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造能力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托兰斯也指出,“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能不放弃自我的独特行为,去顺从大众,迎合别人”,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奥斯朋在研究中指出,“企求一致,阻碍了创造力的趋向”。在我国,由于历史传承因素,师道尊严一直被公认为天经地义,课堂里严重地存在着这些阻碍因素。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
主体性原则
人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人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智慧和能力。因此,在工作中,要彻底改变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指导的状况,改变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个人体验的状况,应该让人有极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自我的超越。
培养性原则
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是人以知识为基础,对事物、事态重新认识、再发现的过程。知识不等于创造,知识丰富的人不一定有创造力,但任何创造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面越宽,知识掌握越扎实,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知道:积累、求异是创造的最重要的特征,积累就是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影响新知识、新生技能。创造的过程需要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在新事物面前,快速搜索所储备的知识,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求异是创新的核心,就是不遵循已有的轨迹,敢于想前人不曾想,不敢想。“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然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求异”能力的培养,陷入高分低能的社会怪圈。
要培养创造力,就是要积累知识,培养求异性、“叛异”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假设。同时善待在创新中所犯的错误和不足,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捕捉好奇特性,鼓励求异思维
创造性要求人们善于进行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通过比较,找出有利于创造的最佳点,也指在众多思维路径和结果中,能另辟蹊径,克服从众心理,保持独立性。并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
创造性尤其强调善用逆向思维,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就决定了人们在探究事物本质时可以从两极去深入。正向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需要创新时,就要求善于逆向求索。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篇2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篇3
在活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并在创设的环境中使幼儿感官得到充分的剌激,培养了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去感受美、表现美。如,我在《可爱的动物》美术教学活动中,先为幼儿布置一个动物园,这一环境给幼儿一定的视觉刺激,幼儿对各种动物有了印象的地方,并通过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撕、贴、粘等技能,塑造自己喜欢的动物。在活动中,有的孩子撕出可爱的小花狗、小蜜蜂、小蝴蝶,有的还撕贴出了大象、长颈鹿等。又如,传流的美术欣赏活动是教师坐在中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孩子看一看、讲一讲。这种呆板的组织形式使美术欣赏活动,变得枯燥、单调,而且抑制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老师在组织美术欣赏时应注意形式多样化。例如,老师可以把幼儿平时较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在教室走廊开设“小小画家展览馆”,每月举行一次,并组织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作品,也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作品等。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便有些孩子讲的与作品的本意不相符。当幼儿讲述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更不要拘泥于自己的理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启发性的语言给以引导。教师可以问:“画家或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画?”“你感觉有什么不同?”“你看到这幅画时想到了什么?”“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可见宽松的教育环境,多种材料的应用,以及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都能发挥美术活动的综合教育。
二、营造快乐氛围,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组画是由几个幼儿或全班幼儿共同合作完成一副作品的绘画形式。它弥补了当前美术活动偏重于以个体为主的不足,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大班组画《海底世界》,活动中我们老师先在一张大大长长的图画纸上画了两条热带鱼,孩子们有的添画乌贼,有的添画乌龟,之后,有的幼儿认为水中要有水草、石头就画上了;有的幼儿说鱼要呼吸,水中会有泡泡,就添画了许多圈圈;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幼儿认为大鱼会吃小鱼就画了一只黑乎乎的、张着锋利牙齿的大鱼,要吃老师画的热带鱼;一幼儿说:“海水是蓝色的。”最后就刷上了蓝色的背景……当我们把长长的海底世界张贴在走廊时,孩子们无不欢呼雀跃,这是通过脑力激荡的形式逐步完成的,这种合作方式最有趣、最快乐,孩子间相互启发,相互促动常常使组画作品内容丰富且呈现新意,蕴含较多的创造力,从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幼儿合作能力。
三、与其它领域活动的有机整合,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术操作活动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是通往逻辑认知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段,例如,将美术操作活动与数学活动有机整合,能有效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为幼儿自主构建知识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图形中,幼儿利用彩色几何拼块贴各种图形,在摆弄中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在创作中学会运用图。幼儿在美术操作中有了充分感知,再结合教师适当的引导,幼儿很快理解了图形概念,明白了什么是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并且用这些图形拼出房子,三角形或半圆形的屋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围墙等,实践证明,美术操作活动与数学知识的整合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从而发展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四、转变观念,张扬个性
《福建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有自己独特个性,他的画也就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富有想像,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工整细腻,有的粗犷大胆;有的造形生动,有的色彩绚丽……成人应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仔细品味其中稚拙的审美情趣。每个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以往以范画为主的陈旧模式,摒弃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不受物体的固有形式所限制,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充分注重幼儿绘画发展的心理特点,运用“不教而教法”去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充分挖掘儿童的天性,使其尽情表现自我。例如,《遨游太空》美术活动中,教师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小朋友想在天空自由飞翔吗?”“那怎么样才能在天上飞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孩子们思绪飞扬,有的画宇宙飞船飞上天,有的画飞机,有的借助翅膀,有的运用火箭等,这样孩子能在美术活动中自由发挥、创作,尽情表达情感充满自信。
五、建立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评价氛围
篇4
不要限制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爱好
专家认为:当婴幼儿在探索周围环境时受到阻拦或受挫时,那么他做事就很容易放弃,这种性格甚至会贯穿其一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很听话、很从,遇事听天由命。对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约束也会影响他的学习劲头,因为好奇心是孩子获得扎实全面教育的基础。
寻找拓宽孩子好奇心的方法
如果父母这样做的话,就给孩子未来的身体和智力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不要担心孩子的热情是否会长久
做父母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孩子的热情不会总是那么强烈。如果你的孩子从来就不想做任何别的事或不想与任何人玩,那么他的兴趣就失控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接受孩子的兴趣转移
人的创造力是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对现实的越来越多的认识而发展的。
总之,如果你的孩子对什么着了迷,就鼓励他。
年轻的父母请记住:人只有喜欢、擅长做某事,才能得到愉悦、满足。全面发展当然好,但当你的孩子确实有着迷的目标时,一定要悉心培养他的这份热情。
篇5
(1)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游戏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教育方式上,要注重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开拓幼儿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既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又可使幼儿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而且还可使幼儿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形成和获得成就感。可以让幼儿做些角色、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的游戏,还有插积木,娃娃家,猜谜语,玩泥沙,粘贴图画等建构性的游戏。我们要为孩子设计游戏的场所环境,提供游戏材料,在游戏时给予孩子帮助、启发。在游戏中让幼儿的创造性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刚开始幼儿的游戏都是简单模仿动作;以后发展到能将过去的经验再组织、概括,最后发展成为实际性的东西。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只要意识到任何活动都有发展创造性的潜力,就能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为幼儿去挖掘、开拓,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心灵则手巧”
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每个幼儿生来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在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努力培养本世纪创造人才的今天,用创造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新、更好的路子,为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而努力。
(3)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
所有的成人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创造力,但是怎么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创造力呢?其实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保护孩子创造潜能,因为创造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天生具有的。孩子的创造潜能被保护了,就会自然地成长。如果我们的观点是培养创造力,其做法可能就是专门开发,让孩子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时的孩子如同初学游泳者被扔在大海中,既迷茫又紧张。他们会无所在地适从,为了把事情做下去,就会乱弄一通,无论结果是什么,我们都会大叫:看,多有创造力!这样的结果使孩子们无法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创造。孩子们不重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创造结果,所以内心不会被创造成果愉悦,不会有动机去使用这样的创造能力。他创造能力不被创造者使用,就会丢失。所以,开发创造能力常常会破坏被开发者对自己创造力的欣赏。
由此看来,创造潜能的保护,首先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创造潜能,并使他被自己创造的结果愉悦,这就需要成人给孩子提供一个平台,――母体。孩子利用母体作为材料进行改造,就会发现母体在改造后和改造前的不同。如果这时成人帮助他们评价被改造后的母体是了不起的,孩子就会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创造的价值。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多年来,教师一直掌握环境创设的主动权,常常忽略幼儿的感受,剥夺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学习与成长的权利,这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幼儿园来说,环境就是幼儿的活动空间,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物质保证,也是当务之急。环境的利用和营建,把环境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2、鼓励幼儿创造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幼儿
篇6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篇7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何等重要。
首先,允许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
其次,转变旧观念,淡化成人权威,正确评价好孩子。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屁股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因顽皮被学校开除,但他母亲能容忍他的“顽皮”、“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无意之中,有时甚至会有出轨的“顽劣”之举,但只要我们把握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定能有所收获。总而言之,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二)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励幼儿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所谓创设情景,即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的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就必需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景,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玻璃球、海绵等。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他又从水里取出玻璃球,再一次次放入水中,发现玻璃球沉在水里。当他们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浮起来了,几次反复后,他又开始用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他们正在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操作活动,这时老师问他:“你发现什么了?”他说:“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并不复杂,所发现的这一道理,极为平常,但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孩子因此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动手操作中强化思维活动,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三)发展语言,促进思维。
众所周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早期的语言训练,不仅促进语言本身的发展,还可促使智力超前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主要是听和说的能力,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就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对话,这样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启动思维,即兴表述生动的语言。如教师讲述故事时,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作品,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在故事讲述过程中,还可利用启发提问的方式,刺激幼儿思考与语言表达,让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形成的原因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并不是幼儿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当代我国特有的人文现象造成的。首先,当代这批儿童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使儿童在家就是养尊处优,平时就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转,有时还有外公、外婆的特殊照顾,使他产生了优越心理,他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养尊处优久了,养成爱发脾气、撒娇,凡事就动口不动手的坏习惯。其次,家长认识不足,许多父母认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大人做的清楚就连幼儿自己能做的,能代办的就代劳了,反正小孩子长大后就会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反正大人会帮忙,就是想做也没得做,不如不做。所以一旦到了幼儿园,由于家长不在身边,马上就出现自理能力差的现象。恐惧、陌生、自卑感也就伴随而来,对儿童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三、培养儿童生活独立能力的正确理论
三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此,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了这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
四、培养孩子自立的几个原则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自我决策,能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地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行为地一种个性品质。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首先要坚持以下认识:
(一)孩子想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试着做
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的中心会逐渐从父母转向外界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独立意识大大增强。这时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需求,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让孩子获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二)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从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做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洗脸、刷牙、梳头、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自己洗手娟、袜子……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尽早学会自我服务。如果从小不作要求,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能力。
(三)孩子不会的事情引导孩子学着做
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独立入睡,第一次学洗袜子,这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教育者一定要以积极的评议和行为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要经常对孩子说“自己试一试”“我相信你能做好”。同时还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注意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他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而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能力。
篇8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曾听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创造灵感,他们也只能跟着老师的脚印一步一步走来,不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所以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上远远不如国外的学生。教师要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多让学生创造,多让他们参与,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在音
乐课上,给学生创造动的机
编辑整理本文。
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篇9
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画画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识经验很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在观察时不能进行分析比较,还不能区别事物细小差别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观察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近大远小及空间位置等,使他们的观察能够逐步深入,能够通过观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辨别出异同,从而使幼儿知道,要描绘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带孩子观察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长着两只长耳朵,红红的眼睛,三瓣嘴,身体不大,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带孩子去百货商店时可以参观不同的柜台,问孩子柜台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售货员是怎样卖东西的。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如朝霞似锦;旭日东升;新月如弓;星闪灯明;飞泉如带;青山巍巍;春雨如丝;桃红柳绿;以及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美,对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观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种形状、颜色;昆虫、小鸟的动态特征;寻找燕子与麻雀、蝴蝶的异同;观察秋天的树木,引导他们看看叶子发生的变化,叶子的各种形状,听听在树叶上走动时脚下发出的沙沙声,采集美丽的落叶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三种物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异同。如:桔子和苹果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手表和座钟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宝宝和妈妈的鞋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水壶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可以让幼儿看大师的画。例如:让幼儿欣赏郑板桥的翠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乐平的三毛。让幼儿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象、创造。
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稳定,只有通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达到比较集中,稳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才可能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读一组词,让他认真听,当听到属于某一规定的标准词时就拍手。
兴趣是美术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兴趣和爱好象催化剂一样,能不断地促使幼儿去实践、去探索,不断开辟智慧发展的道路。幼儿对画画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加以培养,使之保持持久。当幼儿一旦以极大的兴趣参与画画时,他们必然以更大的热情积极而努力地完成作业。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应注意几点:
1、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有趣味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游戏性。
2、教材难度要适中,教学要求要注意针对性。
3、教师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要浓厚,辅导的态度要亲切,辅导要注意启发性。
4、教师要同家长密切联系,不断沟通情况,注意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也就无法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重现。可见,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许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善于死记硬背,因而不注意给孩子很好地讲解事物,只要求他们记忆。
事实上,孩子理解后的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对常见的物品、树木、理解了的词、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记住、记牢,而记忆没有意义的图形、事物、音节要花更长的时间,巩固性也较差。孩子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训练他们的记忆。如:挑选15—20人,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并记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儿一起说:“一、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们念完歌谣之后,任意选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间屋子里,最后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这里少了哪个小朋友?或是将桌上的实物位置调换,请幼儿凭记忆说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
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这方面的能力就被称为想象力,如果离开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丰富多彩,生动离奇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
幼儿的想象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性的成分很少,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密切相关,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幼儿只能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简单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儿则能想到自己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想象比较大胆,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
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个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对一个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开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组装。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断臂曾经让多少人也正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发挥想象余地的命题。启迪、诱导他们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寻找艺术表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兴的事”,可能有的画“看花灯”;有的表现“看马戏”;有的表现“捉螃蟹”;有的表现“天上”;有的表现“地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
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先画出大致轮廓,让幼儿猜猜要画什么。如:“画不倒翁”,先画一个圆形,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师要教孩子学画什么,最后肯定猜对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蓝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像什么?旧房子里班驳的墙皮像什么?下雪时屋檐上挂着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着大风,呼呼的声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纸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针能干什么?用铅笔能干什么?用绳子能干什么?……。
3、让孩子处于一种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设想会有什么结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没有了光人们将会怎样?如果你有了许多钱,想干什么?如果你原来是一条只会爬行的虫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样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4、什么东西能有这种用途
如:什么东西能照明?什么东西能游泳?什么东西能解渴?什么东西会发声?
5、接着说话
由成人先说一句话,请孩子接着把话说完,而且说的想法越多越好。
如:一天嘉澍正在屋里玩,忽然听到劈啪什么东西摔碎的声音……;豆豆和妈妈上大街,看到一个小弟弟站在哪儿大声地哭……。
6、你变我也变
成人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应遵循一物降一物的规律。如:成人说:“我变成水”,孩子就说:“我变成杯子”。成人说:“我变成盒子”,孩子可以说:“我变成火”。
篇10
二、动手操作,自主明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突破教学难点,可采用 让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手、口、脑并用,促使学生掌握法则,熟练演算过程,达到自主明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56-18”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摆56根小棒(5捆零6根)。老师提问:从56根小棒里去掉18根,该怎么去呢?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叙述摆的过程:先取出其中的一整捆打开来,和6根合并起来是16根,从16根里去掉8根剩下8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1捆,还剩3捆;剩下的3捆与8根合起来,就是38根。最后师生结合摆的过程共同归纳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使学生自主明白笔算两位数减法,先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的算理。
三、参与过程,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就应展示问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新知:
1.启发思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求什么?要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根据长方体各面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几个面的面积?哪3个面的面积?
(出示长方体3个面的直观图,并标出长、宽、高)
2.观察思考:这3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什么条件有关?各是怎样的关系?
3.(四人一组讨论)继续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即6个面的总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高×长×2
或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4.启发设问:谁能说说第一种关系是怎样想的?第二种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多说,充分理解关系式的意义。
5.观察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较简便?肯定第二种方法较简便,并针对第二种计算方法问:长乘宽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宽乘高求出哪个面的面积?高乘长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小括号内求出的是什么的面积?为什么要乘2?这样,通过反复问反复说,让学生理解透彻第二种简便算法,为灵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打好基础。
以上教学片段,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注意学生的直观想象、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学习形式,自主探索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探求新知,促进学生会学。
四、 开放教学,自主创新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封闭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1.条件开放,发挥想象
这是一种答题者依据问题选择或自由创设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路径,有条件过剩和条件不足(或纯问题)等类型。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出示这样一题:“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纯问题的题目,要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条件。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填出不同的条件:(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3)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它的长是9厘米……从创设条件的简洁、合理角度,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和求新性,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思路开放,发散思维
思路开放就是以一题多解的方法,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驶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解法1:(用算术方法解)
100÷2×3=50×3=150(千米)。
解法2:(用方程解)
设3小时行驶x千米,x×=100,x=150。
篇11
一、创设质疑情境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思索、善于解疑。教师在导入新课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1.批判性质疑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式,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天地。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到practice doing sth. 的用法时,教师可以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ces ____ 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c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定会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c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谨慎思考,全面考虑。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例如SEFC Book 1B Lesson 61的Fire Notice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隐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使他们能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其本质联系。
二、创设交流情境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小组活动是开展课堂互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小组活动所产生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互动更有利于促进学习。在英语课上开展小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课堂活动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1.课文与口语相结合
(1)对话(Dialogue)
例如下面内容是几个不同的“问路”提示:需乘车去看花展;去百货大楼买服装;去城东部探亲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其一与座位相邻或自由选择伙伴进行对话。
(2)角色扮演(Role play)
以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和Book 2B Unit 19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为例,这两篇文章分别是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和英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都以剧本为体裁,适合以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复述能力,又可以挖掘学生的表演潜力。
(3)讨论(Discussion)
课文结束后就课文进行讨论。如在完成SEFC Book 2A Unit 1 Integrating Skills的阅读后,安排1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讨论:How do you make a difference?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at will you do from now on? 因为讨论涉及个人的未来,学生讨论积极,讨论结束后,让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们踊跃发言。
2.词汇与课堂活动
竞赛的方式对刺激学生参与课堂话动颇为有效。
三、创设想象情境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1B)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 1B)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篇12
二、提高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随着改革的深化,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放”与“收”
所谓“放”即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改变授课中的“注入式”教学,把学生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应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一种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冲突”,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消化所获得的知识。
篇13
一、开展主题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首先要培养的是他们的设计意识。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对作品的设计缺乏独立的构思,教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自主的设计,如根据不同物品包装盒的外观特点和功能,按照主题设计并制作精美的包装纸盒作品,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包装盒设计》一课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在这堂课上,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创作主题,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的特点,进行自由设计。有的学生根据牛奶盒的特点想设计一个牛奶糖的包装盒,有的学生带来了红色的废纸,经过巧妙的构思想设计一个非常喜庆的喜糖包装盒。也有的同学想为本地特产――杭白菊,设计一个包装盒。由于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形状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制作的纸盒样式也各有不同。
学生根据自己所制作的纸盒的样式结合自己之前的设计主题,再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的主题。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再有目的地进行指导。比如在杭白菊包装主题设计时,学生把自己所带材料和杭白菊的特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剪和画相结合的方法,创作出了一个简洁美观的杭白菊包装盒。
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的包装盒的特点,再经历主题式的自主设计包装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设计想法,更要重点对学生在设计中所画的平面展开图进行细致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的设计付诸实现,增强学生开展自主设计的自信心。
二、开展多元设计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品,改善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
《公共汽车站》一课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公共汽车站台的外观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审美价值取向及文化底蕴。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公交站台,从而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公交站台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公共设施之一。学生在欣赏、评析不同样式的站台时,会发现站台的设计要根据位置的不同作出变化,力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管站台的样式怎样变化,它的设计要素是不变的。有学生为乌镇景区设计了一个公交站台,这位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乌镇的水乡特色 ,再利用课前准备的深浅不一的旧纸板,制作出古朴大方的公交站台模型。有的学生利用手中色彩亮丽的纸盒为桐乡的世贸中心设计了一个时尚前卫的公交站台模型。也有学生为我们石门镇设计了一个公交站台,石门镇是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故乡,这位学生利用旧的《缘缘漫画》杂志上的丰子恺漫画为设计元素,制作了能够代表石门形象的公交站台模型。
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公交站台的不同样式,再大胆设计不同特色的公交站台,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关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意能力。
三、开展整体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激发学生深入生活,观察、体验、感悟家乡的美,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街市新貌》一课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首先就是让学生欣赏不同地方的街市特色,感受不同店面的不同设计风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店面的招牌设计、店门设计、橱窗设计、外部照明设计、壁面照明设计后,会发现店铺的设计必须与店铺的经营内容、周围环境、商店建筑结构相协调,招牌则要体现该店的经营特点。
在确定了店面的设计风格之后,有的学生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制作,比如有的学生把有创意的想法说出来,让绘画功底好的学生画草图,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废旧材料制作出来,最后大家一起拼贴组合。也有小组用承包到人的方法进行设计制作,比如有的学生设计招牌,有的学生设计店名,有的学生设计橱窗,有的学生设计标志物,最后再整体组合在一起。
各个小组把制作好的店面按照风格的不同,分类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条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的街市。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组的设计理念和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问题。再让其他小组来评价对方作品的优缺点,并就如何改进提出建议。最后全班学生一起动手来为美丽的街市添加绿化等环境的辅助设施。
学生在店铺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他们心中的店铺与街市,这样整体的设计形式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更有表现力的空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美术教学需要格外重视儿童的个性培养与创造力培养。在美术课堂中,利用废旧的生活材料,通过各种多元化的美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美术创新欲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贾娟.新课改的背景下学前美术教师应遵循的教学设计原则[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