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外经济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外经济发展现状

篇1

一、国内外污水回用现状

污水回用归纳起来有三个层次:第一,大型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城市用水水源;第二,小区内(例如一个工业区、居民区)的污水收集处理,并在小区内回用;第三,在建筑物内部的回用。

对一个城市,特别是以工业为主的大城市而言,工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79%以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既需要高质量的,也需要一些质量较低的,例如大量的冷却用水。因此回用水重点应该防在量大、质量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其次是农业用水、地下水回灌,再其次则是城市的杂用水、景观、绿化等方面。

1、回用与工业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伯利恒钢铁厂自1971年回用水即作为工业冷却水及部分工艺用水,用水量最高达76万m3/d。美国亚利桑那州帕洛弗迪核电站污水回用冷却水,水量达1.2~1.7×108m3/a。南非发电厂用约翰内斯堡回用污水作冷却水,水量达5×104m3/d。

北京华能热电厂用高碑店污水厂二级出水作水源,经加速澄清、加氯接触,变空隙滤池加氯消毒、过滤后入循环系统作冷却水补水。按电厂70%~90%额定负荷计算,每月平均节约自来水45×104m3,每年节约自来水540×104m3,节水率为40%。按相同用水量计算,可增加发电能力1倍以上。

大连春柳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脉冲澄清、双层滤料滤池,消毒后回用于红星化工厂作工艺用水,水量达1×104m3/d。

天津石化总厂供排水厂二级出水,经微絮凝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供工业冷却及居民小区冲厕,水量达1×104m3/d。

山东淄博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絮凝气浮、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出水计划用于电厂冷却和居民区,水量达3×104m3/d。

2、回用于农业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自20世纪60年明滴灌技术后,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腾飞的经济奇迹。年利用污水2.6亿m3,占总用水量1/6。美国加州是一个农业发达大州,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德克萨斯州干旱缺水,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主要用于地下回灌。实践证明,地下回灌是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缓解和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防止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我国利用污水灌溉已有多年历史,当前是要利用经一定处理后的污水,满足农田灌溉标准,做到对农作物、农田及环境无害。

3、回用于城市杂用水

范围极广,包括绿化、景观、浇洒马路、洗车、空调、消防、冲厕等等。

日本国内并不缺水,但是它创造了中水道系统,在建筑物内设置双供水系统。室内可用于冲厕,室外则可用于绿化、消防、冲洗马路等多个方面。1985~1996年用再生的污水排放在城市河流中,复活了150余条小河,达到“清源复活”、修复与保护水资源。美国佛罗里达州,污水回用(价格为自来水40%)供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及建筑冲厕等。

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内1×104m3/d污水回用于厂内及部分生产、消防。大连经济开发区污水回用于绿化、浇洒马路等。

北京市政府1986年作出规定:即建筑面积在2×104m2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及建筑面积在3×104m2以上的机关、科研、大专院校、大型文化、体育等建筑,应配套建设回用设施并应与主体建筑三同时。已在北京市清洁车辆厂、劲松宾馆、环保研究院小区、国际贸易中心、方庄小区等等,多处应用。

天津市梅江住宅小区,以纪庄子二级出水作水源6×103m3/d作冲厕用水。

二、污水回用技术

污水回用技术,必须抓住两头,即取什么水质水作水源和经过处理以后作什么用,即回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何种水质标准。

1、城市污水处理二级出水作水源的区域性回用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回用,一般称之为区域性回用。其利用形式有两种: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直接回用多用于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工厂工业冷却、农田灌溉、回灌地下水、草场、市政用水等。回用的途径及方式受到地域的限制,比较单一,调配运转不方便。间接回用是从水域的整体考虑,从水体上游取水净化供城市使用,产生的污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入水体的下游,回归于水体(此过程构成了水的循环),再经过一定河段的自然净化,可为下游城市地区利用。间接利用是将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有机结合,在水体自净容量的限度内,对水体基本不造成损害的一种利用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传统活性污泥法:

原污水格栅泵沉砂一沉池活性污泥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排放。

二级出水仍含有一定量的污染物,其中:BOD5 20~30mg/L;COD 60~100 mg/L;SS 20~30 mg/L;NH3-N 15~25 mg/L;P 6~10 mg/L及细菌、某些重金属。为达到一定回用水质要求,需做深度处理。它的核心技术是过滤,经过滤后,BOD、COD、SS、浊度、色度等水质指标均可达杂用水水质要求。在过滤之前一般均设有加化学药剂混凝、沉淀或澄清,因此对磷应当有所去除。

实例:北京华能热电厂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引用北京市高碑店处理厂的二级排水作水源。回用水源水质和回用水质标准见表1。

表1 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及热电厂回用水质标准

项目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热电厂回用水标准PH6.5~8.56.5~8.5SS (mg/L)<30<30BOD(mg/L)<30<20COD(mg/L)<120<60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加速澄清池中加入石灰、聚合硫酸铁作混凝剂加入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在澄清池内进行混凝沉淀,再经过加酸、杀菌和过滤,其作用是去除暂时硬度、游离二氧化碳、胶体硅等杂质,还可降低色度、磷酸盐和COD等。

聚合硫酸铁

石灰乳  硫酸

液氯

液氯

原水机械搅拌加速澄清池推流式氯接触池变空隙滤池推流式氯接触池─

循环水系统过滤水池

图1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

95%的出水回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水,5%作输煤系统冲洗和绿化、冲厕等用水。

在循环水中加入天津化工研究院提供的TS-9508型阻垢剂3~5mg/L或中天兰清水处理公司提供的TRL-400B型阻垢剂2~6mg/L,以及每周三次冲击加入有效含量为9%的次氯酸钠,维持余氯0.1~0.2mg/L。浓缩倍数可达4倍,一般在2.5~3.0倍下操作。

传统活性污泥法加生物脱磷脱氮:

污水脱磷脱氮深度处理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1996年日本有162处污水厂有深度处理设施,西欧各国远早于日本,已相当普及。

最典型的生物脱磷流程如下:

原污水

排水

──── 厌氧 ──── 好氧 ──── 二沉池 ───

(释放磷) (吸收鳞、去除BOD)

───────────────-┴──

图2 厌氧脱磷工艺流程(A/O法)

由图2可见,本工艺流程简单,既不投药也勿需考虑内循环,因此,建设费用及运行费用都较低。

最典型的同步脱氮脱磷流程:

典型的生物脱磷脱氮工艺A-A-O工艺,亦称厌氧-缺氧-好氧法(Anaerotic-Anoxic-Oxic)。如图3所示。

图3 A-A-O法同步脱氮脱磷工艺流程

存在问题,主要是虽使用A2/O法,但N、P去除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回用水质标准。

2、小区内的污水回用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区或居民区可以作成小区回用的模式,下面以居民小区为例,见图4。

图4 居民小区中水回用系统

小区生活用水实行分质供水是一项综合性节水技术。它是污水(应去除冲厕外的杂用水)经过处理净化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据统计,在我国,厕所冲洗水占居民用水量25%~30%,人均20~40L/d。此外,还有绿地用水、清洁马路、空调、洗车、景观等,这些都可以用回用水,回用水量可达总用水量的30%~50%。以北京市环科院下向流轻质填料接触氧化回用工程为例,该工程为小区回用,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小区回用下向流轻质填料接触氧化流程

运行条件:水力停留时间3.0小时,BOD负荷1.5kg/m3·d,水力负荷8.0 m3·d。处理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原水水质及出水水质

参数进水(mg/L)出水(mg/L)去除率(%)北京市中水水质标准(mg/L)COD387.037.090.450BOD192.07.296.310SS101.07.093.410

3、建筑物内的污水回用

应选择优质杂排水(如洗浴水)作水源。洗浴污水大多产生于公共浴室、宾馆等地,一般水量大而有机物含量低,是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水源,经适当处理后可回用于绿化、冲厕所等低质用水。建筑物内备有双给水及双排水系统。

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浴污水 膜-生物反应器是把生物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的一种组合工艺(如图6所示),它不仅能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可以直接回用的稳定出水,而且生物反应池内高浓度的微生物量,可提高处理装置的容积负荷,节省占地面积,且剩余污泥产生量少、操作管理方便。无论进水水质如何变化,均能得到优质出水,符合建设部生活杂用水标准。

图6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流程

4、杂用水(洗车)

采用的典型回用工艺如图7所示。出水水质见表3。

│加药

│补自来水

洗车污水 ─ 集水 ─ 隔油沉淀 ─ 混凝 ─ 过滤 ─ 清水

图7 洗车污水回用工艺流程

表3 洗车污水处理前后水质

BOD(mg/L)COD(mg/L)SS(mg/L)pH油脂(mg/L)色度(度)洗涤剂(mg/L)大肠菌(个/L)进水16.731138.03.4 出水<26<57.60.5580.812

三、污水回用技术发展预测

1、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

当前,国内外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考虑较多的是排水管网终端的集中处理。就回用而言,因为输水管道的投资比重很大,应考虑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就地回用。例如天津梅江居住区引纪庄子二级出水作水源经深度处理后作小区杂用水;北京华能热电厂引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水源经深度处理作循环冷却用水。在国内也有一些地下水回灌、草地及农田灌溉的例子。

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城市水体及河渠布局又比较丰满的地区,应考虑分散的小区污水处理与河渠水体修复相结合的布局。即区域污水处理 ─ 河渠景观及自净(或辅以某些人工净化手段) ─ 再利用。这样可以省去大量二级处理水回流管道的铺设,取得小区污水处理无害化、河渠水体功能及资源化的一体化综合效能。

2、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强化、组合及高效、低能耗处理技术的应用

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回收相结合技术,必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由于污水成分的复杂多样致使其净化处理往往需要不同的技术组合成一定的工艺流程。传统的以活性污泥法为主体的污水处理流程包括了一级处理(格栅、沉砂、一沉)、反应池和二沉池的二级处理流程,以及庞大的污泥处理系统,其流程长、建筑物多、耗能高,造成建筑费用高、运转费用亦高。

氧化沟法、SBR法的出现省去一沉池、污泥处理和二沉池,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给污水回用带来新的起色。

(1)厌氧-好氧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厌氧-好氧组合可以达到既去除有机物又去除含磷、含氮物质的目的。充分发挥好氧及厌氧条件下生物处理功能,可降低能耗、减少污泥量。

为了实现回用目的,生物技术后需引入物理及物理化学技术,如前所述混凝、过滤、活性炭、膜技术等。

(2)MBR技术(Membrane bioreactors)

膜生物反应器:把生物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的一种组合工艺。由于膜所具备的高效分离特点,所以出水水质好,可以直接达到回用所需水质。在生物反应器中维持了高浓度的微生物量提高了负荷,节省了占地面积。

回顾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史,首先出现的是超过滤(ultrafiltration,简称UF)和微孔过滤(microfiltration,简称MF)然后才出现的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简称RO)、纳滤(naofiltration)。专家预测:当水源具备一定洁净条件,由PAC粉末活性炭+超滤或微滤+纳滤即可取代全部水处理设施。未来几年低压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有着广阔前景。在污水处理方面,应着重解决膜污染、快速恢复通量的方法及对策,这是推广MBR法处理污水的关键所在。

研究表明: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分子对过滤阻力的相对影响分别为65%、30%和5%。可见,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往往在膜面形成凝胶层,成为减少膜通量的主要原因。由于混合液的组成和特性对膜污染有重要影响,选择FeCl3作为絮凝剂,投加粉末活性炭来改善污泥的滤饼性能,使混合液易于过滤。或在反应器中投加纤维球状填料,形成生物膜和悬浮活性污泥复合处理系统,以增大膜通量。

选用错流膜组件,在较低压差下(0.1MPa以下),以较高的膜面流速(一般为4m/s),达到提高膜面剪切力,消除浓差极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少膜面污染。在浸设式中空纤维膜中,则把膜组件放在曝气管的正上方,同时加大曝气量,减少膜的污染。为了消除可逆膜污染应定期作清洗(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膜生物反应器在处理污水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特别在污水需回用和占地有限制的场合下更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但能否推广应用关键在于膜污染和经济上是否可行。

篇2

目前,为了有效的提高钻井的效率和速度,为勘测工作提供有利的支持,以提高整体勘探开发经济效益,国内外都在不断的对新兴钻井技术进行研发,例如垂直钻井、旋转导向钻井、套管钻井、随钻测井、控压钻井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使整个钻井领域的发展更为快速,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钻井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中找出国内外钻井技术上的差距,为我国的钻井技术发展提供一个方向。

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

所谓的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是相对滑动导向钻井技术而言的,该技术可以实现方位角与井斜角的调整,有效的避免了滑动导向遗留的缺陷。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和井下控制技术与随钻测量技术进行配合使用,不仅可以及时的反馈出井下测量的信息,还可以实现井下工具造斜自动控制功能,这提高了井眼轨迹的自动控制、连续性和实现能力,使得钻井的效率和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针对旋转导向钻进技术,国外对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目前有三家公司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被广泛的运用,分别是贝克休斯INTEQ公司的Au-to Trak、哈里伯顿公司的Geo-Pilot和斯伦贝谢公司的PowerDrive。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是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核心,其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下图是三种不同工作方式的性能对比:

表1 三种不同工作方式的性能对比

工作方式 代表系统 旋转导向程度 造斜能力(30m)-1 钻进安全性 位移延伸能力 螺旋井眼 适应井眼尺寸/mm

静态偏置推靠钻头式 Auto Track RCLS 外筒不旋转 6.5 中 低 存在 215.9-311.1

动态偏置推钻头式 Power Drive SRD 全旋转 8.5 高 高 存在 152.4-463.6

静态偏置推钻头式 Geo Pilot 外筒不旋转 5.5 中 中 消除 215.9-311.1

在国内,胜利油田承担了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此后与西安石油大学进行了合作,在此基础上共同的研发出了三套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的样机,通过对这三套样机进行了多次的试验,并在2006年8月综合对该系统进行联合现场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这表明我国在旋转导向钻井井下工具系统的技术难题已被攻克,这对我国的勘探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垂直钻井技术

随着国内外对勘探区域的不断深入和加大,大倾角地层和高陡构造的勘探开发难度和工作量越来越大,井斜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对这些区域的勘探开发的效率、质量和效益,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都在致力于对新兴的防斜钻具和技术的开发。在国外,Verti Trak闭环直井钻井系统、Power V旋转导向自动垂直钻井系统和机械式自动垂直钻井工具被人们运用的最广泛,也是认识度较高的三种产品。在国内,在2007年的四川盆地的雷北1井进行了机械式自动垂直钻井工具现场试验,试验旋转了雷北1井中1034.56~1137.56m井段,该井段地层倾角为30°~50°,岩层的构成多为灰色细砂岩和灰黑色泥岩,硬度强度很强,可钻性比较差。现场试验时,将钻压升至18~299kN,井斜角的度数控制在2.5°~3.0°之间,和传统的钻井技术相比,机械式自动垂直钻井工具整体的钻速提高约为97.35%,起钻时对整体钻井工具进行了观测,机械式自动垂直钻井工具各部件都正常,通过试验表明,机械式自动垂直钻井工具具有技术性、实用性、高效性。

四、套管钻井技术

在国外,加拿大Tesco公司在套管钻井技术领域中占据了前列的位置,目前Tesco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工艺技术和套管钻井配套设备都相当出色的钻井系统,并将该系统成功运用在了实践中,通过实践证明,该系统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除了Tesco公司,美国威德福公司的套管钻井系统也非常出名,它和Tesco公司的套管钻井系统有很大的区别,该系统主要设计出了一种专门的钻头,该钻头可以直接和套管柱底部进行相连,通过连接在顶驱上的转换接头进行扭矩的传递,再与传统的方式进行钻井工作,该钻头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完全的被常规钻头钻掉,并将一个有符箍套管柱一截一同下井,当钻井的深度达到了设计深度时即可以进行注水泥工作,最大限度的节约钻井时间和减少作业成本。

在国内,对于套管钻井技术早在1998年就开始进行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对套管的钻井方式、套管驱动器、钻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简易测井办法,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后续的套管钻井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胜利石油管理局对套管钻井技术的先导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发出了井口套管快速连接器、可钻式钻斜等配套设备。在2004年3月,完成了垦东341井的84.17~459.62m井段的钻井施工,对这次施工进行了总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结,并对一些钻井工具和钻井技术进行了改善。同年8月,胜利三号钻井平成了老堡1井81.7~500.0m井段的表面套管施工,这次实践中,对机械的钻速、井眼的尺寸、钻井进尺等方面的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这两次实践,验证了我国制定的套管钻井技术工艺、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我国的套管钻井技术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和社会勘测需求的高速发展,对钻井技术和钻井工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新兴钻井技术,对这几种技术的国内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希望有利于我国的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仕红,梁政.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石油机械,2011,34(4):66-70.

[2]韩烈祥,孙海芳.气体反循环钻井技术发展现状[J].钻采工艺,2010,31(5):1-5.

篇3

低碳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2003年第一次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出现[1]。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随着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备受各国关注。近年来,我国为促进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又提出“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和技术上先试先行[2]。欧盟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最高,而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先驱和倡导者;日本一直倡导创建低碳社会;巴西则是南美洲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实践者。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体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设立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和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等,这些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3]。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特色是立法、技术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据形势变化对现有的能源环境立法进行修改完善,还积极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推进;技术上,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补助金制度、“领跑者”制度及节能标签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当地地理和资源优势,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并采取相应举措,早已形成投资新能源的传统,通过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术开发、生产及推广网络,其水力发电占总装机发电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来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4]。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首个实行“考驾照—先学环保驾车”的国家,瑞典积极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树立了在生活细节中注重环保的榜样。意大利推行“白色证书”制度或能源效率证,这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

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综上所述,各国在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及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某些区域或领域的典型。这些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共同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推行低碳生产,重视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认证制度等,提高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费,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最后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除了以上几点经验以外,要发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适宜地区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过程中,不应盲目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存在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加大对外投资合作,主要实施引进外资为主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深入,顺差也不断增加,贸易摩擦更愈加显著。此阶段,对外经济贸易的大背景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愿望愈发强烈,国内开发区建设的成就显著,企业“走出去”的紧迫性越来越强,开始不断的探索建立境外园区等等,我国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种“企业对政府”的模式,是我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的一种全新的模式,发挥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目前,获得商务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共有19个,(见表1)。以高新技术园为主的第三批合作区正在筹备中,相关的招标审批工作正陆续进行。如今,伴随着“一路一带”的建设,沿线23个国家中有77处境外经贸合作区将在未来建成。

现在,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已经初见规模和成效,正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和运行状态,加强了区域间的互利往来,推进了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的纵深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我国在建的14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企业已完成总投资额16.6亿美元,入区企业共计409家,累计投资43.4亿美元,创造总产值184.6亿美元,上缴东道国政府税费7.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4.3万个。

二、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的作用

(一)享受优惠政策,降低运营成本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由中国商务部牵头与相关国家政府部门达成一致,并由通过中国相关部门审批的企业进行建设的工业园区。园区的开发企业与国外政府达成协议后,可以自主开展对外招商活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是官方贸易的结果,这种两个国家之间高层次经济贸易合作,离不开国家的协议、政府的支持。通过双方会谈,两国通常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重点会在税收、金融、土地、基础设施配套、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使商务投资环境呈良性化发展。

以我国政府为例,政府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资金方面,每一个入选经贸合作区的项目都可得到商务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最高可达2亿元人民币的资助;政策方面,对投资到合作区的设备、原材料和散件的实物投资,一律视同出口,给予退税。金融方面,对前往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入驻企业的银行贷款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中给予5年100%贴息;审批方面,对于合作区相关人员出国手续可以一年内一次审批多次有效。

东道国政府也支持合作区发展,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如建立泰中罗勇工业区之后,泰国政府就出台了包括无国产化率的要求、无汇款限制、无出口要求、制造业无外资比例限制等措施,给投资者以政策上的鼓励。再如越南龙江工业园,对入园的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有:设备免进口税;产品出口免税;生产用原料、物资、零部件进口免进口税5年;前四年免所得税、9年减半税率为5%。良好的政策和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运作机制,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同东道国之间和谐经贸关系的建立。

(二)转移过剩产能,优化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行业的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国内市场严重饱和,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减少都是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的原因。虽然缺少国内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已经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最初,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设立在选址上有计划的倾向于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多集中在非洲(7个)、东南亚(7个)、南美(2个)等,故而就为这些行业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本、理念等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极大的推动了该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理性的转移我国过剩的劳动力,也实现了双方互赢,促进了共同发展。通过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国内的部分产能过剩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有需求的国家,即可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可以促进当地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缓解摩擦

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样一个平台,以较小的代价进入到国际市场。在业务功能方面形成合理分工,建立良性的中国企业内部合作机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把国内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到海外,不仅可以充分的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生产中国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以投资国的名义出口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改变产品的原产地,这样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很多针对性的贸易制裁和管制都将会失效,使得我国企业得以绕开一些国家的贸易壁垒,规避了贸易摩擦。例如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区的建立,把生产基地建在了海外,不仅避免了俄罗斯“灰色清关”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变“中国制造”为“俄罗斯制造”,避免了欧盟向我国出口企业征收的反倾销税。再如,泰国罗勇工业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俄罗斯波罗地海经贸区等都有相应的关税优惠、普遍制优惠和贸易限制和配额上的优惠,这些,都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国际市场,实现了产品原产地的多元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

(四)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

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我国在新的国情下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地理上的集中性,使企业变低效分散式的投资为高效集群式入驻方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拥有良好的服务环境和管理功能,通过集体谈判机制,促进区域内产业梯度专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和经济走廊形成,通过集聚效应,国内的企业可以开展规模化的跨国生产和经营,在国际市场上直接参与竞争与合作。最明显的是在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的建设中,海尔集团首先以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延伸为主线,亮出旗帜,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的家电、汽车等行业的知名企业进入合作区发展,形成了以品牌家电产业集群和配套企业的聚居地。还有,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贸合作区,一批与吉利相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与吉利集团一起先后到墨西哥投资设厂,促进了专业汽车行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国内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直接参与竞争与合作,可以促进国内跨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了国内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在我国以初见成效,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截止2016年,中国将建成5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些问题也浮现出来。

(一)政策性风险较大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建立在国外的产业园区,优势是通常合作双方会携手提供一定的商务环境,从而使投资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得到保证;局限是与东道国的政治、政策、环境等的变动直接相关,波动性大,跨国投资的风险较大。例如埃及、巴基斯坦政局变动,社会的不安定,环境的波动性,使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和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公司不能正常运营,园区人员返回国内。此外,许多园区在成立前会得到东道国承诺的诸多优惠政策,但在后续运营时却不一定能够落实执行。以赞比亚为例,2006年,赞比亚通过了《发展署法》,并成立了服务外部投资的机构,也实施了不少优惠投资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与机构运行的稳定性都成问题,这一届政府通过的政策到下一届政府是否有效,这都是经贸合作区所发展所面临的风险。

(二)金融配套设施不完善

首先,东道国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着入区企业的金融风险。其金融环境不稳定,汇率变动大,入区企业在的资金进出过程就会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今年3月,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遭遇了此类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近期埃镑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直接导致多家企业利润减少,并且,埃镑的下跌,使企业的经营利润很难难以回笼。其次,在投融资方面,金融配套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东道国多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经融环境较为落后,融资渠道融资工具有限,且贷款成本较高,例如埃及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13%至14%,存款利率7%至10%;再次,我国国内银行与国际连接渠道并不全面,对境外资产难以承认,全球通系统不完善等均导致入区企业贷款困难,影响着园区的后续发展。

(三)发展规划及实施中问题较多

篇5

一、VAV空调系统概述

变风量空调系统(VAV)最早由美国提出,具有节能、系统灵活等特点,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得到迅速推广。变风量系统分为单风道VAV系统、双风道VAV系统、多区域VAV系统。根据末端装置的不同,又分为单管型变风量末端、双管型变风量末端、风机动力型末端、诱导型末端、压力相关型末端、热力型末端。变风量系统(VAV)保持送风温度不变,当实际负荷减少时通过末端装置改变送风量来调节室内温度实现节能。变风量系统还可灵活适用于室内负荷变化大的房间或系统中各房间负荷相差悬殊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变风量系统的能耗情况进行研究。

二、 国外VAV 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变风量(VAV)空调系统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及室内要求参数的改变,自动调节空调送风量(达到最小送风量时调节送风温度) ,以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要求或其他工艺要求。国外对VAV 系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通过能量模拟程序对应用于一幢高层办公建筑的不同空调系统形式进行整体评价,其中包括变风量空调系统、定风量空调系统、两管制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等五种空调系统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应用DOE-2能量模拟程序,对建筑物全年进行动态模拟,从模拟结果中证明了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良好节能特性。

变风量系统中风量控制是VAV 系统控制的关键环节,它关系着整个系统的能耗情况和系统的稳定性。目前总送风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种: 静压控制法和风量控制法。定静压控制,就是在风管静压最低点安装静压传感器,测量该点的静压,并调节风机的转速,使该点的静压恒定在变风量末端的最低工作压力。变静压控制,就是使用带风阀开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和室内温控器的变风量末端,根据风阀开度控制送风机的转速,使任何时候系统中至少有一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风阀是全开的。研究者制订了变静压控制策略,并分别用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两种控制策略的节能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都表明变静压控制方式比定静压控制方式节能效果好。为了全面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最大限度地节能,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基于末端装置的风量调节,采用先进的控制软件, 实施风机控制。其基本原理是, 将末端装置送风温度、温控器读数、风量及阀位信号都送入一个中央控制器, 由它计算后再调节送风状态点。学者提出了风机压力优化的概念, 指出它是部分负荷工况下控制静压的节能措施。

在实际运行中, 变风量系统中负荷的变化会导致风量变化, 使得室内气流组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室内的热舒适性。VAV 空调系统建筑运行效果不好, 问题在于送风量不足。专家指出, VAV 系统室内空气循环不好, 无法满足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 为此提出了温度补偿和内部分区的方法, 以在能耗不升高的情况下保证必要的空气循环。VAV 系统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动态系统, 用稳态的测量和控制技术无法真实反映其实际运行情况;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和各种商业软件被引入HVAC 系统的研究中,使得对VAV 系统的研究逐渐转向VAV 空调系统的动态特性和计算机仿真和优化研究上, 美国专家建立了单管VAV 系统的动态模型, 并比较了采用各类算法如PI 算法、自适应算法和优化控制算法时的能耗特性, 结果表明,优化控制算法比传统的PI 算法节能30%。研究者们分别建立了VAV 系统的ANN 风机模型和非线性VAV box 模型, 并在HVA CSIM+ 平台上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精确有效地反映实际系统的运行。Yasutomo 等人用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 模拟了不同的控制方式对系统能耗的影响。

三、国内VAV 空调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国内学者等提出总风量控制法根据压力无关型VAV 末端装置的设定风量确定系统总风量, 计算出风机转速, 从而对风机进行调节,同时比较了总风量控制法与定静压和变静压控制法的节能效果。陈海波对变风量系统的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提出由于系统风量变化影响房间气流组织,建议进行CFD模拟。提出对变风量系统建筑全年能耗进行DeST模拟,得出系统各组成的能耗情况。通过分析变风量空调系统局部控制, 利用其送风量末端阀门的开度作为各区相对负荷的指示信号, 提出送风静压优化控制的方案。

四、 VAV 空调系统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降低风机能耗是实现VAV 空调系统节能的重要一环, 而优化风机特性是降低能耗的关键。因此研究VAV 末端管路特性与风机特性的匹配, 实现风机的优化配置和运行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能耗。VAV 空调系统送至各房间的风量和系统的总送风量都会随着房间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加强对VAV 系统控制的研究。对于VAV 空调系统的新风问题, 国外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风量控制方法, 我们应结合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工程实际情况来选择,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对VAV 系统进行动态建模和仿真计算是VAV 系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不同的建模手段和模拟方法的结果差异很大, 因此建立准确的模型和开发更可靠的模拟软件有利于VAV 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五、 结语

变风量系统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国内在VAV 系统的使用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如调节困难、控制不稳定、新风不足、气流组织不好、房间负压或正压过大、系统运行不稳定等,节能效果未能完全显现出来等。因此促进VAV系统理论分析与应用的研究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已经非常健全。了解其他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对于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强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股东更加关注的是公司股价的变动而非公司业绩和治理,因此职业经理人就承担起治理公司的重担,其激励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薪酬制度、股票期权、股票激励等。

1.薪酬制度

美国薪酬制度的主体是“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激励方式。其中,基本工资是对职业经理人付出劳动的必要补偿,保障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预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近几年,基本工资在总报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空间被其他激励模式所占用;年度奖金也称为经营业绩风险,是一种基于短期公司业绩或者个人业绩决定的重要收入,并一次性支付,一般一年发放一次,它使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更高的利益。然而薪酬激励制度使职业经理人偏好于短期行为,因此属于短期激励模式。

2.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美国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发源地,在欧洲及亚洲部分发达地区也比较盛行。在美国有多种股票期权、完善的股票期权监管制度以及税收优惠制度,,股票期权平均占职业经理人报酬的近50%,已经成为高收入职业经理人在绩优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是规定职业经理人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一般超过一年),享有以某一预先给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持有这种权利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不行权。股票期权也称认股权证,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是价格激励,它有效地规避了传统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之处,对职业经理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获得的公司奖励成为公司长期利润的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被授予股票期权的职业经理人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促使其实施良好的经营管理来提升股票的价格,以享受股票增值的好处,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共同目标,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具有较强的长期激励作用,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激励制度。据统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90%以上的公司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股票期权计划。

3.股票激励制度

股票激励制度,包括股票赠与和股票购买,是指企业所有者将一定量的股票赠送或者以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卖给职业经理人。股票赠与不需要职业经理人付钱,因此又将被赠与的股票称为“干股”。上述唐骏的10亿元转会费就是以持有新华都干股的方式获得。如果是把股票折价出售给职业经理人,那么公平股票交易价格与购买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就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利用股票激励方式既可以减少公司现金的支出,又可以将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和公司股东的利益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公司所有者也会更加注重发掘职业经理人的潜力,从而使其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在美国,还有另外两种形式的股票赠与,即“名义股计划”和“股票升值权”。名义股是指职业经理人不享受所有者权益的普通股,职业经理人可以从名义股计划上获取与一级普通股相同的资本增值和股利;股票升值权是指授予职业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获得一定数量的普通股以期实现资本增值的权利。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激励制度之外,美国还有其他的激励制度,如虚拟股票、股票溢价权、福利计划等多项激励措施作为补充与配合。

(二)日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比较明显,这是由其自身的股权结构决定的。在日本的企业中,法人持股的比例较高,而且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这样的股权结构就决定了日本企业股票较低的流动性,股东更看重的是公司经营的好坏与企业利润的高低,公司相互持股甚至循环持股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集团,因此日本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比较依赖于企业集团控股方式以达到参与公司治理的目的。

日本最具特色的激励方式是年功序列制度。所谓年功序列制度是指职业经理人的报酬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奖励的金额与职业经理人的贡献率有关,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经理人的报酬就越高,这样就把经理人的物质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挂钩,促进了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贡献越大,未来获得的报酬就越大。因此年功序列制对于职业经理人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

此外,日本还有另外一个激励手段,即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罢免和升迁,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这种手段的约束性更大一些。

(三)德国

德国公司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与日本企业很相似,主要以声誉、地位等精神激励为主。成就感、社会地位和卓著声誉带来的满足感是激励经理人员不可忽视的力量。职业经理人的报酬基本上由基本年薪、年度奖金和津贴组成,其组合情况一般为65%的基本年薪,17%的年度奖金以及18%的津贴。当然,德国也有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但是并不占据工资的主要份额,比较著名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德意志银行的股东大会确定的全球持股计划,该计划规定,工作满一年的德意志银行员工,可以购买在市场价格基础上的一定数量的股票(并附有相应的期权),所附期权可以在以后购买相同数量的股票,这对员工产生了普遍的激励作用。此外,职业经理人除了获得以上报酬外,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企业养老基金。在过去十几年里,退休的企业经理人享受养老基金的比重已经从70%上升到90%以上,加上社会保险机构支付的退休金,企业的经理人在晚年可以领到在职最后毛薪60%~65%的养老金。

二、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且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的欠缺,不能完全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活跃职业经理人市场,更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一)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

作为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励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薪酬激励属于短期激励方式的自身缺陷以外,还因为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结构失调。我国职业经理人的薪酬一般采取“工资+奖金”或“年薪制”形式,均属于短期激励的范畴,其中基本工资占年度总薪酬的比例较高,缺乏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薪酬与企业业绩关联度小,这样,即使是业绩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一定获得高收入,反之也会出现高管年薪的增长高于业绩增长的现象。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与其收入完全脱钩,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出现职业经理人经营上的副效应(不再关注公司业绩的提高)。另外,我国很多公司对职业经理人薪酬相关的制度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设立薪酬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即使设立了薪酬管理委员会,效率也十分低下,没有起到有效薪酬管理的作用。

(二)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受限

作为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中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越来越普遍的成为董事会借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实行的一种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期权制度发展相当滞后,虽然在90年代末部分上市公司开始试行期权、股票增值权、职工持股计划等长期激励模式,但这些模式毕竟不是标准的股票期权模式。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实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制约

我国企业没有库存股票,《公司法》规定除注销之外公司不能回购股票,另外发行股票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严格审批和控制,因此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无法实施规范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这就对我国企业利用股权激励模式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不少企业通过采用变通和一些过渡办法诸如虚拟股权激励机制、延迟支付、通过海外上市实现股票期权计划等,这样的尝试,对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推行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股票市场缺乏效率,而公司内部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是以成熟的股票市场为前提的,在不成熟的股票市场环境下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可能出现绩优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或者获利很小,而经营不善的亏损公司管理者手中的股票期权有可能行权时获得丰厚收益,从而出现股票期权的反向激励效应。再者,我国缺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许多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不是由市场来筛选,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大股东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行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2.内部约束

在股票期权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也存在着问题。首先,根据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期权激励的授权主体应该是产权的所有者,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董事会并不能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董事会本身就需要一种激励机制。由董事会来执行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使其成为谋求私利的工具。其次,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而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着目标模糊,指标单一等种种弊端,评价指标不能体现职业经理人所做出的贡献。

(三)激励不足

激励不足是当前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阻碍了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发挥。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工资、薪金等货币性物质激励方面,职业经理人与普通职工之间以及与企业所在当地的平均水平之间并没有拉开差距,收入分配效率低。美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其他雇员平均水平的140倍,而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最多为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这样的激励水平,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据调查,我国61.8%的职业经理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80.5%的职业经理人认为,如果收入达不到社会上经理收入的平均水平,就会选择“跳槽”。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是不足的。除了以上的物质激励以外,精神激励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也很重要,应该作为辅助手段激励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明显的长期激励作用,而在这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开展面十分狭窄。

(四)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

我国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信任”将是中国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公司所有者担心职业经理人为自己谋利益,而职业经理人对公司所有者的不充分授权,感到不能得到重用,从而不会踏实的为企业服务,降低其经营效率。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的,职业经理人永远处在公司利益与自己利益相平衡的点上,而公司所有者永远把自己放在公司利益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利益就是自身利益。当二者利益出现不平衡时,通常会出现公司更换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经理人换公司的现象。如何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公司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在目标一致和利益趋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的关键。

(五)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篇7

世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服务外包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不过,总体看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当前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应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大力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增长迅猛

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全年收入接近2000亿。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整体市场规模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40亿美元。随着政策推进力度加大,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岸市场将进一步释放,差异化发展得到重视,产业并购整合加快,行业标准将日趋统一;同时随着行业细分和价值提升,发包范围也将不断拓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研究,我国正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产业现状,同时有条件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

(二)在岸服务外包需求潜力巨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较高阶段,各级政府和国内企业对服务外包的潜在需求逐步释放,必将为我国服务外包的长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各级政府将成为重要的服务发包主体。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加快推进和电子政务加速普及,政府将成为服务外包支出的重要推动力。国内企业的服务外包需求趋于旺盛。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内发展阶段提升和《劳动法》等政策出台,我国制造类企业面临经营成本提高、环境压力加大等新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多采取服务外包可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明显。

一是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我国拥有世界级的电信基础设施,可实现99.98%的网络连接率。二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400万,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 70%,美国的 1/8。三是是有大量已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是印度的10倍;有200多家各行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四是具有制造业基础与研发优势:我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制造中心”,在许多行业均居世界第一位。

(四)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

目前,国家商务部等已在宏观环境、行业发展,区域促进等方面提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有关地方政府也已或即将出台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如鼓励跨国公司把具有一定规模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国等,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日益完善。国务院批准北京等21个城市为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1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体制机制上仍有不足,中高端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一是生产业普遍较为落后,缺乏专业化的中高端服务供应商,承接服务转移能力非常薄弱。进入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的外资企业仍然面临种种限制。如:提供数据中心管理服务需要申请基础电信服务许可证、所有权不得超过50%等等。我国外包税收、财政促进政策实施刚刚起步,系统的服务外包政策体系有待制定和完善。优惠幅度上也不如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政策那样有吸引力。中高端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不足:目前国内大学在学科设置上过于程序化,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企业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BPO(业务流程外包)领域,它的业务层次更复杂,越到高端的BPO,对人的要求越高。与国外成熟的外包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交付能力尚不足以得到海外客户的广泛认可。

(二)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对不力。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管理体制与统计口径尚未理顺;在数据隐私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一些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优化。例如,投标法中对于长期IT服务缺乏清晰的指导原则;海外BPO合同不能被认定为技术服务出口合同,无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还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在资料隐私保护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仍相对不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设计研发服务的进一步离岸与外包。在与我国企业进行合作时,很多外方企业最担心信息被泄露。很多我国企业因此而丢了单子。我国企业既要加强对国外相关的法律和一些观念的了解,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建立保护客户及知识产权的可信度。

(三)离岸服务外包品牌海外市场接受度较低,缺乏代表企业的行业组织。

在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方面,我国缺少统一对外的行业品牌,没有设置有力的国家级营销机构专事国际营销产业现状,在与印度等国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目前,国外发包方往往对我国的国际接包能力不够了解,对我国众多基地城市的外包业务特色和专长更不了解。缺乏代表企业的行业组织:我国各个软件园与所在地政府都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推广活动,对促进国内外包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外包服务行业缺乏在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服务离岸外包行业缺乏一个类似印度NASSCOM那样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国家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使我国外包行业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我国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活动。

(四)基地城市间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各地发展缺乏特色。

一是发展战略和定位差异不大。各基地城市外包战略定位大都比较笼统,指向性不清晰;重点行业的选择较少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细化分析与深入论证,导致各地产业导向缺乏特色。二是优惠政策领域基本一致。在当前市场总量不大、高端人才短缺、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过多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来吸引新企业落户,容易导致一些负面效应。三是招商引资目标对象趋同。大多数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过于重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相对忽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型企业,对本地成长性小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相对偏弱。一些大企业为了享受各地优惠政策而频繁在我国四处布点,并没有在基地城市形成能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规模。

(五)服务外包企业资质、规模、能力不足,开拓欧美市场难度较大。

我国外包企业自主接单能力低,核心竞争力提高有限,高端市场有待扩展。在流程质量管理方面,和印度的差距比较大。由于我国企业不熟悉西方国家的业务流程,缺乏项目管理和垂直市场的专门经验。我国达到CMM5级认证的企业数量非常少,远远少于印度的数量。对日本ITO业务一般都是从日本大企业手中接受分包,本地企业缺乏直接接单能力;对美欧BPO业务主要是跨国公司以商业存在方式进入内地,发包、接包都由其直接控制,内地服务供应商接单直接承接外包的能力尚不具备。开拓欧美市场难度较大: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欧美,美国的软件外包业务接近全球40%。我国目前还无法承接来自欧美的软件外包大单。

三、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提升对策与路径

(一)加强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竞争力

一是要实施服务外包大企业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通过重组、并购、参股等资本手段,尽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品牌形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二是要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鼓励企业专注于构建和培养自己的行业和专业知识,培育擅长领域,建立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带动外包发展。三是要提高服务外包企业资质认证水平。要大力提高服务外包行业的国际认证水平,通过财政补贴等各种方式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服务标准国际认证,促进外包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化。四是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设立一个在行业内具有领导力和影响力的、能在全国层面统一协调的、由业内企业主导和企业家自行管理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进行统一的对外公关与对内协调。

(二)加大服务外包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一是要着力引进海内外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应着力引进具有专业技术、语言技能、市场开拓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熟悉国际化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产业现状,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知特定客户要求和价值,具有国际经验以及文化相似性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高端人才。二是要积极鼓励国内人才“走出去”。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将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派到国外工作和学习,培养具有国际水平、通晓国际规则、具有熟练业务技能、能够带领大型团队承接复杂外包项目的高端人才。三是要加强本土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的合作,共建高端服务外包人才教育机构,形成以企业为核心, 政府、高校和科研单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与定点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并实施高端服务外包培训项目。

(三)开拓服务外包国际高端市场

一是要积极拓展欧美服务外包市场。设置欧美在岸中心,发展现场交付能力,提高海外直接接包高端项目的能力;要鼓励和扶植企业在欧美建立分支机构或通过收购的形式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直接接触终端客户以获得国外一手订单。可以先关注欧美的中小型客户市场,以此为基础,逐步开拓高端市场。二是要重视国內尤其是本市外包市场。,应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针对本地先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包括工业设计、信息、物流、人事和商务流程等,使服务外包与先进制造业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三是要拓宽服务外包业务领域。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金融、保险、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采购、客户关系、公共信息、医疗卫生等业务流程外包(BPO);要大力拓展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与测试、产品技术研发、集成电路与工业设计、高端咨询等知识流程外包(KPO)。

(四)加大服务外包政府扶持力度

一是要制订和完善促进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财税补贴、专项发展资金、投融资、企业认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把现有的优惠政策扩展至整个服务外包行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业务;政策应向服务内需市场的外包企业倾斜,促使服务内需市场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二是要建设好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国际数据通讯端口、网络系统、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外包促进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硬件水平。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结合服务外包行业特点,按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信息安全保护、数据交易标准规范等要求,加快服务外包产业立法步伐;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延杰.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5).

[2]国家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0[Z]

[3]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8.

[4]袁欣.服务外包:概念、本质、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0,(9).

[5]聂平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战略取向[J].国际经济合作,2007(7).

篇8

1.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逐步增大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经多年努力,我国GDP年增长速率逐渐稳定,每年以9%左右速度不断增大,而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对我国GDP有较大贡献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也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在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总量与顺差均持续、高速升高。相关统计显示,我国2009年进口、出口总值为 22073 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顺差为 1961 亿美元,在2010年时我国进出口总值有30%的增长。由此可见,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

1.2 贸易格局缺乏有效抗风险能力

目前我国贸易伙伴主要集中于美洲与欧亚,其中日、美与欧盟是排名相对靠前的贸易伙伴。据统计,我国与这三者的年度贸易额为总额的50%左右,而这一贸易格局致使我国抗风险能力较差。

1.3 国际市场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有较大影响

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近年来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步萎缩,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下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冲击,部分发达国家因自身考虑对进口加以限制,在我国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下,很多国家已将原本给我国的优惠政策取消。

1.4增长方式仍相对粗放

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增长主要依靠于数量增加,在产品附加值上还较为欠缺。这一相对粗放、技术含量较为缺乏的对外经济贸易增长方式会引发能源与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

2.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就使得与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此便产生了诸多贸易摩擦。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我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和政策不完善,从而诱发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全球经济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前提下,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既要考虑国外因素的影响,又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与能源、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影响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研究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商品。(2)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对外经济贸易出口额的1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好的影响。(3)由于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我国企业只是单纯的对技术的引进和模仿,对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最终导致了我国是数量上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核心技术拥有大国,如此一来我国付出了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的沉重代价,但却没有从世界市场上分得足够多的利润,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

3.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应对策略

3.1 对出口产品结构予以不断调整

我国应致力于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有利的出口产品结构,促使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调整及完善步伐不断加快,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予以大力发展,以无污染产品如绿色产品等为开发重点,对世界贸易组织准许的贸易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快速、有效、有序发展。

3.2 对相应技术标准体系予以不断完善

我国应积极建立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及技术法规体系,并促使其和国际标准接轨,对国外贸易壁垒给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限制予以最大限度缓解。只有不断对国内相应技术标准予以完善,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才可指导国内厂商在技术标准下合理展开生产,确保产品可在国外越过技术壁垒方面的限制;同时,国内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促使企业不断完成技术创新,促使我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3.3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促使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要对行业协会人员结构加以合理调整,促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在贸易摩擦处理方面人才欠缺现象较为突出,各对外企业应不断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其可在对外经贸中充分发挥沟通与协调作用。同时,会计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应积极培养并引进对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相对熟练的人才,培养可胜任反倾销等诸多应诉的人才,对我国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维护,为对外经贸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

结语: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与主要实现途径,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随时关注国际贸易发展动态,不断总结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勇于抓住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而持续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篇9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现有的银行对外开放策略使我国进一步的增大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同时我国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也给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外资银行是国内的银行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来的发展状态也改变了进入市场初期的激进现状,开始向平稳的方向发展,现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在资产流动,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都是非常良好的,而且在现有的法人制度政策的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愿意把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变为在本地注册的外资企业,这样的注册在加强了我国外资的份额后,也有利于外资企业增加自身的实力与竞争能力。

二、外资银行的在国内的经营动机

(一)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我国自从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显著提高了经济实力,并且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并且受到现有的经济政策推动,小额投资和一些中小型贷款在国内经济投资份额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是非常需要银行的支持,可以说银行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越高,那么获得相对的经济利益也就越大。所以外资银行在国内投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在国内的银行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从而能够在国内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加长期的发展利润。

(二)推动自身企业的强有力发展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中具有更加明显的发展优势,外资企业所能依托的不仅仅是完善合理的发展体系,更有的是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依托与比较便利的网上投资和理财,外资银行更加能够受到国内投资人的欢迎。外资银行在国内进行经营可以有效的推动在华的企业知名度,外资银行在国外的理财方面所能具有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并且许多外资银行都具有全球投资的经验,现在许多国内的外资企业在个人投资方面都是有精品的理财项目,这对于现在我国的投资人的选择都是非常良好的选择。通过这样的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运行,一方面能够在推动我国理财形成更加合理健康的局面,也可以让国外的企业吸纳更多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外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策略

(一)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发展品牌

外资企业最大的经营策略就是企业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围,而且依托于企业文化,在经营战略方面就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一些企业比如说花旗,在经营策略上就体现出鲜明的进取特色,它在选取经营范围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投资理财项目,更是涉及了中国市场的许多领域,体现出了鲜明的企业进取文化,而且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就选择相对稳健的发展策略,也有一些企业在选择经营模式时也比较愿意选择利润与风险比重的项目,这样不同的发展方式也使得外资企业形成了特色的发展品牌。

(二)细化客户策略

中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往往是没有形成特色的管理体系,而外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 就做到了尽量的细化,依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来制定特色的客户管理方案,让不同的客户都能够尽量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让客户选择不同的项目来进行投资。这样的客户管理并不是盲目的,外资银行在融入国内市场时,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对所要进驻的市场来进行客户分析与调查,通过这样的调查获得有效的客户分析,然后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客户项目方案的制定,针对不同的项目来设置差别化的客户方案,这种不同阶层有特色的服务管理,可以更好的让客户感受到周到的服务。

(三)推动核心的业务战略

外资银行的业务战略是多种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核心业务就是打造特色的个人业务,并且现在这些业务也能够为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个人业务具有非常大的私密性,这样的核心业务极大的增加了外资银行的实力,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济效益。而且现有的外资核心项目具有强劲发展力的就是网上银行投资管理,这样的项目也是外资银行中非常高效益的战略项目。

四、结语

随着现在的国外资金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升,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战略是非常值得银行体系考虑的,通过合理化的分析,让国内的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实现更加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 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显示超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其投资的途径是要约收购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进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组织重组等手段帮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采用适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退出并获得投资收益。 

私募股权投资本身是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作为私募股权的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理性,来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尽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还比较严峻,但是中国的经济较世界来说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成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参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促进pe的长期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更显活跃。 

 

参考文献 

篇11

(一)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正由一般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即由过去利用本国价格相对低廉的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形式慢慢地向引进外来原材料、设备等,然后进行加工生产最终品向外出口的贸易方式的转变。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3578.1亿美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3.1%,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8608.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2%,一般贸易出口1087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同时2013年加工贸易的进口值为4969.9亿美元,同比增长3.3%,一般贸易进口值为11097.2亿美元,同比增加了8.5%。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一优势,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等方面。目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方式。

(二)特征

第一,“两头在外”的特征即原料来源及产品销售均在国外,而加工生产是在国内。简单的来说就是我国将生产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配件等从国外买进,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出口到国外。

第二,料件保税。即对其进口料件实施海关监管下的暂缓缴纳各种进口税费的制度。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在进行加工贸易生产经营活动时,受海关监管可进口免交增值税的料件,但必须按规定生产产品复出口,如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按照预期复出口,而需要在本国销售的,需在当地补交税费,才可获得同意内销的政策。

第三,加工增值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赚取更多差价。我国进行加工贸易的生产就是为了进行产品的复出口,赚取复出口所带来的差价,实现利润增加。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问题

(一)内部原因――发展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自身发展不均衡,政府优先支持发展东部地区。最早的改革开放,由于东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使得我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对其提供政策、资金、人员等资源要素的支持,再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致使国内配套资金和其他经济技术资源大批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使其发展更加迅速。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也远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网络不发达,信息通信不便捷,因而无论从哪方面相比,其加工贸易的发展都与东部沿海地区相差较大。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我国加工贸易处在传统的发展阶段,加工贸易生产的产品只是初中级加工品,来料加工复出口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加工贸易处在价值链的底部环节。一方面我国加工贸易未形成配套的产业群,缺乏带动性的企业引领发展,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贴牌生产”的环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忽视核心技术的研发,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关键的设备等环节上,还是由跨国公司控制,因此我国加工贸易生产的产品处在基础的生产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政府的政策不健全、海关监管不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环保政策尚不健全,技术发展不先进,过度注重短期经济效应,引进和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量出现,来华投资的外商正是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的这一漏洞,将加工贸易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生产转嫁到我国。

管理力度不够,走私和骗税现象的严重,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损失。近几年,我国虽然也颁布过与加工贸易有关的管理规则和措施,但是这些规则或措施对于加工贸易的管理严重缺乏力度。同时,由于海关的监管力量有限,因而难以做到全面监管,这使得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企业或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利用监管的薄弱环节,走私加工贸易商品、骗税,牟取暴利,冲击了国内市场,破坏了对外经济贸易的正常关系及市场秩序,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二)外部原因――竞争压力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为周边国家投资环境势态良好,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力素质提高,比较优势日益明显。例如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我国,并且为了吸引更多外伤的投资制定了比我国更加优惠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给我过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生活开销不断加大,劳动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减少劳动力数量,因此我国劳动力优势开始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在传统产业,减少了人力劳动的需求,进而削弱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其次,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到了国际化的分工中,我国加工贸易海外出口和进口的市场比较集中,其中进口市场主要是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而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顺差地位。这样极易出现贸易摩擦。

三、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

由于我国加工贸易还处在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还低,而且还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再加上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是我国遭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另外,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落后的限制,加工贸易始终处于产业链的非核心环节――生产制造环节,这是公认的相对低端的环节,虽然参与加工贸易,但是出口产品所获的利润却不高。为了弥补我国加工贸易缺乏核心技术这一缺陷,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应该学习利用高新技术创新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实现产品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第一,要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科技研发中心,加大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走引进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第二,应当把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转移技术的学习与借鉴。鼓励我国企业积极发展本土的跨国公司,鼓励人力资源在内外资企业间的流动,学习、借鉴、引进先进技术,适应发展。

第三,政府应该有效地将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从而有力地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政府也要为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所以需要培养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开发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

(二)大力推进不平衡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加工贸易发展之初,优先发展东部地区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开端。然而这个问题日益突出,东部地区高度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落后。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解决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整体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一,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政策、资金的支持,进而扶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技术帮助其进行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的设立,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同外部的联系,及时获取新信息,新资源,有利于本地区的发展进步。

第二,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养中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增强对资源性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国际空间,扩大出口额。

第三,大力引培养高科技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愿意去中西部发展,为开发中西部地区和发展对外经济来往提供支持。

(三)努力提高技术水平,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

在国际大分工中,为了提高我国自身地位,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同时,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向高附加值进步,就必须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研发的能力。

第一,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支持,鼓励企业借鉴并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第二,为了提高我国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我国应该加快科技体制的变革,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注重人才的发现和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专业化的新型高科技人才。

第三,我国政府还应该为本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本土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吸收高技术型人才,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自1978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作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管理。笔者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会出现新的走势,呈现出新的面貌,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我国在面临加工贸易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时要积极应对,借鉴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加工贸易,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 邓娜,候少夫.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变[EB/OL].http://.cn/kfdb.

篇12

一、国际会计协调的概念及意义

 

国际会计协调应用的过程中,其核心是会计标准国际化,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步的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协调、统一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在差异的基础上,对差异进行一定缩小矛盾,形成有序的结构、会计活动;第二,国际会计协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统一标准不等的共同结构;第三,国际会计协调,不是标准化,其主要是为了缩小各个国家会计惯例之间的差异程度[1]。

 

当前随着国际贸易、经济交流等活动的不断进行,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各项分工的明细,而会计的差异,则对各个国家处理统一会计问题产生的影响不同,为了保证各个国家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准则对其发展产生的影响缩小,国际会计协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对各个国家的会计进行协调,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从国际会计协调对各个经济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各国的经济交往不断的增多,经济合作贸易越来越密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如果交易双方都按照协调一致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信息的形成、编制会计报表等,则会促进双方对会计信息的了解和认识,也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进而促进经济合作的发展。

 

2、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在国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范围不断的扩大,且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会计财务信息等,会使得投资者对财务信息可以明确的掌握和了解,同时掌握被投资投资的财务状态和经济状态,进而帮助投资者快速的作出判断,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2]。

 

3、促进跨国工作的管理和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推动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总公司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往往是根据东道主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编制的,而总公司则是按照自身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编制的,所以对跨国总公司的财务编制的合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其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采用国际会计协调,简化财务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并促进跨国工作对公司内部的经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等。

 

二、我国会计协调发展现状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各个国家的经济交往和贸易往来不断的增加,为此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取得显著的发展成绩[3]。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的增长,有效的加快了中国进入世界经济的脚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获益匪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不断的增多,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会计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从中国的会计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中国的会计协调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发展会计国际协调,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也可以促进中国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接轨。但是从当前的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而言,中国的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中国会计协调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市场环境不完善。自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显著的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完善,会计、税务、审计等在内的环境不完善,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特有的问题,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也可能存在。所以为了促进中国会计协调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国际投资,需要将市场环境完善,开展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接轨,提高外资吸引能力,促进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合作。

 

2、会计协调与国际接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改革开放发展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对外经济从无到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我国的一些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跟随潮流,朝着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在国外投资设厂、兼并、收购等等,国内大部分的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参与到国际竞标中,但是中国的会计财务报告,没有办法得到国际上的认同,为此直接的削弱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深度[4]。所以说中国的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会计协调的发展,需要加强对会计协调的控制和管理,缩小其与国际会计协调之间的差距。

 

3、会计准则执行力度不够。当前中国的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国际经济中,企业的会计行为还存在着不规范,会计信息报表等还不完善,进而影响着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的增加,我国的会计准则执行力度不完善等,都影响着我国的会计协调发展。从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分析,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混乱,会计准则的内容简单,操作性不强等,影响着我国的会计协调发展。

 

三、国际会计协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为此会计国际化成为一种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对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施会计协调,会促进会计财务报表编制完善,并接近国际会计准则等。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协调的参与,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行,促进中国经济效益的提升。中国是国际会计协调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一个趋势,而国际会计协调对中国会计协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可以推动中国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接轨,需要中国的会计协调发展认清现实,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国际会计协调的影响下,中国的会计协调发展,需要在与国际会计协调接轨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也需要认清自己需要在对外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5]。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了中国会计协调的发展,从其产生在整体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将这些影响归结为:

 

1、促进中国会计协调明确定位。在中国对外经济和会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会计标准的制定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在国际经济利益之争中,占据有利的优势。从当前国际间的竞争进行分析,经济的竞争,实则是会计准则的竞争,为了提高本国的利益和国际地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中,所以中国也需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中,其促进了中国会计协调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正确的认识和看待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提高我国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可比性。

 

2、促进矛盾的缩小。在会计准则等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不同的国家其产生的矛盾不同,会计国际化发展,是会计发展的目标,也是其发展的潮流,只有充分的做好相关的准备,才可以创造良好的条件,将各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在国际会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协调之间的矛盾很大,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会计协调的发展,需要在国际会计协调的背景下,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之间的矛盾,有效的缩小中国与国际会计协调之间的矛盾,为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3、促进中国完善自身的会计机制。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际地位不断的提高,但是在对外国际贸易中,中国的会计报告得不到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有助于促进中国完善自己的会计准则、会计机制,促进中国完善相关的标准,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国际会计协调发展下,中国需要充分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降低其规范操作的难度,提高会计准则的实用性等。我们知道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各个国家的国际市场竞争不断的加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促进对外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将自己的会计准则、机制等完善,为对外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保障。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等不断的建立,而在跨国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总公司想要实现对子公司的跨国经营,就需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各个国家的政策,尤其是会计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建立或者是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建立分公司,总公司和子公司则财务实施的是不同的会计准则,进而影响着总公司对企业子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掌握和了解。为了促进跨国公司对其子公司会计信息的掌握,需要各个国家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中,形成一个各个国家都可以接受的统一标准的会计准则,促进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不断的发展,其权威性不断的提高,为各个国际会计协调、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前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这个经济市场,所以需要在会计准则发展的过程中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中国作为国际会计协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发展受到国际会计准则影响,国际会计协调和我国会计发展存在相关性,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中国会计发展与国际会计协调的结合。

 

四、结束语

 

篇13

引言

对于机械装备制造业而言,一个全球性的分工体系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企业在销售、生产、配套等经营环节上对全球资源的依赖性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走向国际化,这种趋势不可逆转[1]。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发展眼光,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发展的商机,提升企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的生存能力。

从当前国内外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研究来看,大都是以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在2007年的报告《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Europe》中指出,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欧洲制造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利用企业人才国际化战略、投融资国际化战略以及运营国际化战略可以提升欧洲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2]。新西兰经济发展部报告《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 Case Study》(2008)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研究,发现新西兰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优势就是人才竞争力强[3]。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构想,最后从构筑三个国际化平台提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近年来,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层次、水平和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创新方面: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研发平台,成为机械装备制造业拥有四项第一的国家;客户与市场方面拥有全球重大知名客户,煤炭、冶金、有色、电力、建材等领域得到全面拓展和延伸,在重大项目与核心产品上屡有建树;技术装备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技改投入,装备能力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而未来三年内国家特别支持发展的新重机工程将使中国达到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管理方面通过创新经营理念,推行零缺陷管理等,使企业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

2.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不足。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国际化经营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和制约因素,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研发核心产品的能力、手段等还不够完善,现有产品的总体档次和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掌握的高端产品和高端技术有限,还没有形成能影响国际市场的世界级品牌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从单个企业来看,与国际知名公司相比,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步入市场经济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全球销售网络,对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反馈不及时,对国际竞争规则和习惯不熟悉,抵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不强。中国企业在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跨国经营团队的管理、资源整合能力、国际化经营风险的控制、自身的交货状况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还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二、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构想

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经深入研究和策划,可以初步确定全面推进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路、战略定位等,形成了以下的战略基本构架。

1.战略思路: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加速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行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力争2020年把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全球领先、具有一定国际知名的现代化行业。

2.战略定位:立足国内资源,把市场推向国外。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定位有四种类型:一是海外市场开拓型,即立足国内资源,把市场推向国外;二是海外资源利用型,即利用海外资源,占领国内市场;三是全球市场经营型,即不仅利用全球资源,而且把市场也放在国外;四是本地市场竞争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战略类型。

三、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要成功走向国际化,当务之急是抓紧构筑三个国际化平台。

1.国际化销售平台:市场销售国际化的程度,决定着行业国际化的程度。面对当今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为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情况和市场需求的营销业务模式。

2.国际化采购平台:采购国际化是指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质量最好、符合不同国家技术规范、价格合理的供应商。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采购部门要加强对技术、法律、商务、外语的学习,提高与国外客户直接交往的能力,及时了解全球资源,建立全球配套实时报价体系,规范采购流程。建立全球化采购体制,融入国际采购链和价值链,形成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避免在紧缺资源上受制于人。

3.国际化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速度大大加快。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国际化进程:一是建立国际化知识管理系统,实时搜索、查询、集成国际最新的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专利信息,为行业的计算机辅助创新(CAI)体系服务。二是建立国际化门户网站,为搜集市场信息、开展销售和采购活动提供快速反应的路径。三是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平台,推动管理方式变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