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同管理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

篇1

(1) 远程抄表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自动远程抄表系统与营销系统结合,可以缩短供电企业的电费结算时间,加快电费回收和供电企业的资金周转,降低人工抄表的劳动强度,把传统的中心站实时抄表电表底数改为由RTU实时或定时完成对表计的抄读及存储,并按主站要求主动或被动将表底数传送给中心站,避免了上述的抄表失败。实行远程自动抄表收费后,由于收费结算时间大大缩短,避免拖欠电费数额较大时,难于收缴。现在系统可以做到定时、自动、随机抄表以及单用户手动抄表,抄表数据自动存储。

(2)负荷监视

利用负荷管理装置,强化计量装置的工况监视,防止窃电和因装置故障漏抄电量。通过分析负荷管理系统采集的用户用电数据,及时发现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制止窃电用户的不法行为,为电力企业减少电费损失。窃电的最终反映就是电量的丢失,利用这一特性结合负荷管理装置便可以及时发现窃电行为。当主台软件对采集到的2个不同采集点的电量值相比较,其比值在一定范围以外,并且通过对该用户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分析比较,很容易判别是否有窃电行为发生。

远程自动抄表功能可以实时或定时将用户电能表读数抄回,这样供电企业就可以连续获取实时客户用电量情况。目前大多数全电子多功能电能表都具有电压合格率监测和失压、断相等监测记录功能,负荷管理终端通过RS-485接口将上述数据传递给系统中心站,系统中心站经过分析汇总后,生成相应的监测报表和图形,直观地反映出客户是否正常安全用电。

徐州市供电公司负荷管理中心充分利用负荷管理系统的防窃电功能,有效地查处和抑制了某些客户的窃电行为。发现违章用电(窃电)和表计故障62起,追补电费400余万元。

(3)负荷控制

从需求侧管理的角度进行削峰填谷,按有序用电控制高峰负荷,直接控制用户的用电负荷,做到限电不拉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实时监控用户用电,促使用户合理用电,采集用户用电信息,为负荷分析和负荷预测服务。

(4)提供真实线损情况,为电力企业商业化运营服务。

长期以来,线损分析数据源于变电站关口表及其它相关表计的人工抄读数据。这种统计线损的方法曾为各电网经营企业的电价测算、经营效益分析等起积极作用,但可靠性和可信度不太高,经常出现波动较大的异常现象。在电力体制深入改革的今天,利用负荷管理系统的远程抄表功能,并辅以功能强大的分析软件,是实现线损实时分析功能并节约转项投资的有效途径。

(5)催收欠交电费

近几年来全国欠收电费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有“三角债”困扰和企业困难等因素,用电后不履约付款,致使电费拖欠情况日趋严重,危及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尽管上级各部门三令五申“电力是商品,必须坚持商品交换原则,用电要及时交费,所有各类用户都不得拖欠电费”,但在实际执行中难度很大。于是许多电力企业都采用负控系统,给用户催交电费信息、限定交费时间的措施;采取终端的声、光告警提醒、督促用户交纳拖欠电费的措施;在用户不配合的情况下,再对用户实施遥控停电操作。这些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电费回收率,几年来共收到电费催收单1678份,操作524次,催收电费金额达7.95亿元。其中2010年收到128份,催收金额达0.7亿元,有利的保障了电费回收.

二、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1)根据负荷分析的结果,有计划地均衡用电负荷。预先制定停电方案,移峰填谷,停机不停线,减少了用户的停电损失,便于用户安排生产,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电力资源的社会效益。在2010年迎峰度夏工作中,徐州负控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省、市公司的要求,按照市政府批准的负荷管理系统紧急限电方案,协助用户制定错峰用电方案,及时告知用户当前电网的变化情况。

三、徐州电力负荷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市场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销售、电费回收、客户服务成为电网公司的重中之重,因此为大用户提供VIP管理和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电力体制的不断改革负荷管理终端的预付费购电功能实现客户“随时用电、随时付钱”。由此,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也要随之而发展,其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指导用户合理用电,提高电能使用效益、电网的安全和电能的质量,开发操作性强的图表、文字提示、声光报警、自动控制的功能,减少用户的谐波,促进用户的无功补偿,防止用户设备过负荷运行,提高用户用电的功率因数等等。

篇2

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可以认为是通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把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搜集、储存、分析和传输并且能够进行必要的管控、分析和辅助决策从而帮助人们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联系愈发紧密,数据共享也更多。但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有着专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并未完全融入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因此,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场景下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跟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融合,更好地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2.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

2.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录入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相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对财务数据的记录更加详细,会计信息系统通常指需要记录财务数据的时间、科目、金额,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还需要记录财务的产生地点、使用人等业务信息涵盖了企业活动的几乎全部重要数据。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要能够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里面提取有用的财务信息,忽略非必要信息。此外,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具有自然活动的连贯性和各个部门的区分性,而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则是具有自然周期的连贯性和整个单位的整体性。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实时性更高、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财务信息系统通过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获取财务数据时,要对其真实性和时效性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2.2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处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通过各种纸质的票据体现的,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票据,而企业外部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则既有纸质票据又有电子票据。这样在财务数据的处理上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就要做好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处理工作,在系统设计上和制度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不同介质票据的处理,避免数据的遗漏和重复。

2.3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输出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不仅仅要给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数据,同时也要从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来对企业的运营和决策进行支持。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具有多个口径,而每个口径由于审计标准和实效性的不同,对财务输出数据的计算方法、时效性、准确性要求不同。这样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输出要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并不是财务数据的捏造,而是根据不同的审计标准和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计算方法的处理。例如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应对不同的财务法规,会计信息系统要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财务数据。

3.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3.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

现实情况下,很多公司是一个部门用一套信息系统,一个流程用一个信息系统,会计财务也是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这样就人为地把很多数据割裂开了,造成了需要共享的数据没有共享,需要处理的数据重复处理,而且由于对数据的统计口径和处理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部门上报的同一个项目的最终数据值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数据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也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因此,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势在必行,通过有效的融合可以简化流程提高整体的效率保证数据一致性,有效避免了数据在采集、处理和输出各个阶段的重复性工作,也保证了财务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3.2 使用开放结构,支持电子商务平台

比尔·盖茨曾断言: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可见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潜在发展是何等重要。电子商务对企业对信息和数搜集、加工和分析的要求更高,对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要求也更高,对企业财务的周转、稳健也很高。而企业的众多数据信息归根结底还要反映到财务会计信息上面。

3.3 满足国际化的挑战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立足国内满足本国财务审计的标准,还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化扩张,进行平滑升级,满足国际化会计审核标准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不能成为企业国际化的绊脚石,而是要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排头兵。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业务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

4.总结

基于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体,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及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将是未来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篇3

建设工程监理的实施属于我国建设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往的结果。自1988年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从而在工程建设中所占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在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笔者就立足于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作用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1 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成效,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向着专业化以及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建设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一般而言,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促进了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的研究阶段,就融入了监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到了项目决策的环节中,不但有效地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投资决策的失误,而且使得项目投资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

1.2 有效地规范了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建设行为

由于工程监理企业逐步向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在建设工程实施活动中,有效地约束了建设所有方的行为,逐步改变了政府以往对工程建设实施宏观监督和微观监督的不合理状况。工程监理企业充分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及相关的合同来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进行监督和管理。凭借事前管理、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控制的有机结合,极大程度上对参与建设活动各方的建设行为进行了规范,有效地防止不正当建设行为的发生。

1.3 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既要具备普通产品共有的质量特征外,又要具备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等特点。所以,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工程质量又具备质量波动大、评价方法特殊、终检的局限性等特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单纯地满足承建单位自身管理以及政府的宏观监督是不够的。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其中,就能够实施有效监管,对确保工程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避免工程质量存在的隐患。

1.4 实现了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建设单位来考虑,立足于建设工程质量标准以及预订功能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额度。从国家以及社会公众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要实现建设工程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自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以来,工程监理单位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而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投资效益。

2 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2.1 建设工程监理向着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关于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较少,《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施工阶段的监理行为。然而,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制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规则方面。再加上监理企业合同管理意识普遍不强,监理行为非常不规范,已经无法更好地顺应该行业发展需求。所以,建设工程监理向着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2.2 由过去单纯地施工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方向发展

一般而言,建设工程监理是工程监理企业向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管理所进行服务的,所以,就应该在建设活动的整个阶段都应该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提供管理服务。事实上,多是将施工阶段的监理作为重点,而且侧重于对质量的监理以及工期的控制,对于合同管理以及投资控制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从建设单位方面来考虑,决策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投资、质量具有关键的影响,特别看重专业方面的管理服务,也就是说,既要实施质量控制,又要重视提供投资控制、合同管理等服务。因此,施工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2.3 建设工程监理向着国际化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加大开放,许多外国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建设工程中。与此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对国际惯例较不熟悉,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具备竞争力,与国际接轨,向着国际化水平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就要求工程监理企业积极借鉴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以便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2.4 监理工程师的综合业务水平应该向着高层次方向发展

纵观当前我国从业的监理工程师,普遍都接受过监理理论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在质量、进度、投资及合同管理方面通过考试才能够上岗执业。然而,仍有很多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无法满足全方位监理工作的发展需求。而且监理执业人员综合素质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工程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加强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来提高监理工程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果,以便促进业务水平向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也深入人心。建筑企业面临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时,应当从环保角度出发,增加绿色建筑的建设,在根本上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1 新型绿色建筑概述

新型绿色建筑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省水、节能和保温等功能的一种建筑,它不仅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科学发展。随着生态型环保社会体系的加快,绿色建筑理念也被应用到建筑行业的各方各面,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新型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局限于室内绿色环保,还包括了园林风景设计和楼宇建筑设计等,目的是为了将内部环保和外部环保合二为一,从而保障室内建筑和周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并非指外观为绿色的建筑,而是借助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建设的生态建筑,其理念需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作为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重要成分,新型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尤为重要,是决定绿色建筑能否发挥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2 新型G色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要点

2.1 增强预算动态管理

从宏观上讲,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并不是局限于数字,它会随着绿色建筑发展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从中体现的是工程预算管理的周期性。倘若建筑工程预算结构为固定模式,那么建筑施工人员的危险系数就会增加,从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全面监管工程预算的量和价,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来,以建筑周期变化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和作用。

2.2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具有系统性、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对比普通建筑,新型绿色建筑在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方面都采用的节能材料,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对绿色建筑的结构和投资控制相关知识加以掌握。因此,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造价预算培训活动时,需要对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多加培训,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2.3 深入图纸预算编制

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编制人员必须到项目现场进行勘察,根据工程施工现场实况进行综合预算编制。同时要求预算编制工作人员需要精通施工图纸,熟练套用单价,精确计算工程量,能够理解施工图纸设计者的意图。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包括收集工程勘察报告、施工设计图纸和地形测量图等。进行勘察时编制预算人员要深入现场,综合考虑施工环境,从而研究出施工方案,作出正确的预算编制分项。还要能够熟练地套用单价,避免出现多记、少记和错套的错误。

3 新型绿色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策略

3.1 把控工期成本

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并在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管,方能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倘若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工程工期成本多加把控,新型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不仅要对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监管,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避免因延长工期而增加时间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成本控制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此类潜在问题和因素,尽最大能力减少企业的成本。

3.2 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是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合同管理问题,避免因这方面的失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给施工安全增加隐患。在签订相关合同时,需要仔细阅读招标文书中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对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认真审核合同的每项条款。签订发包合同不仅要以招标文件为依据,还要对新型绿色工程施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合同索赔意识,全面了解合同法中与索赔有关的项目,掌握索赔的内容和程序。在施工期间就应做好索赔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防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争取到损失补偿,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对合同进行分类管理,为后期寻找提供便利。除此之外,也要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和培训活动,将成本控制和新型绿色建筑合同管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科学的合同管理体系。

3.3 引用先进技术

为了将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功效发挥到最大,需要增加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新型技术不仅仅是一些数据处理方式和统计分析软件,还包括了一些虚拟仿真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拟定过程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施工建设,分析该方案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资金消耗,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也增加了成本控制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误差。

4 小结

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是绿色建筑工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象征着工程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想做好工程造价预算,需要增强预算的动态管理,加大对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深入实际工程施工现场来进行图纸预算编制。对于成本控制,则需企业做好工期成本把控、合同管理及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推动绿色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婷婷,王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分析[J].工程经济,2015(07):31-36.

[2]王健.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探微[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05):59.

篇5

1.2设计—建造模式

设计—建造模式也被称为D-B总承包模式,是D-B-B模式的一个创新。它的工作原理是:业主根据项目需求和选择原则选定总承包商,D-B总承包商可以完成所有的设计和施工任务,也可以选择一个竞争性招标分包商完成设计和部分施工任务。D-B模式有效地避免了设计和施工的分离,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这将有助于设计优化,但对承包商要求更高,承包商应具备设计能力或设计管理能力。设计—建造模式见图2

这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都较为明显,其具有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承包商和业主进行密切合作。从项目的初始至项目的竣工验收完成,承包商和业主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可以减少协调工作中出现的不必要的费用和时间;(2)在项目参与初始,承包商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经验和从业知识合理地运用到设计当中,增强设计在施工中的可操作性;(3)能够缩短项目施工工期,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4)有利于控制成本,降低造价。国外经验证明:实行DB模式,平均可降低造价10%左右;(5)风险责任明确。总体而言,承包商和业主之间的管理是项目的合同关系,依据合同要求的方式进行付款是业主的责任,按照合同期限内向业主提品是承包商的责任,同时承担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应有责任。这种项目管理模式运用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成熟,但是也存在五个缺点。(1)业主对施工项目的细节和最终设计控制程度较低。研究显示,这种管理模式是业主对施工项目设计控制能力最低的模式;(2)承包商的作用得到加强,尤其是在最初的设计方案阶段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性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承包商需要担当更多的风险因素;(3)总承包商的施工水平对建筑设计最终质量有很大影响;(4)这种管理模式出现的时间很短,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5)双方交付的方式比较复杂,竞争性小。

1.3建造—运营—移交模式和建造—移交模式

建造—运营—移交模式也称为BOT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在80年代国外政府项目施工中兴起的,就是完全依靠个人资金进行融资、建设和运营的管理措施,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私有化。这种管理模式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因为这个施工项目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许可,有时可以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得到更多的融资渠道。建造—运营—移交模式见图3。这种模式给私人部门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个渠道,弥补了资金缺乏的不足,便于政府和主体参与在互利的基础上分配项目资源、风险和收益。与之类似的另一个建造—移交模式(BT模式)可以被视为一个变体的BOT模式,主要的区别在于投资者不参与该项目建成后的运营,但是政府以回购的方式恢复投资并给予回报。BOT模式主要特点:(1)引入私人资本,减少政府的直接经济负担;(2)降低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的风险;(3)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远远大于纯建设项目。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这两个模式为建筑公司利用资本金增加利润提供了新的渠道,也在建设业务转型、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1.4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

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就是项目管理的承包商全权负责整个施工项目,对施工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具体包括整体规划、招标、项目定义,但是承包商通常不对项目的试运行、施工、采购和设计进行直接的参与。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见图4。 项目管理承包商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承包商在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技巧,通过科学有效地统筹规划,对施工项目的施工和设计进行合理管理,减少矛盾和纠纷;(2)能够节约建设项目的投资;(3)可以对工程设计进行一定的优化,能够实现施工项目在其生存期间内达到最低成本的目标。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经过多年的项目管理实践和改革,随着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健全,我国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国际化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融入到全球的经济市场当中。(2)信息化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一个崭新的知识时代已经来临,在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必将趋于信息化。(3)全寿命管理。全寿命管理就是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和经济上允许的项目,对工程从建设规划至工程拆除的全部过程进行总体的控制、协调和规划,对工程的全部使用寿命负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

篇6

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项目管理指的是" 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系统性的、科学的管理活动,从而按项目既定的质量要求,动用时间、投资总额、资源限制和环境条件,圆满地实现建设目标"。本文就近几年来我国的道路桥梁的项目管理作出探索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事业有所裨益。

1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对整个工程的计划、执行和完工考评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起始阶段是为整个项目准备资源和制定各种计划,执行阶段是监督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完善各种计划并最终完成项目的目标,而结束阶段是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及各种善后工作。管理是无边界的大概念,任何事物都需要管理。管理是使事物的发展从混乱、无序走向有序、有效发展的唯一方法。管理与人类发展并存,人类从原始走向现代,管理也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孤立的思想和方法,走向综合统一的学科体系。这种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

2 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因为竞争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促使了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国际间的项目合作日益增多、国际化的专业活动日益频繁、项目管理专业信息的国际共享等等。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既为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2 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由于人类社会的大部分活动都可以按项目来运作,因此当代的项目管理已深入到各行各业,以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规模而出现,这种行业领域及项目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各种各样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从而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2.3 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项目管理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项目管理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竞相发展、各种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及研究咨询机构的出现等等,随之出现的行业项目管理专业化也是趋势。应该说这些专业化的探索与发展,也正是项目管理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今的项目管理发展基本上有两个发展趋势,即如何将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方法应用于项目管理和如何把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到本行业中去。

2.4 项目管理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项目管理日趋成熟化,所介入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诸如项目过程中的思维、行为、情感、适应性,项目管理中的交叉文化问题,国际化问题,专业化问题,项目经理的领导艺术等等,可以说,现今的项目管理是将思想转化为现实,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科学和艺术。

3 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

道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安全管理,合同管理,质量控制管理,进度控制管理,投资控制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这其中业主的项目管路虽然和监控的管理项目有一些内容是相同的,三九管理方法和手段及其管理制度上的具体工作都还有严格的区分。只有真正的认识这些管理内容,区别它们的差异,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1安全管理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全管理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危,人是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做好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整个工程建设才能顺利的进行,相比较而言,合同管理、质量控制管理、进度管理以及投资控制管理是从物质财产上来进行相关的控制的,关系到的也是经济上的利益。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是道路桥梁工程两大永恒的主题,工程管理部门应该设置安全管理小组,全面对工程的安全管理从制度上开始落实,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制度的培训学习,将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和坚持"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的原则牢牢地安放在员工的生产观念中,做到生产与安全工作计划同时制定、同步实施,有计划的布置相关的工作任务,定期检查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对于有缺漏的地方及时汇报及时修正,把" 安全法规、安技术、卫生安全" 的安全生产原则全面贯彻到工作之中并要做到在设计时考虑安全因素,在审批时关注安全工作,在施工时做到安全施工,验收及使用期间做到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各种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合同管理

在道路桥梁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合同管理一切管理工作都无从谈起,一份科学合理的合同是管理工作的依据,是项目管理进行中的准则。项目管理人员要对合同理解熟悉,对其进行深入以便上级部门能够尽快的作出调整。在工程进行期间,要对合同的条款按照实际情况作出认真的比对和修改,树立强烈的合同意识,但同时也要注意,业主和承包方在合同面前是平等的,双方既然签订了合同就要以合同为准则,按照合同办事。第一,要做到项目管理人员有权但是不乱用权,以手中的权力逼迫承包方接受合同以外的条件;第二,承包方也要谨遵合同行事,不能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埋设陷阱,使项目管理人员被迫接受其各种各样的条件,项目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出现问题时要首先想到合同上的相关条例,遵守合同,对承包方提出的建议要再三的考虑特别是经济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

3.3 质量控制管理

业主的质量控制目标取决于道路桥梁工程全面的质量管理以及保证竣工项目到达投资者所预定的质量标准。道路桥梁在施工阶段,业主也要对项目管理展开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工作,多方面的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监督控制,做好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工作,把控制的重心放在施工的准备阶段,这样做有利于早发现问题早防治,以防患于未然。

3.4 进度控制管理

工程进度控制管理是工程施工阶段的重点内容,是将工作内容、工作秩序以及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衔接并按照计划付诸实施,然后再按照实施计划进行检查施工进度或者工程进度,一旦出现有偏差,就应该着手进行分析,排除产生偏差的障碍,对原计划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3.5索赔谈判

因承建方与发包方双方签订了合同,要想索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但涉及工程经济、施工技术、法律,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谈判要成功,就要讲事实、重证据,既要据理力争,坚持原则,又要适当让步,灵活机动。影响谈判成功与否的因素大致有:圆满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各个方面是否做得让业主满意很重要;及时上报索赔报告,且时机恰当;资料齐全,论证充足,计算方法和金额适当;各方信息通畅;搞好各方关系,防止对立情绪;主谈判人职务适当,充分展现己方诚意和重视程度;尽量小范围谈判,避免大会。

项目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做好开源节流工作。做好项目的三次经营,必须把握好尺度,为与各方的下次合作建立良好关系,充分展现自身实力,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垫定基础。

篇7

1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专业分承包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 市场决定工程需进行专业化分承包管理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分工更趋向于专业化、精细化、精益化的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市场,早已成为卖方市场,夺标激烈的竞争,给装饰工程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应用效果、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压力,只有不断提高其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方能在建筑装饰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企业为了提高其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重点要在集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承包管理能力、以及服务水平,即要结合建筑装饰市场发展趋势,尽量提高其在建筑装饰专业方面的知识信息深度,在产品的附加值上通过规范专业化的分工管理体系,对工程项目展开激励竞争。市场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对建筑装饰工程项目专业化分承包管理也提出了专业化运行管理发展要求。

1.2 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推动专业分承包管理

随着市场信息共享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顾客而言,其建筑装饰结构功能、美学性、艺术性、绿色环保性、节能经济性要求,以及其所掌握的建筑装饰工程知识也在同比增长,标准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总期望实现价值功能、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了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专业分承包管理,专业化分承包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装饰工程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生产出质量较高和应用效果较为良好的产品;另一方面,专业化分承包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能力,有效提高实际装饰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生产效率,降低工程投资成本。对于顾客而言,在开放的建筑装饰市场环境中,其将选择对其来说非常有价值的装饰工程供应商,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装饰企业向工程项目专业分承包方向发展。

1.3 国家政策法规促进分承包管理体系的建立

将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资质的划分,也说明了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商发展,低层次的向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的趋势。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2 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分承包管理模式探讨

2.1 发包模式

篇8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China; The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要求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我国各部门、行业对项目管理越来越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项目管理尚处在较低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从事项目管理的人数已达上百万。这些人多从属于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上了新项目就调来做项目管理,项目结束又回去做其他事情。他们往往只有一两次实践,无法积累经验,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我国的项目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项目管理理论落后,在理念上对项目管理带有偏见。研究还处在不太成熟的阶段,应用范围较窄;

(2)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机构和人才;

(3)项目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甚至有些重大项目缺失管理;

(4)合同管理相对落后;

(5)尽管我国已经有了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不够完善和系统化,至今没有制定出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指导性实施准则。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1)加强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我国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管理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建立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是促进项目管理专业化发展和提高项目管理专业人员水平的必由之路,受到世界各国项目管理专业工作者、广大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用自己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导本国的项目管理实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形成我国项目管理学科和专业基础;引进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推动我国的项目管理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而且要在借鉴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规范和指南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教育体系,使我国的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项目管理是一门科学,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必须系统掌握项目管理的专业知识。在教育与培训方面,应重视项目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并加快项目管理硕士、博士的培养步伐。在培训中,既要系统学习有关理论,更要注重培训具体操作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但留住人才也非常重要。要想方设法为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人员提供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否则就将造成一方面引进或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自身的人才又在流失,这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3)我国现有的项目管理多多少少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无论是项目经理的选任还是管理模式与手段,都未摆脱原有计划、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今后,根据中国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在清理、废除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尽快制定、出台有关项目管理的法律、管理条例和其他方面的实施细则。确保项目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动都纳入法制轨道。

(4)提高合同管理意识,严格履行合同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基本依据。要抓好合同管理,一定要从熟悉国际惯例和合同条款着手,掌握这些基本工具后,仔细、谨慎地洽谈和签订合同,清晰理顺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然后不折不扣地遵照合同条款开展工作,全面履行合同责任,确保自己不被索赔;同时,自签署合同之日起,便要抓好索赔和反索赔的基础工作,抓住机会争取索赔,尽可能避免经济损失,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益与水平。

(5)在总结我国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在清理、废除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尽快制定、出台有关项目管理的法律、管理条例和其他方面的实施细则。确保项目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动都纳入法制轨道。此外,也应注重制定并实施对规范行业发展具有指导性的行业标准。

篇9

一、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1、信息化趋势

以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够通过知识分享和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方面来讲,当下工程项目管理的竞争也是一种信息的竞争。当前,西方国家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都已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项目管理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基于项目建设过程的信息管理,能够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的无纰漏、无重复传递和处理;利用可视化技术等,加强信息沟通;针对工程项目开展虚拟建设。信息化,给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工具,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集成化趋势

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即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和工具,对工程项目有关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工程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如著名的“SIPOC”工程项目管理模型中,S代表供应商(Suppliers),I代表工程项目输入(Input),P代表工程项目的系统处理过程(Process),O代表工程项目输出(Output),C代表客户(Customers)。该工程项目管理模型,便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集成化的代表,其将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所涉及的利害关系者都集合在一起,将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天进行分析和研究,这说明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趋势,是其内在本质的要求。

3、国际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同时也步入国际化的大舞台,我国企业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一方面,在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数量超过32万家,我国许多工程项目,如基建项目等,都是通过咨询、国际招标或BOT等方式进行运作的,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国际大承包商更是能够凭借其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而在我国国内的工程建设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WTO所规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使我国工程公司在对外工程承包时,能够更加便利,更加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从工程行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化趋势是一种必然。

4、专业化趋势

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随着国内外工程企业在项目管理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工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其项目管理能力,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此外,工程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工程企业所承包的工程项目种类也不尽相同,这对工程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来承接项目管理任务,为工程企业提供全过程的咨询和管理服务成为一种潮流。工程项目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来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组织实施,即实施代建制,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应对策略

1、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流铺天盖地,如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来进行,以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实现信息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具体的,在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可将技术管理中的网络信息技术、商业环境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项目规划中的战略协调等项目管理内容有机整合,使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满足业主的需求。将工程项目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ERP、价值工程、模拟和系统工程等信息技术来辅助项目管理,能够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用internet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交流,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储存和管理,为项目参与方提供信息交流和协同合作的环境。

2、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工程企业走出国门,承包国际工程项目,参与国际竞争,就需要使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以提高工程项目竞争力。对于项目管理,国际上有一套完备的法规,对承包商的资质有严格的要求,对工程施工方法有详尽的法规来规范,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应设置监理工程师,以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验收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保证工程质量。与国际惯例接轨,国内工程企业一方面应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将工程项目管理逐步向PMC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也应向国际惯例靠拢。在国际竞争市场中,只有吃透国际惯例和其标准,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并得到相应保护。

3、组建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

我国工程项目实行代建制已有多年,但我国并没有一家能够贯穿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经济管理组织,而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滞后的原因之一。工程项目管理,需要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管理技术的专业性项目管理公司来进行,这类公司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资质来为业主提供项目管理服务。因此我国也应大力培育、组建专营项目管理的项目管理公司和专营工程承包业务的工程公司,尤其是对一些资质深厚的工程设计院,应针对其专业技术、工程管理经验等进行相应改造,以面向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

4、重视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研究工程项目是否可行,而在工程开展前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和技术经济论证,为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科学分析方法,以此来考察工程项目在经济上是否能够盈利、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在实施上是否可能。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其对于工程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是错误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再好,工程项目效益依旧为负,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时,要加强可行性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数据收集,从相应的市场数据、行业数据、工程数据到周边环境数据等,以客观数据为基础,按照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预测工程竣工以后的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实际数字来量化工程效益,通过这种科学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三、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由于经验不足,所以难免存在着各种问题。而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认清其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转变,将能够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LiZhongqiuMaJingkun

(1.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HebeiJiaoto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Shijiazhuang050091)

Abstract:Basedoncomparisonofhighwaycuringsystemsathomeandabroad,thedevelopmenttrendoflargeandmiddlescalecuringsystemofhighwayispredicted,andareferencemethodofnewmanagementsystemofhighwaycuringforHebeiProvinceisputforward.

Keywords:highwaycuring,largeandmiddlescalecuringforhighway,managementsystem,developmenttrend

1概述

公路养护是保持路况完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的根本条件。如果公路缺养、失养,路况必然会很快下降,道路通行就必然受阻。所以在公路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养护工作。在整个公路养护工作中,路面养护是公路养护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因为路面是直接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构层,关系着行车是否安全、快速、经济、舒适。因此,路面养护质量是公路养护质量考核的首要对象。

交通部在《公路拥护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要求到2010年要基本完成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要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新型公路管理体制;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管理行政法规、养护技术规范体系,适应依法治路、规范管理的需要。

为实现交通部这一《纲要》的要求,全国各地的交通管理部门都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公路养护运行机制。但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为建立一种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必须结合各地的成功经验并参考国外管理模式,进行体制创新。

我国公路大中修养护机制改革,是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精简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公路养护队伍,提高公路养护的技术水平,实现公路养护的机械化,提高资金效率,全面提高公路养护质量。最终实现公路管理与养护生产分离,积极培育和发展公平竞争,形成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市场,实现公路养护决策、养护投资机制的科学化,养护管理机制的现代化。

2国内外养护管理机制现状比较

国外发达国家的公路基本建设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即基本完成,从20世纪60年代始,各国公路适用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逐步转向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公路养护的投入所占公路事业资金比重已远远超过公路建设。对公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现有公路的养护维修,保证公路功能的正常发挥。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差异很大,但管理目标却非常一致,就是要保证高等级公路的高效运营,使巨额建设资金能够及时收回,并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国外公路养护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及养护作业方式的机械化。

在国内,随着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公路养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公路养护在整个公路建设和管理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公路养护体制目前仍然带有很大的计划经济的特点,与目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造成养护资金短缺、公路养护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

多年来,国内一般公路一直采取公路局、公路分局、公路段,即集路政、养护、施工管理为一体的三级公路养护体制。近年来国内的养护管理改革主要为养护体制的改革,重点在精简机构、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改革人事、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养护生产方式,培育养护市场化机制;小修保养实行总额控制和定额计量管理;承包方式有民营承包、内部承包,合同管理等。有的省份成立了专业养护公司,实现了比较完善的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有的省份编制了《公路小修保养概预算定额》;个别省份对国、省干线实行直接管养;对大中修养护工程各省份基本实行了内部或公开招投标、监理机制和合同管理机制。广东、江苏等省引进公路养护质量与养护决策检测咨询机制;部分省市推广采用了公路管理系统,进行路面与桥梁的养护管理决策,但大都不够完善,因素之一是检测手段技术的落后,而技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量太大,缺乏专门的快速检测设备与技术人员。

3公路大中修养护管理机制发展趋势

(1)科学决策全面实现预防性养护

要采用先进的公路检测设备,及时掌握可靠的技术检测基础数据。采用先进的公路管理系统,以及专家评审咨询机制等,实现养护时机合理、养护决策科学化,投资效益最优。

①实现养护合理时机科学决策

目前大中修养护管理项目决策程序是当年4月底前报送下年度计划养护工程项目调查报告省厅公路管理局审查批复施工图设计当年9月15日前设计文件上报省厅省厅按规定程序下达计划文件。这种程序确定方案前置,往往会发生审批后路面突然急剧破坏而使计划明显滞后的情况,无法实现及时养护。这是以人为经验型为主进行养护时机决策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要实现养护合理时机科学决策,抓住最佳时机进行养护。

②实现养护投资的科学化决策

目前我省养护投资每年9亿元左右,只能维持,大都没能实现预防性养护,有甚至的造成失养。今后要进行养护投资的科学化决策,实现预防性养护。延长大、中修时间,使道路设计期内,养护费用最低。

③编制公路养护中、长期规划

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利用先进的公路管理系统,根据公路等级、路面等级、建设时间、交通量预测、养护水平、养护质量要求、公路性能变化规律、新建路网规划,以及养护投资等综合情况,编制建立公路养护中、长期规划,实现公路的全面预防性养护,使养护投资总体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2)充分发挥养护资金投入效能

由于公路资金的严重短缺,导致养路经费的入不敷出,公路超期服役问题比较严重。要强化养护资金管理,实行养护投资定额管理,提高资金投入效益。通过养护费用定额包干使用,结合养护质量目标考核,来解决目前养护费用管理中的养护成本高、个别地方平调和无偿借用养路资金,以及养护费用会计监督弱化等问题。

(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

公路养护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避免短期行为。要将小修、中修和大修结合起来,明确养护年限目标,完善合同管理,鼓励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产生长期效益,形成养护的良性循环。

(4)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

1994年,交通部修订颁布了《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J075-94),适用于一般公路和混合交通的汽车专用公路。该标准采用以公路病害和缺陷为病害含量指标的“好路率”作为评定公路养护质量的主要指标,另外还采用“养护质量综合值”指标。该标准的颁布对于客观、准确地反映全国公路的养护质量,指导基层养护机构进行养护生产,促进公路养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但评价指标中,对影响行车质量与安全的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影响路面使用寿命等指标重点不够突出。

2002年,交通部印发适用于高速公路的《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试行),采用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指数MQI和相应分项指标来确定高速公路的养护质量。对公路大中修工程项目还没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一般参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JJ071)执行。

我国要以“现行规范为依据、结合省情、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为原则制定各省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突出影响路面行车质量、行车安全及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以保证公路的服务水平。

(5)广泛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

在养护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要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手段,对养护情况进行及时而科学的检测,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养护质量状况,并科学分析预测公路性能变化规律,为养护管理、养护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6)引进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

引进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对公路的养护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养护管理部门依据公路养护质量检测评价报告,加强对公路养护质量的管理力度。

4探索我国公路养护管理新机制

4.1制定强制性的路面养护技术标准

公路养护工作涉及路面、路基、桥梁、安全等所有的公路设施,内容十分繁杂。而且有许多内容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评定。路面状况是影响行车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首先制定强制性的路面养护技术标准,确保公路的服务水平。

4.2建立路面质量检测评价制度

建立路面质量检测评价制度,使养护质量满足要求。同时采集路况数据,为养护大中修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证路面养护质量和养护决策的科学性。

在路面使用初期,对各路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并按照规定的调查频率对路况进行检测评价,通过路况数据评定路面状况,充实完善公路数据库。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长期观测和调查,研究其变化规律,分析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以确定养护对策方案和养护计划。

4.3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利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获取路面管理数据,同时利用路面管理系统,实现路面养护决策科学化,全面实现预防性养护。

4.4大中修养护经费实行定额管理

为充分发挥养护资金投入效能,强化公路养护投资管理机制,实行养护投资定额管理和招标管理。

4.4.1省厅对大、中修项目实行定额管理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公路等级、路面等级、交通量大小、路况等情况,结合交通部与各省有关养护定额编制办法和养护定额来测算定额。养护费用定额包干使用,养护质量目标考核。

同时,引进公路养护质量检测咨询机制,根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咨询报告,及时核拨工程资金,即省厅对大中修工程先予拨部分工程款,然后按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拨付资金。

4.4.2对大、中修项目实行招标管理

根据大中修定额,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合同管理;实行监理机制和养护质量检测咨询机制,以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

4.5引进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

引进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加强养护质量的监管力度。在目前的养护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中因检测工作量很大,而又缺乏专业的快速公路检测设备以及专业检测人员等,导致不能及时提供全面系统的检测数据。

建议对公路的养护质量,引进咨询机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进行检测评估。参照国外经验,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公路管理部门可在公路检测设备的投资和检测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养护管理部门依据公路养护质量检测评价报告,加强对公路养护质量的管理力度。同时,建立养护质量数据库,以预测使用性能,科学决策,全面实现预防性养护。

4.6完善加强合同管理

完善加强合同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小修保养、中修和大修相互之间不挂钩,容易形成养护单位对小修保养不积极,等待中修;而中修时也不重视,又等待大修的情况。同时,对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积极性也不高。

应明确养护年限目标,养护质量新标准、完善合同管理,鼓励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产生长期效益,形成养护的良性循环。

(1)应制定养护使用年限目标要求

如对高级路面,中修的使用年限目标为4年以上,大修的使用年限目标为6年以上;大中修使用年限内只进行日常养护、小修保养。

(2)对新改建公路的标准要求应严格把关,以减轻大中修养护压力。

现行规范对高级沥青路面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为12~15年,在设计年限内允许进行一次恢复路表功能的罩面维修。但目前国内路面实际使用寿命,还达不到规范要求。目前,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可对新改建公路的高级沥青路面质量要求达到如下目标:3年内不小修保养,6年内不中修,10年内不大修。即在设计使用年限前3年内只做日常养护(3年),第4~6年内进行小修保养,第7~10年内中修,第11年以后才进行大修。新建桥梁10年以内不中修。

(3)完善加强合同管理

建议对养护承包期、承包费用方式、以及缺陷责任期等合同内容进行完善。

如小修保养制定5年承包期,明确考核目标,实行总额承包,定额计量支付等。5年承包期可采用3+2或4+1形式,也就是说先与承包人签定3年或4年合同,然后根据承包人的情况、条件变化、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定,以解决是否续合同或更换承包人。

对大中修、新改建的质量缺陷责任期延长,与养护使用年限目标相联系,同时建立奖励机制,以保证双方利益。

4.7建立养护质量评价制度及处罚办法

每年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进行养护检测评估。用数据说明养护质量,省厅部门依据公路养护质量检测评价报告,加强对公路养护质量的管理力度。

4.8项目业主公路的养护管理

(1)实行大中修费用年度定额预留

按照预测的公路大中修年限及大中修费用,每年从公路收费中预留大中修费用,实施大中修时集中使用。不足部分当年补齐,节余部分留做下次使用,建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

(2)公路的养护质量、大中修的决策,由项目业主负责,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中介咨询机构,按照有关养护规范,进行检测评估。

5结语

公路养护在保障路网畅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路养护中的大中修工程,工程量大、占用资金多,在公路养护中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通过对公路大中修养护机制的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公路大中修养护机制。新体制将充分借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最新养护技术,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手段,改变现有公路大中修工程的管理方式,从而有效地使用养护资金、提高公路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潘玉利.路面管理系统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交通部.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高速公路编委会.高速公路养护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许永明.公路养护与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5]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篇11

因我国在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时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的局面,其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质量管理,对项目决策策划、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工期控制、项目运营涉及很少,没有进入推行之初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工作。这无疑限制了监理企业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的进程。

1.2资质限定难以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致使工程项目管理分割成块。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从事工程建设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一定资质的企业只能从事与其资质相对应的工程建设。与工程建设直接相关的资质主要包括:监理资质、施工图审查资质、造价咨询资质、招标资质,每一资质又进行分类和分级。此外,还必须得到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从业认可。资质管理规定使监理企业无所适从,几年时间内也未必能获得所有相应的资质认证,所以很难全面涉足真正的项目管理。

1.3工程监理企业自身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尚不规范,工程监理行业中存在竞相压价等恶性竞争行为。同时,监理企业良莠不齐、形式各异,有挂靠的、也有出租资质的,导致诚信基础的缺乏使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承担全过程管理不放心。由此,监理单位虽然承担了在建项目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服务活动,但业主很难放弃对项目施工队伍的选择、物资采购、进度款的拨付、工期进度的要求等一系列管理权限,使得高智能人才进监理公司无法发挥作用。监理企业结构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费用少、人员调动困难,这些都令监理公司很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管理企业。

2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接轨

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国内的监理企业应在国内市场尚未完全放开的3~5年内向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与国际接轨[2~7].

2.1加快投资体制的转变

伴随着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向国际接轨,我国工程监理从无到有,并从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投资体制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不仅项目筹资由政府拨款改为“拨改贷”再改为多元化融资,而且投资管理体制也由政府部门成立的项目指挥部形式转变为项目法人责任制。因此,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责任激励约束机制,真正使项目业主对资金的使用效果、投资风险重视起来是推动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接轨的首要因素。

2.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行业规范建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仍不完善,项目管理尚不完全规范。为此,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加速清理和废除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

2.3培育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

市场需求是监理发展的根本,因此,对项目管理服务和健康发展的持续需求是监理公司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的关键。应当尽快转变和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加大项目管理的宣传力度并加强对项目管理行业的扶植力度,以便培育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的外部环境。监理行业应当发挥其在市场培育方面的力度,如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创优质服务实绩等以激发业主的服务需求意愿。

2.4接轨转型形式

监理公司向项目管理公司的转化方式,可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较大规模的监理企业:由于企业本身具备相当的资质和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可通过收购其他小型企业,吸纳其他相关人才如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招标专业人员以及法律人才等,在保留原公司的基础上成立新的项目管理公司,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和资质范围,使得监理企业有实力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全方位工作。超级秘书网

中等规模的监理企业:可以考虑与设计咨询企业、造价咨询企业、招标企业等工程咨询中介机构合并,通过资金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股份制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使合并的各企业成为紧密的利益结合体,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咨询水平和管理能力,将业务拓展到项目全过程的工程监理咨询市场,提高企业的规模实力。

较小规模的监理企业:由于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可通过与其它企业合并或融入到其它企业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或者朝专业性监理企业发展,就项目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为业主提供非常专业的项目管理服务。

3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对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高投资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快建设项目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其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快监理公司与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接轨,以便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实力去抗衡国外的工程咨询公司,保证我国建筑行业在入世后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秋玲。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经济论坛[J].湖北社会科学,2004,(6):89.

[2]谢坚勋,叶勇,欧阳光辉。浅谈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接轨[J].建设监理,2004,22(2):22-24.

[3]张静,肖茜。中国工程监理与国际化接轨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4,21(2):68-71.

[4]单建华。监理公司如何向项目管理公司过渡[J].福建建筑,2005,4(89):197-198.

篇12

1 前言

建筑工程监理制通过委托监理合同和相关建筑工程合同对参与方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规范建筑工程参与方的建设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不当建设行为,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不良后果。另外,监理单位可以向建设单位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避免建设单位的不当建设行为的发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监理企业必须首先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接受政府的监督管理。

2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的特点

我国从1988年开始实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以来,至今已经有24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经过实践发展,我国的监理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筑工程监理制与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等主要制度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体系。但由于我国国情、历史文化、制度等许多因素影响,建设工程监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政府强制性

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一开始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也是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了主管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工作的专门组织机构,并且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等,根据《建筑法》规定,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并明确规定实行强制监理的建筑工程范围。

2.2 服务对象单一性

在国外,工程项目管理不仅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管理或咨询服务,也为承建单位提供项目管理或咨询服务。而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规范规定,监理企业只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即只为建设单位提供服务,而不能接受承建单位的委托为其提供项目管理服务。

2.3 市场准入的双重控制性

我国《建筑法》、《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对监理企业资质和执业人员的执业资格采取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专业监理工程师以上的监理人员要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同时也要求不同资质等级的监理企业要有相应数量的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这种双重控制不仅规范了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市场,而且保证了监理队伍的基本素质。

2.4 监理工作的监督性

我国监理企业有一定的特殊地位,与建设单位之间是委托-关系,与承建单位无任何合同关系,只有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但根据业主和委托监理合同的授权,有权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督或者预先防范,对于发生的不当建设行为有权要求其改正,特殊情况或重大问题上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请求纠正。

3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3.1 向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

目前我国工程监理主要是以施工阶段监理为主,表现为“三控二管一协调”。监理企业要从单一的施工阶段监理向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和从单一的质量控制向投资、质量、进度、安全控制发展,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建设单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

3.2 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道路

2000年12月原建设部和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了《建筑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工程监理行业相继出台《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管理规定》等法规文件,并相继修订完成《建筑工程监理规范》、《建筑工程监理合同文本》、《建筑工程监理取费标准》等标准规范文件。《建筑工程监理条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规定》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管理规定》出台并得到贯彻执行,进一步完善了工程监理责任体系,推行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整个工程监理行业行为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法制化。

3.3 项目管理人才将成为监理企业竞争的核心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由于缺乏大量优秀的熟悉国际相关法律、操作规范以及国际通行惯例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在海外业务拓展中遇到很大的障碍和困难。为迎接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新时期的工程监理人员应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

3.4 建筑工程监理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监理企业不仅要与来自不同行业的更多的竞争者竞争,而且要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外工程咨询公司进入我国建筑市场所带来的挑战。与国外知名工程咨询公司相比,不管是在经营理念、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上,还是在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等方面,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均远远落后。国外工程咨询公司将在建设市场与我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因此,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建筑工程监理市场竞争将更加的激烈。

3.5 监理行业的社会责任将不断加大

2000年1月30日施行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200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承担法律责任。这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工程监理的质量、安全等事故责任,使建设监理行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

3.6 政府对建筑工程监理的管理从微观转向宏观调控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发育完善和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政府要逐步转变职能,不再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对建筑工程监理的管理逐步从微观转向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重点放在制定、补充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等以及加强宏观调控上,为工程监理行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标准化和公平公正竞争的环境。比如取消强制监理和政府定价,但也要有一个过程,现阶段政府可以主要在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上实行强制监理和政府定价。

3.7 我国建设监理与国际接轨

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我国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比较积极地主动开拓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市场,积极学习吸收国际工程咨询服务的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论、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大加强,许多国际知名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对华投资规模、范围、数量等越来越多,而且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组团到国外考察学习会谈,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开展国际同行间业务交流、互访活动,了解国际学术权威的专题报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前沿动态等;为我国监理企业与国际知名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合作创造了平台,不仅提高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也展现了我国的项目管理发展水平,将会加快工程监理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3.8 监理行业组织结构将趋于更加合理、优化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工程监理企业也不例外。监理行业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适时调整企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具备全方位、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的大型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专业或阶段工程监理任务的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合理的企业结构,实现工程监理行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最优化,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辉.对监理市场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才智,2011,(30):27-31.

[2]黄建清.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30):19-22.

篇13

建筑工程项目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建筑工程造价高,参与人数多,利益相关者多,对环境的依赖和 影响 都比较大,时间长,所以相对于其它的项目而言,其复杂性程度高。

建筑工程项目复杂性高,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原材料价格、政府法规变化、周边 社会 关系等较容易影响项目进程;项目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业主、监理、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政府监管机构,变数较大;加之项目自身建设进度也在不断进行,其不确定性程度高,管理过程应牢牢把握渐进明细的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目标较易明确,多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相对稳定建筑工程项目较之其它技术开发项目,目标较稳定,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已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所以项目目标一般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多数采用目标式的责任承包管理。

2分承包管理模式

2.1发包模式

发包模式就总包方内部而言,按发包方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公司集权式组织发包和项目团队组织发包两种方式。

2.1.1公司集权式的发包方式这是 应用 较为广泛的分包发包方式。

2.1.2项目团队发包这是由项目团队根据项目需要,自行寻找和选择分包商,由公司授权项目与分包商签订分包合同,工程管理由分包商直接管理。

2.2分包合同管理

合同类型以下为按合同支付方式分类的合同类型:

2.2.1总价合同也称约定总价合同,一般是相当规模者按招标要求,与招标方达成一个总价,在总价格下完成合同规定 内容 。

2.2.2单价合同,估计工程量单价合同以估计的工程量为依据,投标者只填报单价,而 计算 出的合同的价格的发包方式。

2.2.3成本补偿合同也叫成本加酬金合同,指业主在支付工程实际成本后,再按实现约定的方式支付给承包商管理费用及利润(酬金)。这种合同方式灵活机动,应用的巧妙的话,可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项目分包合同准备包括下列内容:

分包计划合同范围确定询价(招投标)合同谈判形成合同文件。

(1)分包计划由总包商拟出。

(2)确定合同范围根据分包计划,便可对分包工程进行合同内容确定。

(3)询价是一个选择分包商的决策的过程,询价过程具有 法律 效力。

(4)合同谈判一般要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澄清:①合同因合同范围一般由总承包方拟订,对总承包有利,分包商往往对合同范围要进行讨价还价。②进一步明确变更的处理程序和办法、费用;③甲乙方责任和义务;④违约责任明确包括质量、工期等方面的惩罚规定。⑤支付方式或条件总包商要依靠合同谈判获得更有价值的价格,分包商也可通过谈判得到有利的合同支付条件。良好的支付条件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激励措施,而不用增加成本;⑥风险和保险;⑦争端和仲裁。

(5)形成合同文件经过合同谈判,将谈判结果整理,双方签署认可,即形成正式的合同文件,合同文件一般包括:合同协议书,招标函、投标函、合同条件、业主要求、资料表、投标方施工技术方案和其他应该成为合同内容的文件。

2.3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合同管理是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实质是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努力促使合同卖方按合同要求认真完整地履行合同义务。合同执行阶段的管理须注意以下几点:

2.3.1不断明确和深化合同范围,项目也就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合同管理的目的是努力确保按要求履行合同的要求,就体现在合同范围内。

2.3.2验收交接和缺陷修补

2.3.3合同变更项目变更必须发生,总分包双方应在工程开始之初就在协商定变更的处理程序和 方法 ,并写入合同文件。

2.3.4合同支付应在合同签订时确定。

2.3.5风险和保险风险分担应在合同订立时确定,一般总包方在发包时将风险转移到分包商身上,但在执行合同时,分包商往往将一些风险向总包转移。

2.3.6索赔、争端和仲裁。

2.4程序化管理

建立合同文件管理系统是合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合同文件管理系统应有两方面的工作:合同文件的文档化管理、合同事件的程序化管理。

合同文件主要包括:招投标文件、正式合同文件、来往信函、会议纪要、各类支付款记录、变更文件、施工记录、财务报表、索赔文件、进度报表、开竣工文件、技术质量文件等。

合同事件程序化管理一般包括,合同前期管理程序、合同执行管理程序、变更控制管理程序、索赔程序等。

3分包生产过程管理

分包生产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工作的特点

质量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分包工程具有任务型工作的特点,它区别于工厂重复性作业的特点。笔者认为传统的质量保证体系起源于工厂作业型的质量生产方式,并不适用于任务型的生产方式。

确定刚性化的目标总包商必须与分包商共同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能逐级分解,使分包商深刻理解,使目标能出现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柔性化实现目标的过程,因项目的不确定性,不必要也不可能制定刚性的过程,但为了使过程保持合理性,必须贯彻质量管理原则。

3.2面临挑战

总分包协调项目总分包之间是由合同这一 法律 关系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与 企业 内部行政关系不同。在以下两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对分包商的激励:在分包合同中,事先要求分包商有义务将与总包或其他分包进行协调配合,说明可能需要配合的事件,并且分包商有权收取协调配合费。采用巧妙的支付手段来激励分包商工作。任务型工作需要施加高压力。

团队建设因为分包商掌握着生产最直接的资源,所以项目团队建设,必须扩大到分包商,应将分包商的项目团队主工成员纳入总包项目团队来。团队会议组织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尽可能的使分包商参加。增加信息的开放度,加强沟通增加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项目团队建设,一方面可以缓解冲突的不良 影响 。授予分包商更多的权力项目强化目标管理,必须授予分包商更多的权力,可以使用项目更多的资源,这样有利于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授权应以签订补充或变更协议的方式进行,授权意味着分包商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理应得到更多的报酬。

4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发展趋势

4.1专业化程度更高,使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更精分化。

4.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的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

4.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程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4.4分包商授权度更高,分包商权力会增大,总包商会更趋向于向业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对分包商的授权会增大,更多的具体施工由分包商完成,善于自我管理的分包商更受欢迎,分包商将趋于更多的自我管理。

5结语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也变得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建筑企业都有增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需求,专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企业不会是大而全了,而是精而强了。这种趋势将使企业压缩规模,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更多使用外包的形式,利用更有效的资源。 现代 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能力,对完成有外包参与者的任务有着很强的管理能力。如何在项目管理中做好分包形式的管理工作呢?相信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也是其他行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