生仍然认可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希望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时候,天平往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了,这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主要还是实用的、功利的和自我的,也就是说,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
2.4 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冲击,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出现矛盾的认知。这种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回答理论认识问题和实践选择问题之间相脱节,例如,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什么来决定”这一问题,75.0%的女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社会声誉、名望的高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的分别只有12.5%、8.3%和3.3%。然而,针对“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只有11.7%的女大学生想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选择率位居该题6个选项的最末位;同样,对于“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多项选择题,选择“获得更多的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只有40.0%,远远低于“提高学历,增强竞争能力”的72.5%和“能更好地完善自我”的66.7%的选择率。这种理论认识和实践选择相脱节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女大学生“在社会正统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群体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种从众行为”。[1]她们在人生价值标准上的矛盾和困惑,反映了她们在社会规范和自我需要之间徘徊、游移的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她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3思考与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信心。”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有4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太自信”,还有3.3%的选择“很不自信”。而对于“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您……”这一问题,也有35%的女大学生选择 “有点担忧,怕适应不了”,更有5%的觉得“很害怕,无所适从”。因此,树立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应该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活动;其次,要向学生传递性别平等的观念,肯定女大学生们的长处,对她们的才华和能力予以认可与鼓励;再次,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要号召女大学生向优秀的、成功的女性学习,更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3.2 与时俱进,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更新,同时,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工作必须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具体地动态地把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此外,教育者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观鲜明的时代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宽容。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正视当前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前辈的差异,肯定她们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入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从而真正做好她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3.3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课堂教学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2] 因此,要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渠道入手形成合力。
3.3.1 校园文化建设人生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还是服务保障工作,都会对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为重要内容,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她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人生价值观教育服务。
3.3.2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和内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让女大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文化科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3 日常管理正确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而是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对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以管理为载体,把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做到管理育人,帮助女大学生矫正偏离的价值行为,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篇12
一、引言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一。从理论上来说,理想信念具有实践性、超越性、时代性、多元层次性等特征;从实践上来说,理想信念是包含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在内的综合活动。这表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修养》)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固然,导致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失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教学方式的把握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想在理想信念的课程教学方面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探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研究方式。本文拟以《修养》课中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内容为出发点,对《修养》课程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探究,从而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以求教于各位教育同仁。
二、人生价值的完整理解
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是《修养》课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范畴。就目前高校《修养》课程的内容设置来看,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各分两章(第一章和第三章)来讲述。在对人的价值观的诸多理论中,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也最为全面的。因此,对人的价值的准确把握,就成为我们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探究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论依据。关于对人生价值观的特征,我们可以做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认为,人的价值是其生存价值、享受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统一。人首先要存在,然后才有人的活动。所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1]这就是人的内在价值,它是人的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人的价值观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再次,人的价值观坚持劳动贡献与主体素质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的社会价值既然是人满足社会需要的属性,那么人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贡献以确证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主体素质包含诸多因素: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等。”[2]主体素质是在为社会劳动贡献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可以促使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的价值本质在于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把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同造福于人类的贡献相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内在本质表明人应该自我价值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应该是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物,把人生看作是一个价值过程,从而自觉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去追求人生的最高价值,才是自觉的自我肯定。“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的外在价值则说明一个人只有以他的贡献为人类谋利益,才是有价值的人,而且人的价值总是同这种贡献成正比例的。
“人们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过程,也就是为了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升华,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作出实际努力的过程。”[5]所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必须要有在道德境界上的攀登和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关系做一大体界定:人生价值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和积极意义。“人生理想是一种尚未实现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实现了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是人们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机,人生价值是把这种动机付诸于现实的结果。”[6]前文已经提及,本文拟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视角对《修养》课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提炼与总结,因此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之间具体的逻辑关系(此问题将另文讨论)。
三、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我这里所指的理论是指哲学理论。指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某种见解,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它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密切相关的。”[7]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就在为学生提供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一些重要理念,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对这些理念的自觉践行,从而达到塑造人、完善人的目标。
(一)通过直观教学法,透视生命的价值,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起点。 “人类精神的任何活动领域,都是在现实中吸取理想,再把理想转化为现实。”[7]生命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也就是生命的升华教育,即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自由、自尊、尊严、个性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8]
树立关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对生命、生活的热情,培养其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在《思修》人生价值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渗透在其中。从内容上来说,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理念。关爱生命一方面要领悟生命的宝贵性。生命的宝贵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生命是短暂的;其二,生命是不可重复的;其三,生命是脆弱的;其四,生命是不可替代的。关爱生命的另一方面就是敬畏生命。其次要树立欣赏生命的理念。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着各种不同的美,不仅要求我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我们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再次要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和唯一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
(二)运用教育叙事研究,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诸多关系。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正确处理诸如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奋斗的关系等。人生的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合题。正确协调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修养》课中理想信念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科学回答人生价值的问题。 “人生理想正在于通过创造性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从群己关系、自我与社会关系上讲。”[7]个人理想,就是个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包括道德需求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形成和实现提供了条件。个人理想应当与其相处时代的共同理想相一致,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为了使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更具有理论的说服力,我们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课程教学方式。叙事包含着个体层面、社会层面的基本结构性经验,是个体乃至人类的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和基本的思想模式。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解构和重构,叙事研究获得了对个体行为与经验的解释性理解,发现了隐匿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从外延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研究对叙事研究方法的一种整体性借用,那些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分析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9]相对于传统的研究范式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更强调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即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教育生活为基础,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总体教育生活。“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描述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生活,搜集和叙说作为个人的研究参与者的生活故事,撰写基于研究参与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叙事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关注个人,通过搜集故事来建构田野文本数据,报告个人生活经历,并探讨这些经历之于此一特定个人的意义。”[10]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形态有历史故事(历史文献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事件研究)、民间故事和自传故事等。[11]
(三)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案例教学和事例研究教学,凝炼《思修》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怀精神等综合素质,这些都是理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前文已提及,主体素质包含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诸多因素,这些素质都是人的生命展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修养》课程的一条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三方面的素质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我们也不妨说,“形式无内容则空,内容无形式则盲。”在此,我们以《思修》课中绪论部分和第二章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托,阐述案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修养》课中第二章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修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四观教育”即“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任务。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性义务(道德要求)、政治责任(政治原则)和法律义务(法律规范),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从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即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来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四观教育”教育的升华,当然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俯拾即是,当然我们需要选择能充分说明问题的例子。比如在在对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时,我们会给同学播放《东京审判》中梅汝博士为争取自己席位的视频片段。“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 他义正言辞地维护了当时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上只是从《修养》课程中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内容的角度,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做了一些思考。笔者始终认为,《修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基本就是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只是各部分内容对学生素质关注的焦点不同而已。况且,《修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事例研究也是《修养》课程理想的教学模式。事例研究模式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的举例是为了说明问题或证明某种观点,是教师在讲授模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事例研究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与讲授模式相对立的,事例研究模式强调“事例中心,参与中学”。[12]事例研究模式是以事例为载体,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事例研究模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每学期开学,教师会要求学生成立一个6到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民主推荐一名组长,而这个学习小组就是事例研究模式开展的主体。教师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会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讲解示范。之后,教师让学生准备下次课堂上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做主题发言,再请其他同学讨论,最后教师做适当点评。我将这一事例教学命名为“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为载体的事例研究模式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具体的事例研究中,同学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思考。事实上,这就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和“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主体素质不断丰富的过程,亦是学生理想人格生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理想和人格的关系来说,人格是理想的承担者,理想是人格的主观体现。人的认识、意愿、感情、想象等因素综合地体现在理想之中。在把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人格也得到了培养。” [8]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肖群忠.“人的价值”的含义与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1988(4).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夏国乘,易宪容.论人的价值和人生理想[J].社会科学,1986(11).
[6] 万俊人.论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J].哲学动态,1988(4).
[7]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 李朝东.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4(2).
[9]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篇13
“价值”是指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们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马克思说“‘价值’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既可以做为主体向社会、他人索取自己的需要,又可以做为客体向他人、社会提供某种需要,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人生价值问题。
而从概念层面上理解,人生价值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通过个人的劳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人生价值还体现在他对社会或他人的作用方面。即一个人只有以他的贡献为人类谋利益才称得上有价值,依照贡献的多少评价价值的高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就越能得到个人价值的升华。这贡献主要是指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人生价值应当以贡献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多少为准绳,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为最高标准。
因此,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贡献来衡量的。
2.人生价值的结构
人生价值从纵向上看可以分为生命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三个组成部分。
人的生命价值,就包括了健康的体魄,发展的智力,旺盛的生命力所具有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为人们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在生命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够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才能为自我、他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生命本身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着很大的价值,的唯物史观对认识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就做出了相关的阐述。
人生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一个人具有的潜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个人能力与素质的综合体,既包括了一个人的理论学识,又包括了他的人格素养。
人生的外在价值,就是人生内在价值的外化,是人生内在的知识才能、品德等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转化为为他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且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而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生价值结构的重要特征,外在价值就包括了我们所讲的社会和自我价值。
这三个价值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且相互转化的,构成了人生价值的内部结构。生命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出发点,同时又是人生实现价值的目标和归宿;内在价值只有转化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而人在现实世界不断自我满足、贡献社会,才能不断提升人生的生命价值。
3.人生价值评价的二元指标
人生价值的评价可以从谁在评价、评价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三方面入手具体讨论。
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人生价值的评价者也就是评价主体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任一社会时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前进方向的,代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评价主体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是真正的评价主体。由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总和。因此,人生社会价值的主体就是社会中的人、集体、他人,而人生自我价值评价的主体就是自己本身。
其次,人生价值评价的客体就是评价的对象,是客体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现实结果,也是主客体之间反应出的一种价值关系,这个对象同样是要置身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
最后,任何一个评价都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历史演变上来看,奴隶社会是以血统价值的标准来作为当时的主流人生价值评价标准,血统的高贵与否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价值或者有多少价值的唯一原则,这种标准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封建社会主要以等级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把财产的占有和金钱的多少看做人生价值的砝码。但是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缺陷,比如:血统的高贵与否并不能代表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血统的高贵与否不能决定人是否具有才能,况且人具有才能未必对社会做出贡献;另外,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来讲,金钱的多少未必能够反映其拥有者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也不能反映拥有者的社会价值,同时作为精神层面的贡献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这种评价观也是不合理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也应该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即从劳动出发,劳动就是劳动者个人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主体评价客体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
综上,个人的自我价值,就取决于他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和贡献,其实现过程,就是劳动、贡献于社会的过程。劳动和贡献,就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下面就从劳动和贡献这两个指标来浅析它们为什么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3.1劳动是获得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对于劳动,我们首先要把它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展开讨论。同时,人们要想获得人生价值,就必须进行劳动,这是获得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因为劳动能创造一切,包括人生价值。每个人通过体力的或脑力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贡献给社会或他人,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些劳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是人生价值的结晶,是一定人生价值的物化表现。所以人们是在劳动中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认为,纵观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劳动的推动下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劳动不仅可以使人全面发展,而且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劳动促成了人的价值的产生。劳动创造了价值的主体——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也赋予了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人的劳动能力使人具有自我价值;劳动在创造人类社会,创造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的劳动生产关系,即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把自身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使潜在的变成现实的,这就是人的现实价值,即社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劳动积极性得以充分提高。劳动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人的价值在劳动中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实现。
劳动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是因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中,人生的价值是通过人所创造的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价值来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劳动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这点就把劳动和贡献相联系了,一个人劳动贡献和创造成果的大小,标志了他人生价值的大小。创造的价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那么他的相对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的相对社会价值的评价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首先要通过劳动为社会作贡献,然后社会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及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给予个人相应的满足及肯定。因为,没有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人生价值就失去了实现的必要条件。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应该从社会得到他所应有的利益。若片面地强调贡献,忽视人的自身利益,最终是不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
3.2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一个尺度
人生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自身贡献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可概括为: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做出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给予其尊重和满足——实现人生价值。由此看来,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和其贡献密切联系。
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等级和地位,不在于金钱和财富,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财富。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只想索取而不思贡献,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灭亡,个人的生存也无法保证。因此,创造和索取、贡献和享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同维系贡献和索取的内在平衡。
人生价值的实质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作为集中体现个人人生自我价值的“索取”和作为集中体现个人人生社会价值的贡献,在人生价值体系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索取推动了贡献,贡献满足了索取,又刺激进一步地索取。索取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光贡献不索取,个人无法生存和发展,最终也就谈不上贡献;而贡献是个人索取的现实保证,光索取不贡献,不仅无处索取,而且即使有所索取也会坐吃山空。因此,索取和贡献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同时,贡献和索取并不是并列的,是有主次的,社会要能够提供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各种条件。首先,先贡献再谈索取。要把这些条件创造出来。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只有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贡献,社会才能发展,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才能得到保证。其次,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整个社会价值是全部个人人生价值的集合,表现为社会对其成员需要的一定满足以及对自然界的合乎规律地改造。社会价值制约和统摄着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是高于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而作为个人价值的组成部分的个人社会价值也应是高于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即个人的自我价值应服从于个人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生的价值就看人们做出的贡献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每个人都应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尽力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客观、谦虚谨慎的看待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断地创造新成果,为社会做出新贡献。(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艾永发.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初探.法制与社会[J] 2007.04
[2]彭伟忠.人生价值的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