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课改的价值追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新课改的价值追求
教育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在变化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教育要着眼于把人类知识中基本的部分,把对不同人才成长起基础性奠基作用的部分传授给新生一代,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再造就的可能。
2.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新课改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扭转教育现状的教育不公平的局面。同时还要实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3.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本着求真的价值追求
广大课程研究者及一线教师应以“求真”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抱着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扎实稳妥而不盲目地推进改革。
(二)新课改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具体目标表现在六个方面:(1)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影响新课改价值形成的现当代主要教育思潮
我国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自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当代出现的一些重要教育思潮做轮廓式地了解。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由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复归到塑造人的精神与道德,使人摆脱社会的束缚,以人的完善达到社会完善之目的。
(二)后F代主义教育思潮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鼓励在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平等对话代替教师的传授与灌输,以培养求知者的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是一种理论思潮,它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三、正确把握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
(一)新理念的合理性辩析
新课改既然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一大改革与创新,是时展和进步的产物,它对教育教学必然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
新课改能在旧的教育教学基础上推陈出新,它以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传承文化、培养建设国家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改革创新,能在新时代下更好地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二)新理念贯彻中的适切性叩问
篇2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除了准备报考音乐特长生的中学生异常重视音乐学科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学校等重视升学考试课程,轻视音乐课程是普遍现象。因此,音乐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感滋生,久而久之,教学养成了得过且过的敷衍习惯。虽然进入新课改,但由于长期的敷衍以及对课改的有效实施与监管持怀疑态度等多种原因,很多中学音乐教师没有真正有效地落实新课程,只在教学公开课评比时下功夫。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程有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倡导课程向学生既有经验及其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这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与基本理念。为此,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向课外、向生活拓展、延伸,努力与其它学科进行相互的关联与渗透。这对于过分注重学科体系与知识本位的传统音乐教学来讲,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脱离音乐本质及其学科特点,盲目追求综合与教学内容多元化,导致音乐教学内容泛化、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又成为目前中学音乐课改中极为普遍的一种不良现象。音乐课变味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这种弱化学科个性、盲目强化综合的做法,必将导致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落空和价值丧失。
3.教学活动外化。
音乐新课改以来,中学音乐课堂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动起来了。为了体现师生互动、重视音乐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师除了和学生一起唱起来之外,往往还会与学生自由的舞起来。表面看来学生参与了实践了,课堂活了,但冷静分析,喧闹、火爆、热情背后却隐藏着盲从的形式化倾向。在这种倾向下,第一,自主变成了自由,自由变成了自流。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有价值的引导本应要求学生了解、感受新疆民歌风格特点的音乐课变成了舞蹈大杂烩,这种自主是表面化的、形式上的自主是肤浅的、虚假的。甚至是歪曲了的自主,是忽视教学内涵和本质的自主。第二互动、合作有形式无实质。无论是师生齐声高唱还是与学生疯狂共舞,都不是互动、合作学习的本质。只有在高歌、共舞之后交流、总结、分享彼此对具体音乐的感受、理解、认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互动与合作。
4.教学层次低下。
由于过分注重以学生为本学生喜欢什么就欣赏什么;想唱什么就教什么等是目前中学音乐课改中的另一不良现象。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发展分为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完全根据学生的趣味和现有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舍弃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有温度、无高度的教学。因此,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
5.教学评价单一化。
由于片面追求课程的过程、方法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乐理、识谱、歌唱、欣赏、舞蹈、乐器演奏等本课程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的讲解都反而成了当前中学音乐课堂中稀缺的内容。教师不再追求学生演唱、演奏的音调和节奏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只关注学生是否动了起来,动则认
为其教学效果良好未动则视为教学效果不好。这种游离于音乐知识、技能之外的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显然是割裂了三维目标,忽视了其互相联系、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关系。因此,离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以及舍弃音乐本身的情感,追求外在教学形式的愉悦等,实质上都是评价中忽视三维目标整体性、片面重视,单一目标的结果。这势必导致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二、问题原因解析
以上问题的出现,究其本质原因,是目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认同与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诚服务、精心研究的精神,它包含专业道德、专业认同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活动的态度和价值倾向性、敬业奉献、专业责任、专业追求、专业创新和专业合作等。一个有着良好专业精神的中学音乐教师无论其客观环境如何,都不会影响他对职业的热爱、对教学的热情以及对专业的追求。因此,敷衍、怠慢音乐新课改,实际上,暴露了这些教师专业道德、专业责任的丧失,专业认同、敬业奉献的缺失,专业追求的迷失,专业创新、专业合作的丢失。
2.缺少专业经验。
对于积极实施中学音乐新课改的教师来说,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实践经验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这也告诉我们,中学音乐新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研究的过程。
3.专业理论水平较低,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篇3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是三位一体的,标准是目标与预设,教材代表实践的过程,而高考则是对过程的检验,但实际情况则是教材与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首先,从内容设置看,教材多按话题来组合,极大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弱化了工具性特征,各套教材普遍缺乏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特别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这导致两种弥补与应对方式:一是在必修和选修教学中零星穿插相关知识,做一定训练,此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高三总复习时集中学习,此则为时已晚,学习仓促,学生不能充分内化,劳而少功。目前高中语文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载体,课时的安排是与教材相结合并定量的,考试内容又必须补充,这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其次,个案化的教材编制模式及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高考不对接,造成师生无所适从,语文教师、语文学科边缘化。教材编制以单篇文章为基本单位,师生也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解读。解读侧重于作家与背景、字词、结构思路、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系统性;与之对应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情况较好,诗歌与现代文阅读在解读的方面与思维方式的要求上与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割裂,而社科文阅读根本没涉及。这造成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出现如下现象:一是虽对文本进行常规的解读,但情感与理智相矛盾,情感上弃之不舍,理智上认为作用甚微;二是对文章进行简化处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花大力气进行专题训练,甚至主张文章可学可不学,直接进行专题训练即可。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所学不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思维方式依然是自己的原生态,不知具体学什么、怎么学,空焦虑,对教材与课堂教学轻视,课堂之外几乎不学语文。另外,尽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化的文本解读时已尽最大可能与高考对接,但学生仍固守个案学习不能在高考中直接呈现,所以对其中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视而不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文章是个案,试题也是个案,如何在两个个案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以致用?
2.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式或是形式主义的伪新课堂
虽然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考试所迫,因为考试更多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用灌输法可以增大信息量,做题训练可快速提高应试能力,而合作、探究、自主体验既费时间又可能影响成绩,不如用传统方法更省事见效。二可能与学生的水平、素质有关。欠发达地区、非重点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培养这些能力又较慢,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速成办法。
如果说日常教学用传统方式,上公开课时则又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就抓着合作不放,动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由讨论,形式热热闹闹,实则收效不大。新课标强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整堂课全由学生解说,教师可有可无,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实则是个别学生在特意准备下的表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让无效活动冲击课堂。
3.功利主义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阻碍了新课改的运行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普及并深入人心,但其贯彻实施却遭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追求教育的最大最迫切的价值和功用不是培养健全的人,而是要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现状,走上更好的平台。要走上这一平台,必须拿到“通行证”,就要高考成绩说了算。成绩好,一切皆好。这就导致日常教学中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重结果不重过程;二是重知识积累与应试能力培养,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一带而过。如此,新课改理念的旗帜表面被高举,实则被解构;新课改的实施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实则遭阻遏。
如果说学生的功利主义追求是阻碍新课改发展的内驱力,那么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则是新课改的外在枷锁。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的。学校把新课改“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的理论“灵活运用”,不仅把高考成绩,更把每次月考、期末统考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最具分量的指标,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决定岗位优劣与去留,并与荣誉、奖金、职称直接或间接挂钩。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一切的教学评价机制,必然导致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走应试教育之路,新课改还有一席之地吗?
新课改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太过完美,现实太多羁绊,当理想与现实冲撞,通往理想的道路该
如何走?
二、路在前方,路如何走
1.修订教材,改革高考
新教材如果能添加系统的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会掌握规则、理论,养成思维习惯,迁移运用更具理性,从而避免由大量感性材料的感知进而归纳规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精力耗费,更能修正教材重人文轻工具的偏颇,较全面地覆盖高考考点,与高考接轨。
笔者中学时系统地学习过语法,至今印象深刻,受益无穷。当时的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语法专项,第一单元是名词,第二单元是动词,依次排开形成词性系统,进而是短语系统,进而是句子结构分析及句群分析。可以说,以前教材的语法编排是相当完美的,当然语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新教材如果能保留以前教材的这些精华,是否会在解决与高考的矛盾方面有所裨益呢?
另外,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改变,但可以改试题。如果能变革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导向,而突出人文关怀,展现对美的感悟、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自觉,是不是可以改变教学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轻视的现状?
2.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唯有变革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才可能健康运行。减轻成绩权重,加入过程性评价,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比如,可以截取教师一段时期的常规教学视频,分析其是否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以此作出评价,这也可使投机行为与形式主义作风无处遁形。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要实行,还需相关的技术、人力等条件,在此只是提出一种设想与愿望。
3.新课改需要政府、学校的强力支撑与深度参与
篇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引导的探究式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2.过分追求教学情境化,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实施中,许多人提出了情境体验式学习,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建议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借助想象、虚拟的场景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为此,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历史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流于形式,反而干扰了学习效果。
3.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曲解了数学学习的内涵
数学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应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积极体现这一理念。在讲授数学问题时,注意联系现实问题,力求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经常是刻意地将数学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直接挂钩,初衷很好,但效果不佳。
二、新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1.重“学”轻“教”,变自主为自由
新课改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需的数学”,这强调了在教学互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这要求教学实现一种平衡,要改变以往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陋习,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往往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该“主导”的不“主导”,任由学生“自主探究”,由此,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控制、学习结果自我反馈。然而,自主学习不是一种随意的自由学习,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正确、及时引导对于自主学习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实际教学中,存在为了体现自主学习,整节课让学生看书、讨论、互相提问,教师过少讲授和参与讨论的现象,导致学生真正思考、探究的不多,变自主为自由,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2.情境创设忽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重视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将教学融入教学情境中。通常,教学情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实背景,二是问题的知识背景。而很多教师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直接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学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现有的实践经验。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忘记了学生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取是在自己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而将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即“以旧代新”。而且这种学习方式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加强,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多开端性,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教学前,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连一些与情境创设有关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情境创设教学的效果往往就体现不出来。这样一来,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常让他们感到很迷茫,这显然与新课改的精神不一致。
篇5
一、教师作用受忽视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部分老师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出现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1.老师不敢提出问题
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都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害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老师不敢讲授
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二、活动体验不恰当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
1.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
如让学生表演蹒跚的父亲,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教学的无聊,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活动脱离语文本身
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3.活动方式单一
现在有些语文课,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看似热闹异常,实则收效甚微,又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应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三、信技运用太过度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动静结合、变隐为显,使形、声、情有机融合,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否则,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语文的魅力。主要表现为:
1.课件是板书的复制
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将所要展示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在课堂上只是按照预设的程序机械的依次将课件展示。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2.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
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一味追求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却禁锢了学生的思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致使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深远蕴含。
3.录音代替了老师的朗读
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动情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读时如醉如痴的眼神,“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教师和学生、文本和师生的距离。
4.多媒体手段贯穿教学始终
从始至终,图片、文字交替着在学生的眼前晃动,陌生的录音充斥于学生的耳畔,师生动笔、动口的权利被剥夺。讲台成了舞台,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而不是学习的参与者。
四、小组讨论不合理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扩展和完善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大多数教师对小组讨论往往运用不当:
1.讨论内容不合理
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就明白,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或是讨论的范围太大,学生无从下手,你说东他说西,令人找不着北。
2.讨论时间不合理
或是讨论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就戛然而止,讨论变成了走过场。或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讨论成了休闲,课堂变成了茶馆。
3.讨论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间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无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甚至沦为组内优秀者的表现舞台,落后者只是听众。
4.讨论的形式太单一
只要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一些学生便我行我素,对讨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使课堂显得无序而低效。
五、课堂评价常滥用
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享受学习的喜悦。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1.滥用表扬
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也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篇6
就数学“三维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传统课程和教学以知识为本,突出学科本位,忽视课程与人的联系,忽视人的情感需要,造成人与课程的割裂,创新与传承的分离,也造成学生从起初喜欢数学到恐惧数学最后讨厌放弃数学的可悲局面。新课改在重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和培养,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并提升智能,也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快乐,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进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丰富科学思维、开启科学智慧、具有科学精神;这正是数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我的教学中,对数学“三维目标”的落实,总存在这样哪样的问题,如:课时紧张怎么办?以高一本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1与必修2两本书,均是36课时,共72课时。按课标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完成任务,还有期中期末考试要2周,国庆节放假1周,共要21周。一个学期才22周,还有单元考,学校有时会临时安排活动也会冲掉一些课,有些课内容需要补充,有时还要作业讲评,这样算来,一学期课时安排相当紧张。另一方面,新教材内容很多,尽管在难度上可能低于旧教材,但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每周改为5节后仍然觉得时间紧。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还搞不清楚。如必修I中,增加了整整一章的内容,像“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如何把握难度?又如在第二章中,教材中的反函数处理是从对数函数与指数引出的,概念一带而过,教材也没有教如何求反函数,但像原教材,反函数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现在是不是要补充?到时高考会怎样出题?求定义域时,常会碰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不是要重新安排教学次序?大家心里都没底,各校教师处理似乎都不尽一致。又如课本上思考运用题、探究拓展题要不要全讲,阅读、链接内容作不作要求,大家说法不一。这些问题都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篇7
课堂教学情感是心理学的概念,它是基于课堂这一具体环境下的教学情感,其内涵与外延均应规定于特定的课堂环境下,又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试着这样界定课堂教学情感,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以教学为主题的教学互动过程及与之融为一体的教学情感环境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情感的具体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建构的情感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受教学影响和熏陶而构成的,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说就是处于具体教学活动本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情感的冲突缘起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迥异,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思维碰撞,实现课堂教学情感建构。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情感的冲突主要来自于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下新模式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课堂教学情感顺利开展,给新时期课改实施造成困惑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缘起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情感目标的虚化导致情感教学自我迷失
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虚化直接相关。在实际教案的编写中,教师尽管写上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这种目标大多是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附带物。在实际课堂授课中,教案内容通常是讲授知识的行进秩序,情感目标自然无从着落。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只注重知识点串讲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情感教学目标的人为性缺失。教师受这种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形成了一种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对教案中设置的情感目标置若不闻,从而导致了课堂情感教学的方向性迷失。
2.教学内容的泛化导致课堂教学情感效能低化
受传统教学评价和“高考成败论英雄”的影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教学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诉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直接灌输给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教师很轻松,只需课前把知识结构备好,无需因情感教学需要而精心设计情境教学。在新高考和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的多元性、答题能力的综合性使教师意识到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并不能适应新时期高考的需要,因此教学内容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强调新材料、新语境的实际运用,由于现行高中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编写模式,更要求教师对所教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创新。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对教师能力要求更强,这就造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模式下的教师教学自我能力感下降,对新时期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致使情感教学在课堂中的效能低下。
3.课堂模式的单一化导致教师教学情感堂无法施展
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课堂教学一直遵循一种固定化的教学步骤。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师生交往的情感文本也逐渐被课件所“屏蔽”。集知识、能力、情感等为一体的言语也逐渐被视频、音频等教学材料所替代。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讲、学生听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改的全面开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师生互动多、追求达成率”成为课堂普遍追求的目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
然而小组合作中大多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教师长期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熏陶,在新课程实施中显然无法施展有效的情感教学。
反观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固化的冲突,造成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严重缺失,这对重新建构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情感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三、课堂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建策略
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之间的冲突不仅使教师课堂情感教学陷入了困境,更主要的是制约了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本文所界定的课堂教学情感,是指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实现情感价值观教学有机结合体。那么建构课堂教学情感就应主要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来寻求重建策略。
1.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定位情感目标的目的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很多人看到了“重智轻情”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弊端,但实际上未能真正认识到情感教学的价值诉求,或出于在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而未能深入探讨和挖掘情感教学的意涵功能。情感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知情并进”,在课堂上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作为健康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情感本身的品质,也能得到优化和提升。因为情感教学是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优化情感本身教育的最好载体。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而不只是流于形式,更应该关注如何对情感目标重新定位和思考,确立情感目标教学目的性。
2.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实现教学情感的迁移
新课程强化了精神文明在教材中的地位,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价值观本身作为目标,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意志、兴趣等心理品质方面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进行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递知识或培养学生的智力方面,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就是一种知识迁移。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以便进行知识迁移的讲解。课堂上可采用迁移方法盘活课堂,让学生轻松地记住知识点。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对话,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活动中,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进”的效果,对最终实现对学生情感教学将大有裨益。
3.在愉悦课堂环境中构建可持续型师生关系
篇8
新课改 小学语文 挑战
学校的宗旨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不只是要知识丰富,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改作为改善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制度,因此,在实行了新课改政策后小学语文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难免会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不同的适应程度以及挑战。
1.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1.1 创新后的教学方式学生仍然处于被动
语文作为三大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使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实行新课改后,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然而,由现阶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在课堂上增加了不少的互动环节,可是这些互动环节一般是以课堂提问为主,这就使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1]。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若跟教师的理想答案有所不同,就会直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建立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师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却忽略了创新本身。例如,在公开课开始前,许多教师的普遍做法就是用很多办法增加语文课的新鲜度,有时还会安排好优秀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提问的时候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问题的一个很大弊端,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导致新课改反倒成为教学的不利政策。
1.2 当下的教育模式不适应新课改政策
201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虽说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被改革,但这一观念却在很多教师心中扎根,例如,机械化、程序化、标准化如同流水线一般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阻碍了教师本身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在新课改后的适应。教师的自我修养也会给新课改政策带来阻碍甚至不利的影,不能更好的了解到小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教师往往忽略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和爱好,使小学生丧失成长活力按照教师的方法学习成长,导致教育本真含义的扭曲。
1.3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不到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校园是发现自我兴趣和爱好的地方,或许他们会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许他们会学到坚持自我的观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很关键的,阅读能力会使小学生开阔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梦想有强烈的向往;能使小学生们更好的运用语言能力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维;能使小学生们提高自我的文化品位,增强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2]。
在学习语文这一科目的过程中,写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写作是极不情愿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会学生们所感兴趣并且需要学习的部分,在增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将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2.1 抛弃传统教育,引进创新型的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要从小抓起,由传统的教育看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考试上。学生的优劣取决于考试成绩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追求高分质量,加大了对小学生的练习,忽略小学生的承受能力,造成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对语文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抵抗,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要抛弃这种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的教育,转换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2 关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优秀人才
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彻底实行,需要语文教师的全力配合、教师的教育方法,智慧、以及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教育来说,语文教师是小学生的启蒙者,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引进,在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另一方面来说也要求教师对此技术的掌握,多媒体技术成为辅导小学语文教学的代表性技术,是现代下最为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2.3 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转变学业评价价值
新课改政策下,与之前传统教育方式相比,从只关注成绩改变为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具有更为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优秀的发展情况。不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书面考试和技能展示相辅相成,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追求。教师应给学生以考虑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开发小学生的潜力,使小学生在学习任何有利事物上都能更加用心。而且,对于一个问题,应提出有多个办法解决的理念,给予小学生自行解决的机会,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信心。
【结 语】
综上,由于小学语文对我国的小学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鼓励小学语文在教学方面的创新,由单方面知识培养转变为综合能力培养;由传统形式教学转变为创新型教学。在现阶段中,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新课改的环境政策下,相信学校领导会很快看到其优点和展示出的效果,从而通过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建其他有益于小学生更好成长的建设,来将新课改政策更好的实践下去。
篇9
0 引言
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重要价值,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从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考试成绩等狭小空间中转变为:
1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变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即生字词的积累、篇章的背诵、作文模板的记背和套用.....所有的框架结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变地循规蹈矩,没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失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力也渐渐变得不是很敏锐。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过程开始逐渐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语文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变得越来越积极,学习的信心也越来越强。语文学习过程已经逐渐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不仅成为了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 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重要价值。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短期学习成果的变化,即把学生短期内掌握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教师所充当的仅仅是“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新课改下的教师正在逐步把自己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和目标的培养者、学生健康心理,品德的促进者,充分关注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的特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的潜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同学和社会,以及身边的事物,即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是丰富我们语文教学内容的宝贵财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看成统一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没有激发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遗传素质、社会条件、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各异;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特长和智力等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教育应该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正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是不成熟的,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还需要在教育中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感知、观察、分析与思考,使他们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4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会欣赏学生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是我们语文教学行为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尊严很少得到老师的重视。当学生犯错时,老师不是体罚,就是责骂。在教师的观念中,教师就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受自己管教的对象。新课改下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尊严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才会有语文教学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为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聆听他们的声音。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更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享受老师的教学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欢乐。
5 关注学习中的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注学习中的学生,是语文教师追求教学行为价值的重要途径。过去有的教师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往往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而这把尺子就是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逻辑智力,不去关注其他智力类型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态,可能还将他们定格为差生。事实上,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类型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类型是不一样的,由于智力类型相异,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需要、优势、风格也会不一样。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正在应用多元化的理论不断地武装自己,试图从多方面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品格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并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学习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新课标下教师行为的变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质水平,还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应试教育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学一度走进了只重视学生知识积累不重视学生能力提高的误区,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新课改后,我们的教学面对更复杂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重点强调,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由于新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建议,加上考核评价上的倒逼机制也使得我们的教学不得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教师在新课改中是积极实践、积极探索、积极革新的,以往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积累不重视能力提高的情况有所改善,这是我们要认识到的。但同时不可否认,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做法本就是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原来一些比较顽固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除此之外,新课改后我们的教学也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过分追求形式革新,过分追求课堂活跃,不问实际效果,脱离基础发展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制约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既要看到进步,也要正视问题。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抓好高中物理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是我们面临的极为迫切的课题。我们认为,要想有所突破,极为关键的是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系,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1.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不可分割的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我们往往只看眼前,只看成绩,往往太功利,需求捷径,抛开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去追求短平快的结果。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仅是丢了西瓜,芝麻也没拣着,相反,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扭转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新课改以前只重视基础、不重视能力的做法和新课改以来明确和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后脱离基础谈能力的做法,虽然做法不同,但同样都证明了我们在教学中把基础和能力人为割裂的理念和实践,也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改之所以更强调能力,是针对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和以往教学中学生能力得不到大幅提高的现实开展的,并不是让我们让我们忽略基础,况且,新课改同样对夯实双基有明确要求。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提高能力,学习只有方法,而无捷径,没有良好的基础,谈不上技能的提高。同时,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基础阶段,而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这些知识就没有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体现不出他们的价值。知识积累的过程正是为了能够厚积薄发,取得突破,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知识巩固和发挥生命力的过程。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迫切需要在质上提升,同样,能力提高之后就会迫切需求更多的知识,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教育的本意正是这样,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是教育的内在之意,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也正是寻求教育的回归。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学习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机结合,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2.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要更好地做到注重学生基础学习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机结合
篇11
1.新课改背景下――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来规范教师行为,使教师处于制度的约束之中,这是管理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原则,以制度管理来明确教师行为的方向性,保护和调动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 重建新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以制度形式确保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随意增减科目或调整课时、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杜绝随意占用学生闲遐时间的行为。 按照新课程理念重建新的教学常规标准,从开发课程资源、执行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深化课堂教学、强化教学反思、活化课外辅导、规范作业批改等方面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达到与新课改教学要求同步。
1.2 重建新的校本研修制度。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以教师自我反思、专业引领于一体的新型教研体系。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创建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的环境。建立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制度、听评课制度、专题研修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激励保障制度。
1.3 重建新的学生管理制度。探索重建符合新课改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在教学班与行政班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情况下,赋予任课教师更多的班级管理职责,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由班主任牵头,选课指导教师参与,协调行政班、教学班的关系,多方协同,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4 建立新的学生选课制度。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并向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选课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指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原则,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多修学分,形成自身特长,实现个性发展。
1.5 重建新的教学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生的评价方面,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学业成绩,也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综合素质,在评价方法上要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师的评价方面,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管理、育人绩效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要建立教师业绩档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新课改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
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新课改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关注人的需要与发展,强调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二是追求管理过程的激励价值,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
2.1 尊重师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新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突出了对师生的关注和尊重,强调了人的健康发展。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定位于“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尊重教师,消除领导和教师之间的等级观念,让教师都参与管理、参与决策,都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校的各种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2.2 发现优长,建立师生共同成长的人文环境。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新课改培训,对教师指导和提供帮助,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热情。只有满足了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师生才更有热情关注并实践新课改。
篇12
(2)在内容选择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结构调整卜,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明确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4)在教学策略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例如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版教材主要选取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教师可以增加地方性自然灾害的介绍。如部沿海居民每年深受台风之害,因此课堂上就将“洪涝灾害”替换为“台风”,并探究台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面对台风江苏及沿海居民的防灾、减灾活动。
(5)在转变学习方式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高中地理必修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教学,要将教学目标中“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多使用“给出”“说出”“标出”这样的动词,不仅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又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操作,变静态教材为动态操作。
2.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转变。还要明确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制定符合高中生地理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从实践上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全面提高教育的水平。
(1)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发展自我和具有自主理性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造就负责任的公民;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价值选择。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3)注重实践性。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鼓励学生利用课本资源走出课堂,依靠学校已有的条件参与实践活动。
篇13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片面的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式教学,但是没有对合作式教学的目的以及过程进行认真并且系统的设计。许多老师在使用合作式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数学题目为何种类型以及是否具备讨论价值,都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但是又无法充分地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而且不能在时间上保证学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以及思考结果。在新课改中推广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班级内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所以老师就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的设计。
2.忽视老师的主导地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改所强调的就是师生交流以及共同进步,从教学的两个角度来看就是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新课改所要求的就是老师从之前传授者的身份逐步改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习的管理者改为引导者。老师通过提升教育理念以及更新教学策略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以及空间。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把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单地理解为多问问题,于是充斥着许多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问题。这样不仅降低了智力价值,同时还把打破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大量问题的设计导致学生从头到尾精神状态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担心被提问而一直翻找课本寻找答案,无法静下心来听老师的讲解。同时问题繁多会导致教学没有终点,缺少针对性。
3.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多媒体软件凭借其图文并茂以及容量大、动静结合等优点成为新课改过程中一个新亮点,凭借多媒体教学技术,老师开发出很多数学软件以及教学方式。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多媒体的吸引力等会导致老师的地位被削弱,老师在教学中逐渐地变成一种传声筒;多媒体使用过多会导致老师忽略了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这就不利于学生培养主观能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融入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会用三维动画以及图案来展示数学模型以及数学公式等,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过度的专注在动画展示以及图案变化从而导致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视。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新策略分析
1.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
合作学习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可以让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老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选择更加有趣的题目和话题,同时还要让话题设置具有挑战性。其次,就是在设置合作学习的目标时要遵循适度原则,尽管合作学习是凸显教学的情境功能,但是客观来说,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侧重。第三,就是在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小组学习的总体成绩看作是主要依据,同时在小组内部依据不同的表现来划分不同的成绩,这样才可以让组内成员在合作中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来激励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以及竞争,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队合作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老师首先应该对于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在研究初中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以及重点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充分地运用提问艺术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点燃其思维火花。但是在问题设计中注意重、难点的设计,不可以设置过多问题导致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
3.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工作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度并且合理。首先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情况等来安排多媒体的使用,由于学生年龄还小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不专注课本知识而只关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难以激发积极性。要合理地确定哪些知识点是通过口头讲解来传授的,而哪些知识点是通过课件来展示的。这样才可以避免把所有抽象的知识都具体化展示,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就应该掌握抽象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抽象以及复杂的,所以难免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是结合教育理念以及新技术等来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话还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先东.新课改数学教学误区及其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05(11).
[2]周明君.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