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1

在优化教学目标时,力求做到:①目标准确;②目标要具体;③目标要适当,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目标水平和层次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此外,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目标要全面,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既有知识目标、智能目标,也有教育性目标。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并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层次、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形成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设计光合作用教学内容时,根据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水平、层次,首先确定教学重点:光合作用过程;教学难点: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运用。其次,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还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既有知识的纵向联系,也要有横向贯通;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又要兼顾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化的教学内容。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设计教学结构方案时,按时间流程,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等课堂教学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3.1优化师生的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时间和场所,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吸收“营养”。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和情感多向交流。

3.2优化授课时间。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教学时间合理地分配给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讲练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3优化教学各个环节。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小结、检验反馈和巩固运用等方面。

3.3.1提出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可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层次水平、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心设计,绝不能随便提出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应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具有可探索性。

3.3.2引导探索,强化“双主性”。引导探索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阅读、讨论和讲解,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教学中心环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场所,也要为学生提供认知材料和认知线索,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获取新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指导和组织管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3.3归纳小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归纳小结,它是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做好启发、引导和归纳总结工作,组织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展开讨论,积极开展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移,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

3.3.4优化检测反馈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精讲、学生精练、检测反馈及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外在表现,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一旦发现问题,找准目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回授给学生,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检测手段和正确的评价方法,强化测评的反馈功能,优化检测反馈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3.5巩固运用,培养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时,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还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篇2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开始都要有一个导入的步骤。这一步骤通常采取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这是为了承上启下,以旧带新,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对我们国家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阻力就是遗忘。为了克服遗忘现象,就要设法使自己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以重复和运用,只有通过有规律的复习和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加深理解。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当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率达到80%以上时,才能保证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疏漏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所用的时间也不必过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教学步骤。

导入的方法: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灵活的。这取决于选择的内容、复习的目的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连锁句型操练。

教师首先向一个学生问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先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向第二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第二个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再向第三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以此类推,学生有问有答,形成一个问答链,例如:

教师: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writng.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drinking.what...,..

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师生互动和学生问互动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提问不同的问题。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2.听写(Dictation)。

听写是一种简便而又广泛的教学方式,可用来复习字母、单词、句子、短文等。这是一种集听和写两种技能合二为一的语言训练形式。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听写时语速不能太慢,要用正常的语速来读,按意群来停顿。一般情况下,只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边听边检查。否则,虽然学生能将句子或短文正确地写出来,但最终不利于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3.找出特例。

这是一种适合用于语音和词汇的练习方式。

在小学阶段,语音与词汇占有很大的比例,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练习。教师可以来用笔头和口头的形式给出一组单词,在这一组词中,有一个词的发音或拼写或词义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学生找出这一个不同的单词。例如:many man can bag (第一个词的发音不同于其他单词)

cheese eggs oranges bread soap meat (第五个词的词义同其他单词不属于一类)

二、英文课文内容的介绍方法(Presentation)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介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或解释新的语言内容和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运用、发音、形式和意义。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感知这种语言现象,以下将介绍几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1.使用母语辅助教学。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但是,教师使用的英语不能超过学生的语言水平,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太难,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所以在教一些抽象名词和不易用实物、图片和动作解释的语言现象时,最好使用汉语。汉语解释快捷、简单、省事。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汉语。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原则是: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英语;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汉语。

2.利用实物进行形象化介绍。

使用实物进行介绍既方便易行,又直观形象,它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语言简单化。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实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学生的学习用具――书本、纸张、钢笔、作业本、书包等,教室内的设备――黑板、桌子、椅子、门、窗户等。另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教室外搜集和购买一些实物,如:水果、食品、用具等。

篇3

一、创新教学的主要特征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情境,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然后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以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加强课内外的结合。另外,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主动探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个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

二、创新教学要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做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除了国家改革政策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外,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新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通过教学实践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互相交流改革的先进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全新的学习观

素质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观,那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学习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这种学习观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用建构主义思想来表达,数学学习就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材如果没有学生去解读,那它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学生的学才能激活教材,而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学生才能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来理解和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的一个新的概念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2.全新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对什么是教学又有了新的不同的体会。在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成为了教师的教c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师生互动,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在这两方面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不断发展提高的。这种新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3.全新的教材观

数学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改版,但是什么是教材,教材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两个问题一直都是教育界在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就是“圣经”,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材来进行教学就一定是没错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不用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运用教材,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恰当地设计各项教学活动。

4.全新的教师观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是要和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做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讲授者,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教师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真诚与学生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三、在小学数学中创新教学的基本方法

1.创设适宜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对学习内容具有足够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情境教学就是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入主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后根据这些问题的提示,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连接,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使数学新旧知识相互融合。

2.开展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规律,并且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除了要重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于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教师可以减少铺垫,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来发现并掌握这些知识,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猜想和论证,并最终化难为简,深化知识。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启发,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得到积极的发展,形成多样思维。

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经过一系列的自主、合作、探究之后,总结归纳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思考和整理,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强化重难点,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与练习,在进一步深化、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思维,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学会与人交流,在反复强化训练中,让这些新知识真正成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完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改进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理解创新教学的特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重现”的模式,教师常常忙于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较少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则过多关注实验结果的正误,较少反思实验方法和结果。由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全面改善教学效果。

从2011年开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倡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自学课程内容,师生在课间参加教学活动和交流互动,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获得良性发展。翻转课堂为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等将以微视频资源学习为核心的翻转课堂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需具体设计课内实验阶段的交流互动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 翻转课堂及实验教学方法

1 翻转课堂的发展和内涵

早在2000年,美国迈安密大学的三位教授Lage,Platt和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传授知识的工作转移到课外完成,而将原来课外练习的工作转移到课内完成。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微视频的出现则使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可能。2004年,SalmanKhan为侄女录制了视频帮助其补习功课,侄女反映视频便于她略过已经掌握的内容,也利于她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课外传授知识,课间内化知识”的策略开展教学。在课外,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基本知识,有效实现新知识的原始积累。在课间,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并当面解决学生疑问,促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外自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法。首先,教学微视频其实是教师讲课场景的复制品,一旦录制长期保存,可被多人反复使用。用微视频替代讲课,避免教师重复讲解,减少工作量。其次,学生易于根据各自的学习状况和特点,自由控制微视频播放的时间、进度和次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最佳发挥教师辅导学生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在课内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此时很少需要教师解答疑问。在课后,学生做练习时,却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调整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次序,当学生完成课外自学,取得新知识基础后,教师与学生开展课内教学活动,交流互动,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第三,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以自身为主体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指深刻认识新知识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和相互关系,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即是知识内化。学生只有实现知识内化,才能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翻转课堂采用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微视频免除了教师讲授的任务,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吸收和内化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2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分析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被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课期间,教师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解实验原理和内容,并演示操作过程。随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缺陷:

首先,实验进展缓慢,效率低。学生基于实验指导书完成预习,较难把握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有些学生甚至不熟悉实验仪器。他们操作不够熟练,实验进展缓慢。

其次,开展相同实验的次数多,教师重复讲解工作量大。不同班级可能开设相同实验,每个班级往往需分批进行同一实验,因此实验重复次数多。有些基础课程实验重复量相当大,重复多次讲解相同实验内容的巨大工作量使教师无暇改进教学方法。

再次,教师的集中讲解效果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每次的实验人数又很多,实验老师的集中讲解通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把握实验方法和要求。

最后,实验过程忽视学生内化知识。实验成绩通常以结果的正误来评定,学生大都只追求完成实验项目,取得正确的数据结果,很少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教师经常忙于解答学生的操作问题,较少有技术性指导。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专业知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学相长。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方法

本文根据翻转课堂的优点,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在课前,主要通过教学微视频引导学生自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减轻教师讲解负担。在课内,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后,教师以思考题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强化其理论基础,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学生整理实验报告。以下详细介绍课前和课内的主要活动。

(1)课前活动

①教师根据实验计划编写指导书。对于各实验项目,除原理、步骤以外,指导书还应详细说明要求取得哪些结果和结论,并给出与本实验相关的1-2个思考题,以便课内开展探究活动。

②教师录制讲解实验原理的视频。该视频可采用幻灯片方式加讲解语音的形式,或者板书加讲解语音的形式。同时录制现场操作过程的视频,以使学生能熟悉实验环境。每个视频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提高学习效果。

③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学生自由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最佳状态下高效率学习。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视频,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实验仪器和操作步骤,并记录遇到的问题。

④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参考指导书,开展理论分析和计算,规划实验报告,完成预习。针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思考题,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查找资料解决。

(2)课内活动

①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的基础上,能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视频所给出的基本实验内容,教师也能在此期间解答学生预习中的疑问。

②开展协助探究活动。该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学生得到基本实验的结果后,通过相互交流,纠正错误。第二,学生开展探究,解决新问题。教师针对指导书上的思考题,组织学生以3人为一组开展讨论交流。各个小组分别讨论思考题,探讨结论,并在基本实验的框架上,设计和拟订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予以实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和解答学生疑问。该步骤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基本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展示和交流探究实验结果。各小组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选择2-3个小组为示范小组。各示范小组依次为全体同学介绍解决思考题的依据、实验方法,展示实验结果。针对展示的情况,其他同学对比本组实验方案与结果,讨论和补充改进方法。

④实验效果评价与反馈。经过探究活动、展示和交流后,每个学生首先自我评价自身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评价基本实验和探究实验采用的步骤、所得结果的情况,并列举本次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针对示范小组,每个学生对其实验方法和结果打分,指出其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整理和总结评价材料,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将对示范小组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对应小组,促进他们提高实验技巧。学生自评有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学生互评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长处和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其应用能力。

二 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举例

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图像的傅立叶变换与频域滤波”实验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程序设计开展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本实验的基本实验内容为验证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平移性和旋转不变性,实现图像低通频域滤波,学生应掌握傅立叶变换原理和特性,熟悉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程序设计方法。

根据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编写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采用录屏软件录制了讲解原理的视频,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步骤和讲解的视频。此外,指导书中增加的思考题为:在图像的傅立叶变换域中,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什么信息,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掌握了图像正、反二维傅立叶变换的基本过程及其程序设计方法,熟悉了常用的读图、傅立叶变换、显示等函数。针对思考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交流,对实验验证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方案。

课内,学生独立编写图像处理的程序代码,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相互交流,纠正实验错误。之后,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针对思考题,讨论设计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并拟订技术路线。再通过程序设计实现方案,最终给出图像处理结果。

示范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如图2所示为其中一种方案的流程图,图2中FFT和IFFT分别表示正、反傅立叶变换。首先,将原图作傅立叶变换,得到频域数据。然后,分别设计2个低通滤波器、1个高通滤波器,其中一个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接近零频。接着,分别将三个滤波器与图像频域数据相乘,再将乘积作反傅里叶变换,得到滤波结果,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处理结果图,很容易得出,傅立叶变换域中的零频、低频和高频数据分别代表图像的平均亮度、概貌和景物边缘信息。

如图4所示为第二种方案的流程图。它的基本流程与方案l一致,只是逐渐增加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获得多个低通滤波结果。当截止频率fe很小时,处理结果与图3(b)一致。当截止频率fe分别取为10、20、30、40个像元时的处理结果如图5所示。可见,随着截止频率增加,滤波结果的图片越来越清晰。由此可以说明,零频代表图像平均亮度,低频代表图像的轮廓,高频代表图像的细节。

篇5

篇6

1.1 讲故事法:教师根据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给他们讲述一些古今大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与参与意识。

1.2 游戏法:结合低段儿童的心理,恰当地让学生做游戏,把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还可以发奖品,让学生觉得写字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寓教于乐。

1.3 及时总结法:及时总结写字课的收获,明确新的努力方向,可开展写字比赛等活动形式,展评学生的书法作业、作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练习写字的活动中。

1.4 音乐造景法:音乐与书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写字课上,音乐可以在书法欣赏、学生练写等环节中使用。有声有色,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写字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写字甚至是一种享受。

2.教师指导

低年级儿童模仿性强,而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较低。教学经验证明,只有采取有效的途径,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解效果。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笔画形态特点,抓住笔画书写中的重难点,反复演示,指导,讲解,让学生在感性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提高理解的正确性。

教师指导方法要灵活多样。例如在教《左右结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左右结构的字因宽窄、长短、高低不同而出现的八种基本形式这一知识难点,我们运用字块画格:如出示左宽右窄的卡片,请学生贴在相应的字下边,还运用多媒体变形等手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八种基本形式,再通过观察、讲解、临写,这样学生掌握这一难点就容易多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习的生字新词非常多,如果要一个一个地教会学生写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选好让学生临写的范字。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并能提示汉字结构规律的字。使学生练后能举一反三,从中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及结构特点。例如教"使"、"扬"、"挖"之类的字,要让学生弄明白其偏旁在田字格所占的位置和比例,书写时应注意单人旁的"撇"不要写得太平,提手旁的"提"不要写得太长,否则会占太多的位置,会违反左窄右宽,左小右大的结构特点;再如教左中右、上中下结构的字时,让学生多观察三个部分的占位情况,找出相应的规律特点。

在指导书写过程中可以用比较法,让学生评判、辨析、总结结构规律,知其所以。例如"青"字横画比较多的,要怎样写才好看(横画要匀,中横宜长);"竿"和"市"等字带中竖的又应注意什么?(中竖要长,但要掌握准确尺度),弄清楚要点,进行适量练习后,再感受把"青"中间横画写短、几横写成不均匀;把"竿"的竖写得很短或很长的别扭。例如教写"量"、"意"、"着"等笔画较多的字时,要让学生掌握好把笔画写严密、紧凑些,切忌松散无力。让学生从中明白在书写时处理好汉字的每个笔画相当重要,只有运用好书写规律才能把汉字写好。

3.教师示范

3.1 常规指导。即对学生的坐姿,执笔姿势、基本笔画和基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运笔技巧等进行指导。其中执笔姿势和汉字的结构的指导尤为重要,要及时矫正。

3.2 共性指导。即对学生写字的一些共性的错误进行多种形式的指导,避免重犯。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所以不管写什么结构的字都要体现出方块形这一特点。

3.3 关键笔画的指导。即依据学生特点对难写笔画,字体中关键笔画进行指导,而且指导学生找出规律,把握规律。例如:在教"刻"、"候"几个难字时,教师在画好的格子里一笔一画边写边讲,即注意它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还强调了所在位置。由于学生亲眼看到教师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感受到教师示范的轻重缓急,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自己写时才体会到汉字本身的韵律美和结构美,才觉得学写字是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4.学生练写

学生在练写中要先认真读帖,写后对照范字进行检查,纠正不足之处"意在笔尖,笔居心后"。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努力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即仔细观察字帖上的笔画,字形;"心到"即心中对用笔特征、字形结构和它们在格子中的位置有数;"手到"即下笔临写要把眼看到的,心中体会到的用手中的笔表现出来。写字时要学生比字帖,找差距,学他人,多练习,真正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5.师生评价

评价的形式很多。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用实物展示台的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自己评,互相评,共同评。没有多媒体的利用小组互评,同桌互评,师生共评等形式让大家参与反馈矫正之中,让大家在评议中知识能力得到提高。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要有准确性,导向性和鼓励性,即要充分肯定,又要有明确的改善意见,还要有新的目标提出,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指导的延续。

篇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52—0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冷场”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呆滞,师生互动不能积极开展,教学效果极差。异常现象的出现使教师很困惑,部分教师无所适从而归罪或迁怒于学生。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学生的错误,而是教师存在问题。是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困惑的诱发原因,积极探索消除困惑的对策,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高自身能力

课堂质量低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导致的。要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使教师得心应手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得夯实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新课标和把握新教材的基本功;备课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设计板书的基本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功等。教师要练好自己的教学基本功,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敬业精神。新课程提倡“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新理念,为了学生的良好前途,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以“勤”字当头,抓好做实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业务自修,积累教学基本功。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专业知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知识储备;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教学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技能准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让教与学的活动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

3.开展教研探索,以教研促创新。教师要善于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要善于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地求证和完善,将新成果再运用到教学当中去,达到以研促教的教学效果,取得教育方法的革新。

二、把握好每一节课

1.正确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分析学生和认识学情。定位与备课时,分析学生学习过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教与学的思想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等,确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分析学生、了解学情,教师才能在制定教学设计中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教学素材,优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展开教学工作。

2.充分分析和挖掘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提供教与学的基本信息。教师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调整、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现实、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同时还要领会本小节教学内容在课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做到了心中有课标,脑中有教材,才能为科学地制定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篇8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与主体-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交流,将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传输的过程。从这个基本观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从新课改这个教育改革方向来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有效的信息课堂教学常态化”,这些涉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命题,也是当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和进步一个主要突破口和入手点。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需要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再次强调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基本原则。脱离了这个原则,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想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相关目标和相关计划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本文旨在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和主导思想这个基本角度,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命题”,做一个相对较为粗浅的思考。以期从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基本思路和简略目标。

1.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树立“有效性”这个基本观念,从教学计划设置和教学目标设定阶段,就真正落实“有效性”这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是会分为几个重要的步骤来实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之初就树立“有效”这个基本理念。所谓“有效”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能够最为迅速、最为便捷的实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环节的设置充分注入“有效性”这个理念。同时注意关照相关学生、相关器材、相关硬件建设的基本状况,在现有条件下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能达到最大。

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注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过收集和整理课堂相关信息,才能对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更深层的了解。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初,落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目标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

2.信息技术教师应逐步锤炼自身的业务技能,培养自身较高的业务能力,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信息技术的专家。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上下大工夫、下大力气。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能力,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培养和锻炼。切实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真正落实。一个教师的魅力首先来源于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自身业务素养不高的教师,是绝对无法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的。

3.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应注重“学生”这个要素。“一切为了孩子”,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孩子,脱离了“学生”这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思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归根结底还是注重好“学生”这个因素。把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条贯穿解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线。真正考虑到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所存在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是掌握了课堂教学主动。这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一下子活了起来。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对象就是“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到底就是“人”这个要素的最大化体现。

同时前文提到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真正做到应有的“有效性”必须在学生的实践这个问题上多做文章。在实践中让学生总结出知识、在实践中让学生锻炼出技能、在实践中磨合课堂、在实践中创建“有效”。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逐步引导在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中,去加深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中去创新和发展。

4.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模式的优点。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容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则是这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自觉性较高,信息技术的悟性较好,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从着手而放弃探索、放弃自主学习的机会;或不安心于上课;或私自玩游戏,甚至去影响他人正常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较其他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更加突出了“自主”和“创新”,这里的“自主”,既有老师对教材的自主使用,也包含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而“创新”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因材施教,对一些层次高的学生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如:指法训练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压缩,把节约下来的课时用在课外知识的补充上面,例如: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制作一些体育卫生健康小报、科技创新电脑画等。(2)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上出新出奇。例如:和音乐课结合,练习键盘钢琴,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也更加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这个命题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他为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极具建设性的道路。

篇9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认真钻研教材,能够把握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应明确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训练的科学过程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不致于教师自己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由浅深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迎合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进行素质教育,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也就是在教材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树立广义教材和大教材的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本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教师要具有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教学活动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组织能力。其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的教材分析及教法的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教法。教无定法,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要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备已走入课堂。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音、投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科学、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情景或动态过程,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10

二、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往往把课堂教学与“智育”等同起来,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注意强调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使素质教育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必须首先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素质化。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体现“四个注重”

课堂教学方法是为完成课堂教学既定目标、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为课堂教学素质化提供了保证,但要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教法上,不仅要考虑如何教给学生已经概括了的社会基本经验,尤其要考虑教给学生怎样有效地去获得这些经验的方法。在学法上,不仅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去获得已有知识和经验,更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自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调控自己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我始终注意体现“四个注重”。

1.注重知识的内化。

我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需要传授的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懂”,而且能掌握、运用。

2.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突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系统法则。而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在于开发和调动学生包括自主、自尊、适应、创造等内涵的主体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认知过程。为此,我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七放手”。即: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学生主动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和获取知识,锻炼技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

3.注重素质的训练。

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获得和熟练,良好行为的养成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大量、严格地训练才能达到。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要求抓住训练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不断巩固和提高。规定了“练、讲、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一般新授课基本训练时间不超过5分钟,新授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反馈练习15分钟左右。”

篇11

一、课堂教学任务

课堂是实现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室或场所。

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实施教学计划,即按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培养能力。具体讲,就一堂课来说,是向学生传授某门课程的某些知识点以及培养学生某方面的具体能力。要以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任务要由师生共同来完成。

明确课堂教学任务是授课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下面我将详细的论述课堂教学有关这两方面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对授课者的基本要求

要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授课者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所授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明确所授课程与前后修课程的关系;

?熟练掌握所授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包括前沿动态信息);

?明确一堂课的具体任务――知识点与能力要求。

除此之外,授课者还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总之,良好的教风是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

对于授课者必须先要了解教学计划。当接受一门课程的讲授任务时,了解班级的教学计划对授课者是必要的。通过该教学计划,授课者可以得知:

?该班级的培养目标――从而把握该课程讲授内容的深浅,即确定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多少;

?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明确该课程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

?该课程的基本要求――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以及相应的培养能力;

?选用教材和参考书――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现状与发展前沿。

授课者想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准备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新鲜的活水。于是要求每一个授课者要认真备课,博览群书,才能准备好这桶鲜活水。

三、课堂教学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除了对授课者要求之外,课堂教学对学习者也有一些基本要求,学校里,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是课堂上的众多学生。教学任务要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要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学生应当做到:

?掌握本门课程需要的前修课程内容;

?明确本堂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重点与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

学生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不要像看戏那样只是带着耳朵和眼睛来听课,把自己当做知识的容器,要主动思考消化知识,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敢于积极像难点做出挑战。相反的,如果学生厌学,甚至拒绝接受知识,老师讲的再好,也是枉然。“牛不喝水强按头”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学风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也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培养良好学风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具有良好学风和学习氛围的学校才是人才成长的真正摇篮。学风重在养成,需要所有老师的关注和培养。

四、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我以为,其核心应为如下两点,即:

?有效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多少(即信息量大小)

?可靠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正确性(即信息的保真度)

有效性与可靠性是评价通信系统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我以为,也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指标。因为课堂教学模型本质上可以等效为一个信息传输系统。下面给大家一一说明: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堂课的时间一般为40min(也有45min与50min的)。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使课堂教学效率最佳化,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与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率最佳化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百分之百实施计划,而要因材施教。一定要看学生的基础与接受情况:不够吃,可以增加内容;吃不了,则要减少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时调整教学计划是必要的。这与不按计划或者无标准的自由化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与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包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熟练程度、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长期学习研究累积出来的。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板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课堂的管理驾驭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先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能力等等。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样需要学习与积累。要向同行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同时要结合实际潜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积累。能力因人而异。不是所有能力都可以经过后天努力而获取有的。因此,教师职业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

2、课堂教学的可靠性

保证课堂教学的可靠性――即保证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正确性。为此,教师需要:

?真正弄懂所讲授的内容;

?没有弄懂的不要讲,不明白的不凭猜测回答;

篇12

一、落实初中课堂基本,保证英语语法真正落实

英语学习既是一门语言学习,就需从语言所属的基本学习,掌握语言的基本发音、技巧才能真正学会和学好语言。语法作为英语学习的基本发音技巧,教师在现代初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上就需不断重视和关注,不断加强英语语法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的高效和合理。

例如,以初中英语二年级Unit 3“I am more out going than My sister”一节为例,

“Do you like Zhou Libo’s talk show?”

―Yes. his talk show is very funny.It always makes people

( )

此处应该填laugh一词,教师可以向学生解答:make后面接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其结构为:make+宾语+动词原形。

二、发挥英语课堂自身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要想学好和学精英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课堂上大胆说、有效讲,在英语课堂上用英语交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真正

落实。

三、利用现代多媒体应用丰富课堂教学

篇13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