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思维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在高效课堂中应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高尚的教育素养。所以,以下几点是老师需要努力的地方:1.增强自身的教育水平初中数学不像其他的学科那么栩栩如生,这就要看一个老师怎样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上数学这个学科。一名专业基础特别扎实并且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喜欢数学,同时还能让同学们在数学中自我探索,不仅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喜爱。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传授相关的技能,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在生活中总结出规律。2.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仅仅有一个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老师的自身素养也是特别重要的,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在高效课堂中,老师的自身素养有时会重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学生们的心里,老师是示范者,课堂上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懂得更多,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而不是让学生们变成一个复制的机器,这样才可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让学生们学得更灵活,不被动。
二、高效课堂中的提问是评价老师的一个亮点
1.学生在课堂的回答成了课堂必要高效教学少不了的是在课上老师对于同学们的提问,一个问题的提问需要老师把握一定的技巧,一个问题就可以体现出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道德素养。高效课堂上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可以再一次地强调出本堂课的重点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是高效课堂非常重要的一点。科学合理地提问学生,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及时性、层次性和适量性。问题出给学生之后,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老师也要紧跟着回答的问题进行讲解。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一部分时,老师给出了三个问题: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意义?怎么样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就体现出了层次性,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将自己思考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由来一步一步地表述出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知识点。又如,在讲到“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之前学到的类似的知识,也就是“三角形的特殊性”试着证明。老师在引导学生想到之前学的类似的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如果将勾股定理运用到其他类型的三角形中,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学生们在老师的提问下,会很快认识到勾股定理及其运用方式。这样的提问会更突显出老师的教育水平,也会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会显示出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2.高效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活动高效课堂的准备是在课堂中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根据教学的状态灵活改变讲课的方式,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潜力,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潜力,使得学生们学得更快更好,需要在课堂前设置好课堂的兴趣调动点。既然是课堂的主持人,老师就要担负起平等的责任,不断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学生们时刻保持着一个积极的心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地有一种求知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积极的心态,高效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思考起来。比如:数学中“实数”这一章节,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问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思考,并且让学生们自己确定了答案之后再站起来,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回答都一样,而且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答案,如与-、π与-π等,就在老师准备讲下一个问题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在举手,老师当场就愣住了,心里想着要不要叫这位同学起来回答,上课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会不会耽误大家的时间?老师做完了心理斗争之后还是让这位同学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这位同学说的跟其他同学的完全不一样,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个问题。以上案例中,就是因为老师给了同学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足的发言机会,这才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想发,有了更多的方案,并且是一种很独立的想法,这才是高效课堂想要的结果。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这两句话启示老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一定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进行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产生兴趣,这才是我们想要的高效课堂。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积极性和好奇心。学习相关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老师们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跟同学们相处融洽,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这样。高效课堂不仅仅需要老师的随机应变,不断关注学生们的潜力,更要对学生们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培养学科的兴趣,要用心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取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对于同学们的心理要时刻关注,了解学生学习效率最佳的时间段,心灵上的感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才是标准的高效课堂。
三、高效课堂讲究的是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中,老师怎样才可以讲得栩栩如生,让学生们更感兴趣,这成了对老师的一个重要考验,如何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学得更快,可以有一个更高效的学习场所,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既然这样,老师就要创新课上教育方式,不同的方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老师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时候,老师可以把新旧知识结合到一块,在两者之间寻找关系。可以重点提醒学生们,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或者式子的时候,除了不等号的开口方向之外,其他都和一元一次方程是同样的解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快地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高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是多媒体教学
社会科技的逐渐发展,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初中的数学得到了新的帮助,多媒体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和社会得到了认可并且得到了推广,也体现出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老师要善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构建高效课堂。比如:在“圆形的认识初步”这一章的内容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圆形,在初步认识的时候就可以保证对于本章学习的兴趣。在这一章中,需要认识到四个思想内容:分类讨论、方程思想、圆形变换和化归思想。这四个内容可能会让学生们感到很陌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多媒体教学,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等更形象、更立体地表现出来。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需要老师根据学生们的思维进行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复杂,老师也要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案进行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水平,这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一种课堂理念。
【参考文献】
[1]黄中明.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34(89):55-55.
篇2
思维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地方高校如何确立科学的办学思路,培育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是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就一般意义而言,地方高校领导的办学思路容易出现以下“盲点”:以“经验”为思想内核,容易导致决策的非科学性;以“壳”为思维之户,难以积蓄智慧之源;以“自我”为思维中心,容易降低组织的执行力;以“表”为思维之实,容易导致决策的偏颇;以“极”为思维脉络,难以客观分析事务。以上不良思维习惯都会导致思想不够解放,进而迟滞学校的发展。
科学的办学思路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历史地积淀、选择、发展而生成的对大学办学行为的基本认识,它既是历史价值的反映,又是现实价值的体现,既是传统精神的承袭,更是时代使命的催生。破解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瓶颈的战略思考,需要地方高校领导对战略思维“再认识”。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合并重组频频出现,使许多高校的资产总量成级数增长。随着高校自主办学地位的不断提高,高校对社会服务工作全面介入,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成为动态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通过不断调整科研方向,以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科研工作,对公用房都有迫切的需求。作为一种较为稀缺的公共资源,公用房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高校公用房管理是价值资产的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和加强高校公用房管理,优化公用房资源配置,提高公用房利用率,一直是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课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对公用房的管理,进行了以“定编核算、有偿使用”为主导方向的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一基础上深化改革,要以公用房资源配置长远规划为引导,细处着手,以“定编核算、有偿使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公用房“资产经营”的实践探索为切入口,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公用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公用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在这里笔者将以《浙江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办法(修订稿)》等规定为依据,结合光电学院实际,探索适合光电学院发展的公用房管理机制。
1 公用房现状
光电学院教学科研用房多年来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随着学院科研经费的飞速增长以及科研设备的大量增加,对科研用房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学院周转房非常紧缺,使学院的科研、人才引进及各项工作都严重受到制约。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学校公用房管理的各项规定,光电学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公用房有偿使用工作。
2 管理模式探讨
2013年,随着光电学院公用房资源紧缺问题的凸显以及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光电学院也着手开展公用房有偿使用工作,主要确定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光电学院公用房实行有偿使用,2013年依照《浙江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办法(试行)》(浙大发房[2006]1号)核算使用经费,2014年至今依照《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浙大发房[2014]14号)核算使用经费。
第二,光电学院公用房核算到研究所(中心),由各所(中心)核对确认后参照学校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各所超编用房尽量所内调整,如需教师个人承担的,请所核算到个人,并统一上缴超编费。
第三,如果有公用房超编使用的教师愿意上交公用房给学院,可免去当年上交公用房面积的超编费。
第四,公用房使用面积尚未达标的教师,可书面递交公用房使用申请,说明理由和迫切性,由学院根据公用房资源情况予以调配使用。
根据上面几条原则,光电学院顺利开展了公用房收费工作。公用房收费管理基础工作主要分为当年实际使用面积核定、定编面积核算、超编/缺编面积及费用核算以及收费上缴几块工作内容。其中,当年实际使用面积的核定以2008年光电学院公用房面积摸底并由各所签字确认的数据为基础,根据近几年的变更进行调整,划分到各所和课题组加以确认。定编面积核算依据学校相关文件,分别计算了2013-2015年三年光电学院公用房核定情况,其中计算公式涉及教师职称及人数、硕士生/博士生人数、科研业绩点(2013年计算,2014年后学校取消该指标)以及各类公用房面积补贴情况。
3 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
根据三年的核算,可以看出,W院公用房使用面积一直超编,但从2013年和2014-2015年核算情况比较来看,根据不同管理办法核算,2014年后学院公用房面积超编情况趋于缓解。一方面因为2014年定编面积计算方式的改进,使大多数所(中心)的定编面积有所增加;另一方面,2013年部分所(中心)将超编公用房上交学院,减少了其实际使用面积,从而使超编面积也大幅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公用房收费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学院获得一定的公用房调配资源,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公用房的效能。
但是,也应该看到,2014年公用房定编面积的计算方法中不再考虑科研业绩点,所有的科研补贴用房按照全职在岗教师人均25平方米计算,使学院科研经费最多的研究所在定编面积上失去计算优势,反比以前减少。笔者认为科研业绩(科研经费)应当作为一个动态调整的因素列入公用房定编计算中,才能起到一定的动态调整和激励科研的作用。
综合分析学院公用房超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浙大发房[2014]14号)中计算系数的确定尚有不合理之处。从光学工程学科特点看,光电学院仪器设备多,设备资产总额在全校36个学院中位列第一。其中不乏大型的、精密的仪器设备,对环境要求高,占地面积大,但在计算定编面积时没有得到体现。另外,计算公式中,系数按门类和学科有所区分,光电学院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定编系数”按信息学部系数划分,低于工学和农生环医,甚至低于多数理学院,仅高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系数确定明显不合理。
第二,从光电学院现用房的各种实际情况看,公用房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助。尤其一些非常陈旧、缺乏维护的公用房,面临被拆除的境况,使该部分用房无法进行改造,以达到合理使用和最大化利用的目的,最终造成公用房利用率较低并超编使用。
第三,从高层次人才办公科研用房看,高层次人才进校后,在学校公用房资源紧缺情况下,无法获得足额资助,主要靠光电学院内部挖掘,而学院公用房已超编使用,不能完全满足高层次人才对公用房的需求,使其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
4 改进意见和建议
学校出台相关制度,盘活了部分闲置的公用房资源,有力提升了公用房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由于学科差异和公用房自身差异,当前学校公用房管理制度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第一,科研用房补贴面积应当与科研业绩挂钩。光电学院科研经费2013年与2006年相比,经费翻了两番,需要的科研用房需求必定扩大,学校应根据需求对公用房进行相应动态调整。目前的计算方式只是根据人员数均摊了补贴面积,不利于科研用房的调整,还有可能增加空置率,不利于学院公用房调整工作的开展。
第二,科研用房补贴面积要考虑仪器设备量,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光电学院仪器设备总数2013年为2008年的1.7倍,40万以上和100万以上大型设备都翻了一番。大量的设备需要大量的空间场所安置,才能正常开展科研工作。学校在科研用房补贴面积中应增加一定比例与仪器设备资产保有量挂钩,从而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
第三,不同性质、有明显优劣的科研用房收费应当有级差。对于陈旧且无法改造更新的公用房应当降低收费标准,实行级差管理。
学院的公用房管理工作将以学校公用房管理的各项规定为依据,结合学院自身特点,建立更适于学院自身发展的公用房管理规定,通过合理调配公用房这一公共资源,促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得以长盛不衰的基础所在,培育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主义情感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有力保障,在高校中进行爱国主义的深化教育也由于大学生身份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意在通过对地方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梳理,分析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工作实践提出“四位一体”国防教育模式,对其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理论授课形式单一。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固定,学生接受程度较低,内容较为枯燥,且课堂互动不显著,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军事理论课程往往集中于大一阶段,忽视了国防教育的全线灌输,学生以应付考试的状态来应对所接收到的理论知识。
理论教师资源匮乏。地方高校军事理论专职教师往往在数量上偏少,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授课要求,任务较重。现代国防教育需要一批综合素质较高、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同时又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师,而虽经过多年发展,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已越来越发展成熟,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依然不能满足现有的要求。
重视程度略显欠缺。虽然在地方高校中进行国防教育很早就已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但在实际运作中,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依然未被大学生甚至是高校所完全认可。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资源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并未体现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国防教育内容与形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达到同步开展,国防教育的内涵被形式化和简单化。
接收程度参差不齐。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所开展的以军事理论授课为基础的国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所传输的内容和理论并未被大学生群体所吸收并掌握,军事知识无法有效传递的同时,国防意识的建设程度也值得商榷。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探讨
针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结合国防教育的优秀理念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提出大学生国防教育“四位一体”模式。
(一)课堂教学改革
推行小班授课。目前多档胤礁咝>事理论授课依然采取大班教学模式,上课人数多,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授课专题设计,分散人群,进行小班管理,最大程度提高授课质量与听课效率。同时,小班授课也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降低了管理难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主动行为。军事理论授课通常局限于“我讲你听”的单向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无法全神贯注并融人其中。结合课程特点设置“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法庭”“军事直播间”等学生主导项目,将这些项目纳入课程考核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国防动态并查阅相关资料,并以此种方式认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课堂助推
开办国防前沿论坛。举办军事大讲堂,有别于专业授课,采取论坛讨论的形式,邀请校内外专业军事理论教师或专家,进行国防动态与周边形势的专题研讨。后期可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论坛,以学生带动学生,以话题带动氛围,以讨论增长知识。增强国防知识的科普环节和重要国防知识的渗透环节。
增加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现有历史遗迹、名人典故、国防建设实体等载体,增强学生切身体会军事历史的演变以及国防建设在身边的概念。以切合实际的方式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国防实践,提升国防责任感,增强国防观念。
(三)媒体搭建平台
高校宣传平台是国家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指引与导向的主要阵地,在引导大学生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纸媒、校园新媒体等。高校宣传平台是学习国防知识了解军事动态的有力平台,通过版块设置及频繁普及,能够有效的提升国防知识在高校中的认知程度。这种知识的输入有别于课程授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更容易吸引学生自发学习,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宣传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如对这些特点加以有效利用,将会成为国防教育的一大利器。
(四)学生社团造势
篇5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这主要是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优越生活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然而,对于某些经营理念欠妥的房地产公司,仍然会出现推出楼盘发生大量积压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公司营销人才的素质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即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以这个难题为主要线索,提出了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加强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即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房地产营销人才。
1.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是非常紧俏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下面就将这些问题进行着重地阐述。
1.1 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
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1.2 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
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1.3 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
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2.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培养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人才的素质,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 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房地产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保险、房地产评估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2)对房地产楼盘本身所具有的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主要包括楼盘的建筑规模、价格定位、软硬件设施以及买卖交易条件等;(3)加强物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的服务、公共契约以及管理规划等方面;(4)对楼盘所在的区域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解。 2 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1 适应能力 转贴于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那么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 2.2 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若要提供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笔者曾经使用了这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起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评价,提出相关的意见或是建议,从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最大的锻炼。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
[1]王效东. 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篇6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家长、毕业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既是以学生为本又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以湖北经济学院会展Q1041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从全方位做好毕业生就I工作视角,分析总结我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思考,以期对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所启示。
二、班级概况
我于2012―2014年担任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会展Q1041班主任。会展Q1041班共计33人,男生9人,女生24人。最终8人成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25人顺利就业,其中2人自主创业,13人在本专业内就业,2人在教育机构就业,1人在银行就业,7人在其他行业灵活就业,就业率达100%。
三、具体做法
(一)针对学生职业意识形成和从业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注重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性。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就业指导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从业能力培养有赖于职业意识的形成,而职业意识的形成也要经过蒙困惑期、考察选择期和适应发展期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应该贯穿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进行教育引导。
刚开始接手会展Q1041班级,学生正处于大二下阶段,我就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邀请会展系系主任进行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分析;会展Q0941班级优秀的专业实习生为本班学生全方位讲解了专业实习和未来就业方向的相关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三阶段,一些学生在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上会有分流,为了尽早为毕业各种出路做好准备,我充分利用晚讲评的时间了解大家的就业意愿和升学深造意愿,为此在大三上学期一开学,我班专门成立了考研讨论小组和就业互助小组,分别针对考研和就业的学生召开专题班会,在考研指导上做到事无巨细,为我班有意愿考研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从考研时间准备、学校选择、各科复习方法、考研心态调整等诸多方面都有详细的经验介绍;针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我利用晚讲评的学生详细了解了我班就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按有无意愿从事本专业方向工作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要求每位就业学生在大三有空的时候参加一场招聘会,提前体验和感知就业氛围,并向就业的学生讲解现阶段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与此同时,建议我班所有学生参与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13年举办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通过交流会分别向考研成功和就业理想的学长学姐取经。
大四阶段,实施与完善班委成员与学生党员的引领与帮扶作用。考研学生处于考研备考关键阶段和复试准备工作阶段,就业学生很多忙于毕业实习,针对这一实际状况,班级成立了由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组成的帮扶小组,负责大四期间班级日常事务与考研、就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考研和外出毕业实习的学生有任何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为考研和在外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此同时,针对我们班考研人数较多的实际状况,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英语专业优势,为我班所有考研进入复试的学生开展专业的英语复试指导,为每位复试学生亲自指导复试时英语考核的流程与基本内容,为他们提供一整套英语复试资料,包括英语自我介绍、常见问题等;根据我以往考研复试的经验,为进入复试的学生做了考研复试面试指导,从面试心态、常见面试问题回答技巧、专业学习规划等方面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复习的针对性。根据我院成立了2014级考研复试调剂小组的实际状况,积极为进入复试的学生联络可以提供帮助的院内老师,其中一位学生在学院领导的积极联络和帮助下,成功考入山东大学深造。
(二)坚持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就业指导内容的全面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专业成绩外,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从担任会展Q1041班主任开始,多次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校实践活动,如在大二至大三期间,我们班多位学生担任学校和院系党支部、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锻炼学生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其中,将就业指导工作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除加强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外,更注重学生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二是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具有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为此,充分利用学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会,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之逐渐成为就业岗位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会展Q1041班最终有2名学生成功地实现了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以武侠主题为背景的主题餐厅,截至目前,餐厅运营状况良好。
此外,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校级以上组织的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与此同时指导成立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学生学科性社团:会展协会。并于2012年5月策划、组织、实施举办了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第一届会展策划大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就业自信心,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13年6月,本班学生以会展协会为平台,成功策划了湖北经济学院首届“爱眼节”为主题的展览会活动,活动的成功开展满足了广大学生自我锻炼和培养专业兴趣的迫切要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此外,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就业锻炼机会,学院、会展系、班主任等积极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多方联系实习单位,于2013年暑假圆满组织了部分学生参与上海展览会公司的实习,其他学生则充分利用武汉举办展览会的机会参与实习,提前走向社会,参与实践锻炼,了解就业市场、专业课外活动的开展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围绕就业影响因素的多重性,重视参与就业指导的全员性。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主体的,也有客体的,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此,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是一项集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充分了解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我校逐步实现专门人员指导变为全员指导,形成由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同时积极动员学生家长、校友、友好挝徊斡胙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政策的详细了解,更具体有针对性地指导本班学生顺利就业。
在大四上学期,通过每周晚讲评的主题班会,了解班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动态,包括有多少学生家里可以为就业提供帮助,哪些学生属于就业困难,哪些学生愿意在本专业领域就业,哪些学生有意愿从事其他行业,做好充分的数据统计。及时向班级学生学院、学校的就业信息,积极落实学院就业周报制度,同就业困难学生谈心,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就业误区和就业压力,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主要班委和学生党员为主要帮扶成员,为班级学生再就业工作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充分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在就业工作上的各种平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充分发动专任教师、学生家长、校友资源等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圆满达到全员就业的良好效果。
(四)全方位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及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显得越来越重要。
要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工作,前提是摸清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不同的就业困难类型,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我们在校期间通过学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岗位。另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还为这些学生积极争取相应的经济援助,如国家和学校有《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的资助政策,帮助这些困难学生减少求职中的经济顾虑,消除心理自卑,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招聘会,获取求职应聘的机会。
2.针对就业观念困难的毕业生,从大学低年级开始就建议这些学生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定位和目标。组织他们在校期间多从事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邀请就业指导专家、职业规划师、人才测评师等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
3.针对就业心理困难的毕业生,我们积极联系校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组织他们参加模拟招聘活动、就业实践等各种就业训练活动,使他们对就业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就业恐惧心理,树立自信,走出心理困境。
4.针对就业能力困难的毕业生,组织他们到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基本技能培训班、职业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社会实践等个性化活动,提升他们的素质,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校友及学院专任课教师等资源,为这些就业困难的学生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总之,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通过不断完善帮扶方式,对困难毕业生优先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业活动。要在毕业生离校前实现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全覆盖,千方百计地让困难毕业生就业都能接受有质量的就业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97-04
不仅“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1],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质。网络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人类一般思维方式在网络时代的独特表达。高校辅导员身处网络社会,在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受到网络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及其特征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而言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辅导员在现实校园学生事务管理中所形成的具有现实性、收敛性、封闭性等典型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网络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是辅导员作为思维主体在网络技术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接受、理解、反映、加工思维对象的思维结构模式。思维主体、思维对象、思维方法是构成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思维主体是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及稳定思维结构的人,思维对象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客观事物,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手段或办法。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性
传统思维方式植根于现实性,是指向现实社会的思维方式。而网络思维方式却是一种虚拟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把思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现实性与人脑中的非现实的可能性(甚至不可能的可能性)都融会入一个共同的虚拟时空中,[2]并对这些事物进行各种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组合,演绎着人类思维如何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在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中,这种虚拟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辅导员再现许多学生事务管理中没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准确、细致地分析各种情况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预见性。
2.发散性
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习惯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细节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一个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从而得出一个合乎规范的结论,其过程缺少创新性。而网络是建立在拓扑结构基础上的,其发散性的传播方式也在辅导员的思维方式上打上了烙印。它使得辅导员在处理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时,不再固守过去那种收敛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灵活采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时会沿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展,从而产生多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
3.共享性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由于技术、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共享性思维较为欠缺,信息资源往往处于零散、割裂的状态。而网络世界的信息资源,是人类智慧的共同创造物,产权分配显然不是理性选择,共享才是最佳途径。具体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来说,一些辅导员通过博客、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突破学校和地域的限制,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主动上传对开展学生事务管理有帮助的各类资料,及时回答辅导员同行以及学生的网络提问,为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都是思维方式共享性的生动体现。
4.超越性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程度就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3]这个论断表明了人的实践方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实践超越了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物质时空的限制,使得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具备了超越性的特征。一些辅导员敢于在思维方式上打破原有定势和偏见,对学生事务管理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许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网络时代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并定型化,就在其思想观念中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观念体系和思维逻辑系统等,成为辅导员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的重要内容,规范着辅导员的各类行为。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变化,需要进一步优化辅导员的网络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辩证思维意识,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世界已经连接为一个“地球村”,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如果辅导员还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学生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定会举步为艰。因此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学会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去认识学生事务管理问题。首先,要科学认识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诸多常规学生事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深刻了解学生事务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辅导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项工作,始终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同步前进,提高自身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再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分析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积极的影响,也要看到消极的影响;既要看到存在的机遇,也要看到蕴含的挑战。
2.要有系统思维意识,掌握系统思维方法
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校园中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班级之间的隔阂,把整个校园连接为一个“网络共同体”。工作在网络环境中的辅导员,必须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要树立起从整体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整体看成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在性质和功能上却又具备了全新特征的复合体,即整体不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应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曾经指出,现代技术和社会已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就意味着科学思维基本方向的转变”。[4]系统的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将会使得辅导员在处理各类复杂的学生事务管理问题时能够保持大局意识,着眼长远。工作时能够区分层次,既有总体目标,也有具体的任务分解。系统的思维方式还将会使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更加注意团队合作,更加注意协调校内各种管理资源,更加注意协同创新,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3.要有精准思维意识,掌握精准思维方法
精准思维是一种务实性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精细和准确,要求辅导员能够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解决问题,反对大而化之地开展工作。一向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他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5]这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时代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即日常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更加关注细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前,辅导员应牢固树立精准思维意识,把精准作为工作理念,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知道学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关心什么,[6]在此基础上拟定精细化的辅导方案。开展工作时应注意运用精准的思维方法,遇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每一个细节处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要重视“思想咨商”技术的运用,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帮助学生消解思想症结、去除精神痛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7]
三、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的五个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思维方式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将会越发凸显,成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思维方式。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当前要逐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由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
过去由于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局限,辅导员的开放意识不浓,思维方式封闭性较强。开展学生事物管理工作时往往把自己局限于本院、本校的范围,较少考虑到校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时空界限,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种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必须要树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不断吸收和消化外界信息,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以求生存和发展。辅导员从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关键是要打破封闭的思维定势,增加思维的广阔性。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不仅要看看本班级、本专业、本学院,还要看看其他的班级、专业和学院;不仅要看看本校的学生事务管理,还要看看国内其它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不仅要看到国内,还要看到国外。不仅要看到过去和现在,还要展望未来。从各种对比分析中寻找差距,不断在思想上推陈出新。此外,还要注意把思维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改变一切从书本经典理论出发,单纯进行演绎的方法,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陈旧的框架内。要敢于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丰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由静态型思维方式转向动态型思维方式
静态型思维方式习惯于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容易使人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在实际工作中不唯上就唯书,往往导致因循守旧。动态型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变化。它要求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进行动态的调节和控制,因为,一切事物及其内部要素都处在运动之中,因而思维的目标、方向和程序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必须紧跟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作出自己相应的反应。动态思维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根据思维的目标一边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一边能动地调整思维方法,实现理想的思维结果。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只有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以动态型思维方式开分析和处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有可能取得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因此,在网络技术发展和学生事务管事实践的需求下,辅导员思维方式实现由静态型向动态型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3.由趋同型思维方式转向求异型思维方式
趋同型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趋向一致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人云亦云,缺少独创性的见解,不利于辅导员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求异型思维方式是与趋同型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关注事物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现象和本质的不一致性。要求辅导员能够在相似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寻找不同点,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不断探寻学生事务管理的客观规律。如果辅导员对网络技术不熟练,没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前瞻意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步步趋同,就不能搞好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开拓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新局面了。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求异型思维方式。当面对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疑难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求异型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开拓思维空间,并特别注重从反向进行非常规思考,通过分析、比较、推理,从事物存在的不同方面提出新的问题,指出新的可能性,或者从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提出多钟解决方案,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律。
4.由单向型思维方式转向多向型思维方式
单向型思维方式只有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视角和一个评价体系,从而只形成一种思维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单一化、一刀切,辅导员对不同性别、性格、家庭出身的学生只会从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进行观察和分析,因而难以真正地了解学生,难以有效地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辅导员所处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每天都有许多新问题、新事物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摆脱单向型思维方式的影响,树立起多向型思维方式,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寻求事物之间的多因果联系,以完整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总之,单向型思维方式使人因循守旧,而多向型思维方式反对处理问题上的一刀切,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用多种方法去认识事物,用多种标准去评价事物,用多种手段去处理问题,因而能激发辅导员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5.由保守型思维方式转向创新型思维方式
保守型思维方式是一种只有继承、模仿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喜欢用旧概念去揭示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敢尝试,不敢冒险,所以常常会葬送大好的创造机会。创新型思维方式是与保守型思维方式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大胆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也是推动网络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曾从客观角度进行了评价,网络虚拟世界“应当激发想象力,而不是去重复世界。但反思应该是哲学式的,而非重复式的。”[8]另一位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Michael Sullivan-Trainor)则从主观角度进行了评价,在虚拟世界, “我们所需要去从事的是集中力量按我们的要求塑造现实。”[9]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现实实际上是思维物化的结果。在高校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校园变成“电子社区”,学生在多方面的横向交往中,“关系”日益增多,问题也相应增多。辅导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运用创新性思维才能完成。因此,辅导员要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努力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步实现由保守型思维方式向创新型思维方式转变。
总之,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必须要与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网络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的。网络时代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在给社会历史带来进步的同时,必然也会对人类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高校辅导员应当深入地探讨这种影响,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网络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329.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75-276.
[4]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林康义,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
[5] 王香平.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党的十以来党风建设新思路解读[N].中国青年报,2015-06-29(2).
[6] 曲长海.服务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转型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01.
篇8
二、主客体互动的实践教育法
运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主客体互动实践。实践在哲学里格外强调过,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时圣贤也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观念都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及实践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是应该让大学生参加实践,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教育法应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方法,长期坚持开展思想实践教育活动,这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增长大学生的才干,使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还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当今中国,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改革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创新和完善教育方法。用实践教学法改变原有教育的刻板灌输、大字长篇,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教育方法,将所要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融汇到实践中去。同时,通过在实践让大学生直接理解思想政治观念,学会运用思想政治观念,做到学以致用。这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主客体互相实践的方法,更好地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体现艺术性的批评教育方法
篇9
一、当前时期下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非常紧俏,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与房地产业发展相吻合的高层次以及实践能力较强的房地产营销人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某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房地产营销实践相吻合。对于房地产营销,它需要学生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够具有非常强的营销实践方面的沟通能力。然而,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可知,高职院校的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是过于强调该领域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对实践十分缺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培养。
2.缺乏在房地产公司进行实习的机会。根据当前我国的职场的发展不难看出,我国职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而发展,即一方面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却存在找工作难的问题。房地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均对实习机会抱有一定的期望,却事与愿违,学校组织学生的实习机会非常少,这就使得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较差,专业的实际技能亟待加强。
3.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够强。对于房地产营销而言,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定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房地产实际营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单干是永远也不能完成得很好。但是,这反映在实际生活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十分之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工作上很难融入至一个团队之中,从而这就引发了学生个人的团队精神不足。笔者认为,若要能够与现代房地产营销的发展步伐相吻合,那么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综合性的知识加以学习,尤其是对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历练。
二、高职房地产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对策及实施
1.职业技能素质。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能力,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也使毕业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相应岗位时能顺利就业。这一素质的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许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改进办法,如: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实训基地、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进行名师工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开展教师培训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在校园环境里努力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也应是培养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2.职场应变素质。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而进入房地产企业进行工作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外面的工作环境由于与学校的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应,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让其深入房地产公司,了解和总结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等,而且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进行一定的熟悉和了解。职场应变素质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这一素质的培养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开始。要着重把握三个内容:一是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相关的职场信息,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如该职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该行业发展的动态,以及其他间接因素对职场的影响(包括房地产发展方向、房地产产品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二是注意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的变化。如房地产营销工作后期,它要求各岗位人员工作时要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并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职员要能有效地交流沟通、进行自我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综合性的职业科目,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沿化,使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
3.实际应用素质。在高职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的一个难题。如何培养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需要做到: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素质,其实最主要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习毕竟是有限的,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4.专业创新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素质,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高职院校在实施这一素质的培养时可以以短期专门培训和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为常规教育形式,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并普及相关知识、技巧为辅助手段。在实施这一教育时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校方要想办法保障教育及有关活动所需的资金、场所和时间。二是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有关培训,并要求教师带头示范,同时指导学生。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能力的高低列入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评价指标中。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条件,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发挥环境影响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对于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积极地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针对当前时期下高职院校房地产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应该从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
参 考 文 献
[1]王效东.营销人才素质培养的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篇10
一、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数学学习,少不了一定的推理与猜想,通过推理与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猜想,从而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发表出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以猜想的方式发展学生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引出“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未直接引出计算公式,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圆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由此,学生开始主动猜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直径有关”……学生各自说着自己的猜想。在学生猜想后,教师没有直接判断对与错,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学习,即操作验证,最后在讨论归纳。如此一来,教师真正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得到提高。可见,给予学生猜想的机会,学生得以参与数学课堂,思维也在不断地转动,这对于学生思维意识、思维水平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二、精设课堂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速时机。一般而言,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而问题引导便是其中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经过多方考虑,即考虑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问题的难度等等。利用问题牵引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思维发展得更快。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垂直》这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相关知识。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平行?平行具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现象,你能够举出实例吗?同理,在引出“垂直”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带动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现平行与垂直的图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问题一般都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但是无效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要设计,以免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也能够牵引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三、巧设开放活动,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而以“标准”束缚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可取。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摒弃传统“封闭”的观念,转变数学教学,慢慢过渡到“开放”,从而真正打造利用学生思维水平提高的学习环境。其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巧设开放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思维,最大化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轴对称》这一课时,教师遵循开放选择,设计动手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开放活动的设计是在学生了解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后,如什么是轴对称,轴对称有什么特点等,旨在深化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从而带领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请同学们结合轴对称相关知识,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为了驱动学生创新,教师增设评比环节,设计各类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等。由此,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不同图案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不仅要发挥思维,还需要将轴对称知识融合到作品中。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知,对于开放性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因为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可以得到发挥的机会。
总而言之,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小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特点也有所不一样,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难,因而思维发展也要跟上。作为数学教师,既要注重教学生数学知识,也要注重在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二、“设计思维与方法”国内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是对感性思维到物质形态的转化过程,将自己熟悉了解的事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表现。打破原有的僵化思路,打开各个领域间思维的界限,体验更自由的个性设计思维方法。可涉及主题设计,并带动学生对主题充分理解,展开以点带面的设计表现,深层地剖析对主题的感受,唤醒设计的创作思维。本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大部分高校传统设计思维的教学缺少师生间的相互研讨,而是直接灌输,单纯地强调完成作业,忽视在学生对设计线索方面的理解,忽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高校设计思维课程的需要创新改革。
三、“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对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表现形式
(一)“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在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创造的前提是习惯,学生中习惯是在以前画画时老师教的方法中形成,如概念中的苹果,概念中的树,教学中过早地用符号教育,使得学生创造世界的这扇大门过早地关上,切断了与世界联系那种感受力,从而忽视了其对生活的观察。艺术家更多地是保持人在原始状态的感性,而原始状态的感性最接近的是童年阶段,感受力很强。从米老鼠的卡通形象所代表的世界最挣钱的标志中可以看出,创造设计符号的简单性。其中有谁都能画米老鼠的耳朵,或说这是只没有设计的耳朵,只是一个圆的符号,也说明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对待。最好的设计或许就是没有设计,真水无香,大道无形,手中无剑,胜似有剑。从电影蒙太奇孤立地看片段似乎什么关系都没有,而片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新的意义。因此设计思维课程中应结合感知、整体、观察等设计思维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二)“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在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表现
1.在课程中首先通过《盲人摸象》课程训练,对旧元素产生新的认识。该作品不是要求画得多好,而是让同学通过自己的手来感知探索,在画完后学生都希望看到画的是什么?这个训练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出一种旧元素还能画出这么丰富的东西。通过对物体的触摸,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所有的体会和感受都很新鲜。传统中我们认为《盲人摸象》是不好的代名词,而设计中的《盲人摸象》则是可以利用的方法。课程的核心是从触摸、误解到创造的过程,也是创造设计的源泉,盲人摸象创造了五种答案。艺术创造中的看上去是孤立和错误的却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并能产生连锁反应,因为艺术创造中的创意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在科学中很多新的发现往往都是科学家某时出错了,而从中发现有什么可以再提炼而形成的创新,盲人摸象即体现了创造性的思维。
2.在设计思维课程中设立了由原形-移植-创造设计的训练过程。而移植是我们对身边已有功能的结合,如手机和相机结合,该创意元素中谁属于谁?是能打电话的照相机?还是能拍照的手机?设计时要有所侧重。学生作业中有米老鼠与现实生活人物(移植)结合,需要学生观察生活,去观察真实的人,把生活中的人移植到米老鼠的形态语言上,通过现实人物与米老鼠形态的反差而使人产生共鸣,从而打动受众。该课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全方位对表现对象通过触觉感受,进行思维发散,其作品表现成果既有创新特征,又有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从而对空间形体、平面形态产生较为深刻地印象,也为产品设计、服装造型、平面视觉设计的课程建设打下基础。本次课程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视觉传达的表现能力,也激发了创新能力,并最大程度地挖掘其内在创新设计潜力,将传统的中式风格与西方文化对接表现,从而产生新的创意,造型上可与其他学科对接,如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物造型设计形象的塑造融合。
3.在限制形-想象-创造的设计课程中,学生可以用适合纹样为设计限制形,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风格,如外观的剪影限制形,卡通形态中外形的整体感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物品外形联想画成具象效果。其中形态设计中的压迫与反抗就是创造,有限制才有创造,创造是在条件极其苛刻的条件下创造价值。如笔记本的“薄”和速度“快”的诉求,大多数创造活动都是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拍出了世界级的广告。也就是一个特别的严格的限制和一个创造可能性的结合,当学生作品通过绘画将限制造形有目的的设计一套后,将能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启发,从而可以寻找到设计源头在哪里,并从中可以理解出设计和绘画的区别。
4.在原型异化法设计课程中将人物拟动物化,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形象都一样有生活中人的原型,非人化的卡通造型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可感的人,如表现“我很萌”形象,当小孩很认真做事的时候,可表现出无意识的可爱,越认真严肃也越可爱。
5.风格借用法课程。新时代下人们最喜欢学“山寨文化”,但在学别人东西的同时应该自己创造新事物。在设计作品中要求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前人熟悉的作品中增添一个新人进去,原型还是你自己,把你当成一个演员充当如蜡笔小新的角色,在艺术作品中学习前人成熟的动漫设计语言。
经过以上几次课程紧密衔接,通过生动的设计作品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创意,在限制形的设计中,很多学生作品,都可以设计加工成系列的工艺美术商品,而且风格独一无二,最后产生的作品都具原创性。
篇1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13
一、对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的再认识
1 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考评的内涵解读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责,高校教师作为履行这三大职能的主力军,其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要求内涵体现为:第一,崇高的师德。师德,即教师的道德、品德。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1)良好的思想道德。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做到为人师表。(2)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3)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一股是指注意力持久,想象力丰富,有顽强的意志力与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第二,全面的师理。师理,即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第三,高超的师能。师能,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高校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能力。第四,一定的社会服务绩效。即与学科、行业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实绩,从社会影响的角度体现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2 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考评目标定位的理论依据
(1)现代人才观。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明确“人才兴校”、“人才立校”的考评思想。二是尊重人才流动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总是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对有可能流动的人才,在考评中要切实作到有利于提高其待遇,发挥其特长来设计考评目标。三是增强公平竞争意识。四是倡导不断创新精神。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他(她)能不能把积累的经验、学到的知识、拿手的技术、掌握的信息,以创新的精神运用到实际当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结出创造性的果实。五是坚持实践识人观点。考评高校教师应在工作岗位实践中观察、检验人才的实践活动和业绩,才能达到“准确评价人”的目的。
(2)绩效考核理论。关于绩效的内涵,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结果的绩效定义,Bemardln和 Boatty把绩效定义为:在特定范围、特定工作职能、活动或行为上生产出的结果记录。根据这种定义,设计广西高校教师考评目标时,主要注重教师业绩成果的质量和数量考评,具体表现为对教师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质与量的考评。二是以行为为基础的绩效定义,Murphy把绩效定义为:一套与个人所在组织或小组的目标相关的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在对个人考评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师个人业绩与岗位要求,教师考评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孤立地考评个别教师,在考评目标的设计上必须坚持教师个人与岗位、集体组织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的劳动呈现时空弹性大、强度高,无限定的劳作时间、无划定的教育区域、教师劳动成果具有后显性等特征,给教师劳动评价尤其是量化评估带来难度。因此,教师的考评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应该只看硬指标,更应该重视思想政治表现、人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的定性分析。教师绩效考评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尊重其专业表现,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进行教师绩效考评目标设计。
(3)地方高校定位与评价关系理论。高校办学定位需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成为现实,而要使高校教师围绕学校定位的目标发展自己,贡献自己的才智,就必须将学校定位的目标分解或者渗透到高校教师考评目标之中。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区域分类指导的精神,广西高校在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特色建设上,要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大力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广西农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够发达,更多需要的是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上,多数高等院校的办学重心尚不能高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此至少应对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进行分层设计,集中表现在教学工作数量与质量考评要求的差异、科研工作质量与数量的考评差异上。
(4)高校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内涵包括: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自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颁行以来,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环境在不断的建构之中,但针对高校教师而言的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与落实。要求高校教师从学科专家的“单一型”向教学专家的“复合型”发展,就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化考评的重要原则,在这样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考评重点更多的应该是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状态。
二、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
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应该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依据相关理论,在修正以往考核因子的基础上重新拟定,即以原来行之有效的考核因子加上欠缺的因子,形成理想的考核因子与考核目标设计。在广西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现行的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体系主要从专业技术人员的政
治思想、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技术工作经历、业绩成果、论文著作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己经形成了一个多维的考核框架。基于目前教师考核中仍然存在的难点和盲点,我们对地方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差异性
适应高校办学层次和发展目定位,针对师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绩效考评因子进行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的差异设计,切实引导教师确定与学校发展一致的个人生涯目标。
根据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分项设计考核目标。(1)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与考评。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根据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依不同岗位分层设计不同考评目标。(2)发展目标定位。在战略目标定位上,不仅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在考评上有科研与教学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的层级和档次,比如对教学型高校应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让那些在科学研究方面不突出,但在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有经验、有办法、效果好的教师在考评中获得较高的业绩评价。(3)办学特色定位与评价。办学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因此,在考评目标设计上就应与特色所涉及的方面相对应,努力形成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考评目标。
2 服务性
教育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作为“准公共产品”是一种不以单纯赚取利润为目标的服务。因此,树立教师服务观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需要。而且,社会服务作为考核因子一直以来都是西方高校教师评价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却是长期被我们所忽略的评价目标。当前,高校教师业绩与能力考评目标设计中首先必须凸显服务社会的目标,社会服务质量指标首先包括为高校做出的贡献大小;得到社会或企业的认可程度,主要以横向合作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影响等加以衡量,评定等级。其次是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情况,省级以上学会兼职和扩大学校声誉等指标。再次,包括服务于本院系的师生员工,可以通过同行评价决定考核结果。
3 发展性
即着眼于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高校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目标设计。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在评价目标的设置上,教师专业化必须与教师的专业岗位需要相结合,把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纳入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轨道。根据学科建设设置岗位考评目标:根据岗位发展需要,提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考评标准,以促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业绩考评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