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防震减灾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区消防大队作为我区突发灾害紧急求援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配备基本的搜救装备,应有侧重地配置重要专用装备,配备能实施搜救倒塌楼房被埋人员的救援装备;
(二)提高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工业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尤其是1990年以前建设的多层砖房、预制板房等建筑物要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或抽样调查,对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新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要求或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三)加强地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区建设、规划、文体、教育、水务、供电、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在现有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等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疏散场地的规划,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建设,并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区民政、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特别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帐篷、衣被、药品、设备等专用物资储备。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医疗等物资应建立平战结合的流动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种应急物资资源。
(四)积极做好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工作。区国土、安监、水务、环保、经贸、建设、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震后容易引发水库溃坝、尾矿库、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基塌陷、环境污染、易燃易爆等次生灾害源的专项普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登记建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防范。
二、增强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认真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各镇(街道)、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在6月20日前完成制定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要负责督促指导。地震应急预案完成制订后必须报送区地震办备案,区政府将统一汇编。
(二)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震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相应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部门协同配合、有序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实施和大型企业以及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学校、医院、影院、商场等单位,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应加强指导,每年适时开展一次以上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快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区地震办、团区委和区红十字会要按照《关于印发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震〔〕71号)要求,发挥新成立的“区地震救援志愿服务大队”的作用。6月底前,团区委和各镇(街道)团委要负责本行政区内各机关、学校、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村(居)等地震救援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队组建,区地震办、红十字会要负责组织对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演练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建立起震时迅速调集和组织动员地震志愿者队伍的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医疗急救、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建筑工程、电力通信等专业领域人才资源,逐步开展兼职志愿者准入登记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不同专业救援技能、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高效率开展救援行动的兼职志愿者。
(四)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要推广应用村镇建设抗震设计规范,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村镇建设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新建住宅特别是沿海广大地区的石结构房时采取抗震措施,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住宅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防震保安能力。
三、努力提升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区地震办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全区地震活动形势的跟踪分析,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好服务。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密切关注值得注意地区的震情动态,加强群测群防,凤凰山公园动物观测站、东圳水库水产养殖场鱼类观测站等5个地震前兆异常宏观观测站要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区地震办。大力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继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以下简称地震“三网一员”)建设。各镇(街道)和区地震办要加大地震“三网一员”的培训、指导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区地震办要切实提高地震“三网一员”地震信息速报的水平,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区地震办要第一时间深入调查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滋生。
(三)加快地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区地震办要按照省地震局《关于推广应用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通知》(震〔〕58号)要求,6月底前完成我区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地震监测网和地震灾情速报网信息的实时传输,确保地震速报和地震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畅通,为抗震救灾和社会稳定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于年底基本完成我区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任务。
四、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篇2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a building site
中图分类号:U21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地震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陆地面积仅占世界陆地的7%,却承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大陆强震。据统计,从二十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级及6级以上的地震近800次。“多难兴邦”,这是总理在这次地震灾区一所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成语。这是他对灾区人民的鼓励,也表现在灾难面前的镇定、勇气、和信心,也源于他相信群众的能力和智慧。多难兴邦这一成语,出自于《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灾难将激励斗志,使国家稳固富强;没有灾难反而危险,举国上下如果沦入安逸丧志的状态,将会导致国家衰落、国土沦丧。从历史上看,多难兴邦是一种规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生生不息而愈益昌盛就是证明。
地震的不可预测性
在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到了很高的水平,科学水平和技术手段日益进步,人类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但是,我们至今仍然无法预测、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人们对地球仍然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地球的球体内部更是茫然。人们可以上天,搞绕地飞行,搞太空漫步,甚至星际航行,探测外星。人们可以下海,探测到海平面下一万多米的海沟最深处。但是人类不能入地。地球的半径有六千多公里,而人们向地球深处的钻探深度,至今最多也就12公里。所以人类至今也不清楚地球是怎么样的。现代地球板块理论和地震成因学说实际上是科学家们推想出来的。因为它能解释大多数地球物理现象而得到公认。既然灾害无法预知,人们只得希望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安全性的提高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工程防震的重心必将逐渐向安全性方面偏移。这也是“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体现。工程防震涉及各种专业问题,各方面专家更有发言权。但是,无论在技术理论上,还是工程措施上,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每次地震的发生,都是对规范条文的检验,也是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发展补充完善新的工程措施的大好机会。
在工程规划设计中,如何做到防震减灾
1、场址问题。无论是城镇,还是某一具体项目,所选建设地址的地质稳定性是个重点问题。我们来说北川。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设置的古老县城,当时叫石泉县。民国时才改名北川。县治一直设在深山里,即现在的禹里方。1951年,为了对外交通方便,迁至现址曲山镇。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对曲山镇进行科学论证,就冒然确定了。1976年唐山地震后为排查地震隐患进行地质调查,才发现北川县城所在地曲山镇正处在龙门山地质断裂带的中心,周边都是不稳定的滑坡体。这一发现虽然引起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经济和城市扩展的愿望不断膨胀,地震可能性这根弦就逐渐松驰了。北川县城在地震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场址不当是重要原因。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震后十来天一直不眠不休地在废墟中寻找他的学生们,他满眼哀痛和无奈地说:“我们小学的建筑已经比较老旧,更不幸的是它下面就是断裂带啊。”他还说地震前学校曾经计划建一栋新楼,因为这里地质条件不好,没有批下来。可见,映秀镇处在断裂带上,不能在这上面搞建设,当地有关部门是心知肚明的。但是,除了小学校,还有邮电局、发电厂、天然气厂、警务大队等也都建在断裂带上。他们地震中都被夷为平地。或许是心存缴增才明知故犯的?其实,几年前国家就明确要求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该有场地地质灾害评估意见。一些规范、报告、资料中,在场址选择方面都有工程地质和地形方面的要求,我们只要认真对待,不走过场,在抗震减灾方面肯定会做得更好一些。
2、建筑物布局问题。我们知道,在高烈度区,建筑物的外形应尽量简单,形体对称,减少转折,适当控制建筑物长度,增加宽度。最好是独立建筑,不设连接体。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实现某种规划理念,创造某种预想的建筑空间和取得某种建筑效果,常常将若干建筑物互相组合和拼接,设置没有功能的连廊。为了突出核心建筑物,其造型被搞得十分复杂。虽说这些做法在高烈度区不合适是一种共识。但在现实中还是有一些所谓“标志性”建筑物在抗震方面十分不利。比如北京西,在它下面大门洞上方,一座模仿景山万春亭的三层古典式亭子矗立在正中,几百吨的重量落在大跨度的横梁上,这岂不令人惊异么。中央电视台新楼那巨大的悬挑体更让人吃惊。它怪怪的形体无论在抗震上还是结构上都十分不利。据说它的基桩深度就达52米,基础筏板厚度最厚处达7.5米,钢结构也很复杂。耗费了大量钢材和水泥,其造价与常规高楼简直不可比拟。显然,只有特定的投资方才会有如此胆量花费这么多财力和物力,如果这只是一个孤例也就罢了,不幸的是,它带了一个坏头。在它之后,深圳、广州、南京和北京,都有工程步它的后尘。而这些城市除深圳之外,基本地震烈度都是Ⅶ度或Ⅷ度。
3、道路交通规划问题。芦山地震发生后,318国道在雅安市雨城区境内路段塌方,道路中断,210省道芦山县至阿坝州小金县段也因塌方中断,宝兴县境内道路严重损毁,一度成为孤岛,这段时间对于救助生命和抢险救灾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这是大交通网络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是城市、居住小区、园区和具体工程项目的道路系统规划。在这方面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是通道宽度,即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宽度过大会增加工程用地,浪费土地资源,过小则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在确定合理的通道宽度时涉及的因素较多。在现行总平面设计规范国家标准中列出了七项,在机械行业的相应标准中也列出了略有差别的七项因素。在这些因素中,都缺少有利于救灾这一条。从救灾的需要来说,通道的宽度应该保证通道两侧房屋受灾倒塌后,道路仍能基本畅通,或经过简单的快速抢修后即可通行。如何满足这个要求,目前没有现成的资料。经查阅一些历史文件,建议通道宽度不小于道路两侧建筑物高度和的一半。在早期的人防设计中就有这个技术要求。目的是保证建筑物遭空袭倒塌后救援车辆的通行。同样,在早期建筑防火规范中规定:一个短边开敞的半封闭庭院式建筑中,在其平行长边方向两翼之间的距离也不少于两翼建筑高度和的一半,以保证火灾时消防车辆能进入庭院作业。第二点,位于山区和丘陵区的工程项目,其内部道路系统经常会出现尽端式道路。如果道路被损坏或者遭受堵塞,救援车辆和机械设备就难以进入。建议在高地震烈度区,应尽量少设尽头式道路。如无法避免,则应保证人员方便地迅速逃生,设置人行道和人行台阶与邻近的其他道路连接起来,或通向空旷地带。
4、避难场所问题。一位家住院北川县城的女生冯小美,当问到她如果重建一个北川县城,她有什么建议时,她侧着头想了想,说:“要是在一座城市里能多增加些公园,哪怕空场也好。北川就是太挤了。我的妈妈已经从楼里跑出来了,却没地方可以躲,结果被后面倒下的楼房压死了。”这个从血的教训和痛苦中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认真吸取。设置相当数量的可供避难的绿化广场,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事。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把绿地作为景观,除满足环保要求外,还是供人们休憩和交流的场。而在高烈度地区,却有了新的意义。如果将各个绿地联系起成为一个系统,绿地中设应急生活水源和厕所,成为中小震不坏的避难场所,必定功德无量。
篇3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法制、科技及全社会力量,实现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由局部的重点防御拓展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年,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市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市区及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区力争综合抗御地震的能力要达到周边同类城区的先进水平。
三、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逐步在每个县(市、区)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建设活动中,将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列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二)明确地震重点监视区,实行全面防御。一带是省今后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防震减灾重点工作区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市、区)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使区域内的中心城镇在年前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进而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地震监测台网。保证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确保项目按时完成。要改造、完善全市地震台网观测条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证我市地震监测台网充分发挥防震减灾效益。
(四)推进“三网一员建设。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的三网建设。重点监视防御区要把“三网覆盖到村,并在乡(镇)政府设置兼职防震减灾助理员、观测员,其他县(市、区)三网要覆盖到乡(镇)逐步在全市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五)突出防御重点。充分考虑潜在地震危险性。期间,要完成城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年以前完成重点监视区县(市)城区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要在年前完成中心城镇的建筑物抗震性普查工作。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与监督,把抗震设防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对城镇上游或位置重要的大型水库和病险水库、易燃易爆易泄漏有毒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及城镇高层建筑、大型超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和其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必须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查险加固,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状况,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提高村民的居住安全水平;要认真抓好各级各类危、旧校舍的改造和加固,增强其抗震能力。
篇4
(一)人们对抗震存在麻痹思想,加上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尚未过关,有些人害怕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淡化了抗震意识,放松警惕,殊不知,提前预报与防范,可以减少伤亡与损失,例如我国曾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7.3级地震,城市大部分被毁,由于震前将大部分人口疏散,死亡人数仅为1328人;而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向市民预报,致使死亡人数高达24万人。因此,加强抗震防灾的宣传教育,提高抗震防灾意识,下大功夫进行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攻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代与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应对城市和镇的设防标准进行修订,原订设防标准偏低者应调高,特别是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政府等房屋设防标准应比其它单位的房屋提高一级。标准的修订还包括灾害区划、建筑设防标准、动静态交通、建筑高度、容积率和城市防震疏散通道、避难场所等。
(三)现在搞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增加抗震内容,制订设防标准,纳入国家法律、规范的控制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
(四)对规划中的抗震方案的评审,要改变那种不重视甚至忽略的态度,要像防洪、消防、环保那样认真地论证与审查。
(五)地震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震专业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培训,要学习八十年代初期开展环保规划、培训专业人才、定期交流经验的成功做法。
(六)政府要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能,产生合力,共同应对地震灾害。当前市政府设有环保局、消防总队或支队,而地震部门的力量相对薄弱,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强,其地震预防工作要与关系密切的规划、建设部门多沟通协作,纳入城市规划范畴,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有些工业园区的建设,实行分兵把口,封闭管理的做法,应予以改变,多一些协作,少一些壁垒,使国家法律有效执行。
(七)建议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按规划的抗震要求进行选址,选址应避开断裂带、溶洞区、开采挖空区、液化土区、泥石流区等地质不良地带,要考虑建筑物、人员的安全以及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的保障。对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强震区应迁址,汶川等地区,震后重建,考虑部分迁址,尤为重要。
(八)健全、建立各级抗震救灾组织机构、人员,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地方和军队要组建装备精良的、全天候的、快速反应的侦察、救援队伍,达到在最短时间内“拉得出,走得好,打得响,能取胜“的过硬本领和顽强作风。特别是地震多发区的镇(乡)、村二级要组建以民兵为骨干的、兼职或专职的自救队伍,装备救援机具,进行救援训练,建立值班通信制度,做到平时防灾、生产两不误;震时能立即开展自救,抢救生命。
(九)建议建设部门应恢复抗震办公室这一机构,配备精兵强将,把**的房屋工程抗震业务工作抓起来。
(十)开展对全民的抗震救灾的宣传教育,印发防灾手册,进行防灾演练,发扬我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的抗震防灾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勘察设计方面
(一)各类建筑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近年来,由于市场恶性竞争,地质勘察费压得很低,相当于国家规定费率的四分之一,已严重降低了勘察成果质量,许多该做好工作没有做,如:地震效应评价的剪力波速测试、水试样采集等,有的资料甚至作假,造成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抗震能力。建议主管部门对勘察费要加强管理,不得低于合理价格,并处罚弄虚作假的单位。
(二)建议国家重新审查、修订现行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这次汶川8.0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塌,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指导思想“……抗震设防标准不能过高”和“标准”定得偏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没有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
1、砖混结构、砖木结构住宅、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舍普遍倒塌,特别是预制空心楼板、预制楼梯震垮后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救援困难,应做为“修订”重点。
2、从**的城镇地震设防烈度区划中看出:有降低抗震设防标准的倾向,如:在1978年**建委抗震办公室的“**地震烈度图”中,容县、钦州、北海、防城等县市为七度区,在1992年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的文件及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将上述4县市列为六度区,这种降低标准是有危险的,因为沿太平洋两岸是地震多发区,对此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3、在“分类标准”中,对中学仍归为丙类,按一般建筑对待;对小学、幼儿园、敬老院按“人数较多”(小学18个班600人,幼儿园200人以上)、低层教学楼才由丙类提高到乙类,而乡镇的教育建筑往往达不到“人数较多”的要求,大部分建筑仍是按丙类对待。建议将这类房屋再提高一度设防。这些建筑还可作为乡村居民的避难所。
4、在“分类标准”中,给排水工程仅将2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及设防为8、9度地区可提高为乙类。而大多数镇达不到上述规模,仍按丙类对待。这次汶川等灾区的乡镇给排水工程全部毁坏,这就证明标准偏低。建议对此点应予以修订,并建议在**区内应有提供成套净水设施的厂家,以防灾后束手无策。
(三)建议对**已建的建筑物作一次普查。
普查已有建筑物是否符合抗震标准、规范要求,特别要对唐山大地震前,未按6度抗震设防的住宅、办公楼、中小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房屋进行认真地普查,其中采用砼空心板、预制悬挑楼梯,应进行加固或拆除。普查、加固或拆除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责任、有要求地进行。此外,对遇震可能发生坠落的建筑立面装饰、女儿墙、广告牌、灯具以及悬挑建筑构配件、雨棚等应进行普查,并采取相应的无害化措施。
(四)建议大力发展有利抗震的结构和材料。
结构方面,如钢结构、胶木结构等。材料方面,如复合金属压型板、轻质砼、加气砼、陶粒砼等,还可与建筑节能、生态建筑结合起来。
(五)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中,应将设计方案是否有利抗震列为评比的重要内容。
三、施工方面
(一)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要彻底转变单纯管理型为管理型与服务型相结合的理念,提高行政办事效能,防止腐败与行业不正之风,取消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该收费的项目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防止设立过多的企业,造成僧多粥少,无序竞争的不良风气,在一定时期内重点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坚持清出制度。
篇5
(一)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力量,全面落实“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三大战略,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二)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县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
二、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要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地震监测装备水平,全面实现地震监测数字化。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指导和培训,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观测员岗位津贴,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按照国家《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要求,推进“三网一员”,即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三、全面提高地震防御能力
(一)切实做好抗震设防工作。
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全县基本建设审批程序。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施工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地震、发展改革、建设、规划部门在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时应当将地震安评结果作为审查内容之一并予以备案。没有办理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的,规划、建设部门不给予规划许可和开工许可。地震办要把抗震设防管理贯穿建设工程全过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核查时,应同时对抗震设计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建设部门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必备的审查内容之一,没经过抗震设防审核的工程,不予通过竣工验收。
(二)强化城区地震安全工作。
20*年前完成县城重要工程设施抗震能力调查。20*年前完成县城震害预测,地震小区划和城区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三)推进农村民居保安工作。
“十一五”期间,在进一步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防震减灾教育,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服务网络建设,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建设抗震示范工程。同时开展对辖区内活动断层、软土地层和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地质条件的调查。编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选址规划。为村镇民居科学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保障。
四、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篇6
篇7
二、工作重点
1.全面摸清家底。各乡镇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理、人口、交通、物资、避险场所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绘制成示意图或表册,广泛张贴宣传。
2.抓好常态宣传。以学校课堂、各种会议、逢场赶集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宣讲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特别要做好“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宣传周等重要时段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和防震减灾知识“六进”(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构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同时,推进防震减灾示范企业、示范乡(镇)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3.落实抗震设防。全面加强防灾基础设施预警工程建设,在人口集中地方建立终端预警;做好并联审批工作,加强对地震台站保护范围内建筑物项目和一般工民建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推进新村集中示范片建设和农村村民自建住宅的抗震设防的农居防震保安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
4.完善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并贯彻落实《县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指导。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内部地震应急装备配置和准备,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的检查督促;指导各乡镇强化应急演练,重点抓实学校、医院等人员聚集场所防震减灾应急演练。
5.畅通信息渠道。健全县领导、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震情通信网络,确保防震减灾信息渠道畅通;加强与市地震局的协调沟通,做好灾情上报(pda)的运维和管理,及时收集报送灾情信息。
三、保障措施
篇8
(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市、县区都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网络,加强阵地式宣传。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和意识。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即将实施。各县区要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唐山地震纪念日等为契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险知识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音录像、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每个县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并逐步推广。各级学校也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强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平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执法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与监督,加强抗震设防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大防震减灾相关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健全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体系,坚持经常性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会议制度,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目标考核,把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市、县区地震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依据省地震局重新确定的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我市汉台、宁强、略阳、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八县区要重点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区在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时研究单设,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与科技等有关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同时,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落实基层防震减灾日常工作,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巩固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各县区、乡镇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要在6月底前分别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加强对地震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能力。
二、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积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监测预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努力探索和揭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一)继续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重大异常速报制度,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确保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地震监测资料质量可靠,地震信息及时传递。要规范地震信息行为,积极探索逐步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的渠道,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努力加快台网改造建设步伐。要按照“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前兆台网合理布设、基本实现地震烈度速报”的目标,将监测台网建设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省、市、县区的沟通,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密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新增监测手段;加快实施**GPS监测项目;开展陕南地区跨断层流动监测。今明两年我市要建设完成12个强震观测台,7个测震台,5个A+级GPS测点,4个形变台,8个跨断层一级水准观测点,3个断层流体观测台,到20**年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至少2个断层观测台,其他县至少应建1个断层观测台。要健全地震信息网络,建成市级区域台网中心和地震速报平台,以市地震信息节点为平台,建立全市防震减灾虚拟网络,实现与各县区及周边地震联防区、协防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要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覆盖全市、与周边地区互相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三)全面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技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以地震宏观监测技能和科普知识宣传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基层地震工作的重要力量,巩固防震减灾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抓好地震灾害防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灾害防御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当前我市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镇房屋毁坏。为确保建筑物的防震安全,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督,加强建筑物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的行政审核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等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程序,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二)切实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在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重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基础性探测工作。配合省上尽快组织实施汉中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和小区划项目,详细排查具体的地震地质环境,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抗震设防要求,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认真加快全市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做好防震减灾技术服务,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检查,使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防御。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指标体系,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水平。各县区要新建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提供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民居设计图和模型,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鉴于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村镇成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由建设、地震工作部门协同分工把关;农村零散农户建房的抗震设防工作由镇政府牵头,土地、建设、地震部门参与,采用“会商制”,共同抓好。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将地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
四、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的转变。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尽快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要完善措施,建立地震快速评估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推进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上力争20**年建成1个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各建成1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二)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县区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应充分考虑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期间,受汶川地震影响灾情较重的**县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各建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上将在2009年底前建设完成桥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再建2处避难场所。“**”期间,其它每个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要能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篇9
近年来,我市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工作一起抓,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防震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地震短临预报水平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农村及“城中村”民居基本无抗震设防,城市综合防御能力亟待提高;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地震工作机构急需完善、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群测群防工作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加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较淡薄,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仍需加强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常备不懈,认真扎实地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做好综合防御工作
(一)搞好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和浐灞河生态区四区管委会要按照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的要求,积极筹备资金开展工作,并于年前完成相应的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基础资料。
(二)建立健全机构组织,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各区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防震减灾要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贯彻市政发59号、市政发68号和市政发48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好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确保地震监测、预防、宣传、救助和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予以增加。新城、碑林、莲湖、雁塔、阎良等5个区要尽快增加防震减灾人员编制,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三)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震情的综合分析判断与跟踪,努力捕捉前兆信息,完善震情会商制度,有重点、有针对性、科学有效地强化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提高分析预报水平,加强对新资料、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不断提高地震预报的科技含量,夯实防御基础。市黑河工程管理局要在年前完成其余4个测震子台建设,组成黑河水库微震测震系统。
(四)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震部门要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按照中国地震局《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的要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新思路,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投入渠道,制定观测员岗位津贴及通讯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五)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工作。市公安、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地震等部门要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要求,认真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六)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和监督,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地震、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与职责,相互配合,确保市抗震设防管理审批职能落到实处,要把抗震设防要求列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及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各区县要加强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检查,依法行政,从源头上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
(七)确保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含水电站),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单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不符合标准的,要进行抗震加固。对年以前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普查成果要综合应用,对年以后新建的建(构)筑物抗震性能情况,由市建委商市地震局提出意见。地铁项目应建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
(八)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建设、地震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建房抗震管理,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农村建房审批管理之中。各区、县政府要积极推进和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要把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建设与本地区移民、扶贫、“城中村”改造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纳入总体规划,共同推进。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立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大力推广抗震技术的应用,逐步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状况。
(九)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宣传教育网络,年前完成我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每个区县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每个乡镇(街道)设立一名宣传员。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因地制宜地强化防震减灾宣传。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中,并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
(十)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机制,落实以事发地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地震应急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及时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和职责,落实应急检查制度,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临震不乱、决策科学、反应迅速、处置有力。
(十一)搞好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区县按照我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要求,安排落实资金,积极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年前,每个区县至少建设一处标志醒目、应急避险设施相对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一支社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以提高对地震及有关灾害实施有效救援的能力。
篇10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震是群灾之首,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大,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灾害可以比拟。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半个亚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波及我市造成房屋倒塌267间、裂缝5714间,窑洞倒塌、裂缝2600孔,涉及农户4113户,直接经济损失2939.1万元。固原与汶川同处我国南北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有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和南、西华山断裂带,属中强地震多发区,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突发性强、震源浅、易成灾的特点,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2009年度全区地震趋势会商意见认为,2009年或稍长时间宁夏及其毗邻地区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我市是一个潜在的地震危险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地震形势比较严重,切不可掉以轻心。各县(区)政府、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深刻汲取汶川地震的教训,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宁夏地震局关于2009年度宁夏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和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固原市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工作方案》精神,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保障有力、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防震减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市、县(区)地震部门要强化“震情第一”观念,统筹部署地震监测预报的相关工作,健全震情跟踪制度,加强地震监测,强化“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群防群测网络体系,切实提高群测群防综合能力,做好地震宏、微观异常的观测、落实、收集、上报工作。对出现的地震宏、微观异常要及时调查、核实、报告,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周、月会商,按时上报会商结果。
(二)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力度。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办法》,依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当地基本建设管理审批程序,加强对抗震设防工作的管理。发改、国土、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将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作为新建设项目审查的必备条件。对未办理抗震设防要求确认手续的房屋建筑项目,发改部门不予办理审批或者核准手续,建设、规划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手续,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以及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部门要按照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严格履行职责,依法管理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要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改正,直至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于经改正仍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或者拒不改正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该房屋作为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向社会公布,使用单位不得投入使用,开发企业不得向社会出售或者出租。新建中小学校的主体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提高为乙类或者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础上提高1度设防。各类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必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强制标准、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地震部门要按照职能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加强与部门的联系、协调和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对所有建设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及监管工作都要建档立卡,登记造册,详实记录抗震设防和监管情况,规范管理内容,使之成为制度化。按照职能和职责分工要求,要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位,是谁的职责,谁就负责,谁就承担责任,确保各项建设工程项目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三)积极开展已建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各县(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现有建设物特别是学校、医院、城镇居民小区、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进行普查,并将普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现有房屋建筑,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并将计划的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布。同时,要依据普查情况和抗震加固情况建立档案,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主体、相关内容和任务,确保现有房屋建筑能达到抗震要求。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步开展市区活断层探测,为工程建设的科学选址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和民居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存在很大隐患,还有许多群众在窑洞、土坯房居住,一次小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几年我们积极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危改”积极性。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了农民的“救命工程”。因此,我们要下决心继续把这件关系民生和安全的工程抓好,直到全部消除危窑危房。各县(区)政府、民政、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倡房屋建筑采取轻型结构体系和轻质保温隔热材料,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淘汰窑洞和土坯房。新建农村民居点应当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适度控制建筑密度,留足地震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保证农村居民住房整体抗震安全。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农村居民住房建设选址予以指导,向农村居民宣传住房抗震设防知识;定期对农村建筑技术人员进行抗震设防知识培训;指导农村居民对自建住房进行抗震设防,不断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
(五)强化宣传,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搞好公共安全教育,才能让公众在面对灾难时,不致惊惶失措、盲目无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各县(区)、各部门和新闻媒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地震信息、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要严格按照“内紧外松”原则,正确引导舆论,牢牢把握好社会宣传尺度,确保社会稳定。教育、地震、科技等部门要重点抓好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报社、广播电视、科协等部门要免费刊登、播放、发放防震知识科普宣传资料、宣传片,市地震局要利用已建成的固原市地震信息网,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开展防震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乡村、进家庭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三、完善预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一)认真修改、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县(区)、市防震减灾各成员单位要依照《固原市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县(区)、本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增强可操作性,从物资储备、救援队伍建设、市场供应、组织抢险、道路维修、生活保障、卫生防疫、新闻等方面对预案进行完善,细化、强化工作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做到四落实即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人员落实、物资落实。全市各机关、学校、城市社区、医院、商场、影剧院等人口密集场所,也要编制应急预案,报市、县(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防震减灾领导各成员单位,必须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要严格值班纪律,落实值班责任,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确保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响应,高效运转。
(二)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武警、消防、建设、卫生、供电、电信等行业要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地震灾害救援训练,并配备必要的地震灾害救援设施。救援队伍的人数、设备等情况要报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有震情需要救援时,在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5月12日前后,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分别牵头,地震部门配合,指导、督促机关团体、学校、商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模拟演练,努力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三)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各县(区)政府、市建设、城管、民政等部门要按照《固原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固政发[2008]4号)文件要求,把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住宅小区开发,按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的标准设计建设,达不到要求的,建设、规划等部门不得办理准建证;固定避难场所按照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服务半径2—3公里的标准规划建设。
(四)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各县(区)政府及市民政、卫生、商务、粮食、等部门要做好粮油、食品、药品、帐篷、衣被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财政部门要落实必要的地震应急专项资金,确保震后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篇11
1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结果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准确,首先留取的标本(痰液、血液、伤口分泌物和各种感染组织等)质量要高,采集、转送正确。检查主要有:
1.1 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主要以萋-尼氏染色镜结果分级报告为标准:1.1.1抗酸杆菌阴性: 1.1.2报告抗酸杆菌菌数;1.1.3抗酸杆菌阳性(1+);1.1.4抗酸杆菌阳性(2+);1.1.5抗酸杆菌阳性(3+);1.1.6抗酸杆菌阳性(4+)。
1.2 分枝杆菌培养:
1.2.1罗氏培养法:它是将结核菌接种在改良的罗氏培养基上,结核菌能选择性地消耗培养基中促进结核菌生长和繁殖的天门冬酰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培养其中天门冬酰胺的消耗量,从而证明有无结核菌的存在。是鉴别死菌、活菌的主要方法,为目前临床广泛开展的培养方法,优点是阳性率比痰涂片高,且价格低,缺点是培养周期长,一般需15-60天。
1.2.2全自动快速结核菌培养系统(快培960):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具有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鉴定、药敏等功能的新产品,它是采用连续荧光探测技术直接测定伴随分枝杆菌生长所引起02浓度变化以监测培养管内分枝杆菌生长状态,它具有设计原理先进,阳性标本检出时间短,阳性标本检出高,但价格较贵的特点。
2 分子生物学检查
主要包括:聚合酶联反应(PCR),连接酶连反应,链置换扩增基因芯片,基因分裂等。利用核酸扩增技术和杂交技术,通过信号扩增系统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以达到改善现有结核病诊断方法的目的。
2.1聚合酶链反应(PCR) 聚合酶链反应(PCR)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是其特点,在临床标本中甚至可直接检测到结核杆菌的特异系列。缺点是不能鉴别是死菌还是活菌,因为单纯的PCR对治愈患者难以评价其临床意义(1)
2.2连接酶链反应 连接酶链反应采用热稳定连接酶,区分DNA序列上仅有一个碱基对的差异。尽管没有PCR的高度敏感性,但连接酶链反应具有高识别能力。对于涂片阳性和阴性的标本具有较高的灵敏度(2),是有用的结核病初筛的检验方法,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鉴别方法,补充了传统的涂片及培养的微生物诊断技术。
3 临床物理学检查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不升高或轻度升高,但淋巴细胞一般升高,说明结核病是一个慢性病过程,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的患者积液性质为渗血液,外观呈透明或混浊的草黄或棕黄色,或血性,可自行凝固;比重一般在1.018以上;细胞数一般在500×106/L以上,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SF)多为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状,可呈淡黄色,压力增高,一般为180~450mmH2O;细胞数增多,一般以(100~500)106/L为多见,以淋巴细胞为主。
4 临床化学检查
4.1酶学检查
4.1.1腺苷脱氨酶(ADA)检查
结核性胸、腹膜炎患者的胸腹水ADA活性升高,通常大于40μ/L,胸腹水ADA/血清ADA>1,诊断结核性胸腹炎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在95%以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SF)中ADA含量也升高。CSF中ADA/血清ADA>1,ADA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4.1.2乳酸脱氨酶(LDH)检查
胸、腹腔积液的患者,检测LDH既可以用于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也可以用于良性胸腹腔积液与恶性胸腹腔积液的鉴别,胸腹水LDH/血清LDH>0.6为渗出液,胸腹水LDH/血清LDH500μ/L通过为恶性积液。
4.2其它生化检查
结核性胸、腹膜炎患者积液检测李凡氏反应阳性,蛋白质浓度多大于30g/L,胸腹水TP(蛋白)/血清TP>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SF中TP含量升高,通常大于45mg/dL,而糖和氯化物降低。这是因为结核分技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及丙酮酸。随着CSF中结核菌数增多,CSF中糖浓度相应降低,糖降低的同时,氯离子含量也降低,而炎症导致脑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氯化物粘附在蛛网膜黏连处,氯化物转运发生障碍等原因,导致氯化物浓度降低。
5 病理学检查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以渗出、增生、变质三种为主,上述三种病变可同时存在于一个病灶中,但通常以一种改变为主,当镜下见到结核性肉芽肿改变、干酪样坏死改变,就符合结核病的诊断,病理检查通常在疑难病例鉴别诊断上应用,例如:结核球与肿瘤的鉴别,淋巴结核与淋巴结炎的鉴别等。
6 免疫学检查
6.1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其原理为IV型超敏反应。常用5TU标准结素(PPD-S)于前臂掌侧中央处皮内注射,72小时后观察结果。
6.1.1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小于5mm为阴性反应,说明未感染过结核菌;近期(4-8周)感染机体尚未产生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6.1.2 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在5-9mm为+阳性,10-20为++阳性反应;说明机体接种过卡介苗或感染过结核菌已康复。
6.1.3 注射部位硬结直径大于20mm(3岁以下婴幼儿大于或等于15mm)或可见水泡、局部坏死都为强阳性反应,说明体内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存在,可能为抗酸杆菌感染,婴幼儿阳性或强阳性且未接种过卡介苗,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6.2结核抗体检测
结核杆菌感染机后,可刺激机体产生IgM、IgG、IgA类抗体。研究表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结核IgG抗体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病变活动程序存在平行关系,因而目前多以检测各种体液(血清、脑脊液、胸水、腹水、尿液)中结核IgG水平协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病。
以上是目前结核病患者到医院就诊对诊断有参考价值常做的几项检查项目,细菌学检查由于其客观性、直观性,方便性等特点,仍将是结核病诊断的重要基石。分子生物学、临床物理学、临床化学、病理学、免疫学等检查做为必要有益的补充,这些检查技术相结合,将为结核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结核病监测提供有力的手段,为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将发挥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震是群灾之首,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大,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灾害可以比拟。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半个亚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波及我市造成房屋倒塌267间、裂缝5714间,窑洞倒塌、裂缝2600孔,涉及农户4113户,直接经济损失2939.1万元。固原与汶川同处我国南北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有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和南、西华山断裂带,属中强地震多发区,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突发性强、震源浅、易成灾的特点,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2009年度全区地震趋势会商意见认为,2009年或稍长时间宁夏及其毗邻地区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我市是一个潜在的地震危险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地震形势比较严重,切不可掉以轻心。各县(区)政府、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深刻汲取汶川地震的教训,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宁夏地震局关于2009年度宁夏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和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固原市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工作方案》精神,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保障有力、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防震减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市、县(区)地震部门要强化“震情第一”观念,统筹部署地震监测预报的相关工作,健全震情跟踪制度,加强地震监测,强化“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群防群测网络体系,切实提高群测群防综合能力,做好地震宏、微观异常的观测、落实、收集、上报工作。对出现的地震宏、微观异常要及时调查、核实、报告,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周、月会商,按时上报会商结果。
(二)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力度。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办法》,依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当地基本建设管理审批程序,加强对抗震设防工作的管理。发改、国土、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将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作为新建设项目审查的必备条件。对未办理抗震设防要求确认手续的房屋建筑项目,发改部门不予办理审批或者核准手续,建设、规划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手续,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以及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部门要按照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严格履行职责,依法管理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要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改正,直至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于经改正仍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或者拒不改正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该房屋作为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向社会公布,使用单位不得投入使用,开发企业不得向社会出售或者出租。新建中小学校的主体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提高为乙类或者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础上提高1度设防。各类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必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强制标准、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地震部门要按照职能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加强与部门的联系、协调和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对所有建设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及监管工作都要建档立卡,登记造册,详实记录抗震设防和监管情况,规范管理内容,使之成为制度化。按照职能和职责分工要求,要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位,是谁的职责,谁就负责,谁就承担责任,确保各项建设工程项目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三)积极开展已建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各县(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现有建设物特别是学校、医院、城镇居民小区、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进行普查,并将普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现有房屋建筑,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并将计划的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布。同时,要依据普查情况和抗震加固情况建立档案,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主体、相关内容和任务,确保现有房屋建筑能达到抗震要求。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步开展市区活断层探测,为工程建设的科学选址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和民居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存在很大隐患,还有许多群众在窑洞、土坯房居住,一次小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几年我们积极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危改”积极性。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了农民的“救命工程”。因此,我们要下决心继续把这件关系民生和安全的工程抓好,直到全部消除危窑危房。各县(区)政府、民政、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倡房屋建筑采取轻型结构体系和轻质保温隔热材料,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淘汰窑洞和土坯房。新建农村民居点应当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适度控制建筑密度,留足地震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保证农村居民住房整体抗震安全。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农村居民住房建设选址予以指导,向农村居民宣传住房抗震设防知识;定期对农村建筑技术人员进行抗震设防知识培训;指导农村居民对自建住房进行抗震设防,不断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
(五)强化宣传,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搞好公共安全教育,才能让公众在面对灾难时,不致惊惶失措、盲目无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各县(区)、各部门和新闻媒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地震信息、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要严格按照“内紧外松”原则,正确引导舆论,牢牢把握好社会宣传尺度,确保社会稳定。教育、地震、科技等部门要重点抓好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报社、广播电视、科协等部门要免费刊登、播放、发放防震知识科普宣传资料、宣传片,市地震局要利用已建成的固原市地震信息网,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开展防震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乡村、进家庭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三、完善预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一)认真修改、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县(区)、市防震减灾各成员单位要依照《固原市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县(区)、本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增强可操作性,从物资储备、救援队伍建设、市场供应、组织抢险、道路维修、生活保障、卫生防疫、新闻等方面对预案进行完善,细化、强化工作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做到四落实即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人员落实、物资落实。全市各机关、学校、城市社区、医院、商场、影剧院等人口密集场所,也要编制应急预案,报市、县(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防震减灾领导各成员单位,必须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要严格值班纪律,落实值班责任,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确保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响应,高效运转。
(二)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武警、消防、建设、卫生、供电、电信等行业要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地震灾害救援训练,并配备必要的地震灾害救援设施。救援队伍的人数、设备等情况要报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有震情需要救援时,在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5月12日前后,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分别牵头,地震部门配合,指导、督促机关团体、学校、商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模拟演练,努力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三)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各县(区)政府、市建设、城管、民政等部门要按照《固原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固政发[2008]4号)文件要求,把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住宅小区开发,按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的标准设计建设,达不到要求的,建设、规划等部门不得办理准建证;固定避难场所按照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服务半径2—3公里的标准规划建设。
(四)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各县(区)政府及市民政、卫生、商务、粮食、等部门要做好粮油、食品、药品、帐篷、衣被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财政部门要落实必要的地震应急专项资金,确保震后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篇13
林:什么使你们两个走在一起?
“我们对自己都认识不够,但对对方的一切却知根知底,了解对方喜爱什么、欠缺什么,我们经由对方认识自己。我俩个性很不相同,生长背景也相异,但我们喜欢偏离主流的一切事物,叛逆跟诙谐的生活态度。由于同样是视觉工作者,就喜欢参与对方的项目。无形中发生的跨界创意会给对方新的思考维度和想象空间。从开始到现在,我们所涉猎的范围变得比以前更广,让生活变得多元也更加有趣。”
林:FakeDesign的名字有何深意?你们会怎样区分fake(假)和original(真)?
“FakeDesign这个名字并不打算介入关于真和假的讨论,这个名字经常带来的问题,更多的是问及我们究竟是做艺术还是做设计。然而艺术和设计之间的灰色地带,创作和实验早就行之有年,只是很多人无法理解。FakeDesign是一个有反讽意味的名字,矛盾,但符合现在状况。任何创作行为都是一个信息流通和不断传递的过程,有的人看重物质和结果而忽略想法动机,而有些人正好相反。
设计不是孤立的创作活动,它和社会各方面是互动的。好的设计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想要享受生活的愿望,并能够承诺一个更加美好的现实,比如柯布西耶的房子,或是i-pod。fake和original之间其实很难区别。original能够在人云亦云的状态中给出一点新意,而fake让人们在苦心经营之后发现:其实说的还是那点事。” 方二 别碰我
林:作为艺术家去从事与潮流文化有关的活动,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独特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