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的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教育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教育的现状

篇1

一、中学惩罚教育现状

篇2

(1)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形式,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只注重形式主义,没有实效性,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缩小,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用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德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2)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都是在被动地去学习,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德育教育的兴趣不浓。

2.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鲜的事物与科技产品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习惯与行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能力与处理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当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抛弃陈旧的思想,主动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已经是当前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目前所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教师的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让德育的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合理。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探究

1.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家庭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及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获得与体现。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好的学校环境可使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中学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净、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给学生美的向往、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心灵上得到升华。

2.提高师德修养,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科学的育人能力。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德育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培训与学习,选择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德育教育队伍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加强培训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学校要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讨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篇3

1.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2.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3.音乐课缺乏创新内容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4.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中学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一)音乐教育的教育性与审美性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素质教育。②审美性与创造性。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及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和表现,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音乐中的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张驰、节奏的强弱、音色的变化,都能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塑造美的形象,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二)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愉悦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通过音乐操作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在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曲式等方面的技能操作、为更好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打基础,使学生在歌唱、奏乐、欣赏、创作活动中去表现音乐、抒发其情感,发展其个性,并从中接受教育。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健康、高雅的艺术会使生理愉悦升华为审美愉悦,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三.充分发展音乐教师科研水平

篇4

 

一、农村中学音乐艺术课的现状

 

近年来,音乐艺术课被视为“副科”“小三门”这样的说法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一些农村中学为了升学率、为了成绩,很多的学校还是将音、体、美视为不重要的学科。单从学生“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现状说起,爱音乐是人的天性,欢歌笑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就会相对比较活泼、开朗,而大部分学生在学校音乐学习却兴趣不是很高,这种现象中外国家到处皆有。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大、任务重,音乐课开课不足,学习音乐的时间少导致的。另外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靠单一的终极性评价,即使开设有音乐课也会让学生觉得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所以学生感觉音乐课索然无味。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地位不明确

 

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校领导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地位理解和认识不够明确,他们只将高考和中考的录取率和升学率放到第一位,学生考出好的成绩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只把升学考试的科目视为主课,而音、体、美都是“副科”,对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都放的次要位置,因为这些方面的培养都是内在修养,看不到摸不着,所以都不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也是如此。

 

(二)教育设施和现代教育设备落后

 

农村中学的教育设施和现代教育设备比较落后,由于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教育设施和现代教育设备资源的短缺,一些农村中学教室里根本就没有安装投影仪或者是一体机,大部分学校也只有一个到两个多媒体教室,即使有两个多媒体教室也轮不到音乐教师上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被主课占了,例如:高中的音乐鉴赏课必须要有多媒体才能上的生动、有趣,才能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声音供学生们理解和认识,但是由于多媒体设备的缺乏导致音乐鉴赏课成了音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也是听得稀里糊涂的,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不高。

 

(三)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还是像过去一样在教室里教师教学生听的现状,根本就没有一点创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不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基本素养,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2.音乐课堂成了歌的海洋,教师的“一言堂”,忽略学生的参与,没有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运用到课堂上来,而还是老一套,教师讲,学生学;3.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不注重教学过程,只注重教学的结果,评价和激励方法单一。正是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致使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效率比较低。

 

(四)不能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由于农村中学的领导、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只重视升学率和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文体活动从来是漠不关心,所以学校也就很少组织文体活动,比如组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元旦晚会、艺术节等活动,最能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可是学校很少组织,所以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的氛围。

 

(五)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方式对于音乐的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程评价方式能够促进音乐课程学校效果的提升。在现有的音乐学科评价中,教师经常通过让学生试听一段歌曲来考核学生的音乐素养,考察的方面只是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提高与进步,并没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总之,现有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并不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提高。课堂教学评价在音乐艺术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而农村中学一些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评价中选择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基本都是终极性评价,而很少有教师选择过程性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通常是通过让学生试唱一段歌曲来考核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考察的方面只是学生最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提高与进步,并没有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努力、用心,学习态度十分端正。总之,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结语

 

篇5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的资源

当前中学的美术教师资源在分配上是不均衡的,因此,对美术教师资源的合理调配是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师资分配不均衡的必由之路。对于城市美术教师资源冗余,乡镇美术教师资源缺乏的现象,就应当加强乡镇中学的美术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合理地引入机制和优越的薪资机制来吸引更多的美术教师到乡镇工作,从而缩小城乡美术教师资源的差距,使相互之间的配比达到相对的均衡。

除了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外,还应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这也是有效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多多参与各种培训活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进修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并丰富实践活动。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传统文化意识

在中学的美术教育职能中,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传统文化意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在中学的美术教育中要将弘扬和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美术教育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来更好地发现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

三、合理增加美术教育的投入

合理地增加美术教育的投入可以改善美术教学的环境,从而使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得到保障。美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特别是对于一些绘画课和手工课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因此,设置专门的绘画教室就成为美术教育顺利实现的前提。

篇6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非常短,但是发展变化却非常快。无论是教学内容、目的、方法上都存在较大分歧。而且还暴露出其它学科难以遇到的“怪”现象。

1.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和“无用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农村学校设备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责难我们总是把落后的东西教给学生的批评经常能够听到,这就是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当人们发现学校设备不可能永远与社会同步发展,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同步时,于是产生了计算机教学“无用论”的观点。

2.计算机技术“无师自通”论:自从出现Windows操作系统后,软件都有较强的“自述”性和明确的菜单操作,许多软件可以通过“帮助”菜单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的人认为,所有软件都可以“无师自通”。事实上的确出现不少“无师自通”的电脑发烧友,因此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必要存在。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4.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5.信息技术越普及,信息技术课越难教:家用电脑的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电脑培训班的出现,中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途径越来越多,“未教先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信息技能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特别是现在中小学都学Windows和Office,而且都取“零”起点,因此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找起点的困难。

二、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

人们用“工具论”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但是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滞后于技术发展,而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又不可能与技术发展同步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教育,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脱离实际的,是容易受到非难的。无论是学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摆脱尴尬局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各种软件环境中有许多共同的因素和特征。许多应用软件之间有不少概念和操作是相似的。虽然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是,新旧版本所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是旧概念的拓宽。从教学角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

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所以,不应该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2.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是否需要独立设置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学科的观点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第二,认为不少人已经能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计算机,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第三,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可以全部整合在CAI活动中,用CAI代替信息技术教学。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学科是十分必要的。

3.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于常规应试教育既不现实,也是错误的。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因此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考试,将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将这门新兴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学校设备差异很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核内容和公平的考核环境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仅仅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于统一的考试是不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

三、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我们必须分析自身原因。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基本在搬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1.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极不相同的地方,第一是教学内容来源的差异;第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这两个差异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关注。传统学科教材(如,数、理、化等)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成的。

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默契”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小学生去试探那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按扭和菜单。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去探索教材以外的东西。相反,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达到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才是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应该认识到,应用软件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是不大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能仅仅以来于一本好的教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比其它学科更强,它必须注意自身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形成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2.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家用电脑的逐步普及,“无师自通”和学生难倒老师

的情况是正常现象,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率先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信息技术课所涉及软件的更新速度是任何学科教学内容难以相比的,面对五花八门的软件,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所有软件的高手。教师的价值和工作应该体现在两方面。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和环境,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

3.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在以计算机语言教学为主的时期内,程序设计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比较接近,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基本能够胜任。随着向应用软件教学方向转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应用软件教学中经常研究的问题就是学习软件的一些功能和概念,针对某个具体的“任务”,研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或者说,可以是教师“教”的,也可以是学生直接“学”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甚至“闯荡”,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可以说,只有信息技术才能够给人们提供这样的自由学习环境。通过长期实践使我们感觉到,与其说计算机技能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应该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建构主义思想比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更能够得到实施和体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含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技能培训要求。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懂、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

篇7

二、农村学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走出困境就值得当地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尽管农村学校资金不足、设备简陋,但也有大城市的学校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用武之地,当然还得从素质教育的基础———养成教育入手。因为学生进了学校一方面接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接收思想道德教育及养成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而育人的首要工作是德育。一个人才如果人品不好,就有可能会往另一个极端走,所以要先从不同途径和角度教育学生,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情况,使他们从小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再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由于家长都拿他们以前的生活状况和现在比,又受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农村家长特别宠爱孩子,所以很多学生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尽管生在农村,却有不少学生讨厌劳动,连基本的打扫教室都不愿做,甚至有些学生还以为教室是教师打扫的。所以学校必须要让孩子们愿意劳动、热爱劳动、让他们以劳动为荣。

篇8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

1.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做具体分析,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2.学生体质令人担忧。根据一项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心里品质比现在的学生强的多。现在的中学生身体素质差、意志品质低、怕吃苦、心里承受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爱打闹、爱说话,课前常要花5到10分钟来整顿纪律。由此可见,现在的中学体育出现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3.体育教学被淡化。课改实施过程中体育课从传统教学转向新课标,出现了过度强调学生兴趣的现象。虽然满足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运动量很小,心肺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锻炼,更不用说意志品质的培养了。相比之下,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也已成为一种摆设。体育教学被淡化,对学生体质方面要求也过于放松。新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很自由,多数学校只注重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球类项目,而对于有一定技术难度的项目和耐力项目却几乎没有开展。

4.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是: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个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和家长,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文化课成绩才是学校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却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有的学校有场地、器材,却明令规定除了体育课与体育比赛,其它时间则严禁学生出入。

5.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学、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里的学校,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处于目标模糊和放养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

1.以体育促德育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的人片面地认为体育是只要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身体锻炼,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少生病,就可以说是进行好了体育教育教学,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观点。我们要做好体育教育教学,不但是要使学生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想和意志品质,发展智力和能力,完善人格等。由此看出,教育中德育是根本,智育是中心,体育是载体。我们在抓好这一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多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学习技术动作,还是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等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为。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意志力差。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品质的教育融入其中,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不同的组织教法及对体育健将、明星成长故事的讲述等向学生进行好德育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安排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形成体育教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相辅相成。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理论课方面: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营养学等方面,让学生从体质健康方面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实验中,结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同时加强讨论、交流和知识竞赛方式方法进行教学,灵活运用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比过去大为提高。实践课方面:主要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和舞蹈、游泳、野外活动,增加了一些游戏性内容和野外活动的内容,使实践课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采用多媒体技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应继续鼓励与提倡农村地区学校自制一般教具与器材,如自制毽子、跳绳、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不能完全照搬城镇学校体育发展的模式,应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开展花钱少、场地器材要求低的乡土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真正使农村地区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卫生”教育。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充实数量,解决教师缺乏问题。动员和安排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函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脱产进修、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师的思想素质及业务水平。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进行短期培训,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以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在体育教研组间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学习和研究活动,相互学习、交流新得体会,共同提高。

总之,促进农村地区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短期内就能改变的事,它需要我们各个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首先要提高各级体育管理干部对搞好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在现有条件农村学校体育无所作为的观念。其次,要提倡艰苦奋斗、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精神。第三,要帮助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充实到农村中学,发展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第四,要围绕国家体育教育总目标,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创造多种多样的地区性、乡土性体育活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各方的齐心协力。

参考文献:

[1]赵学功.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07.

[2]唐毅,陈昌荣.浅谈如何进行山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育.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01).

篇9

二、 农村中学学生的现状

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尽管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但是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小学有正规的英语教学;有的小学英语被当成了副科,教学流于形式;有的小学英语教师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发音、口语交际能力很差。由于这些学生在启蒙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思维不活跃,不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也不能认真复习。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时,就已经对英语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大量的生词、短语、句型有待学生记忆,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不会音标或知之甚少,记单词常常借助汉语或拼音、死记硬背,“有口无心”听不懂、说不出。单词记不住,词汇量跟不上,直接导致句型、文章看不懂。

三、改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现状的措施

1. 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们知道,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常规。然而由于农村英语教学的设备相对落后,所以英语教师应起带头作用,尽量用英语授课。给学生营造说英语的氛围。开始时,教师的速度可以较慢,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就可以用正常的语速讲课,并鼓励他们也加快语速。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当学生取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时,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表扬,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及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

2.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英语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常用的有:

(1)利用上课前10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如,唱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活动,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直观教具包括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投影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形象而直观,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让人探求的情境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转贴于

(3)运用教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游戏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佳肴,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巧和手段。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转化。

(4)适当拓宽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永远会对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保持兴趣和追求,因此应适当拓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教学7A Unit3 Let’s celebrate时,文章内容涉及到怎样过万圣节,但是对于万圣节(Halloween),课文内容介绍的不够详细,我用英语给学生补充讲解了万圣节的来源,以及西方国家是怎样过万圣节的。同时我还给学生拓展了西方的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以及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Spring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龙舟节(Dragon Boat Festival)等。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学生感觉非常轻松愉快,而且增加了许多课外常识。

(5)教师在课堂上设立疑点(最好是要有创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

3. 教会学生记单词的方法,打好基础,防止分化

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构件,学习英语首先要掌握单词。几乎所有的学生一提英语单词,就感到头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记住单词呢?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学贯穿到娱乐之中,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适合农村孩子:

(1)寓教于乐。例如在初中一年级学单词时,我经常使用“单词大比拼”的游戏,就是把一个单词拆开成一个个字母,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字母重新组成单词,比如把单词whose拆成w\h\o\s\e,学生以重新组成who\he\she\we等单词;学生对这一游戏非常感兴趣,大大提高了他们记忆单词的速度,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2)词缀记忆法。英语构词法之一是派生法,即在词根基础上添加前缀或后缀来构成新词。例如牛津英语8A Unit5 Birdwatchers中的Vocabulary部分,通过总结,告诉学生im-,in-,un-ir等是使形容词变反义词的前缀,使学生很快的掌握unhappy, inexpensive, irregular,impossible的词义,而且很容易记住这些单词。

(3)阅读记忆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阅读是记忆单词最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在大量的语境条件支持下,不仅可以迅速把词义记下来,还可以学到各种语言现象和正确的表达方法。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材料。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仅靠书本内容是不行的,必须课内外相结合。

篇10

3. 调查内容: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 ,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的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拥有量、阅读量等8项。

二、结果与分析

1. 中学生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全民健身计划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84%的中学生对体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缺乏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形苗条,说明女生更有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仅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这与一贯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形成反差,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2.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习任务重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这大都是初三、高三的学生,说明受“应试”影响还很严重。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器械体操等项目感兴趣、表示喜欢的人分别只占6%、10%。由于学生对某些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3.中学生体育投入少

中学生体育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物力投入两个方面。

(1)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少

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生主观上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没有正常开展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使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

(2) 中学生体育消费低

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40.8元左右,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对体育知识也知之甚少,书报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有79.5%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其他的体育书刊。

三、发展对策

1.加大《纲要》的宣传力度

《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专刊,使《纲要》知识人人皆知。

2.重技能教学养成锻炼习惯

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针对这一情况,要根据《纲要》的要求,在改善学生体育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为了获得健康体质还是为了获得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家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3.确保每天一小时锻炼不走样

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并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组成多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篇11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在获取信息方面,还是在工作学习当中,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它们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增加了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效率。因此,在中学教育方面,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要靠教师在授课内容上的引导和创新,还要靠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电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中学电教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因此,不断提高电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时俱进,充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中学学生的发展特点,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必然要求。

从当前中学电教的发展现状来看,电化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着实为提高中学教育的发展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良因素也影响着中学电教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中学电教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1.满足现状,缺乏创新观念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学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导,轻视甚至忽视电化教育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一些中学教师也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讲熟、讲透,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此外,他们对于电化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一些教师认为电化教育始终是以音像媒体为主,对于目前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育以及多媒体教学都缺乏认识和了解。学校对于教师关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讲解和培训,直接阻碍了学校电化教育的有效发展。

2.专业性不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在从事教学时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从目前中学电化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教师在进行电化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师更是如此,他们通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而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对于计算机等新的教学设备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对于幻灯片制作、教学课件的制作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一些较为年轻的教师虽然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精通网络,但是却缺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优势无从发挥,直接影响到了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设备更新不及时,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在日常的教学中,对软件资料的升级和相关教学内容资料的更新是保证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料,提高电化教育水平的重要一步。但是,在目前中学的电化教学中,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计算机维护和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导致了计算机缺乏有效的管理。无论是软件的维护和硬件的日常保养,都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教学的发展水平,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三、促进中学电化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1.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要加强对于中学主管领导和教师对于电化教育相关知识的普及,加深他们对于电化教育的认识。在大力倡导新课标和新课改的今天,电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应当充分广泛运用到现代教学当中。中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学习电化教育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电教方案,适时合理利用学校的电教资源,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使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的学习。

2.普及电教知识,促进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电教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提高中学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电化教育是以信息技术平台为载体,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为了促进电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教师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培训工作。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周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如加强对计算机硬件构成、计算机软件使用、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网络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促进电教工作有效落实。此外,学校领导也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电教工作的发展经验,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自身电教工作的高效进行。

3.重视资源整合,强化科学管理

在新课改实施的现实要求下,学校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情况规划电教室的使用,正确合理配备电教设备。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向师生开放电教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共享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对于电教工作的开展是有益处的。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丰富授课的内容,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思考问题的思路,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学校也应该聘用电化教育或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以便合理维护学校的电子设备,及时更新计算机软件,并对学校电教室实施有效管理,建立对学校电教工作的规划总结、使用记录以及相关资料的档案制度,科学管理,促进学校电化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育新.新形势下网络教育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2).

[2]刘静.网络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成才之路,2011,(21).

篇12

我国中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中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2006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中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校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中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中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中学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校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中学的中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2 中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Dos命令、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基础知识。但是在信息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认识与操作能力,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教材的内容传统、陈旧,缺少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跟不上时代信息化的潮流;计算机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繁多,并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加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难度,从而无法使计算机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2 学生计算机能力存在差异性

因为每个中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所以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互不相同,从而造成中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一些学生基本能够进行独立的计算机操作,一些学生完全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一些学生还未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硬件与软件,一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处理与系统运用等。这些差异性对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许多中学校仍然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也没有进行更改,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计算机授课毫无重点、枯燥乏味,使计算机教学质量下降,从而阻碍了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2.3 教学模式单一

中学计算机理论知识内容比较广泛,但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因此学生无法全面地学到充足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尽管计算机课程普遍出现在大多数学校之中,但教学形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常用的模式之一,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操作技巧方面受到限制,学生的思路只能按照教师讲解的套路进行延伸,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计算机逻辑思维与操作能力,从而降低了计算机整体教学质量。

2.4 师资力量薄弱

一般情况下,部分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只是进行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教学,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文化水平,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与计划。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一些计算机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另外,部分中学会聘请大专、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教学,虽然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来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

3 实施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策略

3.1 改变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一些计算机教室不仅身兼教师一职,而且还要分管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相较于其它科目教师而言,工作量与待遇呈反比,从而使计算机教师对工作缺少热情与积极性。所以,计算机教师要提升自我的思想观念,了解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育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第二,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解教育不只用于传递文化知识,而且是发展认知的必要方式。所以,中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学习之中,从而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3.2 课程结构的改革

因为中学生学习任务量大,学习科目繁多,所以无法编排更多的计算机课程。针对有限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应该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来实施教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发挥出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又可以对目前市场发展的最新状态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材料或者成立学校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3.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应该选择与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相符合的理论内容。教材内容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做到有重点、有规范、层次分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且,计算机教材也要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更新进行升级调整,使计算机教材内容涵盖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4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