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技术创新能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术创新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术创新能力

篇1

1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R&D国际化的现状

目前,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设立形式灵活多样,主要采用的形式包括:其一,设立独资研究中心或技术开发中心。这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最成熟、最高级的形式,它们与跨国公司总部联系紧密,而与其在中国的企业联系则相对较弱,主要任务是研究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技术。其二,在具体业务部门或合资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门。这类研发投资已经历了从消化吸收到技术创新两个阶段:前者的任务是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将国外成熟技术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特点、原材料特点等进行技术改造,以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后者则是在国外提供的设备、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其三,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一般采用项目委托、联合研究与开发、建立培训中心、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如美国惠普公司与北京大学合办的中国惠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其四,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例如,朗讯科技公司与康佳电子公司合作开发手机;莲花公司与TCL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开拓Internet业务等。在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同时,成立合资企业,对研发的技术、产品直接进行市场化经营。而出于对技术保密和技术领先带来的受益考虑,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机构更多的是建立在其独资企业内部。

2R&D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正面影响

2.1有利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1)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回流。我国许多地区与国外相比高层次研发工作机会不足,劳动报酬与国外相比也有较大差异,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将会创造大量的高薪工作岗位,不仅有助于稳定我国本土科技人才,而且可以吸引海外高级技术人才回流。

(2)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具有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良好环境,它们拥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和先进的培训理念。我国研发人员虽然总体规模大,但是大都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缺乏面向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对研发人才的市场化培训,在给跨国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这些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工作的中国员工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先进的设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积累大量的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3)为本土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支持。有些跨国公司还为我国本土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摩托罗拉公司与国家发改委合作成立了企业优化中心,向国有企业提供各种培训手段、方法和适用的规章制度。到2001年末,摩托罗拉已经为400多家企业培训了1400多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并且,跨国公司对其雇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也可以为我国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示范作用。这些培训也会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建设。

2.2弥补了我国科研投入,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

R&D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企业普遍面临R&D投入不足的困境。例如,2003年,我国企业在R&D的投资为186.01亿美元,占GDP的1.31%,而美国这一指标达到2.6%,日本3.15%,韩国2.64%,不仅如此,在总额来看,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我国全部的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而且在我国研发支出结构中,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极为有限。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增加了我国的研发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的窘境。

2.3利用先进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为我国带来先进的研发管理经验。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网络,因此,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扩展,部分当地人员参与跨国公司当地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管理,必然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

此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跨国公司向我国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或援助。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通常与我国的零部件、原材料与相关服务的供应商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当外国子公司将其部分工作分包给当地公司时,这种联系就更加紧密。根据建立这种联系的目标来区分,分为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在后向联系方面,比如为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培训服务等,有利于上游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改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当跨国公司对产品与工艺进行调整改进时,通常会邀请我国当地供应商与分包商的研发机构参与其中,从而使我国能够掌握必要的技术以适应其服务对象的产品与工艺变化,这种做法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常见。在前向联系方面,通过向下游产业的技术转移以及对当地经销商产品的包装、分配、维修或客户培训等服务,促进下游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经销商服务能力增强。

3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3.1冲击了我国技术创新体系

(1)冲击了现行的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研发体系。跨国公司R&D国际化对我国现行的科研体系带来破坏性影响。国内部分研究开发机构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在项目投标中的竞争压力,而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科研仪器、管理经验,而使国内的科研机构逐步萎缩,其技术积累、人才培养等基础将难以发挥。

(2)抑制了我国企业的研发行为。一些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取消或削弱了合资企业中方的研发机构,使我国在获得跨国公司生产能力的同时,减弱了本国的技术开发能力。目前,在一些我国本来已经形成较强研发能力的产业领域,由于产品市场已被外商投资企业占有,国内的研发工作失去依附而被取消或削弱。

3.2造成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流失

跨国公司R&D机构不仅给研发人员提供了高薪,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国内许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大批人才被外资R&D机构吸引,从而严重地削弱了我国R&D机构的研发力量。

3.3国内研发成果轻易流失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对过去由国家研究机构多年积累的很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加以保护,这些成果有可能被外资研究机构以很小的代价获取,使我们丧失本来可以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一些属于保密范围内的技术和研究项目也可能随着主要人员的流动而流失。人才的流失实际上意味着我国科研院所或企业向跨国公司免费扩散技术。

4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4.1利用好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机遇,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对我国的R&D投资,对于我国技术创新是一个机遇,我国应该通过调整吸引投资的方向和政策,最大化地吸收和接受跨国公司投资的技术溢出;加强和跨国公司的R&D合作,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吸引外资的方向和政策。在引资方向上,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引资的质量,扩大引资的技术含量,多引进技术合作型的跨国投资,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接受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引资政策上,真正把“以市场换技术”落实到实处,提高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没有能力通过自身机构进行科研的国家,也难以从跨国公司的科研中得到较大的收益。一个发展中国家选择、吸收和利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创新技术所需要的同类研究能力。”吸收能力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粘性,前期的研发平台和R&D投资将影响后一阶段知识吸收的多样化和效率。因此,要加强技术吸收能力培育:首先,促进企业积极寻求挖潜改造途径,增加R&D投入,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次,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可以建立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并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的人才,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的融资环境,加快企业的技术革新。

(3)加大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在国外设立R&D机构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应该利用好这一契机,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建设以及科研设施的改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这样虽然给跨国公司带来了技术的革新,但同时也加大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且技术的集聚效应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

4.2学习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经验,实现我国企业自身的R&D国际化

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提高母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这被称为反向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的相对垄断,与国内独立开发相比,成本要低得多。同时通过对外投资,也能够更好的学习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经验。具体地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我国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具有反向的溢出效应,我们的企业就要积极的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加大在发达国家技术聚集的地区投资,发展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这不仅需要我们的企业有相当的规模,我国政府也要加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指导和可行性研究,引导企业在合适的地方投资合适的产业。

(2)逐步开展我国企业设立在其他国家的企业的R&D活动。设立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R&D活动,进一步拓宽投资技术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并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更多地占领当地市场。设立在技术水平先进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R&D活动,可更好地开展技术获取工作,充分利用境外企业接近当地技术资源的优势,实现跟踪先进技术的目的。

(3)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这样可以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减少了独立进行R&D的风险性。如与之合作在海外兴办技术开发中心、海外实验室等,还可就某一方面的技术开发项目结成较松散的联盟。

(4)培育和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可以更好地获取国外技术进步的信息和资源,利用国外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从而择优确定企业技术进步战略,实现企业技术进步要素优化配置,壮大企业技术进步的实力。目前,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国的跨国公司,实施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伴随着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位居我国向西开放前沿的新疆自1980 年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利用FDI的规模与质量却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新疆这小规模的FDI是否也会提高新疆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探讨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FDI在提高新疆技术创新能力中的地位。如何促进新疆FDI的吸收及推动新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乃至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FDI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对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自新疆1980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规模以来经过了将近3O年的发展。2009年底,新疆实有外资企业317家,其中独资企业119家,合资企业162家,合作企业27家,股份公司9家。从投资规模来看。从1980年到2009年,新疆累计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63个、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5.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0.24亿美元。新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0年的109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21570万美元,增长了近197倍。

二、FDI对新疆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研究普遍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创新能力是在无数次的创新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创新过程类似于生产过程,即集合各种资源(人力资本、资金、设备等)创造出新知识的生产过程。一般来说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有着效果十分明显。一是投资在当年表现为技术创新的需求效应:二是一旦投资形成在长期表现为创新产出的供给效果。而技术创新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又较难量化,很多研究中以专利受理量为技术创新产出,因为专利(Patent)受理量既包括企业的创新成果也包括学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能够全面反映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另外这也较符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每年新疆专利受理量与专利批准量相去甚远,为此本文用专利受理量代表创新产出有夸大创新能力提高的积极效应。因此本文以实际利用的FDI总额为资本投入,以专利受理量为技术创新产出研究新疆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本文的技术创新量化指标――专利,根据其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不同等级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对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其科研投入要求最高、科研产出最具创造性和影响性。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外形、图案色彩或其结合做出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相对于发明专利而言,无论是科研投入还是模仿学习难度都比较低,其创新产出的技术水平也比较低。因此本文不仅分析FDI对专利产出的影响,而且进一步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产出方面分别进行研究。

新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增长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图1所示,图中实用型新专利受理量增长最快,从2000年的699件增长到2009年的1865件,增长了将近2.7倍。发明专利受理量增长速度缓慢,但也有所增长2009年产量为662件,是2000年的3.5倍。而外观设计受理量的曲线从2006年开始呈现出下滑趋势。

新疆三种专利受理量的发展趋势

图1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1-2010年)

下面我们将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FDI对新疆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建立模型如下:

lnTEPt=C+αlnFDI t +ε(ε为随机误差项)

式中TEP t为t年的专利受理总量,FDI t为t年的实际利用的FDI总额。C、α、ε分别表示为常系数、专利弹性系数和随机误差。本文以2000-2009年为样本区间来考察新疆FDI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选取区间内专利受理总量及实际利用的FDI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Eview6.0软件,对式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为:

lnTEP = 1102.99116744 + 0.0824279890132*lnFDI

T值 (9.495258) (7.692603)

Adiusted R Square =0.866024

F-statistic = 59.17614

回归模型显示:变量的Prob值均为0,通过加权二乘回归WLS得出,Adiusted R Square 值为0.866024,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高,方程与变量的显著性较好,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值大于临界值,lnFDI的T检验值为7.692603大于临界值,说明实际利用的FDI 总额对专利受理总量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FDI和新疆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密切相关。新疆FDI实际投资额每增加1%,就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0.082%。

进一步将新疆实际利用的FDI总额分别对发明专利受理量(EIP)、实用新型专利受理量(EUP)和外观设计专利受理量(EDP)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模型如下:

lnEIP = 162.403285965 + 0.0212354299529*lnFDI

T值 (6.947964) (9.848899)

Adiusted R Square = 0.914286

F-statistic = 97.00082

lnEUP = 660.633348213 + 0.0490994945954*lnFDI

T值 (10.13874) (8.168912)

Adiusted R Square = 0.879568

F-statistic = 66.73113

lnEDP = 279.954533259 + 0.0120930644649*lnFDI

T值 (3.709001) (1.736879)

Adiusted R Square = 0.183062

F-statistic = 3.016750

回归模型显示: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Aajusted R Square值分别为0.914286、0.879568。说明线性回归效果比较好,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也较高,方程与变量的显著性较好,通过对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的F检验值均大于临界值。lnFDI的T值分别为9.848899、8.168912,大于临界值,说明实际利用的FDI总额对当年的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受理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并且FDI总额每增加1% ,就能拉动当年的发明专利和使用新型专利的受理量分别增长0.021%和0.05%。由此可以看出实际利用的FDI总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明专利受理量和实用型新专利受理量的增加,其中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增长影响最大。而外观设计专利Aajusted R Square值为0.183062,拟合优度较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就是实际利用FDI总额对外观设计专利受理量的增长没有过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实际利用FDI总额与专利受理总量和各专利受理量的回归结果可显示,总体上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专利受理总量有积极的技术创新效应,可这种效应影响程度并不大。但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受理量上。而对于的外观设计专利受理量的增加却没有显著影响。

三、提高新疆对FDI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

FDI的大量流入对新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程度推动作用,但这种推进作用仅局限于科技创新的较低层次,对我区科技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的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却很难得到。因此,本文将对今后如何合理引资,如何进一步提升FDI对我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作用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1.发挥新疆自身优势

新疆有着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的资源、地缘、人文以及政策优势。全面发挥新疆特殊的上述优势,让流入该地区的FDI的规模逐年稳定增长。为此,在外资进入审核时要更加重视对质量的考核,把其包含的技术价值高低、溢出效应强弱以及对引入行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重点考虑进来。地区政府应该多鼓励溢出效应较强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FDI的流入,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的入驻;而对于那些仅仅是利用当地廉价劳力、“掠夺”稀缺自然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FDI要将其拒之门外。另外,地区政府应该取消对外资的普遍优惠待遇,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2.重视科研,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发展空间不足等原因新疆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不利于我区人才储备的增加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其次,新疆目前大力从事的科研活动主要是科研价值相对较低、创新性较小的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科技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科技经费使用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是制约新疆有效吸收外资技术溢出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之一。为此,今后我区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如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适当税收补贴,鼓励企业、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支持研发的活动,要大力宣传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主创新榜样,引导、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主动地投身自主创新活动。

3.有针对性地引入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吸收FDI外溢效应

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世界化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对外开放的自主创新,因此,新疆本地企业不仅要具有自主科研攻关能力,同样也要放眼世界,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重引进,更重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最终提高新疆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4.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消除新疆企业快速发展的障碍,明晰企业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政府要有的放矢地对一些已初步具有竞争力的民族企业进行扶持,以增强其竞争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国内及国际竞争中,在竞争中主动吸收FDI技术外溢,结合自主研发最终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29-36.

[2]张磊.新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来源和特点分析[J].市场论坛,2010(05).

[3]赵军,方卉,苗苏梅.新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08,5(03).

[4]唐红梅,曹阿芳.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9,8.

[5]刘向丽,王厚双.辽宁省制造业FDI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01).

篇3

1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徐州市积极抢抓国家和江苏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机遇,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徐州市艾德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协鑫硅材料500兆瓦铸锭坯片项目、中能硅业扩建年产9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兰丰生化年产万吨多菌灵及5000吨甲基硫菌灵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此外,徐州市及时把握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动态,深入调研全市新兴产业的企业研发、产业化程度、市场推广等,同时组织编制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徐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徐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以期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以来,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来理解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前人对技术创新能力内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从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两个层面选取10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3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取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财力投入没有详细统计,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全市科技投入密切关联,因此本文用徐州市科技投入代替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

3.2 实证分析

本文将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确定权重的基本思想,借助SPSS软件对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3.2.1 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统计检验,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由KMO and Bartlet’s test可知,KMO检验值为0.64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因子分析(0.6KMO

3.2.2 主成分分析和命名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本文可以抽取出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主因子,各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5.377、1.435和1.373;总的解释变异量为81.85%(详见表3),由此可以判断,从原来10个指标中提取出的3个主因子能够代表原来10个指标所有信息。此外,本研究将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载荷系数向两极分化,以便合理解释各公因子。

由于主成分的经济意义主要由线性组合中系数较大的几个原指标的综合意义来决定,因此可以认为,第一主成分F1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从表3中可以看出,F1因子贡献率为55.77%,在指标X1、X3、X4、X6、X9上载荷较大,说明这个5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归为第一类因子。又因为相比之下,F1因子在指标X3上具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一类因子命名为“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主成分F2的贡献率为14.35%,是次重要的影响因子,该因子在X5、X8指标上载荷较大,因此归为第二类因子,该类因子在指标X8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二类因子命名为“创新产出因子”。第三主成分F3的贡献率为13.72%,重要性在3个主成分中最小,该因子在指标X2、X7和X10上载荷较大,因此归为第三类因子,该类因子在指标X10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三类因子命名为“创新获利因子”。

3.2.3 计算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

通过SPSS软件分析可以直接得到3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因子的得分,从而可以分析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3个因子中的水平。此外,根据3个主因子所代表的贡献率确定权重,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由上文分析可知,第一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538,第二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143,第三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137。对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相加可以得到综合评价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0.538F1+0.143F2+0.137F3。由综合评价得分分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最后得分详见表4。

3.3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由上文实证结果可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省13个城市中综合排名居第9位。就苏北地区而言,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投入因子在全省13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区,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这表明徐州市比较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也从侧面反映了徐州市委、市政府对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高度重视。创新产出因子和创新获利因子在全省均居末位,这说明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及获利方面不是很有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徐州市未来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改进的地方。

4 提升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由上文分析可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居苏北第一位,但是在全省位列第9位,与苏南、苏中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针对徐州市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创新产出及获利能力欠佳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各国的实践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励技术创新比较有效的制度之一。健全的知识产权支撑服务体系是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徐州市已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但是与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徐州市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徐州市政府应当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手段,大力支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机构发展,为徐州市知识产权的运用提供保障,进而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信息体系的建设,使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

4.2 完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创新关系,才能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徐州市已有部分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已有效地促进徐州市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项目的市场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徐州市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为企业与地方高校及国内外的名牌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搭建桥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贡献。

4.3 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加强徐州市创新人才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因此需要优质人力资本。目前徐州市面临一般人力资本过剩、高层次人力资本缺乏这一尴尬境遇,人力资本市场亟待完善。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了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引进,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提高了科技在经济中的含量和贡献率;同时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极大地影响高层次人才储备的问题,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合理措施,保证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的实施。通过一系列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本吸引措施,加快人力资本市场的构建、培育步伐,将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科技人员引进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增长。

4.4 塑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文化

由实证分析可知,徐州市创新投入力度相对较大,但是创新产出和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该营造健康的内外部创新环境,努力获取企业员工的认同,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能积极参与、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屈宁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5.5.

篇4

一、引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但是大多数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没有将其与外部环境和创新网络结合起来。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参考。

2.科学性原则。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要避免各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采用的方法既能解决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相关问题,又要使各指标的设定以精确的内涵及外延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3.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归结为:创新积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新产品销售,最后实现经济效益。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实际能力。

4.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定量指标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面,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往往用定量的指标衡量。定性指标使创新能力中无法用数字衡量的部分得到了体现。

5.可比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能对多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各企业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差异,指标的名称、含义、范围和统计口径尽量标准化,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6.可操作性原则。建构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现实性,指标数值与企业内部财务、权威机构的统计指标相一致,做到资料易于收集,一些复杂的计算方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计算,使其操作方便、快捷。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研发能力。这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2.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这是指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该指标包括人力投入、经费投入与设备投入3个二级指标。这3个三级指标代表该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情况。

3.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突出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组合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最重要的指标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以科研产出和产品产出2个二级指标来体现:科研产出,由专利申请数与拥有发明专利数表示;产品产出,由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表示。

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体可以细化为6个二级指标:创新战略与创新预测决策机制、企业内外部协调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企业与外界合作能力、产学研结合情况、组织结构的适应性。

5.外部环境。与其他大多数能力指标一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该产业周边的环境影响,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乃至整个产业的大背景,成为其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基础,是支撑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也是技术来源。

6.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就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

四、结论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创新能力的界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提出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要素指标,还应当加入适当的外部环境指标和创新网络指标,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不同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比较来选择。

参考文献:

[1]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的概念,结构和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

篇5

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温州民营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尤其是研究与开发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是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重要指标,从事技术开发的技术创新人员的数量、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人力投入能力体现在企业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大专以上人员比例、科技活动团队强度和R&D团队强度几方面。

财力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创新经费的投入水平也反映了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由科技活动投入强度和R&D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的财力投入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反映其各种要素组合产生的实际成效,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包括百元总收入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出口创汇率、技术性收入比率。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因子分析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人手,在尽量保持原有信息量完整的前提下,寻找少量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公因子,将每个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再现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主要指标的合理权重,依照公因子得分对每个样本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这十二家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

经KMO和Bartlett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阵,而且KMO(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指标)的值为0.52>0.5,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72.925,P=0.005

设定主成分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则,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达到85%以上。用SPSS求得特征根分别为2.72、2.107、1.931、1.81、……前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积百分比为85.675%,满足设定的条件,因此提取4个公因子。根据特征根求出的权重分别为27.196%、21.071%、19.305%、18.103%。

以“方差极大化”为准则进行因子正交旋转,从而得到方差极大化后的因子载荷矩阵,4个因子的总体方差累积贡献率还是85.675%。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到明确经济意义的主公共因子。

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由R&D投入强度、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等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一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31、0.885。我们把其定义为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27.196%,成为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子。第二公共因子F2中技术性收入比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到了0.936,所以我们把其定义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21.071%。第三公共因子F3中产品出口创汇率载荷量领先于其他因子,达-0.807,所以我们将其定义为出口能力因子;R&D团队强度、科技活动团队强度载荷量亦较高,分别达0.770、0.676,我们把其定义为人力投入能力因子。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人力投入能力因子方差贡献率达19.305%。第四公共因子F4主要由百元总收入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决定,它们作用在第四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91、0.759。将其定义为社会贡献力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18.103%。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值可以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数,旋转后的各因子得分,进一步结合相应的方差贡献率,可以建立如下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

(为第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

根据上面的综合线性评价函数及各样本企业各主因子得分,计算出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创力电子(0.777)、万谷科技(0.722)、东瓯生物(0.68)、华润电机(0.196)、正泰设备制造(0.124)、昌泰电力开关(-0.065)、强盛石化机械(-0.128)、银达印业(-0.235)、宝特仪表(-0.398)、吉尔达鞋业(-0.479)、奥特塑胶(-0.545)、硕颖数码科技(-0.648)。

结合各主因子得分进行分析,创力电子综合得分第一,主要由于该企业创新财力投入能力因子F1,技术产出能力因子F2,出口创汇能力因子和创新人力投入能力因子F3得分均位居前列,但是其社会贡献力因子F4为负,使得其综合得分低于1,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对于创力电子来说,可改进企业对社会贡献力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十二家温州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需要加大创新人力和财力投入,提高出口能力、技术性收入能力,同时加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力。

篇6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情况,本文根据建立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五项基本原则,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等四个方面初步预选了一批评价指标组成了第一轮评价指标体系。再经过对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最后形成了如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本文在2010年6月到2010年8月间,通过对50名重庆电力公司中、高级工作人员的调查,并采用AHP法分析得到表1中各指标的权重。

表1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表

三、数据收集和处理

针对重庆市电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量化问题,本文根据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分解出测度评价指标所需数据。本文收集2009年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相关数据,如表2。

为了评价重庆电力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将表1中重庆市电力公司的每项数据,与北京、上海的电力公司数据进行比较,得到重庆市电力公司在该项的评分,具体评分规则如下:

表3 评分规则

根据表3计算规则,可得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各项的得分(如表1所示),从而计算得到重庆电力公司创新能力最后得分:3.498,根据评价标准得到的等级为一般。

四、评价结果分析

(1)创新产出指标评分较高。在创新产出指标中,大部分指标与公司的日常生产活动和生产安全密切相关,属于公司生产和发展中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所以公司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得很好。

(2)与研发投入相关的指标评分较低。与北京、上海相比,重庆电力公司在研发方面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都明确不足。特别是研发人员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非研发投入强度、激励机制等四项的评分都很低,这直接导致了重庆电力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专有技术数目都比较低。

(3)某些评价项目得分虚高。相对于北京、上海的电力公司而言,重庆在研发人员总数、总研发项目数量等方面的基数较低,从而造成科学家及工程师比率、研发成功率等项目的评分虚高。

五、对策措施

重庆电力公司仍然是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受政府的宏观政策约束较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从企业特征出发,电力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创新机制,发挥政策优势,加强风险防范,塑造创新文化。如何推动电力企业技术创新,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一,加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激励的力度。企业管理层首先要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鼓励研发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对他们的技术创新活动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对他们的技术创新成果要给予恰当的奖励,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第二,知识产权激励。这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产权保护保证了企业创新成果的利益,满足了研发人员个人对拥有成果的成就感。但是要确定一个适宜的产权保护期,以兼顾企业和社会两方面的利益。第三,政府政策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性。技术创新一般面临着高额的成本支出和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的政策激励是技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第四,市场环境激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消除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消极因素,还可以通过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可以说,市场形成了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市场过程就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市场本身就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

(2)以企业为中心,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开发工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构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这样,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规划与决策体系、技术开发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信息情报体系与人才培训体系。这里核心问题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包括捕捉潜在性市场需求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产品的能力。此外,还要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方法,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转的基础。但是,目前重庆电力公司的科研队伍还比较弱小,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因此,建立“产学研”的合作研发联盟是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加速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3)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健全项目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建立电力投资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改革投融资结构,建立面向市场的投融资体制,争取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

(4)树立创新观念,塑造创新文化。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建设企业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技术创新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国良,陈宏民. 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指数化评价比较分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5(5),385-392

篇7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有效考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中观视角和基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一是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进行综合和总结,二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关于产业技术能力评价方法,史清琪等(2000)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李元(2002)基于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竞争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常玉等(2003)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区产业进行分析与评价;陈权宝等(2005)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吴雷等(2009)采用改进的DEA评价模型,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设计创新投入能力、R&D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不足。如缺乏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评价指标盲目追求全面,缺乏对不同时期产业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而使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降低。所以建立一套客观、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是进行评价工作的目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发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制定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安徽制造业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一般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大多处于劣势,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选取安徽制造业行业为样本,根据2004-2009年安徽省企业创新调查、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科技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比较了样本行业创新能力的相对强弱,以此来分析增强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

二、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对安徽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首先,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因子得分对样本的创新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1.变量及样本的选取

本文根据2004-2009年安徽省企业创新调查的数据,最初设定了20个观测变量,这些变量从创新费用支出结构、创新费用来源、创新研发主体、创新产品销售和自主品牌拥有等方面反映了该阶段企业创新的最主要特征。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变量进行了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剔除在旋转因子矩阵中每个因子载荷都很小的变量。最后选取了18个变量:企业资金占创新费用来源比重(X1)、金融机构贷款占创新费用来源比重(X2)、有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企业比重(X3)、产品创新本企业自主研发企业比重(X4)、工艺创新本企业自主研发企业比重()(5)、产品创新原始创新企业比重(x6)、产品创新集成创新企业比重(X7)、工艺创新原始创新企业比重(x8)、工艺创新集成创新企业比重(X9)、国内新企业数比重(X10)、企业新企业数比重(x11)、国内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12)、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13)、拥有自主品牌企业比重(X14)、申请专利企业比重(X15)、注册商标企业比重(X16)、技术秘密内部保护企业比重(X17)和开展内部R&D企业比重(X18)。本文依据安徽省统计年鉴选取制造业的29个子行业作为样本。

2.因子分析

通过对18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得出KMO值为0.730,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渐进卡方统计量的值为786.305,相应的sig.值为0.000,两者均说明选取的18个变量包含的信息有显著重叠现象,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18个变量的公因子方差绝大多数在90%以上,说明公因子保留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提取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法,根据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准则来确定因子的个数。由表1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有4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这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96%,符合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经验准则,确定因子的个数为4个。4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2.205%、15.028%、12.18%和9.383%,用于下文计算因子综合得分。

为了便于解释每个因子的含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这里选取方差最大化旋转方法。根据旋转因子载荷矩阵,)(3、x6、x7、)(8、)(9、X10、Xll、X15、X17和X18在因子1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980、0.892、0.903、0.924、0.926、0.942、0.936、0.9(16和0.987,根据变量的含义,用载荷最大的X18为因子1命名,即R&D投入能力;因子2主要包含变量x1、x2、X12和x13的信息,因子载荷分别为-0.880、0.896、0.765和-0.665,将因子2命名为创新费用融资与创新产品销售能力;X4与X5在因子3上的载荷为0.901和0.936,将因子3命名为自主研发能力;因子4主要包含X14与X16的信息,载荷为0.690与0.806,将因子4命名为形成创新品牌能力。

3.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以及对公因子的解释,构造安徽制造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如表2。

三、样本创新能力评价

表3给出了4个因子在每个样本中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并且给出了各自的排序信息,样本得分是经过标准化的(均值为零,标准差1),得分为正(负)表示创新能力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下),综合得分向量的计算是用因子在样本中的得分矩阵乘以因子方差贡献率向量再除以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

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强弱,特别是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从因子得分结构看,由于具有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优势,仪器仪表、烟草、通信设备、石油、医药、专用设备等行业R&D投入能力较强;由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相对优势,化学纤维、有色金属、造纸、专用设备、交通运输等行业创新费用融资与创新产品销售能力较强;由于自行或合作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达到工艺创新等的相对优势,文教、仪器仪表、通信设备、饮料、化学纤维等行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由于研究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相对优势,农副食品、饮料、家具、食品、化学原

料、医药等行业形成创新品牌能力较强。综合结果表明: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传统制造业、高污染低技术产品行业等技术创新能力弱。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影响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应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内部影响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其创新的根本保证,外部影响因素则为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条件。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干创新咨源和创新管理能力;外部影响因素由法律环境、人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竞争与技术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资本环境等方面组成。对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除本文已纳入指标体系的之外,还应当包括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技术创新环境等指标。但由于内、外部影响因素不便于用数据描述,或者在旋转因子矩阵中的每个因子载荷都很小,没有纳入本文的评价体系,这成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2.政策建议

加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行业,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所需重点研发试验设施、检测设施、关键工程软件的购置,提高企业研发装备水平。结合企业研发能力整合,组织实施并扶持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研究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立足现有科技资源,加强整合,采用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机制,建设和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以重点企业为核心,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实验基地,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支持。

重视创新成果的产出形式。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市场需求,创新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协调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实现创新成果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制造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应选择不同的创新成果形式,牢牢把握市场规律,关注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创新。

参考文献:

常玉。卢尚丰,刘显东.2003.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1):296-299.

陈权宝,聂锐.2005.基于GPCA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117-122.

篇8

引言

1.研究的背景。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发现、发明和科技创造中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竞争实力就越强。因此,这时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3.研究的意义。首先,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企业选择供应商或战略合作伙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有助于高新上市企业管理者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和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再次,能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中国上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可以使监管部门了解上市企业在经营实务方面的深层次信息。最后,从宏观层面上看,上市企业具有实力强、运作规范、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

一、论文的基本理论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种创新活动可分为新设想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生产、营销、扩散几个环节,这诸多环节既有各自独立的要求和内容,又可以相互沟通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过程。这种创新能力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模型建立的方法研究

1.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主要是应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较好的客观性,而且得出的指标之间的信息交叉少,可比性强。其缺点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的评价结论仅对方案决策比较有效,但并没有反映现实中评价目标的真实重要性程度,而且还对数据量的要求较大,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对象进行分析。专家打分法适用于不确定因素较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定量分析时的情况。缺点是专家打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公正性受到怀疑。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适用于复杂层次结构的多目标决策分析,一般根据需要评价目标影响因素的复杂程度,在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之间分3~4级: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以及指标层。通过定量和定性数据,获得各项指标的测度值,并将其标准化,作无量纲处理。最后得出评价目标的综合得分。层次分析法在创新指标体系的选取中存在不足。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仅仅选取了静态评价指标,无法动态化地模拟时间变化、环境变化、经济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和研究;评价中各个指标层权重都有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投入能力C1。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企业投入的创新资源分为研究开发投入和非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和设备上。非研究开发投入分两种情况:一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除研究开发经费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市场研究、设计、工艺和材料准备、试制、试销和广告活动的经费;二是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投资。

2.研究能力C2。研究开发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效果。对引进技术而言,可以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

3.制造能力C3。生产制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装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技术等级,适应性和工作质量。

4.产出能力C4。该指标主要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产品收益率和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体现。

5.创新管理C5。创新管理能力表现为企业发展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型

为适应表1提出的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满足长期开展评价的需要,层次分析法则既可以采用主观赋权也可以采用客观赋权的方式求解,因此选择层次分析法较为符合要求。

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分析要素指标分别为

3.由权重计算公式:

Q=Cij Qi=Cij (i=1…4) Wi=得到:

4.最后由A=(wi*Ci)得出5个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别为:

(三)总结

由此可知,B5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根据目前中国企业创新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企业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1)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员的重视。(2)加强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研究分析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3)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管理,使现有的创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4)企业应加强与外界研究开发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及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魏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2] 孙连勇,李东贤,夏建甄,译.创新制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

[3] 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概念、内容和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4,(6).

[4] 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

[5]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雷叙川.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 张克让.甘肃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环境评价[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8] 许庆瑞,魏江.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存在障碍与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1995,(1).

[9] 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 远德玉.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3.

[11] 吴贵生.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2] 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3] 王芳,刘永安,何家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企业经济,2010,(7).

[14] 张洪辉,夏天,王宗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15] 王鹏飞,石林芬.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16] 魏江,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1998,(6).

[17] 高志,刘素坤.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6).

篇9

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最基本的瓶颈问题是技术创新水平的滞后,即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和壮大。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技术创新具有丰富的、明确的、发展的内涵,是指企业通过学习和革新来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或者开辟新的原材料供应市场与产品销售市场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至今愈益显示出革命性的应用价值,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目标的核心内容之一。熊彼特强调,经济是由于创新而增长。

公司治理最本质性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即公司治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优异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从而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尽管从控股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到微观的技术创新层面存在着诸多管理层级,但是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将最先在技术创新层面显现出来,然后才能显现于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绩效。在公司治理的体系或要素中,经理层治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具有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经理层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在现有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王玉霞(2001)研究了经理层期权激励的可操作性问题,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年薪制存在着重大缺陷,而期权激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薛许军、吴晓萍(2005)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报酬的激励问题,认为经理市场的完善是经理层报酬机制完善的前提,需要进行大量的经理人才的培育,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李维安、张国萍(2005)认为经理层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内核,并从行政任免、内部人控制、双重任职、股权、薪酬、决策支持、控制权激励等视角探讨了经理层治理对上市公司盈利性、成长性和发展性的影响,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的总体水平偏低,制约了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李春涛、孔笑微(2005)研究了经理层的教育水平和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绩效和经理层教育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且这种正相关性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市场上的显著性也有所不同,即市场的经济活力越强,教育水平对经营绩效的激励越明显。刘红霞、李辰颖(2011)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经理层的声誉和薪酬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考虑企业规模、绩效、地域、管理层持股、董事会规模等要素的前提下,经理层的薪酬和声誉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文研究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调查而得到的,样本单位为我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先根据经理层治理体系的22个指标(X1~X22)的内涵进行问卷设计,针对每一个样本进行数据收集,再通过平均法求出每个要素(ξ1~ξ6)的值,作为解释变量X1、X2、X3、X4、X5、X6的测度值。然后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聘请五名资深研究专家,以李克特7点量表对每个样本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评,最后运用加权平均法求出每个样本的技术创新测评值。

本文的数据调查自2012年9月1日起,至2012年11月1日止,历时60天。样本量为120,分布于文化产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技术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电力煤气业与采掘业等10个行业,样本的行业分布如图1所示,从而能够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样本特征。

(二)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研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近年来发展变化的现状,本研究将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分为6个要素,分别是经理聘任、高管聘任、执行保障、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中,经理聘任是指经理人员任命的合规性和合理性,高管聘任是指除总经理之外的其他高管聘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执行保障是指经理层具有充分的行使自我职能的权利空间,薪酬激励是指薪酬制度对经理层的潜能存在着明显的激活功能,股权激励是指经理层的股权配置对经理层德潜能产生了现实性的激励作用,而约束机制是指存在着一套完整的约束体系来限制经理层“内部人控制”的蔓延。每个要素包含若干个指标,形成了6要素22指标的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体系的解析,并基于本文的研究目标,可以确立研究模型如下式所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

式中,y是指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X1是指总经理聘任、X2是指高管聘任、X3是指执行保障、X4是薪酬激励、X5是指股权激励、X6是指约束机制,β0为截距,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为解释变量X1、X2、X3、X4、X5、X6的回归系数。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样本调查数据、借助于SPSS11.5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要素相关系数、均值、方差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知,要素相关系数值较低,说明研究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要素的均值和方差服从正态分布,说明数据收集过程可靠而有效。

(二)回归分析 根据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及相关的调查数据,对拟合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五、研究结论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基于经理层治理的视角,在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过程中,高管聘任机制、薪酬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产生了实质性的作用,而总经理聘任机制、经理层执行保障机制与股权激励机制没有发生明显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机制日趋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与控股股东在高管人员聘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遴选出一批具有较高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骨干管理人员。经理层的薪酬分配机制也日趋改进,借鉴了西方上市公司薪酬管理的经验,实施了一些有效的薪酬激励策略。同时,“内部人控制”行为已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经理层的约束机制逐步得到增强。所有这些有利因素均有助于经理层治理机制的改进,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成长。

然而,由于受到“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的影响,上市公司的总经理聘任机制尚未进入良性状态,总经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总经理聘任流程存在着漏洞。经理层的执行保障机制也沿用传统的执行制度与执行程序,导致执行不力,一些公司所引入的西方执行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股权激励流于形式,对经理层职能的实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所有这些不利因素不仅阻碍了经理层治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成长缺乏实质性的激励。

参考文献:

[1]王玉霞:《经理层期权激励计划的可操作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3期。

[2]薛许军、吴晓萍:《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报酬激励机制研究——理论模型、经验数据及改进建议》,《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7期。

[3]李维安、张国萍:《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与相关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篇10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显形化的能力。在企业活动中,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把企业资源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创新目标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企业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组织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将附着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进行整合与激活,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由此,从资源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激活,进行整合与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能力。

二、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分析

浙江是民营企业大省,200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3228.02亿元,同比增长8.9%,为各经济类型之首。几乎可以这么认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功劳应大部分归功于民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末,浙江省有民营科技企业10366家,技工贸总收入11034亿元,位居全国第3。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95%以上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县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几乎占100%。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像波导、恒生、正泰、富通、阳光、新和成、康莱特、大东南、升华拜克等一批知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从浙江省各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受科技人才方面和技术积累方面的限制,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人才比例过低,缺乏创新人才,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有一支质量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型企业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建设必须逐步落实到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与配置的建设上来。但是,由于整体人力素质和教育发展程度等原因,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2.4万户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为147.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约为80万人。平均每户企业仅30人。在浙江,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的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论是总量性指标――科技人员比例,还是结构性指标――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占企业科技人员比例,都显得比较弱。创业人才缺乏也可以从浙江省整体上创业风气不浓看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缺乏适用人才这一因素外,企业与人才之间在签订合约方面存在着期望过高、相互间缺乏信任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原因。科技人才匮乏,也就意味着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就必将给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带来严重的困扰。

(二)长期以来R&D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加大了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难度

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投人,尤其是在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但是,据调查,浙江科技企业中有26.2%的企业R&D投入水平在2%以下,49.4%的企业R&D投入水平在3%以下。而且,浙江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投入经费配置也不合理。据统计,多数企业在购买技术与机器设备方面投入经费最多,这势必造成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反而高于新技术新产品试制费用,这种倒置的比例关系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浙江省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因此,在这样一种R&D投入水平与配置下,浙江科技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实现持续技术创新,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技术积累基础弱

从创业模式上看,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多数是由传统产业改造或转产过来的。在传统工业企业改造或转产为科技型企业的途径上,技术的主要来源是自主开发和引进,而在技术开发的性质上,大多数企业是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或模仿。虽然不少企业有独立研发机构,但大多数都不具规模,与自主研发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没有任何授权专利,企业拥有的专利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可见,浙江大多数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技术缺乏或技术竞争激烈,而不少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自主研发能力无所谓,认为只要能引进或购买高新技术就可以了,只有少数企业比较重视自主研发能力。这些都表明浙江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目前在技术方面还主要依靠外部力量,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困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现状。

四、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一)企业角度

1,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浙江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根据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浙江省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激励制度:(1)实现“科技人员持股”的制度;(2)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福利制度,如住房、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增强科技人员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研发活动;(3)设立技术难题攻克奖,对攻克技术难关的科技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等;(4)从组织结构人手,给予科技人员以最大限度的创新空间,提供更多发明创造自由。这方面,美国很多公司给予科技人员自由研究时间、建立企业内部科技论坛等做法值得借鉴。

2,增强浙江省企业技术活力。企业的技术活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首先,技术活力取决企业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生成的系统知识、技术活动的设备条件、企业的管理系统和全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这五要素。一般说来,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不会具有完备的技术要素,它在某些方面可能相对充裕,在另一些方面却极度匮乏。所以,企业应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逐步积蓄并适时地更新各种要素,不断增强对新技术的控驭能力。尤其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克服只关注短期利益的弊病,加强制度建设、技术积累等,使技术系统的缺陷不断得到改善,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活力,有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其次,企业的技术活力取决于技术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系统至少要完成三项基本活动:一是充分吸收外部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成果;二是把吸收的技术成分与企业的核心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三是通过产品开发把核心技术延伸向不同的领域,转化成各种产品。这些相互连贯的活动实际上是技术成分不断被加工、升华并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其中任何一项活动效率低下都会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企业必须提高这三项基本活动的效率,加强其相互连贯性,使三者能融会贯通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活力,并以次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政府角度

篇11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6502

1 引言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作为最具创新能力的特殊群体,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力量和“王牌军”。党的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 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驱动力研究还不太多,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界定,常晓清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以获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力并迅速使之商品化为宗旨,以自我为主发展与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创新资源为途径,为持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1]。不难看出,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新市场的率先开拓是自主创新的三个特性。为稳固和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势在必行,重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企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中遇到各类问题和矛盾要通过发展来解决。通过提高企业经济质量和市场规模,将技术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我国大多数企业产业不强,企业大而不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资料显示,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对企业转型发展的贡献率大都在70%以上。因此,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是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企业自主创新与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的创新活动,而是一个与社会、区域和其他行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相关激励政策以及相应的经济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2]。

3 从企业自身出发,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3.1 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长效机制

3.1.1 战略方面

企业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给予自主创新工作以明确的定位和支持。在产品开发战略上不是采用传统的、大众化的、模仿别人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而是自已不断研究、开发,在产品结构、性能和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上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3.1.2 制度方面

企业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体系,制定有利于保证研发投入的制度体系,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创新职责和分工,构建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企业创新管理体系。通过制度保障,整合企业内外创新资源,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3]。

3.1.3 人才方面

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形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

3.2 加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承载的平台,企业可以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也多得益于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研发中心的建设一方面利于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技术储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4]。

3.3 结合实际条件,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

3.4 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企业要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从政府出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4.1 通过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基层政府应贯彻落实好基于国家制定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相配套的政策,把企业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上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促进企业通过建立研发团队和研发平台、持续的研发投入,真正的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5]。

4.2 完善机制,推动建立市场化的创新研发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金、项目、政策等倾斜,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主体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研发模式。引导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委托、技术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4.3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

利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依托区域科技机构、人力等软硬件资源,参与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资源潜能,把工作重点向涵养、凝聚、使用科技资源转变,推进区域企业、高校、院所和跨国研发机构的资源共享和共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联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相互连动的创新网络。

4.4 加强研究与宣传

深入总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种新做法、新探索、新模式案例,利用平面、网络以及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经验推广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可学、可做、可实现”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不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黎娜,龚建立,温瑞珺,等.创新模型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2] 李剑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9(2).

篇12

熊比特指出创新是指将新理念、新技术等新的生产要素组合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是一种突破性的破坏,是突破目前均衡状态而最终趋于均衡的产物,技术创新的发展与突破是社会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虽然没有国有企业雄厚,但它能根据市场和研究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规避技术、市场、人文性的技术创新风险,迅速取得经济效果,表现出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何客科学、有效、定性定量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在同行业中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拟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1. 评价指标的设置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创新管理能力A1:包括创新目标A11和创新战略A12

1.1.1创新目标A11:分为产品创新目标和工艺创新目标。

(1)产品创新目标。产品创新目标主要有几下几种:增加产品品种、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改善产品性能、开拓国内市场、保持市场份额、开拓国际市场和完成上级指标。该排序说明了企业应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动的主体,应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与国际合作,寻求在科学技术上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工艺创新目标。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主要设立以下几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企业除应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外,还应注意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

1.1.2创新战略A12:包括引进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

企业在创新战略上以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以模仿创新为辅。企业应注重通过引进创新或合作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引进国内外民营企业的先进技术,降低本企业产品的成本,同时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队伍水平,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1.2创新投入能力A2:包括R&D投入强度A21、R&D人员投入A22、非R&D投入强度A23

1.2.1 R&D投入强度A21:指R&D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育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该指标越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国际上该指标应达到2%,我国规定应达到1.5%。

1.2.2 R&D人员投入A22:R&D人员投入包括人员的数量投入和素质投入。数量投入为:从事R&D人员的数量;素质投入:用职称近似衡量企业R&D人员的能力。企业R&D人员的职称分为高水平专家、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初级职称人员。

1.2.3 非R&D投入强度A23:指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非R&D投入强度A23=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该指标越高,则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强。

1.3创新产出能力A3:包括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利润率A32、资本积累率A33、资产利润率A34、市场销售能力A35

1.3.1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是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之一。它反映过去三年中引入市场的新产品销售额。

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1.3.2新产品利润率A32:是衡量由于技术创新带来新产品的创利能力的指标,体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

新产品利润率A32=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

1.3.3资本积累率A33: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重。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是所有者权益年末数与所有者权益年初数的差。

资本积累率A33=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资本积累率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积累情况,该指标越高,企业可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就越多。

1.3.4资产利润率A34: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资产利润率A34=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投入技术创新的物力、财力越多。

1.3.5市场销售能力A35:是指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包括企业的专职销售人员数、专职销售人员数/职工总数、销售网点。

1.4创新激励机制A4:包括市场激励A41、企业激励A42、政府激励A43

市场激励是运用市场的力量,催促创新,它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企业激励是在企业或创新小组内部,是否能激起员工的创新动机,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政府激励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市场激励,还是企业激励,政府都可以运用种种手段,规定、调整与保障实施。

2. 评价方法的选用

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有许多种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等。采用聚类分析法较为科学,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样本的某些指标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分层次、分类型来解剖一些对象,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根据观测值或者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近似的对象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次聚合,将观测值分类。聚类分析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分类,其依据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则较大。进行聚类分析有很多种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中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分解法等。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又有两种, 一种是“快速聚类分析方法”(K-M eans ClusterAnalysis) ,另一种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的形式也分为两种,对样本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变量进行分类,称为R型聚类。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的Q型聚类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选用快速聚类对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对各企业原始指标进行数据预处理后作为聚类变量,选择欧氏距离,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对选取的一定时间段内的样本公司进行评价。

根据样本公司评价得分情况,建立起一套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等级标准体系。见下表:

本文设计的理论框架可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实际操作时可根据评价目标、实施环境等因素,灵活地增减指标,在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可根据企业情况及客观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进行变更。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民营企业创新战略案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 韦影.《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9)

篇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1年,我国GDP已达472881.6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中国经济总体上仍然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走向低谷,通胀压力的不断增大,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经济基本面不利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和金融发展是当代经济的两个重要因素,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很多,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是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角度的研究,这是研究技术创新与金融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视角,从整个金融支持体系的角度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金融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银行通过甄别将资金提供给那些最具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从而促进了科技创新。毕克新,郭文刚(2005)对中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比较,从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操绪江(2009)主要通过金融支持体系的资金支持能力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的不同融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二是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角度的研究。孙伍琴(2004)从金融功能出发,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与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由于银行中介的风险内部化,且在信息处理上不能反映存款人的不同观点,使其不适合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产业融资;而金融市场有利于投资者通过资产组合分散风险,且能提供表达不同投资者不同意见的机制,使其更能支持技术创新。姜炳麟,李梅(2006)在介绍金融体系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以银行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两方面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上两种还存在这一些不足。第一种研究视角对象比较模糊,金融体系包括的内容过于广泛,不能很好的体现金融体系之中的各种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第二种观点从金融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忽略了作为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将金融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是在第一种研究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从金融体系中选取了重要的金融产品体系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是对第二种观点的深化,说明金融结构是金融产品影响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

二、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产品体系的内容

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金融产品体系日益扩大,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不过本文是从金融产品的功能角度入手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为了适应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银行贷款、股票、风险投资和企业债券四种金融产品构成一个体系进行研究。

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期限归还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银行获得收益的方式,同时又是社会资金的优化使用过程。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企业债券市场是买卖企业债券的场所,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组成。企业债券的发行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调整企业资金的时间结构,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资金。

(二)金融产品的功能及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1.筹融资功能

技术创新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创新研究、知识发现、技术或工艺的发明、创新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共同配合,尤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的这一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金融产品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为企业进行筹融资,以帮助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

2.风险管理功能

技术创新的特性决定了技术创新投资将面临流动性风险和收益率风险,创新主体往往难以独自承担全部风险。金融产品可以分散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所面临的风险,这样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投资者通过市场了解信息,尽可能的筛选适合的项目进行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可以激发市场投资动力,获得更多支持创新活动的资金,并且有效防范了风险。

3.资源配置功能

金融产品体系具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金融产品体系通过选择更富生产性的投资项目,有助于改进储蓄在投资间分配的效率。事实上,现代经济中货币和信用已经成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可缺少的要素,社会资源的分配实质上是资金的分配。金融产品体系把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并转化为现实的职能资本,使资本得到最充分的运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

4.监督激励功能

技术创新成功后获得的巨额利润是激励创新主体的强大动力。然而,技术创新中存在着技术、市场、财务、生产和管理等客观风险。因此,通过引入银行、风险投资者等外部投资者,并利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方式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和个人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监督约束企业和个人的盲目行为,减少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观因素。

三、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计量分析

(一)计量模型及变量选择

1.计量模型

本文在第三部分的理论分析部分中构建了一个可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金融产品体系,这个体系可以通过其功能有效的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根据这一体系建立用于实证分析的模型:

2.变量选择

在上述实证分析的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是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20],技术创新成果的形式多样,虽然专利数据并不能与技术创新完全等同,但在主流的研究中,一直将专利作为创新能力的一个代表。

模型使用了四个解释变量()分别对应金融产品体系中的四种产品(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市场融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这个模型可以直观体现四种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根据上述模型,本文将以1997-2006年的数据对金融产品体系中各种金融产品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使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被解释变量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与解释变量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是0.930006、0.615156、0.969335、0.729828,说明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与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使用OLS方法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0553.12+2.128414-2.628438+33.30585-0.994265

SE (19267.65) (1.160010) (2.862024) (8.990265) (3.755529)

t (-1.585721) (1.834825) (-0.918384) (3.704657) (-0.264747)

F= 40.31253 = 0.969925

在回归结果中= 0.969925说明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变化中的96.9925%可以由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的变化(线性)来解释,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在显著水平情况下,< F= 40.3125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共同影响,即认为金融产品体系的变化可以解释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

对回归结果每一个估计量进行检验,工业企业银行贷款总额、股票筹资额、风险投资额的系数的估计量通过检验,即认为这三个变量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具有显著影响,而企业债券发行额的系数的估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即认为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四个变量的系数中,最大的是风险投资额的系数,其数值为33.30585,即当风险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国发明专利授予权就增加33.30585个单位,说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与其他的金融产品相比规模较小,所以风险投资的发展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四、政策建议

由于金融产品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有很显著的支持与促进作用,所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注意使用金融产品来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对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银行不应一味回避风险而放弃收益,应该主动了解技术的应用前景,科学评估创新成果,并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和对项目的风险辨别能力,找到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方式、新途径,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第二,发展担保机构,服务技术创新融资。技术创新是高风险的企业活动,如没有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风险,它必将通过信贷投放而转嫁给金融机构,降低其放贷积极性。因此,需要科技担保体系作为支撑,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组建担保机构有助于风险分担。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制定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为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完善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的条件和程序等实际操作问题予以明确规定,保护投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再次,发展多种组织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更多投资主体进入风险投资;最后,加强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经营管理及其他方面的附加服务。

第四,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方面,努力推动主板市场发展,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小板市场的发展,并适时推出创业板,积极构建多层次股票市场,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的多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融资的优势,从而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畅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 [Z].2010.

[2][美]熊彼特.李默,译.经济发展理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英]希克斯.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刘佳.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