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研究与实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研究与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研究与实践

篇1

常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意义教育实践与研究 张钧祥,范保林

影响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几个因素赵金伶,师彦星

学生个人生涯设计应以其兴趣和优势为基础武淑清

论美育的历史与功能张忠华

校园网维护经验谈郭建国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储昌楼,钱凤珍

浅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张克久

浅谈语感能力的培养苏长金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孟献红

论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王苏生,孟湘

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写作能力--关于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素质的思考高素忍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王春林

入画·入情·入理韩国平

因特网:英语教师的良助林红

初中英语Book2A修订介绍曹洁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警示: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语篇分析能力杜保平

谈外语课堂教学的互动式刘培焕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苏萍

数学解题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陈广田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冯倩荣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尝试田坤山

用图示觅解法求函数最值郭书均

浅谈圆中成比例线段的证明高振文

试谈具有代数条件的恒等式证明牛素君

趣味盎然激求知冯菊英

增加数学课的文化氛围左学红,冯书楷

一个复数的广泛应用牛保林

浅谈高中生学习物理认知障碍与对策朱习达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制定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梁中华

谈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陈永会

巧用等效法解物理题两例冯林栋

例谈高中理科综合测试题的来源及求解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 颜建河,边希义

从初中毕业实验操作考试谈化学实验教学刘书择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付尊英,潘紫千

对加强教育科研先导校建设的思考许银海

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初探王金钟

当前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概述任伟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牟秀玲HtTp://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宽容王新禄,韩巧燕

浅谈"候课"、"踏点"与"压堂"唐绍军

浅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刘曰海

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学会心理管理金晓雪

从理念上辨清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陶书荣

论端正教育思想徐志伟

谈阅读课的有意义语言训练周益民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李杰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张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刘淑英

朗读教学的组织艺术--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法杨梅

如何指导学生写具体李晓峰

作文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曾骊,陈爱珍

研究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于立娟

指导学生作文之我见何丽华

发挥主体作用搞好语文教学赵宝生

教会质疑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焦秀英

全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展望与思考闫会学

刍议英语自学习惯的形成苏仁平

利用多媒体强化英语听力苗冬青

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实际掌握赵兰锁

关于小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研究沈敏岷

浅谈在《社会》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赵雪芬

浅论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方式和原则林革

"开放题"教学摭拾祝中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刘素芸

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刘文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吕欣玲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郭成志

浅谈"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刘玉舫

关注学生数学体验的教学策略王立军

尊重学生学会赞赏--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杨淑娟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吕军杰

浅谈中学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默进芬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地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王元波

浅谈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马永在

浅谈媒体在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周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贾玉娟

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朱会兰

给"鱼"不如"授渔"--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陈华

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发探究功能的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 马本良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史素杰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张清保

比较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赵中霞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王俊杰

美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挑战赵胜利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做法郭利

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王树林

体态语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马金殿

让习题剧走进数学课堂郭辉杰,王广建

篇2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名字早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卓越的成就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名字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但是,康德的哲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经历,这就不为世人熟知了。

青年康德立志献身于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为了面包而读书。他曾这样写道:“我早已投身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的路勇往直前,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对它的追求。”1755年9月,31岁的康德获得了格尼斯堡大学讲师的职称。因当时康德发表过两篇天体论文,已小有名气。面对慕名而来的多到不可信程度的学生,初登讲台的康德的表现甚为青涩,甚至有些慌乱。直到第二节课,他才镇定下来。由于他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学识渊博,很快就获得广大学生的钦佩。自然地理课是康德最喜爱的一门课程。康德在课堂上的讲授,充分运用极强的记忆力和生动的想象力,从细微末节塑造出完整的形象,这些使他的讲解非常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方法上,康德希望学生们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思想。他指出,死记硬背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要主动地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他使用教科书,并不照本宣科。他也不喜欢学生记笔记。当他注意到有的学生没有抓住主要的而在笔记中记下了不主要的,他会难过的连自己的讲义都讲不下去了。在对待不同资质的学生的态度上,康德则尽力去关注那些中等天分的学生。康德精进勤勉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与敬重,他讲课的教室总是挤得满满的。

康德的教育观点是在卢梭《爱弥尔》的影响下形成的,并且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应用于实践。1774年,约翰·贝尔纳·巴泽道在德绍创办了名叫“博爱”的学园,致力于改革教育事业。该学园注重传授自然知识,教学轻松,没有强迫遵守的纪律,也不进行惩罚。康德热情支持“博爱”学园的教育试验,主张对教育工作进行革命而不是改良;他劝母亲们要亲自给孩子喂奶;他还主张孩子从小就应当有行动的自由,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教会人思考,教育者不要乱用惩罚手段……康德的许多教育观点即使在当今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仍然有着值得借鉴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就曾精辟地指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康德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生活经历,印证了荀子所阐述的为师之道,对于古今中外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具有普适意义上的指导价值。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无论其日后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其任教之初,都会出现各型各色的“青涩”现象,都要迈出各自蹒跚艰难的第一步。只要他(她)心中有事业,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积累,与时俱进,勤奋扎实地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能够站稳讲台,赢得学生的爱戴,获取事业的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篇3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注重于理论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因此经过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十分过硬。但是在实践方面,与理论有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现象,导致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无法很好地进行的。因此为了让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进行,就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仅不能完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同时也需要加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以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同时对于职业教育的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改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考试过程中,主要是采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在考试过程中进行体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很好的检测学生对课堂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目前职业教育考试让学生以及教师深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无法自拔,在毕业后的知识掌握也无法达到要求。在职业教育的教师方面,教师的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了较好的进行,就必须与技工教育进行融合,吸收技工教育的特点,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二、我国技工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技工教育显然要比职业教育更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技工教育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技工教育培训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远远高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在刚进入到企业后就可以为企业做出贡献,十分适合社会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专业素质培养十分关注。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技工教育可以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在通常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是介于技工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方式,经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在理论研究的能力上是无法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的,在动手能力上是无法与技工教育的毕业生相比的,因此在两方面都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就无法得到我国企业的青睐。由此可见,为了让我国的职业教育较好的进行,就必须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精进。而如果我国职业教育在进行过程中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就能够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水平以及就业率。

三、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

如果让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够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进行。而在我国某地的职业教育学院也与技工教育进行了结合,并且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例如我国某地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当地人民政府批准,与当地的技术学院等技工教育学院进行了融合,并且组建成为了专门意义上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实现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进行较好的融合。在融合之前,可以采用许多有效的手段以及措施进行融合。在融合的方法上,主要总结起来有3种方法。

(一)将办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办学方法上,可以进行创新,以保证学院较好较快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创立方法上,可以将教育的中心确立为“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主题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需要建立起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以保证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融合后能够逐渐提升教学质量。

(二)需要让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全面融合

在这一方面,为了明确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在融合后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目标,可以制定出专门的发展纲要,并且可以使用一些竞争招聘的手段,在源头上让学员的管理水平以及师资水平进行提升。

(三)通过迎评创优的方式来推动学院的发展

通过迎评创优的方式,则可以更好的帮助学员的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院多参加省内外的各项评定,并且需要尽力的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提升学院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由于学院的知名度提高了,也就能够吸引更好的师资力量以及生源,帮助学院更好的得到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往往无法达到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而让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进行融合,就能够帮助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也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于晓东.解析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的成功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2.

[2]李强.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的成功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73.

篇4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美国“名著运动”探略

关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标准》制定原则和策略的调研

核科学知识普及的新机遇——以新闻为线索开发核安全校本课程的思考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着力点的探讨

对农村初中生完成作业情况的思考与对策

从朗读的定义说起——异议“有感情地朗读”

浅议古典诗文的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游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探究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雕琢命题方式切实考查数学能力——2011年特色中考数学试题的分类赏析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初探

着力打造高中教育的“航母”——武安市第一中学

话说“爱弥儿”及其创造者卢梭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

活动——课堂教学的灵魂——活动教学初探

教艺迁移策略

英语教师营造和谐课堂应具备的素养

略谈语文课堂上的有效训练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

以语文教学帮助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建构

本刊关于作者投稿及稿件处理的重要启事

论高中小说类别及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以200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渲染铺设魅力语文——“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让朗诵辉映你的语文课堂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初探

英语词汇趣味记忆法浅议

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改进策略

巧解地理名词整合文综知识

《教育实践与研究》公开发行十周年贺词

你们是我开出的花儿——献给我的学生

赏识激励是洒向学生心灵爱的阳光——浅谈赏识激励教学策略的运用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隐性因素探析

论学生消极自卑心理及其矫正策略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河北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教育阶段应多安排户外活动

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注重过程——中学教科研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做好化学实验提高四种能力

“依法治班”——班级管理的必然趋势

浅谈班主任的“严”与“爱”

教育欠发达地区学校存在的几类问题

浅议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会初三学生学会学习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错误分析

把情商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篇5

一年级:认识田字格各部位名称,练习用铅笔写字,强调执笔方法,坐姿正确。

二年级:在一年级基础上,学习常用偏旁部首。

三年级:练习用钢笔写字,学会钢笔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基本知识。

四年级: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书写正楷字,自觉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掌握各种笔画和常见结构的字的写法。

五年级:继续练习用方格进行钢笔字书写,掌握基本写法;学习用横条格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六年级:能比较熟练地写钢笔字,掌握各种字形的结体方法,会用横条格书写,写得端正匀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陶冶情操,注重学生品格培养

(一)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古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写字过程中观察力的重要性。

(二)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别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美情感。”

(三)培养坚持不懈的恒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字何尝不是如此。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写字练习中,对学生做到“不求量,但求质”,要求每个字多练几遍,要求每个字的质量,必须多比较、多思考,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三、探索写字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目标

写字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书写要领,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关键所在。为了使写字教育模式更趋完善化、科学化,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保证写字课堂教学常规化

1.保证课时

我校打破常规,一改以往每周一节书法课的做法,而是遵循练字的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五分钟都进行《天天写》书写练习。一周累积,学生练字可达75分钟。

2.保证教材

写字校本教材《天天写》与田英章老师书写的语文课本同步的字帖为范本,进行蒙帖练习。(简单、有趣、训练程序科学实用的教材)

3.保证教师

全部由专职写字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合作担任。

(二)写字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应明确写字的教学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习惯的培养,随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三)培育“墨香飘逸,立字立人”的书法文化

学校重视环境的布置,在教学楼外墙装有红色醒目的篆书校训(国家、责任、强者),教学楼正厅两边的墙面上分别以篆刻为表现手法的历代书法名帖兰亭序与百家姓,每层楼走廊的墙壁上挂有师生的软、硬笔书法作品,每个教室门口左边的墙上都安装由“以古代书法名家、诗词名人命名的写字展示栏”,用来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

(四)学校练习与家庭督导相结合

学校练习是主,家庭练习是辅。学生在学校的练字时间有限,要巩固和发挥在学校学到的书写技能,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四、建立写字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一)活动平台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学校不定期开展书法比赛活动,由班级内的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并及时组织专职书法教师作出评审,对参与者和优胜者分别给予奖励;我校每月举行一次书法笔会活动,并做到篇篇有批改,人人有评语。

(二)展示平台

学校开设书法展览平台,经常举办各学科常态作业展,师生书法展展等展览。定期举行小学生阅读写作、写字作业展览,有公开的现场展,有推荐的,有抽调的并组织学生参阅,学生在观看中比较、学习、交流,促进阅读写作、书写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展览后每学期评选出优胜班级进行奖励。

五、实施多样评价,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写字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校写字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奖励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发给奖状。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

篇6

摘要: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可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教育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应该把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行动研究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人们在其作用上已达成基本共识:第一,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动研究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力求使教师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二,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研究,使之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三,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在推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促进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上起到中介作用。学界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论述极多,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称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为“行动”,称专业研究者、专家学者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索为“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并无有机联系。行动与研究的分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教育研究领域,有许多研究者埋头于书斋闭门造车,缺乏对现实应有的关注。而实际工作者面对高深莫测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常感远水不解近渴,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却又不知路在何方。针对此,教育行动研究遂应用而生。实践证明,教育行动研究通过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努力,使教育理论主动寻找实践作为基础;实践也主动寻找理论作为指导,进而反思和批判理论,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就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类型和活动。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既开放性地不断改进教学,又通过批判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吸纳能力。可见,教育行动研究正是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顽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实践主体带着教学中的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走入教育行动研究,同时研究主体也要深入研究现场,以合作的态度和方式与实践主体一起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一方面特别强调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作。这种合作互补了二者研究的不足,既克服了研究主体的研究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的不足,又克服了实践主体开展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另一方面着重强调问题的解决。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联结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桥梁,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为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创设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三)教育行动研究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从研究的角度说,教育行动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并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从行动的角度看,教育行动研究又是“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过程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并以行动质量的提高与否作为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把实际的行动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行动过程,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四)教育行动研究在“反思”中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

反思是教育行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促使实践主体通过研究活动改变原先的教育理论,提高认识和完善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时,研究具有把作为研究者的实践者从原先的认识框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框架中‘解放’出来的功能。……这种‘解放’功能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就是推进改革和促进完善。”\[1\]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实践主体要合理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根据反思过程所形成的判断,修正研究过程中的行动。同时由于研究主体自我意识较强,理论品质倾向于批判性反思,因此他们理应帮助实践主体使之成为反思型的主体,让教育实践不断走向合理性。这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双向反思过程,为行动达到最佳效果提供了保证,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交互生成。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种久治不愈的顽症。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而以往的研究单纯地囿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胶合之中,没有跳出思维的框架,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研究。其实正是教育主体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理论主体重在从理论上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形成具有一定解释力和指导性的陈述为其阶段性成果;实施主体关注的是,如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而决策主体则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统一和整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如何使教育系统与其他的组织系统协调起来,如何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教育行动研究中,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各教育主体在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主体的思维定势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设置了屏障

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大多都认定自己的社会责任是研究和总结教育理论,通过研究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共同的理想追求。他们大多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指向现有理论,通过分析、比较、批判、重建等一系列思维加工来实现理论的推进,仅此而已。而教育实践主体最突出的思维缺陷是对个体实践中内在理论的忽视。教好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觉得这才是自己份内之事,一旦谈到要参加教育研究时,往往又认为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定位的划分,虽明确了不同岗位人员的不同工作职责,使各自的专业化程度有可能实现,但也设置了无形的屏障,隔离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二)教育实施主体作为行动研究者的尴尬

其表现为:1.自身素质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对教育实施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理论专业化水平,深厚的写作功底,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等等。但是不少教育实施主体在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时间和能力上存在不足、观念上自设屏障,从而导致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没有“问题”的研究,没有“行动”的研究和没有成果的研究。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呼吁教育实施主体的参与与其自身素质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2.外部条件的不成熟。第一,评价机制问题。由于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围较小,而且是对特定对象的研究,研究的情境也无法作较精密的操作,再加上研究的目的只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信度”、“效度”来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二,研究的体制问题。一些教育决策主体并不重视或不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使之缺少必要的体制保障,如研究的机构、人员、物质、制度等保障机制并未落实。

(三)各教育主体之间难以展开交流对话

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各自的理论共同体,参与到行动研究中去,但由于三大共同体在性质、特点、研究的成果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有时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各教育主体之间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对话交流产生一定困难。教育实施主体常把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的具体的、操作性理论指导上,而当教育理论主体的研究成果达不到直接应用的水平时,就会被指责为脱离实际,而教育理论主体又反过来指责教育实施主体未将其理论进行适当的运用。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也会将批判的矛头共同指向教育决策主体,指责其未制定出恰当的决策来促进主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实现各教育主体的沟通交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既然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集焦于教育主体,因此要使教育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要诉诸于教育主体行为的改变之上。

(一)沟通的前提:三大教育主体要认清并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主体性。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被研究对象,不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研究成果的探讨者、开发者和实践者。再者,教育行动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自我反思”的权力还给教师以及其他所有的实践者,使他们能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始终以一个“反思实践者”的形象出现。可见,教育实施主体在研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是其主体地位凸显的突出表现,是教育行动研究之魂。第二,实践性。行动研究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的。它关注的不是各学科分支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并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第三,协同性。Somekh强调在行动研究情境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和谐互动所形成的组织文化与气氛的价值。\[2\]协同性就包括三大教育主体在各自形成的共同体之内以及各共同体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一方面使知识或理论的建构更具有可信任性,并且更符合科学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并优化教育行为。总之,三大教育主体只有正确认识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才会更好地理解并更加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增强参与的自觉性。

(二)沟通的内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要增强自我意识

教育理论主体中的一部分要继续专心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工作,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深化、系统化、科学化。这类研究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个人学习性实践的拓展和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形成一种透视生动实践、形成理论结构框架的能力,学会用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中的另一部分要走向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真知,获得灵感。只有当教育理论主体在抛弃了他自我强加的鼓励,自我陶醉的无视实际以及自我放纵地寻求学术地位时,他才有可能实现最初的承诺:克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距。\[3\]

教育实施主体一方面要加强理论修养,明确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要用理论来武装自身的头脑,把理论转化成思想、智慧、精神。因此,教育实施主体要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意识,参加理论培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升其理论品质。另一方面要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教育实施主体所有成员都应以持续的、无休止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作为基本的生存方式,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论。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成为了教育实施主体通过不断的反思性批判显现、改造和优化实践理论的过程。

教育决策主体要协调好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两者交流的氛围,促进两者的互动,并建立新的制度来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体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让教师树立教育科研观念,使教育行动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形成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良好氛围。第二,要求学校成立教育行动研究中心,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领导工作,构建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运作机制。第三,构建教育行动研究的保障体系,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沟通的外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由于各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理解的方式和意义各异,因此迫切呼唤各教育主体间的交往。教育实施主体迫切需要教育理论主体的帮助,共同解决自己在教育情境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身的教育实践走向科学化、合理化。教育决策主体也需要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为决策的制定出谋划策,提出批评和建议,使决策更具合理性、正确性,更能深入人心。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总结出的理论成果,教育决策主体制定的决策,都需要被教育实施主体认同并接受,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实在的效力,实现教育的价值。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各教育主体彼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理性、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其他教育主体的行为。各教育主体要努力维持开放、平等、自由的沟通情境,同时形成支持性、非评价性的氛围。这样各教育主体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成为负责的“当事者”。

教育行动研究确实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沟通的实现也要依赖于各教育主体主体性的发挥。如果三大教育主体囿于“前见”而无所作为,那就不可能沟通。当然,教育行动研究也并非能保持绝对意义上的“填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它只是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契机。要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仍需要三大教育主体在实践中不倦求索。

参考文献

篇7

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再到实践教育,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操作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思想虽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新的时期,他们不仅仅是针对现行教育中的某些偏差,有针对性地重新提出,而且结合时展需要,在内涵又有了新的突破。大学体育的实践教育,传统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这个环节上,如何在实践性非常强的术科教学中体现实践教育思想,却是一个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或者说,是在对实践教育新的理解和操作中,常常没有被考虑到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育的理解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客观对象,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这种认识,其实质是把实践教育理解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内化知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实践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实践教育思想还主张,应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使实践教育有一个制度保证;应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而笔者认为实践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及获得相关的情感、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其过程是围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目的而开展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教师与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

二、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育

(一)关于教学目标

一开始就明确确定教学目标为知识、运动技能和实践能力(欣赏、编排、组织、训练、等),目标的确定来源于两个方面:1.通过组织学生欣赏大量的各种比赛的录像,并且对相关文献资料作仔细地阅读。2.与学生深入交谈,对他们的就业倾向和学习兴趣及审美趋向作了调查,基本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由学生与老师共同制定。当然,教师是天然的指导者,具有充实的理由说服学生。教师对优秀的健美操老师(教练)的个人性格、教学风格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的取向同时作了了解,以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中做一个榜样。

(二)关于教学过程

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是学生与老师双方共同制定,并且培养的目标与路径都是双方协定。要求学生组合成4人一小组,每周除了完成作业之外,还得有两次至少1小时的课余训练,主要内容为基本功。训练内容由学生小组制定,教师修改后生效,期末由教师与小组长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占考试分的10%。教学进度主要以能力培养的进度为核心,知识内容为载体,从资料收集到课堂反复带操、教学,以及小范围改编、创编到成套的创编及组织其他不相干成员表演考试。学生要求教师要大量提供资料,要及时反复讲解、评价,要对学生表现以录像的方式反馈学生,以及组织学生外出表演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执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这种基础可以通过上课以前的平时课余训练达到。对于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推荐到实际教学中,加以磨练。

(三)关于教学方法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践教育的基本保证,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互相信任,可以帮助教学计划的实施。合作学习,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教师、学生都有分工,对自己成绩及问题的肯定与发现,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运用好考试这把双刃剑,以考促学,使考试起到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个性可以丰富教学成果。教学中,教师并不随着学生自我实践的时间增多而减少工作量,相反,教师的注意力转向发现问题、使分析问题和研究未来问题,使教学相长真正得以提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教学相长的动力不足)。

(四)关于实践教育思想的贯彻

在上述健美操课程教学中,实践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目标上以学生的兴趣及审美需要为基本取向,从提高技术和掌握套路,转向学生综合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组织从单一的技术、知识学科逻辑体系,转向知识、技术、能力相结合的逻辑体系,并且以单个能力到逐渐组合,最终具备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这一逻辑线索为主;始终坚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考试作为监督手段,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要求,循环往复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在承担一定压力情况下,于“实践”或“模拟实践”中学习和进步。

通过实践教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实践教育改变了传统的示范―练习―纠错的教学方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研讨;变单纯灌输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育观的引入,使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变为开放型的教育体系;同时,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三、结语

实践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通过学生课堂内外多种亲身体验为途径的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全面性、全程性、互动性、创新性、全体性、现实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可以也应该实施不同的实践教育。笔者在健美操课程中的教学尝试,证明了术科教学中也能够有别于传统的术科教学,在新的实践教育中有一番作为。

参考文献:

[1]潘家耕.论实践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教育与现代化,2000,(4):70-73.

[2]《新清华》特约评论员.加强实践教育的哲学思考──二论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http://news.tsinghua.省略/new/news.php?id=9451.

[3]汪平.新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几点认识.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2):89-90.

篇8

长时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强调生理学指标,如技术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使体育教育带有过多的强制性,教学过程也过于程式化,从而非主观性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忽略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心理需要,因而降低了体育教育的强身效果,尤其是育心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个性化教育”概念被提出并陆续展开实施。虽然体育个性化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容易产生片面认识,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个性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个性化教育才能顺利开展,从而探索出一些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

2体育个性化教育概念分析

体育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科学的锻炼方式,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使终身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个性化教育必须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承认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心需求,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自发地找到能够“表现自我”的体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显示“自我”的存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发形成学习团队,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习效果,摒弃单纯的考核式方法,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其发展个性和开发潜能。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1〕。

3体育个性化教育特征分析

3.1公平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化准则,它以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主动变换教育模式以适应学生个性,并促进其个性良性发展,培养出具有完善个性的社会人。传统教育模式在面对个性不一的学生时,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完全忽视了其差异性,因此,个性化教育更具公平性。

3.2主导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引导性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施加各种有利因素以促进其个性良性发展,这种主导性表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就是: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体育活动设定一定的目标和内容框架,并提供各种评价方式。

3.3多样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方位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内容涵盖: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块构建和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等。

3.4全面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各种要素和谐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体育个性化教育,让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等多种素质全面发展。

3.5社会适应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要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3.6主体性

体育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意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主体性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学生可以自主开展活动,可以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可以进行带有自我教育性质的活动〔2〕。

4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体育个性化教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方面,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并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重要延伸〔3〕,或者说课堂体育教学的目的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外进行正确的锻炼。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功能,学院应定期举办各种竞技体育赛事,比如:“阳光体育运动”田径运动会、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并定期举办非竞技性的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体育沙龙、体育评论、体育知识竞赛和趣味体育运功会等。此外,学院应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如健美操协会、篮球协会等,并鼓励其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学院还要定期为学生开放体育场馆,供学生锻炼,并配备体育教师现场指导,鼓励教师根据专长开设各种体育专题讲座,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宣传体育知识。

4.2积极谋划,全力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供其自我发挥,为此,我院体育教研室精心筹划,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活动允许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练习,小组可以自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采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器材的潜力,一物多用等。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之间性格和能力存在差异,在课堂上表现及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个性化教学不能盲目地顺从学生,更不能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放任自流,否则,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当学生稍微有点分心,我们会温和地纠正他,让他重回课堂中来,我们体育教研室规定对学生禁止使用斥责与惩罚的方式,因为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将背道相驰。

此外,校园体育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我院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建设,为体育教学提供了舒适、安全、现代和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

4.3注重因材施教

体育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它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基础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需要从不同的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具体来说,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下列三种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①兴趣分组。按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学生组成不同的班组或组别,同一小组中,由于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加的,所以学习会非常积极,也会全力配合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安排,教学任务易于完成,学生们也能够尽情地运动和享受,心情格外开朗。②性格分组。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两种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教学。该教学方法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程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友伴型分组。在教学班内让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教师注意宏观调整,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分组时,要设立组长、副组长,平时可以多发挥组长的组内和组际间的协调能力,让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得到锻炼,甚至可以实行组长轮流制度。

对于兴趣分组的组织形式,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兴趣,我院体育教研室尝试引入了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体验。比如在健美操教学中〔4〕,我们先给选择健美操专项的学生播放健美操录像,引导学生欣赏健美操的优美舞姿,并介绍其健身价值,增加其对健美操的兴趣,让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健美操运动,课堂教学中,我们精心选择伴乐,在轻松的音乐氛围里,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健美操动作,更加深了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在快乐体育课堂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4.4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体育个性化教育注重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和系统性〔5〕,摒弃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而不是定论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要巧妙地运用综合评价方式以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而不是失望,目的是使学生采取积极行动。

4.5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能够起到有益的示范作用〔6〕,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化教育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我院有计划地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并鼓励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我院体育教研室十分注重将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同体育课程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进行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身心、情感的协调发展,把体育教学从生理学层面提高到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引导学生通过技术动作的学习转向更高层次的体育精神的领悟,启发学生领悟体育所蕴涵的人生哲学、人文学、美学等意义。比如健美操教学中,我们不仅讲授健美操动作,还尝试和学生共同研究其美学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健美操的美学价值,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热爱生活,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4.6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个性化教育要求切实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这就要求将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认识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人格和自尊心,做到在尊重个性中发现个性,在发挥个性中发展个性,在发展个性中完善个性。

4.7正确处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的辩证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下列准则,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不能只肯定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否定了严格的课堂纪律,要认识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不能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放弃对学生意志和信念的培养,比如,不能取消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与中长跑练习;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喜欢不喜欢和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应该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也就是说,在肯定学生评教结果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评教结果的局限性,不能单一地利用学生评教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质量,要建立校督导室、教研室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三结合的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岳书蕊.高校体育教学贯彻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

要性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4):139-140.

〔2〕韩坤.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的特点及意义解析

〔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3):118-120.

〔3〕王林.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范

式〔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95-97.

〔4〕李冰.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南科技,2011(9):35-36.

〔5〕黄敏.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

篇9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W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篇10

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倡导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这其中就包括了艺术教育。20世纪初先生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朴素观点。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相关艺术教育规范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曾经和现今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选题的意义与推广价值

1.1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酒店管理也称招待管理,是指从事关于酒店,餐饮和旅行及旅游业相关事务的行业,其服务性的行业特点注定了酒店管理行业的所有业务及工作都是通过服务顾客来体现和实现的。那么,在与顾客的接触、沟通中,服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其自身的修养、气质与精神面貌的优劣可能更加关乎到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事业的成败。艺术素质,包括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具体指的是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表现能力上的综合体现。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习惯、个性,也就是当下常说的情商,①而情商对工作的完成与事业的成功不言而喻。我院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借以我院深厚的艺术底蕴,将艺术素质教育渗透到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去,走出了一条具有艺术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之路。我们用艺术教育中“精耕细作”的理念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特色化教学,让他们在职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真正实现了“T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2011年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在我院这样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艺术素质培养教学和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选题的推广价值

我国2014年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3.25万亿元,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2014年,湖南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4亿人次,达到4.12亿人次,同比增长14.39%,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046.19亿元,同比增长13.58%。以上的一系列数据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旅游业中的酒店行业的发展将以势不可挡之势充斥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那么酒店业从业人员也将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再来看一组数据(见表1):由表1可知:大专学历层次的人是酒店行业的主力军,那么大专层次酒店业人才的培养就将上升到一个十分关键的层面,不难得出这样一个推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到整个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甚至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实施与实现。从全省、全国来看,不少院校逐渐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譬如:声乐、台词、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但一般院校酒店管理的艺术类课程,没有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我们的则是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成体系有框架的综合艺术素质教育。通过研究有特色、有发展、有活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酒店从业的专业人才。

2特色化声乐教学的开展

让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我们真正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初衷与落脚点。酒店管理专业的声乐课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课,因为我们并不是培养声乐演员或者声乐教师,这门课是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类课程中的一个方面,那么要保持与其他艺术类课程,如舞蹈、台词、音乐欣赏等课程,一致的步调,互相催化,相辅相长;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不同风格类型的教学,如美声、民歌、流行,甚至还有原生态;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一些具体曲目的教学与排练。

2.1授课形式的特色

声乐课有小组课、大组课与合班课之分(没有声乐个别课),这是根据行课的需要,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亦可合班来进行,具体怎样操作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对于刚入校的新生,第一学期一般采用大组课或者合班课来进行基础的歌唱基本功相关技巧的教授,譬如歌唱仪态、呼吸方法、口腔控制等,多唱一些难度较小的齐唱曲目;第二学期开始,小组课渐渐成为授课形式的主体,但也根据需要合班上课或排练,完成当下一些教学、竞赛、表演任务。三种授课形式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灵活机动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2.2授课内容的特色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的曲目进行教学与排练。譬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些旅游胜地的当地民歌或戏曲的积累(见表2),方便在带旅游团时给游客表演或交流。当然,有的曲目还需要跟舞蹈课相结合,配以当地的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和手势;还可以和台词课一起配合,学习当地的方言,演唱歌曲更加原汁原味,以达到更好的带团导游效果。根据不同的活动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与调整:系部会定时定点进行教学观摩或歌唱、舞蹈、朗诵等比赛之类的活动,那么授课的内容也要根据当时活动的需要来进行调整。当然,系部活动计划都会在前一个学期的期末安排并公布,方便教师在假期做好教学计划和教案及相关的准备。酒店管理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生活业中的一大方阵,也是湖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正是顺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拓展办学思路、实现文化与艺术兼容的新办专业,是我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该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其专业技能教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在行业内也能起到较好的特色引领作用。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获得重点建设机会,于2011年11月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承担着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作者:敖淳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文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2012(2).

[2]尹权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胡雁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徐迎,陈巧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情,2010(28).

篇11

一、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实现理念与体制的创新

学校依据食品专业教学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明确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为具体目标。

首先,理念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使大学生得以实现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食品专业创业教育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使食品专业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理论和食品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机制创新。探索校、政、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夯实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高校应吸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管理骨干等组建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高校创业教育机构负责提供大学生创业咨询,开展创业教育以及提供创业实践等。同时,食品创业创新教育工作小组应负责相关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政府应出台系列政策,一方面,通过政策和优惠措施给予大学生创业支持,另一方面,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食品专业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赞助和投资,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总之,通过多方面协作,社会、学校形成合力,并辅助以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推进高校食品专业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此外,在管理上,强调刚性管理、柔性管理与现代信息管理的有机结合,并积极采用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创业教育进行有序管理。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创新教育研究

首先,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食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应将创业教育放在与大学生德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食品专业大学生,应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培训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专业培训可包括GYB和SYB创业培训等,公共选修课可包括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

其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就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相关问题积极与企业进行研讨,关注创业教育研究。同时,应集中研究队伍力量,围绕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相关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等问题,推动创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加快创新教育载体建设,提供创业实践支撑平台

学校应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可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一条街等。

首先,建立创业中心和创业一条街。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选择经营内容,如学生家教部、学生书亭、学生超市等。以快餐店为例,可以让食品专业的学生担任店长,结合已掌握的食品专业相关技术,借鉴国内快餐行业的成功经验进行运营,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

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体验创业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创业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创业公司、参加创业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捕捉创业机会。

第三,网上创业。网上创业是一种十分流行的创业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淘宝等途径,提供食品相关技术支持和服务。高校应针对有网上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相关培训,也可以组织网上创业设计大赛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创业教育对师资队伍提出较高要求。食品专业创业教育的带头人,必须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网优质资源,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型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担任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要求其参加“KAB创业讲师”“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资格认证考试。此外,加强与同类院校的合作,培养一批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篇12

1.实行年级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制定并完善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并加强学生乘车和饮食安全管理。着眼于细节,重在对环境卫生、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坚持高标准、低起点、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积极开展人性教育,加强对善良和智慧等品性的涵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博大的慈悲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

2.重视德育队伍建设的深化。调整班主任的设置,加强德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努力探索班主任队伍专业化道路。创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促进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形成。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我校地处交通枢纽重镇,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交通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德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生命教育的角度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关注学生的心理。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辅导功能,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将学生行为规范细化为礼仪、卫生、就餐、做操、上课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把评选的过程转化为教育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养成教育的主体。我们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周周评、课堂常规管理先进班和特色“苹果娃”的评比活动。各班在校级评比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使得我们的评比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探索适合学生的评价机制。顺应孩子的天性,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目的;启迪孩子的灵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格才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所以,我们努力把握儿童的心理,基于学校的实际,确定把“平安、健康、美丽、聪明和快乐”作为学生发展的共性追求。为了有效地引领学生,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的改革,深化特色娃的评选,开展红苹果和金苹果特色娃的评比活动,使得每一名学生学有目标、迅速成长。

6.加强德育资源的利用。积极联合家庭、社区等德育团体,充分发挥家委会、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育人的功效,使学生在幽雅和谐、催人奋进的校园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情感的熏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适性课程的开发

“适性教育”相关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因材施教”、道家哲学的顺应天性、王守仁的“顺导性情”以及卢梭的关于教育必须尊重儿童天性的论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等等,都与“适性教育”有着相同、相通或相近的理念。从实践来看,目前各校追求的“个性教育”、“为每个儿童设计课程”、“差异教育”等实践也都包含着“适性教育”的内核。我们认为,这些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往往体现在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两个方面。所以,我们所谓的“适性”,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即儿童作为儿童的群体特征,“把孩子看作孩子”,把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区分开来,更要适合学生的个性,即儿童作为“这一个”的个体特征,把“具体的教育”与“普遍的教育”区分开来。无视儿童性的教育与无视个体性的教育都不是适性的教育。建立“适性课程”是我们实施“适性教育”的重要举措,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形势的要求,也是我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我校为吴江市AAA级特色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的办学强势项目,体育又是学校重要的办学亮点,与此相关的课程雏形已经形成。“十五”期间,我们在“做实基础课程”、“做强特色课程”与“开发生本课程”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适性课程”的校本开发,是我校“十一五”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继续聚集特色,完善特色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是我校建立适性课程的方向。

1.我们在省级课题“当代小学生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深入实施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苏州市、吴江市两级科研课题“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观察研究”、“生本课堂教学的研究”、“新时期小学生激励表彰机制研究”和“加强小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一线的学科教师还积极申报了30个年度课题,希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强化并落实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健全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形成通畅、规范的科研网络,建设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拥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科研课题,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使我校适性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在适性教育理念下,我们突出课程内容的意义与价值,从学生的发展和本地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在艺术、体育、诗歌与交通教育等方面形成有着本校特征的系列特色教材,逐步在核心课程中寻找切入点,建立校本课程体系。继续以整合的理念,深化艺术、体育、交通和诗歌教育,并且在制度上成为常态,在价值上着力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1)艺术教育。学校致力于艺术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等路径让年轻的艺术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校园环境力求有较好的艺术氛围,学校网站上开设学生艺术展示的专门网页。注重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寻求新亮点和发展点。尝试学科与其他特色整合,寻求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艺术素养。

(2)体育。学校确立“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严格落实“五严精神”和“三项规定”,把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放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的健康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抓好全员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搞好业余训练,确保足球、乒乓、门球以及田径等项目继续在全市领先。

(3)交通教育。我校是吴江市交通安全情境教育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品牌。目前,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交通安全你我他》,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教师开展辅导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生命教育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4)诗歌教育。为改善小学生的读写生活,探索“适性教育”的新途径,我校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了诗歌教育。经过三年的实践,诗歌教育已经深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中,并形成了学校的一项教育特色,“诗意校园”初步形成。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莺湖诗报》、《乐乐的诗》等,在完成诗歌校本教材编辑的基础上,我们将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诗歌吟诵活动与跳皮筋、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普及活动,如举办“我给诗歌配画”比赛、诗歌专题手抄报评比、诗歌主题中队会、诗歌书法比赛、红诗诵读比赛、迎新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建立诗歌教育评比制度,每年面向全体小学生进行“小诗人”和“明星习诗班”的评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适性课堂的观察

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是顺应天性。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帮助他们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因此,我们理应关注学生的天性、特征、需求,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精神上更加自由快活地发展。其次是启迪灵性。灵性与生俱来,更多的属于一种生存智慧,教育可能无法培养灵性,却可以启迪灵性。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条件与机会,而不是用太多的教条和权威扼杀他们的灵性。第三是发展个性。个性发展教育,就是尊重、鼓励和发展个体独特性和优势的教育。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个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即所谓的“因性施教”。第四是完善人性。“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否具有向善、行善、扬善的人性,直接关系着他的思想定位、社会价值和人生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的人性,用人性善的光辉照亮理想、温暖生活、美化社会。我们认为“顺应天性”是教育的方式与艺术,“启迪灵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性”是教育的目标与指向,三者的目标也有着各自的重点,有着不同层次的追求,在教育工作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实施。

我们的“适性教育”基于对学生的观察。从2006年开始,学校在市教科室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了课堂观察研究。我们把“适性教育”建立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把“课堂观察”作为实施“适性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使“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在每一个教学日中,落实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中。

2006年10月,我们开始了以“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为主题进行的首次课堂观察,之后,把主题进行到底,坚持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学校成立了观察活动小组,先后分别组织了跟踪观察、骨干教师观察、自我观察、教研组观察、志愿者观察活动,到现在已经延伸到各教研组长自行组织的组内观察。观察的主题,从首次的“学习投入状态”到“教师提问”、“教师评价”等,经历了多次的观察,教师们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有的老师开始撰写观察日记,持续地记录、跟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教师们正在从“现象研究”深入到“关于对象的现象研究”,正在从“外在研究”发展为“探询内心世界的研究”。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研组活动内容更贴近教师的教学研究,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每周二下午的学科集体备课,各年级组常常围绕组内教师的课堂观察进行观察后的分析与研讨。它改变了以往教研组内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法,不再套一些专业化的语言,也不是简单地打一个评价的分数,而是直面课堂教学的问题及现象的本身,做出自己的分析。教研围绕教育教学这一重点展开,激活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变原来的形式化的走过场为现在的人人有话讲,个个会分析的“真研究”,真正促进了教师的观念改进与行动的跟进。

四、适性文化的营造

适性教育追求教育本身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一是回归儿童。我们的教育常常把孩子当作成人,常常忘记儿童的心理特征,忘记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人”,而不是“已经成长了的人”。这种“成长中的人”具有主动性,不是被动的成长,而是自主建构的成长;又具有成长性,不是“已经成长了”,而是“正在成长中”;不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这种处于“正在成长中”的具体主动性和成长性的儿童,有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儿童的行为特征,漠视这种“儿童性”的教育必定是残酷的教育,是有违教育伦理的教育。二是回归生活。强调教育必须“存于生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经验与体验,从儿童的经验与体验出发,通过教育来丰富儿童的经验与体验。远离儿童的经验世界,漠视儿童的体验过程,必定是“非适性”的教育。三是回归个体。教育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必须面对每一个人。“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是一片广阔空间,回归个体,也许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境界,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所在,离开了“个体”的教育,必定是有违科学精神与教育道德的教育。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场,形成润物无声的校园特色文化。我校在适性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努力将校园建成一个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乐园。

1.营造温馨家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的温馨,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场所、食堂、过道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室等等都是为他们而精心设计,让他们所喜欢,为他们所接受,让一切教育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现,让所有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建设生态公园。学校现有的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0%,我们还美化花坛,增加花卉品种,让校园时时充满生机,学生在四季都能感受花的温馨,草的和谐。我们顺应学生的心理,设置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将在校园东侧建设“闲趣园”,在操场西侧设立“野趣林”,安放石桌、石凳,在教学楼间设置学校“小小气象站”,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设立可分类回收的垃圾箱等等。

3.构建文化乐园。以现代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教育理念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校园文化的创新。

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亲近学生、主导成长的思想,形成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特色,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美丽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是确定富有文化内涵的教学楼名、路名和广场名。二是建设开放式的适性教育展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展示办学成果。三是建好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以“心理辅导课”为形式的团体性发展性辅导,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精心做好包括学校莺湖诗社等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体现学科教学个性化。五是办好12个宣传大橱窗,适时布置主题性教育图片,或展示能够体现学生灵性与个性的优秀作品。六是进一步提高标准,把学校网站建设成学校对外宣传的阵地和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七是建设师生书画展室,展示学校多年来艺术教育的成果,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在花坛中间,设置以诗歌为内容、以书法大家作品为形式的大理石板,营造更多的艺术味与书卷气。八是完善走廊文化,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建设文化长廊,规划主题墙面,反映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进一步彰显学校的特色。

篇13

如何解决“2”和“1”的问题。“2+1”,“1”是毕业学年,“2”在本课题中界定为参加订单班级学习前的学习阶段, “2”

也不严格限定一定就是大专前两年,中专生、本科生为了解决的就业问题,都可以自愿申请参加订单班级的学习。

1.1 “2”和“1”教学内容要不要衔接的问题。关于“2”和“1”的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一般学者认为,“2”+“1”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相加,强调在“2”的期间教学计划就开始与企业共同制定,这种观点和做法无疑更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适合的员工。

课题组经过了多次探讨,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考虑组成订单班的学生原来所学专业方向,如果本身是汽车类专业的学生,原专业课程体系与“PPG调色师”订单班教学课程相关性较大,可以在毕业学年前开设订单班教学部分课程。而基于我系是艺术专业,“PPG调色师”订单班开办前我们探讨了是否要对第一年和第二年的课程做一些调整。课题组探讨认为由于企业每届需要订单班学员数量占系总的毕业人数比例低的原因而没有去调整。我们的订单教育班的学员是从我系各个专业学生中志愿报名后由系里推荐和企业挑选相结合产生的,当时我系的毕业班级学生有十多个班级,700多毕业生,订单班人数占总的毕业生人数不到10%,从整个系的角度考虑必须要确保绝大多数学生的艺术类专业系统学习。

1.2 如何维持“2”的完整性问题。因为最后一个学期(专科第五学期)课程是5门课程左右,我们的做法是学生在订单班级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到原来的班级或者同专业的班级去听课。订单班学员毕业审核所需要的原来专业的课程成绩由订单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成绩抵免,毕业设计的成绩由企业在订单班所有课程结束后组织的最终实训考核成绩抵免。实践两届以后我们认为教学计划制定可进一步探讨。

①提前结束原专业课程的学习。探讨毕业前一年基本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只留一门毕业设计课程,或者只留一门毕业设计课程和1-2门专业课程。这样既基本保证了学员原来所学专业的完整性,又免去或者减少了订单班学员毕业设计成绩抵免等教学管理上的问题。②推迟“1”学年订单班教学计划的开班时间。我系与企业共同制定的教学周期跨度是8个月,从9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我院毕业班级的课程一般是上到11月份,如果从11月份开课上到来年6月份,就可以不影响订单班级学员原来所学专业教学的完整性。和企业沟通好,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实现。

2 教学计划的制定探讨

订单班级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要立即走向生产一线,达到岗位能力的要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作为以后要成为企业员工的学生,企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特别重视学员的综合素质素养,这点相关的文献中基本都提到,我们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企业也反复强调这一点。结合以上提到的“PPG调色师”在我系开办遇到的具体情况,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 订单教育课程体系问题。订单教育就是要直接体现岗位的需要,实行“岗位教学项目”+“综合素质教育”两模块来实现。“岗位教学项目”模块解决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问题,“综合素质教育”解决企业需要的员工达到的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良好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等问题。

2.2 订单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以企业的要求为根本,双方协调共同制定。在“岗位教学项目”模块上,企业提出订单教育需要的教学课程,系里提供学员原来所学课程,看是否有重复,共同确定具体教学项目,共设置了9个教学项目,分别是:《有机化学》、《汽车概论》、《市场营销学》、《修补工具》、《涂装安全与防护》、《环境保护》、《涂料知识》、《修补施工工艺》、《调色工艺与技术》。

在综合素质教学模块,企业非常认同我院各系一直对各个班级实施的以“爱心”、“法纪”、“诚信”、“责任”、“自强”、“创新”、“创业”、“奉献”为主题的《品德教育培养方案》、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安排的《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中心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由企业安排老师讲授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标准、就业指导讲座等相关内容。

2.3 教师安排问题。依据双方师资力量,双方共同承担。根据所安排的教学项目,结合企业和学校的教学力量,“PPG调色师”订单班教学计划中的《有机化学》、《汽车概论》、《市场营销学》及《修补工具》教学项目由我院教师或我院联系外聘教师负责。《涂装安全与防护》、《环境保护》、《涂料知识》、《修补施工工艺》、《调色工艺与技术》教学项目由企业委派老师负责。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中企业安排老师负责就业指导讲座和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标准等内容,学院安排老师负责其它教学内容,即: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班主任负责《品德教育培养方案》主题内容。

2.4 教学安排问题。“岗位教学项目”模块上采用两阶段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前导后继关系,先集中上完我院教师负责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项目,再上企业委派教师负责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项目。我院教师负责的教学项目采用传统的几门课程同时开课的方式,企业委派教师都是集中时间段授课,上完一个项目再上下一个项目。“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标准等内容,由企业安排宣讲、讲座或者通过企业委派的上“岗位教学项目”模块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品德教育培养方案》主题内容由班主任通过班会开展,《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院一般课程安排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