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经验分享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经验分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经验分享

篇1

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这时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识兴趣应以一定的情境为特征,只有掌握学生年龄特点,才能了解小学生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低年级学生有学前期进入学龄初期由于从松散的家庭生活或者从欢乐的幼儿园生活进入正规的学校生活,与前迥异的作息制度,有组织纪律的行为规范。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各个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力

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也应该跟随社会的发展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人们也在不断的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的特有优势,利用电脑教学将教师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美术作品之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进一步让小学生产生爱画、喜欢画的动力,并为学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美术绘画课中,那些有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们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意象。学生作画只凭头脑中记忆的表象作画,往往大略地看了事物对象后,有个大概的记忆,就开始作画。针对学生喜欢观赏一事一物,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别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形状、颜色、结构、姿态等,并注重在观察中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色彩方面则多凭主观映像。因此,指导儿童观察和向儿童指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再考虑着色。观察能力的提高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勤学多练、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要想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美术活动需调动他们学习、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其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兴趣的浓厚必然勤练,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带动兴趣递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在创作课上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构思过程中,最为忌讳就是雷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图画资料等进行组合画面或添画环境、情节的再造现象。

四、让学生在玩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色感

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游戏导入,巧设情境。上儿童画《吹泡泡》一课,开课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彩泡泡王”,向空中吹出许多泡泡。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也拿出自备的吹泡泡用具,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做“吹泡泡”游戏。在游戏中学生既看到了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泡泡,又观察到了吹、扇、跳等人物动态。游戏结束后,教师立即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游戏,并趁热打铁提出作业要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儿童画创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上的世界真精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课程最主要的突破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这些理念,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而努力地开发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

篇2

0 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传授知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时间能否被有效利用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必须合理有效分配课堂教学时间,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大量的研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提出了五个影响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五个因素的落脚点都是教学时间[1]。布鲁姆、哈尼施费格等学者构建了范围逐渐由宽变窄、递进嵌套的教学时间理论研究模型[2]。郭道胜等人提出用“黄金分割”原理指导教学时间的分配,将课堂时间分为:45×0.618=27.81分钟和45×(1-0.618)=17.19分钟两部分,其中27.81分钟为一节课的黄金分割时间[3]。智德慧提出了四种有效提高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4]。邵伟德等人把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分为教师活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并根据体育课密度测量的要求,把体育课堂时间简化地划分为: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与学生休息三个部分[5]。通过对所查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以往学者仅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进行研究,并没有提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时间划分方法,并且文献对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也涉猎较少。

高校体育课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6]。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着教师所教内容多而杂;教学方法套用专业化模式;学生课堂锻炼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将以某高校一节体育课为例,利用生产线平衡的理论和方法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优化,并结合精益管理的思想对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时间提出几点策略。

1 高校体育课堂的时间划分与时间分配

企业生产中,通常用平衡率这一量化指标来评价一条流水线平衡性的高低,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并限制着生产线生产能力的提高[7]。生产线平衡率越高,生产线的整体工作效率就越高。

本文以某高校一节网球课为例,将每个课堂动作类比为生产线上的每个工序,通过计算动作饱和度和整节课的平衡率,找出当前课堂时间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改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该高校体育课的授课时间为90分钟,以教师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时器记录每个动作作业时间。表1为测定的动作作业时间及作业饱和度(每个动作的作业时间占节拍的比值,用来衡量每个动作时间的利用情况)。

根据平衡率的计算公式:平衡率=各动作作业时间合计/(最长作业时间*总工序数)*100%,求得该节网球课的平衡率为:

平衡率=90/(9*23)*100%=43.48%

由表1的数据可知,目前该节网球课存在着课堂时间规划不合理,课堂动作作业时间饱和度不高以及课堂效率低的问题。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现采用工业工程中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原则进行改善,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表2为课堂动作改善对策表。

通过生产线平衡的理论、方法得到改善后的该高校网球课课堂动作作业时间以及作业饱和度如表3所示。

根据平衡率的计算公式求得优化后该节网球课的平衡率为:

平衡率=90/(15*9)*100%=66.67%

经过改善,作业饱和度、课堂平衡率明显提高,意味着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2 基于精益管理方法的高校体育课堂时间划分策略

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努力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冗余、不增值的部分和活动并予以消除,优化各种增值过程,达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目的[8]。高校体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其课程的重点更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体育素养,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锻炼方式和习惯。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堂时间划分问题,采取精益管理策略如下:

2.1 推行准时制教学

准时化生产的基本概念是:在必要的时刻,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准时制教学是准时化生产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教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对教学安排进行科学设计,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创造性。比如讲授网球课,教师应在第一节课时调查好每位学生对网球这项运动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于初级层次的学生主要讲解网球的来源、基本发球、接球动作等知识,对于中级层次的学生主要讲解网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击球技巧,对于高级层次的学生应为其讲解对打实用技术。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既可以使学生们学到网球的相关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课程学有所得。

2.2 采取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五个特点,即:全面性、全员性、预防性、服务性和科学性。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做到因人施教,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应在每节课后都进行考核,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比如网球课,教师可以让有一定网球基础的同学帮助那些初学的同学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初学的学生尽快掌握课堂所教动作,也可以增强每个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2.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效益的最大化是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的最终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就是要关注仅有的上课时间的效益。例如网球课,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突况预案,在上课时规范课堂秩序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到不同的场地进行练习,尽量避免发生因学生受伤而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

2.4 倡导柔性教育

篇3

一、教学反思的功能

1.课堂资源信息与理念智慧的捕捉。课堂上学习资源的捕捉与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备课时已搜集的课程资源之外,还会随机生成一些教育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案例,一旦在课堂中出现,怎么去处理和应对就体现出教者的教育智慧和捕捉、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了。同时,教者在这种教学氛围里最受促动的是什么,最令教者深思的又是什么,会给撰写教学后记提供一些素材。

2.课堂“三维学习目标”达成的成败。每一节课教师都在精心设计、准备,在课堂实施教学方案流程中能体验到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设置的教学情境等如愿得到实效。这些均能令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十分惬意;同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学生在学习中思维不投入,在质疑答题讨论中气氛不浓烈,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自主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等,这些也足够能让教者沮丧。那些无论是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在教学后记的撰写中均是体会感知的素材。

3.课堂创新教学成功的喜悦。那些有益的教学常规和成熟的教学经验都不易被自己所感所动,而令教者有心反思的恰是实践检验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孩子如同一堆堆尚未成型的钢铁机器,他们等待着一座座创新的火炉。因此,教育和工人生产产品不一样,它每天都是新的,具有不确定性,它应该是一项充满创造的事业。”教学后记的撰写也应如此,要从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出一些新意来,不能平庸无奇。既要勤于急就章,走熟路,更要贵在探新知,求创造。创新是师生互动求真的火花,能点燃课堂教学的激情;创新是五彩斑斓的魔方,能激起探究学习的情趣。因此,课堂创新教学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反思素材。

二、教学反思的特点

1.针对性体验。教者在课前预设教案时,创设出影响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关键性的情境或引导手段与对策,选取出有积极影响或指导价值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建构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都是有目标的去能动实践与体验的对象,是教后反思的主要教学现象。针对性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对比检测的反思方法,既有的放矢,又重点感悟。

2.典型性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思维反应是五彩斑斓,多姿多样。课堂教学现象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股脑地都纳入反思的视角里面,亟需选择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闪光点和具有明显代表性的瑕疵点。尽管课堂教学瑕瑜互见,但也能循途而入,以窥全貌,即能反映出一堂课的优劣与成败。所以,一位有心的教者,能溶于典型教学现象之中去积极体验反思,是教学后记写作的显著特点。

3.创造性体验。任何一堂课设计好之后,除了在课前也时时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者头脑中不断补充之外,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随即会有一些没有预想的新思想和新意识在支使着和规范着教者的行为,使师生间的互动,立刻摩擦出闪光的火花,效果良好。同样,在课后反思过程中,也能忽而生发出对本教学策略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填充了备课时教学构想之不足。实际是一种再实践,再认识的提高过程和促进过程。

三、教学反思的作用

1.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教学后记的撰写虽不像教学日记那样天天记录描写课堂教学情况和体会,但它能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有创见的或有问题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反思。经常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实际就是在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增长教学技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快成熟起来。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教研成果上,而课堂教学与教研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无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育学术教研,都不例外。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而且通过教学后记这种研究载体,也不断完善和充实校本教研成果,使教师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教研,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3.交流分享教研心得。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后记这种研究形式进行交流与研讨,这样相互间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因为,只有在教学的合作交流中,教研的思维才会迸发出火花,只是个人独立的苦思冥想,是很难跳出自我的。作为现代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特别需要与别人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教研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

四、教学反思的要求

1.教学反思的自述要有鲜明的主题。在反思回顾具体的教学细节过程中,本自就带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其记录描述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研究主题。比如,自述课堂上的一些学习资源,通过归类与分析,教者在捕捉和利用的过程中,有哪些共性的规律,或者在课堂激励学生的语言及产生的积极效果。

篇4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模仿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华老师的课堂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在课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期待学生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玩中慢慢的进入思考数学的境界,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王老师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内容,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不流畅。但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

篇5

(一)人的因素

1.过分强调课堂内学习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强调要在教室内进行全方面的学习,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精力乏味和精神匮乏。

2.针对影响政治课堂的学生,滥用口头说教

一些教师针对影响课堂纪律导致教学进度推迟的学生,用口头说教的单一形式,这样只会造成该学生的“厚脸皮”性格。

3.对部分学生“不管不顾”

这里指的部分学生包含:不学习、成绩差、调皮等方面的学生。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影响政治学科,对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如若在政治课堂也对他们“不管不顾”,这不仅违背教学理念,也对不起孩子父母当初的意愿和放心。

(二)课堂教学因素

1.课堂教学内没有及时培养正确学习观念

每一个学科都需要及时的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观念,在这种没有及时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观念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对该学科的认知淡薄。

2.政治学科课后无作业是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政治学科一课时上完后,一般没有布置家庭作业,就算有也是轻描淡写的阅读或查找资料等,这种情况只会加重学生对政治学科无所谓的观念。

3.政治学科教学内容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我多次和学生进行过深度的交流沟通,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学科的教材内容不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起理科的各种实验还要索然无味。

遇到这些课堂教学误区,我们很多教师的普遍做法就是进行口头的说教。其实,这种简单而收效甚微的方法是不可长期采取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该如何走出这些误区。

二、误区的解决方案措施

有问题就应该及时找出方法和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教学存在教学误区也该如此,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或得过且过,而应该对症下药,找出引发这种误区形成的原因,接下来针对上述误区谈谈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人的因素

1.过分强调课堂内学习

课堂是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和传授经验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逐渐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堂学习固然重要,但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仅依靠书本的内容是不能够满足各种考试的挑战,所以我还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补充课内知识的不足,并教会他们利用多媒体教室来分享自己的成果。

2.针对影响政治课堂的学生滥用口头说教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发现喜欢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他们内心是空虚的,他们想通过扰乱课堂秩序,引起他人的关注。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是因为在家庭中无法感受或感受不多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面对该类学生不应该画地为牢摒弃他们,而应充分给予尊重和关怀。从长远角度考虑,对这些孩子应该从心理去辅导。

3.对部分学生“不管不顾”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遇见因学生的调皮而影响正常上课秩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让人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我自己之前是对该类学生实施冷教育,就是不管不顾无论该学生做什么我都视若无睹。但当我有幸参加有效课堂教学等相关教学谈论的会议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甚至受到内心的谴责。综上述所述,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爱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不妨多让他们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先给予肯定和鼓励来增加他们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因素

1.课堂教学内没有及时培养正确学习观念

从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导致对各学科的认知意识十分淡薄,在日常学习中常显疲态,注意力无法集中。我认为在教学初期就应该和学生从心沟通,聆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是能够发现很多有用的部分的,例如:学生喜欢教师用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喜欢教师把枯燥乏味课的内容变得趣味,变得通俗易懂等,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中点滴积累起来的。

2.政治学科的课后无作业是直接导致学生不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政治学科课后作业普遍没有或者很少,这一点并不是我们对学生的关怀照顾,也不是我们响应国家政策帮学生减负,其实这只会增加学生对政治学科的陌生和不重视。我认为政治学科与国家时政和社会息息相关,从生活中不难找出政治知识。这里就需要我们在学生面前做要求和指导,所以课后还是应该或多或少布置相应的课时作业。

篇6

1.2创新力度不够

创新从来都是内外因促使才能够形成,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按照传统的教学和经验开展上机操作,完全可以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没有必要进行创新,或者没有勇气担负由于创新带来的压力。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推进信息技术新课改实施,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其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很多,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把握了专业成长的一些内在规律。

2.1提升专业知识

新课改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首先,要赢得机遇、迎接挑战,就要做“学习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关注基础差异,促进共同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广西的新课改刚起步,我们可以借鉴外省成功经验,同时更需要任课教师踏踏实实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技能,不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其次,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培训,也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获得成长的重要途径。除了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之外,还要经常在教研组内进行教学研讨,主要有教研组教师相互听课、对具体课例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或就某个教学热点、难点进行深入讨论,探究解决方案等,学习研究的内容由集体商定,通过彼此之间专业技能的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的分享,促进专业共同成长。

2.2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因为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历来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内外因素的影响,但要基于课堂、立足课堂,把新课改理论用于课堂实践,又在教学中提升对新理论的认识,专业成长在这过程中“水到渠成”。新课改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让学生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变革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服务,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而不是课堂的操控者。新课改的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递,同时也要促进教师个人的不断成长。

2.3促进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开展学科教研,促进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获得提高的主要捷径。一是组织教师上示范课,并通过自主听课和评课方式,不断促进授课和评课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逐步提高。在学习交流中,以新课程教学情况作为重点探讨内容,在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带领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二是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可以更快更多的增长见识和更新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QQ群学习交流或者参加网上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的讨论等方式,从中学习专家的宝贵建议,学习借鉴同行们的经验。通过这种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打开教师专业视野,吸收成功经验。缺乏交流,专业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充分交流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丰富、充实个人教学知识与理论。

2.4深入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能让理论与实践得到充分检验,是教学内在行为。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都是围绕能否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而开展的,这种反思很可能会强化教育的负作用。一是新课改要求教师的反思教学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提升专业修养,加强合作对话。这就要求老师加强教学反思,总结成功之处,改正不足的地方。二是要不断地参与教学实践,依托实际问题来锤炼自己的反思能力,并用于教学。通过反思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宝贵的资源。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要经常对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的专业成长历程进行深入追问、审查和批判分析,升华专业素养的认识与实践。

篇7

从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其集中反映在备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没有校本化,该标准在所有学科中通用,且多年未变,评价指标只有少数立足于学生视角,评价标准的整体导向依然是教师视角;二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不会使用该标准去评课,而是依据经验和感性认识,现有评价标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为了更好地以评促教,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以本校为例研究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二)标准制订的依据

1.教育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我校在制订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主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和陕西省相关教育文件等为依据。

2.相关教育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兰・萨伯教授领导的“教育多样化、卓越化研究中心”(CREDE)开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五项标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提出生本教育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在“主体教育实验”中制订的关于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国内外教育学者的理论观点为本次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调查研究结果及教学实践经验。为了归纳、整理出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了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我校通过观察记录课堂上学生行为表现,归纳出可能的评价指标;通过课堂教学效果来初步制订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为评价标准的继续修改和完善提供实践依据。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本校各年级小学生,通过大量的调查,获取了不同年级小学生对好课堂标准的认识。本研究结合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获得大量关于学生课堂体验的一手资料。为了使指标内容更全面、合理、科学,我们咨询了相关教育专家,使本次研究的效率更高、方向更加准确。

(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

我们又开展研讨会,让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听取他们的真实建议,让评价指标与学校校情、教学实际联系更加紧密。根据上述依据,我们拟定出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表略)。

二、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在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中,我们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制订出的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运用到西安市八一街小学和西安市洒金桥小学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收集和开发以促进教学行为转变和教学质量提升的课堂案例,对案例做出深入剖析以揭示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内容和影响程度。

(二)评价标准的实施效果

篇8

一、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更深、更透

吃透教学教材是备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讲好课的重要基础。一名教师吃透了教材,不一定能够讲出好课,但是会提高讲课质量;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他一定不会讲出好课,可见吃透教材对于讲好课的重要作用。如何吃透教材?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大家都是独自研究参考书,学习教学材料,总结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但是这种备课方式是狭隘的,始终没有突破自我,所以,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宽泛,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主观认识色彩,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全面、不够透彻、不够深刻。

集体备课完全打破了这种狭隘的备课格局,使参与备课的每一名教师站在一个群体的大背景下进行备课。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对教材的每一内容都理解得深、透、精,即使一名能力平平的教师可能也会对教材的某一内容有独到的解读,因此,集体备课对教师也能够提供学习、借鉴和提高的机会。打一个比方,个体备课好比一股股细流,集体备课好比把这一股股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汇成大江大河的细流才能更有底蕴、更有力量。

另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学资料也是种类繁多、数不胜数,而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每位教师在备课前,必定要阅读一些资料,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还可以把自己学习到的优质成果分享给大家,这样就可以节省大家的宝贵时间,学到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

二、集体备课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

小学的学科知识比较简单,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都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但是怎样把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能够毫不“流失”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相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去教,教学效果会有差别,有的差别还很大,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艺术、实用。因此,针对学情、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所在。集体备课中,可以让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方法,特别是一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可以把自己积累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大家,这样就会使其他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有效、最实用的教学方法。

在集体备课中,一个集体备课小组可以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板块,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组内教师的教学特长,指定专人重点准备某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再就指定的备课内容做中心发言,大家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补充、完善、修订,这样不仅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而且可以使教师在研讨中丰富教学方法。

三、集体备课能够促使教师之间更好地交流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是搞好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宝贵财富,不同的教师教龄不同,教学方法策略不同,所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阅历不同,其获得的教学经验也就不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在集体备课中拿出来,供大家分享,就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功力”。一名教师可能自己备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学,还在重复自己“昨天的故事”,但是,经过了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功力”传输给大家,同时吸纳大家的“功力”,每个人都会“功力”倍增。

备课的过程只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预设教学方案的过程,这种预设无论多么细致、多么周密,都会有遗失和疏漏,因为实际课堂教学有不可预知的生成性,遇到实际教学偏离教学预案,或者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救场”的,除了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教学经验。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讲述的一些案例中汲取实际教学经验,这样将会大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同时,在这些经验的“滋养”下,逐步学习、发展、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篇9

2、案例教学

教师根据学员、学习目的、任务的不同,选择真实的、典型的、具有创新性的案例,既要有优秀的教学实践,也要包括违背教育原理或心理学规律而导致不良结果的案例。案例中蕴含着典型的师生行为以及情感态度,通过这些客观生动的教学事例、学员积极地参与讨论,使学员明了教学理论,找出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并从中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学会教学评价与反思,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理论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选择案例,进行深度的研究,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也可以设计综合案例,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多层面地解读、分析思考,与教师以及同伴交流、分享,使学员思维发散、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深入地归纳总结,使培训教师整体地感受教学理论,获得全面的知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情境化,便于学员理解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问题式研讨

篇10

【片段】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课堂并没有安静下来,还有几个学生在嘀咕。师生问候之后,我准备讲解昨天同步练习中的错题,于是将两个动词短语 “havegoneto 与havebeento ”写在了黑板上,并问:“Whocantellthedifferencebetweenthem ?”一时间无从回答。

这时有一位名叫陈刚的男生举手,他平时爱看小说,上课或说话、打岔,甚至搞笑,或者在书上乱画,极易分神,根本不能约束自己。看到他举手,我心里直纳闷,他会回答这个问题吗?没想到,他说他想到厕所,全班学生顿时哄堂大笑。刚上课就要去厕所,我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正想批评又忍住了,脑子一转,即将发怒的脸变为微笑点头同意。

陈刚一离开教室,我就向学生们提问:

T: WhereisChenGang?

SS: HegoestotheMen’sRoom .

T: Yes ? (并用手指着黑板上的短语havegoneto )

S1: HehasgonetotheMen’sRoom.(一位英语基础较好的女生脱口而出。)

T: Yes , youareveryclever. ChenGangisonhiswaytotheMen’sRoomorheisintheMen’sRoomnow .

(讲解完这段话之后,陈刚从厕所回来了。当他慌忙想回到座位上时,我拦住了他,并问学生们。)

T: WhereisChenGangnow ?

SS: Heisintheclassroomnow .

T: Wherehashebeen ?

S2: HehasbeentotheMen’sRoom .

T: Wheredidhego ?

S3:HewenttotheMen’sRoom .

接着,我问陈刚:“Wherehaveyoubeen ?”“IhavebeentotheMen’sRoom .”对于他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继续问他:“HaveyoubeentotheMen’sRoom ?”“Yes , Ihave .”

过后我创设其它情境,对这两个短语进一步进行巩固,直到学生们完完全全地理解和掌握,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欢笑中结束。

【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在“预设”中“生成”,要善于捕捉动态的生成性资源,能巧妙地处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使之开放性地纳入预设中,让英语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通过这两节课,使我领悟到以下的几点心得:

1. 教师要学会一定的应变能力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正确地运用。由于课堂上很多意外的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的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在片段中,像陈刚这样的学生刚一上课就给老师找麻烦,要像往常对他一顿训斥,不仅使老师情绪受到影响,也使课堂气氛紧张,一堂设计好的课就会在杂乱无章中结束,受害的是学生。但此时我一反常态,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因势利导,非常自如地将教学推向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应变能力反应了教师良好的教学机智,它能使课堂中的意外化险为夷,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使一堂课更加完美。

2.把握“意外”,呈现精彩

当我们的课堂中出现那些始料未及的“意外”时,有时候似乎是与我们原先的设计格格不入的。作为学生活动的构建者,教师在面对课堂上的“意外”时,是压制、搁置、放弃,还是当作预设外的生成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则需要我们用教学机智,用新的课程观去领悟、去实践。教师在直面“意外”时,应冷静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这样才会化尴尬为精彩。

篇11

20xx年2月22日至20xx年2月24日,我参加了由进修校组织的“哈市20xx年寒假农村教师免费培训”英语学科的培训学习。虽然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3天,但是这3天的学习却使我受益匪浅,既分享了不少名师的教学经验,又解决了我在英语教学上的不少困惑,在她们的点播下,我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也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哈市的名师给我们分享了她们在教学上的独到经验,又毫不吝啬的传授给我们她们在教育教学上得到的成功方法。她们与我们一起讨论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母语与英语的使用及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英语究竟是注重流利还是该注重准确性,以及大家在英语学习中有那些独到的进步方法,激起了我们讨论的热潮。同时,通过名师的示范讲解使我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中怎样设计小游戏;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运用录音;怎样运用辅助教具......当然也发现了自己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语音不标准;讲解课文拓展不到位;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到位;游戏设计的不合理......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开阔,而且使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我将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继续深造,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12

一、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尽管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但是和生活拥有紧密的联系。加之小学中段学生由于年龄因素,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发展。数学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个事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情境的变化因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因素直接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机地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以生活作为出发点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必要的前提。

比如,在引入“年、月、日”的课程时,笔者对年、月、日的问题向学生进行了询问:“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年月日相关的事物呢?如果知道的,可以说一句和年月日相关的话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如果学生对回答无所适从,教师可以举例:“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呢?”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回答,比如“我的生日是9月29号。”“那么9月29号是不是就包含了年月日的知识了呢?”通过这种点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了数学对自己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和价值,因此对数学拥有了亲切感,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发展抽象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人都有成为一个新鲜事物的发现者、探究者和研究者的愿望,并且这种愿望在儿童的心理意识中表现得更加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从而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促进。

例如,P者在教学“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向学生提问:“怎么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呢?”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用量角器把四个角的度数测量之后相加,有的说把纸质的四边形按对角线剪开正好成为两个三角形,即两个180度就是360度,还有的学生说把纸质的四边形的四个角撕下正好能拼成一个360度的周角。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探究,学生在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

培养。

三、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很容易遇到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特定题材的灵活安排重新组合成清晰易懂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实现感性认识,顺利实现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没有照搬课本内容,而是自己通过全新题目的设计进行了课程的导入:“小明帮妈妈去买菜。他买了3.6元的土豆,1.5元的胡萝卜,5.2元的西红柿。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题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可以让学生激发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并尝试探究出正确答案的计算方法。此时,笔者趁着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引出需要讲解的相关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时,笔者再次给学生创设了另一个和生活相关,但是难度有所提升的生活情境问题:“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在下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谁知道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考虑呢?甲乙两地相距300.5米,小明和小红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分钟之后,小明走了79.2米,小红走了69.8米。这个时候两个人还相距多少米就能见面呢?希望大家在课下能够仔细地研究,明天上课我们来分享答案。”通过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实现数学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从而对教学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精准的把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教学设计的基础,为找到获得良好教学经验的捷径的同时,为自己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积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篇13

认真钻研探索如何构建绿色课堂,尽量使所有的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馨,学习的快乐。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分享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验,我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观念和理解,使他们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共同成长的喜悦。一次小小的成功体验,会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相信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会更加学会探索和思考。课堂上,我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鼓励和支持,尤其学生说错的时候,我不能批评,而是加以细心的分析和激励,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意。对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要用加倍的热情给学生以表扬,让他体验到知识探索的乐趣。在反思中,努力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心理健康课程辅导中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团体训练。开展悄悄话活动,为学生生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孩子的困惑有地倾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得到很好的调适,并建好心理咨询档案。

四.在课堂常规方面努力作到以下几方面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努力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2、每节课都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

4.培养学生课堂听课的习惯: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边听边想、边练边想、先想后说)、勇于提问和发言、作课堂笔记等。

5.课前做好准备习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安排好下节课需要准备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