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人卫生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凡是看过《沙鸥诗选》的人,无不为李老一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李老1912年出生在山西交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呱呱落地起就饱受人间苦难。尽管家庭贫寒,母亲拿家里仅有的一点儿微薄收入供他上学。因为随时有可能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年幼的他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先后考上了山西阳兴中学和工专高中,后又考上了山西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九一八”后,全国各地的抗日青年学生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李芳担任了山西省学联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在寒假期间,他担任了抗日长途宣传队队长,到晋西、晋南进行抗日宣传,并为长城保卫战的抗日将士募集捐款,同时担任了许多抗日刊物的编辑和记者,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激情诗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白内障患者720例,先天性白内障1例,外伤性白内障4例,其中老年性白内障715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有152例为双眼白内障。男330例,女390例,年龄52~86岁,平均为69.0岁。合并青光眼33例,合并高血压198例,合并糖尿病86例,心电图异常29例,慢性支气管炎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随眼球转动的眼前阴影,以及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直至眼前手动或仅有光感,部分患者会出现畏光和眩光以及复视或多视。
1.2方法局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选用美国爱尔康超声乳化仪与奥林巴斯显微镜,晶体由美国博士伦、爱尔康及眼力健公司提供。 患者取水平仰卧位,均施行球后麻醉或表面麻醉。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贴一次性保护膜,护士配合医生连接超乳手柄、管道、电凝于超乳仪上,设定好超乳仪上各参数,能量30%~50% ,负压150~200mmHg,流量20ml/min,然后在超乳模式下进行手柄检测,测试正常备用。手术用自制截囊针水分层,超声乳化晶体核采用原位超声或劈核法,注吸皮质,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包扎术眼回病房[2]。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选择合适的称呼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原理及预期效果,解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恐惧紧张心理,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手术。
2.1.2术前准备 老年患者由于各脏器功能的下降,常并存各种慢性疾病,增加了治疗和护理难度。入院后应详细询问病史,完善各重要脏器功能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烟酒嗜好者嘱戒烟酒,肺功能不全者指导做深呼吸运动,行有效咳嗽。糖尿病者合理控制饮食,定时测血糖,给予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定时观察血压变化[3]。
2.1.3术眼准备一般手术前3d眼部点抗生素眼药水,5~6次/d,冲洗泪道,观察有无分泌物流出,冲洗结膜囊,将患者术眼的眼睫毛剪去,嘱患者手术开始后不能咳嗽、打喷嚏、如想咳嗽、打喷嚏可用舌尖顶住上腭以缓解冲动,以避免术中出现出血和玻璃体流出而影响手术效果。术前1h应用托吡卡胺点术眼2~3次,以瞳孔扩大至5~6mm为宜。
2.1.4安全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步态不稳,易发生走失、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入院后给患者佩带腕带,外出检查由专人陪护,起床时嘱其动作要慢,下床活动时给予搀扶,病房最好选择有护栏的病床。
2.2术后护理
2.2.1 病房环境应创造安静、清洁、通风、舒适的环境,并注意与患者的语言交流,创造有利于患者康复的住院环境。
2.2.2 活动护理一般术后平卧24h,侧卧时术眼向上,切勿低头弯腰、突然用力、突然咳嗽和大声说笑等,防止受凉感冒,咳嗽、打喷嚏,以防人工晶体移位或眼内出血等情况的发生。
2.2.3 饮食护理术后即可进普食。易食高营养及蔬菜、水果等食品,应少吃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禁烟酒,适量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便秘。对年老体弱者应给予生活上的照顾。
2.2.4 术眼护理保持术眼局部的清洁卫生,术后严禁揉搓眼睛,应在术后第1d遵医嘱眼部滴药,防止受感染或减轻炎性反应[4]。严密观察术眼情况,如眼痛、头痛等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感染、伤口裂开等严重并发症。
2.2.5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大多对手术后复明期望值很高,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术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多与其交流,让其了解整个过程,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恢复。
2.2.6病情观察 由于部分老年患者身体伴随其它慢性疾病,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全身情况,防止因为手术紧张身体突发其它疾病。
2.3出院指导
2.3.1出院时应详细记录视力功能,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眼部卫生及防止用眼疲劳,按医嘱告知出院后用药及复诊时间,一般出院后1w复诊。
2.3.2术后1w内洗脸、洗澡时避免污水入眼。
2.3.3术后1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以免用力过度,眼压过高而引起手术切口裂开,有咳嗽或便秘者应给予药物控制。
2.3.4术后3个月内,避免揉擦、碰撞术眼。
3结果
采用国际视力表检查视力:术后1d 90%为0.5,10%为0.3,术后1w 10%达到0.9以上,70%为0.7, 20%视力为0.5;术后3个月平均视力在0.7以上。术后无前房出血与晶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5~29个月,视力症状均明显改善。
4 讨论
我院运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例手术的成功都需要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优质的围术期护理为达到预期手术目标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面对的是各功能器官正逐步衰退、沟通理解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更应提供各种生活护理和健康知识宣教,完善术后治疗与出院指导,真正做到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
参与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8.
篇3
手术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易导致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抑郁及恐惧等应激反应。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老年患者术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及时和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以调整手术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密切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促进疾病康复。作者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对2131例患者进行围术期心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收到了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131例,其中,男1030例,女1101例;年龄70-97岁,平均83.5岁;均为老年性白内障。
2 心理反应的类型
无论手术大小对于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心理应激,由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意志品质、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存在差异,因此,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反应也不同。
3 心理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通常患者对眼内手术很紧张,害怕疼痛,担心预后,加之对手术知识的缺乏、对新环境的陌生、对医疗技术水平的担心等,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不能平静地接受手术。
3.1.1 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给予热情接待,主动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管床医生、护士等,对不能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患者协助生活起居,使患者从生活上得到照顾、心理上得到满足,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创造融合的气氛,缩短与患者间的距离,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心理。同时,入院当天将新患者集中,护士将我们制作的幻灯片向病人及陪护集中讲解,使他们了解手术前、中、后整个过程,及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晶体,使患者及陪护有一个整体概念。之后责任护士再做详细具体的讲解。对具有孤独抑郁心理的患者,与其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说话要缓慢、清晰,而且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并注重身体语言的运用,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
3.1.2 认真细致地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告知其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手术医师等,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告知其需继续服药,并向患者讲解控制血压、血糖的重要性,向患者交代术中注意事项,如术中不能咳嗽、打喷嚏等,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他的手术的重视,增强其安全感,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
3.1.3 对具有紧张恐惧心理的患者,要主动告知:此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目前手术技术已成熟,是白内障患者复明的最佳方法。另外,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请同种疾病已恢复的患者现身说法等,消除患者术前的紧张恐惧心理。
3.1.4 白内障手术均在局麻下完成,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对外部刺激较敏感,若心理准备不充分,有些患者术中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有气闷感,有时甚至诱发哮喘发作,使手术无法进行。因此,术前要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能感知牵拉、医生操作等属于正常现象,如术中能感觉到疼痛应告诉医生及时处理,消除患者术中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
3.2 术后心理护理:有些患者术后因不了解手术效果而紧张不安,术眼若有异样感觉则胡思乱想,术后第2天因视力恢复有好有差而引起情绪波动,影响术后的恢复。
3.2.1 当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安慰患者,告知患者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嘱患者采取平卧位,放松头部,避免过多活动,切勿突然坐起、低头弯腰、提取重物,避免剧烈活动、咳嗽、打喷嚏,以防出血〖3〗,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利于术眼恢复的方法,放下思想负担。
3.2.2 术后病室光线不要太强,夜间室内灯光应柔和,可让患者尽量使用地灯,不良的光线刺激能使患者产生不安和焦虑。保持病房的整洁、安静,使患者术后能够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利于术后尽快恢复。
3.2.3 术后第2天告知患者术后视力有好有坏,不宜过分激动和沮丧,情绪波动不但影响视力恢复,而且易引起术后并发症,让患者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 结果
2131例患者通过实施有效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后,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都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安全度过了手术期。
5 讨论
我们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地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通常在实施手术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是紧张、恐惧、焦虑,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因此,充分做好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本组2131例患者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无一例发生意外,并且使患者在轻松愉快、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安全度过手术期。因此,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1.1 芬兰是老龄化国家
芬兰以高新技术和发达信息社会闻名于世,国土面积约为33.8万km2,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南临芬兰湾,西濒没有潮汐的波的尼亚湾。全国分为5个省和1个自治区:南芬兰省、东芬兰省、西芬兰省、奥鲁省、拉毕省和奥兰岛自治区。芬兰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其他欧盟国家,全国530万人口中65岁以上占15%,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1岁,男性为74岁。芬兰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较其他西方国家先行一步。
1.2 芬兰的养老保险制度
芬兰公民一生享有福利保障,是欧洲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芬兰根据新的养老金法,职工可以在63~68岁之间退休,养老金按职工工作年限计算。工作年限越长,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越多〔4〕。通常,工龄满40年的职工退休金相当于原工资的60%。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底,芬兰全国领取养老金者达到13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
1.3 芬兰的医疗保障制度
芬兰政府1963年颁布了“疾病健康保险法”,并规定由国家社会保险协会实施与管理。健康保险享受对象为全体公民及已获得该国国籍的外国移民,没有民族、年龄、经济收入及职业的差别。各地设有管理部门,每个健康保险享受人员都领有一个保险卡,患者凭卡在个人适当负担部分费用的前提下,可享受免费治疗或减免照顾〔5〕。芬兰许多公共性质的福利事业由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福利事业团体经营。福利设施建设费、设备费等80%由国家和地方承担,其余20%由经营者自负盈亏。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形式很值得中国借鉴〔4〕。
1.4 芬兰的卫生服务体系
芬兰全国5个省和1个自治区都设立省社会事务与卫生厅,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各省卫生保健服务和医院管理事宜。各市、镇、社区亦设有相应的卫生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地方卫生保健工作。在芬兰大医院与小医院互相配合支持,城市医院与农村医院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全国各地方的居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权利。芬兰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点普及卫生保健与预防,初级卫生保健网遍及全国各地,保证了城乡居民有均等机会接受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医疗保障作用〔5〕。芬兰市政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和专家医疗两部分,地方税收、国家补助与使用者交费共同构成这些服务的资金来源。健康中心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设有住院部。住院部里的病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但是在一些地方,中心也提供短期急性病人住院治疗服务。除了住院部,市政社会服务部门还负责提供老年人家庭长期护理服务〔6〕。此外,为使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社会福利部门向老人们提供各种上门的家庭服务和卫生保健服务。
1.5 芬兰的老年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方式
探索和逐渐确立一种适合老人居家养老的方式和体制,强化对居家养老提供家庭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组织建设,并在财政预算上实行优惠政策;以居家养老、居宅看护为发展方向,构建“居家养老”模式,培训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普及托老所,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政府出资修建特别养老院,为痴呆、卧床不起等体弱老人提供服务;强调开拓高龄者对社会的参与机制,发挥老人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特长,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强调社会福利的地方化和一元化,加强地方政府对老人福利的责任和职权;鼓励发展民间福利机构,推动老年保障社会化、多元化〔4〕。芬兰自1970年以来,形成个性化服务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社区卫生护理服务中心进行持续性和合作性的护理。病人可以指名要护士,不仅是受过社区专业训练的护士,而且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护理人员,在病人确实需要时,全天24 h都能得到护理应答,允许胜任工作的社区护士独立开展护理。社区护士为家庭成员创造了积极参与照顾病人的机会,家庭成员可与社区护士交谈,从护士这里获得支持和信息,了解护理的目标,如何继续有效、具体地帮助病人〔7〕。家庭成员觉得自己的帮助能让亲属感到舒适、得到需要和想要的,居家护理产生了更高的满意度。从人际关系动力学角度,居家护理是对所照顾者表达关爱的一种途径。居家护理及家庭成员间的依赖性,家庭年老的被照顾者,护理负担,整体生活满意度,都与获得满足的资源有关〔1〕。
1.6 芬兰老年社区卫生保健的质量控制
1990年以来,芬兰公布的各项卫生政策,例如国家计划护理策略,21世纪优化全民社会福利和卫生保健方案,都注重病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和愿望〔8〕。病人的满意度作为卫生保健工作效益的目标,社区卫生保健质量以及质量提高和临床工作质量管理的基础,日益得到重视和应用〔9〕。以病人导向的医疗机构卫生保健服务质量的测评得到研究和应用〔8〕。
2 芬兰社区老年人健康护理服务的各种措施
2.1 比卡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
比卡位于东芬兰,约6万人,约恩苏为比卡的首府,有4个健康护理中心,健康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为酒店式。Kuntohoul健康服务中心由健康中心、治疗中心、护理中心等组成。该健康中心有老年病中心(41人)与住院部(37人)组成。老年病中心20%的患者为战争受害者,在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的13名医师为兼职医师(当地医院的医师)。公民就诊先到健康服务中心。在国立的服务中心,公民见护士是免费的。见医师,前3次为2欧元,以后免费。健康服务中心的住院病人由医师指定入住院部。住院部由护士组成,无医师。入住院部的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不一,由医师制定诊疗计划。病人出现症状,24 h内与健康服务中心联系,3 d之内医师接诊,3月之内住院,3~6月手术。一般每位服务中心的医师分管社区2 000~2 500公民。患者先到健康护理中心,需要时再到当地医院,必要时转到大学医院。
2.2 库斯达庄园老年护理中心的护理项目
库斯达庄园是老年人服务中心,芬兰的第二大家庭护理机构,总共有600处场地。此护理中心专门研究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性科技服务工作和老年保健。社区的护理和恢复护理工作是此中心的重点项目。库斯达庄园老年人护理中心的护理项目包括:家庭护理(长期护理区及短期护理区),日常护理区,服务中心,中期护理区和治疗区。
2.3 芬兰的社区老年公寓
对那些希望居所单独,又能方便聚会的老年人,芬兰特别建立了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集居住、饮食、娱乐、健身和保健为一体的新型住宅楼作为老人公寓。通常情况下,每座公寓里都有受雇于住房股份公司的“管家”,实行专人负责,向老人们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如果老人得病,医生会主动登门诊治。老人住在这里既不受打扰,相对独立,又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有安全感。在环境优美、设施便利的地点兴建老人集体住宅,然后以低收费的形式出卖或出租给老人〔4〕。
2.4 芬兰的社区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
芬兰≥65岁的老人中,90%以上喜欢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孤独是老人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此,芬兰在全国各地区建立起数百个老人服务和娱乐中心,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凡住在该地区的老人,包括外国老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中心餐厅专门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的早餐和午餐,仅收成本费。老人可以在这里娱乐或制作工艺品。此外,还有绘画学习班、摄影爱好小组、合唱团、电影俱乐部等等〔4〕。
2.5 芬兰的社区老人居家护理工作
老人居家自我护理生活较公共机构的护理费用低,老人的持续居家生活对卫生保健有很高的价值。居家生活反映了老人自己对待卫生保健、疾病和生活方式的态度,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老人居家自我护理生活并不是从老年人生活中分离出来,而是与他们过去和未来生活密切相关〔10〕。芬兰政府和社会福利部门开展了老人家庭服务和上门卫生保健等各种辅助工作。市政社会福利中心家庭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周上门服务1至2次,帮老人洗澡、购物、打扫卫生。卫生保健站的保健护士每周也来巡视探望。居家护理的上门服务主要内容有:体检服务、治疗、验血和医学检测、其他护理工作。条件好的社区居家护理工作,还配备数字图像传输和固定图像传输〔11〕。对家庭护理人员每天上门护理超过3次,或需要24 h昼夜护理的老人,会被建议住养老院。老人也只需根据自己的收入支付很小一部分费用,其余由市政福利部门承担〔4〕。
3 芬兰老年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给中国的启示
3.1 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障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芬兰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居民的健康保障制度。不仅在国家法律上明确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而且在资金上予以足够保证,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也说明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应研究与制定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全科医生队伍,促进全本地社区卫生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另一侧面看,居民安居乐业,有健康的体魄,势必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5〕。芬兰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社区健康护理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做法很有参考价值。
3.2 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借鉴
由于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慢性病的增加正成为一种全球趋势。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干预项目以社区为基础,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加强病人和卫生保健人员的交流,使患者和家庭、初级卫生保健团体以及社区支持者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通过与社区开展合作,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应对慢性病问题〔12〕。
3.3 发展养老行业与培养专门人才
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新兴行业。与国外相比,中国在老年科学和教育方面严重滞后,多年来对老年学的研究和教育基本是空白,高等院校没有老年学课程,更没有老年学专业,老龄化需要的护理和照料人员严重不足。自大连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办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来,陆续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辽东学院等几所学校开办了同类专业,办学层次多为中专或大专,为各级老龄产业输送老龄产业管理人员〔13〕。此外,还应从法律上确保人才的培养,给予这方面高级人才的优惠待遇,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4〕。
3.4 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空间
老年社区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老年社区护理是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的最佳途径,它把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融为一体,起到了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单纯的治疗,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3〕。人的健康问题中67%~90%均由护士作有效处理。老年护理研究应从生活质量、健康行为、护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是社区老年护理的宗旨〔14〕。调查显示,目前杭州市的老年护理工作中存在缺乏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城区养老设施规模小、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社区护理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问题。老年护理的人才技术队伍建设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技术队伍业务能力的系统培训,大力培养一批老年护理事业的技术骨干,带动老年护理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5〕。
4 结 语
芬兰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了一条适宜自己国情的卫生策略,建立比较合理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老年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尤为突出,走了上全民健康之路。国外的经验为我们认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护理现状,分析社区老年护理情况,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并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的老年社区卫生保健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Kuuppelomaki M,Sasaki A,Yamada K,et al.Family carers for older relatives: sources of satisfac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in Finland〔J〕.Int J Nurs,2004;41(5):497505.
2 刘淑香,杨树娟,李 波,等.长春市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护理需求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8(15):15157.
3 王 校,卢爱工.老年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9):19512.
4 岳卉苓.借鉴他国有益经验,建设和谐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EB/OL〕.capitalmarkets.cn/zt/html080127513.html,20091007.
5 夏迎秋,陆文民.荷兰与芬兰的社区卫生服务概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14(2):613.
6 彭 珊,徐 利.芬兰的医疗卫生体系〔J〕.医院院长论坛,2006;5:614.
7 Laakso S,Routasalo P.Changing to primary nursing in a nursing home in Finland:experiences of residents,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nurses〔J〕.J Adv Nurs,2001;34(4):47583.
8 Hiidenhovi H,Laippala P,Nojonen K.Development of a patientorient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rvice quality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s〔J〕.J Adv Nurs,2001;34(5):696705.
9 Hyrks K,Paunonen M.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researchrelated problems (part 2).Is triangulation the answer〔J〕? J Nurs Manage,2000;8(4):23745.
10 Backman K.Model for the selfcare of homedwelling elderl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9;30(3):56472.
11 Lamminen H,Ruohonen K.The need for stillimage transfer during home nursing visits〔J〕.J Telemedicine Telecare,2000;6(5):2914.
12 李 想.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启示〔J〕.现代职业安全,2008;9(85):501.
篇5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ruralelderlyhealthstatusandforcommunitynursingrequirementandusing,seekanddiscusscommunitynursingcannotmeettheoldmanneedstoreasonandformulatecommunityhealthservicedevelopmentstrategyprovidesthebasis.Methods:usethe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660casesofruralelderlypopulationmaterial,health,communitynursingdemandoftheinvestigation.Results:theoldmanhighrate,badhabits,anddonottakethephysicalexamination,totheneedsofthecommunitycareandusingsituationoutofbalance,receivedonlyandmedicalrelatedtohelp,andtoguide,oldpeoplehealthcare,andpsychologicalhealthadviceandguidanc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healthcarecontentrehabilitationutilizationrateislow.Conclusion:theestablishedcarecommunityservicenetwork,tocareneedsastheguidance,changepeople''sidea,thepublicityofcommunityhealthservicecanprovideservices;Integrationofexistinghealthresources,effectivelyimprovethecommunitymedicalservicequalityofcare,cansatisfyalltheneedsoftheruralelderly.
KeyWordsCommunitycare;HealtheducationCareServiceNetwork
本文调查研究60岁以上温州城乡老人的护理需求和健康状况,通过健康状况分析了老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目的是为开展老人的卫生部门社区护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与指导依据。
资料与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针对常住人口中文成、泰顺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用入户问卷式,共计调查660人,男300人,女360人;年龄60~93岁,平均67.5岁。文化程度:文盲50%,小学258%,中学18%,大专以上文凭62%。婚姻状况:独身82例,有配偶220例,离异21例,丧偶237例。
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情况调查表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都是自行设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士向60岁以上的辖区居民中的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入户访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由护士收集资料,剔除填写不完整及年龄<60岁的60份,有效问卷收回660份,完成问卷内容。有效回收率为93%。内容包括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11种常见老年病)、健康相关行为、社区护理需求(康复护理、健康指导上门服务、体格检查、心理护理和家庭病床6项服务)、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等。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
结果
健康相关行为,见表1。
篇6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二、护理方法及内容
2.1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对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档案,这有助于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岁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护理内容。
2.2.1饮食保健指导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如预防性饮食、适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谢特征的饮食、针对老年疾病的饮食。
2.2.2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2.3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居室明亮、通风、清洁,居室环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老年人运动保健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运动时意外。
2.2.5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挥之不去的心病。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各种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使生活充满乐趣。
2.2.6培训敬老院的照护人员,使他们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识及老年照护技术,指导他们为老人提供服务。
三、护理效果
为了解对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前后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病后治疗情况;医疗费用的支付情况;对实施社区护理此项卫生保健满意度共6个项目内容,并就实施社区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情况进行比较。:
从调查表发现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经验与体会
4.1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地节约了国家卫生资源。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老年慢性病,慢性病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病常常持续或反复发作数年,难以治愈,使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严重限制,而吸烟、饮酒、缺乏锻炼、高盐饮食是老年慢性病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鼓励体育锻炼以及定期健康检查等社区护理措施,提高了老年人预防保健知识,使敬老院的老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降低了老年慢性病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大部分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单纯的治疗,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开展此种服务方式既可以满足敬老院老人的健康保健的需要,又通过减少就医率和住院率降低了卫生资源耗费。
4.2老人的健康观念需要提高。我国80%的老年人处在身心健康的临界点或已处于亚健康状康,经济状况造成一部分孤寡老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经常性发生。如何提高老人的保健观念和健康水平是我们这次敬老院老人护理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农村敬老院的照护水平有待提高。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多是在农村临时雇用的,人文化程度偏低,也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照护老年人的技能,在老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预防等工作方面缺乏基本的经验和常识。所以,要提高敬老院老人的健康水平,敬老院工作的照护水平是关键,在敬老院护理中,我们现场给这10所敬老院的照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他们的照护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杨团,李振刚,石远成.未来20年农村老人照护的政策建议.中国改革网,
[2]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篇7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湛江巿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8个社区中随机抽取空巢老人840例,入组方法:(1)2008年1月~2012年8月期间在该社区内居住;(2)符合空巢老人的定义;(3)排除听力残疾等影响调查实施的因素;(4)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5)取得知情同意;(6)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1.2.1 调查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量表[2]的内容自行设计《空巢老人意外发生相关因素调查表》,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选择具备社区卫生服务1年及以上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目的、对象、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最后组织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填写相关内容。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的调查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并给予空巢老人社区干预,方法见下;2008~2010年7月期间的调查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
1.2.2 调查内容 调查表中的内容包括入组对象的意外发生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按下列标准进行分类量化:意外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年龄:70岁以下=0、70岁以上=1;文化程度:初中以下=0、高中=1、大学及以上=2;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不利用=0、利用=1;家庭月收入:<1000元=0、1000~2000元=1、≥2000元=2;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3]<90分=0、ESCA评分≥90分=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4]<60分=0、Barthel指数≥60分=1。
1.3 空巢老人的社区干预方法
在社区内组织空巢老人进行健康知识学习,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各类慢性疾病、掌握疾病的自我护理技能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同时,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减少其孤独感,并缓解其负面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以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社区干预前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
干预后,跌倒/滑倒(1.56%)、心血管意外(0.67%)、脑血管意外(0.44%)、呼吸系统急症(0.89%)以及意外发生率(3.56%)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表1 社区干预前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n(%)]
2.2 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意外发生情况与年龄、空巢时间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讨论
现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资料显示[5]: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10.3%,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与老年人家庭的比例是16.7%,2000年上升到26.0%,目前,空巢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的25.0%,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6]。如何迎接及处理空巢家庭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质量,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7]。
空巢老人意外包括指烫伤、走失、跌倒、坠床、自杀、突然昏迷、摔死等,是目前对空巢老人危害最大的情况[8]。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因而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措施[9]。所以调查本市[论文写作 dylw.net]社区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探讨预防意外发生的措施,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为空巢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本社区空巢老人空巢期的生活质量[10]。通过初步的社区干预措施可知,干预后跌倒/滑到、心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急症的发生例数以及意外总例数均低于干预前。这就说明社区干预措施能够减少空巢老人意外的发生例数,但是进一步干预措施的制定还需要参照意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可知,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空巢老人意外发生例数不同,差异有显著性,这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影响空巢老人意外的发生情况,尤其是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收入、自我护理能力等因素,这些单因素对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影响更大。但是意外发生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不能用单一因素解释[11]。为此,进一步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意外发生情况与年龄、空巢时间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我们认为:年龄、文化程度、空巢时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空巢老人意外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采取社区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意外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何斌军. 胸外科住院空巢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5):17-19.
[2] Valentine N, de Silva A, Kawabata K, et al. Health system responsiveness: Concepts,domains and operationalization. In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 e, Debates, Methods and Empiricism[M]. Edited by CJLM and DB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574-596.
[3] Yamashita M. 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 West J Nurs Res,1998,20(3):370-381.
[4] 王玉友.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2-293.
[5] 王海彦,李莹霞,陶慧. 昆明市空巢老人居家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087-1089.
[6] 王彦茹,代亚丽,江月英,等.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现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11-1913.
[7] 陈洁琼,徐水凌,张力衡. 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现状与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2(9):2121-2123.
[8] 董帝英,周光燕. 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对照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58-60.
篇8
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两个学科的相互结合,社区护理的中心原则是健康,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社区的人群,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国外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护士的职责范围、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2.1工作内容:一级医疗保健是北美社区护理的重点,即预防。目前,二级和三级医疗保健在北美社区护理也涉及和参与。在新西兰,自理活动的照料和支持、日常活动的帮助和支持、专业护理是社区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2.2护士的职责范围主要是实施卫生教育,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心理卫生指导、进行卫生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运用社会资源以及保存正确记录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从事妇幼卫生工作等。
2.3国外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
在国外,社区护士应具备以下的条件:学历要求,社区护士应就该是全日制护理专业教育毕业的护士、助产士。工作经验:要求接受过半年以上社区护理训练或具有2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更主要的条件是侧重品德优良、身心健康、有丰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强、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等。
3、中国社区护理模式
中国社区护理目前发展现状全国有医疗、保健、预防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近30多万个,在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护人员主要以专科为主,只有及少数的本科毕业生原意到县级医疗机构中去工作;然而在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中,很少有大专生去,更没有大学本科生去,因此在乡镇卫生院中主要以中专毕业生为主,有少量专科毕业生,
但绝大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医学护理教育。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棋式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作者提出了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强调社区护理体现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精髓。文章阐述了社区护理的概念,设想了社区护理的管理体系和实施方法,社区护理采取分层管理形式,按照护理程序,将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技木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统一,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护理。社区护理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社区护理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病人需求,防止医院内感染,消除住院对老年人可能产生的心理上和糟神上的不良反应,发挥护士的能动作用,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
3.1中国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在社区中的具体护理工作有打针、换药、插管、静脉注射、记录等,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护士的主要工作,因为社区护士还有其他的任务,他们做具体的护理工作花费的时间相对比医院护士少。
3.2中国社区护理的形式: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社区护理模式,就是我国现阶段极为重要的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一个服务及护理的结构。
3.3中国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在中国,卫生部出台《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职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需要。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工作做得并不好。
4、国际社区护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4.1国际社区护理模式:
日本
日本的社区保健是根据《地域保健法》,《保健疗法》的规定,至1994年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别行政区都设立了保健所,保健中心,全国共有保健所848所,市街村保健中心1241所,各类保健机构中保健护士达到2万余人,为日本国民健康实施全民保健工作,同时日本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促进社区保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93年统计,日本65数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9%。椐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与日本将来人口推算到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数的15.6%。针对此种情况,日本的社区护理发展也较快,其中老人保健与母子保健是日本社区保健工作的中心,老龄化社会推进了日本老人保健事业的发展。据厚生省统计,到1994年9月,日本各类老人保健设施达到1003个,入所老人85000余人,日本老人保健制度的宗旨是保持健康、确保医疗。为此,在社区人员进入40岁即开始建立“健康手册”,开展基本的健康教育、健康诊查等。老人保健医疗的层次可分为:医院老人病房、疗养院、老人保健中心、康复机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托老所、家庭护理援助机构等。1993年日本颁布了“老人保健法”,对家庭访问护理工作实行制度化管理,由医院,诊疗所的护士给在家疗养者精神康复病人提供援助。概椐“母子健康法”和“儿童福利法”的规定,日本保健所保健中心对结婚,妊娠,分娩,围生期妇女和出生婴儿,直至学龄前幼儿给予各种健康诊查,保健指导和医疗援助。
德国
在德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社区护理就在德国卫生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国已有1万家护士站,45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护理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从事家政事务),护理员(协助护士做好生活护理),护士(主要从事护理专业工作)。无论是护士还是护理员,均要求有5年以上的医院工作经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每个护士站每周碰头2-3次,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护士站的每名护士均配有BP机,遇事随时联络,每7个护理站归一总部管理。同时,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各护士站进行考核和验收。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主张减少医疗消费,因而70%的住院病人是急诊入院,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区内治疗和康复,社区康复和家庭护理多由护士承担。因此社区服务摆到重要的位置。鉴于此种情况,政府加大了对社区保健的财政投入,如在设有急诊的综合性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在社区综合诊所建立护理中心,还建立了护理之家《老年人长托》,逐渐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中心――护理之家――白日护理双向转诊的服务网络,比较好的解决了老年患者的就医护理问题
4.2国际社区护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4.2.1提高民众对社区护理的了解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社区护理需求调查中发现,对社区护理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未听说过。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的现状,但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发生偏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认为社区护理的工作主要是家庭的治疗和基础护理。其实我国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应该将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护理工作承担起来。所以,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的服务关系” 的模式,如定期上门体检、电话咨询、24h随时上门服务等,逐渐使社区民众了解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4.2.2使社区护理工作合理可持续发展
社区居民应该有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能够将医院的医生的医疗理念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形式传播到社区,建立以省市医院为主要技术支持的社区护理模式,建立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护理机构.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以保健护理、预防保健为重心的医疗卫生机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工作者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责无旁贷.社区护士应该明确自己在社区卫生护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主要工作、职责,社区护士所要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社区中的家庭等而不仅仅是个人,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促进健康、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有关的行政部门应该对社区护理的发展充分重视,出台有关社区护理的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各项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于规范管理社区护理的研究。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理的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工作的认识。在我国,支撑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作为预防保健费目前主要来源是医院经济收入,但由于未理顺好服务价格以及对此方面疲软的政府支持等原因,导致医院亏损,而影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通过对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得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引导政府对社区护理加强投入,健全完善的保险制度,大力的发动慈善募捐等等,凝聚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力量,有机地结合起盈利、福利和公益三者的关系,为社区护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保障。
4.2.3减轻社区护士压力建立合适的护理模式
见于社区护士的工作的特殊性,护理管理者应充分了解社区护士的组织承诺,以此作为预测社区护士的离职意愿重要项目之一。还要加强社区护士对医院的感情和忠诚程度的培养,使她们的离职倾向降低。社区护士工作环境的美好,工资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人际关系氛围的和谐,还可以通过注意力得到转移、情绪的合理发泄、倾诉自己的心声的方法,是自己的压力得以减轻。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社区护理,其优越性在于它以社区为立足点,提供连续、方便、快捷、经济的家庭和个人护理服务, 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康复、预防等,密切协作,共同完成社区的卫生保健任务。社区护理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为加强对人群进行有效护理,护理模式的内容应包括健康护理全部需求。社区护理把护理对象不但会包括原来的单一的患病个体,而且还要相应的扩大到了健康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区。医院护理不能完成像社区护理这种全面而连续的服务,因此护理模式必然向社区护理服务转变,而社区护理又靠是社区护理模式对其进行指导和宏观上把握,因此建立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许爱芝.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3):55-56.
[2]Stanhope M, Lancaster J.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Promotinghealth of ayyreyat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4th edition [J]. St,Louis: the CV Mosby company, 1996, 2
[3]孙沙莉・护士长在模式病房中的主导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 15 (8): 598-600
[4]Ann é ~ Lise McDonald, Ian H.Langford B Sc Grad, NigelBoldero.The future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District nursing health visiting and school nursing [J]. Advanced Nursing, 1997,26:257~265.
[5]曾友燕,王志红,吕伟波.社区家庭护理服务内容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5(22):409~410.
[6]翟忠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7): 42-43.
篇9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篇10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南充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护理院在院老人平均28人/月,其中完全自理的2人,部分自理的4人,不能自理的22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南充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护理院在院老人平均43人/月,其中完全自理的2人,部分自理的6人,不能自理的37人。发生的护理安全事件如下表所示。
2.讨论
通过表1看出,护理安全问题改进前南充卫生学校老年护理院共发生护理安全事件20人次,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为压疮、尿路感染、跌倒、走失、肺部感染、噎食、烫伤。由此得出压疮和感染是护理院老人发生护理安全的高风险事件。改进后共发生护理安全事件3人次,其中压疮2人次,尿路感染1人次。说明改进措施效果显著。讨论如下。
2.1 与护士有关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2.1.1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理院工作繁琐、生活护理多,个别护士为了方便省事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不按时巡视,病情观察不仔细。没能及时发现问题与隐患。(例如梁**因为受凉导致的肺部感染、徐**家属为老人洗脚导致的烫伤)。②不认真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当班该做的事落到下一班做的现象时有发生。③基础护理不到位,出现护理并发症。(例如雍**的压疮)④护理记录书写不及时,有漏记、记录不实或专业术语不准确的现象,使老人病情照顾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
2.1.2专业素质和能力欠缺
我校护理院0-3年资质的护士占77%,专业技术不够熟练,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三基不够扎实,经验不足,加之不熟悉服务对象的身体情况,对老人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不能及时发现,缺乏应急、应变能力。(如赵**的跌倒事件、袁**的跌倒事件)。不能及时识别疾病的先兆、对疾病的发展及并发症预见能力不够。(例如雍**的癫痫发作)。
2.1.3组织构架及管理因素
我校护理院成立仅一年多,由于“全护理”的养护机构属于新兴产业,可以借鉴的成熟的东西较少。所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质量标准等不健全,培训学习也不够,存在监督、调控等不足。故护理管理的各个方面还需要大力提升。
2.2与护工有关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办好护理院需要有一批有爱心、责任心、吃苦耐劳、懂护理技巧的护工队伍。我国护理界存在护工队伍培训难、管理难、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我校护理院也不例外。
2.2.1 素质不高、缺乏爱心
护工主要来自农村,年纪多在50岁以上,普遍是小学学历,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在其他行业谋求职位的弱势群体。存在专业培训少,流动性大、小农思想严重、无集体观念,不会团结协作、缺乏自主服务意识、贪图个人小利等特点。聘用后需费心进行培训。由于护工待遇不高,加之服务观念未转变,人们普遍认为伺候人的工作下贱、低人一等,导致招人不易留人也很难。
2.2.2缺乏必要的护理技术与技巧
我校护理院90%以上都是全护理的老人。绝大多数长期卧床、意识不清、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生活护理难度大;而且入住的老人以中风偏瘫、植物人状态、老年痴呆、帕金森、癌症晚期等多见,且同时存在多种疾病,护理问题多,由于护工没有专业护理知识,加之流动性大,没有培训熟练就上岗,对老人的具体情况不熟悉,这些都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2.3影响护理安全的老人自身因素
老人大多各种慢性疾病共存,而且不服老、不想麻烦别人;或者疾病原因(比如老年痴呆症),造成危险因素增加。如病情突变、跌倒、压疮、误吸、误食、走失、烫伤等。
2.4 影响护理安全的病区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如灯光、地面或病床、坐椅、轮椅刹车、扶手等等因素,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我校护理院的硬件条件稍显薄弱,对于安全隐患的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 护理策略
3.1关于护士
3.1.1加强护士教育
对护士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强化护理安全意识,使每位护士都能自觉遵守医德规范,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护理操作规范、疾病护理常规及工作流程,切实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利用各种会议、查房、讲座、晨交班等进行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渗透于整个护理工作中。
3.1.2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
加强护士“三基三严”的规范化培训,进行各种护理安全隐患演练及工作情景模拟演练,提高护士应急、应变能力。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拓宽知识面,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3.1.3加强质量控制
护士长组织护理组长、办公室护士、总务护士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进行上周的工作总结及评价,解决护士工作的问题,了解护士的心理状况及工作情况,布置本周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基层护理管理人员,效果良好。
3.2关于护工
职业护工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应运而生,加强培训及管理护工的工作势在必行[2]。
3.2.1招聘能相对固定、文化水平初中以上,年龄45岁以内,身体健康、仪表端庄,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护工。
3.2.2制定护工工作质量标准、岗位职责、服务项目、质量要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并编写成册,按手册内容进行培训理论及操作,考核合格后上岗。每月进行工作质量检查,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上一周的工作考核、评价、总结以提高服务质量。
3.2.3确定工作范围,加强业务培训。护工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患者的生活护理,如擦身、拍背、洗头、洗脸、喂食、协助大小便、洗澡、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协助患者功能锻炼等。定期组织相关知识培训,如法制宣传教育,安全教育、沟通技巧培训、医院感染培训、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等。使护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求护工与老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养成及时报告的工作习惯。
3.2.4加强质量控制。建立护工工作评价表,每位护工的工作表现都由当班质控护士评价,根据护工的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及评价内容等手段,实施奖惩。护士长每周召开一次护工的工作短会,进行上周的工作总结,解决护工之间的矛盾,了解护工的心理状况及工作情况,效果良好。
3.2.5人性化管理。要处理好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的关系。既要关心护工工作,又要关心他(她)们的生活及健康,理解他(她)们的难处,使他(她)们能轻松、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不想离开,从而稳定护工队伍。
3.3关于组织架构、规章制度
3.3.1不断补充完善岗位职责和护士工作能力、标准要求、基础护理和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内容的内涵要求及各项制度等,使护理院护士工作有章可循。
3.3.2建立护理安全的组织机构,安排每天的质控护士,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进行检查,督导,评价,分析及改进。
3.3.3制定完善的护理安全风险控制制度及预防压疮、跌倒、烫伤等护理风险的评估标准、护理措施及工作流程。
3.3.4外出参观学习,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购买相关书籍,在学习中进步和提升。
3.4具体护理安全事件的预防措施
3.4.1压疮的预防
压疮的预防措施主要在于压疮发生的原因:要求做到五勤:即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① 避免长期局部受压:更换卧位,保护骨隆突使用石膏甲板时注意保护皮肤,松紧适宜。②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长期卧床病人的床褥柔软、透气性高、吸水性好。 ③避免摩擦力和剪力,防止患者滑动,护士在为患者更换床单位时要避免拖、拉、拽,以防皮肤受到磨损。④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温水擦洗、全身及局部按摩。⑤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保证正氮平衡。
3.4.2肺部感染的预防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① 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并调节室温20-22°C,湿度50%-60%。② 进食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后再恢复。每餐进食量在300-400ml;速度不宜过快,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温度40°C左右,避免冷、热剌激而致胃痊孪造成呕吐误吸;进食后,常规为老人清洗口腔,特别要注意对口腔内瘫痪侧颊粘膜的清洁,以免食物残渣存留发生口腔感染后继发支气管或肺部感染。有假牙的老人睡前一定要取下,清洗干净后放在盛有凉开水的容器内。③保证充足的摄水量,2000ml/天左右,以降低分泌物的粘稠度。每天上午、下午定时喂水。④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伸展肺的不活动部分能最好地预防呼吸道感染,鼓励老人咳嗽咳痰。⑤对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老人,要多取侧卧位,每天2次取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叩背,以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4.3尿路感染的预防
男老人常因前列腺肥大、尿储留继发细菌感染;女老人由于尿道短、局部抵抗力降低,也易发生尿路感染;糖尿病老人常因尿中有糖,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长时间卧床的老人,大小便失禁,因污染而发生尿路感染;留置尿管的老人更易发生尿路感染。由于老年人各种功能下降,疾病表现反应差,尿路感染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措施如下:①多饮水,每日摄入量在2000ml左右,勤排尿(2~3小时排尿1次),以促进细菌和炎性物质的排出;②进食清淡,富含水分食物;③注意个人卫生,每日2次清洗会,勤换内裤;④失禁老人每次处理完大小便都要清洗会,并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净、整齐。
3.4.4跌倒的预防
措施如下:①提高老人自身的警觉性及对预防跌倒的重视度。②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延缓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衰老。③定期体检,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④避免单独活动。⑤改善居住环境,规则摆放物品,增加室内照明,在容易滑倒的厨房、洗手间等处保持地面干燥或铺防滑垫。⑥调整床、座椅、马桶的高度,加装扶手,便于老年人使用。⑦穿着宽松舒适的服装,保证鞋底防滑,避免穿拖鞋行走。
3.4.6走失的预防
①制作一张身份卡或腕带,上面写清楚老人的姓名、住址及联系电话,放在老人的衣袋内或是戴在老人手腕上;也可将标有身份信息的布片缝在老人外套上。②老人外出时,必须由家人或护工陪同,避免让其离开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③加强门卫管理工作,对于爱走动老年痴呆老人进出锁门。
3.5加强安全环境管理
病区地面应保持干燥、防滑,病房整洁,通道通畅,卫生间、走廊等安装扶手、呼叫设施等,病室光源避免过强或昏暗。意识障碍患者使用保护具避免坠床或撞伤,各种安全提示卡规范使用,做好告知及知情签字存档。当然,还需要对护理院居住的硬件进行改造和建设。
3.6设立护理安全隐患、缺点登记本
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缺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各班护士间积极“补台”,把安全隐患、护理缺点消灭在萌芽状态,人人参与护理安全管理,把单一的护士长管理变为全员参与的安全质量管理,充分树立护士“安全老人”、“安全自我”的责任意识。
4、体会
护理是小事、琐事;护理安全却是大事、要事。通过积极的根因分析,有效的护理计划的制定、护理措施的执行;严格遵守工作流程、操作流程;严密组织管理, 质量控制等手段,将老年护理院的护理安全事件降到最低是可能的。
篇11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故而在多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已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作为必须解决好的重点民生问题提出。2012年上海市启动老年护理保障制度试点工作,在部分街镇对80岁以上本市城保参保老人试行老年护理服务医保补贴制度,并逐步推广到全市。为了掌握普陀区相关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的资源配置、医疗保障等基本现状,探索适应本区地域、经济实际的老年护理服务新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老年护理医疗保障制度与实施细则提供依据、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护理服务需求,故以本区临床和医疗保险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进行了此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1年普陀区户籍人口数87.89万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21.4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24.42%;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4.22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9.66%。
调查对象为普陀区大量承担着老年护理工作的共12家医疗机构,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家,一级医疗机构11家(包括护理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
1.2方法
1.2.1机构基本情况调查
围绕着12家医疗机构2010-2011年度的一般情况、床位基本情况、老年护理服务开展情况、机构服务人员情况等方面展开。同时调取12家医疗机构医保数据,针对住院老人的数量、医疗保险类型、医保支付比例等关于老年护理医疗保障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1.2.2 2011年度住院病人调查
根据区域经济水平,划分为好、中、差,抽取各医疗机构所辖区域经济水平中等的进行老年护理需方住院病人调查。此调查以问卷形式,严格按照要求于调查当日(2011年7月25日)由病区内熟悉病人情况的医护人员进行具体填写,内容涉及住院病人的基本情况、服务利用和服务需求等几个方面展开。
2.结果
2.1老年人口现状
2011年普陀区户籍总人口数87.8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21.47万人、占总人口数24.42%,占比较2010年23.28%升高了1.14%。
2.2老年护理病床一般现状
2.2.4 2011年度住院老人医疗保障和医保费用使用情况:
(1)12家医疗机构都是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将老年护理服务中与疾病相关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结算范围。由于机构属性不同、提供老年护理服务方式不同,服务对象所获得医保待遇也会出现较大的区别(详见表3)。家庭病床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另在收治老年护理病人时,仅1家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出入院标准。在具体操作上12家单位均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评估制度和标准。
2.3老年护理病床需方住院老人情况
2.3.1调查日当天住院病人基本情况:调查日当天,住院病人714人,平均年龄80.6岁。其中60—69岁32人、占4.48%,70—79岁187人、占26.19%,>80岁480人、占67.22%;慢性病3种及以上的398人、占55.74%。
2.3.2 调查日当天住院病人医疗保障类型:收治老人一般为辖区附近居民,医疗保障类型以城镇医保和居民医保为主,分别是492人和164人、所占比例是68.91%和22.97%。
3.讨论
3.1人口老龄化
本次调查对象已基本覆盖区域内户籍老年人口。截至2011年12月31日,区域内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24.42%,65岁及以上人口数1占总人口数16.60%,两者所占比都成倍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10%和7%的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因此我们的老年护理工作从现在起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3.2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3.2.1 2006年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5%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若按此比例计算,我区需要老年护理床位10735张,而目前实际开放数为1244张,仅占需求量的11.59%。
3.2.2在调查日当天714名住院老人中,79.13%的老人表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不希望长期住院,愿意在家中接受老年护理服务。然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居老人逐年的增多等趋势,致使家庭护理的功能日益削弱,同时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及健康护理的困难与压力转嫁于医疗机构[2]。
3.3老年护理家庭病床知晓率低、建床率低
本次调查资料还显示开展家庭病床老年护理服务工作的知晓率不高,仅37.81%;这些住院老人曾经在未住院期间建立过家庭病床的少之又少,为4.89%。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上门服务工作时间占年服务量比例不高,最低为2.3%、最高为20%、平均为10.2%。2011年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有老年护理家庭病床数1868张,仅占老年慢性病护理需求量的2.92%。这种中心住院床位供不应求、家庭病床建床率低,以机构护理为主、家庭护理为辅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推进。
3.4老年护理病床医疗保障覆盖率高、“看病贵、住院难”依旧存在
3.4.1从医保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是两大主要的医疗保险类型,占96.88%,达到基本全覆盖。
3.4.2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医疗保险将老年人非基本医疗照护、生活照护等列为“不予支付”的项目[3]。以2011年度12家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病床平均住院天数142.47天来计算,病人除人均承担医保费用中的自负部分1519.59元外,另每人次住院人均还需支付生活照料劳务费约4200元;在家庭中,老年护理及生活照料的费用往往更高,对于平均2000元左右退休金为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还有部分真正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的老人,在一时难以入院的情况下,即使享有城保或居保等医疗保障,仍将养老院或民营医疗机构作为解决问题的无奈选择,从而加重了经济负担。所以政府一再在医疗、医保上给予优惠政策,老人们的“获益感”仍不明显,也难以快速扭转“看病贵”的现象。
3.4.3另一方面家庭护理效果不理想,费用又不能纳入医保,全部由老人承担。与身体状况相似的住院老人比较,享受的医保待遇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或其家属们常常借所患疾病急性发作的名义住进医院接受护理,为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赖床老人”,故而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住院难”矛盾无法缓解。
3.5完善老年护理床位工作的一些建议
3.5.1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对承载着大量老年护理服务工作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投资、服务岗位适当经费扶持、人员编制合理配置等,从而保证对老年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不断优化布局、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内,是否可试点医保基金划拨,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专项资金,对一定年龄以上的、严重失能的、家庭经济实属困难的老年参保对象,在老年护理服务中产生的非医疗护理、生活护理费用,按参保人员具体情况给予适当补贴[4]。
3.5.2建立科学的老年护理服务新模式 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新模式应是家庭照护与社区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首先:依托社区、居家为主,注重居家照护在老年护理服务中占主体地位,鼓励老人回归家庭。其次:机构护理为辅助。利用传媒的力量广泛宣传,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服务功能。医护人员也必须走出去、主动下沉社区,尤其是目前已在部分街镇试行的“高龄老人居家护理费用医保支付”的情况下,更应以家庭医生制服务为抓手,积极探索以“老年护理服务”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3.5.3普陀区区域内已在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民办医疗机构2家,核定床位数100张,均未被纳入医保范畴结算。为进一步避免资源浪费,应及时整合资源,合理开发辖区医护市场,将民办医疗机构的空置床位引入至老年护理病床管理中。
3.5.4借鉴国外经验勇于探索 引入时间储蓄。对参加家庭护理的非专业护理人员,如志愿者、义工等,由社区计量考核计入护理服务时间储蓄。借鉴义务献血的用血机制,时间储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亲属的护理需求,将来年老或需要护理时,可以获得同样时间的照顾[5、6]。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11,4.Http//
[2] 徐勤,汤哲.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人口与经济,2007;(2):6-12.
[3] 赵薇,郑树忠,彭佳平,等.上海市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建立的动因、风险与路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7):529-531.
篇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绝大部分老年人在社会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均需要得到全面的关怀[1]。通过对社区相关护理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以此来为老年护理科研、护理教学以及临床护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2]。为了对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本研究将对本社区2010年1月―2012年1月参与长期护理的778名老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2010年1月―2012年1月参与长期护理的778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其中有341例女性,437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65―97岁,平均年龄为82.6岁。
1.2 方法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利用、养老机构的需求与利用、个体的社会健康状况、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个体的功能状况、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人口的统计学资料。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研究中有27.2%的患者丧偶,其中以女性患者居多,占到了所有丧偶总人数的76.9%左右(χ2=57.40,Ρ
2.2 身体健康情况及其功能状况
2.2.1健康情况:本研究中有77.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其中主要有肝胆病、关节炎、心脏病、白内障以及高血压,其中有66.7%的患者至少受到一种慢性疾病的影响,患者的年龄越大,其所占比例也就越高。(χ2=10.91,Ρ
2.2.2身体功能状况:其主要包含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的结果显示,搭乘交通工具是此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部分,其次为购物,患者的年龄越大,其受影响的程度也就越深。
2.3 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利用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社区老人对于钟点工、社区医疗以及社区护理的利用比例较大,其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主要为医院出诊、家庭病床以及社区护理。认知水平、生活自理能力、高龄是影响社区服务工作的关键因素。由于社区护理工作未得到广泛的开展,老年人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对社区服务的相关事项缺乏足够的了解,这也就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率以及利用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3.1 社区护理以及养老模式的发展
此次调查的结果发现,老年人的数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且表现为高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减退,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由于受到各类健康问题的影响,患者在社会支持、心理以及身体等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性加重,随着家庭结构不断走向小型化以及核心化,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减弱,这种形式的出现使得老年人的养老迫切需要得到社会服务事业的支持,以此来对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不足来进行弥补[3]。
3.2 老年人长期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老年人的长期卫生服务体系中,护理所涉及到的范围主要为社区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养老机构的相关服务[4]。护理的主要职能是临床医疗服务向社区或养老机构的延伸,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分工作向护理工作转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对老年人进行长期护理时,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5]。
3.3 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在对老年人进行社区护理服务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的社会、心理以及身体健康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并找出患者在长期护理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只有从精神、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身体等各个方面来对老年人的行为反应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对其提供有效的护理,使其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患者存在慢性疾病,其认知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患者的社会独立生活生理以及自理能力降低,大部分患者存在社会独立生活能力低下以及自理能力低下的情况。由此可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率以及使用率均相对较低,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部分,社区老年患者的相关护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强化社区护理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以及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牛惠玲,王秀丽,王晓丽等.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3-1025.
[2] 刘艳慧.石河子市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
篇13
资料与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在2010-2013年对敬老院养老的老人所做的健康管理工作。
方法:调取2010-2013年中心信息化系统中敬老院512例老人的健康档案的服务记录;查阅2010-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工作记录。
结果
敬老院老人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512例老人中,高血压患者161例,2型糖尿病8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55例,脑卒中95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84例,智力发育迟缓6例,聋哑4例,骨关节病10例,白内障4例,其余较为健康。
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的敬老院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康档案、慢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整理房间、生活护理、整理小药箱以及用药指导、培训护理员和家属护理技术操作、测量血压、检查心电图、饮食指导、与老人聊天、康复指导、教八段锦操、与敬老院领导的协调与沟通、编写工作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