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的法制维权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帮助护理人员增强护理本领,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和医疗护理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人员素质
1.1.1 主要指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助能力不强。大多数护士起点学历较低,理论水平总体不高,接受临床实践时间较短,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意识淡漠,缺乏从法律的角度去认识和考虑护理问题,不懂得在自律的同时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在岗学习不够,到岗后对一些专科知识,如专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病情观察等临床方面学习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药理知识,如对新药的使用方法、疗效、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不熟悉、不了解;对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学习掌握不够,缺乏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1.2 规章制度
1.2.1 护理常规、规程是护理实践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确保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指导规范护理行为的准则。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护理常规了解不够全面,尤其是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方面和护理操作中不严格按照规程执行,存在安全隐患。
1.2.2 查对制度不严格,“三查”、“七对”存在形式化、机械化,发现不了问题,如加药配液和检查无菌溶液不仔细,瓶口松动、瓶体有裂缝、溶液内有异物等;摆药不仔细,摆错药,经查对仍未发现;到血库取血时,不认真与血库人员核对,拿错血;治疗单不及时更改,造成执行错误等。
1.2.3 交接班制度不严格,如交接班时不到床头交接,交代事情不清楚或忘记交代,对病情发展、个体差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1.2.4 消毒隔离制度不严,如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未按有关消毒隔离原则进行处置;各种消毒液未及时更换,或消毒液浓度不符合要求等。
1.2.5 安全防范教育制度不落实,入院宣教不到位、内容不全面,缺乏个体针对性,或者没有详细介绍各种物品、设施的使用,为护理安全埋下了隐患。
1.2.6 病房管理制度不严,病历保管上有漏洞,病历柜不锁,造成病历部分丢失或患者不经同意自阅病历等;病区欠安静,尤其中午、晚间熄灯后,引起患者不满;服务态度不好,或解释、说明不到位,或沟通时语言措辞不当,引起患者误会,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2 改进措施
2.1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因此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持续性的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召开安全会议,讨论通报安全问题,建立健全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处处有法可依。
2.2 加强职业责任感和慎独精神教育。护理安全不但是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和具体性,大多数护理活动都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要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责任感和慎独精神的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尽职尽责,确保护理安全。
篇2
1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严谨,对慎独精神欠缺,有少数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随意简化护理操作流程不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技术不完善;②护理工作技术因素:为患儿进行动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常会发生穿刺失败,造成患儿哭闹家属不满意;③护患沟通不完善:有些护理人员只注重操作技术但是未重视与患儿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造成护患沟通效果欠佳,这样护患沟通很难在护理工作中开展起来,延误了有效工作;④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对于护理方面的工作记录不完善,与实际工作中的护理操作有明显的出处及有主客观成分缺乏的现象,语言与内容缺乏连贯性,无法准确的反应患儿的动态病情变化,与医生的记录不协调,这样会增加医院纠纷隐患的发生率[2];⑤感染知识的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的行为操作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相关隐患发生,工作人员自身缺乏院内感染知识,对于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要进行加强管理,在有关的护理工作中护士未注意按先清洁后治疗的原则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1.2患者及社会因素由于现代社会模式的改变,家庭中均为独生子,家长对孩子比较娇惯,因此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水平的期望值过高,其中对护士的护理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静脉穿刺要求能够做到“一针见血”,但在护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小儿静脉自身原因导致穿刺失败,会造成家长的不满意。现在社会因素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问题,社会舆论将所有的责任推向医院,关于社会中人群的呼声以及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关于不良医风等,加之患儿家长对医疗中出现的高技术、高风险不能够理解,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到医院就医就好像进了保险箱。医学科学是相当严谨的学科,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局限性,对于存在疑难杂症的病例、诊断治疗以及愈后等都会出现不同的风险,患儿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费用较多而且住院时间长的情况下常常会产生家属的不满情绪,在每一项的治疗过程中护士是直接的执行者,因此矛盾较多都会归结于护士。加之儿科的患儿具有天生活泼好动、自我防范意识差的特点这也是诱发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
1.3缺乏安全法律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法规,对于护理中的风险意识差,而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不断的增强,只有护士在护理工作有存在一点缺陷,家属马上会出现不满意,甚至发生医患纠纷。
2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对策
2.1加强护士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的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的各项工作制度,以强化护士工作的责任心[3]。护士要时刻与患者沟通交流,无论在查房中还是进行各项操作技术前,必须得到患者的允许才能够进行各项操作,学会懂得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时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每次与患者沟通时要用通俗易懂,清晰、准确的语言行为来解释和交待注意事项,并耐心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并进行相应的解答或者处理。
2.2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保障护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考核训练。同时要做好护理人员的人才梯队的培养,弥补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不足。护理操作有时带有强制性,例如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导尿、灌肠等操作技术。有些操作患者对护士的期望很高,希望护士做到耐心细致、安全准确,各项操作都在自己身上能够顺利的成功不要出现失误,但是如果护士出现失误时,则会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4]。因此护士在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准确、熟练。
2.3完善后勤保障系统为了确保优质护理落实到具体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如:陪检、送标本、领物等非护理工作都由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可以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和患儿进行心里辅导和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在儿科配备必要的基础护理设施如:小方凳、沐浴盆、婴儿推车、电吹风、微波炉、雨伞等生活设施可以方便住院患儿各个环节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健.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9,2(8):639.
篇3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篇4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职能的最终表现形式,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进行缺陷干预,通过对缺陷的干预,使医疗护理活动中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缺陷的干预已成为每位护理人员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将工作中护理缺陷的干预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安全知识与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1.1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确保护理安全:随着患者自身保护的权利意识的增强,为了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院护理部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建立了与治疗护理相关的告知制度,认真组织学习,严格执行,消除各种不安全的护理行为、倾向和隐患,严防各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的护理。
1.2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护理规范、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最基本保证。要做到遵守常规,我们每位护士必须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尤其是掌握护理常规,才能在进行护理活动时将违规的行为过滤,将不适应的行为纠正。
2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2.1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护士的职业在规范和行为的准则中,言行举止要求很严格,因此,护士在为患者服务中,要做到文明礼貌,举止文雅,语言亲戚,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服务质量,护理部与院办联合进行护士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问卷调查,每季度综合考评,护理质量高,服务态度好,无护理纠纷及投诉,无护理大差错及护理事故发生的科室,即为活动流动红旗的科室,并给予奖励。通过开展这项评比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加强“三基”训练和“专科技能训练”,培养护士主动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护士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其观察患
者和处理患者的能力。低年资护士、新招聘护士是护理缺陷的高发人群,应该给予严格的培训,并形成制度化。加强服务艺术的学习,提高沟通能力,真正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
护理需要。
2.3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明确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有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我院护理部建立健全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她们认真履行,坚守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精神饱满、主动热情,始终保持以患者为中心,尽心尽责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4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认真实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认真组织学习护理核心制度,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标准护理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和完
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定期进行安全查房及护理隐患的分析讨论,并及时反馈,定期评价。
2.5重视护理记录的法律依据:从法律上明确了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可以复印、复制,可以作为护患双方举证的依据。为使我院护理记录能够起到法律效应,护理部加强了护理记录的规范书写,选送骨干外出参观学习,院内举办相关知识的学习班,要求护士加强学习,加强责任心,提高护理记录的书写水平,工作中主动巡视病房,提高观察病情的能力,按级别护理和护理记录的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做好患者的动态记录,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充分发挥护士长作用、严把质量关:发挥护士长作用,合理排班,新老搭配,对容易发生护理差错的时间段、重点环节和高危人群重点控制;勤检查,勤督促,对差错隐患早预防、早发现、早纠正;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多用信任原则、激励原则、民主原则、协调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心下属的心理状态。妥善解决后顾之忧,排除心理障碍,保证工作安全。鼓励护士间的团队协作,不断改正的精神,严格把好安全质量关。
4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充分发挥质控组织作用:鼓励全员参与,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断持续改进工作,遵循护理质量标准,防检结合,以防为主,全面控制护理质量。
4.1制定明确的奖罚措施,尽力将缺陷消除在事前,不做事后“诸葛亮”。建立护理缺陷分析讨论机制,每月召开质控会议,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讨论,让出错的个人进行案例经验分享,更加深印象,效果良好,使大家达成共识,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此防范缺陷。
4.2对“重点人员”加强管理:对“重点人员”如:工作责任心不强易出差错者,基本功不扎实、业务素质差者,工作不安心者,自控能力差、易情绪化者,进修实习生和低年资护士等,护士长应主动关心、理解她们,进行思想沟通,人性化管理,引入激励机制,让护士因激励而更优质、更愉快地工作,达到先让护士满意,最终达到患者满意。【1】
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是新形势下对护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与希望。所以,护理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因素,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同时,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和技术的训练,把高尚的医德情操、优质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护理技能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从而避免或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1.2高危人群重点教育
从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看,近年来医院床位扩编,护理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从业人员低龄化。同样,我院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占护士总数的2/5,占三班倒护士人数的2/3。她们临床经验不足,技术操作欠熟练,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易发生护理差错。因此她们是安全教育的重点人群,也是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
2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建立各种应急预案
2.1建立和完善护理各项工作流程
根据专科特点和医院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如入院出院护理流程、各种急救流程、约束带使用流程、急诊住院病人与病区交接流程、“三无”病人收治流程等。
2.2完善各种应急预案
针对精神专科的特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专科应急预案。如精神病人可能发生的噎食、出走、自杀倾向应急预案,输液、输血反应应急预案等。并定期组织演练,保证突况及时有效启用应急预案。
3护理安全贯穿护理全程
3.1住院的新病人
一级护理病人专人管理,一般观察5-7天,每天每班有精神症状监护评估观察记录,有每日3次生命体征的测量记录,保护约束病人有各班的观察巡视记录,使病人的一切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中。对于二级护理病人,除执行常规的治疗护理以外,精神症状观察使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30个项目进行评定。同时还使用了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评定项目26个,使精神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病人的病情变化过程有一个客观的量化评价,使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安全的防范有了科学的依据。另外,为了有的放矢地掌握病人伴发躯体疾病,我们每周对住院的病人常规测量血压1次,对阳性的检查结果和异常的检查报告进行筛查,有临床意义的进行登记,各班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防范,使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3.2住院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整个精神科病区,每天每班有专人检查床头柜、床铺有无危险品,门窗玻璃有无破损,电源开关是否完好,各种警示标识是否落实。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确保住院的病人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4强化制度执行和护理质控
4.1强化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
将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房安全管理等制度纳入护理的质量考核,不但要知晓,而且要执行。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的检查和执行与患者安全目标评价相结合、与应急预案相关联。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奖惩挂钩,对存在问题有整改,使护理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4.2建立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建立以护理质量委员会、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员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部监控、科内互控、科室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
4.3加强考核检查
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核及评价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其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并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科室,科室将各级检查反馈内容在科室会议上分析原因,整改不足。同时把科室每月的质量考核结果上报到护理部,使全院的护理质量管理做到有检查、有反馈,有分析、有整改,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使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5安全管理纳入护士长日常管理工作
5.1科学排班
护士长应根据护理部工作的统一部署,采取科学管理的方法,按照分层使用的要求,结合科室护士的现状,结合护士的能力、资历、技术水平等,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注意新、老护士搭配,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根据病人的需要,治疗护理的时间安排尽可能不影响病人的休息时间,在病人晨晚间护理和用餐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的投入,节假日、法定长假安排技术力量强的护理人员值班,为病人安全提供人力和技术上的保障。要注意在弹性排班的同时,还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
5.2学用结合
当使用新的医疗设备或开展新治疗方法、新药物应用时,要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在各种大型仪器上均挂上操作程序,以便护士熟练掌握和应用。
6建立通畅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6.1更新理念
美国医学会提倡:构建一个安全的卫生系统最大的挑战是改变理念;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转变为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2]。差错发生后,简单地通过责罚医务人员的行为,不仅不能实现对护理安全切实有效的控制,甚至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客观有效分析过错,找出错误的根源,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完善护理程序,通过环节上的设置来减少错误发生,增加安全性[3]。我们组织护士长学习和借鉴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于差错分析,拓宽了思路,使各级管理人员能正确对待差错,发生差错及时报告,共同查找原因落实整改。
6.2建立科学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篇6
神经内科是个存在较大医疗风险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运动和认知障碍,病情重、变化快,合并症多,病程长,致残致死率高,对护理工作要求比较高,现将神经内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总结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意外受伤
1.1.1 跌倒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老体弱、神经疾病导致的肢体瘫痪、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常突然发生抽搐及晕厥。如拖地后地面太湿,走廊无扶手,卫生间没有防滑垫,都是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
1.1.2 坠床 新入院患者对环境及病床不适应,躁动患者没有床档防护,陪护与患者同床,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都易造成患者坠床。
1.1.3 烫伤、冻伤 感觉障碍患者使用热水袋不规范时,易造成皮肤烫伤;脑卒中患者高热时,使用冰块降温,若不及时更换部位,易造成冻伤。
1.1.4 舌咬伤 神经内科患者抽搐发作时,未及时带牙套、置牙垫防护,易造成患者舌咬伤。
1.2 压疮 伴有躯体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不能自行翻身,若不定时翻身,更换卧位,极易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压疮。
1.3 自杀 患者因角色改变,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住院期间的经济负担等,易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随时都有自杀的倾向。
1.4 走失 精神异常及老年痴呆患者,未做到24小时连续看护,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1.5 窒息 患者因为疾病常伴有咳嗽反射减弱、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表现,故易于出现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1.6 法律意识淡薄 患者意识情况是神经内科护士观察的重点,一旦患者病情变化而未能及时发现,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造成医疗纠纷。另外护理人员只重视每天的功能护理,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及转归,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1.7 管理因素
1.7.1 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不重视 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如果没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对患者安全将构成巨大威胁。
1.7.2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工作量与护士比例失调,护士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一方面不能及时解决患者问题,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长期如此,护士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也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防范对策
2.1 评估患者危险因素 针对患者发生意外伤害进行评估,对于高危人群在病人床头悬挂警示牌。每班进行交班时要重点观察病人并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安全隐患发生。
2.2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制定培训计划将护理法律法规、法制意识、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护理核心制度等内容进行学习。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对于《护理文书书写》、《紧急封存病历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进行熟知。掌握三基三严的知识,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2.3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科内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医院的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
2.4 加强健康教育,确保患者安全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床档、约束带,避免坠床。对年老体弱、头晕、视力减弱、走路不稳等患者下床活动时应有人陪护,避免跌倒。
2.5 完善服务流程,建立规章制度 根据医院内的实际护理工作情况,保障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安全,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各项操作流程,并将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下发到每位护士手里,加强各项护理常规的学习。
3 讨 论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保证,是为患者提供放心、满意优质服务的基础。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抓好安全质量管理是降低护理安全隐患的前提,也是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总结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预见与干预能力,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持续整改,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从而保证医院长期健康稳步发展,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7
护理标识是为了预防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意外或风险事件而制定的科学合理的标识记号,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避免护理风险因素,确保护理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开始在全院各科室规范系统应用各种护理标识,为确保护理标示的规范使用,护理部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纳入科室绩效工资考核中,加大了管理力度,规范了护士行为,明显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1.2方法
护理标识的设计由护士根据各科室具体的护理内容及不同的护理人群,自己选择内容,护理部统一制作护理标示。护理标识的颜色、字体、形状的选择遵循美观、大方、规范、实用的原则,既充分考虑患者的感观又能对护士起警示作用,达到安全的目的。
1.3 护理标识的分类
1.3.1住院患者身份标示-腕带
腕带为塑料衬带,分成人、儿童、婴儿腕带,选择不同颜色区别患者的身份类别。本院选择橘红色代表病情危重患者,蓝色代表手术患者,白色代表病情稳定患者,粉红色代表儿童及婴儿。患者住院后,护士及时评估患者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联系电话、过敏史等基本信息,根据病情及医嘱选择不同颜色的腕带,填写腕带信息,核对无误后,再为患者正确佩戴在手腕部[1]。在护理过程中,护士根据患者的腕带颜色识别患者的类别,根据患者类别调整护理方法。在进行任何诊疗、护理操作时,医务人员均须认真核对患者的腕带信息,确保诊疗护理措施准确实施,防范差错发生。
1.3.2警示标签
1.3.2.1管道警示标签
使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管道的危险程度。本院选择深红色标签代表管道高度危险,黄色标签代表管道中度危险,绿色标签代表管道低度危险。护士根据管道标签的颜色就可以知道管道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维护高度危险管道时,要特别谨慎,做好重点观察、重点记录、重点交班,对患者也要做好详细的宣教,取得患者的重视与积极配合,防止管道意外滑脱事件发生。
1.3.2.2 特殊用药警示标签
特殊药物须限时、限速、限量应用时,选择红色边框白底的不粘胶标签,将药名、剂量、用法、时间填写在标签上,再将标签粘贴在注射器针筒上,警示护士规范操作,防范差错发生。
1.3.3 警示标牌
选择白底红字警示标牌,如:防导管脱落、防坠床、防压疮、防走失”等警示标牌,统一插在床头牌卡槽内。护士在首次接诊患者或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均须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针对高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在患者床头卡槽放置醒目的警示标牌,它 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均起到警示作用,有助于护患密切配合,共同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4其他提示标牌
在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如:浴室、开水间等地,放置小心跌倒、小心烫伤提示标牌;在病房门牌处放置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插卡提示标识,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均明确自己的责任对象,方便患者与医护人员联系与沟通,在温馨的气氛中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1.4质量监控
护理安全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有质量的保证,护理部持续对护理标识的应用及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监控,并将安全质量管理纳入科室绩效工资考核中,加大了管理力度,规范了护士行为,明显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1.5.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标示应用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2.2护理标示应用前后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 (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护士的工作压力、护理风险程度越来越大,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传统的方法是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护士做好交接班来预防,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管理的要求[2]。通过管理方法的更新,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应用各种护理标示,对护患双方均能起到警示作用,将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护理失误的发生,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
在护理标识的应用过程中,护士规范和科学的护理工作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护理标识应用后,病房环境和气氛有了明显改变,患者情绪稳定,遇到问题能与护士及时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因此,护理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可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篇8
2、 对策
2.1 认真做好安全评估 找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风险防范,做好预见性护理。 建立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制度。针对老年患者主演期间容易发生跌倒、走失、压疮、窒息等安全方面的问题,设立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根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评估的分值,对参照的安全隐患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
篇9
制定妇产科特殊用药标识及使用规范:如催产素诱导宫缩引产,妊娠高血压硫酸镁静脉滴注降压治疗,过敏体质患者使用抗生素等,制作各种醒目药物标记,悬挂在患者床边,起到护患双方提醒和警示的作用,护士在巡回护理患者时一目了然,孕产妇本人及家属也高度重视,防止由于医生、护士交班不仔细而发生意外情况。同时为了防止拿错药,对于妇产科的一些特殊药物实行单独存放,用醒目标识贴在存放药品的柜门上,并且全院各科统一存放地点,医院内新上岗护士、转科护士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缩短适应期,胜任护理工作。
建立护理流程再造后的检查考核标准:护理部根据规范手册分析考核标准,每月重点进行全院护理用药流程的落实情况和质量检查,对落实不到位的个人、科室进行单独跟进调查,了解执行中的难点,如果是流程不合理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再进行反复修改,在不违反相关医疗、护理常规制度的前提下简化流程,取消多余环节,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与流程。
护士用药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护士自身价值得到较好提升。通过用药流程再造意识,增强了护士防范和识别用药安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了护士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护理人员由原来的怕出错到现在的积极思考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可能出现的用药差错环节,让护士共同参与改造,在遇到不熟悉的药物时能主动阅读药物说明书,与医生共同把好用药质量关,既丰富了护士的相关药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充分应用,实现了自身价值,又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完善了妇产科用药安全流程,规范了护理行为。通过妇产科用药安全的护理流程再造,使轮科护士和年轻护士更快掌握了专科用药的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在处理危重症患者时能有条不紊,减少了盲目紧张情绪。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任何不规范的护理行为,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患者[3]。通过用药安全管理和护理流程再造,强化了护士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使护理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有效降低了护理用药差错的发生。
篇10
1 手术患者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手术部位错误 某些双侧脏器、器官等部位手术,由于手术医生在手术通知单上未详细注明左右侧,在进行手术时巡回护士及主刀医生又未认真核对,此时,极易造成手术部位错误。
1.2手术患者跌撞伤 接送患者时,碰伤患者四肢或头部,接送车轮子里有手术线头,长时间未给车轮上油,造成轮子不能随意推动,强行推动时易撞到墙壁拐角或手术门,造成患者四肢或头部的损伤。
1.3患者在手术开始前坠床 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儿童、神志不清或躁动的患者,约束带未固定好,手术室护士未按时到位,手术室护士疏忽大意叫实习护士看护患者。这些情况极易发生坠床。
1.4神经、关节损伤 侧卧位时,固定髂棘,约束髋部致股骨头移位,造成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截石位时,如支腿架摆置不妥,时间较长会产生严重的合发症―下肢压迫性损伤,尤其当双下肢脚踝被吊起时,术后易形成“马蹄足”,需要在理疗、神经营养药物及功能锻炼配合下才能逐渐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3]。
1.5缝针丢失 不恰当地缝合致使缝针歪曲,洗手护士用持针器强行矫正,又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缝针折断弹出[4]。
1.6电刀灼伤 电刀头质量有问题,术中长时间按压电切、电凝键导致不能充分回弹,不用时放在患者皮肤上。因此,极易灼伤患者。
1.7小纱布遗留于体腔 一些胃肠道手术需要用小纱布浸洗必泰清洁胃肠残端或肠道时,而术前又未对小纱布进行清点,此时,洗手护士就很难确定术中用了多少块小纱布,容易导致小纱布遗留于体腔。
1.8标本遗失 手术标本微小、手术时间又长,如:颅脑垂体瘤手术,器械护士做完手术后急于吃饭,对微小的标本就忘记了,很容易和器械混在一起清洗掉。即使事后发现也找不回标本了。
1.9器械零部件丢失 某些不可拆卸的零部件,特别是一些骨科手术器械,零部件较多,当使用久了,常会发生零部件脱落,如术前未仔细清点,当术后清洗器械发现就很难确定是在术前丢失的还是术后丢失的。
1.10切口感染 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术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空气消毒不严,术前未严格洗手、消毒手,器械包、敷料包消毒灭菌不严及过期或无菌包外层包布潮湿,一次性用品包装破损等而导致感染。
2 防范对策
2.1防手术部位错误 脑、颈、胸、肾等部位对称性器官手术,应在手术单上注明何侧,在手术开始前手术者必须核对患者,落实手术切皮前手术“瞬间暂停”制度,按病例记载、X线片等再次核对手术部位[5]。
2.2防碰伤 每星期要求卫生员给车轮上油,手术台上的线不能丢在地上,术中用过的线统一放在一个袋子里,术后丢到垃圾袋里。防止线头搅进轮子里面。从而,保证车轮能够灵活转动。
2.3防手术患者坠床 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对儿童、神志不清或躁动的患者应常规约束带固定,并有专人看护,巡回护士应按时到岗,加强工作责任心。
2.4防止神经、关节损伤 侧卧位时,固定髂棘,避免约束髋部致股骨头移位。托手板上患者手臂外展应
2.5防止缝针丢失 手术医生需掌握正确缝合技术,特别是实习同学和进修医生。如果发生缝针弯曲,禁止强行用持针器矫正再次使用。
2.6防止电刀灼伤 术前认真检查电刀头的按键,术中发现电凝、电刀按键不能充分回弹时应及时更换电刀,电刀不用时电刀头不能接触患者的皮肤防止电刀失灵而灼伤患者[6]。
2.7防止小纱布遗留体腔 一般情况下术中禁止使用小纱布,如确实需要,术前需认真清点小纱布的数量,术中使用时,用一块丢一块,关腹前认真清点,防止遗留体腔。
2.8防止器械零件丢失 对于有零部件的器械,如吸引器头、咬骨钳、自动撑开器等,术前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认真检查;并将各零部件的数量写在护理记录单上。对于已松动的零件,术前洗手护士需扭好零件,术中需注意该零件是否完整,术后请器械室修理[7]。
2.9防止标本遗失 对于微小标本器械护士应养成用小药杯盛盐水存放的习惯。器械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每做完一台手术都需想一想这台手术有没有标本,留好标本以后,再去吃饭。
2.10防止切口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术前认真检查无菌敷料包、器械包及一次性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有效期及灭菌指示标记,如有敷料包潮湿或包装破损,不得使用,注意无菌物品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术中如有元菌物品被污染或疑似污染,不得使用,参加手术的人员规范洗手、消毒手的程序.层流手术闻应保证有30 min的空气自净时间,定期进行洗手培养及空气培养,严格限制参观人数,减少人员走动和手术门的开关次数[8]。连台手术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做好术前、术后手术问的清洁消毒、整理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3 结论
为了保障患者在手术室的安全,管理者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的法规,是处理各项工作的准则,是消灭差错、事故的重要措施[9];手术室护士加强培训,通过岗位培训、学习、强化专科业务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把好安全的技术关;同时,手术室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树立“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管理者应鼓励护士积极主动汇报工作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应及时改进;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针对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制定新的修改意见和实施办法;强化安全意识、警钟长鸣,将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王艮花.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7:166-168.
[2]全寒珍,蒋维连.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11:14-16.
[3]程月娥,李丽,叶志霞.专科医院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5):81-82.
[4]谢丽霞,蒋维连,蒋丽,等.手术中缝针丢失原因的调查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1,1:38-39.
[5]邹爱国,谢丽霞,蒋维连.安全核对表和交接记录本在手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0:100-101.
[6]章丽芬.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2:78-79.
篇11
1 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擅自改变医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多表现为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擅自使用毒麻限制药。
1.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有限 护士对药品知识不了解。对配伍禁忌掌握不够,对新药药理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应用药物。
护士药物知识的更新与临床不同步。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同一种药物有进口、国产之分,同一药品出产厂家不同商品名不同,同一种药还有多种剂型,导致护士对新药的规格、剂量和应用不能完全掌握[3]。
1.3 风险性高的药物缺乏临床风险预见
高危药物:胰岛素、氯化钾、青霉素、化疗药、高浓度电解质。
限速静点药物:硝酸甘油、硝普钠、多巴胺静点速度控制不严格。
化疗药:渗出坏死、副作用宣教不到位,处理不及时。
1.4 护理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特殊时段的医嘱处理不规范 如节假日期间。
药物混放 外用与内服、静脉与冲洗、化学消毒剂。
护士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不执行三查七对。由此造成打错针、发错药、输错液。交接班不清,遗忘医嘱,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缺乏风险防范组织及应急预案,不能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1.5 客观风险,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工作忙,增加了风险。护士超负荷工作,体力、精力透支。
目前临床用药量大,品种繁多,名称近似易形成视觉错误造成调剂差错。易混剂型,易混用法,易混外观,易混包装等也大量存在。
1.6 安全意识提高,健康期望值增加。随机调查用药人群112人其中76人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占67.9%。但是遵守说明书用药的人群为57人占50.8%。
2 护理对策
2.1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2.1.1 风险治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监察护理风险,定时召开风险治理会,对用药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进行监控,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整改评价。
2.1.2 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2.1.3 对高危药物、高危人群发生给药风险制定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2.2 加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在健全护理相关制度的同时,我科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并考试,组织召开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使其充分熟悉法律法规与护理风险息息相关。
开展护理风险讨论会,提高护士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在临床给药护理工作中注意对医嘱进行常规核查。重点核查 高危品种、高危人群、重要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以及皮试品种管理。坚持实行五正确原则 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剂量 正确的药物 正确的给药途径 正确的患者[4]。
2.3 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制定药物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将药品说明书分类整理成册,方便护士查阅。
2.4 特殊时段的给药管理 午休、节假日坚持双人核对制。护士长排班遵循新老搭配,以优带新的原则。
临近考试或家庭特殊时段如子女升学、亲人病重等护士情绪不定时,尽量减少介入给药过程,在工作中强化监督管理。
2.5 加强细节警示管理 使用新药、药物剂型、规格变更、同一种药物出现不同名称或有其他易发生给药缺陷的风险均应向护士长汇报,同时在信息板及护士交办本上做好交班记录。
药品柜实行按类别分区管理 常备药品柜按类别划分区域管理;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药品质量、标识、有效期。处置台实行静点区、非静点区管理,如膀胱冲洗应摆放在非静点区并挂有醒目标志。对于临床易混的药物列出区别表进行学习并公示。化疗药、氯化钾针剂等药单独存放并有红色警示标志。
2.6 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让护士们精力充沛,全心投入工作。
2.7 对患者进行给药的告知及健康教育。告知给药时间、剂量、途径、毒副作用、注意事项、禁忌事项等。
3 体会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给药风险,健全护理风险治理机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纠纷显著减少。
护理风险治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治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工作,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1(7):405406.
篇12
护理安全问题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的基本保证。目前,护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如果控制不好,将给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护理工作者和护理管理者要及时发现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护理缺陷、差错和纠纷,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最终让患者获得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
1常见的安全问题
1.1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1.1.1用药安全问题。加错药、发错药、叫错药名、算错药物剂量、给错用药途径、输错液体、不检查药液质量等。
1.1.2与护士技术有关的安全问题。护理技术不过关,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低,护理经验不足,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时,工作忙而无序,延误患者的治疗。
1.1.3与护士责任心有关的安全问题。护士责任心不强,护理工作不到位,交接班不认真,巡回病房不及时,对住院患者所住病房不详细,重患者外出检查无陪护,搬运患者不当,危重、烦躁患者发生坠床等意外伤害。
1.1.4与护士语言、行为有关的安全问题。护理安全问题与防范的健康宣教、入院宣教不详细、不及时,注意事项交待不清楚。由于护士语言行为不良,医护协作不佳,患者没有安全感。护士解释不耐心,服务态度恶劣,导致患者情绪激动,引起病情恶化等严重后果。
1.1.5与医疗用品仪器设备有关的安全问题。护士不熟悉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安全教育不到位,没有排除仪器故障的能力,护士在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不能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原则,使用前不注意查看质量、有效期而造成感染。
1.2医院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
1.2.1制度不健全,约束力差,监控不严,督查不力,各种制度没有严格落实。
1.2.2护士“三基三严”落实不到位,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未定期考核,未做到人人达标,人人过关。
1.2.3护士人力配置不够。护理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不能按常规完成护理工作。
1.2.4专业仪器不健全。监护仪、吸痰器、除颤器等未及时保养维修,使用时性能不良等都是不安全隐患。
1.2.5基础设施不完备。地面滑,病床无护栏,电线老化等。
1.3患者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
1.3.1不遵医行为。比如擅自改变输液速度,擅自离开疗区,不按医嘱服药等。
1.3.2自杀意念。跳楼、割腕、多服安眠药等。
2加强护理安全的措施
2.1强化护理安全教育
在护理工作中,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重视护士的法制教育,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行经常的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已,约束自己的行为。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患者和自己的权益。
2.2加强护理管理
护士长要对护士排班进行合理搭配,如新老搭配、强弱搭配。科室药品管理做到规范化,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检查器械、仪器,定时维护、检修,使之处于完好状态。护理文书记录应真实、全面、及时,防止错记、漏记、涂改。
2.3加强护士素质培训
护士要养成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学会运用语言技巧,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注意护理细节,细节处理不当是引起护理纠纷的重要因素。护士的业务素质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和护理理论知识,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3加强缺陷控制
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患者、重点员工的管理是安全护理的难点。重点科室是手术室、疗区、注射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环节是患者的交接、患者的正确识别、药品的管理、患者管道的管理、压疮的护理;重点时段是夜班、节假日等在岗护士相对较少的时段;重点患者是手术、危重患者等,这类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易出现漏洞;重点员工是新上岗人员、进修护士,其往往不熟悉工作,带教不严,缺乏监督和指导。
针对这些重点,护理部要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护士长要加强督促和检查,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室有多少名患者,有多少名重患,要掌握病情,认真床头交接班,按护理等级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疗护理文书记录应真实、全面、及时,防止错记、漏记。
[参考文献]
[1]宋清莲,高改玲.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3):550-551.
篇13
2护理安全员的工作职责
护理质量要适应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护理质量第一的思想,在整个工作中,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把握好护理质量管理,必须抓好的标准和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和实施标准化。近几年,在全国卫生系统改革的人的法律意识已大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护理服务和护理技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控制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标准的实施,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应严格人员准入,依法执业 以"执业行为法制化"作为一条核心标准,并明确要求,执行护理人员执业资格的准入管理,未经护士执业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为落实这一原则,我院护理部做出严格规定: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及注册的护士,一律不允许单独值班,实行已注册护士的携带制度。凡是实习学生及进修的护理人员,均不能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必须由年资高、有经验的护师或护士带教下进进行护理工作。
各科室护理安全员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对该科室的护理安全实施监控,针对科室内存在的不安全隐患,配合护士长组织讨论,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督促本科室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科室差错事故、不安全苗子及防差事例按时上报护理部。
3护理安全员的培训内容及标准
护理安全员定期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护理安全培训课,培训内容包括《CHA患者安全目标》、我院《护理缺陷定性标准》、护理缺陷发生处理流程、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及检查方法等。护理部将相关文字资料制成护理安全员手册,护士长指导安全员进行护理安全质量检查,对发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使安全员掌握安全管理细则,把握安全管理标准。
4体会
4.1护理安全文化氛围浓厚 护理安全员的实施,使护理人员懂得关注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唤起了"有意注意",从细微处着眼,把好每一环节质量;能够公开对待缺陷,不再掩掩盖盖,并及时报告;不再把指出缺陷者视为敌对,而是能够真诚面对,积极查找发生缺陷的根源、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并提供给大家,互为警示,使之形成良好风气。
4.2有效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 护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也依赖于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控的参与情况[5]。安全员参与护理安全管理,强化了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和护理安全管理意识,注重环节与过程的监控,护士们积极商讨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不断改进护理用具和护理方法,使护理差错显著减少,护理质量得到保障。
4.3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 护理安全员是基层护理人员参与者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参与管理模式可使参与管理者增进责任感、增进员工对自己角色功能的确认,从而增进完成工作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品质。安全员由被检查转变为主动参与,在参与护理安全管理中更加注重护理安全知识的充实更新,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其工作积极性[6,7]。
参考文献:
[1]Handler S M, Castle N G, Studenski S A, et al. Patient 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 in the nursing home[J]. 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 Care, 2006, 15(6): 400-404.
[2]Zhang Y, Zhang Y, Huang Q. Analysis of potential influence of shifting of burden of evidence on nursing service[J].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39(2): 113-114.
[3]许晨林,符林秋,郑旭.手术确认表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8):52-54.
[4]陈方蕾,周立.组织事故模式对护理安全管理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08,23(1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