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效思维方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思维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思维方式

篇1

一、在高效课堂中应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高尚的教育素养。所以,以下几点是老师需要努力的地方:1.增强自身的教育水平初中数学不像其他的学科那么栩栩如生,这就要看一个老师怎样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上数学这个学科。一名专业基础特别扎实并且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喜欢数学,同时还能让同学们在数学中自我探索,不仅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喜爱。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传授相关的技能,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在生活中总结出规律。2.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仅仅有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老师的自身素养也是特别重要的,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在高效课堂中,老师的自身素养有时会重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学生们的心里,老师是示范者,课堂上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懂得更多,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而不是让学生们变成一个复制的机器,这样才可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让学生们学得更灵活,不被动。

二、高效课堂中的提问是评价老师的一个亮点

1.学生在课堂的回答成了课堂必要高效教学少不了的是在课上老师对于同学们的提问,一个问题的提问需要老师把握一定的技巧,一个问题就可以体现出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道德素养。高效课堂上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可以再一次地强调出本堂课的重点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是高效课堂非常重要的一点。科学合理地提问学生,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及时性、层次性和适量性。问题出给学生之后,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老师也要紧跟着回答的问题进行讲解。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一部分时,老师给出了三个问题: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意义?怎么样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就体现出了层次性,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将自己思考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由来一步一步地表述出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知识点。又如,在讲到“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之前学到的类似的知识,也就是“三角形的特殊性”试着证明。老师在引导学生想到之前学的类似的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如果将勾股定理运用到其他类型的三角形中,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学生们在老师的提问下,会很快认识到勾股定理及其运用方式。这样的提问会更突显出老师的教育水平,也会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会显示出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2.高效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活动高效课堂的准备是在课堂中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根据教学的状态灵活改变讲课的方式,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潜力,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潜力,使得学生们学得更快更好,需要在课堂前设置好课堂的兴趣调动点。既然是课堂的主持人,老师就要担负起平等的责任,不断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学生们时刻保持着一个积极的心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地有一种求知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积极的心态,高效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思考起来。比如:数学中“实数”这一章节,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思考,并且让学生们自己确定了答案之后再站起来,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回答都一样,而且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答案,如与-、π与-π等,就在老师准备讲下一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在举手,老师当场就愣住了,心里想着要不要叫这位同学起来回答,上课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会不会耽误大家的时间?老师做完了心理斗争之后还是让这位同学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这位同学说的跟其他同学的完全不一样,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个问题。以上案例中,就是因为老师给了同学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足的发言机会,这才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想发,有了更多的方案,并且是一种很独立的想法,这才是高效课堂想要的结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这两句话启示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一定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进行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产生兴趣,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高效课堂。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积极性和好奇心。学习相关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老师们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跟同学们相处融洽,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这样。高效课堂不仅仅需要老师的随机应变,不断关注学生们的潜力,更要对学生们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培养学科的兴趣,要用心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取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对于同学们的心理要时刻关注,了解学生学习效率最佳的时间段,心灵上的感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才是标准的高效课堂。

三、高效课堂讲究的是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中,老师怎样才可以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们更感兴趣,这成了对老师的一个重要考验,如何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学得更快,可以有一个更高效的学习场所,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既然这样,老师就要创新课上教育方式,不同的方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老师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新旧知识结合到一块,在两者之间寻找关系。可以重点提醒学生们,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或者式子的时候,除了不等号的开口方向之外,其他都和一元一次方程是同样的解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快地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高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是多媒体教学

社会科技的逐渐发展,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初中的数学得到了新的帮助,多媒体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和社会得到了认可并且得到了推广,也体现出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老师要善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构建高效课堂。比如:在“圆形的认识初步”这一章的内容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圆形,在初步认识的时候就可以保证对于本章学习的兴趣。在这一章中,需要认识到四个思想内容:分类讨论、方程思想、圆形变换和化归思想。这四个内容可能会让学生们感到很陌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多媒体教学,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等更形象、更立体地表现出来。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需要老师根据学生们的思维进行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复杂,老师也要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案进行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水平,这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一种课堂理念。

【参考文献】

[1]黄中明.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34(89):55-55.

篇2

思维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地方高校如何确立科学的办学思路,培育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就一般意义而言,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思路容易出现以下“盲点”:以“经验”为思想内核,容易导致决策的非科学性;以“壳”为思维之户,难以积蓄智慧之源;以“自我”为思维中心,容易降低组织的执行力;以“表”为思维之实,容易导致决策的偏颇;以“极”为思维脉络,难以客观分析事务。以上不良思维习惯都会导致思想不够解放,进而迟滞学校的发展。

科学的办学思路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历史地积淀、选择、发展而生成的对大学办学行为的基本认识,它既是历史价值的反映,又是现实价值的体现,既是传统精神的承袭,更是时代使命的催生。破解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瓶颈的战略思考,需要地方高校领导对战略思维“再认识”。

篇3

活动前,组织方把针对将要听课的两个班级的学情调查表发给参会老师.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两位老师就《欧姆定律的复习》各开设了一节研究课.

第一节课的老师将全章内容分为 “导体的电阻,滑动变阻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 五个知识点.上课老师对于每个知识点的安排都是,先复习知识,再讲例题,然后学生做练习,最后由学生讲题,老师适当点评.一个知识点讲完了又毫无过渡的进入了对第二个知识点的复习.

第二节上课的老师是位女教师,上课伊始,女教师就用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公式I=U/R ,其后又围绕这个公式引导学生对“一个公式,两种电路(串联、并联),三个物理量(I、U、R),四个实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展开学习.

对于电流、电压的定义、符号、单位、测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可以说点到为止,惜墨如金.

对于探究实验的复习,上课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在看书回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个实验,老师提出了如果实验电路中没有小电灯会怎样的问题.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首先是楞了一会儿,紧接着是窃窃私语,然后开始了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论.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

对于后三个实验,上课老师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方式,在展示了三个实验名称后,立刻抛出了“请同学通过看书回答,这三个实验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的问题.

学生们又带着这个问题,看书、思考、讨论、发言、相互补充.

……

在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我还沉浸在刚才的课堂上,仿佛我也成了一名学生.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虽说都很谦虚很委婉,但言谈之中对于这两节课的高下看法却是一致的.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也通过老师们 “看似蜻蜓点水,实则只言片语道出真谛”的评课中,我似乎懂得了物理复习课如何去上,如何不炒冷饭.

一、物理复习课应突出重点,形成知识网络

从整节课的设计上来看,第一节课的上课老师采用了“点线式”的复习方法.虽然说,这个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知识点的划分能直指中考,准确而凝练,能把中考指导书上的题目根据课堂需要重新整合,整张导学案严密而有序.

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模式,使得整节课显得有些呆板.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参与课堂的激情.用一位听课老师的私底下的话说:“学生怎么一大早就睡觉啦”.

这节课,学生从上上课到下课,是复习了几个知识点,做了一些练习,可是哪些知识点最重要呢?就这样从点到点的复习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吗?

第二个老师则不一样了,“一个公式,两种电路,三个物理量,四个实验”立刻就把整章内容以数字的形式,以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能较容易的印入学生的记忆.

二、物理复习课应该是“温故而知新”

都知道“温故而知新”,可是在复习课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过去复习中往往都是就知识点讲知识点,为练习而练习.就如同第一个老师一样,真可谓是“有一说一”.

但第二个老师却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方法.把“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三个实验放在一起对比评论.比如这三个实验中,都要移动滑动变阻器,放在一起讨论,使学生从新课学习时知道的“在实验中应该移动滑动变阻器”,到现在“提高到知道了在每一个实验为什么要移动滑动变阻器,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在这儿,复习真的是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三、物理复习应整合资源,用好教材

复习物理有很多资料,如何处理这些资料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资料和教材之间的关系呢?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教材的权威性应该高于一般的资料,复习时应该带着学生适时的去看教材,熟悉教材上的图片、实验、乃至重做习题.

听第一节课时,我从头至尾时,就没看到上课老师带领学生看书,就一张导学案,从上课到下课.

然而,第二个老师则不一样了.不仅在讲实验时看教材,而且在例题讲解中也用到了教材中的习题.

篇4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得以长盛不衰的基础所在,培育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主义情感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有力保障,在高校中进行爱国主义的深化教育也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意在通过对地方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梳理,分析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工作实践提出“四位一体”国防教育模式,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理论授课形式单一。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固定,学生接受程度较低,内容较为枯燥,且课堂互动不显著,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军事理论课程往往集中于大一阶段,忽视了国防教育的全线灌输,学生以应付考试的状态来应对所接收到的理论知识。

理论教师资源匮乏。地方高校军事理论专职教师往往在数量上偏少,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授课要求,任务较重。现代国防教育需要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同时又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师,而虽经过多年发展,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已越来越发展成熟,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依然不能满足现有的要求。

重视程度略显欠缺。虽然在地方高校中进行国防教育很早就已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但在实际运作中,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依然未被大学生甚至是高校所完全认可。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资源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并未体现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达到同步开展,国防教育的内涵被形式化和简单化。

接收程度参差不齐。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所开展的以军事理论授课为基础的国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所传输的内容和理论并未被大学生群体所吸收并掌握,军事知识无法有效传递的同时,国防意识的建设程度也值得商榷。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探讨

针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结合国防教育的优秀理念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提出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

(一)课堂教学改革

推行小班授课。目前多档胤礁咝>事理论授课依然采取大班教学模式,上课人数多,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授课专题设计,分散人群,进行小班管理,最大程度提高授课质量与听课效率。同时,小班授课也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降低了管理难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主动行为。军事理论授课通常局限于“我讲你听”的单向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无法全神贯注并融人其中。结合课程特点设置“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法庭”“军事直播间”等学生主导项目,将这些项目纳入课程考核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国防动态并查阅相关资料,并以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课堂助推

开办国防前沿论坛。举办军事大讲堂,有别于专业授课,采取论坛讨论的形式,邀请校内外专业军事理论教师或专家,进行国防动态与周边形势的专题研讨。后期可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论坛,以学生带动学生,以话题带动氛围,以讨论增长知识。增强国防知识的科普环节和重要国防知识的渗透环节。

增加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现有历史遗迹、名人典故、国防建设实体等载体,增强学生切身体会军事历史的演变以及国防建设在身边的概念。以切合实际的方式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国防实践,提升国防责任感,增强国防观念。

(三)媒体搭建平台

高校宣传平台是国家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指引与导向的主要阵地,在引导大学生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纸媒、校园新媒体等。高校宣传平台是学习国防知识了解军事动态的有力平台,通过版块设置及频繁普及,能够有效的提升国防知识在高校中的认知程度。这种知识的输入有别于课程授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更容易吸引学生自发学习,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宣传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如对这些特点加以有效利用,将会成为国防教育的一大利器。

(四)学生社团造势

篇5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这主要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然而,对于某些经营理念欠妥的房地产公司,仍然会出现推出楼盘发生大量积压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公司营销人才的素质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即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以这个难题为主要线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即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房地产营销人才。

1.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是非常紧俏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下面就将这些问题进行着重地阐述。

1.1 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

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1.2 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

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1.3 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

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2.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培养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的素质,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 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房地产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保险、房地产评估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2)对房地产楼盘本身所具有的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要包括楼盘的建筑规模、价格定位、软硬件设施以及买卖交易条件等;(3)加强物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的服务、公共契约以及管理规划等方面;(4)对楼盘所在的区域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解。 2 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1 适应能力 转贴于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那么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 2.2 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若要提供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笔者曾经使用了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起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评价,提出相关的意见或是建议,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1]王效东. 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篇6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家长、毕业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既是以学生为本又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以湖北经济学院会展Q1041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从全方位做好毕业生就I工作视角,分析总结我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思考,以期对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所启示。

二、班级概况

我于2012―2014年担任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会展Q1041班主任。会展Q1041班共计33人,男生9人,女生24人。最终8人成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25人顺利就业,其中2人自主创业,13人在本专业内就业,2人在教育机构就业,1人在银行就业,7人在其他行业灵活就业,就业率达100%。

三、具体做法

(一)针对学生职业意识形成和从业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注重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性。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就业指导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从业能力培养有赖于职业意识的形成,而职业意识的形成也要经过蒙困惑期、考察选择期和适应发展期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应该贯穿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引导。

刚开始接手会展Q1041班级,学生正处于大二下阶段,我就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邀请会展系系主任进行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分析;会展Q0941班级优秀的专业实习生为本班学生全方位讲解了专业实习和未来就业方向的相关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三阶段,一些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上会有分流,为了尽早为毕业各种出路做好准备,我充分利用晚讲评的时间了解大家的就业意愿和升学深造意愿,为此在大三上学期一开学,我班专门成立了考研讨论小组和就业互助小组,分别针对考研和就业的学生召开专题班会,在考研指导上做到事无巨细,为我班有意愿考研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从考研时间准备、学校选择、各科复习方法、考研心态调整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经验介绍;针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我利用晚讲评的学生详细了解了我班就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按有无意愿从事本专业方向工作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要求每位就业学生在大三有空的时候参加一场招聘会,提前体验和感知就业氛围,并向就业的学生讲解现阶段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与此同时,建议我班所有学生参与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13年举办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通过交流会分别向考研成功和就业理想的学长学姐取经。

大四阶段,实施与完善班委成员与学生党员的引领与帮扶作用。考研学生处于考研备考关键阶段和复试准备工作阶段,就业学生很多忙于毕业实习,针对这一实际状况,班级成立了由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组成的帮扶小组,负责大四期间班级日常事务与考研、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考研和外出毕业实习的学生有任何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为考研和在外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此同时,针对我们班考研人数较多的实际状况,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英语专业优势,为我班所有考研进入复试的学生开展专业的英语复试指导,为每位复试学生亲自指导复试时英语考核的流程与基本内容,为他们提供一整套英语复试资料,包括英语自我介绍、常见问题等;根据我以往考研复试的经验,为进入复试的学生做了考研复试面试指导,从面试心态、常见面试问题回答技巧、专业学习规划等方面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复习的针对性。根据我院成立了2014级考研复试调剂小组的实际状况,积极为进入复试的学生联络可以提供帮助的院内老师,其中一位学生在学院领导的积极联络和帮助下,成功考入山东大学深造。

(二)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就业指导内容的全面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从担任会展Q1041班主任开始,多次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校实践活动,如在大二至大三期间,我们班多位学生担任学校和院系党支部、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锻炼学生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将就业指导工作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加强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外,更注重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二是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具有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为此,充分利用学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之逐渐成为就业岗位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会展Q1041班最终有2名学生成功地实现了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以武侠主题为背景的主题餐厅,截至目前,餐厅运营状况良好。

此外,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校级以上组织的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与此同时指导成立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学生学科性社团:会展协会。并于2012年5月策划、组织、实施举办了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第一届会展策划大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就业自信心,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13年6月,本班学生以会展协会为平台,成功策划了湖北经济学院首届“爱眼节”为主题的展览会活动,活动的成功开展满足了广大学生自我锻炼和培养专业兴趣的迫切要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此外,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就业锻炼机会,学院、会展系、班主任等积极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多方联系实习单位,于2013年暑假圆满组织了部分学生参与上海展览会公司的实习,其他学生则充分利用武汉举办展览会的机会参与实习,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了解就业市场、专业课外活动的开展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围绕就业影响因素的多重性,重视参与就业指导的全员性。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主体的,也有客体的,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是一项集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充分了解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我校逐步实现专门人员指导变为全员指导,形成由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同时积极动员学生家长、校友、友好挝徊斡胙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政策的详细了解,更具体有针对性地指导本班学生顺利就业。

在大四上学期,通过每周晚讲评的主题班会,了解班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动态,包括有多少学生家里可以为就业提供帮助,哪些学生属于就业困难,哪些学生愿意在本专业领域就业,哪些学生有意愿从事其他行业,做好充分的数据统计。及时向班级学生学院、学校的就业信息,积极落实学院就业周报制度,同就业困难学生谈心,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就业误区和就业压力,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为主要帮扶成员,为班级学生再就业工作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充分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就业工作上的各种平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充分发动专任教师、学生家长、校友资源等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圆满达到全员就业的良好效果。

(四)全方位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及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显得越来越重要。

要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前提是摸清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不同的就业困难类型,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我们在校期间通过学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另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为这些学生积极争取相应的经济援助,如国家和学校有《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的资助政策,帮助这些困难学生减少求职中的经济顾虑,消除心理自卑,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招聘会,获取求职应聘的机会。

2.针对就业观念困难的毕业生,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就建议这些学生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定位和目标。组织他们在校期间多从事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邀请就业指导专家、职业规划师、人才测评师等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

3.针对就业心理困难的毕业生,我们积极联系校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组织他们参加模拟招聘活动、就业实践等各种就业训练活动,使他们对就业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就业恐惧心理,树立自信,走出心理困境。

4.针对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组织他们到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基本技能培训班、职业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社会实践等个性化活动,提升他们的素质,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校友及学院专任课教师等资源,为这些就业困难的学生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总之,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通过不断完善帮扶方式,对困难毕业生优先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业活动。要在毕业生离校前实现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全覆盖,千方百计地让困难毕业生就业都能接受有质量的就业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97-04

不仅“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1],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质。网络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人类一般思维方式在网络时代的独特表达。高校辅导员身处网络社会,在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受到网络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及其特征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而言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辅导员在现实校园学生事务管理中所形成的具有现实性、收敛性、封闭性等典型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网络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是辅导员作为思维主体在网络技术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接受、理解、反映、加工思维对象的思维结构模式。思维主体、思维对象、思维方法是构成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思维主体是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及稳定思维结构的人,思维对象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客观事物,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手段或办法。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性

传统思维方式植根于现实性,是指向现实社会的思维方式。而网络思维方式却是一种虚拟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把思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现实性与人脑中的非现实的可能性(甚至不可能的可能性)都融会入一个共同的虚拟时空中,[2]并对这些事物进行各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组合,演绎着人类思维如何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在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中,这种虚拟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辅导员再现许多学生事务管理中没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准确、细致地分析各种情况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预见性。

2.发散性

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习惯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细节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一个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从而得出一个合乎规范的结论,其过程缺少创新性。而网络是建立在拓扑结构基础上的,其发散性的传播方式也在辅导员的思维方式上打上了烙印。它使得辅导员在处理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时,不再固守过去那种收敛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灵活采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时会沿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展,从而产生多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3.共享性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由于技术、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共享性思维较为欠缺,信息资源往往处于零散、割裂的状态。而网络世界的信息资源,是人类智慧的共同创造物,产权分配显然不是理性选择,共享才是最佳途径。具体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来说,一些辅导员通过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突破学校和地域的限制,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主动上传对开展学生事务管理有帮助的各类资料,及时回答辅导员同行以及学生的网络提问,为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都是思维方式共享性的生动体现。

4.超越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程度就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3]这个论断表明了人的实践方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实践超越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物质时空的限制,使得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具备了超越性的特征。一些辅导员敢于在思维方式上打破原有定势和偏见,对学生事务管理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许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网络时代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并定型化,就在其思想观念中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思维逻辑系统等,成为辅导员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的重要内容,规范着辅导员的各类行为。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变化,需要进一步优化辅导员的网络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辩证思维意识,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已经连接为一个“地球村”,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如果辅导员还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定会举步为艰。因此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学会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去认识学生事务管理问题。首先,要科学认识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诸多常规学生事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深刻了解学生事务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辅导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项工作,始终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同步前进,提高自身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再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分析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积极的影响,也要看到消极的影响;既要看到存在的机遇,也要看到蕴含的挑战。

2.要有系统思维意识,掌握系统思维方法

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校园中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班级之间的隔阂,把整个校园连接为一个“网络共同体”。工作在网络环境中的辅导员,必须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要树立起从整体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整体看成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在性质和功能上却又具备了全新特征的复合体,即整体不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应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曾经指出,现代技术和社会已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就意味着科学思维基本方向的转变”。[4]系统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将会使得辅导员在处理各类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能够保持大局意识,着眼长远。工作时能够区分层次,既有总体目标,也有具体的任务分解。系统的思维方式还将会使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更加注意团队合作,更加注意协调校内各种管理资源,更加注意协同创新,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3.要有精准思维意识,掌握精准思维方法

精准思维是一种务实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精细和准确,要求辅导员能够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解决问题,反对大而化之地开展工作。一向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他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5]这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即日常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更加关注细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前,辅导员应牢固树立精准思维意识,把精准作为工作理念,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知道学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6]在此基础上拟定精细化的辅导方案。开展工作时应注意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遇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每一个细节处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要重视“思想咨商”技术的运用,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帮助学生消解思想症结、去除精神痛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7]

三、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五个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思维方式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将会越发凸显,成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思维方式。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当前要逐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由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

过去由于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局限,辅导员的开放意识不浓,思维方式封闭性较强。开展学生事物管理工作时往往把自己局限于本院、本校的范围,较少考虑到校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时空界限,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种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必须要树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不断吸收和消化外界信息,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以求生存和发展。辅导员从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关键是要打破封闭的思维定势,增加思维的广阔性。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不仅要看看本班级、本专业、本学院,还要看看其他的班级、专业和学院;不仅要看看本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还要看看国内其它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要看到国内,还要看到国外。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还要展望未来。从各种对比分析中寻找差距,不断在思想上推陈出新。此外,还要注意把思维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改变一切从书本经典理论出发,单纯进行演绎的方法,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陈旧的框架内。要敢于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丰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由静态型思维方式转向动态型思维方式

静态型思维方式习惯于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容易使人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在实际工作中不唯上就唯书,往往导致因循守旧。动态型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变化。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进行动态的调节和控制,因为,一切事物及其内部要素都处在运动之中,因而思维的目标、方向和程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必须紧跟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作出自己相应的反应。动态思维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根据思维的目标一边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一边能动地调整思维方法,实现理想的思维结果。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只有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以动态型思维方式开分析和处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因此,在网络技术发展和学生事务管事实践的需求下,辅导员思维方式实现由静态型向动态型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3.由趋同型思维方式转向求异型思维方式

趋同型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趋向一致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人云亦云,缺少独创性的见解,不利于辅导员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求异型思维方式是与趋同型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关注事物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现象和本质的不一致性。要求辅导员能够在相似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寻找不同点,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不断探寻学生事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如果辅导员对网络技术不熟练,没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前瞻意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步步趋同,就不能搞好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开拓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新局面了。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求异型思维方式。当面对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疑难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求异型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开拓思维空间,并特别注重从反向进行非常规思考,通过分析、比较、推理,从事物存在的不同方面提出新的问题,指出新的可能性,或者从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提出多钟解决方案,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律。

4.由单向型思维方式转向多向型思维方式

单向型思维方式只有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视角和一个评价体系,从而只形成一种思维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单一化、一刀切,辅导员对不同性别、性格、家庭出身的学生只会从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进行观察和分析,因而难以真正地了解学生,难以有效地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辅导员所处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每天都有许多新问题、新事物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摆脱单向型思维方式的影响,树立起多向型思维方式,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寻求事物之间的多因果联系,以完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总之,单向型思维方式使人因循守旧,而多向型思维方式反对处理问题上的一刀切,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用多种方法去认识事物,用多种标准去评价事物,用多种手段去处理问题,因而能激发辅导员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5.由保守型思维方式转向创新型思维方式

保守型思维方式是一种只有继承、模仿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喜欢用旧概念去揭示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敢尝试,不敢冒险,所以常常会葬送大好的创造机会。创新型思维方式是与保守型思维方式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大胆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也是推动网络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曾从客观角度进行了评价,网络虚拟世界“应当激发想象力,而不是去重复世界。但反思应该是哲学式的,而非重复式的。”[8]另一位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Michael Sullivan-Trainor)则从主观角度进行了评价,在虚拟世界, “我们所需要去从事的是集中力量按我们的要求塑造现实。”[9]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现实实际上是思维物化的结果。在高校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校园变成“电子社区”,学生在多方面的横向交往中,“关系”日益增多,问题也相应增多。辅导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运用创新性思维才能完成。因此,辅导员要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努力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实现由保守型思维方式向创新型思维方式转变。

总之,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必须要与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网络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的。网络时代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在给社会历史带来进步的同时,必然也会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当深入地探讨这种影响,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网络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329.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75-276.

[4]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

[5] 王香平.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党的十以来党风建设新思路解读[N].中国青年报,2015-06-29(2).

[6] 曲长海.服务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01.

篇8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能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发挥着检查评价、反馈调控、教育激励等功能。但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考试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学生、学校、教育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有效防止并进而根除这种现象,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

1.1 数量扩大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且90后的学生具有极大自由、享受的心理特点,所以很多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场作弊。据不完全统计,接近80%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种正常现象、普遍现象,考试作弊是应对考试做出的机会主义反应。通过网络、媒体或报纸报道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也呈现增长趋势。

1.2 动机复杂化

高校学生考试成绩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留级、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学生的入党、学位的获得、就业岗位的推荐等,所以考试作弊不仅发生在学业不良者身上,即使是优秀学生因为分分必争也存在作弊现象。

1.3 方式多样化

随着各高校对作弊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带资料、偷看等向发展为更隐蔽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1)打手势;(2)夹带:将事先准备好的缩印纸条,藏在衣服口袋里、座椅上、文具盒、笔袋里或水杯里,或者写在手掌上、胳膊上、大腿上、衣服上或课桌隐蔽处;(3)抄袭、传递:偷窃邻座试卷答案或将写有答案的纸条传递给他人:(4)交换试卷;(5)找人替考;(6)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手表等现代通讯工具或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设备作弊;(7)运用隐形笔、微型耳机和无线电子接收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作弊;(8)搞小恩小惠:考前求老师透题或考后提高分数以便过关。

1.4 手段高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的高速发展及网络和移动电信的普及,人们利用快速便利移动信息工具进行作弊,考试作弊的手段高科技化趋势日益明显。

2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

2.1 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及能力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首先,考试作弊成功的学生,心理上由开始的不安发展为依赖的心理,其他同学也会产生效仿、攀比的心理。其次考试作弊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品质的缺失,影响健康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的发展。最后,作弊学生虽然能蒙混毕业,但是影响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最终导致学历与能力不符。

2.2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声誉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反映教学效果、检查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考试作弊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学生考试作弊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严重违反考风考纪,影响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将严重损害学校办学声誉。

2.3 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高校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培养,直接损害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同时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将摧毁整个教育事业。

2.4 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一方面,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危害社会公平和诚信,作弊学生走上社会后容易萌发作假造假念头,严重的会进行骗欺诈乃至走上犯罪道路,败坏社会风气。另一方面,高科技作弊助长不正之风,滋生贪图利益者利用假的高科技作弊工具骗取钱财,扰乱社会秩序,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3 “四位一体”加强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防治的具体措施

3.1 学校统筹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

3.1.1 建立考风督查组

该督查组由学校校长直接领导,成员从各个学院资深教授中竞选产生,但是每个学院必有至少一人参加,具体人数视学校规模灵活掌握。其主要职责是考前试卷内容的抽查及任课教师是否提前进行考试“特殊提醒”行为的监督、考试过程中的巡考、考试结束后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考试难易程度及是否存在违纪行为的调查,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

3.1.2 建立监考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除了制定《监考制度》之外还要建立监考教师激励机制,把监考监视职责履行情况作为评职、评优、加薪、升迁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监考人员在监考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行为,取消一年的评职、评优、加薪及升迁等机会:(1)擅自离开考场、看书、看报、批卷子、接电话、玩手机、闲谈等的行为;(2)发现考生有作弊企图却不予管理者;(3)监考教师负责考场被其他巡考人员发现作弊者而监考教师未发现者。另外如果监考教师严格履行监考职责,并在监考过程中制止查处违纪作弊行为给予现金奖励,具体奖励数额视具体情况而定。

3.1.3 考试制度改革

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是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关键。第一,学生的培养要有专业,但不以专业为本,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所以考试内容应体现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三个基本要求,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第二,根据考核的内容灵活确定考试形式和方法,如采取辩论、无人监考考试、论文、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演练、情景测验、网上考试、开卷或闭卷考试等多种手段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3.1.4 完善学校的评教机制

将学生考试作弊纳入教学评估体系,即每门课程考试作弊率与任课教师的评职、评优、升迁、加薪等联系起来,这不仅能督促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够形成专业教师之间共同监督的合力机制,能有效地预防学生考试作弊。

3.2 教务处科学管理 严格负责把关

教务处全面负责考试制度管理、考试计划管理、考试实施管理(组织考试班级、设置考场、统一时间等)、考试成绩管理和考试信息资源管理等,对每个环节都要科学管理,严格负责把关工作,才能有效的防范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

3.2.1 实行教考分离原则 严把命题关

教务处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命题的原则及监督不同科目考核内容、形式与质量;教研室(系)主任是命题质量第一责任人,对命题的形式和质量把关;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不能作为命题者,同一学科命题者要进行年级之间的调换;强化形成性考试。

3.2.2 规范考场纪律 严把考试关

教务处负责制定严格的考场制度,并对每一个监考教师进行培训;考场学生的座次必须是随机安排的,教务处负责考前检查;教务处负责考试地点、考试科目、监考教师和考试时间的安排并告知相关教师,但具体科目的考试时间不向学生公布,学生们只知道考试时间和地点。

3.2.3 公平公正阅卷 严把成绩关

考试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教研室主任主持,安排统一时间、地点进行集中阅卷及流水作业,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公平公正批卷,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和评分误差,确保考试成绩的可信度。

3.3 学生处完善处理制度 加大处罚力度

第一,学生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按照合法、公正、公开、参与、效率的原则对考试作弊学生及时进行处理,根据作弊情节严重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将处分文件第一时间在学校、学院公示栏进行张贴,对其他同学切实发挥警示作用。第二,将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及处理文件放入学生综合表现档案袋,作为学生评优、入党的重要指标,多次作弊者将处分文件放入学生档案。

3.4 辅导员创新教育方式 多方位加强管理

3.4.1 科学正确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第一,辅导员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分专业、班级进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学习,尤其是要认真学习考风考纪的相关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严肃性及作弊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意识和观念。第二,通过召开优秀学生交流会,进行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利用学生们比较熟知的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强化诚信意识。第四,危机教育:对学业困难学生或作弊受处分的学生进行鼓励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员或班级干部监督。

3.4.2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加强班风建设

第一,辅导员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第二,开展早晚自习活动,辅导员跟班督查,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效果的巩固。第三,不定期的开展多种形式学习竞赛。

3.4.3 加强联系与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一方面辅导员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形成对学生上课情况共同管理的合力,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及时教育引导,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将学业困难学生或者有作弊倾向学生的状况及时向其家长反映,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增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9

2006年2月,高圆圆去云南大理《男才女貌》剧组报到。办完手续,背着行李去酒店时,一进门和一个出来的人撞了个满怀,那人手上的一卷纸掉在地上,全是画,有人物、有风景,笔触细腻画风时尚,高圆圆忍不住蹲下身看了起来。

“圆圆!”那个弯腰捡画的人突然叫了起来。高圆圆赶紧站起来,有些惊愕,面前站着的竟是于小伟。

拍戏期间,有时高圆圆没事儿就到于小伟房间里看画。于小伟很慷慨,把自己的私藏都拿出来给高圆圆看,还经常即兴给高圆圆作画。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于小伟从小受父母熏陶,在美术上颇有造诣。他的画很清丽,虽然是油画,却能看出很深厚的古诗词底蕴。其中的审美意趣和高圆圆不谋而合。高圆圆对这个挺拔、内心丰富的天津小伙儿生出了无限好感。

一天下午,于小伟来到高圆圆的剧组问她有没有时间。高圆圆以为约她吃饭就说有时间。于小伟拉着高圆圆上了一辆吉普车。“我们去哪儿?”于小伟神秘地笑笑开车带她去了洱海边。夜幕降临,西天边的一抹红霞倒映在水面上。水波潋滟,明明灭灭很是美丽。那天正好是农历的十五,洱海边有很多身着民族服饰的人在翩翩起舞,于小伟拉着高圆圆一起跳开了。

从洱海回来后,于小伟对高圆圆就有一种朦胧的情愫。苦于表白的于小伟尽管把那份感情深藏于心底,但他依然热情不减地关心起高圆圆。倒是高圆圆很不好意思,开始躲着于小伟。不久,戏就杀青了,高圆圆到了机场才给于小伟发了个短信说她回北京了,并感谢这些日子他带给她的快乐,大理是她生命里难忘的地方。

宽容臂膀:历经风雨赢得爱情归

2008年6月,于小伟和朋友去KTV唱歌,意外地又遇见了高圆圆,她坐在一个角落里,比以前清瘦了些,往日剔透的脸上蒙了一层淡淡的忧郁。于小伟坐到她身边:“圆圆……”高圆圆似乎不想让他说话,把话筒塞给他,并帮他选了歌。高圆圆一直喝酒,于小伟总忍不住偷偷看她。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了,要用饮料换她的酒。高圆圆推开他,继续喝。

不一会儿,她就受不了了,独自跑了出去。于小伟悄悄跟在后边。从卫生间里出来,于小伟抓住她的胳膊:“我送你回家。”不由分说便把高圆圆拉到了车上。在车上,高圆圆哭了起来。于小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就把她搂到怀里任她去哭。

第二天一早,高圆圆还没起床就接到了于小伟的电话,问她好点没有,嘱咐她早晨别吃太硬的食物,以免伤胃。高圆圆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于小伟的关怀让她觉得这冷寂的世界里还有一丝温暖。

从那天起,于小伟天天给高圆圆发短信,有时候说一些笑话给她听。和于小伟的这种交往让高圆圆的心慢慢变得安静了,忧伤从她心里慢慢退去,她觉得心情一天比一天开朗了。那个时候,高圆圆在拍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回北京的机会很少,和于小伟见面的机会也很少。

一次,于小伟上网看到陆川很欣赏高圆圆的清新、演技以及独特的个性,媒体还曝出陆川在追高圆圆,多次请她单独吃饭。于小伟的头嗡的一声,心也无端地痛了起来,他想也没想就向剧组请了假飞到了外景地长春。

见到了于小伟高圆圆很惊诧。于小伟不容她说话劈头就问她是不是和陆川好了。拍《南京,南京》高圆圆很压抑,有时候情绪几近失控,于小伟在这当口还找来给她添乱,高圆圆心里烦乱极了,气呼呼地说:“我和谁好关你什么事儿?你凭什么问这些无聊的问题?”

“我是无聊,我什么也不是,可是我关心你,我爱你!”于小伟也很生气,失控地大喊。高圆圆被他的话惊得张大嘴巴,半天不知道说什么好。于小伟的眼泪流了出来,他随意用衣袖抹了一下转身跑了。

看着于小伟的背影,高圆圆心里一阵刺痛,自己感情里的每次阴霾都是这个小伙子用他的阳光驱散,和他在一起像风一样轻松得没有一点压力,更重要的是他的踏实和正直让高圆圆感到安全,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爱吗?高圆圆突然冲向于小伟,在背后紧紧抱住他:“对不起,现在我的感情里除了你谁也没有。”于小伟回转身,泪光中深情地拥着高圆圆,用宽容的臂膀承担起这份历经风雨的爱。

幸福约定,朴实的爱情芳香四溢

高圆圆拍完《南京,南京》后,心力交瘁,沉浸于角色悲喜之中的她生活一度混乱。于小伟深知女友的痛苦,使出浑身解数帮她调剂生活。于小伟利用一个假期,带高圆圆去他东四环外的公寓里,他们决定暂不接戏,好好在一起享受一下生活。每天于小伟就是琴棋书画,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他除了绘画还会弹很多乐器。高圆圆也喜欢欣赏音乐,在那段时间里,两人除了吃饭,整天沉浸在爱情中做起了宅男宅女。

大约过了三个月,高圆圆渐渐从戏里走了出来,也陆续有导演找她拍戏了。高圆圆看到了一个《成都,我爱你》的剧本是汶川地震的题材,觉得很好就接了。也有导演找于小伟,但他对剧本都不满意,索性就在家里画画。高圆圆劝他不管什么戏只要努力演就能出彩,只有演多了才能创出自己的表演风格。于小伟不以为然。高圆圆也没多说什么就去成都拍戏了。

高圆圆趁拍戏的间隙回家休息时,于小伟依然还在做自己的宅男,高圆圆心里有点不高兴,但看到于小伟对自己问寒问暖的,就没再说什么。

一天吃午饭的时候,俩人起了争执。高圆圆说出去吃,于小伟说在家里吃。可家里什么也没有,只有饺子。在剧组吃烦了速食的高圆圆,自然很不乐意,就赌气对于小伟说:“你吃吧,我先走了。”看高圆圆生气,于小伟就开车带她去吃她最喜欢的秘制大鱼头。看到高圆圆把头转向窗外还不理他,他就抓起高圆圆的手亲了一下:“我是想和你多待一会儿,我接了部《人鱼小姐》的戏,要拍好长时间,以后我们见面的时间很少了……”高圆圆看着于小伟,眼圈红了,悔恨自己刚才错怪了他。

篇10

一、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少不了一定的推理与猜想,通过推理与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猜想,从而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发表出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以猜想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出“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未直接引出计算公式,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圆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由此,学生开始主动猜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直径有关”……学生各自说着自己的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教师没有直接判断对与错,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学习,即操作验证,最后在讨论归纳。如此一来,教师真正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得到提高。可见,给予学生猜想的机会,学生得以参与数学课堂,思维也在不断地转动,这对于学生思维意识、思维水平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二、精设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速时机。一般而言,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引导便是其中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经过多方考虑,即考虑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问题的难度等等。利用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思维发展得更快。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垂直》这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相关知识。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平行?平行具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现象,你能够举出实例吗?同理,在引出“垂直”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带动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现平行与垂直的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问题一般都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但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设计,以免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也能够牵引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三、巧设开放活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而以“标准”束缚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可取。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摒弃传统“封闭”的观念,转变数学教学,慢慢过渡到“开放”,从而真正打造利用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的学习环境。其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巧设开放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思维,最大化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遵循开放选择,设计动手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开放活动的设计是在学生了解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如什么是轴对称,轴对称有什么特点等,旨在深化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请同学们结合轴对称相关知识,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为了驱动学生创新,教师增设评比环节,设计各类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等。由此,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不同图案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不仅要发挥思维,还需要将轴对称知识融合到作品中。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知,对于开放性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因为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发挥的机会。

总而言之,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小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特点也有所不一样,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难,因而思维发展也要跟上。作为数学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生数学知识,也要注重在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二、“设计思维与方法”国内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是对感性思维到物质形态的转化过程,将自己熟悉了解的事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表现。打破原有的僵化思路,打开各个领域间思维的界限,体验更自由的个性设计思维方法。可涉及主题设计,并带动学生对主题充分理解,展开以点带面的设计表现,深层地剖析对主题的感受,唤醒设计的创作思维。本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大部分高校传统设计思维的教学缺少师生间的相互研讨,而是直接灌输,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学生对设计线索方面的理解,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高校设计思维课程的需要创新改革。

三、“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对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表现形式

(一)“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在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创造的前提是习惯,学生中习惯是在以前画画时老师教的方法中形成,如概念中的苹果,概念中的树,教学中过早地用符号教育,使得学生创造世界的这扇大门过早地关上,切断了与世界联系那种感受力,从而忽视了其对生活的观察。艺术家更多地是保持人在原始状态的感性,而原始状态的感性最接近的是童年阶段,感受力很强。从米老鼠的卡通形象所代表的世界最挣钱的标志中可以看出,创造设计符号的简单性。其中有谁都能画米老鼠的耳朵,或说这是只没有设计的耳朵,只是一个圆的符号,也说明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对待。最好的设计或许就是没有设计,真水无香,大道无形,手中无剑,胜似有剑。从电影蒙太奇孤立地看片段似乎什么关系都没有,而片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新的意义。因此设计思维课程中应结合感知、整体、观察等设计思维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二)“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在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表现

1.在课程中首先通过《盲人摸象》课程训练,对旧元素产生新的认识。该作品不是要求画得多好,而是让同学通过自己的手来感知探索,在画完后学生都希望看到画的是什么?这个训练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出一种旧元素还能画出这么丰富的东西。通过对物体的触摸,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所有的体会和感受都很新鲜。传统中我们认为《盲人摸象》是不好的代名词,而设计中的《盲人摸象》则是可以利用的方法。课程的核心是从触摸、误解到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设计的源泉,盲人摸象创造了五种答案。艺术创造中的看上去是孤立和错误的却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并能产生连锁反应,因为艺术创造中的创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在科学中很多新的发现往往都是科学家某时出错了,而从中发现有什么可以再提炼而形成的创新,盲人摸象即体现了创造性的思维。

2.在设计思维课程中设立了由原形-移植-创造设计的训练过程。而移植是我们对身边已有功能的结合,如手机和相机结合,该创意元素中谁属于谁?是能打电话的照相机?还是能拍照的手机?设计时要有所侧重。学生作业中有米老鼠与现实生活人物(移植)结合,需要学生观察生活,去观察真实的人,把生活中的人移植到米老鼠的形态语言上,通过现实人物与米老鼠形态的反差而使人产生共鸣,从而打动受众。该课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全方位对表现对象通过触觉感受,进行思维发散,其作品表现成果既有创新特征,又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从而对空间形体、平面形态产生较为深刻地印象,也为产品设计、服装造型、平面视觉设计的课程建设打下基础。本次课程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视觉传达的表现能力,也激发了创新能力,并最大程度地挖掘其内在创新设计潜力,将传统的中式风格与西方文化对接表现,从而产生新的创意,造型上可与其他学科对接,如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物造型设计形象的塑造融合。

3.在限制形-想象-创造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可以用适合纹样为设计限制形,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风格,如外观的剪影限制形,卡通形态中外形的整体感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物品外形联想画成具象效果。其中形态设计中的压迫与反抗就是创造,有限制才有创造,创造是在条件极其苛刻的条件下创造价值。如笔记本的“薄”和速度“快”的诉求,大多数创造活动都是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拍出了世界级的广告。也就是一个特别的严格的限制和一个创造可能性的结合,当学生作品通过绘画将限制造形有目的的设计一套后,将能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启发,从而可以寻找到设计源头在哪里,并从中可以理解出设计和绘画的区别。

4.在原型异化法设计课程中将人物拟动物化,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形象都一样有生活中人的原型,非人化的卡通造型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可感的人,如表现“我很萌”形象,当小孩很认真做事的时候,可表现出无意识的可爱,越认真严肃也越可爱。

5.风格借用法课程。新时代下人们最喜欢学“山寨文化”,但在学别人东西的同时应该自己创造新事物。在设计作品中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前人熟悉的作品中增添一个新人进去,原型还是你自己,把你当成一个演员充当如蜡笔小新的角色,在艺术作品中学习前人成熟的动漫设计语言。

经过以上几次课程紧密衔接,通过生动的设计作品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创意,在限制形的设计中,很多学生作品,都可以设计加工成系列的工艺美术商品,而且风格独一无二,最后产生的作品都具原创性。

篇1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13

一、对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的再认识

1 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考评的内涵解读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责,高校教师作为履行这三大职能的主力军,其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内涵体现为:第一,崇高的师德。师德,即教师的道德、品德。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1)良好的思想道德。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做到为人师表。(2)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3)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一股是指注意力持久,想象力丰富,有顽强的意志力与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第二,全面的师理。师理,即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第三,高超的师能。师能,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能力。第四,一定的社会服务绩效。即与学科、行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实绩,从社会影响的角度体现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2 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考评目标定位的理论依据

(1)现代人才观。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明确“人才兴校”、“人才立校”的考评思想。二是尊重人才流动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总是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对有可能流动的人才,在考评中要切实作到有利于提高其待遇,发挥其特长来设计考评目标。三是增强公平竞争意识。四是倡导不断创新精神。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他(她)能不能把积累的经验、学到的知识、拿手的技术、掌握的信息,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当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结出创造性的果实。五是坚持实践识人观点。考评高校教师应在工作岗位实践中观察、检验人才的实践活动和业绩,才能达到“准确评价人”的目的。

(2)绩效考核理论。关于绩效的内涵,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结果的绩效定义,Bemardln和 Boatty把绩效定义为:在特定范围、特定工作职能、活动或行为上生产出的结果记录。根据这种定义,设计广西高校教师考评目标时,主要注重教师业绩成果的质量和数量考评,具体表现为对教师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质与量的考评。二是以行为为基础的绩效定义,Murphy把绩效定义为:一套与个人所在组织或小组的目标相关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在对个人考评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师个人业绩与岗位要求,教师考评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孤立地考评个别教师,在考评目标的设计上必须坚持教师个人与岗位、集体组织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的劳动呈现时空弹性大、强度高,无限定的劳作时间、无划定的教育区域、教师劳动成果具有后显性等特征,给教师劳动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估带来难度。因此,教师的考评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应该只看硬指标,更应该重视思想政治表现、人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的定性分析。教师绩效考评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尊重其专业表现,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进行教师绩效考评目标设计。

(3)地方高校定位与评价关系理论。高校办学定位需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成为现实,而要使高校教师围绕学校定位的目标发展自己,贡献自己的才智,就必须将学校定位的目标分解或者渗透到高校教师考评目标之中。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区域分类指导的精神,广西高校在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特色建设上,要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大力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广西农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更多需要的是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上,多数高等院校的办学重心尚不能高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此至少应对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进行分层设计,集中表现在教学工作数量与质量考评要求的差异、科研工作质量与数量的考评差异上。

(4)高校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内涵包括: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自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行以来,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环境在不断的建构之中,但针对高校教师而言的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与落实。要求高校教师从学科专家的“单一型”向教学专家的“复合型”发展,就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化考评的重要原则,在这样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考评重点更多的应该是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状态。

二、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

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应该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依据相关理论,在修正以往考核因子的基础上重新拟定,即以原来行之有效的考核因子加上欠缺的因子,形成理想的考核因子与考核目标设计。在广西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现行的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体系主要从专业技术人员的政

治思想、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业绩成果、论文著作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己经形成了一个多维的考核框架。基于目前教师考核中仍然存在的难点和盲点,我们对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差异性

适应高校办学层次和发展目定位,针对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绩效考评因子进行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的差异设计,切实引导教师确定与学校发展一致的个人生涯目标。

根据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分项设计考核目标。(1)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与考评。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根据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依不同岗位分层设计不同考评目标。(2)发展目标定位。在战略目标定位上,不仅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在考评上有科研与教学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的层级和档次,比如对教学型高校应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让那些在科学研究方面不突出,但在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有经验、有办法、效果好的教师在考评中获得较高的业绩评价。(3)办学特色定位与评价。办学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因此,在考评目标设计上就应与特色所涉及的方面相对应,努力形成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考评目标。

2 服务性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作为“准公共产品”是一种不以单纯赚取利润为目标的服务。因此,树立教师服务观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要。而且,社会服务作为考核因子一直以来都是西方高校教师评价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却是长期被我们所忽略的评价目标。当前,高校教师业绩与能力考评目标设计中首先必须凸显服务社会的目标,社会服务质量指标首先包括为高校做出的贡献大小;得到社会或企业的认可程度,主要以横向合作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影响等加以衡量,评定等级。其次是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情况,省级以上学会兼职和扩大学校声誉等指标。再次,包括服务于本院系的师生员工,可以通过同行评价决定考核结果。

3 发展性

即着眼于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在评价目标的设置上,教师专业化必须与教师的专业岗位需要相结合,把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纳入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轨道。根据学科建设设置岗位考评目标:根据岗位发展需要,提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考评标准,以促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业绩考评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