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教育的感想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教育的感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教育的感想

篇1

一、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万般被宠爱,造就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怎样去关心别人。作为家长我时刻注意自已的言行举止,不把工作压力和情绪带给他,以良好行为来影响他。凡事从正面去教育,遇到一些负面的不良影响,和他一起讨论让他懂得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在的孩子读书压力大,作为家长应尽可能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里心无旁骛地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尽可能不去干扰他们,在旁边静静地看书报做家务,随时回答孩子关于学习方面的提问,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一个言传身教的良好环境中快乐学习。

三、强打根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最主要的是打好基础,我曾听过这样的话:小学、初中差不多就行,高中好好学。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小学和初中是很关键的打基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的阶段,一旦基础打不好,上高中后很难改变局面。所以在这个阶段,我每天叮嘱孩子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不懂的一定要弄懂。英语一定要多读、多背、多听;数学一定要掌握基础,不能混淆概念,答题时看清题意,小心谨慎;语文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了解和课文相关的、书本上没有的其他知识要引申出去。从细微之处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自觉性。

四、用爱心和微笑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进入初一后,可能是青春期的缘故,越来越觉得与父母有抵触情绪,也不愿意多讲学校里发生的事,学习好坏更是不愿讲。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我们经常以家长的身份与他说话让他反感?于是我放下家长的架子,对孩子报以爱心的微笑,经常有意无意地讲一些自己单位的事及自己在工作上碰到的困难给他听,并让他出谋划策。渐渐地孩子也对我讲一些学校里和学习上的事。对于他学习上的失误我从不直接批评,而是以鼓励和提出希望为主。

爱心和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求知的欲望是由父母激发出来的。假如父母是和善、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方法去使孩子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孩子,就容易得到孩子的好感,孩子就整天开心快乐并愿意与你沟通交流。每天给孩子灿烂的微笑会让孩子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我是一个喜欢笑的人,我很庆幸在我的家庭教育中拥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微笑。在孩子取得成功时,我会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孩子感到失落时,我会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会用微笑送去宽容。我用微笑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五、培养良好兴趣,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去做好它,带着兴趣学习和被动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从来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让他报读什么提高班、辅导班之类的他不愿意学习的东西。我的孩子总是在玩中学、乐中学,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现在,我的孩子已学会了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踩滑板、骑自行车、滑冰、游泳等。他从这些运动中懂得了什么叫团队协作精神,也尝到了成功和失败的滋味,这些亲身体验对他来讲是一笔很好的精神财富。

六、认真总结经验,制订好下一步学习计划。

每一次考试,我都让孩子总结成功经验,找出每一个阶段的弱点与不足。每次成绩出来后,都要和孩子一起总结分析每一科目存在的问题,制定好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打有准备之仗,凡事做到稳操胜券。

七、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一生当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八、把握好尊重、信任、鼓励、批评的尺度。

做父母要学会换位思维,要尊重、信任孩子,多了解他们,以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他们的信任。日常生活中要通过细心观察、倾心交谈、悉心照顾、耐心帮助等方式多了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切忌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每当遇到困难,多鼓励安慰,帮他找回自信。以恰当的方式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

九、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一到孩子放假,我们都会抽空带他去旅游,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通过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增长了不少见识,开拓了视野。看到孩子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玩耍、其乐融融自我陶醉的样子,我们舒心的表情喜形于表。是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十、做好表率,常怀感恩之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家长们宠着、爱着,个个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小太阳,有时用软的不行,用硬的也不奏效,不好管理。所以要求他做到的事情,我们首先要做好表率,尽量做到最完美。例如:要求他不要经常打电脑游戏,那首先我们也要做到不玩,努力去做他的榜样。孩子是有思想、有血有肉的,我们为孩子所付出的爱心、耐心和关心,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会感动孩子,他们无论何时,无论对老师、家庭、社会都会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也会带着一颗诚实、善良、感恩的心去努力创造一切并回报社会。

培养孩子的体验远不止这些。它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有感触的。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孩子的具体状况不同,教育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我也曾困惑和彷徨,但我会依然执着和努力。我坚信:只要我赋予孩子更多的爱心和微笑,我的孩子一定更棒,将来一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家庭教育家长心得范文感想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下面是一位家长就此谈到的几点体会。

我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女儿,人生的经历告诫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现就家庭教育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成人是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是老师。家长应善于学习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孩子们有很多“可爱的缺点”值得大人们学习。如蓬勃向上的朝气,好问好学的学习态度;不保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少世故,对人对事的真诚直率;对新科技和新型玩具等未知知识一学就通、一玩就会的本领等等,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优点都是值得家长学习的。孩子的这种优势,作为家长应充分的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不可忽视、指责、抑制,以至于扼杀。

尊师是关键。老师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系统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孩子们幸福的缔造者,心灵的抚慰者和医治者。对于我来讲体会很深,我的孩子处在单亲家庭中,尊师敬亲的感情较薄弱,学业基础不够稳定,但是他的老师注入了大量的真诚爱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千方百计、苦口婆心地强化学校教育,使我的孩子在品德、智力、身体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弥补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这样的老师倍受我、孩子和社会的尊敬,那么这样的“园丁”培养出来的花朵无疑会更加鲜艳。

今后,我决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我的孩子,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以上心得体会,只是我一管之见。

家庭教育家长心得范文感想3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搞好小学教育,对孩子从小培养崇高地品德和良好地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促使孩子们将来顺利读完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关难”,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头”,这个头如何开好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

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生的教育呢?关键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对症下药”。小学生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辩是非能力差,同时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对小学生施教,作为家长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为家长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来,爸爸跟你一起想看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来一起画画好不好!”等等。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家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随便乱来,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辩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家长们都教育孩子,到学校后要听教师的话,所以孩子们都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老师做的永远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已经树立了伟大的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孩子们面前,家长要像教师一样,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影响深远。

再次,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他才会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自觉地做。否则,对他们不感趣的事,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有趣的游戏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切莫把工作生活当中遭遇到的烦恼向孩子倾诉,甚至把孩子当成发泄桶,人们常说“六月的天气,孩子的脸”说明孩子们的表情变化无常,经常说变就变,一会儿笑哈哈,一会儿又哭又闹,刚刚还是很乘很听话的,一下子就调皮起来,说什么也不听了。常常让家长无名火生,恨不能伸手就给两巴掌。当然,这时做为家长是不能乱发脾气的,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

总之,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即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只要我们都成了孩子的好朋友,还怕教不好他们吗?

家庭教育家长心得范文感想4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一生都在学习。因此,家庭教育并不等同于父母如何教育子女,而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如何在这个家庭当中自己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让孩子辛苦一点,牺牲眼前的幸福可以换得未来的幸福。人生的幸福是完整的,你牺牲了他花季时代的幸福,就谈不上他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而且成人没有权力替代孩子作出这种选择,牺牲他青少年时代的幸福。

不以自己的水准要求孩子。有两个内容,一是你是个成功者,那么不能硬性要求孩子必须达到和超过自己的水平。二是假设你的人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不能把孩子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陷的替补品。这是中国教育一个最大的问题,核心是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人。

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

不砸破核桃壳吃不到核桃仁,要让孩子适当吃苦受罪。

玩游戏不坏,关键是怎么玩。孩子在学校老师说了算,在家里家长说了算,只有在游戏里他说了算,所以他有积极性。游戏精神就是3个东西:活力、规则、创新,我们要培养这种游戏精神。

我也很热情地盼望将来我的孩子当副市长或者当市长,但事实上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要走到这个岗位除了需要努力,也需要机遇,所以我要求我的孩子有一颗平常心。现在家长往往有一种想法,我自己在一个平台上非常好,我的孩子一定要超越我。这样的定位有的时候是很难达到的,这样对于家长、对于孩子都非常痛苦。

家庭教育家长心得范文感想5这个星期我参加了初一家庭教育培训,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明白的,它需要一个相当艰难、复杂、漫长的阶段,然后通过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采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只要你一直不断努力、不断的付出心血与代价,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我并没有刻意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子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他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我的孩子如果喜欢我、贴近我甚至崇拜我了,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偶尔讲点道理他听不是不可以的,当然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会全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如果让孩子失望了,他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参入一起,陪他玩。无论是玩什么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过去我很少打球,为了达到目的,我经常和孩子一起打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小孩与大人打球毕竟有一定差距,因此,当他快要失去信心时我常故意放他一马;但当他开始得意时我又毫不手软地击败他。他至少可以从中体会到胜利和失败的滋味。

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讲大道理,让他亲身体会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单纯去满足他的高兴他会认为胜利得来很容易;反过来老是让他失败他会失去竞争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小小球场与人生这个大球场的道理是一致的,简而言之,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他没有明显帮助的事情,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当然,大道理谁都会说,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我自己烦躁时也常顾不上了。

篇2

【案例1】:2003年,我班有一名叫纪云的男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和父母亲关系紧张,有一次甚至因家庭琐事,闹出了和他父亲大打出手的尴尬场景。而且厌学情绪严重,导致学业困难。行为态度的恶劣以及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引发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经常给我打电话发泄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情绪。但是,一次数学月考纪云破例的考了高分,看到纪云欣喜若狂的摸样,我心中有了主意。这次和他交流特别顺利,我趁机鼓励他只要勤奋,各科都能学习优秀。从此,见到的都是他努力学习的身影。期中考试,他的成绩跻身于年级前列。我又趁机找他谈话,指出不仅要学习优秀,而且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尤其要和父母亲关系融洽。第二天,我接到了他父亲激动地电话,除了一直说谢谢,别无它话。由此可见,班主任只要细心观察,就能从细微处找到改变学生的机会,通过学生就能感化家长。

2.通过琐事感动家长

魏书生曾说:“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事实如此,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不是每天操劳国家大事,也不是每天踌躇于民生之计,而是忠于扮演自己的角色,每天忙碌于班级琐事。就像作家张爱玲曾说的:“每天坚持做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的人。”由此笔者认为,能把每天的班级琐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班主任。能通过琐事感动家长就更需要班主任有一定的艺术性。怎么能通过琐事感动家长呢?

【案例2】:2006届,我班有一名叫陈文政的男生,是高二下学期半途从私立高中转入的。人很聪明,但习惯比较差。家庭比较富裕,看不起班级里的学生,与同学关系紧张。心目中老师的形象也比较低,由于他父母亲长期经商,导致其认为师生之间也是裸的金钱关系。每次家长会,他父母亲要么问是否交钱,要么发泄对当今教育的不满。一天夜里,他突发疾病。我带他去医院,由于他父母亲电话打不通,我只好滞留医院照顾他,忙碌了一整夜。之后他父母亲带些礼物来看望我,他父亲握着我的手愧疚的说了令我难忘一句话:“老师,通过你我看到人与人之间不是只有钱,还有情哪。”所以通过琐事也能感动家长,甚至改变家长的人生观。

3.通过交流感染家长

能与家长和谐地交流,是每一个教师教育好学生,履行好职责的基本素质;是创造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一门艺术;是营造和谐社会的根本大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与家长交流沟通,是很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很想了解和掌握的技能。但与家长沟通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沟通时缺乏艺术性;沟通的内容往往侧重学生的不足,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那如何与家长沟通呢?在与家长沟通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案例3】:2009届,我班有一名叫俞立刚的男生,因是体育特招生,文化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喜欢上网吧,爱好打群架。任课教师谈及他,都极其厌恶,恨不能把他开除掉,他父亲对他也是万分的失望。一次去家访,碰巧他父亲正在打电话,当时他父亲情绪比较激动,声音歇里斯底。原来俞立刚弟弟的班主任正因为学生打架进行电话家访。通话结束,我递给他一杯茶水,面带微笑给他点头示意。大约五分钟后,他平复了心情,问儿子是否又闯了祸。我摇摇头说:“你的儿子近段时间进步较大,情商特高,非常尊敬老师,班级学科教师都寄予厚望。”听后他露出异常吃惊的面容,然后又欣慰的笑了。我趁热打铁:“他的进步与你的家庭教育的结果,班级学科教师都非常佩服你。”然后我们又聊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临走的时候,我委婉的讲出,若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学生定会有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他抓着我的手一直说:“谢谢”。高考结束,俞立刚不负众望,考上了理想的体育学院。由此案例看出,班主任语言艺术重要性,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微笑、眼神、语言感染家长。

4.通过谎言感悟家长

时代呼唤创新,班主任工作也不例外,一个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的时代已悄然到来。没有艺术性的教育理念、手段和方法,班主任工作就沦为技术性的管理,班主任也滑为“班级保姆”或“班级警察”的角色。善于编织“谎言”来引导理想的家庭教育也是班主任必备的职业艺术。

【案例4】:2009年,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便于统一管理,让住宿校外的学生搬回到学校寝室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当时有些家长不理解,甚至带点抵触情绪,因此我如果强烈要求学生一定要搬到学校寝室,必然行不通。于是我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列举了三个并不存在的学生实例。说其中两名学生(朱某,李某)住在学校寝室,高考成绩出色,而和朱某,李某平时成绩平分秋色的张某因住在校外,高考成绩非常不理想。果然,一周后我班住在校外的学生全部搬到了学校寝室。

篇3

最近的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悲剧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近期报道的江西初中生殴打小学生的事件,让我们思考如今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底是怎样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很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发生如此之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怎能不让我们惋惜!从这些现象折射出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是没有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正确的教育引导。

二、行为主义理论

1913年,以《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他认为人类很多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建立的刺激-反应所形成的。下面简要介绍以巴甫洛夫、斯金纳和班杜拉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产生无条件反应。斯金纳主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对生物的自发活动进行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内容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榜样)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所以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通过对父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观察从而有意的去模仿父母,可以避免来自父母的惩罚和维持与父母的情感,还可以使用类似于父母的行动去控制周围环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说教育者自身行为端正,受教育者就会跟着学;教育者自身行得不正,就是强令受教育者也不会行得端[2]。

(一)父母的婚姻观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稳定的家庭和睦融洽的气氛会熏陶、感染、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推动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生活在家庭和睦的青少年,他们会以父母的这种婚姻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婚姻价值观。

(二)父母吸毒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吸毒己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杜会问题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行为主义可以解释这一行为,当父母以吸毒作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青少年会模仿并赞成这一观点。吸毒的父母没有时间去关心青少年,没有尽到父母对青少年关爱、引导、抚养等的责任。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青少年不当的赞扬方式对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若父母赞扬青少年的方法不当,可能膨胀青少年的自大的心理,也有可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良后果。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应该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父母应该根据具体的成就对青少年具体的赞扬,而不是空洞的赞扬,因为这种方式的赞扬会使孩子产生自己很自负的心理,这样的人进人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难不能解决时,他或她之前建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会瞬间崩塌,从而心里受到打击和创伤,出现不理智的选择。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某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话,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重要的。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人对生活和人生充满热情,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挫折;负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人消极的生活着,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一片黑暗,因受不了各种挫折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不良的社会行为。

四、提出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获得。所以要改变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就应该从改变父母做起。首先,父母应该终身学习,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我,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只有将自身打造好,才能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教育。其次,父母树立良好榜样,内化青少年的行为准则。青少年是通过父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观察学习来形成自身的相似于父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孩子的情感、价值观和信仰提供观察学习的模型。最后,父母对于青少年的良好行为要及时强化,应避免重复练习。

五、结语

本文从行为主义的视角下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规范好自身的行为习惯,价值观才能为青少年树立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只是从家庭教育现象中分析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影响青少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因素并没有分析,可以留待后续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曾睿 刘芸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作为校园生活的一大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人们对待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也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往关于恋爱心理的研究往往都集中于恋爱价值观、恋爱动机、恋爱道德、恋爱行为等方面,关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新的资料是漳州师范大学张瑞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一文中,自己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并检验了其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验证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我们对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相关人口学、个人恋爱经历和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必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领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几个因子显著相关。[1]可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会体现在恋爱中,表现出与恋爱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呢?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便是从恋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郑州大学内方便取样,选取了大一至大五的恋爱中的本科生共280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的大学生257名,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49名。

2.材料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

采用Perris等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EM BU包括6个父亲因素和5个母亲因素,分别为父因子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2:父亲惩罚、严厉;3:父亲过分干涉;4:父亲偏爱被试;5:父亲拒绝、否认;6:父亲过度保护。母因子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3:母亲拒绝、否认;4:母亲惩罚、严厉;5:母亲偏爱被试。[3]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性格匹配度、恋人交流方式、共同兴趣爱好、相互扶持度、性态度和相互信任感,共计23个题目。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工具。[4]

(3)其他因素

此外还收集了性别(男-女)、年级人口学变量(大一到大五),恋爱时长(1年以内、1-2年、2-3年、3年以上),家庭来源(城镇-农村)、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以及父母是否离异等可能会存在恋爱幸福感差异的因素。

三、结果统计

1.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

用spss18.0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分半信度进行统计,得到分半信度是0.871,p=0.000。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显示,6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62-0.643之间,且均显著。表明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除了在性态度上(t=3.05)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男=14.90,M女=13.91)。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对年级在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恋人交流方式(F=2.93)和相互扶持度(F=3.89)两个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交流方式上,二年级的大学生恋人在交流方式上的得分(M2=16.83)显著高于三年级(M3=15.82)和四年级(M4=15.61)。在相互扶持度上,四年级(M4=16.32)显著低于其他年级(M1=17.69,M2=17.67,M3=17.25 M5=18.88),三年级(M3=17.25)显著低于五年级(M5=18.88)。

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在恋爱时间上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恋爱时间在恋人交流方式(F=4.89)和性态度(F=2.70)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恋人交流方式上,恋爱1年(M=15.78)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2年(M=16.89)、3年(M=16.91)、3年以上(M=16.76)的大学生。在性态度上,恋爱1年(M=13.91)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3年(M=15.19)的大学生。

对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各个维度上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农=19.17,M城=20.00)和相互信任感(M农=12.04,M城=12.66)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独=20.12,M非独=19.30)和相互信任感(M独=12.75,M非独=12.1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相互扶持度上,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子女在恋爱中得到的分数更低(M离=16.74,M未离=17.48),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3.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表1 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与恋爱幸福感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除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另外三个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新编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结论二: 收集的性别、年级人口学变量,恋爱时长,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离异等因素,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恋爱幸福感与父母的负性影响的关系更密切。

五、讨论

1.验证了新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使用该问卷提供依据;

2.提供了可能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几方面的因素,这对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提高恋爱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本研究的不足是由于时间限制,搜集资料的被试数量偏少,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笔者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洁,姬天舒,冯风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1).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7增刊).

[3]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庚心理学杂志,2012(07).

篇5

时间管理 (time management)是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交叉的热门研究领域,Lakein(1973)第一次提出时间管理概念,认为时间管理是对时间进行规划、控制、有效运用的管理过程[1]。1989年国外学者Brittion和Macan等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时间管理与个体特征、任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并明确了时间管理对个体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重大影响[2]。

(一)国外时间管理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概念内涵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时间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对象覆盖广泛,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研究,研究方法涉及历史学、现象学、调查研究以及干预的方式(Ossai, RU,2011)[3]。国外研究(Van Eerde, W,2014)表明:时间管理与自我观念、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提高时间管理可降低个体消极情绪。

(二)国内时间管理研究。目前为止,研究主要集中于时间管理倾向领域研究,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研究,尤其黄希庭、张志红等将时间管理倾向研究本土化,认为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反映了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4]。这些研究体现出时间管理倾向具有共同性以及领域与群体特殊性。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新媒体时期,具有开放、虚拟、多元、隐蔽、即时、互动、容量无限等特点的自媒体已经迅速成为大学生互动交流的主渠道,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则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其时间管理与个性化发展。当前从个体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研究向广度与深度发展,但是国内从家庭教养方式、群际比较的集体视角研究时间管理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因素以及调节对策的研究,目前尚付之阙如,而在当前新媒体形势下,家庭教养方式所导致的群际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时间管理教育面临诸多的新形势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媒体形势下时间的异化导致自我监控、家庭与学校监管力量的弱化。在当前网络化情境下,大学生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取学习、娱乐的各种资源,这样就使得学习倦怠的大学生群体在虚拟的世界里过分投入,自我时间监控力量被削弱,单独的家庭与学校教育管理干预很难实施。

(二)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拖延与逃避的应对方式的滥用。由于就业难日益凸显,持有“毕业即失业”的不良心理的大学生群体,滥用拖延与逃避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导致学习倦怠或者心理障碍,而大学生拖延行为习惯最初多数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

(三)多元文化冲突下的当代大学生目标漂移与时间价值感迷失。新形势下,西方文化、日、韩、泰等东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目标价值极端分化。处于不同价值观的群体,时间分配、目标管理成为他们成长中亟待解决的困惑。而父母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与投入不足,家校联动教育实施困难。目前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相应指导仍是投入不足,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而缺乏系统性的深入开展,就更谈不上与家庭联合,共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因而有些大学生不知该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导致学习、生活混乱。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家庭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作用,导致大学生群体认同与定位比较的差异,使得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个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因而厘清家庭教养方式对时间管理的影响机制,提升其时间管理信念,加强学校教育补偿机制,强化其时间管理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家庭教养方式与时间管理关系探析

父母是孩子社会化最早的引路人,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父母教养方式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自我时间管理、人际和谐、创造力等诸多方面。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而言是指父母的教育理论、态度以及方法对孩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当前倍受教育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重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考察、论释了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作用。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国内研究追随国外研究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心理学家赞同父母与孩子相互影响的模式,把社会化看成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许多文化与亚文化中,都发现了权威型、民主型教养方式与良好心理之间的关系,但结果也受到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环境、种族背景、追求目标以及选择的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相关。

四、自媒体情境下家校联动提升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路径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当代工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工具,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最终导致媒体无形中操控了我们的时间。在自媒体情境下,通过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时间管理的影响机制,对大学生时间管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与切实可操作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升整体竞争力。可以通过如下路径提升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一)父母应着重无条件积极关注、引导孩子建构积极的自我时间管理价值概念与体系。埃里克森及其他研究者指出,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教养方式的两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接纳/反应性,父母的要求/控制性……关爱而反应敏锐的教养方式和一些良好的发展结果存在稳定联系,如安全型情感依恋、亲社会行为以及个人时间自主管理能力[5]。

(二)家校合理联动,促使学生积极顺应当前的自媒体环境。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规划,天性与教养综合发展具有独特性、可塑性、主动性与被动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等特征,电视、电脑、手机等自媒体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时间管理价值观、同伴交往的方式与效果,通过家庭与学校协同互动,促使学生有能力通过选择适合自己遗传倾向的社会环境特征,主动为自身时间管理能力提高与个人发展负责。

(三)多渠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冲突交融的潮流中定位时间分配、目标管理及人生的价值意义所在。研究表明,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国家等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对孩子的教养鼓励独立,给予他们很多追求个人目标的自由,而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崇尚集体主义社会的文化则强调维持社会和谐以及追求个体所处社会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以及福利最大化的重要性。因而立足传统文化教育经典,适当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激发学生自我定位、自我时间管理的科学均衡发展。

(四)改革创新大学生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了解学生家教背景内化价值观的基础上私人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一书中说过,认识你的时间是任何人只要想做就能做到的,这是通向贡献性和有效之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家庭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生态系统,因而可以通过改革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学生所内化的教养价值与学校个性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Lakein,A. 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 time and life [M].New York:Nal Penguin Ine,1973.

[2] Bogdan Costea , Kostas Amiridis ,Norman Crump.The projection of tim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J].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History, 2014,Vol. 9, No. 2, 220C234

篇6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励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即为量变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即为质变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生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2]。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三个方面: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3]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3]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3]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励志感恩教育的指引

建构主义中指出,学生不是单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相反,学生在接受教育前,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道德基础,一般的高校学生基本都符合这个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就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是亲身的体验,毫无意义的说教形式不仅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反感,这将违背我们教育的初衷。作为施教者,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自我定位于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去自我体会和感受教育的意义,自我建构和总结出相应的知识和感受。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就要求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在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时,必须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场景,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所谓的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激发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升华是开展此项工作的最终实质性的目的和意义。

二、建构主义在实际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一)开拓“趣味化、参与化、时代化”思路

感恩励志教育作为资助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从事资助工作辅导员结合学院特点,有效发挥自身创意的极佳平台。传统的感恩励志教育往往倚重于讲座和宣讲的方式开展,只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这种方式并没有有效调动学生,不能迎合学生积极活泼的年龄特点,同时缺乏互动性和交往性。倘若以素质拓展作为活动主要的开展方式,在一个个活动中,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和帮助,穿插融入感恩的点睛之笔,不仅让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感受到青春的快乐与律动,同时又能将个人的情感,通过个人的参与进行升华,点出励志感恩的活动主题。

例如:笔者曾尝试带领学生组织以“蓝丝带”为主题的励志感恩活动,拟定以蓝丝带为活动的象征物,通过蓝丝带精神作为活动的主题,整个活动也以“蓝丝带”命名。选择较为开阔的绘图室为活动场地,计划活动参与人数为50人左右,划分为6个小组。同时为了提升活动的内涵,还邀请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心理咨询特长,将感恩励志活动和心理指引辅导相结合。同时,积极准备各种游戏形式,例如:一指抬人、信任背摔、合作拼图、你比我猜等团体性游戏,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整个活动。最后通过学生心理测验游戏的环节,自我表达出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朋友的活动主题。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资助教育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传授方式,此次活动提供同学们在活动中去体会,去理解互助感恩的涵义,更具有形象性和切身感。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自我建构出感恩励志的活动主题和精神。

(二)强调动态教育活动,鼓励师生积极互动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例如:笔者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诚信还贷工作时,采用课题设计的活动方式,开展相关诚信教育。一方面,设置有关国家贷款政策和常见还款须知的有关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通过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最后以学生公开课的方式,向我们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题汇报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动态的开展了该项活动,不仅指引学生完成了国家贷款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锻炼了学生们组织、协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当中,起到总体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最后的课题结论,给予教师方面的评价和看法,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相应的鼓励,保持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动力。

三、结语

作为在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一定要时刻谨记自身的任务使命,树立育人为先的工作道德标准。特别是对于负责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学生工作干部,更要明确励志感恩教育是进行日常资助工作的有力推动力量,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工作思路,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感悟活动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吸收阳光,反射阳光”的精神,才是资助工作的最高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晨.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7:69.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教学论(第八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101-102.

篇7

因此,如何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我认为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其实施指导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三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而言,我认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最重要的方面。

1.为了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收到显著效果,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召开座谈会,分析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学校还发出“家庭教育调查表”,了解流动家庭家长在家里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有过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此外,通过多种调查,了解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反应和出现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后,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调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家庭在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家长是否改善了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读物,等等。

篇8

有的家长会做风筝,那么我们就邀请家长进课堂讲解怎样做风筝,这些收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家长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2、创新的家长会.我们尝试改变家长会的形式,召开一次次比较富有新意的家长会,我们预先下发了家长的困惑征集,家长们通过家长会的召开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另外我们还下发了教师通过这样的家长会有什么收获和感想等等的表格。充分为家长会做准备,果然家长会那天,每位家长都是有备而来,款款而谈,畅谈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教育经验,这次家长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开日开放活动.为了促进家校和谐沟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更详细、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每一学期,各年级都有一次比较大型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全体家长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与孩子们一起活动,体验孩子的学校生活,既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的监督,又增添了浓浓的亲情。活动一:家长参与听课。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个性,同时让家长们亲身领略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活动二:家长参与课堂评价。听课结束后,我们组织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以书面的形式形成资料。活动三:家长参与亲子活动。有的家长参与班级组织的二人三足竞技活动,有的家长参加班级组织的毽儿翻飞,有的班级才艺展示、有的班级开展“星光大道”等活动。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是该校始终坚持的一项常规家长工作,学校将通过半日活动不断提升开放的活动质量,促进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专家讲座.我校经常与家教方面的专家学者进校园为家长和老师作精彩的讲座,比如我们邀请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徐苹副校长作的《家庭教育的加、减、乘、除》的讲座。讲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生动描述了当代中国的教育现象,讲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出家庭教育中的“加减乘除”法则:重视德育,减少短视,乘势而上,消除障碍。徐校长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实例向家长娓娓道来,引发听众理性的思考,引领家长们深刻审视启蒙教育,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的不足,找到提升点。

5、倡导“家庭亲子阅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该是读报的主阵地。《关心下一代周报》不光是一份面向孩子的报纸,更是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导师,让《周报》走进家庭,带动爸爸妈妈参与读报活动中,开展亲子读报活动,可以是孩子读报给父母听,也可以父母带领孩子共读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发动家长结合自己的家教感受写一写“我用周报教子”,达到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效果。

二、编写《家庭教育礼仪读本》,规范家长家教行为

《教育部2007年工作重点》第四条指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网络化礼仪教育模式。在对我校家长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多次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发现家长们都认为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还有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制定条约去遵守。经过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汇总讨论,我们认为为家长制定一些礼仪规范让家长遵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在学校开展的常规亲子活动和家长学校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 《丽华二校家长文明礼仪手册》。我们的《手册》分为前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进入校园礼仪》;第二章为《交往礼仪》;第三章为《公共场所礼仪》;第四章为《生活礼仪》,《手册》的制定使家长有规范和依,有本可照,有册可学。

三、进行家长礼仪教育故事征集,提升家长家教内涵

我们组织全校每个班级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礼仪小故事》的征集活动,家长们纷纷写出自己平时对孩子教育的得失,以及与孩子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写心得故事比较积极,质量较高。在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上,有的家长说“过去我只知道对孩子一味地爱,家长学校使我知道爱有误区,过分的爱会像过量的药剂或有毒的汁液一样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孩子懂得在家帮着做家务活,有一个快乐阳光的心态,在外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事,我们真高兴。”

篇9

在对传统家长会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之后,我校开始寻求科学、生本、开放的家校沟通新途径,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概念”家长会――以学生、家长为中心,更有实效、更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更适应现代教育模式的家长会,提供了一个统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样本。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安全为先、德育为首、育人为本、质量至上、全面发展、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度高的教育”为宗旨,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为主线,围绕一个“实”字,抓住一个“效”字,贯穿一个“新”字,总结出了以“接纳、尊重、交流、合作”为原则的“新概念”家长会模式。

1.问题解答会

家长会召开前,各班都以一封信的形式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写给家长。根据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教师与家长同堂互动,面对面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针对性强,每个家长都是带着问题来,带着笑容走,都能有所收获。

2.互动交流会

让家长、学生回归主体地位,给家长和学生预留发表意见的时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家长可以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伴进行互动交流,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发表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等。这种形式注重和谐气氛的营造,可以让家长增进对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了解,让孩子增进对父母的理解。

3.“约谈会”

家长会作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却常常是五六十个家长围着一个教师,会影响沟通效果。因此,“约谈会”就成为了教师和家长沟通很有效的方式。

4.户外联谊会

这是孩子与家长一同参加的亲子家长会,它比起一本正经地坐在教室里,更让教师、家长放松。在活动过程中,家长也在观察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在家长与家长交流后,教师的建议更容易被家长接受。

以下成功案例,是我班“新概念”家长会的一个缩影,谨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典型案例:光之塔――家校互动,亲情教育

1.播放留美学生纪柏舟创作的催泪短片《光之塔》

2011年,台湾留美学生纪柏舟以作品《光之塔》入围美国影艺学院举办的学生奥斯卡动画片,这部探讨亲情的小品获得十九项国际影展肯定。片长七分三十秒,内容描述游子因追求梦想远离家乡,父母就像灯塔一样支持、守护着孩子。不少家长和学生直呼,还没看完眼泪就流下来。家长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并于视频结束后发表感想:(1)感受最深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2)看完视频,您有何感想?(3)想象一下片中的儿子会怎样做父亲?

有学生看完视频后,在班级空间这样留言:“我可以不要爱人与我厮守一生,我可以不要知己与我肝胆相照,我只想父母永远为我亮着那盏灯!”

2.拥有与失去――家长体验与分享

(1)请家长放松(播放背景音乐),写出个人生命中最珍贵的五样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件;可以是已过去的,也可以是未来的;可以很具体,也可以很抽象。书写时不必排列次序。(2)由于现在面临一个特殊环境,您不能再全部拥有这五项珍贵的东西,一定要放弃其中之一,做出决定后,划掉放弃的那一项。(3)请您再放弃一次,思考后做出选择。(4)请您再划掉一项,只剩两项。(5)迫不得已,您还得做最后的选择,只能够剩下最后一项。(6)家长交流与讨论:您生命中最珍贵的五样事物是什么?放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做出最后决定的想法是怎么样的?您为什么留下最后那一项?请做一下小结和阐述。

在这一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感到难以割舍甚至泣不成声。其实活动的主题就是协助家长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反省,认识生活中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这种选择虽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改变,也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一刻这种优先选择会突然改变。但是在任何一个时候,通过这个活动得出的优先选择都反映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灵深处的目标。

四、基本成效

1.调动了家长对学生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

这种新型家长会,淡化了学生学习成绩,注重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视角多元评价,并为家长提供了学习家庭教育经验的机会,增强了家长的信心。

2.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篇10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榜样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要为人师表。家长的表率作用与自身素质紧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作为家长,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好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2、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孩子求知欲相当强,他们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无形中使自己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我们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好榜样,也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孩子一同学习也提高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知识。

二、严格要求孩子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相结合

严格要求孩子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是辩证的统一,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不爱护孩子自尊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二者不能偏废。真正的严格要求来自父母对成才标准的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自身的操行修养;来自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掌握及教育子女的艺术的运用。任何严格要求,即使是合理恰当的,但要使合理的教育变成孩子的意识行为,用简单生硬、绝对命令和急于求成的办法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循循善诱,以身示范,时刻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才能使孩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憧憬未来,奋发向上。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是建立在相信孩子可以进步的基础上。对孩子应确信: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要相信教育的主导的作用,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儿童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常以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的重要相关因素。儿童的生存离不开家庭,家长首先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户条件各有不同,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还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玩,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是不可取的。

四、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学习等,家长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为自觉遵守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基础。

五、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长应积极主动与教师取得联系,紧密配合教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首先,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教育规程、教育纲要和有关条例,配合学校及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最后,家长要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可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常规工作。

作为家长,能与孩子一同成长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增长了好多知识,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我们要为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努力!

家长教育心得感想2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够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此刻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潜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潜力和行为潜力不和谐性、不一样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构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状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构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务必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能够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好处。

家长教育心得感想3首先很感谢学校、韩老师为我们家长精心安排的这次家庭教育讲座。

听了周慧玲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周慧玲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家长传授了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教育方法,让我感慨颇深,深刻领悟到了言传身教,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家长所承载的责任与重要意义。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养成好习惯、与孩子更好的沟通、增加阅读方法等几个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的和睦、浓郁的亲情氛围等都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从小让就孩子树立独立的人格,其次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孩子虽然很小,但却有着强烈地自尊心,大人的言行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特别是当着外人的面不留情面的指责或是埋怨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伤害。通过收听这次讲座,还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要有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在思维上习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不能管太死,否则精神上就会有叛逆,我们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孩子生活中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之成为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的陪伴下学习、生活。

二、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易。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不仅使孩子更乐意向您倾诉,也可以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如果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再者要有耐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

三,要培养孩子大量的阅读。

读书是开阔孩子的视野,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所以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认为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家里,每天晚上总是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看书,不管是何种书籍,给他带一个头,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慢慢地,孩子也就喜欢了上阅读,阅读不仅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而且它也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通过聆听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深刻领会到了教育孩子这个大课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孩子性格上的培养,做的很不到位,在家里,控制孩子的行为,每做一件事都要经过我的同意或认可才敢放心去做,严重地阻了他思维的想像力。再者就是脾气的急躁,因为脾气的急躁、没有足够的耐心,不仅一次又一次对孩子恶言相向,更甚是动手打他,当看到孩子那双无助委屈的眼神时,才回过神来,他也只是,仅仅只是一个孩子。专家说得真好: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所以,从此刻起,从自身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让孩子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一个良好的习惯,与孩子公平地交流,让他快乐、健康的成长,让他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长教育心得感想4在家庭教育中,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掌握选择、判断和取舍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会感受到他们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带给他们自信和成就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能把握生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多提供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很多,如今日穿哪件衣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等等。在没有原则性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按照孩子的安排来处理他自己的生活。而且,选择性的问题常常可以使家长避开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以“不”来回答所有问题带来的难堪:在这一阶段,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家长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孩子往往以“不”来作为标准答案。而“选择题”对于孩子来讲,一般会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答复。

在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反应能力是和成人不同的。不能自己一发问,孩子就能回答,一定要给孩子反应和思考的时间。而耐心的等待,更会表示出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有时候,我们还需要适当地重复我们提供的选项,因为孩子开始学习思考的时候可能在过程中忘记自己在干什么了:孩子的注意力持续还是短暂的。另外,明确地说明和处理一件事的同时,仍然包含选择是完全能做到的。比如某件必须要做而孩子并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它的处理过程中设置一些方式方法上的选择机会,孩子往往会较愉快地进行选择从而完成了这项工作。

总之,从小给孩子机会选择做什么事情并承担由此而来的后果,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负责的品质。

家长教育心得感想5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家。当然,有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而有的家庭却与赌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家,你首先可以看到一股乌烟瘴气--香烟的烟气,同时还能闻到异常浓的烟味--不过这不是我爸抽的,虽然我爸不抽烟,但是因为我爸把那些所谓的”兄弟”带到家里,使得他们在我们家大抽特抽。我爸把他们招呼进来打麻将,结果搞的我们家跟赌场一样。

在一旁的妈妈不但不去劝阻,而且还跟着瞎起哄:”一万,红中~~”这一闹,弄得我无法在房间里学习。

篇11

一、植入新观念,营建新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乏力甚至无效,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的现象多数是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腐和落后,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孩子的成绩是父母的脸面”,“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 殊不知这些观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削弱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给家长植入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如“提升父母亲子沟通能力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孩子生来就具备无限的潜能”;“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别拿想象当标准要求孩子”;“温暖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心”……这些新观念让家长改变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一位参加过“父母效能训练营”的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以前我奉行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居高临下,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不然的话就是一顿训斥。但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从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后,我学习到如何用孩子的心去看整个世界,如何了解孩子并鼓励他。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也开始体谅、尊重我们,现在我们父母与孩子都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彼此。”

二、培训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验

目前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学习一些有关书籍或听讲座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感觉零散而混杂的理念与方法常令自己困惑,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感觉所学的理念与方法很难执行到位而半途而废。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采用系统主题讲座与体验式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练习—反思—分享的过程来提高父母亲子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水平,父母感觉这一培训模式很有实效。

如一位参训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培训中,老师通过以阅读、讲课、讨论、自由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教学,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和孩子交流。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我发现孩子的话渐渐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乐于说给我听了,还有他的感受和评价。让我知道他平时在想些什么,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等,使我及时掌握了他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对他进行引导和提醒。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诲,孩子自身的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沟通方式,在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

三、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亲子双向互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孩子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我校除了对父母开办“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还对学生举办“搭建心的桥梁”等活动课与讲座,让学生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讲座反馈中写道:

“我明白了应该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承担自己的一半责任,这样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我们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有时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理解父母,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培养自觉性,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语气较为平缓,不要过激,要和父母将心比心,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父母意见交换。”

为了进一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参训父母偕同孩子一起参加以“心心相映,携手共进”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蒙眼认亲”、“ 心有灵犀一点通”、“假如时光倒流”、“暴风骤雨我抵挡”等一系列需由家长与孩子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互相支持、努力配合,达到最高的默契,从而理解对方所思所为,增进双方深层了解。家长与孩子普遍反映亲子沟通方式得以改善,心的距离得以拉近,亲子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指导家庭教育个案,推动家教良性发展

我们除了对家长和孩子通过培训、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亲子沟通指导,还对个别有需求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个案指导。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少带着孩子来咨询的父母最初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只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想请老师劝导孩子或给父母支招改变孩子。有时候主动前来求助的孩子也以为问题只是自己的,但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源于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问题的由来,或请家长前来参与咨询,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问题。

篇12

一、正确估价、辩证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诚信道德

在中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教育,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活动的蔓延,一些家长在日常行为中不讲信誉的行为,都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在诚信过程中受到欺骗,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欺骗转嫁给其他同学;有的同学内心想说真话,但是又不愿在老师面前说真话,怕说了真话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对不关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既不得罪老师,也不愿得罪同学,做“老好人”……

二、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魅力是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试想,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不信任他,他也就难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好学生。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只有这样,才会不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榜样的力量。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师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学生的。

三、实施诚信教育,须净化校园环境

第一,学校应该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氛围。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在日常学习中,针对同学中出现的脱离诚信的现象,教师应该发现苗头,及时加强引导与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他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也是在学校的大氛围中实现的。学校要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处处感受到“诚信”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益处,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远离虚伪和欺诈的环境。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学校要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要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之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到诚信道德对其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和主动地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体验互动中学会诚信做人,恪守诺言。比如开展无人售报活动,即在校园一角设置无人售报箱,给出报刊单价和投币箱,由学生自己投币取报,并组织学生轮流管理负责清点报纸和钱币,并把每天的情况作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想。小小售报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记录情况、发表感想等形式,使学生真实的体验了校园的诚信状况,并作出反思,较好地达到了诚信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校园舆论氛围。学校在实施诚信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板报、校园广播、电视和校报,宣传诚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诚信光荣,不守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真正形成“诚信者受赞扬,不守信受贬斥”的校园氛围。尤其对校园发生的不诚信的事情,要看准苗头,认真对待,及时进行舆论谴责。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密切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现在诸多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诚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者理论的灌输,更多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职能部门在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中,要有号召,更要有行动。诸多报刊、电视对不诚信的案例宣传,在广而告知市民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作用。社会的倡导、号召和公务人员的以身作则都会在无形中对学校诚信教育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篇13

如何避免家长没有机会、时间和场合与教师沟通的尴尬?如何创设孩子与父母交流的空间来改善亲子关系,真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二为一,形成合力?笔者就这几年的亲身实践,谈一些思考。

一、问卷开篇,让孩子开通家庭的交心之路

问卷调查是学情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也是发掘事实的一种基础性工作。目前的家长会,由于教师普遍侧重于成绩的反馈,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也仅停留在分数层面,不利于健康家庭氛围的形成。教师要担起引导者的责任,努力让家长懂得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完整比关注分数更重要,否则“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每次家长会前,我都会设计一张问卷,让学生写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针对问卷精心分类统计,提出合理建议。

例如:“心与心的交流”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升入初三快一个月了。初三的学习、生活可能会带给你莫大的压力,作为你的教师、你的朋友很愿意为你分忧解愁。让我们来用心交流一下吧,相信你会把心中的一些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1.平时,家长的哪些做法让你不能愉快地接受?

2. 家长会关注你的学习过程吗?

3.作业做得很晚,家长关心你并递上一份热茶或点心吗?

4.初三中考,你的家长最期望你能考上哪所学校?

结果分析(共50名学生):

问题1。较多的学生厌烦家长唠叨、把自己与别的同学比较。

说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建议:与孩子有针对性地交流,通过比较,不仅要发现孩子的不足,更要找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问题2。班级中有20人填写“家长不会关注自己的学习”。

说明:不少家长认为督促学生学习是学校的任务而忽视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建议:从交流中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协助解决孩子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问题3 。班级中16人填写“家长不会在孩子作业做到很晚时,给孩子一点温馨的感觉”。

说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有时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具体的关心还有所欠缺。

建议:用亲情化解孩子学习的疲惫,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问题4 。有21位家长希望孩子上重点中学;6人无所谓;其余为普通高中。

说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过高的要求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与压力。

建议:与孩子坐下来,共同规划孩子的未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每次家长会后,我都会收到一些家长的短信,他们欣喜地向我叙说自己改变后,孩子的积极变化。

例如:

老师您好,按照您的建议,每晚孩子作业完成后,我都会给孩子准备一份水果或者点心。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与我更近了,懂得体谅我了,愿意把学校的一些事与我交流了。感谢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让孩子在问卷中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普遍心理,这是一种间接交流,实质是让孩子开通家庭的交心之路,使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幸福成长。

二、案例着色,让教师拓宽家校的寻道之途

教育研究方法很多,案例研究就是一门科学、有效且实用的方法。我们知道多元的参与主体可以使家长会更有内在活力,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我们利用家长会的平台,借助具体的案例,采用沙龙的形式,让家长、教师一起说案例谈想法,一起吸收好的教育经验,达成教育上的共识,真正把家庭教育推向更深更好的发展方向,避免直接批评导致的负面效果,让家长与教师有平等对话的机会,真正体现出家长会的诚意。例如,针对学生的追时髦问题,我给出了这样的交流话题。

开学初,学生带着春节的愉悦和新的形象走进了学校。细看这种“好形象”,体现在发型上、衣着上,有点前卫、有点时髦。并且有跟风的迹象。我想这些不只是教师发现了,作为家长也一定看到了。如果家长不引导,学校不约束,孩子的精神追求就会产生偏差,攀比心理将会越来越严重。

让我们一起交流以下话题:

1.对孩子的外在形象,您是怎么理解的?

2.在孩子衣服的选择上,您是否给予了建议?

3.如果孩子出现追“异”的情况,您会如何去做?

4.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哪些环节,也许可以避免此类现象?

家长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家长交流摘录:

1.作为学生,注重外表是正常的事,追求朴素大方是本真,追求光鲜艳丽是虚荣。

2.由于一心放在工作上,对孩子的衣着,的确没有考虑更多,只要孩子喜欢,我们就买。以后将多创设亲子交流空间,让孩子增强分辨能力,培养他积极向上的心态。

3.以后双休日在家,将带孩子一起体验劳动,让孩子从劳动中体会到什么是美。

4.外表美是暂时的,内在的美才是永久的,平时多利用身边的人与事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奋斗之后才能拥有更好的明天。

班主任的话:

1.注重家校沟通,与学校形成一致做法,齐抓共管;

2.家长应该善于洞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好预防工作;

3.与孩子一起去购物,在孩子与父母的观点中找到平衡点。

对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分工,作为教师要利用家长会这个平台与家长们理性探讨典型案例,达成教育的共识,拓展家校的深度和广度。经验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需要从相互了解、,到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现身说法,让家长之间加强互动

用亲身经历作例证来阐发道理或劝导人,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在我们的家长中,不乏知识层次较高者、家庭教育成功者,而且每一个家长都有家庭教育的体会与经验。教师空洞地说教,不如家长的真实演讲,同时也让家长与家长之间形成交流和互动。

下面是一次家长会的聆听。

临近期末前的两个星期,某天回家的他,从脸上可以看出,心情不是很好,细问之下,英语教师因为身体原因,暂时不教他们了。来了一个代课教师,要求比较严格,态度相对严厉,加上口语交流过程中的不适,让孩子有了抵触情绪。待他心情平缓,我与他交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哲理。人也是一样,在逆境中成长的人,为了生存,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而那些在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人,缺乏竞争意识,应对困难的能力不足、适应环境的速度和把握时局的能力更是不如前者。因此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潮中四处碰壁、举步维艰,甚至被社会淘汰。

在学习的过程中,聆听不同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是对于自身知识汲取的一种完善和互补,你应该庆幸有这样一种经历。作为班长,你更应该懂得如何在新环境下带领全班同学努力呈现出新面貌。

交流的过程中,他逐渐抬起了头,脸上有了一点笑容,表示愿意去试一试。

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产生不愉快时,作为家长,是积极疏导转变,还是附和孩子大闹学校,对于孩子以后处事的方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的成长之路也会因此不同。这位家长的话,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

四、视频点津,让专家助力家长的追梦之旅

网络的普及,为家长会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为专家助力家长的追梦之旅提供了便捷。有声读物对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视频、有声读物也可渐渐深入到家长心中。

考虑到家长会要系统化,视频内容分为:学习习惯类、赏识教育类、叛逆类、生理教育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类等。当然,我们还时常鼓励家长写体会,把其中的优秀感想分享给更多家长,形成教育的正能量。在观看了卢勤老师《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视频后,一位家长写下了他的感想,摘录如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