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护理

篇1

2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8]。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9]。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10]。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11]。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14]。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18]。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19]。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19]。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7]。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20]。

4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14]。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3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4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5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9-560.

7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8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9王秀华.日本老年护理特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4-75.

10陈茜,张晓君.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医药杂志,2003,24(2):64.

11刘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12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5(10):620-622.

13薛迪.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长期保健的发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0(10):12-13.

14姜小鹰.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启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82-83.

15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8:565-568.

16叶露,王娟娟.上海老年护理院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ChineseHealhResources,2005,8(1):23-24.

17陈雄熊,严非,李悦.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6-17.

18冯玉林,闫东方.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基本状况的分析与建议.社区卫生保健,2003,2(2):91.

篇2

1.1 孤独: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1.2 健忘: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因此应首先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上进心。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年人学习。适当的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并延缓记忆衰退的进程。

1.3 抑郁: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因此应鼓励老年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 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

1.4 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2.1 患病初期或新入院时的心理护理: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虑,担心工作和经济负担,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病人变得拘谨、沉默,而病人此时需要安慰。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旦被打乱会影响老年人情绪,因此要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环镜: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住院环镜要逐步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镜,使病人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病人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应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疾病和各种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能力,友善热情接待老年人,教育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生死观,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温柔,处处尊重老人,以获得患者信任。

2.2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一些病人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他们仍不放心下床活动和出院,我们就应通过适当的科普宣传和交谈给病人指导,鼓励其恢复病前的生活习惯,减少依赖性,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我们也应该让老人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篇3

老年病的特点:因老年人组织器官和内分泌功能衰退,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减弱,内外环境调节功能失衡,易产生各种疾病。且患病后多器官,多系统各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病程长,预后差,易合并感染,并发症和留有后遗症。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老年患常伴有心理情绪改变,有的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有择优心理,选择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和护士,用好的药物为其治疗,希望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护理工作中,要通过细心观察,语言沟通,掌握病人不同的心理需要,孤独者给予温暖热枕;焦虑者给予解释疏导:抑郁者给予劝慰开导;失望者给予信心力量;急于求成者,给予热情帮助[1],向他们介绍主管医生的医德和医术,尽早与医护人员沟通感情。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时,首先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对老年人特别重视礼貌,称呼患者要用尊称,切勿以床号代替姓名,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解释,做到既坚持原则又关心体贴;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到病房温暖如家,心情愉快,积极的心理护理可起到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2]。

护 理

老年病的预见性护理:老年患者常伴有多器官慢性病,病情复杂易变化,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急,危险性大,死亡率高,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老年用药的护理:因老年患者器官动能下降,解毒和代谢机能降低,故对药物治疗反应各异,易出现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因此,护士应熟悉药理知识,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按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设计科学用药的护理程序。

合理用药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静脉输液给药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一旦出现药物反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用药后,严密监测药物疗效,记录必要的数据,为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

老年患者康复指导:①饮食与营养:由于老年患者消化机能减弱,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咀嚼困难,对饮食有特殊要求,即色美味香,易消化吸收,富于营养,少食多餐,在饮食营养护理中,鼓励患者大口喝水,小口吃饮,荤素兼吃,不嗜烟酒,让患者适量食用新鲜水果,多吃新鲜蔬菜,以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并可让老年患者经常食用花生、核桃、葵花、栗子、虾皮或虾仁等,以弥补每日膳食中硒摄入量的不足[3]。老年患者应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老年患者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足既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又会影响疾病康复进程,故应做好入睡前护理,避免声、光、冷等的刺激。对因病情影响睡眠的患者应及时对症处理;心脏病患者晚餐不宜吃饱,避免增加心脏负担,防止因饱餐诱发心绞痛;对入睡困难的患者,可服用适量镇静剂。③加强运动锻炼:老年人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脂肪代谢,防止肥胖,锻炼思维,延缓衰老,对长期卧床患者,有计划地变换,活动四肢,做深呼吸等床上运动,同样能达到健身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1 老年患者的特点

1.1 心理特点 人到达老年之后,大脑机能首先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思维能力和视觉能力会下降,尤其是退休的老年患者,退休之后,老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都有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空虚、孤独等负面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并且老年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敏感,担心自己生病之后没人照顾,导致常常会胡思乱想,情绪非常容易激动。

1.2 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各脏器管的功能也会不同程度地减退,以至于老年患者会出现生理上或者功能上的障碍,器官功能下降主要是听力能力和视力能力下降,认知功能减弱,到了老年之后,很多老年人的机体免疫能力会大大减弱,抵抗力降低,血压会出现增高,而且很容易出现排尿困难等,所以,老年患者一旦患病,病程长,病情恢复也比较慢。

2 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老年患者入院之后,我们要热情接待,向老人介绍病区的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的情绪,并且我们要主动与老年患者交谈,由于很多老年患者对所患疾病不了解,导致会出现或者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所以我们要耐心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消除老年患者这方面的顾虑,使老年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

2.2 临床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像对待年轻患者一样,必须有所改变,要求我们队老年患者的护理更加细致入微,由于一些老年患者病程较长,恢复慢,在医院待的时间有时候会很长,更有甚者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时地发现问题,在饮食方面,老年患者由于体制较弱,所以要给予适当的蛋白质、高热量的软质饮食。

2.3 用药护理 由于内科疾病比较复杂,临床用药方面的要求比一般疾病要高,我们护理人员是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者,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正确用药,还要密切观察药物疗效,防止出现药物副作用,由于老年患者很多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这就要求我们对老年患者用药的每个环节都要重视,认真查对和执行医嘱。

2.4 心理护理 由于没个老年患者都有会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老年患者的差异性,并且要做到有针对性,通过和老年患者本人以及家属的沟通,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消除患者的孤单、寂寞等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我们重视和审视老年患者护理问题,我们要跟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提高护理质量,最终使老年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春霞.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9-220.

[2] 王苏莉,陈红云.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护理[J].实用医学技巧,2006,13(18):3315.

篇5

作为一种老年常见病和多发性,脑血栓具有发病急、恢复慢、易导致身体功能障碍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于老年脑血栓不仅应坚持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还应认真做好患者临床护理工作。现对老年脑血栓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70例老年脑血栓确诊病例,患者年龄为65-87岁,平均年龄71.4岁,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7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能力,其中有18例患者出现失语,有52例患者出现运动障碍。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老年脑血栓发病后,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减退,很多患者会出现语言及运动障碍。患者身体功能的变化,必然引发患者心理上的一些波动。临床中老年脑血栓患者多表现有抑郁和烦躁症状,一些患者甚至会失去治疗信心。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于疾病的康复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真诚的沟通,了解其心理情况,对患者给予认真的心理疏解。主动向患者传导脑血栓医疗知识和疾病的预后情况,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另一方面,用以亲人般的关怀,用更加周到热情的服务真诚地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尽力满足患者的各项合理要求,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确保老年脑血栓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治疗。

2.2 监测病情。一是要对患者血压进行严格控制。高血压是脑血栓的主要诱因,在患者入院后,应对其血压进行密切监测,并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给予合理的治疗及护理。二是要加强患者呼吸系统的护理。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减弱情况较为明显,如气管内分泌物无法自行排出,有导致窒息的可能。为此,在呼吸系统护理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了解患者呼吸道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三是要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进行认真监测。对于患者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变化情况要进行密切观察。随着准备好各种急救医疗器械。

2.3 药物护理。老年脑血栓患者用药时,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好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对患者用药剂量进行严格控制,在进行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速度,特别是给予脱水剂时,更应注意控制滴速,避免给患者的心脏增加负担。用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出现异常情况,是否有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因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2.4 生活护理。很多老年脑血栓患者在发病初期的病情并不严重,但随着患者血栓的逐步变化,有病情逐步加重的可能,患者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对患者进行细心的生活护理是十分必要的。在环境选择方面,应为患者提供光线充足,通风性好,温度适中,无噪音的住院环境。在脑血栓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卧床休息,选择上,头部不宜过高,以确保患者脑部供血,患者病情平稳后,可进行适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在运动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出现废用综合征。同时要做好患者压疮的护理。应随时保持患者病床的整洁卫生,防止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协助患者建立更加舒适的卧位,帮助患者进行定期的翻身和叩背,并应坚持为患者进行温水擦身,在保持患者卫生的同时,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摄取易消化的食物,并养成按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对于便秘患者应对其进行下腹部按摩,促进患者肠蠕动,对于便秘严重的患者可给予必要缓泻剂及开塞露等药物帮助其排便。由于老年脑血栓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可能造成口腔内菌群失调,因此医疗护理人员应坚持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5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应进一步向患者灌输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学会必要的康复知识,并使患者对脑血栓发病的危险信号有更深刻的认识。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的饮食起居,和医院建立长期联系,随时进行进行咨询和回访。

3 结果

70例老年性脑血栓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偏瘫患者肢体活动情况也较好,均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4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近年来,老年脑血管疾病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由于老年脑血栓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因此必须引起临床上的充分重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老年脑血栓患者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系统护理,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通过个性化综合临床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和机体恢复能力,全面提高脑血栓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积极的康复护理还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张月青,陆风清,赵文波,等.脑血栓患者的整体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21):125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154例老年患者,男72例,女82例,60~70岁年龄组93例,7l~80岁年龄组48例,8l~83岁年龄组12例,90岁以上1例;下肢损伤占64.07%(其中23例为股骨颈骨折,18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为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为股骨干骨折,13例为胫腓骨骨折,9例为髌骨骨折,7例为踝关节骨折),腰部疾病占18.48%(其中10例为腰椎间盘突出,5例为腰椎管狭窄,3例为腰椎失稳,7例为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滑脱及胸腰椎结核各1例),关节疾病占12.70%(膝关节节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术6例,膝关节结核4例、下肢骨与关节感染8例),其他骨科疾病占4.75%。平均住院天数为15 d。

1.2 护理方法与经验

1.2.1 心理护理 护士应通过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收集分析患者的心理信息;对待老年患者一定要尊重并理解他们,生活上要力所能及的关心他们。要考虑到迎合老年人的心态,使用恰当的称呼,对其关心冷暖,让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患者有很多的诉说,此时,要用耐心聆听,不能显得烦躁,讲话声音及语速要适合老人的听力需求。告诉患者要客观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疾病,还可以让成功的病友用现身说法来鼓励其正视自己的疾病,以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对骨牵引、打石膏、穿刺等都易产生恐惧心理护理,护士必须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排除患者的心理恐惧。心理护理必须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重点是和患者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力,每次可以向其讲解适当的内容,还要注意内容要通俗易懂。讲解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要适合老人接受的范围,比如宣教片、宣传册、活体人物指导等。在口头讲解时应配合相应的动作给予示范,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最好是采取语言教育方法,还可使用视听教育方法.如广播等。居住环境的优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疾病的恢复。所以,护士因根据病情合理安排床位,要为特殊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护士在患者初次入院期间要亲切的与患者交流,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以及科室人员,家属什么时间探视,如何使用病房内的设施。对患者的询问要耐心倾听,尽量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对特殊要求的患者也要争取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可以使其有一种被尊重、受重视感,避免其紧张或恐惧心理的产生,对护士产生一种信任。聊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沟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还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执行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波动。使不正确的健康知识得以纠正,消极压抑的心里得以疏导。

1.2.2 营养护理 老年人由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再加上卧床期间活动减少,因此要选择多样化的饮食,首先要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还要做到少食多餐,进食的食物要富含蛋白、维生素,如牛奶、瘦肉、鱼虾、蛋类、芹菜、韭菜、红薯、玉米等,卧床期间要避免食用引起腹胀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补充蔬菜水果,以利大便通畅。对于3 d以上大便不通的患者要及时给予通便。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不愿给护士带来麻烦,总是人为地控制饮食,以减少大小便次数,对待这类患者要向其讲明饮食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科学均衡膳食,以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1.2.3 日常护理 由于受到患者的年龄、精神状态、服用药物、退行性疾病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患者跌倒引起老年患者骨折,这些状况都是不容易预防的,也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难题之一。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意外的发生。老年患者一般喜欢安静,因此,要考虑到患者的这种特点,尽量把老年患者安排在单间内,还要注意使用防滑地板、安置洗手间夜灯、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使用轮椅要注意系上安全带,最好是选用老年人专用轮椅。有的患者不便于活动,要向患者以及家属讲解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对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其生活不能自理,要特别注意加强其基础生活护理,保持患者的头发、口腔及皮肤的清洁,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2.4 并发症的防护 (1)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老年人呼吸相对减弱、抵抗力降低,以及伴有呼吸系统病史者,有的患者还要长时间卧床,术后患者恢复期间,上述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较高,所以,对患者在入院时就要嘱咐其戒烟,病房内要保持适当的湿度,鼓励并教会患者如何进行咳嗽、咳痰,嘱咐患者要练习深呼吸,增加上肢运动量以增加肺活量,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雾化治疗,稀释排除痰液,避免肺部感染。(2)泌尿系感染防护:要告诉患者注意卫生,内衣内裤要及时更换,每天对外阴擦洗两次,确保会的洁净,还要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的感染,留置尿管患者要注意对导尿管的妥善固定,可以不断地变动,确保通畅引流,对尿袋里的尿液要定期地排放,还要注意练习收缩膀胱肌肉。每天尿道口消毒至少两次。长期留置导尿者,一般5~7 d更换导尿管1次,防止导尿管发生阻塞或引流不畅,导致逆行感染。长期留置导尿者,应按常规进行膀胱冲洗,以冲出膀胱内积存的沉渣,预防尿路感染。(3)褥疮防护:活动受限、截瘫及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其运动量的减少,血液循环不利,皮肤及局部组织长时间地受压,其弹性及抵抗力降低,该类患者容易发生褥疮,特别是骨突出的部位褥疮的发生率更高,可以在患者入院后即给予褥疮知识的宣告,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来防护,如骶尾部垫褥疮垫、使用气垫床、在骨突处垫海绵圈等。患者的衣裤要柔软舒适,对末梢感觉较差的患肢要注意防止压伤和烫伤。对于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应隔1~2 h协助翻身1次。护理上一定要做到七勤,两保持,一避免,职责到人。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的重要性。(4)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护:对于老年患者其循环系统的机能衰退尤为明显,如心脏功能减退、心血管潜在栓塞、心、脑血管硬化的形成等。由于创伤后疼痛的刺激、精神过度紧张、卧床时间过久、活动量减少都有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该类患者在入院后就应该给予重视,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师。(5)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及护理: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肌肉活动度减少,血流减慢,下肢静脉回流阻力增加,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并发症增加。因此在术后禁用止血药物,并积极协助患者定时按摩及活动非制动关节,促进下肢血循环,或在医嘱容许的情况下早期使用CPM机锻炼。

1.2.5 康复性锻炼 康复性锻炼对骨折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有利于骨关节功能的恢复,利于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相反假如不能很好地进行锻炼,机体功能往往不能很好地恢复。康复锻炼要注意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及病情;锻炼还要遵循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并要坚持锻炼;对于体质虚弱不主动去锻炼的患者,要督促或协助其锻炼,要以不疲劳为度;关节被固定或限制下床活动者,护士要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康复锻炼,按摩肌肉要向心性进行,要有一定的力度,按摩到皮肤微红为宜,以达到全身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的发生,促进病情早日康复。患者下地锻炼要确保锻炼的安全,最好有家属或护士陪伴,锻炼时穿平底鞋,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减少障碍物,防止跌倒。在进行康复指导时要告知患者,不能突然或剧烈有力,不能在雪冰等滑的地面上快速行走,同时还要注意锻炼过程中要保持愉悦的心情[1-2]。

1.2.6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活动时的注意事项、正确用药方法、饮食营养以及自我护理。并向家属交代老人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和心理活动。每位患者都要制定一套相应的康复方案,还要告诉患者复查的时间及负责医师的联系方式,不能让患者或家属有出院后无人指导的顾虑和担忧,感受到出院后仍能随时得到专业的护理指导。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3-4]。

2 结果

153例老年骨科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根据病情放弃治疗。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这对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由于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具有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骨折患者护理,要提倡人性化的优质化护理服务,把握该类患者病情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在对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一定要杜绝再次跌倒,减少安全隐患[5-6]。对患者还要有责任心、爱心,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异常要及时给予处理,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在这种老龄化加剧的时代要懂得如何和老人沟通,并去关心老人,对其心理和生理健康也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成为当今护士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珞珞.浅谈老年患者的骨科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4):24-25.

[2] 田丽华.风险管理在骨科老年人护理中的运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7(9):76-78.

[3] 许秀凤,张春兰.浅谈老年骨科患者护理的特殊性[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2(11):54-56.

[4] 张义,徐秀霞,任彩英,等.脑中风偏瘫的功能锻炼[J].基层医学论坛,2006,7(6):33-35.

篇7

2.1注意身体营养状况身体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伤口愈合过程,需要有足够热量、蛋白质外,还要补充维生素A、B、C及矿物质,否则无法形成蛋白胶原纤维及肉芽组织。例如,老年患者术后慢性营养不良时全身所有重要器官发生萎缩,这时其代谢和功能受到损害,对伤口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释放减少,不能得到必需的基本元素,伤口就很难愈合。如患低蛋白血症时,一方面由于伤口水肿,另一方面胶原纤维成分及黏多糖的硫化作用障碍而影响伤口的愈合。所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对伤口的愈合具有积极作用。

2.2注意能量的保存能量保存从大处着眼,应看到改变心理社会环境,保证老人功能活动能力等。老年患者手术后的疲劳使其感觉到的肌肉力量的减弱,反应迟钝,老年患者发生这些现象是常见的。

2.2.1保持良好睡眠(1)夜间体温较低,如果昼夜周期改变(例如夜间亮灯,干扰睡眠)就必然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2)病情较重时必须卧床休息,给予护理和治疗应集中在同一时间完成,使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3)老年患者伤口疼痛难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使患者疼痛缓解得以安静入睡。(4)保持情绪稳定,限制访客及限制谈话,避免情绪上的困扰,影响睡眠。

2.2.2注意温度调节体温变化直接影响能量储备。老年人温度调节能力差,微循环系统的调节也随增龄而减退。术后病房的室温太高或太低都很不利,尤其是对伤口和脏器的血流灌注有直接影响。2.2.3注意节省体力注意不要让老年患者过多走动和劳累,要多多静养和休息。

2.2.4从心理社会环境方面进行调节尽量保证老人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减少焦虑和不安。护士要和老年患者搞好护患关系,说话要耐心,语气要轻和,动作要轻,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和尊重。住院环境要舒适清洁。

2.3保持注意局部因素有些局部因素,比如局部温度、水肿、血液供应不足等,与全身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其他局部因素还有以下方面。

2.3.1局部温度在生理范围内伤口局部温度升高能加强炎症反应,起到加速伤口愈合的化学作用,对创口愈合有利。

2.3.2血液供应头面部和颈部的血液供应较好,伤口愈合也较快,可早期拆线(缝合后3~5天),脂肪内的血供差,故肥胖者的伤口愈合较慢,拆线时间适当延长。

2.3.3血肿血肿可使创缘分开形成死腔,增加感染机会,压迫血管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而阻碍伤口愈合,故缝合伤口要注意止血。

2.3.4感染当伤口血供不足,发生血肿、清洗不彻底时,易发生感染。临床治疗表明,创口清洗是最有效的护理方法,因为水流压力可冲去污染物,减少细菌。另外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技术。

2.4伤口保护注意正确保护伤口,使伤口尽早愈合。(1)不要让伤口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故要选择适当的敷料,以隔绝细菌的生长,并防止伤口变干燥。(2)勿使用抗酸剂在伤口上。正常皮肤pH值是酸性,可预防细菌生长,使用抗酸剂会改变其pH值,促使细菌生长及皮肤干燥。(3)老年尿失禁患者在尾骨处、臀部或大腿上有伤口,应考虑插尿管或使用集尿袋,以避免因受浸渍而使组织再受伤。(4)若护理伤口1~2周仍无任何进展,应怀疑是否有癌症或全身性的因素。

2.5脉管系统伤口护理创口愈合依靠局部血液循环吸收营养,因而正常的血液循环是伤口愈合的必要条件。局部缺血的组织不但愈合时间延长,而且感染机会也随之增加,故伤口愈合越快,感染机会越低,因此,增加或促进血液循环是愈合的重要环节,在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可因代谢异常,局部或全身营养、氧气供应不足而造成伤口难以愈合,临床中我们应用了创伤愈合因子治疗一些不愈症患者的伤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讨论

老年患者受伤初期炎症反应减少,新生再造延迟,胶原蛋白纤维合成减少,皮肤变得干燥,致使伤口愈合缓慢[1]。护理方面应注意加强营养,注意伤口血液循环情况,正确保护伤口,消除对老年患者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强心理调节,就可以使老年患者尽快康复,早日出院[2]。

篇8

Zhang QiZhou Lihua

Abstract:The constipation is harms one of people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illness.Because the senior citize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clines like the intestines creeping motion slow-down,the mastication difficulty,the unbalanced diet,valetudinarianism moves is limited and so on easily the constipation.The senior citizen sees by the chronic functionality constipation,the functionality constipation refers to the non-organic or the medicine factor result constipation.Often displays for a bowel movement number of times week in is short in 3-5 time,the bowel movement quantity are few,is hard,discharges difficultly.The constipation brings the very big pain to the senior citizen,not only as a result of the excrement in vivo resident time long time,in the intestines the bacterium decomposition,the fermentation and the corrupt toxigenic,the patient has the distension of the abdomen ill,has a poor appetite,the anus falls zhang,loses sleep annoyed and so on the Asian healthy symptoms,the serious constipation senior citizen also may have the excrement to inlay,hemorrhoids,thefissure,even induces the angina pectoris and the blood vessel of brain accident,thus the danger and the health and the life,harm its quality of life.Therefore regarding the chronic functionality constipation,fosters the good habits and customs is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Keywords: Senior citizenConstipation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81-01

便秘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病症之一。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如肠蠕动减慢、咀嚼困难、饮食失调、体弱多病而活动受限等易患便秘。老年人以慢性便秘多见,功能性便秘则指非器质性或药物因素所致的便秘。常表现为排便次数一周内少于3-5次,大便量少、硬,排出困难。便秘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由于粪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久,肠内细菌的分解、发酵和腐败产生毒素,患者不仅有腹胀不适、食欲不振、坠胀、心烦失眠等亚健康症状,严重便秘的老年人还可发生粪便嵌顿、痔疮、肛裂,甚至诱发心绞痛和脑血管意外,从而危及其健康和生命,损害其生活质量。所以对于慢性便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最有效治疗的方法。

1 危险因素

1.1 饮食不合理。食物过于精细和摄入总量不足是老年人患功能性便秘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显示:膳食纤维可影响结肠传输时间、粪便量和肠蠕动次数[1]。咀嚼功能的减退常使老年人选择缺乏膳食纤维的精细食物,由于纤维缺乏令粪便体积减小,粘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缓慢,水分过量被吸收而导致便秘。另外,老年人口渴感觉功能下降,在体内缺水时也不感到口渴,这使得老年人肠道中水分减少,粪便干燥,导致大便秘结。

1.2 活动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全身肌肉张力减退。活动量少的老年人便秘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坐轮椅和卧床不起者。缺乏活动可致肌力减退,肠蠕动减少而引发和加重便秘。

1.3 不适宜的排便环境。一些环境因素如:如厕环境缺乏隐私性、卫生间较远、如厕设备不适宜以及不能独立如厕或不习惯于床上解便等均可能与老年人便秘的发生、发展有关。

1.4 不良的情绪。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的老年人多数有便秘症状,这是因为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的缘故。另外,心理障碍尤其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排便时直肠矛盾运动,导致便秘。

1.5 药物影响。长期应用某些药物或滥用泻药是引起便秘的因素之一。许多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而一些抗高血压药物可引起便秘。其他药物还有止痛药、抗胆碱药、抗酸药、抗惊厥药、利尿药、铁剂、钙剂及其他重金属。另外,长期滥用泻剂可降低直肠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抑制排便反射,从而加重便秘。

2 护理体会

2.1 合理的饮食调整。介绍饮食与排便、饮食与疾病康复的关系,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增加脂肪、高纤维素食物和水的摄入,有助于防止便秘的发生。脂肪食物可使大便柔滑,其所含的脂肪酸可刺激肠道平滑肌而使肠蠕动加快。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亲水性,能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凝胶,达到增加粪便容积刺激肠蠕动的作用[2]。如牙齿不好,不能进食较硬粗纤维蔬菜水果的老年人,指导其将蔬菜切成细末煮烂,将水果切成小薄片,每日冲服蜂蜜2至3次可起润肠通便作用。每天清晨饮一杯温开水或盐开水,患者饮水宜大口多量。每天饮水2000-3000ml。

2.2 适当增加运动。平时应多活动,避免久坐久卧,增强腹肌力量,促进气血流通。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缓解老年功能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3]。具体方法:早晚饭后行走30-60分钟保持站立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次,然后左右转动腰骶部,上床睡觉前进行下蹲10次训练可有效缓解便秘。对于卧床或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应协助或指导患者按摩腹部,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自然放松,操作者或患者自己用手的大小鱼际在患者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也可于餐前20分钟或餐后2小时进行,以促进蠕动,但此法慎用于腹部术后2周内肠梗阻、肠内肿瘤、急腹症、急性心衰患者。

2.3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的习惯有助于缓解便秘,应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要按时如厕。排便时注意力集中,不听音乐或看报纸。排便最佳时间是早餐后,如厕时间一般10-15 分钟为宜。

2.4 正确用药。

2.4.1 避免滥用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可造成肠微生态紊乱,肠动力下降致药物性便秘,甚至可诱发心、肾功能不全等,应逐步将刺激性泻药撤除。

2.4.2 调整肠微生态。补充肠微生态制剂,一方面补充了大量的有益菌,纠正便秘时的菌群失调,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另一方面,这些有益菌定植以后产生相当量的有机酸,刺激肠壁蠕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增加食欲,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4]。因此,微生态制剂是目前用于治疗非器质性便秘,尤其是老年功能性便秘的首选药物。

2.5 心理护理。排便是通过神经反射来完成的,焦虑、恐惧和悲观失望等因素均可造成便秘。向老年人讲述情绪与便秘的关系,帮助他们解除抑郁及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相对平衡。

3 结论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护理过程中,各种护理措施须因人而异,综合应用,以获得最佳的效果,降低便秘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清,郑文龙,杨溢,等.膳食纤维改善老年便秘作用的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3):108-109

篇9

2010年9月-2012年9月,共收治老年骨折患者84例,男33例,女51例,年龄60-98岁,平均73岁。其中胸腰椎骨折23例,四肢骨折55例,肋骨骨折3例,锁骨骨折3例。

二、结果

在84例老年骨折患者中,有10例出现并发症,84例痊愈出院,痊愈率达100。

三、护理

1.病情观察:由于老年患者体弱多病,各脏器功能衰退,反应力差,骨折部位愈合差等特点。因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预防肺部感染: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定时为患者叩背,每2小时一次,每次5分钟,自下而上,从内到外的叩击,夜间可延长时段。教会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促进肺部膨隆和排痰。下肢骨折的患者,鼓励其每天定时利用牵引架上的拉手抬起上身,在保持牵引有效的情况下,协助患者每天更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在吸入液中加入庆大霉素、a-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等,以达到抗感染,稀释痰液,便于痰液咳出的目的。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对于痰液较多,且排痰无力者,可给予电动吸痰。

3.预防泌尿系感染:由于长期卧床,排尿不方便,怕麻烦陪护、家属或护士,而不敢饮水,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在2500-3000ml,使尿量在1500 ml以上,达到冲洗尿路,预防结石的发生。有留置尿管者,应每天更换一次性引流袋1次,每星期更换一次性尿管一次,留置尿管3天以上者,遵医嘱进行膀胱冲洗,冲出膀胱内积存的沉渣,预防尿路感染。必要时遵医嘱用1:1000的呋喃西林行膀胱冲洗。

4.预防压疮的发生: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局部组织长期过度受压,造成组织营养不良,缺血坏死。骨隆突处是压疮的好发部位,间隙性解除局部压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剪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每天2次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骨隆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单元平整、干燥、清洁、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每天1次温水擦浴,避免推、拖、拉等动作。可垫气垫床,在骨隆处使用荞麦皮制成的压疮圈,使骨突处悬空。

5.防止便秘的发生:因环境改变,活动受限,均可导致便秘的发生,而便秘的发生将会给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带来危险的后果,应正确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的食物。对腹部进行自右向左的环形按摩或轻轻拍打,可被动促进肠蠕动。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排便环境,如用屏风遮挡,避开房、治疗时间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利排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6.:正确的是骨科护理的基础。如四肢骨折术后取平卧位,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减轻或预防肿胀,对于有石膏外固定者应用沙袋或软枕衬垫妥当。长期卧床患者应穿矫正鞋将足踝固定于功能位置,被子不要压在足趾上,可用护理架使足部的被子悬空,防止垂足的发生。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改变时,必须使肩部和骨盆同步移动,不可使脊柱扭曲。股骨颈骨折行保守治疗者,取平卧位,患肢行皮牵引,外展15o,中立位,不可外旋,为防止肢体外旋,可穿“丁”字鞋固定,并做到不侧卧,不曲脚等。

7.加强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骨质疏松。首先制定计划,根据骨折愈合的过程,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分主动和被动锻炼,主动锻炼是患者用力,保持肌肉的拮抗作用,使骨折断端稳定或以健肢带动患肢。被动锻炼有按摩肌肉和被动关节运动,由陪护、家属或护士进行。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活动强度由弱到强,以患者不觉疲劳,不在骨折处疼痛为度。对于部分记忆力差,理解能力迟钝者应反复讲解、示范,直到患者、陪护或家属掌握为止。

篇10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糖尿病(DM)病人日益增多,老年糖尿病病人其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达18.40%[1],而且老年DM老年人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是同龄非DM者的2倍。因此,对老年DM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

1饮食护理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无论哪一型糖尿病,不论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应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2]。因此护士应向老年人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以取得最佳效果。

1.1严格定时定量进食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老年人尤应注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3]。

1.2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热量当老年人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及蔬菜如南瓜、青蒜等。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体质量过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吃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的食物。

1.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冷饮、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老年人需甜食时,可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发生低血糖时,可立即引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缓解。

1.4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因食物中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延迟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时增加肠蠕动,有利于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

2服药护理

2.1服用降糖药的指导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不仅要了解用药目的,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还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指导用药。在住院期间要教会老年人或家属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

2.2胰岛素的应用

2.2.1准确执行医嘱做到制剂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

2.2.2注射时间、部位和方法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法,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及疗效。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2.2.3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胰岛素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表现有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寻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罕见严重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使用该部位后可缓慢自然恢复。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果、含糖饮料;对过敏反应者,立即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2.2.4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尿糖、血糖变化。

3.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老年人需要在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致残和过早死亡,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并非单靠药物可以达到的。如果糖尿病老年人能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分析老年人的心理活动,针对老年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为老年人着想,体贴关心老年人。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一切从老年人的健康出发,对老年人提出的问题即事实求是,又讲究语言艺术。应告诉老年人及家属,如果内紧张焦虑,可导致内心环境紊乱,激素释放异常,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让老年人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使他们在了解糖尿病知识的基础上,协助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使家属也同样树立长期治疗疾病的信心。让老年人及家属真正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告诉他们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及时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早期治疗疾病,很好地控制血糖值,可使疾病控制在较轻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即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和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老年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使老年人消除紧张情绪,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从而为长期治疗疾病做好心理准备。

4运动疗法指导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适当有效的运动可有效增加自体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控制,促进全身代谢。但必须慎重确定运动的对象,老年老年人进行运动时应严格掌握指征,根据老年人的病情,爱好去指导老年人选择合造的运动方式,如散步、保健操、太极等,其中以散步为最简单易行。若运动量增加,则要增加饮食量,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强度则以无劳累为宜,要及时调整运动时间、量和方式。了解你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血糖高于14mmol/L,不要运动。运动要有规律,强度应循序渐进,由低到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高强度运动,防止意外伤害,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软饮料、葡萄干,以备出现低血糖情况下食用,佩戴胸卡。穿着舒适合脚的鞋,并注意足部护理,锻炼前多饮水.

总之老年糖尿病虽然是临床是比较难治的疾病。只要充分掌握其病情发展和治疗规则。对其饮食,用药,心理等方面给予适当护理,就一定能更好的帮助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合理搭配食物:饮食要五味调和,多样化。主食提倡米、面、杂粮混食,这样可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无机盐的供给,其中纤维素胶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预防便秘及肠道肿瘤的发生;海带、紫菜等海生植物食品对缓解动脉硬化有好处;多吃大豆及豆制品,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

合理烹调加工:老年人舌表面味蕾减少,味觉减退。烹调时要柔软易消化,色、香、味、形俱佳;由于咀嚼方面的原因,食物制作应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应切碎煮烂,并尽量少吃油炸和较硬的食物。

合理的膳食制度:吃饭应定时定量,可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禁暴饮暴食。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吃饭要细嚼慢咽,并经常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饮食要冷热适当,辛辣和过咸过甜者少吃,以清淡为主;养成饭时较多喝点汤水的习惯,这样利于消化,且补充水分,也可防止便秘的发生。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开始锻炼前,先由医护人员进行全身体检,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给予评估,并按医护人员制定的计划,结合平时的运动习惯来进行锻炼,以防发生意外。运动前先做准备工作,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运动结束前,运动强度再由高峰逐渐减弱,慢慢恢复到平静状态。运动项目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做到健身、医疗、娱乐相结合,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保健操、按摩、钓鱼等等。运动量的掌握应以自我感觉运动后体力充沛、精神愉快、食欲睡眠俱佳为度,同时尽量做到运动保持群体性,以防运动时发生身体不适,互相照应。

老年人的睡眠:睡眠与养生关系密切,良好的睡眠能使老年人免疫力增强,延缓器官功能的衰退。避免一切影响睡眠的不良刺激,睡前不宜多饮水、浓茶及咖啡,不宜做剧烈运动,不过度用脑,保持心态平和。采取促进睡眠的各种方法热水泡脚或饮少量热牛奶,也可重复温和按摩颈、肩、腰及下肢的肌肉等等。正确舒适的睡眠姿势以右侧卧位为宜,使肌肉放松,呼吸畅通,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床铺老年人多伴骨关节疾病,故应睡硬板床。床褥柔软、平坦、厚薄适中,枕高可视老人的自身情况而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光线暗而不黑,通风良而无风感,温湿度适宜,减少噪音干扰。

心理护理

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家属及护理人员有必要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关键在于做好心理调适,积极就医,并与疾病抗争,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仍然可以为社会、家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多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勤与老年人沟通和交流,理解老人的心理,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情绪。适当的时候最好带老人出去领略外面的风光,并把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事情告诉老人,利于其与外界保持通达。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有意识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提供家庭、社会支持:作为家人,要积极主动提供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学、乐及情感方面的需求。社会要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咨询及疾病治疗方面的专门机构,完善法律,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解除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

篇12

2)护士必须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应用技术,提高自身内涵、修养,特别是要掌握人际沟通的知识和技巧,不断提高沟通技能[2]。应重点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

3)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作用。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心理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性增加,而传统家庭结构的削弱迫切需要护理人员重新燃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3]。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对老年疗养员使用敬语,既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又可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维护老年疗养员的个人隐私权。一个人有身体不适,往往不希望更多人知道、了解,否则会极大的伤害其自尊心,并破坏了护患关系。

3)禁用刺激。年老者通常情感比较脆弱,对外来刺激非常敏感,刺激性的语言不仅使患者听后心情不畅,有时甚至会加重其病情。因此,护理沟通必须禁用刺激[2]。

3保持护理人员的良好心态

1)护士应始终如一地保持稳定、健康的状态,以自己高雅的姿态赢得老年疗养员的信任。

2)护士积极主动地关心老年疗养员,对于调节气氛和增强他们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3)天使的微笑对于老年疗养员来说是心灵的安慰剂,有了微笑,明天将会更有希望。

4)积极倾听诉说有利于及时发现老年疗养员的心理变化。

总之,老年疗养员的心理护理,需要认真做好护理前的准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保持护理人员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6.

篇13

护士要努力做到尊重老年患者,给予老年患者的恰当尊称,并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老年患者体力差,反映迟钝,给老年患者做各项检查或操作时,要耐心解释清楚,讲话要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能够听明白。老年人患病后性格会发生改变,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更需要我们给老年患者多一分理解与关怀,对他们要和谐温柔,多给一些心理上安慰;老年人怕孤独,因此医护人员更应加倍关心他们,了解个人爱好,了解一般家庭情况,使老年患者感到很亲切。嘱其亲朋好友多给予支持和关怀,使护理效果更加满意。

老年患者都重视自己的身体,每天都细心体会着病情的变化,害怕病情恶化,精神负担较重,容易使病情加重,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调整老年患者的心理,引导他们进行打太极拳、下象棋、练气功、散步等活动,分散注意力,减轻压力,从而帮助病情恢复。

合理的饮食护理

食物选择:应注意营养平衡,适当限制热量摄入。

选择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维生素食物及适量的含钙、含铁食物。食物加工应细、软、松,既利于牙齿咀嚼,又便于消化,烹调后应具有色、香、味,以促进食欲。同时注意烹调时间和温度,尽量减

少维生素的损失。

避免饮食过量:因为老年人多体弱多病,加上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减退,特别是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的功能减退。如过量饮食势必加重上述三个主要系统的负担,使他们常处于“超负荷”的状态。高血压病、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等患者,过量饮食常可引起意外,甚至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死亡。因此,宜少量多餐,避免饮食过量。

用药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用药须十分慎重。在保证给药途径畅通的情况下,应严密观察老年患者用药时易出现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静脉、肌肉给药时速度慢于青壮年患者,并注意合理应用和保护好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药时护士应将内服药与外用药物分开,做出明显标记,在发药时向老人讲解清楚,使其确实明白;并放在醒目的地方,提示按时、准确服药,防止漏服或错服。安眠药最好上床后服,以防药物在老人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到。

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家属,并自我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以尽快适应病房的环境,同时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让患者感觉到医生护士尊重他、关心他,从而对护士产生亲切感,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进而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根据患者的情绪和状态,结合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

鼓励老年患者要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观念。结合患者存在失落、自卑以及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耐心讲解负性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不良的心理不仅可激发心身疾病的发生,引起疾病恶性循环,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我们应将意识清楚、病情允许的老年患者集中在一起,请性格开朗、乐观自信的患者介绍自己患病的经历和感受,以积极的态度去影响鼓励其他患者,使他们从自怜、自悯的心结中解脱出来,对生命和未来重新建立自信心,并鼓励患者做到身体自立、精神自立,这种精神状态可以抗病抗衰老,延长寿命。同时,让患者家属或陪人参加,通过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让家属陪护人员明白,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康复。

鼓励患者自寻乐趣,充实住院期间的生活内容。由于单调的住院生活,患者心里憋闷,不痛快,护理人员应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场所,供应如书报、漫画、扑克、象棋、麻将等娱乐工具,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护士应将一些有意义的,并利于患者自身健康的节目有计划地集中安排患者观看。让患者经常集中到一起,讲一些笑话,切磋书法、绘画等,使自己心有所寄,寻有所安,把住院期间的痛苦及烦恼抛向云外。

教育患者善于控制情绪,学会自我调节。由于患者年老体弱,加上经受疾病折磨的痛苦,易产生焦虑、消极、易怒等负性情绪。我们利用病房内的黑板报、墙报等,介绍不良情绪对各种疾病的影响,刊出如《老年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对各种疾病的影响》等健康教育内容,指导患者要善于自我控制情绪,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少思虑,绝私念”,面对疾病,保持开朗、乐观心态,要适应角色改变,当好患者角色,抛弃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因素,使身体早日康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