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矿山边坡治理工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 概述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具有工程性质多样性、生产流动性、露天业、自然(地质、水文、气象、地形等)条件多变、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条件差、立体式交叉施工等特点,致使其工程质量影响的因素多,常常出现诸如“边坡滑塌”等质量问题。犹如“多发病”、“常见病”一样,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质量通病。针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二、常见的质量通病
常见质量通病包括:边坡的崩塌、滑坡;边坡削坡的超爆、欠爆及坡度偏差;边坡安全平台的位置(高程)、宽度发生偏差;碎石土回填区的地面沉降、地裂缝、边坡滑塌;挂网客土喷播中出现的喷射层与铁丝网顺坡滑落或铁丝网撕毁;坡面遭受水流侵蚀、冲刷;挡土墙、排(截)水沟、蓄水池等墙体发生开裂甚至倒塌;植被的覆盖率、苗木的成活率偏低,生长状况不良。
三、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产生质量通病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实施主体单位和个人缺乏专业技术和质量意识。要消除工程质量通病,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执行相关技术及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层层把关,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3.1 边坡的崩塌、滑坡
3.1.1 原因分析
(1)由于设计或施工不合理,造成边坡偏陡或偏高,未达到边坡稳定要求,在遭受自然界外力作用如水流冲刷等而产生边坡滑塌。(2)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受外力作用影响,从而造成边坡发生滑塌。主要情形有: ①岩层或软弱结构面产状与边坡产状一致(即顺向坡)造成边坡滑塌。如无锡市滨湖区石塘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由于岩层产状与边坡产状一致,表层岩土受雨水冲刷、自身重力等外力作用造成边坡遭到破坏而产生滑塌。②边坡岩石中含有膨胀性或湿陷性特殊类岩土,遇水后变形使边坡产生滑塌。③由于边坡中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而发生管涌现象等造成边坡滑塌。(3)碎石土边坡未按相关规范或技术标准进行分层压实,密实度达不到相关标准造成边坡滑塌。(4)地震、山洪瀑发等自然灾害造成边坡滑塌。
3.1.2 防治措施
(1)降低边坡坡度或高度至边坡稳定条件。(2)对工程地质复杂的边坡采取削坡减载、换土压实、边坡防护等措施。(3)对松散的碎石土边坡进行分层压实至相关标准或采取压密注浆等加固措施。
3.2 边坡削坡超爆、欠爆及坡度、安全平台的位置、高程、宽度发生偏差
3.2.1 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定位错误。(2)工程地质现状调查不清楚,设计计算偏差(3)爆破施工工艺、参数选取不合理。(4)最终边坡角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2.2 防治措施
(1)复核工程测量放线工作。(2)进一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对设计进行验算。(3)严格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的边坡坡度进行削坡降坡。(4)邀请相关专家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调整施工工艺、合理选取爆破参数。
3.3 碎石土回填区的地面沉降、地裂缝、边坡滑塌
3.3.1 原因分析
(1)碎石土碎石粒径或碎石含量偏大,土质欠均匀,达不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密实度,导致边坡地面沉降、地裂缝。(2)分层压实厚度偏大或未按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压实,达不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密实度,导致边坡地面沉降、地裂缝。
3.3.2 防治措施
(1)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碎石土中碎石粒径和含量。(2)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回填压实厚度,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密实度。
3.4 挂网客土喷播中出现的喷射层及铁丝网顺坡滑落或铁丝网撕毁
3.4.1 原因分析
(1)边坡坡度偏陡或偏高。(2)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有:①岩层或软弱结构面产状与边坡产状一致,从而发生滑塌。②边坡岩石中含有膨胀性或湿陷性特殊类岩土,遇水后使边坡表层产生变形。如江苏省宜兴市徐家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边坡出露的基岩主要为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局部夹有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灰质泥岩(俗称耐火泥或白泥),在岩体中呈蜂窝状分布,为遇水膨胀性土。治理后的坡面遭受暴雨及地表泾流的冲刷、渗透,加上白泥遇水膨胀,引起边坡表层岩土体变形、开裂,在雨水及岩土自重等外力作用下,使部分挂网客土喷播后的铁丝网产生整体下滑,局部撕毁,造成表层土壤、种子及幼苗因冲刷而流失。③边坡中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而发生管涌现象。
④边坡排水措施不力,导致雨水季节边坡遭受冲刷。(3)设计或施工原因,主要有:①边坡表层的碎石土清坡不到位。②碎石土边坡未按相关规范或技术标准进行分层压实,密实度达不到相关标准。③未进行必要的边坡稳定安全平台设置,边坡偏高使得挂网的上下跨度太大,喷射层及网的自重(下滑力)大于铁丝网的锚固力。④铁丝网及锚钉的质量(种类、规格)、搭接、锚固(锚固深度、密度)等存在问题。⑤喷射层厚度、粘合剂配比不当。(4)山洪瀑发等自然灾害。
3.4.2 防治措施
(1)降低挂网区边坡坡度。对顺向坡要求最终边坡角应小于岩层倾角。(2)消除边坡上存在的膨胀性或湿陷性特殊类岩土,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进行清除置换(一般置换为粘土),回填压实平整;对边坡上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结合潜水导流进行封堵,避免发生管涌而冲刷边坡岩土或植被。(3)结合边坡地形和各区域汇水量,调整边坡排水工程,确保边坡排水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4)清除边坡表层浮土,对边坡表层无法清除的碎石土,采取压实或其他加固措施,确保其稳定。(5)通过设置边坡安全平台等措施,控制边坡连续挂网的高度。(6)保证铁丝网、锚杆、粘合剂等材料质量,严格按设计或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挂网或锚固施工,保证喷播材料中粘合剂的质量及含量。(7)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控制好喷播层厚度。
3.5 坡面遭受水流侵蚀、冲刷
3.5.1 原因分析
(1)边坡地形调查不够详细,边坡的汇水量计算偏差,排水设计(位置、规格、数量)不合理。(2)工程质量不合格导致排水工程非正常性损坏。工程质量不合格原因包括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沟体基础承载力不足;施工工艺、方法不合理;偷工减料或工程的规格达不到设计要求等。(3)边坡上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因潜水作用产生管涌而冲刷坡面。
3.5.2 防治措施
(1)对边坡地形现状作进一步详细调查,正确计算坡面汇水量,依据坡面上已有的冲刷路线,进一步优化边坡排水工程的设计方案(位置、规格、数量等)。
(2)保证工程材料质量合格,施工工艺和方法得当,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3)对边坡中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结合潜水导流进行封堵,避免发生管涌而冲刷边坡植被。
3.6 挡土墙、排(截)水沟、蓄水池等墙体发生开裂甚至倒塌
3.6.1 原因分析
(1)水泥、砂石、石料、混凝土预制块或砖等材料质量不合格,混凝土或砂浆配比不合理,石料规格及表面平整度不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2)工程整体结构、构造不合理,结构整体稳定性差,变形缝设置不当,防护不良等。(3)施工工艺不合理。(4)地基变形。如地基沉降差大;地基冻胀;水平位移;墙侧土水平应力的影响。(5)环境条件影响。水流冲刷;冻融循环等。
3.6.2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材料质量。(2)按照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保证工程结构构造的质量。(3)保证施工工艺合理,施工方法正确。(4)保证结构断面尺寸。(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基变形。(6)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环境变化的影响。
3.7 植被的覆盖率、苗木的成活率偏低,生长状况不良
3.7.1 原因分析
(1)材料质量不合格。如苗木长势、规格及种子质量如发芽率等
不符合相关要求。(2)种子含量、配比及苗木数量、种植密度等不符合设计要求。
(3)土壤、肥料等不满足植被生长要求。(4)起苗、运苗、栽种施工等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5)后期养护方案不合理,养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
3.7.2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苗木、种子的质量。(2)把握好种子含量、配比,对苗木数量及种植密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3)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苗木的栽植施工。(4)保证土壤、肥料符合植物生长要求。(5)按相关规范要求做好植被的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
苏省山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09
[2]《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质量评定标准》江苏省国土资
篇2
Keywords:GPS technology;Mine Slope;Deformation Monitoring;The Best Parameters
中图分类号:U41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意义
我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155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各地为了增加产量,花大力气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在产量增加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工程区域以及工程运行期间所形成的边坡安全(变形)监测问题。
在边坡工程建设中,通过对边坡工程的安全监测,可以起到如下一些作用:(1)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变形的预测预报,对于已经或正在滑动的滑坡体掌握其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塌与滑坡灾害的特征信息,如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为相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2)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决策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发生时间及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3)通过监测可为决策部门提供相应参数依据,为有关方面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制定相对应的防灾救灾对策。(4)监测已发生滑动破坏和加固处理后的滑坡,监测结果是评价滑坡处理效果的尺度。(5)为进行有关位移反分析数值模拟计算提供参数。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2.1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任务
(1)提供边坡恶性变形发生的报警,以保证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且在变形趋稳时解除警报,以利组织生产;
(2)提供可靠的监测资料以识别不稳定边坡的变形和潜在破坏的机制及其影响范围,以制定防灾、减灾措施;
(3)对于矿山边坡,提供信息以便矿山调整采、掘计划,甚至修改设计;
(4)参与提出处理潜在滑体方案,为方案的实施提供安全监测,对处理效果提出评价。
边坡监测的目的是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危险边坡进行观测,查明滑动性质、滑体规模和准确预报滑坡等以确保生产安全,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2.2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2.2.1选定变形监测基准点
矿山边坡变形监测基准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GPS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这要求GPS监测基准点稳定可靠且尽可能不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此外,在选定变形监测基准点时,不但要考虑到当前矿山边坡变形监测的迫切需要,还应考虑到整个矿区将来边坡变形监测的需要,应将基准点建立在稳定地层上。
2.2.2 GPS变形监测网的设计
GPS变形监测网的设计是采用GPS技术对矿山边坡进行变形监测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选择不同等级的监测网及相应精度的基准点坐标。监测点设计是监测网建立的重要内容,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选择原有监测基点,四等三角点及矿山重要部位的新测点作为GPS系统的监测点。监测点大多布置在与边坡垂直方向上。监测网的级别越高,测量的精度也越高。
2.2.3 GPS监测及其坐标转换
野外作业数据采集使用双频或单频GPS接收机,在监测基准点上固定安置接收机,以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其它接收机依次布设于各个监测点。对重要监测点观测的时段为2小时,且要求2个或2个以上的观测时段,一般监测点为1个观测时段,且时段长为1小时。
GPS监测系统采用WGS-84坐标系,最常采用的数据形式为经度、纬度和高程。对于边坡变形监测可以不进行坐标转换,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的观测结果便可直接求出相应的差值或计算出相应的位移量。但如果分析评价GPS测量系统建立之前的常规测量获得的结果,或要将GPS测点作为工程地质测绘图的控制点时,则需要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将GPS系统采用的WGS-84坐标系统转换成矿区采用的地方坐标系,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便可分析评价历年的累计变形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2.2.4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和变形分析
监测数据可自动处理,计算出相应的基线向量,并调出相位双差参考图,仔细观察和研究其变化,对于波动起伏超过限差要求的基线应进行重新测量。
边坡变形监测的实施
3.1边坡观测站的布设
观测点应布置在下列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如断层、破碎带、风化带、岩层节理发育等地段;受地下水和地表水危害较大的地段;运输枢纽;已形成较高的边坡和服务年限较长的地段;正在进行边坡治理的地段。
观测线的条数取决于滑坡范围(监测范围)的大小、边坡岩石力学性质变化情况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一般在滑体中央部分、沿预计的最大滑动速度方向(多数情况为大致垂直于露天矿边坡走向方向)布置一条,在其两侧再布设若干条。在滑体上具有特征性的部位应设专门的观测点进行监测,当发现某些观测点有移动时,可在这些观测点的上、下、左、右增设观测点,以便准确确定边坡移动范围。
3.2 边坡的监测
观测工作在全部监测点埋设10~15天后进行,观测时首先将监测站的控制点与露天矿基本控制网点进行联测。
露天矿山边坡正常观测工作主要有如下内容:
篇3
神宝能源公司露天煤矿位于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中部,距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海拉尔区22km,行政区域隶属陈巴尔虎旗,距陈旗政府所在地巴彦库仁镇20km,距神宝能源公司12.5km。矿区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濒临301国道,海拉黑公路由矿区西侧通过,并有专用铁路线与滨洲线在海拉尔东站接轨。
矿区煤田成煤于中生代晚期.地层由下至上发育有侏罗系上统兴安岭群和扎赉诺尔群南屯组,大磨拐河组;新生系的更新统和全新统。本区含有1、2、3三个煤层群,12煤层全区发育而稳定,厚度大,是露天矿主要开采层,煤层最大可采厚度28.00m,最小可采厚度7.21m,平均可采厚度22.16m,煤层倾角小于6°,地质储量15.8亿吨。该煤层与其它煤产区煤质相比,具有灰份低、发热量高、水份低、挥发份高、特低硫、低磷、有害成份低等特点。
从1999年开采至今,随着采场的不断推进,内排土场的不断增高,在首采区及二采区过渡的南端帮及排土场边坡的稳定性逐渐变差,且此处煤层为顺倾煤层。由于降雨降雪及地下水径流,采场地下水得到一定的补给,常年的反复冻融,使得第四系土层的力学强度急剧下降。
据2012年10月上旬滑动迹象区域,南端帮有两条较大裂缝,同时由于端帮应力的增加煤层弱层出现了滑动的迹象,见(图2-1-1,图2-1-2)。现按照露天矿生产计划,需要削帮进行煤炭开采,由于煤层顺倾,且南帮上部有重要的生产设施如破碎站、铁路、筛分栈桥等,因此需要做一定的边坡防治措施,在进行煤炭生产的同时保证南帮的稳定。
二、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质构造因素
该区地质构造条件简单,仅有1条断层,不连续结构面存在较多,在断裂面上的抗剪强度是影响边坡稳定程度的主要因素。断裂构造的存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断裂面的抗剪强度远低于岩体其它部位的抗剪强度,断裂构造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及稳定性。断裂面是极不稳定的滑移面。本区不连续面对边坡稳定影响大,该区稳定性差,需边坡加固。 不连续面抗剪强度是指沿不连续面和软弱夹层面方向的抗剪强度,对边坡的稳定有重要影响。
(二)水文地质因素
矿区属于冬寒长久、夏季短暂、降水集中地区,在降水集中的雨雪季节,易形成瞬时地表迳流及大量积雪。大量降水渗入地下,直接降低边坡的稳定性。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第四系孔隙潜水发育,并存在弱承压水,承压水头约3m,不利于松散岩层的边坡稳定性。9煤、10煤组煤系地层裂隙承压水,属于富水性含水岩组,承压水头约120m,单位涌水量中等。隔水层顶板较厚发育比较稳定,矿坑疏干排水比较容易。断裂带含水而不导水,但煤层的疏干过程易使断裂构造带成为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不利于边坡的稳定。
(三)冻融作用
夏季降水渗入矿坑边坡,使岩层的含水量增加,由于冬季长久,气温低,易形成季节性冻土,而翌年3月份之后,季节性冻土融化,易出现岩石冻膨及崩解现象,使边坡的稳定性降低。
(四)边坡软弱层的影响
边坡软弱层的存在,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根据对软弱层力学指标的划分原则,第四系砂类土的自然休止角平均值为33°,最小值为30°。粘性土Φ为18~23°,C为17~25Kpa。
(五)人类工程活动
随着采坑的不断降深,边坡的临空面增大,对边坡稳定性极为不利。另外,随着排土工作的进行,边坡上部荷载进一步增大,也增加了边坡变形破坏的风险。再者,重型设备在坡体上的运动,对坡体产生一定的扰动,也直接影响了坡体的稳定性。
三、滑坡治理方案分析及确定
(一)机理分析
根据矿区地质条件、开采现状以及现场边坡滑动迹象情况,可基本定性认为该滑坡主要是由煤层顶板或土岩接触面间弱层引起的圆弧——直线型滑坡。
该矿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和煤层含水层,两含水层含水量较大,对边坡稳定影响较大。第四系和煤层水都得到有效地疏干,只有残余水头对岩体渗透浸入,但其降低了岩体强度,导致位于煤层顶板泥岩、炭质泥岩软化形成软弱层, 随着矿山的不断的开采,采场形成临空界面及应力释放等因素,使坡体沿着软弱层开始滑移,非工作帮地表产生较大张拉裂缝,初步断定煤层顶板台阶滑动裂缝和地表张拉裂缝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滑面。
目前,由于滑坡体体积较小,为了使其不影响到矿山未来的安全正常生产,彻底清除滑坡隐患,采用将滑坡体完全剥离回填压帮的治理方案。
(二)边坡整理工程
边坡整理工程主要是为下一步的边坡治理进行准备,边坡整理工作主要包括边坡监测、边坡清理、边坡防排水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
1.边坡监测
目前露天矿边坡监测工作主要以地表位移监测及边帮应力的监测为主,为了防止滑体在施工过程中再次发生失稳,对滑体的应力变化及位移进行了实时监测。目前,露天矿共设计坡监应力测点15个,同时对监测点进行了定期监测应力变化的监测和统计计算。
2013年露天煤矿计划增加边坡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对我矿的边坡提供连续、全面的监测。可对矿山边坡等发生的微小位移进行远程监测,精确测量每部分的位移变化量,分析变形机理和变形特征,并且能做出灾害早期预报。
2.清理工作(保持现状的基础上)
在保持治理区现状的基础上——内排排土场不在增高推进,对治理区地表的风氧化煤、台阶坡面上的水沟及积水进行清理和排除,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3.边坡防排水工作
边坡防排水工作是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到滑坡治理工作能否正常进行。
(三)边坡治理工程
1.施工方式
边坡整理工作完成以后,就要对滑坡体进行治理,滑坡治理工作主要分为三步:
(1)南帮地表至650水平剥离工作
该阶段的剥离工作主要使滑体上部减重,为回采边帮煤炭工作服务。该水平剥离方式为东西剥离。
剥离初始阶段,为了减少滑体的上面荷载,工作面必须且只能进入一台车和一台铲进行剥离工作,等该水平整体剥离一半以后,在安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剥离工作的车和铲的数量。
(2)617-595水平条带式开采跟踪内排
地表至617水平剥离完后,就要对606、595两个水平进行剥离。为了保证剥离工作的安全稳步进行,不会因为剥离而导致滑坡体的进一步变形破坏,该两个水平剥离工作必须采用条带式开采跟踪内排。
(3)回填压脚工作
及时的回填压脚工作主要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剥离过程中滑体边坡条件进一步恶化和重复滑动。回填压脚工作开始于595水平第一条带剥离工作的结束,595水平第二条带剥离工作的开始,回填方向与推进方向一致,边推进边回填,为了避免回填后的物料再次产生弱层,在595水平底部建立透水层,边坡体建立导水盲沟。然后再将剥离的土岩进行排弃,排弃岩石时要选择适当比例进行混排,以提高排弃物的稳定性。
透水层应回填岩性较好、透水性好的岩石物料(砂岩、砾岩、砂砾石等),以提高其抗剪强度,防止滑坡体沿该层滑移,经分析计算,该回填层厚度0.5米,物料为粒度30—50mm的砂砾石等;导水盲沟应按条带建立,并做好防渗处理。
2.剥离量及回收煤量
由于南帮滑坡区域赋存可观的煤炭资源,因此依据“边治理边出煤”的原则,在剥离同时对赋存的煤炭资源进行回收,经计算,此次滑坡治理工作共产生剥离量约212万m3,回收煤炭约200万t,回填量约150万m3 。
四、防排水
在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中,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治理措施,疏干排水工程首当其冲。地表水的下渗不仅增加边坡体的自重,还会进一步弱化破碎带的强度,有效地排除滑体上部的水体可以极大增加边坡体的稳定性,对于沉陷变形所产生的地面或排土场裂缝,一经发现,应及时进行填埋、密实处理,防止雨水等地表水大量入渗,在台阶上留有水沟、截流槽等排水工程措施时应进行防渗处理。考虑到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和地层的倾向,以及可能的东部山体渗水,应该在排土场及南帮西南部设置地下水疏干拦挡措施,阻止地下水渗入治理区域,造成再次滑坡,可以采用盲沟、水平排水孔、集水井等措施。
五、内排基地的处理
内排土场的稳定主要是如下原因:
1.地下水对基地泥岩和内排土场最下层砂岩浸润,降低岩体强度;基底泥岩、薄煤层向南倾斜,倾角0~5°,泥岩厚度不均,构成内排土场发生顺层滑坡基础条件;
2.内排荷载和排弃强度作用。可能造成的灾害为威胁坑下排水系统安全、威胁内排作业安全和滑坡影响南帮压煤回采作业,并造成部分煤炭不能回采。所以疏干煤层水和提高基底泥岩强度成为解决问题关键,
3.内排土场与煤层底板所形成的滑坡面,由于煤层底板不可导流水,导致此滑坡面摩擦力变小容易滑坡。
防治措施主要针对这三个重要因素:
1.内排土场转向东发展,由于基底泥岩层起伏变化,形成逆倾和顺倾边坡,边坡顺倾时稳定性较差,存在较大滑坡隐患,建议采用到导流暗渠疏干排水保证边坡稳定;
2.采场向东发展,南北帮形成顺倾边坡,而且南帮受井工采空区影响,稳定性进一步恶化,建议对内排土场和采煤工程发展衔接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几点,根据我矿多年的经验实践,通过内排基底安全处理可以有效的防止内排土场滑坡,
六、建议
(一)矿山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露天矿边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边坡安全管理机构制度,剥采生产应严格按照设计给出的边坡角、平台进行留设,严禁越采超挖。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158-02
收稿日期:2012-01-30
作者简介:潘志龙(1965―),男,江苏吴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及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1 引言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防止过度开采”,是新时期对资源利用的新要求。在目前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仍然比较注重数量管控,而在质量和生态管控上相对薄弱。如何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控三者统一,是在保障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控三者统一问题,必须要把绿色矿山建设理念纳入矿业开发全过程,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建设”原则,从源头上控制矿山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就要做好采矿权设置、开采、闭坑三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管理。
2 采矿权设置管理
(1)对矿山开采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选址(矿区范围划定)是否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储量保障程度、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矿区地质环境等方面着手,多角度地对矿业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为矿山规划(设计)提供基础的资料。
(2)针对性选择采取能防止或减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采矿和选冶工艺,要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好矿山闭坑后矿地的最终利用功能,推进矿区整体开发模式,实现矿地综合利用。杜绝不符合准入条件者进入矿业开发领域。
如浙江湖州吴兴菁山矿区因其资源、区位优势,规划建设精品石料生产基地,设置有3个采矿权,统一最低开采标高,闭坑后可形成约333.3hm2土地供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3)进一步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缴、使用管理,确保治理备用金满足矿山关停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需要。
3 绿色开采策略
3.1 矿山开采阶段管理
(1)规范矿业活动,目的是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矿山开发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实施监督管理,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切实防止或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发展,对已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治理。
(2)指导矿山企业优化采、选、冶工艺,正确选定开采方式和技术装备,尽量减少对资源储量的消耗,最大程度地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按照“五化”标准,即:采取“资源利用高效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山环境生态化”开展矿山生产活动,做到科学、低耗和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3)督促露采矿山采用自上而下水平台阶式开采,严格控制开采坡度、高度和台阶宽度,并在采矿生产过程中做好矿山环境恢复、矿地利用预设功能的基础工作,确保矿山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恢复和治理。
(4)指导矿山企业在矿石加工环节实施工业循环用水,废水零排放,做好粉尘收集利用,变废为宝,对暂不能利用的废渣要科学堆放,防止水土流失。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通过建成生产用水实时净化循环使用系统,采用高效分离浓缩技术实现对生产污水净化、再生循环使用;湖州鹿山坞矿业有限公司建造封闭式加工厂房6 000m2,配置吸尘设备及粉尘储存罐,回收的粉尘又被用作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原料,化废这宝、变害为利,一举多得,既减少粉尘排放,保护环境,又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率。
3.2 矿山闭坑管理
督促做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作。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开发前后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矿山用地得到再利用。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建设”的原则,强化绿色矿山建设贯穿于整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理念。要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因矿制宜,科学确定矿山占用土地的规划用途,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隐患,使矿区成为一个新的环境良好地区,缓解用地紧张矛盾。环境如适合作建设用地的,则按建设用地要求进行复垦,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湖州市区仁皇山废弃矿地治理工程采取“边坡生态复绿,宕底土地平整复垦”的综合治理模式,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形成一处面积约5.5万m2的乔、灌、草结合,层次明显的绿化地,同时复垦土地8.1hm2可用于开发建设。如矿地所处区域适于景观改造,则保护好有景观价值的岩石,进行景观再造,建设新的风景点,增添了旅游资源,如长兴县金钉子地质遗址公园建设,采取“同步设计、造绿添景、互为结合”的治理方式,使科教基地、景观建设与矿山治理互为结合,既达到了景观效果,又实现了矿山边坡治理。如适于复垦农地的,则进行土地复垦,恢复农地,改善环境,造福百姓。如湖州市区堂子山废弃矿区复垦农地13.5hm2,已建成苗木基地。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绿色矿山创建指南(试行)[R].杭州: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5.
[2] 潘圣明.矿山又绿[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Mining of Construction Stone Mining
Pan Zhilong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903
1 我国工程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现状
1.1 边坡治理项目的提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间,大力发展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水电工程和采矿工程等,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经济效益背后,隐藏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在施工过程中对边坡的频繁开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导致出现大量无植被覆盖的边坡,即次生裸地。因坡体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滑坡等问题,向世人敲响了警钟。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治理边坡,恢复生态平衡已成为当前生态科学必须重视的并有责任承担的研究任务之一。开挖的坡面如何重新覆盖自然植被,已成为水利、交通等行业领域重视的关键问题[1]。
1.2 常用边坡植被恢复技术
自1996年我国于云南昆曲高速公路首次尝试生态护坡以来,边坡治理工程已兴起近20年,在技术方法、设备材料和施工组织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常用的边坡植被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喷播技术、栽植技术、种子散播技术、植生袋技术、植被毯技术等。植被修复时,常选择耐贫瘠、耐干早、耐碱的乡土物种以及木本豆科植物作为先锋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积累养分供其生长,同时豆科植物的枯败枝叶形成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成分,为周围乡土物种的进一步生长提供适合的条件[2]。
1.3 边坡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采用不同的植被修复技术,获得的短期护坡效果皆十分显著。边坡绿化工程可以很大程度缩短植被重建的时间。植被修复工程实施一年后,边坡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多处边坡从第二年起覆盖率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边坡二次。因此仅仅通过统计施工后一段较短时期内边坡植被覆盖率,并不能准确评价恢复效果。特别是为达到快速绿化的目标,常纯粹种植一年生草本植物,植被群落物种单一,建立起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遭到破坏或自行退化,生态恢复效果较差[3]。
1.4 群落演替研究在植被恢复效果评价中的意义
科学地评价边坡植被恢复效果须综合考虑防护效果、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特别是生态效果应深入分析群落的稳定性、生态适宜性和生物多样性3个方面。因此对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估必定需要对植被群落演替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我国对边坡恢复的生态学和群落演替动态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很匮乏,对重建植被养护方面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现有必要综合总结国内外边坡植物重建群落演替的研究进展,在了解群落演替进程和规律特点后,可以为恢复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建议。
2 国内外关于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进展
2.1 国外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国外较早的专门对边坡植被恢复期群落演替规律进行叙述的文献可追溯到1990年,Titlyanova[4]在对废弃矿地植被调查中发现,重建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形成方式都和破坏前的自然植被大不相同。
Moreno-de las Heras[5]则对废弃矿山边坡重建的植被初期演替的轨迹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控制矿区边坡植被群落演替的主要动力。他认为初始条件(包括土壤特征和重建植被的措施)和环境特质(包括大陆性气候和周围存在的植被特点)是决定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驱动力。群落演替最可能发生在初始土壤贫瘠且邻近开阔草地的样地。一旦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增加,人为干扰减少,群落演替速率将加快。
Jeffrey[6]采用了最近4年湿地边坡重建植被抽样调查数据来描述群落演替趋势和物种更新的速度。通过主分量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处理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在调查的所有样地间存在明显的共性:湿地植被恢复初期种植的一年生植物逐渐被当地多年生植物代替,二年生植物随时间流逝也逐渐被替代。而特质性表现在:各样地之间因为环境背景各异,终致物种组成和演替速度之间也存在差异。
Alday[7]的关于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早期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发现,废弃矿区边坡重建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一致,都是向样地附近选取的目标群落演替,但因样地环境各异,不同样地群落演替轨迹不一致,演替速率也不尽相同。这一结论与Jefferey的结果高度一致。
虽然国外对于公路边坡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兴起较早,但对于公路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的研究不多,更多的研究侧重于演替初期最佳先锋物种的选择。曾经为达到边坡快速绿化的效果,广泛选用非本土的一年生草种或豆科植物作为先锋物种,其耐贫瘠、耐干旱、快速生长覆盖边坡的特性可使其在短期内固着土壤,防止土壤流失。但在对护坡效果评价时发现它们顽强生命力又对毗邻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反而减慢群落演替速度,阻碍了植被的构建。因此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选用本土植物作为植被构建初期的先锋植物,更具长久稳定性,表现出更快的群落建成速率。边坡植被恢复时期先锋植物的选择一直是生态恢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究竟哪一物种或哪些物种组合最适合作为边坡先锋物种,目前尚无定论。
2.2 国内次生裸地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
我国对边坡实施植被修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20多年来,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于恢复后的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较少,直到近几年,为了提高边坡植被恢复工程质量,增强边坡生态稳定性,人们渐渐将目光投向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的研究。
冯俊德[8]对岩石边坡重建植被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跟踪监测,另对四个工点进行了为期4~6年的间断监测。在这项研究里,他发现在短期内(1年内)设计用于护坡的草种覆盖度高,但随时间推进,6年后坡面人工植被几乎完全被乡土物种取代。凯[13]对锦阜高速公路边坡植被重建后2年、5年、7年植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总结出在群落演替初期,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均显著增加,乡土植物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群落向进展演替方向发展。还有多位学者就各种不同形式的边坡、植被恢复的不同时期的群落动态进行分析,发现群落演替的趋势或方向一致,皆为向周围自然植被演替。但因受立地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演替轨迹和演替速率。
无论是矿山边坡还是高速路边坡亦或是湿地边坡,由于周边环境恶劣,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此时必须通过人工干预,加速群落演替。先锋物种的设计则是甚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在边坡绿化工程初期选择的先锋树种多样性越丰富,群落稳定性就越高,后期植物群落演替程度就越高,因此可通过改善先锋种丰度达到更佳的植被护坡效果。另外,王加真[3]提出观点,先锋植物在边坡植被恢复初期必须适应贫瘠的土壤,同时需具备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能力。就先锋植物的选择,学界一致认为当遵循乡土植物优先的原则,本土植物成活率高,能使群落更快达到稳定状态。史玲[9]在对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时提出,为景观效果需要,应当适当引入外来种,但引入种必须在当地有10年以上的引种栽培历史,外来物种因具有侵入性,能快速覆盖坡面,借助这一特点,在植被恢复初期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然而,如果外来物种具有强侵入性,则反而因其与乡土物种强烈竞争生存资源,而造成当地植被群落稳定性被破坏。先锋植物经过长时期的群落演替,最终被乡土物种所取代,在植被恢复的初期,先锋植物通过本身根系与土壤相互作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使土壤成分发生改良,特别是土壤有机质、氮和磷的含量显著提高,更适合植被的生长,为乡土物种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极大促进了植物群落的发展演替。在边坡植被恢复工程初期,为了迅速提高植被覆盖率,常大量种植草本植物,甚至仅播种草本植物,虽然短期内边坡的植被覆盖率较高,但由于草本植物寿命短,易衰退,极可能致使植被演替停滞,直到另一些植被物种入侵。因此在植物配置上,应以灌草结合为主,根据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坡面上的灌草型植被在经过10年或更久以后,将逐渐演替为以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灌草型或乔灌草型植物群落,乔木型群落几乎不出现。朱凯华[10]在其研究中同样证实了这一群落演替规律,他通过对岩质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数量统计,观察出植被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群落物种数量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草、灌、乔木物种总数均显著增加,且群落优势种由初始的以草本为主逐渐过渡到乔灌木为主。在形成了乔灌草类型植被后,还可能出现草本层植被退化的现象,笔者推测草本层的退化是由于乔灌木植物的生长争夺了草本的光能以及养料,使草本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引起,但此时的群落生长已进入稳定期,草本层的退化不会造成群落的再次演替。
3 边坡重建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自边坡植被恢复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植被护坡的效果评价需要立足于长期效益,从长计议。群落演替的研究需要对边坡重建植被群落动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工程复杂,更受时间限制。尤其在我国护坡技术发展历史不长的境况下,最早一批边坡重建植被的恢复时间至今尚不足30年,刚进入自然演替阶段,更多的边坡重建植被则尚处于先锋植物阶段或群落演替初级阶段,研究者们还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这批植被群落动态跟踪调查方可获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群落演替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人们踊跃投身探索。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国边坡重建植被群落演替研究技术日趋成熟,成果愈加丰硕,植被护坡技术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 瑜. 四川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边坡植物防护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11.
[2]陈海兵.武汉市凤凰山破损山体植被修复效果研究[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12.
[3]王加真.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5): 935~936.
[4]Tinseley,Simmons M T.The establishment success of native versus non-native herbaceous seed mixes on a revegetated roadside in Central Texas[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6(3): 231~240.
[5]Heras,Nicolavjm,Esplgares T. Vegetation succession in reclaimed coal-mining slopes in a Mediterranean-dry environment[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8,34(2): 168-178.
[6]Matthews,Endress J W,Endress A G. Rate of succession in restored wetlands and the role of site context[J]. 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2010,13: 346~355.
[7]Alday J G. Vegetation convergence during early succession on coal wastes: a 6-year permanent plot study[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2011(22):1072~1083.
[8]冯俊德.岩石边坡工程植被演替规律研究[J]. 铁道勘察,2007(3):5~7.
[9]史 玲,王昌贤.保龙高速公路植被护坡技术应用效果评价[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29(3): 430~432.
篇6
1 边坡特点
1.1 受损程度高
边坡的受损程度高是其显著的特点。从目前的边坡类型来看,主要有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两种,自然边坡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一般较强的外力因素便会造成损坏。而人工边坡由于是后续的人为行为,所以缺少了自然的整体性,在压力或者是荷载力的情况下也会产生损坏。从目前表现出来的情况看,人造边坡主要会出现裂缝、坍塌等问题,而自然边坡则比较容易出现断裂等问题。总之,无论是自然边坡还是人为边坡,都具有较高的受损度。
1.2 整体性较差
边坡的整体性较差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自然边坡而言,因为其是公路建设过程中通过道路开挖而形成的坡面,所以其整体性遭到了破坏。由于整体性被破坏,所以一体化的结构被打破,稳定性也就出现了下降。对于人造边坡而言,整体性差主要是因为受技术因素的制约,整个公路的施工做不到完全的统一,由此形成了边坡外部造型和内结构的差异。
2 藤本植物的优势
2.1 生长期短,覆盖性高
藤本植物的显著优势是生长期较短,而且覆盖性较高。无论是草藤植物还是木藤植物,其都具有较强的生长性。而且由于藤本植物必须要有所倚靠才能直立生长,所以在没有直立倚靠的边坡环境中,藤本植物智能伏地生长。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枝叶的密度严重增加,从而会形成对边坡的天然保护屏障。简单言之,生长期较短,但是具有高覆盖性的藤本植物对于边坡而言意义重大。
2.2 保持水土优势明显
藤本植物的另一个优势便是保持水土的优势明显。植物保持水土主要靠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利用枝叶进行雨水遮挡,从而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第二是利用根系进行水分的吸收,从而达到涵养水源,减少地表水的目的。藤本植物枝繁叶茂,具有较强的覆盖性,所以对雨水冲刷的阻拦作用明显。另外,藤本植物在伏地生长的过程中会因触地而产生较多根须,这些根须能够实现吸收水分的作用,所以说藤本植物保持水土的优势明显。
2.3 造价成本低
藤本植物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是其造价成本非常的低。藤本植物生长较快,而且在伏地生长的过程中,由于藤蔓触地会产生新的根系,所以繁殖的速度也相当的快。换言之,在边坡进行藤本植物的栽种时,仅需要做好计算,然后按照区域来进行种植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边坡便会被藤本植物覆盖。所以说其造价相当低。
3 藤本植物在边坡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3.1 在边坡抗损中的利用
藤本植物在边坡抗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情况来看,边坡的损坏程度越高,其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要想保持水土就必须强化边坡抗损能力。藤本植物的根系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接触地面的部分会自然的生长出须根来加强自身和地面的贴合度,利用藤本植物的这个特点,整个边坡都处在了藤本植物的根系保护中,由于植物根系具有一定的收缩力,所以通过这种力的作用,边坡的抗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抗损能力提升,水土保持的能力也得到了强化。
3.2 在边坡完整性上的应用
藤本植物在边坡完整性方面也有着突出的应用。在人造边坡中,由于技术因素往往会产生边坡一致性较差的问题,而一致性较差,边坡的稳定性便会下降。利用藤本植物的根系作用,可以有效的将边坡进行固结,然后利用枝叶良好的覆盖性,边坡的绿化工作可以得到实现。这样,无论是从内在结构上看还是从外在形象上看,边坡的整体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整体性的强化,水土保持能力也有了提升。
3.3 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
藤本植物在边坡中最重要的应用便是水土保持。就藤本植物对边坡水土保持的作用而言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藤本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进行对水分的吸收,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对边坡的作用。第二是藤本植物枝叶繁密,对边坡表面具有保护作用,一方面缓解了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另一方减少了雨水与边坡的接触。由于接触作用减弱,冲刷力度和强度减小,所以边坡的抗水土流失能力大大强化。
4 结语
藤本植物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此种植物生长快,绿化效果突出,而且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所以在公路边坡水土保持的措施利用中,积极的进行藤本植物的栽种。不仅能够使得边坡的水土保持得到强化,还可以提升边坡的抗损能力以及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宋满珍,虞志军,李立,蒋波.庐山野生木质藤本植物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4,01:41-45.
[2]杨兴玉.山地高校生境中的藤本植物刍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98-106.
篇7
年初我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在去年8月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中又发现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去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对大帽山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移民搬迁等方式,彻底消除隐患,截止目前我区还有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4处,崩塌9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处,威胁到一场养殖场、一栋教学楼以及42户群众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点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分布不均,北东多西南少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东部山区,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多西南少的特点。
2、滑坡、崩塌为主,规模较小
地质灾害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滑坡、崩塌,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几座房子。
3、雨季多发,旱季少见
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4、灾前征兆不明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数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并且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5、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年降雨趋势预测
(1)气温:预计年平均气温偏高,气候变暖现象仍将延续。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春雨季气温偏高、雨季平均气温略高;台风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预计年总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总雨量偏多;台风季总雨量正常略多。
(3)台风:预计年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2、市年主要季节气候趋势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预计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极端最低气温略低于常年,岛内2~4℃,岛外0~2℃,靠山地区可达-2~2℃。预计年冬季总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预计年春雨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预计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预计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
(3)雨季(5~6月):预计年雨季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预计年雨季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结束(接近常年)。预计年雨季总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台风季或夏季(7~9月):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总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预计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温日数正常,岛内可达5~8天,岛外可达8~12天;极端最高气温接近常年,岛内约36~37℃,岛外约37~38℃;局部地区高于38℃。
3、主要气候灾害预测
(1)强降温:预计年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温。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发生气象干旱,请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台风:预计年夏季可能受1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的严重影响,发生大风或大暴雨灾害。
4、主要预测依据
从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转为负距平,进入拉尼娜事件。从多个耦合模式的预测结果来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维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对于ENSO的响应期为4—6个月,今年副高对ENSO的滞后期仅有3个月,10月就转负;同时,北面冷空气活动加强,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气不断南下,故出现了12月17日岛内2.4℃的低温。预计年冬季(1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来说,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会偏早,导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会对春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预计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较早,梅雨强度偏强,雨水会偏多。考虑到拉尼娜过程的持续影响,预计年夏季(7—9月)台风个数会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5、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降雨趋势和本区环境地质条件,预测本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常年略偏少。
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区的大帽山农场、新圩、内厝镇山前地带及内厝镇小光山矿山等区域。
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容易发生灾害外,受台风、暴雨袭击,高陡边坡、山边河边、建设工程开挖地段等区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与滑坡。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依据预测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确定今年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镇(农场)有4个、行政村(社)有10个。
三、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区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区、镇(场)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区、镇(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协助区、镇(场)政府,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要换发新《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对在地灾易发生区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灾危险性评估;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区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区水利部门要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通报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区交通、市政部门要做好道(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落实工作;区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勘察单位要协助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开展灾情应急调查和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今年要结合宣传、贯彻《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加强新圩、内厝、马巷镇、大帽山农场及非煤矿山等地质灾害多发地的防灾宣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画、宣传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基层防灾负责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对年隐患排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的镇、村业务指导及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三)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搞好监测工作
群测群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群测群防可以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遇到灾害性天气可以通过群测群防网络迅速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撤离避让,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镇(场)要在年初步建立网络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要求”和“四应知”、“四应会”、“四应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分为四级,分别为: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村(社区)级监测网(三级网)、镇(场)级监测网(二级网)和区级监测网(一级网)。
灾害点监测网(群测群防四级网)
---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灾害点的监测由受威胁的人(单位)负责。
村(社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社区)地域内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监测、预警;
---负责该村(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村(社区)级监测网由村(居委会)主任负责。
镇(街道)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负责对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该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组织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镇(街道)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场)负责。
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本区群测群防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
---负责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和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和矿山及管理重要设施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区级监测网由区政府组建,由分管地质灾害防治的副区长负责。
监测技术方法: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采用裂缝位移测量(相对位移监测法)及宏观观测(目视监测法)两种方法。
裂缝位移测量法主要用于有明显裂缝的灾点,是在裂缝两侧设桩或设片、设尺观测裂缝变化情况的方法,监测点主要选在滑坡后缘、中部、前缘主裂缝两侧或建筑物裂缝两侧,监测点每组两个,视实际情况布设3~5组。
宏观观测法主要目测地质灾害体、不稳定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颜色、水位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我区的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发生前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征兆,主要采用宏观观测法进行监测,即目视法监测。
监测工作制度:
监测频率:每年~月和11~12月为正常时段,每一个月观测一次;每年~10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如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暴雨及连续降雨等要加密观测(如每天1次或一天几次)。
监测资料的上报:监测人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在预定的表格内。监测记录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正常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上报。
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预报。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监测、预防。
“四应有”、“四应知”和“四应会”基本要求:
(1)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
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四应知”
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害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作到“四应会”
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纪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四)加强汛期防灾工作
1、防灾工作检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汛前对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情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在汛期内进行抽查,另外还应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区政府。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汛期期间,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应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报告。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早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间(4月1日~10月30日),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领导24小时岗位带班。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
汛期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值班电话和市、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人及电话。
4、强降雨防灾
(1)当天气预报日降雨量可能达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达到100mm以上时,镇政府(场)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2)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时,各区人民政府接到预报预警后,要依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并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响应,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三级时,区、镇人民政府、场及有关部门应部署防灾工作,加强值班;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场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四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适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五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工作和随时抢险救灾准备(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区人民政府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镇人民政府、场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并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汛期地质灾害转移对象: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边坡建筑物内的群众;易发生泥石流山沟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其他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带的群众。
(3)当突遇短时间强降雨(3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时,村(居)委会防灾责任人、协管员要及时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况,并关注雨情,适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转移避险。
(4)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防御台风、暴雨的部署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当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时,区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应对在建工程、公(铁、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并做好抢险应急准备。
(五)做好地质灾害预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应会同区气象台,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结果和大气降雨观测、预报等资料,及时作出地质灾害预报。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要及时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和有关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据地质灾害监测资料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时,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可能发生灾害的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并报告区政府及所在地的镇政府(场)和有关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强应急处理与及时抢险救灾
1、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
要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各镇(街)、场、村(社区)的实际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地灾村(社区)要建立地灾应急自救小分队。
2、及时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后,区政府应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区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险、灾情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排险和抢救受灾人员;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时做好抢救受灾的相关工作。
(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分期分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规划和落实,年计划治理1-2处地灾隐患点。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新建工程,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八)安排防治资金
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群测群防网络与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抢险救灾、地质灾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经济困难的在实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新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负责。